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共7篇)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篇1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家国一体
2.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
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伦理道德
3.老子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契:商人的祖先
5.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 6.鲁国大夫公孙豹: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君子求道,处士,隐逸,穷而乐 7.一般来说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
由伦理学家或统治阶级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得到认同的习俗性规范 8.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的概括为九项: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9.孟子将母徳扩展为五伦十教
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0.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
礼义廉耻;(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强省用,敦蒙纯固,和协辑睦)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棩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11.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12.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爱孝悌
13.礼之运作,包含有 之德 谦和
14.老子曾以江海处下为例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15.在中国社会中,是直接贯通的 家,家乡,国家
16.克己奉公培育了一种整体主义的精神,要求个体服从服务于整体 17.中国到的不完全反对私利,关键看是否合乎道德 18.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质上是
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立的精神
19.中国传统伦理形成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集中体现为以律己修身为特征的道德修养学说,这种学说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
20.修己慎独的修养传统培养了中华民族践履道德的 自觉性与主动性
21.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
22.孔子强调
,并把它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见利思义
23.宋明理学在把义利与公私联系的同时,又把义利与
等同 天理人欲
24.孔子把
作为重要的德目 温良恭俭让
25.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以实为标准,反对虚伪虚妄,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以实为价值标准的规范和美德如老实,诚实,踏实,实在
26.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这些道德人格按照其体现道德理想的不同程度可分为:
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
27.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一种伦理政治秩序 周礼
28.孔子对中国伦理学最突出的贡献,是中国伦理精神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 仁
29.儒家伦理精神的运作还需要道家的人生智慧作为结构上的补充 30.道家更重视个体,无为,出世
31.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 汉唐
32.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四书伦理体系已经形成 33.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34.大学之道是培养统治阶级理想人格的途径,大学精神就是 内圣外王 35.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大学、中庸
36.董仲舒以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成为不可动摇的名教获礼教 37.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是
崇拜,其余的有自然神崇拜,动物神,鬼魂 38.道教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 东汉时期、39.道教在时期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魏晋时期
40、南北朝时,道教最大发展是卑微寇谦之改革五斗道米,创立北天师道 41.唐宋之后一些道派逐渐合流,形成 正一道
42.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佛教的根本义是 神不灭
43.魏晋时期,和
合流,形成玄学,佛学,六家七宗;六家: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家七宗又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派别:心无,即色,本无
44.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和成熟期是,此时期的佛教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隋唐二代;把佛性心性化
45.儒家有传统儒家与新儒家之分,但二者都注重用事,有强烈的入世精神 46.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
学说,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观念 五行,阴阳
47.周易古经以 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八卦
48.中国哲学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它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49.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50.原始儒学的经典有被称为经书的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5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的生命精神 创造性
52.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53.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 仁
54.儒家的理想是要把仁爱的精神,有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爱宇宙万物
55.儒家精神是一种 的精神 极高明而道中庸
56.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 57.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都是强调 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 58.道家追求的自由是
精神的超脱解放,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 59.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60.佛教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性本真
61.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也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蕲向 62.中国佛教哲学,削减了宗教的意识,更加世俗化 63.天台宗的智慧是 圆融的智慧 64.华严宗提倡 开放的心灵
65.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
化平淡于神奇,寓神奇于平淡,张扬了人的主体意识,肯定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甚至不用语言,“棒喝”
66.宋明理学建立了以什么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理气论,心性论
67.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68.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道德理性对于与血肉之躯相连的情感欲望的制约
69.整个宋明理学讲什么提高为本体,重建了 道德 人的哲学
70.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什么为代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1.古人把什么称作宇、宙
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 72.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 视变化为创新
73.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与时俱进,创造美好世界 74.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周虽旧制,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75.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哲学有 主张,也有 主张 天人合一,天人交胜
76.天地宇宙本身及含有价值。,而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必再另追求外在与人间的天国或彼岸世界 77.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 境界说
78.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致的 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
79.儒家追求到的宇宙,道家艺术天地,佛家宗教境界 80.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
81.中国儒释道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体悟的方法,是悟道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 82.朱熹强调,主要属于什么范畴 以知为本,知先行后;道德
83.朱熹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从逻辑上讲,知先行后,知主行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
84.中国哲学家的行为方式是 理想与理性的统一,价值与事实的的统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 85.西方的文化是,中国的文化可称为,是一种 智性文化;德性文化;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86.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十分注重 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87.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同 88.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性特色 89.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什么伦理类型 天地合德
90.张载把什么称作为孝 尊高年,慈孤弱,怜惜残疾鳏寡
91.血亲意识,即 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
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92.中国人对血缘关系的注重,其语言表现时 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
93.中华民族以 来形容悲伤之家的情感 如丧考妣
94.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是 伦理道德学说
95.哪几个论互相分不清
道德论,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
96.中国人伦小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97.在中国文化系统里强调在道德的面前 人人平等
98.伦理文化消极的一面
讲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的理论之源
99.中国文化的特点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100.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 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 101.中国文化的生命延续力的内在基础 同化力和融合力
102.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 自我认同感,文化群体归属感
103.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征,并形成了
农业型物态;实用经验理性、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异观念 104.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同 105.中国人的审美,伤春悲秋,都与农业生活有关 106.务实精神是一种 群体价值趋向 107.中国贤哲一向倡导的精神: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108.求久的观念应运而兴,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
109.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 110.社会组织主要是在什么样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
111.宗法制度在中国根深蒂固因为: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自然经济长期延续 112.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 宗族
113.人道亲亲说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114.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各个领域
115.论语中利用自然知识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不以研究为目的 116.重人伦轻自然也体现在教育领域,例如唐代的二馆六学 117.所谓经学传统是指
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
118.汉代经的地位被大大提高了,到宋朝又扩展为十三经 119.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
120.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渗透、科学未能充分独立、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一定影响 121.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建有为,贵和尚中 122.中国文化比较重视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3.天人合一问题的理论实质是,其最基本的涵义是 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124.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在天地人之间,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125.“天”成了人们视线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是主导和目的 126.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学 127.宋明理学有三个主要派别 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
128.强调道德理性对于个人境界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129.儒家的三纲领,霸条目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30.和同之辨
五味相和,六律相和(中药的开方,园林的建筑)131.不狂不狷,狷:清高自守,有所不为;耿介 乡愿:德之贼,无原则的和气 13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精神激励、整合创新 133.自从西周以来,什么观念深深扎根与于中国人心中 大一统
134.诸子百家学说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共识 135.1839年,林则徐主持编译了,介绍了,地位是
四洲志;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现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13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137.洋务运动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138.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139.早期维新派
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从学习“西技”到“西政”
140.维新派是文化教育面貌一新,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革命相继而起
141.康有为所宣扬的儒学是一种“儒表西里”的新儒学
142.20世纪初,八国联军后,掀起了一个译介西方社会政治学术著作的热潮 14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经世思想,变易思想,民本思想 144.中体西用论,本为文化论,全盘西化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篇2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无为而治最早的出处源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常被误解为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其实,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无”,表面上守弱处静,无所作为,实际上遵循万物的本性而不违逆,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足知止,就已经是有所作为,也能无所不为。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最生动的说明了“无为”与“无不为”的关系:治理国家犹如煎小鱼,煎小鱼乱搅就会搅烂,不乱搅,就是无为。用这种“无为”的办法煎好了鱼,治好了国家,就叫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样也就达到了“无不为”的目的。
在解释清楚“无为而治”的基本内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其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对“无为而治”的最好实际应用。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例如图片与科教片结合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学习兴趣,之后进行相关的总结。这里我们进行简单的说明。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李冰创建都江堰,2260余年来,川西10余州县“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沃土。故史称之为“川西第一奇功”。而今,都江堰也是正使用着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地区1010万亩良田和提供7市36县的城市、乡镇的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养殖业用水,旅游业用水。如此通古贯今,造福于人类的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全世界唯此一处。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坚持以和谐为本。表现出来就是“无为而治”、“因势利导”。都江堰无坝,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都江堰主要功能是灌溉农田。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是为“避沫水之害”、行舟、溉田。防洪排涝,是那时保全川西居民性命,改造川西湿地,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
通过介绍都江堰的文化意义,学生在无形中对“无为而治”的抽象思想就有了形象的把握。但是如何与自身、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自己能够智慧生存,我们可以适当的举例,引领学生举一反三。
用现代管理学的事例来让学生感受“无为而治”的奥妙。老子的思想是管理哲学,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却是将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治大国如烹小鲜”,直至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艺术中,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虚拟空间的存在也日益渗透到管理实践中。美国管理专家毕可斯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未来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有人在外面拜访客户,所有的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种趋势,恰恰也为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管理和严格管理,意味着组织的分权,把权利从领导者手中分散到组织成员中,成员获得了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领导支持、指导、协调成员的工作,激发成员的智慧。这时领导就是集体智慧的网络,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信息,形成一种“无为管理”的管理理念。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取消管理,而是管理进入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管理达到如此境界,才能使领导者摆脱日常事务,面对未来,纵观世界,审时度势,筹谋大计。貌似无为,事实是更加有为,更加有效率。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终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图标与动画结合的方式来说明无为而治的现代管理学应用,形象生动,便于说明。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初接触中国文化理论的学生,大都会因其茫如烟海和博大精深而产生畏惧心理,故而教师必须始终做到把自己真正消化的知识和体悟用最简单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必要时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打消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困难和顾虑以后,就可以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上倾注心力。我们认为,文化情怀的熏陶和文化生活的创造,是该门课程的最终目的之所在。通过研修课程,希望学生都能过“一种有文化气质、有文生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文化生活里,华贵而不可有铜钱臭,简朴清素而不可邋遢无礼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师生课堂讨论(按各重点、难点章节安排):在上课时事先提出讨论任务,学生听完课后,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程讨论。事先指定个别同学带头,其他人自然跟上。教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听完一位发言后,先让其他学生提问,然后作出点评。随后下一位学生发言,照此进行下去。每学期可以安排2次-3次课堂讨论,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演说辩论能力。
(2)多媒体演示、参阅网络:尽量结合学生自己的专业,思考文化现象,在作业中体现出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观看有关文化影像:例如在讲述思想文化时,我们既可以借助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安排观看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名家讲授来更深刻领悟大家思想之美。讲授器物文化时,组织观看《探索发现》栏目。让同学们感到既在学习,又在享受,调节学习节奏,形成课堂讲授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活跃局面。看完后,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小论文)。
总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中难以尽述,教师必须以轻松活泼的教学技法让学生易学易懂并将其身心沉浸其中。这种教学技法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迫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调节诸环节上精心推敲并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蔡世华.“中国文化概论”课定位与教学视点[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2) .
[2]刘红.中国文化教法的多元化尝试[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3) .
[3]宦书亮.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 2008 (5) .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 篇3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
关键词:教学原则;文化模式;精神统摄;价值系统;文化传统
2000年以来,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十多年来,在教务处等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先后申报并获批院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颇有成效的课程建设。
就课程性质看,中国文化概论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历史课程有着根本区别;它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作为由精神到物质,由形上到形下的有机体系特性,体现出其核心价值、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概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精神运动轨迹及其决定的诸方面具体的外在形态为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从而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和基本特性。而一般性教学原则的确立,则是课程特性与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
经过近20轮的教学实践和不懈的理论探索,我们精品课程组逐步提炼出能体现本课程特性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文化精神统摄原则
这一原则应该是诸教学原则中的核心原则,因为它体现着我们对文化特性的正确认识:所谓“文化”,不是由一堆互不相干的僵死物堆积而成的混合物,而是由内在灵魂统摄的生命有机体。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与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都认为,每种文化就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她的诞生、成长、强壮、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1][2]。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认为:文化模式即是“文化”的存在方式,它是民族文化各层面的复杂元素围绕该文化的核心价值系统(即本尼迪克特所谓的“制度化了的动机、情感和价值等背景”)或总体目标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整体”决定着各构成元素的基本内容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部分”从不同侧面显示“整体”的终极价值;离开了“整体”的精神统摄,各个“部分”即成为难以理解的“文明的碎片”[3]。
因而我们认为: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区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与文化知识课程教学的内在依据。目前各高校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大致有数十种,重点不同,体例各异,但其教学模块设计的主体部分大多依据文化结构三层面(物质、制度、精神)或四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安排章节。虽然大多数教材把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基本特征等作为全部教学的提纲挈领性内容,但真正把哲学与宗教作为中国文化(也是其他民族文化)精神层面中核心价值系统置于统摄全局或枢纽地位,以此展开其他文化层面的教学模块,似乎还未被广泛采用。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影响深广的权威性教材,以体例的严密性、知识的涵盖性、文献的丰富性、评论的精当性,具有无可置疑的开创性和典范性意义。就体例或教学模块设计思路看,该书“上编”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政治基础及其发展历程,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宏观视野。“中编”具体展开,依次论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具体文化形态。“下编”在此基础上综述中国文化的类型特征、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内容。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主体部分,依次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其他多种颇有影响的教材与此大同小异。上述体例,显然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唯物史观的体现。然而,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对特定民族文化基本精神、核心价值系统的把握,是理解其文化结构及其具体外在形态的依据和前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此只能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金元浦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则在“总论”基础上,依次重点论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法文化、佛教文化基本精神。全书以此为枢纽,形成精神文化统摄整个中国文化有机体的大格局。则较好地体现出“文化”有机体本质特征。
根据文化模式理论及其凝结的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我们经过多年探索,设计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如下教学模块:
第一部分:源流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历程。中国文化发生期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融合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及其价值系统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本体论。所谓“本体”,就是文化有机体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是统摄整个文化有机体的灵魂,也即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中与“部分”相对应的“整体”。它主要包括宗教与哲学,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特性正在于此。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模式以宗教为核心,而具有世俗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哲学精神为灵魂,也即以儒、道、佛(学)等思想学说及其最终相互融合形成的宋明理学统摄着整个文化有机体。因此,哲学与宗教成为整个教学模块的枢纽与核心,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是“纲举”环节。
第三部分:形态论。这是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统摄下具体展现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典章制度、史学传统、民俗文化、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它们从各个侧面、各个层面体现着中国文化“本体”的人本精神、德性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中庸精神等。在这些基本精神的统摄下,那些具体文化现象才能得以很好地被理解。这是围绕“纲”的“目张”。
第四部分:转型论。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历程及当代中国民族新文化建设。它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透过外在具体文化现象的变迁,探讨中国文化模式的精神蜕变历程,显示在精神蜕变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
在现代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人类文明已从“民族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任何民族文化的考察都不得不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进行。因此,在中外文化比较背景下,如何把握、正确评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批判继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所谓“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是指在考察中外民族文化,尤其是比较中—西方文化价值系统时,应充分承认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延传中的现实合理性,而不能从当下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在抽象概念的阐释中,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本身进行片面、抽象的高—低、文—野、优—劣评判。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各民族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其在各自生存环境中的生产方式与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其民族或社会共同体生存状态、发展需求和历史变迁的反映,是各民族成员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常常截然相反的文化价值观念,都有其现实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判断特定价值理念对特定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欧洲文化的个人主义传统及其人权观念、平等观念、契约与法治意识等,来自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传统,来自其航海贸易的社会经济模式,来自古罗马帝国的法治精神,来自中世纪北欧封建制度下权利与义务对等传统。这些对中国人非常陌生的文化理念在欧洲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却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同样,东亚大陆孕育了中华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束缚于土地的小农经济模式,使中华民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牢固的宗法社会结构;宗法社会的扩大,酝酿了建立在政治权威与家族伦理基础上的大一统政治及其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以儒家忠孝观念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念。它以一定程度上以限制个人权利与自由为代价来保证全社会、全民族的整体和谐及强大的向心力。因而,东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各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适宜性,我们难以脱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依据作抽象概念的优劣比较。“五四”时期,陈独秀处处以西洋文明价值观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胡适强调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以及辜鸿铭式的文化爱国主义,今天以此原则看来,其偏颇之处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一律平等。“文化”从本质上说是特定民族、特定社会的人们生活方式的综合,其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别。比如,东方伦理文化精神未必就比西方人权观念和法律意识“低级”;西方的个人至上传统也未必就是东方文化群体协作精神的未来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西方及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应作历史性判断,事实性判断,而不能在中外文化比较中作孤立、抽象的价值再判断。这才是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它以历史文献及出土文物等各种物化遗迹,为我们所感知,但本质上已不再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其所形成的传统,传统“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traditum),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的东西”。[4]作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代代相传的东西,传统是活在当下的历史。作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以思想信仰、社会心态、民风民俗等形式,对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社会行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与规范力量,成为社会意识和存在方式的精神本源。现实社会的人们正是通过文化传统,与自己的祖先建立起密切的思想交流与精神共振,实现着历史与现实的相融共存。
因此,我们今天——还有将来,不管是重大社会生活,还是个人的日常处世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文化传统的显在影响与潜在规范之中。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的理论依据。系统梳理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并非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考察我们自身的文化渊源,反思今天我们对自身传统的继承、发扬和改造。认清我们当今的文化生态,促进我们的“文化自觉”,以更加理性地进行“文化选择”。总之,重温传统以认清自我,追溯源流以把握现实,改造文明以开创未来,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宗旨所在。因而,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原则。
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总和——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某种反作用。唯物史观正确阐释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运动诸多方面的一个侧面,诸多“轮回”的一个环节。实际上,人们的生产与各种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生活、文化形态缓慢变化、渐进发展,而其最终结果——思想观念、文化精神的重大变革,则推动历史与社会文化产生质变,产生里程碑式的突变,以致往往开创人类历史文化新纪元,而非仅仅是唯物史观框架下所谓的“反作用”。在中国,这种文化现象被解释为上天的启示与“圣贤”的教化。在西方,则是柏拉图的“绝对理念”映照论、基督教“上帝”意志说、黑格尔“绝对精神”决定论以及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创论等。广义而言,人的精神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远离具体、纷繁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各种精神运动(神话的、宗教的、哲学的、伦理的等等),其重大变革对人类历史运动与文化变迁的推动,往往就是总结性与开创性的,是里程碑式的。
因此,这一教学原则使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必须超越复杂历史表象,清晰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结构图”与“精神运动图”。在此宏观视角下,漫漫五千年中华文化纷繁复杂的变迁历程,实际上就是取决于几次重大的民族精神蜕变:远古神话逐渐凝结的“贤者崇拜”社会情结,奠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思想基础;传说中的颛顼“绝地天通”宗教革命,推动远古中国原始宗教向成熟宗教的迈进;周初“敬天保民”政治伦理的确立,结束了殷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模式,开创了伦理型、世俗型“礼乐文明”辉煌时代,奠定了中国文明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文化成果,历史性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图;董仲舒“天人合一”神学目的论,开启了儒学独尊及其宗教化历史进程;陆王心学从理学体系中反叛而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人”成为万物的尺度,从而成为宋明时期尤其是晚明以后近世中国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石。同理,在近现代中西文化挑战—应战大格局中,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运动图谱”,才能更好地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把握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历程中的历史运动轨迹。
参考文献:
[1]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一、二卷)[M]. 吴琼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M]. 刘北成,郭小凌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C]. 傅铿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5-130.
[4] [美]E·希尔斯. 论传统[M]. 傅铿,呂乐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原则与培养目标研究”成果之一(批准文号:20100914)]
物联网概论知识点总结 篇4
简述物联网的定义,分析物联网的“物”的条件。相应信息的接收器 2 数据传输通路 3 一定的存储功能 4 处理运算单元 5 操作系统 6 专门的应用程序 7 数据发送器 8 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9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卫衣编号
简述15年周期定律和摩尔定律?
15年周期定律: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被称为“十五年周期定律”。1965年前后的大型机,1980年前后的个人计算机,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联网革命。2010年正是物联网的天下。
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名词解释:RFID,EPC,ZigBee?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EPC:产品电子代码
ZigBee:低速短距离传输的无线网络协议
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分层:应用层,网络层,感知层 四大部分应用,支撑,传输,感知
分析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应用难点?
关键技术:RFID,传感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
应用难点:技术标准难题,安全问题,协议问题,IP地址问题,终端问题 举例说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及前景?
应用领域: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金融与服务业,精细农牧业,医疗健康,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环境与安全检测,国防军事 前景:“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章
什么是EPC 中文称为产品电子代码,是国际条码组织推出的新一代产品编码体系。
请简要叙述EPC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部分的英文简写
EPC编码有几项技术要求?每项要求具体如何?
条形码分为几种?请简要说明每种条形码的特点
RFID系统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
标签,应答器,阅读器,天线和中间件。
电子标签分为哪几种?简述每种标签的工作原理
RFID产品的基本衡量参数有哪些?
天线效率,方向性系数,增益系数,方向图
简述天线的工作原理。
无线电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功率,通过馈线(电线)输送到天线,由天线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后,由天线接下来,并通过馈线送到无线电接收机。
抛物面直径D:2m,中心工作波长2cm,求其增益近似值。G(dBi)=10lg{4.5×(2/0.02)×2} 如果已知天线长度0.5 G(dBi)=10lg{2×0.5/2}
RFID天线主要分为哪几种?各自的特点如何?
近场天线:设计比较简单,一般采用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线圈型天线。远场天线:工作距离较远,一般位于读写器天线的远场。
偶极子天线:可靠性极高,高增益,高功率,窄频带场合使用。微带贴片天线:质量轻,体积小,剖面薄,成本低,易于大量生产。
第三章
简述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组成
基本原理:把特定的被测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某种可用信号输出。组成:敏感元件及转换元件
简述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静态特性:是指被测量的值处于稳定状态时的输出与输入关系。动态特性:是指其输出对随时间变化输入量的响应特性。
简述超声波传感器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系统组成:发送传感器,接收传感器,控制部分与电源部分。
工作原理:超声波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的机械振荡,有两种形式:横向振荡(横波)及纵向振荡(纵波)。超声波可以在气体、液体及固体中传播,其传播速度不同。另外,它也有折射和反射现象,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有衰减。在空气中衰减较快,而在液体及固体中传播,衰减较小,传播较远。利用超声波的特性,可做成各种超声传感器,配上不同的电路,制成各种超声测量仪器及装置,并在通迅,医疗家电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什么是智能传感器?画出它的工作流程图。
是具有信息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带有微处理器,具有采集,处理,交换信息的能力,是传感器集成化与微处理机相结合的产物。
比较微电子机械系统与传统机械系统
是一种高度智能化,高度集成的系统。尺度小,功能灵活而强大,可以进行大批量,低成本生产,使其性价比大幅度提高。
列举常用的MEMS传感器,并进行比较。
微机械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传感器,微机械陀螺仪,微流量传感器,微气敏传感器,微机械温度传感器。
举例微机械温度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
第四章
作图说明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和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将传统传感器采用点对点传输、连接传感控制器而构成传感器网络雏形,我们把它归之为第一代传感器网络。随着相关学科的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感器网络同时还具有了获取多种信息信号的综合处理能力,并通过与传感控制器的相联,组成了有信息综合和处理能力的传感器网络,这是第二代传感器网络。而从上世纪末开始,现场总线技术开始应用于传感器网络,人们用其组建智能化传感器网络,大量多功能传感器被运用,并使用无线技术连接,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渐形成。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无中心,互相协作,大规模,自组织,多跳路由,动态,可靠,以数据为中心,与应用相关
自组织网络与其他网络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特点?
无中心和自组织性,动态变化的网络拓补,受限的无线传输带宽,安全性差,多跳路由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算法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扩展性,稳定性,鲁棒性,收敛性,能量感知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技术有哪几种?
与路由相结合的数据融合,基于性能的数据融合,基于方向组播树的数据融合,基于移动代理的数据融合。
第五章
什么是虚拟化?其有哪些常见类型?
是将原本运行在真实环境上的计算机系统或组件运行在虚拟出来的环境中。常见类型:基础设施虚拟化,系统虚拟化,软件虚拟化。
比较服务器虚拟化的两种典型方式。寄宿虚拟化,原生虚拟化
简述服务器虚拟化的核心技术。
CPU虚拟化,内存虚拟化,设备与I/O虚拟化,实时迁移技术
简述服务器虚拟化的优势。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用兼容性,加速应用部署,提高服务可用性,提升资源利用率,动态调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
简要说明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应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各自的使用范围。办公环境(移动办公),广域网,企业,个人计算机或智能手机
谈谈你对IBM公司虚拟化管理的认识。
实现了多个虚拟化器件跨多个虚拟化平台的自动化部署,并且避免了部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错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六章
简述云和云计算的基本概念。
就是互联网上的提供计算服务的计算集群。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
简述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的基本概念。私有云是由某个企业独立构建和使用的云环境 共有云是由若个企业和用户共享使用的云环境 混合云是指公有云与私有云的混合
简述云计算的四个本质特征。
资源配置动态化,需求服务自助化,以网络为中心,资源的池化和透明化,简述云计算与并行计算的关系。
简述分布式计算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云计算与分布式计算的关系。
简述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关系。
论述云计算与物联网的关系。
云计算的核心就是以虚拟化的方式提供各种服务,而物联网的应用本身就是以“云”的方式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需要借助于云计算技术解决大量的问题,是云计算在现实中的一种应用形式。
简述云计算服务的三个层次。
添加云计算的优势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专业分工,提升资源利用,减少初期投资,降低管理开销
云计算之于物联网
云计算解决了物联网中服务器节点的不可靠性问题,访问服务器资源受限的问题,让物联网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增强了物联网中的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了智能化处理程度。
第七章
简要说明物联网中的加密机制
分析几种身份识别技术的安全性
简述两种物联网密钥管理技术的原理
DES 使用一个 56 位的密钥以及附加的 8 位奇偶校验位(每组的第8为作为奇偶校验位),产生最大 64 位的分组大小。这是一个迭代的分组密码,使用称为 Feistel 的技术,其中将加密的文本块分成两半。使用子密钥对其中一半应用循环功能,然后将输出与另一半进行“异或”运算;接着交换这两半,这一过程会继续下去,但最后一个循环不交换。DES 使用 16 轮循环,使用异或,置换,代换,移位操作四种基本运算。RSA的算法涉及三个参数,n、e1、e2。
其中,n是两个大质数p、q的积,n的二进制表示时所占用的位数,就是所谓的密钥长度。
e1和e2是一对相关的值,e1可以任意取,但要求e1与(p-1)*(q-1)互质;再选择e2,要求(e2*e1)mod((p-1)*(q-1))=1。
(n,e1),(n,e2)就是密钥对。其中(n,e1)为公钥,(n,e2)为私钥。[1]
RSA加解密的算法完全相同,设A为明文,B为密文,则:A=B^e2 mod n;B=A^e1 mod n;(公钥加密体制中,一般用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e1和e2可以互换使用,即:
A=B^e1 mod n;B=A^e2 mod n;
什么是信息隐藏?简述其原理
是指为了防止数据泄露,将该数据嵌入某种载体中。
基本原理:A打算秘密传递一些信息给B,A需要一个随机消息源中随机选取一个无关紧要的消息C,当这个消息公开传递时,不会引起怀疑。
对比DES和RSA算法,分析其优缺点
DES是分组加密算法,速度快,使用单一密钥,加密解密都使用同一个密钥,以半用于大量数据加密,目前处于半淘汰状态。
RSA算法是流式加密算法,速度慢,但是使用成对的密钥,加密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有利于保密和身份认定,一般用于加密DES类算法的密钥。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篇5
1、设计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狭义是指把一种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即:以明确的观念作为最终作品的充分前提,以推进其实现并达成目标的现实手段为基础,完成对形式的建构过程和创造性活动,在专业领域内称为设计。
广告设计是将一个广告宣传意图外化为某种视觉样式的创造性行为。
2、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和理解: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顾名思义,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就是通过用视觉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所以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要素就是文字、插图以及标志,这三个是视觉传达设计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这也就决定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把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这些要素传递给每一个接受到这个信息的接受者,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传播的作用。在设计学中,还是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出了一个划分,主要有:字体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招贴设计。
视觉传达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
所谓“视觉符号”,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也包括舞台设计、音乐、纹章学、古钱币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
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
3、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界下半期,最早产生于意大利。BARROCO,原指不圆的大珍珠,引申为不规则、过分夸张的激情,过度豪华与浮夸。
绘画特点:
1、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
2、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和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关注空间感和立体感;
5、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和综合运用;
6、浓重的宗教色彩。
4、洛可可风格:
产生于法国,具有崇尚贵族风尚的时代特征。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罗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
1、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2、崇尚曲线美,受到东方艺术灵感的影响;
3、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将装饰发挥到极致;
4、轻巧、纤细、繁琐而华丽,注重细节的精雕细琢;
5、采用不对称手法,常用弧线、S形线和半色的浮华色彩;
6、多以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形象作为主要装饰语言。
5、阿尔丰斯·穆卡:
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
作品特点:非对称的动态构图,以曲线为主,色彩华丽明快。平面化的处理,突出线的变化,字体突出醒目,具有很好的信息传达功能。他的招贴广告作品体现了法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特征。
代表作:《JOB》。
风格:
1、作品中经常用平面化处理的理想化女性形象,各种民间图案(包括拜占庭镶嵌图案)、各种动物、植物、花卉(如棕榈枝叶、葡萄藤蔓、玫瑰、孔雀、鸟)。富有活力的曲线在画面中按审美需求缠绕,不同明度的物象根据画面需要进行重叠、穿插处理,从而产生了丰富的层次美。作品注重突出线的变化,注重大的动态线并用线来统一画面。具有类似工笔重彩的装饰效果。字体醒目突出,具有很好的信息传达功能。
2、他的设计既有鲜明的“新艺术”特征,又有强烈的个人特点。他的灵感来自拜占庭时期的陶瓷镶嵌。作品具有很浓的装饰味。他集中甚至夸张的运用以植物纹样为中心的曲线设计,避免直线、色彩绚丽。并采用平涂,构图和布局力求主题和形象突出。他创作的形象都具有理性化的典雅迷人的特点、人物、纹样、字体和谐统一。“穆卡风格”很快成为欧洲各国设计结热衷模仿的潮流。
6、卡桑德尔:
装饰艺术家运动时期最负盛名的设计家
作品特点:
1、高度概括的形体,强烈明快的色彩,粗壮醒目的字体,多角度的视点和透视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形式感。构成了卡桑德尔招贴设计的独特风格。
2、他将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等风格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探索高度简洁的形式与明快的色彩对比产生的感情表达,倡导对时代生活的感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将形象简化到近乎图解的符号,并以抽象元素来表现和深化主题。他把文字作为视觉传达要素融入画面并与图形一起作游侠而上的渐变,将视线导向纵深的北方之星,视觉流程合理通畅,信息传达明确清晰。
代表作有《北方之星》《北方特快》。
7、朱尔斯·谢瑞特:
法国“现代招贴广告设计之父”,他逐步研究出一种用三色和四色进行套印的方法,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招贴广告,也是运用蚀版技术进行招贴广告设计和印刷的第一人。他的创作生涯和现代招贴广告诞生、蚀版印刷技术的完善和应用是同步的。作品涉及歌舞剧海报,主题常是跳舞的歌女,人称“谢瑞特女士”。
风格:自然流畅,充满了浪漫色彩,采用简单明快的颜色。他的作品划定了传统的早期招贴和现代招贴直接的分界线。
贡献:(1)把传统的插画绘画语言转变为招贴设计表现语言的先驱,把造型和色彩进行了整体性的简化和夸张,包括画面的结构、人物形象、明暗调子(2)他的设计怨言具有现代招贴艺术的基本特征:明晰、强烈、具有个人风格。他的作品由此划定了传统的早期招贴风格。
8、亨利·劳特雷克:
劳特累克,现代招贴艺术创作的先驱者,印象主义画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活坎坷,气质独特。
风格:多以世俗风情为题材,他的画带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激情,华丽而妖艳的色彩,滑稽并带有卡通意味的人物造型。强烈而常常是很不稳定的画面构图,构成了劳特累克作品的特有的美。他是介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之间的画家,以简练明快的手法赋予画面以幽默甚至讽刺的内涵。被认为是开创了新风格和新设计的经典之作,既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又是世界一流的绘画作品,作品呈现病态美。
9、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英国诗人兼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领导者,“现代设计之父”。
他的主张:
1、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
2、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认为手工制品永远比机械产品更容易做到艺术化;
3、在产品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古典主义复兴,主张艺术家和技术加团结协作,设计时艺术家、技术加团结协作的创造劳动。
主要贡献:
1、在设计观念上提倡整体设计思想,主张实行以建筑为主题、全面处理室内外生活环境、以生活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2、在实践上,提倡并亲自组织了设计与制作一贯制的做法,主张艺术家、技术家、工匠相结合。
代表作:《歌舞海报》
10、现代主义:(划重点时没说,稍微记一下)
概念:来源与英文“modern”。从广义的范畴来看,它是一场席卷意识形态各方面的运动。学术界至今没有对现代主义下一个准确确切的定义。
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开始,很快便影响到城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家具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几乎所有的传达设计等领域,成为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从西方建筑发展史可以清楚的开出,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权贵服务的现代主义。
11、超现实主义:(划重点时没说,稍微记一下)
超现实主义在形式上体现了奇幻场景、独特构成、简洁精练的造型和饱满色彩、虚幻场景——冲突、极端、张力。超现实主义画面无丝毫不合理因素,将生活中难以遇到的巧合场景加以夸张处理,特殊视角来引导观众。新的审美形式偏重于形式的震撼力和渗透力。
现代艺术三大主义:
12、野兽主义:
(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是二十世纪以后,最早形成的艺术运动之一。现代主义流派,它摆脱了物体固有的色彩特征,运用简练的线条和夸张的颜色来实现色彩在画面中的完全释放和独立,野兽派的出现把欧洲从几百年的传统的自然色彩概念中释放了出来,野兽派的产生意义,就在于色彩不必依附于任何自然形态以及他们的真实性,就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品格特征。
13、未来主义:
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
14、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
立体主义是富有理念的艺术流派。它主要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立体主义在反传统的口号下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立体主义画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是每个人按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立体主义的产生也是美术自身发展的必然。
15、工艺美术运动:
1、背景:所谓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
2、起因:欧洲工业革命后机械产品的丑陋。在设计领域,新观念的确立要来得迟缓,以主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英国在内的国家的机械制品丑陋不堪,设计低劣。同时,过分装饰、矫饰做作的维多利亚之风在设计中蔓延,使传统的装饰艺术失去了造型基础,而成了一个为装饰而装饰,画蛇添足的东西。于是在工业革命的最早发生地英国发生了工艺美术运动。
3、主张: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主张艺术家走入生活,艺术与技术结合,创造为大众理解和接受的作品, 主张精致、合理的设计,保存了手工艺,对现代设计思想形成有重要影响。
4、风格特征:(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喜好功能;(4)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5)装饰上退从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在设计上,莫里斯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同时也希望能够重新振兴工艺美术的民族传统。
5、局限:(1)由于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以及机械化生产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又使自己陷入与现实冲突的深远,自己的理论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无法与社会和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融合。(2)工艺美术运动认为机械生产是产品丑陋的根源,而以复兴手工艺为解决产品丑陋的方法,优势为设计发展背道而驰的。英国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滞后,与工艺美术运动思想的束缚有直接联系。
6、意义/贡献: 工艺美术运动作为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先导,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其自然植物的线条,成为新艺术的开端。(2)倡导大众样式,反对为少数人制作,促成德国1919年创立包豪斯学院。(3)其体现的手工制作的精神与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出现的纯粹主义配合下形成了手工艺复兴运动。(4)尽管他们未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但在唤醒人们对工业产品设计的重视、探索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艺术设计的伦理道德观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开启了现代设计的大门。
7、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察尔斯·马金托什、C·F·A·沃塞和拉菲尔
16、新艺术运动:
1、主张:新艺术运动摈弃传统的古典装饰风格,走向自然,用曲线,有机形态来反对过分矫饰之风,和当时还显粗俗的机械风格。主张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以及传统的转世风格进行反思,提倡法自然,从自然形态中去提取新风格的视觉表现元素,如从动物植物的生长规律等方面去发掘其本质的形态。追求创新设计的美感,追求绘画装饰效果以及线的表现力,否定直线用富有内在活力的曲线和有机形象。
2、代表人物:阿尔丰斯·穆卡
3、代表作:《JOB》。
4、风格:(1)作品中经常用平面化处理的理想化女性形象,各种民间图案(包括拜占庭镶嵌图案)、各种动物、植物、花卉(如棕榈枝叶、葡萄藤蔓、玫瑰、孔雀、鸟)。富有活力的曲线在画面中按审美需求缠绕,不同明度的物象根据画面需要进行重叠、穿插处理,从而产生了丰富的层次美。作品注重突出线的变化,注重大的动态线并用线来统一画面。具有类似工笔重彩的装饰效果。字体醒目突出,具有很好的信息传达功能。(2)他的设计既有鲜明的“新艺术”特征,又有强烈的个人特点。他的灵感来自拜占庭时期的陶瓷镶嵌。作品具有很浓的装饰味。他集中甚至夸张的运用以植物纹样为中心的曲线设计,避免直线、色彩绚丽。并采用平涂,构图和布局力求主题和形象突出。他创作的形象都具有理性化的典雅迷人的特点、人物、纹样、字体和谐统一。(3)“穆卡风格”很快成为欧洲各国设计结热衷模仿的潮流。流派:维也纳分离派: 为传统设计向现代设计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其中的杰出人物又天才画家克里姆特,设计师奥布里奇、霍夫曼和莫塞。他们在世纪之交出版了最具影响力的探索性开悟《神圣的春天》作为设计试验阵地,它的前卫特征充分表明了“分离派”在意识形态上和设计实践中的强烈分离立场。在他们大部分作品中,摒弃正宗“新艺术”风格中毫无意义的自然主义曲线,而采用简单的几何图形。
5、新艺术运动时期招贴广告的显著特征:(1)广告构思基本上是绘画型的,就像一幅美术作品,独特的广告语言尚未形成。(2)新艺术运动对招贴广告设计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与早期的招贴广告相比,各国设计家设计的招贴广告作品无论是在创作风格上、表现形式上、表现技巧上都日趋完美。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招贴广告实现了创作的艺术化与审美的愉悦化,因此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宣传方式。
6、局限性: 这场运动虽然在一些地方是对新时代设计艺术的一种大胆探索,但是,从设计师们的具体设计来看,其手法,急装饰性的,手工艺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陈旧的。特别是由于它与“工艺美术运动”一样,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采用的方式,如装饰、自然主义的风格等,使得这场声势浩大的设计运动的实质是探索产品设计的装饰风格。因而依然是为豪华、奢侈的设计服务的,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这就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延存时间和生存空间是有限的。
17、新艺术运动与工业美术运动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相同:
1、两者的起点都是反对任何学院派和传统复兴风格的陈旧样式,主张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 ;
2、都漠视大机械化生产。
不同:
1、工艺美术运动抵制机器大工业,而新艺术运动实质并不抵制机器工业,新艺术运动更接近工业时代精神。如它对新材料铁的运动 和追求抽象风格的设计;
2、工艺崇尚中世纪动植物线条,提倡哥特式风格,主张艺术应效法古代回到中世纪而有所创新。而新艺术则抛弃了传统装饰风格,走向自然装饰,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对建筑,装饰等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是现代主义的先声,对以后的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工艺美术主张艺术理念必须源自于大众,设计必须忠于材料的自然性质,主张回到中世纪工匠集艺术和技术于一身的自然状态,以此达到产品的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以制作安静、诚实、永恒的精致手工艺术品,物品的形状必须与其使用目的一致,其实只是在简单的工业成品表面加上一些图案而已。而新艺术运动则追求自然主义风格,新艺术运动主张“新”,提倡向生活学习,向自然学习。在风格上强调装饰性、象征性,在平面设计的完美性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起源于法国,但在欧洲其它国家却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德国的新艺术被称为“青年风格”。在奥地利则以“维也纳分离派”著称;
4、工艺美术运动更强调艺术设计的社会功能,即艺术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而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工艺美术运动”作为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先导,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其自然植物的线条,成为新艺术的开端..“新艺术运动”实质上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
18、装饰艺术
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是自成主体、有自己内涵的独立型艺术。其强烈的特征是其欣赏性更强,造型上有一定幅度的夸张变形,并呈图案化趋向,色彩上多重视平面空间的对比关系,与强调三维空间的透视、光影的性质相左。它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必须从属于主体,即装饰是从美感的角度来标明主体的特征、性质、功用以及价值;另一方面装饰艺术亦可从主体当中独立而出,显示出自己的审美价值。
风格特征:
1、造型语言:趋于几何又不过分强调对象,趋于直线又不同于直线;
2、色彩运用:鲜明、强烈,鲜红、鲜蓝、鲜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总之,平面化处理的形象,夸张变形的造型,明快的色彩。不对称的几何图形、抽象的构成艺术、综合性表现技法、具有强烈装饰性和时代感。
代表人物卡桑德尔,1901-1968,作品特点:高度概括的形体,强烈明快的色彩,粗壮醒目的字体,多角度的视点和透视手法,使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形式感。他将构成主义、未来主义等风格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探索高度简洁的形式与明快的色彩对比产生的感情表达,倡导对时代生活的感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9、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由于装饰艺术运动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几乎同时发生与发展,因此,它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工业设计同一根源上的两条分歧,但各自沿着道路前行。
2.区别: 装饰艺术运动与现代主义运动虽然都主张采用心的材料。如钢铁,玻璃等。主张机械美。主张采用大量的新的手法,但是二者依旧有着明显区别。(1)二者共同信封的机械美学在寻找艺术和工业生产的结合点上表现出各自的个性。装饰艺术在装饰样式和色彩上发下呢结合点,现代主义在功能和实效哪里找到了归宿。(2)二者的服务对象有所不同。装饰艺术为富裕的上层阶级服务,仍为权贵设计,而现代主义则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特别是为地收入的无产阶级服务。因此,具有小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式的成分。
20、构成主义:
“构成”成为他们设计的思想基础。从风格上来说,他们的许多作品是未抽象或抽象性的。主张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和全抽象型的画面或雕塑。注重形态与空间之间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烟瘾导致艺术形式和艺术队伍的混乱,使艺术家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构成主义风格的确立,从艺术的角度上看,与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有很大的渊源关系,。代表人物:马列维奇。
21、广告设计的作用、功能
广告设计是将一个广告宣传意图外化为某种视觉样式的创造性行为,是广告运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广告设计要为总体的宣传、促销目的服务,要求在视觉上富有感染力、准确地、巧妙地、全面地表达广告宣传意图。
1、广告设计任务的本质是信息视觉传达,不是纯粹的艺术创作。
2、广告设计者要充分理解自己的任务,明确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要使用视觉艺术作为创作的方法,将已经制定的宣传意图以及构成这个意图的种种要素表现出来。
3、广告设计传达信息是第一位的,是目的。艺术的样式仅仅是手段。
4、广告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将特定的广告主题,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读者,它应准确地传达宣传思想和理念,以具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信服地接受宣传。从本质上来看,同类产品或服务,如果在品质上差距很大的话,广告的意义就相对减小,反之,产品或服务相差甚微的时候,广告宣传便起决定性作用,广告宣传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它的艺术表现性,取决于视觉的感染力,取决于取悦于众的程度,以及传达信息的准确性,新奇与巧妙等。
5、广告设计师的使命是为传统命题给出一个新的面孔要求设计师有新的理解,新的构想,而赋予其新的表情,广告设计作品总的影像、图形、文字、色彩、声音等符号都在劝说人们努力改变思维。广告设计具有传达信息,塑造形象,诱导说服,刺激需求的机能。
6、从功能与目的性判断,广告设计系实用艺术,或称之为信息传达艺术,使人们获取市场信息,令人信服或向往,从而刺激消费,以达到扩大产品与服务销售的目的。
7、从目标性与实效性来判断,广告设计具有十分明确的市场。
22、广播广告的基本特征,怎么制作广播广告
从传播的方式上看,报纸的交流感是机械的,电视的意境是局限的,而广播的交流感却是跃动的,广播的意境性是深邃的,广播的交流感和意境性而且是统一的。
特点:流动感与兼作性;覆盖的无限性与广播广告受众的全面性;低投入与高回报。
优势:传播范围广、低成本,高回报、灵活快捷、目标受众针对性,互动性强、受众优势:年龄低, 文化程度高;收听习惯稳定;不“躲避”广告。
劣势:难于记忆、听众分散,宣传效果难以测定、缺乏视觉形象、难保存。
23、广告设计的影响因素
1、设计与艺术:在广告发展史上,分为“科学派”和“艺术派”两大阵营,广告是综合性运用学科,两派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这种实用化是以专用的实际语言来进行创造的。
2、设计与科技:设计受技术发展的影响,他们的关系是开发和适用的关系。所有类型的设计都含有技术成分,设计把当代的技术文明用之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技术师开发设计上的技法、依靠设计师的创造性、直觉在新的技术中发现新的表现可能。
3、设计与经济:设计与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同时又是简单的。设计不可能脱离经济,而经济也不可能离开设计,如果说设计是经济的翅膀,那么经济便是设计的双足。商家之所以重视设计,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设计,来获得外形的不断创新、结构的不断完善、用途的不断扩展,而提升商品的购买率,达到其经济目的。设计者之所以从事设计,是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设计,来使得大众购买到更称心的产品、商家获得更丰厚的利润、而自己得到更多的经济资本。
设计对于经济的发展极其必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 艺术设计成为了任何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了树立国家和公众形象的标志。研究市场变化下的消费者与生产营销商的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最经济的艺术设计之产品”来为生产营销商赢得最大利润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消费群体公认的且生产商能够满足的“美”来赢得消费者的芳心,是任何一个生产营销商的伟大追求。另外设计本身是应用性的,而艺术设计并不是完拟艺术的本身,经济性是其首先要表达的涵义。在经济之中,艺术设计不再是艺术贵族世家的子弟,它已是一个工业大生产无产者。
24、后现代主义设计(Post-Modernism,1965-1990):
后现代主义设计指的是“在现代主义、国际现代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建筑设计并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特征有:
1、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
2、对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
3、娱乐和处理细节的含糊。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设计宗旨、风格等方面向现代主义设计提出挑战,对现代主义、国际现代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的发展。反对设计中的国际主义、极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注重消费者心理的满足。在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各种历史装饰符号,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从70年代持续到90年代初,之后便开始衰退。
25、对未来广告设计发展的探讨
26、各个时期广告发展的面貌、特点
27、彼得•贝伦斯:
中国文化概论 篇6
在这学期的日子里,卞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文化概论》在卞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棒,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特别是卞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征服了我们的心。向我们传授了中国文化知识,习得了传统文化的精要。
《中国文化概论》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绍,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哲学、宗教、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和以为那个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以前知识认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现在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止表现在这方面,这只是他的精髓而已,还包括更多的东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艺术、文学等等众多的东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饮食文化、衣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姿,斑斓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相继不绝;代有高峰,蔚为奇观;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和特点,使《中国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认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于以上《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总要意义,我认为《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更加有意义,有必要。我认为该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只在文学专业开设,应该让更多的院校专业设置,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在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情况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滥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是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现代中生存。
特别是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当西方的发展进行到死胡同的时候,他们开始向这个东方,东方的中国寻求解决的道路。原因就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治世不一道,变过不必法古”的变革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奋发图强的锲而不舍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 篇7
1 中国兵乓球文化“本土化”
1.1 物质上的本土化
(1) 比赛战绩。从1926年至今, 在世界各类比赛中, 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约占32%。其中, 中国队多次包揽冠军记录, 获得多枚奖牌, 在国际乒坛中首屈一指。
(2) 技术、战术。技术、战术的本土化, 主要体现在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打法类型;获胜因素三个方面。首先, 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根据其他国家的站位、持拍方式, 中国创造出自己的站位姿势、握拍方法: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 两膝微屈, 前脚掌着地 (主要以脚内侧蹬地) , 脚趾轻微用力压地, 脚跟微离地面, 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上体略前倾、收腹, 持拍手臂自然弯屈, 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 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右斜前方, 横握拍的肘部向下, 前臂自然平举,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上方, 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其次, 打法类型。科研公关团队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坚实后盾, 其善于洞察乒乓球发展时势, 并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快攻、弧圈、弧圈结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等打法。最后, 获胜因素。科研工作者、教练对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等准确定位, 为运动员规划专属打法[1]。
(3) 配备的乒乓球器材。乒乓球器材在竞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不断革新推动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乒乓球器材贴有“本土化”标签。运动员可以熟练运用各种器材, 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4) 独特的训练方法。中国乒乓球队的制胜法宝之一:独特的训练方法。其将训练经验、实际环境结合打造出独家训练方法。
(5) 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50年起, 中国采用“三级训练网”模式培养人才。“三级训练网”即国家乒乓球队, 省、市乒乓球队, 地方体校。
(6) 乒乓球的普及。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 普及率极高。为提高国人体质国家倡导体育锻炼, 乒乓球项目成本低, 便于开展、普及。
1.2 精神上的本土化
随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成长, 乒乓精神得以产生、发展, 成为推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年来, 中国乒乓球人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下, 用汗水和创新精神积淀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格言, 比如:“创新才有生命力”的辩证哲思,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境界以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胸怀等等。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体育精神, 已上升为民族精神, 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乒乓球作为国球, 不仅要为全国人民奉献精彩的赛事, 更重要的是乒乓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 鼓舞和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新时期不断地进步[2]。
2 推动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的策略
2.1 学会分享
中国乒乓球队, 是中国体育军团的王牌之师, 屡次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 被体育迷们习惯地称为梦之队。中国在乒坛几近处于垄断地位, 这对乒乓球项目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不辜负国人的期待, 乒乓球队员、教练在训练的时候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夺取金牌的目标上, 导致乒无暇顾及乒乓球的普及、市场拓展。中国自身的乒乓人才优势, 导致其他国家根本无法超越。他们采用引进中国球员的措施应对比赛, 本国的乒乓实力并没得到根本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 乒乓球更应该如历史中推动外交, 振奋民族精神般发挥影响。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及时转变思想, 以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大气的走出国门, 去扶助其他乒乓球竞技较弱的国家。除了提供理论知识, 还要由宽广的胸怀, 学会分享, 共同成长。众所周知, NBA起源于美国。但是提及NBA, 大家首先会将其定义为世界的。NBA文化的发展是站在国际的角度上, 为全球篮球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乒乓文化也应如此, 去拥抱世界, 将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3]。
2.2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1)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阵地。“三级训练网络”产生于计划体制时期, 是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储备人才的主要模式。其以国际、省市、地方储备为主, 几乎利用不到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基地。科学不断地发展, 时代不断地进步, “三级训练网络”缺陷日趋明显。在后奥运时期, 应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把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阵地。我国多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水平的运动员数不胜数。比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 东北师范大学的男子篮球队, 临沂大学的啦啦操队等, 都是把人才培养重心放到学校阵地上, 这不仅可以为许多运动员提供平台, 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
(2) 以人为本。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待遇, 训练环境。同时, 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素质、竞技水平等。在对运动员的培养、管理中, 应做到体教结合, 肯定运动员金牌以外的价值。
2.3 凸显乒乓球文化商业价值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 依靠国家买单。中国乒乓球文化应借鉴“NBA”的成功之处, 积极转变经营思想。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乒乓球文化应注重设计、生产、包装“比赛过程”产品。把乒乓文化作为商品运营,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通过市场调节, 促进其长远发展。另外, 乒乓文化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通过层层管理, 以确保乒乓营销的顺畅。
2.4 进军海外市场
(1) 走出去。很多国家引进外援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本国的乒乓实力仍然得不到提升。要想根除这种弊端, 还得依靠强国扶助弱国。以各个国家的乒乓球水平为依据, 建立连锁乒乓学校, 进行传授乒乓知识、技能。通过海报、游戏、明星等方式, 加大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宣传力度。这样, 既可以引起国外群众对乒乓球文化的重视, 又可以促进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4]。
(2) 引进来。在中国建立多个培训基地, 为国外优秀运动员提供训练平台;不断地创新改善乒乓比赛规则, 鼓励国外运动员前来参赛;开展国际乒乓交流夏令营;开设教练辅导班, 提高教练执教能力、素质。
3 结语
我国乒乓球运动处于巅峰阶段, 应准确定位国球发展, 大力弘扬中国乒乓球文化, 通过学会分享、改善人才培养体制、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进军海外市场三四个策略, 促进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提高我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共享。
摘要:当前, 我国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斩金夺银, 所向披靡。然而, 中国乒乓球运动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 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反而慢慢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究其原因, 不外乎缺乏乒乓球文化的支撑。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发展令人倍感堪忧, 其能否顺应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是其发展路途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中国乒乓球文化的“本土化”, 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 并从学会分享,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 进军海外市场4个方面提出建议, 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程禹.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战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42-45.
[2]唐正元, 刘桂平.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体育世界 (下旬刊) , 2013 (2) :18-19.
[3]张兆龙.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3) :87, 90.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概论01-02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09-09
中国文化概论讲稿09-02
中国文化概论尔雅课07-25
中国文化概论必过08-23
中国文化概论习题集答案08-03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11-03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知识08-13
中国酒文化的知识点09-12
中国历史文化知识试卷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