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2024-06-24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共8篇)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篇1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二、造成城市道路拥堵,事故频发的原因

1、驾驶员素质良莠不齐,安全隐患多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3、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

4、交警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

5、经费、装备和科技投入不够,科学管理手段落后

三、改善交通安全的现状,消除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对策

1、提高驾驶员的素质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3、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不断改善道路条件

4、加强交警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管理力量,提高政府整体管理交通水平

5、加大投入,改善装备,提高科技监控能力 浅谈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内容提要:

观我国道路交通的现状,近两年来,虽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笔者就严峻的交通事故形势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人、车辆、驾驶员、交通事故、道路安全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汽车数量持续增长,交通事故也急剧增加。据相关是数据统计,交通事故与死亡人数稳居世界第一。就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209起,造成81649人死亡、38044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亿元。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51572起,下降13.6%;死亡人数减少7806人,下降8.7%;受伤人数减少50697人,下降11.8%;直接财产损失减少3.0亿元,下降19.5%。其中,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交通事故1472起,造成5781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221起,下降13.2%%;死亡人数减少1007人,下降15.2%%。发生一次死亡五人以上交通事故266起,造成1756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60起,下降18.4%%;死亡人数减少488人,下降21.7%。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26起,造成389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12起,下降31.6%%;死亡人数减少169人,下降30.2%%。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5.1,同比减少1.1。2008年1至9月份,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5319起,造成50682人死亡、22948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0.1%、12.7%、21.2%和14.5%。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3起,同比持平。奥运会期间(8月8日至8月24日)和残奥会期间(9月6日至9月17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8%和2.6%。近两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造成城市道路拥堵,事故频发的原因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驾驶员素质良莠不齐,安全隐患多。近几年我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驾驶员考试领取新的驾照。有一部分学习驾驶的人平常并没有按严格的规程进行驾驶技术训练,却在“驾考”时想方设法找路子、托关系,而某些地方的驾照发放部门屈从于关系或利益,把关不严甚至徇私舞弊,让那些不学无术之士一样拿到驾照。孰不知放出一个不合格的驾驶员,就等于放出了一个“马路杀手”。据相关数据统计,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有一半以上系因无证驾驶员、低驾龄驾驶员交通肇事所致。另外,驾驶员素质不但包括驾驶技能,还包括驾驶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对突发事务的反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驾驶员技术不高,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如何正确采取果断措施等都影响交通安全。驾驶员在行车中注意力不集中,休息不充分,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情绪不稳定,也会引发安全隐患,造成交通事故。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面相对较窄,群众的安全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行驶,盲目地违法超车、超速、超载;二是一些出租车、营运车司机“见利忘义”,见客招手随意停车,甚至不靠边、居中停车,严重影响交通秩序;三是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电动车)不走非机动车道,随意性大,抢占机动车道,见空就钻,导致车辆碰撞现象频频发生,造成道路拥堵;四是行人为贪图一时便利,不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天桥,随意翻越护栏、横穿路口,任意横穿机动车道,翻越中间隔离带等现象十分普遍。五是群众缺乏对交通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甚至以为是交通管理部门执法是故意刁难,从而不支持、不配合交通管理工作。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不认为交通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六是从众心理、省能心理、省时心理和侥幸心理严重。

3、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刺激交通需求的增长,使道路交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给我国的交通设施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机动车的数量急剧增长,远远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增长速度,致使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特别在城区,由于占用道 3 路网容量相当大的小汽车的快速发展,行车难、停车难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加上一些道路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交通影响分析,线形设计不合理,道路间衔接不科学,缺乏足量的配套的措施、交通管理措施、停车设施等,容易形成交通安全隐患;一些道路未设隔离带、或隔离带开口过多,车辆、行人混行现象严重;各地区道路线形、道路结构设施不一,客观上给过境车辆的驾驶员适应交通环境带来难度;道路标志表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设置不连续;道路周边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和交通安全混为一体,设计标准和实际不协调,所有这些必然导致交通事故层出不穷。

4、交警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但交通管理队伍建设速度却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致使交通警力严重不足。由于警力不足,一些交警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影响身体健康;由于警力不足,使许多法律、法规以及上级规定的职责、任务无法履行或履行不到位;由于警力不足,乡村道路长期处于失漏管状态。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道路安全畅通的任务更加繁重,道路交通畅通的形势更加严峻。交通警力严重不足的同时,一些执法队伍素质不高。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态度不好、效率不高、制度不落实等问题,影响交警队伍形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执法艺术不高、执法质量不强、执法监督不硬、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有的交警不能严格履行执法程序,执法随意性大,重执法的法律的效果,轻执法社会效果,与群众发生冲突,产生不良的影响。事实说明交通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效率低下,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手段、方法、机制等,都已经不能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的新形势。同时,我国交通管理人员素质、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与交通管理需求以及所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相适应的 知识型、综合型的管理人员。

5、经费、装备和科技投入不够,科学管理手段落后。国家对改善交通安全投入人力和财力较少甚至不投入,不能及时拨付必需的办公经费,造成交通硬件设施比较落后,车辆装备、通讯装备等科技装备应用方面也相对落后。管理中科技含量低,高科技手段无法打面积推广应用,使交通管理部门再对日益繁重的交通管理工作任务,常年只能以“人海战术”为主,管理效率难以提高,这种体力型的管理方法极不能适应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改善交通安全的现状,消除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对策

交通事故的严重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一位著名学者认为,它比消防问题、犯罪问题都严重,交通事故跟整个人类有关,每一个男人、女人、孩子或者婴儿,只要他在街道或公路上,每一秒钟都有可能死于交通事故。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预防交通事故的对策。我国也应该有自己的道路安全对策,笔者就以上说明的几点原因,提出相对应政策,以致有针对性地改善交通安全现状,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1、提高驾驶员的素质。人在交通事故中是主导因素,起决定作用。首先,源头管理是交通事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即把好驾驶员入门关,严格考试,遏制“马路杀手”。在驾驶员培训考证期间,管理部门不但要授之以驾驶技术、业务技能,更应该重视对新驾驶员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其次,就驾驶员而言,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坚决杜绝驾驶员超速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等违法现象。再次,驾驶员除了要有熟练的驾驶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及时克服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麻痹心理、急躁心理、紧张心理、刺激心理、在行车过程中遇到问题能适时地采取措施,需要立即决定时,应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在无法避免事故发生的,应以最小损失为前提进行处理。总之,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道路交通安全,亟需提高驾驶员整体素质。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为了推进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进程,不单单要开展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宣传,强化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还要持之以恒的开展全民交通法规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在宣传方面,要更新宣传教育形势,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群众的交通道德水平。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征文比赛、摄影等活动,广泛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要利用一切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对交通法规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再教育方面,交通安全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简单的做起。在学校给孩子设置交通安全课程,并组织参加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从小就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另外,借鉴一些城市的做法,大力提倡“车让人,让出一分文明;人让车,让出一分安全;车让车,让出一分秩序”等文明交通行为,明确路权观念,发展智能交通系 5 统,用规范的交通语言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即按照规定路线方向行驶,不闯红灯,不超速,不醉酒驾车,不横穿马路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形成大家都来关心交通安全、关注生命、自觉维护交通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氛围。

3、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不断改善道路条件。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加固和加宽路面和路基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思想,进行公共交通和停车管理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土地占用,以有效缓解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加强对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整治,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科学分析,该改造的改造,该完善的完善,加快在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安装波形防护栏的步伐,把道路危险性降低到最小限度。做好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及可变信息牌的设置工作,如有损坏应及时补上,充分发挥交通安全设施约束、管理、服务和诱导的功能。完善警告警示等交通设施设置,确保交通安全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加强交警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管理力量,提高政府整体管理交通水平。面对当前繁重的交通管路工作,第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警力编制,适当增加警力。只有充实警力才能保证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第二、强化路面管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的管理,把有限的警力布置在所管辖的各个路段上,加强对路面的巡逻,提高交警的机动性和单兵作战能力,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第三、探索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制机制。建立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中小学生、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依靠群众的力量,实施自我教育和管理,并协助、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做好工作。第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切实加大对交通执法行为的督察力度,对群众反响较大的不文明执法,不履行职责放任特权车和关系车违章,以及对眼前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不依法执法的执法人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第五、提高我国交通管理人员素质、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符合交通管理需求以及所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相适应的知识型、综合型的管理人员,以适应未来交通安全管理的要求。

5、加大投入,改善装备,提高科技监控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交警经费投入,改善车辆、通讯等基础装备,增加科技管理装备等。没有了对交通管理的科技和装备的投入也是不能彻底解决交通安全这个问题的,让交警骑着自行车去管理“宝马、奔驰”,连喊带比划的形式管理现代化交通,从而提高交通安全,是绝不可能的。只有采用科学手段进行交通管理才是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出路。比如,在交通要道及十字路口设置电子警察,从时间上实现了全天候24小时对道路的监管。建立高效、实用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交通流量的有效调节作用,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建立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闯红灯拍照及违章检测系统,作为交通控制管理、疏导交通的辅助手段;建立交通信息采集诱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以信息化推动交通安全管理现代化,加快建设运输车辆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违章处罚信息系统等,及时掌握第一手运输信息数据。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使交通秩序明显好转,通行能力大大提升,群众遵章守法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管理上向科技要警力,提高了交警的科技含量。

据经济资料表明,交通事故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预防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加速社会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无情的车祸,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使无数健康的人们遭受痛苦,千百万美满幸福的家庭遭到破坏。预防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不仅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交通事故是和平时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预防交通事故,确保交通安全,是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全的大事。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 人类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物质种类的需求, 而将关注重点放在生活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 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 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近几年来, 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从苏丹红事件, 到三聚氰胺事件, 再到近期发生的婴儿奶嘴中的双酚A事件。食品安全问题被一次次的曝光, 人们对国产食品的态度, 从最开始的期待, 逐渐变成了失望。

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刚刚过去, 本次购物狂欢节主打的是“全球购”主题。921.17 亿元的销售业绩, 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购买力度, 也能看出人们对外国产品的青睐。消费者崇洋媚外的现象, 直接暴露人们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妈妈, 能够深刻体验到消费者对中国产品, 特别是中国食品的担忧。2008 年的三聚氰胺事件, 想必大家依然记忆犹新。一些不法商贩出于私利, 向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其他奶制品中肆意添加工业三聚氰胺, 导致一些婴儿在长期食用毒奶粉后出现了肾结石和肾衰竭的现象。我们总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未来的希望。人们对孩子疼爱还来不及, 怎么忍心去肆意地伤害!食品科技日新月异, 在百花齐放的新型食品面前, 我们不要盲目地去跟风, 要冷静地去判断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

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不仅仅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政府监督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我们很难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归结于某一个环节, 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根据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诱因和解决方式的不同, 我们将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然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原因, 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由于一些外部不可抵抗的因素, 例如工业“三废”污染环境, 进而污染食品的原材料;食品的加工和卫生条件不达标;食品在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不能保鲜等, 这些都会导致食品的质量下降。

(二) 人为因素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在食品的供应链上, 一些不法商贩为了一己私利, 人为地在食品中添加过量的或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反季蔬菜水果, 人们通过使用农药和化肥, 改变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

(三) 人们对食源性病菌缺乏认识导致食物中毒事件频发

食物中毒是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多发生在炎热的夏秋季,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呕吐、腹泻, 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 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 最后可导致休克。所以, 在日常饮食过程中要注意食品的安全, 发现中毒必须到医院治疗, 确保生命安全。

(四) 食品安全法的不完善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因为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或者徇私舞弊, 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继续扩大。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过于笼统, 难以操作, 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努力, 但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 尚未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 政府出台法令, 加强对不法商贩的监管

建议政府能够从法律层面, 加大对食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对于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 如果出现徇私舞弊或者不作为, 国家也应严格处理。

(二) 合理选择食品

面对琳琅满目的食品种类, 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去选择, 提倡食用“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

(三) 提倡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提高公众参与度, 普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常识, 培养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法》;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程度

中图分类号: F713.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438-03

《食品安全法》的首次修订是食品消费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次《食品安全法》的修订内容包括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创新监管机制方式、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同时,增加了食品网络交易监管制度、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禁止婴幼儿配方食品委托贴牌生产等规定和责任约谈、突击性检查等监管方式,规定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和保健食品产品注册2项许可制度[1]。2014年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通过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全文公布了修订草案,开始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2]。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更加突出强调预防为主、风险防范,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而广大消费者对当前食品领域的消费安全状况评价如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认知程度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了解消费者,从而帮助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的治理机制,加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认知水平并为其提供合理化建议。因此,本研究在《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公布之后,对苏州市的消费者进行了调查。

1 数据来源和消费者特征描述

1.1 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2014年7月9—14日对江苏省苏州市城乡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地点选择了超市、菜市场、大卖场等主要消费场所,主要采用面对面访谈与直接填表的方式进行。在选取消费者时,只受1个条件的约束,即调查对象年龄必须在18周岁及以上、80周岁以下,所选样本充分保证了抽样调查的随机性和代表性。调查员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调查前,研究人员对调查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本次调查发放1 000份问卷,收回980份,剔除漏答关键信息及出現前后逻辑错误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68份,这些问卷构成了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并考虑到数据可得性的原则,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消费者针对食品领域消费安全状况的评价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认知程度。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1)关于消费者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主要包含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中成员年龄结构、是否经历过由食品安全所引发的疾病等;(2)关于消费者对食品领域消费安全的评价,主要包括在选购食品时主要关注食品哪些方面的特征、对于现存的食品安全问题哪些是最为严重的,以及食品消费中最不易识别的侵权现象有哪些等等;(3)关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认知程度,包括是否知道《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最大的亮点等方面的内容。

1.2 消费者的社会经济特征描述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特征统计,得到消费者及其所在家庭的基本社会经济信息。从调查的样本特征来看,城镇消费者占绝大部分(约60%),女性约占一半,近70%的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中专、职高)以上,70%被调查者的家庭规模在2~4人,近2/3被调查者的家庭平均月稳定收入为1 000~5 000元,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接近。年龄分布总体比较均衡,以20~50岁中青年人为主(占90%以上),他们构成了在大卖场和连锁超市购买食品的主要消费者;绝大部分被调查者(94%)的家庭有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婴幼儿或者老人。最后,从健康状况来看,有10%的被调查者经历过由食品质量问题引发的疾病,而90%的人没有经历过,而有无这种经历对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以及对《食品安全法》修订的认知程度多少是不一样的。

1.3 消费者对食品领域消费安全状况的评价

为了研究消费者对于当前食品领域消费的安全状况的评价,调查问卷询问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最先关注的内容、最常遇到的食品及食品安全问题以及最不易识别的侵权现象等问题,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在选购食品时,多数被调查者最先关注的是安全性,有69.94%的被调查者认为“安全性”是食品消费中的首要标准,按照关注程度高低进行排序,其次分别是价格、味道、包装,被调查者选择这3项的占比分别为19.52%、6.10%、4.44%。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食品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相关部门为了维护舌尖上的安全,在提高监管的技术水平和效能水平以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做了诸多努力,但是距离实现让消费者满意的强力监管还有差距。此外,我国食品行业的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多、小、散、乱”的格局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因而消费者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其次,在食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认为最常遇到的食品及食品安全问题是伪劣食品问题,有41.53%的被调查者认为伪劣食品问题最严重;有34.19%的被调查者认为消费者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呼吁加强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力度;有14.77%的被调查者认为消费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虚假广告的问题,期盼加大对虚假广告的治理力度;还有9.50%的被调查者认为价格虚高也是常遇到的问题。这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知情权得不到保障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知。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食品安全供给的特殊性和食品质量的产能约束性,使得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攻克食品安全的难题。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造成社会管理成本过高、监管困难等缺陷,进而造成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时有发生[3]。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加强相关标识的监管和信息披露、公示是保障知情权方面的重要内容。

nlc202309031503

再次,在食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认为最不易识别的侵权现象主要是违规使用添加剂,被调查者中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对违规使用添加剂的现象最为痛恨。消费者最不易识别的侵权现象按照选择比率的高低排序分别是违规使用添加剂(56.10%)、农药残留(22.11%)、地沟油注水肉(19.32%)、短斤少两(2.48%)。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于食品消费过程中受到的隐性伤害表现得最为担忧。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品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正在逐渐从“吃的好”向“吃的安全”方向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出台,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是否也会发生转变是接下来本研究将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4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认知程度

为研究消费者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认知程度,调查问卷还询问了被调查者有关修订案的部分内容,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虽然从2013年10月份开始,《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已经和消费者见面,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仍然有大约一半的消费者并不了解《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这一大事。在表示“知道《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的被调查者中,仅仅有13.95%的被调查者表示积极关注,另外分别有16.43%、17.77%的被调查者表示“知道《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对《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这件事情有点印象”。此外,在问及被侵權时是否会运用《食品安全法》维权时,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51.86%)表示不会运用《食品安全法》维权。可以看出,对于消费者的普法宣传和消费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被调查者中表示“知道《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的人群,认为《食品安全法》修订的最大亮点是“严重违法者应该入刑”。《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规定,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生不得从事食品管理工作。对此,不少消费者均认为“治乱当用重典”。此外,有奖举报和网购食品先行赔付也被认为是突出的亮点。

1.5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与对《食品安全法》熟悉程度之间的差异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消费者在选购食品以及在食品消费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对这部关系每个消费者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食品安全法》的认知程度却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面对这2种现象之间的背离,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对消费者自身的作用认识不足。在询问被调查者“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哪些责任主体?”时,有超过90%的被调查者一致认为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的责任,如果出现食品安全的问题一定是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仅仅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问题上,每个消费者也应该是责任人。从理论上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制度的缺失或者不作为,比如法规体系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生产者、管理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都有可能触及技术和道德底线。处于食品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不仅仅是食品安全事件中被同情与保护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市场力量,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支付意愿等信号直接对生产者的安全食品供给形成内在激励[4]。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包括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是非常必要的。世界卫生组织(WHO) 将这一概念描述为相关者责任[5]。由此可见,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途径从政府监管走向社会共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消费者首先应该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消费者在利用相关法律来为自己的食品安全维权的过程中,产生的交易费用过高,从而导致消费者主动参与消费者维权的动力显得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者对具体侵权行为的解读能力不够,消费者面对纷繁复杂的食品消费过程中被侵权的现象,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消费者的何种权利受到了侵犯,从哪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条例中可以找到维权的依据,接下来就要知道面对这种侵权的行为,国家机关的哪个部门才是执法机构,消费者投诉到这个部门之后才会得到相应的受理和解决,而这种对法律实际应用能力的掌握不是简单地对消费者发放一些宣传手册就可以做到的。其次,激励消费者主动参与维权的制度设计不健全,以内部员工举报制度为例,企业员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对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流程、生产规格是否符合身体的健康要求是最清楚的,如果有企业的内部员工站出来对企业的违法生产情况进行举报,无论从证据的可获得性还是从举报的针对性而言,在消除食品安全的隐患方面都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在现实中,我国在行业中推行内部员工举报制度还有不少障碍,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对举报人提供有效的保护措施,因为内部人检举一旦暴露身份以后不要说原单位,可能连这个行业内都待不下去了。深圳沃尔玛洪湖店的“黑油”事件始于2014年8月7日,举报人通过视频举证该店煎炸用油“1个月不换”,以及涉嫌用过期肉等原材料制作熟食等问题;还有员工证实确实存在使用过期食材及长虫大米的情况。然而在事件曝光的1个月之后,沃尔玛深圳洪湖店4名员工等来的不是企业的道歉,而是自己的解聘合同书。此外,国家在对举报人的奖励金额方面一般是以案件货值作为计算奖金的依据,因为有时候案件的货值并不能真正反映违法行为的危害程度。在执法机构处于信息劣势的领域或区域,有关违法行为的信息也会更有价值,举报人的贡献也更大[6]。

综合以上分析,在《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宣传普及方面,虽然现在传统大众媒体(电视、网络、报纸和杂志、广播等)和新型媒体(微信、微博等)在宣传力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地方政府在每年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期会通过发放宣传折页、展示宣传展板、现场咨询等方式向消费者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但是,面对食品安全这样1个公共问题,要让大部分消费者都能够真正了解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还需要在法律宣传的有效性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nlc202309031503

2 结论

本研究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出台为背景,利用对苏州市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研究了消费者对当前食品领域消费安全状况的评价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认知程度。结果表明,食品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但是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这一大事,即使在表示知道《食品安全法》正在修订的被调查者中,大约仅有10%的消费者表示积极关注。因此,总体而言消费者对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的了解程度情况不容乐观,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了解水平亟待提高。

《食品安全法》是我国在食品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了解这部法律,是消费者明确企业责任、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武器。为了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认知程度,根据本研究的相关分析,提出以下3点建议:首先,加强对消费者的消费教育,通过消费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道德修養水平,自觉地为净化和美化人类生存环境而斗争,自觉地维护人们的健康及安全,积极倡导消费者采用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对于查处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相关条例进行惩处,让消费者感觉到这部法律是维护自身权益的,让法规的作用真正体现在食品质量的显著改善方面,让消费者真正受益;再次,不断提高消费者利用法律积极参与维护自身权益的便利性,降低消费者在举报、维权、投诉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从立法层面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促进消费者发挥更大监督作用的最根本的办法。

致谢:感谢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软课题经费、江苏省青蓝工程的资助;本研究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参考了《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和凤凰资讯联合开展的1次网络调查,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征求意见[EB/OL]. (2013-10-29)[2014-10-22]. http://www.gov.cn/gzdt/2013-10/29/content _2517471.htm.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网站. 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EB/OL]. (2014-07-02)[2014-10-22].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syxw/2014-07/03/content_1869997.htm.

[3]王可山. 食品安全信息问题研究述评[J]. 经济学动态,2012(8):92-96.

[4]何坪华,何信生,周德翼. 从消费者角度检视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的缺失[J]. 河南农业科学,2005(12):93-97.

[5]Motarjemi Y,Mortimore S. Industrys need and expectations to meet food safety,5th international meeting:noordwijk food safety and HACCP forum 9-10 December 2002[J]. Food Control,2005,16(6,SI):523-529.

[6]应飞虎. 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研究[J]. 社会科学,2013(3):81-87.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篇4

浅谈夜间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2010-06-29 18:33:3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浅谈夜间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浅谈夜间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2)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长,也造成了各种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给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由于夜间视线不好,造成了夜间道路交通事故危害性、破坏性、死伤率都居高不下。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往往是车毁人亡的重大危害后果。如何遏制和减少夜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调研走访,浅谈一下夜间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以及整治对策。

一、夜间交通事故多发的成因

由于天气光线等诸多因素,驾驶员在夜间行车心情比较放松,注意力也就容易分散。据统计,本辖区在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有80%以上发生在夜间,而大多数重大交通事故和逃逸案件都发生在夜间。因此,做好夜间交通事故的预防非常重要。夜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夜晚车辆相对少,驾驶员会猛踩油门。我们知道,在夜晚,光线不好,同时,道路上车辆和行人也相对减少。于是,一些驾驶员为了尽快地赶往目的地,就大着胆子猛踩油门开快车,根本不去考虑后果。再加上夜间光线暗淡,驾驶员视线能见距离缩短,路面状况模糊不清,虽然车灯的照明度达到了一定的亮度,但视线总不如白天清晰。同时,速度太快会使驾驶员视力相对下降,判断情况的时间缩短。速度太快还延长了车辆的制动距离,扩大了非安全区。一旦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驾驶员就

会措手不及,乱了方寸,采取措施不及时或不正确,后果可想而知。

(二)由于车困人乏,违章停车路边休息。驾驶员驾驶机动车辆在夜间行驶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如驾驶员需要停车休息,随意停放,不开停车夜视灯,不放置警示标志,车身占据行车道,甚至有的车辆停放在陡坡处、转弯处、交叉路口等。这既影响过往车辆的正常行驶,又容易造成一些由于超速行驶、酒后驾驶违法驾驶车辆追尾碰撞。夜间人困车乏停车休息时,有的驾驶员忘记在车前后一定的距离内摆设警示标志和开启示警灯光。这样,由于夜间视线不清晰,来车无法远距离看到前方的车辆,当快速行驶到前方发现时为时已晚,就来不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有的驾驶员摆上大块石头作为警示标志,放在路中间,其结果使快速行驶的车辆因看不见就会碰上摆放的石块,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人车劳顿,勉强打起精神驾车。

一些长途行驶的车辆车主为了赶时间,让驾驶员长途奔波,顾不得休息,把安全行车抛至脑后。这样,人的体能和精力是有限的,由于长时间的驾驶操作和奔波,人体机能消耗很大,如果不能很好的休息,精力就下降,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况且人体的生物钟在夜间是处于半休眠状态,夜间行车危险性会加大,稍不注意就会发生危险。

(四)强行超车,占道占线。有些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由于争强好胜和显示自己的高超车技,总想千方百计强行超过别人,甚至有的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也强行超车。这样,由于夜间行车视线不好,目测与前方来车的距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当正在超越时,前方来车临近,想把车辆驶回正常车道时,会因车速过快而无法及时回归,或者正赶上其他车辆占线,结果导致与同向行驶的车辆发生刮擦或与对向行驶而来的前方车辆发生碰撞。发生事故的几率会增加。

(五)过度自信,开车随意。夜间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和行人相对减少,一些有着一定驾龄和技术的驾驶员由于过于自信驾技高超,而疏忽了安全行车的准则。这些人在驾车行驶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或吃东西,或点香烟,或打电话,或与同坐的他人聊天、嬉戏,至两手不把握方向盘。可想而知,由于注意力分散不集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驾驶员就会措手不及。

(六)争强好胜,飙车族增加。时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已进入众多家庭。同时,道路也在不断的加宽,路况越来越好。一些年轻人逞强好胜,夜晚闲暇无事,三五成行到宽敞的马路上兜兜风,飙飙车。我们时常看到呼呼随风而过的快速机车,还有那刺耳的叫声。真是让人替他们捏着一把汗。试想,在车辆和行人突然出现时,他们还能够来得及采取制动措施吗?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办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夜间事故多发的特

点,作为交警部门要从本辖区道路交通实际状况出发,认真研究对策,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采积极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浅谈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5

发布人:环球消防 来源:福建莆田涵江消防大队 发布时间:2006-12-11 阅读:905 次 字号大小:【小】【中】【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学校规模、在校人数等也相应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民办学校的兴起,校园火灾隐患日益突出,全国各地校园火灾频繁,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特别是大学和寄宿制中、小学校、幼儿园的火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等领导的高度重视,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加强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对预防和减少校园火灾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结合自己的消防工作经验,就校园消防安全现状及预防对策做粗浅的探讨。

一、校园消防安全现状

(一)校园内学生宿舍隐患多。学生宿舍是学校火灾危险性最突出的部位,有的学校又疏于对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和管理。学生宿舍又多为集体宿舍,有的一个班、甚至一个年级一个寝室,寝室内铺满了床铺,几乎是铺连铺,床挨床,且随地摆放各种书籍等学习及生活用品,悬挂各种衣物、蚊帐,拥挤不堪;另外,有些教职员工在宿舍过道上乱堆放煤球、木材等易燃、可燃物质,私自占用防火间距,在过道上生火做饭等,既影响了安全疏散,又人为地增大了火灾危险性;有的学生则乱拉乱接电线在集体宿舍使用电熨斗、电热毯、录音机,甚至用电炉煮食物、熄灯后私自用蜡烛、煤油灯加班学习,有吸烟坏习惯的学生乱扔烟头等违章用火用电等问题仍严重存在。

(二)安全疏散通道不足,发生火灾容易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影响。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电教室、食堂、学生宿舍等部位,是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而且经常有超员现象,这些场所校方往往重视不够,消防管理和消防安全措施不到位。有的学校为了便于对学生的管理,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消防安全疏散的措施。如:给学生宿舍的窗户加装防护档,楼道出口安装防护用的铁栅栏,有的寄宿制中小学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有些管理者为图省事,在学生就寝后就将宿舍楼出口上锁,关闭宿舍的安全出口。大多数一栋宿舍楼仅留一个出口,特别是在男女混住的宿舍楼,只保留一个出口,且封闭通道,或在男女学生区分隔的楼梯或通道处设铁栅门。如此种种,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混乱,极易造成拥挤、踩踏而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灾难。

(三)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学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知识,扑救初起火灾和火场逃生自救能力差。据调查,目前全国大部分学校没有开展有关消防方面的教育,有的学校很少甚至从来没有组织师生员工进行防火安全、应急疏散、火场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和应急疏散方面的演练,所以,大部分师生消防意识淡薄,对消防工作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有的师生认为只有那些厂矿、企事业单位、公共娱乐场所、商场、集贸市场、影剧院等场所才会发生火灾,学校没有易燃易爆物质,用火用电量少,不易发生火灾,似乎火灾离自己很遥远,因此消防安全隐患意识差,平时不懂预防火灾,以致发生火灾时惊惶失措,既不会逃生,也不会报警,甚至不知火警电话为119,对消防知识了解甚少,消防安全意识令人担忧。

二、防范对策

(一)消防执法部门要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全面消除学校存在的火灾隐患。凡是新建、改建、扩建及内部装修的计算机房、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礼堂等人员密集或易发生火灾的场所,消防监督检查人员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等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执行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把好源头关,杜绝新隐患。针对存在如下消防安全隐患的学校建筑的古旧、密集,建筑间距、建筑内的防火分区、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都未达到消防要求的应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改正的,加大处罚力度。另外,针对有的学校缺乏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但没有落实到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成了摆设;消防设施的欠缺,一些学校连基本的消防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消防供水都没有,电路系统混乱,广泛使用大功率电器;有些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采用未达到耐火极限要求的材料装修等等,公安消防机构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对这些部位进行重点检查,督促学校落实整改。

(二)逐步建立健全校园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和防火安全责任制。消防执法部门要督促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狠抓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层层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学校要认真落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明确专人负责防火安全工作,制定明确的消防安全检查,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与目标管理,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措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组织教职员工成立各种义务消防队,建立巡查制度。定期对学校的防火间距、消防安全通道、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消防器材设施、水源、电气线路及用火用电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教工宿舍,学生集体宿舍、教学综合楼、图书馆、实验室、礼堂、厨房等人员相对集中的部位。规范师生的不安全行为,不准躺在床上吸烟,不准乱扔烟头,不准在宿舍内用蜡烛照明,不准焚烧杂物,不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准私接电气线路,不准私自使用电热器等大功电气设备,灯泡不要靠近蚊帐、枕头、被褥等可燃物,做到人走灯灭,不准堵塞安全疏散通道,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消除。对重点部位的灭火器材、设施要定期维修保养。学生宿舍内也应当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这是扑救初起火灾,保证学生宿舍免受火灾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教学楼、实验楼、食堂等重点部位要安装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各安全出口不得上锁,疏散通道不得占用,确保畅通。为了解决防盗、管理与安全疏散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安全出口处安装先进的逃生门自动控制系统,以便在出现危险情况时,能尽快地把学生疏散到安全地点。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篇6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与日俱增,由车位紧缺而引发的矛盾也成为诸多住宅小区的“通病”,如乱停放破坏绿化带、占据消防通道等造成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小区通行和消防安全,导致小区业主间及业主与物业之间矛盾重重。本文分析了小区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并从多角度对小区消防安全管理提出对策。

关键词:住宅小区 消防安全 现状 对策

当前,我国住宅小区消防工作尚未形成一套综合有效的管理体系,大多数小区没有形成良性的消防工作运动机制,虽然大都建立了防火组织,建立了制度,但多数小区存在消防安全组织制度流于形式,物业消防管理不到位,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等诸多隐患,造成小区潜在火灾危险巨大。

一、消防安全隐患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大量私家车占据消防通道妨碍消防救援

私家车的剧增不仅给小区停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更是给小区消防救援带来严重威胁,大量私家车停满小区主干道的两侧、消防通道,并占据了小区人行道和绿化带。原本并不宽敞的小区空间更 1

显拥挤不堪,小区道路仅仅只能供小型车辆通行,消防通道被堵塞,成为消防救援的首要障碍。

(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效力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一些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都把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企事业单位、公众聚集场所等重点单位、重要部位上,忽视了居民住宅区的消防安全管理,普遍认为小区火灾面小、点小,容易扑救,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政治影响,从而使小区消防工作成了盲点。

(三)物业公司消防安全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

根据公安部120号令规定:住宅小区的消防事务与管理均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并应在管理范围内履行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公共消防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等职责。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些职责远未落实,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职责不明。很多物业管理公司对公安部120号令规定小区的物业公司的消防管理责任不甚明了,对自己应承担的消防责任知之甚少,对小区配臵的消防设施不管不问,对应尽的消防义务一问三不知。二是制度不全。一些物业公司没有制定日常消防检查巡查制度、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制度、消防培训演练制度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与物业存在建与用、建与管脱节的现象,物业公 2

司对小区内消防设施不清楚、不会用、不管理现象较为普遍。三是管理不善。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对消防设施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高层建筑小区无消防登高面或消防登高面不符合消防登高车作业要求;部分小区消防设施不完善,消火栓老化、锈蚀、配件偷盗、被撞未修复、无水无压、被埋等;有的小区缺少必要的消防安全通道标识和指示标志,物业管理部门随意在出入口处添加、设臵铁门或栏杆,消防车道设臵水泥墩等障碍物,影响消防车通行,延误救援时机。

(四)消防宣传缺失影响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提升

近年来,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和社会新闻媒体在消防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有所增强,但由于受财力、物力、人力以及群众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群众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还远远不够,居民缺乏系统的消防安全教育,缺乏基本的防火、灭火知识。如乱扔烟头、乱拉乱接电线、生活用火用电用气不规范、随意放臵可燃物品、在疏散走道上堆放杂物等现象还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了许多不安全因素。

二、解决住宅小区消防安全隐患的几点对策

(一)明确责任,抓好消防安全软件建设。

在小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政府职能部门应当起领导或主导作用,并要负责规范各小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消防安全环境优 3

化工作;公安消防部门要负责消防监督住宅小区消防建设具体指导工作以及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消防制度和安全措施并执行;民政等部门也要各负其职,负责对小区各项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工作;物业管理公司是受业主委员会委托的小区管理公司,应把与小区相配套的消防设施纳入到目标管理内容中,进行日常的检查和维护保养,真正做到“隐患自查、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小区的消防安全由小区的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纠正物业管理公司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错误,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自我管理、职能部门监督和指导、居民参与的消防工作长效机制。

(二)严格审批,抓好新建小区车库规划硬件建设。针对新建住宅小区停车配套标准低的问题,设计单位进行小区规划时,要从整体上对小区进行合理消防规划设计,严格按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进行消防设计,并报送规划、消防等部门进行审查;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要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密切配合,严格按设计施工图纸组织施工,把小区消防规划真正落到实处,要求建设单位按规定要求配臵车库(位),同时引导建设单位用超前眼光合理配臵更多的停车库(位)。

(三)强化治理,抓好物业企业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物业服务企业要建立逐级防火岗位责任制,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对消防安全负有相应岗位责任,层层明确责任,建立全方位 4 的监督体系,从而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和安全操作制度;要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重点检查住户在装修过程中是否擅自更换防火门、存在堵塞消防通道、在楼梯间及走道堆放杂物等现象,检查小区在道路、绿化改造过程中有没有影响消防车道,居民停放车辆时是否占用消防车道等问题;要加强对居民小区消防重点部位、重点消防设施日常巡查,禁止擅自挪用、损毁消防设施的行为,做到发现隐患立即消除。要每天定时巡视小区的每个角落,特别是加强对小区住宅楼梯、通道的消防巡查,确保公共通道畅通,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及时消除。

(四)广泛宣传,抓好居民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公安消防部门要注重加强消防法制宣传教育和消防逃生自救教育,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充分利用小区活动室以及小区宣传栏、文化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小区消防宣传,广泛深入地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普及防火、灭火和自救逃生知识,着重对小区妇女、儿童、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并以此带动家庭和整个社会。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群体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消防文体娱乐活动,适时宣传推广小区消防工作的新经验、新事物,让群众耳濡目染,警钟长鸣,此外,公安消防机构应结合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各类灭火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六熟悉”和灭火演练等活动,在 5

小区形成良好的消防安全氛围。

三、小结

住宅小区的防火,不仅关系到小区管理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问题,本文只是简要概括地介绍了住宅小区的安全管理现状与防火对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老居住小区将不断减少,而新建的居住小区必然在小区居民防灾、救灾的意识,防灾宣传教育,灾害互助体制,救灾器材的配备和设臵,救灾训练和演练等方面必将形成完整的体制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岳钰.居民小区消防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4)

2、刘春华.试论小区居民住宅消防安全管理[J].管理学家,2013,(21)

3、李雅恒.浅析如何构筑小区消防安全屏障[J].科技视届,2012,(24)

4、王金刚.浅议居民小区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1,37[16]

5、张成立.论物业公司在居民小区消防安全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1,(16)

6、易云贤.浅谈居民小区物业管理中的消防安全[J].安全,6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篇7

电梯广泛分布于各大办公楼、居民住宅、商场等人群密集、流动频繁的场合, 一旦出现安全事故, 牵涉面大、影响恶劣。电梯是适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特种设备, 对其进行安全检验检测, 也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要求。通过加强电梯的检验检测工作, 提高电梯安全性能, 对于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维护和谐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1 电梯的安全隐患原因

1.1 管理方面的缺陷

一些电梯使用单位没有充分认识到电梯事故的危害性, 导致电梯管理极其不规范, 体现在管理规章不健全, 或虽有管理规章制度但却疏于执行, 甚至少部分电梯并没有张贴《安全检验合格》标识和“乘客须知”, 此外, 用户缺乏电梯使用常识, 常常将客梯当货梯用来运送装修材料, 在运送货物时, 沙子等东西掉进电梯如果不及时拣出, 对电梯造成的伤害最严重。

1.2 猛摁开关隐患大

电梯作为一种特种设备, 正确规范的使用很重要。而由于高层建筑的突然增多, 很多市民对怎样正确使用电梯知之甚少。不正确使用电梯的表现在: (1) 反复多次摁按钮; (2) 在摁按钮时用力过猛; (3) 小孩子在电梯内蹦跳。上述几点都是造成电梯损坏的主要原因。

1.3 电梯缺乏维护保养

按照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除了军事设施等特殊情况, 所有场所电梯每年均需年检一次。同时, 每15天, 电梯需由质检总局授权的专业维修保养单位检查一次。但据统计, 至少有一半的电梯使用单位主动申报年检意识较差。由于部分电梯使用单位不主动申请年检, 质检部门需要经常打电话来提醒电梯使用单位, 只有再三提醒未果之后, 才进行强制年检。同时, 缺乏现场安全巡查以及维修保养费用投入不足也是电梯使用中常见的问题。据调查, 目前电梯使用单位的维修保养费用投入日益减少, 而电梯维修保养成本却与日俱增, 导致了电梯维保行业恶性竞争情况严重。按照最低成本核算, 一台电梯每年维修保养费用成本需要1 500元, 但现在一些维修保养单位过分降低保养费用, 只收取1 200元/年的费用, 让人难以相信他们能按照承诺保证维修保养质量。

2 如何加强电梯安全监督检验

2.1 做好前期验收工作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 特种设备必须经过检验之后才能够出厂或者交付使用。媒体上关于未经验收的电梯造成事故的报道虽为数不少, 但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对经过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的电梯进行验收, 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

2.1.1 检验依据及检验标准

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规定, 要对经过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的特种设备, 经检验检测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不得出厂或者交付使用。目前, 检验的标准大多依据GB7588—95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l0058—88电梯技术条件、GB10059—88电梯试验方法、GB10060—93电梯安装验收规范等标准进行。

2.1.2 对以下类别进行检验

检查随机文件、机房设置、土建交接检验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文件是否齐全;轿厢、门系统、导轨、驱动主机等应符合标准, 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最后是整机安装验收。

2.2 提高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意识, 加强电梯日常维护保养

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健全电梯维保和使用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电梯安全运行, 确保维保和使用人员人身安全、防止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对电梯提供日常维护保养前, 应当根据不同制造单位、不同品种的要求进行评估, 对电梯安全性、可靠性和日常维护保养所需的人员、技术、装备和备品备件供应等进行确认, 确保在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合同有效期内有能力和条件保证所维护保养电梯的运行安全。

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根据所维护保养电梯的技术状况, 将下列内容纳入日常维护保养合同: (1) 日常维护保养的施工性质、内容, 执行的标准和要求; (2) 日常维护保养起止日期和电梯日常维护保养的频次; (3) 应急救援预案及措施; (4) 故障报修和应急救援抵达时间。

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和电梯产品安装维修保养说明书, 制定日常维护保养计划并严格执行。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在日常维护保养中发现电梯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 应当书面告知使用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 应当同时书面向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应当针对每部电梯建立日常维护保养档案。日常维护保养档案应当至少保存4年。

2.3 加强电梯现场检验

现场检验过程时受检单位应向检验机构提供规定要求的多项资料;安装人员应随身携带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以备查验;现场检验相关人员应相互照应, 一旦发现隐患应及时提醒并报告监检人员, 所有现场配合检验的人员应服从监检人员指挥;当监检人员进行现场检验时, 安装和使用单位应做好现场检验配合工作, 如事先准备好砝码等, 使用单位 (或安装单位) 在所检验电梯的基站或相关层站放置表明正在进行检验的警示牌;相关通道、机房门应及时打开;特殊环境如粉尘、噪声、有毒有害、腐蚀、辐射等检验场所, 使用单位应给检验人员提供必要的劳保防护用具;如使用单位另有特别要求, 应提前向监检人员明示;安装单位配合人员应精神状态良好, 严格遵守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穿戴符合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

在检验过程中如发现下列情况, 监检人员在现场检验结束时, 将向受检单位出具《特种设备检验意见通知书》 (以下简称《通知书》) , 提出整改要求。 (1) 安装单位的施工过程记录不完整; (2) 电梯存在不合格项目; (3) 要求测试数据项目的检验结果与自检结果存在多处较大偏差, 质疑安装单位自检能力时; (4) 使用单位存在不符合电梯相关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的问题。

对于存在上述问题的, 受检单位应当按照《通知书》的要求及时整改, 并且在要求的日期内向检验机构提交填写了处理结果的《通知书》、整改报告等见证资料, 监检人员根据上述整改后的见证材料对整改情况进行确认, 必要时进行现场验证, 安装单位应做好现场配合工作。

对于电梯存在不合格项目的, 受检单位应组织相应整改或者修理后申请复检。电梯检验合格的凭缴纳检验费收据向检验机构领取检验报告及安全检验标志。达到《通知书》提出时限而受检单位未反馈整改报告等见证材料的出具结论为“不合格”报告, 10个工作日后凭缴纳检验费收据、特种设备检验廉政情况意见反馈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情况普查登记表领取报告。受检单位组织相应整改后申请复检。监检合格的电梯, 使用单位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内按《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的要求向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2.4 如何应对电梯突发异常

一旦电梯发生意外情况或突然停电, 首先不要惊慌, 因为电梯本身就有自动保护装置, 然后摁下呼叫按钮, 千万不要胡乱摁其他按钮, 更不可以去试图强行拉电梯门。与此同时, 立即将身体靠在电梯壁上, 两手抱住后头, 做半蹲姿势,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3 结语

电梯是一种使用频繁的特种设备, 我们应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 不断深化对电梯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解决对策的探讨, 积极做好电梯的监督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分析电梯安全隐患及事故[J].品牌与标准化, 2010 (14) :156~158

[2]杨华江.电梯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 2009 (11) :141~143

[3]吴丽丽.电梯事故的分析和预防[J].企业标准化, 2008 (11) :133~135

[4]刘竣.索道式电梯亮相南京[J].建筑工人, 2005 (3) :141~143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篇8

本课题是教育部纪检监察2014年第三协作组立项开展的研究课题。课题组除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座谈、暗访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外,还在全省21个地级市范围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按高中、初中、小学年段,共发放学校领导问卷447份,回收441份,发放教师问卷29417份,回收28331份,发放家长问卷33816份,回收32791份,发放学生问卷33976份,回收33387份,取得了比较真实客观的第一手材料。深入分析了中小学补课的主要特点及表现形式,剖析了中小学补课乱收费的深层次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补课乱收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防治对策,为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依据。

一、广东省补课调查的情况

1. 中小学补课的现状

从图一、图二、图三分析,中小学生补课的比例相当大,周末补课的比例达30%以上,寒暑假补课的比例更是接近50%;补课的科目主要以文化科目即考试科目为主,高达70%—80%;补课的地点在自己家中的比例较高,学校、教师自己家中或租房、托管机构都有。

综上分析,中小学生补课现象比较严重,地点的选择多样化,反映出一定的社会需求,补课主要以考试科目为主,可见应试是补课的主要目的,违规补课的现象客观存在。另外,从问卷调查中还发现,高中、初中、小学都有科任老师主动打电话要求学生补课(比例分别是12.8%、19.5%、23.7%),以及在班上发动学生参加补课(比例分别是17.3%、16.5%、16.9%)的现象。

2. 中小学补课的原因

根据图四分析,家长和学生自己要求补课的比例相当大,两项相加后,高中生的比例接近80%,初中生的比例接近70%,小学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5%,说明家长和学生补课的主观意愿比较强烈。而学校和老师要求补课的情况也有所反映,初中老师要求补课的比例则达到了20%,说明在国家明令禁止补课的情况下,部分学校、老师仍然出于种种原因,违规要求学生补课。

3. 学生对补课所持的态度以及学校、教师、家长反馈意见

从调查和统计结果来看,学生赞成补课的比例比反对补课的比例略高,说明有些学生对补课还是比较认同,甚至主动要求补课,希望能提高学习成绩。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家长支持补课和反对补课的比例相当。反对补课的教师、家长的意见主要是应试教育,单一的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唯分数论,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挤占学生的休息时间,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等。支持和赞成补课的意见主要是正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规范管理即可;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学校统一管理安排,规范管理,适当收费,合情合理;和在校外补课相比,学校统一补课,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等。

二、调查情况分析

1. 补课的特点

结合近几年接到的有关投诉情况以及开展的调查情况来看,违规收费补课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补课形式更加隐蔽,如将补课地点转移到校外通过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举办补习班;二是监管更加困难,如果没有知情人反映情况,通过公开检查比较难发现违规补课现象;三是社会需求依然强烈,一边不断治理,一边则越演越烈,主要是家长、学生、教师、学校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结果。具体表现为:(1)补课科目多为选拔性考试中的主要科目;(2)城市中小学高年级学生补课强度更大;(3)中小学补课时间不定,地点规模不一;(4)中小学补课的收费不一。

2. 补课的表现形式

从投诉来看,各种违规收费补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学校无奈补课。主要与应试教育的机制、考评制度有关。

(2)教师热衷校外补课。一方面是家长、学生的需求强烈,一方面是教师待遇的相对低下以及教师的功利追逐,还有一方面就是对教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不科学不合理。

(3)补课的现象正从城区向乡镇蔓延。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在职教师有偿家教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职教师直接参与或组织。参与人数多,课程安排不科学,教学效果不理想,社会反映强烈等。二是个别在职教师与校外辅导机构串通拉生源;个别教师暗示或要求学生到其本人开设的校外辅导班补习;个别教师不负责任,课堂上留下部分内容没有讲,逼迫学生课内内容课外补,甚至在给学生评定考试成绩时故意加点水分,让家长和学生看到经过补习后有“进步”的假象。三是收费价格高得惊人。从辅导机构了解到,大班人数一般十几到二三十人,收费400元至上千元/期(每期十五次课,每次大约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一对一”辅导的收费高达 70—200 元/小时。四是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在职教师为了规避查处,选择的补课地点比较隐蔽,而校外辅导机构则多集中在人车流量大的繁华地段,交通安全、饮食安全、学生人身安全都存在很大问题。五是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中小学补课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违规补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国家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是导致中小学补课的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投入还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突出的供需矛盾也激发了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强烈的内在追求。特别是个别地方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正常办学经费和教师正常工作福利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也由此产生违规补课谋利的动机。

2. 应试教育是补课盛行的最重要原因

学校绩效评价、教育质量评价以及人才选拔机制过于侧重学业特别是考试成绩,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争夺优质生源。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业表现特别是考试成绩的期望值过高,同时社会舆论过分关注各类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重点率、升学率。虽然政府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唯“分”论英雄的事实客观存在,而整个社会仍在给学校排名次,用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种观念导致了学校、家长、学生等参与补课,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归因为应试教育体制所导致的教育功利化积重难返。

3. 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地区之间特别是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差距过大,有些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或者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希望通过补课来完成教学任务或改善学校和学生的绩效。

4.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对教育的需求动机出现偏差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和“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是家长送子女去补课的直接动因。为了不让子女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或者“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也至少不被甩下”的心理,家长主动补课或从众补课甚至强迫子女参加补课,有的学校不补课,家长反而不高兴,于是又将目光转移到校外辅导机构或者聘请家庭教师。

5. 家庭教育的缺位是补课的间接原因

有的家长由于自身工作、自身学历等原因,无暇管理子女或对子女教育不重视,无法辅导子女,怕子女放学后或假期无人看管,心甘情愿送孩子到学校补课,或者干脆将子女托管给教师,当起“甩手掌柜”,既省了对子女的辅导之苦,学习质量上又有了保证,对子女安全管理上也有了保障。

6. 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是教师违规补课的主要诱因

中小学补课的授课教师除了个别家庭和辅导机构聘任学生教员外,主体还是在职教师。近几年教师工资虽然有较小幅度的增长,但教师相关津贴补贴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和其他行业比较,明高暗低是不争的事实,而教师又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没有时间、精力、经验去从事其他的第二职业,为生活的压力所迫,就充分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以赚取丰厚的酬金。

7. 知识衔接断层,学生学习方法与课程设置不对称

曾有人作过统计,目前我国初、高中与大学之间,仅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这五门主要课程中,彼此不衔接的知识点就达百余个。因此,当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是学生应该在前一层次学校学的却没有学过时,教师只能一边教一边补,课时有限来不及补的,学生只好到课外辅导机构去“开小灶”。

8. 补课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存在一定社会需要

学校教育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至于学习能力强、或是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会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或是“消化不良”现象,补课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个性上的差异及需要。

四、治理中小学补课的对策

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结合广东省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当前补课乱收费问题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现就今后构建治理补课收费工作机制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1. 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教育健康发展

一是改革升学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新体系,加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积极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改变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模式,全面充分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全面科学地评价老师、学校的教育业绩,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管理,严格执行“就近免试入学”原则。三是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政策,进一步压缩“三限”招生比例,直至取消招收择校生,逐步增加优质高中学位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指标。

2. 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健全经费保障体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要逐步提高办学经费投入,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直通渠道,彻底杜绝当地政府“专用专款”现象。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使教育投入有较快增长,从而为社会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出台普通高中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拨款标准,重新测算普通高中生均培养成本,提高高中学生学杂费标准,为普通高中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三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缩小教师工资地区差距。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创新师资管理体制,实行教师、校长交流机制,继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千校扶千校”计划,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3. 适当调整高三开学时间和降低高考难度,缓解高考压力

一是继续执行高三提前开学规定,8月1日开始新学年上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及高考备考,此项措施得到绝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欢迎。二是继续实施新课改、落实课程计划,逐步调整课程标准、减少内容、降低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4. 加强政策宣传教育,消除思想认识误区

一是要加强教育收费政策法规学习,消除思想认识误区,提高有关人员对教育收费政策的认识,增强他们规范教育收费的自觉意识。二是要加强廉政教育,增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廉洁从政。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水平,增强法纪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收费政策,自觉抵制乱收费行为。四是要拓宽教育收费政策宣传渠道,让群众充分了解教育收费政策,参与监督学校收费行为。

5. 进一步强化责任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新局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治理工作责任落实机制。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健全责任落实和倒查追责的有效机制,把治理工作责任层层落实到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二是强化联席会议制度,增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合力,形成责任明晰、协作联动、互相促进的治理工作格局。三是建立责任人责任考核制度,强化责任追究。把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纳入责任考核对象,并将治理教育乱收费责任考核结果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基础教育考核挂钩。

6. “疏”“堵”结合,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各级教育部门要明确严禁中小学和教师违规补课及其乱收费行为,对于确需补课的高中毕业班级,可在家长支持,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以答疑、辅导等形式进行,但不得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对辅导教师学校要适当给予补贴,并要规范补课行为,补课时间不得上新课等,一旦违规,则严厉查处。二是加强对办学机构的管理。支持有资质、有担当、有社会效益的社会机构办学,同时对其办学内容、办学模式、师资力量及学生来源进行严格监管,一旦违规(如聘用在职教师,利用学校或教师拉生源等),严肃查处,罚款处理或取消办学资格,从而促进办学机构健康蓬勃发展,满足社会对补课的需求。三是对非法办学(如未经批准办班,教师私自办班或参与社会机构的补课等),一经查实,依据《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教师、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责任,并一律进行公开实名曝光。四是营造正确舆论,构建监管机制,借鉴当前反腐的一些做法,形成不敢乱补、不能乱补、不想乱补的社会氛围。当前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保证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7. 建立更加有效的制度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工商、媒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处理非法办学的投诉电话、邮箱,学校随机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督查员等。二是加大对非法办学机构的打击力度,教育、公安、工商、法院、城建规划等部门统一组织集中整治,建立快速查处机制,抽调人员组成联合清查小组,不定期地对非法办学机构进行明查暗访,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取缔。对正规办学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引导他们规范办学。三是严格执行处理规定。对违规有偿补课的教师,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违反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六项规定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教师警告和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处分。特别严重、拒不悔改的,给予开除处分。民办学校教师或者未纳入人事编制管理的教师由所在学校解除其聘任合同。对违反相关规定的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并对校长作出行政处理,情节特别严重的解除校长的职务聘任。民办学校违规的,责令限期整改,并与年检结果挂钩;情节严重的,给予减少招生计划或者暂停招生的处理,并依法追究学校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总之,中小学补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有效地遏制这种现象,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正确处理“堵”与“疏”关系,堵要堵得坚决果断,从源头着手,釜底抽薪;疏要疏得科学灵活,让家长和学生的意愿有达成的可能。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文执笔人:陈凌峰 罗婷 刘镇涯 何德华 赵康)

上一篇:本人英文自我介绍信下一篇:沁县道路运输管理所二00九年客运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