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2024-10-13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篇1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一、教学案例

我在两个班用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后面的班级是在修改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案一:

1、从生活引入,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出示图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一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一袋盐的重量50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一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60克,……从而引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亲身体验,认识一克与一千克、几克或几千克

学生拿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克与一千克的物体进行亲身体验,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克与一千克的重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一克或一千克。估一估你周围物体的大约重量。

3、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通过各种练习强化对克与千克的认识。

教案二:

1、从经验出发,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T:说说你喜欢的物品的重量。

S:一袋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袋奶粉的重量是500克、一粒泡泡糖的重量是5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我板书,左边书写以克为单位的物品,右边书写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2、研究与体会一克、一千克物体的重量

学生从自己准备的物品当中拿出一克的重量来,掂一掂,然后找一找你周围的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克。同时认识一千克。估一估,周围物品的重量。

3、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二、教学反思

教案一教后分析:课的开始也是从生活情景引入的,但这样的情景引入并没有从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在实际生活中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有关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不是实实在在的学生所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按理说,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应该可以形成一克与一千克的概念,但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根本就没有与一克、一千克产生对比的经验,所以这样的掂一掂、估一估,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掂一掂,估一估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第二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要求学生回家学生用手掂一掂几粒绿豆、几粒米、一个鸡蛋、一袋盐、一袋米、一桶油、一棵菜……的重量,用弹簧秤称一称。在教学时,直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设计教案二。

对比两者进行反思: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克与千克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所以学生在引入的情景中,就会很主动。在掂一掂、估一估的过程上,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掂一掂,估一估,有利用于形成正确的克与千克的观念。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与分析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认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篇2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单位,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师:森林里正举行动物运动会,小鸟和山羊参加了“体重大比拼”项目,通过称重,它俩的体重如下。

师:它俩都争着说自己是最重的,你们能帮它们判断一下吗?

生:小鸟的体重是30克,而山羊的体重是30千克,区别就在于数量后面的单位不同。

师: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是“克和千克”,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帮小鸟和山羊解决问题了。

2.新授知识。

师:周末,爸爸妈妈带着小明去超市购物,细心的小明发现,物品有轻有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

(板书:克、千克)

师: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板书:质量单位g、kg)

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如果没有质量标识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量。

师:秤是一个大家族,你们见过这些秤吗?

师:盘秤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秤。

(课件辅助,引导学生认识盘秤)

师:上面我们看到的其中一种秤叫天平,在天平的右端摆放1g重的砝码,左边摆放一枚2分的硬币,请大家认真观察天平中间的指针有什么变化?这枚2分的硬币和1g重的砝码有什么联系?

生:一样重。

师:也就是说,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呢?

(学生互动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认识“千克”,这里有一袋味精,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读一读它的质量单位。

生:500克。

师:请用手掂一掂一袋味精的重量和一枚2分硬币的重量,并进行对比。

生:一袋味精重,2分硬币轻。

师:1袋味精重500克,2袋味精重1000克,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公斤,用字母kg表示,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千克和1000克相等,1千克=1000克。

师:我们学习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哪什么样的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呢?

(板书:千克———重物、克———轻物)

师:小明和妈妈在超市还买了两件物品,细心的小明发现,在商品的外包装上都有“净含量”三个字,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净含量就是指物品实际有多重。

师:其实质量单位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质量单位。

(介绍中国古代的质量单位)

中国古代的质量单位,以彝器(古代宗庙常用的青铜祭器的总称)上的“锊”(lüe)和“匀”为最早。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质量单位,即斤和镒(y)i,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

3.巩固新知。

师:今天,大家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现在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

师: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连一连,再说一说。

师:观察图中的盘秤,说出盘中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师:分别说说下面秤上菠萝和葡萄的质量。

师:说说三个小朋友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师: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小胖今年8岁,约重25千克。

一根绳子长10克。

小鸟重30克,山羊重30千克,它们一样重。

师: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师:小钢上课不专心,学习的知识没有很好掌握,在写给奶奶的信中闹了很多笑话,请大家当小钢的小老师,教他改一改。

奶奶:

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千克的酸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1千克的米饭吃光。您不用挂念我们,自己多保重。

小钢

2016年6月20日

师: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谁重?

师: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神奇的动物,你知道它们的重量吗?

4.总结反思。

师:今天认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细心观察,数学知识就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难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等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算一算、称一称,掌握两种不同的质量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学生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如果要让学生直接估计出某种物品的重量,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与实录 篇3

[关键词]克与千克 秤 换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7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师:请拿出自己的数学课本和自己的凳子两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生:数学课本轻,凳子重。

师:是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有重有轻,它们到底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轻重的问题——有多重。

【评析:通过让学生掂一掂,自然引入“轻”“重”这两个概念,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创设了情境。】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秤

师:想知道数学课本和凳子分别有多重,应该怎么办?

生:用秤称一称。

师:生活中有哪些秤呢?把你知道的秤介绍给大家吧。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评析:结合日常生活的所见,让学生体验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感知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学习了它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天平称出桌子上的一个苹果、几粒花生、一枚2分硬币等的质量。称的时候要做好记录,3分钟之内哪组称得多,哪组就胜利。(学生分组称物品,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生1:一枚2分硬币大约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15克。

生2:一支铅笔大约9克,一本数学书大约150克,10粒花生大约35克,一个苹果大约89克,一个回形针大约2克……

师:这些都是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来表示。(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掂一克重的物品)

生:很轻。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小块橡皮;2粒黄豆;1个扣子;1个小发卡……

(5)估一估

师:每个小组任意选几件物品放在一起,先估一估它们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得准不准,看谁估得准。

3.感知千克

(1)介绍千克

师:刚才有的组称的物品质量达到了1000多克甚至2000多克,在记录的时候很麻烦,还可能写错,怎么办?

生:可以用千克。

师:真聪明!日常生活中我们称较轻的物品就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就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

(2)掂一掂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就是1千克。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学生用手掂感受1千克)

(3)找一找

师:在你的周围能不能找到质量大约1千克的物品呢?

生1:五个苹果。

生2:8个馒头。

……

(4)拎一拎

师: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拎。(学生有的收集几组的盐,有的称凳子,有的称书包……)

(5)填一填

小明的体重约为35( );50粒黄豆约是100( );一只公鸡约重3( );一包味精约重200( )。

【评析: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通过“称一称”、“找一找”、“说一说”、“掂一掂”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重量单位——千克与克。】

4.1千克=1000克

师: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那么克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大家猜一猜,并验证。

生:两袋盐是一千克,500+500=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20页第一题。

2.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①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 );②一袋盐重500( );③小淘气的体重大约30( );④一个苹果大约重100( );⑤两袋大米重50( );⑥一个鸡蛋重60(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千克=( )克 7000克=( )千克

10千克=( )克 ( )克=4千克

4.想一想

1千克铁和1000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数学课本和凳子,从而感受轻与重,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述的,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掌握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称、掂、说等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篇4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六小学

王利珍

【教学设计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数学

2、《克与千克》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85-87“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轻和重,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㈡过程与方法

1、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关键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更好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教学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猜想验证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两袋糖各500克,盐1千克、500克各一袋,弹簧秤,电子秤,天平,鸡蛋等。

(学生用)六人一组:调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质量,一个2分硬币约1克、一个乒乓球、两袋糖各500克、一袋盐1千克等。

【教学过程】:

一、体验轻重,生成问题。

1.指名抱一抱老师,抱一抱同学,说说有什么感受?(板书:轻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2.猜一猜,师出示一包盐,一包糖,猜猜是糖重,盐重,还是一样重?(生猜)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用秤称,看包装袋。出示包装袋上的质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知道克和千克是表示质量的单位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的物品都带来了吗?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找出上面表示质量的数据和单位,再互相说一说。(小组汇报)

师:同学们带的这些物品都是在哪买到的?(超市)那咱们就到超市去看看吧。(出示超市主题图)同学们认真看图,从这幅图里,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数学信息)师:对于克和千克你还知道哪些?你还想了解哪些克和千克的知识?(学生汇报)师:当咱们要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

师:我们已经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那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重1克呢,大家可以猜一猜(课件:猜一猜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学生汇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物品约重1克。(课件:一枚二分的硬币约重1克,两个曲别针约重1克,两粒药丸约重1克,一颗纽扣约重1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枚二分硬币约重1克,想不想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拿出桌面上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学生掂后说感受:很轻,非常轻,轻的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师:同学们在拿出桌面上的乒乓球,放在手上掂一掂,和硬币比较一下,比硬币轻还是重,那你估计一下,一个乒乓球大约重几克?

师:一个乒乓球和3个2分硬币一样重,也就是说,一个乒乓球重几克?(3克)

小结:当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

师:现在请同学拿起桌面上的盐,站起来掂一掂,跟刚才的硬币比较怎么样?(生:重多了)。同学们再拿起桌子上的两袋糖掂一掂,糖和盐一样重吗?(一样重)咱们来看一下盐的质量是多少?(1千克),再看糖,每袋糖重多少克?(500克)那两袋呢?(500+500=1000克)那盐的1千克和糖的1000克的质量是怎么样的?(相等的)所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1千克=1000克、1kg=1000g),生齐读。

【设计意图】1克的质量比较微小,易被忽视。设计让学生掂一掂等环节,让学生感受到1克物体的轻重,并与1千克形成较大的对比。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掂一掂等活动启发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如几粒米、几颗豆、一颗纽扣等,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建立了正确的表象。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

念后,循序渐进,通过掂一掂、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等感官活动,刺激肌肤与神经记忆,使具体的质量感不断内化,形成一定的经验。

师:现在把盐和糖放在一起是几千克?(2千克)小组内的每个同学再掂一掂2千克的质量。师:你们小组内你最想知道谁的体重?现在你可以背一背他,估计一下他的体重,然后再到电子秤上称一下。(小组活动)(背完了估计出体重再称)师:当咱们表示比较重的物品质量时,用什么作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并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3、认识常见的秤

师:除了刚才咱们用到电子秤,常见的秤还有哪些?(课件出示常见的秤),看看你认识其中的哪一个(师逐个出示,生说说在哪里见过)。

4、比一比,看谁估的准 师:先掂一掂你的数学草稿本,估计一下的质量,把它写下来,不要让别人看见。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用天平称一称,其他同学注意看,又需要提醒他注意的地方,可以告诉他。(学生在前面称,其他同学说,老师及时引导和纠正)(1、游标回零,指针指到刻度盘的中间。

2、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用镊子取放砝码。

3、先加砝码,再调节游码直到左右平衡,读取砝码加游码的质量就是数学草稿本的质量,)

师:你还想打算称什么?用什么作单位?(抽生掂一掂估计一个鸡蛋的质量,再用天平来称)

师:咱们来进行比赛好不好,看看谁估计的质量和称出的质量最接近,老师有奖励,同学们可以随意选,先掂一掂,把估计的质量写下来,再称。(及时奖励估计最准确的同学)

师:咱们在生活中称物体的质量时,都可以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它有多重,再称出准确的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使学生感受到物品的轻重,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使用天平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谁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总结)下面就让我们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完成练习,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1、把质量单位送回家

一个苹果重150()一个南瓜重4()一个排球重450()一个西瓜重4()

方便面100()一袋白糖500()火腿肠250()一袋大米5()一个鸡蛋重50()

2、小小法官

(1)小华今年8岁,约重30克。()(2)一袋洗衣粉约重280千克。()

(3)一包感冒冲剂约重10克。()(4)1千克铁的重量比1千克棉花重。()(5)5000克=5千克。()

3、比一比。(在()里填上“>”、“<”或“=”)

3克()3千克 199克()200克 6千克()6000克

4、这是小东给爷爷写的信,大家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爷爷您好:

我已经8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32克,每天早晨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您的孙子:小东 2012年3月

5、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1)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

师: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

师: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

3)一头大象大约有5000千克那么重,而最大的蓝鲸大约相当于30头大象那么重。

师:像这样的动物太重了,用千克来做单位都显得小了,它们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判断不同物体采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并强化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小结:

师:想一想,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克 和 千克

质量:轻 较重

克 千克 1千克=1000克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通过对教材以及教参的学习,了解班中学生的学情后以及学校器具的准备情况后,我定下了以下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能正确读出称的刻度。

2、通过垫一掂,找一找、抱一抱等活动建立克与千克的量感。

3、通过实物,丰富对克和千克的感觉,培养估测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通过教学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我的总体感觉如下

1、以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就在我们身边,教学反思《《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以学生昨天体检时称体重为切入口,不仅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称来计量物品的质量。还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体重,抱一抱感知对方后多重,巩固比较重的物体时常用“千克”作单位这一发现。通过这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质量的存在。

2、以多种形式感知,让学生建立量感。

为了能够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量感,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枚2分硬币,让孩子们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还准备了很多小东西,如小橡皮、回形针、双色片,在听的过程中建立量感;带来了酸奶、喜蛋等让孩子们在寻找角落中的重量;也在学生得出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时,用千克作单位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那些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体可以用千克作单位中建立量感;让学生互相抱一抱,体验二十几三十几千克是多重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体验克与千克的不同。

3、过于急躁,没有很好利用资源。

学习盘秤后,读出三个人的重量时,可以利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也会更加有兴趣。在互相说一说体重再抱一抱的环节中,可以在抱一抱之前先估一估对方的体重,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以及提高估测意识。

小学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篇6

在本节课中,学生由于没有基础,在课前,就让父母陪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有关“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等,知道了比较轻的东西常用克来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常用千克来作单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这节课的内容,我精心地进行了设计,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先通过出示一个大雪梨和一个小雪梨来比较,又用大雪梨和一包薯片比较,引出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再让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品,例如:2分的硬币、水果、铅球、圆片、两袋盐等,接着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不足之处: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但学生有时没有等老师讲完活动规则时就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篇7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

【学情分析与思考】

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 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 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而肌肉感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易把握, 更难以表达, 学生更多地会受到物品外形、质地等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 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对比感知, 以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体验机会, 在物体与重量相对应下, 在对比感觉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关键。

思考二: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秤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对于用秤才能获取物体的质量是有生活经验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秤适用不同质量范围没有概念。凭图片介绍秤, 并不让学生通过动手称一称而直接给出物体的重显然过于“牵引”。因此课堂中应该有秤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 在秤的使用过程中认识秤, 了解秤因需而制、因需选择。并由此而对质量观念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思考三: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学生对于轻重是有感觉经验的, 对于小单位累积到一定量改写成大单位也是有认识基础的。因此克和千克之间进率关系的理解, 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性, 要提供给学生1克不断累加到1000克的过程体验, 进而揭示1千克是1000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是人为设定的一个高一级单位。

思考四:如何引导学生估测物体重量?

物体的轻重估测主要依靠肌肉感觉的经验, 记存区分这些感觉经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 必须借助一定的参照标准对比着来掂才行。因此, 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多个参照单位, 引导学生不断对比感觉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 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知道1000克=1千克;

2.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通过反复实践, 使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 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 激活生活经验

教师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 (板书课题) , 会念吗?你在哪见到过它们?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师:克和千克确实是表示质量的单位, 而生活中人们习惯称它们为重量单位 (板书) 。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对“克和千克”是有所接触和了解的, 并且知道几克和几千克代表的是物体的重量。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克和千克”具体出现的场景, 激活学生对它们的印象)

二、实践体验, 认识克和千克

1. 认识1克

(1) 出示硬币。

师:如果我想知道硬币有多重, 可以用什么办法? (用秤称) 老师准备了3架秤, 认识吗? (教师请学生指认天平、盘秤和磅秤) 秤硬币该选哪架秤呢? (预计选盘秤的人会多些, 也有人会选天平, 应该没有人会选择磅秤)

师:我们先拿盘秤试试。 (运用视频摄像头把教师现场称硬币的过程投到大屏幕上) 你看到了什么? (盘秤的指针一动不动)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硬币它没有重量? (硬币太轻, 用天平试试)

师: (视频转向天平) 天平两边相平表示两边重量相等。 (师把硬币放到左托盘上) 发生了什么? (向左边倾斜) 现在我把游码移到1克的刻度, 你看到了什么? (两边相平) 这说明这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 (板书:硬币1克)

(设计意图:通过对秤的使用, 一方面让学生形象感知秤, 知道物体称重都用秤, 不同的秤有不同的称重范围。另一方面, 天平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估测、做“人体天平”做好准备)

(2) 感觉1克的重量。

师:请你把硬币放在手心, 别出声, 闭上眼, 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掌心, 感觉到1克的重量了吗?谁来说一说?

师:请每位小朋友到学具盆中找一样1克重的物品, 仔细观察这些重1克的物品, 你觉得这些物品怎么样? (引导学生关注:花生是最小的那种小京生花生, 五子棋是塑料做的, 水果橡皮比自己在用的橡皮要小得多, 长方体的军棋子是塑料的并且中空)

(3) 列举重约1克的物品。

师:想一想, 生活中怎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 (学生举例时描述会比较笼统, 需要追问:怎样大小?多少数量?等等)

教师举例展示:小药丸、边长1分米的便签纸、图钉、卡通回形针、气球、塑料纽扣、棉花团。

师:看看这些重约1克的物品, 你有什么想说的? (引导学生感受形状、大小、材质各不相同, 但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 都是1克)

(设计意图:学生对1克的感觉所能表达的仅限于“很轻”“轻飘飘”“一点点重”, 纯粹从感觉上建立1克的观念是单薄的, 易受物体外表的干扰, 因此, 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一定量的观察感受来协助肌肉感觉, 加深对1克的认识)

2. 体验重量累加的过程

(1) 感受10克。

师:1枚棋子是1克, 那10枚是几克?这次需要称吗?其实我们的两只手就是一架天平秤, 一手掂1克, 一手掂10克, 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肯定能比较得出10克重一些, 追问:重很多吗?引导描述重的程度:略微重一些)

(2) 感受几十克。

师:如果一袋物品是10克, 那么4袋物品就是几克?你能利用这40克做一架“人体天平”来称一称鸡蛋的重量吗? (小组活动, 4人轮换掂)

反馈:学生能判断鸡蛋比40克重, 但对于鸡蛋大约是几克的估计会遇到困难。教师通过引导比较重得不是很多, 帮助学生确定大概范围。最后选秤实测验证。

(3) 感受几百克。

师:知道了鸡蛋的重量, 我们就又有了一杆秤, 你能用这杆秤称一称苹果的重量吗? (小组活动, 对比着掂鸡蛋和苹果, 估计苹果重量)

反馈:重点引导当一个鸡蛋与苹果比较着掂, 难以把握时, 尝试用两个鸡蛋与苹果对比后再做推测。然后用盘秤实测验证。

师:知道了这个苹果的重量, 你想利用它做些什么呢? (小组活动, 估测盐的重量)

反馈:重点引导学生描述对比掂的过程:一个苹果与盐相差较大, 换成两个苹果和盐对比掂。揭开盐袋的标签验证。

3. 认识1千克

(1) 克和千克的进率。

师:一包盐是500克, 那两包就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板书:500+500=1000克) 1000克我们又可以把它写作1千克, 千克是一个比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000克=1千克) 小组内4包盐有多重呢?你能算算写写吗? (指名写:2000克=2千克)

(2) 感受1千克。

师:请你把两包盐叠在手掌上, 用心感受一下1千克。 (同桌轮流掂)

师:想一想, 怎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千克? (结合学生举例, 推算15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 4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100包10克的围棋子大约是1千克。1000枚硬币大约是1千克)

教师列举:实心球、《现代汉语大词典》、四盒牛奶、两瓶矿泉水、9卷卫生纸、5本数学课本、10本数学课堂作业本。

(3) 1克和1千克的比较。

师:看看这些物体重约1千克, 与刚才重1克的物品比怎么样? (多、大) 请你一手掂1克, 一手掂1千克, 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板书:比较轻比较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掂熟悉的物品, 感受10克—40克—70克—250克—500克—1000克, 给他们所熟悉的物品贴上质量标签, 学生易于接受, 并能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 在对比掂的过程中渗透“人体天平”的估测方法, 同时这些物品将是学生进行估测的参照单位, 即便是走出课堂, 学生依然能自觉调动参照单位来比较判断物体的重量。此外, 1克和1千克物体的形、量、质的对比, 使克和千克的观念在对比中得到深化)

4. 感受几千克、几十千克

师:请你找一找, 我们身边哪些物品的重量适合用克作单位?哪些适合用千克作单位?

师:大家都认为书包应该用千克作质量单位, 那你能估计一下书包大约有几千克呢? (反馈:重点交流选择什么作参照、怎样估测的。然后选体重秤实测检验, 并介绍小学生书包合适的重量是根据小学生的体重来计算的, 在2~3千克之间比较合适)

师: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选班中最前排和最后排的学生各一位, 进行称重并记录, 得出班内学生的体重范围) 你想感受一下二三十千克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

5. 介绍认识各种秤

师:如果我想知道比我们体重更大的重量, 比如一辆载满货物的大卡车, 用体重秤还行吗? (介绍地磅, 介绍各种不同的秤)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更重的重量, 丰富学生的感觉经验, 积累更多的参照单位。同时, 使学生对称超重物体的方法及更大的质量单位有一种联想, 甚至是创造的冲动。使他们认识到为了知道更多物品的重量, 人们不断制作不同类型的秤、设定更大的质量单位)

三、回顾梳理, 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比较多, 谁能做做小老师帮我们回忆一下 (结合板书回顾) ?你觉得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四、练习深化

1. 独立作业, 课本第89页第4、5两题。

当堂校对, 对比填克和千克的不同并在第5题后补练习:1000克铁○1千克棉花1500克铁○2千克棉花

2. 拓展训练:估测、实测身边物品的重量, 记录在下表中。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篇8

文昌市新桥中心小学 二年级数学 吕书军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与千克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超市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接着教材再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克、1千克的重量,知道1千克=1000克,【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片断】 第一次试教

一、认识“克”,感受1克。

1.初步建立1克的观念

师:我们已经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那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重一克呢,大家可以猜一猜(出示课件:猜一猜什么物品的质量大约是一克)(学生汇报)师: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到底哪些物品约重一克。(出示课件:一枚二分的硬币约重一克,两个曲别针约重一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一枚二分硬币约重一克,想不想掂一掂,感受一下一克的质量,拿出桌面上大约重1克的纽扣放在手上掂一掂。(学生掂后说感受:很轻,非常轻,轻的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小结:当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

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 1.算一算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1克有多重,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单位,那1千克会有多重?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拿出学具带里的食盐,再看看上面的质量标注。生: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

师:(课件展示)我们再用秤来称称看。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生:1千克。(板书)3.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得出:1000克=1千克

4、掂一掂,比一比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千克重的盐,站起来掂一掂,跟刚才的硬币比较怎么样? 生:重多了

生:1克很轻,1千克很重

师小结: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教学反思:

第一次试教后,对这节课我又一下几点思考:

一、活动感悟少,在这节课中,我安排了“感受1克”、“感受1千克”的两个活动,去让学生感受课和千克。因为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比较抽象。仅仅通过这两个“感受1克”、“感受1千克”的活动,去让低段的学生完全的感悟克与千克,是有点困难。应该要让学生更多的去感受“克”和“千克”。在克与千克关系的理解上,有点机械记忆1000克=1千克,没有很好的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在“感受1克”、“感受1千克”活动后,让学生说感受,学生基本上回答都是很“比较轻”“比较重”。低段的学生对这种感受的描述很简单,如果不及时加深这种感受的映像,学生很可能会忘记“1克”、“1千克”的感受。在学生说完感受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加深学生对种感受的记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再次设计。第二次执教 【教学片断】

一、认识“克”,感受“克”

1、认识1克

师:在生活中,重量单位克与千克会经常使用,那一克到底有多重呢?经过测量,生活中的2分硬币大约重1克。

2、掂一掂,感受克 活动一:感受1克

(学生掂后说感受:很轻,非常轻,轻的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活动二:感受500克

师:1个2分硬币是1克,10个呢?(10克)500个呢?(500克)

师:拿出课前准备的500食盐,放在手中掂一掂,和刚才的1克相比,与你的同桌说一说感受。(学生掂后说感受:比1克重,不是很重,比较轻的)

3、说一说

师:我们感受了1克、500克,现在来说一说生活哪些物品时用克做单位?(生:洗衣粉、盐)

4、小结

师小结:刚才所说的物品都是比较轻,所以当我们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克)

二、认识“千克”,感受“千克”

1、认识1千克(1)算一算,师提出问题: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2)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师:(课件展示)我们再用秤来称称看。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3)克与千克的联系

师: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关于1千克与1000克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课件展示): 天平的一端放1个1千克,一端放1克,会保持平衡吗?(不会)那再加1克?要加多少个1克,才能保持平衡?(1000个)小结1000克=1千克

2、掂一掂,感受“千克” 活动一:感受1千克

师:请同桌两人把2个500克的物品合起来,站起来掂一掂,跟刚才1克、500克、相比较,和同桌说一说。活动二:抱一抱,感受几千克

师:把你们昨天测量的体重说来给大家听(25千克、30千克)

师:现在请你抱一抱你的同桌,感受一下,和刚才掂的1克、500克1千克相比,现在感觉如何?(很重、超级重)

3、说一说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用千克做单位 生:一箱苹果、西瓜、一袋大米

4、小结

师小结:1千克、小朋友的体重都很重,所以在生活中,较重的物品可以用千克作单位。教学反思: 第二次执教过程明显比第一次有进步,经过两次执教,我对这节课有了更多的感悟。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多体验

克与千克是学生刚接触的质量单位,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我安排了四个活动:“感受1克”“感受500克”“感受1千克”“感受同桌的体重”。通过对“1克”“几克”“1千克”“几千克”的感受,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丰富了感性认识。有课充分的感性认识,再通过1000克=1千克的小实验,让学生理解掌握克与千克的关系。使学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多想象

在感受完“1克、500克、1千克、学生体重”活动后,要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说出感受,以加深克与千克的映像和理解。所以我在学生感受完1克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轻的像什么一样?(羽毛、空气)”、“如果握在手心,大课间活动时跑个几圈会累吗?(不累、轻的感觉不到)”。在感受完1千克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手举着1千克会怎么样?(手酸)”、“现在带着1千克去跑几圈会累吗?(很累)”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多想象着中感受体验,是抽象的感受形象化、具体化。

三、架起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多联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要把生活与体验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数学、学习数学。在学生感受完“克”与“千克”后,联系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时用“克”、“千克”做单位。在学生动手操作、思考的同时,架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活跃整个数学课堂气氛。学无止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随即调整教学预案,将是我教学中一个努力的方向。

克与千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和学具

教具:天平,1角5角硬币若干,秤图,500g袋装食盐。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逛过超市?你们一般买什么东西?有没有买过瓜子,水果?又是怎样买的呢?(选好后,拿到秤上称,再付钱)

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物品的重量,重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克与千克)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天平

教师说:用天平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另一种要称的物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

师问:用天平能不能比出数学书和语文书谁轻谁重?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用天平称一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两本书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马上看到指针向语文书那边偏离)

师问:教师这儿有1角和5角的硬币,哪个重?教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问:指针动没动?说明什么?学生得出5角比1角的硬币重。师说:天平除了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称物品重量时,一般在天平左边盘里放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砝码,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标尺的中间位置,表示天平两端重量相等,砝码上标有它的实际重量,这时砝码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认识重量单位“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p101 师问:在天平上称一称2枚1角硬币有多重?(请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发现,天平左边盘里放2枚1角硬币,右边盘里放上标有“5克”字样的砝码,天平的指针正好指在标尺的中间位置,天平平衡,说明2枚1角硬币的重量是5克)

师说:这2枚1角硬币约重5克。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一般用克作单位。(板书:克)5克到底有多重?请每个同学拿1枚2分硬币,掂一掂,亲自体会一下1克的实际重量。

师说:请同学们将盘里的硬币取出,放入粉笔,直到天平指针指向标尺中间,使天平平衡,然后数一数多少根粉笔。(请同学按老师的要求,将硬币取出,把粉笔放入盘中,直到天平平衡,就不放了,这时数出粉笔数。

能得出什么结论?(粉笔与硬币)

3.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p102 师说:像粉笔、硬币、树叶、羽毛等物品,重量比较轻,就可以用克做单位,而有些物品,如:一袋精盐、一袋洗衣粉、一箱苹果等,用克做单位就不太合适了,这时常常用千克做单位。(板书:千克)

师说:1千克=1000克(教师同时板书)。要想称一称一袋精盐有多重,就不能用天平了,得用盘秤。课件1请同学们想一想一袋盐有多重。师说:500克就是我们平常说的1斤,以后买1斤重的物品,就可以说买500克。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统一实行的法定计量单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就能掌握了。师问:再放入秤盘一袋精盐是多少克?(1000克)师说:2袋精盐正好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1千克又叫1公斤。请同学们回家后掂一掂2袋精盐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师说:在商店里,常用盘秤、电子秤称物品的重量。

师问:看盘秤指针所指的数字,你能说出苹果的重量是多少吗?课件2,练习二十 第三题

克与千克教学设计 篇10

关键词:心肌梗塞,倍他乐克,他汀类药物,心脏保护作用

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迅猛增强显著提高了公众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不断调整,加之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渐趋增多趋势,心肌梗塞属其中的常见类型之一,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1]。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心肌梗塞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他汀类药物及倍他乐克治疗,回顾分析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35-82岁,平均(60.4±4.7)岁。均与急性心肌梗塞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修订)标准符合,并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梗死部位:下壁梗死25例,前间壁、前壁梗死55例。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常规取阿司匹林及单硝酸酯类药物应用,观察组在应用上述方案常规治疗的同时,取倍他乐克口服,12.5mg/次,2次/天,立普妥10-20mg/天,或来适可40mg/天。对患者心血、心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行4-12个月追踪观察。

1.3 效果评定

显效:血脂正常,无自觉症状,心电图无心肌缺血等异常表现,心功能改善>2级,与治疗前比较心脏超声示心脏无增大;

有效:血脂正常,自觉症状轻度,心电图无S-T段改变,心功能改善>1级,与治疗前比较,心脏超声检查示心脏无增大;

无效:血脂偏高,自觉症状明显,心电图有S-T段压低,心功能无明显改善,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心室有增大。

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VAD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与晚期最大充盈速度比(E/A)、心率(HR)、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E/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HR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DC-C水平、TG水平、TC水平正常,对照组LDL-C水平、TG水平、TC水平偏高,但TG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LVADD治疗后明显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实践表明,心肌梗塞24h内,心肌可有不可逆损伤发生,几乎受累的心肌均坏死,故导致舒张功能不全和左室收缩,降低心排血量,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增多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导致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加和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使梗死面积扩大,加大了致命性心律失常风险,严重者诱导猝死现象发生[2]。故在心肌梗塞早期,制定有效方案,对濒死的心肌加以抢救,可延缓心肌梗死进程,使梗死面积缩小,对患者心肌梗塞后心功能加以改善,从根本上降低死亡率[3]。

倍他乐克可使负性肌力和心率降低,有较强的心脏选择性,可降低运动及休息时心率,进而使心肌耗氧量降低,舒张期充盈时间延长,使冠脉血流最大程度的增加,心肌供氧、供血状况改善,心肌收缩力降低,使做功减少,避免血栓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破裂[4]。减少动脉壁搏动血流及剪切力,降低应力,进而降低血压水平;并使房室传导减慢,起到抗心律失常效果,内源性拟效感活性不具备,偶或不诱发支气管痉挛,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降低;为中度脂溶性,对下丘脑交感神经释放有阻断作用,使迷走神经张力提高,对心肌得构与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之间的恶性循环加以阻断,对心源性猝死起到良好预防[5]。

他汀类药物对心肌细胞肥大有抑制作用,心室重塑中,心肌细胞肥大为主要特征,为系列物理、生物刺激的综合效应。通过对相关核录因子的活性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进行调节,对心肌肥大加以抑制[6]。通过将类异戊二烯中间体的合成阻断,造成非活性的小G蛋白在胞浆内堆积,将细胞内信号传导阻断,进而达到对心室重塑、心肌肥大抑制,改善左室功能的效果[7,8]。他汀类药物可对AngⅡ参于诱导的新生期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并使AngⅡ1型受体密度降低,减弱AngⅡ作用,延缓动脉硬化进展,使新的动脉粥校硬化区域形成减少,减少LDL氧化,使斑块稳定性增加,进而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率。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心肌梗塞后采用他汀类药物与倍他乐克治疗,可有效保护心脏,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柳万千,王晓丽.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诊治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6:156-158.

[2]任海斌,钟永根.急性心肌梗塞6h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3):155-156.

[3]Wilson SH,Bell MK,Rihal ES,et al.Infarct artery reocclusion after primary angioplasty,stent placementan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Heart,2001,141(5):704-710.

[4]胡大一.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中国专业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2):170-174.

[5]Haim M,Hod H,Kaplinsky E,et al.Frequency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high-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n patients with a first non-Q-wav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 J Cardiol.1997,79:674-676.

[6]范茂林.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0-82.

[7]Uchide I,Takaki H,Kobayashi Y,et al.Extraction duringexercise determines training effect afte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myocardial infarction.Cire J,2002,66(10):891-896.

上一篇:浅析陶渊明和李白的诗酒风流之异下一篇:2010.思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