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年度分析总结

2024-07-06

薪酬年度分析总结(共6篇)

薪酬年度分析总结 篇1

20xx年薪酬福利管理工作按照院整体目标和部署,坚持“两低于”原则下合理使用工资总额,继续注重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培养、吸引和保留人才。同时遵照有关法令政策,规范工资支付、保险办理及其他特殊费用的管理。本年度薪酬福利管理的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对下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务和管理引导,对上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激励作用。

薪酬管理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按照院整体目标和部署,通过工资总额计划预算与实施、院属单位薪酬指导与调整、撰写全院20xx年上半年和全年薪酬分析报告、商谈人力资源咨询项目,来调整、改进全院薪酬状况,达到薪酬的合理使用、有效激励。同时通过薪酬数据分析,为领导的全院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建议。

1、工资总额计划预算与实施。按照中央企业工资总额计划(预算)管理要求,编制工资总额预算和人工成本预算。并按照院工资总额计划,具体实施院属单位劳动工资计划审批和控制。全年度工资总额在预算范围内,使用状况良好。

2、院属单位薪酬指导与调整。与院属单位加强沟通,通过工资总额使用状况分析,指导院属单位合理使用、有效激励。并根据年度实际情况,对院属单位工资总额进行了调整,使薪酬更具激励性,更符合实际情况。

3、根据北京市最低工资调整及时调整全院薪酬。做到了薪酬与市消费物价水平同步调整。

第二、撰写全院20xx年上半年和全年薪酬分析报告,对全院薪酬体系进行描述、诊断,发现问题,着手薪酬体系优化、改进。

全院20xx年上半年薪酬分析报告共50页3.5万字,图表71幅。全院20xx年全年薪酬分析报告共60页4.4万字,图表104幅。综合运用人力资源部工资台账和财务统计数据,从离散趋势、居中趋势、频段分布、人工成本指标等几个方面,对全院的薪酬数据进行详尽的统计学分析,描述了全院整体薪酬状况和人工成本状况,有侧重地剖析了院属各单位薪酬结构,对全院职能、科研、实业、后勤四大系统的薪酬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诊断了现行薪酬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并做出了原因分析和相关合理化建议。

该分析报告无论在分析手段、分析视角上,还是在分析深度、分析广度上,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我院人力资源工作,有着如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该分析是对现有薪酬数据的二次加工,通过深入量化分析,将死的数据变成活的资料,有利于我们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结合,宏观把握全院薪酬整体状况。其次,该分析是考量薪酬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力的直接基础,通过已经量化的分析数据可以很轻易地进行比较,对于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该分析中反映、揭示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的薪酬体系优化、改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岗位梳理和薪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薪酬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反映的一些问题,着手对全院薪酬结构进行调整、改进。本年度我们已与专业人力资源咨询机构进行了多次接触和前期准备工作,准备进行下一步的人力资源改进,请专业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对我院进行薪酬系统再设计。

第三、精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准确度。

薪酬管理工作是一个事务繁杂的工作,本年度共完成各项社会保险报表108份,对院属单位保险结算表216份,报送工资数据量近1000条/月,每月平均外出4次以上。通过编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手册、规范程序、编制工资软件、编制保险软件、加强对外聘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管理、修订规章制度等工作,对事务性工作进行精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准确度。

1、编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手册,制定规范化工作程序。对薪酬工作进行了程序化规范,实现了薪酬有效内控和规范管理。

2、在院属单位全面使用自编工资软件。实现了院属单位与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与财经资产管理部之间工资数据的电子化报送,提高了工作准确度,建立起了人力资源部工资台账,薪酬管理更加规范。

3、使用自编社保软件,改进社保数据库管理。做到社会保险的结算,使院属单位保险收缴和交出明晰清楚。同时,根据社保中心流程变化及时调整、修订了社保经办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4、加强对院属单位使用外聘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管理。规范了外聘人员签合同、上保险等手续,按北京市工资支付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同时,对农民工清算到院金额及时结算,社会保险方面管理更加规范。

5、人力资源部规章制度修订工作。对已发布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整理、修订,并新增一些制度。

第四、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贯彻落实为企业培养、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战略目标,做好薪酬福利管理各项具体工作。

薪酬福利管理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薪酬管理、保险管理和福利管理。具体工作繁杂且与员工利益密切相关。这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贯彻落实为企业培养、吸引和保留人才的战略目标,按照国家和院里有关政策,做好薪酬福利管理具体工作。

1、改进服务,加强沟通,热情接待,认真解释。对于更改定点医院、异地安置、退休转社保报销等业务,积极办理,并做好解释工作。

2、对特殊情况,特别对待、个案处理。特别紧急重要的事情特事特办。急为员工所急,全年几次为特殊紧急事情单独外出办理。

3、对复杂问题,撰写报告、沟通解决。我院属转制企业,人员类别众多,年代久远,情况复杂,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较多。对于一些特殊事项,详查资料,撰写报告,与有关部门沟通,寻求解决途径。经过细致工作多次沟通,大部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薪酬年度分析总结 篇2

一、总体特征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市场之一, 江苏地区中央空调市场成熟度是领先的, 其竞争也更为激烈。在其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面临本地区市场的内部竞争, 更有外来地域尤其是上海、浙江市场的辐射, 竞争异常激烈。

从市场容量来看, 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在全国都遥遥领先, 而且地理位置毗邻上海, 消费观念相对超前且较为理性。除了公建项目, 数量繁多的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高端的住宅和别墅群使得苏南中央空调市场容量惊人。2011年, 南京市场项目数量明显增多, 而且在各郊县区域上也呈现“遍地开花”的局面, 但南京和周边郊县整体的市场容量甚至不及苏州、无锡地区, 不少品牌在南京市场的销售额仅占据分公司整体的10%。近2年, 以徐州、淮安为代表的苏北市场的项目信息量剧增, 且以水机项目和地源热泵项目居多。而盐城、南通等沿海城市的发展也“日新月异”, 引起品牌的重视, 因此不少品牌将这2个地区的销售划归苏州管辖。

对于品牌来说, 市场特征也使得品牌发展形态各异, 外资、合资品牌在苏南地区的表现异常突出, 但是在苏北地区, 国产品牌因其灵活的政策、合理的价格以及贴近市场的渠道, 在市场上“游刃有余”。“东边不亮西边亮, 南方黑了有北方”, 市场总是有机会, 品牌采取错开竞争的策略, 在兼顾中心城市的同时, 在二三级市场“风生水起”不失为明智之举。自2009以来, 江苏中央空调市场容量呈现出稳步增长势头。2011年, 江苏中央空调市场的整体容量约为74亿元, 同比增长21.3% (图表1、2) 。

二、品牌格局

相对于其他市场, 江苏市场的包容性很强, 每个品牌都能分到大小不一的“蛋糕”。目前已进入江苏市场的品牌已不下100家, 竞争十分激烈, 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竞争局面。

总的来说, 2011年, 江森自控约克、美的、格力、海信日立、东芝、天加、奥克斯等品牌增长明显, 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达到34%左右。目前, 水机品牌、日资品牌以及国产品牌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 在市场上各分得一杯羹 (图表3、4、5) 。

各品牌的竞争除了表现在打“价格战”以外, 还表现在对渠道网络的争夺上。进入江苏市场比较早的品牌往往有着比较稳定的直销和经销网络, 而很多由家用空调行业介入中央空调行业的企业一方面则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与传统中央空调品牌展开渠道争夺,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其家用空调的渠道网络, 对于有意向转型经营中央空调的经销商给予充分的技术和政策支持。

三、产品格局

2011年, 江苏中央空调市场的产品格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多联机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 (2) 水机市场份额较为稳定; (3) 水/地源热泵市场增长明显; (4) 常规产品表现中规中矩。

多联机方面, 大金继续领跑市场, 海信日立、东芝突飞猛进, 三菱重工市场表现活跃, 美的、格力、海尔等国产品牌市场增长明显。总的来说, 海信日立、东芝和美的等品牌继续蚕食了大金的份额, 但大金在家装市场上的优势仍很明显, 海信日立等品牌也在加大对家装市场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且收效明显。水机方面, 江森自控约克表现明显好于其他水机品牌, 开利、特灵、麦克维尔紧随其后, 盾安表现可圈可点, 天加、国祥、申菱等品牌发展稳定。水/地源热泵产品增长明显, 克莱门特、枫叶能源、美意等品牌表现不错。受国家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等因素的影响, 该产品在江苏尤其是苏北市场上的项目“接二连三”, 甚至蚕食了其他热门产品的市场份额。单元机、模块机等常规产品格局相对稳定, 国产品牌美的、格力、奥克斯等在该领域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其他产品如溴化锂的市场表现平平, 并没有带来惊喜 (表6) 。

浙江市场

一、总体特征

作为华东重镇, 浙江经济发达, 二三级市场也非常活跃。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浙江市场整体容量达69亿元, 成为继江苏市场后的全国第2大中央空调大户, 同比2010年增长32.7%, 成绩喜人 (图表1、2) 。

近年来, 浙江商业地产逐渐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在商铺热销后, 写字楼也在房地产市场掀起新一轮投资高潮。在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背景下, 商业地产行业的机会愈发凸显, 写字楼、零售物业和旅游度假等商业地产形势普遍乐观。商业地产的兴旺, 为浙江家用中央空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2011年, 延续2010年下半年整体经济环境大好, 工业项目、市政项目以及民用项目均明显增多, 为浙江市场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基础。另外, 2011年上半年部分主流品牌上调了产品价格, 增幅普遍达10%~15%, 也进一步拉动了整体销售额的提升。

二、品牌格局

各品牌在浙江市场的操作模式不一样, 有的品牌统一归杭州管理, 有的分浙南和浙北2处管理, 有的在杭州、宁波、温州设有办事处, 有的则是在很多城市都设立了办事处。近2年, 大部分中央空调品牌除继续深耕杭州市场外, 不断对宁波、温州、金华等二级区域市场加大力度, 慈溪、义乌等三级中央空调市场也得到显著发展。

2011年, 包括大金、海信日立、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海尔、松下、三星、LG、三洋空调等日韩系多联机品牌一马当先, 保持了快速的增长。特别是海信日立在浙江房产、公建、家装等各个领域齐头并进, 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水机方面, 仍以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4大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但总体说来, “国进外退”是趋势。2011年, 外资品牌在浙江区域占有率大约为61.2%, 国产品牌占有率约为38.8%。其中美的、格力作为国产“家电派”越来越强势, 2大品牌市场占有率达24.7%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2011年, 多联机无疑是浙江市场上最耀眼的产品, 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他产品。其中大金依然是浙江多联机市场的代表品牌, 占据了多联机领域近半的份额。东芝、海信日立、美的、格力、三菱重工海尔、三菱电机等品牌表现也十分强势。随着市场上多联机品牌越来越多, 多联机市场的空间更大。而离心机、螺杆机、模块机等水冷机组的市场份额比较稳定, 略有增长, 中高端市场还是由传统的4大美资品牌把控, 树立了较多的样板工程, 国产品牌中美的、格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水/地源热泵市场发展依旧平平, 由于浙江地形复杂, 山体较多, 水/地源热泵产品的使用受到限制。

2011年宁波作为试点城市后, 为浙江水/地源热泵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项目同比往年多了很多, 但在经历了几个失败的案例之后, 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图表6) 。

上海市场

一、总体特征

作为华东的重要区域, 上海市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上海不仅是国内品牌的重要阵地, 更是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阵地之一, 所以在上海市场云集了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美意、艾默生、瀚艺、三星、世图兹、富田等众多品牌的总部。尽管经过多年的历练, 但市场竞争仍异常激烈。

据调研, 上海市场高度饱和, 受“后世博”效应的影响, 除了一些基础公建项目和改造项目外, 上海市区能发展的项目少之又少, 很多品牌和经销商都将目光盯向了上海外围市场。如上海的宝山区、嘉定区和浦东新区还有很多项目待开发, 此外离上海较近的昆山、太仓等地也是不错的选择。甚至有的经销商已经开始向湖北、陕西、重庆、内蒙古、甘肃等二三级城市发展, 跳出上海这一“圈子”抢占外地的中央空调项目。同时, 还有经销商选择跳出暖通这一“行业圈子”, 在以中央空调安装、销售为主的情况下, 另辟蹊径, 投资房地产市场、环保节能市场、高科技电子类市场等。

2011年上半年, 由于上海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 家装项目成为上海中央空调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但是下半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低迷, 很多项目停工, 中央空调市场受到了消极的影响。由此, 2011年上海中央空调市场总容量基本与2011年持平, 销售量为47亿元左右 (图表1、2) 。

二、品牌格局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的包容性造就了品牌的纷杂, 众多小品牌和新进入市场的品牌都能在该市场找到立足之地。而外资品牌和国产品牌长期相抗的局面, 在很长时间内很难打破, 以日韩、欧美为主导的外资品牌仍占较高的占比。

综观整个上海中央空调市场, 大金、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等传统“老字号”品牌仍处于“大佬”的地位。大金虽然在上海市场仍保持着较高的占有率, 但是销售量有所萎靡。以美的、格力为首的国产品牌加快了发展的脚步, 许多“给力”的项目使得国产品牌的占有率达到了30.8%。值得一提的是, 美的2011年在上海市场销量位居国产品牌第1名, 年销售规模突破了4亿元。再者, 以大金、海信日立、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为主的日系品牌把多联机市场牢牢地“抓”在了手中。其他品牌如TCL、奥克斯、志高、双良、荏原、希望深蓝、扬子、LG等均在上海市场分得了一杯羹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机型方面, 包括数码涡旋、变频多联在内的多联机一直占据整个上海中央空调市场的半壁江山。2011年该类机型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 上半年迅猛增长, 下半年随着房地产的萎靡发展势头缓慢。海信日立、美的、格力、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菱重工海尔等表现抢眼, 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水机产品凭借自身的产品特点在上海市场仍有较大的市场刚性需求, 且需求在不断增长, 但增长速度不如多联机。模块机产品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水/地源热泵在上海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黄浦江周围区域, 但其在上海的推广难以突破, 虽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但是增速较慢, 表现较好的品牌主要有开利、美意、WFI、克莱门特、台佳等。单元机产品格局相对稳定, 表现较好的品牌主要有美的、格力、海尔、志高、奥克斯、扬子、TCL等。而溴化锂产品在该市场除了2010年世博会前夕比较火之外, 此后就一直没有起色, 市场表现较好的主要有双良、荏原、远大、LG、开利以及大连三洋等 (图表6) 。

安徽市场

一、总体特征

2011年安徽中央空调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同比2011年增长了88.9%, 市场容量达到17亿元, 增长速度是市场总体增幅的3倍 (图表1、2) 。

突飞猛进的销售业绩, 给各中央空调品牌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整个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综合而言, 2011年安徽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美的、格力2大生产基地的建立带动了国产品牌进一步抢占该区域市场的动力; (2) 安徽市场主要划分为皖南、皖北、皖中3个区域, 其中, 皖南和皖中的市场容量占比达到了71%左右。这是由于皖南的芜湖、马鞍山经济发展迅速崛起及皖江经济带的腾飞给中央空调市场带来了众多的项目, 此外, 皖中的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 受众多品牌的青睐, 分公司、办事处大多设立于此, 继而辐射到了周边的区域; (3) 以蚌埠、阜阳、淮北为代表的皖北市场逐渐起步, 煤炭、化工、电厂等工业项目成为主力增长点, 此外, 由于皖北地质条件较好, 水/地源热泵产品在淮北、毫州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品牌格局

2011年在各方面因素的刺激下, 安徽中央空调市场的各个品牌迎来了春天, 在各地普遍受房地产低靡影响的大趋势下, 各品牌在安徽市场依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美的、格力为首的“家电派”一马当先, 在互相竞争中, 互相促进, 占据了37.5%的市场份额。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等表现中规中矩, 占比达到了15.9%。日韩系品牌中, 大金、海信日立由于进入市场较早, 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星随后纷纷入市, 打基础攻渠道, 随着安徽家装市场的不断升温, 也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 本土品牌合肥天鹅、扬子仰仗地理优势, 在该市场的销售业绩斐然, 这也与当地政府的推崇和消费者的信任度密不可分。

作为华东区域最为落后的1个市场, 安徽的市场地位已经越来越受品牌的关注, 国产品牌和外资品牌的占有率在逐年发生变化, 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44%, 到2010年的58%, 再到2011年的61%, 可以看出, “国进外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安徽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中央空调市场, 拥有相对稳定的产品格局。在安徽的中央空调市场, 各产品属于百花齐放, 虽然受国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但2011年大多数产品都较上一年度有较大幅度上升。

其中, 离心机、风冷螺杆、水冷螺杆以及模块机组成的冷水机组的总销量与2010年相比有较大幅度提升, 但是市场占有率与2010年相比略有下滑, 表现较好的有美的、格力、江森自控约克、麦克维尔等品牌。多联机品牌则是大金、海信日立遥遥领先。而水/地源热泵产品在淮北、毫州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市场占有率与2010年相比增长0.9%, 连续2年的市场增长率充分肯定了水/地源产品的发展空间。此外, 以工业为主的皖北市场对溴化锂的需求较为稳定, 这也带动了溴化锂产品在该市场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 荏原、日立冷机深耕市场, 树立了芜湖融汇化工、安徽大瑞橡胶、明光市中医院等一系列样板工程 (图表6) 。

在“十二五”规划中, 安徽将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 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 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建成接轨长三角、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城市圈品牌, 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促进皖西地区开放发展, 着力打造成合肥经济圈的产业配套。可以预见, 2012年, 一系列政府项目的推进和民用项目的上马又将给安徽的中央空调市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广东市场

一、总体特征

回顾刚刚落幕的2011年广东中央空调市场, 年初还是把酒言欢, 岁末却是阴霾笼罩。这1年, 中国经济跌宕起伏, 楼市先热后冷, 股市更如过山车般起伏不定, 而处于下游产业的中央空调市场同样是“此起彼伏, 波澜壮阔”。

由于2010年亚运会、2011年大运会的举办, 广东广州、深圳2地主力市场得到了提前释放, 大型项目较往年相比明显减少;另外, 2011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却异常低迷, 这对家装中央空调领域影响颇大。不过, 由于广东上半年市场销售火爆, 弥补了下半年市场颓废的局面。从区域方面来看, 由于广东一级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 二三四级市场的优势正在发挥。近2年, 随着各品牌推广力度的加大, 经济欠发达的粤西、粤北等地区的中央空调市场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据统计, 2011年广东中央空调市场容量达到62亿元, 同比2010年46亿元增幅较大 (图表1、2) 。

二、品牌格局

受到民用以及工业用项目的刺激以及区域优势, 国产品牌继续在广州市场发威。美的、格力在广州市场发展不分伯仲, 市场份额仅次于大金。除此之外, 传统欧美品牌也把持着广州市场近30%的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 广州日立冷机在广州表现非常抢眼, 其市场占有率正在逐年提升, 包括广州日立冷机在内的10大品牌在广州市场占有率超过70%, 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市场较高的品牌集中度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 离心机组200 RT以上的大型螺杆机组市场方面由于格力、美的等品牌的兴起, 正被渐打破江森自控约克、开利、麦克维尔特灵、日立冷机的垄断地位。多联机方面近年来广州高档住宅小区、公寓、别的迅速发展, 多联机产品在广州市场发展和增长较为迅速, 连续多年成为场占有率最高的机型。末端方面, 广以末端产品生产为主的中央空调厂家多,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价格战愈演愈烈表现比较好的品牌有麦克维尔、国祥西屋康达、天加等 (图表6) 。

福建市场

一、总体特征

在2010年的报告中, 福建是华南地区增长最快的市场, 由此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华南区域的整体占有率。2011年, 福建市场继续延续了2010年高增长的态势, 依然成为华南区域增长率较高的市场。

近年来, “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展开使得福建整个中央空调市场迸发出了活力。2011年, 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市场以及以福州、泉州为主的闽中北市场共同发力, 进一步提升了福建中央空调市场容量。据统计, 2011年福建市场容量为22亿元, 同比2010年增幅达到22% (图表1、2) 。

二、品牌格局

2011年, 福建市场的品牌格局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 9大品牌进一步拉开了与中小品牌的距离, 美的、格力的销售排名再度前移, 而9大品牌中也有个别品牌已经出现小幅下滑; (2) 大金、东芝、三菱电机、海信日立、三菱重工、三菱重工海尔等外资、合资品牌频频发力, 定位高端的品牌受市场的青睐程度得到提升; (3) 国祥、东元等台资品牌凭借大批忠实的经销商鼎力支持, 销售额稳步增长; (4) 传统的水机品牌表现中规中矩, 在离心机和螺杆机产品方面的光芒依然独占, 其中麦尔维尔表现出众, 位居4大品牌第3位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2011年, 福建地区房地产市场相对于全国而言, 属于比较坚挺的1个区域。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坚挺, 日韩系品牌在福建地区多点开花, 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金依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引领整个福建市场的多联机产品发展。国产品牌阵营中美的、格力表现出众, 其销量及增长率旗鼓相当。另外, 海信日立、三菱电机、东芝、松下均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图表6) 。

由于缺乏大型市政项目支持, 2010年福建市场离心机和风冷螺杆机组产品市场占有率首次出现了下滑, 而这种趋势2011年依然在上演, 市场占有率与2010年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水∕地源热泵产品在福建市场上发展过缓, 样板工程也不是很多, 但是已经引起了一些品牌的重视, 福建部分地区水资源丰富, 土壤也适合采用该技术, 其前景值得期待!

湖南市场

一、总体特征

2011年度湖南中央空调市场总体市场容量约为15亿元, 与2010年相比增长42%左右,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和一系列公建项目的稳步推进 (图表1、2) 。

综观2011年, 湖南中央空调市场的主要特点有: (1) “长株潭”是湖南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作为“中部崛起计划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 以长沙、株洲和湘潭为主的长株潭地区依旧是湖南市场的主力市场, 大量的工业项目、政府公建项目和铁路、轻轨项目给中央空调品牌带来了众多的机会; (2) 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消费者思想较为保守。在长沙市场, 高档的精装修楼盘均价在12 000~13 000元, 如配套了大金、美的等多联机空调的万科、保利等高档楼盘。而普通的高档楼盘在8 000元左右, 如配套家用空调的中海地产楼盘项目。但是这种精装修楼盘相对较少, 这与当地经济水平相比一线城市还较为落后有关; (3) 在公建项目上, 如酒店、商场、超市等项目中, 设计师一般推荐甲方采用比较频繁的是水系统产品, 如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等。

二、品牌格局

2011年国产品牌“驰骋”湖南市场, 仅美的、格力这2个品牌就在该区域市场占有40.8%的市场份额。欧美系品牌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4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4%。“国强外弱”的趋势在湖南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以大金、海信日立、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菱重工海尔、三星、LG为首的日韩系品牌在该市场也有稳步的增长空间, 但是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保守, 导致了定位高端的日韩系品牌的“战斗力”不如国产品牌。特别是在湖南的二三线城市, 奥克斯、志高、TCL、天加、盾安、国祥等品牌努力根植于该类市场,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2011年, 湖南中央空调市场的产品格局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 多联机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2) 水机产品仍保持着较高的占有率; (3) 水/地源热泵、单元机市场增长率稳定。

据调研, 冷水机组、多联机、溴化锂、水/地源热泵、单元机、末端产品依然是湖南市场的主导机型。其中, 冷水机组由于受专家、设计院的推崇, 再加上进入市场较早, 所以拥有较高的“人气”, 占据了湖南市场30.7%的市场份额;溴化锂产品则由本地品牌远大遥遥领先, 这是由于当地政府保护本土企业所致;多联机在湖南市场的占比日渐上升, 大金、海信日立表现较为抢眼, 东芝、美的、格力等品牌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其市场容量还是不如冷水机组。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普及, 水/地源热泵在湖南受到了用户的广泛亲睐。值得一提的是, 2011年当地政府推崇污水源热泵技术, 并建议对采纳节能技术方案的用户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 力争推动污水源热泵技术发展。

调研中, 许多受访者表示, 对于中央空调领域, 2012年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但也将会是品牌发展的好阶段, 品牌应该抓住机遇深耕渠道, 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图表6) 。

湖北市场

一、总体特征

近2年, 隶属华中的湖北经济快速发展, 中央空调市场迅速升温, “火炉”之势明显。受2010年下半年经济向好形势影响, 湖北2011年上半年中央空调市场发展迅速, 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3季度开始, 受制于全球经济及国内宏观调控、通胀压力及金融紧缩政策的影响, 湖北中央空调市场发展脚步逐渐放缓。整体而言, 上半年极为“火”, 下半年虽放缓但仍在前进, 所以, 湖北2011年中央空调市场的容量相比2010年而言, 仍有着较大幅度的增长 (图表1、2) 。

省会城市武汉继续是湖北整体发展的重点, 5 800多个项目同时开工, 高档楼盘精装配套、老城区改建、政府工程新建, 使得武汉中央空调容量迅速扩张。另外, 经过几年时间的部署, 各品牌开始重视外围城市并大有收获, 是湖北市场发展的一大进步, 各品牌在湖北市场的整体占有率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品牌格局

品牌众多, 但分化较为明显。除个别品牌在武汉、黄石、十堰等多地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大多数品牌都以省为单位, 只在武汉设立分公司。因为整体发展水平不如华东各重要城市, 一些不出名的小品牌甚至是杂牌军也能在湖北市场寻求到发展空间。

江森自控约克、特灵、麦克维尔、开利美系4大水冷机品牌仍为主流, 有较大的优势, 但市场份额明显下滑。其中在武汉设有工厂的麦克维尔, 产品线齐全, 价格适中, 天时地利人和, 成绩斐然;大金因为进驻时间早, PROSHOP店零售优势, 在湖北多联机市场目前仍是“龙头老大”, 海信日立、东芝、三菱重工等外资品牌也各有出色表现;国产品牌迅速崛起, 美的、格力近2年在湖北市场市场占有份额稳步提高, 令人欣喜。专家预计, 依托家用空调的网络系统, 以美的、格力为代表的“家电派”市场优势将在今后的市场中继续凸显。此外, 还有一些性价比较高的品牌在湖北市场的表现也相当不错, 如天加、盾安、奥克斯、志高等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机型分布有所改变。2010年以前, 水系统项目在湖北市场占大头, 多联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今, 经济高速发展高档楼盘精装配套、老城区改建、政府工程新建, 湖北市场的中央空调容量迅速扩张, 多联机因安装方便、使用简单, 得到众多业主的亲睐。据统计, 多联机在整个湖北中央空调市场容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占有率约为35%。溴化锂机组因为存在安全隐患、运行费用高等缺陷, 正逐步退出武汉市场, 仅在湖北二三级城市保留一些占有率。另外, 响应节能减排号召, 加上政府补贴, 水/地源热泵技术在武汉甚至全湖北都有超越性发展 (图表6) 。

河南市场

一、总体特征

河南是中原经济中心, 自2009年6月至2011年底, 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先后批复建设10大新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2011年, 河南GDP总量稳居中西部第1位, 公共、医疗、工业、教育等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投资建设, 中小型商业项目大幅攀升, 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带动了河南中央空调市场的大发展, 在全国市场中的占有率也有所上升。

据统计, 2011年, 河南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整体市场容量再创新高, 同比2010年增长42%。2011年上半年, 河南中央空调市场整体容量增幅较快, 下半年, 受国家房产政策调控的影响, 刚刚兴起的家装市场虽有所发展, 但整体容量明显减小, 不少拟定或动工项目“停下脚步”, 开始“观望市场” (图表1、2) 。

二、品牌格局

中原文化讲究“包容性”, 即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这点在河南的中央空调市场的品牌格局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河南市场上的中央空调品牌繁多, 高、中、低档次的品牌都包含其中, 大大小小的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之外都有生存空间, 并在市场上各占据一席之地 (图表3、4、5) 。

2011年, 品牌格局略有变化。格力继续在河南市场上领跑市场, 美的2011年整体发展比较稳定。日系品牌方面, 大金2011年表现突出, 在家装市场上“独领风骚”, 整体销量突破亿元大关;海信日立通过2011年的努力, 在多联机市场上的占有率仅次于大金;三菱重工紧随其后;东芝、三菱电机自2010年新设办事处以来, 加大了对市场的服务和渠道开发力度, 销量同比2010年增长率都超过50%。传统的4大品牌, 江森自控约克、麦克维尔、开利、特灵在大型水机市场依旧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顿汉布什等品牌市场上升空间加大。从品牌销量上看, 格力、美的、大金、江森自控约克4大品牌都跨入了“亿元大户”。

此外, 海尔、天加、盾安、惠康都在河南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不难看出, 随着对市场掌控力的加强以及对渠道的深耕细作, 国产品牌在河南市场的占有率明显要高于国内其他一些成熟区域。

三、产品格局

2011年, 水机市场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 其中江森自控约克、麦克维尔的销量持续递增。随着大金、海信日立、三菱重工、东芝、三菱电机等主流多联机品牌对市场的不断推动, 多联机市场在2011年增长明显, 但由于后期房产政策调控对楼盘配套项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户式中央空调的销量受到波及。据了解, 河南开展节能审查工作已有3年的时间, 水/地源热泵市场销量持续走高, 2011年12月, 河南省政府继续下发“节能减排”的政策通知, 未来, 该产品还将受到市场“热捧”。溴化锂市场基本持平, 但已淡出民用市场。风管机、单元机市场潜力巨大, 格力、美的、奥克斯等品牌占据了该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图表6) 。

北京市场

一、总体特征

2011年度北京中央空调市场是后奥运时代取得较大增长的1年。由于奥运建设提前透支了北京中央空调市场特别是大型基础建设的中央空调项目, 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 使得在2008年后的2009年和2010年2年的时间内, 北京中央空调市场发展一直徘徊不前。但是2011年度虽然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一样, 受制于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但是北京市场仍然交出了让业内非常满意的1份答卷。本年度北京中央空调市场的总体销量达到了近40亿元的水平, 较2010年度近31亿元的销量增长了29%, 与全国市场的整体增长率保持基本同步 (图表1、2) 。

2011年度北京中央空调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家装市场低迷, 商业地产升温。 (2) 政府项目减少, 工业项目增加。 (3) 渠道竞争非常激烈。

较大的市场容量加之大型项目层出不穷使得各大中央空调品牌都对北京市场非常重视, 每个品牌在当地都扶持着几家规模不等的经销商;与此同时经销商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当前北京中央空调市场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工程商数量近600家, 如此众多的经销商又分别在各个行业交织着不同的人脉关系, 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市场渠道商家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有业内品牌人士认为协调北京中央空市场的渠道商家是1件非常头疼的事情。

二、品牌格局

和其他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一样, 北京中央空调吸引了众多品牌的角逐, 几乎稍有知名度的品牌在北京市场都设有办事机构或营销中心, 而且对北京市场的投入力度都比较大。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品牌在北京市场都占有了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北京中央空调市场品牌竞争非常惨烈。与此同时, 北京市场又是1个对品牌依存度较高的市场, 几大合资品牌及主流国产品牌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许多典型项目的竞争往往都是集中在几个大品牌的竞争中。

品牌方面, 凭借较高的营销投入、完善的渠道布局出色的产品, 大金多年来一直把持着北京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且竞争优势明显。2011年度大金在北京市场取得了8.5亿元以上的销售业绩, 占据了市场1/5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海信日立、三菱电机、东芝、三菱重工、三菱重工海尔几大日系品牌也有上佳表现, 本年度日系品牌整体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江森自控约克、开利、麦克维尔、特灵4大欧美系品牌的销售额都在2亿元以上, 其中江森自控约克的表现最为抢眼;格力、美的2大巨头2011年度在北京市场的表现也非常不错, 2大品牌合力拿下了北京市场近16%的市场份额。海尔2011年度也取得非常不错的业绩, 三星本年度在北京市场也收获了6 000万元以上的销售额。

在品牌阵营表现方面, 北京市场可以说是外资品牌的天下, 国产品牌方面只有美的、格力和海尔等大品牌表现抢眼。本年度外资品牌在北京市场的总体销售额占有率超过60%。而在品牌整体表现方面, 北京市场的集中度近年来明显提升。2011年度包括大金、美的、格力、江森自控约克、开利、麦克维尔、特灵、海信日立、海尔在内的9大品牌整体占有率达到了69.5%, 拥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 近年来北京中央空调市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品格局, 各类产品的市场占比波动相对较小。和其他成熟市场一样, 多联机、冷水机组和单元机依然是当地市场的三驾马车, 其中尤以多联机的表现最为抢眼。2011年度北京市场多联机产品的总体销量接近15亿元, 其整体市场份额达到了36.5%, 而在具体产品上, 尽管数码涡旋多联机产品的比例有所提升, 但是其市场基数依然较低, 变频多联机依旧是绝对的市场主角。

冷水机组2011年度北京市场整体实现了11.4亿元的销量, 其市场整体占有率达到了28.5%, 占有率与2010年基本持平但绝对量有明显增长, 究其原因主要是2011年度北京市场的大型项目建设较少。在具体产品方面水冷螺杆机组在北京市场的销售一直非常靠前, 由于北京市场大型基建项目较多, 因而过去几年离心机在北京市场的销量增长非常快, 但是2011年度离心机在北京市场要比2010年逊色一些。与此同时, 2011年模块机在北京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风冷螺杆机的销量也呈现持续走低的走势。

水/地源热泵机组尽管拥有节能优势, 但在北京市场的表现多年来一直落后于全国市场2011年度北京市场水/地源热泵产品的整体销量约为3.2亿元, 占其整体市场8%左右的市场份额, 比2010年有较大幅度提升。

溴化锂机组2011年度在北京市场的销售额约为1.7亿元, 其市场占有率相比2010年小幅上涨。单元机和末端产品的表现相对稳定, 2011年度分别取得了3亿元和5亿元的销售额。

天津市场

一、总体特征

天津, 简称津, 地处华北平原, 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随着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 天津开始以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支柱为发展方向。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刺激下, 天津地区中央空调市场容量相应呈现迅猛增长态势。2011年, 天津市场约有18亿元, 同比增长38.5%。纵观整个天津中央空调市场, 其市场容量增长迅速。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以后, 包括响螺湾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商务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高新区、南港工业区、空港物流加工区、临港工业区、滨海旅游区等在内的新区功能区开发建设成为了天津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众多的国内外优质企业的入驻, 为行业带来了众多的工业项目, 这使得天津中央空调工业项目发展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此外, 随着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的大量开发, 带动了多联机市场的飞速发展。其中, 较为典型的为天津海河沿岸为数众多的商务楼盘和高档住宅区项目。

天津市场和其他市场相比, 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品牌方面, 各品牌在市场推广、渠道开拓上倾注大量的物力财力, 都是为了加大其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另外, 采用价格竞争手段进行市场抢占也是普遍的做法, 这使得市场竞争显得尤为残酷。经销商方面, 天津市场上经销商众多, 但各家综合实力层次不齐 (图表1、2) 。

二、品牌格局

在天津市场上, 林立众多的中央空调品牌, 每个品牌在天津市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从天津中央空调市场市场销售来看, 冷水机组的江森自控约克、特灵、麦克维尔、开利4大品牌实力依旧, 顿汉布什、天加、国祥、EK、瀚艺市场发展强劲;以多联机销售为主的大金、三星、美的、格力、海信日立、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以及三菱重工海尔等品牌上升势头力度强健。从国有品牌和外资品牌在市场销售额增幅对比来看, 2011年国产品牌占比为42%, 外资品牌占比为58%。从近3年内外资销售额占比对比表中不难发现, 国有品牌市场占有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此外, 天津中央空调市场各品牌之间竞争往往以价格为竞争手段。由于各品牌价格空间透明化, 因而市场竞争也就自然显得惨烈。品牌集中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渠道营销网络反面, 各品牌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资源关系, 都在努力夯实、巩固、细化、发展自己的经销商网络体系 (图表3、4、5) 。

河北市场

一、总体特征

河北作为以水系统产品为主的中央空调市场, 就2011年整体市场容量而言在华北区域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 这与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2011年, 河北中央空调市场容量约为13亿元, 较2010年增长30%左右 (图表1、2) 。

综观2011年, 河北市场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由于河北地理位置特殊, 为了更好的细分市场, 很多品牌在耕植河北市场的时候, 或将办事处设在石家庄, 或设立在唐山, 有的品牌甚至将该市场划归到北京或天津办事处进行统一负责。 (2) 针对不同的区域, 各品牌对该市场的销售策略有所区别。如唐山、秦皇岛等地经济较为发达, 所以采用的品牌相对比较高端。保定、廊坊相对比较落后, 所以二三线品牌在该类区域的销售占很大优势。 (3) 尽管河北市场整体容量在全国范围来看不大, 但是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很多品牌或经销商为了拿下更多的项目, 拼“价格战”较为严重, 导致恶性循环, 使得竞争秩序紊乱, 市场亟待规范。

二、品牌格局

2011年, 国产品牌在河北市场的表现让业内绝口称赞, 仅格力的市场销售额就为2亿元, 而美的也有1.6亿元的销售量。日系品牌如大金、海信日立、东芝、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菱重工海尔等在该市场的销售业绩差强人意。这与河北地区消费者的经济水平和对多联机产品的了解程度有莫大的关系。在2011年河北市场上, 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了外资品牌, 达到了58.8%。此外, 由于河北主要以水系统为主, 欧美系品牌如江森自控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等在该市场发展比较稳定, 树立了一系列样板工程;随着更多品牌的进驻, 盾安、天加、奥克斯、志高、TCL、富而达、美意、WFI等品牌在河北市场均占有一定的市场容量, 并将在2012年加大市场投入力度, 共同开采这一“金矿”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虽然目前房地产调控幅度增大, 但就河北市场而言, 由于单价相对不高, 所以虽然高端楼盘都在大篇幅的做广告, 如买楼盘送大礼包、送精装修等, 但是河北精装修房中涉及安装家用中央空调的楼盘较少。2011年度河北市场多联机品牌销售中, 国产如美的、格力以产品价格占优势, 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大金、海信日立、东芝、三菱重工、三菱电机等由于定位高端, 在该市场发展缓慢。富而达、美意、克莱门特等水/地源热泵产品受到了很多商用项目和公建项目的青睐, 如许多地级市或县区的医院、宾馆项目中都开始使用地源热泵产品, 这跟当地政府的推崇密不可分。再者, 唐山、秦皇岛作为工业大市, 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 在大型的项目中大型冷水机组和溴化锂机组占有很大的优势, 除了传统的4大品牌外, 双良、荏原、远大、希望深蓝等溴化锂品牌服务于各个焦炭、化工、医疗行业, 给河北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图表6) 。

山东市场

一、总体特征

山东, 可以说是北方市场甚至是中国中央空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其潜藏的巨大市场容量一直为各品牌所觊觎;另一方面, 由于山东林立了众多的中央空调生产企业, 因此为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综观2011年, 山东中央空调市场同比增幅为34.6%, 整体容量为35亿元为历年之最。究其原因, 国家大力进行经济发展, 推进公建项目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大型工业项目增多。此外, 房地产市场虽然受到国家政策调控, 但是由于房地产项目配套的延后性, 因此, 房地产市场项目也为山东市场容量的增大贡献了一部分力量。正如之前所提到的, 由于山东市场潜藏容量巨大, 遍布众多中央空调市场企业, 一方面, 本土品牌与外来进驻品牌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 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在山东市场竞争力度非常大。由于中央空调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2011年, 山东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呈现强者愈强, 弱者不弱, 百花齐放的市场局面 (图表1、2) 。

二、品牌格局

2011年, 活跃在山东中央空调市场的品牌繁多, 各自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由于受到了当地政府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再加上自身完善的售后服务及品牌影响力, 以海尔、海信日立为首的山东地产品牌取得了让人艳羡的销售成绩。江森自控约克通过市场的开拓、销售关系网的渗透, 2011年又一次成为了山东中央空调市场销售额的领军品牌。此外, 开利、麦克维尔、特灵以及本土品牌LG、顿汉布什、OAK、贝莱特、富尔达表现非凡。多联机方面, 海尔、海信日立、大金、三菱电机、东芝、三菱重工等在2011年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从国内外品牌市场占比来看, 2011年外资品牌由68%的市场占比下降到60%, 而国产品牌则由32%的市场占比上升到40%, 同比市场占有率增幅达25%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产品方面, 在山东GDP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 山东市场多联机机组和冷水机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于其他产品。多联机产品方面, 2011年在山东市场增幅达15.4%, 在所有机组总销售量中占比达32.3%。山东中央空调市场冷水机组2011年在全省总销售额中占比达28.6%, 同2010年相比略有增幅。水/地源热泵方面, 由于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支持, 再加上本土品牌的优势, 使得外来品牌及山东本地产水/地源热泵产品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溴化锂机组方面, 虽然2011年市场销售额在增加, 但是其在市场上占有率却呈现缩减的态势, 2011年山东市场占有率为8.9% (图表6) 。

四川市场

一、总体特征

近几年,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四川、重庆等西部城市带来了活力, 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上日程, 中央空调市场容量也随之逐年递增。2011年, 四川中央空调市场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受宏观调控和行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第4季度的市场表现稍显不佳, 但整体市场容量达到16亿元, 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40%以上 (图表1、2) 。

2011年, 四川市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市政工程、商业地产、餐饮娱乐等项目层出不穷。同时,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来了诸多住宅别墅项目。除了公建项目和地产项目, 大批量工业项目的上马也给中央空调市场带来了“福音”。当然, 市场的繁花似锦少不了品牌驻当地办事机构的辛勤耕耘和当地经销商的成长壮大。可以明显看出, 近3年, 四川在全国中央空调市场中的占比显著提升。

二、品牌格局

2011年, 四川中央空调市场的品牌格局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有些品牌以突出的表现或多或少的改写了整体格局。总的来说, 美的、格力、江森自控约克、麦克维尔、海信日立、东芝、盾安、天加等品牌的销售取得了明显突破, 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图表3) 。

具体来看, 江森自控约克和麦克维尔2011年的市场表现优异, 其中麦克维尔凭借自身品牌、产品和价格的优势在医疗项目中频频中标, 开利和特灵的表现稍逊一筹。大金在多联机市场上依然保持了第1的位置, 但来自海信日立、东芝等品牌的挑战不容小觑, 尤其是海信日立在经过了前期的市场铺垫后, 销售额直逼大金。国产品牌2011年在四川市场上的表现值得肯定, 尤其是美的和格力都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在离心机、多联机、模块机、单元机等产品领域都获得了诸多订单。值得一提的是, 天加、盾安、顿汉布什等品牌的销量增长明显。总的来说, 主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使得中小品牌的市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品牌集中度越来越强 (图表4、5) 。

三、产品格局

2011年, 四川中央空调市场的产品格局呈现出几个主要特征, 即水机市场继续增长、多联机市场再次突破、单元机市场有所上升、水/地源热泵市场开始起步, 其他一些机型产品如模块机、溴化锂的表现较为平稳 (图表6) 。

由于四川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 水机市场获得了上升空间, 4大外资品牌、美的、格力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商业地产、高端住宅和家装市场的强势需求下, 大金、海信日立、东芝、美的、格力等品牌在多联机市场“如鱼得水”, 其中大金在家装市场上坐稳了头把交椅, 海信日立则以工装项目取胜。美的、格力等国产品牌凭借渠道优势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在单元机市场上取得突破, 这2个品牌的急剧增长给单元机市场带来了利好。相对于国内一些市场, 四川的水/地源热泵市场的发展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大部分经销商缺乏操作此类项目的经验, 2011年, 该产品在项目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品牌竞争激烈。

重庆市场

一、总体特征

重庆素有“小香港”之称, 其繁华程度在西部12个省区中屈指可数。重庆建立直辖市13年来, 紧抓机遇,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利好的经济形势使重庆中央空调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 基础建设日趋升温, 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中央空调行业迈入了1个相当繁荣的时期。继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 2010年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两江新区。关于两江新区, 重庆已经树立了宏伟的目标:到2020年, 两江新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万亿元、全市70%~80%的直接引进外资项目将由两江新区完成, 在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中发挥核心和引擎作用。两江新区的设立, 可谓为重庆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可以预见, 未来重庆中央空调市场蛋糕更具诱惑力。据统计, 2011年重庆中央空调市场容量为14亿元 (图表1、2) 。

二、品牌格局

近年来, 重庆办公楼、高档住宅小区、公寓、别墅的迅速发展, 为多联机等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面对迅速壮大的市场空间, 众厂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激烈角逐。据调查, 近阶段从已中标和正在招标的项目来看, 金额在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的多联机项目不少, 而且增长势头仍在持续。从品牌层面来看, 海信日立、大金等日系品牌呈现上升趋势, 而国产品牌中美的、格力增长迅猛, 增幅超过日系品牌。韩系、欧美系品牌表现平平 (图表3、4、5) 。

三、产品格局

多年来, 4大品牌占据着冷水机组产品市场绝对的市场份额, 而伴随着国产海尔、美的、格力3大品牌生产基地的建立, 3大品牌充分利用渠道销售网络和政府资源, 使得“家电派”在重庆的表现可圈可点, 成为离心机市场一股新军, 逐步打破了重庆市场离心机项目被4大外资品牌长期垄断的局面。其中, 美的离心机表现一枝独秀, 2011年仅重庆市场出货近20台 (图表6) 。

近几年来, 重庆溴化锂产品市场可谓是忽上忽下, 2004年以前, 重庆溴机市场份额占比年均超过9%以上, 双良、开利、远大被誉为溴机市场的三驾马车。2005年起, 重庆溴机市场份额开始萎缩, 直至2010年年底, 重庆溴机市场才略有起色。2011年, 重庆市场溴机项目较往年相比逐渐多了起来, 对此, 部分市场人士持有谨慎态度, 认为“复苏”一说尚早。

实验室年度质控分析总结 篇3

2016年度实验室质控控制分析如下:

一、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为了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包括两部分,一是精密度高,即检测结果的重复性好,也就是随机误差的影响小,这主要依靠建立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来保证;二是准确性高,即检测结果接近真值,也就是系统误差影响小,因此实验室想要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必须扎实开展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二、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基础

实验室质量控制绝不仅仅是检测过程的控制,而是贯穿于实验室所有质量活动的全部。做好质量控制基础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完整、有效、适应的质量体系使实验室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

2、良好的管理、职责分工明确,相关部门岗位衔接协调。

3、检测人员遵守操作规程,具有与从事工作相符合的素质和技能,检测人员定期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注重人员知识更新。

4、实验室设施和环境,符合检测要求。

5、仪器设备定期维护、校准和检定,做好记录,全年处于受控状态。

6、标准物质有专人保管,购买时必须向供应商索取有效的标准物质证书,保证标准物质使用的可靠性和可溯源性,标准物质在使用前应仔细核对是否在保质期内。

7、样品管理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8、数据处理、记录、报告正确性。

9、检测方法必须优先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制作作业指导书处于受控状态。

10、年初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三、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方法

目前我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方法有: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人员比对、保留样品再测、标样比对。

四、质量控制的分析和处理

各种质控结果,根据相应的规定要求进行分析判定。当结果超过允许范围或出现不满意结果时,责成相关检测人员查找原因,按相应程序文件执行与纠正。质量监督员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

五、2016年实验室质量控制趋势分析

薪酬年度分析总结 篇4

一、2012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1、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2012年6月,二轻联社机关党支部和4名党员分别获市直机关创先争优“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抓好二轻经济发展工作。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全系统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760万元,同比增长8.26%;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0430万元,同比增长9.52%;上缴税金203万元,同比增长10.03%;实现利润145万元,同比增长10.45%。

3、积极开展“到基层、办实事、走前列”活动。11月6日至7日,市二轻联社机关9名副科以上干部分别到各自联系点,进村(厂)入户进行走访,共慰问了16户联系户,并开展“结对共建”走访活动,截止11月底,支持新农村建设挂点村资金1.3万多元用于修建村“两委”宣传栏和村委食堂。

5、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二轻系统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6、二轻系统进一步和谐稳定。年内,二轻系统没有发生重大集体上访事件。市二轻联社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和职工家中进行下访,帮助企业和职工办了10件实事。

7、扩大二轻成员企业。全年新增二轻成员企业5家,搭建二轻经济发展平台。

二、创新和亮点

1、抓好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市二轻联社领导和相关科室领导协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使企业在第一季度低迷的情况下,从第二季度起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市西江纸厂瓦楞纸、书写纸两条生产线在10月下旬恢复了生产,确保了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2、抓好非生产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市二轻联社指导企业采取公开竞标方式,对企业场地实行竞租经营,提高了企业收益,1

如市服装厂的友谊商场通过采取竞租方式,经营收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积极做好行业服务工作。市二轻联社组织平南县工艺藤编企业参加首届广西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销会,协助桂平市完成申报“中国休闲运动服之都”的初审工作,组织桂平木乐服装生产企业参加第一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并获得成果奖2个,有效促进二轻经济的发展壮大。

三、工作难点

1、二轻集体企业基础差,底子薄,招商引资吸引力弱。

2、二轻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很难解决大部分职工再就业问题。

四、薄弱环节

市二轻联社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大,进展不够理想。

贵港市二轻联社

薪酬管理工作总结 篇5

忙碌而又充实的2012年即将过去,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对于我所负责的工资管理工作,我也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不断改进,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一、理清思路,从思想上不断提高认识。

2009年新公司成立我开始负责工资管理的工作,一切从头做起,首先一步步建立了工资库、档案库的全电子化管理体系;与财务处协作,完成了工资由现金发放转变为银行代发的工作,与财务处实现工资数据的电子化报送,大大提高了工资效率,更有效地保证了工资发放的准确、及时。与此同时,不断规范严格考勤、请假等各项制度、加强员工的请假、缺勤管理,逐步实现工资的一级管理。随后,随着公司的稳健发展,物价的不断上涨,本着工资公平性和激励性的原则,面对有限的资金,逐步增加了出勤奖、基础奖,更是于2011年7月对全体员工进行技能工资的调升。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完成,我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公司的奖励。当一切步入正轨,我觉得似乎可以松口气的时候,公司去年的全员培训叫我深深认识到: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更好,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工资涉及到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待这项工作,我不能仅仅满足于认真、仔细、不怕繁琐。我更应该认识到,人事管理中的人员录用、考核、任免、奖励、惩戒等各项工作最终都反映在工资管理中,注定了这项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于是,这一年里,我不断学习公司的各项制度、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并且平时就注重这些资料的整理、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才能严把制度关、才能保证工资管理工作的严密、公正,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二、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工资管理工作繁琐复杂,我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认认真真 地对待每一天的工作,我的宗旨就是:不是做好一件事,而是做好每件事,我的工作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具体如下:

1、计划预算工资总额,全年预计完成工资总额2690万,比去年实际完成工资总额2486万提高8%。

2、准确及时按月完成工资发放表,月均800余条;协助财务处,每月完成工资的银行代发工作及其他现金部分的发放。同时针对政策面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如夏季的高温补贴,我根据公司的文件精神,不嫌繁琐,做好每月的统计工作,保证了每个员工的利益。截止11月,工资总额完成2495万,使用状况良好。具体地:工资总额平均:2586元∕月·人,较去年增长9%;实发工资平均:2143元∕月·人,较去年增长9%。在有限的条件下,平均工资增长幅度较去年有较大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3、工资管理负责的工资,和发放工资的财务部密切相关,我本着一切从工作出发的原则,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1)根据国家政策,调整个税代扣,截止11月,代扣个税: 36566.24元。今年10月起,税务部门要求上报个税为电子化报送,我研究报税软件,根据要求,首先整理全体员工的资料,完成人员信息的初始化,然后每月完成人员增减变化、工资资料的整理、导入、上报资料的导出,为财务处上报个税提供了便利; 2)每月根据工资表明细,为财务处整理出保险挂账人员,方便 财务处进行账务处理;

3)今年机构变更以后,财务部门也对工资分配做了相应调整。

我根据财务部的需要,每月按相应班组分类,进行工资的分配、汇总,为财务部门分配工资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4、根据陕西省最低工资标准,07月份调整养老及医疗基数,多退少补,我反复核对,保证了零失误。截止11月共计扣除个人需缴三险一金3717923.05元,其中公积金:1112607元、个人养老金:1893072.48元、个人医疗保险:489372.98元、失业保险金:222870.59元。

5、按照去年的计划,今年实现工资库与人事档案库的合理分离,实现了人事、工资、保险三大体系的电子化管理,并进一步优化工资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各项统计工作提供更大便利。

6、为了公司更好地向前发展,为了公司管理向扁平化、高效率转变,公司今年4月份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这一调整,也使工资管理工作真正步入一级管理,达到去年制定的目标,相应的,也大大增加了我的工作量。为了保证平稳过渡,我做了大量的工作: 1)根据公司机构变动,整体规划、调整工资管理程序,建立

起了临时工及返聘人员工资档案库,结束了临聘人员手工制作工资的历史,真正实现了全部人员工资的电子化管理。规划程序时既考虑了管理的规范和严格,还要考虑下面各单位工资员的可造作性,尽量减少大家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准备了完善的培训资料,对各车间、部门工资员进行培训,明确制度、政策;规范上报资料;讲明工作流程。

各位工资员是工资资料报送的直接操作者,同时也是面对职工的第一解释员,所以,首先配着内容详实、易懂的培训资料,向工资员明确了公司的相关工资制度、相关规定、工资发放的管理等各项制度性内容;其次,就重点强调了工资资料的上报时间和格式要求,配上打印好的各种上报表格、表单,规范上报资料、工作流程,以保证工资资料上报的及时、准确。上报的资料也考虑了个车间硬件条件的差异,分为电子版资料和手写资料两种,有效保证可操作性。

3)工资资料录入认真仔细,负有强烈的责任心

做为工资管理员,在工资录入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例如各单位上报的资料,即使是电子版转盘的,我也要细细审核,一经发现有差错的,及时和工资员沟通,予以改正。一月月下来,避免了一次次的失误,下面的工资员也逐步成长起来,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工资表生成以后,我更是将每月变动的加班、奖金、各项保险等逐一核对,这样才保证了工资发放的准确无误。

7、按期完成对内对外各种劳动工资报表及数据统计:对外,完成每季度未央区的统计报表、完成每月西安市统计局的网上直报、完成人社部2012年企业薪酬调查的统计上报等,尤其是企业薪酬调查工作,全体人员要一个个落实其职业代码、职位代码、职称代码、学历代码以及出生年月、工作时间等等各项内容,工作量非常大,我没有退缩、没有畏难,认真解读上报的指导手册,再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特长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全体员工的分类、编码、薪酬汇总、上报。完成工作的同时,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有关统计的知识,工作也更加自信、更加有成就感。对内,完成对工业公司的各种报表、给财务部、工会、党委工作部等部门准确及时地提供所需的数据、资料等。

8、认真完成领导交付的其余各项工作、对部门内其他同事的工作予以协助。

三、再接再厉,不断改进

1、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工资管理工作,如: ? 完善工资管理制度;

? 在工资程序中建立统计模块;篇二:薪酬管理经理工作总结与计划 薪酬管理岗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培训中心站在新起点的一年,也是努力壮大自己稳扎稳打寻求发展的一年。作为我自己而言,这也是在薪酬管理工作岗位上刚刚起步的一年,这一年里,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周围同事的帮助下,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了上级和中心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力求尽善尽美。下面,将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总结,具体如下:

一、薪酬发放及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自从事薪酬管理工作以来,我严格遵守岗位保密制度的原则,完成薪酬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每月的薪酬发放、薪酬统计工作、考核统计工作,并且在准确、及时发放薪酬工资的基础上,每月从oa中上传当月工资单,让每位职工及时了解自己的工资及变动情况。在让每位职工了解的同时也是对我个人工作的一种监督,督促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做的更加认真、仔细。

认真按照中心制定的薪酬分配方案,做好各项薪酬发放的具体工作。一是认真按照各项考核办法的要求发放薪酬及兑现加分奖励,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职工手中。二是做好薪酬清算的台帐管理,经常和同事合作联系,做好薪酬总额的清算核对工作;建立了薪酬收支台帐,并分门别类做好统计,随时方便提供依据。还建立了职工个人薪酬发放明细台帐,全年每个人每发一分钱都可以有账可寻,如遇职工需要,可以随时提供查询。

二、外聘职工薪酬发放及日常薪酬管理工作截止2011年底,共有外聘职工195人,其中不包括外包外聘职工。外聘职工管理情况复杂,工资结构多样化,不同岗位考核方法也不同。对于劳务派遣职工,每月在薪酬发放工作中仔细、细致测算,力求精准,然后积极主动和省人才联系,发送到省人才。由省人才测算社保需缴金额和管理费用完毕后进行核算和分门别类,与财务处和中洋公司密切联系,保障职工薪酬能准时发放。同时,也根据其绩效考核情况测算绩效工资部分并精确发放。对于签订劳务协议的外聘职工,认真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做好薪酬及绩效考核发放的具体工作,以最准确的数据、最快的速度,将薪酬测算出来到财务处,确保了薪酬发放的及时和畅通。

三、完成各项工资清查工作和报表工作

接上级要求,2011年统计清查工作繁重复杂。今年,我完成09年退休职工津贴补贴清查工作、2010在职津贴补贴清理上报工作、2010年交通部直属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清查上报工作及2011年交通部直属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这些统计工作政策性强,数据要求精确,内容繁琐复杂,我加班加点查询各种资料,确定各项数据,明确分类、细致汇总、精益求精,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此项工作任务。

四、薪级工资,公积金、个税等测算发放工作

根据要求,2011年,完成职工薪级工资的核算上报,并每月按照标准准确发放。对薪酬结构做统一细致的调整及管理,以便薪酬组成更加合理和透明化,让职工更清楚了解发放情况。严格按照文件,科学、合理地做好公积金、个税的测算并实施,有效保障了职工福利的准时发放。

五、工资档案的整理核查校对工作

平时做好日常工作以外,对于职工工资档案,还需要进行大批量的筛查和核对整理。这项工作政策性高,要求不能有任何失误,我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翻阅大量过去的工资档案资料及人员数据库,精确时间、级别等各方面数据,做好工资档案的整理工作。

六、职工保险的缴纳工作

根据要求,为每位签订合同的员工缴纳了养老、生育、工伤、医疗、失业保险,根据其收入水平为社保局提供数据,并对其个人缴纳部分进行准确测算。

七、评估费等核算发放工作

作为集船员考试、职工培训、党校教育、船员培训和搜救训练齐头并进,多功能、可持续的发展的培训中心,工作任务繁重,分类也多,每月的船员评估费、教师课酬等都有很大的金额数据。作为一名薪酬管理员,核算这些数据也是我日常工作中的一项。我认真根据管理办法,细致的核算评估费、课酬、监考费等多项数据,并及时发放到员工手中。

八、临时用工薪酬管理工作

鉴于单位建设发展对于一些专业临时人员的大量需求,自年初就配合后勤部门管理临时用工情况的薪酬发放,深入细致了解其用工情况,并对每月酬金发放进行统计并备档。

九、协助完成其他相关人事工作 人教处日常工作多样化,在平日中,我也会协助同事去完成本部门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例如按照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协助人教处同事组织了本部门及其他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等各方面的学习,并且通过考试的形式检验了学习成果,很好的完成了2011各项培训计划的实施。例如在2011年军训会操中,和其他同事一起在半军事化会操拍摄中做好前期准备和后期工作,并在其他职工离开、所有工作结束后做好收尾工作等等。薪酬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关系着职工的切身利益,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在为职工服务上,我坚持给一片微笑,一声问候,需要我办的事项,及时给予办理,不能办理的事项,做好解释和沟通。2011年,我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但是,工作中仍需继续精进业务,弥补不足,不少地方有待提高增强。在2012年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改进:努力学习文件精神,掌握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争取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基础上,能够给领导提供更多更好的合理化建议;虚心接受领导、同事的指导,完善自我,更好的为所有职工做好人力资源的后勤保障工作。篇三:2003工资管理工作总结

一、工资管理

2003股份公司工资总额预算为29300万元,比上年减少2000万元。为确保完成今年的经营任务,公司预留了1500万元作为风险工资,当经营任务完成后作为年终奖发放。今年的工资预算主要有以下2个特点:

(1)确保公司生产一线员工工资收入不低于上年水平:受“非典”疫情影响,公司今年的运输经营形势严峻。为激励广大员工的士气,充分调动生产一线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今年的工资预算确保生产一线员工的工资不低于去年的水平,并略有增长。2003基层各事业部(单位)工资总额预算为18980.1万元,包括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其他包干工资,比上18726.11万元提高了1.36%,有效地保证了员工相对固定的工资收入不降低。

在效益工资方面,根据上年各事业部(单位)效益工资的发放情况,今年对部分岗位人员的月度效益工资作了调整,将运输生产人员效益工资标准由800元/人.月提高到900元/人.月,后勤公寓人员月标准由700元/人.月提高到900元/人.月,其他后勤人员标准由600元/人.月提高到700元/人.月,其它岗位人员的效益工资水平均与上年持平。(2)大幅压缩单项奖

2002年单项奖励项目达200多项,总额达到了1.2亿元。在2003工资总额减少的情况下、为确保生产一线员工工资收入不低于上年水平,大幅压缩了单项奖数额。单项奖的预算按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设奖的原则,优先安排与安全生产、增收节支、强化管理等密切相关的46个项目,共计金额7119.9万元,包括了公司行车安全百日、人身安全百日、春运奖、堵漏保收奖、各类抵押兑现奖等项目。总额比上年约减少了4850万元,压缩了40%。除此之外,原则上不再发放预算外单项奖。

二、制定了单项奖管理办法

为规范单项奖管理,建立起高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股份公司于2003年5月19日公布了《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单项奖管理办法》(深铁股劳[2003]93号),对单项奖励项目的设立、奖金的申请、审批、发放以及相关事项作出了具体规定。另外,我们要求各单位应严格控制一次性奖,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对公司下拨的一次性奖,我们要求各基层单位以公司下拨标准为基础,适当进行调节,防止机关和生产一线过于悬殊;公司对一线生产员工设立的专项奖励,各单位按有关文件规定足额落实;本单位自立的一次性奖要求不能过多过滥,应根据奖励项目的针对性,合理制定机关标准。

三、建立了工资预警分析制度

今年,在工资有效控制的问题上,我们指导和监督各单位建立起了工资预警分析制度。自七月份起,由我部负责将公司每月运输收入情况以书面形式通报给各单位,督促各单位人劳、计财部门进行模拟清算,量入为出,增强忧患意识。另一方面,我部对各单位每月工资总额的发放实行了备案制,加强监控。工资预警分析制度的实施以来,各单位工资总额的控制与发放情况有很显著的成效。今年上半年,工资超发单位为六个,到三季度工资清算时,超发单位已经减少到一个。

四、“非典”过后的奖励机制

1、控制单项奖的发放:根据集团公司《关于严格按计划集体工资总额的通知》有关精神,结合股份公司实际情况,今年8-12月份,公司单项奖只保留了与防“非典”、增收节支、保安全等相关项目以外,其余原预算内各项目均暂停发放,年终视经营情况和工资支出情况考虑发放。

2、增收奖励机制:今年因受“非典”影响,公司面临十分严峻的经营形势。为落实经营责任,全力以赴开展运输收入攻关,加大奖励力度,我们制定了《运输攻关奖励办法》。从8月份起,以客货运输收入去年实际完成为基数,超出部分按15%提成给予超收单位奖励。

3、动车组、客车车辆安全与运用效率奖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设备单位员工保安全、保质量、保畅通、创效益的积极性,在保障运输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公司动车组、客车车辆的维修保养质量和运用效率,杜绝动车组出现责任机破故和丢线问题,稳定运能,确保完成公司运输生产经营目标,我们制定了《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动车组和客车车辆满线满轴、无机破故、丢线考核(试行)办法》(【2003】176号)。

薪酬年度分析总结 篇6

在山西省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导游人员的劳动却常常被忽略, 很多游客对导游人员产生偏见, 认为导游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导购、拿回扣。

山西省内旅游景点分散, 交通也不很便利, 许多景点位于深山、峡谷之中, 在各景点间往返少则一两个小时, 多则十几个小时, 导游员工作十分辛苦。而在山西的旅游景区, 专门的旅游购物商店或娱乐消费场所少之又少, 这种情况使导游员想拿回扣都不可能。导游员带一趟团下来, 除去交通和通信等开支费用, 所得收入寥寥无几, 有的甚至还会倒贴。在这种情况下, 导游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达不到预想的目标, 甚至出现服务质量差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导游的薪水低, 在旅行社得不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就会跳槽甚至转行。

通过分析思考我们会发现影响导游服务质量、损害旅行社企业形象, 甚至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根源在于目前山西省导游的薪酬体系不合理。旅行社要想提高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设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关键。

一、山西省导游薪酬现状分析

1.薪酬水平普遍较低。在山西省境内导游员的薪酬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基本工资、带团补助、回扣及小费。笔者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1) 基本工资。只有部分旅行社给导游提供很低的基本工资, 一般为200元~500元, 不足山西省的最低工资水平, 还有很大一部分旅行社不给导游发放基本工资。山西省境内的旅游业季节性很强, 到了旅游淡季 (一般为10月至次年3月) , 许多旅行社就给导游员放假, 放假后导游连基本工资都没有了。

(2) 带团补助。导游只有在作全陪时, 或带一些不含餐的客人才给发少量误餐补助意义的带团津贴, 而且只有少数旅行社发放, 外语导游略高, 大部分汉语导游一般只有每天15~30元左右的补助。

(3) 回扣。在山西境内的旅游景区没有专门的、形成规模的旅游购物商店, 其他娱乐消费场所也不存在, 所以游客眼中导游导购、拿回扣、“挣大钱”的情况在山西省基本不可能发生。

(4) 小费。游客对导游员的服务感到满意时, 为了表示感谢和奖励而付给导游员的费用。山西导游员只有在接待境外旅游团时才可能收到小费, 而很少见国内游客付小费。

此外, 一些旅行社还向导游收取数量不等的“人头费”。所谓“人头费”是指部分旅行社根据旅游团人数向导游收取一定费用, 导游拒付则得不到带团的机会, 旅行社以此来弥补为了竞争而实行低团费甚至零、负团费带来的损失。

通过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山西省导游员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 收入没有保障。

2.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旅行社为了降低运营成本, 一般不会给导游人员缴纳保险费。山西省的导游员享受不到政府要求企业给职工上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劳动和社会保障待遇。有些旅行社在导游带团时连最基本的旅游意外保险也不给买。因此, 可以说导游员没有进入社会保障体系。

3.导游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山西, 旅游从业者的流动性特别大。尤其是导游人员跳槽和转行的现象很普遍, 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导游工资待遇没保障, 另一方面因素是旅行社追求短线效益, 不愿对导游进行事业激励方面的投入。很多旅行社在旅游旺季招一批导游, 到了淡季不愿养人, 就把他们遣散, 来年再招人。这种情况使导游员享受不到企业的培训、各种福利、事业发展等激励, 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要想改变导游薪酬不合理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导游服务质量下降、旅行社人才流失等问题, 保障导游收入、稳定导游队伍, 同时有效抑制导游宰客现象, 就应该设计出合理的导游薪酬体系。针对山西省导游薪酬构成的具体情况, 笔者认为采用“全面薪酬”理论构建新的导游薪酬体系较为合适。

二、全面薪酬理论

全面薪酬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 它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当时, 许多企业将相对稳定的、基于岗位的薪酬战略转向相对浮动的、基于绩效的薪酬战略, 使薪酬福利与绩效紧密挂钩。“全面薪酬战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产生。

全面薪酬的构成可分为“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两部分。外在薪酬主要是指企业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 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 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 以及由企业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 如住房津贴、俱乐部成员卡、企业配车等等。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 对工作的满意度、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企业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等。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相互补充, 缺一不可。

三、导游人员全面薪酬体系构建

导游薪酬设计要结合导游工作的特点。导游工作与其他服务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导游带团在旅行社外部, 独立性较强, 工作量较大;导游既要陪同游客爬山涉水, 还要讲解景点知识、传递民俗文化, 因此要脑体高度结合;导游在给游客提供向导讲解服务时, 还要安排游客的交通、住宿、餐饮等事项, 有时还要解决一些游览时的突发事件, 因此导游工作内容复杂。此外, 导游长期独立在外工作, 管理和评估较为困难。针对上述情况, 应建立多元化的薪酬体系才更符合导游员的实际需要。

(一) 导游人员外部薪酬体系

1.以导游等级和综合能力为依据设定导游的基本工资。在山西, 旅游的季节性很强, 导游的薪酬也随着旅游的淡旺季而变化。在旅游淡季, 导游无团可带, 但也应该获得基本工资。所谓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导游是旅行社最核心的人力资源, 淡季得“养”, 旺季才能“用”。导游人员的基本工资应立足导游等级和综合能力决定。导游分为特级、高级、中级、初级四个等级, 综合能力表现在学历、职务级别、工作表现和执业经验上。通过综合评定来确定导游员的基本工资, 扩大收入差距。

2.根据导游人员创造的效益来确定导游人员的绩效工资。在设定导游人员的绩效工资时, 应充分考虑导游人员在进行导游服务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企业创造的效益。比如, 因导游人员突出的工作表现招徕回头客, 以及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为旅行社节省费用开支等情况。导游员在带团时给企业创造了较好的效益, 就应相应地给予经济奖励。

3.根据游客的满意度和工作量设定导游人员的带团补助。带团补助是旅行社在导游外出带团时, 对其户外超时间、高负荷工作的补偿。带团补助与导游带团时间长度、艰苦程度、使用语言以及团队客人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此同时, 游客对导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直接影响旅行社的企业形象和经济利益, 应是衡量导游人员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因此, 制定带团补助的标准时要综合考虑游客满意程度、带团人数、游程时间等因素来确定。

4.根据政府规定和导游员需要确定福利激励。在现代企业的激励体系中福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福利待遇吸引、保留、凝聚着员工, 能够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提高企业的长远效益。员工福利一般不纳税, 与等量现金的支付相比, 对于员工有更实际的意义。

企业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可以有不同的项目, 根据福利选择的强制性不同可以将福利分为基础性福利和弹性福利。

(1) 基础性福利。为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我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给员工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 这是员工工作付出后应得的基本福利, 也是员工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导游来说必不可少。

(2) 弹性福利。可供企业选择的福利形式多种多样, 但企业支付于福利的成本有限, 因此, 不会提供给员工所有福利项目;而导游人员由于年龄、性别、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的不同, 福利需求也会千差万别, 企业也无法代其进行福利选择。基于这种情况, 旅行社可提供给导游一些福利选项, 导游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 在不超过一定总费用上限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福利项目进行组合, 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要。弹性福利可以较好地满足导游员独立性、差异性强的特点, 以相同的福利成本换取最大的激励效果。弹性福利项目可以包括:定期体检、带薪休假、话费补助、娱乐设施、集体旅游等。

山西省导游员现阶段薪酬水平较低, 收入结构不稳定, 此外经常外出工作, 各种费用开支也较大, 这些都决定了对导游员进行物质激励会是行之有效的。所以, 高薪不仅能满足导游人员的物质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导游员在有较高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有很强的精神需求, 因此旅行社还应做好导游员内部薪酬体系的设计。

(二) 导游人员内部薪酬体系

1.做好导游的职业规划与管理给予事业激励。导游工作的特殊性和不稳定性使许多人认为导游是吃“青春饭”的, 许多在职的导游人员也由于得不到企业的关心与重视, 感觉自己的职业没有前途, 做几年有机会就转岗或转行了。针对这种情况, 旅行社应结合企业和导游的特点为导游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对导游进行业务培训、提供可行的激励和晋升机会, 使导游员在为旅游企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 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让事业留住人才。

2.结合导游员的工作成绩给予荣誉激励。旅行社对于导游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除了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外, 还应授予一定的荣誉, 使其在旅行社中树立威信, 受到其他员工的尊重。旅行社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品牌”导游战略, 培养树立一批“金牌导游”、“明星导游”, 以他们为榜样, 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其他导游。

3.立足企业自身条件和特色给予文化激励。旅行社可以结合自身条件, 创建具有特色的旅游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比如定期举办管理层与员工交流会, 让导游人员与企业领导层能够全面坦诚的交流;创办内部刊物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传递给员工, 也可以成为员工发表意见、袒露心声的园地;设立总经理信箱, 鼓励导游为企业出谋划策、参与企业管理;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增进员工间的团结。旅行社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激励可以加强导游人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 从而促进旅行社与导游员共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燕凌.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导游人员创新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3)

[2].潘海颖.基于理念创新的导游“全面薪酬体系”构建{J}.经济论坛, 2006 (19)

[3].许丽君, 江可申.导游薪酬构成指标体系研究{J}.旅游科学, 2006 (6)

上一篇:三从四德造句下一篇:失去亲人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