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机制

2024-09-29

问责机制(精选8篇)

问责机制 篇1

山头乡问责监督机制

今年全乡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为推进全乡管理创新,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力度,保证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和正确行使,经乡党委研究决定,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今年是乡政府实施转型、跨越、先行发展,为“十二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全乡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质量,注重实际效果。对符合条件、手续完备的项目,特别是民生工程、生态环境、技术改造和消除“瓶颈”制约的重要项目,要按程序加快核准、批复。同时,要继续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各项制度。重大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集体研究决定,严禁领导干部个人决定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安排,干预工程建设招标的正常程序。凡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要经过专家充分论证,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第二,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公开透明是保证权力不被滥用、公共投资不出问题的有效办法。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凡应该公开、能够公开的事项都要及时全面公开。要拓展公开渠道,提高公开层次,增加公开内容,创造条件让人民更好地了解政府、监督政府、批评政府。继续全面推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方便群众办事和实施监督。今年特别要把公开透明

问责机制 篇2

云存储是由云计算衍生出来的。云存储是在宽带网络、 WEB2.0技术、应用存储、集群、网格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存储虚拟化、存储网络化管理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基础上发展而来。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云存储是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存储的数据中心,其存储介质不再是昂贵的专有存储设备,而是采用大量廉价的硬盘, 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同时结合虚拟化技术,为每个用户动态调整所拥有的存储容量,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从使用的角度出发,云存储就是一个远程的硬盘,用户使用浏览器或其他客户端与远程资源交互。云存储不单是一堆硬件, 而是网络、存储、服务器、应用、接口、客户端等有机构成的复杂系统。云存储的体系结构分层模型参见图1。

2云存储的数据安全

云存储的用户群越来越庞大,但数据安全性问题仍然备受关注,严重阻碍云存储向企业用户的扩张。作为一种新的数据存储模式,云存储中的数据安全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云存储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数据机密性(私密性)就是防止信息经过通道被泄露的特性;数据完整性是指云存储中所有数据的值均正确的状态,如果存储的数据变成了不正确的状态,则称其丧失了数据完整性,如数据损坏;云存储的远程不可控制性带来了云存储的数据可用性问题。二是提供云存储服务的厂商不完全可信,可能做出损害用户数据安全的行为。云存储提供商有责任为用户提供可靠的存储服务,但是由于数据完全由云端保管,云存储提供商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有可能隐瞒用户数据的丢失损坏或泄露用户敏感数据。三是云存储行为监督问题。通常用户会与云存储提供商订立相应合约,但合约履行的情况缺乏实际监督。纠纷发生时,责任难划分, 易于推卸责任。

上述因素使得传统网络安全和存储安全技术在云存储环境下不能直接适用,如云存储服务器本身不可信时,由其执行的访问控制也值得怀疑;普通的基于消息数字签名的完整性保护不能在数据在云端存储过程中执行实时的完整性检查。用户日益关注云存储的数据安全,技术的发展可解决一部分安全问题,但更多的问题是非技术问题,如何结合云服务模式的商业伦理与法律责任构建完善的问责机制对云存储服务市场的规范显得更加重要,本文将从云存储服务模式的商业伦理与法律责任,结合相关技术的角度探讨问责机制及其策略。

3云存储系统问责机制

3.1云存储与问责

目前关于问责的研究在国外学者远比国内走得远,很多国际组织将“问责”写入了云存储相关指南中;国内则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云存储不是一项全新的独立的技术,但却是一种服务模式的创新,其创新地提出了一套动态分配存储资源的运营机制。云存储的“动态效用”提供了廉价、快捷的弹性服务,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信任危机,引发了“问责”问题:一方面,用户数据主控权的丧失加之一直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必然导致信任问题;另一方面,动态效用的复杂性增添了云存储商业部署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的问题不能依靠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问责机制是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问责能协助建立云服务提供商与使用者之间的信任,是一种结合商业伦理与法律责任的义务,同时融合技术与法律两方面的支持的解决方案。

判断一个系统是否具备可问责的特性,即判断该系统是否提供了检测系统中参与者不当行为的手段,具体表现为:1能够可靠地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错误,这是首要条件, 否则问责无从谈起;2检测到错误后能追溯错误源;3过错方无法抵赖,也无法推卸责任。问责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六个步骤(见图2):

第一,信息记录。服务供应商判断并记录信息,包括: 1事件数据,指一连串发生的动作及其相关信息;2角色数据,记录事件的主体,即谁导致了事件发生;3时间数据,记录事件发生时间;4地点数据,记录事件发生地址 (虚拟 / 物理)。第二,感知与溯源。云端发生意外事件时, 感知与溯源负责检测意外发生并触发记录动作。第三,日志记录 / 保存。确保日志的完整性,避免非法访问,考虑在某些情况下对敏感信息进行适当处理;此外,还应考虑日志回滚及灾备,以防日志丢失或被篡改。第四,报告通知:生成关于文件和审计结果的信息,标注可疑信息,并告知用户。第五,审计:一方面是中立第三方审计;另一方面,将某些审计设计成自动化的流程嵌入到系统。第六, 优化与修正:系统安全漏洞的闭环,改进系统性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问责机制可将系统中发生的行为严格归属到其参与者,从而当过错发生便能够迅速定位过失,明确其责任, 规范以合约承诺的服务双方的权益和义务的执行,密切结合云存储系统技术,解决单纯技术无法完美解决的云存储安全威胁。在具体实践上云存储的问责分为程序性措施与技术性措施,程序性措施包含选定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签署合同与服务等级协议、限制重要信息的流通、买保险、 企业指派数据保护管理员、定期评估隐私安全性等;技术性措施包含数据加密保护、访问控制、隐私信息中介等。 总而言之,云存储的问责机制是一种结合商业伦理与法律责任的义务,通过融合技术和程序实现的可行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

3.2云存储可问责解决方案

3.2.1模型定义

模型的角 色包括存 储服务提 供商 (Cloud Storage Provider, CSP)、 用户 (User)、 可信第三 方 (Trusted Third Party ,TTP):User购买存储服务,将数据存储在云端; CSP根据合约为用户提供存储服务,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的需求;TTP依据标准化的指标对CSP的服务进行评估和认证,监控CSP的行为,为用户和云存储服务提供商生成双方都认可的凭单,在发生争议时来判定是谁的责任。

从对象被创建到其操作记录被删除的时间段为该对象的生命周期;用户和云存储服务提供商交互完成的每次操作都生成凭单项,构成凭单链表。凭单链表存储在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处,方案借助可信第三方采用基于Merkel哈希树的算法确保凭单的完整性。方案同时给出具体可行的凭单生成协议与问责审计协议。基于可信第三方的云存储完整性问责模型的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

模型假设:

1云存储服务支持数据的版本管理,基本模型暂不考虑数据对象在不同用户间共享的应用场景。2 User删除对象后,CSP在特定时间内仍保存该对象的操作记录,以记录用户的删除操作。3 CSP不可信,可能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删除、篡改;User不可信,可能恶意破坏服务的可问责性,但二者不同谋;TTP可信,保持中立。4 User与CSP的通信安全可靠。5攻击者可部分或全部获取云端的用户数据,且对用户数据修改可不被CSP发现。6模型采用的密码学措施安全,同时假设各个角色的密码安全;

模型将系统中的数据流分成三类:1读写流,在用户和云端之间传递数据;2凭单流,为验证参与方的动作产生的数据流,为每个操作产生相应的证明凭据,用TTP审计;3审计流,检査CSP是否违反应该遵守的规则。 User和CSP服从TTP的审计结果,不可抵赖及推卸责任。

3.2.2安全威胁描述

问责模型关注导致数据对象处于某状态的原因,即数据对象的各种操作。对象的每一个符合服务条款(也称为合法的)操作都同时涉及User与CSP,表1列出了云存储服务的可问责模型可能遭受的威胁及可采取的问责方法。

表中给出的部分操作完成时可检测,无需问责,如CSP写失败;模型为不能被检测的行为提供了两类问责方法:1对象操作审计,即依据关于被质疑对象的可验证操作记录进行问责;2第三方判决,当争议不能通过对象操作审计得到解决时由TTP判决。

3.3云存储问责机制实现

3.3.1凭单定义

凭单是一种与用户和云端动作相关联的记录。凭单分两种:一是用于进行完整性保证和划分责任的持久性凭单; 二是在User、CSP、TTP三方交互中动态生成的用来确认某些事件的临时性凭单。持久性凭单与每次写操作提交后产生的新版本数据文件对象一一对应,凭单随着对象版本的更新而增加,构成凭单链表,链表的头节点对应数据文件对象的最新版本,尾节点对应最初版本。TTP记录关键的凭单信息来确保CSP会尽最大努力存储和保护用户的数据,CSP存储凭单链表。凭单链表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可确保CSP无法在逃避审计的情况下从凭单链表的中删除任何凭单。凭单的字段设置参见表2。

3.3.2用户动作及操作流程说明

1创建:User新建数据文件对象,CSP为每个对象分配全局唯一的对象编号object_id和p_version。TTP维护对象的object_id记录。

2更新:User修改对象,更新其版本及凭单信息。

3读取:User从CSP读取数据对象。

4删除:User从CSP删除对象全部版本的内容,但不删除对象的凭单信息。

5审计:User向TTP发送审计请求,TTP收到请求后会对操作发起相应的审计。

3.3.3数据安全保护

数据安全包含其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 云存储可通过访问控制保护数据的机密性。模型认为CSP不可信,单纯的访问控制仍然存在安全威胁。因此采用对称加密和主副密钥结合,并由可信第三方和用户共同管控的方式实现访问控制。数据对象访问控制列表由TTP维护, 审计时TTP还需判断用户的审计请求是否合法。模型采用的加密方案:数据对象拥有者为对象生成一个独立的在任何情况下不泄露的主密钥Secret Master Key,然后结合该密钥及对象(即密钥版本)生成对象的访问密钥,可共享:Access Key =Hash (Secret Master Key, Hash(object_ id,key_version)。例如,用户读取或更新数据时,首先向对象拥有者提出申请,如果请求获得批准则告知TTP添加该用户到更新控制列表,同时对象拥有者共享该对象的访问密钥给请求者。

事实上,任何存储系统都不能完全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完整性保护主要通过冗余、备份、完整性检查、验证等技术手段实现,即使采取了各种技术措施,数据完整性仍然存在破坏的可能性。在基于合约的云存储中,对影响数据完整性的行为进行问责是一种可选的方案,将云存储提供的备份、拆分、容错、完整性检查等技术手段与可信第三方审计相结合,使得整个保护过程透明。云存储基于网络的动态效用模式增加了其可用性的威胁。可用性的保证必须结合数据完整性、机密性、硬件设施服务能力等。

3.3.4问责审计

模型通过可信第三方完成对系统动作的记录的审计以划分事件责任,如User怀疑CSP自主篡改或删除数据时, User向TTP申请审计,TTP据判定依据首先检查申请的合理,如合理则对操作进行审计,然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该审计流程参见图4。

防篡改可信硬件也可作为方案中的TTP,可信硬件可替代独立可信机构,承担认证凭单及凭单链表的完整性任务。可信硬件的优势:简化系统结构;可信硬件与云服务器集成后,在云端进行对凭单的认证,大大降低了因网络带来的数据隐私泄露风险。

4结语

司法问责机制研究 篇3

关键词:司法独立 司法责任 问责机制

[案例一]1996年4月9日,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纺织厂宿舍女厕内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当时,前往报案的呼市卷烟厂工人呼格吉勒图被公安机关认定为凶手,61天后,呼格吉勒图被判死刑并立即执行。2005年,内蒙古系列强奸杀人案凶手赵志红落网,其交代的17起案件中就包括“4·9”女尸案。2014年1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再审,宣告呼格吉勒图无罪。

呼格吉勒图被宣告无罪后,谁应该对呼格吉勒图的死承担司法责任?应承担何种司法责任?当全社会正在关注之际,此案一审合议庭的两名法官却于2015年6月26日被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该市中院审判委员会委员。[1]2016年1月31日,新华社播报了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对本案负有责任的27人的追责结果:有26人为党内严重警告或警告处分、行政记大过或记过处分,其中包括1名书记员,1人因涉嫌职务犯罪,另案处理。

[案例二]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人民法院原法官王桂荣因错案被追责也备受关注和争议,成为2015年的热点案件之一。2011年河南周口市川汇区人民法院原刑庭庭长王桂荣,因13年前审理的一起诈骗案(后该案被认定为错案,再审宣告无罪),被以玩忽职守罪追究刑事责任,一审被宣告有罪(王桂荣不服提起上诉,至今二审尚未宣判)。2015年该案通过网络被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当年王桂荣办理的诈骗案,是经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根据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所作出的裁判。[2]作为当年审理此案的法官,王桂荣应不应该承担司法责任?应承担多大的司法责任?

司法独立与司法问责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司法公正,是法治完善中不可或缺的两项基本原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司法问责是司法公正的保障和法治不可或缺的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司法问责机制,是司法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司法问责的内涵

司法问责是指具有国家司法职权的人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行为,在运用国家司法权对案件处理或裁决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导致对案件处理或裁决在实体上或程序上严重违法或者明显不合理,对此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其主要特征为:

1.司法问责是在司法过程中引起的司法责任。所谓司法过程,是指运用国家司法权,依据事实和法律,对司法案件进行判断和裁决的活动过程。司法过程与司法案件处理密不可分,凡与案件处理无关的活动和行为都不应归入司法问责的事项。

2.司法责任必须严格限制为过错责任。司法问责作为司法公正保障机制之一,其功能在于规制司法渎职行为。只有当责任主体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裁决违反事实和法律强制性规定,严重违法或明显不合理性,行为主体才承担的司法责任。凡属于司法独立和自由裁量事项以及法官专业水平的问题,导致对案件处理的认识不一致,甚至是错误,均不适用于司法责任制。

3.司法问责的责任主体限于运用国家司法权对案件作出处理或裁决的责任人。司法问责的责任主体应限定为具有司法职权,并运用司法职权对案件作出裁决的司法人员。运用行政权力或者运用职权的影响力干预、过问或插手司法案件的处理则不属于司法问责的范畴。

4.司法责任应属于个体责任。司法责任产生于对司法案件处理过程中的过错责任,司法机关非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不应成为司法责任的主体。理解司法问责制,应“遵循司法规律,体现司法的权力属性”。[3]司法权从本质上是裁决权,司法人员根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基于对法律的理解和信仰,对案件处理作出独立的判断。因此,对于司法案件的处理责任主体应该是检察官、法官、司法警察,而不是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

5.司法问责的事项是对案件处理或裁决存在严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者明显不合理。司法问责事项限定在两个方面:一是严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在法律存在强制性规范情况下,故意或过失,有法不依或错误适用法律。二是明显不合理。即在法律授权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使案件处理或者裁决明显不合理。[4]

二、司法责任主体

建立司法问责机制必须首先解决司法责任的主体,明确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范畴。在我国理论界对检察机关是否属于司法机关存在着一些争议,公安机关一般认为不属于司法机关。对我国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范畴理解,必须遵循司法本质,以职权来界定属性。

1.司法机关是运用司法权力,依照程序法的规定,有权对司法案件独立作出裁决的机关、机构和组织。对于司法案件的处理程序由国家的程序法予以授权和规制。凡在刑事诉讼中履行一定职能,行使司法职权,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对案件作出相应裁决的机关、部门,均属于司法机关。据此,公安机关中从事刑事司法侦查权的部门可以成为司法部门,检察机关中从事侦查、审查批捕、公诉和民事、行政抗诉的部门可以称之为司法部门,法院中从事审判业务相关的部门称之为司法部门。故应当遵循司法规律、探求司法本质,以是否行使的是司法职能和司法权为界定司法机关的标准,不能简单地说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是否是司法机关,即使是法院也不能说法院所行使的职权都为司法权。

2.司法人员是指在司法机关、机构和组织中,运用司法职权,依据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对司法案件独立作出裁决,并承担相应司法责任的人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主任检察官、主办侦查员办案责任制,落实谁办案谁负责。从该论述可以看出,司法人员是指在办理司法案件中负有处理和决定权的人员,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司法警察。法官、检察官和司法警察在处理司法案件基于对案件处理所享有的权力都可以称之为司法权。司法权又可以分为审判权、检察权和侦查权。而审判权、检察权和侦查权之间在权力运行方式和程序机制上不同。审判权是一种裁判权,检察权和侦查权是一种追诉权。法官独立裁决是绝对的,不应附加任何条件性。检察官和司法警察的裁决独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所以,应根据权力运行的机制,设立权力行使清单和责任承担清单,建立权责明晰、有权必有责的司法责任机制。明确各类司法人员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责任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确保案件处理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法官、检察官及司法警察所行使的职权都是司法权,只有在司法案件处理过程中,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设定的权限和程序,对司法案件处理作出裁决,才属于司法权。在行使司法权时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违反法律规定,发生严重错误,应承担的责任,才属于司法问责的范畴。故司法责任主体不包括司法管理责任、司法行政责任和司法执行责任。

三、司法问责主体

司法问责主体的选择是司法问责机制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问责的成效。司法问责主体的确定应符合如下价值目标:首先,司法问责主体应具备足够的权威;其次,问责主体应熟知司法运行规律;最后,问责主体应保持独立性和中立性。基于这些原则,结合我国司法体制的实际,问责主体应采用追诉主体和裁决主体相分离的体制,即上级司法机关(机构)的监察部门为追诉主体、司法问责委员会为裁决主体。

1.司法问责追诉主体:上级司法机关(机构)的监察部门。司法问责追诉主体的职能包括:发现司法问责案件,接受司法问责案件的报告、申诉、控告和检举;对是否作为司法问责案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对司法问责案件展开调查并收集证据;对司法问责案件向有权管辖权的司法问责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出庭支持调查;对省级司法问责委员会的裁决不服提请中央司法问责委员会复议。

2.司法问责案件的裁决主体:中央和省级两级司法问责委员会。建立专门的司法问责委员会是世界各国司法问责的普遍做法。在美国,法官行为委员会于1960年由加利福尼亚州首先建立,其成员组成包括法官、律师和普通公民。法官多由州最高法院任命或使全州法官推举产生,律师由州最高法院院长任命和律师协会推举产生,公民由州长任命。该委员会对问责案件提出指控并进行调查与审理,最后以司法建议的形式将问责结果提交州最高法院决定。[5]借鉴国外司法问责委员会,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建议设立两级司法问责委员会制度。具体包括:一是地方司法问责委员会。地方司法问责委员会以省级为单位建立,接受和审理本辖区司法机关(机构)监察部门提起申请的司法问责案件;二是中央司法问责委员会。全国设立中央司法问责委员会,接受和审理的案件包括:(1)最高司法机关(机构)监察部门提起申请的司法问责案件;(2)不服地方司法问责委员会的裁决的上诉案件。司法问责委员会由法官、检察官、司法警察、社会公众的代表组成。

四、司法责任形式

为保证司法问责科学性和合理性,应明确界定司法责任和其他责任形式的区分,建立统一、科学的司法问责形式和标准。科学、合理的司法责任体系应包括:

1.司法训诫。“训诫”一词有告诫,教导之意,属于司法责任最轻的责任形式,适用于应当承担司法责任,但对国家或社会公众利益,或当事人及其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身权益、诉讼权利尚未造成实质性损害,并对案件的公正处理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且能够及时纠正的司法瑕疵行为应承担的司法问责形式。司法训诫由司法惩戒委员会认定,可以由司法惩戒委员会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训诫,也可以委托司法机关(机构)负责人当面口头予以训诫,并将训诫记录在案。

2.公开警告、责令悔过。公开警告、责令悔过是指通过让司法责任利害关系人在场或其他让公众知晓的方式对责任人进行警告,并责令其通过书面形式作出检讨的责任形式。该种司法责任形式主要通过影响责任人的声誉和道德谴责的方式,影响责任人的晋级、晋职和考核评价等相关利益,以达到对责任主体惩戒的目的。适用于因故意或严重过失,在司法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对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一定损害,或对当事人及其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身权利、诉讼权利造成较大损害,对司法公正的形象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或对案件的正确处理尚未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并积极悔改的司法责任人。

3.暂停司法职务。暂停司法职务是较严重的司法责任形式,适用于对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产生实质性严重损害,或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身权利、诉讼权利造成实质性严重损害,对案件的公正处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且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司法责任人。暂停司法职务的期限为6-12个月,在此期间由司法惩戒委员会委托责任主体所在司法机关(机构)予以监督考察。考察期满经司法惩戒委员会考核,合格者恢复其司法职务,不合格者,永久调离司法职务。

4.免除司法职务。免除司法职务是最为严厉的司法问责种形式。其适用情形包括:(1)因司法行为已经涉嫌构成犯罪,需要进行刑事追究的;(2)造成冤假错案,并承担直接或主要责任,需要承担司法责任的;(3)曾受到暂停司法职务的处罚,考察期间或恢复职务后再次受到暂停司法职务以上处罚的;(4)其他需要免除司法职务的情形。

五、司法问责程序

完善的司法问责程序是确保司法问责公正和合理的重要保障。遵循司法问责的本质,结合我国司法体制机制运行特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我国科学合理、公正高效的司法问责程序。

1.司法问责案件的立案。上级司法机关(机构)的监察部门是下级司法机关(机构)司法问责案件的立案管辖机构。上级司法机关(机构)的监察部门通过接受下级司法机关(机构)监察部门的上报,或是接受申诉、控告、举报,或者依职权发现等途径,受理或接受司法问责案件。经审查,认为属于司法问责事项、依法需要启动司法问责程序的,裁定立案调查,并将立案决定送达有关部门和当事人及申诉、控告、举报人;认为不属于司法问责事项、不启动司法问责程序的,决定不立案,需要移送其他机关或部门进行处理的,移送其他机关或部门,书面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并说明不立案的理由。

2.司法问责案件的调查。司法问责案件立案后,由立案的监察机构进行案件调查。调查部门对司法问责案件的调查可以采取如下调查措施:向问责主体所在司法机关(机构)的监察机关、申诉人、控告人、举报人了解情况;查阅相关的案件证据和材料;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讯问,或责令其说明说明情况;向有关证人了解情况以及采取其他必要的调查措施。经过调查,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已经确实、充分,决定调查终结。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证据,认为不属于司法问责事项、依法不需要问责的,裁定撤销案件,书面告知当事人所在机关(机构)的监察部门、被调查人以及申诉、控告人、举报人;认为属于司法问责事项、依法需要对被调查人问责的,制作提请司法问责申请书,连同案件的证据和材料,向有管辖权的司法问责委员会起诉。

3.司法问责案件的审理。司法问责委员会受理案件后,在司法问责委员会委员中以抽签的方式组成调查庭。调查庭不公开开庭审理。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以采取简易程序审理。简易程序审理,调查庭的成员为3人。普通程序调查庭组成人数为7人。调查庭实行三分之二多数裁决的原则。调查庭审理司法问责案件,由起诉的监察部门派员作为申请人出席调查庭,承担举证责任、指控责任。责任主体作为被申请人出席调查庭,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以及申请证人出庭、提供证据等权利。申诉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有权出席调查庭。经审理,司法问责调查庭作出如下裁决:一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不属于司法问责事项,或者被申请人不承担司法责任的,裁定驳回申请,宣告被申请人不承担司法责任;二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属于司法问责事项,被申请人应承担司法责任,依据案件的事实和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司法惩戒;三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申请人应承担司法责任,裁定驳回申请,宣告被申请人不承担司法责任。

4.对地方司法问责委员会裁决不服的救济。对于省级司法问责委员会的裁决不服,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以内,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均可向中央司法问责委员会申请复议。中央司法问责委员会接受当事人申诉后,应当立案审查。中央司法问责委员会应当组成调查庭审理,调查庭由5人组成。审理采用书面审理的方式,必要时可以听取申诉人和被申诉人、证人的意见,调查核实证据。经审理,调查庭作出如下裁决:一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下级司法问责委员会的裁决正确,裁定维持下级司法问责委员会的裁决,驳回申诉;二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下级司法问责委员会的裁决错误或者不当的,裁定撤销下级司法问责委员会的裁决,直接予以改判;三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严重违反程序,裁定撤销下级司法问责委员会的裁决,发回重新审理。

5.对有管辖权的监察部门对司法问责案件不予立案或者撤销案件的救济。下级司法机关(机构)的监察部门、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认为应当立案,而上级司法机关((机构)的监察部门不予立案的,或者立案之后经调查予以撤销案件的,可以在接到不立案通知书后15日内向作出不立案、撤销案件的监察部门申请复议。复议维持原决定的,可以向省级司法问责委员会提出申诉。省级司法问责委员会对申诉应当接受,并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不属于司法问责案件的,裁决驳回申诉,并书面告知申诉部门或人员;认为属于司法问责案件,不立案、撤销案件错误的,裁定撤销原不立案、撤销案件决定,通知具有立案权的监察部门立案或者提起申请。收到省级司法问责委员会立案,或者提起申请裁定后,有立案权的监察部门应当立案,或者向司法审查委员会提起申请。

注释:

[1]许辉:《我们都要有直面疑罪从无的勇气》,载《中国青年报》2015年7月22日。

[2]《司法责任制纵深推进,改革后续配套政策需跟进》,载《瞭望(新闻周刊)》2015年第39期。

[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

[4]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街道督查暗访和曝光问责机制 篇4

督查暗访和曝光问责机制

为深入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动环境优美示范镇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街道结合本街道实际,特制定督查暗访和曝光问责机制,内容如下:

1、督查暗访机制

坚持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普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平时督查与集中时间督查相结合,加大环境综合治理督促检查力度。暗访小组每月深入管辖区域,采用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群众的方式,进行量化考核、分类排名,并建立考核档案资料。

(一)暗访小组:即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小组成员组成,成员有目督办、城管办及相关科室,必要时邀请曾鸣、代兴勇、曾云辉、谭长根等领导参加,该小组根据我街道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立,定期对管辖区域进行查看、走访,并不定期对治理情况进行突击检查。

(二)具体要求:定期暗访:每月组织小组所有成员单位对所负责区域的村(社区)进行二次明察,每月月初进行。不定期抽查: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小组成员对治理情况进行突击检查,时间不固定,每月不少于一次。

暗访小组在暗访后五日内,将文字及影像资料整理出来,建立存在问题台账,交由小组领导审核后下发给负责部门限期整改,并制定时间检查验收。

(三)暗访内容:重点抓好主要路道、市场和城区背街小巷、社区院落、城乡结合部以及建筑工地、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城区河道、开展垃圾治理的村庄的综合整治,清理路面垃圾废弃物、积水、污物,整顿临街商铺占道经营、乱挂商品、乱停放、乱搭建、乱挂广告牌等现象,着力清理影响环境卫生的不文明现象和卫生死角,保证市容和社区整洁有序;重点暗访了解各村(社区)及场镇范围内贯彻落实省、市、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部署情况。具体如下:

1.市容市貌、市政设施、园林绿化:辖区内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户外广告、道路交通标识、标线、车辆乱停乱放、附属公共设施(含交通设施、照明设施、井座井盖设施)、公共空间绿化建设及管理、固体废弃物、市政设施(含公厕、垃圾收集容器、垃圾中转站等)的管理情况。

2.农贸市场的监管:场所内环境整洁、环卫设施齐全、无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现象;货物摆放有序家禽销售相对独立;店名(店招店牌)用语准确,文字规范,无具有反动和淫秽内容的店招店牌。

3.辖区内建设情况:路面(桥梁)与公共场地的完好率,无破损现象;(构)筑物风貌建设工作的监管,临街及主干道两侧无违章搭建现象;建筑工地日洒水次数两次以上,污水规范排放率≥80%,按时施工,无渣土污染和噪音扰民;排水管保持畅通,无外溢,雨水积水后能及时排除。

4.河道及饮用水管理:河道、塘、库、埝水面无漂浮垃圾,附属设施完好,有一定的景观效果;集中式引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具备因地制宜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35%,无乱排水现象。

5.八小行业排水、排污、排烟规范率≥80%,无露天焚烧现象。

问责机制 篇5

机关党建问责,是指各级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在没有触犯党纪国法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履行、不完全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机关党建工作职责职能的问题也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对其进行责任追究的过程。机关党建引进并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机关党的建设中得到真正落实,对于进一步推动形成机关党的建设新格局、不断提升机关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6月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们党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进入一个新阶段。但从实践层面看,行政问责居多,党内问责较少,实施问责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领域。近年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推进,党内问责逐渐增多,通过问责让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职责是党的事业发展所需。党政机关执政权力集中、党员领导干部集中,机关党建在健全落实问责机制方面理应走在前、作表率。

(一)机关党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落实“八项规定”、整治“四风”入手,不断拓展深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初步形成,对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责任担当要求越来越明确、标准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强调,“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无论是对党委还是纪委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进行签字背书,做到守土有责。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他还多次责问:“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是怎么履行的?”这样的话语。机关党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机关党建工作始终,就必须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切实让各级机关党组织负责人担当起管党治党的职责,以严格问责倒逼机关党建各项具体责任落到实处。

(二)机关党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发〔2010〕8号,以下简称《条例》)是开展机关党的工作的根本遵循。2013年下半年开始,省级机关工委会同省委办公厅、省委组织部对6个省辖市和24个省级机关部门、单位进行实地督查。督查结果表明,凡是《条例》贯彻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不仅建立了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而且执行较好,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较好履行了工作职责,机关党组织有地位、有作为。反之,《条例》贯彻落实不到位的地方,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流于形式。实践表明,责任不明确,《条例》落实就乱;责任不落实,《条例》贯彻就虚。要把《条例》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势在必行。

(三)推动各级机关党务干部履职尽责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去年,省级机关工委组织开展了省级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动态问卷调查,包括74名厅局级领导、1038名处级干部在内的3000名机关党员干部参与了问卷调查。在回答“从您了解的情况看,您身边的党员干部愿意从事党务工作吗?”有64.65%的人选择“愿意”或“比较愿意”,35.35%的人选择了“不太愿意”“不愿意”或“说不清”。这组数据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机关党务干部队伍思想的真实情况。一方面,一些机关党务干部甚至机关党组织负责同志“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干、不想干、不会干机关党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部门把机关专职党务干部岗位作为“养老过渡”、“照顾安置”的岗位,不重视机关专职党务干部的轮岗交流和提拔使用,导致部分党务干部精神不振、信心不足。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强化机关党务干部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更好地发挥机关党组织职能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把握机关党建问责机制的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以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统领机关党的建设,从明确责任、强化考核、推动结果运用入手,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对机关部门、单位党组(党委)书记、机关党委(总支)书记、基层党支部书记落实责任制情况的督促检查,通过抓“关键少数”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落实机关党建工作的生动局面。

(一)着力推动党组(党委)党建责任制全面落实。

指导机关党组织开展工作,是党章赋予党组(党委)的一项重要职责。从对《条例》贯彻落实督查的情况看,省级机关大多数部门党组(党委)切实履行对本单位党的工作“负总责”的职责,有力推动了机关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力度不一的情况,有的对机关党建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些思想误区,表现为抓业务硬、抓党建软;有的不善于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光挂名不履职;有的满足于对机关党组织工作一般性部署,机关党组织协助和监督的职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实践证明,推动党组(党委)认真落实指导机关党建工作的职责,是有效发挥机关党组织协助和监督职能的重要保证。要切实加强对部门党组(党委)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督查考评,可以由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会同机关工委来进行。各级机关工委应认真履行职责,协助组织部门定期搞好督促检查和考评,同时注重通过召开党组(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座谈会、搞好简报信息交流等形式,抓典型、抓示范,促进面上工作开展。要把部门党组(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指导机关党建工作和参加支部活动情况,列入年终述职述廉范围,把抓机关党建工作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明确奖惩措施,强化激励约束和责任追究,并切实抓好落实。

(二)着力督促机关党委(总支)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机关党委(总支)承担着推动本部门、单位机关党建发展的直接领导责任。从督查了解的情况看,绝大多数机关党组织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努力把落实党建责任制的成效体现在机关党的工作实践中。但也存在少数机关党组织履行职责不到位,机关党建工作游离于与业务工作和中心工作之外的现象;有的缺乏科学合理的目标责任体系,有的督查考评的责任主体不够明晰,还有的考核结果的运用也不够充分。机关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关键是要通过述职评议、检查督促等形式,强化机关党委(总支)及其负责人担当起管党治党的工作责任。从考评内容上看,应着重对机关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情况,包括加强机关党的思想建设、机关基层组织建设、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领导机关统战与群团工作等方面的考核。从实施方法上看,要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坚持突出重点、量化透明的原则,将机关党建各项任务予以具体分解和尽可能量化,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责任,努力使机关党建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从结果应用上看,考核结果应作为评价机关党组织工作实绩、表彰机关党建工作先进的主要依据。各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表彰对象,原则上从机关党建工作考核成效突出的单位及其直属单位党组织中产生。对机关党建工作成效突出、表现优异的机关党组织负责人,推荐得到更高层次的表彰,并优先提拔任用,以鲜明的导向营造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勇于担当、敢于较真、善于创新的氛围。

(三)着力强化基层党支部书记履行“一岗双职”。

从去年组织开展的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动态问卷调查情况看,有近90%的人在回答“您所在党支部开展活动的状况如何”时,选择了“积极开展”和“正常开展”,表明绝大多数基层党支部书记能够重视并承担起“一岗双职”,这也得益于各部门、单位机关党组织不断加强考核评议,推动机关基层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了职责。但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机关党员干部对党支部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在去年组织开展的省级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动态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加强党支部建设最重要的是什么”时,选择“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支部活动”的人数占42.06%,明显高于选择“厅局领导带头参加支部活动”的人数占25.06%,“处室负责人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职责”的人数占15.37%,“党支部充分考虑党员的意愿和需求”的人数占17.51%。这组数据表明机关基层党支部书记不仅要履行“一岗双职”,认真落实好党内正常的活动和制度安排,还要把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活动作为努力方向,这也对机关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好地承担起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着力建立完善问责机制的推动保障措施。

各级机关工委作为同级党委的派出机构,要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设计、量化问责指标、完善问责程序、推动结果运用等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完善保障措施方面深钻细研,逐步形成各级党组织负责人担当尽责的浓厚氛围。一是建立健全指标设置机制,推进问责标准科学化。科学量化问责指标,是保证问责质量、提高问责公认度的关键。应尽可能量化问责指标,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杆”,确实难以量化的内容,应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建立健全党员参与机制,推进问责主体多元化。机关党建问责主体分为两类:问责的权力主体和问责的权利主体。机关党建问责要真正发挥实效,不仅要依靠问责的权力主体,还要依靠问责的权利主体,也就是问责要得到党员公认。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党员,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参与度,以问责主体的多元化保证问责的科学化、民主化。三是建立健全质询机制,推进问责程序制度化。设立问责质询程序,是给问责对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机会,同时问责主体也会全面了解问责对象履职情况,确保问责公平公正。四是建立健全结果运用机制,推进问责长效化。坚持把问责结果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使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让抓机关党建的干部脱颖而出,追究不抓机关党建、抓不好机关党建工作干部的相应责任。向组织人事、纪检等部门以及广大党员通报有关问责结果,推进问责常态、长效发展。

三、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推动机关党建问责施行

(一)消除认识误区。

“有过”才问责,是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不履职、不尽责也必须问责。在机关党建的实践中,“有过”的情况比较少,绝大多数为“无为”或“不为”的情况。如不按规定报送会议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情况,以会议落实会议精神,对党员干部思想状况不了解,对党员中的倾向性问题不报告、不纠正、不化解,等等。这些现象反映的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敷衍塞责、思想懒惰、状态不佳、工作不尽力,虽然没有违纪,但同样给机关党的工作造成负面影响。通过过程问责与结果问责相结合,责成那些平庸无为的机关党组织负责人切实勤政进取,那些松散懒惰的真正打起精神,把心思和精力主要用在推动和落实机关党的工作上。

(二)制定责任清单。

不可否认,当前机关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职责职能总体上是比较清楚的,但仍比较“宏观”,且机关党组织不同层级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职责交叉重叠的现象屡见不鲜。职责规定不清晰,就无法公正准确地确定问责对象。对此,必须细化责任,既要“定性”,更要“定量”,好让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目前,我省有的地方就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机关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分别从党组织层面和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层面进行分类梳理、细化责任、具体到人,项目数量、活动次数等一目了然,为责任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三)实施述职考核。

开展机关党组织负责人述职评议,加强对机关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是实施机关党建问责的重要步骤。今年,省级机关工委将制定印发省级机关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并尝试在机关党组织负责人中推行述职评议工作,为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打基础、探路子。

问责机制 篇6

落实“两个责任”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创新也是促进后勤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事关全局、长远和根本的重大任务,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在当前煤炭市场低糜时刻,进一步增强落实“两个责任”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着力在改进作风、健全内控、强化监督、严格追究上狠下功夫,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把“两个责任落”实到位,尤为显得重要。

一、扎紧“制度笼子”,健全作风改进机制

落实“两个责任”,作风建设是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改革的重要保证。后勤产业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者,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同时,必须针对后勤部门干行政管理权,全面加强制度控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纪律约束,使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同步推进,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使纪律发挥本能的约束能力,促使干部严格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坚决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阳奉阴违。强化履职尽责,深入开展 “岗位就是责任”专题教育,抓好“庸懒散拖”和“吃拿卡要报”专项治理,切实防止有岗不尽责、在岗不敬业、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强化服务保障,深入推进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依托后勤服务职能,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水平,着力解决职工之所想、所困、所急,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二、搭建廉政风险防控平台,健全内控制衡机制

落实“两个责任”,监督制约是核心。我社区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的要求,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结合物业管理、离退休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推行,深入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努力把内控机制打造成“制度笼子”的有效载体。坚持科学分权、过程控权、公开亮权的内控工作思路,扎实做好防控措施的动态管理和优化完善。结合具体实际,对物业收费按照陕西省物业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调整、运行,及时修正高危风险点和防控措施,实现了对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结合工作开展和案件查办情况,深入分析因管理制度相对繁杂、管理标准过高过细给基层带来的执法风险,及时清理规范制度文件和指标体系,有效降低了基层的执法和廉政风险;健全完善内控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指标,强化责任追究和结果运用,促进了内控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三、发扬“钉钉子”精神,健全督导落实机制

落实“两个责任”,督导落实是关键。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全员参与的政治任务,需要大家系统发扬“钉钉子”精神,上下各负其责、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聚集反腐倡廉的正能量。首先,各级党组织和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履行职责。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任务书工程”,建立明责、履责、问责的主体责任体系,着力解决党组主体责任不清等问题。全面落实用人责任、纠正责任、制权责任、支持责任和管理责任,年初研究工作方案,平时加强日常督查,年末听取汇报、进行审议评价。其次,认真抓好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落实。对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制度规定,将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各部门、各单位,明确廉政建设责任。班子成员定期研究、布置、检查和报告分管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逐一梳理监管职责,对每一项权力都制定可操作、可倒查、可追究的预防腐败措施,真正把廉政要求融入分管业务工作之中。

四、狠抓落地生根,健全责任追究机制

落实“两个责任”,责任追究是抓手。实际工作中,要求无论“一把手”还是副职,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签字,出了问题就追究责任。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坚持考核指标与对应工作责任相匹配,科学制定指标分解措施和方法,提高了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保证考评指标落地。对发生重大腐败案件和不正之风长期滋生蔓延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继续加大问责力度,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办法,形成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对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力的单位或部门,严格责任追究,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倒查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健全完善信访举报、案件线索报告和舆情处置等制度,加强函询和诫勉谈话,注重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

问责机制 篇7

2014年1月1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试行) 》正式实施,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合理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有效预防贪腐行为、提高高校办学的效率和效益, 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十分必要。

一、我国高校内控制与问责制的关系

(一) 问责制是内控制有效落地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问责机制以事中督促和事后惩罚为侧重, 不仅敦促权力行为主体主动积极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 而且通过一种有力的外在干预, 即对权力行为主体履行职责的质问, 敦促其不断修正偏离权力正确运行轨道的行为, 采取修补性的措施以防止事后消极性事态的发生。通过影响内部控制行为人的动机、德性和功利, 进一步对制度的开展和落实效果产生影响。因此问责制对内控制的开展有着良好的重要意义。

问责机制与其他各种控制方法共同作用于高校内控制, 在高校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 问责机制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内部控制中各环节的问责主体, 可以防止内部控制无人实施, 无人负责的情况发生。 (2) 明确对内部控制的问责范围的规定, 可以减少内部控制不作为情况的发生, 让消极不作为的内部控制人员认识到履行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在高校内部控制可以让内部控制中相关负责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和相关的被问责标准, 能够减少由于主观过错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情形。

(二) 问责制是高校内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1. 问责制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搭建内部控制时应该强调问责制的重要性, 使问责制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高校在搭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时强调问责机制, 将问责机制思想融入其中, 有利于将责任意识渗透于高校的管理理念中, 培养和塑造员工良好的责任感, 促进实现内控制目标。

高校内部控制中明确各环节的问责主体和客体, 界定内部控制中的问责客体的职责权限, 执行严谨的问责程序, 可以显著提高内部控制活动实施效果。通过高校不断探索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的管控行为, 促进内部控制活动真正发挥效用。高校内控制与高校问责制不是对立的, 而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二者的控制目标在本质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2. 问责制是对内部监督的重要补充

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部门在履行职责中有时有消极不作为的情形, 加强问责制可以减少这种不作为情况的发生, 使内部监督部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更好的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存在薄弱环节

由于高校内部编制有限, 人员紧张, 岗位安排不合理, 存在一人多岗, 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 有些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二) 缺乏完善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

现阶段国内高校没有针对风险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识别体系, 正是因为缺乏对风险的充分评估, 也不能预先制定出风险防范的对策, 这也与高校风险意识防控的意识薄弱有关。

(三) 控制活动的执行力不足

即使高校制定了完善的内控制度, 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度的话, 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 毫无约束力, 更谈不上实现内控目标。内控制活动执行乏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

虽然2012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但是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尚未颁布系统、完整的高校内部控制规范指引。有些高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没有实现有效分离, 权责不对等。

2. 资产管理松懈

一些高校没有问责机制, 资产归口管理工作不够到位,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资产管理过程中, 资产记录、资料保管等环节存在工作漏洞, 很多重要资料在遗失或损坏后很难再重新修护。此外还存在长期没有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对账实不符的情况不及时进行处理, 导致固定资产流失, 浪费、被盗、毁损等不正常现象。

3. 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效果不理想

目前高校没有对各部门预算负责人和审批人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 使得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都不理想。有些预算项目的指标还未能做到细化分解, 缺乏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导致预算调整频繁, 变动较大。

4. 支出环节授权审批不当, 缺乏有效监督, 导致费用支出会计审核形同虚设

目前高校的经费支出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会计审核制度, 发生支出事项时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 但是依然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只要财务主管领导签字, 就予以报销, 导致费用支出会计审核制度形同虚设。

(四) 高校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导致质量不高

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缺乏及时的反馈, 上传的信息得不到上层主管领导的及时反馈意见, 影响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主要存在着信息不完整、汇报不及时, 不公开等问题, 上层领导很难有效的掌握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高校内部同级不同部门的横向管理层之间各自为政, 互相推诿、事不关己、不管不问, 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五) 高校内控监督发挥作用有限, 存在“真空地带”

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大都挂靠在纪检监察部门, 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不具有独立性、权威性, 对少数实权群体监督失效, 存在内控监督的“真空地带”。

三、以问责机制为导向从高校单位层面和高校具体业务活动层面搭建内部控制体系

(一) 强化问责机制, 完善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搭建

(1) 结合高校办学目标和发展规模, 扁平化组织结构为改革方向, 减少管理层次, 加大管理幅度, 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2) 根据内部控制要求, 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相互牵制的原则, 严格执行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的分离制度, 实现职能间相互制约机制。 (3) 通过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制定工作, 在制定的相关章程中明确学校内各主体的权力与责任、各组织机构的组成、职权、决策议事规则等, 进一步完善对相关责任人的问责机制, 奠定问责机制实施的基础。 (4) 高校通过对校徽、校旗、雕塑等标志物的设计, 通过对校门、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的建设, 将高校理念融入到校内物资层面, 充分体现高校文化。高校通过传承独具特色的校风、校训, 形成全校师生共同拥有和追求的价值观、道德观, 建设高校精神文化。

(二) 以问责机制为导向搭建高校具体业务活动层面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事后针对高校经济活动业务层面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就责任问题对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领导干部进行同体或异体问责。问责主要围绕:一是根据业务活动内容特点和管理要求提炼的内部控制目标;二是确定的关键控制环节或关键控制点;三是针对关键控制环节或关键控制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问责。重点关注下述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业务活动的否定结果, 根据存在的管理不到位, 工作不作为;滥用职权、独断专行、决策失误、导致发生损失的程度, 确定问责结果和承担责任的方式, 如:公开道歉、责令做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公开谴责、诫勉;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撤职;给予行政处分、承担法律责任等。问责制追问责任人的一切责任, 而不是简单地把问责制看成是高层管理人员对某个下属员工已发生的具体过失进行追究并给予惩罚措施。

1. 强化预算编制的管理与监督

在预算编制时, 应当重点监管是否在编制开展过程中实现了各个部门的充分沟通, 每项预算内容是否都在批复额度的范围之内, 执行情况如何, 并强化对超预算等问题的监督, 确保决算的真实可靠。

2. 重点关注收支管理情况

注关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 是否及时向学校财会部门提供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关于收入的批准、批复、备案等有关文件;是否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 按规定的权限和审批程序办理收付业务, 支出事项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骗取资金的情形, 尤其是在实行“一支笔”审批情况下更需要授权的规范、严格执行资金收付制度。此外还需要着重对以下业务采取相互分离式管理办法: (1) 会计和出纳, 出纳人员仅需负责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不能兼如会计档案保管、稽核、费用支出、债务等内容的记录工作; (2) 会计要和审计工作相区分。 (3) 支票和印章的保管工作需要实施分离 (4) 支票的审核工作与签发工作需要实施分离制, 支票签发只能由出纳负责。 (5) 银行的印鉴、财务章、人名章等都不能由一人保管, 绝不能一人负责支付款项所有印章的保管工作。

3. 强化采购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高校需要对采购人员、采购资金范围、采购方式、采购目标、采购流程等采购活动相关事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并严格进行档案的保管工作, 同时对采购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记录, 实施全面的登记以及信息化管理制度, 保证如果采购中的某一环节一旦出现问题, 能够找到根源, 找出问题原因与责任人, 追究责任。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需要对以下工作内容进行分离式管理: (1) 采购的批准与经办工作需要实施分离制度。 (2) 定价以及供应商选择的工作需要分离。 (3) 采购和验收工作需要分离。 (4) 付款的审批和执行工作需要实施分离制。 (5) 采购、入库登记以及相关的记录工作需要采取分离制度。

4. 重点关注资产管理情况

关注是否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配置、使用和处置资产, 明确使用责任。关注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对存在长期没有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对账实不符的情况不及时进行处理, 对固定资产流失, 浪费、被盗、毁损等不正常现象是否及时进行处理。

5. 强化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在项目立项阶段绝不能将可行性研究工作做得浮于表面, 应当深入开展这一环节。造价工作环节要对概预算的编制进行科学监督与分析, 观察是否在定额范围内。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一定要杜绝暗箱操作以及私下贿赂等不良行为, 确保招投标的真实性。在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工程的监理工作, 项目资金必须保证到位, 防止截留、挪用以及套取等各类挤占项目资金的恶性问题。在竣工验收过程中必须保证验收工作的科学规范, 严格把关, 并依照相关规定保管项目档案, 及时进行移交。

在建设项目管理工作这一环节中需要对可行性研究工作和决策实施分离制;概预算及审核工作实施分离制;工程概预算的审核与编制需分离;项目实施与款项的支付以及决算和审计, 以上工作都要分离实施。

6. 强化合同管理工作

严格进行合同的归口管理工作, 防止出现合同漏洞以及遭受欺诈等情况。对合同的拟定、审批、执行等环节的职责、程序和要求需要明确。

此外在合同管理中, 需要对以下内容实施分离制管控: (1) 合同签署与确立条款的工作需要采取分离制。 (2) 条例确立需要和法律咨询相分离。 (3) 合同谈判以及定价需要实施分离制。 (4) 合同的审计要和以上的工作内容都进行分离式管控。

四、结语

问责制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内部控制体系时强调问责, 在内部控制中发挥问责制的重要作用, 能够促进高校内部控制具体措施有效的落地实施, 加强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 有利于实现内控制目标。

摘要:本文的目的即为将问责制观念引入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中来的思路, 以此形成关于高校内控制的蝴蝶效应, 从而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地实施。本文将从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 从问责制是内控制有效落地实施的前提和保障、问责制是高校内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两方面论述问责制和内控制的关系。第二, 论述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 论述以问责机制为导向从高校单位层面和高校具体业务活动层面搭建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问责机制,搭建

参考文献

[1]王佳, 唐贤秋.高校领导干部问责: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 2011, (4) .

[2]陈志斌.问责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J].会计研究, 2004, (7) .

[3]高庆峰.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13, (1) .

督办代表建议应该引入问责机制 篇8

建立代表建议办理问责制是贯彻宪法法律和政策的需要。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人大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2005年5月26日,中共中央转发《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关机关、组织应建立健全处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责任制,严格处理程序,提高处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按以上规定要求,如对代表建议久拖不办,或是不按法定程序办理,或是不在法定期限办理,就是失职。由此可见,建立代表建议办理问责制,既贯彻落实了有关法律和政策精神,又为代表建议办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立代表建议办理问责制是调动代表履职积极性的需要。人大代表通过建议的形式,把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反映到有关机关,从而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能够得以有效解决。然而,部分承办单位办理不力,搪塞应付,视代表建议、人民心声和民意于不顾,甚至有的建议年复一年提、年复一年答,只见答,不见办,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产生提与不提一个样的消极心态,也使代表的监督权受到变相的侵害。如果建立代表建议办理问责制,必然促使有关机关高度重视代表建议,认真及时解决建议反映的问题,实实在在的办理效果将极大地激励代表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充分调动代表的履职积极性。

建立代表建议办理问责制是推动相关工作不断改进的需要。近年来,大到三峡建设,小到农民工工资兑付,无不显示出人大代表建议的作用。人大代表建议,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和意志的重要渠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机关作风和队伍建设的“助推器”。因此,必须把建议办理工作作为发挥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用的利国利民工程来抓好,建立人大代表建议办理问责制,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措施,实行责任兑现,确保办理实效,通过办理和落实人大代表建议,使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建立代表建议办理问责制,无疑是现行体制下解决代表建议办理难的一剂良方。但是我们还应该重视代表建议和问责制度的可操作性。一方面应该对代表建议办理问责主体、问责对象、问责内容、问责的程序和方式等进行明确与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代表培训,深入开展代表活动,严格审查代表建议,让提出的建议符合法律和政策,切合实际,尽可能明确、具体,便于办理和问责。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上一篇:女主持词范文下一篇:古诗词中各种之最,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