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图形

2024-11-05

趣味图形(通用3篇)

趣味图形 篇1

可以说, 图形创意所指向的作品总归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1], 或者说, 它所指向的往往是一种趣味 (taste) 。在布厄迪尔 (P.Bourdied) 的意义上, 趣味还具有标志社会身份的功能。反过来说, 对趣味的追求也就明确无误地表明设计师的艺术立场。现在让大众有兴趣的是“与日常见闻有所不同的、能引起好奇心的、富有刺激性的不寻常的事”[2], 这无疑也构成一种趣味方式。我们认为, 图形创意总括起来总是包括着“意味”与“趣味”两个方面。

一、图形的“意味”

贝尔在《艺术》中曾将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当然首先就会追问:什么才叫做“有意味的形式”呢?贝尔认为, 这个命题是由“纯形式”和“审美情感”两部分组成。所谓“纯形式”, 就是指必须是人们以对象本身为目的而产生审美情感的形式, 这种纯形式要排除现实生活的全部内容。这当然就是“终极现实”, 而不是日常生活:“在我们剥光某物品的一切关联物以及它作为手段的全部意义之后剩下来的是什么呢?留下来的能够激起我们审美感情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如果不是哲学家以前称作‘物自体’, 而现在称为‘终极现实’的东西又是什么呢?……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某种对‘终极实在’之感受的形式”[3]。在对这种“终极实在”的感受中, “对纯形式的观赏使我们产生了一种如痴如狂的快感, 并感到自己完全超脱了与生活有关的一切观念”[4]。

至此, 我们不难理解贝尔所定的“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的所指。简单地说, 贝尔所谓的“意味”指的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上的、更为本质的因素。这种“意味”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唤醒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 而非个人的日常情感。由此出发, 就与图形创意的本质性对应性地连接起来。视觉传达的主要载体往往依托于图形, 可以认为, 这里的图形都应属于抽象范畴。因为不论它是否拥有具象的外形, 它都脱离了用写实语言诉说的语言环境, 它们都在一种抽象的形态上与世界对话。所以, 图形总是试图指向具体表象背后的本质存在。这种对本质存在的表达所构成的形式 (图形) , 试图唤起的是观众的审美情感, 而非日常情感。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说, 图形即有意味的形式, 图形创意首先要追求的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二、创意的“趣味”

趣味决不仅仅只是生理的愉悦, 也不仅仅是身份的认同与社会交往关系的建构与被建构关系, 它还包含着设计师的某种人生态度和价值信念。可以说, 选择什么样的趣味方式进行设计, 这行为本身就包含着设计师的艺术立场、人生哲学与价值取向。

如果说“有意味的形式”是图形创意首先要追求的目标的话, 那么, 对“趣味”的寻找和营造则是设计师连接自我与世界的通道。在当代设计师里面, 日本的福田繁雄就是在追求“趣味”的层面上做得比较典型的。福田繁雄认为, 表达愉悦的设计师充满趣味的, 他把设计的趣味上升到“趣味文化”来思考。他认为, 趣味性就隐藏在我们的认知惯性中, 设计需要去发现趣味:“人们都拥有‘喜怒哀乐’的感情, 我们要将其中的‘乐’时常保持在心里, 不管多么负面的讯息也好, 都要尽可能透过开朗、有趣的手法去创作, 去花心思好好思考。”[5]从作品上看, 福田繁雄追求图形趣味设计的手法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 依据心理学的视觉原理, 采用错视图形, 展示不可思议的设计魅力;第二, 结合视觉认识的经验特性, 以形易形;第三, 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简化, 达到整体简单化、强化视觉印象与趣味的表现风格。

在很大程度上, 设计师总是试图引领观众去开发源源不断的趣味。在此意义上, 图形创意作品完成之后, 往往只构成了出发的起点, 观众从这里启程去领略惊奇不断的趣味。这也是福田繁雄所向往的境界。围绕“趣味”中心, 在图形创意的观念上他首先注重探索立体空间的平面表现;其次, 他又试图在流变和建构的逻辑上将平面表现进行立体还原;最后, 他把重点落在空间与人的关系、作品与观者的关系的思考上。用福田繁雄自己的话来说, 这其实就是“与环境亲和的多意设计, 与观者互动的融合设计”[6]。

作为注重表达“趣味”的设计师, 福田繁雄将图形创意提升到“趣味文化”来进行理解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当“趣味”被设计师看作一种“文化”时, 那么, 它的内涵就会变得分外丰富凝重。在艺术设计的视野里, 无疑出现了一座新的宝藏, 等待设计师们的开发。

三、意味与趣味的制造方案

图形创意总是与整套的方案相关。从观念到艺术产品的形成, 我们可以将这整套的方案称作“制造方案”。在上文分析中能看到, “意味”与“趣味”是图形创意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或者可以认为, 这两个方面组成了我们所谓的图形创意的总体“制造方案”。

如前所述, 唤起审美情感的“意味”是图形的本质规定。就是说, 作为图形创意的对象和目标的“图形”, 在本质上必须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构成了图形创意概念定义的基础性假定。因此, 失去“意味”的图形就不属于图形创意范畴以内的“图形”概念了。而“趣味”在我们看来, 虽然不是图形创意的本质规定, 但它能非常明晰地表明艺术设计师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观念, 而且, 当它上升到“趣味文化”的高度时, 还能成为设计的源泉。尤其重要的是, 在这种开放性的趣味观念指导下, 图形创意设计活动再也不只是设计师单方面的活动了。而是相反, 从头至尾都有观众在参与:在确立趣味的格调、决定趣味的语言方式、选择趣味的内容等, 甚至在作品完成以后, 观众都能亲身走进作品, 进行新奇的探险, 在此过程中源源不断地发掘具有文化含义的趣味。这便在“意味”与“趣味”的结合中, 完整地构成了图形创意的制造方案。

摘要:图形创意被看作是整套的方案, 而创意本身强调的就是某种“言说”, 而非客观物象的再现。在抽象图形意义上, 图形的本质属性即表达贝尔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而“趣味”代表着设计师的艺术立场和价值观, “趣味文化”有效沟通了自然、作者、作品与观众。基于此, 本文将意味、趣味共作为图形创意总体性方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图形创意,有意味的形式,趣味文化,福田繁雄

参考文献

[1]克莱夫·贝尔:《艺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年版:第4页。

[2]皮埃尔·布厄迪尔、汉斯·哈克:《自由交流》, 三联书店, 1996年版:第21页。

[3]克莱夫·贝尔:《艺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年版:第36页。

[4]克莱夫·贝尔:《艺术》,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年版:第47页。

[5]福田繁雄:《福田繁雄》,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3页。

[6]福田繁雄:《福田繁雄》,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4页。

趣味图形 篇2

1. 能够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多种物体及主题画面。

2. 拓展幼儿空间知觉,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说出拼图的拼法和组成,难点是利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搭出有故事情节的画面。

活动准备

拼搭图若干布置成展览区,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范例一幅。

活动过程

一. 组织小朋友进入教室欣赏拼图并仔细观察这些图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放轻音乐)

二. 出示范例《小兔晒太阳》拼图,让幼儿说一说这幅图的拼法及组成

1. 太阳:一个红色的圆形作脸,许多黄色的三角形作太阳光芒。

2. 树:三个绿色不同大小的三角形作树叶,一个细长的紫色的长方形作树干。

3. 花:一个黄色的圆形作花心,五个桃红色的梯形作花瓣,一个蓝色长方形作 花茎,两个绿色的半圆形作叶子,一个大的紫色的梯形作花盘。

4. 两个红色的椭圆形作长耳朵,一个黄色的大圆作头部,三个小圆分别作眼睛、鼻子,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作嘴巴,一个浅蓝色的扇形作身子,一个紫色的半圆形作口袋,两个深蓝色的半圆形作腿。

小结:各种各样的不同颜色的图形都是好朋友,它们可以相互组合在一起,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图画。

三. 请幼儿示范拼图

1. 拼房子(几种不同的房子)

2. 让幼儿知道同一种东西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拼法。

四. 提供2—3张卡纸给每位幼儿,让幼儿尝试剪出各种图形,然后进行自由组合拼图,教师巡回指导,要求拼出有情节的画面。(播放音乐)

趣味图形 篇3

在二十世纪, 商品竞争就空前激烈,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二十一世纪的市场营销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数码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昔日的广告设计只强调把商品卖出去, 而当前的广告设计不但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的需要。在当今广告信息爆炸的时代, 如何避免设计的广告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使广告设计具有强有力的渗透性和辐射率, 让匆匆忙忙的现代人能驻足停留, 并产生兴趣、留下印象, 是广告传达的总的使命。广告信息传达的成功与否, 常常直接关系到营销活动的成败, 甚至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功的广告可以为企业或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关注, 进而赢得市场, 获得良好的效益与发展, 所以“好的设计决定好的效益”。在广告信息传播学中, 人类信息主要由图形信息 (包括与之紧密联系的色彩信息) 和文字信息 (包括通过朗读形式的听觉信息) 两种形式组成。图形信息的容量往往是文字信息的数百倍, 一条需要长篇大论才能叙述完的文字广告信息, 只需借助一组图像就能完成, 既让人一目了然, 又十分具体、准确。因此, 对于广告传播活动而言, 广告图形具备最简洁、最迅速的传达优势, 图形的运用也在广告信息表达中尤为重要。

充满趣味的广告画面能够缓解紧张情绪, 带给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同时, 它又是有效的促销手段, 能够有效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即促使消费者为广告而买产品。趣味性广告具有如此独特、强大的功能, 以至于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趣味性设计策略已成为企业扩大销售、提升市场形象最有效的手段。

现代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图形趣味性策略, 就是在图形表现中追求“不同凡响”, 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 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局面。这样的广告画面使人愉快, 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 从而使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达到商家获利的目的。

一、对设计元素的分解与组合

世界万物都可以切割、分解, 变为无数细小的单位, 而每一个细小的单位又包含着这一被分割物体本身的特性。道家如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万物又浑然一体。对设计元素的分解与组合就是将人们熟知的事物有意识地视为陌生。完整的形体有意识地破坏, 从中再仔细寻找, 发现新的认识, 或者将破坏后的事物重新组合, 形成新的东西, 获取新的意义。许多设计师热衷于将一些杰出的艺术品进行分解与组合, 或者是将一些经典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改变, 予以重新诠释。这种手法常常是借原形的力量, 来加强设计作品震憾的力量, 加深人们的记忆。这种乍一看似曾相识, 仔细一看却陌生的创造物很容易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

在广告设计中我们运用这样的设计思路, 将所要设计产品的一些元素进行拆分, 并且加以分析、排比、筛选, 而后再按照设计所要表达的意图, 将所拆的具有代表性的子元素进行整合与设计, 就会惊讶地发现组合后获得的图形既突出了产品的属性, 又增强了广告的趣味性。

例图1, 这是一则口香糖广告, 它的设计思路就是将口香糖盒内单个的口香糖颗粒做为设计元素, 然后将单个的口香糖逐个排列整齐, 排成上下两排, 这样画面整体看来就象是洁白整齐的牙齿。让人感觉设计很有趣, 并且使消费者对这种口香糖的牙齿保健功效, 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二、制造极端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 只要达到极致, 就能独占鳌头、脱颖而出。视觉造型艺术表现更是如此, 利用极端的方式可以获得与众不同的造型表现效果, 同时, 也是突出事物特性的最好手段。有意识地将所宣传事物的某些特点加以超出实际的艺术处理, 鲜明地强调或揭示对象的实质, 给人以异乎寻常的感受, 可以大大增强了包装与广告的视觉感染力。

例图2, 这是松下LX2防抖相机广告, 这款相机的优越性能是专业防抖。这则广告就是要表明即使是极端夸张的高难度动作也能进行拍照, 从而说明了相机防抖的优越性能, 其设计的成功就在于极端的表现和想象后产生的趣味性。

三、形象的“突变”处理

对常规观念的视觉形象做局部的突变性处理, 可以打破正常秩序, 制造局部的异常变化, 从而使广告所要表达的含义在形象上得到延伸或转折。比如, 陆地上行走的马, 我们可以为它想象一双翅膀, 就造就出飞马的形象。

例图3, 新飞冰箱广告表现的主题就是新飞冰箱不串味, 图中的香蕉皮内的果肉突变成香肠, 两种不相干的事物通过突变后成为一体, 水果失去了新鲜, 而变得和肉类的味道一样会很难吃, 这就是没有防止串味功能的冰箱会产生的后果, 而新飞冰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该作品的视觉效果出人意料, 让人一睹难忘。

四、拟人化表现

拟人化, 又叫人性化、人格化, 即将表现的自然对象人格化, 使之富于人的思想、行为, 模拟人的感觉, 沟通人与物的感情。拟人化的图案形态可以使人获得更深的印象。拟人化是图案美的主观意象的延伸, 它是在夸张与省略基础上理想化的发挥。试想, 连顽石可以都被某一种情绪所围绕能通灵人性, 那消费者也更易被图形所表述出的情感所打动, 产生购买欲望, 促成购买行为。因其视觉形态超出常规, 也必然带来新的趣味性。

例图4, 这是KRASS太阳镜的平面广告, 眼镜和电扇原本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 但是将两个不相干的物体放在一起, 乍一看好像一只狗在模仿人戴眼镜, 出现了幽默的效果, 妙不可言,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商品的亲和力和趣味性。

五、用投影表现新寓意

生活中, 阳光的照射出现了影子, 而这个投影在广告中须与客观物体相结合, 使其呈现出与原有物体不同的对应物。用投影的这种变化构成特殊的视觉语言, 其表现比单纯的投影更具有趣味性, 并且更具寓意。

例图5中, 这只小狗神情充满了恐惧, 怯怯地盯住前面, 而身后则有一个巨大的猫影子,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狗的面前有一只体格健硕的猫。这是一则牛奶广告, 它通过墙面的投影暗示出, 喝了这种牛奶可以使身体更加强壮, 整个广告趣味性十足。

在广告设计教学中, 引导学生在运用这种表现方法的同时, 要结合自己的需要加以延伸或创新, 从而使广告达到预期的目的。总之, 图形趣味性策略的应用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在设计广告作品时的创造性和表现力, 同时这种策略的恰当运用能使广告设计作品主题得以凸显, 让人产生共鸣, 最终设计出生动、有感染力、吸引人眼球的广告作品。

参考文献

[1]于美成.广告与传媒[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5

[2]高螽羽.视觉表现28谈[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1

[3]杨为渝.周靖明.图形创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08)

[4]陈涟年、黄吉淳.广告艺术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09)

上一篇:资源环境特色下一篇:长期卧床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