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夫》观后感

2024-06-07

《赵亚夫》观后感(精选8篇)

《赵亚夫》观后感 篇1

《赵亚夫》观后感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了解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最终还是为了群众、造福群众,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赵亚夫同志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一心为农、赵亚夫的心永远在农民那头。只要是农民的电话,从不会“占线”;只要是农民的召唤,即便疾病缠身,也会赶到。在探索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他不断自我舍弃、创新求变,根本目的还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利益最大化”。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学会站在群众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无论职务如何升迁,赵亚夫总能与农民打成一片,让农民始终把他当做“家里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保持“土气”,摒弃“洋气”,接上“地气”,把深入基层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和永远的职业追求,走进老百姓家中、走到田间地头、站到工作一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朴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是农民对赵亚夫的最高礼赞。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自觉地将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尺,不搞“口号革命”,不做形象工程。工作好不好,百姓说了算;成绩实不实,群众来评判。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深入体察群众民情,认真分析群众需求,注重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各项工作都能顺应民意、贴近民生,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一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守信仰、矢志为农的奋斗精神。52年来,赵亚夫无论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还是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乃至在退休以后,始终工作在田间地头,赢得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美誉。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

二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科技兴农的实干精神。赵亚夫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把农民当亲人,长期扎根农村基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他不顾体弱多病,每年有200天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他编写了多达百万字的农业科普读物,免费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在他的带动下,茅山老区数以万计的农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服务群众,大兴求真务实、苦干实干之风。

三是要学习他刻苦钻研、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赵亚夫从引进20棵草莓苗起步,圆了百万农民的致富梦、小康梦、幸福梦。他40岁学习日语,60岁钻研电脑,70岁走进从未涉足的蔬菜领域,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与时俱进、敢于超越的良好品质,学习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激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四是要学习他永葆本色、淡泊名利、至真至纯的奉献精神。赵亚夫不求个人升迁,不图个人名利,一心扑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崇高事业上;他不求回报,帮助百万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主持、经手的项目经费以千万计,但从不谋取私利。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篇二:赵亚夫 观后感 亚夫观后感

在观看了“赵亚夫”的教育宣传片后,我感触颇多。记得很早以前就听过赵亚夫的名字,知道句容地区大规模种植的草莓,还有口感品质都很高的越光大米就是他带头引进种植的,但那时的我并未曾多去打听留意,心想应该和自己沾不上多少边吧。但这次看完教育宣传片后,我才发现我当时的观念是错误的,原来“亚夫精神”是如此的充满了光辉,他的事迹是践行“群众路线”最具体最真实的写照,难怪各行各业都需要学习“亚夫精神”。赵亚夫这位农业科研工作者身上所具备的永葆学习热情动力、勇于探索和创新、立足自我,无私为土地为农民为农村奉献一生的精神品质,正是我们广大基层工作者所真正需要具备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广大农村基层工作者的知识水平要求和以往相比要更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领域要更宽更广。而作为医务工作者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我,保持业务的精湛,我们只有不断处在学习的状态中,才能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改进工作的方法。

要立足本职岗位,结合个人工作实际,从细微入手,在精神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方针。在工作中我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时刻以一名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在科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职能,按照“创新、主动、务实、高效”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和技术水平,做好本职工作。目前优质化护理服务,要求责任到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全面细致的工作,注意观察到病人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内科的患者多为老龄患者,基础病多,活动不便,这就要求我们临床知识更要丰富,掌握要全面,观察要细致,同样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向先进医院学习优秀的服务态度和操作规范,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坚决贯彻执行党实践教育路线,认清职责,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善于学习,永不懈怠。自觉、刻苦地钻研本职工作,提高各自综合素质,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扎扎实实做好工作。篇三:学习赵亚夫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赵亚夫先进事迹有感

用奉献精神追求人生的崇高理想

——学习赵亚夫事迹有感

近日,镇江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赵亚夫同志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央、省委发文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赵亚夫的精神,继续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结合此次活动,我认真学习了《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刊对他的宣传报道,感触颇深。一名普通的农林科技工作者,53年如一日,心系“三农”,把致富农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其崇高的精神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呢?

毫不动摇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名党员干部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赵亚夫说过“我是农民,吃惯了粗茶淡饭,退休工资够花了,给我再多钱我也不会花啊。我只想继续为农民做事,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比任何荣誉都重。”这就是他的理想信念,执着而朴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会遇到不同的事,有的人会在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有的人在前进道路上困难重重;有的人会在诱惑面前丧失自己的方向。对于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在顺境时会流连于身边的“风景”而忘记了人生的目标;在逆境时会觉得心灰意冷,停滞不前,甚至放弃一生的追求。而对于那些理想信念坚定的人,则会不为美景所动,不为困难所累,不为人生所轻,坚定的向着人生的目标前行。正如赵亚夫在创业阶段,从农民们说啥也不愿让他在自己的责任田做实验,到村干部将信将疑地试种,再到他细心照料每一亩试验田,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是始终没有动摇赵亚夫实现目标的决心。当他有机会当上院校导师、学科带头人、省农科院院长时,他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都要握紧人生的“方向舵”,使自己能够不迷失方向。

志存高远的人生追求。崇高的追求是一名党员干部实现人身价值的不竭动力。赵亚夫说过“泥土是我的本色,我要扎根田地,让农民收获满屋财富。”这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追求,平凡而伟大。许多人无法定位好人生的追求,或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一生被追求所累;或是目标不正,恋财好物,贪图物质上的享受;甚至没有目标,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何定位人生目标呢?那就要像赵亚夫一样,先定下一个长期的人生目标——富民,然后不断的确定自己的短期目标,从初期搞好几户农民的瓜果地,到中期努力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再到现在的培养一批新人,传授富农本领,引导大批农民共同富裕。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成就了不同阶段的不同价值。作为年轻人应该定好切实可行的阶段目标,踏踏实实的沿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才能最终实现自身价值。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一名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基本素质。赵亚夫说过“我是学农的,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改变农村的面貌而努力呢?”这就是他的奉献精神,坚定而高尚。奉献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赵亚夫却选择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默默的走下去。妻子眼中的他是一个不顾家的人;同事眼中的他是一个从不喊一声苦、不喊一声累、不说一声疼的人;果农眼中他更是为农服务的“110”,只要是农民的召唤,即便疾病缠身,也会赶到。每个人前行的道路上都有舍有得,舍小家为大家,舍己身为群众,这是赵亚夫的选择,因为他公而忘私,因为他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我想,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更应该具备这种素质,我们的党才会永远与群众血肉相连,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目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基层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帮助群众将一直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广大年轻的党员干部,一定要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学习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的优秀精神品质,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生的行动指南,用坚定信念、崇高追求和奉献精神塑造、锤炼自己,努力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做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篇四:《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亚夫追梦《赵亚夫》观后感 《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亚夫追梦《赵亚夫》观后感 展教育实践活动,是为了解决“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最终还是为了群众、造福群众,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观系列片《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亚夫追梦,赵亚夫同志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一心为农、赵亚夫的心永远在农民那头。只要是农民的电话,从不会“占线”;只要是农民的召唤,即便疾病缠身,也会赶到。在探索现代农业的道路上,他不断自我舍弃、创新求变,根本目的还是“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利益最大化”。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学会站在群众立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无论职务如何升迁,赵亚夫总能与农民打成一片,让农民始终把他当做“家里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保持“土气”,摒弃“洋气”,接上“地气”,把深入基层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和永远的职业追求,走进老百姓家中、走到田间地头、站到工作一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朴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是农民对赵亚夫的最高礼赞。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学习赵亚夫,就要像他那样,自觉地将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尺,不搞“口号革命”,不做形象工程。工作好不好,百姓说了算;成绩实不实,群众来评判。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深入体察群众民情,认真分析群众需求,注重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各项工作都能顺应民意、贴近民生,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

一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守信仰、矢志为农的奋斗精神。52年来,赵亚夫无论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还是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乃至在退休以后,始终工作在田间地头,赢得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美誉。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为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镇江篇章。

二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科技兴农的实干精神。赵亚夫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把农民当亲人,长期扎根农村基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他不顾体弱多病,每年有200天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他编写了多达百万字的农业科普读物,免费培训农民30多 万人次。在他的带动下,茅山老区数以万计的农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服务群众,大兴求真务实、苦干实干之风,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三是要学习他刻苦钻研、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赵亚夫从引进20棵草莓苗起步,圆了百万农民的致富梦、小康梦、幸福梦。他40岁学习日语,60岁钻研电脑,70岁走进从未涉足的蔬菜领域,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与时俱进、敢于超越的良好品质,学习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激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四是要学习他永葆本色、淡泊名利、至真至纯的奉献精神。赵亚夫不求个人升迁,不图个人名利,一心扑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崇高事业上;他不求回报,帮助百万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主持、经手的项目经费以千万计,但从不谋取私利。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篇五:我校学习“亚夫精神”观后感

“亚夫精神”的观后感

我校组织观看了赵亚夫同志的先进事迹片后,我感触颇多。观看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什么是“亚夫精神”。

首先,赵亚夫强大的学习精神让我深感敬佩。因此,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做“学习型”工作者,学习新知识、技术。

第二,我深刻感受到了赵亚夫一心为民的责任感。对于基层工作者来说,责任感是很重要的素质。赵亚夫同志带领农民同志常年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他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是一种大爱的体现。因此,我要以“亚夫精神“为榜样,认认真真为群众做好服务,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与方法,为学校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三,“亚夫精神”说明改革是力量与源泉。近些年来,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知识与管理培训。现在,我们要进一步向赵亚夫同志学习,要不断学习、敢于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陈旧的工作方式,探讨可行的、创新的护理工作的新路子。

通过集中观看专题片《亚夫追梦》,我们学习了赵亚夫的事迹材料。大家深刻感受赵亚夫牢记宗旨、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我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严格自律,认真工作和科学管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工作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亚夫》观后感 篇2

从1999年底, 镇江茅山镇丁庄村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葡萄协会, 至今江苏规范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突破1万户。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合作社再联合, 入社农户再入社”的合作联社也在江苏悄然发展起来。2008年12月“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正式成立, 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区域性的农业专业合作联社。而后, 一批各类型专业合作联社随之成立。

农业合作联社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联社是一场变革还是合作组织发展的新阶段?这个变化对农户增收究竟有怎样的影响?联社的发展前景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评判。基于此, 本文将通过案例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剖析“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 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可借鉴的佐证。

二、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的发展概况与运行机制

(一) 创建宗旨

联社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句容市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章程》创建及运营, 属合作社企业法人。组织、指导各成员合作社, 联合开发句容优势农产品, 通过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及新技术, 大力开拓沪宁线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 并以此引领、推进句容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城乡统筹进程。

(二) 发展概况

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于2008年10月注册, 由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茅山百事特鸭业有限公司、万山红遍农业园、白兔镇柏生草莓专业合作社、丁庄老方葡萄合作社、后白镇二圣砂梨专业合作社和市供销合作总社7家合作社联合组建。

现已建成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现有研发人员10多人 (其中高级研究人员6人) , 有试验基地及示范园1000亩, 拥有江苏省 (6项) 和镇江市地方标准 (5项) 。农产品生产基地8000亩, 参加农户700户, 带动周边3000户。在南京、镇江等地设有农产品直销店, 拥有万山红遍、野山小村、柏生等知名品牌, 生产和销售镇江及周边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近1500种, 绿色和有机产品的占大多数。2008年度联社实现销售总额2437万元, 实现净利润130万元。

3年内, 联社计划将开发新的优势农产品3个-5个, 示范推广新品种10个-15个, 新技术20项以上;成员单位将扩大到20个-30个;农产品基地扩大到1万亩, 亩均纯收益5000元以上;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设立直销店;全部投产后帮助社员年增加收入5000万元, 带动面上10万亩-15万亩高效农业发展。

(三) 运行机制

联社管理机构由联社成员会、理事会、监事会、理事、理事长、总顾问等组成。联社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联社章程及各成员合作社章程运作。联社与各成员单位都是平等的独立企业法人, 联社以等国际通行的合作社模式实行民主管理。运作资金来自成员单位入股本金、公积金及公共财政或社会支持。联社根据成员会决定联合开展农产品流通、加工业务, 给予非指令性生产经营指导, 实行产品质量监督, 提供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服务。

联社的经营重点在两头, 即产前的新产品研发和产后的加工、销售, 中间的生产基地建设运行, 主要由各成员单位独立自主开展。产品研发依托镇江万山红遍农业园为主组建;生产基地由各成员单位合作社组成, 接受联社的生产、经营指导和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市场营销中心依托成员单位百事特鸭业有限公司组建 (见图1) 。

三、联社的比较优势分析

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的比较优势 (相对于单个社) 是基于提升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依靠农业科技支撑而产生的。联社通过产研结合的有效方式, 组织规模的农业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实现生产发展。

(一) 对接市场, 打破单社发展瓶颈

无法独自建立深入城市的销售网络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联社组建销售中心, 通过百事特鸭业有限公司的企业运作模式和展销中心、直销店等实体, 直销联社的产品, 较好地克服市场营销对个体农户、小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制约, “卖难”问题可得到积极有效的缓解。

(二) 延伸产业, 扩大发展空间

联社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上, 扩大外延服务, 包括研发、加工、运输、储藏、销售和旅游服务等, 发挥联社的信息、技术、市场优势, 不断挖掘农业、农村的潜在功能, 将“产品”变成“商品”, 从“无牌”到“名牌”, 实现“产地型”向“产业型”的转变。

(三) 规避风险、促农民增收

联社对外是买卖关系, 对内则是服务关系, 联社只抽取少量资金, 用于构筑销售网络, 所有收益全部返还合作社, 再由合作社全额返还农民。采用合作联社模式, 可以在较大区域范围内, 把分散的农民家庭经营更有效的组织起来, 发展适度规模农业, 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共同致富。

(四) 名人效应, 提升品味

“要致富, 找亚夫”, 赵亚夫是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镇江农科所资深的农业专家, 20多年来, 他帮助指导句容农民发展高效农业20多万亩, 带动了当地2万多农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的名字不仅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了优质农产品的代表, 成为响当当的品牌。联社发起之初, 赵亚夫无偿地提供自己的名字作为联社的名称, 起到颇具影响的宣传作用, 已经成为联社的无形资产。

四、联社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适用法律法规的缺失

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在没有相关的法规的情况下,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申请注册的, 虽然在而后江苏省委《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对联社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但是仍然没有相关的政策性规定出台。由于适用的法律法规的缺失, 导致联社在行使某些权利和义务的时候, 仍然以成员合作社的名义进行, 这给联社的管理带来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也非常不利于联社自身的规范化发展。

(二) 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合作联社尚处于起步阶段, 内部的管理制的尚不完善, 很多规章制度都在摸索阶段。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 由各合作社联合起来的联社组织难度相对更大, 一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很多依靠个人权威来维持, 甚至是以感情为纽带进行管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组织的健康发展,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调整、改进。

(三) 融资渠道少

联社拥有加工、运输和销售实体, 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联社的运作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合作社入股本金、公积金及公共财政或社会支持, 而这些不足以满足联社的进一步发展。联社的非营利性使得其无法获得社会资本, 而联社为了保持自己的公益性也排斥社会资本的进入;而现有的不完善的金融体系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获得贷款帮助。资金缺乏是制约联社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四) 管理人才缺乏

在联社中, 社员集所有者、劳动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缺乏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专业化知识, 限制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参与民主管理的深度, 且这种决策极易导致失败。因此, 联社面临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的严峻挑战, 随着的规模扩大和民主管理成本的加大, 这个问题日益突出, 将制约联社的发展甚至是生存。

总之, 联社在创建和发展中, 必然面临着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 正确加以区分和对待, 以期促进其健康发展。

五、结论与启示

(一) 联社是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熟阶段

合作社的生命周期大致分为4个阶段: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分化阶段。在成熟期, 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联社同时兼具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特征, 因此, 是合作社发展的成熟阶段, 也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二) 企业应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

赵亚夫农产品专业合作联社的研发中心主要依托镇江万山红遍农业园, 该园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从事应时鲜果、农牧结合、有机农业等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的科技型企业。该企业是联社研发新品种新技术, 并对联社成员单位提供科技服务的主体, 成为科技融入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口, 真正发挥了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因此, 只有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找到自身在农业产业中最合理的投入位点及最能实现利益的运作方式, 成为推动和带动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 才能克服农业领域, 农业体系层次的复杂性, 提高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三) 政府应为联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初生之物, 其形必陋。良好的制度环境是联社得以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法律、金融和财政制度这些配套制度的发展有利于联社的获得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

首先, 政府应积极引导合作经济由分散走向集中, 向成熟阶段发展。江苏省省委《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 (2008年11月4日) 已经明确指出“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 提升组织化水平”, 为联社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也表明江苏的合作经济组织已经向成熟阶段迈进。

其次, 联社是合作社走向成熟的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 这就需要政府主要以协调者的姿态出现, 通过出台一些政策, 协调处理联社内外部的矛盾, 为联社顺利健康发展清除障碍。

再次, 目前联社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制约而无法扩大发展空间, 政府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 加大对联社的政策和财政的支持, 加强财政、税收、规费减免、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支持, 涉农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向联社倾斜。

(四) 联社应按照科学发展观寻求更大的发展

联社多元化方向发展会进入分化期, 可能出现3种趋势:进入衰退直至消亡;变异为法人企业或者公益事业;维持合作社形式并继续成长。第一种趋势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第二种趋势是一种质变, 第三种趋势是一种量变, 量变终究是要导致质变的。借鉴国外的经验, 在市场经济不成熟的阶段, 合作社变异成为企业更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更具活力;在市场经济成熟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阶段, 合作社变异成为公益事业更能发挥作用, 更具生命力。

在目前市场经济不成熟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 建议联社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转变传统观念, 引入企业经营的理念去开拓市场、获得资金、吸引人才等, 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潮, 充分发挥农民股东和生产者双重身份的作用, 通过生产关系转变的优势, 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带领农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办好合作社、共同富起来[Z].

[2]、赵亚夫.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新探索[Z].

[3]、赵国杰, 郭春丽.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命周期分析与政府角色转换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1) .

赵亚夫的乡土中国梦 篇3

初夏,笔者前往句容农村采访,一排排草莓大棚、一座座农家小楼展现在眼前。1986年,赵亚夫从日本带回的20棵草莓苗在此生根、发展,通过草莓致富的农民盖起的楼房,被亲切地称为“草莓楼”。“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这是被当地农民传颂了20多年的一句话。

年少立志 帮助农民致富

1941年,赵亚夫出生于常州,儿时的梦想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但真正让赵亚夫确定志向,并最终扎根农村的是一次少年时期的经历。当时他在医院看到,一个小时内,三位农民均因贫病交加无力医治而相继离世,这对年少的赵亚夫触动很深。从此他有了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让农民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1958年,赵亚夫于常州高级中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宜兴农学院农学专业。1961年,20岁的赵亚夫被分配到镇江农科所工作,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县农村蹲点了七年。其间,为了使农民解决温饱,赵亚夫虚心向农业老专家学习,潜心研究水稻、小麦高产技术。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宜兴县推广小麦、双季稻一年三熟制,创建了全省粮食单产最高的生产大队。

日本之行 催生三次探索

1982年,赵亚夫第一次来到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日本爱知县的渥美半岛,到处郁郁葱葱,山上有林,坡上有果。“那里的气候、地貌和镇江山区类似,我们那里大多荒山秃岭,人家却建得这么美!”巨大的反差让赵亚夫难以平静。从那时起,赵亚夫为梦想描绘蓝图:要让句容茅山老区像日本渥美半岛一样,满山的果树,满坡的蔬菜,满岗的鲜花,满山的财富。此时的赵亚夫已经40岁了,他从学日语开始,不分昼夜地钻研学习水稻、草莓、无花果、葡萄栽培技术。走出国门,看到了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第二年从日本回国,很多人都捎带家电,他则带回20棵草莓苗和13箱的农业科技书籍。就是从这20棵草莓苗开始,他率领农科人员与农民兄弟们一道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赵亚夫的第一次探索,就是高效农业。他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草莓,“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他感觉到一户一户地教太慢,就建起了上千亩的农业示范园,让农民在里面学习、实践,很快就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茅山老区白兔镇草莓种植户纪荣喜1989年开始在赵亚夫的指导下种草莓,早就盖起了楼房,开上了小汽车。“草莓品种是赵老推荐的,技术也是他亲自教授的,我们两口子就靠5亩地,一年赚个30万元没问题。”

草莓、葡萄、无花果、有机米……从最初的白兔,到春城、大卓、黄梅、茅山、后白、天王、高资、上党等乡镇,赵亚夫推广一个成功一个。

他的第二次探索,就是以种植大户为龙头,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农民集中起来,让农民学会经营和管理,“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随后方继生草莓专业合作社第一个成立,并取得成功,丁庄葡萄、黄梅桃子等一个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相继成立。这些组织面对市场、对接市场,把农业变成了产业。如今茅山老区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社达到400多个,覆盖农户3万多户。

发挥余热 让最穷村致富

句容戴庄试点是赵亚夫的第三次探索。他在苏南丘陵地区最落后的一个小山村,组建综合型有机农业合作社,创建了有机农业产业园区,试点生态农业,创造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合二为一”新模式,并以戴庄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带动20个村。

2001年,赵亚夫从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了,他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戴庄。当时的戴庄,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村集体不仅没有分文积累,还倒挂了80万元,是镇江市最穷的村。他决心用最新生态农业理念探索一条贫困村的致富之路。

当初刚到戴庄时,却并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赵亚夫勾画的农村小康图景,在村民们看来是天方夜谭。赵亚夫第一次办的科技讲座,只来了两个人。回家后,赵亚夫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他知道,农民是现实的,于是他决定要用实实在在的效益证明给农民看。

再度来到戴庄时,赵亚夫承诺给试种的农民免费提供有机“越光”稻种苗、有机肥和技术指导,不管好坏,每亩以1200斤水稻市价保底收购。

听过讲座的杜忠志答应尝试栽种1.6亩“越光”稻。赵亚夫来到村里,和杜忠志同吃同住,教他种殖技术。杜忠志按照赵亚夫教的方法,精心培育,当年就收获了700余斤“越光”稻,加工出来的大米卖到了8元一斤。杜忠志彻底服了,他现在逢人便说:“跟着赵亚夫,肯定能致富。”

杜忠志是戴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戴庄第一个在赵亚夫的指导下富起来的农民。如今他承包了有机桃园,还种植有机水稻和有机草莓,年收入20多万元。杜忠志的示范效应,调动了农民参与有机农业的积极性,随着有机农业面积逐年扩大,一大批农户富了起来。去年,戴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是2003年的9倍,由贫困村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古稀老人 仍在田间忙碌

三次探索,让老区农民的梦想生根、发芽,开出幸福之花。几十年间,赵亚夫每年至少有200多天“泡”在农民的田地里。他把百位农民培养成技术能人、致富能手,他手把手教过上千家农户,为农民授课30万人次,编写实用农业读物超百万字。他先后完成“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江苏丘陵地区农业发展技术新途径”等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出版《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草莓栽培技术图说》等专著。他创建了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句容)实验园,创建了我国南方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创建第一个江苏省(白沙)有机农业试验基地。

几十年来,赵亚夫的农业科技项目到哪儿,富裕就到哪儿,累计在茅山老区推广发展高效农业250万亩,直接給农民带来200多亿元收益。赵亚夫给自己定了“不收指导费、培训费、不搞技术入股”的“三不”原则。2008年,赵亚夫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兴农模范”称号,开表彰会时,他竟没一件像样西装。省里给他的30万元奖金,回去后被他捐出来发展戴庄农业。

如今,已是75岁的古稀老人赵亚夫,步履日渐蹒跚,精力也不如以前,但仍旧忙碌在田间地头,每周都会有三到五天的时间到老区村组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赵亚夫的手机里存了200多个农民的电话,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农民的各种需求,不少农民也把他的电话号码倒背如流。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每个月都要去一次绵竹,在当地建立起高效农业示范园。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践行乡土中国梦。”

55年的农村实践,赵亚夫用汗水和智慧辛勤浇灌着“乡土中国梦”,他也因此获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2013年,赵亚夫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4年,赵亚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5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等单位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今年“七一”前夕,赵亚夫又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北京受到大会表彰。 (责任编辑 党亚惠)

学习赵亚夫(范文) 篇4

向赵亚夫学习,一是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坚守信仰、矢志为农的奋斗精神。52年来,赵亚夫无论是从事农业科技工作,还是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乃至在退休以后,始终工作在田间地头,赢得了“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美誉。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为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镇江篇章。

二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扎根基层、科技兴农的实干精神。赵亚夫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把农民当亲人,长期扎根农村基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他不顾体弱多病,每年有200天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他编写了多达百万字的农业科普读物,免费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在他的带动下,茅山老区数以万计的农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服务群众,大兴求真务实、苦干实干之风,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

三是要学习他刻苦钻研、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的开拓精神。赵亚夫从引进20棵草莓苗起步,圆了百万农民的致富梦、小康梦、幸福

梦。他40岁学习日语,60岁钻研电脑,70岁走进从未涉足的蔬菜领域,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与时俱进、敢于超越的良好品质,学习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激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在各自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四是要学习他永葆本色、淡泊名利、至真至纯的奉献精神。赵亚夫不求个人升迁,不图个人名利,一心扑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崇高事业上;他不求回报,帮助百万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主持、经手的项目经费以千万计,但从不谋取私利。向赵亚夫学习,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赵亚夫》观后感 篇5

赵亚夫

历史教育是以历史教学为依托的。无论我们主张的是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还是人格教育、公民教育,若是架空了教学论的研究,其效果必然不佳。然而,传统的教学研究比较单一,所解决的问题多集中于对教学技能的阐释。大凡接受过师范院校正规训练出来的教师,则习惯上把教学研究等同于教科书的教法和课堂教学技能研究。近些年来,借课程改革的东风,这些观点和习惯有较大改观,我们开始采用“教学论”的思路,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以图解决深层次的教学问题,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

一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历史教学界取得了很大成绩。用赵恒烈教授的话说,是大约10年就上一个大台阶。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第一个台阶即恢复和重新厘定“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的时期,第二个台阶即创新并活跃“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时期,第三个台阶即出台“大历史教育观”和初步创建“中学历史教育学”体系的时期。毫无疑问,这三次进步都把教学研究放在了首位,只是各自的研究层次不同而已。“教材教法”,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科书的教法。“教学法”意在研究“教”与“学”双边的教学活动。“学科教育学”则欲把教学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事实上,“学科教学法”和“学科教育学”都已经触及了“教学论”的问题。不过,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教学法”的研究范围,应是学科教学的一般法则,它是“消费”教学理论的学科——使之适应教学的操作需要。

但是,90年代以后,我们则把它的研究“位格”拔高,该是自己本分内要做的事反而没有做好,使得“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相互游离,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学科教育学”好像一开始就不理直气壮。它就应该以研究学科教育理论为己任,倒要把自己打扮成无所不能的样子,结果给人的感觉是,它既不“理论”也不“实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其一,研究队伍势单力薄。所谓学术水平的提高,多是依赖个体自身的努力,且研究领域单一,学术视野有限,致使学术进步的轨迹不是“双边”的,更不是多边的。所以“教材教法”“教学法”“教育学”相互重合的现象不可避免。其二,长期以来的师范培养模式和教学研究方式,导致大专院校的研究者和广大的一线教师,十分缺乏对理论的亲近感和透析能力。教学研究无异于“教科书分析”和“备课”的代名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教学“论”,都是围绕着封闭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其三,教育理论界仍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现在,众多的、互为歧义的概念到处都是,不同派别的理论大相径庭,这使本来就缺乏理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学科教学界更为茫然。但是,我们还是打出了“历史教学论”的牌子,这个“论”字如果不是旧日的“教学法”,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翻阅了近5年来出版的所有历史教学著作,“教学论”的大致范围,包括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

式、教科书处理方法、教学资源建设、学业评价与考试、教师专业化等方面,内容是比较广泛的。但是,除了个别几本书外,不少著作只存名目而极少理论,骨子里仍然在表述教学法的东西。教学论“论”什么,怎样“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论”教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我看,这个“论”,首先是有关教学理论的“论”。所以要抓深层次问题,要有充实的上位理论做支撑。引申说,我们讨论的不是研究者的视角在不在“实际”问题上,而是要明确在怎样的“实际”问题的上。为了“实际”,仍去走“怎样教教科书”的老路,更新教学方式也好,创新教学模式也罢,其活动本身都会失去意义。我们当然不赞成这样的研究立场。然而,如果要讲有理论的“论”,就需做到两点:理论依据的“源”与“流”是什么?选择理论依据的理由是什么?其次是有关操作原理的“论”。教学既是艺术,也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看其掌握教学技术的能力。过去,我们看这种能力较为单一,关注的只是教学技巧。现在,教学技术不仅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技术含量已经占据了教学研究的主要位臵。比如,教学分析方法、分组学习的组织方式、行动策略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信息技术的使用等与教学有效性有关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有由教学技术生成的教师运用策略和作为教学领导者等诸多的专业技能。专业化的教学技术是成熟教学艺术的基础,即将教学进至到自然育化的程度。总之,如今我们对“历史教

学论”的建设,还仅是涉猎而已,完整的学科教学论体系还有待完善,教学论研究的范围还有待拓展,教学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此次课程改革让我们获得的最大机遇,就是将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谈课程问题即讲教学问题,反过来亦是。因此,更方便我们深刻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教学目标(行为功能与取向)、组织(行为模式与结构)、过程(行为实施与设计)、方法(行为内容与法则)、评价(行为工具与效能),这些最基本的教学论问题,势必要从课程意识、开发、实施的有效性方面思考,以求教学能够真正作用于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句话,我们欲求的教学论理应具有理论指导的功能和意义。

二 教学的境界,即是学问的境界。学问的境界,即是做人的境界。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是如此。所谓“教无定法”或“教法无法”,是在这个层次才成立的观点。过去,我在大学讲教学法课,一个学期要54个学时,总觉得太多了。因为它的实际内容,就是操作上的注意事项,10个学时足够了,其他的内容若不是站在讲台上以“占课时”的方式获得,对师范生而言仍属雾里看花。而教学实习仅有4到6课时的“试讲”,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在教学法之上,本应有个口径较宽、理论扎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做铺垫,可谁都知道这个基础在一般的师范院校有多差。这就造成了两个使教师的教学很难上境界的主因:越是整体学术研究水平低的学校,越重视教学法;越重视教学法,其教师的教学观和技能越是保守。自己没有学问研究的经验和探究问题的习惯,才会去依赖教学法。从功利的角度讲,教学法是为了满足两个基本需要:大众教育和普及文化的需要;为了保证最基本的教学水平,需要把教师训练成统一的规格。即“教学法”,不过是教学的一般规矩。但是,规矩不是境界。“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事实上,能够把教学提升到境界的教师则凤毛麟角,因为超越教学技术的功夫,不再受制于规矩。正如廓庵禅师《十牛图》中的寓意:由“寻牛”而起“得”的意念;进而借助正确的方法而“见迹”、“见牛”,先知道“牛无非是牛”的道理;再有“得牛”、“牧牛”后的丰富感受;待“骑牛归家”时,就会放下与牛相斗的内心冲突,以平静的心情进入“忘牛成人”的境界,至此牛还是牛,但已脱去早先“见牛”时的粗俗;所谓“人牛俱忘”的境界,已非技能和观念所能支撑,而是觉悟到可以法道自然的程度;由此“返本还原”而“入廛垂手”。以最平常的形式讲解最平常的道理,以最平常的道理解释最平常的人生,这便是一个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了!然而,言之教学,亦是由磨练教学的技术开始,“欲得则得”,得的多,体验的就多;而理念的作用,既指引觉悟的路径,也平和观念的冲突;当能够把理念和技术纯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动时,我们就进到了第一个高境界。当能够“返本还原”时,技术、理念、人格便浑然一体,教学的信念完全不是外在的东西,理论都显得无足轻重,因为真正指导教学的不是什么理论,而是教师所自信的人生,这便进入了第二个高境界;到最后一个境界时,就连任何的理

性都是多余的,当然信仰也不存在于任何形式。当然,这三个高境界都是以读书为基础,以思考为阶梯的。书读的越多越有见识,思考的越深越有自信。见识和自信又往往是教师因知道社会和学识的深浅,而会将智识自然而然地流露给学生。所以,古今中外的大学者皆不侃侃而谈,更不口若悬河。我以为,历史教学如果有“品”的意味在,即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以上三种中的任何一种),我们的教学论研究就还有不同的而且是较长的路要走。这个禅家事例中偈语所提示的环境、步骤、话语形式、常态且开放的互动方式等条件,与时下教育科学研究推崇的“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教学论要解决的问题,无疑应高于教学法要解决的问题。以往我们熟悉的研究方式,主要是基于描述性分析的定性研究。“教授法”研究由任务、对象到知识结构分析,从课堂教学方法到教学中的学习指导,无不是封闭性研究。而“教学法”研究,虽然加入了课程模式、教学方式一类新内容,但研究视野、研究方法并没有根本改观。只是在学习心理和测评研究方面,才多少借用到定量研究。鉴于这样的基础,我们还不好提从定性研究转向量的研究的口号,因为即使成功完成了这个转变,历史教学研究也还是落后于时代,更何况量的研究遭到教育理论家和人文社会学科专家的质疑久矣,整合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倒是教育界普遍的共识。所以,历史教学论依据此次课程改革纲

领的要求,应当为树立新型的课程文化有所建树,而且这个建树无论是渐进式的进步还是跳跃式的发展,都应该接受质的研究方法。

有关质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国内教育理论界已有不少介绍,还有陈向明教授、叶澜教授等人的卓有成效的实验。仅就理论而言,质的研究是对定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它从现象学(phenomenology)、民族学(ethnology)、生态学(ecology)获得理论依据,特别是“扎根理论”(ethnomethodology)——以切身体验研究民族状态,人种志(ethnography)——包括以生态学为背景的民族精神研究(ethology)等方法论,对质的研究的形成影响最大。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自然情境中的研究;连续性与整体性的观点;自下而上的归纳材料;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及人性化;文字形式的描述;动态、演化的研究过程。与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相比,它的研究过程是开放的、循环往复的,而不是一次的、线性的。采用质的研究改善现行历史教学论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起码可以在以下方面多有贡献: 第一,使我们注重观察自然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和活动状态。从平常处入手,追求真实、长效的学习成就。改变现在“开始,轰轰烈烈;过程,冷冷轻轻;汇报,硕果累累”的教学研究路子,要能够“蹲下去”,抓教学细节。学科教学论应用理论中的课程价值取向和组织方式,须通过激活师生双方的学习智慧,从平实处去做有效性教学的大文章。平实是以自然为前提的,而非人为刻意制造的情境。自然状态中的互动,才能获得真

实的学习体验。一句话,有真实的教学过程,才有真实的研究成果。因此,历史教学论研究理应体现教育的深刻性。至于采用怎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第二,不仅要提出问题和假设,还要特别关注和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实验变数,并能够对观察过程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和解释。质的研究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它需要教学环境的不同角色、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甚至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够在开放的、有弹性的情景中自由互动。在互动中相互间所建构的意义和世界,既需要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形成个性化特征,又需要包容或神入,即从共生、共存的立场,形成整体性认识。因此,质的研究中的素材采集及其丰富性,对话语解释的态度和方法,在体现教育深刻的同时,也反映了方法论的独特性。质的研究在成立之初,就吸收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应该说,历史教学论导入它有先天的条件。对如今的历史教学论研究现状而言,我想,当务之急是实现四个转变:将单一的陈述式历史教学向综合的问题式历史教学转变;将较为封闭的历史教学环境向开放的历史教学环境转变;将过于一元化的历史教学观念向多元化的历史教学观念转变;将太多概念化的历史教学向由学生可以支配的更为生活化、智能化的历史教学转变。这样,历史教学论就要研究问题的意义,解说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学习问题的生

《赵亚夫》观后感 篇6

《青花》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着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由于我讲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寻觅青花的经过,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最后再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的`含义。上课伊始,以欣赏《青花瓷》的图片导入,精美的图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致。在基础达标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课下完成,课堂上同桌互批,同桌互说。由于这篇文章比较长,我想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设问导读”我设计了让学生先找出过渡段,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感受企盼,一部分是感受寻觅,设计时是第一部分让学生自学为主,第二部分让学生重点感悟,并理解重点句子,最后拓展练习,提炼中心,让学生来完成“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更赞美(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节课设计的思路清楚,重点突出,但是课堂上的效果不太好。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给学生设计的问题还不是太明确,例如在“精读感悟”的第一环节,感受企盼中,“读1-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是只思考还是完成这两道题没有说明白。致使课堂上有些同学写上答案,有些同学却没写。

2、课堂上的激励性语言太单一,课前其实也提醒自己,但在课堂上害怕浪费时间,对学生的鼓励不够。

3、课堂上有些问题的落实不到位,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而没有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有些老师说过的问题仍然不会,可见落实非常重要。

★ 《青花》教学反思

★ 青花的教学设计

★ 《青花》教学反思2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 冬青花原文及赏析

★ 《青花》课后的练习题

★ 《冬青花》阅读答案

★ 青花瓷瓶阅读理解答案

★ 雾里的青花泥读后感

★ 教学反思格式

安全演讲稿 赵亚敏 篇7

济宁市霍家街小学赵亚敏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看,蔚蓝的大海里,鱼儿在自由自在地遨游;你们听,茂密的森林中,鸟儿在欢快地歌唱。这个世界最生机盎然的就是生命!正是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让我们的整个世界也鲜活起来。我一直喜欢那一首歌:《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我就感到生命的可贵。有人将生命比作宝藏,有人将生命比作黄金,在我看来,生命则是春日里绚丽的花朵。它是美丽的,却也是脆弱的,需要灌溉,更需要呵护。

我是一名教师,在我们每天的工作中,几乎都在重复着学习安全、宣讲安全、督促安全的工作。那一副副醒目的安全标语;那一声声 “小心路滑”、“上下楼梯别拥挤”的温馨提示无不记载着我们对学生安全的重视和付出。我们用汗水、智慧,乃至生命浇灌着这脆弱的生命之花,演奏着动人的和谐校园之歌。看着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快乐地奔跑在校园里,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感到无比的欣慰!

可是,事实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由于人们安全知识的贫乏,安全意识的淡薄,安全思想的松懈,在我们身边就发生过多起学生安全事故。多少血淋淋的事故,让无数父母失去了孩子,让无数个家庭失去了欢笑„„一次事故,就是一片血泪!一场撕心裂肺的悲痛啊!

2003年5月20日,四季坪村的村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灰色的日子。七个孩子为了早点赶往学校。乘坐了一辆没有牌照的农用车。这辆农用车在经过一段危险地段时,因司机操作不当,连车带人坠入山谷,车上的乘客无一人生还。血肉模糊的尸体摆满了整整一段公路。更让人揪心的是,十分钟前还活蹦乱跳的7名小学生,现在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可他们那一双双小手却死死地拽着血迹斑斑的书包,怒目圆睁的双眼迸射出满脸的遗憾和悔恨„„

面对触目惊心的场面,面对不寒而栗的情景,山泉在哭泣,大地在哀鸣!那一声声悲吟,是所有目睹者向苍天呐喊的强音。它虽然无法唤回九泉之下孩子的灵魂,但足够引起我们每个人的深思与反省!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们,平时的安全教育是否到位?我们的安全意识是否浓厚?这惨痛的事故,让七个家庭失去了欢笑的权利,让七位母亲在哭泣号啕,只因为忽视了安全问题,一个个如鲜花般的生命在瞬间凋零,给家人、朋友以沉重的打击。

安全来自警惕,事故出于麻痹。悲伤的往事不堪回首,惨痛的记忆历历在目!历史不会忘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为什么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因为,在这次大地震中,倒塌房屋最多的是学校,死伤人数最多的是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汶川地震中共有5000多名学生遇难。这5000多个家庭,因为失去孩子而失去欢乐,这10000多位父母,因为失去孩子而生不如死!

朋友们,孩子在父母眼里,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在老师眼里,是展翅待飞的雏鹰。孩子的安全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据统计,每年全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竟达到一万六千多人,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一天就有40多名学生丧失年幼的生命。数字是枯燥冰冷的,但它却是一个个鲜活生命消失的见证。这是多么惨不忍睹的数字啊!作为一名教师,我朝夕相对的是一群单纯而又稚嫩的生命。面对这么美好的生命在瞬间凋零枯萎。我的心如切肤般的痛。无数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关注孩子安全,刻不容缓!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安全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长和班主任的事,更不是办一次

手抄报、开一次班会和搞一次安全教育活动就可以完成的事。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办手抄报、可以不答安全知识问卷,但是孩子们必须知道,当自己遇到危险的时候,如何避免和远离伤害。正是警钟长鸣的安全意识、正是常抓不懈的的安全教育,正是训练有素的逃生机制、正是细密周全的疏散方案才会有桑枣中学全校师生在1分半中以内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亲爱的朋友们,请您紧记并告知你身边的朋友。安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生命关乎着民之安危,学校的安全关乎着国之发展。儿童健康成长,学生安全至上,不能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我们希望:所有的父母长辈,都能给孩子多一份安全提醒;所有的社会公民,都能为孩子的安全尽一份责任。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呵护这娇嫩之花,让生命之花在和谐校园绽放得更加芬芳、灿烂!

最后,我想把一段关于生命的小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一棵绿色的大树,每一片新叶都弹奏快乐的音符。粗壮的树干支撑季节的天空,岁月记录着成长的脚步。

生命是一棵绿色的大树,有时也显得十分脆弱,事故的飓风一旦袭来,就被摧毁,走向死亡的归宿。

《奥尔夫》读后感杨璐 篇8

观音山音乐学校杨璐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它不仅仅介绍了有关奥尔夫的生平、音乐创作和教育思想,还介绍了许多相关的课例,我看了以后深受启发。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是世界著名音乐教育理论之一。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原本性音乐”,即音乐学习“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音乐学习过程在中,人人必须亲自参与、创造和表现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期间。此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理念,是最接近自然、最原始、最原本的人类的状态。奥尔夫认为只有通过这种原本地即唱奏动说综合的艺术,才能把人类最宝贵地生灵东西开发、挖掘出来,并伴随一生永葆青春活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强调:孩子是教学的中心。他认为如果学生能唱得好、奏得好,首先要使他们喜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奥尔夫教学法还明确指出:“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学生通过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表演活动来掌握一些音乐的词汇,如谈话、运动、唱歌、演奏和玩耍,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也是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即兴性原则。奥尔夫说过:“所有的音乐教学应当从‘游戏’入手,而通过即兴达到它的目的和成功。”奥尔夫正是从这一点开始他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 即兴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也正是这个体系经历七十余年生命力仍长盛不衰的原因。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奥尔夫教学法正是以即兴为手段来实施回归自然的理念。因此,即兴是其最有魅力的组成部分,在即兴的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还可以培养敏锐的听觉、精确的节奏感、相互的配合。对于音乐结构的感知,对于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注意力的集中,实际上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对音乐能力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改革也提倡即兴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儿童心理行为分析,他们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为满足这种愿望,增强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儿童的创作活动。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得机会,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创作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与表现。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由的参与、既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了个性,又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如学生进行声音模仿、节奏问答、身体律动、固定音型伴奏等,这些创作活动使学生应声而起,没有思想包袱。

上一篇:枣核精品教案下一篇:与父母一起过生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