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文写作

2024-09-30

教育公文写作(精选8篇)

教育公文写作 篇1

《教育论文及公文写作》结课论文

浅谈大学生媒介素养

院系:师范教育

班级:教育07级02班

学号:2007010069

姓名:孙金标

浅谈大学生媒介素养

孙金标

(石河子大学教育系新疆石河832000)

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严重。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及社会责任的缺失,可以采取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等措施来改善现状,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提升全民媒介媒介素的基础,更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缺失;措施

“媒介素养“出自英文“media literature”,中文的表达意义包括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识读能力等,是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是衡量其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益彰显下应对新的社会问题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当今大学生对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媒体的接触与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他们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即这种媒介素养是在日常对媒介接触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的,而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后的媒介素养,正是这种自发状态造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较低,存在不少缺陷。

(一)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内容了解模糊,据对南京大学生媒素养现状的调查:对“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几乎不了解“的大学生48%,稍微知道一点”的占43%,两项相加为91%。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于媒介素养还相当陌生。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目前对国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宣传还较少,大学生直接接触媒体的会很有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做得不够。

(二)大学生只有初步的媒介信息解读和批判能力,批判能力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对挂林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中发现,在回答“有人认为媒介报道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反映现实。你赞同吗问题时,52.4%的大学生表示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34.5%的大学生持怀疑态度,13.10%对此持否定态度。这说明大约一半的大学生对媒介表征和建构缺乏情形的认识,在媒介理解上仍存在重要缺陷。

(三)媒介道德规范认知与自律能力偏低。在对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中:对于”如何看待访问色情网站的行为“,38%被调查者觉得“不道德”16%

选择“也是一种需要”,46%认为”无所谓“。在调查者中,没有人选择网络曝私行为“值得羡慕模仿”;56%选择了”虽然不喜欢,但是也不反对“;44%”反对“该行为。媒介道德规范是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身思想品质的主题精神的自律和高境界的行为实践,而我们的大学生在这些上有明显偏差。

(四)大学生利用媒介资源的能力较低。主动选择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并有效加以利用,体现了一个人能动的媒介消费能力,这也是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之

一。在对大学生的媒体现状调查中发现:13.2%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媒体活动;11.0%的大学生公开发表过作品:10.3%的人给媒体写信发表意见;16.1%的人担任过bbs版主或经常灌水:49.7%的人参加过短信投票;12.9%的人打过热线电话。这表明大学生对媒体的参与程度低,利用媒介资源方面的能力提升空间还很大。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媒介素质教育的缺失。媒介素养教育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英国,美国等高度发达的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比较成熟,这些国家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分析,解读媒介信息的科学指导和使用训练,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而我国总体上来说正规的,系统的媒介教育还没有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也处于初始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应对缤纷的信息,并作出清晰的认识,更无法透知信息发布的背景,目的,意图等深层内涵。

(二)媒体的社会责任的缺失。目前大众传媒发展迅速,内容形形色色,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更是极力制造轰动效应,如对杨丽娟追星事件,”兽兽艳照门“事件等等,忽视了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出现了”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替代了端庄"的媒介世界和社会图景,有意义的新闻角色大多默默无闻,无意义或负面意义的新闻角色则风骚一时,在这些失衡的媒介主题形象下,大学生很容易迷失。所以媒体的负面影响,使身心正处旺盛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极易受误导。

三、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措施

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在高校推广媒介素养教育。1.建设学科及课程。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并着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媒介素养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工作。此外可以尝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讲座,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其设立为公共选修课,力争逐步成为各大学各

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最终成为大学正规课程教学体系。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一切积极的措施,对相关教师的进行培训学习,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3.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媒介教育的新方法,教师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鼓励学生以怀疑,批判的精神审视传媒信息,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环境。

(二)媒介应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媒介应参与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利用媒体优势,集中传播媒介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并使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播信息。此外,媒体可以邀请大学生来媒体实践,或者参观媒体机构;还可以针对高校大学生设置一些互动性栏目,以激发参与媒介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对媒介的使用能力。

(三)加强媒介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上取得了较多可以借鉴的成果。媒介素养研究近两年来在我国内地传播学研究中也成为热点问题,2004年10月,我国内地开通了首个媒介素养研究的专业网站(),这是由复旦大学的研究者创建的可见我国高校学界已经在系统研究并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引用,对我目前的现状研究还是冰山一角。如果高校专家能认真调研媒介素养状况,不在停留在定性分析和主观述评上,即对定义和内涵的界定,意义的阐述,以及价值观的评判上,而基于针对大学生人群作出科学的把握,贴近目前现状的分析,并把研究结果付诸于有效地实践,就可以真正推动这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2]任徽.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

[3]孙宜山.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社会意义[J].青年记者,2007(3)

[4]柳萍,柳云飞,邹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1)

教育公文写作 篇2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个方面社会建设, 将“学有所教”放在了首位, 指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 是民生之基;教育新闻, 自然也就成为联系民生的热点话题。在教育新闻的报道中, 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 也应着眼于民生。

认清形势, 增强做好教育新闻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教育新闻宣传工作是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教育新闻报道, 对于充分利用舆论工具, 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形成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新闻宣传报道中稍有疏忽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导致不稳定因素的增加。作为教育新闻工作者, 一定要充分认识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教育新闻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 切实增强做好教育新闻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

明确任务, 增强教育新闻报道的针对性

教育新闻必须把教育中心工作作为宣传的中心, 把教育重点工作作为报道的重点, 把教育热点工作作为新闻的热点, 及时报道教育战线各项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 传递教育改革信息;报道教育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报道教育战线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不断提高教育新闻的权威性、有效性、针对性和引导性, 使教育新闻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教育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 教育报道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 又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就教育工作本身而言, 又有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从民生的角度、从读者对教育新闻的关注点来看, 在选题时一定要体现“三贴近”原则。

首先, 以权威的解读报道党和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从民生的角度而言, 招生 (小升初、中考、高考) 收费、助学贷款政策等, 都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牵涉每个家庭的教育政策新闻。教育新闻报道首先应该满足读者对教育政策的知情权, 对这些新政策、新动向做出及时权威的分析和解读, 帮助受众理清所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事关国民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濮阳日报教育周刊采用一定的篇幅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 并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专题报道, 报道了一系列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好做法、好经验。通过采写《这里的孩子真幸福——华龙区岳村乡中小学德育工作侧记》, 报道了该乡依托田村小学建成了全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 使农村孩子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素质教育, 健康快乐地成长, 稿件刊发后受到社会好评。

其次, 以贴心的服务为读者提供教育参考。人们常讲, 新闻工作要做到“三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在教育新闻上, 就是要做到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家长。濮阳日报教育周刊开设了“教闻联播”、“教育时评”、“我们班的故事”、“教学札记”、“课改前沿”、“百花园”等栏目, 本着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满足人们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需求,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2011年高考前最后的100天里, 为帮助高三学子科学高效地复习, 濮阳日报教育周刊特邀本市中学特级教师、省市初高中各学科带头人等成立“名师指导团”, 针对高三年级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悉心讲解。这些一线教师全面深入把握高考命题思路, 迅速有效地调整备考策略, 帮助考生明确高考复习的方向, 确立复习的科学方案, 策划采写了《帮莘莘学子踢好“临门一脚”》等系列报道, 从课程复习、心理调节、生活安排等角度进行报道, 对学校、家长、学生备战高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高考结束后, 教育周刊从专业常识、院校选择、就业前景等方面, 对近几年高考中比较热门的专业进行全方位解读, 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好评。

最后, 用榜样的力量报道教书育人的新风尚。在教育事业中, 教师是一个主体。教育的成果离不开教师的努力, 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优秀人物, 宣传教师的优秀教法和管理方法, 同样是教育记者的任务。濮阳日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 报道了捐资助学的典型赵俊方、家庭教育的典型安克慧、专家型名师的典型武凤霞、职教专家吴公芳、身残志坚的农村校长王格现等, 他们均成功入选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 树立了濮阳教育的良好形象, 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濮阳提供了舆论支持。

改进文风, 增强教育新闻报道的吸引力

教育政务报道多来源于官方会议和文件, 要将会议或文件精神准确地传递给受众, 必须把文件语言转换为受众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教育新闻必须以改进文风为突破口, 改革新闻报道表达方式, 杜绝会议报道程式化、政策解读生硬化、典型报道扁平化等现象,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新闻工作者要结合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创新宣传思想, 不断改进文风, 深入基层, 深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教育新闻, 多出力作、多出精品, 营造有利于教育跨越发展的舆论氛围。

濮阳日报记者深入各乡镇、社区, 用“诚心”听民声, 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 体验基层生活, 用“老百姓的语言”写报道, 用典型的故事、真实的场景, 从不同侧面报道百姓心声, 采写了《14万孩子, 当亲情缺失时》、《让阳光照亮孩子“留守”的天空》等系列报道, 用文字反映了留守儿童的诉求, 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稿件刊发后, 市妇联、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采取措施,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

基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 是最好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只有走出高楼大厦, 跳出文山会海, 走进基层, 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 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力作。去年, 濮阳日报记者在市油田十九中采访时偶然发现, 午餐时学生在餐桌旁静立等候, 由桌长盛饭依次传递。在整个吃饭过程中, 没有一个人说话。餐后, 学生们有序地走出餐厅, 地上看不到一点儿杂物。记者经深入采访得知, 这是该校“三省”教育的效果。2011年12月3日《濮阳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市油田十九中:“三省”教育在全国引发“蝴蝶效应”》, 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相继报道了“三省”教育经验。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在市油田十九中专门成立了“三省”教育研究中心。山东、河南、内蒙古、新疆、辽宁、江苏、重庆等地的一些学校先后组团来市油田十九中参观学习, 并实践推广“三省”教育。

教育写作,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篇3

教育写作是思考的记录

教育写作,可以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思考。例如,我校以“学生个案跟踪”为主题进行教育写作,采用学生个案跟踪的形式,鼓励教师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学生个案跟踪”是教师反思教育实践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坚持做学生成长记录的个案积累,能大大增加自身的经验积累,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对学生的进步成长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生个案跟踪”,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少教师已经开始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了。通过“学生个案跟踪”,教师开始用研究者的眼光关注每一位儿童,当我们把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不同个性的学生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的时候,我们已经向“关注每一个孩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生个案跟踪”这样的主题写作,可以将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困惑和问题以及处理方法、改进工作后的成效、感想都一一记录下来,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一步步向着“教师即研究者”的方向迈进。

教育写作是成长的足迹

教育写作不仅是教师自然感受的流淌、心灵的倾诉,还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沉淀、专业的成长。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在每篇教学设计的后面记下我在课堂上的所感所悟,一学期下来,厚厚的七八本教学反思记录着我不断成长的过程。渐渐地,书写课后反思成为我的一种职业习惯,我快乐地坚持着。这样的写作,让我在无意中回顾着自己行走的历程,留下了自己的心灵轨迹。日复一日地写教育教学中的事,在写作中回顾,在写作中反思,在写作中不断地追问,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时至今日,我已经写下了近200万字的反思,先后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20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正因为如此,在以我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中,我倡导研修学员积极开展教育写作,已经有多篇教育教学文章发表或获奖。

教育写作是幸福的享受

在我的随笔里,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学生成长的故事,有课堂的故事,有学校管理的故事,有快乐阅读的故事……正是这些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让我深刻地感悟到:教育原来如此丰富多彩!

教育写作,使我的为师之路多了一些喜悦与收获,多了一些充实与幸福。教育写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书写教育随笔,让我感受到了为人师的幸福,在记录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前行。

教育随笔写作:教育没有预演 篇4

个人觉得,山与水的区别在于山高和水长,所以走过的许多路,看过的许多景,如果没有特别之处,很难长久的存在于记忆深处。可是我觉得抱犊寨可以,这个景区和以往去过的景点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抱犊寨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景区内的历史人文令人回味,那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更是让人心满意足。这恐怕也是当时那个年代,土匪赖以生存的必要手段,只有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头,方能安心生活,也难得解放军三次才能攻克山寨。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恐怕就是寨子里的水比较少,但这点缺陷,用寨子文化完全可以支撑和补救。

我们这次观看了三个表演,分别为抛绣球、绿林抢亲和授衔仪式,节目是异常精彩,不像其他景区以收费为目的,也没有免费的应付了事,给人的感觉是一场专业的表演。不止一次的感慨表演者的娴熟、表情到位,同伴说:如果让你每周都表演几遍,你一定会演的更好。

会吗?这是我在归途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单纯是演员之间的互动,恐怕任何人都可以,但是在节目中,即兴增添了许多游客互动环节,比如抛绣球中新郎的挑选、还有抢亲环节中新娘的挟持,都是游客在参与。每个人的思想不同、喜好更是不一样,在昨天的抢亲环节中,就有一名女游客被挟持后,不愿意做压寨新娘,演员只好去继续挑选第二名。这是不是也在考验演员的应变能力?

当然,据我观察,整个节目流程,只要游客愿意参与,其实接下来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大不了就是鞠躬拜堂、坐花轿之类的,并没有过分的要求,所以也就没有什么意外发生。

这与教育,是不同的。教育没有表演,每一秒都是现场直播。

虽然之前的课堂改革经历了“表演课”的过程,即讲授的公开课全部都是提前预演,包括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提前告知,只用上课的时候表演一遍即可。好在那个荒.唐的课堂形式已经过去。

如今的课堂,特别是数学课堂的探究、交流、概括总结环节,需要学生全方位的参与进来。思考的时候,学生众多的奇思妙想;表达的时候,学生的心血来潮,或者无厘头的回答,还有学生表达能力的不完善,都会造成诸多的课堂意外,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让我想到上周我讲的那节观摩课——《三角形的特性》。为了让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更为合理,让学生接受的更为容易,让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自然、融洽。提前我在兄弟学校进行了试讲,课后与老师们就试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及时进行了修改,自己对这一节课也更加的胸有成竹。

可即使这样,在当时的观摩教学中,课堂明显呈现出许多的瑕疵,比如在众目睽睽的压力之下,学生因为胆怯而造成的课堂压抑,我没有及时的疏导,我以为随着课堂知识的探究,学生在全身心的投入之后,压力可以有所缓解;比如学生在答非所问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的去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没有机智的处理课堂的意外,说明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为了节省出之前试讲时候超出的几分钟时间,整体的课堂节奏有些快,特别是概念的探究环节,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并没有呈现出预想的“无限可能”。

在“磨课”成为老师专业发展唯一途径的今日,在“磨课”成为教师支撑课堂教学是否顺畅的今天,我们唯独忘记了,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同样的教学环节、同样的课堂引导,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效果。“磨课”只能让教师心中踏实,但研究学生的心理和他们的言语表达形式,才应该是身为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之一。

读懂孩子,才能读懂教育;教育没有预演,每一秒都是现场直播。

教育写作与素材 篇5

范文目录

1.《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2.《师爱的智慧》

3.《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4.《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5.《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6.《如何‚因材施教‛》

7.《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8.《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9.《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0.《教师的使命》

11.《 让学生‚学会学习‛》 12.《创新能力》 13.《良好师生关系》

14.《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5.《让学生“学会学习”》 16.《创新能力》 17.《良好师生关系》

18.《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19.《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20.《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21.《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22.《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育写作文采提升素材

一、排比句

1、若让孩子生长在批评之中,孩子便养成尖刻和逆反;若让孩子生长在敌意之中,孩子便养成攻击和报复;若让孩子生长在恐惧之中,孩子便养成焦虑和过敏。

2、成熟是一种素质,一种源于心灵表于行动的素质;成熟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冷静的态度;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能看淡一切,万事淡如水的心境。

3、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 1

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4、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5、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我要说:拥有这些,不一定就是真的拥有了幸福!

6、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7、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该独立; 感谢打击你的人, 因为他锻炼了你的意志; 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谢辱骂你的人,因为他提升了你的定力; 感谢挖苦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淡定; 感谢诋毁你的人, 因为他丰富了你的阅历; 感谢苛刻你的人, 因为他燃起了你的斗志; 感激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

二、比喻句

1、教育理念:“填牛”与“填鸭”

有人说:经典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而是“牛”。

“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填牛”则不然,(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牛食量很大,每次吃很多,恰似儿童的大脑,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也不是边吃边消化,却并没有任何胃痛或者消化不良的毛病。

2、《师爱无声》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对偶句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四、名言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9、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郭沫若劝勉落榜生)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悬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索)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王国维人生三境

1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牛奶和血——鲁迅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3、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

比较实用的教育名句

1、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2、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

5、虽然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

6、虽然你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7、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8、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 9.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10.教是为了不教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论语.述而〉〉

1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美,富兰克林

1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15.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黄炎培

16.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17、“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18、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9、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尔巴特

2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21、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22、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王国维

23、严是爱,宽是害

24、泰戈尔:天空没有为我留下什么,但我毕竟飞过

25、俗语: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一粒沙子

26、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好的山

27、雨果:挫折是强者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28、海明威: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30、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部分教育名家的名言警句

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

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

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

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臵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臵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

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臵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

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首先,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 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再次,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最后,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教师的使命》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

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第二,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臵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

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

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他认为这样的教

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修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学生:

首先,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以 “仁爱”治天下,对学生何尝又不是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张玉仁等,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 “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的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再次,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身教重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做得很差,老师天天强调,但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不检点,乱扔粉笔头,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接打手机,言语不文明等不良习惯,对学生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教师的“道”不 “精”、不 “深”时,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人格修养,“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渊博的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遨游知识的海洋时,他们会感到浩

瀚无比、缤纷绚丽,定会激起他们刻苦奋进、扬帆前行的豪情壮志。

我们崇拜伟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更重要是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心灵受到威慑。我相信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定会在童稚、纯真的心灵中形成一个瑰丽的光环,当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光环发光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所在。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胜任它,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走教师专业化之路,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

第三,向学生学习。

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而应该是参与实践,在教学上炉火纯青的师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耻下问的学者。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

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臵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以生立教,为人师表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当然这里我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的作用。”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想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要想在学生心中牢固熟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教师必定要有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用诚实正直和坦荡无私,让学生体验到人的美好心灵,用宽宏的心地和磊落的胸怀,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二、要与学生做朋友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诚然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不应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重视。如果我们能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他一定会非常高兴,进而会建立自信;反之,他会因沮丧而越来越自卑。老师要用爱心,用师德的魅力,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

师性”。让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经常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又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没有纠正他们的过错也许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对待他们的过错,首先应该寻找原因。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诊断问题,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要对学生给予信心。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心虚、敏感的,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相信他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同他们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老师不抱有信任感,那么无论你怎么做,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项细水长流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放宽自己,满怀热情,培养和陶冶学生的的道德情感,稳定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的学生以及性格过于冲动的学生以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克服方法。教师要创造一种坦率诚实的气氛,让学生认真地直书自己的看法。

其实除了以上所说的几方面以外,还不能排除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家庭。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委婉地请家长改正自身的有关问题,劝导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做法、想法上做深刻的自我反省,以便能配合做好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当然,社会德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重大因素之一,只有是采用“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把我们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相信我们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大的突破。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

优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

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是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写我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等。由此可见,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考了六十多分,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爱学生吧,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臵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态是教师的名片,是写在脸上的师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是通过教师的教态了解教师的。教态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直接表现,是学生得到的最直观认识。教态是构成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态的重要性,就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染力。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仪表--即教师如何设计自己的外部形象,也就是教师应如何着装与化妆。服饰与仪容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反映的是个人修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仪表要得体、有品位。要着正装、化淡妆。教师的服装、服饰不能太随意、太前卫;女教师不宜佩带过多的饰物;即不能不修边幅,也不能浓妆艳抹。看似穿衣戴帽的“小节”,但因“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就必须“小题大做”了。

情感--教态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能否感染学生,取决于教师对情感的把握。作为教师,每当你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永远是“精神饱满”,永远“有精气神”。固然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也会有情绪低沉的时候,但只要站在孩子们面前,只要在孩子们中间,就应该“来情绪”,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者的“基本觉悟”。

讲情感,就是讲真情实感。不是做作,不是表演,而是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更是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去调动的。教师要能够把握学生情绪,能够适时“煽情”。平淡无味的教学方式,孩子们是不会感兴趣的。一旦他们感到乏味,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没有了,还怎么能学的进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老师,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

语言--师生间交流的桥梁。教师的情感基本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作为基本功,它首先要求语言流畅、无语病。作为教师,语言不仅要流畅、无语病,更要有吸引力。功底深的教师,课堂上常常会“妙语惊人”,令学生“兴奋不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教育写作 篇6

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人”的因素,随着教师个性的逐渐张扬,随着教师情感因素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教师主体价值日益凸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必然要求在教育实践中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师的主体参和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教师由教学的被动参和、执行者到教学的主动探究、改革者的转变。教师教育由重视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到教师的自主性、主体性素质,这个过程呼应着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育本质规律熟悉不断深化的结果。从课程改革的主动参和,从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从自我价值的张扬,教师的群体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彰显,教师群体的不断变化必然带动教师个体 自身成长的要求,要求把握 自我的教学主动权,要求参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改革和实践,要求把握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权利,要求个人主体价值的凸现和升华,这也必然促进教师的个体主体性的充分演化。教师群体主体价值和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为教师专业化从“人”的因素上奠定基础 j。教师专业化首先是“教师”的专业化,教师即教育中“人”的因素,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正为教师专业化中的“人”解决了思想理念及实践行为的新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对专业化的熟悉,充分词动了教师实践专业化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大幅度迈进。

教师专业化成 长的动力来自教师的内在需求。只有当教师把教书不仅仅当作一种职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成为主体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只有当教师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成为布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唤醒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才能成为“具有 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自主成长型教师”因此要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动力真正变为教师完善 自身素质的自觉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不断地学习、自觉反思。和此同时,还要为每一位教师创造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成长和发展的氛围,引导教师不断学习、钻研和探索,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有其主体价值取向的科学化,才能有个体人格由现实向理想提升的可能,才能有教师主体价值的真正、完整的实现。

教育叙事, 教师写作突围的捷径 篇7

每天与“相同尺码”的教师接触, 思想的火花激情四射。随着时间的流逝, 要想踏上全新的旅途, 在邯郸学步的基础上, 把别人的经验、名家的理论融化成自己的东西, 写作成为了必要的手段。肖川教授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 除了读书, 大概就是写作了。”一名追逐梦想的教师, 一定要通过写作不断攀升。

一、教育叙事, 铺设突围捷径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笔耕不辍的过程, 比的就是谁有耐心。在量的积累中, 文字得到锤炼, 加之教育经验的锦上添花, 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出现是水到渠成之事。它从何开始呢?笔者认为, 应从教育叙事写起, 因为在我们的周围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故事, 十分好入手。同时教育叙事能与教师的实际工作有效结合, 它不是叙述一个教育故事或情节, 而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理解、提炼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教育情怀。

调入新学校写的第一篇随笔《爱的味道》, 其实很简单。开学之初, 打扫教室, 途中接到之前一位学生电话, 她说道:“朱老师, 上午好, 快开学了……”可我不知怎样和她解释。孩子接着说:“老师, 谢谢您两年来的辛勤付出。”听到这样的话幸福的味道弥漫全身, 眼前已模糊了。前面所讲的, 一件微不足道的教育故事, 或许我们也可能遇到过。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炼呢?通过这件事情, 笔者这样写道:回首遥望湛湛光阴, 转瞬即逝, 一件件往事已定格成了永恒的瞬间, 难以抹去。为师者最大的幸福, 莫过于孩子纯洁的爱, 此刻, 可以大声地呼喊:我是最幸福的教师!孩子的牵挂将为我带来前行的动力, 不断朝着太阳走去。

简单点说, 教育叙事就是“叙事加反思”。也就是通过对故事的叙述, 来揭示教育原理或思想。从“事例” (故事本身) 到“事理” (从故事中延伸出的道理) 的变化, 恰恰是教育叙事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这样的写作简单易行, 普通教师也能游刃有余。

如今教育叙事写作在各所学校迅速得到认可, 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王维审、庄华涛、胥加州等一大批教师在写作中获得了成长。可见, 教育叙事是一片供教师挥洒汗水的热土, 对于它的研究是一线教师成长突围的重要途径。

二、挖掘故事, 留下串串足迹

1924年6月, 乔治·马洛里向珠穆朗玛峰的峰顶登去, 登山前, 《纽约时报》的记者问他:“你为什么想攀登珠峰?”正在系鞋带的乔治·马洛里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对于教师来说, 故事就在身边, 它能给生活留下一串串美好的回忆, 叙事写作又何乐而不为呢?很多教师把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作为人生的欣喜, 在此过程中也要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生活品位。

其实, 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那些酸甜苦辣的事儿, 就如同一颗颗闪闪发亮的宝石。如果不刻意开采, 它将一直埋藏在深山之中, 没有任何价值可言。通过不断地寻找, 在不毛之地终获发现, 打造光彩绚丽的宝石, 将它穿成一串, 你拥有的将是美丽的项链, 挂在胸前, 温暖的却是心。

之前班级中有几个孩子本来去北京比赛, 可由于种种原因没去成, 在教室门口嚎啕大哭, 作为班主任的笔者当然是在第一时间安慰他们。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 最后孩子竟然微笑面对。这个故事就是一颗散发着光芒的宝石, 多了, 就变成了一串串项链。

教育叙事, 就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梳理、提炼、反思、总结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在眼前, 写出的是内心真实的感受, 给看似烦琐的教育活动赋予了独特的体验和韵味。写作中, 不仅悟到教育的真谛, 更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和伟大。

将那些事儿写出来, 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些文字将一直陪伴在你的左右, 温暖前行的路。

三、搭建舞台, 展示自身才华

很多教师喜欢守护在三尺讲台上, 总以为它足以演绎全部的风风雨雨。这是我们认识的局限性, 其实在讲台之外, 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我们。

教育叙事, 可以搭一个更大的舞台, 展示自己的才华。叙事写作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 谁都可以进入, 谁都可以拥有。偷偷地干, 不用当众出丑, 不用请专家, 不用交学费, 什么事, 都能用它展示。每当学生做出了些“麻烦”的事情, 很多教师眉头一皱。只要我们拿起笔, 将教育中的麻烦事写出来, 都会转化为一个个曲折的、吸引人的好故事, 于是, 所有工作上的烦恼事, 都会转化为写作上的快乐。

每一次上课比赛, 都是耗人心血的事儿。学校团队出谋划策, 演练了很多遍同样的套路, 获取一个证书和满身的疲惫以外, 脱离了写作, 成长恐怕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放眼望去, 于永正、薛法根、华应龙、钱理群、吴正宪等名师, 除了上课好, 写作更是他们的拿手活。写作与上课相辅相成, 这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叙事写作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成长方式, 一台电脑即可, 没有名额的限制, 你的文章可以投给各个编辑, 说不定哪天发表了呢!认定了这一点后, 就“咬定青山不放松”, 静下心来, 日积月累, 相信时间, 相信自己, 必能有所突破。

故事的作用不言而喻, 研究与学生一起发生的事儿, 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让教师在写故事中感受成长的乐趣, 传递自己的教育价值, 使专业化发展真正得到落实。

四、叙事写作, 寻找道路前行

之前曾阅读部分教师的教育故事, 情真意切, 可是浮于表面的描写, 没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这需要对故事“深入解读”, 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也是教育叙事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 发现, 充实教育生活

文字是抒发情感的媒介, 通过叙事写作, 教师学会用文字来感知教育生活, 通过不间断的叙事写作, 对待各种问题的感觉将会更加灵敏。教育中那些长久存在的小烦恼、小心情, 都会在写作中得以认清本质, 通过实际行动加以解决, 朝着幸福的彼岸扬帆远航。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教育无小事》, 其实很常见, 在下雨天笔者向学生借了一把雨伞, 可是竟然忘记还了。之后的某一天, 学生主动提起那把伞, 这才记得还放在家中。

回忆以往, 教师难免要借用红笔、剪刀、橡皮……只要一出口, 学生都会争先恐后拿过来, 极为热情。用完之后, 随手就带到了办公室, 学生很少开口讨要, 笔者也是如此。其实教育无小事, 处处皆育人。借而不还看似微不足道, 但在学生眼中却是失信于人, 领引作用也将日趋减弱, 得不偿失。

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 就是由无数个小事所组成。用研究的心态对待, 记录并揭示这些小事的意义和价值, 你的眼前会豁然开朗, 教育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 改变, 落实教育之道

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大多寻求解决的方法, 而教育叙事, 可以透过烦琐、冗杂的教育现象, 在沉潜之后, 运用文字的力量慢慢感知教育规律, 寻找到教育之“道”。

学了《扁鹊治病》, 让学生寻找医治的方法, 结果啼笑皆非的答案比比皆是。

事已至此, 来一个“以毒攻毒”, 从而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笔者微笑着说道:“如今很多同学都成了‘庸医’, 害得蔡桓公的病情越来越重。”粗心的孩子站立起来, 还都捂着嘴巴暗暗发笑。“原本‘热水敷烫’写了‘热水’, 这到底是要喝、洗还是泼着治病呢?”此话一出, 教室里爆发出了阵阵欢笑声。“被蔡桓公知道此事, 庸医将会遭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也许我们将再也见不到了……”说完笔者便挥手告别。孩子看着笔者夸张的动作, 笑声依旧, 犯错的则使劲捂住嘴巴, 感受这场特殊的批评会。

作业粗心, 本是一场“批评会”, 大眼斗小眼只能伤害师生之间的情感。通过这篇叙事, 笔者知道, 学习理应伴随着情感的愉悦, 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别开生面的指导, 使学生牢记于心, 今后将远离“庸医”, 挥挥手与“粗心”告别。

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如果我们是一个善于记录的人, 就会以研究者的心态去探寻: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印象深刻, 下回不再犯错;怎样让问题成为你的教育资源, 并更好地去开发?一系列的研究, 你收获的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与方法”, 而是底蕴丰厚的教育之道, 这或许就是叙事写作带来的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三) 深描, 探寻问题本质

部分教师的描述深度不够, 情感不足, 文章好似空中楼阁, 基础不夯实。教育叙事必须要深入故事中, 探索问题的本源。

班级中, 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调皮捣蛋, 教师使尽浑身解数, 黔驴技穷, 唯一能做的只是把他们叫到身边, 紧盯不放。

“华杰, 把今天的课堂作业补上。”“华杰, 赶快把课文背熟了。”“华杰, 把作业订正好。”……一声声的呼唤, 换来的却是学生愁眉苦脸的表情。拖着缓慢的步伐, 极不情愿地来到办公室, 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都碰到过, 头疼不已。

通过教育叙事研究, 笔者清楚地明白, 自己口口声声说“为了学生的成长”, 实则不就是为了自己吗?放不下华杰, 为的是减少麻烦, 使工作顺利, 期末能评选各种荣誉。当自身利益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 教育将失去应有的底线。不可否认, 学生的错误表现需要及时制止, 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接受学生的现状, 允许他们犯错, 在错误中寻找改正的良机, 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价值, 成就自己。

(四) 提炼事例, 走向事理

很多时候, 把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进行真实的记录并不难。我们所要做的, 在于把一个事件进行理论分析, 从中提炼出教育智慧, 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难点, 也是多数教师未曾突破的高地。

从事例走向事理, 两者应相濡以沫, 携手前行。教师对故事的描写, 使得“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如果在这个故事中能够对“理”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抒发自己的认识, 就是让叙事从“事”走向“理”, 完成关键性的跨越。述事说理, 恰恰是教育叙事存在的价值所在。

学生打架, 教师赶到后劝架很正常。但是当笔者在劝架的时候, 一位学生竟然恶狠狠地看着笔者, 大声吼道:“不用你管, 我就是要这样做!”硬生生把他们分开了, 学生的拳头却像雨点般向笔者打来, 咆哮着, 发泄心中的怒火, 笔者也只是无可奈何, 只好不断安慰。幸好任课教师及时赶到, 这个“乱摊子”也就交于她处理了。

这件事例让人印象深刻, 当天晚上笔者就敲打键盘记录下来。最后的事理, 笔者这样写道:课后, 学生从四面八方涌向操场, 人群中, 我找到了那个男孩, 拉到身边, 亲切地说道:“现在还讨厌老师吗?”他似乎有些歉意, 挠挠头发, 扑闪着眼睛说:“刚才一时控制不住脾气, 所以……”见我并没有生气, 他一溜烟就跑走了。瞧, 这就是学生, 让你喜欢让你忧, 我们唯一要做的, 就是尊重他们, 靠近距离, 迎刃而上, 改变也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教师对于体会事理的本领有待加强, 不然教育叙事将会停滞不前。要向理论发起冲击, 需要教师对所写的故事加强感悟的同时, 也要有对教育理论长期的吸纳与积淀, 从而养成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 从微小的事件中感知教育问题带来的启发。通俗地说, 就是要有“跳出故事看故事”的能力和勇气。

浅谈写作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情感;写作教学;语文;情感教育

情感是语文的生命,情感教育的融入是语文的一大重心。写作是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情感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局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新课开始,采用故事引题、谈话引题、情境引题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景之中,通过以情动情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倾吐氛围,让学生产生想吐一吐心里话的冲动。例如在《成长的烦恼》这一作文教学时,可以利用谈话的方式引题。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诗人李白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最近比较烦,比较烦……”隔壁的大爷有事没事哼着这首曾经红极一时的歌曲。

二、尊重学生,释放情感

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不是学生情感的“裁判长”,而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甚至学生的隐私。在学生倾诉“我的烦恼”的过程中,刚开始学生并不太愿意把自己的烦恼讲出来,见此状况,我率先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在工作方面的烦恼,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起来了。

三、提高觉悟,丰富情感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材极具情感性,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精粹无不歌颂人生之美、自然之美、道德之美。它们都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一不是情到极致的产物。如,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艾青的呼喊:“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学了《散步》《母亲》《背影》后会更加关爱自己的亲人,并体会到亲情的难能可贵。

四、身临其境,表达情感

写作时,学生要适当地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的火花,拨动扣人心弦的情丝,挖掘灵魂深处的宝藏,写出真情实感。一次作文课,我有意安排学生站在学校走廊上,让他们观察经过的小河。几分钟后我问学生,看到河水流过有什么感想。学生都茫然看着我,都诧异地说:“没有什么啊,我们每天都要在这里看它,没什么感想啊。”于是,我要求学生从水的性质、颜色、水与周围的环境、与水有关的成语典故等方面再去思考。然后逐个问学生,这下学生反应变得很积极了。所以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环境中去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一个创作过程。

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写心情日记,每天反省自己,把高兴的、伤心的、触动自己心灵的事情记下来。学生还应该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与情感有关的词语、成语、古诗词、名言名句和精彩语段等等。这样,慢慢地就能在生活、阅读等多方面积累到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

综上所述,写作规律是有迹可循的,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学生有较为丰富的情感,能够“我手写我心”,通过写作实践为把握自己的情感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的去体会情感、品味情感、抒发情感,从而培养出健康而理智的学生。

参考文献:

董正一.浅谈作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J].成才之路,2011(20).

上一篇:贺圣朝,贺圣朝赵鼎,贺圣朝的意思,贺圣朝赏析下一篇:羽毛球十节课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