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2024-11-30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精选12篇)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篇1

新课程下的教育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 彻底改变了课程评价体系。 因此, 建构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方式。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和赞赏学生, 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和引导学生, 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我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和部署, 走出去、请进来, 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 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角色;学习新技术, 掌握新技能;改善知识结构, 转变工作方式;积极参与课程开发, 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全体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了巨大的热情, 专业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 一大批教学新秀也成长起来了。 但是,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有效推进, 给个别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惑。

我校于2010年秋季从高一级学生实施新课程, 由于实验起步较晚, 加之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显示出了许多不足。

1.教育观念的转变仍然是新课改的 “拦路虎”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上有根本性的转变, 面对这种变革, 青年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 较容易接受。中老年教师存在很多困难。 尤其是那些经验比较丰富、成就感强的中老年教师, 他们依靠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宝”。 要让他们放弃几十年来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 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整, 就极易动摇新课改信念, 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2.教学方式上讲授式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

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方式必须服务于学生, 促进学生自主、多样、持续、有创造性地发展。 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予学生发展创新的空间,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仍然缺乏创新意识, 缺少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仍然以“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只重视知识传授, 而轻视情感沟通, 缺少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 没有使教学进一步人性化, 这样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的发展与创新。

3.新教材涉及知识面广,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将是教师面临的一次较大挑战

新课改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 虽然学生仍需要听和练, 但是学生在听和练的过程中, 要求有更多的独立思考, 同伴交流, 师生互动。 在新的学习方式下, 教师需要重新在课堂内外给自己定位, 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获取知识, 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4.农村学校班额较大, “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成为制约新课改的瓶颈

眼下, 要在班额数目较大的班级开展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过程, 往往会忽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往往喜欢发言及表达的学生得以充分提升, 其他多数学生学业备受忽略。

5.教师缺乏校本意识, 缺乏地方性教学素材

一些教师只是以教材内容而教, 不能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 不能着眼于学生发展, 着眼于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不能有效地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 致使所教课程仍偏离现实生活太远, 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6.受教学进度的影响, 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明显不足

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必须倡导学生勤动手、勤动脑、勤观察、勤思考、勤总结。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与实践活动当中难以把握, “收”与“放”的矛盾不好解决, 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7.学生的考试成绩仍被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手段

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教育评价涉及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 只有从这两个方面把握, 才能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评价方面要建立既有基本底线又有较高要求的学校规范, 利用个人发展规划形成教师自我参与的评价机制。 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及教师。 学生和教师并没有从考试的压力与阴影中走出来, 感受新课改评价体系的发展观。

总之, 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挑战和困惑。 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树立新的教学观, 启发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灵气。 在探究性学习中, 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 张扬学生的个性, 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发挥教学民主,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学科教学,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常常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达不到新课改下三维目标要求。为此, 新课改要追求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不足,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高伟霞, 王金铎.王金铎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87-89.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篇2

一、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是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用数学,买东西必须会计算,卫星上天离不开计算机,搞建筑必须计算出各种承受力,体育竞赛要经常排阵等,这些都以数学为基础.机器人、空间城市、信息社会就更离不开数学.讲课时把某一本教材,某一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每一节课的目的先告诉他们,使学生对知识先有一个整体认识,对他们的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这样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人们积极探讨某种事物或对某种活动特别爱好的强烈倾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各种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爱因斯坦说得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调呆板的教学方法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时索然无味.尽管教师花了不少力气,也只会“事倍功半”.而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钻研,选择适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加速理念的更新,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数学所谓思想方法,切实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把着眼点放在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方面.其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侧重点都应放在教会学生会学习,培养学生会动口,会动手、会动脑和会合作的能力上.这就必须遵循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方法的改进不容忽视.教师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并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设置层次不同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交流思想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再次,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他们迫切要求获得知识欲望与动机也不同,这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做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工作.可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注意到既兼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总给他们以失败的体验,挫伤他们的学生自信心和学生兴趣,防止扼杀他们的学习热情,又不影响学习成绩优秀生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使他们在“最近发展区”发挥最大的潜能.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分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向,学有所成.例如:在八年级数学《实数》时,有些同学对实数与数轴的点一一对应不太了解,可以用这样的比喻:将数轴上的点看成紧密挨着的无穷个座位,而将每个实数看成观众,那么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就完全变成一种“对号入座”的关系,学生很轻松地接受新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语言艺术功能的感染,熏陶作用,有效地调控课堂氛围.教师要以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化学生,以饱含师爱去关怀每个学生,创造出一种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发挥数学的特点诸如严密性、逻辑性等,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专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时的每一进步.在制订适宜的目标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学习的信息,有针对性,梯度性.如提问时,把简单的问题让给基础差的学生回答,从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把难度大的问题让给基础好的学生回答,布置作业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层次布置,充分照顾全体学生.要使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各有所获,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No.1 邵跃平(学员)2011-10-20 13:18:10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其中情感交流是打开学习兴趣的大门;创造情境和营造氛围是学习兴趣的兴奋剂。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二、密结合教材,适当引入一些故事、史实,把课讲得富有趣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三、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象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有的老师的语言像兴奋剂,象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性也不失为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从激励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是直象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简洁性。

1、直象性。所谓直象性是指语言直观、形象的美感。数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尽量多地借助教具、图表、仪器等,或借助比喻,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感人的意象。

2、动态性。教师语言动态性的体现首先应是”抑扬顿挫”,不过,这四个字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怎样把握好顿和挫,这应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和体会的;其次是”富有情感”,用情感将语言动态化,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者是”富有启发性”,用好语言、语调、动作、表情启发思维。

3、简洁性。教师的用语应简明生动,不呆滞冗长。有些数学知识或规律,描述详细,又枯燥无味,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总之,一个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工作是长期的,方法是多样,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摸索、总结,不断改进,一定会有所成功。

No.1 邵跃平(学员)2011-10-20 13:18:10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其中情感交流是打开学习兴趣的大门;创造情境和营造氛围是学习兴趣的兴奋剂。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二、密结合教材,适当引入一些故事、史实,把课讲得富有趣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三、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象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有的老师的语言像兴奋剂,象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性也不失为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从激励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是直象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简洁性。

1、直象性。所谓直象性是指语言直观、形象的美感。数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尽量多地借助教具、图表、仪器等,或借助比喻,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感人的意象。

2、动态性。教师语言动态性的体现首先应是”抑扬顿挫”,不过,这四个字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怎样把握好顿和挫,这应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和体会的;其次是”富有情感”,用情感将语言动态化,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者是”富有启发性”,用好语言、语调、动作、表情启发思维。

3、简洁性。教师的用语应简明生动,不呆滞冗长。有些数学知识或规律,描述详细,又枯燥无味,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总之,一个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工作是长期的,方法是多样,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摸索、总结,不断改进,一定会有所成功。

No.1 邵跃平(学员)2011-10-20 13:18:10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其中情感交流是打开学习兴趣的大门;创造情境和营造氛围是学习兴趣的兴奋剂。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二、密结合教材,适当引入一些故事、史实,把课讲得富有趣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三、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象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有的老师的语言像兴奋剂,象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可见,教师的语言艺术性也不失为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从激励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角度来讲,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应是直象性、趣味性、动态性和简洁性。

1、直象性。所谓直象性是指语言直观、形象的美感。数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尽量多地借助教具、图表、仪器等,或借助比喻,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感人的意象。

2、动态性。教师语言动态性的体现首先应是”抑扬顿挫”,不过,这四个字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怎样把握好顿和挫,这应是值得我们永远探讨和体会的;其次是”富有情感”,用情感将语言动态化,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者是”富有启发性”,用好语言、语调、动作、表情启发思维。

3、简洁性。教师的用语应简明生动,不呆滞冗长。有些数学知识或规律,描述详细,又枯燥无味,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数学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总之,一个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工作是长期的,方法是多样,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摸索、总结,不断改进,一定会有所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学习的社会意义,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和成功联系起来的,常成功的活动,人们对它感兴趣,而常失败的活动对兴趣起消极作用,经常给学习以成功的体验,帮助它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对数学学习也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态度不仅是对一定对象的心理反应倾向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图三种成分,认知因素是态度主体对于对象的了解和评价,情感国素是主体对于对象的情绪反应,意图因素是由认知和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态度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根据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两大环节中,一定要重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情境,注意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使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生长点、转折点设计有趣的提问,以创设最佳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抓住学生“好胜”的特点,创设“成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和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在每一主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鼓动、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更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直观形象,唤发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以认“2”为例,老师先出示实投:2个苹果、2只小鸟、2个小学生、2辆汽车,让学生数一数再让学生在桌上摆2根小棒,2个三角形等具体的实物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一边摆图形,教师一边提问:“这些东西不一样,它们的数量一样吗?”从中使学生得知尽管这些东西各有不同,但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使他们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并在实物下面写“2”。再请学生讲出数量是“2”的各种各样东西,然后老师又问:“你们看到或听到’2’这个数时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想到人有2只手,2只脚,自行车有两个轱辘,吃饭要用2根筷子等等,从而使学生又从抽象“2”想到实物,使学生初步形成“2”的概念。

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理解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数学或数学史学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如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

如:老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老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老师给予表扬,接着老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等等,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老师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这时老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老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这时同学们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找朋友,夺红旗,开汽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如讲认数8时,就是通过这几种游戏巩固了8组成,第一,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圆片摆8的组成,第二,老师摆出1-7的数字卡片,指名学生”找对子“第三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1-7的数字卡分别发给7个同学,每人拿一张站在讲桌前,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个同学的对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数字卡片和对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了8,大家齐说:”对!“不是8,齐说:”不对!“第四,看谁得分多,老师和同学比赛,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老师慢慢的出现给学生有个思考的时间)全体同学说出和老师数字卡片组成的数,学生齐说说对了(一个不错),学生得分,如果有一个说错,老师得分,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更齐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兴趣浓,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教学质量得到了大的提高。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学中在激发学生

五、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另外要选择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例如:通过在站台上上、下车的人数来学习加减法。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较窄,在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我多采取模拟现实与数学游戏相结合的形式,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活动内容,如跳绳、踢球、赛跑等,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一题多变、开放题、找朋友、做医生

六、应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

1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动机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否则,仅仅知晓一个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自己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就失去了“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好动是儿童的主要特点,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采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游戏以及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各种感官都动起来。

2应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当时小李正在有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李哪道题做错了。小李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判断的秘法”?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法?”。同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2)引起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圆的定义”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圆形的实物接触得也较多,小学又学过一些与圆有关的知识,对圆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究竟什么叫做圆?”,他们很难回答上来。不过,他们对“圆的定义”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给教师的建议》)。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

5)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6)及时反馈,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学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反馈。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深化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充满了学习动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学中,当学生对形如:am+an,a(m+n)+b(m+n)的多项式会分解以后,再提出新问题,形如:a(m-n)+b(n-m)的多项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真正地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A)—0060—01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科研究的热点,它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的重大教学方式改革举措。然而,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质量。

1. 对《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理解不到位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注重教的本身和学生的知识获取,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结果是“穿新鞋,走老路”。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并没有改变,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尝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流失或变形,研究性学习无从谈起。由于没有确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框架,因此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教育方面,教师就更难开展。另外,在如何处理教材,用什么样内容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新课标也没有给出直接答案。强调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要抛弃传统文化知识;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不要尊师爱生的美德;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就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2. 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本质理解

首先,在认识上不够准确。表现为对研究性学习的绝对化,即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和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研究性学习。另外就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泛化理解,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学形式贴上研究的标签,对每一个问题都提出研究的目的、方法、步骤、过程,最后得出结论,使研究性学习失去了活力。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走向了极端。表现为过分强调“研究性学习”,否定传统的“两基”教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离开了“两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学生学会了选择学科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才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扩充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这样才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素养和条件。

3. 缺乏对“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

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是要求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对学生失去有效控制和引导。尤其是在大班教学中不能有效地利用一定的教具、动作、语言、表情和神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得研究性学习失去了可行性。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以学生为主,始终都在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强调了学生肢体上的“动”、嘴巴上的“动”,却忽视了思维意识的“动”,使得研究性学习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4. 教育过程有始无终

由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几个环节费时多,难度大,部分教师在选题方面缺乏经验,一般表现为选题范围过大,难于把握。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难以取舍。结果是不能按设计的时间表完成阶段性任务,为了赶进度,草草收场或者没有结论。这样以失败告终的案例如果能加以总结,从中找出原因,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它往往会打击教師和学生的积极性,失去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及时总结,即使是失败的案例,也要有结果,做到有始有终。使得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学到科学的方法,也能学到一种科学的精神,从而实现新课程中关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 篇4

一、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激发者、合作者的作用, 教学反思要先从教师的活动这方面来进行。

1. 通过案例分析

教师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生动的、对自己有所触动的教育事件、教学现象进行收集, 以案例的形式反复地分析与研究, 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如:某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信息技术课《在多媒体作品中插入动画》中, 该教师先是以欣赏带有动画及配乐的古诗词的动画画面导入, 使学生沉浸在美文、美景、美乐的情境中, 而后由学生进行动画创作, 有的小组创作动画美文、有的创作动画美景、有的创作动画图片、有的创作动画影集等, 而有的小组更是讨论热烈, 更有甚者则趁着热闹钻空子, 在教室里到处走动。这堂课看似热闹, 学生活跃到教室的每个角落, 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但本节课明显存在不足之处, 课堂显得太凌乱。课后教师做了认真的反思, 写成了教学案例, 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观摩他人的教学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 通过学习比较, 找出理念上的差距, 方法上的差异, 从而提升自己。

3. 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 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 以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将成功的方面、不足的方面写成教学反思, 让自己今后的教学更精彩、更生动、更完美。例如, 某位教师公开课, 在讲授完“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一节内容后, 观看了几遍教学录像,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反思:第一, 构建情境引入新知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因素。残疾女孩田甜的故事触动学生, 她用嘴咬着绑有手写笔的筷子操作电脑的方式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自然过渡到体验手写板输入的探究活动中。第二, 认识、过程、情感三者有机结合, 设计了三个智能工具的探究活动, 每一个活动完成后, 都及时与新知识联系, 为完成总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情打下了基础。第三, 教学中的不足:教学中师生互动设计不够到位, 问题可操作性不强, 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一反思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面“镜子”, 是今后教学过程中的参照物, 会帮助教师使其教学过程多一些精彩、多一些闪光的亮点。

4. 听取他人的点评

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 常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的说课、备课、讲课、评课, 为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俗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在别人听完自己所执教的某一节课后, 可以虚心向别人请教, 尤其是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 是我们教师改进自身教学活动的最好机会。

二、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学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服务对象, 在教学中,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养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架设学生成长的桥梁,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 更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如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主要是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 课堂上的表现积极与否, 课堂上所完成的作品是否新颖, 综合实践课的进展情况, 所持观点的正确与否, 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反思的好素材, 这些也正好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在课堂上的体现, 是我们教学中三维目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篇5

湛河区沁园小学

郅笑洋

刚刚步入教师行列的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明显感觉自己有许多的不足,要纠正这些不足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去积累去磨练。我深刻的了解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下面我对自己这段时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总结,改进措施。

一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刚接触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他们学习生活习惯并不是很了解,没有把握好重难点。《生日礼物》这节课,生字讲的过少,把大部分精力都用 分析课文上了。课文分析的过细,提的问题较难,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对于一年级的孩子理解有一定的难度。3 课文朗读力度不够,不够深入。对生字词的掌握是一年级小朋友的重点,我没有把握好。5 在读课文时应该把自然段标出来,并且还要要求学生记忆词语,这些做的都很不到位。我按照以前说课时的导入3——5分钟,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时间过于太长了。语言不够精炼。同时没有发挥好教师主导。8 对于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非常的重要,这对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这点我强调的太少,没有着重规范他们的行为。

9.教学认识肤浅,教学经验不足。在学校中学到更多是理论基 础知识,而真正到实践生活时就发现自己缺乏的太多。二

改进措施 1科学处理教材

新课程有新“课标”,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

3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为依据,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视学习。

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是提高备课质量的保证。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自身学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1)博览群书。从各种书籍、报刊中吸取与教学相关的精华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情况,做好读书笔记。(2)常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人的长处,认真听取评议,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同行的意见,及时改正错误,倾听学生及家长的呼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评议,以便“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开阔思路,不断创新。(3)勤写。边实践边总结,把自己积累的信息、资料、体会、办法记录下来,整理成文。(4)走向社会。有选择地交流,了解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使学生与社会息息相通。

①指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参与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引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确保学习有内部动力的支持.实现自我驱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策略.如让学生先识后记,学会组块;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学会精加工;教学生如何把知识组织起来,学会构建图式

等。

②组织合作学习。要激发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相互帮助;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精心组织活动,为合作学习提供机会:有效设计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引导学生负责地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并努力促使小组其他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尊重与信任,有效地解决冲突,实现共同发展。

③鼓励探究学习。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将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引入课堂,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与经验,质疑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探究知识的个人意义,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元认知;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让学生敢于提问与猜想,让思维求变、求异、求新,支持并指

审题与反思,解读过程中的两要素 篇6

【现象2】 一个数先加上100,再减去50,然后乘8,最后除以3,结果是320,这个数是多少?学生列式为“320×3÷8+50-100=60”。这是一道用逆推法来解决的问题,只要从最后的结果开始依次往前,反过来算,即可求得答案。该学生的列式是正确的,可惜的是最后的结果算错了,离最后的胜利仅仅一步之遥。

以上两个现象中所给出的题目都不难,但两个学生都出错了,一个错在题意的分析上,一个错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试想,如果给这两个学生机会,告诉他们解题过程有误,让他们再仔细地想一想,算一算,想必他们就能写出正确的过程和结果。

其实,像这样类似的现象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比如:在计算过程中,将减法看成加法,乘法看成除法;将图形面积算成周长,体积算成表面积等等。有粗心大意看错题目的,有笔误写错数字或符号的,有受思维定势影响而出错的,有考虑不周全而出错的,这种现象存在于各个年级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这些练习都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以内,可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呢?我想,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反思能力有很大关系。笔者认为,要想正确无误地完成一道练习,审题与反思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

一、审题是正确解题的重要前提

审题就是理解题意,是解题过程中最基本、最首要的一项工作。准确的审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题意、把握题中提出要求,通过对题目的审视、思考、分析,来确定解答采用的方法和形式。

审题应是一个注重思考的过程,是将题中条件加以选择、提取、整合,以及在脑中搜索相关知识的一系列连动的过程,并非仅仅将题目从头到尾读一遍。审题时首先要做到全面。应该将题目看完整,不能只看一句或者是一部分。很多学生会在这样的问题上出错:计算出甲、乙两地的距离并在图中标出来。不少学生只看要求的前一句就忙着去计算,而忽略了后面“在图中标出”的要求,造成本不该出现的错误。其次,审题时要做到细致。应该仔细地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筛选出关键的条件。比如现象1中,“苹果树193棵,比桃树少13棵”这句话就是关键句,对列式所采用的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将这句话细致体会,列出正确的式子就很简单。最后,审题时要做到深刻。应当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深刻体会题中语言表达的深层意思,合理地进行联想,适当联系与题中知识相关的知识加以整合,准确把握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若能将题目理解到位、考虑全面,我们的思路就会被打开,方法就会源源不断呈现出来。

二、反思是检验解题的有效方法

现在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缺少一种检验的习惯,在得出一个结论以后不会对结论加以质疑,没有一种想要验证自己结果是否正确的想法,缺乏反思的意识。事实上,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检查我们的想法是否合理,思路是否恰当,结果是否准确。

波利亚指出:“通过反思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巩固自己的思想方法,不断调整解题策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所以这样的过程不仅检验了我们的解题过程的对错,而且也使得我们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反思的了能力并促使其养成习惯。

首先要重视对解题结果的反思。就像是我们在计算时的验算一样,将计算得出的结果融入到已知条件中去,看是否符合题中的意思,是否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从而检验结论的正确性。在现象2中,如果那个学生能再算一遍,或者将结果“60”带入到题中去验算一下,很快就会知道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错了。其次要注重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反思。想一想自己原先的思路、猜想或发现是否与实际相符,是否客观存在等,即是否具有逻辑意义。比如:在计算285-(132-85)时有学生用简便方法将原式变式为285-58-132,可以看得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学生通过反思,想一想这两个式子的实际意义,就能明白这两个式子不相等。最后,要重视对解题方法选择的反思。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我们的解题方法呈现出多样化,一题可以有多种解法。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解题会显得更为简洁、方便、巧妙,是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反思的。

反思既是学生的智力活动,更是学生的情感活动。反思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对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能力都非常重要。反思的作用其实不仅仅局限于解题的检验,更多的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不断地成长和成熟。

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反思 篇7

一、新课程提出的要求

1. 树立了新理念

通过新课程的培训,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也有所变化, 新课程理念在头脑里基本树立了, 初步有了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能力。之前教师对新课程茫然、困惑, 现在是了解新课程、认识新课程、理解新课程, 许多教师正努力研究新课程, 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

2. 转变了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们在实践教学中开始慢慢接受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材观, 在初步实施新课改的新学期已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体现。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旧观念认为教师是演讲者, 新观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 在学生学习方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得到了树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教师应该认识到英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载体, 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死搬教材, 要结合教学实际, 灵活使用教材。

3. 变化了教学观念

在教学观念方面, 以前的观念是重语言知识传授, 现在是重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课标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参与、探究和合作等, 这些已经被教师所接受而且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已经开始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尝试用英语完成所有课堂作业也正在尝试, 初步体现出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二、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比较

新旧课程的理念本质区别是不同的。比如旧课程观的观点是课程就是知识, 所以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新课程观点却不一样, 它认为课程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 而且也是现成的经验, 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 更是参与式课程。旧课程只注重课程形式, 而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去探求新的知识。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东西之余, 更重要的是从他人身上学到知识。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联系不紧密, 教师只有教材意识, 只注重一些现成的资料和教材, 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 不是分开的, 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些理念的不同促使基础教育课程有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三、新课程的启示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相结合。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就不能自如地进行实际交流。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作用很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慢慢扩展各种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如果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最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知水平等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就能被激发出来。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也需要扩大, 这样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才能更好地打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四、结束语

新课程带着新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内容、新的评价体系向我们走来。我们需要学习、研究、感悟、交流, 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反思, 在反思与探索的交替运动中, 将其不断完善, 不断发展。让我们共同走进新课程,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琳, 程晓堂, 高洪德, 等.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篇8

一、个体专业发展与自我反思

(一)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对“反思”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教师需求量从极为短缺到相对降低的转变, 公众对教育质量下降和教师素质不高的讨论引起了人们对教师队伍质量的反思, 教师专业化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进入80年代以来, 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从发展的历史线索来看, 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由群体向个体的发展总趋势, 具体表现为:“从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地位的认可到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素质的提高;从注重教师群体专业发展到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从关注教师发展的外在要求向关注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在觉醒。”[1]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分为个体被动专业化和主动专业化, 即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和个体主动专业发展。本文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发展, 它强调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 关注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在觉醒。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获得一种自我反思能力, 使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环境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并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自主发展进而逐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 自我反思: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不变的追求

什么是“反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 “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格言警句就充分说明了古人的反思意识。作为一个日常概念, 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西方哲学中, “反思”一般是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常常把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追溯到杜威。早在1933年, 杜威在其专著《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对反思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不仅涉及一系列观念, 而且包含其结果。它是一个连贯的观念序列, 其排列方式使每个观察者将其后续的观念作为它决定下的恰当结果, 而且每一个结果又反过来依赖于或指涉它前面的观念。”在杜威看来, 反思不仅是智慧的行动, 而且是负责的行动, 其目的在于寻找答案并激励人们去探索。“反思”作为教师教育改革领域中的一个正式术语, 始于美国马萨诸塞技术大学舍恩教授1983年发表的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舍恩认为, 反思是专业工作者在其工作过程中能够建构或重新建构遇到的问题, 并在问题背景下进一步探究。

关于反思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 但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却是大家的共识。在教师的专业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想主动发展, 其条件之一就是教师要具备一种自我反思能力。如果教师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不断反思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养料, 他在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就能主动发展, 而自我反思能力一直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不变的追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这种经验在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永远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教师的成长是经验与反思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教师需要对经验进行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 逐步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同时,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任何教师都应该在对自身知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来组织和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2]由此可见, 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也是教师个体专业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自我反思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多重效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 广大教师经常要面对一些新思想、新课程, 以及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调适自己的情感和意志, 此时, 教师的自我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有关教师反思行为的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 超越过去的经验。面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课程, 以及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经验、技能等多方面的碰撞和冲突, 教师通过运用多种反思策略和方法, 积极主动地审视、分析并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实践活动, 可以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判断力和思考力, 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情境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个自我反思过程中, 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进一步增强, 自我反思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师就可以在自我反思中自主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体专业发展水平。

三、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实现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相关途径

教师的自我反思使教师能够从自我出发, 评价并判断外在的环境变化, 以此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 实现个体的专业自主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坚持写反思日记, 经常与自我保持对话

教师可以将自己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反映在日记上, 日记的内容可以包括生活上的经历、一些意义重大的关键事件、与他人的对话、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个人的想法与情感、期望等。撰写反思日记最主要的是要运用自我分析方法, 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 以达到自我反思的境界。而教师写反思日记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对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的过程。日记的撰写格式因人而异, 可以写主题日记, 即为每次的日记制定一个主题, 分析自己对相关主题的认识和想法;也可以写两半日记, 即一页纸分成两半, 一半用来描述事情, 另一半用来反思事情并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情感等。不管采用何种日记格式,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反思策略, 坚持撰写反思日记, 注意经常与自我保持对话, 帮助自己反思, 就会有助于推动自己实现专业上的自主发展。

2.自觉开展反思性的行动研究

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 能有效地促进反思与行为互动的方法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强调由实际工作的人员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研究, 并将结果在同一个情境中应用。在目的上, “行动研究意在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他们自己的教育理论与他们自己的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它意在将研究行为整合进教育背景, 以使研究能在实践的改善中起着直接而迅速的作用;并且它试图通过帮助实践工作者成为研究者, 克服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距离”。[3]“行动研究本质上是深入地参与实践, 批判性地反思实践, 建设性地改进实践的过程”。[4]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同时对运用过程进行观察, 再次反思运用之后的结果, 从而进一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这个反思性行动研究过程中, 教师通过“实践—反思—行动”的方式, 实现了反思与行为的有效互动, 对自己和实践的理解不断加深, 自己的内隐观念一步步清晰和明朗, 逐步实现自我反思中的个体专业自主发展。

3.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

要想保证教师个体专业自主发展顺利进行, 教师的自我反思必须经常化、系统化。因此, 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安排在固定的时间 (比如每周周末等) , 使自我反思制度化。教师可以参照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和高成效教师成长研究的结果, 将自己目前的专业发展内容和所达到的水平与之作相应的比较, 找出差距, 明确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方向。此外, 教师还要经常反思隐含于自己日常专业行为背后的教育信念和教学观念, 及时纠正不合适的信念和观念, 以免它们影响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最后, 教师也可以建立自我剖析档案, 以便更好地了解并反思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 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保证自主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顺利进行。

4.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对话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教师要实现自我反思中的自主发展, 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单纯的自我反思活动, 通常比较模糊也不太深入, 因为习惯性思维一旦形成, 仅靠“自省”有时难以达到反思与更正的目的。教师要想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产生更大的震撼, 就要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交流对象的反馈会激起教师深入的思考, 并产生精神上和情感上的碰撞与回应, 教师的思维也会因此更为清晰。教师可以借助他人眼中自己的教师形象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有人这样认为, “同事是业务问题上的知音, 只有同事之间才具有真正专业上的话语空间;同事是教师的监察者, 他们最清楚也最了解我们的短长, 也最了解我们教学中的问题;同事是朋友, 不论合作程度怎样, 你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对你的成长有价值的东西”。[5]由此可见, 与他人尤其是同事的交流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对于教师教学困境的分析和解决具有引领和导航作用。它能够促使教师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观念, 帮助他们分析和批判日常生活中隐含的价值观念, 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理性水平。教师只有把教学实践中让自己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 在正确理论的引领下理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才能探寻问题的根源和相应的解决对策, 进而逐步提升和拓展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能力的增强, 实现自我反思中的个体专业自主发展, 必须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

总之, 自我反思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它对于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具有多重效力。教师只要坚持进行自我反思活动, 以主体身份积极投入其中, 就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 提高个体专业发展水平, 逐步实现自我反思中的个体专业自主发展。

摘要: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 在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 自我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师自主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反思对于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具有多重效力, 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对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努力探索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实现个体专业自主发展的相关途径意义重大。

关键词:个体专业发展,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2.

[2]俞国良等.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 (4) :72.

[3]施良方等.教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81.

[4]同上[1], 235.

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营养素 篇9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春蚕, 比作红烛。“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当代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完美的教师生活, 应该在奉献的同时, 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 我们就不但需要“教育情感”, 更需要“教育思考”;不但只做一个教书匠, 更要做一个教育家。这个角色的转变, 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工作, 加以思考、提炼、总结、升华, 这个过程, 就是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对于老师的专业成长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例浅谈一下我对教学反思的看法。

一、教师个人独立的反思活动

在一堂课教学完成之后, 每一位教师都是百感于心的, 可以反思出许多问题。其实教师独立的反思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有时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时因为疏忽、考虑不周而留下遗憾。如果等到下课之后再反思, 很可能这些珍贵的资料因忙碌而被遗忘, 因此, 我们要善于在教案中圈圈点点, 及时记录有价值的简短反思。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中的例1时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 他们不能把隐藏在图中的所有数学信息表述得非常完整, 这势必会影响到对问题的理解。因而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就出现了困难。我当即在教案上批注“教师要进行有序的归纳总结, 让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规范, 进而能更好地理解题意”。又例如我后来在教学第二单元《平均分》一课全课小结这一环节中提问:你能结合在生活中遇到的实例来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吗?学生纷纷举手, 举例说明:“开学了, 妈妈买了六枝铅笔, 给我三枝, 给姐姐三枝, 也就是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有三枝铅笔, 这就是平均分”。“老师, 我把手里的这张长方形纸对折, 撕成两半这也是平均分”……听到他们的回答我欣然而笑, 赶紧随笔记下“通过问题的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平均分’”这一句简短的反思。

这样, 每当我在重新翻阅教案时都有一种情境再现的感觉。

2.在教学结束后及时整理。一节课中成功和失败往往是并存的。因此, 我们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要对本阶段的教学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与反思。既要把成功的方面整理出来, 也要把失败的原因分析出来。例如: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这第一单元结束后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1)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主题情境图, 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索数学信息, 再通过“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在练习设计上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在学会必要的知识后, 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不足之处:在用小括号将分步计算的式子列成综合算式时, 应更加注重使学生理解分步计算时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加强分布与综合的联系。在引出小括号时, 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如果不用小括号, 改变了运算顺序, 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充分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二、教师集体活动的反思活动

成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因此, 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也要积累他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得失, 并及时记录反思。

(一) 同年级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反思

我们同年级的数学老师常常以“聊天”的方式进行自己教学的反思。打开教案, 把上过的课重新梳理一遍:“我在课上遇到了什么问题?我当时是怎么解决的?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几个人, 通过交流自己的教学过程, 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赶紧用笔记录在教案本上, 以便为以后的类似课型打下基础。

(二) 听课、培训活动中的反思与总结

很多老师经常问到:“为什么我依样画葫芦照搬特级教师的课却很难上出那种原汁原味?为什么同样的教学设计, 不同的人执教, 教学效果却不一定相同?”其实, 我们不必急于模仿名师的课堂风范, 也不必急于比较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最主要的是在每一次听课、培训活动中进行反思和总结, 只有这样才能找出以上问题的原因。

平时, 学校、教研室也会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的活动, 培训结束后, 在笔记后面别忘了写下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什么收获?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哪些是我经常运用到的?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呢?”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你对自己教学的整理与反思。通过平时在课堂中的随机反思、课后的总结反思以及听课、培训活动中的反思, 慢慢地, 你会发现“反思”这一营养素的温补效果是多么的神奇!每一次错误, 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 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 我们沿着错误的台阶一步一步走向事业成功的高峰。相反, 那些敷衍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并且被某些狭隘的功利思想束缚头脑的人, 往往会拼命地掩饰错误, 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对这样的人来说, 每一次自我原谅都是新的错误, 这个错误同时也是一个陷阱――他们即使可能从这次错误的陷阱中艰难地爬上来, 但随时都可能掉进另一个错误的陷阱, 而永远不能够走向教育的成功。成长是一个过程, 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 永无终点。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 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 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 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 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 在实践中丰富教育的智慧。

日新月异的社会, 艰巨而光荣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都对今天的教育、今天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用锐意进取的心态、满怀信心地迎接新挑战, 做一个不断成长过程中的有学识、有思想的积累者、反思者和决策者。我想, 也许这就是教师课堂角色的新生!

参考文献

[1]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2) .

[2]刘加霞, 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10) .

[3]田杰.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特点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4 (1) .

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篇10

一、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情感内容,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英语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 此外还有课外的其他学习资源, 这些其实不仅仅是教师进行语言教学的工具, 更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读本, 而这恰恰是许多教师所忽视的。有些教师只强调教材和其他读物的知识性和对语言提高的帮助, 而没有将其看作是一种文化来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平日的教学探索中, 笔者认为抓住教材和课外教学资源中美好篇章及时进行情感教育, 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又能打开学生情感之门, 能够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下面就举两个案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充分开发课堂资源

笔者在平日的教学中较为注重开发课堂资源, 新目标人教版的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感恩方面的课程。例如When is your birthday?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这些单元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授When is your birthday?的第二课时中, 笔者就借鉴了互动式的教学原则来弥补第一课时的缺陷。

案例链接:

2011 年10 月底, 此时笔者正在向学生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课。首先, 笔者创设教学情境:

师:Now, I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you. When is your parent’s birthday? Who knows?Hands up.

生1:Sorry, I don’t know.

生2:Sorry, I can’t remember it clearly.

生3:My parents never tell me the dates of their birthday.

...

接着笔者开始循循善诱地进行启发式教育, 询问学生不记得父母生日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平时为他们做了什么, 他们应该怎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总结自己对父母关心的不足之处, 进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回报父母, 从而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二) 用好课外学习资源

好的教师不能只把精力放在课堂, 更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这是符合新课标“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的要求。抓好课上和课外两个课堂, 互为补充, 使课堂知识更为巩固, 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在欣赏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的同时也逐步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情感教育的渗透。笔者会在班级经常利用周会课播放一些感恩励志类的优秀英文原声电影。例如,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 am sam, les choristes等, 在观看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素养, 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 学生能融入到作品中, 和其中的小主人公一起体会家人带来的浓浓的爱。由人及己, 引发学生体会父母和师长对自己的爱, 体会到现社会的和谐以及平日师长给予的关爱。

案例链接:

张雨辰是这三年里12 班变化最大的一位学生。初一报名时, 笔者感觉这名学生很早熟:穿着成熟, 佩戴首饰。慢慢地接触下来, 发现该学生的父母常年忙于办厂, 家里经常没人监管, 父母只是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弥补自己对孩子的缺失。因此, 在潜意识里, 她一直认为父母亏欠于她。

张雨辰虽然学习热情不是特别强烈, 但是她特别喜爱看英语原声电影。笔者抓住这个特点对其因势利导, 通过和她交流电影里的感恩情节激发她的内心情感。通过笔者和她的交流, 告诉她做人的道理, 让她学会体谅父母的不易, 并且真正地走入她的内心, 帮助她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初三上学期的一次班会, 她在全班学生面前表示将认真自觉地学习。目前,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二、调动多方力量, 积极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

沟通学生家长, 是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具体体现, 学校要争取家庭的力量来给以支持 (王永耀2011) 。开展第二课堂也是建立与家长沟通的纽带, 第二课堂是课前的沉淀和课后的延伸, 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需要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来渗透和穿插感恩教育。例如, 11 月28 日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 笔者给学生布置了特别的作业:帮助父母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12 月24 日是平安夜, 这一天要求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分享平安果, 祈求家人平安。并为每位教师写下三年内最想表达的话。

案例链接:

李梦洁是班里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学生, 但是每次考完试之后, 其他学生想借她的试卷向他讨教, 每次都会碰壁。教师反映:每次上课时她都十分认真, 可课下当教师与其进行交流时, 她都会表现的很自满。了解了这种情况之后, 笔者曾和她交流过多次, 也与其父母联系过, 孩子的不足在于害怕别人超过自己, 同时又盲目自傲, 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 15%靠专业知识, 85%靠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类似于李梦洁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造成这种现象与他们内心的冷漠缺乏关爱他人之心有关, 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 笔者以赞美他人发现他人优点为中心设计了一次班会, 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让每位组员轮流发言说出其他组员的优点。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学生都能够敞开心扉说出别人的优点和对自己的帮助, 解开心灵的枷锁。在之后的日子里, 李梦洁不仅变得乐观开朗, 而且乐意与人交往, 并懂得感谢别人对她的关心。

回顾这些典型案例, 笔者开始反思现阶段的教育。如今,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较大的升学压力, 一些学校开始把教育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放在了应试上, 教师也没能将精力更多地放在关注学生心理的成长, 特别是感恩教育方面工作还很不到位, 学生普遍缺乏情感教育。

卢梭认为:“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华宪成2014)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通过平日的工作, 让新一代的学生都能拥有感恩之心。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拥有明事理、懂感恩的好孩子;那么整个社会将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微笑是教室内灿烂的阳光, 笑脸是课堂上永不凋谢的花朵 (刘秋云2011) 。教师应该用心灵的微笑点亮学生心中的那一盏感恩之灯。

摘要:现今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面对这种现象, 如何让学生回归道德的本真, 拥有健全的心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 从利用课程资源中的情感内容和调动多方力量两方面对情感教育进行探讨,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中学生,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华宪成.2014.感恩读本[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刘秋云.2001.爱心成就好教师[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孙浩.2010.用“心”去做成功的班主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效应 篇11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一、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9.47÷2. 7”,竖式上商3.5后,余下的2究竟表示多少,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在横式上写出 9.47÷2.7=3.5……2,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经过独立思考,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即3.5×2.7+2≠9 .47,得出余数。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即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可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能清晰地把握这类题,学会逻辑地思考。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所以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分数化成小数”时,首先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若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1/3、1/7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3/7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师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该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 篇12

最近在园内开展了一次美术欣赏教学的选拔, 这个活动使我对美术欣赏过程中的评价意义有了新的真正认识。在这次活动中先是活动教案的选拔, 我设计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线条写真集》被选上了。开始还是沾沾自喜, 以为自己对美术欣赏活动是掌握了。但是具体的实施之后, 我就发现是一节失败的活动。目标是没有达到的, 没有“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孩子在说看到《黑色线条》想说什么的时候, 思维没有打开。只是纠结于表现的色彩、形状等, 没有将孩子们的创作能力挖掘出来。我没有将美术欣赏中的过程评价充分有效地运用起来, 让孩子们在真正感受美之后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对于作品的联想和想象部分孩子们的表现不好,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班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 他们对于《黑色线条》这幅画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 只是简单说出画面的基本特征。因为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价孩子的观点, 让部分孩子的想法受到周围其他孩子评价的影响。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他们审美标准还是比较模糊, 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 活动过程中我需要运用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孩子们自主感受和表达美。

二、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检验+反思, 我想要有更好水平的提高就要好好地反思这节活动的问题。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这节活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活动过程性的评价的不到位, 没有真正地运用好欣赏教学的意义。太在乎自己设计的三个环节“看”“听”“想”了, 让幼儿被画面的表面色彩和线条所约束, 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欣赏教育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 不仅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对与错, 多与少, 更关注幼儿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在人文环境上, 欣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了一种为孩子们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幼关系。我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些要求, 没有真正地完成这些要求。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 孩子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这种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进出上进行的, 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 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 将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相互弥漫、交融, 然后将艺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现出来。

检查已有、系统学习、认真反思, 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之后, 感觉过程性的评价的重要性, 借用其他班级的孩子再次执教这节美术欣赏活动。活动中我在过程评价时多反问。让幼儿多说, 因为孩子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想法, 只是简单的对话评价。没有给他们拘束, 结果孩子们说得非常的好, 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于康定斯基的《黑色线条》 (这是一幅由线条与色块融合在一起的抽象画, 画家用绚烂的喷发的暖色块作为底色, 短促四射的黑色线条散布其中, 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爆炸与热烈的感觉) , 幼儿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线条美, 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

孩子们回答问题之后的简单对话评价, 进行形式思考以后, 还要帮助他们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进一步加深体验, 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我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 要让孩子们能理解。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多次的执教之后了解更多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我再次借班执教, 收到更多的有意义的效果。在过程性的评价中应该多元、多角度的评价。对孩子欣赏美术作品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还可以采用互评等方式, 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因而我要用肯定的评价方式是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即使有也要用“如果怎么样就会更好”等语言来表达, 以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衡量孩子们的想象, 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多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使美术教育以美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去发现美、鉴赏美, 创造美。

多次的开展了这节活动, 我感觉成功了不少是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更好了。我将孩子们看到《黑色线条》说的话写下来, 我感觉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

精彩的评价活动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在活动中是师幼的对话、碰撞、共鸣、教学相长。我感谢这节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的美术欣赏活动, 它让我对于过程性评价有了更深入真正的认识:以幼儿为主体、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等等。我在今后的所有活动中一定要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融入到各个活动之中, 让“评价之花”开满各个活动环节!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是整个美术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一次执教反思、影响性因素过程评价;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让幼儿能够更多发挥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美。

上一篇:互动景观下一篇:播音员综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