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美

2024-10-01

舞蹈美(精选9篇)

舞蹈美 篇1

《音乐与舞蹈——舞蹈的造型美》课例点评

一节成功的形体舞蹈课,是让学生感受和学习到舞蹈肢体动作的美和舞蹈造型的优雅动人,因为音乐和舞蹈结合的精髓在于从造型中抒发出舞者的内心情感和艺术表达。今天有机会阅读并且分析了高中《音乐与舞蹈》模块“舞蹈的造型美”课例,深深的感悟到了这一点,被课例中精巧设计的环节打动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一下我对这节课例的感受。

一、拓展视野、直观导入。

在活动的一开始,教师用自己优美的舞蹈肢体动作来引导学生直接感受舞蹈的美:形体美、韵律美、意境美、造型美。教师的示范具有直观地艺术感染力,能够将学生的艺术感悟有效的融入课堂,直接感受到舞蹈的造型美。

二、模仿体验,情境渲染。

课例中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可视的欣赏环节,综合了音乐教学中的舞蹈欣赏、舞蹈感悟和舞蹈学习,让学生有效的从欣赏环节中感受到舞蹈造型美的情景感染力,用优秀的舞蹈作品营造出震撼心灵的课堂氛围,加深学生对舞蹈造型美的感受和体验。

三、升华课堂,自主创编。

在该课例中,注重音乐与舞蹈学习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自模仿经典舞蹈中的动作,来体会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征,重视培养学生舞蹈创编能力,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素养。该课例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都较好的把握了这一模块的教学重点,很好的带给学生这一模块的教学启示。

这节课例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价值,用它环节中蕴藏的设计教学技巧,有效的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丰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到了舞蹈的造型美,重点渗透了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舞蹈动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是一节生动丰富有意义的课例。

舞蹈美 篇2

关键词:京剧,表演,舞蹈美

在中国京剧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舞蹈被京剧吸收消化, 融合在京剧的框架及表现之中。京剧中所谓“做、打”即是京剧舞蹈的表现, 在表演中大量运用了扇、袖、巾、带、刀、枪、棍、棒、帽、翎、须、发等道具和服饰等表演手段。剧中人物形象也都是舞蹈艺术形象, 它的美学原则就是把生活动作加以提炼、美化、夸张, 使之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而臻于舞蹈化。如京剧舞蹈中有模拟动物的:“双飞燕”、“金鸡独立”、“扑虎”、“虎跳”、“卧鱼”等, 有模拟大自然的:“云手”、“兰花手”, 有模拟人们生活动作的:“做针线活”、“开门关门”、“上下楼”等。这些美化的动作, 在京剧舞台上融化在严整和谐的韵律节奏和音乐的旋律之中, 是基于生活动作的舞蹈化。

京剧的舞蹈多种多样, 其中主要有下列几种:其一是群舞, 即集体舞。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滑雪舞”;新编历史故事京剧《春草闯堂》中知府胡进与四轿夫的“轿舞”;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与众新四军战士的“过墙舞”等等。其二是对舞, 即双人舞。如传统京剧《昭君出塞》中王昭君与马童的“马舞”;《秦琼观阵》中秦琼与罗成的“马舞”等等。其三是独舞, 即一个人的舞蹈, 这是最为常见的舞蹈形式。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时的“马舞” (“趟马”) ;传统京剧《义侠记》中武大郎的“矮拳舞” (边走“矮子功”边打拳) 等等。

在京剧舞蹈中, 有许多绝活, 也归入独舞范畴。例如“甩发功”, 是用于表现剧中人物焦急紧迫的情绪而舞动甩发的技术, 传统京剧《铁笼山》中的姜维、《打棍出箱》中的范仲禹等, 均有“甩发功”的舞蹈动作。又如“翎子功”, 用于舞蹈动作之中, 加强剧中人物的感情, 并加强装饰性美感, 传统京剧《群英会》中的周瑜、《凤仪亭》中的吕布, 都有精彩优美的“翎子功”舞蹈表演。再如“扇子功”, 也用于舞蹈动作之中, 以增强剧中人物的儒雅之风, 传统京剧《拾玉镯》中的傅朋、《望江亭》中的白士中, 都有“扇子功”的舞蹈表演。

清代戏曲理论家王国维给中国戏曲下过一个精辟的定义:“以歌舞演故事。”可见唱腔与舞蹈是戏曲表演的两大主要因素, 它们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的两大支柱。京剧当然也如此。

因此, 许多京剧表演艺术家都在注重唱腔艺术的同时, 注重舞蹈艺术, 并强化舞蹈艺术的创新。在这方面, 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堪称楷模, 他对于京剧舞蹈艺术的创新, 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也取得了划时代的艺术成就。例如他在京剧《天女散花》中, 创造了美妙绝伦的“长绸舞”, 极好地表现出仙女的神奇美妙与诗情画意的意境, 令人拍案叫绝, 也成为传世奇功。又如传统剧目《霸王别姬》, 在曲牌 [ 夜深沉 ] 的伴奏下, 梅兰芳先生创造了一段“双剑舞”, 他把传统武术太极剑的“武”同京剧表演的“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刚柔并济, 造型优美、典雅, 音乐和舞蹈和谐统一, 双剑的技术也非常丰富, 包括大刀花、四花、柔花等, 最后还有一个下腰的舞蹈技巧, 使此戏的演出达到了高潮。这段剑舞准确地体现了虞姬为了安抚霸王悲观绝望的心情, 极力掩饰悲伤, 用最后一次歌舞来表达对霸王的爱, 鲜明地表现出虞姬这个人物的艺术美感, 增加了京剧舞台艺术的感染力。再如《扈家庄》里扈三娘的“出场”、“起霸”、“走边”、“舞戟”、“对打”等无不是在音乐节奏中进行, 需要演员边舞边唱, 把演唱与舞蹈及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节奏鲜明地做到既美观又利落。

京剧表演注重“手、眼、身、法、步”五项要素, 讲究“形”与“神”的结合。无论手势、步法、身段、套路, 十分注重与眼神的配合, 在表演上特别讲究“精、气、神”三个字。“精”指的是动作不能拖泥带水要精巧熟练, 精神抖擞;“气”要求剧中人物生气勃勃, 活灵活现; “神”最为重要, 要在千变万化的形象中突出“神”字, “神采飞扬”是舞台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从而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张弛相融的京剧表演风格模式。

浅析舞蹈“美”的构成 篇3

关键词创作服饰音乐

“美”是舞蹈艺术给予观众最直观的视觉体验。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首先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要在视听效果上给观众以最大的满足,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舞蹈的美,最直观的体现者便是舞者,动作的“美”,形象的美,除此之外,与舞者的动作同时存在的音乐、灯光、道具、服装、造型等同样在“美”的效果里占有着重要的作用。舞台上所有的一切,包括听觉的、视觉的,构成了舞蹈完整协调统一的“美”的效果。

一、创作之美

好的舞蹈创意、出色的舞蹈编导,是一个好的舞蹈作品的根本存在。一方面舞蹈的动作要从生活中提炼,不是模仿而是对生活原形的美化、优化和韵律化。舞蹈形象和生活的美是相互运用的。生活的美是基础的,也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因而舞蹈编导必须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观察、探讨,然后把自然形态上的人体美给予加工,创造出美的舞蹈形象来。舞蹈编导的专业职能,是对舞蹈编导的一项特殊要求。它不同于制造一件工艺品的纯粹技法,而是从舞蹈家走进生活之时起,就把他日常观察的生活、理解的生活创作到舞蹈作品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是编导以舞蹈艺术特有的“动作感”的眼睛把握现实、表现生活的能力。无论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舞蹈动作离生活距离多远,加工这些动作的艺术化过程,经常都需要从模仿开始。这包括现实生活的那些构成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动作行为,表达人物感情的表情神态,也包括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如果你要反映人物的喜悦心里,尽管动作在舞台上带有艺术化的、夸张的成份,但是却不能脱离日常人表现这种心理的基本形态。无论是“观察”还是“模仿”,舞蹈编导对生活的把握都是以动作的语言去思考的,都是自觉地将生活中的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的。

二、音乐赋予舞蹈的美

是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和谐。舞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能离开音乐的。舞蹈是由每个单一动作连续而成的表现感情的组合,它是在音调的高低、节奏的长短、节拍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中进行的。音乐的旋律表现在思想感情上时,感情强烈、高亢、激动,音区变高,节奏也快,随之而来的舞蹈动作也应速度快、幅度达。作为编导,不能只以形式去构思舞蹈,节奏的内涵是不容忽视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的,从音乐内容中找到节奏,不仅要在舞蹈动作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或幅度的大小中看到节奏的变化,更应该把舞蹈内容的情感作为表达作品主题思想、节奏的杠杆。音乐与舞蹈动作的相互交融,通过舞者的表演真切地体现出了和谐之“美”。

三、服饰赋予舞蹈的美

造型艺术在舞蹈的整体效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舞蹈的造型主要体现在服饰上,而舞蹈的服装在造型中起决定性作用。舞蹈主要依靠人物的形体动作来构成自己的特殊语汇,而舞蹈服装是帮助和丰富舞蹈语汇的特殊手段,有它的独特性。舞蹈的服装要根据舞蹈本身蕴含的意境和情节内容来量身订做,不同的舞蹈有着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的定位。服装随着舞蹈动作的移动,或飘逸或粗犷,或轻如蝉翼或重如盔甲,所以舞蹈服装除去造型和色彩外,其材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舞蹈服装既是独立的,又是体现在舞蹈者人体之外的特殊语言。舞蹈通过身体和服装互为补充,从而更好地丰富了舞蹈语汇的表达。

服饰与舞蹈,都是人類最早出现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体现,两者都全面而深刻地体现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的观念形式,是人们审美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渗透和凝聚了哲学和美学的深层意蕴。中国服饰与舞蹈的审美文化均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心态和人文精神。由于我们自古受儒学及儒道互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较多,服饰与舞蹈中也透露着中庸、自然、平淡等审美特征。在当代,随着改革开放、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合,中国服饰与舞蹈的审美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呈现出崭新的审美理想。

四、舞台装饰赋予舞蹈的美

有些舞蹈需要有舞台设备的辅助才能完整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所谓的设备包括灯光、幕景、放烟雾、落雪花等等,是否需要这些辅助设备是由舞蹈的创意决定的。《小城雨巷》是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作品,它利用白墙黑瓦的背景道具,不断变化着时空,设计了少女们出门撑伞、提裙过桥、甩水收伞、在天放晴时把伞夹在胳膊下行走等细节,使我们看到了一幅如梦如幻的画面。舞蹈的最后,是一女子撑着伞“漫步”在小巷里,婀娜的背影、舞台大屏幕上的江南小巷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的场景,把人们“带到”了女性般柔美的江南,轻柔、淡雅、婉约、舒媛、空濛、湿润、清丽而又纯净,让人回味无穷。整个舞蹈的创意中,背景道具和大屏幕的影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舞蹈的美感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虽然舞台的辅助设备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争强了舞蹈的视觉效果,更完整地诠释了舞蹈作品的意境,是舞蹈的“美”的整体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五、结语

当一个舞蹈编导的创造思维能和他较强的文学思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就有可能应运而生,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除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之外,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是我们每一个舞蹈者所必修的。

参考文献:

[1]高椿生.舞蹈艺术审美讲座[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夏桂楣.艺术修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赵国纬.舞蹈教育心理[M].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

文化美、前文化美与复合美 篇4

与美学中的其它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我国美学教科书中常见的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的分类,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因而,也无助于对客观美的认识、分析与把握。这与传统美学对美的性质的机械理解相关。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①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在现实中,离开特定审美对应关系和审美主体,离开特定审美距离和审美环境,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美决不是客体固有的自然质或社会功能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当然,如果我们根据科学抽象原则,设定人类类主体为审美主体,同时将审美系统的诸要素--审美距离和环境等等“悬置”,客体或客体因素②的审美价值或美依然是可以相对确定,并进行分析研究和分类把握的。但显然,这种抽象的美的分类,决不是依据客体自身的特征与性质,而是依据审美关系生成的性质。③据此,我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笔者认为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审美系统中的主体是人,而人的生命从属于“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④人的生命本质的这种两重性,使审美关系的生成也分为性质不同的两大类,即前文化审美关系与文化审美关系。所谓前文化审美关系,就是客体因对主体之物理、生理、心理结构或需求的同构或满足而建立起的审美关系;所谓文化审美关系,就是因客体所包含文化社会价值因素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和肯定而建立起的审美关系。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类审美因素共存于现实审美关系中,因此,又形成第三类,即复合审美关系。这三类审美关系所生成的`便是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

所谓文化美,也就是传统美学所讨论的美,即由“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所生成的美,所物化和表现在客体身上的文化审美价值。文化审美关系发生于人类与动物相揖别的漫长进化过程中,生成于人类类意识、类自觉的形成和体现类自觉的自由创造--“劳动”的过程中;文化审美既伴随人类类本质生成而生成,又体现着人类的文化特征。动物能本能地趋利避害,建巢筑穴,但却不能像人类那样,顺势利导,化害为利,能动地为自己创造更新更美的生活环境,因此,动物没有“文化”,也不会对客体内含的“文化”有任何兴趣--甘肃的“阳关”遗址,甚至连鸟儿也不愿栖息。但对人类来说,先民们艰苦创造的文化遗痕,是自然界、动物界任何精妙建构所不可比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这便是“阳关”文化魅力之所在--它所凝聚的是中华文明沉积千百年的历史,它所唤醒的是中国文人代代承传的思古怀古情结。文化审美是人类的“专利”,也是审美的本质构成。

所谓前文化美,系指客体因满足主体潜能本能需求而获得的审美价值。当然,这种前文化美的获得,只能是在人类审美系统整体生成存在的条件下。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仅仅停留在物理、生理、心理水平上,并不存在主客体关系或审美关系,而只有动物与自然的适应关系。动物与自然是直接同一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对象性的关系、更不存在享受性体验自己潜能、本能的“审美关系”。蝶恋花肯定不是审美;一只母猴喜欢上另一只公猴,当然也不是审美。但人类在从消极适应自然到能动改造自然的漫长过程中,一面不断改造自身的感官结构,生成“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一面丰富发展自身的感觉,使之“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⑤从而将人的本能潜能需求从被动性、适应性动物水平提升到能动性、主动性人的水平,并伴随着肯定自身本质力量的文化审美关系的生成而获得审美性质,使前文化动物性适应关系成为人类审美系统的构成部分。⑥因此,同样是对色彩和花的喜爱,人恋花成为高雅的审美活动;虽然是与猴子“同宗”,人对异性的关系便具有了审美意义,甚至如保加利亚学者瓦西列夫所比喻的,人类

舞蹈美 篇5

一、结构美

严谨整饬如天裁———结构美《春》共十段,第一段内容写盼春,第二段至第七段从整体上集中笔墨绘春,第八段至第十段赞春。其中第三段从整体上描绘春天的景色,三至七段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勃发图、春花争妍图、春风和煦图、春雨润泽图、春早人勤图。文章结构严谨而整饬,首段如凤头,开篇点题,中间部分如猪肚,丰满圆润,结尾如豹尾,简洁有力,升华主题。其严谨整饬如天裁,无丝无缝,美轮美奂。具体如下:

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三段赞春草。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四段咏春花。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已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五段赋春风。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七段颂春雨、惜春时。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二.语言美

1、大量运用叠音字

刘勰极力提倡用叠音字,他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文心雕龙-物色》)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令人目不暇接,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2、选用精当的动词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的使用上认真地推敲,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如果用“长”字,就太俗了,只是一般的说明,表现不出小草的活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闹”既写出了嗡嗡的声响,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的确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大量使用贴切新鲜的比喻

清朝学者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 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

三.意境美

1.形象美。文学艺术作品必须有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作为散文,特别是描写风物、寄托情怀的抒情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形,这就尤见作家的艺术功力。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不仅潜隐着一种缠绵、委婉、深沉的感情,同时,他凭借精妙的比喻艺术也为我们勾描出一群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以质实之物比质实之物,给人一种形象美,这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俯拾皆是。然而,他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更是出神入化。在《春》的结尾,作家这样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多么困难,而朱自清写出来了,写得如此美。他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勃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作家写物附意,扬言切事,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

2.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画和好的诗总是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的,朱自清写的虽是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在《春》中有这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还眨呀眨的。(略)

春天的景象被朱自清描写得多么精彩呀!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品赏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珍品。为增强画面的色彩美,再三设譬花色;为使画面呈现生气,以眼睛眨与野花的神态构成一比。由于作家描绘画面,把美的情致注了进去,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图中溢了出来。

漫谈舞台美让舞蹈更美 篇6

舞蹈表演除舞蹈演员以外, 舞台美术是一切造型因素的总称, 包括舞台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绘景、道具等。舞台美术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 是四维时空交错的艺术, 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因此, 舞美对于舞蹈显的更加重要和必要。

舞台美术的功能, 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和结果。最早出现于演出中的是和演员直接有关的化妆、服装和随身小道具。后来才逐渐有了布景。演出进入室内后又逐渐有了灯光照明。在很长的历史时间, 它主要是在演出中发挥“实用”性功能。但人们后来发现, 舞美是能够说话的, 帮助舞蹈融入剧情, 用一切手段, 用最美的境界, 让舞蹈和剧情达到充分的融合。随着各种演出技术条件和科技发展的日趋完善, 艺术造型手段逐渐增多, 它的艺术作用也逐渐加强, 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品位也愈来愈高, 遂成为舞台综合艺术中重要的有机成分。在现代的舞蹈演出中, 舞台美术成了左右演出艺术形式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 舞美对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有着至关重要的帮助, 使舞蹈作品能更好地、更丰富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舞美在舞蹈演出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二、舞美在舞蹈中的功能性

1. 布景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通过景物造型交代舞蹈展现的环境、地点或历史发展。这是舞台美术在舞蹈作品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2007央视春晚的《小城雨巷》:伴着悠扬的丝竹声, 薄薄水雾和着烟雨, 顷刻间将观众带到了细雨飘零的江南水乡, 当舞者手执一把纸伞, 在空灵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时, 让人不禁想到了那首著名的诗篇———《雨巷》。《小城雨巷》用个性化的舞蹈语言和现代的表达方式, 让古典的意境在现代的时空蔓延, 柔美、淡雅、婉约、纯净, 如诗如画, 美轮美奂。如提裙过桥、出门撑伞、甩水收伞等这些生活化的动作, 准确和细腻地表达了江南女子喜雨、避雨、在雨中嬉闹的种种感觉, 这些场景加在一起, 就是一幅梦幻般的江南水墨画, 让我们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了生命的节奏和韵律, 读到了一个诗意的江南。

又例如芭蕾舞剧《胡桃匣子》, 设计师把作品的背景设计的光彩闪耀, 布景形象活泼, 从头至尾都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尤其是第二幕, 亲朋好友们纷纷来到斯塔尔鲍姆博士的家中欢度圣诞节前夜, 而这时的布景相当豪华, 设计者把背景变成了17世纪的法国宫廷的样子, 有豪华的宫门、马车、家中还有豪华沙发等, 一切都是那么逼真, 最令人惊讶是背景中出现一棵巨大的圣诞树, 把整个舞台的节日气氛营造的如临其境般。

2. 人物造型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通过舞蹈服装、造型来塑造舞台人物形象。这也是舞台美术在舞蹈作品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作品《狼图腾》就把这一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 设计师在舞者的头上加上了蓝色的狼的毛发;在妆容上, 化妆师在每个舞者的额头上都根据狼的外貌化上了象征狼特点的类似鬃毛的图案, 在它的脖子、前胸和腹部大片的灰白毛, 发出白金般的光亮, 耀眼夺目, 射散出一股凶傲……这种看不见、摸不着, 虚无却又坚固的东西, 可能就是人们心灵中的崇拜物或原始图腾。在眼睛部位化上了浓浓的烟熏妆, 使舞者的头部更像一匹匹的野狼, 运用蓝色和灰色的基调更加凸显出了狼群的凶狠和野性, 使得舞群在舞蹈时能更好地融入角色, 能更好地塑造出狼的形象。又好比儿童创编舞蹈《猫咪的魔靴》中, 利用音乐剧《猫》中表演者的造型为基础, 利用大量的米白色的毛线, 在头部、手部和尾部做装饰, 使得舞者更接近于猫这个形象本身, 而在服装上, 运用了以米白色为底色的连体服, 并在连体服上还大量地运用了水彩, 在身体的腰腹旁、手臂上、臀部和腿部, 用咖色、浅咖色和深咖色的颜料画出猫的形态, 使头饰加上整套服装结合起来, 更像一只只猫的形态。利用猫身上的颜色的深浅, 可以形象地辨别猫的年龄, 颜色越深的猫, 年龄越大;相反, 颜色越浅的猫, 年龄越小。不论在什么舞蹈中, 塑造什么人物形象, 服装和造型运用的越到位, 整个舞蹈作品的风格性就越强烈。

3. 道具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中, 通过它独特的舞美设计和道具运用, 深入展现了云南的民族文化, 让整出剧展现出“原生态”本色。本作品中, 使用的服装也达到了680余套, 其中约一半直接取自民间, 另一半也是根据民族服饰原型制作而成。舞台展现了云南地区缤纷绚烂的文化, 包括石屏花腰彝歌舞、烟盒舞、版纳鼓、孔雀舞等众多民族艺术。据了解, 开场时用的铃铛服就重达7公斤。在道具和灯光上下了不少功夫, 舞台上的68面鼓各式各样, 最大的鼓直径达7米。通过灯光、舞台的转换, 使舞者发挥了极致的肢体语言, 展现了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

又比如汉族民间《红绸舞》的服装道具, 亦见匠心。作为主要道具的红绸, 时而扎成火炬状, 时而打开, 将编导的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服装方面, 绿衣与红绸在色彩上形成互补, 白衣、黑鞋又与红绸相互映衬, 使得整个舞蹈在色调上鲜明开朗, 富有层次感。

4. 灯光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在灯光的衬托下, 可以使得作品利用灯光创造出作品所需的层次、气氛和意境。这是舞台美术在舞蹈作品中相对重要的功能之一。

(1) 灯光能表现出舞蹈作品所表达的层次。例如儿童创编舞蹈作品《猫咪的魔靴》, 在作品的开场, 运用了蓝色的逆流灯光, 营造出了宁静和黑暗的氛围;后来当所有的猫都醒了, 在嬉戏玩耍时, 运用了粉色的高流, 体现出了小猫们团结一致、整体和谐的氛围;当小猫们排成一排, 站好队, 又有一只落队的老猫出现时, 运用了黄色和雷橙色的定点光, 这充分表达了整个舞蹈的诙谐性;当所有的小猫发现“魔靴”并渐渐靠近它时, 运用了粉色的定点光, 表现出了小猫们可爱的动物性, 更为舞蹈添加了一份童话性;到后来, 大家都穿上了“魔靴”, 跳起了探戈时, 粉色的频闪、蓝色的逆流和玫红色的染色灯, 表现了大家穿上“魔靴”后的神奇;高潮部分的快节奏舞蹈动作运用了白色的频闪, 这也是本作品推向高潮的重要表现, 不停的频闪表现了猫咪们欢快、兴奋的心情;结尾部分, 群猫的灯光运用了红色, 而那只落队的猫运用了黄色的定点, 让整个作品更加符合幼儿舞蹈的特点。

(2) 灯光能表现出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气氛。例如儿童创编舞蹈《留守儿童》中, 作品是以造型为开场, 当舞者一堆一堆摆着造型在那一动不动时, 设计者分别用了浅黄、浅蓝、浅粉、草绿和橙黄的定点光, 给每一堆不一样的颜色, 这也体现出了每一堆舞者所摆的造型所要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再到后来所有人都盼望着有自己的信, 可唯独只有一个人有信时, 全场气氛变得冷淡, 灯光变为浅白色, 只有那个有信的舞者兴高采烈, 这时就选择了用追光去追她, 把她的喜悦之情和大家的失落之情形成一个明显的对比。

(3) 灯光能表现出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就比如, 芭蕾舞剧《蝴蝶夫人》, 舞剧的背景是发生在日本, 所以整台的服装设计和舞台布景都散发着浓浓的日本风情。设计者有意在为女主角设计的一大段独舞中, 借助灯光艺术, 烘托出她内心的痛苦、失落与绝望, 这一美丽声明的自我毁灭是凄美, 同时也是壮烈的。那大红色的光柱象征着蝴蝶夫人年轻旺盛的生命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也象征着女主人公像一只美丽的蝴蝶扑向大火, 她不愿意在浮华喧嚣无情的红尘中蒙羞偷生, 宁愿在死亡中寻求安宁、寻求纯洁与自由, 从而把全剧的内涵与情绪推向高潮。

浅谈形体舞蹈审美中的内容美 篇7

【关键词】形体舞蹈;审美;内容美

一、形体舞蹈美的概述

形体舞蹈美它是由舞蹈家凭借人体为物质材料,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并能为审美主体所具体感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动态形象,它是舞蹈家的审美感情和审美评价与生活美丑特性在优美舞蹈形象中的契合,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舞蹈美的构成也是舞蹈的内容美和舞蹈的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二、形体舞蹈的艺术美

舞蹈艺术美是舞蹈作品具备的审美属性。它是舞蹈家从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出发,在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进行艺术表现时,以人体为工具,在一定的时空内,在按规律、合目的的运动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具体可感的动态艺术美。如果说生活美、自然美是美的客观存在形态,那么,舞蹈艺术美则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反映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美、自然美是第一性的,舞蹈美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生活和自然的美化,是舞蹈家内心激情的外化,是舞蹈形象思维的物化。不管舞蹈家的美学思想如何,一旦他的舞蹈思维物化凝定为具体的舞蹈形象,那它们就再也不是舞蹈家审美意识和内在精神的虚幻投影,而已成为能被审美主体所感知、所欣赏的客观物象,而且,这种客观的具体的物象一旦在舞台上被展示出来,它也就随之产生出一种客观的社会价值,成为一种具有定审美价值的物态形象。例如福金根据圣桑的乐曲编创的女子芭蕾独舞《天鹅之死》,通过舞蹈者饱含情感的双臂舞动、节奏鲜明的手臂颤动、脚尖立地的碎步飘游,以及低垂的头部、面部和整个身躯表现出的一种痛苦挣扎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一只垂死的天鹅奋力求生的强烈愿望。多少年来,尽管无数欣赏者和评论家对这一作品的感受千差万别,评价有高有低,但是“垂死的天鹅”这一形象却是一个客观存在,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容和形式,舞蹈美的构成也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

三、形体舞蹈的内容美

构成舞蹈内容美的要素是真与善,是真与善的统一。舞蹈家要创造美,首先必须以人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以,真实性是唯物主义美学对舞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真实性,没有反映出事物发展必然规律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也是不美的。所谓真实性,绝不是要求舞蹈家对生活表象作自然主义的纪录和复制,而是指对社会生活的本质作正确而深刻的揭示,通过舞蹈手段集中典型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发展的必然性。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之所以被我国观众誉为“我们自己的芭蕾”,就在于它成功地运用了外来舞蹈形式,真实生动、历史具体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生活,揭示了在封建制度意识下,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忠实而富有创造性地把鲁迅笔下的文学形象变化为舞蹈形象。如第二幕“婚礼”中三揭盖头的处理就十分真实感人:贺老六在亲友们的催促下去揭祥林嫂的盖头,揭去一块,还有一块,每揭一次,群众的情绪高涨一层,贺老六的心情更紧张一分,都想看看这位远道而来的新娘的模样。谁知当贺老六激动而期待地揭开最后一块盖头时,全场惊愕了!原来被红色盖头蒙住的新娘,竟是一位被反绑着双手,口塞破布、头戴重孝、满脸泪痕的青年妇女!顿时,全场的情绪为之突变:震惊——悲愤——沉思……这一段情节原作中本来没有,但经过舞蹈编导的创造性加工,却获得了震颤人心、发入深思的艺术效果。这些艺术创造,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不仅要求编导创造的形象有真情实感,同时也要求演员的表演要真挚而富有激情。舞蹈是人们思想感情在高度激奋时的形象表现。作为表演艺术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就是凭借人体在有节律而富美感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强烈情绪,使观众获得审美感受并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舞蹈表演家必须动情于衷——注情入舞——以舞传情。求得“情”与“舞”合、神与形合。如曾由曲立君创作,海燕、成淼表演的一台名为“记忆的风帆”的舞蹈表演会,在用舞蹈来表现人生旅途中一段最值得怀念的瞬间——童年中的几个片断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的就是那两颗诚挚的童心。以《患难小友》为例:帷幕拉开,是一个阴森惨淡、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两个少年伫立街头,他俩穿着大得不合身的旧军装,时而跺着脚、搓着手,在寒风中颤抖、翘望、等待。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被造反派抓走了,此时身在何方?也许正在被逼供,也许被关进牛棚,也许……。总之,这是两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是两个心灵上受刨伤但又富有人性的孩子。你看,那个小男孩把自己头上的破棉帽摘下来戴在他大伙伴的头上,还用一双小手去搓伙伴冻僵的脚,那大孩子则把小伙伴搂在怀里,用自己单薄的身躯去抵御狂暴的风雪。此情此景我们是那样的熟悉,两个生动的舞蹈形象吹动了观众记忆的风帆,把人们带回到那动乱的年代,从而深深地唤起了审美者的情感共鸣。

以上数例都意在说明,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表现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是构成舞蹈内容美的重要前提,也是舞蹈作品美学价值高的重要依据。那么,是不是有了真就一定会有美呢?那也不一定。因为生活毕竟不是艺术。舞蹈艺术作品是生活美、自然美的本质属性和舞蹈家审美感情的结合物,不论舞蹈作品是以二种写实的手法以妙肖的模仿反映生活,还是以一种虚拟的、远离生活原型的形态来表现生活,其实质都是舞蹈家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审美评价、审美理想透视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然后对其提炼、美化、典型化。它归根结蒂是一种特殊的形象化的意识形态。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通过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之后,舞蹈家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理解又会通过舞蹈形象给欣赏者以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

所以,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自己崇高职责的舞蹈家,就应当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感情、进步的社会思想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给欣赏者以积极的影响。以贝多芬不朽名作编创的双人舞《命运》,用生动可感、情感强烈、对比鲜明的人体语言所创造的舞蹈形象,把这位音乐大师的艺术语言具象化、视觉化了,广大中国观众觉得这位德国音乐家的心声我们并不陌生、易于理解,而且舞蹈形象所展示的情感和精神,和我们的时代十分合拍,它激励着我们踏着这种节律去抗争去奋进。对社会生活作高度概括,对英雄人物予以热情的颂扬固然可以表现出舞蹈家的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的习以为常的平凡事件作深刻的揭露,同样也能反映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如三人舞《绳波》通过表演者舞动的一根绳子所展示出的不同线条、图案的变化、不同节奏的颤动,表现了一对青年由萌发爱情、组织家庭、生育后代,直到情感破裂、各自另寻新欢,置自己亲生骨肉于不顾的过程,从而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这个舞蹈中的人物不是英雄,甚至是有缺点的,但是,编导的审美理想则是积极的,否定了那些理应否定的社会生活现象,批判了不忠实的爱情,进而表现出值得肯定的人生态度,所以,舞蹈的内容是美的。

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在论述舞蹈美时是非常重视舞蹈思想——即舞蹈的内容美。他认为:“我们舞蹈创作都是为了反映和表现我们的社会中生动的人物和内容……在舞蹈家的创作下,人物必须栩栩如生。通过作品要人们去认识出什么是可敬的、可爱的,什么是可笑的、可怜的和可憎的种种人物形象和思想。”否则,“文艺的女神——美是不会被发掘出来的。”“要具有无私无畏去塑造出真和善的形象,来表演我们当前的生活,那时美就象光芒一样通过事物的表象来深入我们各部感官中去,也感动了我们。”(《舞蹈美和舞蹈思想》,载《舞蹈论丛》1981年第2辑)我们认为以上论述是这位老舞蹈家数十年艺术经验的总结,它深刻而精辟地论证了舞蹈的内容美在整体舞蹈美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罗胸岩.生命的旋律.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12)

[2]孙景琛著.舞蹈艺术浅谈.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1)

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篇8

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季 惠

(2002级学员)

内容提要:本文从语文教学中施行美育的必然性和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谈起,重在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拓展、创造美的能力,旨在呼吁语文教师共同开拓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重现语文学科的情趣和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发现 感悟 创造

春草萌芽、绿树抽枝、花香飘溢、莺歌燕舞;溪水潺潺、青山隐隐、洁白雕像、窈窕淑女、时髦服饰、整洁居室„„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不透出美的意蕴。罗丹说:“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1](P6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具有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语文学科在汉字结构造型、语汇格调辞彩、语法规范修辞形式、诗文体制意想等方面具有直观、形象、情感外化和艺术感的形式美。挖掘和展现语文学科教育中的美,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语文学科的灵性,抹去了其中的美感,使语文一度成为最枯燥:无聊、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真乃语文学科、语文教育的悲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一大批有志之士呼吁要重视语文学科美感,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效应。人们逐渐在实践中认识到语文审美教有的独特功能。第一,对智教育发展起促进作用.现代科学证明,人脑的两半球都只有高级智力功能,开发和拓展右大脑的最有效于段就是美育,通过一系列的美的熏陶能有效地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审美教育能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一个人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通过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借助于文学艺术等。艺术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有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本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欲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来获得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第二,引导学生认识真理。苏霍姆林斯基说:“—条古老的乌克兰格言告际我们‘一个人手里抓住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邪恶与真正的美是不相容的。”美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崇高的人生理想,树立坚定的信念,让人学会区分真诚与虚伪,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第三,审美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而兴趣最容易被美的东西激活,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追求欲望。并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把爱美发展为理解美、学习美、从而去创造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进一步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美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悟并创造美。

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审美情境的设置。审美情境是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的场景、环境和氛围。教学中构成审美情境的要素有:1.教师行为中的审美含量 教师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美与丑,雅与俗。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运用的艺术性,如提问的机趣与智性,板书的鲜明与精确,讲解的逻辑与启悟,演示的生动与巧妙,范读的意韵与情感无一不透露出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与低。2.教学中师生情感关系 包括教师的态度(如亲切热忱的教态、饱满丰富的情绪情感、真诚坦率的指导、平等的关怀)师生情感交流的频数和程度等。3.教材本身蕴涵的美 从教材的题题材内容来看:有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有尽现人间真善美的社会美,有形式丰富、形态逼真的艺术美。从教材体体裁来看: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新颖、流动、多义的意象,具有跳跃性和音乐的语言;散文,形散神聚真实可感,语言适雅宜俗,意境丰富美丽;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情节的曲折性,结构形式的审美性:戏剧的矛盾冲突的“激变”艺术,人物台词的个性化,凝蓄性:即使在论说文中,高度的理性思维,谨严的逻辑形式,得体语言表达也无不包含美的因素。从教材的表现形式看:教材的语言运用中处处体现出韵律之美、文采之美、句式的多样统一之美:教材的结构安排中常常蕴涵着整齐:对称、均衡、协凋、对比、起伏、聚敞等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特点:课文的不同体裁中也显示了各不相同的美的特征。4.相应的教学媒介和方式 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动态、互动教学材料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了和谐的音乐氛围,鲜明的画面,动态的演示,交互式对话;以音、画、装置艺术作为教学活动背景,美化环境;以网络及艺术场馆作为课堂审美教学的辅助媒介。语文教学中美的情景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应尽情发挥教学机智,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

教师更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感知美——诵读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象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多姿多彩的美,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不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副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去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2]

读不是平板呆滞地读字词,而是身临其境,用心揣摩,绘声绘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他们读书往往大声吟哦,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叶圣陶先生也提倡“美读”方法。“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3]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行文如云似水、语言清新隽永,文字简洁洗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极佳训练点。如这样—段文字:“月光如水流—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时此际学生准确流畅而富有表情地诵渎,就能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读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文字,而如小提琴琴弦在耳畔轻轻奏出的—支小夜曲,是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一种令人赏心悦耳的审美感受。

二、理解美——鉴赏

在初步感受美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理解、体会美,必须学会鉴赏分析。审美鉴赏是比审美感知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已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一种诱发性因素,教师要善于驾御情感之舟,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鉴赏、领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

[4]

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跟随自己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在审美鉴赏中,教师除了要擅长于“动之以情”,还要不断对学生“晓之以理”,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分析鉴赏美的常识,提高学生阅读赏析的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主题的美 教师可以从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环境氛围,把握人物关系的对比,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几方面帮助学生揭示主题的美。2.思路与结构的美 把握不同的文体所采用的顺序,段落与层次的联系,开头和结尾的特点,过渡和照应的方法。3.表现形式的美 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渲染,比拟、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议论文中论证方法,说明文中的各种说明方法。4.语言的美 体会语言的风格特点,用词的准确传神,分析句式的变化方法,修辞的使用情况。

三、拓展美——想象

想象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把有关的表象加以联结的意识活动,它在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想象是美感产生的来源之—,想象不仅有助于认识客观存在的美,通过想象还可以加强美感。莱辛指出:“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有眼睛而是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 [5](P41)想象是审美能力的翅膀,想象力丰富,审美能力就越强。想象可跨越空间,超越时间,可以让思维自由翱翔,陶冶性情,创造出更新更奇的美的事物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的广泛联想和想象,把课本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进—步拓展诗歌的空间。诗歌语言在节与节,行与行之间都有大幅度的跳跃,在表意上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因此调动审美想象力,物化诗歌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欣赏这一段旖旎的景物描写时,若不展开想象的翅膀,伴随着作者一起重温康河旧梦,就无法领略到景中的神韵,体味作者的无限情思。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泠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通过—系列的比喻,将难以捉摸、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难以描述的音乐形象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阅读时只有借助想象力能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起感受出神入化的琵琶演奏技巧;体味音乐世界的美妙动人。

四、创造美——说写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求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可通过说和写两个途径,激励学生创造美。

当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令人忧虑的,高中学生表达不清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要针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同时也要让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理来对待口语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语言美,就是用语言要准确简练,文明得体;二是仪态美,发言时要态度自然,热情大方;三是主题美,就是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四是逻辑美,发言要条理清晰,思路严密。通过对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用口语表达美的神韵和思想,获得美的熏陶和感受,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写作激情。除了口头表达外,写就是表达审美情感的最佳途径。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记下自己对事物的美的感受。“我手写我口”学生想的说的和写的都一致,文章自然会生动传神,情真意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由作文,尽情抒写生活中的真、善、美,鞭笞人生中的假、丑、恶。学生拥有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比较容易创作文质兼美或创意的文章,从而进—步激发写作的兴趣。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贬恶扬善的同时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推荐选读报刊杂志上的美文:朗读交流学生文中佳作,扩大和阅读空间,使学生获得审美情感的愉悦,进一步激励学生审美创造的欲望。当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激发起来时,他们就—定能够在写作中创造美。

课堂教学中美育活动设计还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1、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审美因秦,教学中的审美不能脱离教材和教学任务单独进行,应渗透在各知识点、能力点的接受、掌握过程中,与知识教学同步进行。应着眼于从教材内部发掘和发现审美因素,着眼于课堂教学任务系统中确立与之相应的美育子目标。

2、教学生的美育和德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借助语言审美教育的情感陶冶、精神体验、趣味滋养、道德评价等渠道进行,使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减少强加性和说教性。

3、教师与教学中的美育。教师确立教学审美化的意识,从学科的课程学角度把握教材和教学,即把学科教材与教学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化和社会审美背景之中,理解教材的文化内涵和教学的养成功能,以降低应试型的知识传习强度,增强素质型的学养培育力度为目标,设计审美化的教学。

总之,语文课是最有审美价值的课之一,语文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作努力。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勇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语文教学将会有新的起色,语文课将会变得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充满情趣和美感。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参考文献:

美美美不美幼儿故事[范文] 篇9

小池塘是小蚂蚁美美的镜子,她每天都到这儿来梳洗打扮。

小蚂蚁美美对着这面镜子瞧啊,照啊,她不停地扭动身躯,自以为是天底下最美的姑娘。

正在小蚂蚁美美十分得意的时候,几句刺耳的话从草地的灌木丛那边儿传过来:

“真臭美!真臭美!”壳上有七颗小星星的小瓢虫七嘴八舌地议论,“不劳动,没人喜欢你!”

“哼,你们嫉妒我!”

小蚂蚁美美不服地扭过身子,继续照“镜子”。

“真臭美!真臭美!”,又有一个声音从大树上传进美美的耳朵,美美一抬头,原来是一只蜘蛛。

“哼,臭蜘蛛,你瞧瞧你的样,真难看!”

中午,小蚂蚁美美爬到土堆上,吃着池塘边的饭粒。

突然,小瓢虫跑过来说:“懒家伙,不许吃,那可是我们辛辛苦苦找到的食物!”

小蚂蚁美美坐在地上哭了,哭得好伤心哟!“镜子”里的她一点儿也不美。

大树妈妈对她说:“劳动,是最高尚的美德,你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劳动呢?”

小蚂蚁美美抹了抹眼泪,点了点头,站起来了其他小蚂蚁一起,加入了劳动大军的队伍。

上一篇:儿童生活作文课题研究计划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