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学习(共12篇)
过程性学习 篇1
引言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彻底改变学习方式, 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 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发现概念和规律的一种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1]。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下面笔者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情景教学, 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创设适当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如何利用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课堂表演等方法。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总是很难弄清楚摩擦力的方向。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详细的幻灯片进行演示, 一遍不行还可以演示第二遍。幻灯片中还可以加入有趣的声音和图片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声音时, 我们可准备一些乐器, 乐器的声音千奇百怪, 先吸引学生, 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电灯发光, 但是我们并不能观察出它是直线传播的, 此时, 我们可以应用别的发光体, 比如手电筒。将教室的灯关掉, 打开手电筒就可以明显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虽然简单, 但是要在大规模的背景下完成, 不仅吸引了学生, 还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热情。
2. 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探究性学习
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相比,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整堂课是教师的“独角戏”, 只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 没有互动和过多的交流, 这样根本没法保证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然而, 探索性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3]。
例如, 教师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当老师, 使整个课堂完全成为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这样,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讲课的同学会力所能及地把知识讲明白, 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 还练习了胆识, 锻炼了自我表达能力;听讲的同学可以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 也可以提出上面同学的不足, 帮助其改正。这样, 全班同学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 不仅都参与到了学习中, 还激发了学习热情, 调动了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要对该活动进行适当的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正和鼓励, 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3.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阶段, 也是关键阶段。要想利用探究性学习优化物理学习过程的作用,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物理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物理实验,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实践表明, 探究存在于科学的前提下, 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科学是什么?科学不仅是大把大把的理论知识, 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的一门自然学科, 它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一定的实践能力。然而, 思想和心态都不成熟的初中生该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学科?可见, 初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与科学的学习态度是互利共生的: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 物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 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 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习;自己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脚踏实地地研究问题。
4. 把握探究性提问的方法和时机
探究性学习往往是在探究性问题的指引下开展的。然而, 教师在提出探究性问题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时机。例如, 在学习平衡力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比如讲桌上的黑板擦是静止不动的, 教师就可以提问:为什么黑板擦在桌子上是静止不动的?它所受的力有哪些?这些力有什么关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衡力的概念。相比开门见山就讲知识点更有吸引力,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 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总之,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 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 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 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初中物理教师应切实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 注重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并对教学方法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 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
摘要: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作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 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 从情景教学、选择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及注重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魏世平.育人成才:探究性教学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 2013 (6) :44-45.
[2]姚仁海.物理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J].神州, 2012, (10) :146.
[3]郭建松.挖掘潜能提高主动性——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J].大江周刊:论坛, 2013, (3) :316.
过程性学习 篇2
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高凌飚华南师范大学课程教材中心教授
《 中国教育报 》 2013 年 4 月 24 日 9 版
学习与考评是教学的两个方面。过去人们仅仅把考评看作是对学习结果的检查,学习与考评是对立的;考评的内容局限于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忽视了对学习能力与方法的考评;考评基本上是由外部主体来实施,没有注意调动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考评的方法单一,既不能全面检查学习效果,更没有顾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样的考评方式不能充分发挥考评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为此,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内容多维、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学业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考评的过程中促进学习
要想实现以评促学,通过考评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具有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敏锐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评不能游离在教学之外。也就是学业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客观”认定,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考评的过程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找到具体的改进途径,从而更好地认知学情。因此考评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检查学习情况,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学评结合。学评结合导致评价概念的嬗变,评价不仅仅是一个通过收集资料证据来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提高认识、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心理建构过程。
在考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上述心理建构,可以利用传统的测验考试,但是需要对测试的形式和内容加以改造,比如,采用“真实性”的试题进行考评,即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考评。又如,可以结合地理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工具测量正午太阳的高度角。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认知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太阳高度角以及进行测量的意义的认识,以及最后完成报告的写作质量;在技能与方法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计划设计是否合理可行,制作出来的工具是否可用,测量的数据是否准确;在情意方面可以考查学生是否积极投入这项工作,在遇到困难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困难所在,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表现,如学生对待困难的态度,是否善于听取老师的意见并迅速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任务,还可以对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考核。这样做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也是在进行一次新的学习,实现了学评结合。
开发新的检测工具
除了对传统考试进行改造,还需要开发新的检测工具。“成长记录”是一种很好的检测工具。“成长记录”可以有多种形式:理想型的成长记录是让学生收集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作品,学生在筛选时可以提高对他人作品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逐步建立起自己特有的一套价值系统和方法,这对学生基本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展示型成长记录让学生收集自己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反思和分析,可以养成学生的分析与反思习惯,提高分析与反思的能力。文件型的成长记录要求学生将老师或其他学生对自己的考评、观察、测验的结果,甚至自己学习中的轶事系统持续地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很自然地成为学生反思自己行为表现的过程,积累下来的资料既为学生回顾往事、总结经验提供一份完整全面的材料,也为他人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提供一份完整而充分的描述。评价型成长记录也即学生的学习档案,不过不是简单地记录考试成绩,而是由教师和管理者根据事先建立的标准,将学生作品收集起来,用学生真实的作品向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个关于学生的更为全面而又形象具体的认识。各种类型的成长记录各有长短,通常可以综合起来使用。
成长记录最大的功能不是给学校作为学生的档案或记录,而是促进学生自己的反思。这种反思可以是即时性的,也可以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才进行的。它对学生的成长、对学生今后生活的价值远远大于弄懂一篇课文或会解一道难题。成长记录也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真正理解学生,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
除了成长记录,各种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如批改作业、批改测试卷、撰写班主任评语,等等,都是融合考评与学习的机会。值得提倡的还有学习总结会,既节省时间又可以有好的效果。学习总结会应分科举行,这样可以结合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特点,让总结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学习总结会需要教师对反思的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总结的方向。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出现的问题,包括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方法技能。在总结会最后还要以适当的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克服存在问题的途径。
课堂教学过程更要学评结合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来进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学评结合的重要机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机会。其实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考评,如进行提问,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论,与学生交流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等。特别是在学生作出一些异乎寻常的回答时应如何处理?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是回避学生的解答甚或批评学生不要乱提看法,这些给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一次,在物理实验课上,学生进行水的沸点的测量,之后向老师报告测量的结果。有一组同学报告说测得的沸点是103℃,老师回答说不可能,当场走向学生并拿起温度计读数,情况确实如学生所说。然而,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老师还是给这组学生打个不合格,要求重做。事后学生就觉得很冤枉,对这位老师也产生了反感,影响了他们对这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其实老师在发现温度计的读数与正常的情况不一致之后,应该首先肯定学生能够如实记录并报告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并加以表扬,然后再和同学一起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并提议学生换一支温度计来测量。这样就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深入,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收获,还对如何坚持进行科学实验的态度有正确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针对学生认知缺陷的问题,让学生暴露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如,曾经有某版本的物理课本对质点这种物理模型作了一个很不严谨的定义。教师在教学完相关内容之后,可有意识地向
学生提问:假设两个足球之间的距离是1米,由静止相向运动并撞到一起,能不能把它们当成质点看待?如果学生回答可以,则与课本所给的定义相矛盾;如果回答不可以,则与实际的做法相矛盾。这样的问题既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书本中相关概念的定义,还进一步把学习引向深入。这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些即时检测。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质量很重要,好的问题不仅检查了前面学习的情况,还为后面的学习打开了思路。不仅如此,像上面举的两个例子,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敢于独立思考等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面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要把握好过程性考评实质
提倡开展过程性考评以达到学评结合、以评促学的成效,必须注意过程性考评的特点,注意它的局限和不足。多数情况下过程性考评采用的是质性的考评手段,可以全面地检查各种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更全面地发挥考评的各种功能,不像纸笔考试那样只能检测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程性考评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不过分追求考评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过分追求考评环境和程序的正规和严肃,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过程性考评采用包括质性考评在内的多种考评方式,实现考评主体的多元化,对学习质量的考评层次更高也更深入。过程性考评改变传统的间歇式评价为连续的、与学习过程相互交融的评价,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过程性考评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评价,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
过程性学习 篇3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教师评价;个人评价;百分数评价法;整体性
面对着社会上对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激烈讨论,两大阵营的人都据理力争,素质教育这个词看起来好像符合时代的潮流。但是并非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教育发展并不能一步到位而且要符合实际。同样有一种声音是应试教育扼杀中国的创造力,中国没有诺贝尔没有互联网创新型公司是拜应试教育所赐,可是应试教育却在中产阶级及以上的人士中广受追捧。抛去这些浮躁和功利心,无论哪种教育,本文今次谈论学生评价。
关于学生评价,存在这样的一些评价体系:
1.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 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过程性评价,作为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而提出的过程性评价,目前还找不到权威的定义。但可以这样来理解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具有导向性,过程性评价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的评价,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的表现。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亦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类型”。
3.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的特点:(1)评价时要求学生演示、创造、制作或动手做某事。 (2) 要求激发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 (3)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作为评价任务。 (4)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 (5)人工评分、人工评判而不是机器评分。(6) 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
老师在一年当中都要经历期中,期末两次大考,有的还要经历月考,周考等考试,堂堂清,门门清这是对学生过关性的要求。可是在统一的综合性考试后,各个学生,学生的群体,学校,学校的群体,甚至于大到地区和地区的群体都要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个体和群体进行惊心动魄的成绩排名,进步和退步在纵向的世界对比,还有横向的个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对比和评价。这些对比和评价拉紧了学生,老师以及家长和社会的神经。这些评价是那样的重要,可是这些评价到底客观不客观呢?结果性的评价笔者不敢遑论,但是对于过程性的评价,这里通过本人的班级实验,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研究,希望给所有一线的老师以一定的参考。
在我所在的学校中,现在学生的成绩结果评价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排一排名次来评价个体,算一算平均分来评价班级群体了。通过一线老师的长期的反馈,我校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完整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各个班级成绩状况的算法建立,这套算法完整名称叫做“中学成绩分析系统”,系统使用的时候只需要输入一次学生名单,设置好考试参数,然后输入成绩,就可以方便的把学生对应的成绩生成各种形式的成绩报表。比如各班的总分排名情况,各班前50名,100名,等自由设置好的一定名次学生人数已经各班在这些项目里面的排名,各班各科情况表,各科各班情况表,各班各科成绩明细表,年段各科成绩综合公式排名表。甚至还有下一次考试安排表等十几种不同的实用表单。随着电脑在学校和个人之中大量的普及已经电脑技术在国内的极大发展。广大一线的老师们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制作了很多种学生的评价方案。这只是其中一个大量被使用的其中一个据称比较科学的程序方案而已。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看一下,会发现,这些各式各样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从多角度多方面地评价老师,通过这些评价可以发现老师的侧重点,水平高低。可是对于学生的评价方面来说,还是没有什么创新的思维。或者从根本上来讲,这些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静态,只能评价这一次。可是认识一个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应该跟认识事物一样,也应该变化发展的去看待他,换一种理解方式,那就是没有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的评价。而那种静态的学生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班级的成长,已经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评价是极其不客观的。
首先,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我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我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成绩不好,在中国的大班级里面无法收到老师的重视,即使努力进步了,可是如果我是从年级里的800名上升到600名,老师还是看不见我,而被忽视的结果就会更加的落后,从而产生恶性的循环。
对于一个 班级来说,入学成绩如果整体比其他班级差,即使整体每个同学都进步了,也是一样,整体上和别人有一段距离,这样班级排名上看起来就比落后,这样的评价势必会极大地打击该班级的各位老师和所有的学生,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从这里大家也会发现成绩和成绩之间是孤立的,没有建立前后的联系。
笔者在所在一级达标校试行的 “百分数评价法”,评价方法如下:
结果=(上次排名-本次排名)/上次排名
该结果得到一个百分数。这是阶段评价
学年系统评价方法类似:
结果=(历史平均排名-本次排名)/历史平均排名
这样的评价结果真正体现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当然作为应试成绩排名评价的一部分,无法体现表现性评价)。这个评价方法算法简单,但是更能体现对个人的评价。这个评价方法同样也可以在班级间学校间甚至于学区之间来开展,科学性远高于之前的静态评价,试与同行论之。
参考文献:
[1]高凌飚 2004(6)《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
如何关注学生的数学过程性学习 篇4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 数学教学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烙饼问题”一课, 课前徐老师拿出一些白纸, 问这些纸要撕开来, 你有什么办法?学生选择叠在一起的办法, 这样节省时间。教师再问这些纸发下去, 你的办法是什么?猜一猜教师的办法是什么?学生说分组传下去这样快, 可以多出一点上课的时间来。一些白纸和简单的问题后, 教师说这就是统筹优化法, 再进入新课。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 学生愿意跟着教师学习, 学习变得有趣味了, 启迪学生智慧的大门由此开启。
二、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 使学习变得轻松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 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 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上“烙饼问题”这节课时, 用几张圆形的纸片来当饼, 还把两面涂成不同的颜色, 在黑板上演示, 但是徐老师上课就用师生的一双手, 老师的手就是锅, 学生的手就是饼, 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来烙饼, 同时说“锅来了, 饼来了, 刺啦, 三分钟”。徐老师设计的游戏性的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做到学得有趣, 学得轻松, 学得主动。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 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得心应手, 课堂气氛浓郁, 学生兴趣盎然, 学生体验深刻。当我尝试把这种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后, 一次期末水平测试时, 有一个学生答题, 就用自己的一双小手当饼烙。事实说明,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数学概念或某个数学公式会遗忘, 但是作为过程性的数学学习, 使他们不会忘记如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的语言要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 促进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 教师的语言发自内心, 饱含关注学生的情感, 传递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信息。因此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明白, 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 通过调动学生的数学想象, 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如, 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 为了揭示课题, 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兄弟三人来赛跑, 个子有矮也有高, 他们会走没有腿, 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 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上学去。”当学生猜对后, 再配上课件或教具演示, 教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今年我们来认识钟面”。这样既有趣味性, 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四、关注差异, 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使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新的课程标准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提倡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与技能,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获得情感体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学生课堂回答问题, 课堂做练习, 完成作业, 都展示出很多不同, 里面含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教师就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关注学生, 如一次练习课上, 发现少部分平常做题慢, 正确率不太高的学生, 取得了较好的练习成绩, 这时, 教师抓住机会鼓励学生, 在肯定全班学生的同时, 重点提出这些学生在练习中, 做到了四十分钟按时完成练习, 正确率也比较高。这样使学困生在全班得到了鼓励, 自信心增强, 使他们有了积极主动探索学习数学, 学好数学的勇气,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促进了学生发展。
数学作业发现特点, 对学生及时地评价, 使教师的话, 犹如一粒种子一样深埋在学生心里。如, 四年级上册学习积的变化变化规律, 完成作业练习16×17=272, 根据这个算式完成填空16×34= () , 16×51= () , 16×85= () , 16×102= () , 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过程, “一个因数16不变, 17扩大了2倍, 16×34=544, 272×2=544”, 教师对学生评价:“你写的语句完整, 表达准确”“你列算式说明思考的方法, 思路清晰, 这样做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 教师从内心深处赞赏和欣赏每一个学生, 使学生把作业当作与教师交流的方式, 获得一种成就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过程性学习 篇5
在国家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学科新课程标准都把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上述要求为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培养提供了依据。
目前,多数学生注重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和运用,但较少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去“发现”并论证规律和原理。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政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并让学生充分动嘴、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将体验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为此,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书本,智慧则形成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于经历的活动中。我们还应注意学习中不应“为动手而动手”,而应更加重视对于操作层面的必要超越,努力实现“活动的内化”,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1.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各类学习活动
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个学生创设展示的机会,提供展示的舞台,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过程。一是强调学生的身体性参与。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更有利于灵活运用,教师应设法构建富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案例探究活动,引导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观察、调查、角色扮演、辩论等探究活动中去,让他们在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亲身参与或亲手操作的活动中获得启示,形成体验,内化知识,优化观念。二是强调学生的全过程参与。如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针对南水 北调工程的线路及利弊设计成模拟“人民大会堂”(教室)对该决议发表“人大代表”的意见,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上台利用本小组课前制作的PPT(幻灯片)课件进行展示论证,使学生在严肃、认真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活动设计不能随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和体验过程,又要为学生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准备,如上述案例中课前学生就积极准备材料并制作PPT课件,课堂又提供8分钟左右的时间进一步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充分提出疑问和发表见解,使学生在从容的自主探究和合作研讨过程中,逐步领悟地理原理,找到解决地理问题的对策,逐步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而不是蜻蜓点水,流于形式与热闹。
2.注重学生参与及合作精神的培养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素质培养不可缺少的要素。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宽松民主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彼此之间的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还能帮助他们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有理有据地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建议。同时,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例如,将教材必修二“2.2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的课堂设计成“团队表演”形式。目标定位于探究式学习,由不同小组的学生到台前分别展示讲解本小组经合作探究之后的“江滨路改造方案”。课前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按照一定的规则(探究顺序)进行,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学生具有相同的权利和共同的责任,在小组合作机制中,缺少任何一人,都会影响到探究活动的顺利进 行,由此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真正实现了课堂由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转换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学生的合作交流、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由此得到了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也随之得到提高。事实证明,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3.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接受师生的互考,使他们在正确的思维导向中,有序地发现,自觉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乐趣,满足求知的欲望。
目前,多数高中学生重视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较少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去“发现”并论证规律和原理,导致其创造力和科研意识的缺乏,这违背了课标的基本理念。高中政治“必修一”中有很多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许多经济学规律和原理可以运用学生身边的实例来推断和论证,如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消费心理及消费观、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等。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课外调查方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图表。在学生掌握丰富的事实材料后,再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论证教材中的经济规律和原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较强的科研意识,并培养言之有据的科研态度。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 中心,改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过程性学习 篇6
所谓课题,就是针对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的题目。然而,并不是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作为探究课题,比如:鸦片战争什么时候爆发?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谁?这类问题不需要经过研究就可以得到解决,不能作为探究的课题。而“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有什么影响?”研究的范围是科技革命,很明确,其目的与任务也十分清楚,可以作为探究的课题。因此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是关键,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确立课题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题的确立要把握适切性原则。
学生确立课题有时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或者有其他不适切的问题。比如,有一次我在讲"战争"这个专题时,有一位一直对战争比较感兴趣的同学,确立了一个课题——中外历史上的战争,这个题目就太大、太宽泛了,不好把握,因为战争只是一个大而抽象的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介绍也比较简单,我没有直接告诉他这个课题合适不合适,而是让他去查阅一些有关战争的资料,特别是战争的发展史。这个同学在资料的查阅与整理、分析中发现:不管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还是外国历史上的战争,其发起一般都有政治因素;参加战争的人都是人民;随着科技的进步,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越来越先进,杀伤力越来越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于是,他又重新确立了一个课题“战争的利与弊”。这个课题无疑非常适切,探究的焦点和方向很清楚,这也无疑是对历史课中战争问题的深化。
二,课题的确立要符合科学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学会调查、提高能力之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科学性就是所确立的课题必须符合人类认识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课题确立的方向性问题,一旦课题确立方向错误,即使学生做了很多努力,也是徒劳的。如:我们在学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一内容时,一个同学确立了一个课题: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看社会主义的失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挫折,不是失败,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个课题就出现了方向性错误。而“强大的欧盟”这一课题的问题在于所反映的问题不明确,不知道探究者要探究什么问题。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确立探究课题时,要让学生明确所确立的课题必须是合理的,课题所反映的问题必须明确、科学。课题探究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确立课题方面,而且还更多地体现在课题探究方法的运用,以及实施过程中求真、求实的态度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注意的。
三,课题的确立要鼓励新颖性。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般来说,课题探究中的创新包括观点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和应用上的创新。而探究课题本身的新颖性,就体现了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学生探究课题的新颖性主要指:(1)课题所反映的问题本身是否新颖,即学生是否提出了别人未曾提出的问题(当然,这里主要指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但如果学生提出了超出了自己年龄层次的问题,甚至是成人也未曾提出的问题那就更好),是否看到了别人未曾注意到的、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2)对于同样的问题,课题是否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表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我们在学习“人类所关心的共同问题”这一内容时,明白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口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资源等问题。呼吁要控制世界人口增长的研究早已有之,而有个同学的“该给地球减肥了”的探究题目以其表述的新颖,而更能吸引别人的目光,引发别人的好奇心。
语文新课改中过程性学习探要 篇7
关键词:过程性,材料搜集,整合
“长期以来, 语文课堂冷静有余, 情味不足;讲解有余, 讨论不足;分析有余, 审美不足;束缚有余, 个性不足;重复有余, 创新不足;非语文有余, 语文不足。” (张从周《语文教学通讯·太羹有味是诗书》2009.12) 在实施综合性学习篇目的教学过程中, 要改善这些情况的关键则在探究过程, 做足对过程的构想、设计、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过程性学习, 以体现语文素养,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以此为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以九年级 (上) 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篇目《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例, 根据课文的提示和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的定位可设为三点:一是选择话题;二是学会写作演讲稿及其要求;三是根据写好的演讲稿进行演讲。为实现以上三点教学目标, 我对过程性学习做出了一下几点尝试。
第一步, 搜集材料。搜集材料既是学生积累知识的起点, 又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必要准备。学生搜集材料也存在着重重困难, 我给他们提供了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网络;二是阅览室;三是图书馆;四是新华书店;五是报刊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 搜集到的材料也比较丰富, 为下一步的整理和写作打下了基础。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 也深有体会, 有的学生说, 尽管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感到既苦又累, 但当我们搜集到适合自己用途的材料时, 也是心花怒放的。有一个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 但接触社会生活方面有些欠缺, 当搜集到桑兰的材料时, 她这样写道:“桑兰于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 她成了默默无闻的、17岁的中国体操队队员中最受全世界关注的人。在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 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 她从未抱怨什么, 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 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 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 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因为她的坚强、乐观, 美国院方称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光辉形象’, 而那么多美国普通人去看她, 并不只是因为她受伤了, 而是为她的乐观精神所感染, 更因为她能从容地、微笑着去面对生活。可见, 微笑是战胜困难的先遣队, 是驱赶阴霾的先行者。只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 微笑着走好每一步, 那迎接你的就是星光璀璨的夜空, 就是美好光明的未来!作为宁波人的我, 在此之前, 我竟然不知道我们宁波有桑兰。”像这样深有体会的同学就不少。
第二步, 整合材料。其实, 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写作能力) 必要一步。为此, 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明确写作演讲稿的基本要求:确定观点, 组织材料;观点明确, 严密论证;条理清楚, 结构完整;生动形象, 有感染力。基本要求确定后, 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好演讲稿, 有些学生的演讲稿写好了, 我不急于发表我的意见, 我先让学生继续分组讨论自己组内的演讲稿, 大多数同学的演讲稿经过讨论能批评出优劣, 但有一篇习作《微笑着面对失败》让学生犯难了, 讨论再三, 不能定论。这篇习作有两三千字, 内容涉及海伦·凯勒, 袁隆平, 邓小平, 还引经据典。我看了文章后, 就向学生发问:“哪一个材料最切题?”同学们经过讨论, 觉得第三个事例最切题, 于是, 将题目改为《邓小平的人生路》。这样, 《邓小平的人生路》, 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第三步, 组织演讲。明确演讲的基本要求:仪态大方;普通话流利, 口齿清楚;语言通顺、连贯;观点鲜明;有鼓动性, 说服力强;态势得体 (含表情、眼神、手势、身姿) ;语调准确;有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说话自信负责;感情真挚;能感染听众。演讲时要注重情感的投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微笑着面对生活”有三个板块, 总体来说, 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语气语调, 但演讲时, 则应该有所区别。即使同一板块, 由于材料中心的差异, 也应该有所区别。
过程性学习 篇8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体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 发现物理实验课教学可以拉近物理学科与学生之间距离、拉近物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所以, 我在物理学科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中选取了物理实验课教学为切入点, 在多年的教学探索、实践中, 笔者感觉到收获颇丰。
一、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与“探索性学习”相结合
(一) 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实验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情感, 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好素材
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中, 常常苦于没有“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素材。而初中物理教学中纯课论的讲解很少, 实验贯穿了整个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初中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练习型”实验, 如“用刻度尺测长度”、“用温度计测水温”;“验证探索型”实验, 如“研究液体内部压强”实验、“欧姆定律”演示实验等;另外还有“测量型”实验, 如“测物体密度”、“用电流表测电流”等。这些实验中, 除少数“练习型”实验外, 其它实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性, 都能较充分地反应人类发展历程中对部分自然规律的探索思想、探索方法、探索过程,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育有着充分的、厚实的教学素材,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探索、探究的源泉。
(二)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及科学品质的养成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品质。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科学思维发展、进化的历史。
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自身的设计思想。初中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在设计思想上包含着对自然现象、规律的感悟和灵性, 有些实验规律甚至是物理学家经历漫长、曲折的探索才归纳总结出来的, 这些闪耀着人类思想光辉实验内容大多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精髓, 每个物理教师都必须倾注其精力, 充满激情地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展示其无穷魅力。在这些实验中, 需要学生明确前人的探索目标、探索方法、途径, 让学生仿佛是在亲自经历的情景中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坚持不懈探索未知世界的人格魅力及科学品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 首先提出“探究目的”——到底是什么使物体运动, 接下来创设“探究情景”——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产生错觉:是力使物体运动起来的, 通过矛盾激化促使学生也进行思考, 然后再通过实验一层一层抽丝剥茧,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一系列过程的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 豁然开朗的感觉, 仿佛这条规律是就是自己探索出来的。这种带有探索意味的实验研究,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了学生科学品质的养成;也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代教育思想强调引导学生“人格的形成”,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作用, 使他们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身体验、探索、研究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实验具有直观、真实、形象和生动等特点, 它相比其它学科或本学科其它内容, 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如果再通过教师创设合理情景、激化矛盾、激发探究欲望, 那么, “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氛围形成了。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充满实践操作的愿望以及想象着自己创造、发现未来的冲动, 从心理学及认识论的观点来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 教师只有不断打破原有认识结构, 使原有知识经验与现在所获信息发生尖锐矛盾冲突才能激发其强烈求知、创造欲望, 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中。因此, 我认为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学可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更有利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二、探究性学习综合提高创新能力
在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后, 会积极主动做好实验, 当学生能够做基本实验后, 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 如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联系专题, 分析解决问题, 如在学完力学知识后我就让学生, 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 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1) 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2) 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3) 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4) 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5) 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 (6) 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学生自己制作出“土电话”、“验电器”、“橡皮筋测力计”、“密度笔”、“莲花型烟灰缸”、“书页夹子”、“重垂线水平仪”、“两用秤”等,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 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过程性学习 篇9
一、过程性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定位
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这种评价强调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 这种评价引领学生自主发展,有利于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效益和质量。
1.过程性评价促进教与学观念的变化
过程性评价对教学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学生的观念、取向发生了变化。 由于过程性评价的要素不仅是学习成绩的评价,还有学习习惯、学习活动、数学素养和突出表现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 还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数学思维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关注学会了什么的同时,更要关注如何学习。 让学生、教师都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认识自我,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自己。 过程性评价也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生动地显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进程,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积极性的变化。恰当的评价信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成效, 看到自己在向预定目标靠近,坚定他们努力上进的信念,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主能力。
2.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数学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提高到了应有的地位。 苏联学者B·A·奥加涅相等在《 中小学数学教学法》 中指出:“ 区别于传统教学, 现代教学的特点在于力求控制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而基本的思维方式则成为学生要掌握的专门内容。 ”[1]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 关键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过程性评价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维, 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3.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强调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2]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思想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这也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能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评价能力,勇于改革,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评价对于提高数学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具有显著功效。 ”[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评价的功能,合理使用,才能使评价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数学过程性评价不是简单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征进行有效观察并形成特质化的价值取向, 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有益于克服教学过程中的功利化取向, 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素养的形成。
1.适切的数学过程性评价目标
数学过程性评价不仅是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注, 通过过程性评价还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理念和思维, 改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和策略存在的问题; 能够使学生通过评价学会评价,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能够体现对学生的动机态度、 过程与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教师针对性指导学生,并根据过程性评价机制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 有利于基于数学学科在评价机制上更适合新课改的应然取向,实现具有数学学科特色的评价机制。
2.立体的数学过程性评价标准
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指向,借此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方式、效果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改进课堂教学生态。 数学学科过程性评价指标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予以关注, 提升过程性评价的真实性、可行性和有序性。
数学学习情感的评价对于数学学科来说, 不仅是一个感性行为的认定, 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征。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指出“, 事实上一切教育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 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不仅关乎学生学习的投入度, 还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特征,关乎学生对于数学的心理准备水平。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实施,对四个一级指标,进行了细化形成二级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
3.开放的过程性评价方式
依据具体的评价方式来划分,可以有课堂观察、成长记录、个别交流、态度调查、问题解决、模型制作等等。 由于任何一种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都不能完全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全部素质与能力, 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视角又各不相同, 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应当尽可能地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对于不同的学科内容和学生群体,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
在比格斯的学习过程理论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 并且其本身就是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面对学生学习生成性样态,评价方式也是日趋多元性, 有时候是一种综合性的定位, 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习品质的一种关照和回应, 也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益保护, 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无疑是一种呵护,能根据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创造性地思维,获取独具匠心的习得。
4.多元的过程性评价主体
过程性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评价学生学习的主体不仅是教师校长和家长,也包括作为评价的客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价值主体的学生。 评价的过程不仅包括学校外部的和教师的评价, 还包括学生相互之间和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是指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时,学生对于自己和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进行的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则是对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的事例进行的引导性评价。[4]这样的评价也关注学习结果,但它对于结果的关注是基于价值多元原则的, 它给非预期学习目标预留空间。评价中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关注学生的自我申诉。 教师评价以平时学生表现实录和绩效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小组评价意见,当与学生小组意见不一致时,向该小组做出评价项目的解释。
5.校本的过程性评价计分规则
过程性评价满分为100 分, 每位同学起评分为80 分,各备课组依据二级指标要求,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制定加减分细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指导,并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定期反馈。
三、过程性评价必须处理好几对关系
由于受观念差异以及社会对高考升学率的片面追求等因素的影响, 过程性评价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
1.统一性与个性的矛盾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 尊重个体差异, 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有些同学在某段时期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还需要用一个统一性的标准来衡量,否则就不公平,因为高考不会因为一位考生考得比以前进步得很多而被认可。从总体的角度来评判,这些同学的等级还是排在后面的,因而,当这些同学的最终等级未见进步时,其学习积极性就会衰退。
2.评价认同与不认同的矛盾
学生刚进校时就建立了成长档案袋, 三年来记载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到过各种各样的表彰。然而这些过程性评价在多大程度上被认同呢? 现行的高考制度依然是用高考成绩选拔人才, 依然是一次考试定终身, 只开花不结果的过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现阶段,教师、学生、家长不得不过分地关注结果,对过程性的认同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3.评价的多元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尽管我们在尝试着改变评价体系, 有时尽管评价的方式方法变化了, 但人们最终还是习惯用单一的分数形式来评判, 评价的每一项内容都有细化的加减分规则。 这种注重“ 量化”而忽视“ 质性”的评价容易使教育评价机械化,缺少人与人沟通的温情,也缺少科学的分析。实践表明,平时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用语言等其他方式对学生及时、合理地评价尤为重要,例如,要改变一位学生作业马虎的习惯仅用扣分的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与学生交流,分析这种习惯对将来学习的影响等。
过程性评价对于数学教学来说, 是以学习数学方式为基点而进行的一种具有学科特质的价值判断,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益于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优化,提升数学学习品质。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校数学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引进过程性评价的情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过程性评价对教学的影响:过程性评价促进了教与学观念的变化、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表达了过程性评价在运用中的一些困惑和思考。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教与学观念,全面发展,评价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3]任子朝.数学教育评价新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113.
过程性学习 篇10
2009至2010年度第一学期,我以九(1)、九(2)班为实验班,其余三个班为对照班,对照班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正常教学,在实验班进行各项化学教改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探究知识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并对旧知识和经验的概括和归纳,在思想上产生新的质的飞跃。因此,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学习了物质的构成,原子—分子论后,设问自然界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吗?在学习了离子和离子化合物概念后,提出“离子化合物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问题,得出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新理论。随着科学的发展,同学们也许会发现物质还有其他新粒子构成的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思想。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思维中探究知识
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是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等。如学习《铁的性质》一节中,首先介绍了钢铁是“工业的脊梁”的含义,我国近年的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并打入美国市场等社会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其次,在学习钢铁防锈的内容时,提出切过青菜的菜刀如何防锈,你骑的自行车各部件的防锈方法等,以能使大家认识到化学知识随时可应用的生活情境为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学习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制取铜,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湿法冶铜的方法,创设了历史情境素材。这种巧设情境、精心提问的方法,把学生好奇心由潜伏状态改变为活动状态,从而引导学生在愉快、热烈的情绪中探究知识。
三、重视操作过程,让学生在直观感觉到抽象思维过程中探究知识
直观感觉是形成一定理性认识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就是重要的直观感觉活动。比如,学习铁的化学性质中讲到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设计了细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而在氧气中可以燃烧的实验。镁条在空气中和氧气中都可以燃烧的实验。铁、锌、铜分别投入到稀硫酸中,观察是否冒气泡和冒气泡的速率。总结出铁没有镁、锌活泼,而比铜活泼,从而验证了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也为研究其他金属化学性质奠定了方法。
四、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知识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讨论氛围,设计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议题供学生讨论。如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时,先阅读有关水的资料,再调查学校及周边节水情况和水污染情况,然后写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汇报,最后全班同学集中讨论,针对家乡水资源的现状提出问题和合理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在学习甲烷一节时,投影2003年淮北卢岭煤矿瓦斯爆炸案的惨照,大家讨论造成这个事故的各种原因,使学生知道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
五、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
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仅靠课堂上讲解是很难真正理解的,经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升华。比如学习溶液的酸碱度,同学们对学校的实验田农作物生长不旺的原因展开调查讨论,学生决定测定土壤的酸碱度,结果测得土壤的pH为3.8,同学们建议学校购买一些生石灰撒到土壤里,进行改良,结果第二年农作物生长茂盛。再如,夏天带学生到游泳池游泳,同学们发现池水是淡蓝色的,非常干净。大家询问了游泳池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学生池中撒了一些胆矾,既可杀死池中和游泳者身上的细菌,又能使池水碧蓝如大海。总之,只有联系社会实践才能使学生领悟到“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从而唤起学生亲近化学、调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勇气。
六、在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整理和复习是巩固和提高知识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整理和复习,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比如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对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进行整理和归纳。即反应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有关,收集装置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从而推出实验室制取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课本在三个关于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中,虽然有共同的现象:冒白烟、放热、生成白色固体,但是第一个实验侧重观察钟罩里的水位上升的高度,第二个实验侧重观察水中白磷不能自燃,而铜片上的白磷自燃的现象,第三个实验白磷燃烧前后天平是否平衡。通过这样的整理和复习,学生才能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七、教学改革的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改实验,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1)实验班学生大部分能写出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这些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中,有的解决了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实验班学生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班(见表),学习成绩提高9.8个百分点。
(3)在实验班,形成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热潮。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生间还是师生间,经常探讨各种化学问题,从小热爱科学,立志献身科学蔚然成风。
(4)实验班学生在课内外实验研究化学的过程中,会提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加以指导、解答、帮助。
摘要:21世纪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世纪, 是世界竞争愈加激烈的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因此, 培养创新型新一代应当成为时代教学的主旋律, 新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性学习,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过程性学习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意义;主体意识
【分类号】G633.91
1前言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扩大,高中教师迫切需要从新课标理念的灌输向具体的教学指导转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教学目标之一。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即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基本理念,并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所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本文作者总结这几年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教学策略。
2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施瓦布倡导的,他主张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1]。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2],生物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且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科学探究的有效情境创设
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其生活化的特点,把生物学与现实生活进行连接;增加创设的情境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产生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想法;教材内容有难易之分,学生能力有高低之分,创设多层次问题以克服探究难度,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感觉,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实施。
在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首先向学生通过渗透装置来展示渗透现象,发现漏斗管内的液而出现升高,与现实生活中的水流向低处的现象存在矛盾,以此引发学生对这种特殊的现象进行探究与思考,并提出疑问;液而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原理,半透膜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如果半透膜两边是相通的液体浓度,会发生不一样的结果吗?
从上述的例子中可见,有效的情境创设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并且自主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
4课堂导入环节中的探究性教学
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在上课开始之时就激发起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而后再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和教材中的内容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如果想获得一节课的成功,就需要做好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老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可以设计一些新奇的问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展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思考无果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动探索、积极寻求答案的状态中。例如,在学习生物圈这课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不同的小组研究不同的生物圈,并对这个生物圈的基本情况做简单报告,让其他学生共同分享发现的新知识。
5开展适合探究的教学活动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体验调查。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自主探究并不是使学生放任自流,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3]在探究教学模式中,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能够进行体验,并且不断地对探究活动进行感悟,从而能够有效地巩固生物知识。例如,在进行“酶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生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体会生物的奇妙,并不断地实验探究,从而得出准确的探究结果。当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拨,通过引导降低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度过难关,继续探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学模式,就必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来进一步对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强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6总结
生物课程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它主要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都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总结方式,都始终要考虑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探究者,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学习自觉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回顾本堂课的内容,把课堂知识纳入到整个生物学科学习的整体系统中来,使学生能够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活化。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在新形势下要求生物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核心。
总之,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于生物教學大纲的新要求和生物教学理念的改变,更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才是时代赋予生物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沈洁. 生物课堂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分析及策略[J]. 文理导航(中旬),2015,08:54-55.
[2]刘博文.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过程性学习 篇12
一“、学习小组”在高校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过程是高校实现教与学的核心环节, 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方式和依托。“学习小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以参与教学为目的,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团体, 通过教师指导和带动, 配合课堂教学, 从而发挥小组的团队功能, 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也更能提高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内容的教学设计效果, 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学习小组”的划分, 不仅将个体纳入特定的团体, 还使得教师对班级整体的掌控力提高, 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大学扩招后, 学生人数的增多和知识储备的个体差异, 使得课堂提问等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因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与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等问题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学习小组”的分配, 使得学生认识到, 课堂学习不仅是个人的行为, 而且关乎小组在整个班级中的重要地位, 甚至小组其他成员也会受到自己行为的影响, 使得个体行为不再仅仅是个体行为, 而是受到来自个体、团体及其他个体等多方面的制约, 以压力促动力,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以推动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现。同时, “学习小组”也是大学课堂延伸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学课堂学习毕竟是有限的学时, 而“学习小组”的存在使得以小组为单位的大学生们可以在课下学习和准备, 在课上展示和参与, 延伸了课堂, 同时也提升了自学和其他能力。
二、发挥“学习小组”在高校教学过程性评价中作用的关键
1.科学定位小组功能。高校教学过程中, “学习小组”的功能不同于初高中, 它不仅局限于在课堂中学习具体基本的知识, 更多的是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提升自身能力。
2.科学划分小组。在课堂分组时, 应注意分组不能随意, 需要考虑到大学学科专业的特点、住宿范围、综合测评成绩、个体的学习积极程度等因素, 将小组成员合理搭配, 使组内协作达到最佳效果。再者, 要注意每一个小组中应有一个能积极带动大家参与的小组负责人, 以带动和激励成员, 提高成员参与课堂的效率。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参与并不等于学生主导, 教学任务的把握和解析, 离不开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教师。高校教师大多接受过较高层次的学习和较深层次的钻研, 对知识把握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 是学生所不能及的。因此, 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发挥好“学习小组”在课堂参与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首先发挥好教师的指导和主导作用。
4.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指导学生如何参与的重要手段, 评价方式是否科学直接决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参与目的。在评价学生课堂参与时, 一定要将个人的成绩与小组的成绩紧密结合, 使个人与小组的命运息息相关, 以提高个人在小组中的重要性。同时, 要将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合理化, 使之形成良性竞争, 既达到了互相促进的目的, 又不会加大小组之间的隔阂。
三、“学习小组”在高校教学过程性评价中运用的思考
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更注重课程的成绩, 而教师更注重学生经过学习课程,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所以, 要很好地将学生与教师对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统一,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学习小组”的组成方式和组合效果。
评价方式是激励“学习小组”达到预期参与和学习目标的原动力。“学习小组”能否在过程性评价教学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评价方式是关键因素, 应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和方式, 以最大化地实现“学习小组”在高校教学课堂中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培森.合作型学习小组建设的策略研究[J].珠江教育论坛, 201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