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影响分析

2024-06-03

区域影响分析(精选8篇)

区域影响分析 篇1

GQ 2016届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晴朗与否、气候多雨少雨)③海拔高低(大气密度—削弱作用)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强度)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③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等)

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⑤洋流(寒、暖流)

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冰雪)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阻隔气流?)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④洋流(寒、暖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方向);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境(降水)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海啸,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河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②洋流 ③陆地气候(气温)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②洋流;③结冰融冰④河流径流注入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②气象条件(风向)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降温过程);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 ②强烈上升气流(强度)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⑤地震的损失还要考虑到受灾客体(人、财产)密度

15.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②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科技、农业机械 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③交通便利 ④科技先进 17.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原料,动力(燃料);②土地、水源;③劳动力;④市场;⑤交通运输;⑥农业基础、技术;⑦政府政策 18.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⑤交通运输、市场广阔; ⑥地价、地租高低;⑦政府政策

19.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河流三方面功能:水源、交通、土壤)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形:地形平坦; ③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④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导致灌溉农业发达,提供农副产品多 20.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地形③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

①资源;②交通(港口城市、交通、枢纽、运河城市);③政治;④宗教;⑤旅游;⑥科技;⑦军事; ⑧经济状况: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

21.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①货物性质②货物数量③时效性④运价⑤运距 22.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少高山、沙漠、峡谷、陡坡等)②地质状况(冻土,喀斯特地貌,地壳活动)③水文状况(河流、湖泊、沼泽)④气候:温暖湿润,少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

①沿线经济状况②沿线地区资源分布状况③沿线人口状况(民族分布)④城市分布状况⑤科技水平是基础 23.影响交通线弯曲变线的因素:

①可能要求通过更多城市、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地区 ②促进更多地区资源的开发

③带动更多城区经济发展,增加运输量 ④避开不利自然条件⑤利用原有铁路公路运输建筑物资 24.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

①内河运输优点;②水系特点(干、支流);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 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

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25.影响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1)水域条件:①临海或临河,提供航行停泊条件;②港阔、水深、避风、不冻、海岸线曲折。(2)陆域条件:

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便于筑港 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腹地广,经济发达②城市依托③交通条件便捷④港口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好⑤特殊政策(自由港贸易区)26.影响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①市中心边缘地区地价较低,土地租金低,且场地较大 ②与市内干道系统有便利、直接的联系 ③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7.影响飞机场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开阔平坦;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③有坚实的地质基础,保证飞机起落平稳;

④雾低云少,能见度好⑤跑道平行于风向修建,便于飞机逆风升降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经济状况;②离城稍远,地价低;③与城市有便捷的其它交通联系,便于客、货聚散; ④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噪音污染;⑤附近不能大量养鸟⑥不能有高层建筑; ⑦不能有干扰飞机升落的通讯设备 28.影响商业中心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供给条件(离经济发达地区近,接近商品来源区);②市场条件(商品的销售、服务);③位置及腹地条件; ④交通条件(海、陆、空三位一体);⑤人们的消费能力;⑥服务质量;⑦商业活动基础设施。29.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 ①人口压力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A.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的速度超过环境再生资源速度 B.向环境中排放弃废物的速度超过环境口净能力和承载能力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0.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气候及自然资源②地形地势③地理位置(2)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基础、开发历史②民族心理与思维观念③产业结构④城镇化水平⑤生产力水平⑥政策影响 ⑦国际化和利用外资的程度⑧科技实力

3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南丘陵)☆☆☆☆☆(1)自然因素

①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2)人为因素: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开矿,地表破坏 32.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西南)(1)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

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石破碎 ③气候:出现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 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2)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33.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西南)

(1)自然因素:①山区,地形起伏大②断层发育③多暴雨

(2)人为因素: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②开挖边沟,边坡 34.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西北)(1)自然因素:

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

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 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2)人为因素:

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过度樵采;④水资源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5.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

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2)人为因素 ①植被:

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 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 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6.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 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 37.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

①气温:春季回温快 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 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 38.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平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39.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

①地势低平,多洼地,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裸露在外 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粒扩散 40.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 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

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 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 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裸露,沙质物多

41.回归沙漠带上“绿洲”(23º26′穿过我国的东南部)形成因素 ①海陆位置→季风环流 ②气候和降水 ③台风影响 42.林业基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①森林资源丰富;②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

(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基础;②机械制造基础;③交通和市场 43.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交通②地理位置③经济腹地④劳动力素质与数量⑤农业基础 ⑥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4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方式,交通,商业,城市);②开发历史;③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45.生育率(出生率)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婚姻制度;③生育政策;④避孕技术;⑤文化与宗教;⑥性别结构;⑦社会观念。(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等)

46.死亡率的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②政治因素③受教育水平④医疗卫生条件⑤宗教(2)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等)47.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自然增长 ②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迁移)状况 4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因素

①资源②科技③对外开放程度④消费水平49.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①社会制度②经济形成③文化传统④科技知识⑤伦理道德

(2)自然环境因素—①原生环境(地形、气温、湿度、降水、土壤)②次生环境(物理、化学、生物)(3)人的遗传因素

5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案例)

(1)自然因素—①气候②土壤③水④矿产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①经济发展(经济收入、就业、经济布局)②交通和通信③文化教育④婚姻家庭(3)政治因素—①政策②政治变革③战争

51.影响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的因素☆☆☆☆☆ ①城市化和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城市比农村有更多就业(机会),更高收入、更好生活水平

④城市比农村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和基础设施 ⑤交通迅速发展,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条件 52.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貌②河流

(2)社会经济因素—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

53.商业区(城市分区中)形成的区位因素①大量消费人群(流动人口多);②便捷交通;③历史延续。54.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①历史因素

②经济因素(地租高低、付租能力、交通通达性、距市中心距离)③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信仰、种族 ④行政因素

55.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

①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②城市历史③自然环境④交通 56.城市内部形成不同功能区的因素

①城市土地有限,各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和地租差异大

②各种功能活动付租能力差异大,同类活动聚集在地租相同(近)区域,产生规模效益,增强竞争力 57.影响事物是否文化景观的因素 ①是否固定在地表 ②是否是人类创造物 58.判断文化扩散的依据 ①是否跨过行政区界限

②源地与靶地是否同属一个文化区

③是否有高山、海洋、沙漠等自然隔绝障碍

④是否把文化像接力棒式由近及远,由不同人完成向外扩散 ⑤文化通过大范围、跨越式、跳跃式由一个人向外扩散 ⑥使原有文化区、扩大、扩展,形成新文化区

59.旅游选择的影响因素

(1)主体条件:①有旅游欲望;②有闲暇时间;③有一定经济基础条件。

(2)客体选择条件:①旅游资源有观赏价值;②交通运输条件便利;③旅游地的经济距离(3)旅游方式选择:①单独出游;②随旅行社出游

60.影响旅游业发达与否的因素(影响旅游资源大小的因素)(1)游览价值

①资源的质量(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②集群状况(单独?群集?)③地域组合状况(非凡性,避雷同)(2)市场距离

①最优吸引半径内是否有经济发达地区(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4)地区接待能力

(5)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

61.从全球来看,地缘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政治冲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②经济冲突(经济大国贸易摩擦、争端加剧,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斗争加剧)③国际竞争(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恶化,南北关系紧张)④地区内部矛盾(民族、宗教、领土、资源的矛盾与纠纷)62.地缘冲突较激烈的地区(热点地区)①地理位置优越②资源丰富③人文地理条件(民族、宗教矛盾)④外来势力干涉 63.阿以冲突的影响因素

①巴勒斯坦问题②耶路撒冷问题③被占领土问题④水资源问题⑤维护自身利益,插手中东事务 64.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①科技进步;②跨国公司

65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中占优势的影响因素 ①制造业、金融业发达 ②科技基础雄厚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法律制度健全

⑤低价进口原燃料,高价出口制成品,高科技产品,输出资本与技术 66.国家综合国力影响因素

①基本实体(生存空间大小,位置优势,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②经济力量(工农业生产能力,交通和通信能力,国际竞争力)③军事力量 ④内政和外交 ⑤科学和技术

67.地形特征的概括☆☆☆☆☆

①地形的类型②地形的组合状况,组合结构③地势(高?低?走向?倾斜?起伏?)④特殊地貌 68.河流水文特征的概括☆☆☆☆☆

水①流量(主要补给方式)②水位变化(季节、年际变化)③汛期④流速)—气候 冰⑤冰期—气候(凌汛a低纬—高纬、b冰期)沙⑥含沙量—植被覆盖率

☆☆☆☆☆水能、航运价值分析 69.河流水系特征的概括☆☆☆☆☆

①河流长度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干支流状况)④水系形状⑤河道弯直、宽窄、深浅、高低(河床特征)

70.水资源不足的影响因素(缺水原因分析)(1)自然因素;①水大量蒸发与下渗;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2)人为因素:①人口剧增,生活、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大增

②环境污染

③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④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71.修建核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核能能量巨大、密集,核燃料运量小,建成后,成本低,效益高 ④核电站建设地区适应能力强

72.修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能源需求量大(市场)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风力较强(牧场、海岛)(西北、东南沿海)④风能清洁无污染,成本低 73.水能丰富的影响因素

①流量;②河流多少(支流、流域面积);③ 落差 74.修建水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落差大水能丰富

②良好坝址,建站工程量小,投资少(口袋形洼地出口、峡谷)③市场:离经济发达区近,能源需求量大

④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修成后,成本低、收益大、积累多,可发挥综合效益(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供水、调节气候、环境)⑤淹没情况:地处峡谷,耕地、城镇淹没少,迁移人口少 75.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影响因素、等值线的凸凹☆☆☆☆☆ ①地形起伏(陆地);②洋流(沿海)③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76.经济特点概括

①经济发达与否,发展程度高低 ②经济类型

③农业结构、布局(地位,主要部门)④工业结构(工业部门是否齐全)工业布局 77.多地震的影响因素

①板块交界附近;②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78.水稻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平坦;②土壤深厚肥沃;③灌溉水源充足;④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79.小麦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②地形起伏平缓;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充足 80.棉花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势低平②土壤呈沙性③光照充足,热量丰富④灌溉水源充足 81.茶树的生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②地形为丘陵低山,有良好的排水系统;③土壤呈酸性(红壤)82.甘蔗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①气候:温度较高(热带草原气候有利,甘蔗生长后期为干季,晴天多,利于甘蔗生长和糖份积累)②土壤:土壤肥沃(多火山灰尘积土壤,通气、保水保肥,适宜甘蔗生长)→需肥量大,生长期长

83.玉米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①地形:各类地形均可种植 ②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④水源:有充足灌溉水源

⑤大豆、玉米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84.花生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①气候: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②地形条件:丘陵低山地区

③土壤条件:沙土,通气透水性好 85.甜菜生长的习性

①气候:干旱地区,温凉地区生长周期短;②土壤耐盐碱 86.内陆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②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用水量大增;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③围湖造田

87.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因素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地处 ③东北信风带上

88.判断海洋性、大陆性的依据

①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变化情况②气温年较差大小③最高、最低月均温出现月份 因果可以互置☆☆☆☆☆ 89.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因素 ①市场广阔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云量多,空气湿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③交通便利

90.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91.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 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

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92.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

①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气象条件: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积水

③水源条件: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凌汛、泛滥造成地表水在洼地聚集 ④地质条件: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人类活动

93.凌汛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气温低于0℃,有结冰现象 ②河流由低纬向高纬流

94.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水热配合状况差,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 ③纬度位置高,农作物品种少

95.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位因素 ①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条件差

②海岸线长,但海洋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港口与外洋联系,要经过别国海域 ③地域辽阔,各地相距较远,公路长途运输费用高 ④地形较平坦,便于修筑铁路

96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阿巴拉契亚山的煤 ②五大湖西部的铁

③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廉价水运,大西洋沿岸多良港,交通发达 ④周围平原广,农业发达,农业基础好 ⑤开发历史悠久 ⑥劳动力丰富 ⑦科技力量雄厚

97.美国西部、南部新兴工业区发展因素 ①多良港,海运便利 ②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③地价较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⑤南部石油丰富

98.美国铁路呈东西走向的影响因素

①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城市集中地区,交通运输量大 ②南北内河运输发达

99.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气流下沉,盛吹离岸风,降水少②秘鲁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100.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狭长的原因①地形:安第斯山脉阻隔;②洋流:秘鲁寒流减温减湿 101.河流水量丰富与否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类型②水文、水系特征(流程、流域面积、干支流状况)③流域面积大小 102.南极洲成为世界“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高,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②地势高,气温低

③冰雪黑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极强

00④南纬40~60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进行热量交换 ⑤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高纬地区海水与中低纬地区海水进行热量交换 103.影响南极洲降水的因素

①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②气温很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空气干燥 104.人口特点包括 ①人口总数

②人口基数与净增人口数量 ③人口分布状况 ④人口年龄构成结构 ⑤城市化水平

⑥人口文化素质水平

105.发展中国家二战后人口激增的因素

①政治上独立;②民族经济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106.发达国家二战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因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人口文化素质高;③不愿生育或晚婚晚育观念

107.华北平原的成因①内力:地壳下沉;②外力:海河、黄河、淮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08.西北山麓、太行山山麓冲积扇的成因

外力: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地,在山前由于流速减慢,大量沙石堆积而成 109.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②外力:汾河,渭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0.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111.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形成;②伊犁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2.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结合处,由两大板块碰撞而成断裂带②外力:雅鲁藏布江侵蚀而成 113.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山区峡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上升;②外力:河流侵蚀下切 114.横断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

②外力: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流水侵蚀和河流切割作用强 115.台湾山脉的成因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而成 116.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多 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117.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故获得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118.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②下垫面

A.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差异)B.地势高低(H上升,T差下降)119.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

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 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焚风影响

120.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121.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③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类型)④纬度 122.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

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

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123.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124.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125.东北地区春旱不严重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②春季,地表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充足 126.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季风环流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 ②降水集中,暴雨频率高 ③降水地区分布不均

④台风活动频繁,引进洪灾

⑤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气候变化,可加剧旱涝灾害 127.黄河下游地区常断流的原因

①冬春枯水期,易出现断流(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植被稀少,削丰补枯能力减弱

③中上游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截流,用水量大增,导致下游断流 ④流域内缺乏综合规划

⑤农业用水量大增,使下游河段量下降 ⑥水资源浪费严重

128.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①河流径流量小②工农业产生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③水污染严重④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 129.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①灾毁耕地;社会经济:②建筑用地增加;③生态退耕;④农业结构调整。130.盐场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有广阔的平坦泥质海滩②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太阳光照强且多大风 131.发展水产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环境条件

A.沿海海域广,管辖海域面积大B.沿海浅海和滩涂多,适宜发展人工养殖

C.陆上河湖众多,淡水面积大D.海洋生物和陆上淡水鱼类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 ②社会经济条件

A.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人们喜食鱼类产品 B.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C.技术条件: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捕捞工具先进 D.历史条件: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 ③水产业产值高,生产积极性高

132.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②雄厚的技术力量③统一的电网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⑤发达农业⑥市场广阔

13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工业基础好②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聚集③高技术人才聚集④交通便利⑤政策倾斜 ⑥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⑦气候宜人 134.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①社会因素A.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需要B.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稳定团结C.有利于该地脱贫致富 ②经济因素A.有利于旅游业发展B.有利于资源开发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D.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E.有助于加强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

③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技术成熟

④自然因素A.该铁路经过地区起伏小,地势较平坦B.该线的地质灾害较少C.该线路程短,工程量小 135.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海拔低,气温稍高,热量条件稍好;②源流提供灌溉水源;③日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单产量高

136.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原因☆☆☆☆☆

①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制造的营养物质多

②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使得营养物质累积多 ③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单产量高 137.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①位置优越(联系?)②铁路线交汇③水运发达,重要河(海)港④公路、航空与外界联系方便 138.等值线分布特点①疏密②走向③数值变化方向④弯曲程度及方向⑤高值、低值中心 139.影响雪线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气温:纬度,向阳坡,背阳坡,T上升,雪线越高

②降水:海洋性(气候湿润→雪线下降)大陆性(气候干旱→雪线上升)迎风坡→雪线下降;背风坡→雪线上升 ③坡度:坡度大、雪线高;坡度小、雪线低。

140.地形特征:①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以„„为主——分值高、分区描述

②地势(起伏大小,海拔高低,倾斜方向)(由河流流向来判断)③地貌表现

141.气候特点描述:①气候类型、特征

②气温(高低?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③降水(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年际变化特点)④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关系(尤其季风,加“雨热同期”)142.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

①河水的补给(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④人类活动 143.河流径流的调节因素:

①水库、湖泊调节②森林等植被调节③梯田、平整后土地调节④河流支流的调节(水系的调节)⑤地下水调节 144.描述某地位置特点:

①纬度位置(高纬?中纬?低纬?)(热量带)②海陆位置③相对位置(与该地著名地理事物的关系)145.云贵高原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①地势高,气温低

②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夏季风迎风坡、大气中含水量丰富,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削弱能力强,气温较低 ③云贵高原上湖泊众多,植被好,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气温也较低 ④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影响 146.输油管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线路距离长短②工程量与成本(自然障碍多少,有无)③石油运输交通通达程度 ④纬度位置→气候→温度→畅通性⑤政治关系是否友好

147.石油储备的区位因素: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广阔(接近市场)③国防安全 148.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①坚持以煤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完善煤的液化、气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大力发展水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积极稳妥第开发核电

④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地热能、沼气、太阳能等新资源 ⑤加强国际合作,增加石油进口渠道 149.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①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②南北坡相同自然带在分布上,南坡海拔比北坡低 ③南坡基带为森林,北坡为高山草甸草原④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低 150.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南坡比北坡纬度低,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②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阳坡 ③南坡面向印度洋,受季风影响,降水比北坡丰富

151.城市发展的因素:①地理位置;②交通条件;③经济发展、互补、交流坚强;④国家政策;⑤国际关系。

区域影响分析 篇2

1.1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总量与物流需求有密切的相关性。生产和流通的发展都会反映为国民经济的总量的增长, 而生产和流通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的物流活动, 对物流产业产生强大的需求。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 作为国民经济总量的衡量指标。

1.2经济结构

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派生产业, 其发展必然与其经济结构相匹配。区域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的高级化等都会对物流产业提出不同的需求。具体而言, 产业结构决定着物流产业作业形式, 例如, 一产业较为发达而二、三产业较为落后的地区, 对于农业初级产品的物流需求较大, 要求物流服务做到以最低成本迅速分拨产品。而农业的单个农户的分散化经营的性质又决定了物流组织化难度较大, 此时, 农产品的产地批发市场就应运而生了。所以, 农业区的物流运作形式就是依靠农产品批发市场聚集商品, 聚齐之后迅速分拨到下一级批发市场或者终端消费地的形式对于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有: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或其产值大小。

1.3区域贸易

区域贸易的发展、流通业的进步是带动物流需求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方面流通业能够促进商品之间的交换, 增加商品的交换距离, 而区域大市场的形成, 使得商品能够在整个区域内无障碍的流动, 促进物流的极大发展。另一方面, 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对于流通需求满足性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流通业的发展, 使得企业的产品销售范围更广, 商品交换更频繁。所以, 区域内贸易和物流呈现一种闭环的相互促进效应。一般用社会消费品总额代表此因素。

1.4国际贸易

当前我国是外向型经济, 产品的出口需求较大, 这种情况会带来大量的远洋运输和国际空运的需求。20世纪40年代之前, 远洋运输是国家间贸易难题, 一方面, 长途的运输的颠簸以及频繁的装卸搬运会对货品产生一定的损坏, 另一方面, 在途货物被盗也会造成货主损失。自集装箱发明以来, 密集存储、整体运输、加封上锁的大型集装箱有效克服了上述远洋运输的缺点, 使得远洋运输的成本大大降低, 从而极大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物流需求的增长, 而物流需求的满足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两者相互促进。一般用进口、出口或者进出口总额表示国际贸易因素。

1.5居民消费

居民消费的增长对物流需求的增长有带动作用, 具体表现在, 居民消费的总量影响物流需求的总量, 居民消费的水平和结构影响物流需求服务水平。例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于食品等维持生活的基本消费品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少, 必然会带来其他产品比重的增加。一方面, 产品需求的多样化要求物流形式的多样化, 要根据不同的产品选择合适的物流方式。另一方面, 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供应链缺货的风险, 从而促使物流活动有更迅速的响应性来降低这种风险带来的损失。所以, 居民消费对于物流需求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一般用居民消费水平总额代表居民消费因素。

1.6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投资的增长会带来经济的增长。一方面, 经济增长对于物流需求的增长有着促进作用;另一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本身就会带来大量的大宗产品如钢铁、煤炭等产品物流需求的增长。同时, 也应该看到, 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带来产能的过剩。在固定资产投资期内产生的大规模的物流需求有可能是昙花一现或者说是不能持续的。更有甚者, 过剩的产能和疲软的市场相撞有可能会造成经济环境的恶化, 从而导致下一期物流需求的下降。所以, 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对当期物流需求产生正向影响, 而对下一期物流需求产生负向影响。

2政策因素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物流产业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对物流需求将产生刺激或抑制的作用。一方面, 经济相关政策的出台对宏观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间接的影响到物流的需求;另一方面, 物流产业政策的出台将会对物流需求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 2009年3月国家出台《物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通篇围绕着“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这一主线提出了“十项主要任务”、“九大重点工程”、“九条保障措施”, 构筑了“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规划》的出台将使国家更多的投资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 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城市配送工程和应急物流工程将成为投资的重点。

3社会因素

3.1技术发展

技术进步诸如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对物流需求的量、质和服务范围均将产生重大影响。

3.2观念改变

居民观念的改变也是影响物流需求的重要因素。例如, 专业快递业和货运业的发展, 为居民节省了人工, 提供了方便;专业运输公司的规模效应给居民也带来了成本的节约。居民将改变异地传递物品靠自行携带或者别人帮忙携带的方式, 将更多的使用公共的运输机构。

3.3重大或突发事件影响

重大或突发事件也会物流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的举办给北京带来了大量的物流需求, 这种需求集中在前期的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期的赛事物资配给以及后续的扫尾工作之中, 持续时间达8年之久。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和雪灾等会在受灾地的周边地区产生放射状的物流需求, 形成多条放射线汇聚成一点的物流需求结构。

摘要:从经济、政策和社会三方面总结了区域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方式和重要性, 并给出了具体的指标, 为估测区域物流需求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影响因素体系。

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篇3

【关键词】港口经济;区域发展;影响;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之间的经贸联系也随之加大。港口经济作为区域经济贸易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战略发展地位越来愈重要。而现代物流作为港口经济贸易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港口经济、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增强港口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以港口为中心、以港口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以综合运输体系为主要经济动脉,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关联、结合、共同发展的目的,最终推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民经济的繁荣与昌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港口经济带来的效益是十分明显的。如今的港口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货物的航运中转与简单的货物集散,而是逐渐向着加工增值及相关服务业、与港口相邻的产业聚集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作用。反过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能够不断的优化港口中转运输产业,不断促进港口中运输业的优化升级,不断为港口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因此,港口作为现代港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将随着港口腹地的不断扩张,在区域经济、对外贸易交易量、人员就业等方面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外,港口经济的发展环境有效的带动周边城市及地区的工业、经济、贸易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例如:在美国建立的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建立的西海岸经济圈;在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形成的经济带;在我国沿海城市建立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这些经济圈的建立都是依托在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港口群的基础上的。我国沿海经济圈的建立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动力。

1.港口将带动区域经济中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港口的发展既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又需要倉储、物流、运输、保险、金融、加工、代理等相关服务业的支持,这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由于区域经济带来的大量的投资引发的“投资乘数效应”,将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基础建设的提升改变了港口的硬件设施与环境,增强了港口之间的竞争力,也为港口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货源而提供保障。另外,港口的基础建设在改变生产与产品之间的中转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物流的成本。例如:德国的汉堡港每10万吨的吞吐量将为社会创造428.8个就业岗位;我国的天津港每一万吨的吞吐量将为我国GDP 创造120万元的贡献,将为天津地区提供26人的就业机会;宁波港每增加1元的产值,将为宁波市带来89.6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2.将在区域经济中形成产业集群

所谓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中,那些相互关联的企业及支撑这些企业的体系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大量的集聚与发展并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落。产业集群的形成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的概念,使各行业中分散的企业为了追求集群效应,在各自经营的条件下,共同谋求发展,互相进行优势的分享,在竞争中相互合作,从而全面提高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能力、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目标。例如:法国的福斯港,在进行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等的运输吞吐基础上,在周边经济圈中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等为主线的工业体系,福斯港的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日本形成的半身工业带,在它的港口沿海附近区域内,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

3.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主要以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发展原则,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效率为基本发展特征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保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港口作为周边区域内外具有最强创新功能的区域,应该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率先发挥作用。例如:我国上海的南汇老港就成功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对长期堆放垃圾的土地进行了第二次开发和再利用,并在一些废弃的土地上建立起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我国天津港也在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还有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园区也是我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总之,借助港口经济乘数效应的存在,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形成带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袁立.浅谈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分析[J].珠江水运,2010(06)

区域影响分析 篇4

珠三角中心镇城市化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基于CA的模拟和分析

在珠三角的城市化过程中,中心镇的城市化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定量地研究中心镇的城市化对揭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莞市为例,运用城市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市域内1988-20∞年的城市扩张过程,分析中心镇城市化对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1988-1993年,中心镇的城市化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影响较小,城市主要沿道路扩张,城市在空间布局上相对松散;1993-,中心镇对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增强,城市以中心镇为中心的扩张非常明显,城市空间沿道路的扩张,基本形成了渐进扩散式的“点-轴”空间发展模式,形成沿道路和中心镇扩展的格局;19以后,中心镇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了“点-轴-集聚区”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城市空间扩展区在空间上更集中于中心镇.

作 者:杨青生 黎夏 YANG Qing-sheng LI Xia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 刊 名:人文地理  PKU CSSCI英文刊名:HUMAN GEOGRAPHY 年,卷(期):2007 22(2) 分类号:P291 关键词:元胞自动机   中心镇   城市空间   珠三角  

旅游业对区域的影响 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是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旅游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旅游地理对区域的影响进行探讨。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课前备课的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仅只是针对课堂教学实际的反思,也应该包括对备课、教案进行反思。在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前后共修改了4次,最后形成完整的一节课的设计。为什么反复修改了4次之多,其中有几个很关键的地方值得一提。

首先,是备学生。我所教的是文科普通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对于地理的悟性和理解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上就考虑到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内容是旅游地理对区域的影响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等到高三复习时再讲还是在高一阶段就慢慢渗透给学生还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应该是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型。在高一阶段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是要渗透给学生,学生经历过的,形成一定的经验,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就能唤醒这些经验和记忆。第三,教学呈现方式的定位。这是很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本节课的成败。本节课设计上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设计例题。不能求全而脱离学生实际,也不能一味搞成题海战术,因此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设计的题目在难度和容量上较为侧重基础,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应用,思维得到提高。

(二)对课中教学的反思

(1)这节课总体上感觉备课比较充分,各个环节相衔接,能够形成一节完整就为系统的课。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知识回顾、案例讲解、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本节课总体上讲对于内容的把握基本到位,对学生的定位准确,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

(2)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甘当学生的绿叶

由于地理的思维严谨等特点,学生往往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变化多样的题目容易望而生畏,出现懒得动脑思考、动笔去做的现象。教师也常因为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做“无用功”。在本节课上我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摸索。只是结果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给予指出,同时也个结果错误也是学生经常犯的。

(3)从容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

上课提问时,高年荣同学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这种做法在我预想之外,当时我面带微笑鼓励他说下去,对他的陈述及时做出肯定和鼓励,尽管能从容不慌地面对了偶发事件,但是还是略为显得处理的粗糙了一点,对他的表述没有概括到位。

(三)课后反思,再设计

区域影响分析 篇6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2、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的观点。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五、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启发问学生----学生看书和图分析、讨论、思考、回答]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从课题中找出两个关键的词语。(地理环境和区域)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设问: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两地的生产和生活差异显著,你能描述两区域的人文地理环境差异并从地图中找出两者

差异的主要原因吗?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臵、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五)、方法归纳: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要分析两个区域差异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区域经济分析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第四步:探索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六)、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地理位臵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差异

区域差异(对比分析法)

区域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区域影响分析 篇7

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1],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是英格兰伦敦大学Tony Allan教授于1993年首次创造性的提出,是指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1996年Tony Allan[2~3]教授正式界定了虚拟水的定义: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虚拟水贸易是指贫水国家和地区通过进口丰水国家和地区的水密集型产品来利用商品贸易所携带的“虚拟水”,保证水资源安全的一种商业战略[4]。水资源贫乏的地区通过进口虚拟水可以减轻对本地水资源的压力,并且克服了真实水进口路途遥远、价格昂贵、缺乏生态安全性的缺点。虚拟水贸易将水资源丰富地区富余水的可利性与用缺水地区水赤字联系在一起,完成了水资源的二次调配。虚拟水贸易的实质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4]。

国际上许多国家经过实践都验证了虚拟水贸易对解决当地水资源缺乏的正面效应,如中东北非地区[6]、日本[7]、南部非洲共同体[8]、孟加拉国与印度[9]、埃及[10]。但目前关于虚拟水的理论探讨与实际应用基本上是以一个“国家”为单位分析虚拟水贸易对国家解决水资源问题,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从一个国家之内的“区域”角度分析虚拟水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尚是空白。而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我们国家内部发展区域之间的虚拟水交易,富水地区向贫水地区输出高耗水的产品,从而缓解贫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本文中笔者将对中国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对在中国推行区域虚拟水战略展开研究。

一、区域虚拟水贸易的经济因素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实质便是在区域分工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的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统一安排生产,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中国各地区在水资源要素禀赋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较明显,地区间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和需求的差异也较大,这都为我们国家实行区域虚拟水战略提供了可能。但由于一些历史、制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中国实行区域间虚拟水战略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经济影响因素:

(一)地区的经济实际影响区域虚拟水贸易

区域虚拟水战略的实施首先要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实际。水资源短缺的西、北部地区又恰好是经济落后的区域,它们根据水资源平衡情况,应该减少高耗水的产品的生产如农产品、矿产品,减少本土水资源的消耗。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及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产品及一些高耗水的初级工业产品又恰恰是这些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来源。所以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实行区域虚拟水战略,高耗水的农产品、初级工业品等大量减产转而从东南部地区购入,当地的经济情况能否承受。还要考虑农产品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大,在西北部地区大量减产的情况下,如果东南部地区受自然因素影响某年农产品歉收,必将导致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甚至需要从国外市场进口补给。

(二)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制约区域虚拟水贸易

虚拟水贸易的实质是从全国角度调度水资源,总的来说可以节约和有效使用水资源。但是,各地区由于谋求本地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区域经济的整体利益,地区之间相互戒备、相互隔离,自觉或不自觉地搞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在具体制定贸易政策时对伴随着实物贸易产生的虚拟水资源的流动并不一定重视,他们往往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平衡等角度制定政策。尤其那些水资源丰富的潜在虚拟水输出的地区,它们在制定这些政策时未必会支持区域虚拟水贸易。而对于水资源贫乏的虚拟水输入地区而言,从保护本地区农业生产、保证农民就业等角度出发,制定的政策往往也会限制区域虚拟水的输入,不利于区域虚拟水贸易。这种对地区局部利益的追求就构成了基于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战略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因此,强化区域经济理念,促进区域协调与融合,消除地方保护是虚拟水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

(三)区域虚拟水贸易引起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区域虚拟水贸易战略,对于西、北部等缺水地区,需要减少对于水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农产品等),将有限的水资源投入到耗水量少,可产生经济价值高的产品生产中,最大化的发挥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这将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巨大冲击,而对于东、南部富水地区则相反应增加对水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就需要对现有各区域的生产格局和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将基于虚拟水导向制定的政策联系起来,根据当地的实体水与虚拟水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贸易和生产政策,缓解实体水资源压力,保证食品安全和水安全,解决地理政治纠纷甚至水资源“战争”。在贫水地区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即以低耗水高价值的农产品代替水密集型产品。如果在采取虚拟水战略后没有相应的低水耗高价值替代品,则虚拟水战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可能因为虚拟水的进口而产生诸如失业、经济发展下滑等负面影响[13]。

(四)区域虚拟水贸易影响区际贸易差额

在中国实施区域虚拟水贸易战略,西北部地区从东南部富水地区大量购买农产批等高耗水的产品,改变了以往“北粮南输”的格局,这将导致东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北部内陆地区区际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而区际贸易差额在GDP中占比较高,会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变化,引发区际利益矛盾,这不能说不是问题。如果财政分配高度统一,区际贸易差额对某些地区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中央财政再分配加以调解,但在目前中国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区际贸易差额过大带来的不利影响很难通过财政分配得到调解,会成为一个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社会因素

(一)区域虚拟水贸易保证区域水安全

近年来,国内外普遍意识到全球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水资源安全已经成为各国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世界水日献词《水安全———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权利》中指出:“水安全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因此,也是人类的基本权利,让我们重申我们的承诺:为所有的人提供清洁、安全和有益健康的水。”安南的献词强调了水安全的重要性,把“卫生”和“公平用水”视为水安全。波恩国际淡水会议认为,以公平和持续的方式利用和保护世界淡水资源是各国政府迈向更加安全、公平和繁荣的过程中遇到的重要挑战。扶贫是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工作,水资源在人的健康、生活、经济增长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水资源安全涉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环境等各类问题,水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而实行区域虚拟水战略时,不仅对西北部等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安全有益,可以缓解国内的水资源压力和农产品的供给压力,有效利东南部富余的水资源,节约本地水资源以用于其他产业生产,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二)区域虚拟水贸易影响居民收入

区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开展贸易,会引起本地区生产要素收益发生变化。从短期看,贸易会引起出口行业的产品价格上升,因而出口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获益;同时,进口竞争行业的产品价格下降,因而这个行业的所有生产要素都会受损。从长期看贸易会引起生产要素在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引起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收益。

尤其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一直以来都是东、南部地区发达,西、北部落后且缺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如果我们采取区域虚拟水战略,即要减少西北部地区农产品等高耗水产业转而与东南部地区交易获得,那么会社会总产值进一步下滑,与东南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等情况。为了解决上述可能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措施,比如利用税收、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使任何个人或阶层都不因对外贸易而蒙受收入水平绝对下降的负面影响。对贸易可能引起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对社会产生影响,我们必须重视并加以引导控制。

(三)区域虚拟水贸易影响就业结构

虚拟水战略的采用也意味着贫水地区高水耗农业生产的萎缩,如果没有相应低水耗农业的引进,农村的社会福利没有相应的保障,则较多的农民在农村会面临生产生存问题。当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由于农民一般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较少,找到较好就业机会的较少,进而导致贫穷、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虚拟水战略对富水地区的社会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上。推进虚拟水战略意味着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相关产业一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农业相关产业的就业人数和比例都会相应增加,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产生影响[11]。

三、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生态因素

(一)虚拟水贸易具有“价值隐含性”和“环境友好性”

区域间的虚拟水贸易事实上是伴随着实物贸易产生的,通过“市场协调”解决了区域间水资源的调度,且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弥补了“实体水”调度的诸多局限因素。贫水地区通过减少水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减少了当地水资源的消耗,同时减少废水的排放与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干旱贫水地区的生态环境修复[3]。

(二)区域虚拟水贸易影响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指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存在的变异及其生存环境,通常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粮食安全、生态健康以及农业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区域虚拟水交易导致一些高水耗的产品会减少甚至停止生产,而选择从其他地区输入或寻找替代品,这些生物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另外,由于生物圈的存在,进而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进而对其他生物生存产生影响。农业产品的更改、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产生影响[11]。

(三)区域虚拟水贸易影响土地利用结构

对于虚拟水输入地区高水耗农业生产的减少,将会产生大量闲置农田,如果没有以低水耗农业生产替代,而是向城市化方面发展,则可能导致地面的植被覆盖率会降低,引起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使生态环境恶化,就改变了我们希望通过区域虚拟水贸易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修复生态环境的初衷。

对于虚拟水输出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平衡的影响上。加强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增加,而同时意味着其他可耕种土地资源的减少,像森林土地资源、草地、沼泽地等等,对土地的利用结构产生影响,亦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四、总结

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是一个复杂事务的综合体,不仅涉及到水资源的平衡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法律等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中国要真正开辟一条有利于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道路还需要更多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深入探讨。

摘要:虚拟水、虚拟水贸易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普遍关注。虚拟水贸易是一个复杂实物的综合体,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因素。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对中国推行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虚拟水,贸易,影响因素,中国,区域间

参考文献

[1]Bingsheng K,Pierre G.Water,livestock and ecosystems[C]//Water for food and ecosystems conference,Netherlands:FAO,2005:21-49.

[2]Allan J A,Karshenas M.Managing Environmental Capital:The Case of Water in Isael,Jordan[R],the West Bank and Gaza,1947—1995,in Allan,J A&Court J H.(Eds.)Water,Peace and the Middle East:Negotiating Resources in the Jordan Basin.I.B.Taurus Publishers:London.1996:124-154.

[3]Allan J A.Virtual Water Eliminates Water Wars?A Case Study from the Middle East.In:Hoekstra A Y edited.Virtual Water Trad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12.IHE Delft,theNetherlands.2003:137-145.

[4]钟华平,耿雷华.虚拟水与水安全[J].中国水利,2004,(5):15.

[5]Hoekstra A Y,Hung P Q.Virtual Water Trade: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Crop Trade[J].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IHE,Delft,the Netherlands.2002,(11):239-304.

[6]Dennis wichelns.The policy relevance of virtual water can be enhanced by conside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J].AgriculturalWater Management,66(2004)49-63.

[7]柯兵,柳文华,等.虚拟水在解决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2004,(2):32-36.

[8]林洪孝.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9.

[9]Saila Parveen.Trading Virtual Water Between India and Bangladesh A Politico-economic Dilemma[EB/OL].http://www org/waterweek2003/Workshop%207%20Oral(28).htm,2005208210.

区域影响分析 篇8

摘要:本文主要以某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做例子,分析了地区环境影响评论中土地的使用生态合适性,引入了环境的合适性评价标准,通过描绘地区的各个区域来指导区域的规划布局,探讨了区域环评当中生态环境相适宜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地区;环境的影响评估;生态的合适性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各项开发需求的拓展,目前我国相对于土地的使用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已有的可开发土地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长时间的发展需求。正因如此,土地开发的矛头开始指向曾经被认为不适宜开发的土地扩张。所以,要合理、科学地开发和使用我们的宝贵的土地资源,就尤其应该对土地使用的规划和布局进行生态合适性分析。生态合适性分析方法目前已经有了许多种,这些方式方法在应用上都相对比较复杂,因此将其直接用于区域环境评估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十分有必要寻找出一种简单有效的分析方法,用以完成区域规划的布局和生态合适性的评价。本文探讨了一种可作为区域环境影响评估的、简单有效的生态合适性分析方法。

1 生态合适性分析方法

土地使用的生态合适性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当中,规划、布局以及理性评估的一部分。生态合适性主要考虑开发区域当中各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恰当,是否遵循有益生态排序的规律。土地使用生态合适性分析,比较常用到的一些方法有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等等。地图重叠方法是一种较为形象和直观的方法,是可以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量纲的因素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一种土地使用生态合适性的分析方法。它的缺点是:重叠法实际上是等权相加的方法,但在各个因素的问题上,它们的作用却是不相等的;当分析因子在适量的增加以后,用不一样的颜色以及颜色的深浅表示适宜的等级并且加以重叠的方式方法相对繁琐,且比较难以辨别综合图上面不同颜色深浅的细微差别。

因子加权评分的基本原来和地图重叠方法的基本原理理论上是相似的。加权求和的方法克服了地图重叠方法中等权相加的缺点以及地图重叠方法中繁琐的照相制图过程,同时避免了对阴影辨别的技术困难。加权求和法另一个相较之下比较重要的优点是比较能够适应应用计算机,这也是近年来该方法被广泛运用的原由。但不管是地区重叠法或者是加权求和法,从数学的角度上说,要求各个因子应当是独立的,然而实际上,许多因子是相互影响、互为联系的。为了能够克服这一个缺点,专家们又发展了另一种新的方法,叫做“生态因子组合方法”。

生态因子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层次组合法首先用一组组合因子去判断土地的适宜度等级,然后,将这组因子看作一个单独的新因子与其他因子进行组合判断土地的适宜度,这种按一定层次组合的方法便是层次组合法。相反,则为非层次组合法。显然,非层次组合法适用于判断因子较少的情况,而当因子过多时,采用层次组合法要方便得多。但不管采用层次组合法还是非层次组合法,首先需要专家建立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组合因子和判断准则,这是运用生态因子组合法关键的一步,也是较为困难的一步。

2 某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区域概况

2.1 区域的功能定位

两个地区的产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定位实质上都是综合性质的保税地区。而该案例地区的保税区功能,实际上就涉及到了保税仓储、国际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等多方面的业务体系;而另一案例地区的加工区功能定位,所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为相关的加工服务提供运输、仓储服务,以及相应的出口加工服务。

2.2 区域开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案例地区的保税区以及其出口加工区域中所表现出的环境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土地的大量开发,直接导致生态系统体系的类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同时建设完成之后的锅炉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固体废物堆积、交通噪音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影响,实际上都呈现出了较大的问题。但该地区的区域污水在经过处理之后,都是直接回收利用,并未造成外部排放污染影响。那么在这基础上,实际造成污染的便是锅炉燃煤废气排放。

2.3 区域污染气象条件

案例地区的气候,在春夏阶段,都主要是南风,而在秋冬季节,则主要是北风在其中占有了极大的优势性,并且西北风呈现出的风频也是超出正常标准的;但是单纯的从各个不同季节的风频分布形式来看,实质上各个地区污染物都完全是都是直接向北方、南方进行输送的,那么在这一状态之下,采暖期呈现出的西北风、北风污染性质也就极为严重。

3 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

首先将开发区规划土地进行生态位势分类,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

一般将居住公共设施功能的地块设定为重点地段J1和非重点地段J2;将工业活动的地块从劳动保护和生产污染的角度上设为3级,对劳动人群进行保护地段G1,过渡地段G2,产生污染地段G3;将交通线路规定为两级,轻微污染的一般线路D1,污染较重的主干道D2;将地表水规定为两级,无污染的为S1,有污染的为S2;将绿地规定为两级,隔离地段L1,旅游景点地段L2。

从环境保护和环境控制角度,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生态位势排序:

Ⅰ适宜人群生活、办公、娱乐等的类别J1、J2

Ⅱ适宜人群劳动维持一般生活的类别J2、G1

Ⅲ适宜人群有劳动保护条件下工作的类别G2、D1

Ⅳ产生一定污染、可以进行控防的类别G3、S2、D2

Ⅴ作为相互干扰类别之间的隔离地类别S1、L1

4 绘制区域生态适宜性本底条件图

根据某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土地使用规划方案,按照上述指标体系,编制生态适宜性土地使用分区图。

5 绘制区域生态适宜性区位分析图

依据相关评价区域环境以及规划的生态分区图来看,当该地区呈现出的高位势转变到低位势之后,或者是低位势直接转变到高位势之上,那么这也就必须要严格的遵循依次递减所呈现出的相关趋势性,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高位地域本身是处在上水向、上风位置,那么高位势部分呈现出的污染也就远远低于低污染区域,如此一来,相关的规划布局工作也就完全保持了自身的正确性。区位分析结果:某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周边的环区绿地,作为Ⅴ类过渡地区,起到了对本区外增长源、工业污染源等的抑制和隔离作用。该区域的规划布局基本上与区域的总体规划目标相一致,生态位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基本上呈递增趋势,减少了污染物重复污染的可能性。说明两区的总体规划基本符合城市生态学原理,把握住了几大环境要素之间的排序关系。

6 结论

本篇文章在提出地区开发生态合适性评估指标的基础上面,采用了绘制分区地域图的方法,利用地學上的地域理论,加入环境合适性的评估理论,从而基本上实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当中,土地使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以及对区域规划布局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孙自永,徐恒力,徐忠胜.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2001(02)

[2]张妍,尚金城,刘仁志.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1(S1)

上一篇:热喷涂工艺流程下一篇:【热门】暑期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