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精选8篇)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篇1
【发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发布文号】劳社厅发[2007]1号 【发布日期】2007-01-05 【生效日期】2007-01-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劳社厅发[20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指导各地做好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实施。
二OO七年一月五日
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以下简称15号文件),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就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贯彻落实15号文件精神,明确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在推进高技能人才和职业培训工作改革发展过程中,部分城市劳动保障部门探索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实践证明,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提高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水平的有效手段,是新时期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解决当前培养、评价服务能力不足,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劳动保障部门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二)新时期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15号文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育和发挥劳动保障部门在高技能人才工作中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搭建高层次公共实训平台,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服务手段不足和水平不高等问题,推动培养、评价、交流工作同步开展,带动高技能人才各项工作,加快本地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立足当地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建设50个面向社会提供实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其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每个省至少建立2个),初步形成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使之成为劳动保障部门新的公共服务窗口,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服务,为实现素质就业探索道路,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
分类指导、分步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东部地区率先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工作速度,逐步在全国中心城市建成公共实训基地,并形成互通协作的工作联盟。区域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形成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功能互补、特色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着眼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明确公共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
(四)做好立项前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状况,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对公共实训基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通过广泛调研论证,摸清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类型,了解区域内职业培训资源及分布情况,做好立项论证,确定公共实训基地的服务方向和工作重点,防止无序上马,盲目建设。
(五)突出公共实训和技能鉴定的核心功能。技能实训项目以企业和培训机构无力开展的高新技能实训项目为主,重点突出“高(高端职业和技能)、新(新兴职业和技能)、长(长周期技能开发)、前(前瞻性技能开发)”。技能鉴定服务侧重高端和新兴职业,主要开展示范性鉴定和试验性鉴定。与此同时,做好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和同业交流活动,开展师资培训,推动高技能人才宣传等项工作。
(六)切实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公共实训基地要面向本地区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放,突出公共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特点。重点开展单个学校和企业无法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培养区域劳动力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原则上不开设企业或培训机构已经开展或有能力开展的实训项目。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城市中心鉴定所,提供高效的组织管理和高水平的技能评价服务,原则上不与社会其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相同职业种类或等级的技能评价服务。
(七)免费开展公共实训鉴定服务。创造条件,结合落实国家就业再就业政策,通过承担政府培训项目等方式,规范合理地获得政府公共职业培训补贴经费的支持。暂不具备条件开展免费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对所提供的服务,可向当地财政、物价部门申请核定收费项目和标准,适当收取培训或鉴定成本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管理,支出通过预算申请。
三、创新思路,探索多种建设模式
(八)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可依托现有培训资源进行改建升级,组织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资源重组,统一规划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选择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条件基础较好的就业训练中心、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按照公共实训基地的性质特点和功能要求,集中投入资金进行改建,提高设施设备配备水平,扩展培训鉴定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新址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全新高水平的公共实训基地。
四、积极争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规范资金的使用管理
(九)以政府投入为主,解决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问题。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争取财政、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从高技能人才专项工作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企业职工教育统筹经费以及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等资金中筹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将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人员工资应争取由当地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同时,积极探索就业再就业资金、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加强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获得企业支持。由企业为公共实训基地提供资金支持,提供设施设备并保持技术更新,由实训基地在一定期限内免费为企业提供实训服务或给予企业实训教室(车间)冠名权。鼓励社会或个人依法捐赠,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实物或其他支持。
(十一)多方争取社会融资。各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有关规定经评估合格,可列入我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组织的项目,获得相应贷款支持;还可通过多种渠道,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
(十二)有效使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参照我部颁布的有关培训设备标准,根据企业生产设备实际水平,有效使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配置先进、适用的实训设施设备。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使用政府投入的资金。
(十三)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内部监控。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到监管责任到人并主动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加强廉政建设,防范资金使用中违规违纪行为。
五、高度重视,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十四)统一规划和指导全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公共实训基地原则上依托中心城市建设,可以集中建在一个地点,也可以根据本地区产业分布和培训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布局。我部对部分中心城市建立的功能完善、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公共实训基地,加挂中国(地名)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名牌,形成国家级公共实训基地网络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十五)加强公共实训基地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合理配备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公共实训基地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专家和职业培训专家的作用,做好公共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依托行业协会,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确定服务方向和重点。制定实训教学组织管理、指导教师选配、设备运行维护和职业鉴定管理流程等各项规章制度。
(十六)提高公共实训基地服务效能。建立企业、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实训基地紧密联系机制,提高利用率,扩大服务覆盖面。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培训发展状况,对公共实训基地实训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注意提升技术标准和设备设施先进水平,适时增加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新项目,及时调整已经由社会培训机构普遍开展的实训项目。
(十七)定期组织绩效评估。建立运行效果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内、外部评估,重点评估基地的利用率、服务覆盖面和其他社会效应。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接受监督。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篇2
公共实训基地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高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平台。建立跨行业、高水平、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是政府转变职能,通过为大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对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推动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按照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重点需要,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如上海、深圳劳动保障部门主导主管,建设独立运行的公益性、公共性的实训基地,青岛、无锡、苏州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与技校一体运行、兼顾社会培训与学制教育的公共实训基地,绍兴等地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引领作用。国家颁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以下简称15号文件),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关于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服务基地。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都对公共实训基地提出了明确要求,可见国家对这一重大项目的肯定与支持。
1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高技能人才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和技能水平提升。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和行业都存在着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甚至严重短缺的现象,存在着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配置与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和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提升劳动者的动手能力,是当前职业培训工作必须突破的难点。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缩短技能人才成长周期。建立公共实训基地,一方面可避免见习设备的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有利于集中统一培训,促进技能人才素质技能的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有利于培养的人才与用工企业用人实现无缝对接和即时接轨,将分散的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汇集起来,开发成训练任务和训练项目(课程),为广大高技能人才提供实训服务,正因如此,各省市结合解决"技工荒"问题以及抢占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储备各类技能人才,都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是加快各省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是建立和谐社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率先落实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标志。
2 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
2.1 建设的目标与功能
首先要抓住实训和鉴定的核心功能,扩展师资培养、技能竞赛、示范性培训等延伸功能,公共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是公共实训基地的核心功能。在运行管理上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手段,提高运行使用率;在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模式,发挥好示范引路作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充分体现功能多样化和特色性。建设成设施一流,富有特色的实习实训环境。建设成工种齐全,技能实用的实训平台,管理和服务功能齐全,师资一流的社会资源共享平台。充分体现实训模式的示范性、实训环境的真实性、实训项目的实用性。公共实训基地是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而设立的政府公益性服务平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实训条件,集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技术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并对产业升级、技术开发起到引领作用。通过设置高端技术和设备,成为社会的高技能实训基地,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部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基地,高中级技能人才职业资格鉴定认证的技能鉴定基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基本工具和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培养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成为企业新技术、新项目、新职业的研发推广基地。以示范引领、动态发展为原则,建设和发展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建设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2.2 建设的特色与创新
树立独具特色、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实训基地的方向,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实现公共实训基地与企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互补、特色发展。建设的理念是打破原有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项目,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块,作为今后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资源,实用性强。整合具备精湛技术的专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集企业高水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编写相关技术指导书,有针对性地对受训者提供实际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基地建设上,相应职能部门应统筹规划,节约资源,实现基地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基地建设的效果及培训的效果做到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接及同步升级。由此,建立起一个面向社会培训机构免费开放、无偿使用、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受训人员达到就业就能上岗,实现"受训到岗位的零过渡"的培训目标,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尤其是机械加工行业对实用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训人员在生产性车间进行相应的训练,学习,提高。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项目,项目包括了制造工艺、夹具设计、检验测量操作等学习工作任务,知识覆盖面广。全套工艺文件和项目分解书,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为"技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了很好的探索,受训人员到企业进行实地顶岗锻炼,和企业师傅一起探讨技术问题,熟悉一般的设计及加工流程,在探讨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深究,再学习及应用,实现"就业到岗位的零过渡"的教学目标,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真实性和实用性强。学校教师负责课程建设,专任教师、临时助教、合作企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生产性实训指导。本校教师和企业技术工人一起召集受训人员分析方案,点评,并进行评价,解决生产性实训和课程建设问题,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整合优秀的培训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远程学习,在线交流,建立培训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校企合作持续牵手,订单培养持续发展。
(2)随着基地大众化和公益化的进一步实施,为使投资体制得以改善和提高,多途径筹集资金,可以保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基地成本逐渐由政府负担转向政府、学校、社会和受训者分摊的机制,集各方力量使基地建设上水平、上档次。
(3)统筹政、校、企、个人之间的职责,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各自职能,有利于建设高标准、高效率、高技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有利于高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利于做大做强院校名牌,解决发展中的职业院校负担过重,实现政府投资效益和政绩最大化,并且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开放、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公共实训基地,按照市场机制调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健全的、"多赢"的实训基地。
(4)探索基地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管理上,各部门加强协调、合作,成立建设小组等,明确各部门、单位的相应职责。在制度上,讨论资金筹措的途径及监管措施,基地资产管理制度和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机制进行了探索,为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正确、规范使用和利用率提供了参考,提升基地财务管理水平。
2.3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一是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加强内部人财物和运行机制的管理,明确人员职责,完善设备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运营流程,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建设与企业合作的"共享型"实训基地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提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创业产品的实验条件,营造创业模拟实践环境,搭建创业实训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部门协调组织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成立由主要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公共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小组”,负责确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布局和运行管理机制,以及研究确定基地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其他重大事项,在组织领导层面上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建立相应的公共实训管理中心,综合管理全市公共实训基地,制定下达年度实训计划,负责公共实训师资培训和管理,负责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进入公共实训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负责设备购置和管理工作,根据职业技能发展和实训项目运行情况,提升项目方案,负责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还兼负责相关技能竞赛、比武组织管理落实工作等。
在制度上要进一步创新。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和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设计、建设模式、运行机制、资金筹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探索多种模式。公共实训基地,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要通过争取国家相应项目的支持,获得一部分资金。积极探索以项目带动为手段,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的运行模式,争取企事业支持和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淘汰处于萎缩的培训专业,弥补新专业传统专业,激发了实训基地的活力。整合一批相近或相关专业,围绕现代服务业、机械、建筑业等支柱行业、紧缺行业展开市场分析,开发了一批有潜力、有市场、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对接的高新专业。配置相关设备,通过以上形式,实训基地始终保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与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相对接,增强了专业发展活力。实施资源整合,提升技能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也可以项目申请、项目咨询和评估论证、项目立项、项目投资、项目建设成果考核、项目建设经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对项目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也可实训中心(基地)实行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对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民转移再就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政府补贴政策,所需补贴经费由就业再就业资金、农民培训专项经费解决,对高技能人才、大专院校、高中级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实训,实行减免费服务,所需经费由部分人才经费、职工教育统筹经费解决;对其他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市场化运作,适当降低收费标准。也可面向社会积极争取承担生产任务,提供有偿服务,比如来料加工、提供外协产品等。现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由一个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出资、统一建设、统一开发项目,随着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机制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也较难体现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特点。因此必须与区市政府、企业及院校共同建设开发,尤其是在实训项目开发上要紧紧依托企业、行业协会或者相关的院校进行,以体现公共实训基地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 公共实训基地资金筹措的途径
3.1 政府专项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入机制。应积极运用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银行、企业资金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从高技能人才专项工作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企业职工教育统筹经费以及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等资金中筹措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要设备购置。公共实训基地应对所提供的服务,向财政、物价部门申请核定收费项目和标准,适当收取培训或鉴定成本费,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管理,支出通过预算申请。公共实训基地强调的是公益性服务,而不是免费服务。立项后,由当地专家、行家组成评审验收组对专项资金实施项目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专项检查,在项目结束后进行财务审计,最后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2 学校配套
承建学校除为基地提供师资、场地和配套设施外,还应拨出专项经费作为配套资金;并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3.3 合作共建,争取社会力量
积极争取各界人士给予公共实训基地各种形式的赞助。争取社会(行业、企业或个人)共建基地。由企业为公共实训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和设施设备,或企业无偿资助、设备赞助或保留产权。由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实训服务、为企业在职员工或厂商售后服务人员培训提供方便等形式予以回报。或给予企业实训教室(车间)冠名权。鼓励社会或个人依法捐赠,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资金、实物或其他支持。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要安排一定的比例出来用于其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力争双赢”的服务措施。
总之,公共实训基地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高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平台,是公益性服务的基地。公共实训基地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实践证明,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搭建了高层次的公共实训平台,是新时期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
摘要:公共实训基地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高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平台。分析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公共实训基地的目标定位和特色,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最后对公共实训基地资金筹措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公共实训基地,定位,机制,资金筹措
参考文献
[1]王良春.政校合作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2]陈锡宝.论高职公共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2.
[3]朱荣欣.建设哈尔滨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J].决策咨询通讯,2008,05.
[4]冯和平,叶安英.欣欣高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共享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 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根据高职学院已有的经管类专业设置情况,综合利用各个实验室资源,把会计、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国际贸易等专业老师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专业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更强的适应能力。
1 基地建设宗旨
过去传统的专业实训基地,主要是为校内各专业教学服务的。在运作形式上比较单一,没有综合利用各个专业的资源,也不适应目前条件下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所以,有必要改变原有的实训基地的模式和功能。目前,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的学生实验室多是各专业自己独立组织、依托自身专业,开展教学活动,而没有整合学校所有人财物力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培养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所以建设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非常有效的形式。
2 基地建设模式
我们认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所需的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可采用的模式是组织学校各相关专业参与,用于满足相关专业的职业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的新型的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新型的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模式与原有的实训基地相比有三大改变:第一,在运作手段上,由传统的仅服务校内教学的模式改变为综合性实训的专业化运作;第二,在服务对象上,由面向本校服务改变为面向全社会服务,由面向校内一个专业学生服务改变为面向各类专业学生服务;第三,在培训服务性质上,由教学培训改变为公益服务。
3 基地建设功能
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实训功能。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一般可满足本校相关专业的实训需求,既提高了实训室的利用率,又为学生提供了模拟、仿真乃至真实的专业实习、实训环境。通过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院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的需求。
第二,行业培训功能。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除了面向本院各个专业学生实施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外,还可面向本行业相关企业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转岗培训,以及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也包括行业相关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充分发挥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产学研功能。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应配备大量的具有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在培养学校专业人才同时,向社会和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咨询服务。企业新的管理方法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改进、推广,降低企业决策风险,节约企业成本,也增强了教学的现实性。
第四,市场服务及工学结合功能。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市场开放,形成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为学生提供全真式实训。通过教学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一定贡献。而且通过工学结合模式,帮助部分贫困学生解决生活问题。
4 基地管理体制
(1)完善的管理制度,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合理、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也要有适应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规章制度。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已初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规定,并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使之科学化、制度化,确保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走上新的台阶。
(2)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突出了专业特点,纳入专业建设的范畴。我院研究建立和健全了实训基地的保障体系,使教学实训工作成为实训基地的日常工作之一,同时,通过开展学科建设、培训、课程开发、教育科学研究等形式的智力支持,特别是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引领作用,把实训基地建成学院经管类专业的科研和实习基地。
(3)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以学科为主,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形式,采用教学与训练项目为主线, 以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为原则,适度进行理论补充和完善,即所谓项目教学方法,为毕业生零距离就业提供条件。我们采用全真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参与模拟企业的注册、纳税、银行资金的借贷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拓展能力。
(4)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资金保障。学院设立了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学院每年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由财务处统一管理,教学单位采用项目申报的形式,申请建设经费。
(5)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规划。目前,学院正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人才、师资培养等方式,根据“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规划。
5 结束语
目前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在浙江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方面考虑如何利用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拓展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创业素质教育功能,将创业素质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上有机结合起来。只要我们不断地深化经管类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教学质量,加速实现大学生的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何军,应瑞瑶,颜进.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设计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1(2):45—47.
[2] 陈为公.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0(14).
[3] 李志荣,崔延生.影响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开放的因素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42—144.
[4] 马占英.经济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概要分析[J].管理观察,2009(4):113—115.
[5] 吴泷.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110—113.
[6] 李冰.论高职经管类公共实训基地管理体制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篇4
(2010年—2015年)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技能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实现学生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建设职教大省的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以资源共享、辐射周边、自主发展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建成一批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基地。
二、建设原则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要发挥导向作用,要考虑把优质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起来,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完善学校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按照与职业岗位群对接的要求,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做到先进性、真实(仿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相结合。
(二)共享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充分体现开放性及社会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训练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课堂、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三)效益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模和市场对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状况相匹配,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创新管理理念,注重开辟新思路、实行新机制、采用新模式,提高实训基地的投资效益,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道路。
(四)持续性原则
实训基地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软、硬件建设水平,增强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重点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必须高度重视其持续运行能力,要坚持依靠专业办产业,1办好产业促专业的原则进行建设,在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的前提下,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企业化服务管理,形成管理、运行、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实体,确保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五)动态发展原则
结合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对运行规范、效益良好、示范作用显著、发展前景广阔的实训基地重点发展,支持其进一步提高水平和扩大规模。重点建设专业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力争发展为区域性基地。积极创建、申报省级、国家级示范基地,适时淘汰不适合市场需求、共享和辐射作用不显著、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地,实现实训基地的动态发展。
三、建设目标
(一)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实验室建设
结合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目标,学校计划投资560万元,重点建设资源共享、辐射周边、自主发展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计算机两个校内实训基地;新建机械基础实验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电子测量实训室、电气自动化实训室、气压与液压实训室。补充完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及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为: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周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区域性、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实习就业搭建平台。
(三)增强基地社会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努力提高实训基地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2010—2015年,根据地域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资源优势,计划每年培养预备技能人才600名以上;五年内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服务20期(次),重点包括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基础技术、总培训人(次)达到5000以上;职业技能鉴定再增加10个鉴定工种,获证书比例达到98%以上,从而使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四、运行机制
1、管理机构
在学校“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校内实训基地必须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机构管理人员应由思想品质好、专业理论水平高、专业技能强、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法规、条例,建立既符合学校专业实践教学又适应对外生产经营服务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校外实训基地实行以行业企业管理为主,校企共建的办法进行管理。
2、培训模式
实训基地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全面开展学生实训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训基地要开展各类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优势,承担社会各种技术(岗位)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工作。
3、师资队伍
为使实训基地正常运转、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重点突出“双师”素质结构。增加专业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基地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一支实践技能教学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完成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4、产学结合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顶岗)实训(实习)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5、市场化运作
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实行“双轨制”,特别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除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运行外,还应按照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运行。以基地建设项目开发和服务行业企业为依托,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通过对外承包、股份制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实训基地人、财、物充分结合和有效利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与辐射功能。
6、资源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要认真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走开放式建设的道路。要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破行业界限和产权归属,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兄弟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重点加强和促进与地方行业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实训基地师资、设备场地、材料、技能训练、管理机制、技术成果等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促进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
7、考核评估
实训基地实行检查、评估制度。在校长直接领导下,由相关行业人士和学校相关部门组成小组,对基地的管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各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估,并对在基地建设等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实训基地建设对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和配合;要加强对基地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的宣传,争取广大师生对基地建设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达到统一思想,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保证建设的目的。
(二)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对基地实行校、处两级管理体制。学小组织小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实训基地规划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结合合肥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调研,统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学校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分实施方案,并对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相关专业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保证规划的实施。
(三)制度保障
制定校、处两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明确职责范围,根据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责任分工,追究失职责任。通过一整套规范的制度和科学的运行管理,使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资金保障
实训基地建设材料目录 篇5
目录
10.4.1校内外实训基地规划和方案文件
1.市场营销专业商贸实训中心论证报告
2.市场营销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表
3.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方案
4.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10.4.2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相关文件
1.市场营销实训室教学管理制度
2.市场营销实训室安全和卫生制度
3.市场营销实训室学生实训守则
4.实训室岗位职责
10.4.3实训课开出率及利用率汇总
1.市场营销实训室学生实训登记册
2.实训室上机日志
10.4.4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1.市场营销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10.4.5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协议书
1.与湖北武当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书
2.与十堰市五堰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协议书
3.与十堰市寿康永乐定岗实习协议书
4.与陆捌典藏贸易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协议书
5.与中国联通十堰市分公司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6.与绿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协议书
7.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协议书
8.与奥赛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协议书
9.与十堰市谷润房地产运营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协议书
10.4.6学生实习情况记录
1.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及安排表
2.市场营销专业实习登记一览表
3.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情况一览表
10.4.7学生校外实习报告和成绩鉴定表
1.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表
2.毕业生跟踪调查表
3.教师指导顶岗实习手册
4.学生顶岗实习手册
实训基地建设申请报告 篇6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各部门年初根据岗位职责和学校总体目标任务,制定部门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年末通过述职汇报、实绩考评、群众评议和领导评价等形式,进行科级干部工作实绩考核。二是实行督导考核制。每学期按教师工作考核标准,对每个教师进行百分考核,考核结果与年终奖金分配、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相结合。
(二)实验、实习、实训管理
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建立了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的建设和管理体系,发挥了技术培训、科技服务和产品研发的功能。
(1)管理体制 我校实验室主要由教务科统一管理,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由计算机教研室管理,教务科有一位副主任主抓实践教学,有专职实验人员负责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管理,学校聘任企业人员参与实习管理工作。
(2)管理规范 有健全的实践教学和实训管理制度。有要求、规则、须知守则和考勤等制度,有各项实训实验的记录、报告,以及备品管理的卡、账、薄等。实验室实行实验员管理责任制,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委员会指导下的车间主任管理责任制。同时聘任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指导教师,配合学校专业实践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实践教学严格按计划执行,按制度进行,授课教师认真做好学期实验和实训计划,主管科长和实验员根据教师提出的计划认真做好实验和实训的各项准备。
(三) 教师实践
学校定期指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和行业一线进行1-3个月的能力培训,同时加强教师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培训。教师已经全都通过了CEAC认证,85%的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积极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政府重视和投入
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伊春市委市政府、省森工总局教育局,十分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每年召开一次职教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职教工作,在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省政府每年拿出巨额资金用于职教投入;市委市政府专门组成由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带队的调研组,来我校进行调研,并积极支持以我校为龙头组建市职教集团,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社会支持、资金投入、校企联合、学生就业、扶贫助学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省为我校投入基地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市政府拿出地方教育附加费的20%重点用于我校建设,近三年我校共获得专项资金1000万元。
四、申报基地的基本情况
当前国家“天保”工程和林区的资源转型战略措施实施后,东北林区已将木材精深加工业作为林区支柱型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市林权制度的改革,职工家庭林场的普遍建立,对林木的综合利用精度深度加大了,这方面的人才的短缺就更加突出。不说我省,仅以我市为例,全市现有家具及木制加工企业500户,从业人员10000余人,全省共有1300户,从业人员29000余人。其中大部分人员学历偏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急需培训,同时每年企业对家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达2000人。学校近年来实行“定单式”培养,与光明家具集团、大连雨生集团等大型家具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标准,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实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为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和熟练劳动者。目前仅光明一厂就有我校毕业生127人。
1、专业设置情况
(1) 招生培训 我校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木材科学利用、精深加工、变废为宝、增加林木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木材的经济效益的要求,以及新兴木制品企业专业人员短缺的情况,组建了木制工艺品制作专业。经省教育厅职成处评估批准,19当年招生47人,又批准增开了工艺美术与装潢专业,19两个专业招生91人,两个专业招生87人,两个专业招生86人,招生85人,招生123人。五年累计培养毕业生519人,该专业的学员绝大多数被光明集团、侨艺木业、美溪工美厂录用,部分毕业生已经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了企业的骨干。
从开始,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部分企业订单,我校在原有两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木工机械和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四个专业招生170人,20招生172人,20招生178人,在校累计专业人数520人。
(2) 实训基地 年建校内800平方米实训工厂一个,购进木工机械和木制工艺品加工机械40台套,学生产品展示室一个。年我校被确定为黑龙江省家具与木制品实训基地,省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家具生产厂和木制工艺品实训厂。我校建有校外大型实训基地两个(光明集团和侨艺公司):光明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家具木制品生产企业。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研发队伍、市场开拓能力。与我校相距500米,地缘关系紧密。光明集团的部分高管有4人、中层管理人员有26名是我校的学生,人缘关系密切,为联办学校奠定了基础;侨艺公司是我省较大的专业木制工艺品生产企业,经济实力和科研生产力量强大,多年来始终是我校的实训基地。
(3)职业技能鉴定 我校设有家具设计与制作行业的技能鉴定站,林业行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鉴定站,可以开展对学生和生产一线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学校还是国家信息产业局批准的国家计算机专业软件技术资格考试考点,CEAC认证考点考试单位,并负责伊春地区考点CEAC认证考试技术支持工作。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篇7
一、丰富筹资渠道, 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保障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要依照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进行筹措, 资金的筹措主要有以下七点可行方案。一是将公共实训基地的意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大力宣传, 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基地建设的投资;二是高职院校进行建设联合, 共同完成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三是高职院校积极向教育财政部门申请教育建设项目的拨款, 争取获得政府的帮助;四是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 高职院校的师生努力创新, 设计出新型产品, 或者与当地企业进行技术合作, 完成某些技术的攻克或者新型产品的研制, 以此来积攒部分建设资金;五是获得当地企业的投资, 争取企业资金或者设备的投资;六是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进行各种技能的培训, 以此获得部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七是高职院校师生面向社会, 承接各种专业技能的鉴定工作, 进行筹措资金。
在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中, 不仅要将自身办学理念进行深化, 而且要将高校自身所拥有的现有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 将自身优势全面地发挥出来, 并且合理地使用。高职院校在实训公共基地的建设中, 一定要考虑到当地企业与当地经济两方面, 合理地与其进行接轨, 这样就可以将社会资源很好地进行整合, 把校企合作当作基地建设的突破口, 更好地实现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优化管理架构, 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支撑
(一) 建章立制, 健全校内公共实训基地管理
高职院校应当专门成立基地建设的管理机构, 制定合理的管理章程。除了实训公共基地在经营时遇到重大决策问题, 由校企两方共同进行解决, 其余工作由管理机构负责, 其主要工作是保证实训基地在建设以及规划两方面进行合理、快速的开展, 解决在建设与规划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 实训基地的管理机构将成为高校实践教学的中心。同时在高校的系、院要设立实训管理分部, 主要职责是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提出规划与建设方案。在实训基地管理结构的管理下, 将企业与学校两方的义务、责任、利益进行明确的划分, 有序地进行管理。管理机构要将实训基地的使用时间、实训项目以及岗位人数等进行量化处理, 并且要签订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书, 以此进行规定。在实训基地使用的过程中, 双方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及协议书等内容, 并且定期检查双方的执行情况, 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稳定性, 而且也保证了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效果。这种模式不仅将校企两方合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而且增强了企业对学生实践教学的管理与指导。
我国对高职院校制定了合理的指导方针, 并且在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 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将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标准进行具体化, 在这种前提下保证高职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二) 绩效考核和质量监控协同机制的建立
在公共实训基地运行中, 学校的教学质量与企业绩效考核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双方应制定绩效考核和质量监控协同机制。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节约资源, 同时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在企业绩效考核中, 要按照设备维修、工艺改进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考核, 同时企业制定合理的考评制度以及实训质量考评制度。学校考核主要通过其对学生指导设备的使用、技术的操作以及分配任务等情况进行, 将岗位需求率、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生考评制度的标准。学生考核主要分为企业与学校两方面。学校主要考评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与产品制作合格率, 与此同时, 企业应当设立完善的奖励制度, 对学生完成任务较好、超额完成等情况进行奖励。在公共实训基地的使用中, 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不仅要让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家长以及企业专家等及时反馈个人意见, 同时也要及时做出评价, 全面提高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水平。公共基地的绩效考核与奖励措施由校方与企业共同制定, 将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合理地设立, 合理地对相关人员进行表彰, 同时将运行不好的企业项目予以摒弃。
三、注重以生为本, 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教学基础
(一) 实训教学组织形式的制定
公共实训教学重点突出的是学生, 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展开。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实训安排, 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实训, 建立完善的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训刚开始阶段, 以学校教师授课作为重点, 将实训与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随着学生实践与理论水平的提高, 就可以进行公共实训练习, 此时企业教师是学生授课的主体。在学生进行公共实训阶段, 要严格遵守企业员工的规章制度与作息时间, 根据不同的职能, 安排不同的实训时间与实训项目。
(二) 公共实训项目的选择
公共实训项目的载体是真实的产品, 将教学项目与工作项目进行很好的转化, 确定所学内容。选择实训项目主要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一是将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内的任务进行科学的分析, 全面了解每项任务所涉及的知识。以此来选择教学项目以及确定教学项目的目标、内容、标准、性质、教学课时安排等方面。二是在公共实训项目进行的过程中, 将项目的开发与教学进行合理的分析, 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建立可行的教学计划。三是在公共实训的过程中, 要用合理的整体设计。实训安排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项的关联原则。这种原则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将技能与公共实训重点突出, 形成合理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 在实训项目选择的过程中, 同类项目将会进行组合, 成为合理的教学单元, 最终这种教学模式将会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
(三) 公共实训教学方法的设定
在公共实训的过程中,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使用来实现生产项目教学的展开, 学生在实训进行的过程中, 只有自己完成一项或者多项任务时, 才可能掌握相关技术。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学生还要将实训的所有项目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实训项目的设置应该全面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知识点进行覆盖, 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验证各种理论知识, 并且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学生在项目生产的过程中, 经过教师的指导, 经历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明显地提高。
四、建设人才高地, 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教学基础
高职教育师资队伍要快速、稳步地发展, 使其进入合理的发展轨道上。因此, 教师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必不可少。就目前高职教育而言, 实训教师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 甚至出现多所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同时使用一套评价指标, 使两者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内容发生了混淆, 不能很好地激发实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完善实训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晋升机制, 将实训教师的作用予以显现。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更好地调动实训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
五、加强订单化合作, 完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合作环境
订单化合作的培训模式在当前属于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高职院校的教育与市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准确的对接, 不仅很好地突出教育特色, 而且也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优势在于人才多, 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训模式, 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企业缺乏技术人员的难题, 同时为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途径, 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因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时具有不稳定性, 合作对象可以发生改变, 所以高职院校为了在改变中寻求发展, 只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地提高学校人才资源的优势。在高职院校寻求订单的同时, 要进行自我推销, 将学校自身的优势进行展现, 也将学校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为以后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订单式的培训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将利益实现共同化, 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篇8
【关键词】实训基地 资源共享 保障策略
一、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市高职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有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60余个校级实训基地、1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拥有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电子商务3个实训基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拥有旅游管理、生化制药2个实验实训基地。众多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目前高职实训基地的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政府资金、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缺陷
由于政府宏观层面的指导规划政策相对匮乏,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同主体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缺乏有效衔接与合作的现象。资金的分流,导致实训项目场地过小,实训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内容和设备的高新技术含量不充分,设备利用率较低,使用、管理和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目前,实训基地的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较低,管理理念及思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没有真正体现“对内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严重制约了实训基地更好地发展。
(三)开放性程度不足,实训未达到预期效果
从对内开放程度来看,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实训做法,除了课表上规定外,实训基地闲置时段较长,设备和场地的利用率低;从学生实训角度来看,学生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余地;从对外开放的程度来看,部分共享型实训基地虽然与外部企业、院校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却没有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和高效的服务团队,结果造成很多合作项目虎头蛇尾。
为了尽快解决上述问题,努力提升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提高实训资源开放程度,优化管理模式,改善优秀实训教师有限的现状,根本方法是通过实现实训基地区域共享,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约化构建、发展与运行公共实训基地。[2]
二、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
公共关系即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主要是指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环境、主体、客体、媒介”四大要素。而实训基地正如同组织机构与外界公众环境的沟通与传播,实训基地资源共享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公共关系的研究。
为保障实训资源实现共享,借用公共关系“环境、主体、客体、媒介”的要素构成,将实训资源共享机制概括为四大目标要素:宏观环境、共享战略联盟(主体)、实训资源(客体)和管理、技术支撑平台(媒介)(见图1)。
图1 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目标要素
其中,宏观环境指区域内高职教育尤其是实训基地发展相关宏观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共享战略联盟是实训基地的各使用主体,各主体间通过有效紧密的衔接构建起战略联盟,以实现共建、共管、共用、共发展;[3]实训资源指实训基地中的各项实训设备与模拟软件等;管理、技术支撑平台是实现查询、管理、规划、分配、使用、评价实训资源等功能的媒介。
四大目标要素作为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研究对象,直接关系着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的优劣。按照四大要素内部及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可将实训资源研究共享机制细化为六大机制(见图2)。为充分实现实训资源的共享,下面从这六大机制着手,对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过程进行研究阐述。
(一)政策引导机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涉及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要实现区域内实训资源的共建共享,首要是建立覆盖社会的高职教育共享合作战略,建立有利于实训资源合作共享的政策引导机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实训基地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资源的配备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4]
《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国家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开放实训基地;《江苏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指出,从2004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被认定为省级实训基地的,省财政每个基地资助400万元,对列入国家级实训基地的,省财政按与中央财政专项1∶1比例投入配套经费;《连云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把连云港科教创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职教园区,把市、县(区)六个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国家和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
(二)战略联盟机制
建立实训资源共享战略联盟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渠道与手段,充分吸纳各地、各类实训基地建立联盟,利用各类机构的独特实训资源和人才等优势,逐步建立全新的、合作共享的研究工作体系。具体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开展完成(见图3)。
图2 实训资源共享保障机制架构
图3 双维度开展战略联盟机制
纵向上,主要依托市政府机关,大力发展和争取区域内从事高职教育、实训实践、鉴定认证的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加入共享战略同盟;横向上,通过特色资源会员专享的方式,争取和吸引区域内各实训需求主体加入共享战略同盟。[5]希望借助各个共享战略联盟的资源优势和协调合作,逐步健全和完善实训资源共享体系,进而探索出一条良性竞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型机构发展模式。
(三)资源整合机制
完善实训资源整合机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全社会的实训资源,实现高效益的投入产出,并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实训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仅要解决目前实训环节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此外,还须关注不同形式的资源整合问题。整合内容不仅涉及实训仪器设备、实训项目、实训数据与软件等显性资源的整合,同时,对于职业实训教育人才、技术和研究经验等隐性资源,[6]更应给予关注。
具体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资源库,主要整合区域内共享联盟机构的各类实训仪器设备、实训项目等显性资源,并以静态形式提供资源共享及查询;二是构建一个动态的互动交流平台,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作为成果使用,需要继续提炼和综合的经验知识、人际网络等隐性资源,平台以BBS、研究探讨、合作室、项目单元合作的形式,提供多种途径促进资源共享。会员可在平台上发布项目实训需求、问题探讨等信息,与他人进行互动与交流,有针对性地获得研究所需的信息以及人力资源或实训资源。
(四)技术支撑机制
技术支撑机制,是通过建立、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面向各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的保障,是加强与政、校、企合作,提高实训基地运作效率的重要媒介。[7]该机制是将实训资源通过系统或软件的方式共享,使资源的获取、转化和共享效益最大化,促进资源在各个共享主体之间的顺畅、广泛交流。着力改善技术支撑机制,重点是搭建四大服务平台,提高面向区域需求的服务能力,如图4所示。
1.搭建面向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实训服务平台
该平台旨在充分发挥实训资源的教学功能,为区域在校生提供实训服务。增强专业知识系统性构建,重点培养岗位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平台负责发布教学相关信息,如实训进度与安排、实训成绩评估、在校生预约实训、在线学习、在线答疑。
2.搭建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服务平台
该平台的搭建使实训基地可以迎合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需求,根据实际闲置情况适时对外发布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吸纳社会培训需求者前来参加技能培训。这不仅提升了实训资源的使用率,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提升了社会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满足了部分人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3.搭建面向社会的技能鉴定服务平台
通过该平台使实训基地与区域内劳动局、财政局、卫生局、教育局等部门实现无缝衔接,充分发挥现有实训基地鉴定站、考评点的作用,为校内学生、企业员工、下岗工人等提供良好的职业技能鉴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平台对外发布鉴定安排与进度、鉴定等级、政策法规、区域鉴定工作相关报表统计等。
4.打造技术创新发展平台
通过平台的搭建,进一步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为纽带,形成横向多元化、纵向多层次校企合作新境界。企业技术人员与实训教师可以项目探讨的形式共同进行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教师实训教学服务能力,[8]完成校企合作项目的技术研发任务。
(五)管理运行机制
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既包括各主体间的协调与管理,同时也涉及各类共享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因此亟须从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不同层面协调配合,建立起共享保障体系框架并协同约束督促。[9]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在实训资源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都建立和贯穿相应的制度性体系框架,以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或战略联盟会员章程等形式指导和管理整个平台中各参与单位以及共享资源的正常运行。
2.加强联盟成员的资格审查,保证后期共享资源的质量。
3.加强实训资源使用的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主要是通过加强实训过程监视、监管环节,设备盘点、检测、维修专人负责,台账登录及时、翔实,实训后评价真实客观,[10]来保证共享资源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六)利益激励机制
利益激励的关键在于使不同主体能够持续从中获取自己关注点刺激,[11]因此针对校企实训资源共享利益激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优质资源激励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方可以借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一套指标评价体系,评估量化某企业的实训贡献度,[12、13]并根据各企业贡献度的不同将联盟中不同主体划分若干等级。企业等级越高,那么校方将推荐越优秀的人才到企业实习或就业,优惠甚至无偿为该企业人员提供技能拓展培训等。相反,企业亦可通过评估院校的实训贡献度,决定是否为实训基地贡献特色资源。
2.项目合作激励
如上所述,通过技术平台发布项目合作需求,促进区域内不同机构人员横向合作,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使社会关注实训基地资源,[14]吸引各实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注释】
[1]徐国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建设与共享水平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9-33.
[2]李红贤.动态实训资源的使用共享——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使用共享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1(24):10-13.
[3]雷利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性实训基地的措施研究[J].职教论坛,2012(15):70-73.
[4]首珩.共享型国家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28-30.
[5]廖亚斌,屈孝初.长株潭职业教育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共享机制探讨[J].消费导刊,2010(6):165-166.
[6]刘峰.高职院校校内隐性实习实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76-78.
[7]丁佟倩.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研究[J].商业会计,2011(7):75-76.
[8]刘友祝.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北京职业教育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09.
[9]李明珍,徐进.软科学研究资源共享机制探讨——浙江省软科学研究共享平台的构建与示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65-68.
[10]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11]Dyer J 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 of Inter-organiz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12]Blake Gumprecht. The American College Town[J].The Geographical Review,2003(1).
[13]Najla Scruple, Digital Archives Research Project A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R].2003.
[14]Rabin,Matthew. a Perspective o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May 2002, 46(4-5):671.
*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ZYB102)阶段性成果。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推荐阅读:
宅基地公共政策11-15
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基本条件08-09
公共卫生间基地验收汇报材料06-04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06-23
实训实践基地建设07-12
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08-17
综合实训基地建设07-29
实训基地建设评估总结10-08
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10-1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