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2024-07-15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通用12篇)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篇1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管理,这个名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大到国家、企业、部门,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都离不开管理。可是真正让我们去说一说,谈一谈管理,我们又知道多少呢?又在这方面做到了多少呢?我们可能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看到了做一个管理者的方法,懂得了现实社会中生存的道理,找到了大学生活的意义。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可以学的,深刻的阐述了如何成为卓有有效管理者的方法。

学会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要学会把握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

掌握自己的时间(用本子记录)

a.记录时间

b.管理时间

c.统一安排时间

人生苦短,时间对人生是最重要的,人没了时间就没有了生命体征,就不存在了。管理好时间,才使人生有意义有价值。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是了解自己如何使用时间的,诊断自己的时间的。我想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大学生都不知道诊断和使用自己的时间。有许多人甚至成为网络游戏迷,整天宅在寝室玩游戏,这又有何意义呢?

诊断自己的时间

1、记录其时间的耗用情况

2、思考时间被用的意义

A要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 B将时间用在有意义有成效的活动上 C不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D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本书中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必须集中他的自由时间。他知道他需要集中整块时间,时间分割成许多段等于没有时间。”正如我们大学生课少自由时间多,可仍然觉得自己的时间少了。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时间集中起来干事情。所以我们要集中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

学会成为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本书中强调了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而我们大学生的观点却仍然停留在学习,向别人撷取的状态,没想过自己是否有贡献。无论我们是身处集体,还是团队,我们都应该重视对其的贡献。每一个集体,团队都需要有直接成果来滋养生长。我们通过贡献才能实现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想着在一个团队有所贡献,我们就会为此贡献而努力。我们就有想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心理动力,总想了解别人需要什么,发现了什么以及能理解些什么。这样也会使我们大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学会成为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利用自己和他人的长处。

本书中提到了,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的人。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展示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善用他人的长处。就能成为一个有效的人,机智的人。

学会成为有成效的管理者,应该集中精力于少数领域。

一个人步伐迈得太宽而根基又不稳则会摔倒。而精力分散于多个领域就无暇考虑其轻重。就像不会专心致志的做事,有时候还会忙昏了头,不知所向。最后所有的东西都弄得一塌糊涂,一无所成。只有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再去干另一件事,才能积少成多,将自己的后盾变得更强大。

学会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方法有许多许多,但最终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学会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条件也有许多许多,真正要做的是我们一件件事件的落实。

本书在同时也告诉了我许多的现实生活的道理。引导了我如何去看待生活看待人生,追逐梦想。

在书中提到了因人设事和因事用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突出问题。因人设事是因为某个人的才能而为他设事,“因事用人”是指企业中有某一件事情,需要安排一个人去做。现实中,我们这个社会都是按照“因事用人”的趋向发展的。除非是特别卓有成就的人才享受着“因人设事”的待遇。所以我们要么将自己变得强大,有才干,要么发展更充分,适应更多的职位。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择业就业心态,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在现实社会中努力。

在书中讲到了社会职业的用人标准,企业的人事决策是公平公正的,不会赶走好人,有用之人,也绝对不会留下无用之人。作为大学生看清这点非常重要。衡量成就的高低,是按照贡献和绩效的客观标准。只有经得起绩效考验的人,才是可以提升的人。

在书中也提到了勇气。这是人生路上的重要前进动力。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都要怀揣着一颗勇敢的心。勇敢的人重将来而不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困难。勇敢的人,会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他目标高,有新意。寻求机会的勇气决定了一个人的成果。所以在人生路上要有勇气迎接挑战,勇往直前。

面对大学,以前的我有些茫然,有时找不到方向。但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指导,让我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在团队中想到自己是否有贡献,应该作出什么贡献。也让从未涉世的我对职场就业有了一层了解。

谢谢老师推荐这本给我们看。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篇2

德鲁克于1909年生于维也纳。17岁中学毕业后, 在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系学习, 但精力主要放在社会实践上。他曾在汉堡一家出口公司任职, 撰写和发表过重要的经济学论文。后在法兰克福作过证券分析员, 在当地最大一家报社当过记者、金融专栏撰稿人和高级编辑。1931年主要凭自修获法兰克福大学公共法和国际关系博士学位。1933年因不满德国纳粹势力, 到英国伦敦担任保险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其间, 多次参加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组织的经济学讨论会。1937年移居美国。1943年, 受聘于美国著名大公司——通用汽车公司, 任顾问达三年之久。这三年工作经历对德鲁克后来成为著名管理大师有重要影响。此后五十多年, 他成为美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管理咨询专家。在西尔斯公司 (Sears) 、通用电气公司 (GE)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AT&T)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IBM) 、克莱斯勒公司、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时代集团、时代镜报等大公司、大机构任职和工作, 成为大企业和许多组织首席执行官最抢手的咨询顾问。直至90多岁仍然活跃在管理科学的教学、研究和咨询工作领域。2002年6月, 德鲁克曾获美国公民最高荣誉奖——总统自由勋章。他在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论文30多篇, 其中6篇获管理学论文最高奖项麦肯锡奖。德鲁克已出版主要著作40部以上, 被译成至少37种语言, 在世界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销量超过1000万册。他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将管理学开创为一门学科, 而40多部管理专著可谓著作等身, 年届96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 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在给这个世界留下智慧和洞见。让我们把关注点转回到 《有效的管理者》本身。《有效的管理者》曾经是西方职业经理人必读的经典书籍, 这本发表于40多年前——1966年的经典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真实而适用, 那么的富有洞察力而行文流畅。现在的很多管理方面的书籍和观点看来都是发源自这本书, 在40多年前的美国, 这本书代表着智慧、洞见、预见力, 而在今天的中国, 这本书依然是那么的卓尔不凡、尽现大家风范。虽然书中的观点, 在后来者的书藉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演绎, 但是, 德普克老前辈的观点仍是最深刻、最清醒的。

这本书讲的核心观点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是卓有成效的, 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管理者的存在不是为了显示特权和不平等, 他没有光环与虚荣, 他以责任为基础, 以卓有成效为目标, 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每一位管理者都可能为自己能否胜任、能否有效而感到苦恼、担忧, 而德鲁克以他对管理的深刻理解给每一位管理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忠告与建议。因此, 可以说德鲁克先生的这本书就是要教一个管理者如何学会卓有成效。

2 德鲁克的有效管理思想

2.1 有效管理的重要性

德鲁克认为, 管理者, 无论他们的工作是负责管理其他人的和自己的工作绩效, 或是只负责自己的作为专业人员的贡献, 必须要讲工作效率。因为: (1) 不管他多么聪明, 不管他在工作中用了多少才智, 也不管他花费了多少时间, 如果不能做到卓有成效, 工作就没有成绩。管理者的有效性已成为个人完成任务和取得成就的最基本要求。 (2) 管理者的效率, 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随着管理者工作效率的日益提高, 整个组织的绩效水平也就会不断地上升。管理者自身条件的改善, 可以帮助他们自己及周围的人将眼界放得更远。 (3) 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是促进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希望所在和现代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大保障。

2.2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一般具有以下6个特征

(1) 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3)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 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作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 我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的绩效。他尝试建立一个有绩效的团队;他知道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他会不断地给自己以及与其共事的人树立更远的目标, 以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水平。

(4) 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 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他能敏锐地感觉到为一个关键职务选用人才, 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种用人的决策至关重要, 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深思熟虑。

(5) 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他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 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 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2.3 有效管理的实现途径

要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记录好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 分析自己的时间记录, 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认识到自己最稀缺的资源是时间。

(2) 应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不仅要重视“方法”, 还要重视“目标”和“结果”。

(3)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 尊重自己, 也尊重他人。

(4) 要有洞察力、自立自强及勇敢精神的特征, 使其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5) 做有效的决策。

3 如何做到时间的有效管理

德鲁克认为要做到卓有成效的管理, 首先要做的第一步, 就是记录时间的使用情况, 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这是一件“机械性”的工作, 是大多人都知晓的事, 但许多人忽视了,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们更是无视自己的时间安排问题。有一次德鲁克询问了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让他说说自己日常的时间安排, 这位董事长非常肯定地说出他的时间大致分布:1/3用于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研讨业务;1/3用于接待重要客户;其余1/3则用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德鲁克给他建议, 让他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分配情况。结果发现在上述三个方面, 他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实际记录显示他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调度工作上, 例如处理他认识的顾客的订单, 打电话给工厂催货。问题很明显, 真正要做的事和实际所做的事相差甚远。

所以, 有效的管理者要知道, 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做到真正卓有成效, 首先应该了解自己的时间实际是怎么耗用的。

3.1 时间管理上常见的误区

(1) 忙。

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并不是把千头万绪的工作, 把属于市场管辖的事情或者把属于下属做的事情都通通包揽给自己来做。所谓的管理者就应该做好“掌舵者”, 应该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方向并作出决策, 把属于市场管的事情交给市场, 做好全局调控, 把本来应该属于下属的事情交给下属去做, 做好指挥、监督的工作。但是不少管理者却事无巨细地操心、担心, 将本应下属们做的工作“抢”来做, 本应下属承担的责任“抢”来扛, 于是许多管理者就显得格外的“忙碌”。

(2) 盲。

一些管理者者不管事情的前因后果, 不管权力是否运用得当, 不管目的是否得到, 他们都会盲目地使用权力。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者要保证权力的顺利使用, 需要考虑和分析组织内外的主客观条件, 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没有可行性的权力驾驭都是盲目的和有害的, 二盲目的权利滥用又往往导致时间的浪费和无效。

(3) 累。

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者并不是非常累的管理者, 这里的不累并不是不管, 而是放收自如, 应该学会分权, 把属于下属的事通通交给下属去完成。管理者们先要确定他们累的是不是干正确的事, 他们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情, 一个好的管理者, 第一是要做正确的事, 然后才需要正确地做事, 最后才把事情做好, 做一个有效而不累的管理者。

3.2 做到有效管理时间的方法

(1) 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许多管理者都意识到了哪些事情会浪费他们的时间, 然而他们却不敢面对这个问题。他们怕因小失大, 造成错误。德鲁克认为, 事实上, 一位管理者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 绝不会有太大的风险。迟疑不决的原因, 是因为人们总有一种倾向, 高估自己地位的重要性, 认为许多事非躬亲不可。

(2) 减少开会。

诚然, 在现实生活中,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 通过开会来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 都是必要或必须的, 这是基本常识之一。但是, 又有多少担任管理职位的人敢于承认, 浪费时间最常见的原因, 正是会议太多。而一个管理者花费在会议上的时间如果过多, 就是组织不健全的表现。如果可以试验一下, 其实很多事情不一定非得开会才能解决, 而且如果试着记录几场会议, 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 很多会议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讨论的内容是对组织决策有用的, 很多会议是在无效口舌之争和闲聊中度过的。

(3)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管理者应该极为审慎地设定自己的优先顺序, 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 毅然决然地抛弃那些过时的任务, 或者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他应该知道时间是他最为珍贵的资源, 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4) 理清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作为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必须要分清自己与下属的关系, 因为管理者的工作职责与下属的工作职责明显不同, 下属强调的是具体问题的执行, 而管理者主要是对问题宏观方向的把握与决策, 所以一个有效把握时间的管理者应该具备战略眼光, 在许多复杂的问题中, 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驾驭全局, 突出重点, 决策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

4 总结

综上所述, 世上的诸多资源中, 时间是最特殊的一种资源。人们做任何事情都少不了时间, 而时间的供给恰恰又丝毫没有弹性, 不管使用者职位有多高, 需求有多大, 供给绝不可能增加。更要命的是, 这种特殊资源还完全没有替代品, 谁的时间都是1天24小时, 1小时60分钟, 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若不将时间管理好, 要想管理好其他事情就只是空谈。现代企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 对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间管理是管理者实现有效管理的第一步, 因此, 40多年前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系列有效管理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摘要:“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 要成为有效管理者需要有效利用时间、重视贡献、善于利用人之所长、先做重要的事、做有效的事。通过总结《有效的管理者》的主要思想, 重点讨论如何将时间管理得卓有成效。

关键词:德鲁克,有效管理者,时间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2]毛彩菊.创新、适用、思辨、务实——德鲁克的“有效管理理论”及其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4) .

[3]张景平.评德鲁克的有效管理思想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5, (11) .

[4]彭志强.值得“反刍”的经典好书——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J].中国石油企业, 2005, (9) .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篇3

在每天的参观学习之余,我也让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了一些教育教学类书籍。其中《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细节》一书让我感受颇深。

本书由方国才先生主编,是中国第一部研究著名校长管理细节的经典著作。本书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实效管理篇、教学管理篇、特色管理篇和自我管理篇。全书汇集了中国40位著名校长的42个经典管理细节,充分展示了我国著名校长卓越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以及他们的管理奇迹。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一所好学校必定有一个好校长。”在中国著名校长、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身上,我领略到了实效管理的魅力。知道一位优秀的校长,既是一位思想者、研究者,更是一位实效的管理者。知道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可以细分为:民主管理、时间管理、空间管理、效率管理、信息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且高效的管理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事事时时依法做。明了加强学校民主化建设,就要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谅解人。要“只琢磨事,不琢磨人”,人人比工作、比贡献。领导班子要带头按“多工作、少得到、勤服务、无亲疏”的原则要求自己。

魏书生先生的“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重要”的观点在我的心里久久萦绕。是的,每一棵小树都渴望长成参天大树,每一朵小花都希望绽放美丽的笑颜,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生来就是差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经历,才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这时就更需要教师百般呵护,耐心细致得法的指引,帮孩子点燃新的希望,绽放生命华彩。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尽力做好的工作。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少数民族居多,一些家长的教育意识相对淡薄,教育环境、教育条件等相对较差,但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既然做了教师,就要无悔的坚持,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化为每一天认真的工作中。不论条件如何艰苦,相信在辛勤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边疆教育也能开出绚丽的花儿,结出甜美的果实!让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待琢的玉。只要我们用心,也许今天的“差生”就是明天的“成功者”!

对于校长而言,管理工作复杂而多变,但重中之重是教学管理。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是校长的核心工作。

在中国著名校长韩中玉身上,我看到了教学管理的精细,这样的精细就像一杯琼浆,耐人回味。

韩校长说: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只有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抓起,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素质一流的人才。他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一”: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是的,“一个微笑”会温暖学生困乏疲惫的心灵,“一句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一次谈话”定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韩中玉校长常告诫学生:一个人的一生只有3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已经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但也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3天。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韩校長还写了50字的学生誓词:我非常聪明,我潜力无穷。我要在老师的教导下,告别三闲,静专思注,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加强锻炼,全面发展,为40岁做准备!韩校长不仅仅鼓励学生,也激励教师,写下了教师的宣誓词: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我们用我们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我们用我们的人格去陶冶学生,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散落人间的天使,作为师长,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关爱他们、教育他们。而教育的真谛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知识和本领。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智慧潜能,只是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没有恰当的机遇和方法把他激活而已,怎么唤醒这个潜能?那就是我们教师的良知。良知是教师的最后底线,也是百战百胜的法宝。

办学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流的学校一定有公认的特色,学校没有特色,就必然缺乏竞争力。而一所富有特色的学校必定拥有一位能实施特色管理的校长。

有这样一所学校,学校不大,也不豪华,它是一所镇办小学,不足9亩地,人均占地3.7平方米,只有一座1800平方米的教学办公楼。它被有关专家戏称为“袖珍式学校”。但它的一草一木、边边角角,处处充满着教育的匠心独运,闪烁着智慧的奇思妙想,其体现出来的独特、灵动和“玄机”令人击节赞叹——它就是山东省胶州市向阳小学。校长韩珍德用他的智慧经营着教育。他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

韩珍德校长带领师生实施“2433”工程,即“2个4和3个3”。“2个4”包括:突出办学中的养成教育、电化教育、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4个特色;做到优化干部、教师和学生3支队伍,优化学校管理,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育人环境这4个方面。“3个3”包括:把学校办成培养学生聪明才智的校园,发展学生兴趣的乐园,陶冶学生美的情趣的花园;抓好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构造校风要正、学风要浓、教风要好的教与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3个样子”:学校有学校的样子,教师有教师的样子,学生有学生的样子。

而那些随处可见的标语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如“你扔掉的是垃圾,我捡起的是品质”,“想起妈妈唠叨的,记住老师强调的,完成今天该做的”,“做美的事,做美的人”,“愿我们共创文明,同有高雅”,“向阳少年,领先一步”等等,小标语,蕴含大智慧。

校园内的“空中植物园”,喷绘在精致圆筒上的“中国节气”、“中国节日”、“世界之最”、“世界国旗”、“中国城市别名”、“中国城市市花”等,占地不大却内涵丰富的“文化林”更显独特。

看到这些经典构思下的经典呈现,不由让我想到:校长真的应该有战略家的眼光,教育家的精神,艺术家的头脑,还有不跟“风”,不追“热”,不搞花架子,不做文字游戏,应因地制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校长,就应该有这样的胆略、气魄,有这样的精思妙想。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是师者之师。新的时期对校长自身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长要不断加强自我管理:校长要“正人先正己”,修炼魅力,树立威信。

从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的章节中,我欣赏到这样的精辟论述:当好一名好校长,必须有人格魅力。什么是人格魅力?概况起来也是四句话:一是“无欲而刚”。职位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字。二是“有容乃大”。厚德载物,宽容待众。三是带着爱心工作。一个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校长,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校长。校长要有干事的冲动,要有成功的渴望,要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刘彭芝校长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朴素动人的光芒:做教师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做一名好教师;当校长时,我的人生大事是当一名好校长。是的,尽力方无悔!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要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在一所学校的历史中,判断一个校长是不是好校长,标尺有两个:一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否比前一任校长更上一层楼;二是看其任期内学校的事业是不是给后任校长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好基础。而这两个标尺,都是“发展”的标尺。

掩卷沉思,余味无穷。一位位校长的经典管理细节在我的心头萦绕,像一把把小锤敲击着我,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管理之路;一位位校长又像一个个不曾谋面的朋友,在身旁提醒着我,帮助着我,让我在今后的从教之路、管理之路上少走弯路,大胆前行。

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做教师时,我的追求是做一名好教师;当副校长时,我的责任是当一名好助手……

为了我热爱的教育事业,为了我热爱的孩子们,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单位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小学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篇4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彼得.德鲁克的一本经典之作,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被公认为最值得阅读的十大管理书籍之一。但由于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管理学知识还很浅显且由于对管理学那些大部头的理论著作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看懂,因此我也就只能粗浅地谈谈我的感受。

这是一本很简短的书,除了第一章破题“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强调读者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卓有成效,以及最后一章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强调读者一定要学,一定要会,其余章节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上述五点条理清晰,字字珠玑,对于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而言,读后也会产生启发和教育。而作为一名管理专业的学生,即使我们现在在读,也应该学会思考以后要怎样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通过阅读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认为关键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要有敬业的精神。工作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情,也是向世人证明自身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要把工作看成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对其持有浓厚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喜爱,这样我们才能为工作投入,甚至为它痴迷,这时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轻松起来。同时在用心思考,努力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来学习,获得经验和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投入的热情越多,效率也会越高,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将敬业当成一种习惯。

其次要善于管理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

正如德鲁克先生强调的那样,时间“租不倒,借不到,买不到,不能用其他手段获取,没有弹性,无法调节,不能存储,完全没有替代品”。所以它值得我们所有人珍惜,但是现状是:人们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有许多琐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我们总是感觉每天都处于忙碌中,但效率却不高。因此有必要对时间做合理的分配,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重要的领域,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

然后要用人所长,充分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才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这句话对我的胃口。上帝不需要组织,因其拥有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能力。而正因为我们的时间、资源、能力有限,组织才比个人更有生产力。如果不能用人所长,组织甚至不如个人的简单堆积更有成效。要用人所长,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学问很大。管理者首先在选人上不是看是否合得来、或者做不了什么,而是看成员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充分发掘他的长处并且应用到岗位上,这样才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其次我们还可以在工作绩效上提出要求。这就相当于,先确立标准,然后人员自然会在此标准下得到筛选。因为人员到位之后不见得就能立即发挥所长,只有提出绩效的要求才能激发员工的潜能,真正显示出优势。

最后是要有效决策

如何做到有效决策是管理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一个人的智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有效地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决定了整个组织的管理。在做出决策时,首先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是经常性问题就需要建立规则来解决。然后确定问题的边界条件,仔细思考找出解决方案所必要的条件,以及可能的妥协。当然,决策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决策方案的可执行性,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管理就是决策,前人早就阐明决策对于管理的重要性。想要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效决策将会是走出的第一步。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篇5

时间无疑是最稀缺的资源,管理者通过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来提升效率。有效的管理者必须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记录和分析诊断,消除那些浪费时间的活动,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去做一些关键的事。其实这个说法看似简单,却非常重要,各级管理者都会存在浪费时间的现象,自己却不明了,照此改进会受益良多。

注重贡献

管理者必须有所贡献,那么要贡献什么呢?贡献的绩效包括直接的成果、强化组织的价值、人才的开发培养。如何做出贡献呢?德鲁克提出了三条建议:

1、让专业人员的工作更有成效,

2、要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3、组织有效的会议。

只有重视贡献,才能掌握工作的关联性,打造一支有效的团队。

用人所长

很多有雄才大略的人缺点也非常突出,有些平庸的人倒“样样皆通”,要敢于使用有特长的人,着眼于他们的长处。美国内战时期,林肯大胆启用好酒贪杯的格兰特,正是看重了格兰特身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力。最终,一改北方军队被动的局面,取得胜利。其中德鲁克又重点提到了如何管理上司,利用上司所长来成就自己。

要事优先

集中精力去做大事,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养,然而这并不容易。能够识别哪些事情是关键重要的,把这些事情放在首要位置,一次只做一件事。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管理者要学会取舍,要摆脱自己的过去和习惯,不能把时间消耗在自己喜欢的事上,可能这些事并不产生更大价值。要面向机会,面向未来去把精力花在有价值的事上。能够控制时间,识别重点,管理才会有成效。

有效决策

在管理者繁多的任务里,决策是非常重要而特有的一项,决策关乎一个组织的未来。要做到有效决策,首先要弄清事物的本质,只有认清事实,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其次要确定目标及其边界条件,要知道决策的目标是什么,达成的条件有哪些,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目标也将无法实现;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要能够实施,在执行过程中要重视反馈,确保不偏离决策的目标。

读《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有感 篇6

文/韩晓伟

—— 一汽-大众轿车三厂团委“爱读书,爱分享”员工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文章获得者

在此次团委举办的读书活动中,我有幸读到了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这本书。对于该书作者彼得-德鲁克其实所有员工都应该有所了解,因为车间各个班组的目视板中都有的一样记录文件:目标管理。而目标管理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是德鲁克所发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一项概念,而且它已成为当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彼得-德鲁克他被成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各类商业管理课程也都深受彼得·德鲁克思想的影响。

带着对作者仰视的心情,我仔细翻阅了这本书,发现该书并非像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样具体、详尽的阐述了他对管理的理解,及他对管理者提出的一系列直接建议,能让读者较为直观的学习,而是一部他关于变革问题观点的精选集,这本书涵盖了200余条他在当年发表的名言,堪称是一部精髓合集。

《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精神、变革的原动力、促成变革的组织结构、创新的基本、创新的风险等。

谈到变革,目前我们公司貌似也刚好处于一次较大的变革期。作为公司员工,我们都清楚的知道一汽大众无论从公司核心竞争力还是员工薪酬待遇方面都是国内汽车行业的佼佼者。我们的产品在汽车市场充分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优质的品牌形象使我们在国内拥有着跨越几代人的受众群体。

可是,近年来公司也先后出现了一些重大问题:德国大众全球爆出的排放门事件、我国中央纪委的相关政策、国内汽车市场的饱和程度及发展方向、甚至上汽奥迪合作项目的爆出等等都给我们公司带来了很大影响。

因此在我们面临2017年高劳率优化目标,变更频繁的生产安排,每月到账的工资数额时,我们意识到公司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但是经过这些事件之后,我个人认为从某种方面考虑,对我们公司而言,也并非完全都是坏事,甚至认为,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能够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的,因为在顺风顺水的行业发展轨迹上,如此庞大的集体想要进行重大改进或者变革时,进度是相对缓慢的,决策者也无法完全放开手脚。

但这些重大问题则给了决策者创造了更加果断的约束条件。谈过公司现状,其实作为公司一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能做的也不只是默默关注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一次变革!那么如何对自身进行变革呢?书中提及,最重要的变革是什么?并非是经济变革,甚至也不能算是技术变革;而是人口结构、政治、社会、思潮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世界观的变革。

借此机会,在之前公司效益一片大好时期造成的略显“安逸”的我们,应该严格审视自己:在公司工作多年,学到了什么?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欠缺的地方有哪些?下一个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当我们能够清晰地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应该会意识到自己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不让繁忙工作过后的休息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惰性,制定提升计划,定期给自己刺激和动力,对于未来不盲目乐观但也绝不悲观,工作生活娱乐休息都有的放矢,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状态,时刻保持着充实的自我,对于面临的一切,都能自信起来!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篇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进展, 企业管理逐渐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在过去的30年里, 因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缺乏, 国外的企业管理理论被人们如饥似渴地引入国内。在日本企业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轰轰烈烈地风行于中国大地一个时期后, 美国的企业管理理论又更系统更深入地引入中国的高校和企业, 此外还有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企业管理理论。这些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管理是由人对人、财、物、组织、技术、市场、信息、文化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其中“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而人是有差异的, 不同国家的人, 民族、历史、传统、文化、习惯不同, 其所处的地理、资源、气候等自然环境也不同, 这些肯定会影响人们的管理理念、管理习惯、管理方式, 形成管理理论的差异。我国在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同时, 应研究具有本国特点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 这已成为许多国内学者的共识。现在有些学者在探讨和讲授“中国式管理”, 就反映出这种共识和需要。

在一定意义上说, 理论是对客观实践的规律性所进行的提炼和升华。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理论更是源于企业的实践。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应源于企业的实践。但许多有意研究中国特色企业管理理论的学者, 却困于企业实践经验的缺乏。

刘鹏凯董事长在管理企业中, 善思善行, 艰辛探索, 把多年的经验和思考凝结成20多万字的著作, 归纳出独具特色的25种管理方法, 是他管理经验的结晶。《心力管理》这本书不仅为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也为学者们研究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贡献了丰富的养料。

读《偶遇的相知》有感 篇8

这本书的内容是说一个女人有许多珍惜她的朋友。有一天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她们在饭桌上恰巧谈到命运和缘分。以我的观点来看,我认为缘分是努力得来的。但我从这本书得到了真正的答案,其实生命中有许多事是不能安排和无法预测的,我们唯有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坚持下去,不要放弃。

作者在书里提到一幕触动人心的风景。在夕阳西下的余辉里,猝然有一群白色的水鹭迎面翩然飞来。数十只列队平排着朝作者的车子张开翅膀,似乎连空气也不惊动地飞过来的白鹭,在静穆无垠的荒野中,点点雪白带着一抹漆黑,旋即呈现一种悠游逍遥的景象。一切的美丽,总是如梦如幻措手不及地出现,旋踵间又毫不犹豫地消逝。我心里忍不住地问,为什么美丽的时刻总是如此短暂呢?大概是上帝为了教导人们要把握和珍惜美好的时光吧。仿佛路边的木棉树,多美啊!但总有一天也会枯萎凋零。

书中提到福建省文联副主席陈章武和冰心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炳根两位作家都不住在长乐市,为了接待作者特地夜宿于长乐市。作者起个大早,是为了赶班机时间。结果制造了一个在黎明的曙光下迎接旭日的机缘。我从这本书中深深地体会到人生路越走越远时,你就会发现有些事早有安排,而不是人为的努力能改变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尽力,可以做得到的仍然要去奋斗。

有一次作者精心打扮,为了得到男朋友的认同,但最终却是一拍两散。这本书教导我生命中有许多期待的相逢和无奈的分手,喜悦和悲怆因此得以再三地重复翻转。作者把她和她的男朋友形容成两棵树。若人生是一条河,作者及她的男友便是站在两岸的树,风起时,他们听见彼此的叹息及感慨。他们只能对望,但永远不能在一起。作者从中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岁月可漂泊,最难忘的是记忆。冷漠无情的时间,离去一如过眼的云烟,毫无难舍难分的踟蹰犹豫,它干脆利落,果敢狠辣,挥手的坚决姿势潇洒飘逸,然后永不回头。如果北环的聚散无从预测,那么就让偶遇的相知,在心中天长地久吧!

(指导老师:邱桢喻 评委:刘欢欢)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篇9

优秀的思想必须有优秀的推广者-----读德鲁克《自我修炼的经典佳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序言有感

一、关于序言

我读的是德鲁克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自我修炼的经典佳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本书开头请了5个专家或者是知名人士写了序言,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看内容再看序言,就如德鲁克所说的“先有自己的见解”,看完之后,觉得真是一本好书,再看序言,却有些不同的感受,自己已在庆幸自己这个习惯,尤其是看到第三个序言,不由想起一句名言:“一个好的思想必须要有好的推广

者”,否则真是害死伟大的思想,往往伟大的思想者必须有伟大的推广者,就如马克思有恩克思,达尔文有赫胥黎一样,相反,一个伟大的思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传播者,而且是假冒伪劣的传播者,那就不但不能发扬思想的伟大,反而伤害伟大的思想,真是遗憾。下面我来说说我个人对其中三个序言作者的看法。

1、三个序言作者的三种风格

1.善于自作聪明的秘书---张瑞敏的序言

看完张瑞敏的序言,又看了几遍,感觉到张瑞敏是真正的喜爱和实践了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并且学以致用,海尔的发展壮大和张瑞敏的管理才华息息相关,张瑞敏敏锐的抓住了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并把它应用于自己的管理实践之中,在海尔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德里克管理思想的光芒,但是,遗憾的是,我个人的感觉本文不是张瑞敏自己本人写的东西,为什么?原因有三个:

1)本文中有一段:“而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其自身价值。”而其后又说:“这就是德鲁克说的“在组织内部不会有成果出现,一切成果都是发生在组织外部”。“而个人在这个平台体现自身价值”和德里克的“组织内部是不会有成果出现”是不是有自相矛盾之说?以张瑞敏自己的丰富的管理经验,应该不会出现这样专业性错误的。

2)本文每一段都自然不自然的应用德鲁克的一段话作为题眼,这是以写文章为工作的秘书习惯,就像在写领导的发言稿,每段话都要有一句或几句上级文件的精神作为支撑点一样。

3)最后一段非常说明问题,“在学习有效性上我的体会是,创新--求是--创新,在以提高学习有效性的目的下去创新,再将创新的成果以求是的态度去探索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并在这个规律的指导下,向更高层次的创新冲刺,以求在不断学习有效性的过程中成为一名卓

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段话,无非就是毛主席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变形。也就是35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知道的一句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猜想,以张瑞敏的阅历和态度,他是不会把这种常识性的东西拿出来贻笑大方的,只有秘书,而且是个年龄不超过35岁的秘书,才会认为只有自己懂点哲学,别人不懂不会,才拿出来卖弄卖弄,也有可能是秘书听见张瑞敏经常这样说,就写出来。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秘书。

1.2表演大师和小品演员的区别-----赵曙明老师序言

这句话是针对赵曙明老师和第三位序言专家詹文明而言的,赵曙明老师,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院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读了赵老师的序言,感觉井井有条,要害清楚,思路明晰,其中的这段话:“大多数领导学方面的研究还认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天生的,并试图从管理者的素质角度出

发,寻找有效管理者所具有的不同于常人的个人和特质。德鲁克先生从他自己的研究和咨询经历出发,认为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德鲁克认为“组织中的管理者通常会遇到四种情况,而自己基本无法控制。然而每种情况都会像他施加眼里,将工作推向无效,使机构运作不灵: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具有有效性。管理者身处组织之内,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为应对这些情况,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精力

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无疑是德里克思想的精髓,读了这段话,我们再来看德里克的这本书,真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1.3哗众取宠的典型性代表----詹文明先生序言

网上评论现在所谓的专家有几种典型性特征:

1)善于卖弄词藻,只要一鸣惊人,无论是否文不对题、词不达意

2)说话必须浅入深出,尤其要说些大家都听不懂的话,3)必须大夸新名词,而且是大家都没见过的新名词

4)要大量的使用反问句,疑问句,间或插入几个英文、法文单词,以求增加效果

5)说的都是些是是而非的话,好像有道理,就是经不住推敲,细细一想,什么都不是。听众或者读者听过或者读过后,最后发现,这个家伙说了一大通,说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位序言专家詹文明先生非常符合上述特征。

作为一名德鲁克管理资深权威,德鲁克管理研究中心及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地区首席顾问,应该对德里克的管理思想是最精熟的,理解得最透彻的,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序言里说的是什么:

首先,詹先生在序言开头就上来一段华丽的格言:“ 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 心智、格局、视野、命运、未来,都是很打动人心的词语,都是具有震撼力和攻击性的单词炮弹,初初一看,很有气派的样子,可是静下心来一想,这段格言是什么意思?第一句:“ 心智决定视野 ”,好像从小时候起,就知道有句话:见广识多。也知道一句话:站的高,看得远。同时也知道,开启儿童心智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多看、多见、多开阔眼界,视野一广,心智就会提高,这是儿童教育学的常识,从古时候起,司马迁就有游千里之地,以广心胸之说,难道必须心智高,视野才广;还是视野广阔,见的东西多,认识的事物多,于是心智水平就有所提高,这两种方法相比,对于我自己教育我家孩子来说,还是先要开阔视野,多看多见识,而不是依靠提高孩子的心智来开阔视野,不知道詹先生教育自家孩子是不是先用什么方法提高孩子的心智,然后自然就会开阔视野了。后面一句话更看不懂了:“命运决定未来”如果从迷信角度出发,未来人生的走向就是命运的话,那么,用未来人生的走向来决定未来,这真是一个双重虚拟语句啊。如果现在的命运就能决定未来,那么,我们还看书干什么,就地等待未来的到来,不就行啦。真是看不懂。

第二段:“因为未满十四岁时的他,惊觉自己将是一位「旁观者」,亦即以「社会生态学家」自居。”我仔细阅读了不下五遍德鲁克的自传《旁观者》,实在没找到这段话的起因,不知詹先生从何说起?

第三段原文:“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就个人成长方面来说,即是以「有效性」作为个人工作的目标,再加上「自我控制」,而「自我控制」的有效性即要以资讯交流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改善、自我更新及自我发展的工具,进而提升贡献、创造顾客之目的。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历久弥新、自我控制或自我修炼的经典佳作之一,更是厘清观念、启发心智、改变行为、获致卓有成效的有力保证。”

以上这段夹杂英语单词的不文不白的话,实在是对德鲁克的一段讽刺,“即是以「有效性」作为个人工作的目标,再加上「自我控制」,什么叫“再加上”?如此粗俗的语言在一篇科学论文里出现,实在不是一种严谨的作风。

其后,詹先生说道:“所谓「成功无法教,有效可以学」,研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的有效秘诀,即在于「行」,因为「行是就行,行就是行」,唯有从决策的系统思维开始启动,先作

问题界定——不在于寻找答案而是问正确的问题,再订定精细的边界条件,寻找三至五个替代可行的方案,然后选择较适当的方案,而不是所谓最佳的方案,并采取行动,贯彻落实,但需要根据反馈机制、现实的情况和不确定的未来作立即而有效的反应,予以适当的调整与修正,力求成果之有效性。

与此同时,将组织的所有资源安排于优先、优后的重大工作上,且物色正确的人选,发挥其长处,以便作重大的贡献,并做好时间资源的分配,以获致卓有成效的成果。

更深层的看,「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关键则在于「知」,因为力行得以真知,但真知才能力行,也唯有从时间的系统化分析着手,逐一检视自己所花的时间的量、质、值是否有到位?是否真正有生产性?其次,是否有着眼于有效的贡献?个人长处是否能有效发挥?在重大工作的优先、优后次序与资源的分配上是否恰当呢?决策的品质是

否粗糙或存在偏差,因为匆促的决策往往都是错误的决策,唯有不断地检测评估,才能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担任管理者的大多数人中,高度有效者,殊不多见。为何有才华的人往往最为无效?因为他们并没有领略到才华本身并不等于成就。他们甚至于不晓得,一个人的才华,唯有透过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能所为有效。”

没有读过德鲁克的著作的人,看到上面这段话,实在是搞不清楚德鲁克到底在书中说的是什么,而我在仔细阅读过德鲁克的书后,我要说:这根本不是德鲁克的思想。

在赵署名先生的序言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德鲁克本书的核心和重点,而在詹先生的这段序言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读到的是都是詹文明先生这种莫名其妙的“行是就行,行就是行”的口语,像这种算命先生的口语,竟然在一篇伟大的科学管理论文序言里出

现,真是一种耻辱。

在此三段中,詹文明先生主要想表述德鲁克的什么管理思想呢?我仔细的读了好几遍过后,我还是无法和德鲁克的原著联系起来,詹文明先生的序言,简直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在临摹《兰亭集序》,而且牛头不对马嘴,我深深的怀疑,詹先生到底读过德鲁克的书没有?

让我们再往下看,詹先生突发奇想、异峰突起,对国际公认的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本人不是一个有效管理者做出论述:“就拿卓有成效的彼得·德鲁克,他也可不这样认为自己真正有效!为什么? ”

为什么呢?詹文明先生引用德鲁克的话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真正成就大事,其他的人,就像我一样,或许生活多姿多彩,却白白浪费青春,像富勒和麦克鲁汉这样的人,才可能让他们的使命成真,而我们却兴趣太多,心有旁骛。我后来学到,要有成就,必得在使命感的驱使下「从一而终」,把精力专注在「一

件事」上。富勒在荒野上待了四十年,连一个追随者也没有,然而他还是坚定地为自己的愿景奉献一切。麦克鲁汉却花了二十五年的光阴追逐他的愿景,从不曾退缩。因此,时机成熟时,他们都造成相当的影响。而其他像我们这样有着很多兴趣,而没有单一使命的人,一定会失败,而且对这个世界一点影响力都没有。”

于是,詹先生就得出一个结论:因为德鲁克自己说:“而其他像我们这样有着很多兴趣,而没有单一使命的人,一定会失败,而且对这个世界一点影响力都没有”,所以,德鲁克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

到底德鲁克是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世界自有公论,但是作为一个推广德鲁克思想的首席顾问来说,詹先生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然后,詹先生笔锋一转,又回到德鲁克的本书上来,说本书有两个结论,一是什么二是什么,真是瞎子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最后,詹先生提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有两大挑战:“一是人的诚实与正直,其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诚实与正直方面有缺失,则足以败事。其次,当今的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关系着组织的生产力,更关系着国家的生产力”,所以:“为此,知识工作者必读熟读的一本经典作品,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有谁?”,既然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面临挑战,那应该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读这本书,怎么就变成“知识工作者”舍其他书不读来读这本书呢?难道,“知识工作者”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一个概念吗?

从古代起,就有无数论述文章品质好坏的理论和作品,但无论何种观点,都指出,一篇文章的“义理、考证、辞章”①是最根本的东西,换句现代的词语来说,就是“逻辑、理论、文采”,从詹先生的这篇序言里,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

对证:

1)

本文从逻辑上说,基本是一塌糊涂,混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读完全篇,我们无法知晓詹先生到底要说些什么,只有一些毫无逻辑联系的名词组合。

2)

本文从理论性来说,一篇序言是对文章的总结和看法,本文总结出的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是什么呢?什么都没有。真是就如《红楼梦》上所说:“你不说还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不读序言还好,读完后对德鲁克的管理思想顿生远离之意,真是明珠暗投。

3)

本文从文采来看,最大的特点是:第一眼看上去,有很多富有爆炸性的词语,但就是经不住推敲,不想还好,一想全是漏洞,我们来看看作者的一些为文:

“ 命运决定未来。”

“因未满十四岁时的他,惊觉自己将是一位「旁观者」,亦即以「社会生态学家」自居”

“ 他宏观的思维与微观的坚持”

“ 行是就行,行就是行”

“ 成功靠不住,有效方长久”

“ 所有资源安排于优先、优后的重大工作上”

“ 就拿卓有成效的彼得·德鲁克,他也可不这样认为自己真正有效!为什么?”等等若干,我们只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者只求话语一鸣惊人,不管有无道理。

读《管理的实践》有感 篇10

——读《管理的实践》有感

摘要

“人”是《管理的实践》的中心。德鲁克在书中说到:“人比任何概念都有趣多了”,因而他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创新,多元和独特,在这本书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自由,成长,创新,多样化,多元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他在书中强调,管理员和员工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只有责任上的不同。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因此,管理者首先要承担的是责任,而不是享有权利,他们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权利来界定工作,而只能用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来判断。

德鲁克反复强调,认真负责的员工确实会对管理者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真正能胜任工作,要求他们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任务和成绩负起责任来。如果员工不能确定自己的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的单位组织的事务承担起责任来,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在社会中的发展,长此以往,企业将难以维持。因此,“人”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

人;责任;管理;使命

正文

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地区首席顾问詹文明将《管理的实践》一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贯穿全书的三条主线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德鲁克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切入点,说明企业是由人创造和管理的,而不是由“经济力量”创造和管理的,我们不能单单从利润的角度来定义或解释企业,并提出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

第二部分德鲁克以福特公司的故事为例,阐明了缺乏管理者是福特衰败的主因,说明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同时也呈现出组织精神的完整性。第三部分则透过活动,决策与关系三项分析,深入管理的结构,最终的检验标准及绩效,同时也说明了五种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与适用的大中小型企业及其限制条件。

第四部分德鲁克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创 造巅峰高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德鲁克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海尔集团张瑞敏说过这本书带给她的可归纳为四点,即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只有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管理的三项任务;企业规模的四个阶段。这四点让人能跳出企业,站在创造市场需要的外部来审视和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管理,从而在驾驭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

阶段中能够从成长走向成功。管理者是赋予企业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管理层在上个世纪出项以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成为社会中基本而主要的机构。由于现代工业体系中,必须将其生产资源,包括人和物质,交托给现代企业,就必须有管理层负责将生产资源提高或至少保持其创造财富的能力。所以,管理层是专门负责赋予资源以生产力的社会机构,也是负责有组织地发展经济的机构。简单地说,管理层就是将企业的资源交给员工,员工负责使用这些资源来为企业制造更多的财富。在第一章里,德鲁克提到了“保持现有地位往往要比向上爬多花一倍的努力和技能”,要让企业的管理者时刻有危机意识,即使是当前非常卓越的企业也需要有超人一等的管理能力和持续改善的管理绩效。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主要职能只有两个:一是营销,创造顾客:二是创新。所以企业存在的目的不能从自身来寻找,而应该从企业外部,从社会中,从顾客中寻找。首先,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简单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创新,而实现创新,只有依靠管理者的管理和员工的主动性的发挥。“管理不是一件由许多体力的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而是一件需要由具有想象力和受过教育的人员进行理性分析和概念思考的工作”。而对于检验管理和创新的成果,不是知识,而只能是业绩和成就。就像德鲁克阐述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企业的本质,即决定企业性质的最重要原则——经济效益。说简单点,企业就是要赚钱的,德鲁克指出了,管理层的首要职能就是经济效益。作为一个企业,如果未能创造经济成果,就是管理的失败。企业活动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非经济性成果即员工的幸福,社区的幸福,企业的社会责任等等,但话说回来,企业的本质是赚取价值,如果企业没有绩效,其他的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科学和专业,它本质上是依据目标,业绩和责任进行的管理。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员工的权利不是来自于管理者的授权,而是来自所承担的责任。区分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的唯一维度在于时间。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员工的目标引向组织目标。“管理是一个有着多重目的机制,既管理企业,又管理管理者,同时也管理员工和工作”。德鲁克对“责任”,包括管理者的责任,员工的责任以及企业的责任也谈的很多,并把管理诠释为:管理使命,承担责任,勇于实践。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并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任的。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责任。要使员工承担起责任和有所成就,必须使工作本身富有活力,以便员工通过工作使自己有所成就。责任是维系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

企业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是能够增大的资源却只能是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又可以把重点放在“人”或“资源”上,这样会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作为一种资源,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然而作为“人”,惟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的自我利用,发挥所长。人之所以区别于物是因为人有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人的专长,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如果与之相反,人力之间的内耗会更加严重,企业中的官僚气氛会越加浓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会每况愈下。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11

乔斯坦·贾德所写的畅销书——《苏菲的世界》非常适合那些未接触过哲学的人们来作为启蒙教材,引导人们步入哲学的殿堂。该书主要讲述了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导师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著名的古今哲学家。先从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苏菲产生哲学性的思考,接而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还有一些自然哲学家的议题思考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的哲学,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

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相信这个问题是人们一致迷惑过的。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其实最开始,我并没有从书中直接得到答案,作者模棱两可的带过了。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开始,在艾伯特为苏菲讲解自然派哲学家的时候,先谈到了神话故事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学家们产生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变的。在这里,他们批评了传统神话,这是否体现了神学与哲学的矛盾?后来又谈到笛卡尔的时候指出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宣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这样看来,哲学又是为神学服务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说神学是人们的信仰属于唯心,科学是理性的探索属于唯物,那么哲学就是否包含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者,与其兼容?哲学属于逻辑理性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当然无论人们怎么认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的启示方向,后有哲学的思考,理论上而言哲学都是源于神学的。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讀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缺乏哲学性的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大家似乎疲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而缺乏个人的灵魂性。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长大成人的大人们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结合我的个人所经历过的一件事来讲,曾经有一位同学,他只是喜欢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某天他对我们平时用水的水质产生了质疑,然后他就借了一台简单的仪器装备将我们平时用的自来水提炼分解,发现底部沉淀了许多的红色物质。当他把这件事的结果告诉我们的时候,许多人的反应都是先是惊讶,后是接受,按照他们当时所说的一句话,“都已经用水那么多年了,我们不还是活得好好的,所以没有必要那么麻烦地去深究这种问题啊。”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现代人习惯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到处充满对知识真理追寻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安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而疲于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性思考的光辉应该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能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永久失去啊。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篇12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 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若干小故事串联起来, 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线是教学线, 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 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 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实践与变化。

李希贵老师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关键在于他对“自由呼吸的教育”, 对“人的回归”的尊崇与践行。在李老师的教育求索中, “人的回归”与“自由呼吸”有三种意蕴:

其一, 学生潜能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彰显———让学生“自由呼吸”。

在书中, 李老师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 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 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到了自己的学生观中。他始终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他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 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 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 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自由”与“教育”连襟。自由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我选择”。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关键性内容, 就是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 可以压缩于斗室, 可以充斥于广厦, 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

其二, 教师主体性的尊崇与张扬———让教师“自由呼吸”。

一个行动与心灵都不自由的人, 不可能完成一项最壮美的事业。对于一位校长而言, 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 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 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 对待学生”。文章中“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句话让我感同身受。这是李希贵老师独特的人文管理理念。当一个人意识到“自我的独特价值”, 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关注”时, 责任感和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 从而为主体性的发挥注入持久而强劲的能量。

其三, 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让学校“自由呼吸”。

在管理中, 李老师以营造“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使命, 进行了一系列引领潮流的探索。他明确指出:“教育不需要‘目中无人’的管理。”“管理管理, 只有管没有理, 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 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 理解他们, 甚至热爱他们, 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这也是他对“管理”一词的诠释。

从管理一个学校到管理一个县的教育, 再到管理地级市的教育, 李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着教育管理的模式。他立志于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致力于新课程改革, 着力打造教育强市, 他将西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新思想、新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中,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上一篇: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主持词下一篇:化工中级职称主要工作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