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法学

2024-09-28

高职法学(精选12篇)

高职法学 篇1

一、高职法学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 高职教育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势头, 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 高职法学教育的发展却并不理想, 如何把握机遇, 准确定位, 成为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现状。高职法学教育要根据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认清它的特点, 改革现有的教育方法, 解决存在的问题, 探求一条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法学教育模式。

二、高职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在专业方面, 高职法学专业的设置并未完全脱离本科体系的布局, 很多都是本科专业的压缩型, 没有体现高职专业的特色。

(二) 在课程设置上, 高职法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围绕培养

复合型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而设置, 不能与本科教育模式相同, 要体现高职的特色, 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

(三) 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群体结构与个体素质不能满足教

学需要, 尤其是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短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仍不理想, 总体结构不尽合理, 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四) 生源类型复杂, 水平参差不齐。高职学校的生源与普通高

校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同一专业, 同一班级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相差可达100-200分以上。学生入学成绩的差异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问题, 如何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是高职教育中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高职法学教育模式创新

(一) 专业设置合理化

高职法学教育应依托行业, 适应社会需求, 按照行业的用人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设置、调整和优化专业, 努力提高专业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适应能力, 以保证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专业是学校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平台, 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我们要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立足于培养通晓法律又能胜任多种工作的通用人才, 适时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高职法学专业教育是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法学专门人才为目标。科学地规划高职法学专业建设, 认真处理好已有专业和准备设置专业的关系, 注重对传统专业的调整、改造和提升;要注意分析和了解社会各届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 正确面对学院自身的专业基础和建设能力, 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体系;要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整体发展的关系, 突出重点, 突出特色, 整体推进, 协调发展。

(二) 课程设置综合化

在高职法学的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课程的整合、综合化。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实用型的法律人才,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对专业的基础课与传统课程的教学可以根据专业特点, 进行必要的选择整合。为加强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 还可以考虑针对其未来职业需要开设实用性、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高职法学教育中应强调刑法、民商法、诉讼法等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实用知识的学习, 对于其它科目可以通过法学概论课来了解其基本体系, 使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掌握必备的职业能力, 以“必需”和“够用”为度, 进行理论教学改革。

(三) 教学观念现代化

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 这在社会发展的初期、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的年代还可以适用, 但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 这种状况已经很难适应了。特别对于高职的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无论是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 都要特别注意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法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每年都有很多的法律法规在不断更新, 因此,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会学生能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

(四) 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职法学教育应走“理论实践并行”之路, 在教学安排方面, 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使理论课与专业基础课齐头并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作中介才能得到充发体现, 案例教学法正是适应这种先进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 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同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 增进教学相长, 达到教与学双赢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以采用多种组织形式, 例如课堂案例讨论, 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后, 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 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师生共同探讨,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 还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 如模拟法庭的方式进行案例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案件当事人, 如法官、律师、原告、被告等, 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 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把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满足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用人需求。

四、建设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一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要突出技能训练环节的比重, 要求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 尽量缩短甚至不需要适应周期, 这就要求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如兼有律师等法务工作的在编教师。他们不仅要学高、德高, 而且要技能高, 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了解司法实践中存在的疑难、亟待解决的问题, 选取真实案例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出具有独特的专业思维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同时, 对于高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作为教师应该予以正视、善待, 对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给予关照和鼓励, 努力发现这类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法学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要:本文从高职法学教育的现状入手, 分析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及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法学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石贤平.高职法律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36.

[2]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

[3]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 东方出版中心, 2001.19-20

高职法学 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加深,高校经历了几轮大规模的扩招,在校人数持续增长,社会适龄生源逐年减少,就业形式愈发地不容乐观。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推进,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法律类高职毕业生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受到了较大的排斥和冲击,这给我国法律类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十分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如何面对挑战,渡过难关,成为了高职法律院校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一、高职法学教育的现状

(一)市场需求不够明确

高职教育得益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近年来发展十分迅猛。许多中等学校在升为高职院校后,也增设了法学专业。但由于其对法律专业人才市场的环境和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尚不成熟,便形成很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导致了在增加生源、扩大规模的同时,教学质量反而下降,就业形式堪忧。故此,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必须考虑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只有合理地设置专业,才能提高办学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将学生、学校和社会三者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及适龄生源的递减,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始面临生源危机。许多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已在招考录取中不断降低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这种行为虽然满足了生源数量的要求,但却使得生源质量在持续下降。这种相对门槛较低的生源准入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法学教育的成效。因为法律职业其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对法律不渝的信念、成熟的心智、完备的法学理论。

相关信息案例教学法在中职《经济法》课程中应用的具体“假论文”背后有什么真问题(共3篇)浅论学习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浅谈和谐文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探析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怎样写研究性论文撰写方法(共3篇)运用政治理论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区分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意义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特质。因此,法学教育,最主要是对法律人进行全方位的高素质教育,这种教育的.内容包括对法律的执着信念、伦理精神、人文情怀、专业理论的储备、心理素质以及行事方式等。而在高职院校环境中,学生素质与本科生相比,普遍接受能力较低、学风纪律散漫,极大地影响了法律专业的教育质量。

(三)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的法学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虽然各方面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的师资力量相比仍显单薄,尤其是对兼具较高理论水平及丰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类人才的缺乏。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大多更愿意跳槽,转入高等学府,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对骨干力量的进一步缺乏,削弱了教学力量,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管理等原因,教学设施和手段也相对高校较为落后,教学规模难以成形。

二、高职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不够明确

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义是 :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以基本技能训练和提高职业综合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质为目标。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产出质量无法和高校抗衡,法学界有些学者认为应当取消高职层次的法学教育,从而提高法学教育的整体水平。谢晖教授:“高等法学教育目标: 精英还是大众?”高职法学教育的现状可谓是危机四伏,因此,只有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新,突出其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特色,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质应用型人才,才能捍卫自己在国家法学教育体系中地位。

(二)精英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精英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法律教育的精英化趋势也日渐明显。徐显明教授指出:“未来的法律教育应该向精英化方向发展”;司法部在发出公告,在之后的国家司法考试政策将有所变化。政策规定,报名者需“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这样的规定让高职法律毕业生无法参加司法考试,法律的精英化教育趋势使高职法学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挑战,前途命运堪忧。

(三)毕业生就业困难

失去了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意味着专科法学毕业生失去了很大的可能就业资本。为了从事相关职业、获得更多的机会,高职法学生不得不继续求学,以获得司法考试要求的本科学历。求学的主要途径是自学考试和专升本。但由于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无法完成相关学业。这部分失去先机的学生在与本科生进行竞争时,则需要面对更大的压力。而大部分司法机关及律师事务所在招聘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及律师助理等职位时都要求被聘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法律职业资格。即使是招聘书记员、企业法务人员,或者司法机关在招聘司法警察时,大多也对本科学历提出了基础要求,这成为了高职法学毕业生进入法律服务领域的极大障碍。

三、高职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一)高职法学教育的方向定位

基于教育部文件对高职法学教育给出的明确定位,高职法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基层法律服务培养辅助性法律人员。所谓辅助性法律人员,主要是指承担法律辅助性工作或从事基层事务性法律工作的人员,如书记员、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律师助理、法律基层服务所工作人员、速录员以及企业法务人员等。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始终是存在区别的。譬如,根据《法官法》、《检察官法》以及《律师法》规定,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具有法学本科以上学历。因此高职教育便不能定位于培养此类高级专业人才上,而应立足于法律辅助人才的培养,这应该是高职法学教育不同于法律精英教育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通过这种明确的目标定位,高职法学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应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书记员、法律辅助人员等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从而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高职法学教育的发展路径

1、高职法律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一,开展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不仅仅需要专业领域的学术能力,更需要多元化、跨专业的复合型能力加以辅助。如果一个毕业生没有足够突出的综合应变能力,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便很难在人群中显露优势甚至只能被淘汰。为此,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性,使我国的高职法学教育从专业的理论型教育,过渡到具有高职特色的应用型教育。适应市场需求的法学人才应尽可能兼收并蓄,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也应掌握其它相关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与法律职业联系紧密的领域,如财会、金融、计算机、外语等。只有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转变,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第二,符合职业化需求的专业设置。高职法律教育应从定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辅助性法律职业需求为导向,综合考量,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不断地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法律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对开设专业的设置,以获得最优化的专业层次,培养出业内紧缺的专业化的多职能辅助性人才。

第三,不断拓展的专业方向。目前,高职法学院校普遍设置的法律专业主要包含法律事务、法律文秘、公安管理等,专业方向相对较少,对应的就业面也相对狭隘。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各个方向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的需求,各高职院校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将前瞻性的目光结合科学的预判,开设更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如行政管理、社区管理、安全保卫、法律财会等。不仅能使毕业生的就职领域更广,同时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拓展与细化,培养出适应性更强、竞争力更大的毕业生。

第四,课程体系的完善合理化。高职法律教育应始终以培养辅助型目标人才为主旨设置教学大纲及课程体系。针对毕业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增加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实践实训课程,减少专业性过高的理论课程,以加强高职学生法律辅助型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其获得更高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运用能力。

第五,主动探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由于法学极强的实践性特点,法学教育也应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型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譬如结合情境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把在现实职场中可能面临的典型问题和案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其身临其境地面对困难,以增强学生日后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法律教育由于强调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任教的法学教师应有一定的有从事法律社会服务的经验,并且能够将法律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领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逐步培训一支既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能够传授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足以指导学生从事法律实务的双师型的法律教师队伍。法学教师在职业教育生涯中,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还应考取司法考试资格证书或其他相关职业证书,并且要在社会上从事一定量的法律服务工作,从而不断地汲取、丰富自身的实务经验,提高自己在领域内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可选择聘请司法实践部门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定期开展讲座等,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指导。

3、探索学校与社会间的多方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场地:

高职法律院校应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以加强对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应用型能力。一方面,应加强校园内部实训场地的建设与课程的增设。例如创建模拟法庭、法律诊所、速录实训室等场地,并制定教学计划,分配相应的课时和学分,模拟就业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另一方面,要努力尝试与社会各方合作,争取校外实训机会。例如通过与司法机关、大型律师事务所、经济实体等机构进行合作,搭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或提供校外实习经历等,为学生增加社会实践训练。这样不仅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堂内外,实现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对接,还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工作机会,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生源和筛选、考察机会。

高职法学 篇3

关键词:法学 实践性 教学模式

在当前法学教育中,理论教学占据了几乎全部的教学时间,其经典模式为“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教师仅仅就理论进行系统的阐释,而没有从法学学科本身的实践性、技术性出发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是使教学更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而社会真正需求的是应用型法学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为此我们必需实现从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向实践性法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实践性的课堂教学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和实际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各种技能、从而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本课题组成员都一直在采用这种方法,并充分研討,不断探索与总结,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案例选择方面,从案例集中挑选的案例对同学们吸引力往往不够,这些案例似乎不够真实。从两方面选择的案例深受同学们喜欢:一是当前发生的大案要案,由于这样的案件社会影响力大,同学们也尤为关注,这样的案件更能为热血青年关注,更能锤炼同学们的爱国情操、民族气节,这样的话,课堂气氛自然热烈。二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极易遇到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较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多少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更真实,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学到许多维权的本领。具体开展教学,可以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布置案情,以给同学们课后有充分的讨论时间,层层设问也给他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上节课的悬念悬而未绝也能吸引同学们下节课更为专心致志,这样的话还可以防止学生逃课。在案情布置过程中,多以现身说法,将自己融入其中,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物、地点,适当引用名人名言、民间俗语,适当采用夸张等手法来渲染感情、烘托气氛。同学们思考、讨论过后,开始回答问题。为了烘托气氛,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判断,让同学们一个一个地来分析讲理由。采取的抢答制,第一位同学回答以后下一位同学可以对前面同学的观点进行批驳与补充,逐一批驳、逐一补充。为了同学们更有参与的积极性,同学们回答后,可以客观地给个分数以计入平时成绩。分析、讨论的结果渐趋明朗时,往往是两大主流观点居多。这时开始分析总结,通常是三方面分析。比如一个典型的买卖合同案例,可以从买方、卖方以及法官的角度进行三方面分析,从而教会同学们如何实现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综合运用法理、情理、与道理讲得同学们心服口服。

2.启发式教学。要做好启发式教学,就必须结合案例进行有目的、有针对和有技巧的设问,用问题引起同学们思考,在问题的解答中理解、运用相关知识点,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同学们喜欢。启发式教学必须要选择可供思考的材料,这就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和生动性,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台阶,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猜测,提倡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不定条条框框,鼓励学员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例如合同生效的条件,合同成立是一个事实问题,而生效则涉及法律问题,不同的人或在不同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是有差异的,但有何差异,通过和生活当中实例相联系,使学生在心中提出疑问。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也要注意讲究方法,一般可以采用提问式方法,启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目的是通过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能够主动地思考解决的方法。

3.社会化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去法院庭审现场旁听,或邀请实习法院将简单的案件放到学校模拟法庭来审理。组织学生进行旁听,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学习法律的兴趣,同时能使同学们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另外,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途径地开展社会化教学,如聘请知名法学家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定期来校讲学;邀请知名律师、法官、检察官来校介绍办案经验和技巧,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等等。

二、实践性的专业实习

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实训教学基地,帮助学生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的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等可以作为校内实训基地,而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可与教师实践基地、学生实习基地、毕业生基地之中进行考虑,以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养成的场所。

1.校内实训。

(1)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一个法律援助和咨询机构,对内,则是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基地。援助中心以接听电话、接待来访等形式提供各种法律咨询服务,并对外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全部工作都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接受严格的法律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参加法律援助等活动,学生以准司法工作者的身份参与案件,增长见识,接受锻炼。

(2)模拟法庭。在广大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中,基本上都设了模拟法庭,但很多高校的模拟法庭利用率不高,似乎是摆设,供上级检查用。有的倒是一学期下来开庭几次,但效果也是不理想,更具有表演性而缺乏实战型。为此,我们不仅要把模拟法庭用起来而且要把它用好,加速实现模拟性法庭向实战性法庭的转变。通过模拟法庭演练,增强学生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其法律职业技能。它的基本途径则是以类似于司法工作者的身份参加模拟的司法工作。

2.校外实习。实习是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工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重要的渠道。实习有见习和顶岗实习,无论是哪种,都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实习的开展可能会存在各种困难,现在很多高校的学生实习都处于“放羊”状态。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始终从学生成才角度考虑,不断拓宽实习渠道,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终会取得实践性效果的。

高职法学 篇4

(一) 国内“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成, 具有起步晚、基础薄的特点。目前, 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 40岁以下年轻教师的比例占大多数, 而这些年轻教师主要来自普通的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其中大部分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 往往缺少实战经验, 科研实力明显薄弱, 技术应用能力低下。教学中习惯于本本主义, 缺少实际案例的辅佐。由此形成了理论型教师居多, 实践型教师比例偏低的状况。二是对高职教育存在传统性偏见, 重视程度不足, 再加上高职院校运作机制的不完善, 使得师资流动性大。三是“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 很难留住理论知识雄厚和技能高超的双重型人才。四是职称评定方式单一, 大部分都沿用了普通高校的师资评定标准, 缺乏灵活性。

(二) 国外“双师型”教师培养概况

国外法学职业教育之所以成功, 一方面是由于其起步早, 基础好之外, 另一方面是其具备一整套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美国采取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证书制。美国从事教育的门槛很高, 相应的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也很高。其中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求必须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 并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职业技术证书并非终身制, 教师定期还要参加一次教师资格考核, 并取得当期的任教合格证书。德国与美国任职资格正好相反, 实行终身职业师。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 有5年以上工龄, 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 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才能获得终身职业身份。日本对“双师型”职业教师采用职业训练指导员称谓。它是指具有技术专业, 即机械、电工、家电维修等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双专业教师。

二、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瓶颈

(一) 配套制度的缺失

要建立一支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是要求有一套科学、规范、合理、适度且为个体所认可的, 操作性强的资格认定标准体系, 否则只能纸上谈兵, 最终流于空谈。二是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否则无法起到约束和制约作用, 也无法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尽管目前已经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上了日程, 但并未形成相应的培养培训环境, 培养模式基本上还是学校式、学科式的, 缺少功能齐全、软件丰富的模拟实验室和培训基地, 无法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优良的可操作的平台。

(二)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法学职业院校除了要完成国家教育部要求的主干法学课程教学以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务实践操作能力。仅就学校的课程设置而言, 就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实训课程, 比如刑事诉讼实训、民事诉讼实训和行政诉讼实训课, 但是课时的安排也往往少于主干部门法学的课时;在教材的选用上也没有统一的规定, 一般都是由授课教师自己选定, 缺少规范性;学校方面也没有配备适合的教学设备, 甚至无法提供课外实践活动。

(三) 师资结构不合理, 专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 人才流动快

教师年轻化速度发展过快, 缺少“中流砥柱型”教师高校毕业生多, 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教师的少;低学历教师多, 高学历教师少;职称配备不均匀, 中低级职称教师比例明显多于高级职称;教师综合能力方面参差不齐, 普通教师多, 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少。在职称评聘过程中仅以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为评定标准。由此造成了高职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之下, 难以对知识、技能结构的进行系统梳理与熟练掌握。

三、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

(一) 发挥国家或政府的指导作用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各地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状况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各自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各院校“量身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中、长、短期规划, 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制度上给予倾斜和保障。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及强大的智力支持, 为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 为“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提供政策支持, 使“双师”资质的认定有法可依;奖惩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 努力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 以此增强教师的自我实现感;加大各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比如可以由教育部统筹, 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和完善专业的高职教师培训院校和培训基地, 按需向高职院校输送优秀的师资力量。

(二) 发挥高职院校的主导作用

1. 制定培训计划, 强化培训力度。

学校提供大环境, 创造机会和条件, 每年保证输送一批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进行校外培训;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建立继续教育培训体制, 针对教师的专业和自身情况, 参考年龄、学历和经历量体裁衣般的制定可行性培训计划。比如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每年都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为教师提供职后继续教育培训平台, 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师的理论知识, 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学校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采取各种灵活的方法, 包括“请进来”和“外出学”的、面授和远程教学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以及到兄弟院校补充学习理论知识和到司法实践部门学习实践技能等等。

2. 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加大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情报资料等方面的投入, 有组织的开展科研活动, 多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模拟法庭, 尽可能多的创造法庭审判的旁听机会, 加强与公、检、法以及各地区的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合作, 使理论实践化, 使实践理论化, 以此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充分发扬学院各教研部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以老带新, 开展互帮互学活动;有条件的可以邀请法学专家定期培训、讲座, 或者聘请公检法司工作人员交流指导等方法,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学校可以和关系密切的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以其作为实训基地, 定期选派一些教师实践锻炼, 尤其是律师事务所, 可以吸纳优秀教师为其兼职律师, 受理或者协助受理一些案件, 帮助教师积累经验, 以此提高教师处理案件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不仅要具有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 还要大力聘请行业内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法律人士来做兼职教师。建立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 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另外, 法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学科性质纵向不仅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横向要求教师除了掌握法学专业知识以外, 还要求教师了解、熟悉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比如医学、心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等。高职法学院校教师更加需要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此, 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 除了要引进优秀的法律人才, 更要广纳贤士, 积极吸收、引进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 充实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发挥高职教师的自我能动作用

教师要更新传统观念, 注重吸收高职教育理念的精髓。以培养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己任, 通过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等活动, 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向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变。通过不断学习, 尽力做到一专多能, 既能进行理论教学, 又能从事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莎莎.国外“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 2007 (6)

[2]刘国良, 李新生.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 2004 (10)

[3]杨振升.谈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内涵及培养[J].师资队伍建设, 2005 (17)

[4]张海琼.以科研开发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5]杨世鉴, 杨敬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探析与实践[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7)

[6]王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与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1)

全国著名法学院校及法学教授 篇5

法学院没有本科排名和研究生排名之分,一般是按照教学质量、教授的知名度、就业等等进行排名,另外法学院的各个专业的排名情况也很重要,特别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注意专业上的排名,如武汉大学在国际法、环境法方面是在全国遥遥领先的,北大的刑法、行政法、法理学等等,人大的民商法。

2011年全国大学法学院排名 1中国人民大学 2北京大学 3中国政法大学 4武汉大学 5清华大学 6吉林大学 7复旦大学 8中山大学 9厦门大学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1西南政法大学 12南京大学 13南开大学 14浙江大学 15西北政法大学 16华东政法大学 17山东大学 18北京师范大学

19华中师范大学 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国内名校法学专业院校的不同发展历程,学科发展的侧重,特色。

一、老牌劲旅,雄风不减

昔日名扬四海的“五院四系”,堪称法学界的老牌劲旅,他们欣逢盛世,在激昂奋进的发展中在法学领域独领风骚,雄风不减。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2006年法学专业全国各院校综合排名中,脱胎于“五院四系”的9所高校中,仍有8所雄霸前八名的宝座。

中国人民大学——老牌法学强校,民商法实力最强

人大法学院是在作为“五院四系”之一的人大法律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老牌的法学强校,拥有宪法和行政法、刑法、民商法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民商法实力最强。名次 法学院系 一级国重 二级国重 一级博点 教授数 学术权威个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是 4(1新增)一批 69 王利明、陈卫东、高铭暄等16 2 北京大学法学院 是 4 一批 46 朱苏力、陈兴良、贺卫方等16 3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是 2 一批 100+ 马怀德、卞建琳、徐显明等14 4 武汉大学法学院 否 2 一批 36 余劲松、余延满、曾令良等8 5 西南政法大学 否 2(1新增)一批 50- 李开国、李昌麟、龙宗智等6 6 吉林大学法学院 否 2(1新增)二批 29 张文显、邓正来、姚建宗、霍存福4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否 1新增 二批 44 吴汉东、范忠信、覃有土等5 8 厦门大学法学院 否 1 二批 28 徐国栋、邱兴隆、陈安、朱崇实4 9 华东政法大学 否 1新增 二批 30+ 何勤华、顾耕耘2(或有童之伟)10 清华大学法学院 否 无 自审二批 26 张明楷、张卫平、王保树等11 1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否 无 二批 20 公丕祥、李浩2 12 复旦大学法学院 否 无 否(2二级)23 李昌道、张乃根、章武生3 13 浙江大学法学院 否 无 否(2二级)16 林来梵、孙笑侠、胡建淼3 14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 否 1 否(2二级)13 沈四宝1 15 山东大学法学院 否 无 否(3二级)22 0 16 南京大学法学院 否 无 否(1二级)20 范健、李友根2 17 湘潭大学法学院 否 无 否(2二级)20 胡旭晟1 18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 否 无 否(1二级)16 叶必丰、郑成良2 19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否 无 否(1二级)14 司玉琢1 20 西北政法大学 否 无 否(0二级)30+ 陈明华、汪世荣2 注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有十余名返聘老教授。

注2:五所政法院系的专职法学教授数目只能毛估。

注3: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否新增二级国重还有待考察,表中均计现有学科。

注4:中国政法仅有二个二级国重,即评为一级国重——略显牵强。

注5:中国政法等院系刑法未获二级国重,吉林大学却意外收获之——难道张文显发力?

注6:中南政法自称有44教授,是否少计? 注7:清华大学法学院如获得民商二级国重,其排名应攀升至第七位。

注8:本排名以重点学科和博士点的指标为主要依据,兼顾师资力量。

注9: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一级学科博士点是清华大学依权限自行审批的,非教育部审批。

注10:山东大学虽拥有三个二级博点,但无大腕,故排名相应降低。

注11:没有博点的西北政法入围主要是基于同情,另看重其教授数目较多。

结论1:从一级国重的比拼来看,人大、北大和法大已经是不争的第一集团。

结论2:武大法学院与西南、吉大,以及其后的中南、厦大法学院、华东、清华法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构成了第二集团。

结论3:人大、武大(或许还有吉大)仍然凭老教授支撑,未来不容乐观。

高职法学 篇6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 英语语法 学习误区 分析对策

目前,在有限的英语教学时间内,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师很难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既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又增加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艺术类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且也习惯了汉语的语言环境,加之已经有独立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彻底放弃学习语法规则,而是单纯地学习英语,这或许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最关键的是,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英语语法的学习一直存在形势落后和方法陈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高职英语语法学习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总结,并研究和探索出相应的对策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1.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师的认识误区

我国的一部分艺术类高职学校,有的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合并转型而来的,所以在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还停留在中专的层次阶段,没能得到及时的提升。老师偏向于讲授知识和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从而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还有一部分艺术类高职教师仍持有传统的教学理念,依旧是教师在台上机械讲解,学生在台下机械操练。在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比较差,也不太愿意去学习英语语法,这样也就导致了教师的消极教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讲课,学生为了考试毕业而学习,从而艺术类高职英语语法学习就陷入了一个僵局。另外还有一种教师的认识误区是与上述情况相反的,有的艺术类高职教师认为学生的语法在中学的时候学得差不多了,在现阶段就不需要再去学了,转而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有教师认为口语教学相比于语法教学更能活跃课堂的气氛。虽然中学时学习过一些英语语法,但是那些语法知识都太过浅显单一。在大学阶段,学生将会面临更加高难度的阅读任务和写作要求,因此对于英语语法的学习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如果这时不在英语语法知识上下苦功夫去深入学习,那么在英语的其他方面,自身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英语的语法教学不单单是教授语法规则,同时还要通过学习语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句意。虽然二者是不同的范畴,但是并不冲突。其实,英语语法的学习同其他知识的学习是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发现去寻求规律,然后重组规律的过程。这里不仅仅包括句法规则和词义的重组,也包括语用知识,这些都将影响到英语知识系统的整体性,所以必须得去学习英语语法知识。

2.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的误区

在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授课的主体。一些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误区肯定会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

2.1语言的本质,交际功能,没有在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中得到体现

在以前艺术类高职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靠教师去讲解。教师授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解语法规则,偏向于对语法体系完整性的把握。教学环节比较传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教师教授语法规则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第二,学生机械式地学习,并反复进行;第三,学生课后死记硬背所学的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快速掌握语法规则和概念,开拓思路,使之调理清晰,还能让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规范。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却将词、语境和语法之间的关系分开,单独地对待语法知识,将其作为单个知识目标,也就弱化了英语语法的交际功能。教师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的时候,往往只重视语法规则,交际功能和词、语境等方面都被忽略了,也没有考虑教学中所举例子的语境问题。在写作和阅读等技能中,语法是贯穿始终,而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方式却他们分开来讲解。这就直接导致英语语法学得好的学生,对阅读理解中的难句和长句却难以理解,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也不能正确流利地写出复合句。

2.2忽略英语语法教学

根据最新的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将作为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这也就从客观上忽略了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些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师在英语语法教学方面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英语的语用性,也就显现不出英语语法教學的意义,使英语教学课堂变得越来越沉闷,导致学生失去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英语教材太过单一,往往不同类型专业的英语教材却是一样的,在语法编排上也显得过于刻板,也脱离了现实生活,使本就枯燥的英语语法教材更加乏味。而平时的语法练习又过于死板,太强调用法反而忽视了实际的运用,这也导致教师对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语法知识这两者关系的难以把握。

3.艺术类英语语法学习的对策

3.1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

高职法学 篇7

关键词:法学,高职院校,授课,质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 青年教师的队伍逐年扩大。青年教师不仅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希望, 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法学高职院校中, 青年教师的比重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青年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 但传授知识与认识知识是不同的, 他们往往课堂教学经验不足, 或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导致授课质量严重下降。

一、影响授课质量的瓶颈

1. 青年教师大都刚走出校园, 虽然具有较扎实的专业课功底, 且思维活跃, 眼界开阔。但毕竟是刚刚步入社会, 心理节奏还没有调试好, 教学重点抓不住, 教学方法也略显陈旧, 再加上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能力欠缺。本来法学课程的内容就枯燥乏味, 且抽象难懂, 如果授课过程中教师照本宣科, 语言严肃, 态度呆板, 没有活跃的课堂氛围, 很难想象整节课下来, 必定出现教师“慷慨激昂”, 学生“呼噜声不断”的状况。同时, 又缺乏与学生的交流, 只管教授设定好的教学计划内容, 对学生课堂表现不管不顾, 听之任之。因为有些法学教师都具有双师资格, 一边在校内教课, 一边在校外做兼职律师, 这也会导致个别教师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总之明显表现就是:教学经历投入不足, 责任心不强。

2. 对学生而言, 也明显存在着:学习精力投入不足, 进取心不强, “混”文凭, “熬”毕业的问题。大多数进入高职就学的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 分值不高的学生, 从入学第一天, 他们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想法, 从来没有给自己重新定位, 决心要好好学习。所以抱有这种心态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学习不上心, 没有学习兴趣, 迟到早退缺课;上课不专心, 玩手机, 看小说, 看电影, 打瞌睡;甚至沉迷于网络, 哪天上哪一科专业课都不知道;平时不学习, 考试临时抱佛脚, 还有甚者抱有考试靠打小抄作弊蒙混过关。

二、提高授课质量的措施

1.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既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就应该具备整体操控课堂教学的能力。一改单一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是单方向的, 一堂课教师从头讲到尾, 学生被动听课。比如一个法律术语的概念, 特征, 相关概念之间的比较等等, 教师“填鸭式”的讲授完毕之后, 根本不管学生是否接受, 是否理解领会, 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 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凑, 无法引起学生对法律的兴趣。所以, 教师欲提高授课质量, 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即应从满堂灌式改为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等, 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他们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模式。开拓新的教学思路,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 作为青年教师, 除了要具备把握教材的能力, 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 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还应当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秩序和氛围, 保证课堂教学井然有序的进行, 还要具备随时准备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突发状况的能力。

2. 以学生为本位, 一切为了学生, 拉近与他们的之间的距离。没有学生的“学”, 就没所谓教师的“教”, 二者之间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欲提高授课质量,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 了解他们的心理, 并不是讲完自己所备课程就了事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自己的表述是否利于学生掌握。自己的语速是快还是慢, 学会能否接受;讲课的音量是否合适, 后排的同学能否听见;自己讲授的理论知识学生是否听明白了, 是否领会理解了;课件的制作学生能否看清楚, 音频能否听清楚, 能不能看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等等。其次, 注意学生的听课状态。认真听课的, 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偷懒开小差的, 给其警示提醒;对有疑问困惑的同学个别指导等等。第三, 授课过程灵活多变, 不应该把自己定位在讲台上, 应该根据知识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时不时地到讲台下走动走动, 再配以幽默风趣的语言, 把枯燥乏味的法言法语变成易于同学们理解接受的语言, 再加上一些肢体动作, 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从而使教学效果妙不可言。只有尊生爱生, 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他们的情感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博采众长, 继续发扬“老带新”的教学传统。青年教师对工作有激情有热情, 但是缺少的就是实战的教学经历和授课经验。对于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来说, 听课是熟悉各个教学环节, 把握教学内容, 学习掌控课堂方法, 尽快提高自己授课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法学课程内容晦涩难懂, 即便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 法条拈手即来, 如果不能很好的领会到法律的精髓, 法律制定宗旨, 任何一门法学课程都无法讲解的深刻透彻。而这些知识的获得不仅需要靠自己长期刻苦努力的钻研探索以外, 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听取有深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和教诲, 既要多听讲授相同课程的教师的课, 在教材相同, 课程进度相同的前提下, 授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反映都会有所不同, 从中可以学习优秀的课程设计方案, 参考教学风格;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多听不同专业课教师的课, 法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他和其他科目都是融会贯通的, 多听相关专业的课程, 可以使年轻教师扩展视野, 了解到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状况, 学到先进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己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认识水平。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师责任心的体现。只有成功的驾驭掌控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地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让每个学生热爱学习法律知识, 自觉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成绩提高了, 教师教学成功了, 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稳步上升, 发展才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王文丽.浅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能力[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

[2]唐荣波, 卢燕.浅谈高职院校教师课堂质量提升[J].统计与管理, 2013 (3) .

[3]钱翠.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几点体会[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07) .

关于高职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分析 篇8

关键词:特色教学,交互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践式教学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法学教育作为当前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 高职法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尽管近几年我国高职法学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在具体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特别是法学教育教学方法的陈旧和落后, 更是给我国高职法学教育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当前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越来越迫切的新形势下, 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更要加快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确保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法律专业型人才。

一、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法学教学方法

(一) 在当前高职法学教学中, 需要提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将课堂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法学专业教育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也能够更好的完成法学教学的任务。

(二) 在法学教育教学中, 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 需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选择上, 可以借鉴好的教学方法, 但在借鉴过程中需要打造具有自身的特色, 根据其现有的土壤和条件来做好移值工作。即高职院校法学教育教学方法需要重视自身的特色, 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

(三) 在高职法学教育工作中, 需要形成一套较为完善和实用的法学教育体系, 确保教学方法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和特色性, 众多教学方法并没有主次之分, 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分别对待和选择, 并使各种方法能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各高职法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和配合, 做到资源的共享, 这样才能进一步对法学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实行交互式教学

(一) 在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 通过一些小的法律轶事和法律案件片断来对讲解所学内容, 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充分的发挥指引作用, 引导学生对所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而激发其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二)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职法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则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丰各中先进的教学工具已在高职学校中普遍应用, 这对于法学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法学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在法学理论教学中, 教师要授课过程中可以能完这对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 从而带给学生听觉和社觉上的震撼, 以生动和逼真的形象和画面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进一步对法学的深奥性进行深入研究。

(三) 在交互式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法学教学和学习的氛围, 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 同时还要打造交互式教学的平台, 为师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沟能宾机会, 从而将交互式教学的优势更好的体现出来,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其良好的法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 在交互式教学中, 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认识到高职法学教育对专业性和实践性的高要求, 其自身具有其他普遍高等教育学生所无法具有的优势, 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树立明确的目标, 燃起希望, 使其成为学好法律知识的动力, 从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法律人才。

三、重视实际与理论的结合, 实行案例式教学法

(一) 组织相关教育者编写相应的案例题库作为知识储备, 与课堂教学配套使用。教育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 如可以先讲授有关法学内容, 然后再下发一些相关案例来督促学生的进一步深入, 也可以先下发相关案例, 然后启发学生从中寻找问题, 解决问题。无论是哪种形式, 都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二) 目前电视节目占各类法律节目较多, 节目的案例不仅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 通过专家学者对其中法理的分析点评和诠释, 将法律生动地展示给了观众, 社会效益极大。因此在高职法学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以上类似法治节目的案例分析, 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三) 法学教育者可以就相关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 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讨论和辩论之后, 法学教育者应该就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向学生做相应的讲解和引导, 并可要求学生就案例分析情况写出相应的法律文书或法律解决意见。

四、学以致用, 实行实践式教学方法

这里提到的实践式教学方法, 类似于很多法学教育工作者口中的“诊所式教学”。法学专业的学生需要从教师指导下的实践中学习运用法律的技能。该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法学教育模式。但笔者认为这种“诊所式”教学方法应该是广义上的, 包括一切实践性质的教学方法, 如模拟法庭、司法机关实习、法律志愿者活动以及法律辩论赛等等形式。高职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法律应用能力, 熟悉常用法律法规并能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 解决各种纠纷, 能够撰写各种法律文书, 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所以, 实践式教学方法是实现高职法学教育目标, 培养合格高职法律人才的必由之路。

结束语

总体上来说, 高职法学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的法律人才, 与一般高校的法学教育存在一定差别, 高职法学教育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努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 推动高职法学教育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玉军.略论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J].政法论丛, 2014-02-10.

[2]张巍.法学教育定位之误区及其理性认识[J].前沿, 2010-04-25.

高职法学 篇9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模拟法庭,师资建设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在高校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大范围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还可以促进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自律性,促进高校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力度,对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学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03至2007年,教育部先后开展了五届精品课程遴选。通过对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几年建设成果的分析显示,本科院校,尤其是一流的本科院校的精品课程占据国家级精品课程构成体系的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院校特别是一流的高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的学术积淀。相应的,高职高专类的院校在精品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则明显偏低。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精品课程建设同样是其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已任,其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存在明显差异,课程教学也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等特点,其精品课程建设应当有其自身的规律以及特定的内容和目标。对此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就成了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这一研究对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总体办学水平,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拟对上述各项课程建设的相关理论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从教材建设开始,从目前正式出版的各部门法教材来分析,高职教材基本沿用本科教材体系,其缺陷在于理论性强,案例、习题少,缺乏实践性;教材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而且,教材知识更新慢,内容陈旧;远远跟不上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步伐。此外,目前出版的高校教材绝大多数是纸质教材,且以单本主教材为主,教师、学生的配套用书很少,无法适应高职学生的知识性、技能性训练。笔者认为,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

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要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致力于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充分体现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前沿性、趣味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努力营造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条件和环境,并及时更新,保持先进,使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要体现在教材载体形式的立体化(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而且还要体现出教材使用方式的立体化(包括课堂教学教材、课外自学教材、复习备考教材、试题库或试卷库等)、教材涵盖教学环节的立体化(包括理论教学教材、案例教学教材、模拟法庭教学教材等)以及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包括传统内容、现代内容、相关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学术的发展趋势等),并且将这些观念贯彻在教材建设的实践中。

2. 精品课程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而法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法学专业的教材不仅要有法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系统阐述,其实践性要求也要高于一般学科。而且,教材必须符合该层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做到重点突出,概念准确,层次分明、文字流畅,语言通俗,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同时,还要考虑到课程之间的衔接以及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为此,对教材内容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反复权衡和精挑细选。

3. 精品教材必须来源于成功的教学实践。

精品教材必须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整体的教学解决方案,提供一个全程的教学服务,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它不是各种概念、理论或者法条的简单拼凑、组合,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真正地参与到学校教学改革中去。

4. 课件及课程网站建设。

伴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教材载体形式也走向多样化。有许多包含有抽象难懂的理论或是与司法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光靠纸质教材上的介绍和教师的口述往往难以将其知识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而通过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于一体的多媒体CAI课件却能很容易地做到。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的认识视野,帮助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有助于展现先进的教学内容,也缓解了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而引起的矛盾。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课程网站的建设成为教材建设的一项新内容。课程网站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网络成为课程教学的第二课堂,学生可通过课程网络平台自主汲取新知、提高素质,教师与学生由面对面的教学转变为多种形式的互动。

二、营造精品课堂

课堂是课程建设的最主要的平台,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它不仅指通常的教室,也包括模拟法庭、实训基地等。课堂效率的提高对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这一转变,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体现在直接传授知识和对知识“讲深讲透”的直接形式上,而体现在进行周密、科学的教学设计和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的更高层次的间接形式上。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从被动听讲的从属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地位。

2. 实现媒体作用的转变。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媒体(实物、图片等),还是现代的教学媒体(如录像、课件),都要从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常见的教学现象是:当教师讲授知识遇到难点时,往往借助媒体(传统的或者现代的)加以说明。在这种“讲解+媒体”的模式中,媒体仅仅是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它虽能化难为易,有利于讲清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享受”现成结论,其被动听讲、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依然如故,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而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庖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会抽象、概括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实现这种媒体作用的转变已是越来越为便捷。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教无定法”是指在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不能按一个模式用同一种方法来教。“贵在得法”是指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要熟悉教学的规律和教学原则。教育是艺术,一个精品课堂犹如电视节目演播室,教师是主持人,学生是观众。一个成功的节目应是:主持人运用丰富的语言,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观众踊跃地参与。一堂成功的课必须有师生互动,教师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有多媒体、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并且衔接自然。优秀的教师会照顾大多数学生,既要解决吃不饱,又要顾及接受不了的学生群体,课堂中不能让这两部分人无所事事,分散注意力。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探讨问题的场所,而不是在灌输什么。精品课程的教学理念应是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在法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充分地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法庭甚至法学诊所式教学方法,以改变以往枯燥、满堂灌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双方在教学和学习中都感到身心愉悦。

4.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要做到与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理论相呼应并反映司法改革的成果。备课内容应考虑课程内容的整合、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有机结合。从上课仪式、复习提问、新课导入、预备知识铺垫、因果推导、本课小结直到作业练习,各环节井然有序、过渡自然、脉络清楚。每一堂精彩的授课,无不包含着严肃精心的前期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师生交融的课堂组织、活泼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艺术、风格、人格的融入等等。

三、进一步矫正“模拟法庭”的教学误区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法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理解需要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托,法学教育的目标终究也是要学以致用,能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因此,法学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而且是一种职业训练;法学教育不仅包括学科教育,还应包括职业教育。也即法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培养学生寻找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主动分析和理解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倡导和力推的。如此也就要求法学教学方法必须是实践性的。在现阶段,我国法学教育的实践性方法主要有案例讨论、模拟法庭以及诊所式法律教育。其中,“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中为广大师生共同青睐,相对而言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目前模拟法庭的运用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学生主体地位有名无实、模拟精度不够等误区,以至于这种以训练实践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法律的一种教育方式,即通过设置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为处于不利地位的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方式进行学习,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服务的教学方式。这种法律教育方式设置类似于医学专业的诊所临床学习,所以被称为诊所式法律教育。但目前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大部分高校并未将诊所式教育付诸实施,更未真正建立起诊所式教育基地。作为法学精品课程建设,诊所式教育基地的建立自然也是必不可少。

四、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决非仅就一堂课而言,它是一个教学系统工程,是学校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多方因素积极联动的结果。在以上诸多因素中,师资队伍建设则是精品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不与师资队伍建设和提高师资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注定是不会成功的。因此,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要着力培养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也就是造就大批教学名师梯队,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教学,就不会因为某一名师退出教学工作而中断。一门精品课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其教学内容的锤炼优化,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教材的编写和完善,无不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只有组织起一支队伍,且长期坚持不懈,协同奋战,不断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才有可能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这个漫长的过程,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真正以教书育人为自己的天职,在课程建设上作大力度的投入。同时,担任这一任务的教师的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对最后的建设结果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不少高校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较多,比如敬业精神不够、教学方法落伍、业务水平不精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必须选择师德良好、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并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担任精品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其次,建立课程研究小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切磋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通过相互听课和进行观摩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最后,加强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的培养。各院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为他们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大力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大幅度提升教师的创新水平。通过培训,增强教师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提高他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使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总之,精品课程任课教师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领头羊。

参考文献

[1]高思礼.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2]袁晓黎,张秋平.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高职法学 篇10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基于此, 高等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就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依据该指导思想, 具体到法学教育工作而言, 高职院校的法学教育应该包括法律意识的灌输、法学知识的传授和法律技能的应用。其中, 技能的应用尤为关键。

以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为例,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培养出既懂经济管理又懂经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无一例外开设了包括经济法、税法、物业法律法规、物流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专业性很强的法律课程, 每门课程几乎都有部分的实践比例, 但是从各个高职院校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 目前的授课以理论讲解为主, 在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设计上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 整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略显零散。目前包括笔者在内的专业授课教师组成团队, 以校级课题形式进行探讨, 希望能总结经验, 汇总设计方案, 对今后高职院校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有所帮助。

1 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1.1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法学知识传授到“够用”和“实用”的基础上, 我们倾向于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灌输和法律技能的应用。

1.1.1 注重法律意识的灌输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较为懈怠, 主动学习的氛围不浓, 在法律知识方面凸显法律意识淡薄。很多独生子女稚气未脱, 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单纯靠语言传授法律观念, 学生接受程度相对较慢, 反而通过实践, 从教训中认识法律从而提高法律意识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法律意识, 哪怕他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 他仍然没有自我保护的概念, 所以我们坚信只要具备法律意识, 哪怕理论知识没有掌握好, 在今后如若用到法律的话, 他仍然能翻阅法规, 咨询律师, 仍然可以解决工作中、生活上碰到的问题。笔者曾经教授过企业管理专业的劳动合同法课程, 在讲授理论知识前,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我问学生:认为劳动合同比较重要, 还是签劳动合同比较好的请举手。结果只有一半的同学举手, 不举手的同学认为劳动合同只是一张纸, 没什么用。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 你认为要跟员工签劳动合同的请举手。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没有举手, 部分不举手同学的不与员工签劳动合同的答案是, 我们家自己开的公司就没有跟员工签劳动合同。所以, 没有法律意识比没掌握法律知识本身更可怕, 有数据显示每1个站出来投诉的民众背后站着20个沉默的受害者。因此, 我们的法学教育, 最基础的法律普及工作应该要做到位, 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应该是实践教学设计体现出来的最初衷的教学目标。

1.1.2 注重法律技能的应用

法律知识仅仅只是掌握是远远不够的, 会用才是关键。如何才能让学生自己将理解了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应用技能, 由外在的知识武装成内在的本领也是我们探索的问题之一, 更是我们法学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采用一种诊所式的法学教学方法, 目前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几个著名法学院 (诸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等) 开始试点, 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 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 诊所式法学教育课程需配备有较强的硬件和软件条件, 而这些条件不是我们一般的高职院校所能承受的, 但这毕竟给我们如何发展高职法学实践性教学教育提供了一条可以参考的思路。我们完全可以到诊所式法学教育课程已经初步取得良好效果的法学院里去取经, 对其教育成果进行扬弃,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高职法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路子。

1.2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教学重点、难点

法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中还应该结合专业的特点, 对实践环节设计有所侧重。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经济法课程为例, 目前, 学院开设经济法课程的专业包括工商企业管理 (4学时/周) 、电子商务 (3学时/周) 、市场营销 (3学时/周) 、会计 (2学时/周) 、财务管理 (2学时/周) 、成教学院的国际贸易 (4学时/周) 等专业。我们认为, 同一门课程的实践比例及实践环节在不同的专业中侧重点应该是不一样的, 比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习经济法的时候, 他们实践环节的设计可以是模拟公司的设立流程, 也可以是模拟员工合同的签订, 还可以模拟成立公司的组织机构召开公司董事会议、股东会议等;而会计专业的实践环节可以设计安排学生模拟证券的交易, 模拟税费征收;市场营销专业可以的学生可以安排去市场调研, 找寻不正当竞争的实例, 也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合同的磋商签订, 还可以在工业产权法理论讲授完毕之后, 让学生案例讨论。总之, 同一门课程, 不同的专业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应该不尽相同, 这样既可以与专业结合又可以丰富课堂形式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使知识内化, 一举多得。

1.3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设计

传统的法学课程在教学上采用的是讲授为主, 融合学生的案例讨论。在高职院校的法学讲授课堂上, 我们应该提倡实践性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时时让学生参与讨论, 发表意见, 毕竟与专业课程有不同的地方是:法律知识的操作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 即便没有讲授过任何的理论知识, 学生对一些案例也有自己的看法, 所以, 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 我们应该提倡让学生多说, 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除了原有的案例讨论方法可以沿用之外, 我们可以有所创新。

1.3.1 场景模拟教学法设计

场景模拟法是指由老师设定一个场景, 给定一个任务, 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最后完成任务。

2010年11月, 我们组织了2010级工商企业管理班级学生模拟公司的设立流程。

教学目的:通过模拟公司的设立流程, 加深学生对公司设立的了解。

教学设计:首先整个班级的同学分成两组, 一组扮演公司的发起人, 另一组扮演公司设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 比如工商、税务、银行、证监等机构。第一组学生分两组发起人, 分别饰演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第二组的学生自行选择自己要扮演的部门, 并准备相应的材料供发起人前来办理的时候使用。

教学准备:在公司设立流程开始前, 所有的部门必须认清自己的职能定位, 并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提供给发起人的表格、自己的印章等材料) 。

活动过程:11月24日下午, 全班所有同学参与积极设立筹建公司, 历时两个小时。

活动效果:活动效果良好, 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为了保证公司设立的顺利进行, 所有学生都不希望在自己这个环节出错, 通过此次模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公司设立流程的熟悉程度。

类似的场景模拟活动还可以应用在其他的法学课程实践中, 比如讲完《合同法》后可以模拟合同的磋商订立;讲完《票据法》后, 可以让学生模拟票据交易。

1.3.2 市场调研教学法设计

市场调研法是指让学生走出校门, 触摸真实的世界, 由授课教师指定一个课题, 在特定的场所和时间内面对特定的群体完成任务给出心得。

2010年5月, 我们组织了2009级工商企业管理班级学生就学校周边的企业劳动用工现状进行市场调研, 并结合《劳动合同法》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目的:通过市场调研, 加深学生对劳动用工现状的了解。

教学设计:整个班级的同学分成六组, 每组同学确定自己的调查方向, 然后分工文献查找、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整理、汇总报告。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小组的市场调查工作, 六组全部结束后集中心得交流。

教学准备:所有的学生必须在调研前组队、分工。

活动过程:5月18日, 全班所有同学分组分工就劳动合同法相关内容, 确定调研方向, 包括前期的准备工作, 历时两天。

活动效果:通过此次市场调研活动, 使学生对目前的劳动市场用工现状有了最真实的了解, 同时也使学生更加熟悉劳动合同法中的相关规定。

1.3.3 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是很多老师愿意采用的, 选定剧本、角色挑选、场地布置、道具准备、排演排练等工作都是学生要亲手动起来的, 与前面的场景模拟教学方法相同的地方在于都是角色扮演,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模拟法庭的组织更加侧重对程序法的学习, 通过模拟法庭可以使学生了解法庭审判的程序。

2012年5月29日, 我们组织了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两个班级学生就一个经济诉讼案件进行模拟开庭审理。

教学目的:通过模拟法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教学形式, 使学生对法庭的庭审程序有个直观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法庭氛围。

教学设计:首先由班干部牵头负责分工, 选择剧本、选择演员、选择后勤人员。由学生排练熟练后在学术报告厅进行模拟法庭活动, 要求所有同学出勤。

教学准备:预先选择的剧本、服装、道具及相关呈庭证供。

活动过程:5月29日下午, 全班所有同学在学术报告厅观摩模拟法庭活动, 历时一个半小时, 前期的准备彩排工作接近一周。

活动效果:通过此次模拟法庭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法庭庭审程序的认识, 使学生感受法庭庭审的氛围, 效果很好。

1.3.4 法院旁听

与模拟法庭相同的地方在设计上, 教学目的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比起模拟法庭, 到人民法院去旁听, 会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氛围。

2012年5月3日, 授课教师带领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班级十余名学生就一个合同类案件前往龙湾区人民法院旁听。

教学目的:通过法院旁听活动, 使学生对法庭的庭审程序有个直观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真切的体验法庭氛围。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在旁听完后, 写出实践报告。

活动效果:学生们听的非常仔细, 通过此次法院旁听活动, 加深了学生对法庭庭审程序的认识, 效果很好。

2 结语

总之, 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秉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实践加深巩固理论知识, 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高职院校的独特优势, 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也只有这样, 高职院校的法学课程教学才能更有生命力, 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才能更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2009级、2010级、2011级) .

[2]邸振龙.法学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弊端[J].长春大学学报.2010, (12) .

[3]王瀚.法学教育研究[M].北京:西北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高职法学 篇11

关键词:规范法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02-02

一 引言

德国著名法学家拉伦茨在其代表作《法学方法论》中说道:“法学之成为科学, 在于其能发展及应用其固有之方法。”[1]法学理论的创新,依赖于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变革。法律本身就是一系列规则、制度等法律规范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决定了法学研究必须以这些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因此,以法律条文的制定、修改以及实施为研究目的,以对策法学、法解释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规范法学”在传统的法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也为我国的立法完善和司法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貢献。然而,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由于“规范法学”更注重对法律条文本身的研究,此种单一的视角势必会存在一定局限性。正如法国著名法学家勒内·达维所说:“立法者要改造法律条文本身很容易,但是法律条文背后的东西却是很难改变的。”[2]法律条文是和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相联系的,我们只有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学科的不同视角,才能看清法律条文背后的东西,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法学理论的发展。

二 “规范法学”及其局限性

陈瑞华教授认为,传统的法学研究无非在做两件事情:一是研究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从而为立法或司法改革作出贡献;二是对法律规则的立法原意和立法宗旨进行解释,以保证法律制度得到较好的实施。前者称为“对策法学”,后者则视为“法解释学”。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统称为“规范法学”[3]。

不可否认,“规范法学”对于法学研究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急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之下,“规范法学”更能够快速促进法律制度的更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国才能在改革开放后的短时间内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这种追求实效的做法必然会或多或少忽略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导致其他方面的社会矛盾。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脱节问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规范法学”视角的单一性,注定其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历来缺乏对理论的重视度,更加看重实际效果。我国的法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已有的先进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法学家们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运用“对策法学”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立法建议。这种“对策法学”研究方法“往往采取教科书体例的研究模式,从概念到性质,从历史沿革到发展趋势,从比较法的考察到中国问题,提出对中国立法的建议和对策”,“以讨论立法对策、改革建议和制度变革为目的,喜欢'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4]“对策法学”看似有条有理、逻辑清晰,但受其研究目的的限制,这种“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的研究方法很难有理论上的推进和创新,也未必能够提出真正有效的对策。

“对策法学”的逻辑推理大致是这样的:大前提是西方的先进制度和理论,小前提是中国的现实问题,结论是借鉴西方理论提出针对中国的立法建议。而后,作为结论的立法建议又可以构成一个新的三段论,立法建议是“良法”,制度改革和实践作为小前提,又能够得出“良法美治”的结论。这种理论用于实践的“实用主义”做法无可厚非,因为我们需要认识到与法治发达国家的差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先进经验“拿来”,为我所用。然而,这两个看似合理的三段论却忽视了因果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首先,受不同政治、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各国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西方的理论在中国并不必然具有适合其生存的土壤,未必能够结出成熟的立法建议“果实”。其次,由于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即使在相同的制度下也会存在不同的实际效果,作为“良法”的立法建议在中国背景下也并不必然就会带来“美治”。上述逻辑推理至多只能说存在某种可能性,但“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如果忽略了理论应用带来的其他可能性(负面影响),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

另一个方面,由于法学研究者往往本身并不是法律条文的制定者,他们在解释立法原意的过程中不仅会分析立法者的立法宗旨,也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这使得“法解释学”不仅是对条文的解释,更是法学家们的创造性法学研究。然而,由于不同的人对于法律有不同的理解,法律解释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色彩,这使得法律的稳定和权威受到了挑战。首先,由于立法者与法律解释者的不同,可能会造成解释者对立法原意的曲解。其次,针对变化的实际,通过法律解释对立法进行修正,也只能解决形式问题。更何况在中国的实践中,连这些仅有的形式也往往都被架空,因之这些所谓的“解释”也就无法解释中国真正的现实问题。

总之,以对策法学、法解释学为主的“规范法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它忽视了法律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将可能的因果关系当成必然,注重形式上的改变,仅仅治标,而不能不治本。

三 多元化的法学研究方法

“法律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如果对解释一部分法律现象有帮助和价值,都可以加以利用。”[5]如果将法律现象置于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就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

梁治平先生在其学术论文集《在边缘处思考》中,展示了他“边缘化”的学术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梁先生从法学走向史学,又从史学走向社会学、人类学,从“大传统”走向“小传统”,从“庙宇”走向“田园”。[6]他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特定概念地不断相对化,抽丝剥茧地分析性研究,使其在复杂的中国语境中尽量的清晰。这种法学研究方法是多元化的,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规范法学”研究思路,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法律这一社会现象。

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都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正是由于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才使得这些学科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在某些时候可能是对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如果将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研究视角引入到法学研究当中,形成多元化的法学研究方法,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法律问题,真正了解“规范法学”所无法改变的法律条文背后的东西。

社会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从整体的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因此社会学重视人的因素,研究人类的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法律作为社会现象的一种,也可以从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例如,在现代法治理念中,“法治”与“人治”应该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治理方式,“法治”意味着公平正义,法律至高无上,而“人治”则代表个人的特权,往往带有贬义。但在社会学家看来,它们之间并没有无法逾越的鸿沟,也不存在好与坏的区别。正如费孝通所说:“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即使在乡土社会这样的“无法”的社会中,“无法”也不会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7]可见,从社会学角度,“人治”或者“礼治”不再带有那么多的贬义色彩,对于社会学者而言,无论“法治”,还是“人治”都是在不同社会情态中的起作用的社会秩序,都具有其相应的社会基础。

经济学研究方法在法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学是运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进行逻辑推理、论证,从而得出某些结论。在法学家看来,法律的首要目的是实现公平正义,而在经济学家看来,法律的首要功能是保证效率,提供一种激励机制,诱導当事人事前采取从社会角度看最优的行动。张维迎教授对“杀人偿命”规则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两种研究视角的区别。从法治角度看,杀人者侵害了他人的生命权,以命抵命可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从效率角度讲,“杀人偿命”的合理性并不是因为它在事后为受害人提供了补偿,而是因为它提供了最有效的事前防范激励。[8]经济学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很多的研究方法,如成本收益理论、博弈论、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可以帮助法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解释法律现象。

除此之外,人类学、历史学、哲学这些社会学科的某些研究方法都可以引入到法学研究中来,这种多元化的法学研究方法也必然能够发现更多新的问题,推动理论的创新。当然,无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最终都应该落到中国的实际问题上,我们要从不同的视角考察法律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因素,“注重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而不是简单地以西方学者的关于法治的表述和标准来否认中国社会中规范人们社会生活的习惯、惯例和法律。” [9]这样在中国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社会学科研究方法,某些在西方观念看来无法理解的规则、制度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诠释。

四 结语

古诗有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传统的“规范法学”为我们“观赏”法律这座“大山”提供了一种角度,而其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又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当我们局限于法律条文本身的研究而举步维艰之时,不防跳出来,考察法律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法学研究领域,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同西方国家的差距,我们还需要长时间的资源积累和沉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的创新,但不是要盲目立法,不是要一味的照搬照抄,也不是仅靠所谓的“对策法学”立法建议就能解决的。

法律不只有一种形态,法学研究方法也不只有一种范式。多元化的法学研究方法不是要否定“规范法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是要弥补其固有的缺陷,为法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注入新的血液,创造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2] 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3] 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4]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7页

[5] 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6] 梁治平著.《在边缘处思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页

[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8] 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9页

[9]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2页

高职法学 篇12

关键词:实训,基地,校内,校外,结合

实训基地建设是发展高职法律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法律调整的宽泛性, 使法律职业工作面对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要求法律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能够驾驭处理社会各方面问题的能力, 因而丰富多彩而又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是践行课程体系重要的一环, 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 (1) 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实际岗位相似甚至是真实的工作环境现场, 如实训实习工作室、仿真工作场所等等, 一体化的教室、实验室, 硬件建设都要围绕课程, 使学生在就业之前能接触与今后工作相关的知识, 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方式方法。因此,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十分重要, 它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 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高职法律类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创”相结合等方式解决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保证实训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完成实训教学的质量目标。

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校内基地应具备实用性, 可以建立集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速录职业技能训练教室与秘书综合实训室等于一体的大型实训基地, 用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技能、语言技能。 (2) 尤其是其中的模拟法庭的建设更应关注, 要增加参与度。因此, 校内实训基地要保证基本的配套设施, 包括各门基础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训室, 以及进行实践教学的模拟法庭、分组讨论室等一体化综合实训室。

例如, 目前我校建成了法律事务综合训练与鉴定中心, 包括模拟法庭实训室、法律技能实训室、法律职业技能鉴定室、法制教育工作室、法律咨询室;秘书情境模拟实训中心, 包括会务及会议实训室、档案管理实训室、办公室实训室、形体实训室;行政流程综合实训中心, 包括公文处理收发实训室、模拟公司实训室;计算机应用综合实训室, 包括计算机速录实训室、办公自动化设备综合实训室等。购置了模拟法庭需要使用的审判台、法官袍、书记员服、检察官服、律师袍、警察服、法槌、档案装订机、投影机、摄像机、速录机等设施。与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局、西乡塘区司法局、西乡塘区国税局等单位合作, 在我校挂牌成立了“南宁市西乡塘区法制教育基地”“西乡塘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南宁市税宣实习互动基地”;与南宁市第二十中学联合成立了“西乡塘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 满足了学生校内实训的实际需求。

我校法律事务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 针对学生未来工作中要面临的工作任务, 在实训课内, 通过实例分析、案例讨论、合同谈判与起草、辩论比赛、模拟法庭、社会调查、旁听庭审等实训方式, 训练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实训任务的完成依靠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商。在进行每一个实训项目时, 都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愿成立学习小组, 各小组设小组长一名, 负责拟定并落实实习项目计划, 分配实训任务, 办理外出调查函手续, 沟通协调组员关系, 反映实训存在的问题, 展示实训成果和进行实训汇报。小组长向学习委员或课代表负责, 落实实训任务。各小组设财务管理人员, 专门负责实训经费的使用, 单据的整理、结算报销。各小组还选派一名学生在班级组成考核评分组, 负责评定各小组成绩。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咨询者、引导者、辅导者。通过班级实训小组的实训项目训练, 大部分学生可熟练查阅某类案件相关法律法规、阅读参考书, 对所学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内容、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也使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应用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秘书原理等学科知识得到综合运用,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

如在模拟法庭实训中, 书写大量的民事、刑事、行政法律文书, 并在开庭审理时体现出来;模拟法庭结束后, 要根据案件性质分别整理装订案卷材料, 如法院卷宗、律师卷宗、检察院卷宗;旁听的所有学生担当书记员进行庭审记录。为真正发挥模拟法庭的作用, 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 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 以人民法院法庭标准建设模拟法庭, 为模拟法庭的演练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 通过与法院的共建, 使案件审判进入校园制度化, 方便学生旁听, 让更多低年级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学生模拟法庭指导教师, 提高模拟法庭的质量, 使全体学生进入角色, 以达到通过模拟法庭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目的。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 多开展与专业结合、拓展综合素质的活动,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 在时间、人数和次数上控制好, 强调形式多样, 讲求实效, 要把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动手能力和动口能力训练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开展跨系和校际间的比赛和交流, 开展法律文化节活动, 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法律文书写作比赛、自荐信写作比赛等, 全面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 进行现场顶岗实习的场所, 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 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按照互惠原则, 校外法律实训基地一般和就业岗位匹配的机构, 如法务部门进行联合, 形成较为稳定的实训基地, 包括律师事务所、法院实训基地、社区实训基地、司法所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机关实训基地等, 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充分体验法律职业氛围, 加强学生的法律职业心理和社会能力的训练。

例如, 我校法律事务专业经过社会调查, 确立了符合广西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才需求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即面向中小企业、司法部门、社区和基层法律服务机构, 牢固掌握法律专业知识和商务知识, 具有较好的法律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熟悉法律实务,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能够适应司法及企业法律实务实践需要的应用性、实务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 创建校内外结合的实训基地, 我们充分利用南宁市西乡塘区政府机关和司法部门资源, 与南宁市司法局、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良庆区法院、西乡塘区人民法院、西乡塘区人民检察院、南宁市公证处、西乡塘区法律援助中心、南宁市同望律师事务所、金狮律师事务所、金卡律师事务所、东方意远律师事务所、西乡塘区工商分局、西乡塘区统计局等单位签订了长期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 学校定期派学生前往进行顶岗实习、专业见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先后成立了“西乡塘区法院班”“西乡塘区统计局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速录班”“西乡塘工商局档案班”“税法实习班”等训练班。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法律咨询活动, 在适当的公共场合设点, 就法律问题对前来咨询的群众做出解答, 可以为群众解决纠纷, 提供良好的建议和办法, 可以锻炼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每年的“12·4”普法日, 学生们都会深入社区, 走向街头, 收获颇丰, 反响强烈。一般在假期安排法律社会调查, 旨在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尤其是对与法律专业相关实际情况的了解, 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和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 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校外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模式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 定期向实习基地选派实习学生, 每一学期顶岗实习1~2个月, 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负责教学、考勤、考核。学生在实习单位完全是以员工身份在工作, 一切行为规范都要符合单位的要求。如在西乡塘区司法局, 学生主要从事日常来访接待、接听电话、法律咨询、收发文件、打印复印文件等;在西乡塘区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 学生主要从事对弱势群体的民工劳动纠纷、工伤纠纷的接待咨询, 装订案卷, 协助公职律师调查、出庭等;在西乡塘区人民法院, 学生的主要岗位是各审判庭和执行庭的书记员, 主要负责接待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填写各种法律文书、庭审记录、送达诉讼文书、装订案卷材料等;在律师事务所, 学生的主要岗位是律师助理, 协助律师接待、办案等工作。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增强了对社会基层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行政权力机关的感性认识, 锻炼了学生使用各种行政办公器材的技能、业务咨询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法律职业道德等。

三推进“产学研创”相结合

不可否认, 目前我国高职法学教育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实训基地建设未能完全立足于高职法学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 建设投入不足, 实训的教学及管理手段相对落后, 校内实训基地面临着设施简陋, 实训设备更新速度慢、高新技术含量不高, 不能适应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校外实训基地普遍存在实训场地小、设备数量少与需要实训的人员数量大、需要实训的内容不断增多的矛盾等。因此, 在注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同时, 须认清形势,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创”相结合等方式解决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形成较为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 配备专门管理人员, 提高设备利用率, 满足实训的需要, 保证实训计划顺利实施和完成实训质量目标。

实践证明, 随着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应用,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 还可以创设一种能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和职业情境, 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 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 并及时掌握先进的设备和工艺, 而“产学研创”结合是进一步办好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有效手段。

“产学研创”结合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 是一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是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学”是主体, “产”“研”是两翼、“创”是关键, 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是重点, 学生参与开发与研究活动是核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目的。这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可分割。生产搞好了, 可为教学、科研提供实践、实训、试验基地, 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同时可为科研项目的试验、测试提供资金和有利场所;教学搞好了, 可培养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为生产提供保障, 又可为科研提供高素质人才, 促进学研结合;科研搞好了, 可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提供全新的高科技应用成果, 为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又可促进教学。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由此, 我们应重视“产学研创”的结合, 拓展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引资渠道, 由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从而创设一种能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和职业情境, 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 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 切实做到“零距离”就业。

总之, 构建适合高职法学教育发展要求的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关键, 是与高职法学教育配套的实践训练场所, 是培养高职人才的必要场所。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是高职法学教育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 (3) 实践出真知, 实训出人才。通过各种实训, 学生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 尤其是综合实训, 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而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 是高职法学教育保证学生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一系列要素的统一体, 是高职法学教育的基本硬件, 是实施法律职业技能训练的保证, 其中, 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 是颇具特色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 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则是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的现场培训。同时, 亦应重视“产学研创”相结合, 解决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以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创设能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和职业情境, 从中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和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能力。

注释

1李煜.浅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实训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2)

2孙艳丽.高职法律文秘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21)

上一篇:加固结构界面层研究下一篇: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