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2024-08-20

政治教育研究论文(通用8篇)

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篇1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内容和学科分支。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中国有史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历史,本课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基本理论和方法,目的在于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和思维,从历史特殊性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共性,通过现象的研究找到本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学科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连续性的认识,了解不同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特点,探究其中的内在规律性。通过研究不同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同一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发展,学习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理论知识。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研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理论思维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视野。

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 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 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 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 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 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 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 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 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 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 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 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 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 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 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 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 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 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 达成最终的目标, 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 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 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 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 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 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 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 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 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 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 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摘要: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 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 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 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2) :79-82.

[2]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6) :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35) :65.

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两会”;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4-0107-06

一、调查的缘起

近代以来,高校就是政治传播的主体和客体,是社会政治思潮、运动的晴雨表。随着时代的变革,高校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虽在下降,但大学作为各股政治力量角逐的思想高地,如何培育中国的政治精英、牢固占领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和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面临的时代难题。笔者将视角聚焦高校青年学生,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框架内,解剖高校政治传播。实现高校政治传播研究的视角转换,从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可以更真实地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场景,更能够从人的角度去研究政治信息传播。“大众传播研究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探究媒介信息的意义,而是通过研究信息的建构和解释以及形成这些建构的语境和压力来分析社会过程。”[1]

我们生存在一个政治时代,“两会”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推动我国的民主政治生活,“两会”期间,国内外众多传媒会聚京城,高度关注、密集报道和深度解读,唯恐错过对于“两会”的报道。信息化时代,“大云平移”新媒体技术席卷各个领域,“两会”的信息传播媒介和报道形式对于传统的信息传播进行了撕裂与缝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争奇斗艳”,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各显神通”,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是报道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然而,“两会”的信息传播更多停留在都市里高知群体,传播介质更多地聚焦于高知群体的口味。

基于此,本研究将高校政治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和“两会”三个元素进行认知、关联与重构,发现其中的运行规律。研究从高校的信息传播效果开始,以“两会”信息在校园的传播现状作为个案,以作为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精英和主力军的青年学生为研究对象,核心研究课题在于深度研究高校政治传播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探寻目前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如何受到由多元传播介质所构成的政治信息传播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信息传播介质尤其是校园媒介可能发挥的角色功能。

实证研究作为一种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更立体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本研究以调查问卷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并开展结构式访谈,以驻青高校作为样本,在2016年“两会”召开前后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问卷发放采用随机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构式访谈随机抽样20名同学。最终将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录入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研究发现与结果分析

从信息通道的视角来看政治传播,政治传播和一般传播的区别在于政治传播带有制度化、有目的的特性,需要较为正式的信息通道和网络[2]。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青年学生时代印记更加鲜明,特别是“大云平移”的时代的到来,高校政治传播通道越来越趋向非制度化、非压力型的传播通道。

“两会”信息的高校场域传播,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新媒体渠道、组织传播渠道以及人际传播渠道。鉴于高校的特殊信息传播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定位,四种传播渠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两会”等政治信息在大学的传播,各种传播介质发挥的作用与效果不尽相同。

(一)传统媒介与“两会”信息传播

当下的高校校园,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介难觅踪影,更难以走进青年学生。高校报纸宣传栏、人民网移动终端廖若残星的局面充分反映了青年学生的信息来源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媒介。在传统媒介中,电视媒体以其通俗易懂与信息生动的特性,还能成为少数青年学生的信息媒介。对于“两会”的报道,任何一家媒体都会找准角度,泼墨如水,版面荧屏毫不吝啬,通过信息传播的狂轰滥炸,使得“两会”信息走进青年学生。高校校园广播的“强制”收听模式也让“两会”信息弥漫校园。

调查结果显示,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中,在整体接触频率式微的情境下,电视媒体略高于报纸媒体,没有学生主动通过广播获取“两会”信息。数据显示,只有26.3%的青年学生接触传统媒体,而其中有89.6%的学生通过传统媒体获取到“两会”信息。

如表1所示,报纸的日常接触程度与“两会”信息通过报纸渠道传播的情况呈显著正相关。虽然青年学生极少通过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但是传统媒体在已有的受众群体中有着很高程度的政治信息传播功能。而且,调查结果还表明,经常去图书馆及助管助教的青年学生群体,接触传统媒体比较多,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的影响,传统媒体在高知群体中的式微已经是难以遏制的趋势,在信息时代渐被边缘化。

(二)新传播媒介与“两会”信息传播

在高校场域内,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占领了90%以上的校园信息传输渠道。因此,新媒体已经强势地占领了高校的信息传播通道,同时也承担着“两会”信息在高校传播的重要职责,青年学生在下意识中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网络参政、议政。

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分众化、去价值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等特性,在青年学生中有着先天的传播优势。尤其是在“两会”期间,大量的移动媒体终端、微媒体等新媒体对于“两会”报道刷爆手机屏幕,信息的轮番式轰炸,使青年学生在被动式的接受中了解到更多的“两会”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移动互联网、客户端三大新媒体中,通过网络获取“两会”信息的青年学生远远超过其他两种新媒体,72.5%的青年学生对于网络的接触频率达到每天两次以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构着青年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网络是青年学生获取“两会”信息的关键信息渠道。渠道的畅通并不意味着信息传播的畅通,只有36.8%的青年学生主动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两会”信息,有35.7%是通过“窗口弹出信息框”被动接受“两会”信息。根据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部青年学生知道全国“两会”的召开,其中62.8%的青年学生是通过网络了解到“两会”信息的。

如表2所示,随着网络接触频率的增加,熟知“两会”信息的青年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对于网络的接触频次与对于“两会”信息的熟知呈显著相关的关系。可见“两会”信息向高校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扮演着主角。

在高校校园,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普及率、使用频次远远超过网络,事实上89.1%的青年学生将其作为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的重要媒介,极少有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客户端作为获取“两会”信息的渠道。当然,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QQ、微信、微博和其他客户端也会根据客户的兴趣爱好,植入“两会”信息,对于青年学生进行“两会”信息的强制性消费。

(三)组织传播渠道与“两会”信息传播

传统的校园传播媒介,报纸宣传栏、海报栏以及有线广播电台等曾是青年学生接受和传递信息的重要组织传播渠道。大数据时代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席卷整个校园,原本符合校园文化特点的传播媒介被信息制造者和消费者同时割弃。

调查显示,在高校组织传播媒介中,报纸宣传栏及有线广播继续作为“两会”信息的传播媒介存在,但发挥的作用由于受众的割弃微乎其微,海报栏已经放弃对于“两会”信息的制作。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6%的青年学生会在报纸宣传栏前驻足了解“两会”等时政信息,21.8%的青年学生会主动收听校园广播。校园人群相对集中,传统的组织信息传播渠道有其生存的空间和必要性,如何根据时代特点和青年学生特点调整传播形式和内容是组织传播渠道急需探索的一个课题。

以主题班会、团学活动为代表的组织传播渠道是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两会”等时政信息的主要形式,而由于班团基层组织在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方面的缺位,组织传播渠道在青年学生中也已经逐渐成为严重边缘化的信息传播渠道。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两会”期间,仅有48.9%的青年学生参加了“两会”主题的班团活动,目前更多的班团活动聚焦于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班级事务等主题,思想引领等主题教育活动越来越少,参加每一次活动的功利性心态左右着68.3%的青年学生。班团活动作为高校组织传播渠道能够实现青年学生的全覆盖,如何有效地发挥好这一组织传播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重点攻克的难题。

(四)人际渠道与“两会”信息传播

“人是一个社会的动物。”人际交流是人的情感需要、知识需要、信息需要的集合,也是高校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高校人际交流模式朝着虚拟化、小众化的趋势发展。99.1%的青年学生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朋友圈进行交流和分享,68.6%的青年学生只进行宿舍、挚友、知己之间的人际交流。虚拟朋友圈的无限放大与线下面对面朋友圈的细分是高校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趋势。

在高校青年学生日常的人际沟通中,舍友是青年学生最经常接触的群体,其次是兴趣爱好相投的学生组织成员、高中同学等,与学校的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等进行交流的仅占7.6%,即便是班级事务,与班干部的交流也低至12.9%。调查显示仅有8.5%的青年学生通过人际沟通来获取“两会”信息,访谈结果显示男生宿舍更喜欢军事、体育信息,而女生更喜欢娱乐信息和服装。可见,高校人际传播并不是“两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与日常兴趣信息交流功能较为显著的人际沟通渠道,如果进行组织性引导,人际沟通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表3显示,“两会”期间,校园内的人际沟通显然没有发挥足够有效的政治信息的传播效应。

不难看出,在大学现有的传播媒介体系中,新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很难发生动摇;传统媒介由于受到条件所限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变化逐渐式微;组织渠道在“两会”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青年学生并不买账,效果一般;而人际传播渠道中,政治信息没有被青年学生选择和传递,也没有培育出政治传播的大V,所以对于“两会”信息的传播作用微弱。总体分析,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校园,一个看似完整的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体系并没有通畅政治传播的有效渠道,“完美的残缺”形成了政治信息传播的尴尬局面。这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青年政治认知、政治价值、政治观点的形成,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政治理性培育,进而影响到国家未来精英政治群体的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和社会舆论导向的纠偏。

三、结论与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

中国百年历史流变展示了青年学生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国家和社会历来重视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高校与社会的壁垒全线坍塌。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着大学的文化建设,同时为青年学生与政治社会的互动搭建平台,现代媒介推动了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事实上,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延伸,在高校,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政治社会化引导的缺位,使得政治信息在校园的传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传播效果。

(一)政治传播效果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乏力

戴维·伊斯顿指出:系统和环境是一个互动的统一体,系统的维续借助于一个完整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循环过程。伊斯顿的输入-输出的系统分析范式,对于分析一个社会的政治系统独具特色,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政治系统,政治传播媒介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与线下、教师与朋辈群体、校内与校外,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政治认知建构的外因。

从高校政治信息环境的格局与功能看,传统媒体以电视与报纸为主,基本失去了政治信息输送的功能,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颠覆并没有任何的优柔寡断,即便是政治信息的输入方仍然固守着这块领地。在大学的信息传播媒介中存在着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是强调互动性、参与性的新媒体,二是更小众、更虚拟的人际传播渠道,三是意识形态宣传的组织传播渠道。事实上,青年学生知识水平高,然而随着各类社会信息对于政治信息的消解,造成其政治认知主动性差、水平低,对政治唯恐避之不及,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已经得到了验证。高校领导层对于青年学生政治意识形态构建的认识遇到了青年学生政治意识形态构建效果的瓶颈,高校政治传播效果的深度研究缺位,顶层设计的缺失,是最终可能导致青年学生政治观点不正确、政治参与冷漠的部分原因。

从青年学生媒介接触与信息选择的角度看,新媒体是其较为乐于接受的信息媒介,人际传播渗透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传播媒介只是工具,对于传播内容的选择,青年学生倾向于外交、军事、体育、娱乐等方面的信息。而新媒体、熟人交际渠道以及第一课堂、班团活动等形式的组织传播则是青年学生在信息接收与传递中的渠道。通过调查了解到,新媒体解构并重构了校园的政治传播渠道,而其他传播渠道并没有迅速建构起一个新的有效的政治传播渠道,在青年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位与失职。高校政治传播系统的无效性日趋突出,高校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无序和混沌日渐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更加严峻。

青年学生虽然知识储备较多,但是青年学生对政治信息的认知仍处于自发期,政治理性不足,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受到方式方法、内容形式所限,与预期效果差距较大。“无知的人民缺乏理性,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只会被动的跟从舆论。”[3]青年学生的政治态度出现了严重的割裂化的层阶式格局。青年学生对意识形态的支持更多停留在感情层面,而与在理性层面上的坚定的政治支持还有差距,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参与倾向上都是负值,仍处于低参与模式的层阶阶段。由于受到学业压力和其他原因的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基本处于学习模式的层阶阶段。

(二)政治传播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贡献力

在当前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时代背景造就的新一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挥好高校政治传播路径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渗透进高校的信息传播介质中,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信息传播环境,才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政治理性认知,为未来青年政治精英培育提供可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青年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完成“输入-输出-反馈”机制的核心要素,没有参与就没有系统的完整,针对高知群体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环境与政治生态系统紧密相连,其互动关系显著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首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贡献。青年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政治理性需要被唤醒,新媒体和传统媒介责无旁贷。以网络、移动互联为介质的新媒体,已经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传统媒介也并没有偃旗息鼓,高校图书馆、海报栏、“第一课堂”等阵地也在不断向青年学生灌输政治信息。从青年学生的生存信息环境看,传播媒介无处不在。第一,增加关于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内容,增加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息知识的认知;第二,对于青年学生的政治信息、政治认知进行典型化传播,通过示范带动青年学生的政治正确认知,改变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片面认知;第三,用好移动互联网新平台,通过手机报、微信平台、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功能,扩大政治信息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频率与密度。政治传播介质的特性需要积累兴趣客户,在客户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上不断下功夫,更多采取的是软性传播方式。

其次,组织传播渠道的贡献。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政治传播带有大众性,而校园公共信息渠道以及组织渠道的传播在校园意识形态的建构中是决不能缺位的,阵地意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要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小众性和针对性。结合时代特征、青年特征、信息接收特征、政治认知,有效传播政治信息,使组织传播渠道充分植入到现代传媒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力。第一,应当加大高校教师对“第一课堂”的探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根本上引导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息做出明确判断,提高政治理性认知的水平;第二,丰富校园中宣传栏、海报栏、团学活动等“第二课堂”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使其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有形媒介,在潜移默化中使青年学生对于政治信息感兴趣,在对于政治信息的关注中逐渐培育青年学生的政治理性认知。

最后,要充分发挥人际沟通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人际传播是最交叉的信息传播媒介系统,传播的非强制性和互动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具说服力。人际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途径,能深刻影响青年学生内在的政治态度,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知。从人际沟通的传播特点看,校园精英(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担当起校园舆论引导以及政治正确引导的关键角色,强化自我意识、提高政治理性认知,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促进青年学生与政治系统输入与输出的主导力量。同时,要善于培育校园青年政治精英,以点带面,推动青年政治生态的正向发展。

总之,如何发挥好各种传播介质在高校政治传播中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反思的课题。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政治传播效果更多地体现在一个宏观的大环境,组织传播则能够小众化,并且能够实际操作,而人际传播更容易体现出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化效应。媒介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形成综合的校园信息体系,必定从政治传播的路径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增添活力,进而为党和国家培育未来的政治精英、可靠接班人提供可能。

四、启示

在这样一个政治时代,政治话语不以人的意志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作为培育未来青年政治精英的核心领地,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是确保我国政治建设的关键场域。当下,“以物质生产为主的社会转向无形的知识、信息生产为主的社会。”[4]在信息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青年学生与社会的壁垒已经全线破除。伴随着政治传播媒介密集的信息传递,高校成为思想价值和多元信息冲击最为集中的社会领地,高校青年学生在无意识中进行着自身的政治社会化,现代、后现代的政治、文化、思潮在校园内碰撞、发酵,在润物无声中影响青年思想架构的型塑,青年学生的思想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变迁与转型。信息时代带来的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引起的私信混乱,令高校政治生态呈现出风险社会的特质,“危险的来源不再是无知而是知识。”[5]政治信息和政治价值的多元化已经成为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如何弘扬主旋律,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是对青年学生的一次考验。急剧的社会变迁撕裂的不仅仅是校园政治生态,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向社会政治生态延伸。当然,政治的过度冷漠与过度参与都将推动中国政治向极端方向发展,政治理性培育就无法实现。有针对性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可充分利用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渠道的特性,以现代传播渠道结合高校特有的信息传播形式,建立完善的政治传播信息网络,以有效的政治传播实现促进青年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政治理性认知萌发的传播效果。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党异常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习近平在向全国青联学联大会发的贺信中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在争夺青年和赢得青年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对政治传播媒介,尤其是高校政治传播媒介,在多学科交叉视野下的综合研究和系统思考还需努力。

[参考文献]

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6.

彭芸.政治传播:理论与实务[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7:5.

单波.论管翼贤的新闻观[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89-91.

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化[M]//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9.

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225.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篇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牢把握这一要求的深刻内涵并加以认真实践,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第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和信念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理想以信念为支撑,理想的追求和实现体现并折射着信念;信念决定着理想的内容和方向,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理想。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持久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理想信念能够达到如此崇高的境界。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社会主义建设的兴旺和民族未来的前途。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光荣任务。高素质创新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对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首要的标准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理想信念

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他们的一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同时,应当看到,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思想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会更多更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影响大学生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渗透和影响,使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不能很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还有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欠佳,遇上学习不顺、爱情失意和人际交往紧张,便产生沮丧、自卑、孤独、焦虑等消极现象,甚至作出极端行为,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疏导和调适能力。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切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政治合格、思想敏锐、知识渊博、专业过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

旺发达、后继有人。

第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传统优势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最终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常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来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他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是在于力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正确性的共识。与认同。正是这样的理想信念,成为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保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靠着这种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了种种严峻考验。“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篇5

研究论文的通知

各院系及相关单位:

为筹备科教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上海市科技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将征集2005-200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1、论文时间跨度: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底(发表与否不限)。

2、论文主题范围:

A、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含学生党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思想教育、学生工作、心理咨询、职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的研究论文;

B、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含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理研究等)的研究论文;

C、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论文;

D、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工作思路探索论文;

E、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创新文化、提升自立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研究论文。

3、论文作者范围:高校党政领导、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机关干部、学生辅导员、在读研究生均可。

4、论文报送要求:

A、报送数量,个人不得超过2篇。(2005、2006已报过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和上海第二、第三届辅导员论坛的论文不得再报);

B、每篇论文原件1份(如已发表),复印件1式6份;

C、将论文的;

D、报送论文截至时间:2006年12月20日,请各位老师将符合条件的论文材料按要求报送至科研处(2311室)。

科研处

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篇6

薛兵旺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的行为规范,是党最重要的纪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对于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至关重要。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严守政治纪律作为增强党性的一项基本要求,做严守政治纪律的表率。

通过开展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学习活动,本人收获很大》

一、学习体会

一是必须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条主线。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党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我们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始终保持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清正廉洁,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必须突出“为民务实清廉”这个主题。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争作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

三是必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引导和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

要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要

坚持把实践锻炼作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提高本领的重要途径,坚持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完善建立联系点、联系困难群众、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帮助工作等做法,鼓励党员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方锻炼。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培养群众感情,增强工作本领,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着力提高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各方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二、抓好工作

1.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班子成员将以“团结、和谐、干事、发展”为目标,坚持党政联席会、民主生活会等工作制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和谐平等相处不盲从,互相补充配合不失去自我,目标一致、共性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形成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

2.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认真摸底、查找问题、分类定级。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针对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措施,扎实做好整改落实工作。

3.提高办事效能,对重要工作任务,落实到责任部门、落实到责任人,限定完成时间,评定完成质量,杜绝办事拖拉,提高办事效能。

4..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切实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督查与管理,专门成立了系教学督导小组大力推行“督导听课制”。并要求做好听课后的评议、信息反馈工作,使全体教师充分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通过督导听课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进步。

5..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水。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鼓励老师们要加强自修,要有时代感、危机感、紧迫感,不要落伍,要时刻不忘记给自己“充电”——继续巩固专业知识,接受新知识。由于我系青年教师比重大,而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基本功还存在缺陷,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按照学校工作要求,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通过督导小组内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及教育教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送一些老师去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和培训,有力地提高了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

6..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教职员工的师德水平,真正做到防微杜渐,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向教师提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在本年度我系还按学院要求开展了师德建设月活动并组织各教研室开展了师德自我评价及座右铭的征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我系教师在师德师风上有了进一步提高。

7..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酒店管理专业各项教学工作的运行,结合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控制标准(各主要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师备课、讲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教学质量分析与总结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

8..建立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保证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其

一、明确专业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职责。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要明确,教研室主任、教学干事、实训

室负责人、各核心课程负责人等专业教学岗位都要制定了明确的工作职责,规范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其

二、建立和完善本专业的教学档案资料。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课程考试题库、技能测试题库、教师授课计划、课程表、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资料。其

三、建立较完善的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主要包括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与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评学制度、网上信息反馈等。

9..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的三级考核体系。评价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必须引入具体的考核标准,包括专业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专业标准:指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专科学历所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训,每门课程参加学校考试和考核,完成必要的学分,才能达到三年制专科学历水平的要求。企业标准:主要指实习和用人单位的考核标准,包括实习标准和就业标准。学生在接受顶岗实习之前,用人单位到学校面试规定的标准,即为面试标准,只有面试合格者企业才能接受该生实习。学生到企业后,企业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达到一定标准,这就是岗前培训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根据实际所需,提出对学生的用人标准,即就业标准。行业标准:指根据酒店管理专业所确定的就职岗位、国家资格证鉴定中心所规定的考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有通过综合基础知识和综合技能实训的考核,才能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篇7

娱乐媒介影响了我们的政治倾向。这个观点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文学作品、动漫游戏、当代艺术为代表的娱乐产业确实对人们的政治倾向与政治社会观念的塑造起着显著的影响。美国福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安东尼·吉尔兹尼斯基(Anthony Gie rzyns ki)教授在其研究专著《哈利波特与千禧一代》(Harry Potter and the Millennials)中,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风靡全球的影视文学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对美国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的一代人)的政治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甚至能够左右他们对美国总统选举的投票态度。尽管JK·罗琳表示,她在创作《哈利波特》系列之时并未刻意针对某一年龄层,也并未出于特定的政治主张而创作。但毫无疑问,《哈利波特》科幻小说与电影所定位的主要目标人群是9-15岁的青少年,而这正好是美国千禧一代当时的年龄,并且《哈利波特》小说与电影中反复提到的多元宽容的政治氛围、反对独裁者、支持种族平等、反对暴力与酷刑、反对腐败无能的政府等主题,也都是现实世界政治主张的切实写照。如今,随着哈利、罗恩、赫敏一起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们已经纷纷进入了选举的年龄,安东尼教授通过对千禧一代进行问卷访谈与统计分析,证明了《哈利波特》系列在他们的政治倾向与政治观念形成过程扮演者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娱乐媒介的政治影响甚至可与他们父母的影响相提并论。其实,娱乐科幻作品《哈利波特》之于千禧一代的政治影响不是孤立的现象。研究表明,之前的《星球大战》就影响了“X世代”的政治社会化,甲壳虫乐队影响了婴儿潮一代的政治社会化等例子。(见表1)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刘慈欣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科幻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政治色彩最浓厚的一个类型的文学,甚至科幻的政治色彩比政治小说还要浓。”[1]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娱乐媒介在塑造人们政治倾向和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动漫电影背后的政治社会化传播

然而,安东尼发现小说、电影等娱乐要素对美国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影响并不是特例。在中国,看似习以为常、被冠以“小儿科”的动漫电影其实在培养政治倾向、传播国家等政治社会化与意识形态渗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美国与日本的动漫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的80后90后都是看着美日动漫成长起来的一代,著名的动漫作品几乎都会改编成电影在更大范围进行传播。这些动漫电影除了具有公认的娱乐功能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的功能。以美国为例,美国迪斯尼制作的动漫电影可谓家喻户晓,这些电影在讲述故奇幻事的同时也在向世界观众潜移默化地传递美国的价值主张。如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相亲一次次失败,要寻求真正的自我。这位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少女传播的不再是中国孝义当先的中国文化价值,而是彰显了美国式的文化价值观。又如,美国经典动漫形象大力水手每次在海洋上扬起星条国旗时就是在向全世界暗示美国的霸主地位,这在1941年出版的日本动画论著《漫画电影论》中就有提到。此后风靡全球的《漫威》系列电影中以美国队长为代表的超级英雄更是以政治要素直接赋予超级英雄的政治身份与地位。最近随着美国总统选举结果落下帷幕,一则关于《辛普森一家》早在16年前就预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帖子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虽动画内容与现实结果纯属巧合,但可以看出《辛普森一家》中暗含着对政治的关注与讽刺。据悉,这部美国人家喻户晓的,播出27年之久的动画片遇到大小政治话题,总是喜欢推出讽刺短片来表明立场,并从许多角度对美国的文化与社会、人的条件和电视本身进行了幽默的嘲讽。可见,美国的动漫影视作品在培养人们的政治观念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政治目的,也会主动利用动漫形象为其服务,日本在这方面表现地尤为突出。日本在二战期间就曾利用动漫形象为其战事做政治社化宣传。1941年,日本军部为配合太平洋战争需要,出资制作了“桃太郎系列”动画片,如《桃太郎的海鹫》、《桃太郎·天降神兵》、《海上神兵》。这些动画作品表面上看去只是普通的娱乐产品,但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是军事政治传播。中国曾经在90年代还引进过日本“桃太郎”系列的动漫。像这样将政治传播的动机隐藏在动漫要素传播中的例子在美日动漫电影中非常常见,而国内长期以来对这种隐藏在娱乐要素背后的政治渗透现象处于研究与监管的双重忽视的局面。随着看着美日动漫长大的80后90后逐渐进入职场,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这种娱乐政治化的进程在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方面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娱乐要素进行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

娱乐与政治,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娱乐与政治传播之间微妙的共谋关系。

三、动漫电影成为政治社会化手段的传播机制分析

为什么以动漫电影为代表的娱乐内容能够成为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的手段与工具?这些表面上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究竟存在着怎样的传播机制?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能够发现娱乐与政治,活泼与严肃之间建立联系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我国应对国外文化渗透与国内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供学理上的准备。

任何传播现象与传播效果的研究都可以从传播者、接受者、传播渠道这三方面来看。从传播者角度来看,美国和日本等国利用影视娱乐要素来进行政治社会化传播具有政府行为的推动。从接受者的接受效果来看,影视娱乐消费降低了人们的警惕与防备心理,使得娱乐中附带的政治社会化要素能够轻易传递给受众消费者。从传播渠道来看,影视媒体是建构国家形象、传播核心价值的最主要渠道。

(一)传播者:政府推动的文化外交策略

任何个人的创作与传播行为都比不上国家政府的推动。美国、日本都是世界文化产业大国,他们在推动本国文化走出去,传播推广本国文化价值观方面都有政府的推动。

以动漫科幻电影为例,美国动漫科幻电影中几乎都是英雄、自由、幸福、快乐、关爱的符号集合,这些影视作品的内容也以宣扬救赎世界的使命观、种族优越论、个人主义、人权观等具有美国政治特色的价值观为主。日本动漫及其电影大多宣扬物衰观、武士道精神、共生的使命观、环保主义等具有东方特色的深刻价值符号,与中国在文化上相近,更易于被中国受众接受。以日本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出日本政府在动漫文化上的推动行为。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致力于用它精心打造的“动漫帝国”来影响青年群体,进而影响世界。其动漫文化的传播策略无疑已经成为日本宣扬其民族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传播其价值观认同感的“倍增器”。[3]1985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动漫作为渠道宣传和推广日本文化,使日本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变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从那时起,传播和推广日本文化便成为日本动漫产业落实日本政府战略的重要使命。据《朝日新闻》2005年4月的报道,日本外务省决定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24亿日元作为“文化无偿捐助”资金,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将这些购来的动画无偿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电视台播放。日本外务省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向海外推广日本的动漫文化,还可以扩大日本动漫在外国青少年中的影响,培养更多的“知日派”,一举多得。[4]2006年,被誉为“漫画通”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数字好莱坞”秋叶原分校进行的演讲中提出以漫画、动画等pop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外交策略。这就是日本著名的“动画外交”策略。在这种政府传播策略的指导下,日本动漫产业以柔性地方式发挥着政府的外交功能。虽然日本政府领导人的更换频率非常快,但日本“动画外交”的策略却始终如一。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动漫外交例子是,日本在奥运会中启用动漫形象进行宣传。首先,日本东京奥申委在申请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使用了世界知名动漫形象“哆啦A梦”担任特殊形象大使。东京奥申委认为,哆啦A梦体现了日本民族尊重与友谊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此与奥运的价值观联系起来。东京2020奥申委首席执行官水野正人表示,“哆啦A梦”代表了日本,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与流行,证明了日本有能力激发与鼓舞更多年轻人,也证明日本有能力举办一届奥运会来更好地弘扬奥运精神并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5]其次,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东京八分钟”环节,日本的“动画外交”策略进一步升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直接化身家喻户晓的动漫形象马里奥大叔,穿越时空来到里约奥运会闭幕式现场为4年后的东京奥运会宣传助阵。日本政府巧妙地运用动漫形象参与国家形象与政治传播,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人们对日本的国家形象认知,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接受者:娱乐消费时松懈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进行消费娱乐之时,我们会在缺乏警惕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娱乐过程中夹带的政治倾向。研究娱乐与政治关系的学者都发现,我们之所以更容易受到与政治相关的信息的影响,是因为在娱乐活动中我们的警惕与意志处于放松状态,我们对政治等严肃信息的防卫与辨别意识也处于松懈状态。实际上,大多数人在欣赏娱乐内容的时候并不会刻意去辨别其中的政治信息,因此,这些政治信息就在娱乐要素包裹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其实,政治社会化的传播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有意识的眼睛”难以察觉。

传播学的经典理论曾经对电视等娱乐媒介对受众的现实认知做出过研究。其中,涵化理论就关注媒介所建构的符号现实对现实中社会文化各层面的影响。动漫是娱乐媒介建构的特殊符号,其对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娱乐要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判断。最近,安东尼教授研究发现,知名美剧《权力的游戏》和《纸牌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世界公平性的判断。因此,通过电视媒介传播的带有政治社会化倾向的娱乐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的现实政治倾向。

然而,任何传播效果的研究最终都要归结到人的心理机制层面。心理学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大部分思维过程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它不受我们主观意志所控制,而我们的显意识认知只占所有认知资源的5%。因此,当我们在学习或娱乐过程中,有许多信息是随着这个过程附带着进入我们大脑的潜意识活动中的。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被动式学习”(passive learning),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过程。同时,人们的理性思维大多是显意识层面的活动,而人们非理性的、感性的思维则大多不受主观意志的控制。因此,与处理现实信息相比,当人们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娱乐消费中时,我们会用更感性地方式来享受娱乐消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在娱乐的情形下接受政治主张的影响。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是记录生命的痕迹。人的社会化成长过程是一个符号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真实世界是通过符号建构植入头脑中的,是个体或者集体“认识”的真实;不是客观的物理真实,而是主观的建构真实。以动漫电影为例,动漫虚构世界的真实和它为受众建构的真实缘于此符号学原理。由于动漫影视作品在幼儿及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动漫影视作品的传播也在某种程度上悄然地建构了幼儿与青少年受众的意义世界,这些符号要素的传播甚至完成着成人礼的“基本符号体系建构”工程。[6]动漫影视作品通过动漫符号构建的符号世界为受众建构起一个价值世界,动漫受众通过动漫符号构建的价值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受众的精神世界,从而影响受众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正因为动漫影视作品是用朴素的语言与想象力在创造动画艺术图景的同时也为受众建立了一个价值世界,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歌、小说、戏剧等其他被认为是“高端”的艺术形式。

(三)传播渠道:媒体融合时代便利的媒体环境

媒体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国家形象塑造与核心价值传播中,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各国在推进国家形象工程和推广国家文化时,都会依据各自的综合实力和过往形象运用各种媒体进行传播。在影视娱乐领域亦是如此。研究表明,动画受众对国家形象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媒体,而媒体是建构国家形象、传播核心价值的最主要渠道。许多没有去过美国或日本的受访者,知晓美国或日本的情况均主要来自于媒体。其中,受访者通过“媒体”来认知美国的占总数的76.53%,通过“媒体”来认知日本的占总数的86.41%。[7]因此,在媒体环境下研究动漫对受众的文化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互联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影视动漫传播渠道,受众的文化审美也随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多元。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发端于日本的二次元动漫文化已经通过网络传播在中国的90后动漫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艾瑞咨询《2015二次元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泛二次元群体规模已达到1亿人,[8]他们大多热衷日本动漫,频繁运用互联网等媒介消费国内外动漫影视作品。作为媒介的动漫[9]依靠全球化的媒介生态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乃至成年人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认知。因此,发达的媒体环境也是娱乐要素成为政治传播手段的重要助推器。

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中国传播界逐渐认识到通过影视动漫等娱乐媒体帮助政治传播的有益作用。例如,2015年,由神秘的“朝阳工作室”制作的系列动漫短片《群众路线动真格了?》、《老百姓的事儿好办了吗?》和《当官的真怕了?》走红网络,片中多次出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卡通形象,甚至有以习近平挥棒“打虎”形象为隐喻的反腐主题。这一系列动漫短片以柔性的方式向老百姓们传达了国家的政治理念。其实,早在2013年10月,一则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漫视频就通过卡通动漫的方式呈现习近平等领导人的成长历程,但当时只有身体卡通化,头像仍是真人照片。到了2014年2月,千龙网发布的《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漫画,首次整体呈现习近平的卡通形象。而2015年流传的3个动漫短片,则首次呈现习近平的卡通动画,突破意味更加明显。此外,2014年,国防部破天荒地推出了《小苹果》版本的征兵宣传片,通过年度神曲将严肃的征兵内容与轻松的娱乐审美结合起来,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与转发。这些娱乐与政治相结合的传播策略,无论制作方背景如何,都体现了政治传播方式的改变,取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这也从实践层面表明了文化建设不仅需追求“顶天”的艺术高度,也要注重“立地”的生活地气。让文化建设与文化消费成为符合大众审美旨趣的日常活动,实现文化产业的落地、归位、生根。[10]

四、符号的战争与动漫文化软实力

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评估不再只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较量,文化以其“软实力”身份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符号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有国外专家把国家之间的软实力竞争称为“符号的战争”。[11]这种“符号的战争”主要是由以影视、动漫、音乐等娱乐媒介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来进行的。因此,政府在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除了重视高雅文化的建设,也需要重视通俗文化的建设;不仅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依赖于文化产品蕴含的意识形态力量。人们在消费某种文化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中包含的意识形态信息。《哈利波特与千禧一代》的作者安东尼教授也指出,影视动漫等娱乐产品通过娱乐要素的运作将政治观点与主张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消费者,从而影响他们的政治倾向。

动漫类影视文化是软实力中的特殊产品,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力量。它往往直接从没有文化意识前见和价值前见的婴幼儿阶段发生作用,其潜移默化的力量较其他文化产业尤甚。因为,动画影视的语言符号的使用几乎不需要语言文化知识的前期学习,直观感受的形象、画面、色彩等语言是世界通用的话语,易于传播与推广。事实上,对国外动漫影视产品废寝忘食的中国痴迷者们,为了更直接地观赏国外动画片,不需要任何人督促,自觉自愿地刻苦学习英语、日语,这种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动画文化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当意识到看似普通的动漫影视产品的文化传播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符号战争,才能发现我国动漫影视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严峻现实。目前,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动漫影视作品在数量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如何在量上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深挖动漫符号内涵,提升动漫作品的品质水准,从而赢得这场符号战争的主动权,是我国动漫产业进一步发展需要认证面对的现实。

注释

1[1]摘录自作家刘慈欣2011年7月在香港书展的名作家讲座“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

2[2]Anthony Gierzynski(2013).Harry Potter and the Millennial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3.page:40-41.

3[3][9]夏瑛.动漫传播与知识经营——日本动漫产业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112-114,91.

4[4]徐渭.关于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J].日本学刊,2006(5):129-141.

5[5]环球网.哆啦A梦成为东京2020申奥委员会特殊大使[EB/O L].http://go.huanqiu.com/news/2013-04/3801618.html,2013-04-07。

6[6][7]李涛.动画符号与国家形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3,180.

7[8]艾瑞咨询.2015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R].2015.

8[10]李思屈等.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I-V.

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篇8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和社会政治稳定是相互影响、彼此推动的。一方面,动态而有效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公民表情达意,便于政府科学决策,从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助于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越性。反之,二者则会陷入无序化、混乱化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民众的情感宣泄,实现互联网作为社会心理缓冲阀与心理调节器的作用

“由于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公民都有条件去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这样推选代表去参与此类活动便成为合理之举。”代议制民主制的伟大作用是不容抹杀的,但它也带来了种种不良后果,比如公民政治冷漠心理的形成。参与型民主主义流派主张:“自由的平等权利和自我发展只能在参与性社会中才能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发挥了社会心理缓冲阀和心理调节器的作用。邵道生曾在《欢迎“互联网式的民主”的“社会实验论”》中说:“在互联网这一信息载体中,人们对于国家民生大事,尤其是当社会发生突发性事件时,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意志,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题材不受限制,网上就像开了锅似的,立即沸腾了起来,无组织、无人引导、具有较为彻底的自发性、独立性、平等性……”例如山西“黑砖窑”事件、河北“三鹿”奶粉事件一经暴露,就有大量的网民对整个过程进行跟帖、评论和监督,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督促事件的阳光化处理。

(二)公民网络表达便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促进政府机制改革

工业化时代的权力结构是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的科层官僚等级制度,但这种科层官僚机制日益成为政府机制改革、影响政府效率的一大障碍。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削弱了旧权力系统的每一根支柱,最终改变着家庭、生活、商业、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全球权力本身的结构。”网络政治参与改善了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暗箱操作等现状,形成了权力均态分布的扁平化的格局,便于政府上下沟通,明确自身责任,改革政府机制。同时政府纷纷开通“市长在线”,设立网络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方便公民了解政府政策。

二、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

作为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给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挑战,需要我们区别对待,趋利避害。

(一)有些不实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影响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秩序

尼葛洛庞帝曾说:“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官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尤其是网络共同体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并且“在网络和新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来的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化了”当一些虚假信息在网上被迅速点击、传播后,极易混淆人们的视听,导致网民陷入非理性状态,甚至会形成群体性事件,造成社会混乱。例如新疆7.5打砸抢烧事件就是利用互联网络而进行的暴力事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政治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更有一些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利用互联网的可操作性,侵入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系统,窃取国家机密,或极力在网上传播攻击中国政府、攻击社会主义的言论,进行政治煽动,制造矛盾和事端,威胁到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和谐。

(二) 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易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人们有理由担心,在政府难以发挥作用的电子荒野上,亿万个网民,亿万种声音,多数同意的民主原则被伤害后难以找到有效协调社会整体利益的手段,可能导致日益严重的无政府状态,甚至是国家的崩溃。”这就容易产生“无政府主义”。公民的非理性化参与还会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比如人肉搜索现象。近几年来,几起极具影响力的人肉搜索事件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一呼百应,造成让人瞠目结舌的社会后果。这种非理性化和非制度化的网络政治参与,使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存在潜在的危机,使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面对极大的挑战。

三、引导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前提,是公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体现,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发挥网络政治参与的优势,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公民网络素质,建设“参与型”公民文化,倡导理性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斥着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国度里实现网络化,也很难想象让一支计算机盲、网络盲的干部队伍去管理、参与网络时代的政治。”因此为了缩小“数字鸿沟”,就必须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实施倾斜政策,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技术支持。提高公民的网络道德水平,同时也要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培养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的能力,加强网络应用和网络创造能力,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形成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氛围。

(二)加强信息管理和立法工作,构建有效的规范制衡机制,推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政府是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要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工作。我国自1996年以来,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为我国网络的有序化、规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但是一些法律条文暴露出滞后性、层级低、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缺陷,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环境。因此立法部门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实用性法律法规,更新立法内容、提高立法层级,规定网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打击网络犯罪,为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后盾和法律支持,在网络自由和法律规范之间寻得平衡,为保证社会的安定和谐增加砝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极度高涨,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人们实现政治参与的新选择。面对其双重影响,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对其不加约束,也不能简单的拒之门外,而是应该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完善参与客体的科学性,改善参与手段的单一性,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理性化、有序化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的政治稳定。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师考核方案下一篇:关于感悟幸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