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制度计划

2024-08-21

教师培训制度计划(共8篇)

教师培训制度计划 篇1

教师培训制度计划

今年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入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精神,切实提高教干教师岗位职责履行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我校教育事业优质、和谐、均衡发展。

一、指导思想

提高教师的整体的素质,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主线,突出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

二、培训的对象:全体教师。

三、培训目的:

师资培训的最终目标是:以成就教师来成就学生,以成就教师来成就教育。具体目标是: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干管理水平。提高教干的学校管理水平、岗位职责履行能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保证素质教育深入全面推进。

2、加强业务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全体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掌握教育技术,提升现代教育资源应用能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提高骨干教师专业水平,发挥骨干教师带头示范作用,使其充分发挥中坚力量的作用,引领、助推一线教师加快专业成长。

四、培训方法

(一)集中辅导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根据教师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计划的系统辅导,或根据突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即时辅导。做到辅导对象有选择性,什么人需要就辅导谁;辅导内容有层次性,先帮助解决知其然的问题,再帮助提升知其所以然的理念;辅导的方法有可操作性,特别注重结合工作中的有效案例进行示范引路。集中辅导可以是全校教师集中辅导,但更多的是分学科的或按不同的分工进行学习辅导,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民主协商,产生各学科带头人,负责本学科的集中辅导工作。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为新任的学科教师进行“入门”辅导。

(二)“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学校将多选派老师“走出去”,也将邀请不同层次的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员“走进来”,对教师进行方向引领,引导教师拓宽知识视野,厚实知识背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

(三)县级重点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学校继续发挥县课堂大比武、送教下乡、等活动平台,以及各教研组、年级组等各种研讨交流的平台的基础作用,把研讨交流随时随地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真正使研讨交流成为校园内、办公室的主流话语,教研组长应经常性地利用一切机会提炼主题,开展无痕培训,使之成为宝贵的教研资源,加快教师专业发展。其次,我们要利用学校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构筑研讨交流的机制,引导教师认真做好集体备课前的个体准备——吃透教材,优选教法,进而带着思想和问题参加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时要充分发挥研讨交流的优势,集思广益,让所有人都能解决好问题走出集体备课室。此外,要通过组织观看录像课进行研讨交流;组织“相约周三”校内公开课、教师理论竞赛竞赛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研讨交流;利用各种不同的会议相机安排有关内容的培训,以会议为载体进行研讨交流。要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的作用,让全体教师受益。

(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培训及云平台培训相结合

1、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2014年省教育厅将继续组织中小学、幼儿教师远程研修,将根据上级精神,加强宣扬、管理、监督、评价,提高远程研修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网络资源应用及云平台应用技术培训。在2013年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新一轮的培训,重点解决在前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提高全体教师熟练应用

农远工程资源和云平台教学和教研的能力,提高现代教育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

五、培训内容

(一)师德教育方面:

经常性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要求。引导教师在追求和享受权利的同时,认真履行好职责和义务。加强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成为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真正做到“ 一言一行为人师表,一举一动堪称楷模 ”。让先进教师的模范事迹成为师德培训的生动材料,典型引路,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增强教书育人、敬业爱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理念培训

开展内容丰富的理论学习。学校定期选择相关教育理论让教师阅读、学习,增加理论素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论述和教育教学业务知识,及时了解教育大政方针和教改信息。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和指导教师广泛阅读,增加人文修养。进一步集中人力,广泛搜集报刊材料和网上教育站点网页,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关于课改的最新时文,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三)业务培训

1.教材教法培训。

进一步领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帮助教师了解各学科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建议,使教师能以此为依据,在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制定相应的教学及评价策略。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开展学科教材教法培训,帮助教师解读教材,优化教学方法。组织学习临沭县小学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行为。通过对优秀课堂实录、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材料的研读,增强教师把握教材、设计教案、实施教学的水平,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教研能力培训。

帮助教师学习掌握教研教科研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贴近教学实际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以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如何进行研究信息的搜集整理,并进行总结、深化和提升,使教研教科研真正成为教师提高自己的自觉行为。

3.教学基本功培训。

根据我校教师的情况,在抓好抓紧青年教师基本功建设的同时,在教师中相机开展写字、普通话、信息技术等各项基本功培训,增强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感染力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特别重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达标的检测和评价工作的展开,着力做好教学常规的内化培训,有效组织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以上培训,力求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l)新教师的入门培训。主要指1年的青年教师。一是引导他们做好角色的转换,主要由学生转为教师,对他们加强工作责任性教育,以及组织能力的培训。二是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三是实行师徒结对,我们对每位新教师配备1位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为师傅,在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校外工作中进行“知、能、操、行”的传、帮、带。四是建立学校考核制度,考核项目有写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

(2)青年教师的培训

主要指工作2年以上的青年教师,他们是一支充满生机,乐于进取,奋发向上,大有希望的队伍,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在培训中,我校仍将以“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等方式,牵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将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推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要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搞好教科研和注重教育、教学实际效果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提倡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我们还要在提高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上做文章。要将提高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培训的立足点,结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强化青年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学改革听认识;鼓励青年教师训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学校将创造条件,给青年教师铺设实践和进修学习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使自己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不断攀升。我们

特别要注重加强青年教师队伍中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有些自身素质具备的年青教师己经担起了班主任的重任,但如何更好地做好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当好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不还需要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带领他们学习各项班主任工作法规,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班主任培训班,定期学习,记好读书笔记和心得,请校内的市区优秀班主任做具体工作实践中的指导教师,以便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培训工作从帮助青年教师熟悉班务工作的一般任务开始,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班务活动,如何根据不同儿童的个性特点进行有效教育,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好与科任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等等。

(3)骨干教师的风格培训

名师、教学能手培训。对2012年“十百千工程”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统一组织研修活动,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教学改革项目引领机制,开展读书活动和阶段性培养成果展示,为名校长、名师、能手发展成长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对名校长、名师、能手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上示范课、观摩课,举行教学案例研讨、理论讲座、空间交流等多种形式,造就一批专家型校长、学者型教师。我们主要抓了掌握教材的能力、驾驭大纲的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和创造能力。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让他们开拓思路,接受教育新思维。在学科教学中要求做到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要做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学科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一批教师脱颖而出。

(4)教科研培训。重点进行“面对面,跟进式”培训,指导教师解决教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今年的师训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多,我校将进一步提高对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研究,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真正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并不断改进培训工作,积聚教育教学智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制度计划 篇2

一、《支持计划》对目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提出的新挑战

《支持计划》的“主要举措”部分中, 明确了为实现本计划中的预期目标要采取的八项具体措施, 从这些措施来看, 《支持计划》对乡村教师评价提出了诸多新的挑战。

(一) 如何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即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行业的师德修养问题, 成为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的议题。《支持计划》特别指出, 必须坚持师德为先, 以德化人的基本原则, 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这是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3年修订) 》后, 国家再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要求。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评价方法来全面提高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 这就成为乡村教师评价面临的新挑战。

(二)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乡村教育事业

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便是优质教师资源匮乏。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时, 教师的行为甚至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没有了教师, 乡村教育的进步便无从谈起。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 首先必须为乡村教育输送大量合格的教师。对此, 《支持计划》提出:“要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鼓励省级人民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要吸引大量优秀人才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中, 首先我们应该改革乡村教师评价制度。通过乡村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 充分发挥教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 改变人们对乡村教师的偏见, 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乡村教育的事业中来[1], 以应对《支持计划》提出的要求。这成为乡村教师评价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 如何完善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

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是一项单纯的教师评价制度, 以评价教师为目的, 评价的重点是通过考察教师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工作业绩来评定教师的学术水平及业务水平等级称号。现行的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曾在教师聘用、调动教师积极性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却忽视了乡村教育的特殊性, 如底子薄、教师队伍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内部发展不平衡、家长观念保守等。《支持计划》在“主要举措”部分提到, 职称 (职务) 评聘要向乡村学校倾斜。在评价内容方面针对乡村教师提出了新的规定:“乡村教师评聘职称 (职务) 时不作外语成绩 (外语教师除外) 、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注重师德素养, 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 注重教育教学方法, 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毋庸置疑,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但是, 能否把职称 (职务) 评聘作为当前教师评价的终极目标?如何通过乡村教师评价体制的改进来完善乡村教师职称 (职务) 评聘制度?是我们在《支持计划》背景下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 如何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如今, 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对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例如, 《支持计划》具体指出, 到2020年前, 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 把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鼓励乡村教师在职深造, 提高学历层次等。教师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教育教学能力。教师欲“传道授业解惑”, 必须自己“闻道在先”。教师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提升教师的能力素质。如何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乡村教师评价制度, 激发乡村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的动力, 进而提高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适应《支持计划》的要求, 成为当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五) 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所谓教师荣誉制度, 是指教师荣誉授予机构对作出杰出贡献的教师所做的贡献给予承认而授予教师荣誉的制度安排, 是荣誉授予主体对教师荣誉授予行为所作出的系统、正式的制度安排。[2]授予乡村教师应有的荣誉, 慰问那些默默在偏远乡村地区耕耘的心灵, 既是对知识的尊重, 又是对人才的尊重, 更是引导形成尊师重教良好社会风尚的得力之举, 将极大地激发广大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与荣誉感。目前, 全国大多数省份出台了《支持计划》的具体实施办法, 都对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提出了具体办法。授予某个教师某项荣誉, 事实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评价。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师评价来顺利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给乡村教师所付努力予以合理的肯定与表彰, 从而激发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这也是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当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

乡村教师在其教学条件、教育对象、自身教育背景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于城市教师的特点, 面对《支持计划》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乡村教师评价制度中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

(一) 评价标准通用化

教师评价标准是指评价教师的依据和标尺, 是教师评价的出发点。教师评价标准也体现了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期望, 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和争取达到的预期标准。[3]就教师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哪些范畴这一问题, 经过世界各国学者的长期争论以及教师评价理论的深化发展, 人们普遍认可了包含六大范畴的教师评价标准, 即学科内容、教学能力、学生评价、伦理道德、个人对学校和社区的服务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在斯克里文的“五范畴说”基础上增加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内容。[4]长期以来, 我国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 城市和乡村均采用上述六大范畴。这曾在我国教师评价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 随着我国农村问题的突出以及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教师评价标准城乡通用的矛盾也日渐激烈, 公平公正性受到严重挑战。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导致城乡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师培训、办学条件、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在师资分配上, 几乎形成了一种格局:有能力的教师首选城市, 剩下的被迫到乡村, 导致乡村教师“先天不足”;教师培训的举办地点一般在城市, 城市教师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乡村教师却常常由于交通不便、无人顶岗等因素缺席各种培训活动;在办学条件上, 毋庸置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乡村经济的落后直接决定了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比城市学校略逊一筹, 如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实验设备、体育器材等方面的落后均有目共睹;后天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由于环境的差异, 同一阶段的乡村学校学生的发展水平往往低于城市学生。如此, 以同样的标准去评价条件不一的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 公平性问题也就有待商榷了。

(二) 评价主体单一化

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指由谁来评价教师, 在评价教师时谁有话语权。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早已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话语权,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5]然而, 在传统的“管”的思想指导下, 学校管理层总是试图通过自己在评价中的权利去抓住教师的“命脉”, 从而管住教师, 让教师更好地听从指挥、更好地执行领导的任务, 而不是考虑如何解放教师, 促进教师的发展。因此, 真正的教师评价主体依然是学校领导层和上级主管部门, 教师评价活动也是由领导主持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考核, 教师缺乏自我评价的权利, 即使有教师自评环节, 其结果也只是领导的一个参考, 最后还是由领导“一锤定音”。[6]事实上, 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 面对领导, 教师总是担心评价的结果不好, 不受领导赏识等问题, 一些教师还可能产生被“审”、迎合或应付的心理, 因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甚至处处设防, 在两者之间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关系。[7]试想, 在这样的情境下得出来的评价结果, 如何能保证其客观性和公平性?

(三) 评价目标短视化

教师评价在理论上既要追求评价的绩效功能, 又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8]在教师评价实施之初,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聘用合格教师, 评选优秀教师, 因此教师评价也以奖惩功能为主, 为教师聘用、晋升、选拔、加薪等提供依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及教师评价理论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通过教师评价指挥棒的作用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也要求教师评价实践致力于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9]而当前的乡村教师评价的实际情况却与理论要求相去甚远, 即评价大多是为了考核教师在过去时间内的表现,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存在目标短视化的问题。究其原因, 一方面由于评价的促发展目的的评估较考核来说更复杂, 具体操作步骤或衡量指标难以具体化, 学校层面的“懒政”思想作祟, 因为嫌麻烦而弃发展于不顾;另一方面乡村学校“山高皇帝远”, 教育行政部门即使有意督促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有时也“鞭长莫及”。此外, 也有可能是由于“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导致评价目标短视化问题的滋生。由于乡村教师在选拔及聘用过程中存在着“先天不足”, 乡村教师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缺陷”, 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就更加任重道远了。评价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标短视化问题几乎断了乡村教师的出头之路。

(四) 评价方式绝对化

乡村教师评价中存在的另一个不适应是评价方式绝对化, 指仅注重对教师的终结性评价, 缺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都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教学阶段、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终结时对教师在过去时间里的表现的总评, 过程性评价则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指在某个教学阶段的过程中, 为了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情况, 以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而对教师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 更具有反馈—调节功能[10], 有利于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调整教学策略, 使后续教学更有效。当前, 乡村教师评价一般发生在期末或者年终, 待教学任务完成后, 教师“闲下来”专心做总结, 做报告, 写材料以应付考核, 学校以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开始审阅教师评价考核材料, 而平时, 评价活动被“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等理由搪塞, 过程性评价被忽视。乡村教师身处位置偏远的农村学校, 交通和信息不发达, 知识观念更新慢, 自身的教学成效难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因此, 过程性评价的意义对乡村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改进乡村教师评价制度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乡村教师评价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当前乡村教师评价中存在不适应的分析, 笔者认为要改进乡村教师评价,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适应乡村教育特点的乡村教师评价制度

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对应, 是指县以下的教育, 需要将县城剔除在外。[11]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立, 乡村教育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 都已经成为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的教育, 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12], 如本文中提到的师资水平、教师培训、办学条件、学生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扎根于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的这些特点都是建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鉴于乡村教育的特点, 在建立乡村教师评价制度时, 可在保持评价标准与城市教师不变的前提下, 将乡村教师达标期限延迟, 以缓解乡村教师在面对严格标准的压力[13],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是出于对乡村教师现实状况综合考虑的结果;同时, 可以增加更多符合当地的乡村学校实际的内容, 如江西赣南地区是采茶戏发源地、世界脐橙之乡与世界钨都, 当地学校可鼓励教师开发此类校本教材, 或利用乡村学校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并将教师对当地特色资源的知识态度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起来。以此为线索, 集思广益, 用发现的眼睛去看待乡村教育特点, 并在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中综合评价教师的德、能、勤、绩、效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逐步实现“改革机制, 激发活力”的目标。

(二)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的角色是多样的, 教师除了是学校的工作人员, 要接受学校领导及上级教育部门的监督及管理外, 还是知识的传递者,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建设的开发者, 也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同时, 由于留守儿童的存在, 乡村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家长的角色, 承担了家长的部分工作。因此, 教师的工作成绩不应只由“领导”一锤定音, 教师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与教师有着最亲密的接触, 对教学有最广泛深刻和最直观的感受, 是教师教学最直接的见证者和教育效果的体现者, 他们的声音不容忽视;其次, 教师作为行动的主体, 对自己的动机和价值观念最为了解, 而且教师在自我评价时, 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从而改进教学;再次, 所谓“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教师同行对教学实践、教材及教师的职责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评价教师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最后, 家长作为社会公众的一员, 是学生受教育的直接投资者和受益者之一, 而乡村学校的学生家长大多长期在城市务工,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结果。家长当可成为教师评价的主体, 间接地参与教师评价。[14]各主体均可通过不记名投票、问卷、个人访谈、校领导信 (邮) 箱等方式参与到教师评价中来。

(三) 发挥评价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

通过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这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评价理念。然而, 长期以来, 我国一直沿用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 以加强教师绩效管理的目的, 根据对教师工作的评价结果, 作出解聘、晋级或增加奖金等决定[15], 这的确在相当时期内推动了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改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乡村教师的队伍也越发壮大, 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尤其是本文提到的评价目标短视化问题, 难以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 缺乏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为适应《支持计划》要求, 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就必须发挥评价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 是弱化奖惩性目的, 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襟怀坦白, 开诚布公, 表现出真实的自己, 使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其次, 得到评价结果后, 详细分析差异, 了解教师个体的特点, 从而确定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要求, 制定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目标, 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等发展机会。再次, 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组织的发展目标以及学校领导对他们的期望, 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16], 给乡村教师以归属感, 而不是仅仅把乡村学校当做通往城市的跳板, 以此来激励教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对于已经获得一项或多项荣誉的教师, 要注重对教师的“荣誉后”管理, 教育机构要建立定期的跟踪考核制度, 限制荣誉时间, 防止教师产生一劳永逸的腐败思想, 保障其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 也可将部分物质奖励转换成支持教师后续发展所需的费用[17], 保障荣誉的可持续性。

(四) 加强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乡村教师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学生不仅要学得好, 而且要学得愉快、充满乐趣。加强对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 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弊端, 而且还可以发挥过程性评价的监督、导向和激励作用, 引导教师对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从而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目标。[18]因此, 我们必须缩短评价周期, 建构乡村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激励机制。具体说来, 通过以月为周期举行教学技能竞赛和学科知识测验以考核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以乡村教师任教班级的学期学业表现来参考监督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 与以往学期的学业表现相比, 考察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改善;也可不定期组织教育专题研讨会, 记录好乡村教师的会议发言及表现, 以此来检验乡村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和教研能力水平的提高。同时, 可辅以月报告或者季度报告来观察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态, 持续鞭策乡村教师提升自我。对在过程性评价考核中表现突出的乡村教师适当给予必要的奖励或者激励, 对落后者也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需要强调的是, 在过程性评价中必须始终坚持适度原则, 使过程性评价朝着有序、良性的方向发展, 避免出现劳而无功的局面。

(五) 重视乡村教师评价标准中的“软指标”

薪酬制度启动新年销售计划 篇3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销售团队在新一年里实现新的销售目标。薪酬制度的出发点就是要设想到销售人员的行为会因此出现哪些变化,因销售目标之需,而行销售人员之赏。

而通常人们在销售薪酬设计中,会出现一些普遍性问题,下面我针对这些普遍性问题来提出建议。

摆脱老产品惯性

首先,企业最常见的问题是:新一年里推出新的产品时,会发现过去的薪酬体系并没有推动销售人员全力销售新品。

这是因为销售人员对老产品已经非常了解,他们会倾向于卖自己最了解的产品。

而在很多情况下,卖出新产品会花更多的时间,也需要销售人员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所以,薪酬体系如果没有与企业新一年的销售计划结合起来,这个问题会在来年越来越突出。因为销售战略与薪酬体系、奖金激励制度不匹配。这也是很多公司虽然制定过很多目标,但并没实现的重要原因。

而处理的方法,关键是让老产品和新产品的提成比例出现“落差”——你可以降低老产品的提成比例,也可以在保持老产品提成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让新产品提成比例明显高于老产品。

当然,对新产品知识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帮助销售人员创造新产品销售的条件。

看清按销售额提成的缺陷

第二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销售管理者在制定薪酬制度的时候,是基于销售人员的销售额而不是基于产品的利润率。这样的结果是:销售额很高,但是公司的利润率却很低。

当销售人员的提成是基于销售额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销售人员面对客户时,只要发现客户在犹豫,其第一反应就是降价。因为他的提成是基于销售额的,无论降到多少,依然能拿到提成。在这样的薪酬制度下,销售人员是不用管公司赚不赚钱的。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是1000元人民币,公司利润率是20%,也就是200元,而销售人员的销售提成比例是10%的话,那么,如果这个销售人员以1000元卖出产品,提成就是100元。可是,如果他发现客户对价格有些犹豫,那他很容易用降价来促成成交。因为即使把价格降到900元,他的提成也只是从100元降到了90元,损失10元(10%)——可公司利润却损失了50%!

从这个例子能看出来,大多数公司依据销售额设定提成的薪酬制度,缺陷是非常大的。

因此,我一向主张,公司应该把利润额作为销售人员的提成基数。这样才能促使销售人员以“价值销售”为主,而不是以“价格竞争”为主。在美国,至少有50%销售人员的提成,已经调整为基于利润设定了。

而按利润提成是需要与一些信息透明制度相配合的。虽然许多公司不愿意公开制造成本,但是公司的财务成本是可以公开的,可以把税收、运营等成本加总算进来,公开财务上的利润率。财务成本信息透明的工作必须做好,否则按利润提成的制度就可能引起销售人员的猜疑,反而挫伤其销售积极性。

突破老客户“陷阱”

第三个销售薪酬制度的问题是:一些销售人员进入公司的时间很长,已经维系了许多老客户,这样他虽然很有能力,但实际上基本不需要做什么销售就可以有很好的收益。有的老销售人员只需要花30%的工作时间,就能把客户维护好,这些人有很多空闲时间,这对他的能力和公司来说都是损失。

而处理方案之一,就是让老客户的提成比例逐年降低。比如:获得客户后,第一年的提成比例是10%,第二年则是7%,第三年5%,第四年3%。这样,随着时间推移,新老客户的提成比例会有明显差别,以推动销售人员开发新客户。

一些公司还在实施另一个方案:销售人员谈成的新客户,在两年或若干年之后,就不再是“属于”这个销售人员的了,而成为公司客户,由专门的内部销售人员(比如:电话销售人员)或者专门的客户服务部对接这个客户。保险行业经常采用这种方式。

第四个问题则是有的公司销售人员的底薪过高。比如:在美国底薪占销售人员收入的50%,欧洲占80%,不过中国占20%,提成占销售人员收入的80%,这是个好现象,其激励性比其他地区更强。

解开销售目标难题

第五个问题,在很多公司,销售人员是没有销售目标的,因为销售经理不知道如何为销售人员设置销售目标,但销售目标不确定,则会影响薪酬体系的建立。

如何设定销售目标?有效的销售目标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①是具体的。销售目标可以具体到数字、百分比。②是可衡量的。建立起每日、每周、每月可衡量的销售报表,衡量每月、每周乃至每天的销售进度。③是可实现的。销售目标的制定要让销售人员参与进来,听取他们对目标设置的想法,而非管理人员自己拍板。④是有挑战性的。要基于销售人员过去的销售表现而制定,所以每个人的销售目标都不一样。

而这就带出了第五个特征:销售目标是要个性化的。比如:有的销售人员一年只能卖500万元的产品,还有人能完成1000万元的任务,你就不能把1000万元的目标套在前一个人的身上。

所以,我们能看出来——销售目标是要落实到具体人身上的,而不只是团队。但很多企业的销售管理者,只制定了总体团队的销售目标,并没有考虑个性化的目标设置。这样,最后团队里是你推我让,目标很难落实。而有一些公司制定销售目标时的做法值得借鉴:75%的目标针对个人,25%针对团队。这样,当要依靠团队配合来销售的时候,人们依然有动力,因为虽然是团队的指标,但自己做了依然有好处。

以上指出了企业销售薪酬体系里一些看似“正常”,实则有问题的地方。看起来,这些针对现有薪酬制度弊端的调整,似乎是在打击销售人员,但其实不然,与薪酬制度密切配合的就是激励制度。而如何在薪酬体系建立中,保持充分的激励性?我们会在下一期详细分析。

(本文译者系亚瑟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亚太区总经理)

责任编辑:焦 晶

护理管理制度培训计划 篇4

为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使各项护理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特制定护理管理制度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并认真遵守,确保各项护理工作有效运行,达到规避护理风险,保障护理安全的目的。

二、培训对象 全体护理人员

三、培训形式、内容及考核

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培训包括护理部集中培训和科室集中培训。

(一)护理部集中培训

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内容以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安全相关制度及修订后的管理制度为主,培训后进行考核,了解护理人员对护理管理制度的掌握情况,确保培训效果。

(二)科室集中培训

各科室除完成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手册中护理管理制度的培训外(培训有记录,每月有考核),根据各科室需求,利用早会时间组织学习其它护理管理制度,科室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考评,达到人人掌握。

(三)护理管理人员培训

护理管理人员每年进行两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士长管理制度、护理会议制度、护士长夜查房制度、护士长夜查房规范、护理会诊制度、疑难病历讨论制度等。

(四)新入职护理人员培训

科教科组织,护理部参与培训,内容见新护士岗前培训内容,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培训计划 篇5

20xx年我校教师培训工作结合长春市及绿园区相关工作布署,坚持注重实效、联系实际、立足校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营造有利教师终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造就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教学技能全、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目标

1.面向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强化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2.围绕办学目标和特色开展校本培训,注重培训教师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建一支能适应学校办学特色需要的教师队伍。

3.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多能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向科研型、学者型过渡。

4.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提升青年教师的教改科研能力,使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的数量逐步增多、质量逐步提高,骨干比例增大、层次提高。

5.实现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培训原则

1.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发展为本,立足自己,实现培训后能提高素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帮助教师有层次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学校目标中要体现差异性,有利调动教师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自我创新。

2.坚持“教、学、研”一体化原则,把培训落到实处,把培训的结果显现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四、培训内容

在参加绿园区统一组织的教师培训的同时,我校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宗旨的校本培训。

1.业务培训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培养德育、教学、行政管理三支科研队伍,组织教师学习现代化教育科研理论,指导教师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引领教师真正走进教师专业型发展学校。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实施“长春市八十七中学人文素养拓展计划”,通过整合学校和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构建“阅读系列”“研讨系列”“培训系列”“观摩欣赏系列”,进行相关的实践研究,帮助老师提升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

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和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求,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理论,使教师能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以学科研究为主要形式,巩固、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使所有教师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为老师创造必要的条件,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不断丰富和更新学科知识,以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根据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继续开展“过四关,争四杯”活动,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和运用,提高教学技能。积极引导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体现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有效性。

结合绿园区教师培训工作的部署,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每人每年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上一节研讨课,评一节课,写一篇有质量的教育叙事。通过“四个一”工程的实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自身提高

充分发挥教师自身主体创造性、能动性和资源优势,引导教师低起点、小科研,从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和现象进行研讨,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特别注重平时研究,坚持教研结合。提倡写自学读书笔记、教育教学随笔、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教学反思、研讨交流报告等,并要求教师在建立专业发展博客,加入学校博客圈,及时把学习心得上传到博客,和大家交流共享。

3.骨干引领

加强我校骨干教师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科研带动作用,为我校创建名牌学科、名牌教师打好科研基础。目前我校有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级骨干教师25人,市级科研骨干教师9人,区级骨干教师55人,区级科研骨干教师18人,希望通过对他们给任务、压担子、搭台子,使他们得到锻炼,同时通过各级骨干的带动作用,促进的年轻教师提高自身的发展和业务水平的,加入到骨干的行列。

本年度,配合区培训部,对第四批区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不少于100学时,其中理论学习60学时,实践活动训练40学时,内容为教学设计评比、说课、骨干教师。并对加强骨干教师的过程管理,建立跟踪考核档案。

4、新教师上岗培训

教师培训制度计划 篇6

一、总则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我国的四项基本国策之一,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国家和党中央要求,响应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号召,规范职业准则,务实行风建设,保障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基层社区和企事业计生管理单位的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要求参加岗前基础技能培训和岗位专业深化培训。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培训对象及组织

1、培训对象为河西区基层单位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包含辖区内各社区和各企事业计划生育管理单位。

2、相关培训工作由区计划生育办公室统一部署组织,在区工作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各基层单位给予配合。

3、区计划生育办公室根据具体工作安排,制定合适详细的培训计划,计划中必须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内容、授课人等内容。上报区管理委员会审批后方可进行。

4、区计划生育办公室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做好培训记录及相关培训材料的归档。

三、培训方式及内容

1、培训方式:室内培训、入户随访培训及外出考察学习。

2、培训以开办讲座为主,采用多媒体手段,利用集体研讨、模拟演练、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定人选和取材授课;入户随访以几个社区同时进行,推广先进经验;分批次至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先进地区进行参观学习。

3、培训内容:PIS系统操作,月月清出生上报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入户随访内容,如何处理好与辖区居民的关系,计生协会工作内容,档案管理,各类证件办理流程及要求,三查四术注意事项,独生子女工作,药具管理,诚信计生工作,变更表的填写报送,住院分娩和孕情管理工作,各类文件精神解读学习,工作原则及团队精神培训等。

四、培训要求

1、全体河西区基层单位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必须参加有关培训。

2、参加培训人员必须认真听讲,多思考,多总结,做好笔记,日后能够发现问题,结合所学,解决问题,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安排人员做好相应培训记录。

3、参加培训人员必须遵守培训纪律,因故不能参加的,需在培训前两天向区计划生育办公室提出书面请假。无故缺

席,迟到早退,扰乱培训的纳入个人考核。

4、培训工作要进行充分准备,注重结合目前现状,解决实际存在问题,力求效果,避免形式主义。

五、制度实施

1、对基层单位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和岗位培训,有助于强化岗位技能,加强业务知识和个人素质,深化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确保河西区计划生育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区计划生育办公室须严格按照“分析—计划—组织—实施—评估”的流程保障培训制度落实到位。通过交流考察,分析当前工作现状,以突出的问题为主,将培训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指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可在培训后进行利用测试、问卷等方式进行效果评估,并纳入个人工作考核。

3、各级单位必须重视培训工作,并给予支持配合。

4、培训工作必须遵循本制度各项要求,紧紧围绕本制度进行开展。

六、附则

1、本制度由河西区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制定及解释。

教师培训制度计划 篇7

关键词:人口,计划生育,补偿制度,研究分析

1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

1.1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现状。

“对于行政补偿, 除个别单行法对某些行政管理领域 (如土地征用) 的补偿做了一些零散的规定外, 整体的、规范化的行政补偿制度尚未建立。”目前, 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行政补偿仅限于行政许可、土地征用等个别范围。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而言, 除一些地方制定了某些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行政补偿政策外, 目前尚无单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需要而受到损害, 则无法得到适当的行政补偿。

1.2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与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赔偿的异同。

两者部是因行政主体在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过程中对相对人的合法财产权、人身权等私权利造成的损失、损害所给予的行政救济。

1994年我国制定了《国家赔偿法》, 正式确立了国家赔偿制度,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赔偿制度由此建立。但对于行政补偿, 除个别行政管理领域外,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整体性的、规范化的行政补偿制度,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无法可依。

两者的主要区别:a.前提不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的前提具有合法性、正当性, 合法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行为或相对人因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而受到损失、损害的补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前提具有违法性, 因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违法或不当, 使相对人受到的损害所给予的赔偿。b.目的不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是为了保障相对人的合法财产权、人身权等私权而对相对人损失的合理补偿;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赔偿是为了对行政违法侵权行为的惩戒;c.性质不同。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是交换性的、替代性的, 通过合法行政行为来实现, 属于行政义务的范畴;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赔偿是惩罚性的, 其前提属于违法行政行为, 属于违法责任的范畴。

2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赔偿程序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机关 (含县级以上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享有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执法机关 (赔偿义务机关) 赔偿的权利。根据《国家赔偿法》,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赔偿的程序是:

2.1 申请和受理。

受害人的赔偿请求, 应当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 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人根据受到的不同损害, 可以同时提出`数项赔偿请求。

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2年, 自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赔偿请求人在赔偿请求时效的最后6个月内,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 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 赔偿请求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请求赔偿应当递交申请书。赔偿请求人书写申请书确有困难的, 可以委托他人代写, 也可以口头申请, 由赔偿义务机关记入笔录。赔偿请求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2.1.1受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2.1.2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2.1.3申请的年、月、日。

2.2 确定赔偿方式和数额。

国家赔偿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方式。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的, 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赔偿义务机关对依法确认有《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 (一) (二) 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受害人名誉权、荣誉权损害的, 应当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 为受害人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 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 按照《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产权造成损害的, 按照《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确定赔偿方式、计算赔偿数额。

2.3 向受害人赔偿。

赔偿义务机关对有《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 应当在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给予赔偿。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 赔偿义务机关、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不得向赔偿请求人收取任何费用。

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予赔偿, 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或方式有异议的, 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2.4 向责任人追偿。

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 应当责成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 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应当移送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补偿制度的意义

3.1 保护相对人的合法生育权、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权等生存权, 依法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

“人权最基本的内容是人的生存权, 生存权最重要的体现和保障则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在现实生活中, 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不仅可能受到政府违法行为的侵犯, 而且更可能受到政府合法行为的损害。”政府对于公民依法享有的生育权、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权等人身权因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行为受到损害,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不仅对其违法行为造成的损害应予以赔偿, 更应对其合法行为导致的损失给予补偿, 否则其行为显然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让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原则不适应。

3.2 保护相对人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务的积极性, 维护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公益。

“行政主体

事后如不给予相对人以适当的补偿, 就可能挫伤他们协助公务的积极性, 最终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基层行政主体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过程中, 为了执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维护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公益, 有时得损害特定相对人利益, 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但事后须对该相对人以适当或对等的补偿。

3.3 保护热心于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者的权益,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特定个人、组织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在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许多乐于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奉献的公民个人, 他们义务在宣传动员、说服教育一些公民遵守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 经常会使他们自己的人身权或财产权等私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4 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4.1 健全行政决策机制。

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应在法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行政决策权。在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内部决策规则, 强化决策的合法性、科学性、民主性。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探索建立目标责任考核评估长效机制。

4.2 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对于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事项, 要收集相关信息, 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 以及向社会公布等形式,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对于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及专业性强的决策事项, 组织专家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

4.3 健全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

确定行政决策督办机构和人员, 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评估, 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 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 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 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过错造成重大损失的, 应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相关人口研究问题[J].学海, 2010 (1) .

[2]李艳.浅谈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J].新西部 (下半月) , 2010 (2) .

[3]田雪原.新中国60年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J].学习论坛, 2010 (2) .

浅析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制度改革 篇8

关键词:计划生育;奖扶制度;完善;政策改革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计划生育实施近四十年以来,我国由人口失控的窘境逐渐转变成了少生优生的现状。多年来的努力使我国暂时缓解了人口压力,对改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众多荣誉的光芒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以改善计划生育家庭的奖扶制度最为紧迫。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改善积极服从计划生育家庭的奖扶制度,提高家庭的风险保障能力。因此对现有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将变得异常重要且关键。

1 奖扶制度的定位

计划生育奖扶制度主要是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以及对此类家庭在面对潜在风险的保障。如独生子女死亡与伤残之后丧失劳动力对父母无赡养能力的家庭,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扶持和照顾,免去其后顾之忧。而对于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奖扶制度是完善计划生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它将改变现有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保障生殖健康服务。计划生育的奖励是保障计划生育家庭老人的生活,在老龄化社会结构加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赡养多位老人,此政策正是为了帮助广大年轻人减轻赡养老人的压力,进而减少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奖扶制度最根本的作用还是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与扶持,从而引导民众自发的执行计划生育,在保障方面与国家福利挂钩是大势所趋。

2 亟需完善的计划生育奖扶制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我国在经济与文化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以及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竞争激烈,无一不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而计划生育家庭承受的此类冲击更为剧烈。提高对其奖扶制度就目前阶段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深受儒教文化影响,相较于西方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社会福利处于相对较低的落后水平。尤其是针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扶制度尤为欠缺,为此不仅要大力改革与完善,还要究其根本,发现问题的所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人口离开家乡涌入大城市,很多家庭也因此转变,尤其是位于贫困山区的农村家庭。计划生育造就了无数的空巢老人,当他们唯一的孩子离开后这些人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然而我国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所制定的政策却寥寥无几,福利制度极为不完善,国家应对执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实施适当的补偿与扶持,以此来奖励那些为计划生育做出贡献的家庭。并且提高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待遇,以此为契机将计划生育家庭高福利待遇机制常态化,如此民众将更容易接受计划生育,并且乐于接受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福利与好处。

3 计划生育制度框架完善的改革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发展,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国形成了现有的计划生育保障体制。但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这套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显露出来,如涉及的福利范围小、保障能力低下、民众认可度低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现有的政策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而对于福利框架的改革已然是势在必行。对于改革主要分为三大类。首先是要明确计划生育奖励制度,主要包括奖励扶助、失孤失独老人的保障与护理、提高独生子女奖励、将计划生育奖励纳入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其次是改革保险制度,保障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醫疗与后续护理、独生子女伤残死亡补偿、普及偏远农村的生育保险、扩展生育保险所涵盖的范围。最后是做好健康服务,这里面包括关于计划生育手术的服务、生育健康体检服务、孕前检查以及将计划生育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福利体系框架的完善对于计划生育是一种积极的推进与促进。

4 具体实施方案

计划生育奖励制度首先是政府补助,建立专门的账户可以使国家下发的资金准确的到达每个符合要求的家庭中,这样可以更加快捷高效的实施奖励政策。同时加大奖励与扶住的数额及力度,使类似于失独失孤老人的晚年生活可以得到保障。同时拓宽奖扶的年龄范围与受众范围,将奖励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挂钩,令执行计划生育的人在晚年可以享受较高的养老福利。

改革保险制度的关键就是,能否保障妇女在生育过程中承担的风险,然而我国计划生育保险所对应的受众人群却非常狭窄,广大农村妇女因为没有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所以就没有人承担她们的保险费用上缴,因此政府应当承担这些人的计划生育保险,为她们的权益做出保障。对于子女伤残死亡计划生育家庭以及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家庭,国家应制定明确的赔偿及保障制度,为这类计划生育家庭承担相应的风险。

做好健康服务主要是针对偏远山区的农村人员,相较于城市,这里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发达,对计划生育的健康服务开展极为不便。因此就需要国家政策上与财力上的支持,建立完备的计划生育健康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应对条件。保障农村人口计划生育手术的高效进行,生育生殖体检是最基本的方针,优生优育方面的检测以及将此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应当配套的政策,以此来加强对农村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

5 结语

解决好计划生育问题就是解决每个家庭的问题,每个家庭幸福我们的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而在新时代,在各种变革不断地冲击下,种种问题不断地显现,而计划生育的家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随之加深,很多家庭也因计划生育政策而陷入赡养、经济、婚配等多种困境。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4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面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国家应当给予有力的保障。人民为了国家的政策牺牲了再次生育的权利,国家应当为此拿出具有实质性的补偿与奖励,以安抚那些因为计划生育而陷入困境的家庭,并作为他们坚强的后盾以免除后顾之忧,如此一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将会变的易如反掌。

参考文献:

[1]丁福浩.建设新型计划生育家庭社会福利制度的思考[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

[2]王军平.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改革思路研究[J].人口学刊,2011(04):83-88.

[3]曾云光.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

上一篇:六月份工作总结七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基层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