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过程作文(共12篇)
学习的过程作文 篇1
每当我看到自己写的毛笔字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又让我回忆起学习毛笔字的酸甜苦辣。
苦
第一次,我高高兴兴地让爸爸教我写毛笔字,我本来以为毛笔字挺简单的,但事与愿违,竟然连笔的方法都不正确,光拿笔就很难学。
酸
第二天,爸爸开始教我各种笔划怎么写,爸爸说要注意藏锋和露锋,我心想:写毛笔字还不简单呢。我写一个笔划练了好几天,搞得我都快晕了,爸爸说要一笔一划一模一样的写出来,还得注意格式,听得我稀里糊涂的,不知道如何是好。经过长时间的练习,终于,我已经能写出一点样子了。爸爸看我笔划练得不错了,就开始让我练永字。爸爸说:“永字里点、横、竖、撇、捺都有,被称为永字八法,所以才让你练永字。”一开始,我写的永字就像个大大的墨团,后来,我练了几天,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学会了写毛笔字的运笔方法和结构。有一次,爸爸带我去香港艺术馆,那里有个可以让游客演示书法的地方,我大胆地走上去,写了一个经过我一段时间练习的永字,旁边的人就为我鼓掌,使我信心大大增加。
怎么样,这就是我学习书法的经历,在学习中我尝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我真正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学习的过程作文 篇2
当今社会处在高速经济发展的轨道上。经济贸易全球化为企业制造了一个更加动态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快的竞争力。竞争力的不断提升需要组织学习的支持。加强组织学习可有效提高企业运用信息和知识的综合能力, 而组织学习过程模型则是组织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的重要部分。组织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析和处理, 使组织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本文对已有的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进行了分析, 发现原有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不是完整的动态系统。于是, 作者对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进一步总结归纳和分析, 建立了组织学习过程修善模型。
二、组织学习模型回顾
(一) Argyris和Schon提出的经典四阶段模型
Argyris和Schon提出的三种不同水平的组织学习模式:单环学习 (single-loop learning) 、双环学习 (double-loop learning) 和再学习 (learningaboutlearning)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组织学习四阶段模型 (如图1) :
“发现”是组织通过有意识、系统和持续的监测及分析活动, 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细微的观察。“发明”是在发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 组织发明一些方法或策略来解决问题或实行一些策略来抓住市场机遇。“执行”是组织对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实施的过程。“推广”是组织学习对知识的扩展, 从个人扩展到组织, 从单层面扩展到多层面。然而, 经典四阶段模型却是一个间断非连续的过程。它没有反映出组织学习是将组织内外的知识融合到组织原有知识, 并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 没能体现出组织学习动态性特点。
(二) 陈国权和马萌提出的改进的组织学习模型
陈国权和马萌认为Argyris和Schon的组织学习过程是一个不完整的组织学习过程。为实现组织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陈国权和马萌在其研究的基础上, 对组织学习模型进行了两点改进:一是加入“反馈”阶段, 反映了组织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二是通过知识库连接组织学习过程中的各阶段。然而, 该模型忽略了组织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 它处在一个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同样, 该模型所展示的组织学习模型中五阶段的过程是单向的, 没有体现组织学习各阶段之间的反馈作用。
(三) 陈国权进一步提出的“6P-1B”模型
陈国权提出的“6P-1B”模型较中的模型主要有两点改善:第一, 在发明与执行中间加入了“选择”阶段。第二, 考虑到组织学习的系统环境, 该模型表示出组织知识库的知识不但能从外部环境中直接获得, 而且也会向外部环境溢出。“6P-1B”模型突出了组织学习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组织的选拔机制, 无论对方法还是对信息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组织学习的效率。然而, 该模型中, 组织学习过程中各阶段的箭头是单向的, 且每个阶段是通过知识库的知识流达到双向的。不存在直接反馈的过程。在实际组织学习过程中, 企业作为一个由各部门共同组成的组织, 其各部门分工职能不同, 其任务目标也必然不同。
三、基于学习方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
简单的把“反馈”阶段和“发现”阶段放在组织学习过程模型中某个环节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贯穿于组织学习的各个阶段。如图2所示, 在“过程1”到“过程4”中包含着反馈与选择的过程, 具体分析如下。
(一) “过程1”:“发现”阶段到“发明”阶段的选择过程与“发明”阶段到“发现”阶段的反馈过程
“发现”阶段到“发明”阶段的选择过程。在“发现”阶段, 组织通过收集大量的内外部信息, 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或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组织需要对要解决的问题和机遇进行权衡选择, 将资源分配到对企业更重要的地方。组织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机制, 来帮助企业完成这种选择。组织带着选择的机遇或者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到“发明”阶段。在企业找出方法和策略来应对企业通过“发现”阶段分析到的变化时, 企业要考虑企业实行的对策是否解决问题的本质, 而不是表象。
(二) “过程2”:“发明”到“执行”的选择过程与“执行”到“发明”的反馈过程
“发明”阶段到“执行”阶段的选择过程。组织针对组织内外部的变化会制定几套方针和策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对方案进行选择分析和评估, 设定一定的标准进行合适方案的选择。“执行”阶段到“发明”阶段的反馈过程。在进行评估选择后, 企业选择了合适的方案进行执行。在企业对方法和方案进行实际运作和实施时, 会遇到先前无法预计到的问题, 将其反馈给“发明”阶段, 使其更完善。
(三) “过程3”:“执行”阶段到“推广”阶段的选择过程与“推广”阶段到“执行”阶段的反馈过程
好的组织学习来自分享和推广。有些方案执行效果好且容易推广, 有些方案执行效果好但推广较困难。对于组织而言, 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成功事件和失败事件都进行推广, 应该选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推广学习, 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推广造成的资源浪费。好的推广和扩散可加快组织学习的速度, 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推广”阶段的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方法的阶段, 也是对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的阶段。
(四) “过程4”:“推广”阶段到“发现”阶段的反馈过程
将组织的方案和方法进行推广后, 得到了组织学习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学习的结束, 组织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价, 对学习方法进行探讨甚至对整个学习系统进行剖析。
(五) 组织的内外部环境
“反馈”过程和“选择”过程将组织学习的四个阶段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又通过“知识库”将组织环境内部的知识进行综合, 使组织的内部环境成为一个综合体。组织的外部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将信息输送到组织的内部时, 组织对信息进行判断。所以企业要结合组织外部环境所传达的信息,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不断改进, 从而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断提高。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文提出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认为, 要想通过提升组织学习效率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就必须在组织学习过程当中包含发现、发明、执行、推广之间的选择或反馈过程及知识库与各阶段的相互作用。基于该模型, 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注意各阶段之间的选择和反馈过程, 使组织学习更具动态性。首先, 企业在进行组织学习时应注意各部门间的反馈和有效沟通。其次, 企业应注意组织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最后, 注意内外部环境变化。
参考文献
[1]彭晓东, 陈荣.基于知识的企业信息化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4) :68-71.
[2]A rgyris C, Schon D A.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Reading, M A:Addison-Wesley, 1978.
[3]Argyris C, Schon DA.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M].Reading, MA:Addison-Wesley, 1996.
[4]陈国权, 马萌.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3) :15-23.
[5]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4) :86-94.
[6]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 (4) :86-94.
学习的过程作文 篇3
我所教的一堂品德课的课题是《我心中的规则》,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 “心中有规则”中的第三框题。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过程。五年级学生有思想,乐于表现,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思维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基于此点,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领悟,在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通过现场演示、合作探究、自由辩论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给学生自由驰骋的蓝天。具体如下:
1、现场演示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正方形和圆形。要求一位同学徒手画,另一位同学借助直角三角尺和圆规画。
比较一下,谁画得好?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说明:要想让课堂“活”起来必须让学生做到“四动”:1、动眼——读 2、动口——讲 3、动脑——思 4、动手——做。让学生上黑板来,就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
2、生活在线
(1)学生阅读“‘小上帝’不让老人”事件。
(2)思考:该事件留给我们思考是什么?
3、红绿灯变奏曲
(1)指导学生比较两幅十字路口交通图。
(2)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行人乱穿马路,是小事,还是大事,为什么?(看投影)
(4)继续讨论:在没有往来汽车时,并能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为什么?
(5)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冒”吗?为什么?
说明:心中需要有规则吗?为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就是结合“生活在线”中的“‘小上帝’不让老人”和“红绿灯变奏曲”两个案例让学生合作探究来突破的。应该说教材中在学生学习场景以及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时时处处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大量使用了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与案例,尤其是设疑性与冲突性的活动设计,具有较强的哲理性与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活动。
4、小型辩论会
你在银行取钱时,假如一位老大爷的老花镜忘记带了,请你帮他写一下存款单的内容,并且输入密码,你能不能帮他吗?为什么?
说明:这个问题创设一个两难的情景,增加了一点难度,目的为了给学生一个思维训练的机会。让同学们自由辩论。不设定固定的答案。
通过学生的反响来看,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如下: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力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心理参与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学生不仅经受认知的挑战,还要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更要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上获得精神的体验,在回归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
尽管对一堂课的评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但基于我对教学实践的认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师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把文本主义的教学转变为活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将小课堂拓展为大课堂,要让品德课的课堂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后课改时代,品德课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专业成长之路更加宽广。
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作文 篇4
小时候,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这些诗句,稚嫩的童声好似裹满了笑意,回荡在教室中。我们的脸颊沐浴在金子般的阳光中,有两个可爱的小酒窝在脸上跳动着,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年少的我们,虽然不知其中饱含的人生情感,但也着实被面前这个巨大的文学宝库深深地吸引了。咀嚼着,一种微妙的幸福感沁入了我的心田;这些唯美的句子,都是老祖宗们一代代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学财富,使我们可以直接享用,不正是一种幸福,一种喜悦吗?于是,我欣欣然地拥抱、学习它,体验着这种幸福。
小时候我在学习古诗文中体验文化传承的幸福。
长大了,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
小学时,科学老师带我们去解放公园上自然与科学课。在柔和的阳光下,老师让我们靠近一株小桃树:这棵树长得很瘦弱,很委屈,有同学嘲笑它是《我的小桃树》中的小桃树的翻版,科学老师温柔地批评了他:“不能这样说,你们看,它开花了。“看到了,好小的一朵。”同学们不屑地说着,就都离开了。只有我和老师一起,在细小的花中认着雌蕊、雄蕊,花萼和花瓣。汗水侵润了我们的衣襟,我们弯下腰,在树前树后忙碌着,不觉得累。一阵风吹过来,花朵在风中哆嗦了几下,落入了湿润的泥土,只留下空荡荡的枝头。我和老师用土把小花朵埋好,在树前站了好久,算是对它的默哀吧。此刻,一种莫名的幸福之感震颤着我的内心:我巩固了知识,认识到了生与死的意义――物、人均有始终,关键要问心无愧,做一个对世界有贡献的人。于是,我坦然地接受,学习它,体验着这种幸福。
长大了,我在研究大自然中体验认识生死的幸福。
现在,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
“天空中不曾留下飞鸟的痕迹,可我已经飞过。”不管成败几何,我的学习之路上的每一次发问、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流汗,都是我的财富。面对晦涩难懂的数学题,我会跟着老师转,直至弄明白。看着满满一本子的字的精灵在跳舞,一本子的运算符号在笑……这是豁然开朗的幸福;面对生僻的单词,我会把词典翻遍一探到底,听见生字本上又有一个单词在高声唱歌,这是探求未知的幸福……有学习,就有收获,就有幸福。于是我乐然地面对,学习它,体验着幸福。
现在,我在一次次探究中体验追求未知的幸福。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篇5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的课堂也在不断倡导和推进“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特别是学生在思维上的参与。在生本课堂的建构中,教师要能够注重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能够让学生有自主探讨、相互质疑、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时间,对于文本的解读也要遵循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提升课堂的整体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本课堂;高效;自主
现如今,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正在被慢慢引入。所谓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贯彻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升。
一、先“学”后“教”,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肯定学生的?W习能力,让学生们先“学”,然后教师再进行“教”,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疑问,激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是先学后教的关键所在。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预习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生本”课堂,将预习的效果最大化地体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如下预习作业:(1)阅读课文,读准内容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长句多读几遍。(2)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和绿色通道里的二类字,为生字口头组词,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3)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试着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4)能讲述故事内容,对小猪、小牛、小猴的不同做法能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预习先“学”,学生就会产生一些自己对于文章的想法和疑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就会表现出不同,对于课堂交流也很有兴趣参加,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二、不“教”而“教”,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所谓“不教而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并在思考之后得到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自己特有的感受。在课堂中,教师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促进学生学习理解。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在带着学生整体感知一遍课文之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有学生提出,上述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1)“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信赖的?(2)“我”是怎样逐渐得到雏鸟的信赖的?之后学生在小组中和小组成员展开积极讨论,围绕着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说着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学生在“不教”中也对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效果。
三、畅所欲言,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之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他们也是教学资源的主要构成者,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知识的兴趣、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提出的问题以及小组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亦或是表述出来的错误观点,都是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要能够抓住每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文章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竞有这么大的魅力。有很多学生都不太理解“魅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教师就可以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以及见解统统都说出来,并且层层递进,从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到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一步步的质疑中前行,在前行中获得思辨能力的有效提升。在生本课堂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的常规讨论,不断提升学生感悟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四、课外延展,丰富学生资源积累
生本课堂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它还可以向课堂外延展。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走廊里、广场中、花园里搜集一些诗句、广告等,丰富学生的资源积累。
又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查询苏格拉底的资料,并做相关了解。此外,由于文章主题是讲要珍惜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和惜时有关的名言警句或者是诗词,并且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展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创造、参与相应的活动,还能够让学生在课外延展中丰富资源积累,实现自我能力的有效提升。
学习的过程作文 篇6
我们在学习中,最有效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就是跟随老师的讲课进度来进行学习,毕竟自我学习还需要一个理解复习解析的过程,而跟随老师的上课节奏听讲,就可以有效的将知识点记忆下来,并充分的理解知识内容,而老师的讲课过程中也往往会根据我们的学习进程而布置适合当前学习段的作业与考试,这样才能既有效的学习知识点,还能将知识点进行学习应用。
二、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就是我们所需要重点学习关键,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才能为后续的知识累计做充足的积累,而在这方面我们最好是寻找课本之中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再来环绕重点知识精心学习,这样不仅学习内容与重点相关联,还可以将之与重点知识点组合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就是我们在课本知识学习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知识点不容易忘记,还可以随着知识的累计,扩建成更加庞大的知识体系。
三、考试
学习的过程作文 篇7
一、动手实践,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我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问道:“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用桌上的学具想办法测一测、量一量。”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 思维非常活跃。在汇报中, 有的学生用“绳测法”, 有的用“滚动法”, 还有的学生方法很独特, 他不是用绳子直接测圆的周长, 而是将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后, 用绳子测出扇形的弧长, 进而求出圆的周长。再如, 在教学“移多补少”的问题时, 根据教学重点分层次进行操作:先让学生摆两行小棒, 每行10 根, 再从第一行移动一根到第二行, 问两行相差多少根?移动2 根呢?3 根呢?……这样经过操作, 一眼就能看出结果, 得出相差数与移动数的关系;然后指导学生第一行摆10 根, 并告诉他们只要给第二行2 根, 两行就同样多, 问第二行原来有多少根?学生边摆边说说是怎么想的。像这样的问题, 如果脱离了操作, 而只有学生的空想或老师的空洞说教, 是很难理解的。但经由教师创设操作情境, 学生凭借动手实践, 数形结合, 不仅很快建立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模型, 同时也明确了算理, 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师只要把握好教材, 就能为学生创设合理的适时动手操作的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做一做, 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在动手中思考, 并在动手、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 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 学生所释放的激情已不再是老师赋予的学习任务, 而是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需求。这样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在操作中,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索, 实现思维再创造
如“长方形的认识”一课, 我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
第一种, 量一量。提问: (1) 哪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2) 四个角都是直角吗?然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二种, 教师引导:“看了这个长方形, 你有什么发现想要告诉大家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汇总板书: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接着问:这只是大家的猜想、发现。到底对不对呢?应该怎样来验证呢?因为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学生的探索活动显得尤其带劲。通过大量的操作, 量出了多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对边, 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确实”相等。同时又有学生提出, 除了用量的方法, 还可以用“上下对折、左右对折”的方法来验证。对于“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验证, 除了用三角板的直角逐个量的方法外, 还有学生想到, 可以依照“上下对折、左右对折”验证对边相等的方法, 先用折的方法证明四个角都是相等的, 再想办法证明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
比较两种教学方法, 不难看出, 虽然第二种方法占用的时间比较多, 但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再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初步学习了“猜想———验证”的合情推理思想。在探究中, 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再创造”, 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合作交流, 完善思维知识网络
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 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堂生活化,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努力突出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教学时, 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 使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形式上, 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加强培养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时, 给出一个长1.2 米、宽0.8 米的长方形, 让学生计算面积。学生的答案先是五花八门:有96 平方米、9.6 平方米、0.96 平方米……讨论中, 有的学生用估算的方法, 1.2米和0.8 米都接近1 米, 面积大约是1 平方米, 排除了前2个答案;有的学生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换成12 分米和8分米, 计算出面积是96 平方分米, 即0.96 平方米。这些讨论过程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活动, 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再学习小数乘法的方法。教师在学生自学和合作的同时, 将本节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以达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升华。
教育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过程的体验教学, 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其最终结果一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总之,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统一, 过程是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且要学会“怎样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 使其成为自己可迁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打通学生自主学习的脉络,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摘要:教学是既有过程, 又有结果的有机整体。数学教学时, 教师应立足生本,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效应 篇8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一、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 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即3.5×2.7+2≠9 .47,得出余数。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即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可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能清晰地把握这类题,学会逻辑地思考。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所以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该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化学课堂学习过程的基本阶段 篇9
感知化学新教材,一般有三个途径:(1)演示实验或边讲边实验,这是主要的。其次是展示模型、标本、挂图等直观教具和幻灯、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2)利用教材、课外读物中提供的基本事实材料。(3)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学生头脑中的旧观念,使与所学的新观念结合起来。这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非事事都要从生动的直观开始,注意克服为演示而演示的形式主义。学生的共同经验是,全神贯注地看、听、想、做,不断地与思想不集中受外来干扰作斗争,集自己的注意力。实验看一次做一下,比读十遍印象还深,不看不做就无真情实感,难于理解所学内容。看时要注意老师的指导及说明,学会既看全面,又能分清主次现象。没有实物及实验可看的可做的,要认真听老师所讲的事实、例子。边看、边听、边做、边想。这就是把所看、所做、所听的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事实的信息(刺激),通过能动地调整各种感官和大脑皮层兴奋点,把强弱不同的信息(刺激),吸收输送到大脑。物质及其变化是复杂多样的,从教学的需要来看,其中有主要与次要部分。因此,要获得准确的、清晰的观念,真正把握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联系,应学会观察,懂得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教材和发展想象、思维能力阶段:理解化学教材,就是要引导学生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感性认识,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占中心地位。全神贯注地接受了信息,吸收了许多材料之后,学生要动脑想,注意老师所作的分析、对比、归纳,概括得出结论的过程,或根据老师的启发引导,学会得出结论,这是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而有时学生思想不集中,不注意这个过程,只听到结论,结果不理解也记不牢不会用。好学生的体会是,强制自己全神贯注地听和想,学会得出结论。这是大脑运用语言文字紧张思维的阶段。这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学习过程的关键一步。必须在这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上下功夫。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并教会他们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把宏观的现象、事实,深入到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运动变化中,本质地理解所学内容。
3.复习教材,发展记忆能力阶段:这个阶段,还要培养识记的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准确性等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力与记忆方法。(1)加强实验等直观学习,对所学对象,有深刻鲜明的印象和对学习化学发生浓厚的兴趣。(2)对所学内容有明确目的,了解记忆的要求,有选择、有重点记忆所学内容。(3)理解所学内容,是加强记忆牢固性的前提。(4)掌握记忆规律,熟练使用记忆方法。
孩子学习围棋过程中的困惑 篇10
一、孩子几岁开始学习围棋最合适?
答:孩子到了四五岁学起来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年龄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我们的老师会因材施教,对他们采取列举式、鼓励式教学。只要引导有方,四五岁的孩子是完全能够学好围棋的。同时家长在这个时候切忌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孩子每一点的微小进步,让他们在鼓励声中茁壮成长。对于六岁以上的小学生来说,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围棋开发智力,是再好不过的事。
二、学习围棋是不是要有天赋?
答:下棋肯定是要有天赋的。但那指的是要下到某个高度,如达到李昌镐,常昊那样成为超一流棋手的境界,没有天赋光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达到一流棋手水平,我们认为只要有好的机遇和学习环境,再加上自身努力,只要有正常人的智商是不难做到的。很多家长在孩子一开始学棋时就想让其走职业道路,培养成国手,其实这种出发点是错误的,孩子在学棋时兴趣是最重要的,由于家长的心态和情绪往往会影响孩子,导致孩子厌学,最终弃学,所以只要出发点找准了,心态放好了,至于孩子能不能成为职业棋手,那是以后的事情。我们的宗旨就是“开启少儿智慧,培育棋苑英才”,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围棋受益终身。但如果真正是学棋的料,也不会被耽误的。
三、家里没有人懂围棋,应该怎样辅导孩子?
答:其实家长懂不懂围棋并不重要,关键是怎样正确辅导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建议家长配合老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适当做些死活题。另外还可以利用专门的书籍、电脑软件,让孩子做题或和电脑下棋。
四、家长会下棋,能不能自己教孩子?
答:如果家长本身是搞幼儿教育的,并且下棋的水平也比较高,那可以考虑自己教孩子。但是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有自己的共同语言,课堂上会形成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相比单独学习更容易提高孩子学棋的兴趣。
五、孩子上课时家长是否需要跟孩子一起学习,然后回家再辅导孩子?
答:建议家长最好不要呆在教室里,因为那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造成孩子依赖感,对孩子学棋是非常不利的。
六、孩子在家里没有对手下棋怎么办?跟家人下棋是否有利于提高棋力?
答:在孩子学棋之初,应该多下棋,家人最初是孩子学棋的最好对手,但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等到孩子有一定的棋力之后,最好跟水平差不多、年龄差不多的孩子下棋。在下棋中,家长要摆正心态、看淡胜负并不给孩子压力,而孩子则应该认真对待每一盘棋并看重胜负。在初期阶段,下棋要求量不求质,有些东西下多了自己就会明白,等到了中级以上水平则是求质不求量了。
七、学习围棋能提高计算力吗?
答:围棋从入门开始就接触数气、数目、棋子价值计算、大小判断、形势判断等等,孩子在学习这些围棋知识时,会从开始算一步、两步,发展到以后能算几十步,在这个过程中当然能显著提高计算力。
八、学习围棋能提高注意力吗?
答:围棋有“千古无同局”之说,其无穷无尽的变化以及相生相克的哲理会带给孩子新鲜的趣味感,在充满趣味的学棋中,孩子的注意力将在不知不觉中从 10 分钟、20 分钟延长到 1 小时、2 小时。
九、学棋能使学习成绩提高吗?
答: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习惯。一个注意力集中时间长、思考有深度、能够举一反三的孩子,学习成绩自然会很好。而系统的棋类培训恰恰能显著提高少儿的思维尝试和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
十、学棋有助于孩子的创造力、应变力吗?
答:棋类运动是自由自在、没有约束的天地,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构思、指挥棋局的发展。围棋对弈中随时随地体现着“水无常形,兵无常法”的道理。依靠时怎么扩大战果;落后时怎么力挽狂澜;势单力孤时如何保存自己;以及怎样发挥棋子最大的效率等等问题,都需要根据不同的局面来制定不同的策略来处理,这些思考时时都在锻炼着对弈双方的创造力和应变力。
十一、学习围棋能锻炼孩子的挫折感和意志力吗?
答:围棋是开发智力的最好工具,大家都知道围棋可以开发智力,培养性情,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但同时围棋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手段,围棋是个很残酷的竞技项目。虽说在游戏中开发孩子智力,但一盘棋下来不是输就是赢,对孩子的身心,尤其是心里承受力是极好的锻炼,因为以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现在的孩子家境一般都比较好,很少经历失败和挫折,让孩子从小在竞争的环境中成长,在老师和家长正确引导下,正确面对输赢。这些对孩子的将来是很有帮助的。
十二、孩子很喜欢学棋但害怕比赛,输棋就哭,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答:有的孩子遇到比赛,可能会表现得不够自信、害怕竞争,这是正常的现象,其实这个时候正是锻炼孩子毅力的大好时机,遇到这种情况要耐心地开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努力了就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千万不能选择逃避,说“我们不学了”之类的话。孩子输棋就哭说明他有进取心,这时候应该适时地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慢慢地孩子就能忍住泪水,变得坚强起来。
十三、孩子学棋的兴趣比最初淡了,有段时间老输棋,感觉没进步,甚至孩子有点不想学棋了,应该怎么办?
答:兴趣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初学的孩子,兴趣尤为重要。很多孩子兴趣淡化,往往是家长的情绪和心态影响了孩子,家长操之过急,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左右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因为学习围棋是个周期性很长的一个项目,进步也是不确定时间的,不论哪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低谷期,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多沟通,多配合,所以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因为任课老师更熟悉孩子的具体情况。
十四、为什么要做死活题?做死活题有哪些好处?是否要多看些诸如定式、布局方面的书?
答:死活是围棋的根本,计算是围棋的核心。死活中包含了许多技巧,如棋形、感觉、计算等等。因为其他技巧性的东西比如布局、定式、官子,老师在课堂上都能教,唯独做死活题是要靠学生自己完成的,所以要想尽快长棋,这个环节很重要,需要靠老师、家长、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十五、在家中孩子应该怎么做死活题?应做什么方面的书?
答:做死活题应找些适应孩子水平的题来做。中心有很多适应各阶段水平的书,应向老师咨询做什么样的题目。做题时兴趣很重要,应从易到难逐步过渡。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入门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兴趣比较浓厚,对做题比较新鲜,建议把书上的题目摆在棋盘上,让孩子自行摆出结果,这个阶段不需让孩子过多思考,主要是训练第一感觉及培养做题的兴趣,而且题目不宜过难,最好找那种只需下
一、两步就可以有结果的题来做。
体验学习过程 做课堂的主人 篇11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主体作用
体验式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一种体现人文理念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情感体验,让学生有所感受。以对知识和生活的体验,智慧的开启为宗旨,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和全身心体验。
体验式学习需要教师创设体验的条件,搭建体验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应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上课是一种乐趣,愿意全身心参与课堂,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知识背景下,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动力,产生自发探索、思考问题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引入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中,首先让学生发现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在引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并且通过学生考老师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会绞尽脑汁思考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生活情境
在学习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买铅笔”。
铅笔是孩子日常学习最重要的伙伴。每个人都有买铅笔经历。我们班有48位同学,老师打算每人发一支铅笔。文具店里有两种货:5支一包或者3支一包。前者4元,后者2元7角。请你为老师设计一个最合理的买铅笔方案,如何买最省钱。学生们通过讨论之后,纷纷汇报最佳方案。就当同学们认为自己的方案最省的时候,其实,最省钱的方案就是买9包五支一包的铅笔加1包三支一包的铅笔。虽然多买了几支,但是是最省钱的办法。这样,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更好地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鼓励学生用直觉猜想,寻求解决思路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上课举了两组例题让学生来比对:4×(25+50)、4×25+50×25、8×(15+25)、8×15+8×25。
结果同学们发现有一组的结果是相同的,并且第二组的结果更简单,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时候,我鼓励学生去找找,还有其他的算式是否符合这个规律,并且让学生根据这些例题将规律表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二)提供参与机会,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准备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课堂中,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有什么关系?会有怎样的关系?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出长方形再记录他们的面积和长宽的数据来发现规律,并且将这些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完成表格。学生通过实验、计算、观察、分析,发现了长方形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给学生创种过机会,让学生不做知识的消费者,去做知识的生产者。
三、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
教学中,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经历发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从而更好地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主动质疑、主动探究。
(一)提供开放的活动时空,激励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教学“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7,甲数是8,乙数是多少?”教师学生理解题意,根据问题,各自发挥想象,寻找各自的解题方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最后各小组代表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有的学生提出,只要找到甲数是乙数的4/7,就可以用8÷4/7求出乙数。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前后项分别扩大2倍,前项就是8,后项就是14,从而求得乙数。还有学生提出,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10,可以说:“甲取3份,乙占10份”,用8÷4=2,既得出每份的数是2,再用2×47=14而求出乙数来。这样的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又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发现、创新的快乐。
(二)倡导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沟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过程,互相讨论分析,揭示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沟通能力。
学习的过程作文 篇12
一、辩证地认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就比原来轻松了, 教师就可以放任学生不管了, 恰恰相反, 教师的责任更大了, 工作更多了。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信任学生,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付华老师曾做解释, 教师的角色主要体现在: (1)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做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2) 有效推动活动的进展, 做学生实践活动的“指路人”; (3)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做学生集体活动的“带路人”。
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都要有必要的指导, 关注每一个环节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求知的阶段, 知识结构并不完善, 还不完全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能力, 自制能力、意志品质也有待提高与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 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 这就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同时, 适时引导, 伺机点拨, 适当监控, 帮助学生调节和改进学习。
首先, 在确定主题阶段,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社会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 结合教材提供的学习主题, 科学、合理地设计好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使主题实践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
其次, 在制定方案与开展探究活动阶段, 教师做好思路引导, 方法指导。 (1) 提供信息, 提供最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研究的资源。 (2) 指导学生做活动计划, 启发思路, 补充知识, 推荐方法和线索, 引导学生质疑, 探究和创新。 (3)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制定学习内容时要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 要让每一个水平的学生都获得进步。 (4)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筛选、整理信息, 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5) 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交流探究,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再次, 在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阶段, 学习成果的展示采用多种形式, 让尽量多的学生有展示的机会。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恰当的呈现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交流探究成果, 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 要激发学生对探究过程和目标的反思, 引导学生整理、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注重语文实践能力、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的提高与发展。
除上述三点之外, 教师在全程跟踪活动的过程时, 还要做好心理疏导, 协调和服务工作。 (1)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 对于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要及时给以帮助和引导, 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信心,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特别是对那些缺乏自持, 缺少自觉的学生来说, 教师、家长的监督就成为一种必要。通过监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 让每一位学生都进入到综合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即使是一些分散性的活动, 教师也能保证与学生的联系, 随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此, 我以语文版九年级 (下) 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为例加以说明。为了做好这项活动, 首先, 从初一入学起就要求学生将自己每学期的优秀作文, 包括周记、日记、随笔利用假期打印保留。其次,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书籍形成过程的相关资料, 包括什么是图书、图书的开本、编排体例、序跋、目录、插图、封面、封底设计等。再次, 到初三进行这一活动前, 以问题的方式给学生以启示、指导。如:
初中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 近三年来, 有很大的收获, 你能否将你这三年写的作文进行整理, 准备出版, 你该怎样进行这项工作?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你将按照什么编排体例进行?
(2) 你准备选取哪些内容的作文?
(3) 你将给自己的书取一个什么好听的名字?
(4) 你将给自己的书设计怎样的封面、封底?配些什么插图?
(5) 你能否让家长给你的书写篇序言?或写篇后记?
当学生们思考后, 将学生分为几组, 然后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评价
(1) 自主评价。即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书以及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收获、参与度进行自我反思并予以恰当的评价定位。
(2) 互动评价。互动评价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还包括与家长的互动, 包括学生互评、家长点评、教师导评。
(3) 评价互赏。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肯定鼓励, 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热情, 提高能力。
【学习的过程作文】推荐阅读:
英语学习的初级过程05-25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11-30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过程11-26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思考10-07
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学习10-28
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05-27
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三个学习提升方法10-21
过程学习05-11
过程学习模式07-14
主动学习过程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