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手球观课报告

2024-07-07

趣味手球观课报告(通用10篇)

趣味手球观课报告 篇1

2015年

从炎炎夏日延续到朗朗秋天的远程研修,犹如一杯散发着清香的美酒,浸润了我的心脾。六个优秀案例,各位教师都对教材有深刻解读、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广,驾驭课堂能力强,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在设计选材上,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感受最深的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安于课堂,很多教师都采用了比较有效的方法,让我收益颇丰。

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让课堂上天马行空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呢?几位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

第一,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每位老师都做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尤其是《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英国的制度创新》,运用了大量视频和图片,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特别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教师又设计了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做到了观而不散。

第二,联系社会热点与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历史讲求“死去活来”,也就是在对书本基础知识巩固的基础上,要把书本上“死”的东西“激活”,让它动起来。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结合,能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充满活力。《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在讲到中国崛起时,联系了当今常提的“中国梦”热点,并与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的启示进行联合教学,效果较好。《英国的制度创新》中使用了卡梅伦在英国议会的讲话视频,较好地展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便于理解教材知识。

第三,历史角色扮演,身临其境解读历史。

李大钊说过:“历史是死的,但解释是活得,与时俱进的”。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那么最好的方法是让他自己变成历史中人,从而使死的历史变成活的,如此一来,历史活了,学生也活了,何愁学生不安于课堂。《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历史剧演绎的方式解读了“重农抑商”政策,深刻地体会了农民与商人在古代的处境。《苏联的经济改革》中,教师将三位改革家变身医生为苏联诊断开处方,让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改革内容,同时,课堂的最后,由学生扮演列宁、马克思、斯大林和邓小平,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达到了升华与总结的目的。而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眼中,都散发着求知的光芒,他又怎会神游天外呢!

第四,充分利用竞争与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俗语有云:若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若想走得长,就一群人。要想走得又快又长,那么就需要既竞争又合作了。现今我们常常使用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小组间的竞争,更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次研修课中,多数老师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印象比较深的是《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课,教师采用了擂台大比武的方式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了守住擂主之位,小组成员使出浑身解数,积极参与问题探究,这样,学生的精力安于课堂,而不作他想。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收获和评价,也是自己在观课中感受颇多之处。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老师的课堂仍然比较传统和呆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还有的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问题设计指向性不明确,学生探究兴趣不高,参与面较窄,课堂效果较差。平时教学中我也会遇到类似问题,我想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服务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只有让历史切实地变成学生的兴趣与乐趣,这样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正所谓“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

美术 观课报告 篇2

有幸聆听了周老师上的二年级美术《画出你的想象》这一造型表现课,非常喜欢,受益匪浅。这节课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目标达成度高,整体效果好。整节课体现三实: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很真实。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大胆想象,无拘无束的创造”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激趣导入——欣赏探究——分析演示——联想创作——展示评价”的教学环节,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经过常被忽略的细小角落发现美,创造出具有独特想象的画面,为生活添彩。

我从教师教学这方面谈一下我的观课感受。

1、首先教师打破常规,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比如教材要求通过欣赏艺术大师的作品,使学生会解读大师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像大师那样敢于想象和表现。周老师认为大师的想象要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对孩子来说反而是一种局限。所以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创新。事实证明周老师选择从生活中的痕迹出发,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孩子们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2、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合理。本节课是造型表现课,教师前面的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凑、简练、明确,仅用了13分钟。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所以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上完成的质量较高。

3、教师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兴趣入手,直观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

二年级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很容易被生动的、新异的事物激发兴趣。周教师运用一片云、一组墙面的裂痕、一块带纹路的石头、一条随意的线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启发学生想象,虽然孩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却很少想象创造,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子点燃了孩子的兴趣。接着教师以地板上的裂缝为依据录制微课,从发现形状、激发想象、创造绘画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想象,学生在感受老师生动、直观的示范过程中,了解一幅想象画的完整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孩子们的兴趣达到了极点,产生了自己发现创造的兴趣。

4、教师课堂教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通过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画面构思更精巧,进而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总之本节课中融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教师关注、鼓励每一个学生,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评价及时到位,评价语言比较丰富,使整个课堂一直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之中。是一节值得大家学习的造型表现课。

本课紧密结合学生、学校生活实际,先以“学校环保“特色为切入点引入,体现了问题设计的开放型和基础性。

小学生学习一般都凭借兴趣,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键位学习放在游戏之中,因为特别是男孩子很喜欢玩游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故在教学中就采取特色引入的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学生喜爱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表格的一些常用名词(行、列);学会制作修饰表格,并输入文字。在教师、同学及现代媒体的帮助下,感受到学习制作表格过程。初步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过程中师生感知生活中表格的应用;初步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生带着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出了个体的主动性。

总之,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的的有效达成。

本课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一种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集成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能根据作品特点和受众的需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方式演示或发布电脑作品,表达主题和创意。

《猫》观课报告 篇3

听了庞老师讲授的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课,受益匪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猫》一课主要讲述了作者家里三只小猫的故事,主要表现了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真挚感人。庞老师用她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课堂打造成了一场文字的盛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善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有了情感的感悟和心灵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庞老师在课堂中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吸引到作者所描绘的那个情境中。

庞老师在执教《猫》这一课时,先用猫的口吻讲述了第一只猫的故事,然后让学生根据这种形式,从来历,待遇等方面来介绍第二、三只猫的故事,形象可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品味感知课文语言,挖掘文章的主题。通过“这真是只——的猫,不信,你看———”的语句对文中的语言进行赏析解读。然后从“冤假错案”重点分析第三只猫的故事,一个问题让学生归纳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又极好地理清了文章的线索!紧接老师又问了:“芙蓉鸟事件”,“我”判断是可怜猫吃了芙蓉鸟的依据是什么?谁能找出这些句子?很快 的,学生又找出了“那只猫对着这对黄鸟„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嘴里还吃着什么。”说明自己在证据确凿下处理的猜测理由。“一定是猫一定是 猫”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这一个过渡句!这个句子在我们平常老师的眼里中,它无非就是一强调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顶多读两遍,然后草草打发!然而,庞老师却在这句子上还增加提醒同学要注意修辞手法。“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妻子的话加速“我”的肯定,让学生分析改成陈述句效果会不会好些?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写作语感,促使学生写作不再千篇一律的陈述。接下来请同学找出促使“我”造成冤案的内生原因,学生自己归纳,不喜欢这只猫,那是什么使“我”不喜欢这只 猫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归纳,体现新课标要求,教师教的主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来历、外形、性情等”。问题引导:到底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在教师与学生这样一问一答中轻松把课文重点解决。最好庞老师将课文进行了延伸拓展,深化了课文内涵。和平共处是人与自然的生存之道,提高学生热爱自然,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情感。教师就是运用这种“敏感”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 字的温度,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观课报告2018 篇4

李慧老师上课时,划分节奏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从字音、节奏、停顿、声调上扬、氛围等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朗读,自由读、个人读、学生评价、听读、对比评价,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深入透彻地把握了文本内容,体验了作者情感。

高老师,以点带面。是“具体分析”各自的内涵与整体把握之间的关系; 抓住本文写景句,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写景句的妙处,读出作者愉悦的情感,继而分析短文中表达作者愉悦心情的语句,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重点突破,以一字感悟全篇。归结作者的品质人格,引出作者写作的背景,补充资料,完善作者境界,人格的豁达,如何表现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彰显。

这三节课教学,教学目标清晰,精心设计过渡语。诵读环节中要读出氛围来,步步追问,走进意境,达成目标。

另外,这三节梨教学设计首尾呼应,导入新课,分析完文本后再读环节自然流畅,课堂结构完整。

学生能在课前按照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朗读,在预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录音)中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重视情感体验,从整体上把握朗读节奏,从个别句段突出作者情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作者情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情绪较高,课堂活跃。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心开花,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学习前就活动目标与方法与学生讨论,制定了符合课标、符合学情的目标;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浅显易懂,充满激情,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气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朗读体会,根据学生朗读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皇帝的新装,通过恰当评价引导对作者情感的的深入体会和思考,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领悟,授之于鱼,并与学生平等交流,使课堂气氛融洽。

《风筝》观课报告 篇5

《风筝》这篇课文主要写贾平凹童年的时候和小伙伴做风筝,放风筝的愉快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自然。文章自始而终,充满了童真童趣。在观课过程中,听了万老师上的《风筝》一课,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或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听课后的几点感受,做如下评价。

一、教材处理上,大刀阔斧,取舍恰当

《风筝》这篇课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在如此多的内容中,万老师对教材的取舍得当,通过抓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等方式,使得听课者对“快乐”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了。

二、词语教学上,融文理解,灵活运用

本节课教师在词语教学上颇具匠心,并在文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运用。老师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把词语引用到课文中进行理解教学,既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词语的记忆,又避免课堂呆板、单调,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万老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另外,学文过程中,教师抓住了文本的特点,透过词语的表述来传达文本的情感。这些词语不仅丰富,更重要是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感知文中的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不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抓重点词语,充分朗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

三、朗读教学上,富有层次,形式多样

万老师对每一环节的朗读都提出了要求,初读时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要了解课文内容,精读则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有方向地读,教学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读为本”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读,多读多体会,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抓住了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以关键词句为切入点,整合了课文内容,体现了年龄段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文章内容。在观课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朗读的相当不错,如同切身感受。

在指导朗读中,万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将语言转变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注意培养情感,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课文最后一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展开想象,水磨坊那究竟有没有“幸福鸟”,让孩子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观课报告 篇6

一、重视探究活动,构成自主学习的潜力。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带给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潜力,获取科学知识,构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教会学生透过自行设计实验等探究方法来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充足的材料和时空,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大胆尝试。设计出合理、新颖、独特的研究方案,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的全过程中,获取知识,磨练潜力,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真正掌握获取科学知识的本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了兴趣,探求知识就会成为“心理需要”,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重视课堂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观课报告 篇7

首先,李教师就这一单元的资料做了一个简要概括,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之后,又对整篇文章进行了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与痴迷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创设故事,情景导入新课。故事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经过故事,一下子就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出法布尔的《昆虫记》,从而引出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由自由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读词语,再到读课文,一步步引导孩子自学,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本事,独立思考本事。把生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学生懂得了学习方法,目标也就到达了。

在整体感知方面,李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本事,如:学习抓关键词。“痴迷、迷恋、着迷。”紧之后,李教师又采取默读的方法来读文,直接点明写了哪两件事,学生就很容易找出来,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又容易理解。孩子自我学会了概括课文大意,一是失踪捉纺织娘,一是抓甲虫被父母责骂。学生的学习本事在阅读一步步提高。阅读形式很多,有自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本事,又训练了表达本事。

三、学写批注的方法。

本节课在突破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时,教师从小处入手,教给学生“写批注的方法”,占用了整堂课一半的时间。李教师舍得花时间,反复引导、点拨、示范,换来的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突破,更是学生阅读方法的取得。。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批注时的那份细致、耐心与执着。如在教学2.3自然段,学生谈自我的感受时,李教师抓住学生回答的有利时机,告诉学生:把你的这个感受写在这句话的旁边,这就是“作批注”呀,在第二个学生起来回答后,李教师又强调了一次:把你刚才的想象写在这句话的旁边,这就是“作批注”呀。从而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

四、注重自学本事的培养。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篇8

潘店镇张楼中心小学

尉万水

通过观看了几位老师的讲课,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四个字:以生为本。现在流行的“生本课堂”也是教育部门推崇的这样一个课堂,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一直在努力的尽量的寻找这样的课堂,在石冬梅老师的课堂上就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师是引导者,合作者,给孩子提出问题的机会,并且通过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去尝试解决问题,情绪高昂,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构建了一定的数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功夫,这个功夫的核心对于数学教师而言不只是表现在其解题、讲题的水平,更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聚焦困惑的能力上。就像是摄影工作,聚焦准确是第一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过“思维起源于某种疑惑、迷乱或怀疑”。因为,对于年级较低的小学生而言,学生学习的需要有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己不明确的,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提升。

几位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作为载体,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的新颖亲近,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即体现出教学面向生活,也反映了现实生活,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例如:李老师在运用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试验、猜想、验证、概括”,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算理,达到了自主掌握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目的。

《认识方向》观课报告 篇9

通过老师的共同打磨,我认为《认识方向》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达成效果良好。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学会辨认方向,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并会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平面图。通过学生互相说、动手指一指,起立转一转、小组合作贴平面图等活动,让学生提高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和位置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数学的兴趣。

2、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说一说身边同学在自己的什么方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发的提出一系列想深入探究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诱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组织语言,准确的表述想要解决的问题。

3、教师的问题引导具有有效性。

在引导性提问中教师提出的“除去用前后左右来介绍他们的位置,还可以用什么来介绍?怎样分清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呢?”“ 生活中我们通常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谁知道怎么辨认呀?”“我们的前面是东方,哪面是西?哪面是南?北呢?”“生活中的东西南北我们能辨认清楚了,图上的东西南北我们怎么辨认呢?”等问题都具有有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方式具有有效性。

本节课上运用的几次自主尝试学习,都非常有效,实现了我们小组在磨课计划中制定的磨课目标,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尝试,善于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教态自然,与学生互动密切。

《赶海》的观课报告 篇10

今天观看了海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海老师的教学风采,海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显示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和天真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海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去读,去讲,去谈,带着孩子们在愉悦的赶海中,构建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灵气飞扬的课堂。

上课一开始,老师就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海边,人们都干了些什么,听到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引导赶海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学生通过读读、圈圈画画的方式去文中寻找趣事,再进行板书,让几件趣事深入人心。再从字里行间感受“趣”,比如语气词“嘿”的惊喜、“咦”的疑惑、“哎”的好奇、“哦”的欣喜等,再比如动词“东逃西窜”、“不敢束手就擒”等,让学生边找边看图边感受其中的有趣。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个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自己画的句子,听着孩子们这么朗读,就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已经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所以他们交流的时候,才会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把初见大海时追赶浪花的喜悦,捉螃蟹的快乐,捏大虾的好玩儿,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示出来。尤其是几个语气词的朗读,更能显示出作者的惊奇,读者的领悟,赶海的快乐时光感染着学生,使他们身临其境。

在交流完趣事后,老师让同学们找找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有趣的,接着安排了一个仿写训练,学生们模仿作者的写法,结合自己身边有趣的经历,试着采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来写。

最后,老师让同学们又一次欣赏了歌曲《大海啊故乡》紧扣着课文,在配乐朗读中结束了教学,从总结教学来看,老师指导学生时时在与文本进行了对话,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

上一篇:网师园导游词下一篇:描写春天的花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