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整治施工方案(精选8篇)
农村土地整治施工方案 篇1
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示范建设总体方案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吉林省财政厅
二○一○年五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1
二、编制依据...........................................2
(一)规划依据.........................................2
(二)政策依据.........................................3
(三)基础资料依据.....................................5
三、目标任务...........................................6
(一)总体目标任务.....................................6
(二)分项目标任务.....................................6 1.重大工程目标及实施县(市、区).....................6 2.示范项目目标及实施县(市、区).....................7
四、资金筹措...........................................8
(一)中央按因素法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8
(二)省级留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8
(三)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9
五、保障措施..........................................10
(一)组织保障........................................10 1.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组织领导......................10 2.发挥基层政府和组织的作用..........................12 3.成立示范建设责任法人单位..........................12 4.将实施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14 5.做好宣传发动......................................15 6.充分发动群众......................................15 7.加强部门协调......................................16
I
(二)政策保障........................................16 1.宏观保障政策......................................16 2.土地利用管理政策..................................17 3.税收减免政策......................................17
(三)制度保障........................................17 1.“七制”管理.......................................18 2.全程监管..........................................22 3.需要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27
(四)资金和经费保障..................................29 1.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29 2.示范建设管理经费..................................30
(五)技术保障........................................30 1.成立示范建设专家咨询组............................30 2.加强对示范内相关管理和生产技能培训................31 3.建立项目建设监控体系..............................31 4.认真编制示范实施方案..............................32 5.建立多维度的技术监管体系..........................33 6.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33
II 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示范建设总体方案
按照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加强土地整治工作和做好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有关要求,使土地整治更有效地服务于中国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国家战略,助力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积极推动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 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实施合作备忘录》,吉林省国土资源厅会同吉林省财政厅共同组织编制了《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是吉林省开展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总纲,是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基础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体要求,以重大工程和整体连片土地整治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以节约集约,统一规划,统筹资金,整村推进,集中建设为原则,整体开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土地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建设,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黑土地、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前提,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
二、编制依据
(一)规划依据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吉林省各市(州)、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 5.《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6.《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2008-2020年)》;
7.《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2009-2020年)》;
8.《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6-2020年)》; 9.《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 10.《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规划(2009年-2020年)》; 11.吉林省各市(州)、县(市、区)水利区划(规划)、农业区划等其他相关规划。
(二)政策依据
1.《国土资源部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实施合作备忘录》(2010年3月);
2.《关于发布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审定结果的通知》(吉新农村领导小组„2010‟1号);
3.《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
4.《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27号);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扶持稻谷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的通知》(国办发„2008‟15号);
6.《中央分成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8‟157号);
7.《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
8.《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3号);
9.《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
10.《关于调整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式的通知》(财建„2007‟84号);
11.《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
12.《关于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等问题的通知》(财综„2006‟48号);
13.《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建设部 水利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8‟196号);
14.《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07号);
15.《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169号);
16.《关于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通知》(财建„2005‟187号);
17.《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18.《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国土资发„2004‟234号);
19.《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85号);
2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财建„2004‟174号);
21.《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3‟21号);
22.《关于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专项支出项目预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2‟112号);
23.《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64号);
2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资金管理工作廉政建设的规定》(国土资纪„2001‟27号);
2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
26.吉林省发改、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办等相关部门有关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其他有关政策。
(三)基础资料依据
1.吉林省各市(州)、县(市、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2.吉林省各市(州)、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统计资料和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调查有关资料;
3.其他相关基础资料。
三、目标任务
吉林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涉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及辐射区域,包括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吉林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其中,重大工程主要以水利工程为依托,设臵多个项目区(或项目),集中连片开展示范建设;在重大工程建设区以外区域,选择城镇郊区、人口稠密及经济发达和土地供求矛盾尖锐的地区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各类项目综合考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空间格局、全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的相关工程和全省新农村建设体系规划安排。
(一)总体目标任务
经测算,示范建设总建设规模287万亩,预计新增耕地20万亩,建设基本农田208万亩,提高粮食产能2.1亿公斤,总投资56亿元。
(二)分项目标任务
1.重大工程目标及实施县(市、区)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规模265万亩,新增耕地19.7万亩,建设基本农田193万亩,提高粮食产能2亿公斤,总投资46亿元。重大工程实施区域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及辐射区,涉及25个县(市、区),主要包括长春市(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双阳区)、吉林市(舒兰市、桦甸市、蛟河市、磐石市、永吉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敦化市、龙井市、珲春市、和龙市、安图县、汪清县)、四平市(梨树县、双辽市、公主岭市、伊通满族自治县)、辽源市(东丰县、东辽县)及松原市(长岭县、扶余县)。
2.示范项目目标及实施县(市、区)
示范项目计划安排10个,总建设规模22万亩(农用地20万亩,建设用地1.8万亩,未利用地0.2万亩),新增耕地0.3万亩,节约建设用地规模0.5万亩,建设基本农田15.5万亩,提高粮食产能0.1亿公斤,总投资10亿元。示范项目共涉及10个县(市、区),包括长春市(南关区、绿园区、二道区、宽城区、朝阳区)、吉林市(昌邑区、龙潭区、永吉县)、辽源市(龙山区)、通化市(梅河口市)。
示范建设通过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的开展,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将对区域黑土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能够进一步推进粮食主产区建设,保护耕地红线;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构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两核”、“三带”、“三节点”、“十一个功能区”和“十大产业集群”的空间格局和产业发展,完成全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任务目标,以及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的新型村庄布局、新型公共服务、新型产业支撑、新型生态建设、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资金筹措
示范建设共需资金56亿元,拟申请中央财政投入28亿元,省配套资金28亿元。其中,省配套资金主要通过中央按因素法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省级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等筹措解决。
(一)中央按因素法分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2007-2009年,中央按因素法分配我省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平均每年约4亿元,考虑国家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分配方式调整等因素,预计2010-2012年中央按因素法分配我省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合计约6亿元。
(二)省级留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依据近五年省级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情况,按照稳定增长的原则保守估算,2010-2012年省级分成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合计约22亿元。
(三)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
根据近三年吉林省土地出让收入情况估算,2010-2012年省级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合计约1亿元。
综上测算,预计2010-2012年我省可筹措资金约29亿元,能够满足示范建设的配套资金需求。
此外,对于吉林省承担的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建设任务,按照工程预算和建设进度,从目前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结余和未来几年的收入情况看,可以满足2010-2012年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省级配套资金需要,不会影响示范建设资金投入。
如果用于示范建设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省级分成资金出现较大变动,省政府将按照“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各计其效”的原则,积极统筹其他土地整治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引导社会投入和农民投工投劳等多渠道投入等,确保示范建设顺利实施。
在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中,对于村庄宅基地和基础设施复垦之外的工程,例如村庄道路、给排水、安全设施和电网等公用工程设施建设、住房改造、居住集中以及村庄公共设施建设等,各相关部门与项目所在地政府将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等要求,积极统筹相关建设资金,本着“渠道不变、集中投入、各计其效”的原则,按照“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要求,整村推进,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布局,推进节约集约整治模式、统筹资金、管理机制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组织领导
吉林省人民政府对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负总责,省直有关部门参与,地方政府分工负责;示范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示范建设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是本辖区示范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按照层级管理原则,实行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管理,结合行政区划,成立省、市、县多级“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其中,省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申请资金、政策和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并与之协商解决示范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负责整个示范建设的前期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宏观管理、计划控制和考核,加强监管和检查;市级领导小组负责辖区内示范建设计划落实和考核等工作;县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辖区内示范建设具体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各级示范建设领导小组代表政府对示范建设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实施管理。按照“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部门联动配合”的组织要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任示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国土、财政、发改、农业、水利、林业、环保、建设、交通、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在同级国土部门设立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国土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示范建设计划执行、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和验收等方面开展部门对口监督检查,加强部门监管:国土部门负责组织项目的论证、报批、实施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组织开展土地权属调查、调整和登记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项目预算的审批下达和监管,参与项目论证、实施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农业部门负责指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查和调整,参与项目论证和竣工验收;水利、林业、环保、牧业、审计等部门参与项目监督检查、论证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并提供相关资料;纪检、监察部门在招投标、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等实施管理环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保证项目建设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资金管理工作廉政建设规定》。
县(市、区)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应组织有关部门开展水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调整和登记等基础工作,同时要做好各项协调、保障和督办工作。2.发挥基层政府和组织的作用
示范建设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大量的基层协调工作,需要认真组织,切实发挥好乡镇基层政府和村委会的协调、监督作用。为此,成立乡镇示范建设协调指挥部和村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
(1)乡镇示范建设协调指挥部。示范建设涉及的有关乡镇政府成立示范建设协调指挥部,由乡(镇)长挂帅,相关村委会主任参加,主要职责是协调工程施工期间的迁占问题;协调土地权属调整问题;协调相关工程移交管护问题。
(2)村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项目区相关村委会成立群众工程质量监督小组,村委会主任任组长,村生产队队长和身体健康、德高望重、为人正直、严谨认真、有责任心的村民代表为成员,主要是对工程施工质量、施工环境保护、农民直接参与工程施工等进行现场监督。
3.成立示范建设责任法人单位
示范建设责任单位为县(市、区)人民政府,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示范建设指挥部”作为本行政区示范建设的承担单位,以加强承担单位的实施管理和部门间的工作协调力度,提高示范建设的工作效率。在各级示范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示范建设指挥部组织本县(市、区)的示范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负责本县(市、区)示范建设项目的勘测、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负责项目建设工期、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的管理和自查,并承担项目法人责任。示范建设指挥部由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指定一名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常务副总指挥,指挥部(承担单位)成员由国土资源、发改、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和相关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技术人员和外聘管理技术人员构成,指挥部设在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部门牵头负责具体业务工作。根据需要,建设指挥部设臵6个“常设工作组”和若干个“前线指挥部”。“常设工作组”分别为工程技术组、后勤保障组、协调组、软环境保障组、治安保卫组和工程财务组。
(1)工程技术组。主要负责检查、监督合同执行情况,全程实行合同管理;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负责解决或汇报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技术问题;审查设计单位提供的施工图纸,有问题时提出初步修改意见;检查施工单位完成的测量、放样成果;控制进度,指导施工;核定变更设计及相关报价;参加单位、分部和单项工程及隐蔽工程的验收;核定工程量;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对监理合同的执行情况,组织审查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负责工程技术档案的收发、整理和移交工作。
(2)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项目区建设的材料综合汇总、后勤保障、收发文件、编印简报和其他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及时处理建设指挥部领导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3)协调组。主要负责沟通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与项目区各乡镇对工程占地和迁坟等矛盾问题。
(4)软环境保障组。负责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软环境治理工作,依法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确保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同时,负责与交通、征费、运管、金融、供电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5)治安保卫组。主要负责维持项目区的治安秩序,纠正施工队伍违反治安条例的行为,防止群众聚众闹事、阻挠施工等方面的行为。
(6)工程财务组。主要负责建设指挥部、相关参建单位的财务管理、资金拨付、工程财务审计、工程决算等。
(7)前线指挥部。是示范建设指挥部在项目区所在乡镇设立、派驻的现场指挥部门,由建设指挥部常设工作组人员、县国土资源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与水利、工程、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及乡镇政府分管领导、国土所所长、水利所所长、公安派出所所长和财政所所长等人组成。派出指挥部主要代表示范建设指挥部负责现场工程建设的指导、监督、检查和协调等工作。
4.将实施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示范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吉林省人民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工作内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认真组织落实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并将示范建设项目工程质量、资金和进度等的管理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和督促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将此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
5.做好宣传发动
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涉及社会各方面,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项目高效、顺利的实施需要各部门和项目区内农民的支持和理解。为此,需对项目实施的意义和进程等有关情况进行广泛的宣传,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建设环境。县政府宣传部门负责项目区建设的相关宣传工作,建设指挥部做基本的宣传规划,并协助宣传部门开展工作。示范建设宣传主要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牌)、宣传车、主题展览、动员大会、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示范建设的意义、内容、成效和政策,动员广大农民、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类市场主体单位等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在示范建设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监督检查、验收、权属调整、工程管护、后评价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参与。
6.充分发动群众
群众是示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最好的实施者和监督者。要充分发动群众,引导群众主动参与,让项目区群众直接参与施工难度不高的工程实施,从中收益;同时,提供反映问题的绿色通道,给群众以充分的监督权和发言权,并以文件的形式明确群众的权利,强化公示制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土地权属调整、工程施工质量监督、项目验收、项目后评价等工作中来。
7.加强部门协调
示范建设涉及区域较广、工程量大,为确保项目顺利完成,在工程、管理等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多方参与。国土、水利、财政、农业、环保、林业等部门需要在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和地方县(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示范建设过程中,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示范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政策保障 1.宏观保障政策
示范建设符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2009-2020年)》,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扶持稻谷生产保证市场供应的通知》(国办发„2008‟15号)“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稻谷生产,保障大米市场供应”的精神要求。同时,示范建设各项目安排充分考虑《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2008-2020年)》,在宏观政策上有国家大力支持吉林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保障。
2.土地利用管理政策
示范所在地的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建成后土地分配、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稳定农村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保障现有农民承包地经过整理后,全部交给过去的承包户耕种;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土地开发后,一部分交给农民承包,另一部分由集体作为机动地开展规模经营,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国有未利用土地开发后,可以考虑市场化运作。示范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管理机构,负责项目建成后的土地分配、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并在示范建设项目区积极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税收减免政策
示范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示范建设的顺利实施,保证项目质量,应积极鼓励当地农民群众组成施工企业参与示范项目的实施工作,并对这些企业在实施本示范项目时实行税收减免政策。
(三)制度保障
示范建设推行项目“七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审计制和绩效考核问责制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对项目实施实行全程监管制。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高效管理,确保开发整理成效。
1.“七制”管理
(1)项目法人制。示范建设责任单位为项目区所在县人民政府。示范建设所涉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示范建设指挥部”作为示范建设承担单位。建设指挥部承担项目法人责任,对项目投资和工程建设负责。建设指挥部负责项目实施组织、项目工期和质量管理、资金使用和项目初步验收等。
建设指挥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手段应能满足项目实施管理的需要,能有效组织项目所在县、乡镇政府和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实施管理工作。
(2)招投标制。对示范建设项目的工程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和监理进行公开招投标。招标工作由建设指挥部负责。为了加强招投标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保护干部和队伍,招标工作在省政务大厅组织,评标专家在吉林省评标专家库里随机抽签确定。
招投标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办法》等的要求和规定开展招投标工作,合理划分标段,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委托具备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资格的招标代理机构,根据项目的规模、功能及项目的繁复程度、技术含量等,择优选定具有相关行业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商,并在施工过程中对中标单位进行规范管理。
(3)工程监理制。严格按照国家招投标法有关规定,选择适当的工程监理单位参与示范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监理单位依照有关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项目建设文件、有关技术标准、委托监理合同和工程建设合同,按照“公正、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理,并承担监理责任,做好工程进度、资金和质量控制,规范合同和信息管理,协调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面的关系。工程监理单位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监理人员进驻施工现场;应当按照相关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对项目建设实施监督。
工程任务完成后,工程监理单位应当签署意见。未经项目工程监理单位签署合格意见的,建设指挥部不得拨付工程款。
(4)合同制。建设指挥部在开展示范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工程监理、施工、审计、测绘、评估等其他业务委托活动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要求,全部开展合同管理,约定标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履行方式和违约责任等,严格履行合同的内容,约束当事人行为,保护当事人权益,规范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
(5)公告制。建设指挥部对示范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土地权属及其调整情况以及相关补偿等内容采取公告制度,征求群众和社会意见,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项目开工前,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在各项目区片设立固定公告牌,并通过广播、电视和村的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发布项目基本情况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项目基本情况公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面积、总投资、主要建设工程、建设工期、土地权属状况、建设指挥部、项目施工单位、项目工程监理单位、项目设计单位、联系方式和公告时限等。公告时限不少于15天。
涉及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在有关乡(镇)、村发布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公告。公告的内容包括:权属调整类型、原则、依据,需要调整的土地面积、位臵、编号、用途、质量等级、调整前后土地权利主体,对权属调整有异议者的陈述途径和方法、公告时限等。公告时限不少于15天。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示范建设项目实施等有关问题有异议的,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小组和国土资源部门应该研究解决。
(6)审计制。建设指挥部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审计单位独立、客观和公正地对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进行社会审计,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费用支出情况、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资金结余及债权债务情况等进行系统审核,出具审计报告。如果审核中发现财务会计技术方面问题,审计单位要求进行调整;发现不规范的问题,要求进行整改;发现违法、违规的问题,则在审计报告中进行披露。发现重大违法、舞弊问题无法出具审核报告的,审计单位与建设指挥部解除约定,并将发现的问题告知省、市、县(市、区)示范建设领导小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级审计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对各项目所在地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业务审计。
通过审计,可以了解项目资金管理是否安全,使用是否符合预算,有无挤占、挪用等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可以发现有关项目资金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可以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发现是否存在典型性、倾向性的问题并剖析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7)绩效考核问责制。示范建设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要重视起来,成立各级示范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省人民政府与市、县人民政府签订示范建设协议,将示范建设责任目标和实施效果列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评估指标;并给相关市、县(市、区)下发示范建设目标责任状,全程问责,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辖区范围内示范建设负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2.全程监管
(1)实施准备阶段监管工作内容
省国土资源厅督促各县(市、区)建设指挥部结合各地示范建设(项目)实际和特点编制本地区示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各项进度计划,在提交省领导小组审批之前进行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
建设指挥部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土地权属调整和各项补偿方案编制,采取召开座谈会、听证会、公示等多种形式征求乡镇政府、有关部门、村级组织和群众代表的意见。
市、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与部门以及市、县(市、区)领导小组和乡镇协调指挥部对口督促开展项目实施前的宣传、动员和规划设计交底工作,做好《权属调整方案》的编制与公告等工作。
各级纪检、监察等部门对工程施工、材料设备供应和工程监理招投标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查、项目开标、评标、定标和合同签订等进行监督。
市、县(市、区)领导小组检查和调度项目实施准备的各项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设指挥部每月底之前向市、县(市、区)领导小组书面汇报项目实施准备情况。
为防止项目中的泵站、防渗渠、桥涵、道路设施和防护林网被盗现象的发生,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的项目资产安全的监管责任。在县(市、区)和乡镇政府的组织下,在工程施工前,项目所在农村基层组织与建设指挥部签订监管协议(有条件地区可按照一定的工程造价比例向建设指挥部缴纳保证金),按照协议要求,农村基层组织负责在项目工程建成后至工程移交管护前期间的工程建设进行监管。圆满完成监管任务者,在工程移交后,由建设指挥部退还保证金。
(2)项目实施阶段监管工作内容
省、市、县(市、区)领导小组采取报备系统、定期及不定期巡查、随机抽查、定期召开现场会的方式,检查和调度建设指挥部对施工进度计划的落实情况,对项目监管将逐步建立实时报备(零报备)制度,对影响工程进度的问题要采取措施,逐级督促各领导小组和建设指挥部及时解决,确保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建设指挥部和乡镇协调指挥部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和监理单位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监督检查,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经批准的规划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不得擅自变更规划设计,降低建设标准。对必要的一般规划设计变更,建设指挥部应及时掌握和核实有关情况,组织项目规划设计单位编制规划设计变更方案,并组织乡(镇)政府、村、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对规划设计变更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在形成一致意见后,报相关部门审批。
建设指挥部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管理,细化工作要求,并积极配合、支持和监督监理单位的工作,使其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建设指挥部认真审查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方案;每月底组织监理单位召开监理工作会议,研究及总结项目监理及实施阶段的有关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建设指挥部督促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加强实施阶段的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做到边施工、边收集整理、边归档;加强对施工日志、监理日志及其他质量控制资料的现场抽查;加强前后和过程中的影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建设指挥部至少每月底向省、市、县(市、区)领导小组书面报告工程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廉政建设等情况,对上报情况的真实性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对各项目的实施进行中期检查;有效防范、及时化解、妥善处理项目实施中的各种矛盾,尽可能确保矛盾不出乡镇,不出县;项目实施中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县(市、区)领导小组,县(市、区)领导小组无法解决的,及时报省、市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3)竣工验收阶段监管工作内容
项目工程完工后,按照县(市、区)政府批准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由县(市、区)和相关乡镇政府领导组成的土地权属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督促县级国土资源局和相关集体经济组织落实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县(市、区)政府监督县(市、区)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的相关登记和发证工作。县(市、区)领导小组督促建设指挥部及时做好土地权属调整的相关档案收集归档工作。
建设指挥部严格按项目验收的有关规定,负责完成初步验收工作。市级领导小组对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的初步验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省领导小组负责完成项目的竣工验收,待建设任务或者整个示范的所有项目都竣工验收后,形成工作总结报告,报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备案,接受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的监督和检查。
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市、县(市、区)领导小组和乡镇各级政府在管辖范围内监督、检查建设指挥部、县乡政府和其他管护主体等的工程移交管护情况。
(4)资金监管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州)、县(市、区)领导小组审查示范建设相关资金的申请、使用和预算执行情况,发现较大问题及时向省领导小组报告。
省、市、县(市、区)领导小组督促和检查建设指挥部开展的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并做好中期财务检查,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督促整改到位。
各级审计部门主要是对示范建设项目所在地组织开展审计。
(5)建设计划监管
科学得力的监管措施是保证示范建设按预期计划完成的关键。为保证示范建设按预期计划进行,将建立进度监管制度和实施进度报备制度,对月计划、季度计划、计划、单项工程计划、工程施工质量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实行省、市、县三级监控。
每个月底,县(市、区)领导小组听取建设指挥部、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有关单位关于项目建设的专题汇报,并组织力量对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施工单位的现场组织管理和监理机构工作进行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严格落实责任,责成有关单位整改到位。检查处理情况将上报市领导小组。
每个季度末,市领导小组组织县领导小组、建设指挥部和监理单位召开调度会议,了解各县(市、区)项目实施工作的情况,并组织力量对所辖各县(市、区)的项目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掌握各县(市、区)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监理单位的工作情况。项目实施情况将在市内通报,对于发现的问题,责成责任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并督促整改到位。检查处理情况将上报省领导小组。
每年年底,省领导小组将组织示范建设涉及到的市、县领导小组等有关单位召开调度会议,并组织力量进行项目施工现场抽查,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分析计划执行情况。对未能如期完成计划、存在工程质量以及资金使用问题的地级市,责成市、县领导小组制定整改方案,并督促整改到位。检查处理情况将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督察。
(6)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监管
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将对上示范建设进展情况和本建设计划与预算草案进行审核,并对示范建设上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对本建设计划和预算草案进行审核,依据评估和审核结果,明确工作要求,下达预算。
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加强对示范建设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指导和检查,对于示范建设没有按照计划进度实施、未完成预定任务目标,或者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将采取追缴上中央政府已经下达资金、核减或者停拨本中央政府资金等措施进行处理。对于示范建设试试效果突出,资金使用未发现违规违纪行为的,如有必要,将研究后续支持政策。
3.需要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
为保障示范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保障。借鉴吉林省土地整治和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建管相关经验,根据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的内容、程序、结果和相关要求,按照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分开实施、分开管理的原则,在继续按照国家要求实施重大工程的同时,突出示范项目制度建设和实施的规范管理。尚需要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如下:
(1)示范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对组织机构建设和职能分工、实施准备、招投标、工程施工、设计变更、资金管理、验收、移交管护、档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作出规定。该办法是示范建设的主要行政规章制度,是对示范建设进行实施管理的基本依据。
(2)实施方案编写要求。对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的编制提出具体的强制性技术要求。
(3)勘测要求。对项目的勘察和测绘提出强制性技术要求。
(4)规划设计报告编制要求。对项目规划设计报告的编制提出强制性技术要求。
(5)规划设计报告审查要求。对项目规划设计报告审查提出强制性技术要求。
(6)规划设计变更工作要求。对项目规划设计变更提出强制性技术规定和要求。
(7)验收管理规定。组要从技术层面对示范建设各项验收工作提出系列强制性要求和规定。
(8)监督管理检查要求。对示范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提出各项具体要求。
(9)后评价基础工作要求。为顺利开展竣工运行后的后评价,从技术层面上对后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作出强制性要求。
(10)实施技术指南。为规范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实施管理,统一标准,使各法人、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和部门有一个统一的实施管理的参考工具资料,参考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及国土资源部、吉林省的有关文件,专门编制实施技术指南指导示范建设的实施管理技术工作。实施技术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施工管理、设计变更管理、工程监理、财务资金管理、竣工财务决算审计、验收管理和档案管理等等。
(四)资金和经费保障
1.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由省财政厅依据项目预算和工程进度直接下达和拨付给项目区财政部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或平衡预算。项目承担单位单独建账、单独核算。项目资金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不得擅自调整、修改项目预算,严禁超预算开支。同时,注重发挥当地农民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监督作用,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保证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要依法查处。
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按计划、按预算、按进度、按质量拨付工程款。工程施工费由承担单位支付到施工单位和农户,管理费用实行预算控制、据实列支、领导审核、统一结帐、集中支付。通过招投标由施工企业施工的,由监理工程师和建设指挥部负责人审核、复核,由建设指挥部支付。村民直接参与施工的,由各村负责人会同村民代表、监理单位和建设指挥部现场勘验,共同签字,确认完成工程量,由建设指挥部支付。
2.示范建设管理经费
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示范建设指挥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福利、奖金等,在示范项目预算中的前期工作费、业主管理费和竣工验收费中对应支付。
省级部门组织的示范建设可行性研究、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及相关管理制度等必需前期工作费用和管理系统平台开发及专门技术设备费用;省级部门对示范项目建设的监管、检查、指导等管理费用;应按计划向省级财政部门申请,不得占用示范建设项目任何资金。
有关示范建设的科学研究和调查工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由归口部门按计划向财政部门另行申请。
(五)技术保障
1.成立示范建设专家咨询组
省、市、县组织成立由相关专家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程咨询专家组。专家咨询组负责对示范建设全过程进行分级分类技术指导,为示范建设项目审查、实施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提供咨询、评估、论证服务;协助相关技术人员完善工程体系标准,加强土地整治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并对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培训,提高项目设计科学性、合理性;为示范建设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2.加强对示范内相关管理和生产技能培训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示范建设所在市、县(市、区)有关参与项目实施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技术水平,并联合各类技术部门力量,充分发挥各类技术服务部门的优势,为示范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在各县(市、区)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组织归口培训内容的培训工作,建设指挥部做基本的培训规划,并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工作。通过网络讲座、培训班、现场指导、参观学习、发放学习手册等多种方式,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和业务管理培训,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吉林省示范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和管理要求与实施指南、示范实施方案、信息化管理、测土配方施肥、黑土地保护治理与现代生态农业经营和管理等。
3.建立项目建设监控体系
示范建设规模大,涉及面广,有必要建立示范建设监控体系,对相关的关键因素进行检测评价,为示范项目建设和运营管护创造条件,保障示范建设功效的发挥。
首先,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建立以网络、信息化为基础
的示范项目实施情况动态报备与监控平台,通过建设指挥部关于示范项目实施情况的即时信息报备,全天候地对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测,提高示范建设项目监管效率,保障示范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示范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营管护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对示范所在地区黑土地保护治理、地下水水情变化、水土流失治理、基本农田保护、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进行动态监管和调控,建立动态监管调控体系,确保项目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确保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示范建设完成后,由于播种面积的增加,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投入量会逐年增加,农药和化肥的残留物等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避免各类水体的污染和富营养化。通过推广测土施肥和生物防治技术、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和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等措施,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使项目区的农田、大气、水质等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保证农业生产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为粮食生产提供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4.认真编制示范实施方案
根据示范建设项目实施特性,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
上,示范建设项目所在地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方针和“上下结合、县(市、区)协调”的方案编制方式,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编制符合实际、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各项目实施方案和示范区实施方案,确保项目顺利有序实施。
5.建立多维度的技术监管体系
省级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将常规监督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多维度的示范建设监督管理网络体系。运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利用项目实施管理信息报备系统、听取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审查资料和凭据、现场踏勘和走访、设立全省统一的示范建设举报电话、聘用群众监督员等方式,开展立体的、全方位的技术监督检查。
6.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
根据示范建设的特点,各级相关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为示范建设提供技术和基础研究支撑。包括研究建立示范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生态化工程设计技术研究和推广、开展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研究和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等。
农村土地整治施工方案 篇2
1 存在的问题
1.1 乡镇主导不突出
乡镇领导重视不够, 主导地位不突出, 办法不多, 措施不力, 对当前施工阶段情况了解少, 没有把该项工程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1.2 施工方计划不周
在晚稻收获和甘蔗砍运完后, 才能进行土地平整工作, 这对于工程建设极为不利。许多施工单位存在“观望”心理和“等、靠、要”现象, 施工工作安排不当, 工作局面打不开, 技术人员和民工少, 机械不足, 施工场面冷清。
1.3 业主方责任不明
业主单位 (建设单位) 已经指定为各县 (市、区) 土地整治中心, 有的县则下放权属到乡镇土地所, 管理职责不明, 管理不到位, 管理人员即业主代表业务素质差, 管理能力差, 责任心不强, 存在工程设计不符合群众要求的变更、民工荒、原材料紧缺等问题, 业主解决不力[1,2,3]。
1.4 监理单位人员少
检查中发现监理单位人员太少, 技术力量薄弱。如:有的几个乡镇的工程仅由一个监理人员开展, 聘请非专业的人员来顶替分别守几个工地等。
1.5 施工原材料紧缺
该工程施工原材料主要是石料、河沙和水泥, 特别是石料用量大, 容易产生供不应求。例如:来宾市兴宾区有72个子项目, 刚刚开工40多个, 就出现了石料紧缺现象。
1.6 甘蔗砍运不及时
桂中地区的特点是甘蔗种植面积大, 并且多家糖厂于12月初才开榨, 甘蔗砍运问题严重阻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部分乡镇对甘蔗砍运问题考虑不周, 重点不突出, 延误工期的现象严重。
1.7 变更审计不及时
此次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设计项目繁多、数量较大, 确实影响到工程设计的质量, 产生了许多的漏项、缺短、不符、重复等现象, 变更审计手续繁琐、时间久, 导致干部群众产生不满情绪。
1.8 工程请款时间久
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施工正处于初期, 工程建设到了一定程度, 就要求请示付款。要求6次以上的签章手续, 从开始至款项入账为止, 需花时间30 d以上, 请款手续太繁、时间太久。
2 对策
2.1 提高乡镇干部认识, 突出主导地位
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 转变工作方式, 把配合工作的做法彻底转变, 转移到主导工作上来, 突出主导地位[4]。一是成立乡镇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机构, 组成骨干队伍, 加强领导、协调工作。二是每周召开1次“五方”例会, 解决上周存在的问题, 审核下周的工作计划。
2.2 教育施工单位, 合理安排工期
乡镇领导要起到主导作用, 加强对施工单位的思想教育工作, 使施工方充分认识到施工时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克服“等、靠、要”思想, 理清施工思路, 周密安排工期, 增加技术人员和民工数量, 增配施工机械, 打开工作局面, 掀起施工高潮。
2.3 明确业主职责, 做到有所作为
各县 (市、区) 土地整治中心应该担当起业主的职责, 派出兴宾农业局的技术骨干, 到施工现场去作为业主代表, 和乡、村干部及群众代表一起解决好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难题, 履行业主的职责, 切实做到有所作为。
2.4 群众参与监管, 加大监理力度
当初工程招投时, 签订每个子项目合同中规定监理技术人员4~6名。鉴于监理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等情况, 建议监理单位立即整改, 派出有资质证的技术骨干4~6人, 到施工工地来常住监理。同时, 施工单位要出资聘请项目区内有名望的群众代表2~4人作为质量监督员。他们既是宣传员, 又是协调员, 还是质检员。
2.5 设临时采石场, 缓解原料紧缺
为了缓解石料紧张局势, 建议有条件的项目乡镇可增加临时采石场, 国土部门可以发给临时采石证件, 完工后及时收回, 确保石料的供给。
2.6 乡镇领导协调, 及时砍运甘蔗
甘蔗砍运工作较难开展, 其涉及到砍运票分配、糖厂压榨量、蔗农砍工紧缺等诸多方面。为解决这一难题, 建议乡镇领导要统筹安排, 乡镇领导与糖厂调配好砍运票, 村委干部负责从外地甘蔗种植少的县乡调进民工, 村民自由组合成砍蔗互助组, 优先砍运阻碍施工的甘蔗, 加快甘蔗砍运速度。
2.7 组建变更小组, 专家现场办公
针对重大工程设计漏项、短缺、不符、重复等问题, 可以由市级水利、农业、交通、财政等单位专家与原设计单位专家组成的项目设计变更工作组, 奔赴各地施工现场办公, 根据技术层面和农民合理要求, 尽快处理好变更事宜。
2.8 简化请款手续, 按时投入资金
对于工程建设施工而言,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 如不及时处理好请款时间久的问题, 势必影响施工进度[5]。因此, 建议可在各个子项目工地上, 召开“五方”每周例会时, 办好请款原资料的签章手续, 各有关部门要精简请款手续, 组织各行业人员会审, 尽快拨付资金到位, 既能保证资金拨付的严谨性, 又能按时投入工程资金。
2.9 动员群众参与, 打好百天战役
广泛地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 打好一场百天农村土地整治大会战。无论是项目区内的群众, 还是项目区外的群众, 都可以参加项目建设。向施工方大力宣传请用当地民工的好处, 争取当地民工参与进来, 为巧解民工荒难题支招。乡、村干部要加强民工思想教育工作, 听从施工指挥, 为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多做贡献。
摘要:阐述了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施工阶段开展检查、技术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对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也为今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土地整治,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桂中地区
参考文献
[1]谢必如, 白文起.重庆: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治[J].国土资源, 2011 (12) :57.
[2]孟庆香, 张宏磊, 陈龙江.基于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以信阳市双椿铺镇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4) :381-383.
[3]李刘荣.浅谈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3) :110.
[4]乔润令, 顾惠芳, 王大伟.我国土地综合整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2) :32-35.
农村土地整治的“周口模式” 篇3
2003年底到2004年初,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在全省范围就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经论证,省国土资源厅认为开展农村“三项整治”是解决当前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之间矛盾的唯一可行办法,并向省委、省政府建议在全省推行。省政府常务会议为此迅速作出了在全省广大农村全面开展以土地“三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构建和谐社会,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策,具体工作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于是,以“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整治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整治”工作在河南省全面拉开帷幕,周口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试点市。
“周口模式”的主要内容
省政府前任省长李成玉2005年8月中旬在周口考察时指出,“三项整治”破解了保护耕地与发展经济占用土地矛盾的难题;省国土资源厅前任厅长林景顺也多次到周口现场指导,找问题,提要求;现任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上任之初就到周口市专题调研“三项整治”工作,明确指出国土资源部门不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不行,地方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得不到保障也不行,解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靠土地的“三项整治”,保证了河南省“三项整治”工作始终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明确责任,分片包干。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市、县、乡三级国土部门层层签订“三项整治”目标责任书,有检查,有评比,有验收,确保了“三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服务到位,督促检查。各县(市)普遍成立了由县(市)国土局局长任组长的技术服务组,全市共举办培训班数十场次,培训人员数千人。各县(市)“三项整治”领导小组对分包片区“三项整治”情况两天一检查,三天一总结,一周一通报,效果明显。
精细操作,严格验收。领导小组下达给各乡镇任务时,同时明确任务所在村、所在地块、土地利用现状,明确整治地块的图幅号、图斑号、地类、面积、分布等;在验收时,采取逐乡(镇)、逐地块、逐村对图纸、对台账、对面积、对效果等形式核查。
奖罚兑现,鼓励先进。年底,各县(市)都召开本县(市)“三项整治”总结大会。全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共拿出近千万元对先进乡(镇)以奖代补,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后三名乡(镇),限期整改。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在每整理1亩耕地补助乡(镇)50元的基础上允许优先使用用地指标。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周口在“三项整治”工作中摸索出了几种有效形式可供选择:
利村动员、户户参与。此模式主要针对小型整治项目。农民在优惠政策引导下自发整理,整治主体是农民,面积多在10亩以下。县、乡政府给予参与整治的农民每亩50元奖励,还规定,谁整理谁享有优先承包权,投入可抵顶承包费。
民间资本投资。此模式主要适用于交通要道、城镇周围、商业潜力大的“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空心村”的治理。把“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空心村”的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依托市场机制,采取以留地安置方式为主,综合运用货币安置、就业安置、参股安置、社会保险安置等手段,走出了一条政府得利益、农民得实惠、城市得发展的“三赢”路子。
政府投资。此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不具备商业投资价值、面积较大、农民又无能力整治的项目,此类项目由政府投资。
政府与农民共同投资。此模式主要针对“空心村”治理。把行政推动与优惠政策相结合,调动农民参与“空心村”整治的积极性,农民负责在新规划的村址按统一规划建房,政府负责搬迁后旧村庄的平整、打井、复耕。
“周口模式”构建的机制
一、农民利益保障机制。首先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稳步推进的原则,把宣传发动、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整治的全过程,把“空心村”整治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次依法有效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为整治村庄的农民群众进行乡村规划,为符合条件的村民批准划定宅基地,保障每户居民都享有一处合法宅基地,为农民保留下尽可能多的“保命田”。第三是严格宅基地管理。在审批环节坚决做到“六个不批”,即村内有空地申请在利外建房不批、未到法定年龄不批、严重超生户不批、原宅基地超标一倍以上的不批和出卖、出租住房的不批以及符合申请条件但老宅基地不愿意交还集体的不批。
二、行政推动机制。市委书记毛超峰指出,要把“三项整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没相结合,不断把全市“三项整治”工作引向深入,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把深入推进“三项整治”提高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关注和改善民生,实现周口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高度,真正摆放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三、质量保障机制。搞好村镇规划。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庄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空心村”整治及“村庄治理”,通过撤并农村居民点、治理“空心村”、划定“封村线”,逐步压缩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确保大部分村庄在10年内不向外扩展。
四、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把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后的整治成果纳入储备,在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时,实行有偿使用。政府将通过置换落实的建设用地指标出让后,把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及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返还部分(70%)和从出让金中分解出的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汇集起来,再投入到 “三项整治”工作中,形成资金“投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激励机制。几年来,各县市每年度都召开“三项整治”总结大会,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充足资金以奖代补。对评选出的先进乡(镇)予以重奖;同时对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每整理1亩耕地,各县(市)财政还补助乡(镇)50元,并优先使用用地指标。
“周口模式”的成效
截至2008年底,周口市“三项整治”总规模19817.2公顷(29.7258万亩),净增耕地总量14631.1557公顷(21.9467万亩),居河南省第一位。
耕地得保护“四个不减”。通过开展“三项整治”,周口市共新增耕地21.9467万亩,做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增长13%以上)、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新增14.8平方公里)的同时,实现了“四个不减”:即耕地面积不减,稳定在128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保护率在85%以上;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常年稳定在95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不减,稳定在每年550万吨左右。
政府得土地谋发展。国家每年下达河南的建设用地指标扣除国家直接掌握的用于重点建设项目的指标,只有不足20万亩。周口每年用地指标只有3000亩左右。这些指标全留在市本级尚不够用,各县市只能抓住“三项整治”政策机遇多造地,在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后折抵置换建设用地指标,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据统计,仅2005年周口市就有8280亩、全省近20万亩的建设用地是通过“三项整治”解决的。
人民得实惠心中满意。政府把专项资金投入到“三项整治”,把昔日农民房屋分散凌乱、人难行、车难进、宅基地大小不一、人居环境恶劣的旧村庄改造成高标准规划、占地一致整齐划一、出行方便的新村庄。还使已整治村庄农民人均耕地增加了0.3亩到1亩不等。
农村土地整治紧急通知 篇4
现将《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就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二、尊重民意,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依法推进、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必须听证、论证。拆旧区内有不愿拆迁的群众,要尊重群众意见给予保留,并要保障其生产生活便利。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土地所得收益,应主要用于被征地拆迁农民的安置补偿以及项目区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补偿安置外,每亩还应返还农村集体组织不少于2万元,农村集体组织应根据土地使用权属把返还资金分给农民。挂钩周转指标应优先保证拆旧地块农民安置和小城镇建设需要,扣除农民安置用地以外,剩余的指标不得低于20%留给小城镇使用,有结余的可用于城市经营性土地开发。
三、加快进度,按期归还周转指标。各试点县(区)必须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批复的时间要求完成项目区的验收,按期归还周转指标。要建立周转指标台帐管理制度,全程跟踪周转指标的下达、使用和核定归还情况。项目区完成后,试点县(区)应组织自验,自验合格后向市国土资源局提出验收申请。市国土资源局接到验收申请后,将按照《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验收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对每个项目区实施情况写出专项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迎接省国土资源厅抽查。
四、强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
【范文网】
(一)进一步加强拆旧区复垦项目管理。各县(区)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用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科学编制拆旧区土地复垦实施规划,确定拆旧复垦的目标和任务。要强化拆旧区土地复垦项目工程质量管理,落实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审计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好增减挂钩试点工作。
(二)严格资金管理,强化资金整合。资金管理应遵循“聚合资金、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预算约束、专户管理、审核支付、专账核算”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资金参与增减挂钩试点,吸纳的社会资金必须拨入财政专户进行管理。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定,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规定。
加强土地整治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5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国土资源局郭兴红654200)
土地整治的实质是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加强土地整治,对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
(一)村民建房缺乏规划,居民点粗放混乱现象突出
由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村庄建设规划及管理措施不到位,村庄零散,居住分散,居民点现状粗放、混乱,“空心村”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不利于节约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又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技术落后、土地利用效率偏低
新形势下,农村许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老、幼、妇女且文化水平不高的劳动者,现代农业技术掌握程度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保护和管理耕地的能力及水平;加之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极大地限制了耕地潜力的发挥。
(三)生态环境脆弱,新农村建设难度大
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村居住在山区、半山区,部分地方易发生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严重。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超过130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9.1%,土壤流失总量每年为100亿吨,流失有机质含量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产量的两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二、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看,尽管土地整治工作成效显著,但在具体的土地整治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受规划制约
一旦地质和洪涝灾害发生,对一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较好的良田好地损毁,因不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及时申报治理,这不仅使产出率高、效益好的土地废弃,而且良田好地受到侵蚀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
(二)权属调整难
土地整治项目在工程实施竣工后,土地权属调整、新增耕地或建设用地如何分配都很难,不论是集体承包经营,还是在新增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内进行平均分配或局部分配,均没有合理、明晰的规定,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严重影响农民参与配合的积极性,导致农户自身缺乏土地整治的动力,积极性差。
(三)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占补平衡仅要求数量平衡,大多地方申报项目时,都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从生产投入的角度和产出率计算,建设占用耕地产生的效益比补充耕地所产生的效益要高。为此,占补平衡应根据当地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等别进行综合评价后进行平衡,用低质量等别土地进行补充的,补充耕地的面积应该用所占耕地的效益进行换算后以数倍来补充实际占用的耕地。
(四)工程技术的可操作性差
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虽然要求有资质的技术单位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设计,但规划设计单位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调查研究不深入,对项目区调查分析不够、不深,规划设计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地区针对性,降低了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性,建成后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五)工程管理不到位
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在依法依规报经批准后虽然严格按照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公开招标,但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方面的不足导致中标单位不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如何简单、如何方便就如何施工,随意性很大,最终通过变更设计来做竣工验收资料,严重影响了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
三、以土地整治为契机,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理顺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土地整治的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新农村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在于为农民提供健康、舒适、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需确保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
(二)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管理
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找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合理编制集镇和村庄规划,合理调整集镇、村庄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完善并细化村庄和集镇规划,严格村庄和集镇规划管理,对违法、违规、违章建设和审批的坚决依法查处,提高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统一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工作,确保新农村建设依法、依规、健康有序稳步推进。通过规划实施,促进村庄科学化、合理化、有序化,改善镇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三)努力提高土地整治水平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应转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切实把提高耕地质量摆在重要位置。土地整治区要做到田间道路布局合理,水利设施完善,提高耕地保土、保水、保肥的能力,建成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的高产、稳产农田,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要总结经验,科学合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切合实际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面特别要注重
项目整治区(拆旧区)与建新区的规模,规划布局方案,挂钩周转指标规模的使用及归还计划,制定拆迁补偿方案。规划应制定项目组织管理程序和实施措施,提高土地整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强化整治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项目可行性报告和规划设计必须本着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原则,对多种建设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估,严禁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而为项目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投资效益保证,为项目的整个实践过程提供可靠的技术和群众的支持。
(五)强化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管理
逐步完善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管理,确保技术行之有效,验收实事求是,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增强农民的信任感。在利益分享的过程中,赋予农民对土地完整的使用权,充分调动农民自身参与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六)依法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提高现有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对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要在有效维护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使闲置和利用效率低的建设用地得到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后,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村庄规划确定的用途进行利用。
(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只有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才能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才能保障人口、资源、环境与农业、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强化农村地区能源建设,采取技术、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脆弱进行治理,尽快恢复水土保持的生态功能,消除生态脆弱对农田、村庄带来的隐患。生态环境的好
坏是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八)着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报刊、公示牌以及会训等方式宣传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公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接受并主动参与到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中。同时提倡公众参与、实行管理民主、建立长期投入机制,依法依规办事,对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九)积极推进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应完善目标责任制,把切实搞好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提拔的考核内容。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级建立健全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领导机构,确保资金到位,明确职能分工,共同形成工作合力。
农村土地整治施工方案 篇6
国土局:
1.2009年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电子版, ,包括excel分村面积统计表)
2.上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
3.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文本、说明、表格、图件。(电子稿)土地整治项目成果上报的时候需要打印好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
①《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
②《XX镇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
③《XX镇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
④《XX镇土地整治专项规划图(2006~2020年)》。
4.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成果(电子版,包括excel面积统计表)
5.建新区勘测定界成果(附土地分类面积表)(西安80坐标系,1:500,电子
版)
6.拆旧区范围线(西安80坐标系,电子版)及地形图
7.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农户搬迁确认表(如果国土局已具备就提供,统计
数据就可以)
8.建新区块内部原有村庄等涉及的户数、人数、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安置情况等资料
9.项目区内新的土地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的范围红线及地形图(如果有
就提供)
10.是否涉及土地征收。如果有,需要提供征地范围红线、面积。涉及的户数、人数、安置状况。
11.涉及到的村的大比例尺地形图(至少1:2000,电子版,如果拆旧区等没有
实测请提供)
12.拆迁补偿标准、宅基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投入成本、价格等信息
13.有关政策,实施保障措施
注:测量成果质量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测量要求》文档
乡镇或村:
14.涉及到项目所在村的城乡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新农村规划、产业规划、交通水利规划等规划资料
15.建新区建设规划成果(村庄规划等)
16.乡镇分村的生产年报
17.乡镇最新统计年鉴(2009年)
18.村庄概况:自然生态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如地区GDP、第三产业
发展状况、人均收入、经济来源等。基础设施配套现状:如环卫设施、文化站、幼儿园、小学、村委办、垃圾处理、公厕、电力、通讯、农贸市场等幢数、面积等
19.是否涉及土地征收。如果有,需要提供征地范围、面积。涉及的户数、人
数、安置状况
20.村内土地权属、流转现状材料
21.基本信息表格:
农村土地整治要让农民受益 篇7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 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 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
然而, 在国家严格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和用途管制的背景下, 一些地方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看作可乘之机, 在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是盲目投资建设, 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 擅自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二是追求土地财政, 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大肆圈占农村集体土地;三是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片面理解为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热衷于整治区位条件较好、增值潜力较大的村庄, 而不愿整治废弃多年的“空心村”;四是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简单地理解为整治增地工程, 一味追求腾退村庄用地、建设安置高楼, 很少考虑生产便民、生活利民因素。
这些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严重背离了“城乡增减挂钩”的政策初衷和农村土地整治的战略本意, 应予以坚决遏制。
应当强调的是, 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本身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一半以上, 多达2.48亿亩。农村居民点建设普遍存在“散、乱、空”的现象, 一半以上村庄出现“空心化”。从目前看,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适时推进“空心村”整治和旧村改造的条件成熟, 农民愿望强烈;从长远看, 有利于引导资金与技术要素向农村转移, 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和优化利用, 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保障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
突破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难点 篇8
当前,社会各界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项目实施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基层管理工作者普遍反映工作难度大、有些难点问题处理比较棘手。笔者从实际管理工作出发,分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进度、质量等管理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基层管理的实际工作有所借鉴。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施工阶段应重点抓好“三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两管”——合同管理、设计变更管理,“一协调”——协调管理。
优化实施管理程序,提高项目施工效率
当前项目实施中基层工作人员普遍感到压力较大的是项目进度更不上,有些项目到次年年底仍然完成不了验收报备,导致在年终有关考核中被“一票否决”。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优化实施管理程序,科学组织,确保在年中完成项目现场施工。
首先,及时进行项目招投标。项目一般在实施的前一年度就进行了立项,年初完成测量和设计。最终设计方案一般于每年3-6月份审查后确定。项目设计方案确定后,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将会下达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由于行政程序的需要,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下达需要一定时间。各建设单位应在项目设计方案评审通过后抓住有利时机提前做好几项工作:一是确定好项目招投标代理机构和项目监理单位;二是及时划分标段,做好招投标准备工作;三是编制招投标方案并按程序进行审批。
部分项目由于建设任务和预算文件下达时间滞后,不利于项目及时进行招投标,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一般在项目预算财政评审结论确定后下达实施准备的通知。各地可根据实施准备通知、项目立项文件、预拨资金文件等为依据开展招投标等工作,财政预算下达通常只有时间延后而不会有大的变化。
招投标工作一般应于每年7月份开始进行,在9月底前完成施工合同签订。
其次,科学组织施工单位进场施工。有些施工单位中标后以多种借口拖延签订合同和进场施工,部分施工单位甚至拖延时间以期进行非法转包和分包。建议各地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中标公示期满10个工作日内施工单位必须签订合同;如无影响施工的客观因素,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15个工作日内必须进场施工。违反上述规定建设单位有权取消施工单位中标资格。
抓住有利时间在秋收后进场施工,可以避开不利气候因素影响。鼓励施工单位抓住有利天气,多上机械设备和人员,尽早完成施工任务,可以有效节约施工单位建设成本、减少监管工作量、保证工程质量。原则上施工单位应于每年10月份进场施工,在春节前完成所有水下工程,工程进度达到总体进度的80%。
有些项目施工过程中因为变更的原因,导致施工一拖再拖,严重影响项目进度。其主要原因是对变更没有提前预判,导致边建设边变更。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开工后一周内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标段涉及村组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依据设计文件在实地进行放线,让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建设有直观的认知。放线后及时收集各方意见,如是合理的变更要求,应由村组和群众以书面形式确定后及时组织编制方案集中上报审批机关进行审批。90%的变更量可以通过该方式在进场后一个月内完成审批程序,基本可以确保施工进程不因变更而停顿。
严格质量要求,严守质量红线
土地整治项目由于点多面广,质量控制范围广,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环节和部位。近年湖南省土地整治项目因为质量问题被投诉和新闻媒体曝光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国土部门的形象和土地整治事业的健康发展。纵观暴露出的工程质量问题,无非是出在“偷工减料”上,大多数是因为采用不合格原材料,减少材料使用量,降低建设规格,不按规定工序进行施工等原因造成。应进一步确定质量标准的刚性,多措并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明确质量标准。万事开头难,开工初始就必须确立严格的质量标准,对一些质量隐患的苗头要坚决制止,不合格的坚决拆除重做。由于参建人员通常对质量要求没有具体的认识,建议开工开始对所有工程类型都按质量要求设定示范工程,组织所有人员以示范工程为标准熟悉质量要求,达不到示范工程质量水准的工程为质量不合格工程。
强化监理的质量管理责任。监理人员和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负首要责任。国土资源系统监管人员要通过监理来控制施工质量,项目监管人员有权对监理工作和监理人员进行监管,督促有关人员把好质量关。对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追究监理人员责任。
杜绝采用不合格原材料。原材料质量问题主要有预制构件的强度和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水泥标号低于设计要求,河砂含泥量超标,块石强度和粒径不符要求,以机械碎石(粉)代替河砂,砂浆水泥配比低于设计值等。施工中应限制和禁止质量控制难、以往项目中问题暴露多的原材料,不得使用U型槽、水泥空心砖、粒径小于5毫米的机械碎石粉、质量不合格的预制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重点监管施工单位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等行为,建筑材料进场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检验。重点加强对预制件(砖)强度和尺寸(厚度)、水泥标号、河砂粒径和含泥量、钢材、块石粒径和结构强度等进行质量控制。
严格按工序进行施工。当前项目质量暴露问题较多的有:湘北环湖区域预制构件安装基础没有按规定夯实,导致预制块脱落;湘中南区域浆砌石工程未按工序满浆满灌,采用干砌或灌浆不满,导致墙体容易垮塌和漏水;现浇底板没有夯实、没有达到设计厚度导致穿孔或漏水;现浇渠壁震捣不够形成蜂窝麻面导致漏水。各地应严格按工序和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管理,质量合格后才允许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主动接受群众质量监督。各地应在每个标段的显要位置公布质量投诉途径和方式,主动接受项目区群众对质量的监督,便于监管方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质量问题,化解质量方面的矛盾隐患。
其他难点问题处理
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还有可能遇到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基层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处理。
施工环境协调。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时常发生阻工等行为,各地要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各地要争取县区、乡镇政府的积极支持,将当年度施工环境列入有关政府考核范畴。协调有关部门及时依法依规处理无理阻工、强揽工程、强卖材料、不准通行、偷盗材料等行为。对于个别问题特别严重且乡镇、村组协调力量无法处理,导致施工无法进行的村组,可在项目区进行公告,依程序申请进行重大变更,将该区域内的工程取消变更至别的村组。
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有可能会突现一些应急事件,比如突发伤亡安全事故、工地打架斗殴、群体性上访与阻工、媒体曝光。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重视信息上报与核实。应急事件发生后要及时上报准确信息和向社会公开信息。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便于有关部门协调处理相关事宜。不要顾忌追究责任瞒报或自行处理,错失危机处理时机,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
合法处理危机。要善于分析危机后面深层次的原因,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处理手段一定要合法合理。不要一味息事宁人,采取不合理手段,为事件向更坏的方向发展留下隐患。
配合媒体报道。积极主动接受媒体公正的监督,对于一些误解或以点代面的质疑,要从专业的角度向媒体解释事情,不要置之不理,让媒体报道偏离客观事实。媒体采访时可全程录音和录像,对一些借曝光为名进行敲诈或有偿新闻的行为应明确拒绝,保留有关证据,及时向宣传主管行政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