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适应初中生活

2024-12-10

孩子如何适应初中生活(通用8篇)

孩子如何适应初中生活 篇1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又一次转折。因此,抓好初一,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飞跃”,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一、孩子踏入中学校门后的心理状态及中学生活的变化

第一,学习环境的变化。小学的老师一人包班,中学是书多、课多、教师多,管理与小学迥然不同。

第二,学习方法的变化。小学科目内容浅,机械记忆多,形象思维多;中学科目多内容深,理解记忆多,抽象思维多。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一般比较被动,到中学则应主动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应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变化。

第三,学习动机的变化。一般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如若你问他“你学习为了什么,”他会说“建设四化”、“振兴中华”、“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云云。但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开始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升学、择业理想开始联系起来。

第四,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精力充沛、活动量大;三是萌动性大,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

第五,心理方面的变化。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化也很大,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日益提高;注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意性、稳定性、选择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兴趣广泛而我有选择,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

第六,个性方面的变化。小学生在感情上较多依恋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到了中学,则开始树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包括老师的能力大大发展,有要求独立办事,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

为了使孩子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家长应指导孩子自学积极地去适应这些变化。但有的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学习越来越吃力,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进了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原因是这些孩子不了解中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2)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没打好扎实的基础,中学课程一多应应付不过来,感到很吃力。

(3)有的孩子上了中学后,认为可松一口气了,结果没抓紧时间,学习上欠“债”,一步掉队,步步落后,使学习的困难一天比天大。

(4)由于中学的管理不象小学那样紧,有的孩子就对自己放松要求,不守纪律,不求上进,打架、骂人、抽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乱交朋友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开始就被列入“后进生”的行列,一步被动,步步被动。

二、要了解孩子初中阶段的特点

孩子进入初中后慢慢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习知识量上的困难,与小学相比初中增加了许多学科如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许多学生顾此失彼,觉得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在小学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老师从上课到辅导甚至做作业都跟的较紧,讲的很细,很明白;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老师盯的又没有小学那么紧,所以许多同学课堂学习的知识慢慢出现不够系统,作业完成的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意做作业的现象,时间长了成绩就受到影响。三是知识特点上的困难,初中的知识较小学要抽象一些,如数学、地理,若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学生感到不适应,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四是受中招考试的影响,初中的学习时间抓的比较紧,考试的频率较大,有时学生感到心理有压力。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进入初中后易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中学的适应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中学起好步。

初二学段的学生既不像初一时那样有新鲜感、有理想、有激情,也不像初三那样面临毕业,思想和学业上感到有压力。所以,孩子在初二学段是最关键的时段。首先是学习上的分化。初二年级的知识承前启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适应了,有些同学感觉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有点吃劲,对这些同学来说,咬咬牙多用些精力学习就跟上了。反之,思想一松劲成绩上就变为差生,既原先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第二是思想上的变化。表现好的同学思想更加成熟,他们积极靠拢共青团组织,争取进步,在班上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而有少数同学则往往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的帮助,或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行为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走向犯罪。第三是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迅速生长,第二性特征出现。男生表现在逞强好胜,容易冲动,他们崇拜英雄,崇尚江湖义气,爱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女生则爱漂亮,讲究打扮,多愁善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于是思想和行为上总想独立,但又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喝酒、吸烟、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而一般家长则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已开始懂事了,可以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多事之秋”,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交流,同时与学校积极沟通、携手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这里特别谈一下对初一孩子的教育:

(一)、学会谈心。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从小学的凡事听父母的、凡事包办,到初中的凡事自理,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用运合适的语言,少用命令方式的语气,在谈心的时候以倾听和引导为主,而不要用命令为主,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初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小学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期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很多都后来居上,成绩大幅提高。所以初一的学生成绩可能上的很快,也可能下降的很快。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没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但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教师和家长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是高举临行,说教、批评、训斥、埋怨的多,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甚至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侮辱。而家长也会往往因为孩子一点小事,爱借题发挥,把陈年旧帐都抖出来,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的过去跟孩子比;有的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最好的学生比;也有的家长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出气等等。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这些做法,学生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会消极对待,要么自己走开、干脆不听,或者假装没听见,背后发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直接发生冲突。这样,教育不仅无效,反而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时你也可以表达你的心声及愿望,这样双方都会相互理解和接受,学生也乐于与你沟通,作为家长你的教育目的也很容易达到。

(三)、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在学习上家长要对成绩差的孩子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

总之,对初一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一定会顺利地渡过中学阶段。

初一新生家长“三大忌”

“大忌”一:操之过急

孩子学习成绩发生变化,家长千万不要急躁,这是正常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补救。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已经名列前茅,这时候就不要过多地强调成绩,只需要教给他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则要积极鼓励他,在新的阶段,只要肯努力,方法正确,成为尖子生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忌”二:发号施令

十二三岁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有着很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家长不要再事必躬亲,应当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做各种事情,对于一些原则性不强的问题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比如穿着、饮食方面。但也不能完全放松不管,可以在暗中观察孩子的举动,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从侧面指引解决,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尊严。

“大忌”三:过分照顾

有部分学生将升入寄宿制中学,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独自学习、生活,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独自生活的能力,合理有序地安排起居饮食,此外,在生活费方面,要培养孩子科学的理财观,有节制地用好零花钱。

三、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在了解了孩子初中各阶段的特点后,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光这些是不够的,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孩子个体差异千差万别,而良好的家教环境却有共性,并且家庭教育所特有的天然性、较强的针对性、伦理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情感的感染性以及言行举止上的潜移默化作用等都是共有的。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正直,奉公守法,积极进取。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洛克,特别重视榜样在教育中作用,他说:“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榜样放在他们在眼前”,好的榜样可以催人上进,反面榜样可以将人托下水。如一个14岁的中学生在劳教所里谈到他失足的原因时,说:“平时爱看一些黄色的书刊,而这些书刊都是父母带回家的”。可见父母平时行为漫不经心的随意,都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影响。家长对事业要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要尊重知识,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对教育子女更有利。当然,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2)、家庭成员和睦,邻里友好相处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待人接物,都将影响到子女。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3)、注重家庭环境的育人氛围家庭布置既要舒适,富于美感,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具应安排得整齐清洁以外,还应体现出高尚的情趣,有条件的给孩子单独留出一个房间,作为其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孩子在房间内张挂一些格调高雅的图画,或者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名人名言,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1)、做老师的帮手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2)支持学校的工作有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一些集体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不太支持,认为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参加社团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是锻炼、提高能力的重要机会,只要将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有机的安排开,就会互不耽误,并且会互相促进,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给以支持。

(3)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这样做,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交流。校访时,既要访班主任,也要访科任老师;如果能事先同老师取得联系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要在上课时到教室里找正在教学的老师,以免冲击教学。

(4)鼓励老师上门家访对老师家访要热情欢迎,在家访谈话时,孩子是否可以在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则应让孩子离开。家长应当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要求和建议,不要轻易打断老师的话,更不要一听到孩子的缺点就感到脸上挂不住,或急忙辩护,或当场打骂孩子。家长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既不要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对孩子的好印象而光谈优点,也不要为了说明自己严于教子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家访后,家长应同孩子谈话,把老师家访时所讲的孩子的优点,可以扩大化地告诉孩子,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孩子上进;同时,把老师的要求同家长的要求统一起来,给孩子提些希望、建议。千万不要出现老师家访,孩子挨打的现象,以免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5)了解、参与班级管理,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会,非不得已不要缺席或请家中其他人代为出席。不要迟到或早退,以体现对学校、对老师的支持和尊重。会上发言不要太长,有些想法如在会上不便谈,可在会后与老师个别交换意见。家长会结束后,要向爱人传达会议内容,以求统一认识,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四、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1、帮助建立中学生活的新秩序

中学与小学生活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管理方法不同。初中教师不象小学那样,许多事都是教师把着手“扶”过来的,而是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教师遇事常与学生一起商量,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两件工作: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动力,二是教育孩子为班集体多承担义务和责任。

第二,学校环境不同。中学接触的同学,大都是陌生的,彼此不大了解。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老是和小学时的同学在一起,要尽快和同学打成一片,不论男同学女同学都要团结友爱,并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班庥体,做集体的主人。

第三,中学与小学相比,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增加。由此,家长除了要指导孩子支配好时间外,还应教育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第四,中学与小学在作息制度上也不尽相同。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上课的时间又比小学增加了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孩子们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鉴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十分关心孩子由于作息制度的改变而可能产生的上课分心的情况,要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要保证睡眠时间,初一学生的睡眠时间需9――9.5个小时,以保持孩子充沛的精力。为使孩子到规定时间能很快入睡,要避免强烈的光线、嘈杂的声音和干扰,同时要避免入睡前长时间的看书、看电视和任何引起心理紧张的活动。

第五,中学与小学相比,在行为规范训练上,要求比小学高,内容比小学广,规章制度比较多。家长应教育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基本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礼貌用语等。

2、要保护孩子进中学后要求进步的愿望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这一切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无比兴奋。在这种氛围下,易使他们怀有一种要求进步的强烈愿望。家长对孩子这种愿望一是要热情加以肯定,特别是对原来比较淘气的孩子更应如此;二是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当孩子受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点,否则会失去信心;三是孩子在争取进步的过程中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这个时刻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原因,鼓励他坚决改正错误,改了就好,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避免孩子产生学习吃力的现象,迅速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除及时补缺,加强学习划性外,应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3先3后”、“4个到”、“6个字”,抓住“8个环节”。

“3先3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4个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动脑盘多想;口到,读课文要动口,教师提问积极争取回答;眼到,多看,细看,认真看;手到,勤于动笔,多写多练。

“6个字”即看、听、记、写、问、练

“8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这一学习主体现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真过程,反映了中学生学习规律,是较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

5、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习惯有过极好的比喻,他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而形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它有好坏之分。目前初中孩子中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有以下三类:其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如学习时有各种下意识动作: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无目的地瞎翻书,不断地重复做一些动作,像咬手指、咬嘴唇等。学习时胡思乱想做白日梦,一边吃零食一边做作业或一边听广播、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等。其二,不良的内隐的学习习惯。如学习不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求快而不求懂的阅读习惯;没有质疑的习惯;上课不举手发言,从不表达自己意见,没有使用工具书(字典、地图、参考书)的习惯;抄作业、草率敷衍、因陋就简地做作业、不复习就做作业,测验和考试前只会背课本,而不会用其他方法理解和整理知识,平时常用错字别字代替写不出的字的习惯。其三,不良的外显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用品乱丢乱放,经常寻找;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没有安排,经常熬夜,每天睡眠不足;吃过饭后立即做作业,学习时间分配不当;上学或放学路上常在街上闲逛,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想到做才做或拖到没有办法才去做;上课随便讲话等。

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在后进生身上存在,在很多好学生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在学校里有进表现不明显,但往往在家庭中较易发现,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与学校承担同样重的任务。为了使孩子有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家长要注重孩子以下几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

1、勤于读书的习惯 孩子获得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下方面:实践和读书。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除了见多识广以外,读书也必然很多。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我们的孩子只迷恋于电视,几乎放弃了阅读,不但阅读能力退化,而且知识面大大变窄,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初中生感到那么陌生,有的还是从电视的“戏说”中才知道。因此培养孩子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已是迫在眉睫。读书的方法很多,由于初中学习阅读时间有限,家长要指导孩子挤时间读、有选择的读、有效果的读。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和阅读习惯,多种方法并用,如博览与精读、系统研读与重点选读结合起来,做到读、思、用结合,努力做到每读一本书,总会有一份收获。

2、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观察力强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家长首先从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可以先观事物之大体,后观事物之细节,通过与类似事物的比较,寻找出相同、相异点,归纳其规律。家长还要经常与孩子探讨所观察的事物的实质,使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辨解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兴趣。除了会观察、会思考以外,还要让孩子学着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其归纳、表达能力。

3、积极思维的习惯 观察与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观察时,如果仅仅打开眼睛(感官)这个窗户,而不同时打开心灵(思维)的窗户,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乐于思索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发现常常是和积极思索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细菌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许多细菌学家已经看到了同类现象,但他们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很好的思索,结果错失了科学发明的良机。而弗莱明却对这类现象进行了积极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最后证实了存在一种具有杀死细菌能力的物质,即“青霉素”。

4、善于质疑的习惯 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是在不断质疑、不断解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出问题,决不仅仅是他已没有问题了,很有可能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平时作业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肤浅的学习。要培养孩子善于质疑,勇于提问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不是难为情的事,任何一位师长都乐于学生向他讨教。其次要培养他们敢于问问题的勇气。从家长做起,对待孩子提的问题,尽可能耐心的解答,有些不能回答的问题,帮助孩子找渠道获得答案,并鼓励孩子的求知积极性。千万不能敷衍,更不能说诸如:“真笨,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话。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求知热情和提问题勇气的。

5、珍惜时间的习惯 惜时是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磨蹭蹭,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由于边玩边做,弄了三个小时也没做完,不但形成动作慢的坏习惯,而且还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品质。还有的孩子不珍惜“求学的黄金时间”,糊里糊涂过日子,既不好好学习,也没有一技之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家长对孩子珍惜时间习惯的培养,首先在学习上要求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件事、抓紧做”。同时可以采用“奖励时间”的办法来激励孩子。具体做法是: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如能省时且高质量的完成,则就省下来的时间做为奖品交给孩子,由孩子自己支配,做自己喜欢的事。另外鼓励孩子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要浪费岁月,虚度年华。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其一,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等物质条件及和谐的家庭氛围、浓厚的家庭学习风气和合理的生活安排等等。其二,注意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如果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熏陶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其三,一定要抓早、抓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习惯往往是先入为主的。人的许多习惯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靠父母帮助形成的,且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形成任务。一般说来,有很多的学习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但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特征,一些习惯还是可以调整或改变的,所以要抓住初中这一阶段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所谓抓了,就是一定要抓出成效,抓出结果。习惯是一种经过重复实践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过程。孩子往往有惰性,所以要靠父母不断地对好行为强化,对坏行为纠正来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家长能持之以恒,抓住不放,就一定能抓出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4、正确对待孩子进中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

孩子进中学后很想在第一次考试时考出好成绩,以取得父母的欢心。正考试时往往心情比较紧张,而这样又很容易产生怯场,影响临场的正常发挥。因此,考试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家长要正确对待分数,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考好,那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是原有基础差?还是对中学的学习不适应?如果是后者,那应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为了使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消除考前的是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在方法上可作出具体的指导,如考试前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考试中要有信心并保持清醒头脑,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上,可先放一放,待情绪稍稍稳定一下再做。

总之,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走向成人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关键。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孩子有了人生的一个美好开端。

孩子如何适应初中生活 篇2

长期以来, 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困难、成绩偏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为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我们通过对教师、家长问卷, 与领导、教师座谈等形式, 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 一年级学生中学习习惯较差、成绩偏低的学生所占比例平均高达22.8%。这对于智力上无明显差异, 入学不足一年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 家庭教育方面。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 较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分数上, 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2) 教育者自身存在问题。由于来自学校、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 使得有的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忽视了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 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成绩偏低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3) 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缺少学习活动中应具有的认真、主动、顽强的心理能动状态。 (4)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小学低年级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育衔接不到位, 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不能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综合以上问题,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不够重视, 缺乏科学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成绩偏低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良学习习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构建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策略体系研究》这一课题, 旨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策略, 最终使学生养成从小热爱学习、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大胆发言、认真书写、敢于提问、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 为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避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 进而全面提高全县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抓住学生成长的起点, 避免学生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 在教师中树立并推广了一种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乃至一生成长奠基的理念。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幼小衔接方面, 进行了细致、具体、有针对性的研究, 不仅在理论上提升了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的认识, 而且初步构建了适合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育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体系。

(一) 制定了教师可操作、学生可比照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细则》。

通过反复讨论、实践、研究并结合实际, 我们制定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参考细则》。对教师来讲, 《细则》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实现的教育目标对学生来讲, 其是在学习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则》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式, 以及课前准备、上课、读书、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

(二) 初步构建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操作体系。

1. 建立档案, 抓早抓实

在学生入学时就应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 建立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档案。内容包括:个人档案、学生照片、老师及家长评语 (每学期一次) 、好习惯培养目标细则 (分年段) 学生学期初计划 (我的小小心愿) , 以及学生取得的各种荣誉、参加的活动材料或其他相关内容。档案记录了学生在习惯养成方面的点滴进步, 既有利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习惯养成情况, 又为学生积累了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2. 循序渐进, 反复抓, 抓反复

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 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养成, 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科学家的研究,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 但巩固却需要至少36个月, 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 我们在研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 从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专心听讲, 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入手, 循序渐进, 逐步发展。

例如:在课前准备上, 我们要求学生每节课前准备好下节课所需的书本、学具等, 并在指定的位置摆放好, 但有的学生总是做不好。对此, 班主任经常跟组长一起检查、督促对不会整理的学生亲自指导、帮助整理, 连续几次后, 这些学生受到了感动与启发, 达到了教学要求。

3. 立足课堂, 落实《细则》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重点在课堂, 同时将其渗透于班队会和其他课外活动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始终把《细则》渗透其中。根据一、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 分年段制定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目标细则》, 并将分解后的目标细则粘贴在班级的醒目处, 夹在学生的档案中, 不仅教师要了解, 而且让学生熟知, 起到时时督促、事事参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依据《目标细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读写姿势、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教学中, 时时进行提醒, 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 树立榜样, 启发训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是按照家长、教师的要求或在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要为低年级学生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 对此, 我们的做法是:在班上尽量多表扬一些课前准备充分, 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书写工整的学生, 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 养成习惯。随时抓住学生的点滴良好行为, 尤其是平时习惯较差的学生, 及时给予表扬营造有利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氛围。同时, 教师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 做学生的表率,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 如:教师的仪表、教学语言、教态、板书等尽量规范, 以免让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不规范的言行影响学生。

5. 幼小衔接, 合力联动

在座谈中, 我们感到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在习惯培养方面缺乏联系, 衔接不到位。因此, 在研究中,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 加强小学与幼儿园的交流和合作, 努力使教师在思想上对孩子学习习惯方面达成共识, 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1) 幼小结对, 互动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 小学和幼儿园互相结成对子, 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例如:“带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小学的校园及课堂学习, 模仿小学生的听、写、读的姿势等;邀请小学生来幼儿园与小朋友座谈, 教幼儿一些书写、读书的姿势, 纠正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等;通过环境布置、图片、录像资料等各种教育形式, 尽量让幼儿了解小学课堂学习生活。”[2]

(2) 专题研讨, 加强合作

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小衔接专题研讨活动, 如: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专题研讨, 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专题研讨, 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的专题研讨等。

6. 家校合作, 形成合力

首先, 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 不要只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 促使家长重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次, 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长联系卡、家校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定期召开有关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家教经验交流会, 表彰先进, 以点带面。家校合作, 形成合力, 使家校教育保持一致, 巩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效果。

三、成果实践效果

(一) 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养成。

按照《细则》要求, 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 能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读写姿势, 基本做到认真听课;能带着问题倾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 尽量不打断他人的发言;能借助一定的条件把话说完整、说清楚;在活动中能够遵守活动规则, 合作意识明显加强, 我行我素的行为得到改善, 初步学会整理玩具、学具, 用后能放回指定位置。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通过训练能够较好地做好课前准备, 能专心倾听他人发言, 不随意插话, 养成课前阅读、预习的习惯, 在预习、阅读中能抓住重点圈划, 阅读、预习能力明显提高。多数学生能说几句完整的话, 表达比较清楚, 声音响亮, 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表达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 乐于发现和思考问题, 在小组活动中,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能主动承担一些任务, 书写和握笔姿势有了明显改善。在教师、家长的指导、督促下,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成为自觉行为。

(二) 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 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程度提高了, 课堂教学中不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能够利用各种, 途径和形式, 关注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养成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实践, 教师们探索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总结、积累了一定的可借鉴的经验, 撰写了许多案例和论文。

(三) 家长观念明显转变。

通过课题的实施, 转变了家长重成绩轻习惯的传统观念, 明确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掌握了一些指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研讨、合作交流活动, 使幼小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教师们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 不仅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 而且在行动中做到了一致在两个不同的阶段, 采取更加有效合理的教育手段, 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作息时间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过渡, 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浅谈.吉林教育学刊, 2013 (2) :73.

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篇3

我的儿子也有类似的入园经历,我把当时的情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儿子是5月份入的园。入园的第一天,他还不清楚上幼儿园是什么概念,所以早上就听话地跟着我去了,但没一会儿他就哭闹起来。原来他在家“疯跑”惯了,猛地一下受集体生活的约束,有些受不了。老师走过来安慰他几句,见没什么效果,就没再管他。就这样,儿子哭了整整一天。

点评:这位家长在孩子入园之前,应该多带孩子去幼儿园玩玩,并告诉孩子,幼儿园有老师,有小朋友,上幼儿园就意味着要过集体生活了。给孩子讲讲为什么要过集体生活,在幼儿园与在家有什么不同。还可以把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的邻居小朋友请到家里,让他和孩子一起玩,并请小朋友给孩子讲讲发生在幼儿园的趣事,让孩子向往上幼儿园。

这位老师应该请班里一些开朗、适应能力强的“老生”主动亲近新入园的孩子,因为小孩子之间是很容易沟通的。这样,让孩子在入园的第一天,就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印象。

第二天,儿子照哭不误,而且边哭边往外跑,被老师抓了回来。在儿子与老师“较劲”的过程中,儿子的脸和老师的胳膊都被幼儿园的铁门碰伤了。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了儿子的“无组织无纪律”,并让小班长看着儿子。

点评:对于私自跑出园的孩子,老师要严加“管理”,这一点无可厚非。但这位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孩子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小班长看着新同学,更使这位新入园的孩子产生一种失去自由的感觉。老师最好私下里对这种有个性的孩子进行单独教育。

接下来的几天,儿子坚决不肯再上幼儿园了。儿子的姥姥、姥爷心软了,说:“干脆9月1号再上吧!”我当然不同意,因为儿子已经3岁半了,应该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但我见儿子实在不肯再去,便退了一步,同意每天让他上半天,中午接回来,等他上了大班,再上全天的。儿子点头答应了。

点评:教育孩子,最怕全家意见不统一。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心疼隔辈人,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常会利用这一点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教育孩子还是应该以父母为主。另外,家长不能轻易允许孩子上半天,尤其不能一连上几个月半天。这样形成习惯了,将来很难改。

但是,一上大班,儿子就说话不算数了。他仍要求天天上半天,理由是在幼儿园睡不着午觉,干躺着太难受。我对儿子半天接的要求一口回绝,他就天天哭闹,而且早晨根本就不配合穿衣、穿鞋。每次给他穿衣服都得全家人一起动手,有摁胳膊的,有摁腿的,有穿衣服的,往往是全家人出了一身汗,刚把衣服给他穿好,他两脚一蹭,又把鞋脱了。不但如此,儿子还拿不吃饭来“威胁”我们,说只要不半天接,他就不吃早饭和午饭。他还真的说到做到。老师说他早饭根本就不吃,中午饿过劲了,也只吃一点点。尽管如此,我和他姥姥还是天天狠着心把他“押”到幼儿园。

儿子见哭闹、“绝食”都不解决问题,便两次跑进园长办公室找园长“谈”,要求园长同意他上半天,弄得园长哭笑不得。那段日子,据老师反映,课间活动的时候,他不去参加小朋友的活动,而是躲在一边抹眼泪。老师见他这样,也挺心疼孩子,甚至跟我商量,要不咱再允许孩子上一段时间半天?我不同意,我对老师说:“幼儿园没有上半天的规定,如果依着他,等以后上小学了,他也要上半天怎么办?”为此,我冥思苦想的,别说,我还真想出了好办法。

儿子的老师发现,只要老师一说:“小朋友们把课本打开。”儿子就立刻不哭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儿子显得非常高兴。我请老师及时在课堂上表扬了他。针对儿子不爱午睡的情况,老师给予他特殊照顾,允许我给他带一个不出声的毛绒玩具,睡不着觉他就玩这个毛绒玩具。

点评:抓住孩子的优点及时鼓励,对“特殊”的孩子,给予一点特殊的照顾,这些都是可取的办法。另外,早在入园之前,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养成睡午觉的习惯,这样,从生活规律上就与幼儿园同步了。

我给儿子规定:如果每天都能好好吃饭,就奖励星期五半天接;如果一个星期之中有一天的早饭或午饭没吃,星期五中午就不接。儿子当然不干,半夜醒了都哭着喊着要求我取消这个规定。我还是没有答应他。我给了老师一张月历,请老师根据孩子吃饭的情况,在当天的日期旁划“√”或“×”。如果他早饭、午饭都吃了,就划“√”,如果他没吃,就划“×”,等他姥爷接他的时候,把这张日历交给他姥爷带回来,我好及时了解他的情况。我想,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对他会有约束的。之所以只考察他的吃饭情况,是因为如果他能好好吃饭,就说明他已经能愉快地在幼儿园生活一整天了,别的就不需要担心了。为了让老师很好地配合我,我还特意诚恳地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对老师表示感谢。

就这样坚持记了一个月,儿子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又回到原来那个开朗的他。这张月历也成了“文物”,被我珍藏起来。如今的他,不但自觉自愿地上幼儿园,而且在幼儿园里过得很愉快。老师说,他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是班里学习的小标兵。

点评:在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适度地满足孩子作为奖励,这个方法的确值得借鉴。

孩子如何适应初中生活 篇4

九月,是新生入园的时候,不少新入园孩子的家长往往为孩子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而感到困惑。怎样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呢?

第一,家长自己要克服焦虑不安的情绪,欢欢喜喜地送孩子上幼儿园,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和鼓舞孩子。千万不要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孩子哭,家长也眼泪汪汪,孩子不肯上幼儿园,家长也表现出依依不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要犹豫,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送送停停,家长的“妥协”只能延长孩子不适应的时间。唯一的办法是送到班上立刻就走,班里的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一般几天,最多两周,他就能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

第二,进一步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独立的吃饭、喝水、上厕所、洗手、睡觉、穿拖衣服等。平时多提供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朋友家去,多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人。要使孩子学会用言语而不是手势表达自己的感觉和要求,当然,家长要在一旁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第三、平时千万不要用“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之类的话恐吓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畏惧心理,可经常告诉他:“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天天教小朋友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做游戏可好玩了。”使孩子产生盼望上幼儿园的心情。

第四、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安排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培养遵守集体生活规则的习惯。要了解幼儿园对幼儿午睡、起床、盥洗、进餐等生活上的一般要求,使孩子的行为符合幼儿园的要求,便于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篇5

赢在起跑线上

——新生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我是一名初中生啦!”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和新任务,我们有了全新的感受。有的同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初中生活。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不能适应,从而影响到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从小学到中学,年龄没有增长,但知识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方法的变化却很大。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势必会导致心理上难以承受、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克服入学适应不良,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适应和面对初中生活呢?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

一、要适应新环境

同学们,当我们从小学进入初中,我们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也远离了熟悉的过去。同学可以看到:初中的学校比小学大了,有几十个教学班,校内设施齐全,房舍众多,有些眼花缭乱。如果开学之后不能迅速了解新学校的情况,搞不清教室在哪里、办公室在哪里,食堂在哪里,厕所在哪里,那就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要尽快熟悉校园的“地形”。如何能迅速地熟悉校园环境呢?你们最好找一个熟悉本校情况的老学生当一回导游,到学校的各处走走看看。了解学校的布局,弄清一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场所所在,如教室、食堂、厕所、宿舍,以及语音室、电脑室、图书室、各办公室等等,明确它们各自的位置,如有需要时能迅速地找到。并且要尽快地了解和熟悉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遵章守纪,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当你对学校有了较多认识,就会很快融入到学校当中,找到一种家的感觉,找到一种主人翁的感觉。

二、要适应新生活

小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办,从洗衣做饭到整理书包,有的家长甚至每天给孩子收拾床被、打洗脸水„„。我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我们现在正处于学习自理自立能力的关键时期。上中学后,有的同学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就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被子团成团,衣服不会洗,忘了打开水„„。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应该鼓励自己,锻炼自己。离开家在学校住宿,不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自理自立能力的环境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句活不知听了多少年,不知说了多少遍,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学习生活自理的本领,做好自己的事情。

1、学会照料自己

我们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学会按天气的变化增添衣服;按时换洗衣服;要学会自己料理床铺,经常收拾房间;还要养成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打开水„„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处理日常的事务,学会自己照料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2、学会“理财”

现在生活富裕了,大家手里都有点钱。由于住宿,父母往往一次给足一个星期的生活费,面对家长一次给的生活费,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安排,花钱缺少计划性,大手大脚。所以大家要慢慢学会“理财”,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费,要考虑好哪些开支是必需的,哪些开支是不必要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制定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然后尽量按照计划执行。

3、要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新生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的同学习惯在晚上卧谈,天马行空地一谈就是几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非常疲惫,根本无心听课。长期如此,不仅影响平时的学习,还容易引起失眠,甚至引发神经衰弱症。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个小时。如果条件许可,午饭后可以小睡一会儿,但最好不要超过40分钟。

4、结伴而行,安全有保障

有的同学不住宿,要起早赶黑地来往于家与学校之间。为了安全,应该约好同村或邻近的几个学生结伴而行,同来同往,万一路上遇到什么突发情况,可以互相有个照应,保障安全,让父母和老师都放心。

三、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进入初中,老师是新的,同学也是新的。有些同学交际能力强,能很快与新老师、新同学打成一片,融入班级。也有的同学胆小腼腆,不善言辞,不爱交往,入学后很久还记不住老师姓啥,叫不出同学的名字,在班里沉默寡言,没有几个朋友,甚至一个人独来独往。这样,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怎样和新教师、新同学交往,如何与新教师、新同学融洽相处呢?

1、学会和老师交往

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学生的自制力还不够强,如果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严格督促,你们可能会因为自觉性差而影响自身的发展,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理解老师的苦心,主动走进老师,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首先应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3)以主动、热情、诚恳的态度与老师交往,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

(4)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老师的善意批评,当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2、学会和同学交往

我们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见得最多的就是我们周围的同学。因此如何与同学相处就是初中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怎么选择新朋友,怎么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你进入初中必须面对的。

有些同学比较内向,与陌生人说话就会脸红,更加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其实,不要害怕,首先,鼓起勇气,主动的与同学去交流。只有真心的交流才能换得真正的友谊!还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方法,多说几遍:我能行!你就一定能行,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先试试与同桌、同组交流,再扩散开去。

有的同学说,我每次都是真心对朋友,可是他却好像满不在乎,有时还会做些伤害自己的事,比如,出去玩不约上自己,和别人一起数落自己的不是,等等!其实,与人交流除了真心付出,还要讲究一定的原则和技巧,如:

1.对待朋友要真诚友善。越是知心的朋友,越是要以诚相待。以诚相待,也要求互相尊重各自的小秘密。

2.懂得体谅朋友。客观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不要只关注自己的感受。

3.对朋友要宽容。人无完人,朋友难免会有缺点和不足,对朋友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我们对待别人,更要看到他的长处和优点,不能抓住缺点不放,更不能得理不饶人。

4.注意态度友好、尊重。不能因为感情好就无所顾忌,更不能拿朋友做出气筒。

5.要有奉献精神。对朋友要真心帮助,但要把帮助和哥们义气区分开。

“哥们义气”与友谊是不同的,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会无私地帮助你;如果有了烦恼和苦闷时,朋友会耐心地倾听,并且为你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摆脱它;当你犯错误时,朋友会义无反顾地指出来,帮助你走出迷途。友谊是需要互相理解和帮助,也需要义气,但是这种义气是要讲原则的,是在维护正当利益基础上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哥们义气”。如果不辨是非地“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不顾后果,不负责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那只能是一种“哥们义气”。

四、要适应新学习

玲玲曾经是小学里的“小名人”,多次在作文竞赛中获奖,小学的她成为爸爸妈妈和学校的骄傲。进入中学后,随着学习节奏的加快,玲玲发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了。以前上课,不懂的地方,小学老师会专门停下来给玲玲开小灶,直到她把问题弄明白,中学老师根本顾不了这么多,玲玲的疑问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玲玲还发现,以前考试,答卷30分钟的时间绰绰有余,而现在40分钟都不够用。

她的成绩每况愈下,终于,一次数学考试,玲玲居然有一半题目没有答出,“6分!”所有的同学都大跌眼镜,他们都不敢相信这会是玲玲的考分。随着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一向活泼开朗的玲玲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写作的灵感没了,最爱的作文也写不下去了。

从玲玲的事例我们可以得出:进入初中,同学们要尽快适应中学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小学阶段,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意志力、自制力较差,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小学的管理表现为“盯得紧、管得严、扶得多”。小学老师讲课的特点是少而慢、具体形象。而进入中学后,随着课程增多,老师增多,除班主任外,其他任课教师与同学们接触的机会很少。中学的管理是坚持正面教育,以说服教育为主,配合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老师的讲课特点是“少而精,深入浅出,即教知识又教思维、教方法、教能力”,以点拨探究为主。考试题设置也更为灵活,讲究活学活用,你们必须改变以往做完作业万事大吉的想法,学会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各环节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三先三后一总结”的学习方法,即“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学完一段作总结”。由依赖性学习向主动、独立性学习转变。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首先我代表晋华学校诚挚的欢迎你们的到来,你们的到来给奋起的晋华注入的新鲜的血液.看着你们一个个天真可爱的笑脸,我就猜到你们在咱学校这段时间的学习和生活是快乐的,收获是丰盛的。

升入初中意味着你们学习生涯进入了新的起点,在新的学习环境里,接受的是新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也有比较大的改观,刚开始或许会感到许多不适应,它主要包括:①自身心理上不适应;②对中学生活的不适应;③对初中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等。那么如何顺利地完成中小学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呢?

我认为:首先是心理上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这一时期对于你们而言,其个性心理品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即从相对的儿童心理特征向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转化,在心理上,在这一时期主要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

在小学里,大部分学生特别相信权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这已经成了习惯。到了初中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倾向。对于父母的劝说,老师的教育有时会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期的幼稚向青年期的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自控能力、承受能力、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特点。

正由于在心理发展上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你们更应该注意要多和老师、家长商量,切不可一意孤行。只有这样才会避免认识上、行动上的片面性、绝对化,使自己少走弯路,逐渐走向成熟。

2、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不能持久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像幼苗一样,充满着活力,往往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比如课堂上发言积极,不甘落后,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好学向上的精神,但是有的学生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情绪就会产生波动甚至灰心丧气,这是一种脆弱的表现。同学们到时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适时地调整好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3、克服失落感

有的同学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干部,但是到了新学校后,以往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有些班级“人才济济”,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会让很多新生一下子失去了心理平衡。这个时候,就需要同学们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有一双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学会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自己,以赞扬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的优点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其次是学会适应新环境。

要适应初中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以前从未住过校的同学。首先是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学校对同学们制定的作息时间针对于初中生活来说是较为规律和合理的,大家对学校的上下课、以及休息时间要非常明确,跟上时间的步伐,以免由此带来的种种烦恼和惩罚。然后是学会处理好与同班同学的人际关际,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住在学校不同于家庭,事事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事之前要尽量争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再者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注意:上课也是集体活动),主动帮助和关心他人,做事民主又为他人着想的同学总是受人喜欢。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争取他们在学习上与生活上的最大理解和支持,因为他们永远是最疼爱我们的、永远是最无私的。因此,同学们要克服“怯生”“恋旧”的心理,主动与同学交往,提高交往的能力,尽快和新同学打成一片,要尽快消除陌生感,熟悉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积极融入新集体,做班级的主人。

再次是学会惜时。

常言道:和时间赛跑的人,往往会跑在时间的前面,因为人可以加速,而时间却永远是匀速的。在每一届的毕业生中,我们都会痛心地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原本基础不错的同学,最后没能考入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只因他们没能珍惜平日点滴的时间,认为自己那么辛辛苦苦地熬过初三,好不容易上了初中,耳边少了父母的唠叨,该好好放松放松,他们在玩乐中放纵自己,在打闹中挥霍着时间,最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中,到头来一无所获,悔之晚矣。的确,轻松的生活人人都想拥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群英辈出的时代,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分秒必争,提高效率。

第四是学会学习。

只有做到“会”学了,才能保证学“会”。初中阶段应注重培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包括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针对书本知识,更多地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所以高一新生应该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到“会学”呢?

其一,会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论学习哪门学科,唯有开动动脑筋,提出问题,才能学得深刻,如果只是简单地模仿,就犹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其二,要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牢固而灵活地掌握所学,就要学会吐故纳新,消化吸收。继承传统,积极创新。

其三,要会积累。在课堂聆听的基础上学会主动地积累相关知识,整理学习笔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做到连点成线,纲举目张。

其四,要会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改进学习方法,简而言之:“善学者,得鱼而忘筌;不善学者,犹如刻舟求剑。”

第五,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上一定要注意: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做到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和严格性。其次,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集中了注意力,就能使神经细胞“全力以赴”,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就能加深记忆。还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这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整理知识可以从横向角度,也可以从纵向角度,但基本的方法都是简化。简化的过程既是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又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提炼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要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记笔记,课外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思维力、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别是对每学一个知识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再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对所学知识了解更加深透。

第六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我们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永远不会再来了,而未来却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事在人为,人定能胜天;所以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是我们拥有的现在。“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满怀诚意,默默注视着你们。总之,只要你们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小学升初中这一过程,把这种“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最大限度地减少小学升初中过程中的痕迹,尽快的适应初中生活,提前在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做好准备,就一定会使自己完整、连续、和谐地步入初中生活,尽快地实现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

如何适应初中生活的学习计划 篇6

无论哪次考试,都要保持班级前10名,年级前50名。

学习目标:

1.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问题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好笔记,如有不懂的知识点,要及时问老师,做到当天的知识当天融会贯通。

2.作业认真完成,不准有一丝的马虎,如有不对的题,看看自己是不认真还是不会,如果是不认真,则下不为例;如果是不会,则即使询问老师。

3.每天要及时复习当天学完的知识,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

4.每周的休息日,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要把一周学习的知识,全部总结一遍,再巩固一遍,并写出自己一周的学习心得。

5.每天要听30分钟英语,训练自己的听力。

6.像数学、语文、英语这样的主课,课上一定要仔细倾听老师的解析,每天都要做几道练习题,提高做题水平,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该背的内容要及时背熟,直到全部都会为止。

7.像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这样的副课,每学完1课后,要及时复习并背熟重点,再做练习,并找出不足,直到没有不会的地方为止。

8每次测验之后,自己卷子上若有错误,老师在解析试卷时,要认真听,找出自己出错的理由,并进一步的加深理解,找出不足,增强巩固。

9.若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要及时和老师讨论。

10.利用课余时间,看一些有用的课外书,开阔眼界。

行为习惯目标:

1.学习态度端正,认真改正自身的不良学习习惯,对待大小考试的成绩要有正确的认识,深刻的自省,不骄不躁。

2.积极参加学校和班集体组织的各种活动,团结出国留学网同学,乐于助人。 3与同学和谐相处,能体谅、尊重老师,热爱自己的学校,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

4.上学不准迟到,不准早退。

5.不受坏学生的诱导,能控制好自己,不与坏学生有密切的来往。 6不贪慕虚荣,做最真实,最朴素的自己。

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已成为任何一个学习者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应从基础教育阶段着手培养。

一方面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初中与小学学习方面的异同,认识到初中学习的新特点,使自己增强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作为以后学习的基础。面对新的环境,学科门类增多,难度增大,范围扩大,过去的经验有的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就要有新的方法和策略,总结自己过去的学习习惯和方式,进而理解搞好初中学习过程中应把握的三个有效方法和策略:即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促使自己对新的学习阶段充满好奇和热情。编织新的梦想和期待,使其产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乐观、主动的学习信心,过自觉的学习生活。

如何引导学生适应高中生活 篇7

关键词:高中生活,适应,调整

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以及新课程, 新生的内心是兴奋、好奇、憧憬、期待、还是有些忐忑不安呢?刚进高中的各位同学一定会感受到高中生活与自己以前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 内心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例如, 不适应学校的伙食、住不惯, 总想着以前初中的时光;觉得不知道在做什么……有的同学甚至可能因此开始怀疑自己, 自己是不是一个弱者呢?

其实不然。在新的环境出现不适应是难免的, 只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 就能克服困难, 迎接新的挑战。人的一生总会面临一次次转折, 顺利地渡过转折, 将会迈向人生新的台阶, 如果不能很好地走过人生的转折, 可能会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留下阴影。从初中升入高中, 也是人生中的一次转折, 如果适应能力强, 尽快适应了新的环境, 便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否则将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生问题, 出现障碍。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呢?

第一, 要使学生真正懂得高中意味着什么。告诉学生, 你是带着憧憬, 带着希望走进高中的, 也许昨天的欢声笑语还未消失, 但今天你却要站在人生的另一个起跑线上奋勇前进。昨天的你还没有完全摆脱那股稚气, 也没有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附关系, 对自己的未来也是懵懵懂懂, 这都不要紧。但今天, 你必须更深入地考虑自己的未来, 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具体化, 同时初步确立自己的社会理想;当然, 你也会更多地想到友谊以至于爱情。总之, 进入高中, 意味着你将面对未来的生活道路, 对未来要从事的职业 (专业) 的选择, 也面临着时代带来的激烈竞争的挑战。你必须深思熟虑, 必须克制自己, 必须努力奋斗。

第二, 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这三年的基本成长要求。简单地说, 就是要基本完成向一个独立的社会的人的过渡。要告诉学生, 你现在已接近成人了。成人有较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也有更多的发言权, 当然也要负更多的责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 你将迈进主要依靠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之中。与初中相比, 老师对你会更客气, 更民主, 父母也会更多地尊重你。除了升学, 你还要为走向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第三, 要引导学生尽快了解、熟悉高中学习的特点。高中学习具有特殊性, 它属于基础教育, 但又有很强的升学预备教育的特点。就目前高中学习而言, 主要是为了进大学深造。因此, 高中的学习科目较多, 学习负担较重, 要面临会考、高考等重大考试。一名高中学生要能够比较自如地完成各科课程, 不仅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体上说, 高中的学习以掌握系统的、理性的间接经验为主, 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有一定的难度, 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要求较高, 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计划性、独立性和主动性, 也需要学生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研究中学习, 在研究中提高, 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也是现代中学生的四大支柱能力之一。

第四, 要引导学生调整自己。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生活在集体之中, 自己的爱好不一定是别人的爱好, 自己的习惯也不一定是别人的习惯, 要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节制,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不随便向别人借钱, 借钱一定要还。要注意个人卫生, 待人要有礼貌。总之, 要从细节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个文明的、有修养的人。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 要有心理准备和应对策略。高中阶段, 虽然学校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老师们精心教学, 教育设施逐步现代化, 但由于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的现象较为严重, 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 这些对心理发育没有完全成熟的你来说是不利因素, 要有心理的准备, 要时刻注意这些现象, 并有应对的策略。引导学生相信自己, 用正确方式来看待自己, 这决定着自己是否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 也决定着自己是否能取得成功。启发他们记住, 不相信自己的人往往会夸大自己内心的脆弱与不安, 也夸大他人的力量, 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 比自己好, 比自己聪明。我当年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 但是我总是对自己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做到, 我能行, 我一定行!”只要相信自己, 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第五,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使他们在和谐的人际互动中健康成长。告诉他们, 好的人际关系是成长和学业进步的保障, 是需要学会适应的重要方面。如何才能改善人际关系呢?培养独立的自我意识, 主动交流。新环境多交新朋友。高一新生如果迟迟结交不到新朋友, 会使学生感到很孤独, 产生种种不良心理。面对新环境、新变化, 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并做好相应的心理调适;还要尽快了解新环境, 主动接受新环境, 使自己尽快融入集体, 多交一些朋友。首先, 要多和同学在一起, 这样你才不会被孤独感所包围, 不会被坏情绪所左右。这样不但可以“不忘老朋友”, 又可以“结识新朋友”。其次, 要常与老师、父母沟通、交流。俗话说“理解万岁”, 只有在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上, 大家才能相互理解、相互谅解, 也能为你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再次要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这样, 不仅会使学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更会使他们在兴趣爱好中暂时忘却对家的思念。高中老师在开学之初会教会你这些, 这里的老师会成为你的朋友。要引导学生多与老师、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听听老师和同伴儿的建议, 学习他们的经验, 让自己少走弯路, 同时这也是倾诉自己的烦恼, 寻求帮助的大好时机。

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呢?要引导学生做4点:1.真心待人。想要别人真心待你, 首先得真心待人。2.要学会宽容。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对朋友不能太苛刻, 彼此应该宽容, 其实我们会发现在自己身边有许多值得交往的并可以成为知心朋友的人。即使同学有缺点, 有得罪我们的地方, 我们不要纠缠不休, 要能原谅他人。同学之间出现摩擦, 要化干戈为玉帛, 要以宽容的态度去解决问题。3.巧妙运用传感效应。以自己的情绪来感染同学, 以自己的热情来引发大家的热情。4.不要抱怨。因为抱怨改变不了现实, 只会破坏自己的心情, 只有马上行动, 从自己做起, 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真诚、宽松、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第六, 关注现在。很多同学之所以不能适应新环境, 就是因为抱着“从前怎样好”, 是回到“以前该多好”的心态, 总拿过去和现在比, 其实过去的美好固然珍贵, 但是今天的努力却可以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所以, 要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心与行动放在今天的每分每秒会更加充实。

第七, 要乐于助人。当学生有困难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伸出友谊之手, 帮助同学。帮助了别人, 自己也会心情愉悦。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从出生到现在, 也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 要相信同学们能够顺利走过充实的高一, 为高中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好好地珍惜三年的高中生活, 珍惜命运赐给自己的人生机遇, 成功的人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媒介 篇8

新媒体时代来临,网络从未像今天这样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少家长感觉“孩子不听话了,被网络带坏了”,面对“顽皮”的孩子,许多家长采取了“断网”等严格控制措施,却无法收回孩子的心。

孩子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知道他想要了解的任何信息,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也有一些家长表示,从来没有一个时代的孩子像今天这样难教育,因为信息时代动摇了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地位。我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觉得是网络带坏了孩子。

网络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网络技能也是目前青少年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因为现在查询资料、收集和传播信息、发送和编辑文件等都离不开网络。家长要知道,新生代的孩子是“网络原住民”,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孩子们习惯的生存方式。如果硬生生地把孩子剥离这种环境,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

运用新媒介,孩子需要支持型人际沟通

在没有网络的时候有电视节目,没有电视节目的时候有电影,所以形式不是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孩子对新媒介不正确的运用是因为缺乏支持型的人际沟通。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条件下和孩子的沟通与时俱进,但只注重形式。不少父母上微信确实是为了了解孩子生活,更好地和孩子沟通,但效果却相去甚远。首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显示,57.8%的中学生使用微信沟通,微信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但有四分之一的中学生选择在微信中屏蔽家长及老师。这说明技术不是问题,而是孩子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尊重和理解,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所以,无论以前的日记本加锁、QQ空间设密码还是如今的微信屏蔽,都说明父母与孩子沟通不能只重形式,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才会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父母要提高媒介素养,做出表率

即便认识到了网络不是洪水猛兽,不少家长却因为不懂得怎么运用网络而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因而在如何对待新媒介的问题上并不能做出表率。学习新鲜事物和家长的年龄、学历没有关系,与家长的“教育素质”有关系。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是青少年成长最重要的心理标志。面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孩子既要发展自己,还要注重保护自己。家长既要自己主动学习,还要帮助孩子提高两个能力,一是学习新事物的主动性,二是远离网络负面影响的自制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运用网络的好习惯。

《青少年网络安全与新媒介素养》调查报告也显示,对于微信内容的真实性,高达69.6%的中学生认为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所有信息来源中,大部分是可靠的。正确辨识虚假与真实的信息、提高中学生安全上网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家长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应对孩子进行安全上网的引导,让孩子能快速识别网络不安全因素。比如建议孩子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禁止陌生人查看照片,小心微博相册、签到、足迹等,学会朋友圈照片、地理定位、评论功能等权限设置,合理选择软件安全控件,提高自己的网络操作技能和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上一篇:有关春节的作文:家乡的春节下一篇:纪检立案呈批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