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案例材料(共8篇)
法学案例材料 篇1
法学概论期末案例分析材料与要求
一、民法案例
陆某诉张某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
2012年4月28日,陆某和张某在第三人某房产中介所承办人钟某在场的情况下签订房地产租赁合同,约定陆某(甲方、出租方)将其拥有的房屋(即案件系争房屋)出租给张某(乙方,承租方)居住使用。房屋租赁期为八年,自2012年6月1日起至2020年5月30日止;房屋月租金为6,800元,租金每三个月支付一次,即20,400元;乙方在签订合同时交付给甲方6,800元作为承租该房屋的保证金。需要说明的是,系争房屋原为三室一厅二卫一厨的居住用房,张某承租后将客厅隔成三间,阳台改装成卫生间,到纠纷发生时,系争房屋被分割为六室三卫一厨的结构,共居住六人。除张某外,其他租客与陆某之间无房屋租赁合同。
租赁合同第六条约定,乙方应按该房屋交接时的现状使用该房屋。如要求重新装修或变更原有设施设备的,应事先征得甲方的书面同意。乙方因使用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而使房屋或设备损坏的(除不可抗力外),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或给予维修。租赁期满或因某一方违约致使本合同提前终止,则乙方须及时将该房屋及甲方提供的设备设施如数归还给甲方。乙方于签订本合同后,未经得甲方同意擅自提前解约或其他严重违约,致使本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的,视乙方为违约。乙方需按本合同约定的违约金赔偿给甲方,并结清各种费用。若给甲方造成其他损失的,乙方还应负相应赔偿责任。该房屋内由乙方正常使用的水、电、煤气、通讯、有线电视、宽带等而产生的费用均由乙方承担。合同第十二条约定,甲乙双方约定任何一方违约按一万一年计算作为违约金,乙方保护好地板及装修,甲方允许屋内隔单间。合同另对其他事项作了约定。
合同签订后,陆某于2012年5月12日向张某交付了租赁房屋。嗣后,陆某发现张某将客厅分隔成三间客房,每间安装电表,原有的阳台被改装成卫生间,安装马桶与洗浴设备,污水管直接接入阳台落水管,故于2012年6月9日向张某发送告知书,要求张某将系争房屋恢复原状,不得转租或群租。张某表示,将客厅隔成单间有合同约定,阳台改装成卫生间确实未经陆某同意,但张某愿意将阳台恢复原状。张某还表示,如合同解除,他会清退居住在承租房屋内的其他租客,如果相关租客迟延迁出该房屋,产生的房屋使用费由其负担。
在庭审过程中,陆某、张某双方一致确认,租赁期间,张某已经向陆某缴纳保证金6,800元,并支付截至2012年11月30日的房屋租金40,800元,如合同解除,保证金6,800元可用于抵销2012年11月30日之后产生的房屋使用费。关于2012年5月12日陆某向张某移交的物品双方存有异议,陆某认为其将家具清单中所列物品移交给张某,其中陆某、张某及中介签名下方部分由其书写,其
中的电视机实为客厅里的长电视柜,张某对家具清单中陆某、张某及中介签名上方的内容无异议,认为下方的内容为陆某自行添加,电视机或电视柜其均不予认可,但对于机顶盒一只、五尺床一只、床边柜两只确实存在,张某予以认可。
阅读引导:根据案情,请推测法院将做出哪些判决?并请结合该案案情,用法学的观点评析群租问题。
二、行政法案例
肖某诉福建省建阳市物价委员会侵权案
福建省建阳市物价委员会(被告)根据该市液化气经营单位提交的《关于要求调整液化气零售价格的报告》,于1995年5月18日作出潭价(1995)047号《关于调整液化气零售价格的批复》。改批复中规定:凡1995年5月20日以前开户的用户,不论已供气时间长短,三年期的供应价调为每瓶38元,五年期的供应价调为每瓶40元;每户年供气调为10瓶,每瓶净重14.5公斤,允许正、负0.5公斤误差等。
对于该规定,肖桂生(原告)等13人不服,于1995年7月24日向建阳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称:被告建阳市物价委员会所作的潭价(1995)047号《关于调整液化气零售价格的批复》,以行政职权单方强行推翻原告等与液化气经营单位已订立的供气合同的部分内容,其行为是越权行为,而且侵犯了原告等的合法权益。为此,请求法院依法判决撤销被告潭价(1995)047号《关于调整液化气零售价格的批复》。被告建阳市物价委员会答辩称:液化气是国家管理的商品,对液化气价格进行调整是物价管理机关的职责,建阳市物价委员会的潭价(1995)047号文批复是以《经济合同法》(该法目前已经废止)为法律依据的,是抽象的行政行为,且肖桂生等13人不是合同的当事人,也就不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不具备原告资格,故被告调整液化气价格的行为不属于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
福建省建阳市人民法院于1995年12月20日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审理查明了以下事实:原告肖桂生等13人曾于1993年2月与建阳市液化气供应公司签订了供气合同,合同规定:每户开户费850元,保价供气五年,每年供气12瓶,每瓶价格25元等,尔后双方均按合同履行了约定。1995年5月18日,被告根据该市液化气经营单位提交的《关于要求调整液化气零售价格的报告》,认为液化气出厂价格不断上涨,运杂费用不断提高,经营成本加大,遂作出潭价(1995)047号《关于调整液化气零售价格的批复》,对液化气零售价格和送气费收费标准作了规定,其中第一条关于液化气零售价格规定为:(1)凡1995年5月20日以后新开户的用户,每户开户费400元,每瓶供应价45元,不受年限限制,长期供气。(2)凡1995年5月20日以前(不含当天)开户的,不论是三年期还是五年期的,不论已
供气时间长短和所交开户费多少,在原合同期内,三年期的供应价调为每瓶38元,五年期的供应价调为每瓶40元;原合同期满后—律按长期供应价每瓶45元执行,不再交纳开户费。(3)未交开户费或超定量购气的,—律按议价供气每瓶55元执行。(4)今后遇政策调价,以上价格也应作相应调整。(5)每户年供气10瓶,不满10瓶不补,超过10瓶按议价供应。(6)每瓶净重14.5公斤,允许正负0.5公斤。1995年5月20日建阳市液化气供应公司依据被告下发的047号批复文件的规定,单方强行变更与原告肖某等订立的原合同内容,每年每户供气12瓶改为10瓶,每瓶单价25元改为4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建阳市物价委员会又于1995年10月5日作出潭价(1995)070号《关于调整液化石油气零售价格的通知》,其中第四项规定:潭价(1995)047号《关于调整液化气零售价格的批复》10月10日停止执行。
建阳市人民法院认为:被告建阳市物价委员会作为人民政府物价管理机关,根据国务院国发(1994)16号《关于加强对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价格监审的通知》的规定,对建阳市液化石油气的零售价格进行价格监审是合法的,应予以支持和维护;被告所作出的潭价(1995)047号批复文件,其中第一条第二项、第五项、第六项规定,是针对与液化气经营单位有合同关系的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行为是超越职权的行政行为,但被告现已自行停止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已不存在,故原告的诉讼请求不符合起诉的条件。
福建省建阳市人民法院根据上述认定的事实和判案理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作出判决:驳回原告肖桂生等13人的起诉。
福建省建阳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后,原告肖桂生等13人不服,上诉于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确认了—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和采纳的证据。
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液化石油气是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国家物价部门有权依法对液化石油气商品实行定价、管理。对经营单位与消费者已签订价格协议的,如双方签订价格未超过当地物价部门的定价,在签约有效期内,原则上供气价格不作变动。建阳市物价委员会潭价(1995)047号文第一条第二项的规定,系针对已与液化气经营单位有合同关系的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其调整合同供气价,侵犯了上诉人肖某等的合法权益。
阅读引导:根据案情,请推测法院将做出哪些判决?并请结合该案件,评析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问题。
三、刑法案例
马某贩卖毒品案
被告人马某,女,1973年9月30日出生于河南省新蔡县。因涉嫌犯贩卖毒品罪,于2009年7月28日被新蔡县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8月7日被依法逮捕。新蔡县人民检察院以新检刑诉2009236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马红犯贩卖毒品罪,于2009年11月19日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审理了该案。经审理查明,2009年7月25日上午,被告人马某在其新蔡县食品公司家中,以500元的价格将毒品一小包卖给吸毒人员张某,因张某当时无现金,以一枚金戒子作抵押。2009年7月27日18时许,被告人马某在其家中,将两小包毒品分别贩卖给吸毒人员张某、胡某,并容留张、胡二人在其家中吸食毒品。新蔡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当场将马、张、胡三人抓获,并从被告人马某家中收缴海洛因7.54克、底料15.9克。
法院另查明,被告人马某曾因犯贩卖毒品罪,于2003年7月23日被该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2006年1月13日刑满释放。
阅读引导:根据案情,请推测法院将做出哪些判决?并请结合该案件,评析马某行为可能涉及的犯罪与刑罚问题。
四、期末考核要求
1.请同学在以上三个案件中任选一个案件进行分析。
2.分析结果要求达到以下标准:
(1)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2)分析结果以打印稿的方式交给任课教师,A4纸张。
(3)请同学将学号与姓名打印在所交稿件上端。
最后,请同学在17周周五之前将分析稿件交给任课教师评分。
法学案例材料 篇2
一、《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第一, 激发学生对《国际经济法学》的学习兴趣。作为研究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特点的新兴学科, 其发展变化快、体系庞大、内容繁多, 学生常望而生畏。另外, 与传统学科相比, 《国际经济法学》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要远一些, 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 这门课程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灌输,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而开展案例教学则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来源于丰富多彩的国际实务的教学案例, 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国际经济法学》的应用价值, 而且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也有利于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状态下进行探讨, 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 将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中选用的案例相比, 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案例更加复杂, 因此, 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已经成熟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 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对法律专业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而案例教学无疑可以增强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尽管课堂上使用的案例与现实的案例相比法律关系比较简单明了, 结论也相对明确, 但与其他课程相比, 《国际经济法学》的案例还是显得比较复杂, 案情描述需要占用较大篇幅。因此, 掌握如何有效地阅读和分析案例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三, 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自2002年以来, 在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后, 无论法学院 (系) 是否情愿, 其教学质量都必须接受司法考试的统一检验, 成为法学院 (系) 学生就业的一道高门槛,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法学教育不能不关注司法考试的题型、内容和考核目标。司法考试从法律职业素质着眼, 全面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法律事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并不是传统法学教育方式所能达到的。案例教学法强调对案例的分析、提问、讨论、辩论,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契合司法考试的要求, 促进法学教学模式与司法考试的接轨。
二、《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1. 精选案例
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 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 应主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 典型性原则。所谓案例的典型性是指案件事实与所探讨的法律规则具有较强的对应性, 案例能够较好地说明或解释一个或几个法律规则。由于受课时数的限制, 国际商法的教学案例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关键在于所选案例能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需要。选用案例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 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且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二, 新颖性原则。也就是案例的选择应尽量反映现代生活中所出现的国际经济法新问题。因此, 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国际经济法随着国际经济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选取一些新近发生的案例则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学习世界贸易组织法之后, 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新近发生的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案例,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的理解。通过这种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良好习惯。
第三, 启发性原则。一个好的国际经济法案例还必须蕴涵一定的问题, 问题要能启发人们的思考, 问题越诱人, 就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 对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启发性。众多的国际经济法案例源于社会生活, 教师应以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解国际经济法的规范、原则、制度、精神为标准来选取, 通过选择具有一定启发性和疑难性的教学案例, 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深度,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能力。
第四, 针对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应服务于教学需要, 切忌脱离当前的教学实际。选择的案例在内容上要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契合,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课堂中某些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 能利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国际经济法学》体系庞杂、内容繁多, 而课时数又非常有限, 这在客观上决定了课堂上案例的选取和讲授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来展开, 剔除那些无用的信息, 使案情介绍言简意赅, 力求知识点的集中, 不必面面俱到。
2. 运用案例
《国际经济法学》教学案例的运用, 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 呈现案例。一个成功的案例讨论, 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这就要求教师应事先将案例呈现给学生, 以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 进行深入思考。关于案例的呈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口述或者通过板书、多媒体等载体展示;二是教师在课前事先给学生指定案例, 让学生自己阅读案例、梳理案情并整理概括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我国目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 基本上都是采取第一种由教师展示案例的方法。对于第二种由学生展示案例的方法, 笔者认为, 可以使学生在梳理案情的过程中锻炼法律思维, 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剥离出法律关系并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上, 而不必在介绍案情及背景资料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因此在实践中值得推广。
第二步, 分析讨论。分析讨论阶段是对课堂效果的检验, 讨论越深入、辩论越精彩, 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就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整个分析讨论阶段, 应该注意教师只是引导者, 学生才是讨论的主体。教师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 不必给学生过多提示,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 注重课堂内容的开放性。当学生无从下手时适当予以提示, 当学生思维陷入误区时适当予以引导。在学生发言不踊跃或观点碰撞不激烈时, 教师可以适时进行提示, 以促使学生积极发言, 让观点激烈碰撞。法学理论在思想交锋中可以渐渐明晰, 实务操作能力在唇枪舌剑中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步, 总结评述。案例讨论是全班同学发散思维的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再加上有时对知识理解得不够, 错误观点的表述难以避免, 必然会出现观点分散的局面。因此, 在讨论结束前, 教师需要对案例讨论进行客观的总结点评, 好的归纳总结是认识升华的必要保证。在总结评述时, 教师应侧重于对学生分析思路和结论的评价, 指出学生在辩论中的可取之处或不足之处, 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总结时, 教师不要轻易指出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 更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针对所讨论的案例还可以启发学生在课后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3. 撰写总结
案例教学课后的总结撰写是案例教学的后续环节,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要求每个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撰写一篇案例总结报告, 以此使学生将讨论中迸发的思想火花用文字的形式进一步深化, 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通过写作进一步论证成熟, 对课堂上言犹未尽的问题进一步思考、拓宽思维空间, 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可对学生撰写的小论文中所反映的问题, 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理论研究上进行指导和评价。撰写案例分析总结也有助于将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熟悉判决书、公诉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的写作。
三、《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笔者认为, 根据我国法学教育的实际, 在《国际经济法学》案例教学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即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不处理好这两个关系, 案例教学法就难以有效开展, 难以发挥作用。
一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教学方法的确定并非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 而是一种多元化的结果。在《国际经济法学》教学过程中, 确实要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但也不可提倡了案例教学而丢弃了理论教学。法律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是整个法学学科的基石, 是众多法律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是法律的最一般的原则, 它对部门法的学习和法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铺垫, 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培养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 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理解不透彻,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是不可能解决复杂的案例的。因此, 只有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教与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法能够克服“填鸭式”教学的缺陷, 但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有学生的积极思维相配合, 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缺少了学生的积极配合, 案例教学就会流于形式, 变成“教师自己推举案例, 对案例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的模式。由于案例分析要比一般原理、法律条文的简单记忆难得多, 教学实践中, 一些学生有畏难情绪, 对案例不注意思考, 在讨论过程中习惯于当听众, 满足于教师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 这些都影响了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注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讨论空间, 使学生处在情绪饱满、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之中, 自觉参与讨论并各抒己见, 以期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增刊) , 2002.
[2]杨桢.英美契约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法学案例教学初探 篇3
【摘要】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案例教学法如何组织,有哪些成效,存在哪些不足便是。
【关键词】法学 案例教学 组织过程 特点 不足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2-0013-03
法学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1870年,朗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并大力推广。成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我国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
1 我校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
这几年,我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电大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不断创新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探索干部培训的新路子。如在县处长班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在科长班实行“依法行政案例教学”,反响良好,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我们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1 老师分工协作,精选典型案例
由我们教研室的法学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协作,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上网搜寻资料,每人收集几个典型案例,并提出思考题,推荐相关参考文献;然后由我牵头初步把关,集中送教务处给分管的主任和副校长逐级审查确定;每期从中挑选八个有代表性的依法行政典型案例分发给学员,布置作业,内容涉及基层选举、计划生育、行政处罚、土地征用引发群体性上访、企业破产、行政诉讼、城市交通管制和限制摩托车挂牌等。这些案例既有本地特色又带有普遍现象,如限制外地货车进入市区和限制摩托车挂牌的《通告》,全国就有141个城市做出类似规定。为防止地方领导对号入座,案例改头换面,当事人均使用化名。选好案例材料后,由学校组教处统一打印,开学时分发给学员。
1.2 学员熟悉案情,拟写发言提纲
这是案例讨论的分析准备阶段,每个学员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课前预习,熟悉案例,解答思考题。有的学员非常认真,上网学习、搜集、打印了十多份相关资料;有的走访相关单位,请教专家学者,深入调查研究,作好案例讨论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拟写发言提纲或者演讲稿。
1.3 分组进行讨论,推荐小组代表
通过分组讨论,学员们分工协作,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把复杂案例简单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班两委布置、各小组长负责召集,学员自主完成的,一般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优秀学员作为本小组的代表,在综合各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1.4 全班案例交流,各组代表发言
全班课堂案例讨论时,我们老师要到班级主持引导,让各小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台上有固定话筒,台下也配有移动话筒,有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异议。讨论激烈时,分红方与蓝方对阵,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的哥”载孕妇闯红灯的案例争议最大,交警究竟要严格“依法行政”,还是“以人为本”?大家争着发言,甚至吵得脸红耳赤。正因为学员大都是有备而来的,讨论才会那么激烈。我们老师只是加以引导,为大家创造一个自由讨论氛围,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找出充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而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急于发表意见。如果课堂案例讨论课时不够用,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校方适当增加。
1.5 老师总结归纳、消化提升阶段
在全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使用课件进行案件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老师的点评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对学员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由老师逐份批阅、评定作业成绩。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2 我校法学案例教学的特点和初步成效
我在校内主体班和函授班上了不少法制课,还经常受聘到校外普法宣传。如果说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的话,那就应该归功于案例教学。但以前的不是专门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举例教学”,只是为了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课中尽量多穿插一些生动典型案例,做到以案析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近年的案例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是有组织有领导、精心设计研究的、认真编写和选择案例的专门教学方法,有如下几个特点。
2.1 适合电大成人教育
案例教学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并深受学员欢迎,是因为它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成人学员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接受,必定要受已有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超出了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员就认为老师讲得对,讲得好;否则他就认为老师水平有限。网络时代,单凭教师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尽管他上课前又作了认真准备工作),要让所有学员都很满意是不可能的。
2.2 师生地位平等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就的评判者,而且其讲授内容具有“绝对权威”。不能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挑战,把老师当场问得哑口无言是对老师的大不敬,难以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老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案例讨论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强迫学员接受自己的观点。
2.3 师生互动、双向交流
案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在案例讨论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员中间互相交流。案例教学突出强调对前人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与总结,以便学员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警戒或借鉴,“踩着巨人的肩膀前进”。实践经验缺乏是年轻教师共同的弱点,在理论联系实际时往往底气不足、方法不多,既不能让学员满意,也容易使自己失去信心。而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用一个人的努力去满足所有学员的状况,而是教师指导学员调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
2.4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印象深刻。案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将注重“教学”的环境转变为培养“学习”的环境,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转变,有助于增强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 当前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案例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启发学员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案例教学对于主持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师生双方的对话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事先如果不做深入的探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课堂上就无法做好案例的点评和总结。现在有些学员学历较高,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逐渐增多,有真才实学的领导干部也越来越多。如果老师的学识学历不相应提高,将难以应对挑战。
可见,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正所谓“教育着必须先接受教育”,要当好教员首先要当一个好学员。我们当教师的必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虚心地学习有关案例教学的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其特点、内容和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3.2 发言的学员毕竟是少数
采用对话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合于部分学员,不只适合于所有学员,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员在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另外一些较内向、保守的学员则常常是一言不发。涉及地方领导决策失误的,大部分学员也是不敢啃声。此外,如果老师对案例运用不当,或者学员课前不预习,毫无准备就匆匆来参加小组或全班案例讨论,只听不说,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现代案例教学虽然有其优势,但不利于学员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笔者认为,应当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助,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当前提倡案例教学不能一哄而起,要从电大的实际出发,研究电大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案例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案例的编写和选择,对教员调研以及课堂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究和实践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炳香.《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中央电大网站.
2 刘炳香.《案例教学及其在中央电大的推展》.中央电大网站.
3 桑瑜.《中央电大举办了首期案例教学研讨班》.中央电大网站.
4 郭文才.《法学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探析》.东部网.
5 谈建俊(江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论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国际经济法网.
刑法学案例 篇4
1.哈吉〃奥格雷,男,33岁,某外国国籍,飞机副驾驶员。
请分析:对奥格雷的劫机行为能否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处理?为什么? 答案要点:(1)奥格雷的劫机行为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刑罚处(2)奥格雷的劫机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但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根据属地原则当受我国刑法管辖。(3)奥格雷的劫机行为属于我国参加并承担相关义务的反劫机公约规定的犯罪,根据普遍原则也应当适用我国刑法予以管辖。
2.陈X文,男,20岁,书店职工。金X七,男,20岁,书店职工。一天傍晚,陈X文、金X七结识了本镇的未婚女青年罗X、方Xx后,一同打羽毛球至晚九点,临走前互相约定次日晚上一同到人民银行活’动室去玩。
请分析:陈X文、金X七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题要点:(1)陈**、金**的行为不构成犯罪。(2)陈**、金**的行为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陈**、金**的行为并未触犯刑法规定,亦不应受到刑罚处罚。
3.王X X,男,20岁,农民。王X X与被害人陈X X(13岁)系邻居,平素关系甚好。一日,王X X与其弟去河边洗澡,陈x x在深水中体力消耗较大,又无人帮助,挣扎了一会儿,溺水死亡。
请分析:王X X的行为与陈X X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王X X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题要点:1)王**的行为与陈**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构成不作为的犯罪(2)陈**的死亡是由王**的行为所导致,二者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联系。
3)王**负有消除陈**生命安全所处危险状态的义务却并未履行,属于不作为(4)王**的行为造成了陈**的死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而构成犯罪。
4.李某,男,45岁,农民。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挖树蔸作柴烧,来挖。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
请分析: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要点:(1)李X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2)李x虽然预见到可能致人受伤甚至死亡,但轻信能够避免,因而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而不是间接故意或者疏忽大意的过失。(3)李x的行为造成他人死亡,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李X X,男,25步,拖拉机驾驶员。当场将街坊陈X X(5岁)炸死,将西边邻居刘(女3岁)炸成重伤,同时还造成其他人员烧伤。
’
请分析:李X X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要点:(1)李X X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2)李x*(应当预见到烤油桶可能发生爆炸致人受伤甚至死亡,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因而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或者意外事件。(3)李x x的行为造成他人死亡,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6.赵X X,男,十九岁。一天晚上九时许,赵X X在某市身所带大号水果刀向陈猛戳一刀,将陈刺成重伤,陈跑至三十米处倒地,赵当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
请分析:赵X X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题要点:(1)赵**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2)赵**遭受的现实的不法侵害,针对的是不法侵害者本人。
(3)赵**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符合特别防卫权的规定。
7.何X X,男,43岁,某建筑工程队队长。某市镇一家饭馆突然失火,火焰顿时随风烧向邻屋。邻居房屋尾部时,才被消防队员们奋力扑灭扩
请分析:何X X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应负责任?为什么.
答题要点:1)何**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2)何**的行为是在火势蔓延很快,更多房屋遭受焚毁危险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保护的是公共安全及他人财产安全。(3)何**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小于所保护的利益,没有超过必要限度。
8.邓某与赵某宿仇颇深,邓某伺机报复赵某。一日,邓某得知赵某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准备前往赵某家杀害赵某。邓某在去赵某家的途中,突然腹部疼痛难忍,于是返回自家。
请分析:邓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为什么?
答题要点:(1)(2)(3)
9.王某(男)与刘某(女)系夫妻,因关系不合闹离婚,王某不愿离婚,对刘某怀恨在心,一曰将刘某骗出单位到僻静处,将预先准备好的一瓶硫酸倒在刘某面部。看到刘某极端疼痛并惨叫,王某又急忙将刘某送往医院,但仍然致刘某严重烧伤。请分析:王某的行为是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既遂?为什么? 答题要点:(1)王*的行为属于犯罪既遂。(2)王*的行为已经实施完成,并且造成了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3)王*送刘*就医的行为没能阻止既遂结果的发生,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10.某人武部干部陈某与王某在值班室对着墙壁练枪法。当时,人武部部长曾对陈、王二人进行劝阻,‘说容易发生事故。但陈、王二人不听,继续练枪法。陈装子弹,王开枪,结果子弹穿过窗户打死了在人行道上行走的张。
请分析:本案中,陈某与王某是否属于共同犯罪? 答题要点(1)陈*与王*的行为不属于共同犯罪。(2)陈*与王*主观上并无犯罪的故意。(3)王*开枪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属于过失犯罪,其刑事责任应由其个人承担。
11.甲、乙、丙、丁四人都是已成年的男子。某天,他们在一起喝酒,甲提出到江边的货船上盗窃财物,乙、丙、丁表示同意。遂把赃物卖掉,所得赃款由四被告人平分。
请分析:本案中甲、乙、丙、丁所处的地位如何?从他们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上来划分,是属于哪一种形式的共同犯罪? 答题要点:(1)甲乙丙丁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2)甲乙丙丁共同商议并分工实施盗窃,符合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3)甲属于共同犯罪的主犯,乙丙属于共同犯罪的从犯,丁属于共同犯罪的胁从犯。
12.1997年10月15日,某校学生陈某(1981年11月生)与同学吴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继而动手扭打起来。,陈某极为恼怒,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猛地向吴某腹部捅去,致使吴某脾脏被刺破,倒地休克(法医鉴定为重伤)。经送医院抢救,吴某脱离危险,一个月后痊愈。请分析: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答题要点:1)陈*的行为构成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陈*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3)陈*故意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其行为符合相对负刑事责任的情形。
13.李某为了窃取财物,盗窃了一个军人的背包,到无人处打开,发现包里有一支手枪、数十发子弹’,李某便将包藏在家中,后被查获。请分析:李某的行为属于牵连犯还是想象竞合犯? 答题要点:(1)李*的行为构成两个犯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2)李*盗窃财物并盗得枪支弹药的行为只构成一罪,应依盗窃罪从重处罚。
(3)李*的盗窃行为与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符合两个独立的犯罪构成,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14.王某与李某系邻居,从小一起长大,关系较为密切。但王某脾气暴烈,两人经常争吵并动手打架,过后又和好如初。一天,在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两人因为对电影中一个情节的看法不同又发生争吵,而且越吵越激烈,以致动手打了起来。在打斗过程中,王某一时冲动,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李某的腹部猛捅了一刀,说:‚看你他妈的还跟我吵!‛然后扬长而去。李某昏倒在地,因天黑没有人发现,失血过多死亡。
请分析:王某对李某的死亡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要点:
(1)(2)(3)
15.马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服刑过程中主动交代还曾犯有盗窃罪。经有关机关调查,确有此事,犯罪事实当时已被公安机关发现,只是犯罪人一直未能确定,案件未破获。请分析: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属于坦白还是属于自首?为什么?
答题要点:(1)马*的行为不构成自首。(2)马*交代的罪行属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其本人的同种罪行,不符合特殊自首的条件。(3)对马*交代上午罪行应当单独判决,并与原判决‚先并后减‛
16.一天中午,林某与冯某、刘某、曹某等人在一胡同内的饭馆门前相遇。冯某故意寻衅,撞了林某一下,林某即问:‚你干什么?‛冯某说:‘‘看你不顺眼!‛往胡同口,没走多远,便被接到报案赶到的巡警抓住。冯某在被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请分析: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答题要点:(1)(2)(3)
17.王某经人介绍与汤某相识结婚。婚后,两人常为家庭琐事争吵,恶心、呕吐,随之倒在地上痛苦吟。I某见状十分恐慌,后悔不该投毒杀夫,于是忙向邻居呼救。在邻居的帮助下,王某将汤某送到医院。经抢救,汤某脱险。
请分析: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
答题要点:(1)王*的行为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犯罪中止。(2)根据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3)王*的故意杀人行为已经给被害人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身体伤害,因此,对其所犯故意杀人罪的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处罚而不是免除处罚。
18.李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在缓刑考验期间没再犯新罪,但在缓刑期满以后第三年又犯了盗窃罪,依法应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 篇5
问:(1)环保局能否受理王某的请求,如果受理,应当怎样进行处理?
(2)法院应当怎样处理该行政诉讼案?王某应以谁为被告提起什么诉讼?
(3)王某的损失应当由谁承担?请说明理由。
(4)若在诉讼中,举证责任如何分配?请说明理由。
一、1、可以受理,受理后进行调解解决,并可以对污染人进行行政处罚
2、不应受理该行政案件,王某应向李某提出民事赔偿诉讼
3、有李某承担,构成环境侵权责任
4、王某证明自己损失事实和数额,李某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二)2004年7月,甲化工厂与乙化工厂签订供货合同,规定甲向乙提供工业用三氯化磷10吨。8月初,乙因故暂时停产,于是乙提出变更合同的履行期限,同时电告甲暂停发5。9月初,甲未征得乙同意即用汽车将货运至乙。乙先拒绝接收,后经双方协商,乙同意暂为保存,并介绍由丙运输公司负责卸车。此后,在卸车过程中由于甲未向运输公司交待卸车必要规则,同时又由于丙运输公司装卸工操作不慎,造成装有三氯化磷的容器阀门断裂,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外泄,使周围6•2万余平方米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事发后,乙所在地市环保局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甲处以⒈5万元的罚款,对丙公司处以5000元罚款。而甲对该处罚决定不服,认为:其一,事故主要是丙运输公司操作不慎造成的,应由其对事故负主要责任;其二,货已运抵乙市,货物所有权已转移给乙,再出事应由乙负全部责任;其三,甲厂属于甲市管辖,即使处罚也应由甲市环保局作出,乙市环保局无权对甲厂进行处罚。于是甲市化工厂向乙市环保局所在地的乙市某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乙市环保局的处罚决定。
问:(1)法院受理此案后,应当通知哪几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
(2)乙市环保局是否能够对甲作出行政处罚?为什么?
(3)甲的诉讼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
二、1、应通知乙丙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可以进行处罚,乙地属于侵权行为地,3、部分成立,应有丙和甲按照各自过错承担行政责任,但乙环保局有权管辖
一、法律的概念: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普遍性的依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强制性(三个最基本的),可以再说说稳定性(滞后性)、局限性等。
二、调整对象:法的调整对象从微观上说是人的行为,从宏观上说是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工具,好比字典是工具书(法典)。
三、法律体系:十大部门法(宪、刑、民、诉、行、经、劳、环、国、军)
四、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特区法规、国际条约)
五、法系:大陆、英美,为什么?民族性
六、法的效力:约束力。对象效力(属人、属地、保护、综合)、空间效力(全境、部分、域外效力)、时间效力(法不溯及既往)
七、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内容(权利义务责任,责任分成三种)
八、法的价值:利益、秩序、正义、自由、效率
九、法与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政策等的关系。
补充案例:
案例:华药集团各企业存在严重环境污染,排污超标,沿河居民受害。省环保局对其做出罚款处罚,并要求限期治理。问题:1.本案涉及什么行政处罚?2.处罚是否正确?
回答:1.涉及财产罚(罚款)、行为罚(限期治理)
2.罚款处罚正确,限期治理处罚错误。限期治理是指对严重污染项目、行业和区域,有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及规定的要求,是我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制度。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环保法第29条规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限期治理);二是位于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超标排污设施(环保法第18条规定,中央、省级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污染物排放超标的,限期治理)。程序:中央和省级政府管辖的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由省级政府决定,其他的由市县政府决定。本案错在省环保局无权决定企业的限期治理,工具我国水污染防治法24条规定,应该由省环保局向省政府提出意见,由省政府决定。
案例:河南伊川个体户曹某在城南开设加油站,与隔壁的中州制药厂的水井间隔为7.5米,渗漏的汽油污染了地表及地下水层,并流向该药厂的水井。某天药厂职工查看水井发现污染即向环保部门被告,经检测,井水含汽油成分,且加油站是唯一污染源。环保局对曹某处以2万元罚款,县政府责令加油站停业并搬迁。问题:1.本案涉及那些行政处罚?2.本案包含的两项环保法基本制度。
解答:1.涉及财产罚(罚款),行为罚(责令停业)
2.涉及的两项制度是: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2年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对规划及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要进行事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环评是项目开工的前置程序,必须通过,否则不得开工或责令停建,限期补办。(著名案例:圆明园湖底工程)。加油站应该进行环评。
二、三同时制度。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防污的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加油站应该有污染防治设施。
案例: 广东肇庆化工厂经环保局监测噪声超标,环保局向其发出限期缴纳超标排污费的通知要求缴纳超标排污费24000元,但化工厂一直拒交,环保局多次催缴未果,遂做出处罚决定书,缴纳排污费24000元,滞纳金500元,罚款3000元。
问题:1.本案涉及的处罚2.排污费、滞纳金、罚款三种之间的关系。
解答:1.超标排污费不是处罚,罚款是财产罚2.排污费是一种环境行政管理手段,普片适用于排污企业,不能代替罚款;滞纳金是督促不履行金钱缴纳义务的当事人尽快履行义务的轻质措施;罚款是行政处罚。
案例:陕西某县政府先后批准多家企业在不具备环保设施的情况下进行生产,其排放的污染物严重超标,使环境严重受害。经国务院、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调查,发现县政府部分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违法行政导致损失。在给企业以处罚的同时,给予副县长行政警告、环保局长撤职处分。
问题:1.区分案例中的两类环境行政法律责任。2.比较这两种责任之间的异同。
教育法学典型案例分析 篇6
[案情] 2001年12月19日下午,某小学三(1)班学生在学校的音乐教室里上音乐课。音乐老师丁某弹钢琴时,坐在下面的王同学一直在说话。丁老师开始“警告”王同学:在课堂上不要讲话了,如果再讲话,就用胶带纸把嘴巴封起来。但9岁的王同学没有听老师的话,又开始自言自语。这回,丁老师火了,立刻站起来,走到王同学跟前,掏出一段封箱胶带纸贴在了他的嘴上。在场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哄堂大笑,而此刻的王同学却大哭起来,但丁老师见状,没有理会,继续上课。就这样,王同学被封住嘴巴上完了大半截音乐课,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一路哭回了教室。
[案例分析]
1.本案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为:丁老师、王同学和学校。
2.这是一起由教师体罚学生造成的侵犯学生权益案,教师丁某违反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应当“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由此可知,尽管学生王某上课说话,未能很好地履行学生的义务方面,但作为教师应当依法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而不应采取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侵害学生的权益。丁老师将学生嘴巴封住,限制了学生上音乐课的自由,使学生无法参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做法不仅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行为,同时也是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其违反了上述法律的有关规定。
3.《教师法》中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由此可知,教师应为此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应向学生赔礼道歉,并杜绝此类行为再次发生。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教师用胶带封学生嘴巴的做法应当坚决制止,并可根据教师的态度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理。
4.本案为我们带来的启示:
(1)教师应加强法律意识,认真履行教师的义务,不得滥用国家赋予的教育权(主要是教育教学权和管理学生权),不得体罚学生,不得侵犯学生的权益。并应对自己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学生应认真履行自身的义务,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自身违反纪律,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应予改正。也有权对教师的侵权行为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 篇7
一、法学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并未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前的法学教学方式下,以教师口吻讲述法律知识已是很多中职教师采用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很难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们也无法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导致法学教学效果低、学生学习提不起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因为中职学生的法学专业能力很难全面提高,也很难建立完善的法律意识和知识体系,这样导致中职法律教学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降低了法律课堂整体效率。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相脱节
法学是一门对应用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它不但在审理法律案件中应用,而且也出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中。从教学目的上来讲,中职学校法律教育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日后在走上社会后能够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以前法律教育教学中,教师以传授课本内容为主,期末考试内容都是课上教师讲过的内容,这样就导致学生为了期末拿到好成绩,死记硬背一些法律知识,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判断,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他们法律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能力有所欠缺,在应用法律法条中有很多问题,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的相脱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也让法律教育教学有些死板、无趣。同时,以前的中职学校法律教育教学忽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让学生过度关心个别案例,而忽略了找案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实际状况下,学生只能处理单一的法律案例,一些内容复杂的案例就不知如何下手了,做不到举一反三。简言之,就是以前中职学校法律教学模式只为法律理论知识与案例教学构建起单向关系,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个案与规律相脱节,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过于古旧的授课内容
在外部环境与教学条件的限制下,很多中职学校法律教育教学依然以“黑板+粉笔头”授课形式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其优势,但是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想要更加深入地掌握法学知识,需要不断深化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学素养,进而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在课堂中,法学教师会引导学生记录一些法律知识,并将记录的知识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展开讲解,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但是,因为授课内容过于枯燥,课本教材内容有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学生即便能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但所学知识的运用已经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实际上,在审理和评判案件过程中,法官和律师经常会选择一些最新的案例,并对评判与辩护的依据不断更新,以此来确保法学原理与日常生活密切融合。所以,授课方式和内容的过于陈旧影响着法学应用价值的发挥,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以致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审判实践观摩的教学模式
观摩审判实践的教学模式要与司法审判实践相结合。应组织中职学生到法院旁听一些经典的案例,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对各种诉讼程序充分了解,特别是庭审程序,观察和研究法官庭审办案技能,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法学素养。尤其是在学习程序法过程中,让法学专业的学生亲自参加一次庭审的观摩学习,其最终的学习效果要比在课堂上法律教师辛辛苦苦讲十节课的效果好的多。在结束观摩后,应组织法学专业的中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说出自身参加这次庭审观察的体会,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
(二)课堂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课堂案例教学与教师平常讲授法学课程时运用的举例说明是有差异的,其是转变传统法学“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对案例精选,并提出一些与学生法学能力相符的问题,组织学生积极思考,从法律理论与法律条款的联系中,提出自身对这些案例的看法和观点,并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个观点,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在讲评过程中,重点看学生讨论的思路是否准确、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否正确等,而不能一下子否决错误的观点,这样会导致学生以后学习中有想法、有观点也不敢讲述,打消了学生发言的主动性。
(三)模拟法庭教学方式的运用
模拟法庭教学是深度测试学生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在观摩审判实践中,模拟法庭教学有利于调动中职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积极运用,在模拟诉讼活动中学生全面介入其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在扮演角色中把握如何运用各种法律理论知识,以此来锻炼自身实践应用能力。在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能将自身的思维和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应成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行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上,更为关键的是要引领中职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习。依据法律教师提供的框架性案例教学材料,学生扮演原告、被告、证人、审判长等角色,按照法院开庭程序展开。
三、法学案例教学的完善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一)选择案例的基本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原则。此原则要求在选择案例教学中,其应当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相符。第二,典型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法律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第三,真实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所选取的案例事件必须是真实的。第四,专业性原则。此原则要求选择的案例要体现法学这门课程的特色与深度。第五,新颖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所选取的案例是新鲜的,不能是过时的案例,过时的案例学生分析后也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其中所应用的很多法律条款都已经是被重新修订过了。第六,系统性原则。要求案例尽量与教材内容触类旁通,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在贯彻上述六项原则后,要求法学教师应高度关心法律知识的发展动态,经常收集和总结各种案例。同时,法学教师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应当适当整理与加工原始案例,让案例整体脉络更加完善和清晰,更加突出争议焦点,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二)引入案例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要性原则,也就是所引入的案例应以法学教学需要为主,不能胡乱使用,这就需要所引用的案例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如果胡乱使用教学案例,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法学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对法学知识产生厌烦情绪。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1)案例信息的非系统性。也可以说是案例教学功能有限。虽然案例教学法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学生不能只通过分析案例来获取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2)过于简单的法律知识内容不需要引入案例分析。(3)环境法学课时有限。第二,协调性原则,也就是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宏观把握整个教学内容。哪些知识点应当安排案例教学、安排怎样的案例等,都需要做好规划,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分析案例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服务性原则。这一原则表示案例分析就是为教学内容与目的提供服务的,采用怎样的分析方法、如何安排主次等,都要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展开,但不能过于沉浸在案例中,这就与法学教学目的背道而驰。其次,逻辑性原则,法学这门学科对逻辑性要求很高,尤其是注重内部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所以,在开展案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逻辑思路,先讲什么知识点、后讲什么知识点,都应提前规划好,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准确地掌握法学教学内容。再次,技巧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法学教师应对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如:比较分析法、图表演示法等,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这里重点讲述一下比较分析法。在环境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比较:第一,比较理论原理;第二,比较法律事实;第三,比较类似案例。在中职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这三项比较深入学习和掌握,对一些法律案例有着基本的判断。最后,互动性原则,此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环境案例中,培养学生对学习法学的兴趣,与学生积极交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权利归还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下与教师共同探讨和研究法学案例,以此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案例的方法。
四、结语
总之,在社会法制程度的快速深入下,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学修养。显然,法律意识的逐渐深化下,对中职学校法学教育教学也有着新的要求,要求法学教师必须在法律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法学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法学专业的中职学生,想要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这门课程,就需要在课堂上注意听讲、与教师和同学经常交流、在课后认真总结和分析等,以此来不断丰富自身的法学知识体系。
摘要:在法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将抽象的法学知识直观化,而且还能够提高法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锻炼和加强中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可见在中职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势在必行。基于此,分析了在中职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提出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中职法学专业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这门课程。
关键词:中职学生,案例教学方法,法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郑小伟.简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教学科研[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2]张红军.多媒体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研究[J].成功(教育),2011(11).
法学本科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构建 篇8
关键词:毕业论文模式;法学专业;案例型;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衡量标准,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然而,“抄袭”“拼凑”“走过场”等词依然是描述当前高校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词,不可否认,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已呈下滑态势。针对这一态势,学界从学生能力培养、指导教师、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具体环节、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制度构建。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也存在不足:其一,观点雷同,重复建设,可见部分研究者的态度并不严肃认真;其二,对策提出的角度,局限于毕业论文创作涉及的因素和过程,缺乏对论文创作模式本身的讨论,即使有也是“多元化”等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操作意义。本文以法学专业为例,强调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将学生毕业设计与法学专业学生在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的毕业实习结合起来,围绕实习过程中接触的经典案例,采用案例选择、文书设计、模拟审判、案例分析“四步走”模式。相比传统毕业论文模式,实践性是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灵魂。一方面,强调整个设计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学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视野去阅读案例,并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发现的问题,目的性强,有效地避免了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强调把设计与毕业实习结合,突破往常的“闭门造车”,要求学生在法院(或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毕业实习质量,也加强了“法律人”素质的培养。
一、案例选择
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强调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考核。按照这一模式,不仅对学生实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的指导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案例选择是整个模式的基础,所选案例的实践与理论价值將直接决定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相比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中案例选择注重专业性、典型性、现实性、熟悉性,以达到紧扣专业课程教学具体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目的,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下的案例选择考虑综合性、疑难性、不确定性三个因素,这样才有助于对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核。
其一,综合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法学专业学生四年法学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整体考核。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所选择的案例涉及的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跨越度,可以学科之间有跨越,也可以部门法之间跨越。通过这种知识领域的跨越,即考核学生对法学思维、知识掌握应用的能力,又考核了学生将各类知识整合运用的综合素质能力。其二,疑难性。过分简单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也容易导致整个设计模式“走过场”;但是太难,又容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整个模式停滞不前。所以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案例选择的时候,应该把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去触类旁通地整合运用其他的相关知识。其三,不确定性。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要强调一律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正如一位美国法官所说“我们能够做出最终判决并非因为我们判决正确,相反,我们之所以判决正确, 是因为我们有终审权”。案例的不确定性能为学生多重视角、多角度分析案例埋下伏笔,便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进行考核。
二、文书设计
法律文书被称作“看得见的正义”,以其为载体所体现的司法直接体现法律的权威。法律文书写作形式上的格式化包含着远远超过形式主义的法律内容,它是法律专业知识的积累、复制与繁殖,是文书制作者按照逻辑规则整合和实际运用法学知识的能力,是文书制作者在司法实践中的品格和创造性思维,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建立法律语言的话语权威实现国家法治。在当代,法律文书作为一种重要的精密的司法技术,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故对这一技术能力的掌握,将直接体现法学专业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法学专业学生文书设计能力考核时,笔者以为应该强调文书设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其一,完整性。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文书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对整个案例所涉及的诉讼文书进行设计,因此对学生设计文书进行考核的第一个要素就应该是其所设计文书是否完整。而一个案例所设计的文书是否完整,又直接取决于案例的性质与案情需要。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把握好,也为指导教师对法律实务能力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规范性。文书设计的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格式规范性,不同种类的法律文书有不同的格式要求,此点较易把握;另一方面体现在文书语言规范性,此点更难把握,对学生法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像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郑天翔曾指出的那样:“现在有些司法文书,包括最高法院的一些司法文书,水平不高。有的语句不通,甚至有错别字;对事实的叙述逻辑性不强,层次不明;对使用法律的理由表达不充分,有的不准,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差错。”具体而言,文书用词规范性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核:表意准确、质朴庄重、言简意赅、逻辑严谨。
三、模拟审判
通过模拟法庭进行模拟审判一直是高校法学专业提高学生法律实务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学实践性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节。模拟法庭被定性为高校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训练场”,从“法学院到法院的桥梁”。但是相比模拟法庭,除了在角色分配、开庭程序等相同外,毕业设计模式下模拟审判有两点重要的不同:其一,案例的二次选择性。毕业设计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己实习的单位进行案例选择、文书设计,但对模拟审判案例的选择时,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案例进行二次选择,依据指导的人数在本组指导学生提供的案例中选出一两个更典型、更能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能力考核的案例进行角色分配和审判。其二,审判的“实战性”。相比传统模拟法庭教学,更多是围绕教学需要(尤其是诉讼法教学),重视附着在“法庭审理”的“程序性”上面的“表演性”,设计模式下的模拟审判,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庭审程序,还更强调对学生法律审判实务应用、应变能力的考核,故应该重视过程的“实战性”或“对抗性”,而毕业设计案例选择环节要求案例的不确定性也为“实战”预留了空间。
四、案例分析
模拟审判的结束并非意味整个毕业设计的结束,还要求学生根据选择或参与的案例选择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一方面考核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素质。而根据选取的角度不同,案例分析可以包括评述型、分析型。
其一,评述型。这种类型要求学生从案例选择到模拟审判的整个过程自行评述总结,如案例的选择是否具有综合性、不确定性、疑难性,文书的写作是否规范、案例审判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得当等。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启发以后更深入的学习,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其二,分析型。学生在围绕案例进行毕业设计时对其中的某一个问题感兴趣,然后把问题挖掘出来,结合专业深度讨论,提出观点。这一类型不仅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还强调观点创新,要求学生有创新思维。分析型一方面适应了对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多元化”的需要,部分学生经过四年法学知识学习后具备一定理论创新能力,甚至考了研究生,即将跨入“研究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型案例分析为这部分学生毕业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进行改革,追求“一元化”“一刀切”带来的弊端。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出现多层次性、多类型性、专业差异性,因此,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和形式,也应“因校制宜”“因业制宜”。法学专业案例型毕业设计模式的提出和构建,为高校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建议性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法学案例材料】推荐阅读:
法学案例分析11-01
卫生法学案例论文09-14
婚姻法学 案例分析07-03
行政法学案例库09-13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10-06
2005法学《知识产权法》教学案例08-22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05-24
宪法学材料分析题10-16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8-20
店堂推销引入案例、案例分析、实战演练材料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