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我演讲稿(共8篇)
改变自我演讲稿 篇1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我觉得《超越自我》就是这样的一剂良药!
教育孩子于家于国都是一件大事,我们作为父母,肩负着这样一副重担,所以常常不得不“投医问药”。
前一段看了刘墉的《超越自我》这本书,幡然醒悟。
这本书分为超越自我 ——创造自我——肯定自我三部分,既是写给孩子们的,也是写给所有做父母的。
作者以书信的方式,殷切的叮咛,教育孩子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如何对待纷杂的社会,如何去爱别人,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作为父母,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其中“迟到大王”“玩物丧志”“天才是什么”的 篇章,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无数个相同的“你”,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殷殷深情,也看到了隐藏在可怜天下父母心之下的无数个“小我”。
面对孩子的教育,我们总是做不到心静如水,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正是有了爱,让我们觉得理直气壮,以爱的名义行不屑之举,违背了爱的初衷和本真!
在此文中一段,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共大家分享。(书中引用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剧本《结局》的片段)
儿子对父亲吼:你为什么生我?
父亲:我不晓得!
儿子:什么?你不晓得什么?
父亲:不晓得生下的是你!
剧中的父亲是又爱又恨,有种让人沧然而泪下的感觉,这就是爱,就是执着,也就是无怨无悔!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怨我们把近视遗传给你,怨我们不是亿万富翁,怨我们不可理喻!但,你无法怨我们是你的父母,如同我们绝不怨生下你一般!
再来看看现实版《战斗士》!呵呵!
我: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是想存心气死我呀!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生你!
战士:那又不是我的错!
我:不是你的错,那是我们错啦?难道生你还生错了?
战士:妈!你这是强词夺理!
我:养不教是我们的错!教你不听还是我们的错!我发现我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生你!
呵呵!现实中的我是多么的恨铁不成钢,蛮不讲理还有推卸责任之嫌,如此的我是多么的面目可憎!
生活与戏剧如出一辙,它提醒我们:父母和儿女无从选择,生他不是居功,得他应该感恩!
面对孩子的观念,在做父母的应该超越自己!让孩子发挥最大的潜能,超越他们自己!要做到些,我们要从看清我们自己开始!客服自身的弱点,创造自己的个人风格,从而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本真的意义!
改变自我演讲稿 篇2
魏书生老师在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必须坚信每位学生都至少有两个自我在内心深处并存, 实质上, 没有矛盾、没有对立的头脑是不存在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后进生心灵深处藏着的那个先进的自我, 要挑动他们内心深处产生矛盾冲突, 学会自己斗自己。”
新课改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魏书生老师提到的两个自我是提醒我们任何学生都有他内心积极的一面, 当认清到这一点, 我们就能在内心真正尊重每一名学生。每个人亦有他不好的自我, 如何挑动学生在内心深处的好与坏的两个自我去斗争, 并帮助孩子让“好的自我”战胜“坏的自我”就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精髓所在。
体育课堂上, 会有个别孩子运动能力较差, 却仍在课堂上破坏纪律以引起他人注意, 在做技能练习时总是故意做错引起其他学生大笑;在素质练习时总是偷懒逃避。久而久之, 这些孩子就成为了远离运动的“调皮蛋”。如何让这些孩子真正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尊重、乐趣、成就感等, 是新课改的目标, 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和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二、情景描述
今年刚接手的六年级某班, 有一位胖胖的男生, 身高1.55米, 体重80公斤。他不似一般特体生那样在体育课上沉默寡言, 相反, 性格外向的他总会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引起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 但是在做素质练习时他总是消极偷懒甚至影响他人。
一次体育课, 我组织学生绕操场慢跑两圈, 他时而与他人讲话, 时而故意停下挡住后面学生的道路, 最后甚至直接横穿操场偷懒, 严重影响了体育课堂的常规, 惹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在跑步的过程中, 火冒三丈的我便想立即惩罚他, 然而脑中一念平息了我的怒气:六年级的他不知吃了多少惩罚, 不还是这样吗, 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他呢?
慢跑结束后, 我不动声色地对全班学生宣布:“×××同学下课后留下”。见我表情如此平静, 学生们都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因为我以往都是直接大声斥责。出乎意料的是, 一改“常规”的我居然使得他在接下来的徒手操环节变得异常认真。
课后, 他留了下来, 略带不安。一节课下来, 我的怒气也已经消失无存, 以平和的心态幽默地对他说:“老师今天要表扬你, 因为在做徒手操的时候, 你很认真, 以往可是‘一战到底’啊!”听到这句话, 他那一丝不安的表情荡然无存, 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老师, 今天跑步的时候是我不好”。我微笑着问他:“怎么不好了呢?”他诚恳地说道:“违反了课堂纪律, 会产生危险, 并且我还偷懒了, 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又问他:“那你后来怎么又认真做起徒手操了呢?”他坦然说道:“有点害怕, 老师您今天跟以往不一样”。我点点头, 笑着说:“×××同学, 说实在的, 老师在跑步的时候就想将你当场拽下狠狠批评, 但是这样有用吗?”他沉默着, 低着头。我接着说:“不过老师很高兴你在接下来就意识到自己错了, 说明目前正由你内心中好的×××在控制你。”“好的那个我?”他有点不解。我说:“是啊, 刚才你对老师所说的都是好的那个×××说的, 那么我们来想想在你跑步的时候那个坏的×××是怎么想的呢?”他显然对我这个引导性的问题充满了兴趣, 眼睛睁得大大的。我分析道:“坏的那个×××当时在想啊, 我跑不动就偷懒吧, 引得大家哈哈笑多有意思啊!反正老师司空见惯顶多批评一下。突然停下, 用我庞大的身躯挡住后面的人, 真好玩!如果后面的同学再跌一个大跟头, 那感觉简直太爽了, 出尽风头了!”他点点头说:“老师, 我有时候真的会这么想”。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你今天很诚实!如果每次都是由坏的×××控制了你, 老师的体育课纪律能好吗?你的体测成绩能上来吗?希望下次你能从内心用好的×××战胜坏的×××, 用正确的方法表现自己, 好吗?”他点点头。我满怀期望地对他说:“那么现在轮到你为坏的×××埋单了, 请认真地绕操场慢跑两圈”。
看着他“庞大”的身躯在操场上跑动, 我真庆幸自己控制住了情绪, 然而一个小的细节又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跑……完了。”他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笑着并大声地对他说:“刚才你已差不多从内心与行动上打败了坏的×××了, 高兴吗?”他喘着大气, 点点头。话锋一转, 我又问他:“不过, 你刚才为什么在有跑道下水口的那一圈跑呢?”他不敢正视我, 支支吾吾地说:“老师, 我以前都是这样跑的”。看得出来, 他仍存在偷懒的想法, 但是他的内心正在激烈地斗争, 不过现在, 他的那个“好的自己”有点动摇了, 不想再跑了。我见机笑着并大声说道:“那么今天你愿意改掉这个坏习惯, 把那个坏的×××的残余势力彻底清除, 获得更大的快乐吗?”他点点头, 我大声地鼓劲:“好的!老师陪你一起再跑两圈, 不许犯规!”听到我说陪他一起跑, 他来了精神。最后跑完时他带着满脸的笑容, 我对他说:“这就叫痛而后快, 取得进步与成功都是需要经历痛苦的”。他笑着点点头, 略带疲惫但充满喜悦地跑进了教室。
三、分析反思
大禹之父鲧采用“堵”的办法治水无果, 而大禹采用引导的办法最终治理好了漫天洪水。在这个案例中, 起初我差点就继续走入一直无效的“堵”的误区。每个孩子在内心中都期望得到认可, 得到表现自我的机会。这个孩子由于性格原因表现欲很强, 然而在体育课上他没有表现的机会, 只有通过一些恶作剧来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因为自身的原因, 他又怕动, 便选择了偷懒,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唯有在内心中切断这个循环的源动力才能根本地解决他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才平息了内心的怒火采用了引导的办法, 事实证明, 这是有效的。
在看到他认真做徒手操时, 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切入点。一般这样的孩子平时都被教师批评惯了, 与教师的心灵距离很远, 因此, 若要得到他们的坦诚, 必须尊重、肯定他们。一个适当的表扬便拉近了我与他之间心灵的距离。然后, 及时地引导他反思自己“两个自我”的区别, 从而让他在内心中产生矛盾, 真正地明白如何正确地表现自我和遵守纪律。最后, 让他在行动上战胜“坏的自我”。第一次, 他坚持跑完却违规了, 内心的斗争仍不彻底, 仍有偷懒的念头。我想让他再跑一次时, 明显在内心中他有点想放弃“两个自我”的斗争。此时, 我决定陪他跑完, 帮助他内心中那个“好的自我”战胜“坏的自我”。结束时, 我告诉他痛而后快, 激励他不断地让自己“痛”, 不断地取得进步。
如果体育教师能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特体生”, 善于抓住他们微小的闪光点并大力肯定, 从心灵上引导他们, 那么, 师生关系就会融洽, 孩子们就能乐意接受教师的建议并不断取得进步。
战胜自我 改变自我 篇3
本书是告诉人们如何运用成果导向教练法来实现强大的内在改变。通过探索人的大脑和心灵的运转法则,帮助读者理解如何从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实现自己最高愿景的角度改变生活。每个人都能唤醒内在的天赋,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人都能获得强大的创造力,从而享有充满激情、写满成就、富于意义的人生——这就是教练的力量。
从本书学习到人类内在动力的结构,学到人是如何通过简单有力的方法重获内在动力。
当你注意到自己用拖延、犹豫、分心来抗拒有用的改变时,你要采取行动跨越抗拒。要不断地建立提醒和连接:“我清楚自己的愿景吗?我的愿景和我的价值相连吗?第一步是不是足够小,让我现在就能想象并开始执行?”这一点非常重要,一个习惯的养成尚需要21天,何况实现自我的全新改变。所以,能否让自己持续改变至关重要。
一朝一夕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我们如何持久改变呢?通过提升内在的力量改变自我。人类的精神由两种基本意识组成——意愿和注意力。意愿和注意力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二者巧妙结合会帮你实现梦想。在生活中,无论你关注什么,你必将获得更多,因为,意愿+注意力=精通。
我们要利用“小妖思维系统”把内心的目标与生活的信念相连。“小妖”是改变自我的拦路虎。我们必须把“小妖”变成警示,最终把“小妖”变成生活中的智慧导师。在艰难的内在和外在挑战面前,我们需要非凡的聚集能力和履行承诺的能力。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探索内在价值和能力,围绕正面意象和成果导向的思维模式创造出清晰的画面。要聚焦于“成为”,而不是“克服”。
另一个障碍——诱惑,这是我们无法真正改变自己的最大障碍。诱惑使我们以牺牲进度为代价,无法处理时间管理和优先要务管理之间的冲突。只有当我们向自己的核心价值承诺,学会带着身心的一致性勇敢前进时,才能战胜并超越这个“小妖系统”。当人们抱着坚定信念要实现内心的一致性、实现与自身价值观的联合时,就标志开始了另一种全新方式的生活。
所有成功者都专注于自我成长。自己不赶路的人,即使把对手绊倒了也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成功的动力一定要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来源于自我的改变,而不是来自竞争对手。如果仅仅是因为对手而逼迫自己行动,那样会活得很累,很辛苦,很被动。相反,与自己竞赛,你会活得很开心,很充实,很有成就感。
常言说,一个人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一个人能够战胜自己,改变自我,就有了信心和意志的力量,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关于改变自我的演讲稿 篇4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stand here to present my speech—Change the World, Change Ourselves.It’s noticable that western holiday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day by day, while 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being somewhat neglected.Not long before about 10 Doctors in Beijing university and Qinghua unversity announced that we should reject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holidays ,because they regard western holidays as an challenge against our 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culture.Frankly speaking, I don’t quite agree with them.Indeed, we should never neglect or even discard our traditonal festivals as China boasts a brilliant history and splendid traditions.(examples).But why can’t we absorb the meaningful western holidays and culture.There are obvious reasons why some western holidays are so popular in China.On the one hand, some of the western holidays which we Chinese don’t have are reasonable and meaningful, such as Father’s Day and April Fool’s Day etc.On the other hand,the prevalence of globalization enables western culture to prevail in China.Overwhelmed by such a trend,Chinese unconsiciously get involved in western holidays and culture.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worl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nations becomes faster an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We are indeed from different nations, but we are the citizens of the same world, so the outstanding culture of different nations is the commom wealth of everyone on the
earth.The only way for us to protect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o reject the foreign culture? The answer is definitely no.What we ought to do is to spare no effort to educate Chinese to get to know and treasure our splendid traditions instead of rejecting foreign culture.Only by educating can we set our confidence and belief towards our culture.Only by educating can we preserve and promote the wealth that our ancesters left for us.At last I’d like to share a famouse saying of Gandhi with all of you ,that is: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 then you must change yourself first.”
改变自我演讲稿 篇5
教学理念: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是否有着健康的自我形象和不断趋向成熟的自我意识,对其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高中生这个阶段,他们展示出一种鲜明的自我意识,来评价自己在社会和生活中新形成的位置,同时,这也正是青少年为他们个性的复杂性所困扰的时期。“知道自己是谁”和“喜欢自己是谁”是两回事,如果他们不能合理的认识和看待自己,自我概念、自尊和同一性的发展出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健康的心理成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2、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
3、通过一些小活动和认知辅导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和发现自我,体验和表达自我,改变坏习惯,调整和完善自我。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充分的客观的认识自己,包括优点和不足;
2、让学生知道天生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每个人要扬长避短。
教学难点:
如何在认识了自我的基础上,悦纳和完善自我。
教学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思考,然后请每个同学拿起手中的笔,在事先发给大家的空白表格里填写,完成对自己的描述。填写的内容可以很具体(我是一个男孩),也可以很抽象(我是个开朗的人)。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探索:(发现优缺点)有人问苏格拉底:世界上什么最难?苏格拉底答道:认识你自己。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了解自己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学会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自我思考几分钟)
A. 认识自己的优点、能力和特长(板书)
每个人都会有他特有的优点、特长,关键是自己能否认识到和把他们发挥出来。如何认识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优点呢?
“列优点清单”(板书)
大家要学会从多方位评价自己,把自己各方面的优点、长处一一罗列出来。请大家写下“我的优点”。具体详细地写出自己在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文娱才能、体育强项、性格方面、动手能力和其它方面存在哪些优点和长处,写在自我评价一栏。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写完后再请同学、父母、朋友、教师
过目看有什么异议,写在他人评价一栏,达成共识,以保证自评优点的准确性。当我们知道自己有这么多优点时信心自然会增强。通过“列优点清单”如发现自己有过人之处就应制定计划发展这一特长,当我们知道自己有某的优点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来。对自已不足的地方一定要改正。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我们要客观地看到在我们身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绊脚石。
B.再让我们寻找自己的缺点
(1)作业不会做,把别人的作业或参考书上的答案不加思索地搬到作业本上以便交差;(点评:掩耳盗铃的做法,自欺欺人)
(2)老师,我不会做,但我不想欺骗你,所以我不交作业;
(点评:诚实的孩子,遇到问题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而让自己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呢?)这两种都属于遇到问题逃避问题,缺乏知难而进的精神。
(3)自习课以讨论问题开始,闲聊告终。
(点评:自制能力差,受不了诱惑)
一些现象总结 :
(4)上课时“身在曹营心在汉”
(点评:缺乏专注)
(5)自习课去问老师问题时顺便到外面散散步
(6)自习课看到别人讲话,总忍不住要凑一份
(点评:缺乏自制力,随意挥霍时间)
班里的一些现象总结:不少同学喜欢转笔。在班级吃东西,随意扔,随意吐。上课有少数同学瞌睡、喝水、讲话。值日不认真,不及时。有少数同学时间抓得不紧,以上课铃声响来看自己是否该学习了,有少数同学经常有迟到现象。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发现其实我________________(不/非常/比较/有一点)了解自己; 我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个独一无二的“我”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了解自己吗?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因为:
⑴坏习惯会让自己自食恶果,故事一:有个年轻人向理发师学理发,师父要徒弟先拿冬瓜进行练习,用剃刀把冬瓜上的一层薄薄的毛剃干净但不能损坏冬瓜皮。徒弟每次都很细心地把这层毛剃得干干净净而且冬瓜皮完好无损。但是,他每次剃完之后都会顺手把剃刀插在冬瓜上。师父要徒弟改掉这个坏习惯,但徒弟总是说:“没事的,我以后为顾客理发时绝对不会这样做。”结果,当徒弟为第一个顾客理完发时,顺手就把剃刀往顾客头上一插。
【小结】: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好。如果你的成绩提不高,你不去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即使换了班级换了老师也没用。只要你一改变,生活也会随之变动。美国成功哲学家金•洛恩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后的自己主动吸引而来的。改变习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要坚持。
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不断地重复。
(2)介绍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提醒自己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
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
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一个人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人们“效劳”。
了解了习惯形成的三个阶段之后,同学们商量看看有什么好办法来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形成好习惯 ??
写名言名句贴在桌上警惕自己
可以请老师同学督促自己
可以每天定下一个目标,时刻检查自己结束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假如我们的本性中有一些阻碍成功的因素,我们如果不改变,岂不是注定要失败?其实,每天克服自己一点点毛病,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小结:
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涵义有两层:人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人的本性虽然很难改变,但并非改变不了。无论是什么做法,贵在坚持。只要坚持你就可以成功。总结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有句名言:性格即命运。假如我们的本性中有一些阻碍成功的因素,我们如果不改变,岂不是注定要失败?其实,每天克服自己一点点毛病,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一个故事
有一条小河流从遥远的高山上流下来,经过了很多个村庄与森林,最后来到了一个沙漠。它想:“我已经越过了重重的障碍,这次应该也可以越过这个沙漠吧!”
当它决定越过这个沙漠的时候,它发现它的河水渐渐消失在泥沙当中,它试了一次又一次,总是徒劳无功,于是它灰心了。“也许这就是我的命运了,我永远到不了传说中那个浩瀚的大海。”它颓丧地自言自语。
这时候,四周响起了一阵低沉的声音:“如果微风可以跨越沙漠,那么河流也可以。”原来这是沙漠发出的声音。小河流很不服气地回答说:“那是因为微风可以飞过沙漠,可是我却不行。”
“因为你坚持你原来的样子,所以你永远无法跨越这个沙漠。你必须让微风带着你飞过这个沙漠,到达你的目的地。只要你愿意放弃你现在的样子,让自己蒸发到微风中。”沙漠用它低沉的声音这么说。
小河流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放弃我现在的样子,然后消失在微风中?不!不!”小河流无法接受这样的概念,毕竟它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叫它放弃自己现在的样子,那么不等于是自我毁灭了吗?“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小河流这么问。
“微风可以把水气包含在它之中,然后飘过沙漠,到了适当的地点,它就会把这些水气释放出来,于是就变成了雨水。然后这些雨水又会形成河流,继续向前进。”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那我还是原来的河流吗?”小河流问。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条河流或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你内在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你坚持你是一条河流,是因为你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存的本质。” 此时在小河流的心中,隐隐约约地想起了自己在变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风带着自己,飞到内陆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后变成雨水落下,才变成今日的河流。
于是小河流鼓起勇气,投入微风张开的手臂,消失在微风之中,让微风带着它,奔向它生命中的梦想。我们生命的历程也像小河流一样,想到跨越生命中的障碍,达到自己想要的成就,也需要有改变自我的决心与勇气,这样才能迈向未知的领域,达到生命的不断成长
3.活动三 做个最好的自己
目的:启发学生如何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实现自己。
我们如何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做最好的自己呢?这就是我们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实现自己
首先,大家要学会自信。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宝藏,它里面藏着我们的优势和潜能。
带着老师的问题来阅读——“氢气球的故事”,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回答老师问题。小结:我们绝对需要自我肯定!
第二,做最好的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土地)
仅仅有自信还不足够,每一种土壤都有自己的特性,到底这片土地上适合生长什么样的作物,只有不断地研究才能更清楚,我们不能盲目自信,要寻找到适合自己这块土地的作物。
请学生自己阅读故事——“动物学校”的启示(见阅读资料),老师尽量不引导,让他们练习自己通过阅读来进行领悟。
讨论:从“动物学校”的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呢?(提问)
小结:每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获得对这个故事的不同思考。有两点启示:第一,天生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第二,用自己的优势来生活,让人生以增值,做最好的自己!附资料
1.氢气球的故事
美国著名的心理医生基恩博士讲了一个故事。
几个白人小孩在公园里玩耍,一个卖氢气球的老人来了,孩子们蜂拥而上,争着买气球,玩得十分开心。
在公园的另一个角落里躺着一个黑人小孩,他不敢凑上去,呆呆地看着。等白人小孩追逐着离开后,黑人小孩才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嗫嚅着问道:“您能卖给我一个氢气球吗?”老人乐呵呵地说:“当然可以,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
小孩鼓足勇气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这位满脸沧桑的老人随即递给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小孩开心地玩着,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但他一不小心,手一松,氢气球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形成了别样的风景。
老人看着渐渐升起的气球,口中喃喃地说着:“记着,气球能不能升起,不决定于它的颜色、形状与大小,而是气球内是不是充满了氢气;同样,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决定于他的种族、出身,关键是你心中有没有自信!”
改变自我 篇6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摘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对于在教学上还不够完善的老师,还不能找到自己坐标的老师,通过阅读可以完善教学技能。书中给我启发比较大的是关羽教学的恐惧和自我的完善这两个方面。书中的讲解和本人教学上的经验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教学相长获益很多。关键词:教育恐惧、自我完善、自我认同、教学勇气
有一些教育著作,章节设置上条条罗列,比如关于教学技巧、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策略等,各章节之间逻辑性不强。《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笨书却是难得的好书,它真正深入到了教师的内心世界。解决教育的问题,要治标更应该治本。我相信很多读过这本书的老师,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这是一本比较深奥的教育理论著作,只有反复的阅读才能发现它的精神内涵。
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因为涉及的领域较多,所以他的作品有时候读起来比较难懂。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我希望从他的理论中找到适合我所教的课程语文学科需要的养料。
他的书中强调教师自身的完善,教师内心世界的构建,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一个语文老师尤其重要。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只满足于字词的掌握,重要篇目的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上课的时候经常读错字音,思维混乱,话语不通,上课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风格,很难想像学生会认同。
很多人都又这样的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著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教学勇气》对于教师的这些心理又很好的解释,作者一针见血写出了教师的困扰。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每一个教师读到这里都会以为这是为我们写的,因为这太符合教师的心理了。刚踏上教师这个讲台时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我,我每天把课备得很详细,有时都觉得头晕脑涨的。一走进课堂,课堂的效果完全不是我想要的。我觉得我和学生之间是分离的,学生的说话声让我怀疑是不是教学不够生动,于是就出现恶性循环。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建立起来,和学生即要平等自然的沟通,又要保持老师的尊严,这个度似乎很难把握。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有自己风格的老师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是新教师,作为老教师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扰。学生的问题,教学的问题永远都是一个无底洞,永远都填不满。我只能说尽我所能,倾我所有。
帕尔默给予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读完他的作品之后,我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觉得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教学大门的钥匙,重新回归自信。但这并不意味着已经抵达,只是教学生涯的一个开始。萨顿在《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中这样写到“我,曾历经沧海桑田,戴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迷失自己……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
本书中另外一个观点也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关于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文中有这样的解释:“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而自身完整是指作为整体的我的自身完整协调与生机勃勃,它是通过自身认同中各种力量的不同方式的联合而达到。教学初期,我总是试图从老教师那里学习一些教学的技巧,这些技巧有些可以为我所用,但是有一些却不可取。一个真正好的老师应该有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工作和生活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孩子,很难与他们融为一体。正因为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时感觉是游离于教学之外。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特们的学生编制成复杂的联系网。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
当我开始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就尝试着改变和学生的相处方式。很多学生见到老师的时候就会很有礼貌的打招呼,作为老师我觉得一定要有回应,点个头,或者是微笑。在衣着仪表上,我也要求尽可能朴素大方一些。这些都是细节,细节完美,在工作上也会有不知不觉的改变。原先在课堂上我总是灌输比较多,我把课堂的内容准备得丰富一些,我以为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比较高,可是效果却不显著。原因原来是对学生的表扬太少了,我也知道表扬的重要性,但是每堂课都是差不多把教学的内容讲完就下课了。我似乎找不到表扬的时机,这也正是问题的所在。所以现在我只要有发现学生有做得比较好的方面就表扬,当然有时候学生可能做得并不一定已经很好了。我的表扬终于出现了一些效果,我发现学生开始发光了,他们的热量正在迸发。学生真的很需要老师的表扬,这对他们是很重要的。更多关注,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师生之间的隔阂应该去除掉,只有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严格要求他们才能看到学生的进步。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师都有,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苦,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望自己的教学生涯充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我们自我反思着。反思中,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问题是“认识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优秀教学需要教师的内心世界资源,因此,我们要去探索教师的心灵世界。这是帕尔默独特的眼光,崭新的视角。
《教学勇气》一书,带给我启迪的,远不止这些,然其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勇气”二字。让我们拿出勇气,试着改变自己,从行为习惯到思维方式,从教学理念到行走方式。我相信,只要如此做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因为自己的改变,原本自以为不可能改变的东西,有一天居然也变了!
参考数目
改变自我演讲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该院所收治的30例2型糖尿病患当中,男性共18例,女性共12例,年龄33~78岁,平均是(58.6±3.9)岁 ,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可比性。纳入标准:2型糖尿病患者;无语言表达障碍;使用胰岛素进行降糖者;知情并同意者。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单纯依靠饮食与药物及胰岛素强哈化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要求患者完成对血糖检测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血糖仪的操作,时间为1周1次,每次30 min,共6周,经教育之后给患者发放监测日记,完成后随访半年,每月随访1次。
干预组:由1名专业糖尿病医生、2名专业护理研究生及2名专科护士组成护理小组,开始研究时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以充分了解,医生与护士负责知识教育与护理干预及随诊工作,研究生负责将数据录入,干预10周,随访半年。主要干预内容有:1前意图与意图阶段:干预2周,主要向患者讲解糖尿病所具有的危害和加强预防重要性,提示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必要性,加强患者自我管理与血糖监测知识,改变其行为。2准备阶段:该阶段干预4周,主要帮助患者发现在自我检测中存在的行为与心理等障碍,正确的评估利弊,指导患者制定监测目标,开始检测。3行动阶段:干预4周,指导患者制定监测血糖的频率,其流程为发放监测专用日记本、让患者回家自行监测、定期门诊随访评价监测情况、改变错误行为、持续监测。从而让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的监测行为,并鼓励其家属监督,以帮助患者更好改变监测行为。4维持阶段:随诊半年,每个月进行随访与监督,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与反馈,并鼓励其维持良好的监测行为。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每次监测的血糖值、了解患者监测的执行情况、观察其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1.4 统 计方法
对于该组数据主要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来处理,计数资料由χ2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对自我血糖的监测行为,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主要表现为干预组的监测行为正确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大。干预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小(P<0.05),见表1。
[n(%)]
3 讨论
灵活改变文体,铸就自我华章 篇8
中学生作文,可以分三步走:一、借鉴精品文章,找准真实的“自我生活”进行仿写,描写自我身边的真实事件,再现生活场景。二、跳出精品文章的框框,以其一端,发散思维,进行拓展。三、进行合理想象,改变文体,另成一体。
如果我们仅仅借鉴精品文章,不贴近真实的自我生活,而大力虚构、甚至虚构他人生活,很难有精彩的作品问世;即使有意摹仿他人的经典佳作,也不过是亦步亦趋。退一步说,即使作文虚构,也是对我们“自我生活”的高度提炼,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才能出神入化;否则,写出的作文始终带有别人的影子。中学生涉世未深,如果习作失去了“自我生活”的支撑,也就失去了生活本真,失去了精彩的基础,而妄想以虚构取胜,这无异于建一座空中楼阁。
古今中外,为何取材相同,甚至题目相同的作文,会有不同的文体,产生精彩纷呈的文章呢?如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变为金院本《西厢记诸宫调》,到元杂剧《西厢记》;白居易诗歌《长恨歌》,陈鸿的唐传奇《长恨歌传》,到清朝洪昇戏曲《长生殿》。即使是命题的考场作文,也会产生不同的文体,导致大量的文章高下之分立见。
总之,人云亦云是任何写作之大忌,我们不能完全重复他人的写作场景、写作话语。退一步而言,如果经历万一相同,只能借鉴其中一部分内容,否则,就有雷同之嫌。那么,在重复他人一小部分内容时,如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由真实而虚构,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我们先看《中国国家地理》上介绍“中江挂面”的一篇文章。
【美文赏读】
中江挂面
——端上餐桌的“非遗”
朱辅国 程必伦
冬天的四川盆地阴云密布,稀少的日照让人倍加珍惜。清晨,当和煦的阳光照进中江县杰兴镇凯江河畔的觉慧村时,我第一次被劳动的美好画面所打动。这个背山面水的小村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挂面村”,家家户户都以制面为生。每年正月里,这里手工的挂面制作进入高潮:没有人指挥,家家户户的成年人都上到房顶,在特制的架子上晾晒挂面。从远处望去,这个由40户人家组成的小村子,犹如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
中江县位于四川省德阳市,这里是稻食文化区,但这个村子却盛行面食,制作手工挂面的手艺传承了近千年,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祖祖辈辈沿袭至今的一种生活方式。
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中国南方和北方主产的粮食有一定差异,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粟、麦为主。南方人喜食稻米,北方人喜面食,“饭稻羹鱼”和“饭面食肉”一直为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
从唐末开始,北方移民将面食文化带入四川,而四川面条最早出现是在宋代,那时的面条并不是现在常见的担担面,而是产自德阳市中江县的中江挂面。作为四川面条文化的开端,中江挂面传承了近千年,犹如活化石般记录了四川面食文化的发展。
“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这是清代中江诗人王郎山在其写的一首《竹枝词》中,对当时中江挂面畅销盛况的赞誉。
在一些保留至今的面条商号中,有文字资料记载:清代道光至民国年间,是中江挂面的全盛时期,作坊林立,年产100万公斤以上,沿长江水运,销往鄂、湘、粤;陆路则直到京都,成为专供皇室的“御面”。
每一年,中江挂面的制作时间都很有限,从中秋过后到第二年的3月,不超过6个月。而每年正月里,才是做面的最好时节,无论温度或阳光都是最好的。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繁琐,要经过和面、开条、盘面、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加上其间70多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至切面打包完成,需要18至24小时。
和面是道重体力活,年轻力壮的小伙往往都吃不消。和面可不是简单地和匀,而是要将面从糨糊状一直揉到“熟”,——面团光洁柔韧,不粘桶,不粘手,以拳击打后会自动回形。这个过程需要半小时以上,揉熟的面团以洁净的棉布覆盖,在面桶里“睡”40分钟左右,这在挂面制作中叫做“醒面”。
开条是把醒好的面团划成手臂粗细的面条,然后将划开的面条经搓揉连接成一整条后,一圈一圈从里到外、自下而上地盘在面桶里。之后面条上竹、扑粉直到上架之前还要经过多次闷箱发酵,以钟师傅的话讲:“人在休息,面在生长。”正是由于面粉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产生了大量蜂巢般的气泡,使得面条上布满微孔,中江挂面也有“中江空心面”之称。这也是中江挂面美味的关键,空心的面在煮制的过程中更容易裹挟汤汁,让味道充分浸到面中。
发酵后的小条被有规律地缠在两根竹棍上,略作拉抻后就可以挂进面池,这个过程被称为“上竹”。深夜上竹看上去是劳动强度最低的环节,但这是个细活,耗时最长,经这道工序后,挂面已有了雏形。扑粉是再次对上架前面条的拉抻,也是准备给上房顶挂晒的面条做最后一次“打粉”,让充分发酵后的面条变得更加干爽。
经过这些繁复的工序,一根根手工制作的面条,被拉抻成4米长,在阳光的照射下,细如发丝的挂面犹如瀑布般从房顶倾泻而下。晾晒4个小时左右的挂面变得洁、净、干、白、细,这是自古对中江挂面的衡量标准。
正是因为制作工艺的繁复和历史的久远,中江挂面入选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如同传统手工业普遍遇到难以为继的情况一样,中江手工挂面的传承也屡现危机,中江的制面行业时荣时衰。除了社会环境变化外,做面的辛苦更是主因。在中江挂面工人中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儿别学挂面匠,有女莫嫁挂面郎。吃了许多冷菜饭,睡了一些没足床。高架凳上站弯腿,熬更受夜苦难尝。”
说起做面的经历,觉慧村几乎所有的师傅都曾转行干过其他营生,钟巧林也直言自己刚开始做面的那一两年,经常做得哭,“脑力、体力、手脚活路多,稍有不慎,面的成色、口感都会差些。卖面的人可能分不清楚,但凭经验生产的人,在任何一道工序或成品放在面前时,只需看一看、闻一闻或者摸一摸,自己心里就知道了。”
差不多所有生产手工挂面的的师傅,都担心手艺在自己这辈会失传,现在的孩子吃不得苦。现在的觉慧村生产现场——主要在挂面、晒面环节,偶有年轻帅气、美丽的男女撞进镜头,差不多都是村民的子女回家探亲给父母搭把手,属客串性质,都不能独立操作了。中江挂面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给制面师傅们燃起一丝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制面的手艺,也有人前来学习。但愿人们在厌烦了机器生产挂面的索然无味后,还记得起手工挂面的好,它不光是果腹的食物,更代表着四川近千年的面食文化。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03期,有删节)
[点 评]文章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综合采用了打比方、作描摹、作引用、列数字、作诠释、下定义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参观中江挂面的场景,以及中江挂面产生的地理、历史原因,制作的时间、制作过程,所面临的生存现状等等,表达了对中江挂面发展前途的企盼。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那么,如何以此为重点,改变文体,写一篇记叙性散文呢?
【仿写佳作】
挂面人生
鞠婧宜
多年以来,每当看到电视上美感十足的“康师傅牛肉面”广告,我一直情不自已,垂涎欲滴。自从参观了中江挂面,我不得不改变当初幼稚的想法。
高一的寒假,我随父母去四川德阳探望姨奶。姨奶告诉我们附近有个“漫天白练,银辉闪耀”的挂面村。一个午后,冬阳懒洋洋地透过银白的云层,驱散了薄雾。姨奶带领我们参观了中江挂面村。
来到村口,我们被领上了一户正要晒面人家的屋顶。年逾半百的大伯爬上梯子,将面槽里的挂面提拢,一手握着面竹,一手轻托挂面,顺着撑竿缓缓下放,仿佛乐队指挥从容自若。阿婶两手各持一根面竹,垂挂,梳面,有条不紊地反复着,动作娴熟而优雅,像拨动竖琴的俄尔普斯。一顿饭工夫,家家屋顶就像覆盖着鹅毛大雪一般,壮观而奇妙。
忙完晒面活儿,大伯和阿婶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偌大的一间屋子里,一架架抻面条的“羊头”杆填充其中,晾好下架的挂面满满地悬放着。阿婶为我们煮了一锅面,又急匆匆地进了里屋切面、包装。我们吃着原汁原味的中江挂面,柔嫩可口,细如发丝。
大伯安详朴实,娓娓向我们道来他数十年的挂面生涯。从十六岁起,他就跟着父母一点点学习如何和面、划条、抻条、晾面、晒面等,一心将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继承下去。在他记忆里,面条的洁白是他生活中唯一的色彩。在“康师傅”“好劲道”等现代制面工艺的冲击下,每年仅盈利两三万元,很多人看不上眼。他又苦笑着聊起村子里的新一代,很少有人愿意做这“起早贪黑的辛苦活”了,需要每天凌晨就起床开工,他们宁愿到浙江、广东一带打工。他的儿子正上大学,学的是食品加工专业,准备子承父业……他悠悠长叹一声,又恢复了坚定的神情。听着他带着乡音的话语,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与世无争、岁月静好的村庄,安闲、悠然。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挂面手艺传承后代,这应该是老伯迫切想要的吧。
离开老伯家,看见很多村民们仍在晾晒挂面。有的架起梯子,像踩高跷似的将长长的挂面晾上撑竿,在轻盈如丝绸般的挂面中劳作,仿佛披着白纱的仙人在高空舞蹈。屋顶挂满条条“瀑布”,将阳光切割成了细碎的一片一片,斑驳的剪影从屋顶投射下来,仿佛天地之间只余下了这些村民们在辛劳。日头高照,正是做面的最佳时节。
离开村口,不由得又停下脚步,回首遥望村民们辛勤的背影,平凡而简单中透着一份执着,这不就是对传统的一种坚守与传承吗?冬日晴正好,一片温暖。
[点 评]文章有仿照的痕迹,但又有所不同。思路源于《中国国家地理》的《中江挂面》一文,作者改原作的文艺性说明文为记叙文体。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做到了“找准自我生活,在局部中突围”,写出了一篇具有自我独特性的文章。
文章标题新颖,采用对比手法,欲扬先抑,写出了中江挂面的困境,以老伯为代表的中江挂面村人平凡而伟大的品质,只要有人坚守,手艺就不会失传,一定会有出路,最后的景物描写意味深长。整篇文章以描写见长,点面结合,首尾照应。
有没有更高明的方法?独辟蹊径,改变模仿的痕迹,进行高质量的创作呢?虚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构,写成一篇小小说,可能会让自己的作文更上一层楼。下面我们看看这篇再创作作文《审视》。
【虚构作文】
审 视
鞠婧宜
长街东头有家挂面店,悬挂着一块百年老字号招牌,做出的面条细如发丝,洁白柔韧,原汁原味。让人惊奇的是,店里掌柜林三爷是个久患眼疾的半盲人,和面、醒面、擀面样样亲力亲为。
他着一件小马褂,卷袖、倒水、净手,双脚开立,站在案板前,舀出面粉倒在面盆里,用筷子在面粉中间扎个小洞,拿起木瓢往小洞里注水。他微侧着头,细听水声,似乎判断用水量。那股细细的水流,即将漫出时,林三爷不紧不慢,娴熟地停下了手,放下木瓢,两手抹些面粉,开始和面。
他掌心相对,指尖插入盆壁内侧,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捧起面粉,将面粉推入刚刚注水的小洞。不停地抄拌,调匀,最终形成雪花状的面糊。面团在案板上来回抖动,轻轻抛起又重重落下,铿锵有力,松散的面团渐渐变得结实光滑,隐隐散出浅淡的面香味。
我一直好奇,一项精巧的手艺活儿如何被一个半盲人演绎得如此完美。和面时清油的比例、划条时面团的粗细长短、盘面盖膜时的面面俱到……许多常人都难以精准掌控的。林三爷笑笑说,“别人用眼看面,我虽半盲,用的却是心审视这盆面喽。”正是用心,在这方小小的厨房天地里,一盆面粉被林三爷赋予了生命。它们像新生的胎儿,由一双老练的手牵引着,以最精致的模样、最诱人的甜香,呈现在世人面前。
“被利益蒙住眼的人,是不能体味到做面的精髓是要用心创造的。”林三爷常叹着气对顾客说道。顾客一阵钦佩。
“然而,为了追求省时高效的运营模式,不少学徒未出师就离了店,置办起机器加工的小作坊,自以为聪明。”林三爷感慨着。
我吃的大多数是大机器生产加工出的面条。将面粉、淀粉、筋力源干调匀,加入防腐剂,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用大机器生产。做出来规规矩矩模板似的面条,却总觉得少了一份人情味。
一方案板,一团白面,用心审视,在人生中坚守。
[点 评]文章语言精炼,刻画生动。塑造了一个半盲人林三爷的形象,通过描写林三爷用心做面的事件,表现了林三爷坚守传统做面方式,眼盲而心不盲的可贵品质。
最后,我们再看一篇2015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也是有关于面条的作文,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是虚构之作,在作者笔下,此篇作文更为自然、圆润。
【高考佳作】
小巷面条香
一考生
小巷的深处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
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出,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小面店人少时,便由老人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人来协调。每当上班族和学生党急着离开时,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赶时赶刻的学生党,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来求学的一天。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谦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鱼是到乡下的钓翁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老人的儿子也是厨师。熟客们会发现,父子俩的面颇为不同。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一句:“老爷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于我,偏爱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软;老人的面,味轻,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确,叔叔的面上会淋一勺虾子油,而老人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人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隙中迸溅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人的智慧,也许便是将灵魂留在面中了。
终于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小巷。临走时,老人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两三根香菜和几滴猪油。老人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后来,我又去吃过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了,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练地招呼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
此为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展示的优秀佳作之一,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刻画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境况,以及老人几十年坚守做面的小生意,表现了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
【改变自我演讲稿】推荐阅读:
改变学生从改变自我做起10-24
自我改变计划07-14
知识改变命运演讲08-21
演讲稿我要改变自己08-28
奋斗改变人生演讲稿09-13
芭芭拉布什英文演讲《选择与改变》07-04
不能改变体制就改变自己05-14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05-11
细节改变07-20
改变认识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