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庙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精选7篇)
卢庙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篇1
卢庙小学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是关键。本,我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得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结合本职工作更好的落实有效教学,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高业务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将新课程理念融会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现将本学期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如下:
一、培训的目的与培训内容
(一)培训目的
使教师了解远程教育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掌握远程教育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将远程教育资源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建立起科学的、基于远程教育资源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1.计算机网络基础通过培训
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IE浏览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浏览、搜索网上信息资源的操作方法及掌握申请免费邮箱的方法。掌握用申请的邮箱进行收发邮件的方法。
2.掌握常用办公软件
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常用办公软件(Word或Wps、Excel)的操作方法,能正确编辑文档、绘制表格、运用公式等。
3.Powerpoint课件制作
通过培训,全校教师熟练掌握Powerpoint 的基本知识,主要功能,窗口组成和操作界面,文稿的建立(包括打开和保存文稿、查找文件、文本输入等),文稿的编辑,文稿的格式化(包括文字的格式化、操作和页面布置的格式化操作),文稿中图片的处理方法,文稿中增加多媒体的处理方法,演示设置等操作(各页的连接)。
4、通过培训,教师能经常性地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写出现代远程教育心得体会,每位教师建立、充实各自的教学资源库。
(二)培训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分为普通班与提高班两个等级。
1、普通班:
主要学习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操作使用、操作系统、文字录入;文字处理(Word)、因特网(Internet应用技术);远程资源的访问和使用。
2、提高班:
在掌握初级的基础上,增加学习以下内容:
演示文稿制作(Powerpoint)、电子表格(Excel);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Flash、网页制作入门)。
二、培训的方式
1、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训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组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从我校师资队伍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培训,特别注重发挥远程教育手段的优势,确保了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2、在培训过程中,坚持按需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对象组织培训活动。以自主上机学习为主、讲授为辅。
3、远程教育培训结合教育教学活动,注重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使教师能学以致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具体的安排
每周四下午第三节课
1、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操作使用(集中培训)
对象:全体课任教师
地点:电教室
2、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与辅助教学等(分散培训)
对象:全体培训教师。
地点:电教室
3、教学设计(个人自由设计)
对象:任课教师
地点:电教室
4、考核(集中考核):期末,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情况予以考核,统一考评,奖惩兑现。
四、人员的安排
主讲教师由资源教师张学东负责。
2010年3月
卢庙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篇2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且形式、方法单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师培训工作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现阶段, 我国中小学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 致使多数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随意性较强、积极性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效果。
2.知识能力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接受。由于教学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新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使他们在工作中眼高手低, 不能很快融入新课程改革大潮中。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提出新要求
新时代的到来, 新课程的推广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一个急需研究和着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学习进修和培训, 使语文教师队伍能够不断适应和满足时代的需求。随着基础教育实验改革的推进, 教师必须通过培训来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语文教师也不例外。这次改革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次改革, 要求语文教师全员参加培训。于是, 对语文教师的进修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此外, 在知识经济时代,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拥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经济要高速发展就要依靠教育, 依靠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随着大众媒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等都对教师及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要求体制改革创新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有史以来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 涉及面广, 牵涉的人和地区多, 国家重视的程度和投入的经费量大,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师资培训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把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做好。首先坚持并完善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度重视各学科拔尖教师的培养, 引导和促进广大教师向“专家型”、“科研型”方向发展。其次是开展教学能力达标活动, 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形成大练基本功的浓厚氛围。各中小学根据本校教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此项活动, 并帮助教师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训练计划, 进一步增强教师自我学习的意识, 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依托国内高校的自考、函授等学历培训平台, 抓好青年教师的学历进修。鼓励中小学青年教师, 特别是教学专业不对口的教师, 积极提升学历层次和参加第二学历进修, 通过学历进修尽快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 要求培训内容改革创新
新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的, 这次课程改革是对传统基础教育的全面反思。此次改革涉及了要对我国现有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课程机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以及课程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发展, 要使这些改革内容被教师尽快了解认同, 并焕发出改革的内在动机予以实施, 就需要进行培训内容的改革创新, 既要进行新课程的通识教育, 又要针对语文学科进行专业教育, 促进语文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合理有序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是新课程语文师资培训的重要保证。
卢庙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篇3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健全组织机构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由省、市、县(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分级管理。为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省、市、县(区)分别成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负责人组成,负责规划、统筹、协调工作,制定政策和措施。在整个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中,形式(包括名称)最为丰富多样的是市县两级,有的成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具体办公机构,具体负责师资培训的管理事务(有的设在教育局内,有的设在培训机构里,如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珠三角地区有些区整合了本地有关业务资源,成立教育科研与培训中心,履行相关职能,也包括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和培训实施职能。
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管理模式
(一)各级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基本管理职责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组织系统中,不同层级的管理组织有不同的管理职责,层级越高,管理的职责越趋于宏观,层级越低,管理的职责越趋于微观。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基本职责有:(1)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细则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案、考核评估办法;(2)审定办学单位和从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办学资格;(3)建立完善各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网络;(4)检查、督导全省各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属下各县、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具体职责有:(1)制定本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配套政策;(2)筹措继续教育经费;(3)负责市级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4)组织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检查、督导和评估。
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具体职责有:(1)制定本县(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2)落实继续教育经费安排;(3)负责县级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4)组织实施继续教育计划和日常管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主要由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承担。各级培训机构在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上也进行了具体的分工,其中,小学高级教师的职务培训和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主要由市级进修院校负责组织实施。
省级教师培训和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各层次构成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
(二)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制定政策法规、规划计划、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
1.制订政策法规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2000年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在教育部和省政府两个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
这些制度规定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向,对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最基本的制度,是制定其他相关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基础。
2.制订规划计划
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做好统筹规划,抓好规范建设,为依法施训提供依据。为此,省教育厅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计划,如《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2004-2007年)》,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非学历培训学时分配、保障措施等对全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做了全面的规划。
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与省教育厅制定的政策文件保持一致,又要考虑本市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状况,对全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和指导。因此,各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除了贯彻执行省有关规定外,又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广州市《2003-2005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2003-2005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实施细则》《2005-2007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2005-2007年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实施细则》,为开展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发展要求、工作原则和操作规范。这些规划不仅对广州市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划计划,也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进行了规范。同时,许多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本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色,这种管理体制和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广东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认可。
各县(区)行政部门除了接受省、市两级行政部门的指导外,在制定政策文件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执行这些政策文件, 所以,各县(区)以及各级学校制定的政策文件更具有可操作性,更加细化。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在广东省和广州市有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2003-2005年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2003-2005年天河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这些文件更加细化,更加具体。
3.管理规范建设
为了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培训管理办法,如《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管理的通知》《广东省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点管理办法(暂行)》《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使用的意见》《关于开展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登记管理;严格按照收费标准进行培训;进一步规范了课程计划的审批和教材的开发、使用制度。
各市在省有关文件的精神指导下,制定了本市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相关的管理办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院校、中小学校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指导下,既产生压力,又增强了动力,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
4.建立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培训经费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方法解决,财政拨款部分,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附加费的5%的比例安排。按时足额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做到逐年增长。
各市在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规划中都明确规定了培训经费来源,如中山市《关于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分担的指导性意见》中规定:中小学教师参加职务培训、新任教师培训和需求培训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部门纳入预算安排解决;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市级以上(含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的培训费支出纳入市财政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及教育系统干部培训经费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安排。
各县(区)也对培训的收费标准,教师个人以及学校分担教育培训成本的比例,经费来源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5.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从制度要求和机制约束上推进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如《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按规定参加教师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评聘,晋级的必备条件之一”。广州市有关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中也明确规定“各区,县级市要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结合起来,把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评职称挂钩”。
另一方面,为了给教师创造学习条件,鼓励教师自觉自愿地学习,各地市教育局制定出补助奖励措施,教师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并获取相应证书的,由市、县(区)在继续教育经费中给予补助;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取得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的,由市、县(区)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按不同的学历层次给予定额补助。通过以上办法,大大提高了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的积极性。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师培训部门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 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
6.以评促建,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整体建设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实施细则》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督导评估纳入省教育督导计划。2005年,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做好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创建一批多功能区域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评估推荐了2所建设比较规范、功能比较齐全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全国50所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开展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认定工作。
三、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
1.成立各级业务指导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业务指导,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省教育厅成立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科指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章程中明确规定了专家委员会的任务是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和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课题研究;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组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的评审和推荐。章程还对专家委员会人员组成,机构管理以及经费来源做了详细的说明。
各市对本辖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有的市也专门成立了业务指导机构。如中山市成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科指导组。各学科指导组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具体组织有关工作的开展。各学科指导组负责每学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和内容的确立;指导本学科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研究活动;反映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指导建立相关培训制度
具体明确、客观科学、完整配套培训制度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保障。在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和相关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一些市、县(区)的教师培训制度非常规范,健全,为制定全省的有关教师培训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网络远程培训和校本培训为例。
(1)网络远程培训。省教育厅充分利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果,根据教师教育的实际,建设与教师网联互联贯通的省级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整合省教师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鼓励省高校、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电大等相关机构参与教师远程培训,实现“人网”、“天网”、“地网”的有机结合。
广州市在开展教师网络远程教育方面起步比较早,2000年前,广州市就已经开始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实验,并成立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学研究课题组”,进行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学研究。经过努力,教师网络远程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广泛的认可。2007年11月承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暨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经验交流会”被认为是深入推进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推动教师培训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机制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在开展教师网络远程教育中,由于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了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广州市边实践,边探索,初步制定了一整套教师网络远程教育管理制度。制定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教育的意见》《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教育课程管理办法》《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课程制作指引》《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评审办法》《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经费管理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实施网络远程教育提供了政策保障。珠海市香州区作为省远程教育培训的试点,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香洲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远程培训工作方案,对网络远程培训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网络远程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种创新培训模式,广州市和香州区的远程培训模式已经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这些经验对制定全省的教师远程培训制度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2)校本培训。为进一步推进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校本培训制度,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实施步骤,组织管理,考核评价以及保障措施都进行了指导, 进一步规范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为了做好校本培训资源建设,开发了《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指南》,为各地开展校本培训提供依据。
有些市以及县(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校本培训制度,如广州市制定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示范基地评审方案》。在省市两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许多县(区)也制定了详细的规定和方案,如广州市天河区制定的《天河区校本培训管理规定》,珠海市香州区制定的《珠海市香洲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指南》,这些校本培训制度对校本培训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并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特色,并对广东省的校本培训工作的全面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省教师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将制定校本研训的指导意见。各县(市)、区将建设各级各类校本研训示范学校,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使校本研训逐步成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开展校本研训将充分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和资源,加强校本研训资源建设,并要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校本研训的组织、指导、评估等管理工作。
3.规范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运作机制
为加强教师培训教材管理,省教育厅成立“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评审专家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指导和评审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和遴选工作,引导和规范全省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和引进工作。凡未经省以上资源建设专家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教师教育资源,不得通过行政手段在全省范围内使用。由省教师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目录。凡未经省级以上中小学教师培训资源建设与评审专家委员会审定和推荐的培训教材,不得用于教师培训。各地自编教材必须报经省评审通过后才能使用。从2004年起,省教育厅建立了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目录制度,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用于教师培训。省教育厅组织制定了《广东省小学新任教师培训等四类课程设置计划(试行)》《广东省中学新任教师培训等四类课程设置计划(试行)》《广东省高中新任教师培训等两类课程设置计划(试行)》《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使用的意见》等。
各市也成立相应的部门,如广州市成立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评审委员会”,负责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进行评审,指导和管理,同时各区,县级市也成立相应的课程评审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要求》,为提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保障机制。随着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成立了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评审委员会和网络课程制作指导委员会,对网络课程建设做出规范和指导,有效促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
卢庙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篇4
徐雁冰副厅长致欢迎辞。他对出席大会的嘉宾表示欢迎, 并简要介绍了湖北省的经济状况、教育发展状况和中小学章程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情况。
孙霄兵司长作了主旨报告。孙司长指出, 学校章程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依法治教、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学校章程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必须准确把握章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不断完善建设机制, 积极作为, 推进实施, 让章程在学校办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让章程切实成为学校的办学依据。
王定华司长作了专门报告。王司长分析了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明确了学校章程及现代学校制度的新任务, 指明了学校章程及现代学校制度的方法与途径。王司长特别指出, 推进教育公平是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 要用法治思维来解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各地中小学要以学校章程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基础和出发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武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定斌及上海、青岛、杭州、沈阳等教育行政机构的有关嘉宾交流了各地的学校章程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经验。徐书记向大家介绍了武汉市以教育部委托专项课题《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研究与实践》为契机, 注重基线调研、注重制度设计、注重形成成果及以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为重点, 努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得到与会领导、代表的高度评价。
在分组讨论中, 教育部委托专项课题《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遴选推荐的实验校代表: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校长吕向东围绕“以法制精神构建学校章程, 以法制思维实施学校章程”, 武汉市洪山区英格中学校长张新华围绕“现代学校管理学校安全的前置化、常态化”, 武汉市汉阳区玫瑰园小学校长黄智玲围绕“以教育共同体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作体机制”与来自上海、重庆的共6位校长进行了典型交流发言, 引发大家的深层思考。其他与会者就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的法律地位与外部关系、中小学章程制定的理论与实践等主题也展开了热烈讨论。黑龙江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王新宇、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王彬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伍锦昌分别代表三个小组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教育部委托课题《建设现代中小学学校制度研究与实践》课题组专家组成员,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彬教授和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蒲蕊教授分别作了《学校章程建设:反思与前瞻》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民主、法治、责任》的专题报告。
加拿大的校长培训制度 篇5
与美国非常类似,加拿大也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也是分权制、分治式的,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教育,而由州政府承担管理教育的职能。同样,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也由州政府负责。州一级的政府通常非常重视校长培训工作,他们通过各种立法和相关文件的颁布来影响校长培训工作。例如,作为加拿大经济文化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的安大略省,在《安大略省教师资格法》中专列校长资格一章,规定未具备一定条件者,不能参加校长资格培训;而在任校长可定期参加安大略省教育部组织的校长发展培训课程的进修等。在教育基本法《安大略省教育法》中设了专门的章节,对校长的培训做了严格而具体的法律规定,明确指出:省教育部负责建立、维护和管理校长培训基地,其费用由省财政支出。第40、41条款分别规定校长的资格和校长资格培训课程的学习申请者的条件。条例规定,校长接受培训是任职资格的必备条件;校长资格培训由两部分课程构成,在完成教师资格课程的基础上,还必须完成校长资格培训课程。校长资格培训课程的学习申请者必须具有下列条件:1持有法定的大学学位;2持有安大略省教师资格证书或临时职位证书;3教师资格证书上注明其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教育作过集中学习研究;4有在中小学五年以上成功教学经验,有督学的证明;5具有法定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或完成法定大学等量的硕士学位课程或在教师资格证书上注明专家或荣誉专家的资格等。第44条指出,完成校长资格培训课程的学习者,教育部长在其教师资格证书上注明已取得校长的资格。第45条还规定,学习者具有校长资格,有两年担任校长或副校长的成功经验,顺利完成学业,部长则在其教师资格证书上注明“完成校长发展课程”,可以被聘用为学校校长。
加拿大安大略省在1992年《校长任职资格计划指南》中对校长资格培训从宏观指导与管理到具体的培训内容、措施、步骤等方面都给予充分保障,其中包括校长培训的目标:“校长的领导对于学校的成功是关键性的。处于领导和管理岗位上的人,现在和将来必须发展能保证他们在岗位上有效行使权力的能力。校长面临问题复杂、情况变化和组织竞争等因素的挑战。校长要想在21世纪实行有效的领导,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必须为他们管理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包括认识周围世界、在复杂环境下积极地管理、开发人力资源、具有战略眼光和善于沟通思想等。安大略省校长任职资格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校长进一步发展其有效地领导和管理学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技能以及应有的工作态度提供机会,并且帮助校长树立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责任感。”
加拿大州级校长标准
《校长任职资格计划指南》对校长的职业品质和各项能力素质提出了要求,指出:作为学校领导人的校长负有在学校创建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的责任,为此,校长应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不同的领导模式和领导人、管理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见讽2校长不同角色的领会和把握;3不同的教育技巧及其运用;4有效地实施课程管理的技能;5社会变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如何改革学校课程适应这种变革;6增强课程效果的创新技能;7激励教职工努力向上和具有责任感的管理方法;8学校的社会关系及其调适;9当前教育上的问题和趋向;10学校领导人必备的领导技能,如有效地作出决定和宣讲决定所需的搜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等。
《指南》还规定了校长应具备的职业品质:1认识校长工作在实行教育法规政策,确定工作重点,尤其是在反种族主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理解有关适应变化的学校理论和实践;3具有修改课程、发挥教职工才干和与家长、社区联系的能力;4具有贯彻学校一体化计划的知识;5制定学校目标和活动计划的技能;6解决由种族歧视而产生的冲突的技能;7能帮助教师增强多民族观念和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能力;8有效管理学校应具备的技能。
从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加拿大比较强调校长的角色意识和领导技能,要求校长领会和把握不同的角色,掌握与运用不同的教育领导技巧,提高管理的效能。
加拿大的校长培训制度及其特点
1加拿大的校长培训制度
加拿大作为实行分权制的国家,联邦政府把校长培训的事宜交给州政府负责,各州分治,但各州还是秉承了一些共同的培训理念。首先,校长培训被定义为“以工作为目标,强调开发和提高学习者胜任的工作能力”。其次,在培训模式上注重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成立培训机构,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的培训以及形成培训的系列化等。
在这些理念的引导下,加拿大各省高等学校的教育学院承担了主要的培训任务,另外还有特设的学校管理者学院以及中小学校长协会也承担培训任务,各州普遍建立专业负责校长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又通常包括以下附属机构:管理部、网上教育部、研究部和实践部。
按照有关法律文件的规定,只有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师才能进入培训机构,参加培训,这当中包括参加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教师。加拿大校长培训的课程设置主要在法令、政府文件规定的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需要而定,包括组织和行政理论、教育人员的视导、加拿大的教育、选修科目。如中小学组织和行政,教育的社会、经济、法律及政治背景、教育计划及系统分析等。职前培训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期望通过基本理论课程的培训,使学员能掌握学校管理的一般理论知识,发展一般的管理能力;二是通过有关学校管理中各类主要问题和关系的课程指导和培训,使学员能把握管理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能;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发展学员的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而在职培训主要培养校长如何带领学校适应当地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努力担当好四种角色。即作为改革者的校长、作为计划者的校长、作为评估者的校长、作为公关者的校长。通过四种角色的教学培养学员计划决策、创新、民主协商、系统管理、科学评估、激励向上、化解冲突、应付突发事件等各种实际能力,从而提高学员整体的综合领导素质。
培训机构的人员会根据学员的实际,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在线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以灌注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广泛运用讨论法、研究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适合成人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并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电化教育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远距离教育、电视等工具开展工作,同时也都有配套的培训场所和生活服务设施。
加拿大非常重视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对教育学院承担校长培训项目的教师要求很高,一般都要求具有教授职称,要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一些大学也实行了专兼职教师的结合。
培训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考核,考核完全是开放状态,注重实际能力。安大略省是由教育部制定评估体系,各市、学区具体承担对校长的评估职能。北约克市教育局教育委员会由14位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教育委员组成。教育委员组成考核小组,由督学具体负责评估工作。各校校董会根据教育部的评估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拟定具体评估指标体系,由校董会与督学结合对本校校长进行评估。评估校长,最主要是看其是否能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局的目标,拟定工作计划,是否达到教育局规定的目标,是否达到自己学校的发展目标。每三年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评估,每年进行一次规模较小的评估。评估校长分六个步骤:(1)校长自我评估。(2)督学制定计划,做好评估准备。(3)确定评估的重点内容。(4)对校长工作进行评估。(5)校长与教职工对话。(6)巩固成绩,改进工作,促进发展。在校长和教师的参与下撰写评估报告。评估重点内容有:(1)校长的管理能力、水平。(2)是否从学校特点出发进行管理。(3)质量管理。(4)教职工的学术水平、学生学习水平。(5)与家庭、社区的联系。(6)处理问题的情况。为了保证对校长和学校督导工作的有效性,安大略省还有相应的督导资格认证计划和培训大纲。考核一经通过,就由培训机构开出相应证明,以便任职。
2加拿大校长培训制度的特点
从以上关于加拿大校长培训制度的陈述可以看出,其培训制度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即校长培训法制化、校长培训机构专业化、培训内容的挑战性和方法的多样性、技术手段现代化、评估工作制度化以及培训师资规范化等等。
道路危货运输培训应强化制度管理 篇6
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培训管理机构不统一。法规规定,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应由设区的市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资质认定管理,但由于交通主管部门人手少,事情多,实际上这项工作基本是由分工在运管机构的驾培部门和运输管理部门两个部门负责。如此一来,既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不便于从业人员参与培训,也使得培训质量难以保障。
2.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全面。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托运人(生产企业业务员等)、代理人应属运输从业人员范畴,但现行法规却没有对其进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知识培训的强制性要求,因而导致对托运人和代理人的培训管理不到位,也由此形成了危险货物运输衔接过程的安全管理空档。
3.培训教材不统一。当前,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押运员和装卸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用的是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教材》,其内容比较全面。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使用的培训教材却是《营运汽车驾驶员职业培训教材》,内容偏少。教材内容深浅不同,影响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质量。
4.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在现有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是初中文化甚至是小学文化程度,而且部分从业者年龄偏大。因而在培训时,往往出现参学人员学不进,记不住,对危险货物的理化特性无法领会等状况,影响了实际培训效果。
5.异地办证严重,影响了培训秩序。由于部分周边省份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培训、考试以及发证管理不严,造成了一些从业人员异地办证,严重影响了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秩序。
企业生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素质仍不高。虽然交通部要求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从业人员需经培训、考核才能持证上岗,但由于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并且没有经过分类培训,对复杂的危险化学品的各种性能和危险性不能全面、正确理解,因而,由于从业人员操作不当引起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在发生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中,80%以上是由于驾驶员操作不当而造成的。
2.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多数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规模偏小,管理人员数量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难以配备到位。有些企业配置的是兼职安全员,同时担负着生产调度、劳资等工作,对安全管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还有一些企业对安全学习、教育缺乏计划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学习记录不详细,参学人员没有签到记录,缺学人员也没有补学记录。
3.企业对驾驶员和车辆缺乏科学的动态安全管理,无法按照行业管理要求规范运输。个别企业未能完全落实车辆安全管理制度,车辆不能做到定期检查和维护。尤其一些以融资经营车辆为主的企业,在操作中,对车辆和驾驶员的管理主要通过实际车主,而实际车主又往往忽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造成了企业无有效手段来控制车辆和驾驶员。同时,企业也无法做到让危险货运车辆集中停放,并到有资质的维修企业定点维修。
强化管理制度的应对策略
1.适时修改现行法规,统一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管理机构。对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中有关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管理规定进行适时修改,统一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机构,并统一由省级和市级运管机构分工和分类负责培训、考试和发证管理。同时,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托运人员和代理人员也纳入从业人员培训管理范围,真正做到运输全过程各个环节的安全衔接。
2.规定持证期的培训和首次申领证件的年龄。由于危险货物发展迅速,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相关知识也不断更新。因此,应在从业资格证有效期内,对从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并进行年审。同时,针对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在培训时,学不进记不住的问题,对从业人员首次申领证件的年龄进行限制。
3.严格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一是严格规范异地办证管理。禁止户籍在本地,服务单位在本地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异地办证,并严查违规办证案例;二是严格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培训考试大纲和考试题库,统一培训教材,并严格按照培训考试大纲要求,对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三是严格执行有关考试规定,规范从业资格考试发证工作。所有危险货物运输驾驶员、装卸员和押运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4.切实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一是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教育和职业道德、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从业人员了解并掌握常运输危险货物的分类;了解理化性质、危害特性、包装容器的使用要求和标志标记要求,车辆标志灯、牌使用规定、作业规程,以及发生意外事故时的防护和应急措施;了解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必备的有关证件等。并利用典型运输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和先进经验事例教育从业人员。二是加强日常营运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危险货物运输操作规程,使从业人员严格按照《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和《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装卸作业规程》等标准进行操作。三是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切实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登记台帐》、《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安全学习、活动考勤台帐》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违规人员处理情况登记台帐》等企业基础管理工作。
5.建立从业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使用从业人员计算机培训、考试和管理软件系统,软件系统应包括培训时间查询、从业人员基本信息、证件制作打印、自动编号、考核、审验和记分等内容:建立从业人员情况数据库,在全国交通系统中逐步构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安全管理、营运车辆违规记录、群众举报查实记录等信息平台,构筑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信息共享网络,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行业监督管理提供行业动态信息,用现代信息技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6.严格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事故责任倒查制,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应认真查找事故原因,并实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不符合许可条件而核发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的,要追究有关管理部门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企业违规聘用不符合要求驾驶员运输危险货物的,要追究运输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对因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违规操作而造成事故的,应依法追究事故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研究 篇7
(一) 公务员培训的内涵
公务员的培训是政府人事管理系统的一项基本的管理职能。它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位的需求, 通过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公务员进行教育及训练, 以此来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1]。
邓小平曾经指出过:“要有计划地对大批干部进行正规教育, 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和管理水平, 并且要把各种培训变为适用于全体干部的经常制度。”[2]因此, 要培养一支素质普遍高的公务员队伍, 就必须建立一套与其相对应的培训体制来宏观上加强对各级各类培训进行规范管理。而公务员培训制度就是随着这种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公务员日常工作的需求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组织人事制度和法制建设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权力、录用、考核、职务升降等章节中都对培训工作作了原则性的规定, 并且还专设了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章节, 使得培训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二) 公务员培训的必要性
首先, 公务员队伍人员构成的变化强化了培训的必要性。近年来, 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 政府所招录的公务员整体的知识水平和学历都明显提高, 形成了公务员队伍就是一支知识型工作者队伍的现象。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 愿意得到持续教育, 更强烈渴望能有更高层次的个人发展, 因此他们不间断地进行自我充电。因此, 公务员培训对于他们来讲, 是既有意义又十分必要的。通过培训,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 更符合他们所处职位的需求;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潜能, 为政府和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有利于他们接触到国内外的先进管理水平和技术, 并能潜移默化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使整个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他们突破自我, 增强组织归属感, 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不断奉献自己。
其次, 行政改革对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行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 而行政管理的模式也将发展到绩效管理。这些管理方式的演变要求政府应提供高效率的服务, 必须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最终目标。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迈进, 过程是极其复杂和艰难的, 尤其是公务员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才能改变原有的做法和作风。因此, 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能帮助公务员迅速认清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再次, 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使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建设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 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与发展, 且把握一定的主动权, 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公务员队伍。这就对公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上要坚定;善于把握机会与开拓创新;能够谨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懂得稳妥处理国际事务;还能机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从国内形势来看, 中国迎来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新任务, 这要求公务员要接受终身不定期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对知识及技能进行更新, 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才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做到了有法可依。按照全国干部教育规划要求, 国家公务员培训层次有所扩展。比如举办一些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厅级干部进修班和优秀骨干培训班等等。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高级公务员培训更是延伸到了海外[3]。当然, 在看到公务员培训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要直面暴露出来的问题, 现将其归纳如下:
1.公务员培训的程序建设进程缓慢, 培训法规不够健全。目前, 公务员培训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共中央关于印发的通知》、《“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等。对于公务员实际培训的工作程序和步骤并没有清晰地列出, 更没有按照相关法律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务员培训机制, 导致培训的自由裁量空间大, 法律执行效果差, 且出现培训环节与其他管理环节脱节的严重问题, 使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无用武之地, 违背了公务员培训的初衷。
2.培训理念陈旧落后, 对公务员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中国的许多部门领导对公务员的培训普遍都有误区, 认为这是一种“软任务”, 可搞可不搞。由此, 在公务员的培训中往往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显然, 对于公务员的培训有观念错位、思想重视程度不够。从领导者角度来看, 他们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新时期的公务员培训, 没有预见到培训之后所能够带来的回报, 因此没能把其列入议事日程;反之从被培训者的角度来看, 很多培训工作只是走形式, 没有很好的开展, 为此没能为他们带来很多的益处, 所以他们更是敷衍了事, 例行公事而已, 更觉得培不培训是很无所谓的一件事情。
3.培训机构不完善, 难以满足培训需求。中国的公务员培训教育机构相对较少, 主要就是国家行政学院、地方行政学院、干部管理学院和党校等。近年来, 虽说各政府职能部门纷纷建立了内部的管理学院, 可难免存在经验不足, 缺少特色, 没有明确的定位;且各机构之间也缺乏协调, 没有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由此而导致的结果显而易见:造成培训“人人管”同时又“无人管”的混乱局面[4]。虽然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却还是没能满足培训的需求。
4.培训内容陈旧、单一, 培训形式不够灵活, 缺乏创新。由于中国公务员培训主要是通过上党校、干校进行的, 基本上是“教育取向”的, 带有普教影响, 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 这方面的培训固然重要, 但太过于片面。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主要还是帮助他们更新知识,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完善、更完美。而现行的培训内容只是一个开端, 并没有很好地深入开展下去, 比如说如何进行依法行政, 如何与群众进行有效协调沟通, 如何给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 都没有具体地涉及到。而培训的形式大多还是老师讲授, 学生记录的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的方法导致公务员的学习兴致不高, 甚至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的地点也只是坐在课堂, 很少亲自到实地进行调研考察;另外, 还有培训时间过于固定、培训工具太单一、内部交流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党中央针对公务员提出了要加强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等九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有效的培训, 但从中国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来看, 必须要尽快完善中国的公务员培训制度。笔者以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首先, 去粗取精, 善于借鉴国外经验。大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公务员的培训, 更是把培养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他们的公务员制度都相对比较完备, 简述而言, 这些国家的培训制度都有几个共同的特点:培训原则的一致化;培训制度的法制化;培训机构的职业化;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全面化。这几点对于建设中国的公务员队伍大有益处, 完全可供借鉴。
其次, 健全公务员培训机构, 完善培训网络体系。中国在培训机构的构成上应当要有所变革, 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加大对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投入, 努力使各培训机构办出特色。比如在国家行政学院承担高级公务员培训任务的同时, 地方行政学院侧重承担初级或中级的公务员培训。并且, 机构间应该相互联系, 互相形成网络, 实现公务员培训的社会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这样才能够保障公务员培训制度得以很好很完善地贯彻。同时, 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设置专门负责培训的部门, 并支持鼓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和培训内容, 这不仅仅可以共享软硬件设备, 更可以扩大公务员培训的规模, 提高培训的质量。
再次, 政府应该积极划拨专项资金, 不断提高培训的保障能力。公务员培训遇到的大问题之一就是资金的投入, 它从根本上影响到了教学水平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所以, 为了保证公务员培训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很好的效果, 就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筹措培训资金:政府财政拨款、建立培训基金以及发动社会筹资。总之, 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保证公务员培训资金的充足稳定。
最后, 加强对公务员培训工作的管理, 并健全激励机制。各培训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 运用现代化评估方式和手段加强对施教机构的教学督查, 建立起竞争择优的新机制。同时, 完善中国公务员培训的激励机制, 切实做到不参加培训就无法晋升职务, 使公务员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积极参加培训, 使培训工作充满生机、富有效率。
四、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政府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公务员的培训工作, 纷纷建立并完善科学、系统的国家公务员培训制度, 通过培训来改善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结构, 以此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水平。而中国公务员培训制度起步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比较晚, 在实际操作中与他们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是通过对西方公务员制度规律的研究, 再结合中国公务员培训的具体实践, 中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培训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钱再见, 陈辉, 李雪卿.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2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63.
[3]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268.
【卢庙小学教师培训制度】推荐阅读:
张楼小学教师培训制度12-01
平寨小学教师培训制度11-06
中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07-27
教师培训制度计划08-21
教师校本培训奖惩制度09-27
培训学校教师制度12-11
新上岗教师培训制度10-18
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管理制度09-07
永年八中骨干教师培训制度11-15
高校教师培训管理制度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