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2024-09-18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共8篇)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篇1

最新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第一条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企业合法权益,包括企业的财产权、经营权,依法获得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下统称行政机关)服务或者许可的权利,抵制违法加重企业负担行为的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合法权益。

第三条企业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诚实守信,履行社会责任。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正确有效实施,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改进和完善政府服务,建立健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工作协调机制,督促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及时纠正、查处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建立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社会满意度测评和企业负担监测制度,并将相关测评与监测结果纳入行政机关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行政区域内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其他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实施行政监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做好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及时查处侵犯企业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泄露企业商业秘密和垄断经营等违法行为。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不得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对企业设定义务或者剥夺、限制其合法权益。

第七条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行政审批与便民服务网站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依法主动向社会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和审批程序、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以及产业政策、发展规划等事项,为企业查询提供服务。

第八条行政机关应当在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服务等方面,依法给予各类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清理涉及市场准入和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废除妨碍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第九条行政机关制定、修改、废除涉及企业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或者作出涉及行业和不特定企业的行政决策,可能对企业合法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应当通过论证会、协商会或者听证会等方式,听取有关企业、专家和有关协会(商会)的意见、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建议应当予以采纳。

第十条企业和有关协会(商会)认为本省制定的规章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制定机关、备案机关书面提出审查建议。制定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研究处理并书面答复;备案机关的审查依照国家和省人大常委会的规定进行。

企业和有关协会(商会)认为本省行政机关制定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向该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备案机关书面提出审查建议。制定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研究处理并书面答复;备案机关的审查依照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一条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行政管理目的有多种行政措施可供选择时,应当选择有利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减轻企业负担的行政措施。

企业申请行政机关实施赋予其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该行政行为未作明确规定,但实施该行政行为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单位、个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可以依企业的申请予以实施。

行政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影响企业合法权益的,除法定情形外,应当事先告知企业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等权利和行政救济的途径、方式与期限。

第十二条行政机关实施涉及特定企业并可能影响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听取该特定企业的意见。

前款具体行政行为属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听证范围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该特定企业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该特定企业要求听证的,应当组织听证。

第十三条法律、法规、规章对涉及企业的行政行为有明确办理期限规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办结;无法定办理期限的,应当在承诺期限或者合理期限内办结。

行政机关应当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尽可能缩短实际办理期限。

第十四条设定和实施涉及企业的行政许可应当由法定机关按照法定权限、程序进行。行政机关不得以备案、登记、注册、年检、监制、认定、认证、审定等方式或者以非行政许可审批名义变相设定涉及企业的行政许可。在实施涉及企业的行政许可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增加行政许可条件或者程序;

(二)违法收取费用;

(三)变相恢复已取消的.或者擅自上收已下放的行政许可项目;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涉及企业的行政许可设立由中介机构提供技术审查、鉴定、评估、鉴证等前置服务项目的,应当有法律、法规依据;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予以取消。行政机关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企业接受指定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企业购买指定的产品。

第十五条行政机关不得随意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赋予企业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确因法定事由或者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必须撤销或者变更的,应当按照法定权限、程序进行,并对企业由此产生的损失依法予以合理补偿,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行政机关应当通过不同方式对涉及企业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宣传,指导、提醒企业知晓可以享受的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遵守并执行相关规定,避免或者预防违法行为发生。

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运用示范、公告、劝诫、约谈等方式,教育、引导、督促企业自觉纠正相关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行政机关对企业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应当按照法定权限、程序进行。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应当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和明确的监督检查事项,并按照法定权限、程序进行,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收受企业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不得对不同企业的同类违法行为实施选择性执法。

第十八条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税务机关应当公开、公平、公正地执行国家规定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九条按照国家与省规定权限、程序设立的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行政机关不得向企业收取目录清单以外的任何费用。

新设立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项目应当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

第二十条中介机构向企业有偿提供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行政许可前置服务的,其服务价格应当由市场调节;提供的行政许可前置服务具有行业、技术垄断性质或者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其收费纳入本省定价目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

第二十一条行政机关和免予登记的社会组织及其所属单位开展涉及企业的各类评比、达标、升级、排序、表彰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按照国家与省规定的条件、权限和程序事先报经批准。

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涉及企业的各类评比、达标、升级、排序、表彰以及其他相关活动,应当坚持自愿原则,由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评选,并不得向参加评选的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二条行政机关为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注意避免对特定企业产生不良的传导效应,影响企业合法权益。企业有多种途径或者方式能够满足行政管理目的的,应当允许企业自主选择。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企业从事下列行为:

(一)征订报刊杂志或者刊登广告;

(二)捐赠、赞助财物;

(三)出资编印名录、年鉴、画册,拍摄影像资料或者举办活动;

(四)承担差旅费、通讯费、餐饮费、会议费等费用;

(五)无偿出借房产、交通工具、通讯设备等;

(六)承担其他非法定义务和负担。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企业参加培训。

第二十四条行政机关作为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的,应当诚实守信,尊重对方企业的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第二十五条有关协会(商会)应当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企业入会,不得干预会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有关协会(商会)制定或者调整会费标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二十六条新闻媒体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报道应当客观、真实、公正,不得夸大事实或者进行虚假报道,不得以披露负面信息相要挟向企业索取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个人有权投诉、举报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

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价格、监察等部门应当通过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布受理投诉、举报的方式和联系方法;投诉、举报受理后应当依法及时予以调查处理;实名投诉、举报并留有联系方法的,应当将处理结果告知投诉、举报人。投诉、举报的受理工作可以交由有关协会(商会)承担,有关协会(商会)应当在受理投诉、举报后及时转送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八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政机关应当依职权或者依当事人申请自行改正;行政机关不自行改正的,由有权机关按照法定职权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造成企业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九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职责,由有权机关按照法定职权责令履行职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条新闻媒体、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违反本规定,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和其他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适用本规定。

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本规定自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1月5日印发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篇2

1. 存在的问题

1.1 就业用工方面

在社会上, 一些企业女姓就业的机会远远低于男姓。在女职工的实际工作中, 还常受到年龄歧视。用人单位常本着“用男不用女, 用小不用大”的潜规则, 同等条件下, 招用男工的多, 招用年轻的未婚女性多, 当女职工年龄过了青春期, 则时刻面临下岗, 再就业的工作危机。女性职工的发展也遭受了来自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许多女职工接受培训和晋升晋职的机会受到限制, 进入企业管理层的女性比例非常低, 女职工在企业决策层很少有代言人, 不能及时有效反映诉求, 表达利益。在企业中常出现这样的状况, 占全体职工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女职工中, 仅有一两人位于中层管理人员, 高层管理人员中女性成员则更少。

1.2 相关劳动权益的条款未在劳动合同上显现

劳动权益的保护以劳动合同的签订为前提, 但企业用工制度不够规范, 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履约率低。有的企业虽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但相关劳动权益的条款未在劳动合同上体现。例如, 女职厂特殊保护及社会保险内容———女职工劳动卫生、职业安全及健康保健问题方面的条款未明显提出。一些企业虽然形式上签订了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 一旦发生劳动争议, 女职工投诉有困难。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用员工手册代替劳动合同, 还有一些企业的合同中, 有的条款甚至违反规定。极个别企业只签用工合同, 不签集体合同。有部分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后, 部分女职工下岗, 她们的劳动权利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更不用说劳动权益的保护了。

同时, 劳动合同中对企业应缴纳的社会保险的规定不明确, 或明确规定却没有贯彻执行的现象仍存在。企业应当为职工缴纳养老、生育、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 但有些企业只为职工缴纳养老和失业保险费, 其他三险少交或者不交, 导致职工, 尤其是女职工的合法经济利益受损。

1.3 女性生理所决定的特殊劳动权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有的企业女职工妇科病定期检查落实困难。有些公有制企业, 许多女职工不能定期进行妇科病检查, 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则不给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检查, 许多刚参加工作的女职工甚至根本不知道定期进行妇科病检查是自己的合法权益。

女职工经期、孕期、生育和哺乳“四期”保护也得不到落实。有的女职工经期仍从事高空、低温、冷水作业和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部分企业的女职工怀孕六个月以上仍上夜班。个体企业大多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 女职工一旦怀孕就意味着劳动合同终止。

2. 解决女工劳动权益问题的措施

1) 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促进女职工劳动权益切实得到保护, 要使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具体化, 具有可操作性, 有针对性地消除对女职工就业的性别年龄歧视, 强化保护女工的合法权益。尤其要健全生育保险法律, 以及女工“四期”的特殊保护。

2) 劳动监督监察部门, 要切实发挥劳动监督检查机制应有的作用。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工资、工时、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保护、劳动就业、培训、执行社会保险规定等各方面。

3) 企业工会要充分发挥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的作用。当女职工劳动权益受到非法侵犯时, 工会女工部有责任积极主动地为维护受损女工的权益而努力。在工会中要大力培养女职工委员, 让她们作为女职工的代言人, 成为企业女职工有困难第—个倾诉和寻求帮助的贴心大姐。工会女工部应该成为维护职工权益的代表, 为受损女工无偿提供咨询, 积极与企业上级部门联系, 帮其联络擅长解决劳动争议的律师, 直至支持女工提起诉讼, 工会女工部还应和各地妇联形成紧密的联系, 必要时由妇联和工会联合为女职工撑腰做主, 做感情后盾, 法律顾问。

摘要:文章分析了企业在女工合法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女工,合法权益保护,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明.浅析女工权益的维护[J].企业技术开发, 2008, (6) .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篇3

日前,澳大利亚海关及边境保卫署首席执行官宣布正式终止对中国浙江金洲管道空心钢管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桩历时5年的“双反”调查案最终划上句号,金洲管道在澳大利亚“双反”调查案中赢得了零税率。

金洲管道案:一波三折艰难获胜

金洲管道的案例,在应对“双反”调查中颇为典型。类似案件中,大部分企业或者消极应对,或者功败垂成。

金洲管道集团董事长俞锦方说:“遇到贸易摩擦,壁垒和其他障碍,可以说是正常和必然的,这说明你的竞争力在加强,对贸易国相关产业构成了压力。”

这场调查可追溯到2004年,彼时的金洲管道在国际市场上正春风得意。当年12月,澳大利亚开始针对金洲管道等中国企业生产的普通空心钢管进行反倾销调查,金洲普通空心钢管出口商上海五矿和金洲管道联合应诉。

2005年2月,在详尽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澳大利亚海关做出了“澳大利亚产业没有受到损害”的无损害裁定,并终止了调查。

澳大利亚国内相关企业不服裁决,分别于2005年4月、2006年6月提出行政复议和反倾销调查。澳大利亚海关又对金洲管道进行了详尽调查,但最终还是裁定金洲管道零税率,而其他企业的税率在2%~14%不等。

但此事并未就此结束。澳大利亚相关企业不依不饶,于2008年底对金洲管道生产的普通空心钢管提出了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合并调查请求,调查期为2008年全年。

面对“双反”调查,金洲管道一方面配合澳方调查,并以事实为依据多次和调查官员沟通,主张该公司的出口未造成澳大利亚国内产业损害;另一方面通过澳大利亚律师加强抗辩,并联合澳方部分进口商向有关部门陈述事实主张——“有些型号和规格产品,澳大利亚国内是无法生产的。”

今年6月,澳大利亚海关在大量事实和证据面前,认定在调查期间金洲管道产品对澳产业造成的损害是可忽略不计的,并终止了对金洲管道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和金洲管道一起赢得本轮胜利的,还有葫芦岛钢管公司,衡水京华、青岛祥兴、山东富博、天津阿波罗等钢管企业。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金洲管道先后应对美国、欧盟、加拿大等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不仅没有衰竭,反而信心更足,斗志更高。因为我们金洲管道在冲破国际贸易壁垒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经验,更重要的是懂得怎样才能屈敌之兵,在国际贸易中保护自己。”俞锦方说。

积极应诉: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中国制造”困树大招风而成为箭靶,钢铁、鞋、玩具、轮胎、铝制品等中国出口优势产品在海外屡遭限制。“去年中国遭遇反倾销案占全球35%,连续14年第一遭遇反补贴案占全球71%,连续3年第一”。

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副局长刘丹阳介绍说,去年下半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120起,比去年上半年增加26%,而今年1~6月已经有15个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发起了60起贸易救济调查(主要为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定产品保障措施,合称、两反两保”),涉案金额高达82.76亿美元,大大超过去年全年的金额总数。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梅表示,“以前最善于使用‘双反手段的是部分欧洲国家。不过,现在国际贸易摩擦已不仅是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以金洲管道为例,在此之前相继遭遇了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欧盟、加拿大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由于国际贸易壁垒政策和市场需求萎缩,2008年金洲管道外销占比下降到26.2%。

无论应诉胜败与否,都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创伤。

俞锦方说“反倾销应诉工作是一项高风险且耗费庞大人力、物力的系统工程。我们详细分析过,积极应诉代价巨大,但能为企业生存发展赢得权利和机会,心存侥幸或屈从压力消极应付,只能痛失市场,断送企业发展前景。”

“双反”调查的故事,正在以相似的版本在其他领域上演。就在金洲管道等企业额手相庆时,广东台山金桥铝业,台澳铝业、金润铝业等铝型材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被澳大利亚列入了“双反”调查名单,在各方支持下,8家企业均表示将积极应诉。

赵玉梅表示,此前国内企业在面对“双反”调查时,像金洲管道和台山铝型材企业一样积极应诉的并不多,大部分企业选择了消极应对,甚至都没有认真去填写调查问卷,其结果可想而知。

“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金洲管道企管部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反倾销应诉周期长,时间性强,在规定限期内不能完成调查问卷,或者答卷出现重大错误,则意味着前功尽弃。因此,在应诉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并尽可能未雨绸缪。”

赵玉梅分析说,欧美国家由于自身工业利益集团相当强势,对于政府决策影响力较大,澳大利亚政府则相对较弱,在国际贸易方面显得更加开放,政府更加强调公众利益,而非行业利益,这是中国企业在澳洲率先突围的重要原因。

化敌为友:不战而屈人之兵

卸下这付压在肩头长达5年的重担,俞锦方长吁一口气,“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如何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是俞锦方这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他说:“在制订产品出口销售政策和战略时,就应考虑到反倾销风险。企业产品出口的定价合理,不仅有利避免国外的反倾销诉讼,也可以为应诉中取得零税率奠定很好的基础。”

这位“管道大王”阐明了自己在实战中总结出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结构长期不平衡是不可持续的,中国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发展出口贸易的模式确实需要调整了。对企业来说,立足国内市场是根本,在国际市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俞锦方愿意同其他企业分享的应诉经验,还包括聘请通晓反倾销所在国相关法律、实践经验丰富、对中国国情比较熟悉,与当地反倾销调查机构联系密切的律师,建立一支有稳定的工作团队或者应对小组,保证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积极配合调查官员的实地核查工作等。

对于俞锦方的总结,赵玉梅给予了充分肯定,“化敌为友,止戈为武。出口商应该和进口商充分沟通,让他们告诉自己怎样预防贸易壁垒。实际上,进口商也希望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不希望提高关税来增加自己的采购成本。”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篇4

为在征信业务活动中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征信业管理条例》中作了四条规定:

一、严格规范个人征信业务规则,其中包括: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不得超过5年,超过的应予删除;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二、严格法律责任,对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侵犯个人权益的,由监管部门依照《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追究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明确规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采集的除外;禁止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篇5

【发布文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0号 【发布日期】2007-10-24 【生效日期】2008-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黑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规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10号)

《黑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规定》业经二○○七年九月十九日省政府第五十五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张左己

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黑龙江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见义勇为,是指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涉嫌犯罪的行为或者实施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

第三条第三条 本省公民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见义勇为的确认和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护等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第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护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第五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向见义勇为基(资)金管理机构捐赠。

第六条第六条 本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具体工作由同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综治办)负责。公安、民政、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司法、卫生等部门应当依照本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对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新闻媒体应当及时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报道表彰、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活动。

第二章 确 认

第八条第八条 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约定义务之外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

(一)制止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违法或者涉嫌犯罪行为的;

(二)制止侵害国家财产、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违法或者涉嫌犯罪行为的;

(三)在抢险救灾中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

(四)依法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的其他行为。

第九条第九条 县级以上综治办应当设立见义勇为确认专家小组。

见义勇为由行为发生地县级综治办组织公安、民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小组提出意见,经县级综治办集体讨论形成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对见义勇为情况复杂、确认困难的,县级综治办可以组织听证会。

第十条第十条 见义勇为可以由本人、单位或者他人向行为发生地县级综治办申请或者举荐,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见义勇为没有申请人或者举荐人的,县级综治办可以依职权按本规定第十一条办理。

申请、举荐见义勇为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情况复杂的,经行为发生地县级综治办批准,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见义勇为涉及刑事、治安案件的,由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调查,或者由县级综治办通知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调查。涉及刑事、治安案件以外的其他见义勇为,由行为发生地县级综治办调查或者委托有关单位开展调查,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负责调查的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单位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调查,并在调查结束后七日内,将调查结果书面报送县级综治办。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涉及刑事、治安案件见义勇为的确认,应当具有公安机关提供的证明材料。

街道、村屯或者社区(居委会),受益人,单位或者个人等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可以作为确认见义勇为的依据。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见义勇为的目击者以及其他与见义勇为有关的单位、个人都有提供见义勇为相关情况和证明材料的义务。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县级综治办应当在接到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单位书面调查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进行核实,形成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十五日。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综治办书面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决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见义勇为确认结果书面告知当事人。

被确认为见义勇为的,县级人民政府还应当将确认结果通知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组织以及涉及奖励与保护工作的其他相关部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申请人对县级人民政府作出的见义勇为决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章 抚恤与奖励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抚恤、奖励,由县级以上综治办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抚恤、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公开进行,但本人要求保密或者依法需要保密的,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的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一次性颁发二十万元以上的抚恤金。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因见义勇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一次性颁发八万元以上的抚恤金。因见义勇为部分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一次性颁发四万元以上的抚恤金。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其他见义勇为事迹突出的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一次性颁发五千元以上的奖金。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见义勇为事迹突出,在本被授予省、市(地区)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本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见义勇为在所在市(地区)范围内有较大影响,且事迹特别突出的,由市(地区)人民政府授予“市(地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并颁发二万元以上的奖金。

见义勇为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且事迹特别突出的,由省人民政府授予“黑龙江省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并颁发五万元以上的奖金。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抚恤、奖励见义勇为人员的抚恤金、奖金或者奖品,依法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黑龙江省见义勇为英雄和市(地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评定,应当按照拟表彰的级别逐级申报、推荐,分别评选、表彰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省、市(地区)拟表彰、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分别在本级媒体予以公示。

第四章 保 护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应当积极组织抢救和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或者拖延。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帮助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义务。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其健康状况不适合在原岗位工作的,用工单位应当为其调换适合的工作岗位;非因法定事由,用工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关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配偶、子女、父母及其他近亲属因见义勇为致使其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其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公安、监察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丧葬费和其他因见义勇为引起的合理费用,有加害人或者责任人的,经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调解或者判决,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依法承担。有受益人的,受益人应当依法给予见义勇为人员适当补偿。无加害人、责任人或者加害人、责任人无力承担的,按照下列办法解决:

(一)参加社会保险的,由保险机构按规定支付;不足部分,所在单位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由所在单位支付,其他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二)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所在单位为国家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的,其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其他单位或者无工作单位的,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见义勇为负伤人员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住院治疗期间享受单位在岗职工的工资及津贴等待遇;其他单位或者无固定收入且生活有困难的,住院治疗期间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按每月不低于当地在岗职工上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因见义勇为受伤的在职职工,比照公(工)伤享受待遇。公(工)伤的认定、评残及待遇由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见义勇为致残人员无工作单位的,由民政部门比照参战民兵民工评残并享受相关待遇。

因见义勇为部分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有工作单位,无法从事原岗位工作,且原工作单位又无法安排的,由见义勇为人员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统筹安排。

因见义勇为部分或者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无工作单位的,户籍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本人或者其家属推荐力所能及的工作;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部门应当免收工商管理费。

对生活不能自理且无法定赡养人或者监护人照顾的见义勇为人员,由本人申请或者户籍所在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民政部门批准,安置到社会福利机构。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经行为发生地县级综治办提出,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审核、上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授予烈士称号,并享受相关待遇。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配偶以及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生前抚(扶)养的家属或者因见义勇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者承租廉租住房并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享有一次优先购买或者承租的待遇。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以及因见义勇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期间,免收一切费用;在公办高中(含中专)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就读期间,免收学费。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五章 经 费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管理见义勇为基金。不具备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条件的,由县级以上综治办负责管理见义勇为专项资金。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见义勇为基金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政府专项拨款;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和社会捐赠;

(三)向社会募集;

(四)其他合法途径。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见义勇为专项基(资)金应当用于:

(一)一次性表彰、抚恤、奖励见义勇为人员;

(二)向生活有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发放慰问金;

(三)办理因见义勇为牺牲、伤残人员的无记名人身保险;

(四)其他符合本规定应当支付的费用。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级财力状况,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见义勇为专项基(资)金不足以支付见义勇为各项费用时,不足部分由本级人民政府补贴。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见义勇为专项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医疗单位或者医务人员推诿、拒绝或者拖延救治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用工单位非因法定事由,解除与见义勇为人员的劳动关系的,由劳动保障行政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以一千元罚款,并责令恢复劳动关系。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有关单位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待遇以及相关费用不按规定办理的,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取消单位参加评选先进资格,并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表彰、抚恤和奖励的,由原确认机关核实后,撤销荣誉称号,追缴抚恤金、奖金和其他相关费用。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拒不出证或者出具伪证的,由县级综治办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对见义勇为负有受理、调查、确认职责的单位不按规定及时受理、调查或者确认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公安、监察机关未依法履行保护职责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从事见义勇为确认和奖励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侵占、挪用见义勇为专项基(资)金,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本省公民在省外见义勇为的,经见义勇为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他法定单位确认后,符合本省后续保护条件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省外人员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依据本规定予以抚恤、奖励、救治,出具见义勇为确认证明。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本规定实施前发生的见义勇为的奖励、保护,适用行为发生时的规定。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自二○○八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年十一月六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的《 黑龙江省维护社会治安有功人员奖励抚恤规定》同时废止。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篇6

截止到底,全县已建企业工会中,15人以上企业建女职工委员会659家,设女工委员518家,组建率91.8%。签订集体合同538家,覆盖职工49160人。规模以上建会企业签订工资协商223家,签订率86%。50家企业签订女职工劳动保护专项协议,95个单位1600名女工参加妇科病普查。

近年来,全县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为依据,加强源头参与,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和完善。加强调查研究,反映女职工的呼声。加强基层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制度建设和女职工特殊权益的维护,使女职工权益保护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被调查的19家企业都能够正常运转,效益较好,能正常发放工资,严格遵守女职工“四期”保护有关规定,无侵犯女职工合法权益现象。企业工会组织也比较健全,19家企业全部成立了女职工委员会或设有女工委员,女职工组织制度也比较健全,大都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同时将女职工专项合同作为条款写入集体合同。能基本落实养老、医疗、生育等保险,其中星炬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天信仪表公司等企业实现了全员参保。能够基本保证女职工享有三个月产假待遇,无怀孕期间开除女职工现象,天信仪表公司在女工产假期间工资全部发放,另外给予哺乳期女职工每天2小时哺乳假。工会女职工活动正常。“三八”节期间,各单位工会女职委都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庆祝。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非公企业在保障女职工特殊权益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合同内容不规范。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率比较高,但均未签订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仅作为集体合同的条款列入其中。部分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但合同内容不规范,缺少涉及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权益保护内容。

2、女职工“四期”保护得不到有效落实,生育保险覆盖面低。企业劳动设施简陋,部分非公企业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使,重生产、轻保护,劳动条件恶劣,缺乏职业病安全保护措施。

3、逢生产旺季加班加点现象严重,报酬低且劳动强度大,并以计件工资作为规避加班加点工资的手段。招工和用工中存在性别和年龄歧视,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时有发生。

三、形成问题的原因

1、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工会女职工工作,特别是对工会法、工会知识及女职工特殊保护的法规不了解、不执行,认为只要照章交税、文明经商、不违背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就行了,为追求高额利润,肆意降低女职工劳动保护成本投入,使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

2、女职工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法律维权意识。非公企业外来务工女性大多来自农村,她们只想趁年轻多挣些钱,就业中即使遇到不公正对待甚至身心受到伤害时,多数也是忍气吞声。许多女职工对国家有关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无法判断自身的权益是否受到侵害,不敢向企业提出合法正当的要求。

3、非公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女职委主任绝大多数都是兼职的新手,且经常流动更换,自身又处于受雇地位,不敢大胆开展工作和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缺乏有力的法律制约机制和执法保障机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现象。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法律宣传和执法监督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和重视女职工权益保护工作的氛围。要继续把《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作为工会系统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尊重和关心女职工,自觉维护女职工权益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自觉保障女职工的权益和特殊利益的意识。加大对女职工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增强她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积极配合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特别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执法监督力度。

(二)切实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女职工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的积极性。工会女职工组织要积极参与维权机制的建设,依法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加大宏观维护力度,积极参与涉及女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制订、修改工作和执法检查活动;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工会与政府(行政)联席会议、集体合同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等过程中,着力解决涉及女职工特殊利益的突出问题;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形式,进一步维护女职工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积极参与女职工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工作,参与查处严重损害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侵权行为,努力做好女职工的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工作。

(三)推动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实现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工作的新突破。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工作。积极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对劳动用工和劳动保护的执法监察力度。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组建工作,并要求新建工会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组建工会女职工组织或设立女工委员。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工会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工作,从机制上解决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

(四)关心困难女职工生活,努力为广大女职工办实事。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要深入基层了解女职工的困难,关心她们的疾苦,倾听她们的呼声,反映她们的意愿和要求。协助政府做好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工作,加强对困难和特困女职工的帮扶活动,努力为她们排忧解难。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篇7

一、我国小企业私募债券的风险

(一) 违约风险

小企业在发行私募债券的过程中由于企业性质与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可能会产生违约风险。

一方面, 我国小企业想要发行私募债券的难度不大, 无论企业净资产的多少, 还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都没有制定强制性的要求, 而小企业普遍盈利能力较低、经营稳定性差, 对于风险也没有很强的防御能力, 所以, 小企业在发行私募债券时的风险要大大高于大型企业。

另一方面, 当前宏观经济的衰退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盈利水平, 由于小企业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不高, 所以经济衰退对小企业的影响程度更大, 私募债券的违约风险也会因此升高。

(二) 流动性风险

小企业发行私募债券的流动性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制约:

第一, 限制投资者。 私募债券虽然具有较高的收益, 但其风险也相对较高, 相关监管部门为了对私募债券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对投资者的资格进行了限制, 只能是机构投资者, 或资产总额较多的个人投资者。 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私募债券风险, 但也减少了投资者的参与, 对债券流动性有抑制作用。

第二, 限制交易平台。 现阶段看, 我国私募债券的发行方式主要为非公开发行, 无法运用交易的形式在市面上流通, 只能在一些交易平台上进行转让, 这种方式虽然提升了投资者成本的隐秘性, 但也抑制了债券流动性。

第三, 限制信息披露。 相比于公募债券, 私募债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 不仅内容简单、渠道堵塞, 还欠缺必要的处罚机制, 在这种条件下, 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与盈利水平进行有效判断, 从而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这也对债券流动性产生影响。

二、我国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虽然制定了对小企业私募债券投资者的相关保护机制,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募债券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保护条款欠缺

债券条款主要指的是运用对发行人行为进行限制的方式, 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条款。 通过设计债券条款, 可以确保投资者不会受到因债券发行人信用问题导致偿还能力降低的影响, 运用一系列限制条款, 可以保证投资者的本息赔偿率, 避免债券发行者违约造成的损失, 对提升投资者投资信心有非常大的帮助。 但我国的私募债券发展尚不成熟, 在现阶段的相关规定中, 还没有出现针对性较强的保护条款。

(二) 披露制度欠缺

信息披露制度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 披露内容相对简单。 现阶段的信息披露制度只对重大事项与首次披露进行了相关规定, 而第三方披露以及财务报告披露等方面, 还缺乏强制要求, 因此, 在进行信息披露时, 内容并不完整。 另外, 即便是对重大事项的披露, 也没有要求披露的及时性, 从而导致披露效率较低。

其次, 披露意识相对较弱。 现阶段我国很多小企业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都存在信息造假情况, 其原因在于国内还没有形成发行人自觉披露信息的意识, 一部分企业都不愿意把企业信息对外披露。 在这种情况下, 承销商的调查工作量便会大大增加, 而承销工作的低收入会对承销商的调查积极性产生影响, 在监督与核查企业信息披露情况的过程中便会放松。 另外, 相关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情况的认证与监管能力不足, 也为这一环节埋下了隐患。

再次, 披露渠道出现堵塞。 在对私募债券进行信息披露的过程中, 交易信息披露的渠道相对狭小, 只能够展示给合格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在投资债券以前, 只能从公告上获得一些有限的信息, 而比较重要的财务报告与募集说明等资料, 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看得见。 一般情况下, 潜在投资者不仅无法看到募集说明, 而且不能在二级市场上获得相关信息,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最后, 披露处罚机制欠缺。 在信息披露过程中, 相关制度的缺乏可能会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严重时还可能会构成欺诈, 进而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现阶段, 我国相关监管体系中尚没有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 相关的处罚机制也并不健全, 导致违法成本不高, 私募债券的信息披露过程也缺乏规范性。

(三) 违约处理欠缺

与公募债券相比, 私募债券具有更高的违约风险, 而我国相关监管部门也明确声明, 即便私募债券在未来的违约情况严重, 监管层也不会对其进行援助。 现阶段, 我国私募债券才发展三年多, 相关的市场参与者也没有对违约问题的处理经验, 风险处置机制尚未构建起来。 也正因如此, 投资者更害怕私募债券出现违约行为, 这对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 相关管理体系也并不完善, 投资者无法对未来可能会产生的违约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合理预估。

(四) 规避产品欠缺

我国当前私募债券的产品形式有限, 最普遍的便是企业单独发行债券。 但小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就非常不稳定, 而且宏观经济的变化会对小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很大影响, 在单独发行债券的过程中, 投资者需要承担的违约风险便非常大, 而当前市场上欠缺风险规避商品, 如果出现违约现象, 投资者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三、国外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措施

在国外, 由于高收益债券的违约风险也相对较高, 因此, 很多国家都构建起了健全的投资者保护机制。 例如美国便构建起了约束性契约, 其中制定了很多对债券发行方的限制性条款, 以约束违约行为。 在债券发行期内, 债券发行方必须遵守契约中的一系列条款, 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对违约风险与道德风险都能够有效防范, 债券发行方一旦违反条款, 债券持有方便可以要求发行方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补救, 如果违反行为恶劣, 还可以直接进入清偿程序。 这对我国构建健全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美国的保护措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限制负债。 债券条款能够对债券发行主体的发债能力进行有效限制, 除非债券发行企业的财务比率满足要求, 但也存在一些豁免债务, 比如债务续借、贸易债务等, 在债券发行企业无法满足发债比率的实际需求时, 很多企业便会寻求豁免债务融资的庇护。 因此, 美国也有很多研究者反对在保护条款中加入豁免债务。

第二, 限制付款。 债券条款中还包括对债券发行主体现金规模的限制, 其原因在于, 企业已经流转出去的资金已经无法对企业债务起到偿还作用了, 这种形式也被称为“支付限制”, 其主要的限制对象有股息、预付债务、资本开支、回购股份、收购股权等。

第三, 限制留置权。 对于高收益债券来说, 约束契约普遍会禁止担保情况不达标的情况下, 其他企业为债券发行方提供资产的留置权。 但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如惯例留置权、保证建筑成本留置权以及设备供应租赁留置权等。

第四, 限制协议。 一般情况下债券发行方的还款来源都依托于子企业资产, 为了避免其向母企业分发股利, 约束条款会让两者之间达成一些相应协议, 如股本的分发与股利的支付以及资产转移等。

第五, 限制资产处置。 约束契约中, 还限制债券发行方对其子企业的股份与资产进行处置, 如转移资产, 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如交易价格等于或超出资产市价、超出75%的现金支付、处置资产所得用于再投资等。

第六, 限制关联交易。 债券契约还限制了债券发行方进行关联交易, 但如果交易是绝对公平, 便可以例外。

四、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方法

针对前文分析的我国小企业私募债券投资者保护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美国所制定的相关保护措施,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方面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方法:

(一) 健全债券条款

在原有私募债券发行条款中, 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限制性条款, 从而对债券发行方起到约束作用, 如能够减少债券发行方进行有损于债务偿还的活动, 保证其债务偿还能力。

第一, 将构建“第三方托管偿债资金”这一条款添加到发行条款中, 促进债券发行方构建起偿债基金, 并构建第三方储备账户, 债券发行方的所得收益将定期转存到第三方的储备账户中, 从而将企业的还款压力分散, 保障债券发行人的债务偿还能力。

第二, 将“同等优先清偿权”这一条款添加到发行条款中, 债券发行方在发行私募债券期间, 不能再签署比其更优先的清偿债务, 以保证投资者享有优先清偿权。

第三, 添加“强制要求抵押”条款, 债券发行方以建筑物、土地、生产设备等作为债券发行的抵押担保, 如果债券发行方实在无力偿还本息, 投资者可以将这些不动产作为投资补偿。

(二) 完善信息披露

由上文可知, 当前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在内容、意识、渠道以及处罚机制等方面存在欠缺, 因此, 在对投资者保护机制中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 也需要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1.健全信息披露内容。 强化企业的定期披露以及第三方披露, 另外, 重大事项的披露时间也需要进行规定。 其中, 定期披露能够帮助投资者长期关注债券发行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财务情况, 以便于投资者及时调整投资策略;第三方披露能够帮助投资者从第三方手中获得更加客观公正的债券发行企业信息, 从而提升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性与准确性;重大事项披露时间的规定则可以将信息披露的时间确定下来, 从而提升信息披露的效率。

2.提升信息披露意识。 小企业由于竞争能力较弱, 更应该向投资者主动披露自身信息, 相关的监管部门也需要对信息披露行为进行鼓励, 如给予小企业一些税收优惠。 对于承销商来说, 也需要构建起健全的信息披露督导制度, 促进债券发行方将企业相关信息披露出来。 另外, 承销商还可以与为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 在企业存在经营问题时, 承销商能够与银行一起, 促进企业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 直到偿债保障措施有效启动。

3.构建信息交流平台。 以证券协会或企业协会为基础, 构建起信息数据库, 将企业信息完整地发布到平台中。 承销商可以通过市商形式, 对投资者披露企业信息, 还能够提供场外服务。 另外, 还可以构建一个买卖意愿交流平台, 为合格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平衡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 节约信息收集成本, 从而使私募债券的流动性得到有效提升。

4.制定违规处罚机制。 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强化对小企业私募债券进行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处罚机制, 深交所制定的处罚机制便非常有借鉴意义, 如制定债券发行方的诚信考评制度、强化债券发行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健全市场推出机制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提升债券发行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成本, 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三) 构建处置机制

违约风险处置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1.运用补救措施。 债务重组是当前比较有效的一种补救措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扭转债券发行方存在的违约行为, 这种方式能够缓解企业的本息支付压力, 从而规避企业的破产危机。 以美国制定的约束性契约为借鉴, 我国还可以通过廉价交易续借金来补救债券发行人的违约行为。 所谓廉价交易, 主要指的是债券发行方可以向债券持有方发行一项新的债券, 用来代替原有债券, 这也是企业为了规避破产而运用的一种主要补救措施。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缓解企业的破产危机, 还能够让债券持有人对企业做出债务方面的让步。

2.规范破产程序。 如果补救措施无法挽回企业的破产趋势, 那么债券发行方便需要进行破产清算。 相关监管部门需要严格规范这一程序, 制定出一个破产清算程序的流程, 确保这一过程的有序进行, 从而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应补偿。 在制定破产清算程序的过程中, 清偿顺序需要以债权人为先, 之后再考虑企业股东。 在清偿结算工作完成以后, 投资者便能够得到债券本息的全部, 但更多情况只能获得一部分, 如果清偿级别不高, 也有可能无法得到债券本息。

3.健全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形式, 对相关的违约行为进行处罚。 我国监管部门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并在其中加入有关私募债券的内容, 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违约行为提供解决依据。

(四) 发展规避产品

我国当前私募债券的产品形式非常单一, 而且市场上欠缺相应的风险规避产品, 因此, 我国需要发展更多风险规避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 从发行方式上看, 可以由若干个小企业一起发行私募债券, 形成利益共同体, 不仅能够降低违约风险, 还可以降低私募债券的发行条件以及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产品设计上看, 首先, 设置债转股条款, 私募债券可以转换成企业股份, 债券发行方可以运用降低票面利率的方式使筹资成本有效降低, 债转股条款的设置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有利于债券流动性的提升;其次, 将私募债券进行分级, 分别与基金、信托以及理财等金融产品进行绑定, 并划分产品风险, 如优先、中间、劣后等等级, 这种方式不仅确保企业私募债券的有效发行, 还能够迎合投资者越来越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再次, 打造风险转移工具, 将私募债券的违约风险转移, 以降低因企业违约为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最后, 构建债券信托机制, 通过信托产品来表现私募债券的收益权, 信托产品具有很强的财产独立性以及风险隔离性, 运用这种方式,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投资者的应得利益。

五、结论

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 篇8

中国企业CSR的发布

◎ 发布报告数量统计

在中国,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历史不长。第一份报告可追溯至1999年,壳牌(中国)率先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发布的企业健康安全环境报告。随后,福特汽车、宝钢股份、中国平安、东芝(中国)、江西移动也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中。但报告名称各不相同,福特汽车和中国平安的报告名称为“企业公民报告”,宝钢股份的报告名称为“企业环境报告”,东芝(中国)的报告名称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江西移动的报告名称则为“企业责任报告”。截至2005年底,在中国发布报告的企业累计仅有7家,在市场上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

2006年3月,国家电网发布内资企业首份取名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随后,各类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不断涌现。很多企业属第一次发布,当中不乏国家电网、中国铝业、中国移动、中海油、中远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2006年也因此被媒体称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元年”。

在最初几年中,发布报告的企业中,能源、汽车、化工等制造型企业占多数。但是2006年以来,如金融、信息通讯这样对环境影响不大的行业,也逐渐开始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国内互联网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截至2008年11月,已有121家中国企业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与2007年同期相比将近翻了一番,这个数字也接近了中国企业历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总和,但报告整体质量仍不容乐观。

◎ 发布报告行业统计

发布报告的企业分散在不同的行业,集中度不高。总体来看,多数来自于工业企业,譬如电器制造、能源、冶金、汽车等。只有少数来自于服务业,比如旅游业等,其余大部分都来自金融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并相继加入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实践中来,如房地产、食品、信息通讯、网络传媒等行业的企业。

◎ 发布报告企业属性

从企业属性看,在发布报告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了绝大多数,有35家;其次是民营企业,有18家;再次为外资企业,有13家(数据截至2008年2月)。从1999年到2005年,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2006年后,国有企业异军突起,扭转了这一局面,占据社会责任报告的主导地位。

中国企业CSR的内容

国内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数依循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及其三重底线原则,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披露企业的相关战略、政策、管理和绩效。其中明确提出应用或参考GRI指南的报告包括:中远集团、中国移动、神龙汽车、江西移动、中国石油、中国铝业、宝钢股份、微软(中国)、东芝(中国)、索尼(中国)、富士施乐(深圳)等。在这些报告中,有的报告严格按照GRI指南的要求,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进行信息披露,如中远集团。也有的报告仅以GRI指南作为参照,但在行文中做了一定的调整,如中国石油将报告分成四个部分: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安全清洁的生产运营、促进员工发展、支持社会公益。部分报告还在附录中附有GRI的指标索引,如中国移动和中国石油。

也有少数企业积极创新,在结构乃至方法上寻求突破,其中典型的是国家电网。该公司立足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出发,创建了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模型,系统梳理了12个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阐述了履行社会责任的学习、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对国有独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围绕企业社会责任的阐述,通常会包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观、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公益慈善活动等内容。也有的报告会披露公司治理结构、利益相关方参与等信息。

中国企业CSR中的员工权益保护

◎ 比重分析

我们选择了经由互联网直接搜索而得的23家企业,在2006年发布的共23份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性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等)作为研究对象。这些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也涵盖了不同行业,包括制造、能源、电力、银行等领域。为了得出真实的比重分析结论,我们选择将23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员工权益保护的文字字数加以统计并进行比较,并给出了此类文字占报告全文的比重。整体来看,员工权益保护还没有被置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地位(见表1)。

◎ 层面分析

从内容上看,上述报告中员工权益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遵守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履行《劳动合同法》及《公司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员工福利;员工培训;个人绩效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安全健康的环境;工会制度以及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等。

粤高速发布的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没有对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进行专门的信息披露,其余22份报告中针对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都进行了一定的说明,但是少数企业对该方面的信息披露过少,例如承德露露仅以一句话进行了阐述:“坚持以人为本,爱护员工,承担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的责任”。泸州老窖对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的披露内容较少,但以较大篇幅披露了企业对社会的慈善捐助,如2006年投资近30万元建立“泸州老窖龙沟大堰”。据该企业资料统计,公司2006年参加主要社会公益活动共投入费用达500多万元。可见,目前一些企业仅仅将对社会的慈善捐助作为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衡量指标,它们认识的社会责任概念太过狭隘。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各个行业在阐述员工权益保护时侧重点不同。例如,电器行业对于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的披露主要集中于对于人权的尊重方面。电器企业重视对员工人权保障的信息披露,加强对人权的保障,能够使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活动中,为企业价值创造发挥能动性。这也说明了电器企业正在通过系列的努力,减少员工流失。

机械制造和汽车行业在披露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的信息时,国内企业着重强调安全健康。在这一方面,西子联合做得比较突出。如2006年6月,西子奥的斯在新工厂内召开了安全联谊会,组织100个员工家庭观看宣传展板和参观新工厂,让每一位家属了解公司的安全管理状况。在该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还列举了员工家属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告的可信度。相比之下,外企则更加强调员工培训。在福特汽车2006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指出员工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福特汽车重视员工培训是福特汽车的一贯传统。福特汽车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培训,“用于员工培训的投入占公司总费用支出的10%”。

金融保险类行业并没有像机械制造类行业对社会产生直接的环境压力,但是近年来,金融保险类行业对于社会责任的重视在逐步升温,在披露企业承担的员工责任的信息时着重加强对员工培训的说明。

◎ 特征分析

第一,从总体来看,员工权益保护内容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员工权益的保护。从统计数据来看,仅有粤高速一家企业在报告中没有提到相关内容。

第二,大部分企业都直接以“加强员工权益保护”为标题来阐述。如福建闽东电力,阳光发展及西安解放等企业。也有企业仅用简短的文字概括说明,如承德露露。有的公司从企业与员工的统一角度来分析,如华能以“和谐劳动关系”为题;美铝中国以“我们的员工”为题;华闻传媒注重“让员工分享公司发展成果”;“对员工负责,共同成就价值”则是中国平安对员工权益的态度。

第三,能源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状况明显差于其他行业。能源企业如煤炭等由于其行业特征,员工生产安全性差,员工权益保护状况令人堪忧。因此,企业在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时,应当注意和考虑到行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所区别的政策,加强员工权益保护。

第四,民营企业对员工权益保护的状况明显差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民营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企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在保护员工权益、加强劳动安全生产措施等方面对民营企业加强引导,督促其加快对员工权益的保护。当然近几年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也涌现出个别注重员工权益保护的“明星企业”。

第五,中小企业的员工权益保护状况明显差于大型企业。企业在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以后,才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履行社会责任。中国大多数企业目前规模偏小,管理不规范,资金缺乏保障,致使员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形式的兼并收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水平。

中国企业CSR的未来方向

我们发现,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员工权益的保护;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对员工权益的保护有较明显差异。

我们建议,企业在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守法经营的同时,要变革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各个利益相关者找到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评价指标。此外,还要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公司法》体系,从制度上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在企业组织结构中,把员工权益的保护贯彻到从上到下的各个层次。

上一篇:大学青马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