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责机制框住“新形式主义”苗头(共1篇)
用问责机制框住“新形式主义”苗头 篇1
冯国栋
岁末年初,各地交出“限建楼堂馆所”、“清退超标办公楼”的成绩单。不过,一些地区“整改行动”,却变成了一项糊弄上级检查的“隔断工程”,领导超标的办公室打上了隔断,或者做“接待室”,或者干脆成了“储藏室”,仍属领导专用。有专家指出,要警惕有地方走“形式主义”。(1月22日 《新京报》)
这场领导人带头“动了真格”的“限建”、“清退”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部分地方在开展反“四风”行动时流于形式,不深入、不彻底,不伤筋动骨,甚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主义苗头。究其实质,还是因为一些官员不能从思想上、行动上彻底抛掉形式主义,只是换了一副“马甲”。这也说明,反“四风”活动不仅有必要向深层次开展,还要有必要对新形式主义采取打击措施。
出现新的形式主义,深层思想根源在于工作观错位。在不少官员心中,反“四风”被想象成了一次“运动”:刮一场大风,下一阵急雨,风来草自偃,雨过地皮湿。于是,一些官员就借助于走过场或弄虚作假来迎合上级要求,陷入“新形式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虽然在此前的民主生活会上,“政绩观”、“官本位”、“意志消退”、“铺张浪费”等在各地官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被大力批判,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有一些人是说一套、做一套。
部分干部反“四风”成为作秀,表面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核心根源是缺少问责机制。倘若没有干部因走形式主义受处理,倘若没有干部因此丢官帽,形式主义的市场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用求真、务实之风,反击新形式主义,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坚定不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现用好的机制选人,选最好的人,让真抓实干的干部脱颖而出,让搞“假大空”的干部难以投机。
只有把反“四风”行动制度化、法治化,为全社会反对“四风”提供广阔的渠道和途径,淘汰掉那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聪明”官员,让领导干部在作风上、政风上实现切切实实的转变,中央的决策才不会落空,人民才会满意。(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文章来源:西安人事考试网(xian.offcn.com)
【用问责机制框住“新形式主义”苗头】推荐阅读:
问责机制09-29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上应当注意的问题07-28
新推进落实“签字背书”机制 强化问责07-20
资本主义道德约束机制06-22
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企业排污控制的机制研究05-23
形式主义07-02
silent的副词形式名词形式07-30
形式主义批评09-13
新形式主义09-17
也谈形式主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