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2024-06-12

法学(精选12篇)

法学 篇1

一、引言

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可以说是现今法学研究中的两项重点内容, 同后果式思维以及规范式思维相比具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教义法学而言, 其可以说是社科法学的速记, 而社科法学则更像是一种基础。通过对不同教义角度的出发, 则能够对操作以及思考的相关成本进行大幅度的降低。

二、两者区别

对于部分人员来说, 其开始可能并不能够对社科以及教义两者间的区别进行掌握, 从哲学角度来说, 当人在面对决策时, 往往会具有两种思维方式, 即后果式思维以及规范式思维。面对一件事情, 将其判断为对或者错, 可以说是规范式思维中的一种, 而如果仅仅从判断后将发生的结果进行判断, 则可以将其归类为后果式思维。对于现今社会中的很多人员来说, 其往往会根据规范思维进行日常活动, 当然, 也具有部分人, 没有正确观念之分, 如果仅仅为了获得最终的结果而不择手段, 则将以结果式思维进行事物的考虑。对此, 从哲学角度而言, 规范式思维同结果思维相比在道德层面上具有更高的高度。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 在普通情况下, 并不需要对其所采取行为的结果进行思索, 而仅仅根据自身目前所处的情景, 就能够进行应对。对于规范思维来说, 其在采取行动时将大大降低采取行动的成本以及思维, 对于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以及存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即根据事物的正确与否进行价值判断。而对于社科以及教义法学而言, 两者间的关系同上述的价值理念间也具有十分相似的关系。在传统法学中, 不同类型的教义都是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对此, 社科法学可以说是一种基础。对此, 在实际进行法学应用中, 则可以从社科法学中对理论基础进行找寻, 并以此对操作、思考的时间以及成本进行降低。

所谓教义, 是对思维进行简化的一种速记方式, 除了遇到较为特殊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 并不需要对这部分已经存在的教义进行再次检验。可以说, 社科是教义的重要基础, 而教义又是社科的一种速记体现, 两者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社科法学来说, 其是人们在对存在社会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以及方式所进行的设计, 而教义法学, 则是在权威基础上对相关条例进行设计以及操作。在此种情况下, 即使人员对社会并不存在较为深刻的了解, 在具有一定参考坐标的基础上依然能够进行运作。而对于社科法学来说, 其则能够对法学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础,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对社会变化产生适应, 即其所具有的技术性以及知识进行好的研究与掌握。而从学习角度看来, 学习者最好先对社会科学进行学习, 之后再对经济以及部门法进行研究, 即在具有社会科学基础后有效降低后续学习的成本, 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对教义法学的内容以及内涵进行逐渐的改变, 在对以往论述进行取代之后对其进行逐渐的调整。

三、发展前景

在社会的发展中, 两类法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将是何种情况, 是否会出现一种对后者进行取代的情况呢? 从两者相对关系角度看来, 或许具有较为平实的拿捏。对于规范思维来说, 其是从结果思维发展得来的, 由于其在思维过程中将对操作以及思考的时间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 则因此成为了很多人行为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依据。而在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后, 在同社会科学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则能够更好的对两者进行应用, 从长期角度看来, 该种方式也将对决策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而从两者关系看来, 也不会出现一种对另一种完全取代的情况, 这是因为对于前一种情况来说, 对其进行操作时所需的成本非常低。而通过对两者关系的了解, 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法学, 即在面对未来环境时也能够更为从容的应对。

从该种观察角度来说, 对于我国现今社科法学的研究者来说也具有着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目前, 已经有学者对教义法学存在的缺失进行了指出, 并对未来社科法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提出, 对于我国的法学研究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而对于该种情况来说, 可以说也是正在进行时的一种言论, 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社科法学的方法论进行研究, 以此对教义法学产生有效的帮助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 我国学者在此方面已经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对传统教义法学中存在的缺失情况进行了指出。而在第二步中, 则需要获得研究的替代方案, 以此对现有较为笼统、模糊的社科法学进行改变, 即在保证新的方法论具有更高说服力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我国法学界的重要研究依据。

四、结语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情况下, 对于法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法学研究中的两项重点内容, 社科以及教义法学的研究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 需要能够联系实际, 在对两者间关系做好把握的基础上获得研究成果。

摘要:社科与教义法学可以说是现今法学研究中的两项重点, 在本文中, 将就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之争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社科法学,教义法学,之争

参考文献

[1]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J].法商研究, 2015 (02) :111-119.

[2]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 2015 (01) :22-28.

[3]公丕祥.区域法治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传统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55-62.

法学 篇2

一、活动名称

2011年法学会许云鹤案法学沙龙

二、活动主题

讨论天津许云鹤案,大家争议。

三、活动内容简介

邀请学校法学老师和法学会成员,以天津许云鹤案为蓝本,由法学会成员简介相关案情,并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加深大家对此案的了解。并由同学自由讨论相关案情,引用相关法律。最后由法学老师为此案观点进行总结,并给同学介绍一些法律知识。

四、活动目的从老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分析、讨论热点许云鹤案,让同学们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同学们的法律意识,提高对社会的关注度,对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地点

泉教A-501教室

七、活动对象

法学会全体师生

八、活动前期准备

1、广泛宣传,并征集提议。

2、由一同学当众播放视频。

3、邀请老师、同学总结。

九、活动流程

1、放轻音乐(观众入场)

2、播放相关视频

3、主持人入场,主持沙龙

4、学生上台发言

5、老师总结

6、学生自由提问(三分钟)

7、结束!有序退场

淮南师范学院法学会策划部

张旭晟

法学 篇3

关键词:规范法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02-02

一 引言

德国著名法学家拉伦茨在其代表作《法学方法论》中说道:“法学之成为科学, 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之方法。”[1]法学理论的创新,依赖于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变革。法律本身就是一系列规则、制度等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学研究必须以这些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因此,以法律条文的制定、修改以及实施为研究目的,以对策法学、法解释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规范法学”在传统的法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也为我国的立法完善和司法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貢献。然而,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由于“规范法学”更注重对法律条文本身的研究,此种单一的视角势必会存在一定局限性。正如法国著名法学家勒内·达维所说:“立法者要改造法律条文本身很容易,但是法律条文背后的东西却是很难改变的。”[2]法律条文是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相联系的,我们只有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不同视角,才能看清法律条文背后的东西,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法学理论的发展。

二 “规范法学”及其局限性

陈瑞华教授认为,传统的法学研究无非在做两件事情:一是研究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从而为立法或司法改革作出贡献;二是对法律规则的立法原意和立法宗旨进行解释,以保证法律制度得到较好的实施。前者称为“对策法学”,后者则视为“法解释学”。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统称为“规范法学”[3]。

不可否认,“规范法学”对于法学研究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急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规范法学”更能够快速促进法律制度的更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国才能在改革开放后的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这种追求实效的做法必然会或多或少忽略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导致其他方面的社会矛盾。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脱节问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规范法学”视角的单一性,注定其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历来缺乏对理论的重视度,更加看重实际效果。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已有的先进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法学家们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运用“对策法学”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立法建议。这种“对策法学”研究方法“往往采取教科书体例的研究模式,从概念到性质,从历史沿革到发展趋势,从比较法的考察到中国问题,提出对中国立法的建议和对策”,“以讨论立法对策、改革建议和制度变革为目的,喜欢'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4]“对策法学”看似有条有理、逻辑清晰,但受其研究目的的限制,这种“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研究方法很难有理论上的推进和创新,也未必能够提出真正有效的对策。

“对策法学”的逻辑推理大致是这样的:大前提是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理论,小前提是中国的现实问题,结论是借鉴西方理论提出针对中国的立法建议。而后,作为结论的立法建议又可以构成一个新的三段论,立法建议是“良法”,制度改革和实践作为小前提,又能够得出“良法美治”的结论。这种理论用于实践的“实用主义”做法无可厚非,因为我们需要认识到与法治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先进经验“拿来”,为我所用。然而,这两个看似合理的三段论却忽视了因果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首先,受不同政治、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各国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西方的理论在中国并不必然具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未必能够结出成熟的立法建议“果实”。其次,由于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使在相同的制度下也会存在不同的实际效果,作为“良法”的立法建议在中国背景下也并不必然就会带来“美治”。上述逻辑推理至多只能说存在某种可能性,但“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如果忽略了理论应用带来的其他可能性(负面影响),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

另一个方面,由于法学研究者往往本身并不是法律条文的制定者,他们在解释立法原意的过程中不仅会分析立法者的立法宗旨,也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这使得“法解释学”不仅是对条文的解释,更是法学家们的创造性法学研究。然而,由于不同的人对于法律有不同的理解,法律解释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色彩,这使得法律的稳定和权威受到了挑战。首先,由于立法者与法律解释者的不同,可能会造成解释者对立法原意的曲解。其次,针对变化的实际,通过法律解释对立法进行修正,也只能解决形式问题。更何况在中国的实践中,连这些仅有的形式也往往都被架空,因之这些所谓的“解释”也就无法解释中国真正的现实问题。

总之,以对策法学、法解释学为主的“规范法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它忽视了法律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将可能的因果关系当成必然,注重形式上的改变,仅仅治标,而不能不治本。

三 多元化的法学研究方法

“法律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如果对解释一部分法律现象有帮助和价值,都可以加以利用。”[5]如果将法律现象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就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

梁治平先生在其学术论文集《在边缘处思考》中,展示了他“边缘化”的学术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梁先生从法学走向史学,又从史学走向社会学、人类学,从“大传统”走向“小传统”,从“庙宇”走向“田园”。[6]他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特定概念地不断相对化,抽丝剥茧地分析性研究,使其在复杂的中国语境中尽量的清晰。这种法学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规范法学”研究思路,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法律这一社会现象。

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都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正是由于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才使得这些学科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在某些时候可能是对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如果将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研究视角引入到法学研究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法学研究方法,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法律问题,真正了解“规范法学”所无法改变的法律条文背后的东西。

社会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社会学重视人的因素,研究人类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法律作为社会现象的一种,也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例如,在现代法治理念中,“法治”与“人治”应该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治理方式,“法治”意味着公平正义,法律至高无上,而“人治”则代表个人的特权,往往带有贬义。但在社会学家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无法逾越的鸿沟,也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别。正如费孝通所说:“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即使在乡土社会这样的“无法”的社会中,“无法”也不会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7]可见,从社会学角度,“人治”或者“礼治”不再带有那么多的贬义色彩,对于社会学者而言,无论“法治”,还是“人治”都是在不同社会情态中的起作用的社会秩序,都具有其相应的社会基础。

经济学研究方法在法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学是运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进行逻辑推理、论证,从而得出某些结论。在法学家看来,法律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公平正义,而在经济学家看来,法律的首要功能是保证效率,提供一种激励机制,诱導当事人事前采取从社会角度看最优的行动。张维迎教授对“杀人偿命”规则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两种研究视角的区别。从法治角度看,杀人者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权,以命抵命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从效率角度讲,“杀人偿命”的合理性并不是因为它在事后为受害人提供了补偿,而是因为它提供了最有效的事前防范激励。[8]经济学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很多的研究方法,如成本收益理论、博弈论、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可以帮助法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解释法律现象。

除此之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这些社会学科的某些研究方法都可以引入到法学研究中来,这种多元化的法学研究方法也必然能够发现更多新的问题,推动理论的创新。当然,无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最终都应该落到中国的实际问题上,我们要从不同的视角考察法律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而不是简单地以西方学者的关于法治的表述和标准来否认中国社会中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的习惯、惯例和法律。” [9]这样在中国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科研究方法,某些在西方观念看来无法理解的规则、制度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诠释。

四 结语

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传统的“规范法学”为我们“观赏”法律这座“大山”提供了一种角度,而其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又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当我们局限于法律条文本身的研究而举步维艰之时,不防跳出来,考察法律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法学研究领域,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同西方国家的差距,我们还需要长时间的资源积累和沉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但不是要盲目立法,不是要一味的照搬照抄,也不是仅靠所谓的“对策法学”立法建议就能解决的。

法律不只有一种形态,法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有一种范式。多元化的法学研究方法不是要否定“规范法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是要弥补其固有的缺陷,为法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注入新的血液,创造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2] 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3] 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4]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7页

[5]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6] 梁治平著.《在边缘处思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8]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9页

[9]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2页

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学的影响 篇4

在古代罗马法律文化中, 核心是罗马法学, 它是西方法学的渊源[1]。罗马法是古代奴隶制法中最重要和最发达的法, 美国著名学者莫里斯曾说过, 罗马人“用武力征服全世界, 并没有像用他们那种伟大法学之不朽的力量来得大。”

罗马法学经历了一个不断补充和完善的过程。古代罗马国家地处欧洲的地中海中部的亚平宁半岛, 罗马最初是氏族社会, 划分为三个部落 (Ramnes部落、Tities部落和Luceres部落) , 采取君主制形式, “王”是国家的最高首脑, 由各个氏族首长组成元老院, 并建立了贵族大会和军伍大会, 当时的法律渊源主要为习惯法, 内容为宗教、道德上的习惯。

公元前510年, 罗马进入了共和国时期, 这一时期罗马积极向外扩张, 公元前462年, 保民官盖尤斯提议由平民组成委员会来起草法律, 到公元前454年, 护民官们提出建立贵族和平民共同组成的立法委员会, 并得到元老院的接受, 后创设了十人委员会, 最终完成了《十二表法》[2]。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渊源还包括长官谕令和法学家的解答等, 这时期的罗马法学家主要有:阿西留斯 (L.Acilius) 、波修斯 (M.Porcius) 、李维斯 (C.Livius Drusus) 等[3]。

公元前27年, 奥古斯都 (Augustus) 废除了共和制, 实行元首政治, 开始帝政时期。这一时期, 国土继续扩张, 商品经济得到高度发展, 罗马法学也进入了黄金时期, 出现了大批法学家, 最为著名的有:盖尤斯 (Gaius) 、帕比尼安 (Papinianus) 、乌尔比安 (Domitius Ulpianus) 、保罗 (Julius Paulus) 和莫迪斯蒂努斯 (Modestinus) 。

公元527年, 查士丁尼执政, 在这个时期, 法律编纂之风盛行, 不仅皇帝重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 法学家更是致力于法律的整理, 使罗马法学发展进入了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尤其是《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 其中, 《法学阶梯》则为法国民法典的体系奠定了基础, 且开创了大学法学教科书的范式;《学说汇纂》收录了40名著名法学家的著作, 是德国民法典的蓝本, 成为近代西方法学的历史基础[4]。

二、罗马法学家与罗马法学

罗马法学对西方法学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罗马法学的成功除了与罗马社会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关外, 罗马法学家的功劳不容忽视, 甚至可以说, 没有罗马法学家的贡献, 不可能有罗马法学的发达。

公元前3世纪开始, 罗马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法学家阶层。至帝国前期, 法学家的活跃程度达到了顶点。据史书记载, 该时期是罗马法学家群星璀璨时期, 出现了众多的著名人物。其数量, 根据法国18世纪著名私法学家朴蒂埃 (R.J.pothier, 1699-1772) 的统计, 是92人……但贡献最大、名声最响的是被公元426年的《学说引证法》 (Lex Citationum) 宣布为其学说和作品具有法律效力的五大法学家, 即盖尤斯、帕比尼安、乌尔比安、保罗和莫迪斯蒂努斯[5]。

罗马法学家的活动主要有:通过法学家的解答对执政官、法官或私人向其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口头解答;为契约当事人双方书写合同证书;指导诉讼当事人如何提起诉讼;代写诉状;甚至指导辩护人如何办案等。

罗马法学家的另一重要活动是创造了大量的作品, 通过其著作来影响罗马法学。罗马法学家著作数量之多, 种类之全为世上所罕见, 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编纂《学说汇纂》时就参考了二千部法学著作, 这还只是罗马法学家的部分著作。

三、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法学的影响

罗马法学家创造性的理论活动和法律实践的积极参与, 促使罗马法学逐步走向成熟, 也使得罗马法达到了世界古代法的顶峰。罗马法学家的理论上的贡献, 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关于法律与法学的定义。罗马法的法律一词, 拉丁文为Lex和Jus。公元一、二世纪之际, 罗马法学家首先对法律与法学作了精辟的定义。罗马著名法学家塞尔苏斯对法律下定义:“法律是善良公正之术”, “所谓善良, 即是道德;所谓公平, 即是正义”。乌尔比安引申解释, “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他的权利的一个固定的和永恒的力量。法律的格言是这样的, 过诚实的生活, 不伤害任何人, 给予每个人他自己应得的东西。”[6]

法学的拉丁语是Jurisprudentia, 该词是由ius (法律、正义) 和providere (先见、知识) 合成[7]。乌尔比安说:“法学即是神事与人事的知识, 正与不正的学问”[8]该定义为查士丁尼的《学说汇纂》和《法学阶梯》所吸纳。尽管罗马法学家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把法律与宗教和道德混为一谈, 但他们对法律和法学的定义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第二, 关于罗马法学的分类。由于罗马法渊源众多, 有习惯法、平民大会决议、元老院决议、长官告示及皇帝敕令等。因此罗马法学家对庞杂的罗马法进行分类和整理,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 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分类。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安将罗马法分为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他认为由自然的条理而成的是自然法, 自然法是自然教导一切动物的法律, 它不仅适用于人类, 而且适用于一切动物, 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由万国规律而成的是万民法, 万民法作为罗马市民法的“富有弹性的补充”;由市民的法律而成的是市民法, 它仅适用于本城邦自由民, 而不适用于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罗马法学家一般都认为一切法律都是从永恒和普遍的神法———自然法则中产生出来的。西塞罗就说“法律是最高的理性, 从自然法出来”, 乌尔比安说:“法律不单是一个特别社会的规则, 乃是正义和德行恒久不变的原理的说明。”

其次,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将法律为公法与私法, 他说:“罗马法研究的对象有两个, 公法和私法。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 而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9]他把规定国家政府和职权范围等事项的法律视为公法;规定私人间的各种纠纷案件的法律为私法。乌尔比安认为公法包括神事、神官和政务官的法律规范;而私法则是由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三方面法律规范组成。法学家盖尤斯说, “所有我们使用的一切法, 或是涉及到人, 或是涉及到物, 或是涉及到诉讼”[10], 进一步将私法分为人法、物法及诉讼法三种。

最后, 罗马法学家还依法律产生的形式不同, 将法律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依法律的渊源的不同, 把法律分为市民法和最高裁判官法。

第三, 关于主权在民的法律思想。罗马法学家继承了希腊自由、平等、正义等理性法思想, 而且提出政治权力的渊源来自于人民的观点, 西塞罗曾说:“人民只要有参政的机会便是得到自由的机会。”盖尤斯也论述道:“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由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11]

从罗马法学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到, 他们认为政治权力的根本渊源是人民;法律上所以有效力, 必须经由人民的参与政治活动而授予了各级的权力;所有国家法律的制定都必须归诸于政治上有组织的人民。

第四, 罗马法学家对罗马教育的贡献。罗马的法学教育是依靠法学家来进行的, 罗马古时, 僧侣贵族垄断法律知识, 一般平民很难获得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到公元前254年, 一个平民出身的大僧侣柯隆加乌斯将所有的法律文献全部披露, 并公开解答法律问题, 传授法律知识。罗马的法学教育开始兴起, 罗马的法学教育创立于罗马共和国末期、帝政初期, 最初是非正式的私塾教育, 法学家被赋予举办法学教育的权利, 以学徒式的方式进行的, 学生只是跟随一个著名的法学家参加司法会议并同其一起讨论所遇到的问题, 以此方式获得法律的实践知识。后来许多罗马法学家还编写法学教材, 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如盖尤斯、帕比尼安、保罗、乌尔比安等人都曾编写过《法学阶梯》式的法学著作作为法学入门者的法律教材。

法律教育的发展, 使得罗马习法成风, 知法者甚众, 学术繁荣。可以说, 正是由于罗马法学家致力于发展法学教育, 才使得罗马法学界代代有人出, 罗马法学的发展也因此高潮迭起, 并经受时代的压力与考验, 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法律, 存续后世。

第五, 罗马法学家对后世民法学的概念、原则和内容的影响。罗马法学家在罗马民法学中所确定的概念、原则和内容简明而严谨, 准确而精炼, 恩格斯曾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 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 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12]在概念方面, 如物权法中的物、物权、占有、所有的概念:债权法中要式行为、故意过失的概念;继承法中的遗嘱、遗赠的概念等。在民事法律原则方面, 如自由人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过错责任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侵权行为的归则原则等, 均为后世民法学所承继, 尤其是为大陆法系的民法学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29.

[2][意]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M].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77.

[3][4][7][8]何勤华.西方法学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42, 49-51, 1, 2.

[5]何勤华.古罗马五大法学家小传[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6, (5) .

[6]李进一.罗马法学家与罗马法[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19, (2) .

[9][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1.

[10][11][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4.

法学 本科宪法学多选题2 篇5

1.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 2.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3.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4.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答案为:1 2 3 4

2: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关于土地的征收或者征用的论述,正确的是()

1.基于不构成公共利益目的的单纯的商业房地产开发,国家不得征收或者征用土地 2.国家征收土地必须给予补偿,而征用土地则不必给予补偿

3.任何国家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其他非政府部门的非法野蛮强制拆迁都是违法的

4.任何政府部门侵占、挪用被征收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都是违法的

答案为:1 3 4

3: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哪些说法是

正确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持

2.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副主席为主席团成员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答案为:2 4

4:中国1982年宪法属于典型的()

1.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 3.刚性宪法 4.柔性宪法 答案为:1 3

5: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列

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1.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2.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3.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4.某市经授权制定的劳动法规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答案为:1 2 3

6: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决定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个别()的职务。

1.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 2.副市长、副州长 3.副县长 4.副区长 答案为:1 2 3 4

7: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论

述,正确的是()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符合自身撤销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2.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3.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4.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答案为:1 2 3

8:美国总统制的主要特征是()

1.总统由选民产生而非由议会产生,对选民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2.行政权由总统掌握,各部长经议会同意由总统任免,重大决策由总统作出 3.尽管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是,总统无权解散议会,而且,议会可以依法对总统提出弹劾予以定罪

4.总统行使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尤其是违宪审查权,从而构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制衡的体制

答案为:1 2 3 4

9:作为君主立宪制,英国议会的主要特征是()

1.内阁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 2.内阁对议会负连带责任

3.议会对内阁不信任时,内阁应该辞职,或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以决定内阁的去留

4.国家元首一般不掌握实权,而是处于“虚位” 答案为:1 2 3 4

10: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11:根据《立法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

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1.超越权限的;

2.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3.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4.违背法定程序的。答案为:1 2 3 4

12: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答案为:2 3

13:2000年中国《立法法》没有对以下宪法行为的宪法监督()

1.对法律的宪法监督 2.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3.对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宪法监督 4.对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答案为:1 2 3 4

14:当代世界各国宪法内容的发展趋势包括()

1.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4.强化本国特色,反对普世价值 答案为:1 2 3

15:根据基本法,在对外事务方面()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3.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遣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发表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为:1 2 3 4

16:《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17: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18: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根

据《宪法》和《监督法》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本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3.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4.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审查的内容之一

答案为:1 2 3 4

19:根据2004年修正以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

1.政治协商 2.民主监督 3.制定法律 4.参政议政 答案为:1 2 4

20: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21: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建议的主体包括()

1.有权书面提出违宪审查要求的主体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 2.社会团体 3.企事业单位 4.公民 答案为:1 2 3 4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在()

1.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2.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4.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的要求 答案为:1 2 3

23: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下列哪些选项符合《监督法》规定()

1.县长可以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撤销个别副县长职务的撤职案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可以依法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 3.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材料

4.撤职案由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答案为:2 3

24:下列属于单一制国家的是()

1.日本 2.法国 3.中国 4.挪威 答案为:1 2 3 4

25: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调查委

员会的论述,正确的是()

1.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2.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3.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可以参加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答案为:1 2 4

26: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

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下列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的是()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 答案为:1 2 3 4

27: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的是()

1.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的国家机关以外的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

2.社会团体 3.企业事业组织 4.公民 答案为:1 2 3 4

28:根据基本法,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的范围包括()

1.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 3.可自行发行货币 4.自行负责维持社会治安 答案为:1 2 3 4

29: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论述,正确的是()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2.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3.五分之二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答案为:1 2 4

3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1.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的 2.超越法定权限,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3.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4.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答案为:1 2 3 4

1: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2: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我国宪法的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4.宪法判例 答案为:1 2 3

3:下列对于我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1.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除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为专职外,其余委员大多数为兼职,这影响了人大工作的民主性和专业性

2.委员专职化有利于常委会委员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人大的工作 3.委员专职化有利于有更多的时间联系选民和群众 4.委员专职化可能促进人大作用的充分发挥 答案为:1 2 3 4

4:根据基本法,下列关于特别行政区的宗教事务的论述,正确的是()

1.宗教信仰自由,不干预宗教组织的内部事务,不限制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没有抵触的宗教活动

2.不干预宗教组织和教徒同澳门以外地区的宗教组织和教徒保持及发展关系 3.宗教组织可依法开办宗教院校和其他学校、医院和福利机构以及提供其他社会服务。

4.宗教组织依法享有财产的取得、使用、处置、继承以及接受资助的权利,财产方面的原有权益仍予保持和保护。

答案为:1 2 3 4

5:一般认为,宪政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专政 2.法治 3.人权 4.民主 答案为:2 3 4

6: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答案为:2 3

7: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

1.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 2.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3.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4.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答案为:1 2 3 4

8: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关于动员和紧急状态的决定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总动员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3.国务院有权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4.国务院有权决定局部动员 答案为:1 2

9: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权利属于公民的人格尊严? 1.公民的姓名权 2.公民的肖像权 3.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4.公民的荣誉权 答案为:1 2 3 4

10:2004年宪法修正案对1982年宪法关于公民财产权的规定作出的修改包括()

1.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2.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条款 4.增加了补偿条款 答案为:1 2 3 4

11: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12: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包括()

1.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3.宅基地 4.自留地和自留山 答案为:1 2 3 4

13:《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14: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

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1.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2.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3.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4.某市经授权制定的劳动法规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答案为:1 2 3

15: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中,规定了一些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1.公民的生命权 2.公民的知情权 3.公民的迁徙自由 4.公民的隐私权 答案为:1 2 3 4

16: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17:在我国,“一国两制”用来解决的是()

1.香港问题 2.西藏问题 3.台湾问题 4.澳门问题 答案为:1 3 4

18: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某市市长的哪些意见是错误的?

1.某县为了大力发展科技,请市政府选派1名博士来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有人提出,副县长应通过人大选举。市长答复:县长需要通过选举产生,而副县长可以由上级委派

2.某县刚被确定为民族自治县,市长指示: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县法院和县检察院的院长和检察长应当更换为自治民族的公民

3.某县地域宽广,为了便于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县政府请示市政府:拟设立5个区公所,分别管辖所属的30余个乡镇。市长答复:此事经县人大通过即可

4.市长指示:为了提高村民委员会整体素质,市里抽调一批应届高校毕业生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

答案为:1 2 3 4

19:关于宪法上的平等的论述,正确的是()

1.现代宪法只保障形式上的平等,也保障实质上的平等 2.现代宪法保障实质上的平等尤其是保障结果的平等

3.我国宪法只保障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而不保障法律内容上的平等

4.现代宪法承认的合理差别除了需要合理的依据之外,还必须限定于合理的程度之内 答案为:1 4

20: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关于乡镇人大主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1.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由乡镇人大从本级人大代表中选出 2.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主持乡镇人大会议

3.乡镇人大主席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可以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 4.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为乡镇人大会议主席团成员 答案为:1 4

21:在我国,人大监督权的行使存在的问题包括()

1.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监督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2.主要运用的是诸如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询问、评议工作、执法检查、视察工作等比较软的手段

3.对于比较硬的手段诸如质询、撤销、调查、罢免等运用得少。4.监督权的行使比较薄弱 答案为:1 2 3 4

2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得享有()

1.人身、住宅、财产及营业权

2.言论、著作、游行、机会、结社、通信自由 3.信仰自由 4.居住、迁徙自由 答案为:1 2 3 4

23:根据基本法,在对外事务方面()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3.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遣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发表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为:1 2 3 4

24: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下列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的是()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 答案为:1 2 3 4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在()

1.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2.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4.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的要求 答案为:1 2 3

26:在我国,特别行政区()

1.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制度 2.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经济制度 3.不能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4.享有高度自治权,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为:1 2 4

27: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论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符合自身撤销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2.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3.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4.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答案为:1 2 3

28: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下列哪些选项符合《监督法》规定()

1.县长可以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撤销个别副县长职务的撤职案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可以依法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出撤职案 3.撤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材料 4.撤职案由人大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答案为:2 3

29: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侵犯公民住宅的行为()

1.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2.非法搜查公民住宅 3.非法买卖公民住宅 4.非法出租公民住宅 答案为:1 2

3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调查委

员会的论述,正确的是()

1.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2.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3.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可以参加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答案为:1 2 4

1:根据《立法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机关依照本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的权限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1.超越权限的;

2.下位法违反上位法规定的;

3.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经裁决应当改变或者撤销一方的规定的; 4.违背法定程序的。答案为:1 2 3 4

2: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关于乡镇人大主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1.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由乡镇人大从本级人大代表中选出 2.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主持乡镇人大会议

3.乡镇人大主席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可以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 4.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为乡镇人大会议主席团成员 答案为:1 4

3: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我国宪法的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4.宪法判例 答案为:1 2 3

4:根据基本法,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的范围包括()

1.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 3.可自行发行货币 4.自行负责维持社会治安 答案为:1 2 3 4

5: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6:2000年中国《立法法》没有对以下宪法行为的宪法监督()

1.对法律的宪法监督

2.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3.对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宪法监督 4.对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答案为:1 2 3 4

7:

下列关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外交事务和防务的论述,正确的是()

1.特别行政区独立负责自身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2.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外交事务和防务 3.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 4.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有管辖权 答案为:2 3

8:一般认为,宪政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专政 2.法治 3.人权 4.民主 答案为:2 3 4

9: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10: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11:根据基本法,在对外事务方面()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3.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遣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发表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答案为:1 2 3 4

12: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答案为:2 3

13: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的论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对符合自身撤销权限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撤职案

2.职案应当写明撤职的对象和理由,并提供有关的材料

3.撤职案在提请表决前,被提出撤职的人员有权在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申辩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辩意见,由主任会议决定印发常务委员会会议

4.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答案为:1 2 3

14:根据2004年修正以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

1.政治协商 2.民主监督 3.制定法律 4.参政议政 答案为:1 2 4

15:在我国,人大立法权的行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有些重要的法律还没有出台,有些法律和法规还不配套

2.越权立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没有法规、规章制定权的部门也颁布强制性规定 3.立法中的部门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各种法律规范还衔接不够,甚至矛盾冲突 答案为:1 2 3 4

16:根据中国现行宪法,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

外。

1.森林 2.山岭 3.草原 4.荒地、滩涂 答案为:1 2 3 4

17: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中,规定了一些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1.公民的生命权 2.公民的知情权 3.公民的迁徙自由 4.公民的隐私权 答案为:1 2 3 4

18:根据《宪法》的规定,无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即可行使下列哪些职权

()

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3.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4.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答案为:1 2

19:关于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及其立法权的论述,正确的是()

1.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得同基本法抵触 2.基本法的制定权、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自治区立法委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立法禁止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任何叛国、分裂国家行为 答案为:1 2

2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

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3.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答案为:1 2 3 4

21: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审查同宪法抵触的()

1.法律 2.行政法规 3.地方性法规 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答案为:1 2 3 4

22:1975年中国宪法()

1.规定了否定个体经济存在、取消公民对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2.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把革命委员会确认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3.取消检察机关,把检察机关并入公安机关

4.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答案为:1 2 3 4

2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根

据《宪法》和《监督法》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本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3.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4.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审查的内容之一

答案为:1 2 3 4

24:在我国,特别行政区()

1.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制度 2.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经济制度 3.不能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4.享有高度自治权,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为:1 2 4

25:《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26:下列属于联邦制国家的是()

1.瑞典 2.美国 3.德国 4.印度 答案为:2 3 4

2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参政议政职能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其形式包括()

1.通过调研报告 2.通过提案 3.通过议案 4.制定法律 答案为:1 2 3

28: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主体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可以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4.三十名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 答案为:1 2 3

29:当代世界各国宪法内容的发展趋势包括()

1.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4.强化本国特色,反对普世价值 答案为:1 2 3

30:中国1982年宪法属于典型的()

1.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 3.刚性宪法 4.柔性宪法 答案为:1 3

1: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论述,正确的是()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2.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3.五分之二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答案为:1 2 4

2:1975年中国宪法()

1.规定了否定个体经济存在、取消公民对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2.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把革命委员会确认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3.取消检察机关,把检察机关并入公安机关

4.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 答案为:1 2 3 4

3: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些主体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可以向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 4.三十名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名 答案为:1 2 3

4:在我国,人大监督权的行使存在的问题包括()

1.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监督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2.主要运用的是诸如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询问、评议工作、执法检查、视察工作等比较软的手段

3.对于比较硬的手段诸如质询、撤销、调查、罢免等运用得少。4.监督权的行使比较薄弱 答案为:1 2 3 4

5:根据基本法,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使下列权力()1.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2.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和立法会主席 3.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4.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全国人大享有修改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解释权 答案为:1 2 4

6: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中华人民共国主席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国务院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4.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答案为:2 3

7: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关于动员和紧急状态的决定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总动员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3.国务院有权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4.国务院有权决定局部动员 答案为:1 2

8:下列由全国最高法院负责实施违宪审查的国家包括()

1.法国 2.美国 3.加拿大 4.澳大利亚 答案为:2 3 4

9: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包括()

1.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3.宅基地 4.自留地和自留山 答案为:1 2 3 4

10:根据基本法,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的范围包括()

1.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2.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 3.可自行发行货币 4.自行负责维持社会治安 答案为:1 2 3 4

11: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某市市长的哪些意见是错误的?

1.某县为了大力发展科技,请市政府选派1名博士来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有人提出,副县长应通过人大选举。市长答复:县长需要通过选举产生,而副县长可以由上级委派

2.某县刚被确定为民族自治县,市长指示: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县法院和县检察院的院长和检察长应当更换为自治民族的公民

3.某县地域宽广,为了便于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县政府请示市政府:拟设立5个区公所,分别管辖所属的30余个乡镇。市长答复:此事经县人大通过即可

4.市长指示:为了提高村民委员会整体素质,市里抽调一批应届高校毕业生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

答案为:1 2 3 4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在()

1.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2.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4.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的要求 答案为:1 2 3

13:根据基本法,在对外事务方面()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加由中央人民政府进行的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直接有关的外交谈判。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3.对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适当领域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可派遣代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成员或以中央人民政府和上述有关国际组织或国际会议允许的身份参加,并以“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名义发表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的国际协议,中央人民政府可根据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情况和需要,在征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意见后,决定是否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为:1 2 3 4

14: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中,规定了一些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1.公民的生命权 2.公民的知情权 3.公民的迁徙自由 4.公民的隐私权 答案为:1 2 3 4

15: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根

据《宪法》和《监督法》的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2.国务院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本上一阶段预算的执行情况

3.预算安排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调减的,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4.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重点审查的内容之一

答案为:1 2 3 4

16:根据中国现行宪法,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

外。

1.森林 2.山岭 3.草原 4.荒地、滩涂 答案为:1 2 3 4

17:根据中国现行宪法,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之外,下列合法的分配方式还包括

()

1.债券债权的利息 2.股份分红

3.企业经营者收入中的风险补偿部分

4.私营企业雇佣劳动力给企业主带来的非劳动收入 答案为:1 2 3 4

18:2000年中国《立法法》没有对以下宪法行为的宪法监督()

1.对法律的宪法监督

2.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3.对国家机关所进行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宪法监督 4.对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宪法监督 答案为:1 2 3 4

19:根据《宪法》的规定,无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即可行使下列哪些职权

()

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3.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4.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答案为:1 2

20:在我国,“一国两制”用来解决的是()

1.香港问题 2.西藏问题 3.台湾问题 4.澳门问题 答案为:1 3 4

21: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撤销由它任命的()

1.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 2.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3.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 4.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 答案为:1 2 3 4

22: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下列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的是()

1.国务院 2.中央军事委员会

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 答案为:1 2 3 4

23:作为民主共和制,关于议会制的论述,正确的是()

1.它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 2.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 3.政府即内阁,它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4.总统为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掌握实权 答案为:1 2 3

24: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下列哪些选项属于侵犯公民住宅的行为()

1.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2.非法搜查公民住宅 3.非法买卖公民住宅 4.非法出租公民住宅 答案为:1 2

25: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说法,下列哪些选

项是正确的()

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2.宪法规定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4.同社会经济权利一样,文化教育权利属于公民的积极受益权 答案为:1 2 3

26: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选举本次会议的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本次会议的议程和其他准备事项的决定

2.会议主席团设常务主席若干人,轮流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3.30名以上的代表,可以就国家生活和国计民生的任何问题,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4.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议案,在交付大会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由大会主席团审议决定是否终止审议

答案为:2 3 4

27:下列属于联邦制国家的是()

1.瑞典 2.美国 3.德国 4.印度 答案为:2 3 4

28:关于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及其立法权的论述,正确的是()

1.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得同基本法抵触 2.基本法的制定权、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自治区立法委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立法禁止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任何叛国、分裂国家行为 答案为:1 2

29: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建议的主体包括()

1.有权书面提出违宪审查要求的主体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 2.社会团体 3.企事业单位 4.公民 答案为:1 2 3 4

3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1.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的 2.超越法定权限,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3.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4.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答案为:1 2 3 4

1:根据中国现行宪法,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之外,下列合法的分配方式还包括()

1.债券债权的利息 2.股份分红

3.企业经营者收入中的风险补偿部分 4.私营企业雇佣劳动力给企业主带来的非劳动收入 答案为:1 2 3 4

2:中国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之中,规定了一些我国宪法所没有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

1.公民的生命权 2.公民的知情权 3.公民的迁徙自由 4.公民的隐私权 答案为:1 2 3 4

3:根据基本法,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使下列权力()

1.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 2.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行政机关的主要官员和立法会主席 3.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

4.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全国人大享有修改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解释权 答案为:1 2 4

4: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得享有()

1.人身、住宅、财产及营业权

2.言论、著作、游行、机会、结社、通信自由 3.信仰自由 4.居住、迁徙自由 答案为:1 2 3 4

5:关于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

是正确的()1.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2.宪法规定的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4.同社会经济权利一样,文化教育权利属于公民的积极受益权 答案为:1 2 3

6: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和土地包括()

1.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3.宅基地 4.自留地和自留山 答案为:1 2 3 4

7:下列对于我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化的论述正确的是()

1.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除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为专职外,其余委员大多数为兼职,这影响了人大工作的民主性和专业性

2.委员专职化有利于常委会委员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人大的工作 3.委员专职化有利于有更多的时间联系选民和群众 4.委员专职化可能促进人大作用的充分发挥 答案为:1 2 3 4

8:下列属于联邦制国家的是()

1.瑞典 2.美国 3.德国 4.印度 答案为:2 3 4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关于动员和紧急状态的决定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总动员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3.国务院有权决定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 4.国务院有权决定局部动员 答案为:1 2

10: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关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下

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1.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不一致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2.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效力没有高下之分,发生冲突时由国务院决定如何适用

3.公安部的部门规章与民政部的部门规章不一致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处理,直接选择后颁布的部门规章加以适用

4.某市经授权制定的劳动法规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答案为:1 2 3

11:根据中国现行宪法,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除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

外。

1.森林 2.山岭 3.草原 4.荒地、滩涂 答案为:1 2 3 4

12: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我国宪法的渊源()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4.宪法判例 答案为:1 2 3

13: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审查,认为有下列不适当的情形之一的,有权予以撤销()

1.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的 2.超越法定权限,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的 3.同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

4.有其他不适当的情形,应当予以撤销的 答案为:1 2 3 4

14: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关于经济制度和公民财产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1.国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都是受到保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法组成部分

2..国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宪法上是一律平等和地位相同的

3.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都是合法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多种分配方式的地位是平等相同的

4.公民只能拥有生活资料的合法所有权,而不能拥有生产资料的合法所有权 答案为:2 3 4

15:关于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及其立法权的论述,正确的是()1.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得同基本法抵触 2.基本法的制定权、修改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自治区立法委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立法禁止特别行政区范围内的任何叛国、分裂国家行为 答案为:1 2

16:在我国,特别行政区()

1.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制度 2.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经济制度 3.不能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4.享有高度自治权,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为:1 2 4

17:关于宪法上的平等的论述,正确的是()

1.现代宪法只保障形式上的平等,也保障实质上的平等 2.现代宪法保障实质上的平等尤其是保障结果的平等

3.我国宪法只保障法律适用上的平等而不保障法律内容上的平等

4.现代宪法承认的合理差别除了需要合理的依据之外,还必须限定于合理的程度之内 答案为:1 4

18:美国总统制的主要特征是()

1.总统由选民产生而非由议会产生,对选民负责而非对议会负责,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2.行政权由总统掌握,各部长经议会同意由总统任免,重大决策由总统作出 3.尽管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是,总统无权解散议会,而且,议会可以依法对总统提出弹劾予以定罪 4.总统行使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尤其是违宪审查权,从而构成了典型的三权分立制衡的体制

答案为:1 2 3 4

19:根据1982年中国宪法,宪法的修改由()提议。

1.国家主席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答案为:2 3

20: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民主监督职能表现在()

1.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2.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3.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 4.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的要求 答案为:1 2 3

22:《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23: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哪些说法

是正确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持

2.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副主席为主席团成员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答案为:2 4

24: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

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

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3.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 答案为:1 2 3 4

25: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论述,正确的是()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2.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

3.五分之二以上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务委员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务委员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答案为:1 2 4

26:下列由全国最高法院负责实施违宪审查的国家包括()

1.法国 2.美国 3.加拿大 4.澳大利亚 答案为:2 3 4

27: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权利属于公民的人格尊严?

1.公民的姓名权 2.公民的肖像权 3.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4.公民的荣誉权 答案为:1 2 3 4

28:中国1982年宪法属于典型的()

1.成文宪法 2.不成文宪法 3.刚性宪法 4.柔性宪法 答案为:1 3

29: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30: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1:根据1982年中国宪法,宪法的修改由()提议。

1.国家主席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3.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答案为:2 3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参政议政职能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其形式包括()

1.通过调研报告 2.通过提案 3.通过议案 4.制定法律 答案为:1 2 3

3:在我国,特别行政区()

1.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制度 2.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经济制度 3.不能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4.享有高度自治权,但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答案为:1 2 4

4:关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位的论述,正确的是()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华民人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域 3.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

4.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实行高度自治 答案为:1 2 3 4

5: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建议的主

体包括()

1.有权书面提出违宪审查要求的主体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 2.社会团体 3.企事业单位 4.公民 答案为:1 2 3 4

6:根据2000年中国《立法法》,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违宪审查要求的主

体包括()

1.国务院

2.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4.中央军事委员会 答案为:1 2 3 4

7:在我国,人大监督权的行使存在的问题包括()

1.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监督形式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2.主要运用的是诸如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听取专题工作汇报、询问、评议工作、执法检查、视察工作等比较软的手段

3.对于比较硬的手段诸如质询、撤销、调查、罢免等运用得少。4.监督权的行使比较薄弱 答案为:1 2 3 4

8: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

2.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未经选举单位人大常委会批准,不受逮捕和刑事审判

3.全国人大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有权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 答案为:1 2

9:根据《宪法》规定,下列哪些权利是公民享有的监督权()

1.罢免权

2.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3.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4.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为:2 4

10:根据2006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关于特定问题调查的调查委

员会的论述,正确的是()

1.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组成,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提名,提请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2.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3.与调查的问题有利害关系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其他人员可以参加调查委员会 4.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时,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其提供必要的材料

答案为:1 2 4

11:《选举法》以专章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罢免和补选的措施。关于代表的罢免,下

列哪些选项符合《选举法》的规定?

1.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2.罢免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将决议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3.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过半数的代表通过

4.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须经常委会成员2/3多数通过 答案为:1 3

12:根据中国现行宪法,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

1.城市的土地

2.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3.集体的土地 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答案为:1 2 4

13:根据《宪法》的规定,无需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即可行使下列哪些职权

()

1.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2.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3.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4.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答案为:1 2

14: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下列关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哪些说法

是正确的()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持

2.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副主席为主席团成员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答案为:2 4

反思法学的特点 篇6

然而,这个问题太大,在微观的层面,需要细致的考察;而且即使是考察和想清楚了,也不可能在这里短短的几千字中说清楚。因此,这里只能简单地谈几点想法。

首要的一点,与某些文学相反,而与许多学科相同的是,必须首先是国家幸,法学才有可能幸和兴,理由在于法学的自身特点。在我这个外行看来,文学关注的是人的命运,无论社会是幸或不幸,兴或不兴,人都要活下去,因此,文学也就有了素材,有了对象。社会的动荡,往往带来命运的无常,因此有了《奥德塞》、《双城记》的故事;而社会的不幸,往往也更容易触动人们感情之弦,因此才有了“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感叹。社会动荡会影响其他学科的研究,但一般说来作为研究的对象几乎不受影响,例如哲学、数学、历史,或可以调整对象,例如局部地区的社会学研究。而法学似乎很不相同。法学关注的可以说是一个国度内整个社会的相对长期的稳定秩序,是这种稳定秩序中体现出来的人类合作活动的规则。如果国家不幸处于动荡之中,人们之间的合作就难以进行,甚至来不及进行,因此秩序无法形成,人的活动就无法显现出其规则,也就无法形成作为制度性的法律;因此可以说,就法学的总体而言,就几乎没有真正的研究对象。这时,即使有很认真的、很有能力的学者,也只能作一些实际更类似于思想或历史的研究,例如注释一些法条,发掘一些史实,演绎建构一个法律的逻辑体系,提出某些很有洞见的思想,而不可能有活生生的对于现实社会的法律状况的研究,更难以验证这些思想。著名的清末法学家沈家本先生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历代刑罚考》,其他著作也以法律史为主,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当代的著名法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两本重要著作也都是法律史的著作;而已故的吴恩裕教授则在文革期间出版过红楼梦研究之类的著作,这固然与他个人的“业余”兴趣有关,但如果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也未必不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学者的某种无奈。

但是国家兴,法学未必兴,而仅仅是可能兴。这固然有需要学术传统、学者的智识和努力的问题;但我还是从前面所述的法学自身的特点来考察这一命题。休谟早就曾指出,研究对象的相对恒定和多次重复,是人们能够获得有关因果关系的概然推论的前提条件(参见:《人性论》,上卷,商务印书馆,74,105页);这实际也是学科知识得以形成的前提。而在一个社会急剧繁荣、迅速发展、以致于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社会中,现象之间关系无法或很少重复,不存在一个法学家可以“凝视”(福柯语)的对象,因此法学家也就难以从社会生活中辨识并进而理解哈耶克所说的那种“自发性秩序”,很难发现和提出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和长期有效的法律(而不是仅仅在字面上形成“法律”)。对于法律来说,一个社会的急剧发展可能与“国家不幸”时同样不利于统一秩序的形成和确立。迪尔凯姆在《论自杀》中就指出经济高速发展同样会使人们惴惴不安,感到社会“无序”,缺少规则指导。这时的法学,更可能是“靠脑袋立法”,或对法律条文的注释。一般说来,这也是法学研究,但是这种法学由于或多或少脱离了对社会生活现实的考察,因此很难具有真正的社会的和学术的生命力。

由于总体上的法学研究对象是法学家无法建构的,而几乎完全依赖社会稳定来建构,这也就意味着,法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更为“娇嫩”的学科,虽然不至于是“豌豆公主”(垫了二十床褥子,她也能感受到褥子下面的豌豆),但它对社会条件的要求的确比其他学科更为苛刻。即使是同为社会科学,同样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经济学可以研究“过渡经济学”或“厂商经济学”,社会学可以只研究一个村落(例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种现象(例如迪尔凯姆的《论自杀》);而法学就很难做到。至少到目前还没有这样的法学,以后也很难说会有;即使有,其法学的血统也会很成问题。但是,即使弱者也有其“长项”。一旦社会进入比较稳定的时期,特别是社会分工发展了,社会的交往增加了,社会对规则的依赖就更多了,法律也就有了其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正如一个贵族公子落难乡间可能洋相百出,但一旦进入上层社会,他则可能风流倜傥,挥洒自如。法学似乎就具有这一特点,并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见诸于西方各国(例如,如今挤也难挤进的哈佛法学院当初有一年只招到一名学生),而且在当代中国,似乎也可见端倪;分数最高的文科考生,二十年前大多报考文学、哲学、外语,而今天则大致报考法律、经济、管理,尽管就学术传统的扎实和久远来说,后者至今未必是前者的对手。而且,尽管经济学今天在中国似乎很热,但这种情况未必会持续下去。至少在美国,经济系已远远不如法学院、商学院兴旺。似乎是盛洪告诉我的,科斯说过,美国的法学家比经济学家更有能耐,前者可以不断地为自己创造着市场需求和职业。当然,创造市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也是稳定社会中分工日益细致、交易日益频繁、规则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

不要以为我这是在以一种尚未成为现实、在中国未必会且未必应当成为现实的想象来满足因被学界评价为“幼稚”而受到损害的职业虚荣心。我仅仅想指出法学自身的特点。只有发现其特点,我们也许多少可以理解我们的法律行当为什么目前开始发达起来,法治的口号会流行起来,法学教育会膨胀起来,而法学的发展似乎又不尽如人意(以致被人耻笑为“幼稚”),以及为什么法学家似乎目前总是急于参与立法或注释法条,似乎缺少一些学者应有的开阔视野、博学和社会人文关怀。

由于法学的上述特点,意味着,就总体来说,法学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学科。法律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保持社会秩序和行为规则不变,使之制度化,因此才有所谓的法治或规则的统治,人们才可能根据昨天预测今天和明天他人和政府官员的行为,根据此地的情况判断彼地的情况,也才有可能做到法律面前(在时间维度上的)人人平等,才有可能最终形成一种进行合作、解决纠纷的“定式”(借用围棋上的一个术语)。即使有变化,法律也是力求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有节制的、因此是人们可以有预期的发展。法学从来就不是以其新颖、玄妙、想像力而获得人们的青睐,而是以它的熟悉、便利和重复性而与人们相伴随。的确,从古罗马时代的契约法与今天市场经济的合同法在许多基本方面并没有什么重大区别;一部《拿破仑法典》颁布近二百年了,至今仍为法国人通用,仅仅作了些许的补充;而英美法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遵循先例”。比起其他学科中的这一“转向”、那一“转向”,各种“主义”以及主义前那些现有的中文似乎都难以应付的前缀,法学实在是太缺乏新意了。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法学家缺少创意,而在于他的研究对象决定了他必须在传统建立的秩序中“带着脚镣跳舞”。而且,即使法律有时发生了实质性的、根本性的变革,也往往是(但并非总是)悄悄发生的,用“旧瓶装新酒”,尽可能保持其旧有的形式,或诉诸旧有的理由,其目的就在于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打破人们对于既成规则的依赖(法学上称之为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更普遍化的尊重“产权”)。这种变化的路径常常导致人们无法用通常的“理性”或因果律来解释法律规则和制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商法中的“对物诉讼”。当年,西方社会中产生对物诉讼的前提预设是万物有灵论,因此一棵树砸伤了人,就会对其提出诉讼;这种如今看来荒唐的事后来即转化为海损案件的扣船扣货,这样既省去了传唤船主的不便,又保证了至少得到相当数量的赔偿。类似的例子还有陪审团,其最早先只不过是当事人找来证明自己人格的证人,一般是乡里乡亲,而如今已成为由彻底的陌生人构成的、听取证据并依据证据认定指控是否成立的一个制度性设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学不能在某些时候作为一种有意图的工具来推动社会的变革。的确有这种情况,并且时而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就总体来说,即使成功也并不是法学本身造就了这种成功,而是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这种法学或法律;或者是以法律名义的国家强力起了作用。然而,即使是后者,法律能否真正成功,能否真正为人们接受,仍然不是利用法律推进改革的政治家或法学家能肯定的,而必须经过长期的公共选择;例如人民公社制也曾进入宪法和法律,但终究被公众否弃了。法律,在这一点上,如同社会中的语言,是天下之公器,并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天才的创造,而是公众以他们的实际行动集体塑造并在行动中体现的。因此,即使是一些表面看来重大的法律规定的变革,就其对社会生活的实际规范作用来看,意义也未必那么重大(其意义往往是成为一种符号或标志)。因此,尽管拿破仑法典被公认为是法律史上的一大变革,但是法典起草委员会主席说的话大意是,“既然现在人们都喜欢新,那么我们就给他们一些新理由来喜欢旧法律(所谓旧,只是指目前社会已通行的而已)”。而且,现代法治的一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法律不能规定人们做不到的事;其中的隐含义即任何法律规定都必须不能太脱离实际的“新颖”。

由于法律和法学的这种保守性,因此,生活在特定时代的一些“精英”或“先知先觉者”往往会感到一个社会的法律发展似乎总是与他们所感受的时代潮流“慢半拍”,甚至有时感到法律制度本身就是压制性的(例如,福柯的许多研究中所显现的对现代法律制度的激烈批判)。的确如此,首先,就总体而言,只有在社会秩序基本形成之后,才会逐步形成一些社会普遍遵循的规则,也才有必要将这种秩序以法律固定起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法学的研究才发展起来。在革命时期,在高速变革时期,法律和法学的发展往往会无所适从,就会出现停顿,甚至萎缩。即使人为努力制定法律来保持秩序,也未必能够成功;相反倒可能出现庄子所说的“法令滋张,盗贼多有”的悖论。其次,即使在和平稳定时期,由于法律要求的对人对事的普遍性,它也势必不能“朝三暮四”或“朝令夕改”,它不是以其“先锋性”满足社会的革新者(这种人一般说来总是少数)对于未来的畅想,而是以它的“老规矩”来满足社会的多数人对可预期生活的需求。一般说来,只有当社会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生活的实际规则都发生变化时,法律的变化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正是这个原因,马克思才说出了那多少令我们这些法学家有些迷惑不解、不快甚至羞于引用的话:“法……是没有自己的历史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因此,法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务实和世俗。世俗并不具有贬义,而只是说它的基础是社会现实,它必须始终关注现实,回答现实生活中普通人关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法学是一种非常讲求功利的学问。它是一种社会化的实践,一种职业性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排斥独出心裁和异想天开的。它有时甚至不要求理论,而只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做。这与文学和纯粹的思辨理性也有较大差异。对文学艺术作品甚至要求其“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甚至可以别人都看不懂;一个理论也可以天花乱坠,只要其足以自洽就可以成立,对于社会的其他人来说,并没有太大关系,最多是小说和著作无法出版,或读者很少,出版商赔本。而且,读者的多寡也未必就能决定小说或理论本身的价值(因此对“经典”的某种黑色幽默界定是,经典就是人人都承认应当看却都不看的著作),因为这些都是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的事业。而法律家的事业有很大不同,他/她并不仅仅是在从事一个仅仅关系自己个人收入的工作,而是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决定别人官司的输赢,决定别人的身家性命,决定着别人的一笔财产的归属,一句话,他/她直接决定着别人的命运。相比之下,法学院教授比他们的职业性同伴有更大的活动余地,容许有更多的智识性的创造。但是,法学的研究也仍然不可能脱离这个知识体系和知识制度乃至社会制约的约束。这就是为什么各个法律院校中,修法哲学、法律史课的学生一般总比修民法、刑法的学生少,而且也更不情愿。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像马克思、韦伯这样的具有天才的创造性的思想家,尽管毕业于法学院并且都有家学渊源(马克思父亲是律师,韦伯父亲曾是法官),却最终都走上了社会思想家这条不归路的原因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尽管后现代主义在其他某些学科可以甚嚣尘上,在法学界,偶尔也有理论法学家“蹦”几下,但是对法律实践的影响甚小。这就是学科的知识制度的制约。

法学的现实性还表现在,就总体来说,法律家和法学家无法按自我的偏好来进行选择,尽管律师是“自由职业者”。一个小说家,一般说来,可以不写他不喜欢的题材,一个经济学家也可以不研究他没有把握的问题;而一个法官不能说,“这个案件太难了(或我不喜欢),你撤诉吧”,或者说,“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在我也拿不定主意,你们等一等,等我想清楚了,再作决断”;一个律师,也不能因为仅仅被告罪恶累累或欺诈成性而拒绝为被告辩护。法国民法典第四条就明确规定法官不得以没有法律规定而拒绝审判,否则将以拒绝审判罪论处。至少美国的律师职业伦理(实际上也是法律,尽管称之为“伦理”)也对律师拒绝辩护作出非常严格的限制。

因此,至少在某些时候,法学家并不是有了充分的理性准备来接受社会界定为“法律”的那些任务,而是被社会“强加”的;强加给他/她只因为现代社会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将他/她标记为法官、律师或法学家,即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认定他/她有这种能力,而不论他/她是否真的在这个或那个问题上具有能力。因此,法学其实并不像常人想像的那样,是一门仅仅熟悉法条加秉公执法就能完成的精确的或形式化的“科学”(未来是否能够精确起来,我也很怀疑),而必须以一种似乎很精确的方式来处理一些实际上无法精确处理的问题。说了这些话,固然是渴求社会的理解,却决不是因此推卸法学家的责任;相反,正是因为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或对应的“法条”在那里可供套用,可以作为法学家退守的堡垒,因此,法学家才必须更注意社会实际,注重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包括人情世故和常识,才可能大致地但不会令所有人满意地履行他们的使命。法学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形式化、条文化的学科(因此霍姆斯称法律的生命从来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尽管人们的想像中的法学面目却恰恰相反。

这只是我近二十年的学习和研究法学的几点感受,它既不是对法学的“本质”特征的概括,也非法学的全部特性的涵盖(例如,从前面几点可以引申出来的、而且我在其他地方涉及过的法学知识的地方性问题);而且法学内部各个专业也各不相同。但我想,这几点感受也许有助于法学圈外的人们理解法学,而不至于对法学或法律在社会中的可能作用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有助于我们法学家理解自身的局限和长处,而不至于在“依法治国”的口号中突然自我膨胀起来,真以为自己或那几本书中真有什么创造秩序的能力。此外,或许,也有助于提醒其他学科的朋友思考一下自己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历史地和社会地构成的。

法学 篇7

在法学领域内, 理论法学的概念被广大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是研究法学内的基本理论知识, 解释了法学内的一些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 为了初入法学界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相较于应用法学以及部门法学, 理论法学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不但弥补了法学内原先两门学科之间的缺陷, 还发扬建立了自己学科独特的优势, 在法学界的教学之中成就了一定的地位。

根据理论法学对于法律的一些概念的阐述以及理解, 将法律内的复杂、繁多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将法律界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详细的分为了法律基础理论、法律哲学、比较、社会学、法律建立、法律心理学等详细的领域, 此外, 法律理论法学还将对于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仔细的划分, 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 其中对于法律之中的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常见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将其划分在法理学以及法律哲学的学科之中。当学生对于法律之中的一些基本的入门知识获得了初步的掌握之后, 就可以在法律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进入到专门领域的理论之中的探索, 这时的法律学习就已经被理论法学划分到立法学的学习之中, 另外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即是使用法律界特定的方法展开对法律的研究, 也就是理论法学之中的比较学科, 经过前三个过程的学习, 按照理论法学的研究的法律学习步骤, 在完全的掌握了前三个阶段的法律学习之后, 按照理论法学安排的法律学习步骤可以进一步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 可以将法律方面的学习逐渐的与其他的学科相互结合, 逐渐的衍生出交叉相互综合的学习, 使得学生在法律方面的学习更加的精进, 可以看出, 在理论法学学科创造的研究环境之下, 学生们可以从一个对于法律基础理论了解入门的阶段, 逐渐的深入到对于专业的理论、方法理论以及对于综合学科的了解学习之中逐渐的加深对于法律行业的了解, 可以说, 在理论法学学科对于法律的划分之下, 法律学科的基础性、一般性以及交叉性得到了对大化的体现, 所以说, 理论法学并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学科, 而是一项兼具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可以说在法律的学习之中, 理论法学是一项贯通整个法律界学习的学科, 在法律学的教育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上文的阐述之中, 理论法学在法律体系学习之中的占据着一个相当的地位,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 在法律方面的学习是一个相当需要耗费时间以及经历的学科, 尤其是在于其他学科的综合之上难度更大, 所以可以说为了克服这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的难度, 理论法学学科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行为, 当学生经历了理论法学的前三个阶段的学习之后, 具备了相当的对于法律的学习能力之后, 学习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之后, 对于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之间的学习的难度也就降低了少许,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的学习能力, 将理论法学以开放式的形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放大理论法学的优势, 给法学体系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二、理论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功能简介

在上文的简单概述之中, 理论法学在法律界的学习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所以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的重视, 所以为了将理论法学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需要教育学界的人士充分的认识到理论法学在法律界的重要地位, 在十分了解的基础上充分的展示出理论法学的优势, 在此之前就应该充分的了解理论法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之中所具有的一些功能。

1、理论法学在法律知识的传承上所发挥的作用

法律学的知识具备着很强的严谨性, 并且根据现代人们的生活的变化节奏十分的快, 法律条例的修改以及变化也是十分的快速, 所以理论法学的教学也就存在着一定的易变性和时事性, 所以理论法学的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承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由于理论法学包含了一些法律之中的入门的基础的理论知识, 所以学生在进行理论法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受到外界法律知识的不断更新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说, 理论法学学习的第一阶段在传承法律知识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可以说, 在理论法学的课程之上, 法律学内的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建设了一个相当严密且稳定的框架, 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适应性, 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承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理论法学扩展了法律教学提, 例如, 理论法学教学的第四阶段在于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理论法学学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十分的符合法律界对于学生知识面的要求, 例如在理论学的学科领域之中, 法律社会学以及法律经济学都涵盖了一些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知识, 而法律界处理的问题大多数是涵盖这两方面的内容, 所以在理论法学学科的帮助下了解经济领域以及社会领域之间的相关内容, 对于学生在法律界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所以说理论法学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承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2、理论法学在法律学科体系之中的创新功能

理论法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可以在更广泛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实践法律知识, 学生在对理论法学进行了基本的额学习之后, 充分的认识了法律之中的相关知识的应用, 便可以对于实际生活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专业的分析, 在不断的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对于实际应用之中遇到的相应的问题提出疑问, 在理论法学学科创造的学习环境之中可以自由的与有关人士进行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 采用公平的态度, 客观的眼光全方位的认识法律之中的一些观点, 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理论法学学科也就会给法律界带来一些新颖的想法和创新, 使得法律界的理论知识逐渐的更新, 更加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于安定生活的要求。

3、理论法学教授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功能

法律界的从业人士必需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法律在人们生活之中维护正义的作用, 所以在理论法学学科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 教师们会在其中传授一些价值准则判断法以及一些衡量某种事物或者状态的价值, 实际上, 理论法学真正涵盖的内容是价值准则与相互冲突之间的价值判断法则, 在这样的价值分析之中, 学生作为初入法律界的新手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 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总结

法学研究的类型对法学教育的引领 篇8

关键词: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类型,引领

一、法学研究类型与法学教育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性

法律是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规章制度, 保障社会秩序的有效运作, 调解人们生活之间矛盾的法治体系, 对于以法律来说, 是一种比较有科学性质的一门课程, 其理论知识不仅专业程度较强且在实践中涉及的专业性也是比较强的, 以此作为法学中的服务法律和法学实践的实质。以此作为基本条件来对法学进行了分类, 第一, 直接服务于法律研究与法治研究, 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讲的法学中的实务研究。而在实务研究中又包含了两层意思, 即 (1) 借助于法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相关理论来对法律的制定实施有效的措施; (2) 将法学理论作为法律运行的基础条件, 以此来达到法律的完整性。第二, 利用间接的形式来达到法律和法治在法学中的分析类别, 其主要指的内容就是在法学研究中对原理的分析。这一种形式上的分析代表了法学实质上的理论构成, 从中提出了法律和法治在社会中运用的一些法律依据。这两种类型的关系就像“砍柴”与“磨刀”的关系一样, 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法学教育的类型。在法学研究中, 既需要注重对人才的培育还需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由于“砍柴”与“磨刀”都是法律和法治实践中所必须的, 所以对于法科人才的培育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 重点培育有专业性质的实务人才和理论人才, 从而能够形成两种法学教育类型。对于实务型人才的培育目的是在于实务工作岗位。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培育来说, 需要明白:要加强对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 使其能够熟练的掌握书本中的一些法律概念, 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 这有这样才能在运用时做到脱口而出, 这样才符合培育理论型人才的目的与需要。从培育课程的内容上讲, 需要加强学生两方面的知识, 即一方面, 对于以后打算就业于法学理论事业的学生来说, 必须掌握全部的法学科目,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业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满足。 (2) 对于法律实务工作岗位来说, 其自身带有的研究性要求实务人才要具备实务研究能力, 对于培育实务型人才对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研究能力。在校法科学生和法学老师是法学理论工作中最能反映法学教育的过程, 对于社会中那些工作于法律实务的人员和工作于法学教学的理论者来说, 其主要形成了法学知识的教育体系。但是, 对培育类型进行具体的区分并不是代表了在法学理论型人才和学科型人才中某一个可以从事于理论工作岗位, 而是要求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理论知识, 因为这无论对于理论类型的人才还是学科性的人才都是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均需要结合法律实务中的实际问题, 因为在教学内容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重合与交叉。所以, 对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仅仅是在法学研究的取向上有所侧重。

二、法学研究类型是构筑法学教育体系的基础坐标

在一些学校中对法学知识的教育对法学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师资力量的雄厚都代表了这个学校中学生学习的好坏程度, 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社会来说, 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拥有高知识含量、高素质的法学人才。与国外的一些法学人才培育机构来说, 主要运用的教学方式是: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这两种模式各有不同, 却都是以两种法学研究作为内在依据的。

第一, 根据其研究目的上的差别, 需要对法学人才进行划分, 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划分, 因为在不同的国建中对法律教育的规定也是不同的, 有的偏向于对学生实务研究的培育, 有的偏向于对学生理论性的学习, 所以, 在这两种模式上, 第一种更重视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培育, 比较注重于法律实务与理论的结合。

第二, 从两种研究能力出发, 设定不同培养层次。每个国家都设置了不同层次的本科、硕士、博士等, 而培育出来的法科人才类型是要有不同层次的学历的。实际上, 从事于法律实务的必须是科班出生的, 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等高学历学位人员都集中在法学理论工作岗位上。

三、法学研究类型为法学教育调整提供指引

根据目前我国一些学校对法学人才的培育来说, 知识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才会设置与法律相关的专业, 对于一些职业院校来说, 根本没有设立与法律相关的专业, 因为法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 需要具有一定的资格才可以从事于本行业, 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 以至于在中国的法律岗位上出现了对人才的大量空缺, 造成了法律人才难找的现象。即使有一些学生获得了法学学习的资格。但其学习的成果不理想, 而造成了在一些本科院校内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不能从事于法律事业。在社会中对法律在形式上设立了不同的学位, 有研究生学位, 还有硕士生学位, 这二者的确立代表了我国法学教育的主要差别。对于解决法科人才的短缺是当前培育能够培育人才的师资需要, 以法学二级学科为专业的法学是建设开始, 形成了培育各门法学课程教师的理论人才品种。在之后出现的博士就是对此的延伸, 而法学本科将培育任务转变成了培养实务人才。我国法学教育针对人才的缺失做出了重新的定位和调整。第一, 将两种法学研究能力作为标注, 对社会法律中人才严重空缺的现象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 将原来存在的本科院校法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实务法律的院校, 将本科院校中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取消掉。 (2) 将非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作为实务型品种来进行保留, 将法学硕士和博士作为理论型品种, 取消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和法学本科。第三, 将两种法学研究能力作为一种门槛, 清楚这两种岗位人才的准人资格, 若是没有受过实务型法学教育的法学博士是不允许进入实务岗位的。

四、小结

根据以上对法学研究的类型对法学教育的引领的研究分析表明, 法学是一种知识, 一种逻辑, 一种学问, 更是一种实践, 一种经验, 一种解释。而法学教育是作为一种独特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对法学的研究是基于法学教育的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法学 篇9

(1) 教学方法方式有待改进。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上都有待改进。在教学方法上, 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进行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过多, 忽视了实践性和应用性。而法学教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让学生掌握司法实践的能力, 因此, 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运用实践教学的方法、论坛式和沙龙式教学方法、通识教学和精英式教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在本文后半部分有详细介绍, 在此不做过多阐述。在教学方式上, 应当改变传统的老师只教, 学生只听只背不应用的传统方式, 要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互动, 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 激励学生,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能够自主、自发、自动、积极的去学习法律知识。

(2)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院师资队伍在结构上、稳定性上、工作方式上等都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首先, 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师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独立学院法学院老师里面:女老师偏多, 老师偏少;中低级职称的老师偏多, 高级职称的老师偏少;青年教师偏多, 老教师偏少等, 需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其次, 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师流动性非常强, 师资力量极不稳定。独立学院法学院老师收入普遍较低, 而且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不乐观, 难以使教师真正以学校为家, 没有归属感和使命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法学院担任法学专业教师的, 每个月实发工资不足2000元, 除去吃饭等日常开销, 几乎没有任何积蓄。因此, 导致不少法学院老师以独立学院的工作为跳板, 时机成熟后考公务员或者做律师, “骑驴找马”,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 从而也就不利于学校的稳定。最后, 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师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 很少有参与科研的时间和机会。与公立学校法学专职教师每周6节的教学任务相比, 独立学院法学院老师承担了翻倍的教学任务, 有上课机器人的感觉。独立学院法学院专职老师很少有出去进修的机会, 甚至连参加教学探讨交流的机会都不多, 科研团队、学术团队无从谈起。使得法学院老师科研水平普遍不高, 甚至对科研活动产生抵触情绪, 不利于独立学院法学院教学工作的开展。

(3) 学生质量和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生源来看, 独立学院法学院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不是很高, 生源也不是很充足, 偶尔能够涌现出个别佼佼者, 但是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学生条件看, 独立学院法学院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 虽然独立学院学费远远高于普通本科院校, 但是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没有吃苦和进取精神, 得过且过, 严重影响法学院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能力上看, 独立学院学生都非常有个性, 喜欢标新立异, 法学院学生更是喜欢彰显个性。形成了一种虽然能力很强, 但是不努力学习, 不要求进取的“高能歪用”的格局, 需要对学生加强引导,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加强。

(4) 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目前, 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 学校将过多的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是后勤保障方面, 对教学方面的投入非常少。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研为中心, 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后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只是教学工作的保障, 不应该本末倒置。

2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突出独立学院法学教学特色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球化进程以及环境的变化, 法律的作用日趋重要, 法学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这种社会变化,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院应当以培养具有法律基本精神、法律基础知识、逻辑思考能力、协调判断能力、其思维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学生作为目标, 设置法律练习、法律英语、计算机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并且, 积极开展实务性教学, 开展司法考试论坛, 公务员考试题型讲解等活动, 使法学教学与时俱进并且彰显特色。

(2) 培养高素质、有特色的法律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首先, 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法律思想, 知道用法律思想或者思维去思考社会问题。思想的科学本质是一种信息, 一种可以从灵魂深处给我们的行为以指引的信息作为高层次人才, 越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深入, 就越需要“有效思想”的指引。而法学专业学生就是需要正确有效的法律思想的指引, 才能使自己具有独到的见解。其次, 就是培养具有发现法律问题的能力。发现素质, 它至少包括认识与感悟未知的能力和素质, 认识与感悟未知的能力和素质是创新与创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引导他们进行法律思考, 形成法律感悟。最后,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素质。让学生真正能够运用法律知识, 解决法律问题, 真正成为实用型的人才, 而不是“高分低能”型的人。

(3) 独立学院法学教学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大学的影响和活力在于特色。独立学院在发展中还要处理好上水平与创特色的关系。上水平是指独立学院要努力达到本科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社会公认的重要教育质量指标上抓出成效。创特色是指独立学院要有明确的定位,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特色求发展是独立学院学科建设乃至整个学院建设的立足点。独立学院必须进一步强化“特色意识”, 继续坚持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之路。独立学院只有在培育法学特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才能构架良好的法学教学框架, 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方案, 建立了相应法学专业和课程体系, 形成了比较鲜明的法学人才培养特色, 才能促进独立学院法学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3 高校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压力, 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出特色, 才能在新时期高等教育中培养出具有特色的法律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劳动法学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应用性越来越强, 涉及到民生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必须积极开展特色教育, 突出劳动法学的特色和实践特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特色教学。

3.1 必须树立实践教学的理念, 在法学教学工作中进行实践性教学

在法学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与案例辩论相结合, 注重课堂教学与模拟法庭演练相结合, 课堂教学与法律诊所演练相结合, 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证课题研究相结合。例如, 在劳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劳动法学主要调整的是劳动关系, 而劳动关系式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劳动法学研究和保障的是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因此, 我们在进行劳动法学的教学中, 应当从全方位的角度, 改善实践教学环节, 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互结合, 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教学实践模式。

(1)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问题调查和劳动公益行动, 了解劳动者生存现状, 培养社会问题关怀度和问题研究意识。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法律知识的普及活动, 开展劳动问题调查、咨询、调研等活动, 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关爱程度, 真正地让学生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关注劳动者问题, 形成多课题对劳动法律关系进行研究。

(2)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积累解决法律事务问题的经验。学生平时学的劳动法学的知识, 更多的是理论层面的, 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就需要劳动法学实务知识的积累, 而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

(3) 参加劳动立法地方化过程中的相关调研与实证研讨, 从理论和实证层面,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能力与解答能力。

3.2 积极开展沙龙式与论坛式教学

“学术沙龙”教学模式, 即在现代教学艺术理论指导下, 将学术研讨基本原则和学术沙龙的民主形式引入教学过程, 使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之间形成一种科学的结构,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系统教育功能的教学方法。在劳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劳动法律关系方面的案例分析, 分析劳动法律关系涉及到的社会新闻, 分析国家有关劳动关系方面的社会性政策, 认真学习劳动法律方面的经典著作, 开展劳动关系方面的调研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沙龙式的活动, 让学生更深的掌握劳动法学的知识。

此外, “圆桌论坛式教学”是借助法学院模拟法庭的“圆桌型”实验室设置授课课堂, 学生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通过抽签或者自由组合等方式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 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采用讲授、学生小组研讨、老师与学生点评三者的结合方式, 使教学方法有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单向式、垂直式和机械式的教学方法, 促进知识点的落实和问题意识的养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团队合作等诸多能力。以武汉大学东湖分校为例, 2008年上半年, 对法学院模拟法庭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建设, 形成了以法学院为中心, 模拟法庭为载体, “圆桌型”试验室为依托的新型法学教学模式, 在模拟法庭积极进行法学教学实践工作,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本人在劳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 采取圆桌式论坛教学, 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展开对劳动法学热点问题的讨论,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劳动法学时事动态, 并进行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劳动权益维护、医疗改革、劳动合同研讨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锻炼了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

3.3 进行阶梯式教学, 将通识教学与精英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 “稳定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国家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劳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通识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传授劳动法治基础知识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同时, 劳动问题的复杂化也带来了更多的劳动法治的现实理论问题, 其数量和问题解决的紧迫性都超过了其他部门法, 也给劳动法学教学回应社会创造了契机。因此, 在通识教学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 应当及时挖掘社会热点问题, 进行精英式教学, 既有助于在解析现实问题中熟练掌握劳动法学基础知识, 又有利于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阶梯式教学非常符合我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对我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正华.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1 (159) .

[2]王海霞.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选择[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

[3]刘勇兵.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8) .

[4]周济.独立学院发展的三字经[J].北京青年报, 2005, 5-1.

[5]周济.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2) .

法学 篇10

1 历史法学派与德国民法典不得不说的故事

历史法学派与《德国民法典》联系密切, 后者又是前者的产物。历史法学派对法律本质与法典化社会条件的观点, 对《德国民法典》的订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法学派促进了德国民法的发展, 并立足于实践, 对于旧有的法律辩证的继承, 又在原先的基础上发展了新的东西, 将就有经验与先进的法学学说相结合。从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德国民法典的出现打下基础。

萨维尼是历史法学的创始人, 《论立法和法理学的现代使命》一书, 是他在19世纪初就是否应制定全德统一法典的一场论战中写成的, 该书系统地陈述了以他为代表的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基本观点。他认为法律有其自身特殊的语言、规范、体系。历史法学派在多年研究后, 提出法典在法律体系上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在具体的规定和语言上应具有精确性。《德国民法典》的五编制体例、总规则规定、概括条款与一般条款中有大量的法律术语, 都体现历史法学派的特点。

另一方面, 由原来历史法学派中的罗马学派逐渐演变而来的潘德克顿学派作为历史法学派的一支对于《德国民法典》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内容、体例、立法技术和语言文风上都有具体的体现。在内容上, 潘德克顿法学确立了具体的民法权利。其中的法律行为理论打下了《德国民法典》编立的基础。在体例上, 《德国民法典》使用了潘德克顿体系。总则、债券、物权、亲属、继承五编制的技术不仅条理清楚, 而且避免重复。精确的概念与用语使《德国民法典》成为能与任何一部重要的法典相媲美。在语言风格上, 为了追求严谨, 对于法律的解释不再言简意赅而是尽可能的详尽。充分发挥了逻辑性和抽象思维。使《德国民法典》成为晦涩、艰深、抽象、难懂又不乏精确的代名词。

由此可见, 历史法学派关于法律的政治要素与技术要素相结合的观点体现于《德国民法典》。该法典内容稳定适应德国社会, 并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 历史法学派和《德国民法典》对当代中国法制改革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 在历史法学派连锁反应下中国民法茁壮成长

历史法学派的影响凭借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各个大陆法系国家蔓延开来。中国近代民法典的编纂对德国民法典的借鉴就是其有力的证据。也正是凭借这历史法学的养分, 中国近代民法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19和20世纪之交的历史情境是, 在中国寻求改革之时, 德国民法典刚刚颁布实施。因而, 自然而然的《德国民法典》成了中国的目标。所以这成了当时中华民国在很大程度上以德国法律制度为模式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其影响, 中国法律制度开始脱离传统并初步具有了近代化特征。这一时期德国民法对中国民法的影响主要变现在翻译德国法律、民法编纂采取德国模式、民法主要内容来自于德国民法等三个方面。

上述说明, 中国近代民法典的编纂所借鉴的国家都是深受历史法学派影响的大陆法系国家。也正是历史法学派的营养为中国民法典的编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 总结

总之, 历史法学派对世界法律制度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就我国民法典的编立来说, 一方面善于探索我国的传统的法律文化中的可以利用的方面, 立足实践, 注重实际情况, 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 要融入国际化的趋势中, 积极借鉴他国的法律成果。既要立足现实, 又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塑造出一部相对完善的中国民法典。

参考文献

[1]陈东旭.历史法学派对中国民法典制定的启示[J].北方工业大学.2011.

上海法学纪事 篇11

11月20日,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和上海市法学会共同主办,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融办)、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承办,以“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法律保障”为主题的2012年上海金融法治论坛在沪举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定华,市政府副秘书长蒋卓庆,中国法学会会员部主任梁毅,市法学会会长吴光裕,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教生等领导出席论坛。来自本市法学院校、司法实务部门、法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参加。会议围绕“金融改革的制度保障”、“金融创新与知识产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11月27日,由上海市社联、市政府法制办、市法学会主办的以“交通管理法律实施的难点与突破”为主题的2012年法律实务专场举行。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市政府法制办高级法律专务江子浩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本市法学院校、政府法制办系统、司法系统以及律师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本次法律实务专场。会议围绕“如何将‘法治’思想融入交通管理乃至社会管理之中”、“交通管理立法、执法和司法中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11月30日,第五届“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表彰会在锦江小礼堂隆重举行。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宋晓燕、华东政法大学孙万怀等10人荣获“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受到表彰。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丁薛祥,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胡忠出席表彰会并讲话。市法学会会长吴光裕主持表彰会。来自本市政法各部门、法学院校等代表共25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作了评选活动总结,专职副会长陈金鑫宣读表彰决定。宋晓燕、孙万怀、杨路等代表当选的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作了交流发言,从自身角度阐述了学术成长道路,表达了要以这次当选为起点,继续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的决心。

12月7日,为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文化,上海市法学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共同举办“宪法意识与法治国家建设——纪念现行宪法30周年座谈会暨《上海法治蓝皮书》发布会”。市法学会会长吴光裕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市法学会副会长李继斌主持。来自本市人大、政府等单位的法律实务工作者,以及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等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共250余人参加了会议。市社联专职副主席沈国明作了题为《增强制度自信,加大宪法实施的力度》的主旨报告,全面总结了“82宪法”的成功之处,并就如何积极应对宪法实施外部环境的变化,改进宪法实施,进一步加强宪法研究进行了深入阐述。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吴勤民、市政府法制办主任刘华等围绕贯彻实施宪法、做好地方立法、公正司法、法律监督、依法行政、宪法意识培养等议题作了精彩发言。

法学 篇12

从广义上说, 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非法律专业的公安法学教育, 我国绝大多数公安院校都存在这种形式;另一种是面向公安系统内部的法律专业的法学教育, 该种形式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代表, 其单独设立了法学专业;第三种是面向社会的法律专业的法学教育, 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公安专业法学本科。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一种。目前, 受上述两项变革的影响,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 但是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法学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地位尴尬

长期以来, 法学教育在公安院校中, 都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 法学教育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是所有公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 另一方面法学在大多数公安院校中并没有作为一个专业而存在。有研究表明, “除法学以外的公安专业, 法律课程普遍开设的不成体系或严重不足”。②这样, 法学系教师所上的都是其他系的专业基础课程, 如刑法学是治安系、刑侦系等的专业基础课程, 更令人尴尬的是, 上哪几门法学课程以及上多少学时都是由这些系部说了算。由于不是教育部严格规定课时的通识课, 这使得法学教学始终受制于“他人”:如三大部门之一的行政法③在多数公安院校中长期被设置为36个课时, 课时严重不足;如刑法的课时常会为各种课程“让道”而被任意调整;而作为法学基础课程的民法学在公安院校中都是被作为选修课开设, 甚至很多专业都不开设等。这就造成了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支离破碎”, 难以形成体系化。

1.2 法学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受整个法学教育改革以及公安院校培养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公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法学实践教学, 几乎所有的公安院校的法学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实践教学。然而, 公安院校对何谓法学实践教学及其内容却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或是套用警察战术、刑事技术等公安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实验室教学与室外教学等同于法学实践教学;或是不顾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特点, 全盘“抄袭”普通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等。这种做法使得公安院校的法学实践教学多因无法践行或不符合教学规律而流于形式:如有些公安院校设置了到当地法院观摩法庭审判的法学实践教学内容, 但是由于经费开支、法庭审判与公安法学教学内容的不太契合等多方面原因, 而经常被取消;如有些公安院校开设了到公安法制部门进行实践教学课程, 也由于公安法制工作的涉密性、阶段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人数众多等原因而使得教学起不到应有之效果。

1.3 公安院校缺乏契合公安法学教育的法学教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近年来许多公安院校对教师选用的教学教材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如要求教材必须是三年内出版的, 以保障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求教材必须是部颁教材或获奖教材等, 以保障教材内容的权威性等。然而, 在选用法学教材时, 我们却发现找到一本适合公安法学教育的教材是十分困难的。目前, 公安院校所选用的法学教材主要有两类, 一是普通院校所编著的法学教材, 如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这类法学教材多是侧重于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度进行编著的, 对公安法制的特点及内容等介绍的较少甚至没有;二是某些“专门”为公安法学教学所编写的教材, 如公安行政法理论与实务、公安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等, 但是这类教材多是在普通法学教材基础上的“小修小补”, 并不是真正围绕公安法制特点编写的教材、创新性不足、教材更新也较慢。教材方面的不足, 客观上阻碍了公安法学教育的高效开展。

2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不足的成因解析

2.1 国家对警察从业资格缺乏法律素质方面的严格要求

随着,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程的不断进步, 国家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与此对应的是, 国家对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要求也日益严格, 如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的职业必须要通过号称“中国第一大考”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国家在招录警察时却缺乏对其法律素质方面的硬性要求, 一部分基层公安部门的法制民警没有法学教育背景, 甚至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这一点折射到公安教育中, 就是公安院校就法学教育重视程度的严重不足。

2.2 公安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转向

长期以来, 公安院校被视为我国“预备警官”培育的摇篮, 其职业化教育的倾向十分明显。然而, 随着我国公安民警招录体制的变化以及我国升级为本科的公安院校的日益增多, 警院的毕业生已经不是像以往一样都能成为人民警察, 再将公安院校的培育目标仅仅定位为“预备警官”已经不合时宜。公安院校法学教育必然要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 如法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育目标等都要随之进行调整。然而, 由于公安院校人才培育目标的转向尚未完成, 因此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仍呈现出一些不合时宜之处。

3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之建议

实际上, 公安法学界早已意识到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2003年9月27日至9月29日, 首届“全国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会议从公安法学教育的现状及认识、公安法学教育的定位、公安法学教育的改革等多个角度对公安法学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④此后, 全国各界针对公安法学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不断进行,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 效果并不显著。为了推动公安法学教育改革顺利开展,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转变教育理念, 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在法学教育中具有坐标的作用, 它制约着法学教学的其他方面。以往, 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为公安机关培养“懂法”、“用法”的“预备警官”, 侧重的是“法学技能”培训。我们必须转变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法律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学生“法律信仰”之养成, 将之培养成为自觉践行法律、忠于法律、主动维护法律权威的“法律人”。

3.2 精选法学学科, 优化课时设置

我们在选择讲授哪些法学学科以及安排该学科课时时, 一是要遵守法学教学的一般规律, 保持其阶段性、体系化;二是要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 多安排与之契合度高的课程;三是要根据授课专业的特点, 适当调整开设的法学学科及其课时, 如治安专业应多增加行政法学的课时, 应开始民法学等;四是课程的设置权应放给系部, 特别是要尊重授课教师的意见。

3.3 沟通教学实战, 优选师资队伍

为了解决公安院校法学教师多缺乏基层警务工作经验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增加法学教师队伍的流动性, 定期从公安法制部门选拔有实务经验的民警到教学部门, 选派法学教师到公安基层;其二加强教学与实战的交流, 一方面多请实战部门的民警来警院讲座, 另一方面也多安排警院法学教师多给实战部门讲座、调研;其三, 建立法学教师的定期进修、培训制度, 鼓励他们多钻研科研工作, 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3.4 精炼理论讲授, 落实实践教学

公安院校法学教学应实现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偏废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 我们应该精研法学理论讲授, 精选授课内容, 使其源于我国法律 (特别是公安法制) 实践, 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法律活动;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将根据公安工作的特点以及各学院的具体情况, 来选择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等, 使其能够落到实处, 真正起到促进教学之目的。

3.5 结合公安实战, 精编法学教材

为了推动适合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优秀教材的尽快出版, 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尝试:其一, 公安院校应重视及支持法学教材的编写, 将之作为专项工作来抓, 配置专门经费, 并适当放宽主编的职称、学历等条件, 以充分调动法学教师编写教材之积极性;其二, 应赋予教材编写者充分的自主权, 不受现有普通院校法学教材体例、内容等的限制, 使其能够根据公安实战之特点, 编著出真正适合公安教学的法学教材;其三, 应保证法学教材的编写者为从事公安法学教学的一线教师, 因此只有他们才更了解学生所需、公安教学之特点、不足等等;其四, 可适当吸收一些从事公安法制工作以及其他公安实务工作的民警来编写教材等。

3.6 灵活考试方式, 激发学习兴趣

考试内容及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往以记忆知识点为主的考试方式, 容易出现“学得好不如背得好”等现象, 不利于鼓励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一是将教学与考试紧密结合起来, 使教学的内容、重点在考试中有所体现, 如采取实践教学法, 就应该将该教学内容在考试中反映出来,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及兴趣;二是赋予教师更自由的出题权, 使其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灵活安排考试方式及内容, 做到教学与考试的相互促进。

摘要: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伴随着我国法学教育改革以及公安民警招录体制之变革而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变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甚至是“赶鸭子上架”, 这就造就了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中的诸多乱象。为了推动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们必须拨开这些迷雾。

关键词:公安院校,法学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注释

1参见王云生.论公安法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化[J].公安教育, 2013 (2) .

2程华.公安法学教育的现状及改革设想 (上) [J].公安教育, 2003 (5) .

3行政法在公安法制工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如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户政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等公安职能的依法行使都离不开行政法。

上一篇:随机森林下一篇:一、二手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