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法学

2024-06-17

系统法学(精选12篇)

系统法学 篇1

系统法学 (legal systems science) 是综合运用系统学理论与技术, 以及其他学科先进理论与技术, 研究法制系统的运行机制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科学[1]。

1 研究概况

系统法学源于1979年10月系统工程学术会议上钱学森的倡议, 随后我国不少系统学者、法学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2006年, 熊继宁出版了《系统法学导论》, 提出了法系统学、法规范系统、法系统技术学、法制系统工程等理论, 从法理学、哲学角度对系统法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13年4月16日, 张国庆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系统法学:良法善治方法》, 将师法自然的理念和复杂系统“三论” (生态论、健康论、和谐论) 应用于系统法学, 提出了系统法学的研究任务 (研究良法之构件、良法之立法、善治之司法) 、研究方法 (师法自然、民心物体、融入民众、创新发展) 、系统法学基本原理 (法制思想定律、法制人权定律、良法定律、善治定律、和谐定律、法制至上定律、人权至上定律、民主定律、司法独立定律九大定律以及进化原理、LSP协同原理、罪因溯源原理、学习原理、GCSP原理、执者不议原理等28个原理) , 以及立法的系统方法、法制评价与监督、法制系统管理 (法制系统生命周期管理与法制系统进化、健康管理、法制系统和谐化) 等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1,2,3,4,5,6,7,8]。

2 良法善治与人权

2.1 进化的人权

人权, 又叫基本人权、自然权利、人类基本权利, 人权就是人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人权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生存与发展成本越来越高, 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蛮荒时代, 人类只要满足生命权、分配权就已经足够;到了农业世代, 劳动权、自由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今时代, 仅仅只有生命权、分配权、劳动权和自由权已经不能保障一个人的正常生存, 还得要有公平权、教育权、发展权、政治权等人权。

2.2 基本人权

基本人权是最高级人权, 是保障一个人基本生存的人权。基本人权之外的人权是由基本人权派生的, 基本人权也是不断进化的。在当代, 要保障一个人能生存下去, 至少需要生命权、自由权、教育权、劳动权、人格权、健康权、生态权。

(1) 生命权。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 如果无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权, 那么一切其他权利都是空中楼阁。

(2) 自由权。自由, 是人权的灵魂。因此, 人身自由、通信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都是个人的基本权利。如果没有充分的自由权, 生命权也将失去意义。

(3) 教育权。当代以及未来, 劳动越来越复杂, 没有教育一个人无法获得劳动技能, 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来保障自己的生存。教育权是劳动权和发展权的基础。

(4) 劳动权。在当代, 如果没有劳动权来保障就业的公平与公平地获取劳动报酬, 那么劳动者就无法公平就业, 无法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 甚至不能公正公平地获得劳动机会, 他的劳动成果或劳动机会就会被别人剥夺侵占。因此, 只有劳动公平, 即就业公平与获取劳动报酬的公平, 尊重个人劳动, 才能保障一个人的人格权、发展权。

(5) 人格权。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格是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其中, 尊严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健康权。健康权是生命权的延伸。由于当前世界整个发展模式都是货币之上,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公众健康权益屡遭侵犯。没有健康权, 也就谈不上生命权。在当前环境下, 把健康权从生命权中突出独立出来, 显得尤为重要。

(7) 生态权。生态权是健康权与财产权叠加之后的拓展。生态权得不到保护, 就没有健康权、生命权和发展权。

2.3 当代人权的基本内容

国际社会对人权的内容和分类存在很大的分歧, 各种理论之间不仅有冲突也有重叠之处。当代主流观念, 人权应该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尊严权、获助权、公正权、教育权、发展权、民族自决权。目前, 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人权立法内容主要有安全的权利、自由的权利、政治的权利、诉讼的权利、平等的权利、福利的权利、民族的权利。

3 人权与生态法治

由于法律是最高社会规范, 是其他社会规范的基础, 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文件, 是保障社会有序、维护社会公平的最根本措施。人是社会的基础, 人权又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所必需的权利。因此, 所有法制活动, 首先要保障人权, 任何社会活动不得侵犯人权 (人权至上定律) , 也即人权至上。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 要实现生态法治, 首先要把生态法治提高到人权保护的高度, 把保障公民健康权、公民生态权的理念作为生态法治的理论基础, 融入生态法制建设中。

4 进行罪因溯源是我国生态法治的关键

目前, 我国生态法治的根本障碍是忽视了健康权、生态权, 没有对生态违法进行罪因溯源:一是在司法实践上, 对生态违法惩治力度偏小, 犯罪成本小。二是没有溯源研发者, 以致于在暴利的诱惑之下, 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转换成犯罪技术方法。三是监管者缺位, 为了GDP, 对辖区内生态违法熟视无睹, 甚至间接参与。四是在立法上违背罪刑相当原则。生态违法犯罪, 比投毒罪的犯罪动机与行为更加恶劣, 投毒者只是为了泄私愤向被害者投毒, 而生态违法者是为牟取暴利向公众投毒;比投毒罪影响范围更广, 投毒罪只涉及少数受害者, 而生态违法的受害者涉及整个区域甚至全世界;比投毒罪危害程度大, 危害持续时间长, 投毒罪只影响事件发生的一段时间, 而由于生态违法犯罪手段隐蔽, 再加上监管者可能的袒护, 发现困难, 等发现时危害时间已经很长, 危害程度已经十分严重, 治理起来十分困难, 需要长达几年、几十年, 甚至几百年。因此, 我国生态法制建设的关键, 是要将罪因溯源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生态立法与司法。

5 建立全球安全网络

在立法、司法理论与技术上解决了生态法治障碍, 还必须要有全球安全网络支撑生态法治, 才能实现生态法制建设目标。全球安全网络的核心, 是生命地球系统的建设。

5.1 生命地球

生命地球的实质, 就是把整个地球, 乃至整个宇宙, 当作一个生命体。人类只是其中一个分子, 我们在生活、发展的同时, 赋予其活力和智慧, 增强其自稳性, 维护地球健康。生命地球的实现途径就是要构建“和谐地球”和“安全地球”, 目标是“幸福地球”。和谐地球的建设, 首先要树立“民心物体”的理念, 即“万民是我心, 万物是我体”, 众生平等, 共享地球 (宇宙) 。“生态和谐”就是推行“按需生产, 清洁生产, 节约生产, 快乐生产, 清洁生活, 勤俭生活”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和谐”就是政府在保护人权同时, 还要维护社会公平,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心理和谐”就是营造自由与公平的环境, 发展先进文化, 提高公民素质;“安全地球”就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维护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个人安全[9,10,11,12,13,14,15]。

5.2 安全地球

安全地球, 就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维护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个人安全。安全地球包括地球的安全监测、地球健康评估和预警、安全维护和系统溯源。

5.3 安全监测

(1) 立体地图。通过航天平台, 应用数字地球、智能地球、Google Earth技术, 建立精准立体数字地图系统, 通过互联网发布。面向大众、用于一般定位和报警的普通精度立体地图, 免费发布, 高精度专业应用部分可以适当收费。

(2) 航空重点监测。对于一些突发事件, 通过航空平台, 采集高精度数据, 与数字立体地图实行无缝链接。

(3) 地面实时监测。对于一些重点区域, 通过视频进行实时监测, 并与数字立体地图进行无缝链接。

(4) 地面专业调查。对于一些精度要求更高、需要更详细的地面调查或进行科学研究, 由外业人员携带便携数字终端, 开展专业调查。

(5) 用户终端。所有用户终端, 都应该具有实时通信、广播信息接受、GPS定位、一键紧急报警并实时发出报警时所在地理信息等基本功能。专业应用:通过手持移动终端, 现场采集数据和进行预处理, 可应用于各种野外作业。溯源:通过终端, 对溯源对象进行检测、追踪、定位与事件回溯。个人用户:普通应用。个人信息交流、广播信息接受、普通定位、紧急报警、个人健康检测等。

5.4 健康评估和预警

通过对生态健康、社会健康、个人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通过智能评估软件进行健康状况评估, 发出安全隐患预警。

5.5 安全维护

根据安全状况监测、健康状况评估和预警数据, 进行安全状况和安全维护措施仿真, 制定管理措施, 消除安全隐患, 防止灾害事件发生;一旦发生要及时救援, 控制损失或危害扩散。

5.6 安全溯源

采用系统溯源技术, 对地球安全隐患进行溯源, 还可以为其它系统溯源提供物理平台和技术支撑。

系统法学 篇2

一、观念障碍与技术性难题

系统法学是将系统科学与法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法学思想、法学流派和法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法或法律就是系统,任何法的现象都是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可以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加以解释和说明。有观点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法学与系统科学“合流”已经面临急需解决的技术性问题,既不仅要在法学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和方法”,而且要利用系统技术学、应用学和科技成果来定量表述法律现象,构造法学研究、法制建设的新图景。法学研究引进系统科学的技术性难题,反映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合流的普遍性问题,这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某些由来已久的“鸿沟”。这种鸿沟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研究对象的差别,自然科学以某种相对稳定的自然现象或较为简单的机能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科学则主要以人和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的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第二,两者理论体系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理论在可预言方面、可重复方面和清晰性方面的差别。

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区别对待,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存在上述观点所说的“鸿沟”。由于系统科学主要来源于自然科学,而法学又属于社会科学,上述观点无疑隐含着认为系统科学和法学也存在“鸿沟”的观点。这个隐含着的观点无疑构成将系统法学引进到法学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障碍。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认识系统科学与法学的关系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加深对系统科学方法的认识的问题。

提出量子论的普朗克(M.planck)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系统”、“信息”、“概念”与一切哲学范畴一样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高度的概括性,它们不只是概括物质世界或思维中某一领域或某一比较狭窄的方面,而是概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和一切过程所共有的东西,解释这些现象和过程的一般规律。“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中心的系统科学,用整体论的、严谨精细的综合分析方法,将填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冲破因专业划分过细而形成的学科间的屏障。”根据这个论断,我们可以认为,那种认为法学研究中,必须在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作出明确的区分,必须在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方法之间化出一条界限的观点是片面的和不成立的。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系统科学与法学不是同一层次的知识体系,法学的研究对象包含于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之中。因此,那种认为由于系统科学与法学存在研究对象的差别而构成系统法学研究的一个技术性难题的观点,实质上是对系统科学方法以及系统科学与法学的关系的一种错误理解。

但是,我们还必须承认,相比于系统科学,目前的各种法学理论在理论的可预言方面、可重复性方面和清晰性方面是有距离的,有“鸿沟”的。在某种意义上,系统法学正是为了使传统的法学理论在这几方面有所改观而兴起的。如何使系统法学具有某种程度的可预言性、可重复性和清晰性,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难题。如何解决这些技术性难题,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移植到法学研究中得到初步的启示。经济学和社会学与法学一样同属于社会科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相当程度上和范围内与法学的研究对象是重合的、相同的,而且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与法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在直观的形式上和实质的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亲和性”,这使得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对容易地移植到法学研究中,并建立相应的法学理论。系统法学研究中,也应当参考这种思路。解决这些技术性问题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法学理论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二、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向

一个法学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决定着其对系统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而其对系统科学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又决定着其如何将系统科学移植到法学,决定着其怎样研究系统法学。系统科学,首先是我国系统科学界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于系统科学的具体内容和理论框架,我国系统科学界也有不同的认识。系统科学中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数学原理和公式,法学学者是很难到达充分了解和精通的程度的。也许有个别法学学者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如果对系统法学不感兴趣,对系统法学研究也没有任何意义。作为法学研究,法学学者也不必对这些数学知识要到达充分了解和精通的程度。只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只要对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和方法”有正确的和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就可以进行富有成果的系统法学研究。至于什么属于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和方法”,目前的系统科学学科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作为法学研究者,在进行系统法学研究中,我们既应当尊重目前系统科学研究成果中的“共识”,也很有必要从系统科学研究成果中“各取所需”,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形成我们自己的对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和方法”的理解与认识。任何学科移植性的研究都不可能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

系统法学 篇3

关键词:属性;交叉性;综合性;法律关系;法律多样性

环境法学的基本属性是法学,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是如何教学实践中保持其作为法学学科的特征。环境法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其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与传统的法学学科不同的是对其权利义务的理解要借助相关科学技术的知识体系,授课时如果不注意其法学的学科属性,就会把它讲授成环境科学或者环境经济学或生态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分寸,突出其学科的属性,是每个老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 环境法学的特性

环境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传统的民商法学、宪法和行政法等学科相比较,呈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

(一)交叉性

环境法学是在环境问题的产生并日益严重的状况下产生的,主要是以环境危机的法律治理为中心的环境法律知识体系,着重调整的是与环境开发、利用相关的利益关系,但是因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交叉。如果对这些学科一点都不了解,一定会妨碍对环境法学的理解,例如,不懂得一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就无法理解环境的外部性问题,更难以理解外部性的内部化的法律设置。不了解生态学和化学,对于技术性很强的环境标准理解也会困难重重。这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在环境法学中,是学生理解、掌握环境法律知识体系的基础。也就是说,对环境法学的理解是离不开这些相关的知识支持。

(二)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环境法学应对环境问题手段的多样性。环境法学的调整对象与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大气、土地、生物、人类等等,其法律关系也非常复杂,与环境开发、利用、保护等广泛的社会关系有关,这决定了其调整手段必须公法与私法多种手段参与,才能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同时,环境保护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公民环境意识与教育,因而环境法必须考虑现时的公共政策与国民的环境文化等等。

(三)技术性

技术性是环境法学最具特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标准,包括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环境标准是一种环境法律规范,当然拥有法律效力。无论是大气污染方面的排污标准、水污染防治的排污标准,还是有毒有害物质等标准,都是建立在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视角上看,环境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人类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无疑会涉及自然的规律与人类活动的规律。因而,环境法的规范与传统规范最大的区别在于将技术、操作规程、工艺技术等因素融进其法律规范中。

二、环境法学学科性质的体现

(一)法律关系的强调

能够体现法律属性最典型的知识无非是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一般包括法律的主体、权利义务与客体。虽然环境法涉及方方面面,其调整对象与范围广泛,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环节是必须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环境法要解决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通过人类利益关系的调整去促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利益的载体肯定不能离开主体对权利的享受与义务与承担。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其他形形色色的环境因素、科学因素、经济因素都是次要问题。另外,虽然环境问题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只要我们抓住法律客体的特点,分清主体的种类,就能清晰地掌握环境法律关系的相关要素,达到了教学的效果。不管环境问题有多复杂,环境法的切入方式总是从利益开始,而利益关系一定是主体的利益。法律主体、权利与义务是法学学科的标识。

(二)案例的引入

除了主体、法律关系内容与客体外,另一个体现法学特色的知识体系就是案例。案例教学是法学教育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法律制定的目的是定纷止争,解决纠纷和提供救济方式。离开案例教学,不但会使法学教育失去活力,使法律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会背离了法律的实践性特征。因此,在环境法学的教学实践中,利用案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好理解法律原理与制度设计。另一方面,在案件的纷争和解决中,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实施途径与效果。环境法学的内容由许多跨学科的知识和原则、环境公共政策与国家的规划组成,其表象与传统法学相比区别较大,而现实中学生往往欲拿传统法来比较,因而,相关的案例的引入,就非常必要。如在讲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穿插了“北京圆明园防水渗透工程的环评问题” 和“2006年环保总局的环评风暴”等案例,让学生结合现实中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环评中的实体性问题和程序性问题,从公众参与、权利救济等具体的因素去理解制度实施的效果,这不但增加讲课的法律属性,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法律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法律价值理念的串联

任何法律形式都离不开法律价值观的支撑,公平、正义、安全、效率、秩序这些价值要素虽然在不同的时空其重要性会有所侧重,但都是法律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公平、正义成为法律的永恒价值。不同学科所追求的价值是不同的,如经济学是追求效率最大化,伦理学追求幸福观、政治学追求正当性等等,只有法律把公平、正义作为永恒的价值。因此,在讲述环境法学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权利的救济来体现环境公平与环境正义的价值追求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恰恰是环境法学其法学属性的最好体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强调不分地位、种族与国籍,每个人都享受平等的环境权利;而且当代人对环境权利的享受不能以损害下一代享受环境的权利,以体现对下一代的环境保护。通过环境侵害中侵害主体与被侵害主体的不平等地位的区分与解,说明环境法律基于受害人的弱势地位的原因,环境法律应该通过倾斜保护原则,对被告(侵害人)课以加重的义务,以体现环境法对实质公平的追求。具体就是在环境侵权中采用举证倒置,在民事环境侵权中的损害赔偿中,违法性不是侵害的构成要件等方面来落实法律的价值目标。

三、强调环境法学学科属性的意义

(一) 法律的多样性

任何法律的出现都是社会需求的反映。从最早的习惯、道德发展到法律,都是社会不断发展对制度的诉求。从传统的刑法、民商法到宪法、行政法、经济法、环境法和劳动法、体现法律的社会化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法律形式无法解决新的社会问题,必然导致新的法律形式的不断涌现,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以环境危机为代表的各种公共事件,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德国学者贝克谓之“风险社会”的时代,与应对风险有关的法律也不断出现,像危机管理法、非常立法等法律应运而生。

(二) 法律的局限性

在环境法学这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科中强调其法学属性,其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独步领会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认识到法律存在着局限性。学习法律的人们,可能在形成法律思维的同时,也容易滋生法律万能的“泛法律主义”倾向,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例如,在环境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到底哪些环境因素,才是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与界定,对学生们理解法律的功能与作用十分重要。我们经常会以太阳为例子,来说明环境法不能调整太阳的运动是因为人类对太阳的不可控制性,因而得出结论是环境法只能调整人类活动能够影响的对象;我们还经常用“动物园的动物是民法调整的对象而不是环境法调整的对象是因为其脱离了自然界,其环境功能的缺损”作为例子,说明不同时空中环境法调整范围与边界。通过这些例子来理解法律的功能与作用,使学生能够以此认识法律的作用是有局限的。除了法律之外,还有道德、宗教、政策、信用和习惯等手段参与社会的管理与调节。

(三) 法律发展性

环境法学是近几十年法律学科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其法律形式、理念与制度对传统法律的冲击很大,有学者称为“革命的环境法学”。例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这一环境法上的价值理念已经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发展,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学中的预防原则,已经影响到刑法、民法等传统学科,这些传统学科试图进行制度创新,改变其事后调整性,难于应对风险社会背景下出现的一些社会关系,目的是克服法律的滞后性。从环境法学与其他法律学科的关系入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法律的性质,领会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来体会法律的发展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这样既能加深对该学科的理解,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系统法学 篇4

关键词:系统法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

1 系统法学基本原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张国庆于2013年4月16日在科学网博客上发表了《系统法学:良法善治方法》,该文基于复杂系统“三论”(生态论、健康论、和谐论),将师法自然的理念和复杂系统“三论”应用于系统法学(legal systems science),提出了包括法制思想定律、法制人权定律、良法定律等9大定律和28个基本原理[1,2,3,4,5,6,7,8]。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散见于各部门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之中,其中多数分布在有关森林资源保护的立法中。这些立法内容分散,很不完善,与系统法学中的“良法定律”相悖[9,10,11,12,13,14,15]。

2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性

2.1 招商引资等经济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各种招商行为,不但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土地资源,还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也殃及到了生物多样性。此外,掠夺性采伐、采挖天然林木和野生植物、猎取野生动物,使一些珍贵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于像兰草、杜鹃、檵木、紫藤、紫薇等常见野生植物和野兔、松鼠、青蛙等常见野生动物在个别地区已成为濒危物种。

2.2 发达国家剽窃中国生物遗产资源

自中国近代国门被列强打开以来,中国不仅是文物被盗取,大量生物资源和生物遗产也被他们剽窃。如云南的猕猴桃,到了新西兰变成奇异果(kiwi fruit),目前新西兰奇异果出口量占国际市场70%的份额;北京小黑豆,到了美国被重新培育出新品种,不仅解决了毁灭性的线虫病,还垄断了国际市场;中国研究出来的苏麦3号,解决了美国小麦因赤霉病每年损失20亿美元的问题,但中国却未从中得到任何回报。

由于缺乏有效的产权法律保护,中国的传统知识和物种资源正受到外来跨国公司的严重挑战。外商为了收购麻栗坡的兜兰和杏黄兜兰,把云南文山地区所有兜兰窃掠一空,导致中国云、贵、川兰花产区资源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据有关专家估算,截至2002年6月30日,美国公布从中国引进植物资源932种20 140份,其中大豆4 452份(含野生大豆168份),而中国官方同意提供的仅2 177份(不含野生大豆)。而在发达国家,收集物种资源速度惊人,其中美国收集保存了55万份作物种质资源,高居世界第一;资源贫乏的日本2004年保存作物种质资源23.3万份,1 450种4.5万份无性繁殖作物,其中3 000多份野生稻资源全部来源于中国和东南亚;同样资源贫乏的韩国目前保存种质资源17万份,而且韩国保健卫生部规定,4种中医古籍上方剂不需做临床试验由药厂生产,并与全球4个生物多样性中心合作进行中草药传统药用部位活性成分提取和研发草药获取知识产权。

在我国,不少人没有丝毫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只要是外国的专家、企业家,不论其真实来华目的是什么,对其提出的要求总是无条件甚至是加倍满足。正是如此,一些外国人常常打着“投资”、“旅游”、“合作”等幌子,肆无忌惮攫取中国生物样品,盗窃传统加工技术。更有甚者,还有些单位包括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为了发展特色旅游,发展地方特色商品,出版、播放详细的地方特色产品制作工艺流程,这些有且只有我国才有的特色产品传统配方和生产工艺流程,就这样无偿地泄露给了别人。

2.3 城市化造成生物遗产流失

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土著居民被城市化,同时更多的生物遗产正在不断随之消失,而这些却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2.4 人为淘汰等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

首先,在农林业生产中,常常把“优质”的含义简单等同于“速生丰产”。为了速生丰产,慢生优质物种被人为淘汰。其次,生物工程技术无节制使用,造成基因污染,使一些特色产品丧失了特有风味。再次,嫁接、扦插、组培等改良技术的滥用,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产品遭到破坏,被嫁接改良,被当作杂灌采伐清理,或被“优良”品种基因污染改变了性状等。

2.5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国家利益、发展生物产业、农林行业发展的战略性新举措

如果丧失或流失这些优良品种和生产加工技术,将给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及时抢救保护这些优良品种,就是为生物产业储备战略性后备物种资源和技术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国家利益、发展生物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开辟农林行业发展新空间的全新战略措施。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立法措施,配合经济和技术手段,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抢救生物遗产,为国家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服务。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依据

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公约,抓紧时间,开展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这些国际公约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二是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公约。主要有《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中第1条、第2条中有关内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第2条、第4条、第5条中有关内容;《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第23条、第39条中有关内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第1条、第2条、第11条中有关内容;《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第2条、第6条中有关内容;《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第1条、第2条中有关内容。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障碍与解决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立法障碍包括相关立法研究不充分,国际上对文化定义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产权人不明确。解决方法:首先,在专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如实施条例或细则)出台前,在相关法律中添加保护性条文,成立保护机构并予以授权,开展立法研究,及早出台专业性的保护法律法规。其次,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相关文化界限,同时呼吁国际制定或修改相关公约。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公约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不要等到新的国际公约出台再制订我国自己的法律。再次,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通过法律授权,可以确定社区组织、合作社等为其产权人。

5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5.1 通过立法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不仅是木材,森林法的修订要跳出“木头林业”的圈子,着眼于世界发展趋势和国家整体发展方向,服务于国家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因此,森林法除了要有保护森林的内容外,还要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内容,将陆地生态系统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尤其是要保护物种多样性,阻止基因污染、物种退化,抢救生物遗产,防止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各种野生生物资源,遏制各种开发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防止发达国家的生物盗版、生物剽窃行为。首先,通过立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传统生物知识不被盗窃。其次,授权相关单位保护生物多样性执法权。再次,明确生物多样性产权人。

5.2 抢救生物遗产

我国有着丰富的生物遗产,尤其那些宫廷秘技和传统的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苗医药等生物药材鉴定与利用技术,亟待研究人员去开发研究。抢救生物遗产,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国内,对于国外的那些具有古老传统文化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生活在现代时代边缘的土著居民,研究人员及早要组织一定的人力,搜集研究流传在他们中间的生物遗产。

5.2.1 技术手段。

(1) 抢救生物遗产: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外,还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据统计,地球上大约有3万种植物可供人类食用,而迄今为止,人类只将大约7 000种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而其中的20种植物为人类提供了90%的食物。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为人类所知的生物,为传统医疗技术和传统加工技术所用,成为治病的良药或者日常生活用品。可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大量向城市移民,这些宝贵遗产(即生物及其鉴定与使用技术)也随着消失。目前,人类都在痛惜文化遗产的消失,却面对这些生物遗产的逐渐消失无动于衷。在资源日益匮乏的未来,抢救这笔宝贵的生物遗产就显得非常重要。抢救生物遗产,掌握生物遗产开发技术,将是通向掌握先进生物技术的一条捷径,通过整理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节约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也避免走弯路。生物遗产的抢救,首先是开展全球范围内生物遗产普查,摸清生物遗产详细情况,有且只有摸清生物遗产家底,才能有目的地开展生物遗产保护与抢救。其次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着手,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样性,抢救生物遗产也只是空话,所获得的有关资料,也仅仅只有文献意义。 (2) 保护优良品种:现在人们心中的“优良品种”的概念就等同于“高产”品种,至于品质方面,已经被人们完全遗忘。实际上,优良品种指的是风味、性能、质地等物理品质、化学品质以及人的感官品质(味、色、触感等)方面具有比其他品种(或栽培地)明显优良的表现,或者在保持原有品质的基础上,产量明显增加,并且具有稳定的遗传性或培育性状。培育性状,指的是某一生物物种,在某一特定环境内培育,稳定地表现出与在其他环境内明显不同的性状,这种性状不一定具有遗传性。保护优良品种,首先要开展优良品种调查,其次是确定优良品种保护地,在保护地内采取严密措施,保护该品种的延续,同时严禁基因污染,再次推进标准化管理,在有关生物产业技术标准中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16,17]。 (3) 建立优质生物物种保护基地:因地制宜,进行特色风味食品、优质地方药材、优质化工原料以及地方特色产品逆开发,建立优质生物物种保护基地,为生物产业今后发展储备优质后备物种资源。

5.2.2 经济手段。

法学专业劳动法学试题(8) 篇5

一.单项选择(每空1分,共10分)

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什么代表组成。

A、职工代表B、企业的代表C、工会的代表

D、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E、上级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

2、李某(17岁)是甲公司招用的职工,双方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李某为发泄对公司的不满,在公司生产的饮料中放入了污物。请判断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李某与公司之间成立的劳动合同无效

B、甲公司可以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

C、李某与甲公司之间成立的劳动合同是可撤销的合同

D、在试用期内,公司不能解除与李某的劳动合同

3、《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A、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B、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C、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D、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检查权的E、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4、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根据这一规定,劳动者连续工作几年以上的,享受带薪休假?

A、一年B、二年 C、三年 D、十年

5、下列哪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并须报县级以上的劳动行政部门

批准?

A、某私人餐馆招用勤杂工B、某国有企业招用电工

C、某职工介绍招用职员D、某俱乐部招用体操运动员

6、某公司在其格式劳动合同中规定:“因公司的机器设备给职工造成的人身伤害,由公司承担赔

偿责任。”该公司职工王某为了完成生产定额,在下班后使用一台机器时被轧断了2根手指。王某因受伤而造成的财产损失应当由谁承担?

A、应当由王某自己承担,该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

B、主要由王某自己承担,该公司亦应当承担部分损失

C、应当由该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D、主要由该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王某自己亦应当承担部分损失

7、《劳动法》规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给劳动者工资报酬的标准是。

A、支付不低于工资100%的工资报酬B、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

C、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D、支付不低于工资300%的工资报酬

8、宋红大学毕业后到一科研所工作,双方订立劳动合同约定:宋红向科研所保证5年之内不离开科研所,如调动则需支付科研所违约金1万元;科研所分配给宋红住房一套。3年后宋红赴国外自费留学,答应科研学习后再回来。科研所提出宋红如果回来保证接收,但现在宋红提前解除合同,宋红需支付违约金,退出房屋。宋红不同意,双方遂起纠纷。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下列有关本案的表述哪个是正确的?

A、宋红无须支付违约金1万元,也无须退出房屋

B、宋红无须支付违约金,但应退出房屋

C、宋红应退出房屋,并支付违约金

D、宋红应支付违约金,但无须退出房屋

9、《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生效?

A、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即生效B、劳动合同依法订立起生效

C、劳动合同自鉴证之日起生效D、劳动合同自公证之日起生效

10、国家规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本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多少为基数缴纳。

A、60%B、70%C、80%D、100%

二. 多项选择(每空2分,共20分)

1、甲饭店招用乙某为服务员,双方签有聘用协议。后双方发生争议。根据设定的情况,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因甲强迫乙加夜班,乙可随时通知解除合同

B、因甲未按照聘用合同的约定付给乙工资,乙可随时通知甲方解除劳动合同

C、在试用期内,乙可随时通知甲解除劳动合同

D、甲没有按照约定提供劳动条件,乙有权随时通知甲方解除合同

2、以下哪些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的工资()。

A、代扣代缴劳动者个人所得税

B、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C、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D、应债权人请求代扣劳动者个人欠款

E、代扣劳动者个人向本单位的借款

3、张某自1980年7月起在甲企业工作,1998年7月失业,下列有关张某失业保险的表述哪些

是正确的?

A、张某可以领取最长不超过24个月的失业救济金

B、张某可以领取最长不超过18个月的失业救济金

C、设张某1999的1月重新就业,则张某仍能领取6个月的失业救济金

D、设张某于1998年10犯盗窃罪被判处拘役3个月,则张某丧失领取救济金的权利

4、在依法认定为工伤后,下列哪些费用可以全部报销()。

A、挂号费B、住院费C、就医路费D、药费E、住院期间伙食费

5、《劳动法》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的劳动有()。

A、高处、低温、冷水作业B、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

C、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D、人力进行的土方作业E、夜间作业

6、甲、乙、丙、丁为风华工厂的技术人员,四人受该厂指派完成一项技术革新项目,该工厂领导当时允诺如按期完成项目则每人奖励1万元。现技术任务已按期完成,但该厂领导说1万元太多,其他职工有意见,只能每人奖励1千元。根据以上情形,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可以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如提起仲裁则甲、乙、丙、丁既可同时参加仲裁活动,也可推举代表参加仲裁活动

B、甲、乙、丙、丁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C、化工厂依约发放奖金,则甲、乙、丙、丁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D、若该项技术获得专利,则专利申请权应属于甲、乙、丙、丁共有

7、下列有关《劳动法》适用范围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外商独资企业的职工适用《劳动法》

B、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帮工适用《劳动法》

C、家庭聘用的保姆适用《劳动法》

D、在国家机关单位工作的劳动者不适用《劳动法》

8、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有()。

A、主体的合法行为B、主体的违法行为C、事件D、劳动法律关系内容E、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9、我国技术考核的种类包括()等。

A、职业技能考核B、录用考核C、上岗、转岗考核

D、转正定级考检E、技师任职资格考核

10、依照劳动法,通过协商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主体除企业、个体经济经织外,还有下列哪些主体?

A、部队B、国家机关 C、事业组织 D、社会团体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劳动关系的概念:

2、最低工资:

3、劳动争议:

4、劳动合同:

5、工资总量

四.简答(每题5分,共20分)

1、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

2、简述工资保障措施:

3、简述社会保险的特点

4、违反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责任

五.论述(15分)论述劳动争议法律调整的意义

六.案例分析(20分)

1、王某是山东省荣城市城西镇政府农机管理站的一名职工。去年9月22日,镇长助理安排其前往辖区徐家村联系收割机销售业务。在返回途中,王某驾驶的摩托车与对面飞驶而来的一辆摩托车相撞,当场造成王某耳鼻出血,处于昏迷状态,送医院治疗后基本康复,对方则抢救无效死亡。事后,经荣城市交警大队认定,对方负主要责任,王某负次要责任。通过调解,王某承担对方赔偿费用(总计4万余元)的30%,即12000余元;对方承担王某医疗费用(总计近7000元)的70%,近5000余元。为此,王某多次找到单位领导,要求支付对方的事故赔偿费及自己的全部医疗费用。单位领导认为,由于王某的过失造成对方死亡,事故赔偿费用12000元应由王某负担,至于王某自己的医疗费用,单位也仅同意支付70%。王某不服,遂反映到有关部门。

问题:(1)、工伤事故的处理问题;(2)、民事责任应该如何承担?

2、今年三月,某服装公司与某服装加工厂协商订立一份加工承揽合同,由服装加工厂为服装公司加工制作一批服装。在商谈过程中,服装公司发现对方是一家乡镇服装加工厂,技术力量不足,因此对承接这笔加工业务心里没底。于是,服装公司便提出将本公司年轻的技术人员贺某暂时借给服装加工厂使用,增强服装加工厂的技术力量。双方在签订加工承揽合同的同时,也签署了关于贺某的借用协议,协议中约定:借用时间为半年,借用期间,贺某的工资由服装加工厂负责支付。

贺某借到服装加工厂工作后,为服装加工厂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服装加工厂也按月向他支付了工资。半年后,借用协议期满,贺某回到了服装公司。一天,贺某突然发现,这半年来,公司未给自己缴纳养老保险,于是便找到了公司人事部,要求公司为他补缴养老保险。当时,人事部张经理这样解释到:“你被借出后,咱们公司就没有你的工资了。这半年,你一直为服装加工厂干活儿,他们既然向你支付了工资,就应该也为你缴纳保险。” 听完张经理这番话,贺某又找到了服装加工厂,服装加工厂给他的答复是:“在与你们公司订立的借用协议中,只规定我们在借用期负责支付你的工资,并没有说还要负担你的养老保险,所以,我们根本没有为你缴纳保险的义务。”

贺某一看服装加工厂也不管自己的保险问题,没办法只好又返回公司,继续找人事部交涉此事。“不是跟你说过了嘛,你的工资由谁发,保险就该由谁缴纳,因为保险的缴费标准是以工资为基数来计算的。你在服装加工厂工作期间,咱们公司没向你发过工资,也不知道你在那儿挣了多少工资,因此,公司无法为你缴纳养老保险。”说到这儿,张经理用不耐烦的眼光看着贺某,继续说到:“所以说,你的保险问题完全应该由服装加工厂负责解决,咱们公司是不会给你解决的,以后,你就别再来找我了!” 贺某走出人事部后,心中暗想:我现在简直就像是一只皮球,被两个企业踢来踢去。我算看透了,要想真正解决这个保险问题,只能去仲裁了。想到这儿,他转身直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系统法学 篇6

关键词:高等法学教育;法律职业;人才培养

从1978年我国高等院校法律系恢复招生以来,改革开放后的法学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从初期对百废待兴的政法事业的重建加强,到20世纪90年代后为依法治国方略和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服务,到现在因法律行业市场化而做出的国际化和职业化教育探索,我国的法学高等教育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尽管起步晚,底子薄,法学教育仍然在这30多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直面当前高等法学教育的不足之处并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其质量仍然未足以达到让学生打下扎实法学基础的程度;而另一方面其职业化改革的成效也并不尽如人意。关于高等法学教育改革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有大量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必须推动法学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以便为法律服务市场输送合格的实践人才已经成为对改革方向的共识,对于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各界却还莫衷一是。

笔者曾先后就读于中国、法国和美国的法学院并取得学位,对于这三个国家的法学院学习生活有切身的体会。本文将从笔者的实际经验出发,通过比较美法两国在法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职业化培养的特点,来探讨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可行的发展方向。

一、法美两国法学教育基本模式探析

法国与美国分属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从学生在法学院内的学习生活来看,两国法学院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果说美国法学院的目标是培养出优秀的律师,那么法国法学院则致力于培养法学家。在分析两国法学院共通的先进经验前,首先应当对两国法学院的学制有一个基本了解。

正如国内学界所熟知的,美国的法学院提供的是彻头彻尾的职业教育。与大学内其他以学术为导向的学科不同,法学院所提供的教育自其肇始便是职业导向的。现在,美国法学院不提供本科教育,要求申请者必须具有其他学科的本科学位或者是国外的法学本科学位。美国法学院自身主要提供三种学位,且三种学位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等级关系。其一是Juris Doctor (JD)学位,中文通常译作法学博士或法律博士。这是美国法学院最主要的学位,提供最传统、完整的三年法学院教育,绝大多数执业律师、法官和教授都仅攻读过这一个学位。其二是Master of Laws (LLM)学位,中文译作法律硕士,要求申请者已经拥有一个法学学位,就读该项目的通常是已经执业,但希望在某一法律领域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或是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其三是Doctor of Judicial Science (S.J.D.)学位,中文通常译作法科学博士。并非所有法学院都提供这一学位,该项目着眼于纯粹的法学理论研究,基本不涉及美国法学院的传统教学方法。

与美国法学院有所区别的是,法国的法学院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学术研究而非法律实践。在教学中,法律不仅被看作是实际生活中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社会、政治和历史互相作用的结晶[1]。因此,法学院的课程表除了法学方面的课程,通常还视专业方向不同涉及一定量的其他社会科学必修课程,包括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财政学和外语等。法国的法学教育对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了分流:大学法学院仅仅为学生打下法律知识的基础并着重训练学生的学术能力,将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任务交给了专门的国家法官学院(EDM)和各地区的律师学院(EDA)。学生在大学法学院取得BAC+4学历后,有志于学术道路的可留在法学院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而希望从事法律实践活动的则去报考法官学院和律师学院,并在那里完成职业教育。法国法学院按照学从低到高为学生提供Licence(本科)、Ma?trise(硕士)和Doctorat(博士)三种学位,而职业教育并不提供学位,仅提供职业资格。

然而,两国法学院不同的教育方针背后仍然有共通的训练理念和培养目标,也都达到了良好的为社会输送优秀法律人才的效果。下文将讨论这些两国所共通的、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先进经验。

1. 严格的基础能力训练

法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终身和文字打交道的学科,无论对于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法律从业者而言,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都是最基本的素质。然而这一素质并不是自然而来的,而必须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才能够习得。法国和美国的法学教育显然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尽管他们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对阅读写作进行严格要求。

一方面,法律人的工作内容要求从业者进行大量高强度的专业阅读。以美国法学院所做的实践导向教育为例,其要求的阅读材料以法院判例为主,辅以一些教学性的阐释,正常情况下每个星期的阅读量都在150到200页左右(B3纸张)。以学术教育为主的法国法学院在本科阶段的阅读量比美国法学院稍少,一般在60到100页之间(A4纸张),阅读材料除了作为成文法教学辅助的司法案例之外,通常还辅以老师指定的法律评论文章,即学术文献。不同的是,法国法学院的阅读材料,尤其是法律评论文章,经常被老师要求做精读,而美国法学院的阅读材料一般只要求泛读。大量的阅读,既训练学生处理法律文本的能力,也是许多重要教学方法的前提。对于这一点,后面还将论述。

另一方面,法律人的职业活动也都是终身与写作打交道的。对于写作的训练,尽管两国法学院想要达成的目标并不相同,但共通的是学生写作任务都极为繁重。

美国法学院的写作培训着重培养未来的律师所需要的调查、写作甚至口头表达的能力,即如何像一个律师一样写作和思考。在JD课程的第一年,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一整年的“法律写作与辩护”课程。尽管这门课所占的学分微乎其微,但对于JD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负担最重的一门课,很多时候也是他们最为看重的一门课,因为其关乎二年级时能否当选学院的法律评论刊物的编辑,能否撰写出一份出色的写作范本,而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在这门长达一年的写作课程上,学生学习的完全是和律师的工作相关的写作方式:从如何使用各数据库做有效的法律调查,如何严格按照行业规范进行引用和注解,到如何撰写一份法律备忘录,如何撰写一份法律意见书,到最后通常以一次模拟的庭前口头辩论结束。在一年繁重的任务结束之后,学生至少掌握了基本的写作规范。升上二年级之后,一些学生会选择加入到学院的各类法律评论刊物中担任编辑;另一些学生会选修高级写作课程;还有少部分学生会选修以论文评分的课程,初步锻炼学术写作的能力。总而言之,高强度的写作要求贯穿着每一个学生法学院生活的始终。endprint

相对的,法国法学院在其写作训练中刻意回避了让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的可能性。在本科阶段,法式的写作训练主要被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文本和司法解释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初步的学术能力;而进入研究生以上阶段则专注于强调培训学生的学术思辨能力。法国的法学院不设专门的写作课程,写作训练都在小班辅导课程(travaux dirigés,以下简称为TD)上完成。学生每学期通常要修两到三门TD课程,课时约在每周六到八小时,每个班人数在二十人左右。课程内容是对应学生修习的大课,例如学生在修刑法的大课时,也要同时修刑法的TD课程。TD课的老师布置大量的写作任务,频率大约在每一到两周就要上交一份1 800词左右的作业。写作训练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在一年级的时候主要以案例摘要为主,升上二年级后以案例分析为主。这两种写作训练主要的作用是辅助刚接触法律文本的学生的阅读,以及帮助加深对课堂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到本科二年级后期及升上三年级后,写作训练中就开始加入判决评论。这是法国法学界学术写作的一种基础形式,其内容是针对某一份判决文本,按照严格的格式对其进行法律适用、政策导向、逻辑内洽等一系列方面的评论和批判。每一门主课的期末考试通常也都采用判决评论的形式。升上研究生阶段后,学生的写作训练将基本不再涉及案例分析,而主要以判决评论为主。这一写作形式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尤为艰难,但能够极强地锻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规范的学术写作的能力。无论学生之后选择学术道路,还是攻读律师或法官学院,这一长期不间断的写作训练都使学生受益匪浅。

2. 高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两国法学院另一个共通的特点是其紧张高效的课堂氛围。无论教学形式是老师讲授还是师生互动,学生们都保持着精神集中的状态。其中,常被国内教育界讨论的教学方式是基于案例教学的大量课堂讨论,以及在美国法学院中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师生互动方式。

法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其课堂教学的导向与国内较为相近,以教师讲授为主。本科阶段,在占课时比例较高的、由教授讲授的大班课上,教授鲜少向学生提出问题,不少教授甚至明令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举手提问,而要求所有问题必须留在课间和课后,以免打断老师授课的思路。只有在和大班课配套的小班辅导课上,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才有直接的沟通。由于法国大部分部门法都有成文法典,教授讲课的大纲也往往严格遵循法典的结构,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打下坚实基础。即使是在没有法典主要以判例构成的行政法的课堂上,老师讲授判例的做法也与美国大相径庭:案例从来不是课堂学习的焦点,其中抽象的法律理论规则才是学习的对象,案例本身只起到帮助理解的辅助作用。对于成文法而言也是如此,学生阅读的大多是最高法院的判例,因为司法解释依托判例而生,而教授针对的也仅仅是判例背后的原理,所有对案例的讨论,无论是在大课还是小班辅导课上,最终都要回归到对抽象理论的讲解上来。

相对的,在美国的法学院中,案例教学法和基于案例的师生互动更为典型。由于美国是一个判例法国家,许多部门法的构成本来就基于大量判例之上。加上从20世纪末开始推行案例教学法,使得那些本来主要以立法材料为主的法律部门的教学也都基于应用这些立法材料的判例之上。课堂的教学内容全部围绕案例展开,然而不同的老师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些老师偏好与国内教学方法较相似的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辅以少量的课堂提问,而有些老师仍然使用法学院传统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所谓的苏格拉底教学法,指的是一种以老师向学生进行“质问”的教学方法。老师并不直接传授他的知识,而是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重重进逼,来迫使学生找到自己的答案。老师往往采取随机点名的方式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有益的不适感”。过去,这种教学方法在法学院内占有统治地位,教授们在课堂上用问题刁难学生,甚至“羞辱”学生错误答案的现象并非鲜见。然而近二三十年来,大多数教授都不再使用最传统的苏格拉底教学法,而是对其进行改良,例如减轻课堂的紧张感,放弃随机点名制度等,甚至有些教授完全摒弃了这一教学法,而代以更向欧洲方式靠拢,抑或更为创新的教学方式[2]。

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手法,两国法学院的课堂气氛都是紧张严肃的。这一方面得益于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则必须归功于两国法学院学习生活中贯穿始终的压迫感。

3 浓厚的学习竞争气氛

走进法国和美国的法学院,紧张的学习气氛总会扑面而来。这显然并不是因为法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天生比中国学生更努力,而是法学院生活所创造的压力迫使他们尽全力学习和表现自己。

美国法学院学生的紧迫感主要来源于对职业资源的争夺。如前文所述,美国法学院是纯粹职业导向的,所有学生都要在毕业之后就业,且求职活动从法学院生活的第一年就已经展开了。在这种情况下,成绩单上的每一个分数都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能否通过自己心仪的就职单位对实习生简历的筛选;课堂上的表现也至关重要,能够给教授留下印象的学生有可能通过教授的人脉直接获得实习的机会。美国法学院的打分并不刻意刁难学生,极少出现因平均绩点不合格而无法毕业的情况;但由于学生之间充满了竞争的意识,每个人都被刺激要比其他学生做得更好,学习生活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相对的,法国法学院学生们的紧迫感则主要来自严苛的考试制度。在法学院里,学生并不会直接争夺职业资源,因此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并不强,但高难度的考试让所有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平均分数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升上下一年级而必须留级,且考试的及格率低得惊人。以笔者曾经参加过的一次本科二年级的刑法考试为例,在220人左右的大班中,第一次考试不合格的人数在150人以上,补考之后不合格的人也还在70人以上。升入研究生阶段后,还有一些科目会采取口试的方法进行考核,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造成更大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是最精英的学生,留级也并不是一件怪事。以国家法官学院2015年度的学生为例:其平均年龄为25岁;而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持有硕士文凭,正常的毕业年龄应当为23岁。能够直接考入国家法官学院几乎是最优秀的一批法学院学生,也就是说,即使是这一批顶尖的学生,在他们五年的法学院生涯里,平均也至少留级过一到两次。而不够用功专注在学习上的学生,很可能永远拿不到毕业证,或者不得不转到其他较为轻松的专业。endprint

4. 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

法律是一门科学,但也是一项实践。尤其,法学学术研究机构所需要的人才数量是有限的,更多的法学人才选择的是进入法律服务市场施展自己所学,这一点是世界范围内的共识。法国和美国的法学教育采用不同的路径达到培养法学实践人才的目的:美国采取在法学院内实行完整的职业教育的模式,法国则选择对学术人才和职业人才进行分流。

美国法学院的主流学位,即JD学位,不要求学生具有任何本科的法律背景,这是因为在美国法律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并不提供本科学位。学生必须在本科打下其他学科的基础并作出职业规划后再报考法学院,而法学院实际上就是其职业生涯的起点。除了如前文所述,教学和训练都以培养学生的实务思维和能力为主外,美国法学院教育的职业化还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是师资力量的职业化,绝大多数老师都曾长时间在法律实务一线工作,之后才回到法学院里对学生进行教育,自然地其教育理念和方法也会高度偏于职业化。其二是学院内丰富的职业资源,由于法学院以培养实务人才为任,每个法学院都有自己的“职业中心”,提供大量的就业指导,大规模地邀请行业内的雇主对本院的学生进行面试并招募实习生,举办各种帮助学生建立专业人脉的活动等。不少教授也会利用自己从事实务的人脉,在学生的职业道路上进行助推。这几点结合起来,使得法学院内充斥着以职业为优先的气氛,也让学生时刻以一个准法律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相对的,法国的法学教育不在法学院内进行任何职业教育和引导,但学生必须在法学院完成四到五年的基础学术教育后,报考国家法官学院或律师学院,并在那里再接受高强度的职业化训练。以法国国家法官学院的教育为例:在31个月的项目中,学员仅有7个月是在学院本部接受课堂教育,其余时间都被用于进行各类实习,包括一次长达10个月的司法系统轮转实习和一次3个月的司法专项实习。而在学院本部接受的教育,也大量涉及判决规范、司法文书写作等实务化训练。法官学院的教育目标,便是将本硕阶段打下了法律知识基础的学生们,转变为能自如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务的一线法律人才。

对法律人基本的阅读写作素质的严格训练,活跃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激烈紧张的竞争气氛和高度职业化的培养模式(或者与职业教育的完善衔接),是法国法学院与美国法学院之间共通的特点。这些经验,对我国法学院教育模式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对我国法学院教育模式改革的启示

1. 对法律人基本素质训练的加强

与先进国家的法学院教育相比,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在对法律人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方面的培养,还远远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阅读方面,学生除了课本和偶尔分发的讲义,鲜少需要阅读其他文本,一个中国法学院学生一个学期的规定阅读量可能低于外国学生一个月的阅读量。对于写作的训练,国内高等法学教育也不够重视。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7年所制定的十六门法学学科核心课程当中,并不包括专门的写作课程,这一点与美国法学院将写作列为必修课的做法不同。而在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很少能像法国法学院所进行的那样,对学生进行配套的写作训练。尽管有一些教授会在期中布置小论文类型的作业,但学生既然没有接受过写作训练,对于论文性质的作业自然无从下手,最后往往都是敷衍了事,“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这一训练缺失的后果是严重的:走上社会的法学毕业生,即使在大学期间就通过了司法考试,也往往写不好一份最基础的法律意见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欠缺最基本的学术研究和规范写作的能力,往往还需要导师浪费大量时间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写作能力作为一个法律人的基本素质,在本科的四年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或许会有人质疑,一个教授往往要给50—100名学生上课,另外还要求他们监督指导学生的写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实际上,无论是美国还是法国的法学院,写作指导的任务从来就不是由教授,甚至不是由学院的在编教职员完成的。两国共通的做法是,聘请校外的年轻专业人士,例如青年律师、初级法官或法务人员(法国法学院还会聘用本校的博士生)来担任每一个法律写作班或是TD班的指导老师。每一个班的规模都在15—20人左右,每周2小时左右的课时,对于这些兼职的指导老师来说,无论是授课还是批改作业的强度都完全可以接受,他们也能够借此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法学院的正职教职人员通常完全不过问写作训练的内容,只需要在考试时验收训练的成果即可。借鉴这一模式,对我国的法学院来说也并不困难:一方面不少学校有充足的博士生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另一方面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进行写作指导也能增进本科生和法律执业人士的交流接触,符合高等法律教育职业化的改革大方向。总而言之,障碍并不十分难以克服,且鉴于写作能力对于法律专业人士培养的关键作用,各高校应尽快探讨如何填补高等法学教育中写作训练的空白。

2. 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美国法学院所实行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和其依托的案例教学常常为人所称道,然而它显然不能被全盘移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首先,苏格拉底教学法本身就有极大的局限性:一是给学生造成过大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心理伤害;二是这一教学手法是对课堂时间的极大浪费;第三,除了基于特定案例的法律推理之外,它并不真正传授了什么实质意义上的法学知识,也不能培养未来律师解决实际纠纷的能力[2]。其次,美国的案例教学法是完全基于真实判例的,而这也与我国现实状况不吻合:其一,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也没有系统的编纂法典,因此法律规则只能向一般立法材料中寻,且必须辅以学说补充。其二,中国法院的大部分判决书说理性并不强,也不适宜于用作课堂教学之用。

系统法学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强生公司提供的配套干片试剂和校准品、正常水平质控品和高值水平质控品。Roche Modular全自动生化仪;罗氏公司提供的配套试剂、校准品和质控品。

1.2 标本

为广东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新鲜血清,且无溶血、黄疸和脂血。

1.3 精密度验证实验

参考EP15-A[4]文件选择QC1和QC2两个浓度水平的质控品,依据文件要求计算重测天数和次数。如果σwithin<2/3σtotal,实验持续5 d,每批每个水平重复测定4次;如果σwithin>2/3σtotal,实验持续3 d,每批每个水平重复测定3次;如果σwithin与σtotal相对关系未知,每个水平重复4次,持续5 d;σwithin和σtotal分别表示厂商声明的批内标准差和总标准差,按上述设计的天数和重复次数测定标本,详细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Swithin和Stotal(Swithin和Stotal分别表示用户测定的批内标准差和总标准差),与厂商声明的σwithin和σtotal进行比较。

批内标准差比较:D为总天数(3或5),n为每批的重测次数(3或4),Xdi为每天每次的结果,Xd为一天中所有结果的均值。如果Swithin<σwithin,用户核实了与厂商声明一致的精密度。如果Swithin>σwithin,可能这种差异无显著性,需要进行验证,若Swithin小于验证值,厂商声明的批内精密度通过验证。

D总标准差比较:n=每批重复的测定次数(3或4)。如果Stotal<σtotal,用户核实了与厂商声明一致的精密度。如果Stotal>σtotal,有可能这种差异无显著性,需要进行验证,若Stotal小于验证值,厂商声明的批内精密度通过验证。

1.4 线性验证评价

参考EP6-A[5]文件,设定实验室线性的允许误差范围均为5%,并依据本实验室设定的各项目不精密度允许误差进行评定。选择覆盖强生声明线性范围20%左右的高(H)、低(L)浓度水平混合血清,按比例配制成系列浓度的7个样本到10个样本,每个样本重复3次检测,如7个系列浓度制备方案:L、1L+5H、2L+4H、3L+3H、4L+2H、5L+1H和H。记录数据,利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多项式回归统计,将所得数据拟合为(一次)Y=b0+b1X、(二次)Y=b0+b1X+b2X2和(三次)Y=b0+b1X+b2X2+b3X3多项式,判断各项系数与0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t检验)。如果非线性系数b2和b3与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则认为存在线性关系,否则该组数据存在非线性,则要进行非线性度的评价。

1.5 可比性实验

参考EP9-A2[6]文件,以Roche 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比较方法,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与其进行可比性研究和偏倚评估分析。每天分别随机取出8个标本,双份反向重复测定,并在2 h内完成,共5个工作日。不采用已有明确人为误差的结果,按EP9-A2进行方法间离群值检查。

1.5.1 数据作图

(1)以Yi(双份测定均值)对Xi(双份测定均值)的散点图,以待评方法的结果为Y,比较方法的结果为X。(2)以每个Yij的结果对Xi的均值按(1)相同方式作图。(3)样品测定的Y与X的均值之差(Yi-Xi)相对于(Yi+Xi)/2作图。(4)(单次测定的Y值-单次测定的X值)相对于(Yi+Xi)/2作图。

1.5.2 X值合适范围的检验

X值取值范围是否够宽,可用相关系数r做粗略的估计。如果r≥0.975(或r2≥0.95),则可认为X取值范围合适。反之,则需分析更多的样品以扩大数据浓度分布范围,然后重新分析全部数据。

1.5.3 线性回归

Y=b X+a。

1.5.4 方法间的系统误差

根据临床使用要求,将各个项目给定的医学决定水平浓度Xc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实验方法(Y)与比较方法(X)之间的系统误差(SE)。

1.5.5 偏倚及95%可信区间

计算预期偏倚及其95%可信区间。

2 结果

2.1 精密度验证实验

参考EP15-A,依据厂商声明的批内标准差和总标准差的关系确定各项目实验天数及重测次数。实验获得的批内精密度和总精密度与厂商提供的批内精密度和总精密度进行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除尿素高值水平未能通过验证外,其他各项目的正常、高值水平均通过验证,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可继续进行评价。尿素高值水平未能通过验证,主要为干片更换批号未及时发现,导致日间精密度较差所致。经纠正后,重做实验,结果显示:Swithin为0.08,Stotal为0.25,Stotal验证值为0.26,精密度良好,可进行下一步评价。

2.2 线性验证实验

参考EP6-A文件实验方案要求,配制不同系列稀释倍数的标本,每个样本重复测定3次。结果统计显示,随机误差(CVr)均未超过本实验室设定的不精密度允许误差,数据可用于线性评价。经多项式回归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Na+、K+、Cl-、Glu、Crea的b2、b3与0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为一次线性。Urea二次多项式模型b2与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计算非线性度,结果发现非线性点,去掉最高浓度点再进行分析,结果b2、b3与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达到一次线性。各项目数据拟合结果见表3。

注:(1)Swithin<σwithin通过验证;(2)Swithin>σwithin可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需计算验证值Swithin验证值;(3)SwithinSwithin验证值,未能通过验证,需查找原因;(4)Stotal判别方法同Swithin,覮为未通过验证数据

注:P为t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3 可比性实验

2.3.1 作图

以Na+为例,结果见图1~4。

2.3.2 相关性分析

以Roche Modular为目标检测系统,对Vitros 950分析仪7个常用生化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将医学决定水平代入各自相应的回归方程,以判断各检测系统的临床可接受性,见表4。

2.3.3 计算预期偏倚及其95%可信区间

二氧化碳低值医学决定水平(6 mmol/L)SE%大于1/2CLIA’88,不被临床接受,需计算预期偏倚及其95%可信区间。在医学决定水平6 mmol/L处,预期偏倚为:-1.6171,95%可信区间为:(-2.1662,-1.0679),即(-36.1%,-17.8%),与1/2CLIA’88允许误差(靶值±5%)比较。根据EP9-A2提出“如预期偏倚的可信区间不包含规定的可接受偏倚时,如可接受偏倚小于预期偏倚可信区间的下限,则预期偏倚大于可接受偏倚的概率很高(>97.5%)”。因此,候选方法性能与现行方法不相当,不能被接受。

3 讨论

对新购买或正在使用仪器的性能评价,我国已建立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方面,对某些仪器尚缺乏临床验证数据。为验证我室目前正在使用的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基本性能的可靠性,笔者参考CLSI文件及相关资料对此仪器进行了临床性能验证和评价[7,8]。

精密度是指重复测定值间的一致性[9]。它是反映仪器整体性能的首要指标,这是进行其他方法学验证实验的前提。临床化学设备或检测系统精密度的评价通常采用CLSI EP5-A文件,但由于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系统干片成本较高,本次检测项目较多,操作复杂,而且厂商提供的仪器精密度性能较完善,故本实验参考CLSI EP15-A进行简单的精密度核实实验,依据文件要求设计的天数和重复次数测定标本,得到批内精密度和总精密度,方法简便,适合临床实验室使用。实验结果显示,尿素由于更换干片批号导致结果总精密度不能通过验证,经纠正后,通过了总精密度验证。Na+、K+、Cl-、CO2、Glu、Urea、Crea的Swithin和Stotal均小于厂商声明的σwithin和σtotal或Swithin验证值、σwithin验证值,完全符合公司声明的要求。

线性评价是性能评价的重要一环。线性实验中可使用的样本包括:混合患者血清(理想的样本基质)、加入待测物的混合人血清(加入品在没有干扰物存在时不需高纯度)和通过特殊材料透析过的混合人血清(用于制备含低浓度分析物的样品)[10]。本实验采用由已通过室间质评的Roche Modular PI先定值的患者血清,高值和低值标本均在强生公司提供的线性上下限的20%左右。以Na+为例,以62mmol/L为第1个稀释浓度,281 mmol/L为第7个稀释浓度,结果第1个和第7个稀释浓度均报警超出线性范围,故只剩下5个点进行线性评价。结果显示呈一次线性,虽然线性范围未能与厂商声明的线性范围一致,但其线性范围基本能满足临床要求。有人提出,强生公司精密度、线性的验证目标设置比较严格,仪器、试剂、标准品、校准过程各个环节只要存在任一问题就可能造成精密度和线性的验证失败,所以两者的验证是考察整个检测系统性能的良好指标。在本实验,高值Na+、K+、Cl-由于临床上难以获得,故使用Na Cl和KCl作为添加物制备而成。实验设计中,各项目的高、低值是由患者的混合血清或加入添加物制备而成,浓度分布宽度与设定的强生公司提供的线性上下限的20.0%有一定的误差,个别项目在设计的浓度梯度中显示最高和(或)最低稀释浓度超出线性范围,无法得出准确结果,从而将得到的第2个稀释浓度到倒数第2个稀释浓度作为最小和最大浓度范围,从而使进行线性分析得到的线性范围缩小。表3结果显示,7个常用生化指标的线性范围基本与厂商声明一致,能满足临床要求。

准确度验证实验通常采用以下3种方法:(1)参考CLSI EP9-A2文件与参考方法或其他比较方法进行比对和偏倚评估。(2)对权威机构如卫生部临检中心发放的室间质控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靶值进行比较。(3)用校准品检测校准后,再对同一批号和不同批号的校准品检测,结果与各自的标示值进行比较。本实验参考EP9-A2文件,以Roche Modular为比较系统,对Vitros 950进行7个常用生化指标的可比性研究。表4结果显示,除二氧化碳外,各项目在各自的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均在1/2CLIA’88允许误差范围内,所有项目比对的相关性良好,R2均大于0.95,具有可比性。而二氧化碳结果显示,在低值水平(医学决定水平:6 mmol/L),系统误差较大,超出1/2CLIA’88允许误差范围,结果不可比。由于二氧化碳不稳定,影响因素比较多,由线性方程:Y=1.0623X-2.0146可知,二氧化碳具有较大的恒定误差,且根据厂商申明:Roche Modular PI线性范围线性为:1~40 mmol/L,Vitros 950线性范围为:5~40 mmol/L,罗氏线性范围明显比强生线性范围宽,在低浓度处,湿化学比干化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仪器检测相同项目,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应进行定期评价,在本科室实际应用中,当检测二氧化碳在此范围附近时仍应引起重视,从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

通过本实验,结合实际应用情况,Vitros 950干化学分析仪7个常用生化指标检测的主要分析性能基本符合质量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国宾,蒋琳.临床生物化学常规定量方法的分析性能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6):718-720.[1]XU GB,JIANG L.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method on clinical biochemistry[J].2007,30(6):718-720.Chi-nese

[2]BRIAND PY,DECAUX O,CAILLON H,et al.Analytical per-formance of the serum free light chain assay[J].Clin Chem LabMed,2010,48(1):73-79.

[3]毕波,吕元.定量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性能验证实验结果的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2):1332-1335.[3]BI B,LV Y.Evaluation on the acceptabble of method perfor-mance validation for quantitative test[J].Chin J Lab Med,2007,30(12):1332-1335.Chinese

[4]CLSI.EP15-A.User Demonstration of Performance for Precisionand Accuracy[S].2004.

[5]CLSI.EP6-A.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S].2003.

[6]CLSI.EP9-A2.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Patient Samples[S].2002.

[7]徐建华,黄宪章,庄俊华,等.罗氏Modula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学指标检测性能验证[J].检验医学,2010,25(2):81-85.[7]XU JH,HUANG XZ,ZHUANG JH,et al.Verification of methodperformance on enzymology items tested by Roche biochemicalautoanlayzer[J].Laboratory Medicine,2010,25(2):81-85.Chinese

[8]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Centers for Medicare&Medicaid Services.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of 1988:final rule[S].Fed Register,2003:3704.

[9]冯仁丰.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8-30.[9]FENG RF.The quality management technique bases in clinicallaboratory[M].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Press,2003:28-30.Chinese

论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之争 篇8

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可以说是现今法学研究中的两项重点内容, 同后果式思维以及规范式思维相比具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教义法学而言, 其可以说是社科法学的速记, 而社科法学则更像是一种基础。通过对不同教义角度的出发, 则能够对操作以及思考的相关成本进行大幅度的降低。

二、两者区别

对于部分人员来说, 其开始可能并不能够对社科以及教义两者间的区别进行掌握, 从哲学角度来说, 当人在面对决策时, 往往会具有两种思维方式, 即后果式思维以及规范式思维。面对一件事情, 将其判断为对或者错, 可以说是规范式思维中的一种, 而如果仅仅从判断后将发生的结果进行判断, 则可以将其归类为后果式思维。对于现今社会中的很多人员来说, 其往往会根据规范思维进行日常活动, 当然, 也具有部分人, 没有正确观念之分, 如果仅仅为了获得最终的结果而不择手段, 则将以结果式思维进行事物的考虑。对此, 从哲学角度而言, 规范式思维同结果思维相比在道德层面上具有更高的高度。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 在普通情况下, 并不需要对其所采取行为的结果进行思索, 而仅仅根据自身目前所处的情景, 就能够进行应对。对于规范思维来说, 其在采取行动时将大大降低采取行动的成本以及思维, 对于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以及存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即根据事物的正确与否进行价值判断。而对于社科以及教义法学而言, 两者间的关系同上述的价值理念间也具有十分相似的关系。在传统法学中, 不同类型的教义都是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对此, 社科法学可以说是一种基础。对此, 在实际进行法学应用中, 则可以从社科法学中对理论基础进行找寻, 并以此对操作、思考的时间以及成本进行降低。

所谓教义, 是对思维进行简化的一种速记方式, 除了遇到较为特殊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 并不需要对这部分已经存在的教义进行再次检验。可以说, 社科是教义的重要基础, 而教义又是社科的一种速记体现, 两者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社科法学来说, 其是人们在对存在社会具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法律以及方式所进行的设计, 而教义法学, 则是在权威基础上对相关条例进行设计以及操作。在此种情况下, 即使人员对社会并不存在较为深刻的了解, 在具有一定参考坐标的基础上依然能够进行运作。而对于社科法学来说, 其则能够对法学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基础,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对社会变化产生适应, 即其所具有的技术性以及知识进行好的研究与掌握。而从学习角度看来, 学习者最好先对社会科学进行学习, 之后再对经济以及部门法进行研究, 即在具有社会科学基础后有效降低后续学习的成本, 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对教义法学的内容以及内涵进行逐渐的改变, 在对以往论述进行取代之后对其进行逐渐的调整。

三、发展前景

在社会的发展中, 两类法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将是何种情况, 是否会出现一种对后者进行取代的情况呢? 从两者相对关系角度看来, 或许具有较为平实的拿捏。对于规范思维来说, 其是从结果思维发展得来的, 由于其在思维过程中将对操作以及思考的时间以及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 则因此成为了很多人行为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依据。而在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后, 在同社会科学进行结合的基础上则能够更好的对两者进行应用, 从长期角度看来, 该种方式也将对决策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而从两者关系看来, 也不会出现一种对另一种完全取代的情况, 这是因为对于前一种情况来说, 对其进行操作时所需的成本非常低。而通过对两者关系的了解, 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法学, 即在面对未来环境时也能够更为从容的应对。

从该种观察角度来说, 对于我国现今社科法学的研究者来说也具有着十分积极的启示意义。目前, 已经有学者对教义法学存在的缺失进行了指出, 并对未来社科法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提出, 对于我国的法学研究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而对于该种情况来说, 可以说也是正在进行时的一种言论, 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社科法学的方法论进行研究, 以此对教义法学产生有效的帮助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 我国学者在此方面已经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对传统教义法学中存在的缺失情况进行了指出。而在第二步中, 则需要获得研究的替代方案, 以此对现有较为笼统、模糊的社科法学进行改变, 即在保证新的方法论具有更高说服力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我国法学界的重要研究依据。

四、结语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情况下, 对于法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作为法学研究中的两项重点内容, 社科以及教义法学的研究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 需要能够联系实际, 在对两者间关系做好把握的基础上获得研究成果。

摘要:社科与教义法学可以说是现今法学研究中的两项重点, 在本文中, 将就社科法学与教义法学之争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社科法学,教义法学,之争

参考文献

[1]邵六益.社科法学的知识反思——以研究方法为核心[J].法商研究, 2015 (02) :111-119.

[2]陈瑞华.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J].中外法学, 2015 (01) :22-28.

小议法学专业刑法学试题库建设 篇9

(一)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巩固人才培养定位

传统的教考合一的情况下, 学生在考前要求任课教师划范围降低难度, 考后成绩不理想还要求助于老师, 严重破坏了学校学风、考风的建设。而试题库的建设, 会使学生认识到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的努力程度以及对所学课程掌握与理解水平的高低, 从而促使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认真学习并掌握刑法学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因此, 试题库的建设, 不仅有助于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 也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更能巩固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 促进法学专业学生适应标准化考核制度及就业

法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除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外, 还可以通过社会考试获得各种从业资格证书, 试题库的建设则能端正学生的心态, 学生将摆脱“投机”“押宝”等心态, 学生在课堂上熟悉标准化考试环境, 在多次标准化考试中培养自身应考能力,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从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 促进了法学专业学生就业。

二、高质量刑法学试题库建设的需求规范

(一) 刑法学试题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刑法学试题库不是刑法学试题的简单拼凑与罗列, 试题库建设应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组织与实施。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总体纲要, 基本内容包括内容简介、教学目的与要求、讲授重点与难点章节要点及授课学时数等;考试大纲则规定了考试目的、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等。

(二) 刑法学试题库中的试题应具有一定规模

刑法学试题库中的题量必须达到足够容量, 否则就会失去试题库的价值。刑法学试题根据知识点难度题型等参数的要求, 应具有合理的比例结构, 其题量也应具有一定规模, 尽管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 但笔者认为至少应能保证连续四年抽取的试题重复率不超过10%为佳。

三、刑法学试题库建设的成效

(一) 学生实践能力凸显

刑法学试题库的建成、补充、更新了大量实践考核内容, 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配合学校成立的模拟法庭, 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刑事庭审的过程, 加强了对诉讼法的掌握, 同时提高了对实体法的兴趣。

(二) 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均得以提高

刑法学试题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行教考分离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实行教考分离, 直接促进了教师教学责任心的提高, 唯有积极做好切实的教学, 方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实行教考分离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面对大量的高质量试题, 学生只有主动勤奋地学习。刑法学试题库的建成有力地调动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自然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之, 刑法学试题库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细致而又严肃的工作, 试题库建设是必然的趋势。它涉及教育科学与刑法学教学以及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紧密结合, 试题库建设使试题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风与学风, 也为试卷标准化及无纸化考试提供了基础。试题库建设要扎扎实实地逐步进行, 尽管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难题, 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与传统方式相比, 已体现出很多优越性,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系统法学 篇10

在法学领域内, 理论法学的概念被广大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是研究法学内的基本理论知识, 解释了法学内的一些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 为了初入法学界学习的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相较于应用法学以及部门法学, 理论法学这一学科体系的建立不但弥补了法学内原先两门学科之间的缺陷, 还发扬建立了自己学科独特的优势, 在法学界的教学之中成就了一定的地位。

根据理论法学对于法律的一些概念的阐述以及理解, 将法律内的复杂、繁多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将法律界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详细的分为了法律基础理论、法律哲学、比较、社会学、法律建立、法律心理学等详细的领域, 此外, 法律理论法学还将对于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仔细的划分, 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 其中对于法律之中的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常见的基本理论的研究, 将其划分在法理学以及法律哲学的学科之中。当学生对于法律之中的一些基本的入门知识获得了初步的掌握之后, 就可以在法律之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进入到专门领域的理论之中的探索, 这时的法律学习就已经被理论法学划分到立法学的学习之中, 另外第三个阶段的学习即是使用法律界特定的方法展开对法律的研究, 也就是理论法学之中的比较学科, 经过前三个过程的学习, 按照理论法学的研究的法律学习步骤, 在完全的掌握了前三个阶段的法律学习之后, 按照理论法学安排的法律学习步骤可以进一步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 可以将法律方面的学习逐渐的与其他的学科相互结合, 逐渐的衍生出交叉相互综合的学习, 使得学生在法律方面的学习更加的精进, 可以看出, 在理论法学学科创造的研究环境之下, 学生们可以从一个对于法律基础理论了解入门的阶段, 逐渐的深入到对于专业的理论、方法理论以及对于综合学科的了解学习之中逐渐的加深对于法律行业的了解, 可以说, 在理论法学学科对于法律的划分之下, 法律学科的基础性、一般性以及交叉性得到了对大化的体现, 所以说, 理论法学并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学科, 而是一项兼具着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可以说在法律的学习之中, 理论法学是一项贯通整个法律界学习的学科, 在法律学的教育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上文的阐述之中, 理论法学在法律体系学习之中的占据着一个相当的地位,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 在法律方面的学习是一个相当需要耗费时间以及经历的学科, 尤其是在于其他学科的综合之上难度更大, 所以可以说为了克服这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的难度, 理论法学学科的建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行为, 当学生经历了理论法学的前三个阶段的学习之后, 具备了相当的对于法律的学习能力之后, 学习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之后, 对于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之间的学习的难度也就降低了少许,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法律的学习能力, 将理论法学以开放式的形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放大理论法学的优势, 给法学体系注入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二、理论法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功能简介

在上文的简单概述之中, 理论法学在法律界的学习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所以受到了教育界的极大的重视, 所以为了将理论法学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需要教育学界的人士充分的认识到理论法学在法律界的重要地位, 在十分了解的基础上充分的展示出理论法学的优势, 在此之前就应该充分的了解理论法学在法学学科体系之中所具有的一些功能。

1、理论法学在法律知识的传承上所发挥的作用

法律学的知识具备着很强的严谨性, 并且根据现代人们的生活的变化节奏十分的快, 法律条例的修改以及变化也是十分的快速, 所以理论法学的教学也就存在着一定的易变性和时事性, 所以理论法学的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承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由于理论法学包含了一些法律之中的入门的基础的理论知识, 所以学生在进行理论法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受到外界法律知识的不断更新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说, 理论法学学习的第一阶段在传承法律知识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可以说, 在理论法学的课程之上, 法律学内的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建设了一个相当严密且稳定的框架, 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适应性, 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承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理论法学扩展了法律教学提, 例如, 理论法学教学的第四阶段在于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理论法学学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十分的符合法律界对于学生知识面的要求, 例如在理论学的学科领域之中, 法律社会学以及法律经济学都涵盖了一些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的知识, 而法律界处理的问题大多数是涵盖这两方面的内容, 所以在理论法学学科的帮助下了解经济领域以及社会领域之间的相关内容, 对于学生在法律界的进一步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所以说理论法学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承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2、理论法学在法律学科体系之中的创新功能

理论法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可以在更广泛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实践法律知识, 学生在对理论法学进行了基本的额学习之后, 充分的认识了法律之中的相关知识的应用, 便可以对于实际生活之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专业的分析, 在不断的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对于实际应用之中遇到的相应的问题提出疑问, 在理论法学学科创造的学习环境之中可以自由的与有关人士进行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 采用公平的态度, 客观的眼光全方位的认识法律之中的一些观点, 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 理论法学学科也就会给法律界带来一些新颖的想法和创新, 使得法律界的理论知识逐渐的更新, 更加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于安定生活的要求。

3、理论法学教授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功能

法律界的从业人士必需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法律在人们生活之中维护正义的作用, 所以在理论法学学科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中, 教师们会在其中传授一些价值准则判断法以及一些衡量某种事物或者状态的价值, 实际上, 理论法学真正涵盖的内容是价值准则与相互冲突之间的价值判断法则, 在这样的价值分析之中, 学生作为初入法律界的新手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 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总结

“僵尸”法学院 篇11

美国以头号法治国家自居,对法科毕业生的需求很大,官吏中法科毕业的甚多,就连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很多探员也有法律学位。当年尼克松总统从法学院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就有朋友建议他先到联邦调查局公干一下。1980年代,里根总统推行去监管政策,各行各业闻风而动,大搞兼并收购,重新瓜分市场,对商务律师的需求又大幅度增加。但即便如此,需求也有饱和的时候,美国的法科毕业生已经严重过剩,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法学院的申请人数也随之急减。2010年,美国全国法学院的入学人数为52203人,而到2013年只有39675人,下降了24%,2014年下降率应当会再递增5%,排名进不了前10的法学院表示压力很大。

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美国三分之一的法学院应当关闭,但目前还没有一家关门的,都在硬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的托马斯·杰弗逊法学院最应倒闭。2013年,该院学生平均负债为18万美元,毕业9个月之后,只有29%的毕业生找到了需要法律学位的工作。但该院学费不低,每年4.49万美元。这样一来,杰弗逊法学院的新生入学率自然下降,2010年新生入学人数为348人,2014年仅为200人。雪上加霜的是,几年前行情看好的时候,杰弗逊法学院以高达11%的利息借款1.27亿美元,修建了一幢教学大楼,结果每年收益的20%要用来还债,最终无力还款,滑到了破产的边缘。其他法学院可以说是悲喜交加:有兔死狐悲的,更有幸灾乐祸的。幸灾乐祸到并不是因为心坏,而是出于自保的考虑:倒闭一所法学院,就少一个竞争对手。谁知杰弗逊法学院岌岌可危,却偏偏不倒。

杰弗逊法学院的债权人与法学院达成了协议:教学大楼归债权人,法学院再向债权人租用该楼,租期10年,租金为市场价,但如果债权人终止合同,必须贷款给法学院另租场所,而且债务还必须再减2000万美元。此外,债务由1.27亿美元减到4000万美元,利息减到2%。债权人也是没有办法,这幢大楼是按法学院的需要设计和建造的,另找租户则需要重新设计和装修大楼,成本效益方面很不划算。

杰弗逊法学院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美国绝大多数的法学院还没有债台高筑。再有,杰弗逊法学院是一所独立的法学院,而绝大多数的法学院附属于某一所大学,即便欠了债,那也是由其所在的大学出面借款。过去法学院和商学院都是下蛋的鸡。法学院生意兴隆,不愁生源,大学并不介意出面为法学院借款。但如今法学院生源不好,生意锐减,大学不得不倒过来接济。但大学要关闭法学院也很难。首先,行政人员和其他很多人就要失业,大学很难为他们再找到工作。而大学行政后勤人员的工会势力较强,校方奈何不得。其次,美国的大学是按商业模式办学,法学院也是如此,如同房地产企业,有一个很长的食物链,一损俱损,投鼠忌器在所难免。

当年我国国企改革也曾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美国的很多智叟指点说,问题出在所有制上。我们信以为真,所以就轰轰烈烈地进行改制,还把许多企业送上了股票市场。但改制并没有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我国产能过剩又关厂很难的水泥行业和钢铁行业中,许多企业都是民办企业。现在美国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僵尸法学院。可见,所有制问题并非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系统法学 篇12

一、高校教学方面

教学问题应首当其冲, 牵涉到许多方面, 包括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也包括师资数量和质量。教学既是对教学教材和教程方向的定位, 也是对法律教育的教育模式的一种定位, 这些要件的构成使得教学在法律教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教学内容

对比日本的法学教育, 我国的教学内容还是显得有些空洞的, 教学目标的不够明确。专业课设置的单一, 这些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而日本除法律专业课程外, 还往往还包括与法律职业无直接关系的其他修养课程方面的内容。日本法学部的授课科目, 根据内容分为基础教育科目、外国语科目、保健体育科目和专业教育科目四类。分类说包括私法类、公法类和政治类三部分, 方法不同、各有侧重。日本法学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有二:一是重视基础科目的设置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特别是规定法学部的学生必须选读理科课程, 使其知识结构合理化。二是专业课设置体现了本国实际与国际的交流。必修课以国内法为主, 而选修课中的外国法, 特别是欧美法占有相当的比例。目前, 日本学者主张的改革中对法学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较多的建议, 这将日本法学教育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1)

而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 一些实用必修的课程在大部分法学院校只被列为选修课范畴, 而对于学生而言, 专业课才是必须认真学好的, 这使得学子们的知识构成单一化, 进而会影响教学质量。借鉴日本的法学教育课程设置, 笔者建议要在确定教学目基础之上, 针对目标选取教材和确定教程。

(二) 教学方式

日本大学法学教学偏重于基础理论的训练。其把与广泛的法律现象和政治现象有关的基础理论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讲课。讲课方式分大班讲授和分组教学两种。学年必修课大都采取大班上课, 大班可达三、五百人。教学以讲座为基础进行, 每一讲座的主讲人负责一门课程。日本属大陆法系, 讲授中注重阐明法学原理, 解释法典条文, 探讨法律问题。分组教学是一种讨论式的讲习方式。它不以消化课程讲授为目的, 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讨论由教授主持, 参加者必须修完某些课程, 题目由教授确定, 有的题目比较固定, 如《现代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等。有的大学法学部在教学计划中, 单独设置演习科目, 并规定相应的学分。所谓演习是在教师讲授和直接指导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主动学习方式。演习类似我国的课堂讨论。

而我国传统的法学讲学方法一般是授讲式, 灌输式, 这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在探索改善教育方面表现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会因此受挫,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只是注重理论的陈述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会淋漓尽致体现这一学科的意义的学科, 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体现法学这一专业的实际性意义。

(三) 高校法学教育的师资

老师对学生而言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老师指出的方向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在十字路口上的抉择, 所以教师的师德及其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日本大学中教师职称设有教授、助教授、讲师、助教。教授主要指导研究或从事研究, 助教授协助教授工作, 助教协助助教授或副教授工作, 讲师从事相当于教授或副教授的工作。二战后, 日本的教师队伍呈现出高学历的趋向。而在我国目前而言, 部分教师知识含量和知识深度都还有欠缺, 有些老师没有实践经验, 有些老师甚至完全实行教条主义, 老师的学历, 学术发表, 外语力, 专业知识的精通都需要从整体上提升。

(四) 学生数量

近年来我国法学院数量的“肆意”扩张现象直接影响到法学专业数量的增多以及大学生数量的境多, 但学生的整体素质却始终无法与其数量成正比。学生数量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在投选专业的盲目性的表现有父母包办安排选择的, 有乘着“热”劲进来的。

二、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首要是指发表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比起一般性的论文来更具逻辑论证, 经验验证, 观点“新颖”且符合学界的主流和基本看法, 科研是法学教育成功的重要表现, 科研的质量和数量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一个国家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而当前学术界的状况是很不容乐观的, 抄袭现象普遍存在。学者们的发表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注重深度和广度的扩展, 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兼容。 (2)

(一) 科研成果的定性

无论各种竞技的裁判还是法庭上的法官要做到完全地公平公正似乎是不可能的, 多少都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而像这种学术界的科研成果, 想要给其制定硬性的评定标准或者说给其硬性的定位就更难了, 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让审核过程公平公正化。

(二) 科研成功的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质量”, 这哲学理论的辨证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却不能完全适用于科研成果的发表上。虽然,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可是量变并非一定就可以质变, 现在学术界科研的发表不算少, 在量的方面是有所小成就的, 但是, 质量不过关。

三、高校法学教育制度

法学院教育和研究的一系列体制让我们从宏观, 中观, 微观地整体性去看到法学院的框架。无论是教育投资的体制还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体制对法学院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 拿教育投资体制来说, 我们的资金是用来扩建院校增加硬性设施还是用与研究经费。而教育体制的重要性从其对博士点的设置, 法学院教育的评估, 科研项目及评奖的影响就可以体现出来的, 人事管理的体制也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质量评价体系。

四、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总结

在中国内地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 法学教育界也迎来了空前的机遇。

(一) 经济的带动

中国法学教育界一直在改革, 虽然进度比较慢, 但也已经潜移默化地转向高校教育领域这一块, 高校人员的流动也将成为一个必然, 受市场收入差别的影响, 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基本保障。“金钱主义”“官位主义”已不再是我们法学专业择业的择重点, 个人兴趣爱好的择业将会给人才市场的选拔制度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现在各个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联系, 对内对外的学术交流也更加频繁, 这些都是为法学专业的择业提供了宽阔的就业前景。

(二) 制度的支持

法学教育制度模式的改革也给法学专业的前景带来了希望, 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结合, 这会使得法学专业的学生更早地与相关职业接轨, 有更多的体验与参与实践的机会, 这一理论与实践的加强为法律职业人员的能力提供了相对的保障。

综前所述, 当前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应该是承上启下的, 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任道重远, 而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前景也将是一片光明的, 我们处在了非常关键的时期,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我们这一代的使命。 (1) 明确我们法学教育的目的。我们古代就已总结出“传道, 授业, 解惑”的教学目的, 现今看来, 对于法学教育而言, “授业”是重中之重, 法律职业部门的培训机构与法律职业教育将形成统一体。 (2)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狭隘与教育制度的僵化使得我们的教学成果曾一度停滞, 这不仅是各大院校的问题, 必要的时候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进行适当地宏观调控。

(三) 抓住机遇接受挑战

时代给了我们舞台, 我们就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 成功来自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幸运, 百分之一的幸运应景给了我们, 如何抓住这一份幸运就得看我们的知识储备了。

摘要:本文考察了中国法学教育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对比了中国和日本法学教育状况, 同时对中日两个国家法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影响给予客观历史定位。文章针对学术界探讨的法学教育作了一定的概括并提出解决的建设性方法, 提出中国社会的发展给中国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简析了中国法学教育当前的历史使命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法学教育,发展趋势,改革

参考文献

①马卫华, 五艳娥.中日法学教育体制之比较.中国电力教育.2004, (4) :105.

上一篇:高校学生干部的成长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