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

2024-07-25

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共11篇)

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 篇1

创作说明

根据时下流行的皮草大衣,人们喜欢它的雍容华贵从而去追捧,造成成千上万的动物为此失去生命而来的思路,想要表达没有杀戮就没有买卖的思想,作为公益广告想要提醒广大的皮草消费者爱护动物,改动了一下衣服商标常规的模式,替换成动物们遭受杀戮时的痛苦表现,这样做也更贴近生活,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但又不会显得太过僵硬和死板,没有引用真正的动物尸体,为了避免太过血腥而带来的反作用,而是利用皮草大衣流血来告诉人们这些衣服是由动物的毛皮制作的,从而起到提醒消费者不去购买皮草大衣就是保护动物,旁边的血脚印希望能带给人们一种动物死前想要逃脱的感觉,文字方面采用了一个大而醒目沉重的黑色字母NO来体现“不要”的重要性,希望能够有强制这个作用,在NO的旁边附了一行小字“换种方式爱它们”表达我想要告诉人们,穿皮草爱皮草不是表达爱动物的方式,而是拒绝皮草,不去买不去穿才是真正的爱动物。不要让人类成为最后一种动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爱护它!真正意识到爱护动物人人有责的思想,想一想儿时的玩伴,小伙子的帮手,老年人的安慰,它们的作用不只是变成美丽的衣服,它们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去衡量的,愿我们人类能善待它们,愿动物的爱永远伴随着你成长。请爱护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爱护动物,让人类不孤单!所以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你是动物,你该怎么办?你是不是有些害怕,有些惭愧,又有些意识被唤醒的感觉?请爱护这些可爱的动物吧!它们也是地球上的一员!它们是同一个星球上 的一家人,我们生命应该是平等的!保护动物等于你在珍惜每一个有生命的小生灵,就等于在珍爱我们的朋友,保护植物 保护蓝天 保护地球 保护绿色 地球没有了动物,就如蓝天没有了白云;没有动物,生命没有了动力。

因此,我的爱护动物的公益海报由此产生,希望能够震撼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为我们人类的行为敲响警钟。

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 篇2

公益广告的内涵及功能

广告,即“广而告之”,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以公开、连续的形式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广告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艺术形式,早在几千年前存在商品经济开始,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比较原始的广告。从早期的实物广告到叫卖广告、音响广告、“悬帜”广告、招牌广告,到近现代的印刷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网络广告等,广告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根据广告内容、宣传目的、传播策略、传播媒介的不同,广告的类别多种多样,一般将广告分为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两类。

公益广告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美国,我国公益广告主要由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媒体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机构发布,最早的公益广告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近年来,公益广告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公众的支持和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益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形形色色的公益广告充实着民众生活,使人们沐浴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其功能也日渐凸显。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

与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属于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制作更加复杂,收益少,多无收益或者只有隐性收益,因而存在较大风险性,需要依赖一定的资金保障才能正常运作。然而,目前,我国公益广告创作的资金来源多为政府、广告公司或企业的短期投入,缺乏长期稳定保障,因而在数量上远不如商业广告占广告总数的份额高。作为最大的广告主,仍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公益广告的长远效应,因而不愿意长期投入。

2.缺乏高水平的公益广告创意

我们从“量”上对当前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质”上看,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又如何呢?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公益广告的创意水平偏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公益广告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教育,创作原则表现为较强政治性、倡导性,在追求这些目标的同时,必然忽视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态本身所应体现的受众导向性,抛开商业广告的业绩导向和经济回报,创作者将更多焦点关注于完成发布者的使命,极易将广告变成单向传播。受思维定势影响,在广告题材的选择上,多围绕英雄政治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广告文案公式化、程序化,广告语言普遍重说教而轻交流,因而表现出雷同、缺乏新意的情况,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公益广告的构思与设计

1.把握好度,注重区别公益与商业

从本质上来讲,同样作为社会广告,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并不是绝对对立。公益广告是建立在商业广告基础之上的,是高一层次的商业广告;另一方面,公益广告其实也是一种商品,从其创作的各环节来看,存在着多重商业性。但就其功能来看,公益广告担有更大社会服务责+895任,始终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进行构思与设计时,必须把握好度,清晰定位,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明显区分开来。对广告主而言,利用公益广告的隐性诉求和广泛的社会性,实现自身长远发展,不断寻求广告创作与企业效益之间的相关性,是其不懈追求。既给受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又保证了公益广告的独立性,这样的传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近几年,各类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纷纷登上电视屏幕,相亲题材电视剧、婚恋交友网站大火,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话题。

2.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公益广告对创意的要求格外高。创作者受以往经验、思维定势影响,极易在广告设计中产生习惯性思维,束缚了创意因子的迸发,影响广告创作水平。

近几年,央视推出一系列公益广告,无不是创意与情感的集合,《妈妈的等待》《回家》《老爸的谎言》《过门的忐忑》《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等广告的推出,每一则投入播放,都在网上引起广泛转发,将公益广告重新推向大众视野,借助公益广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引发了公众对于孝顺父母、关爱老人等传统美德的反思。特别是由中央电视台委托盛世长城(上海)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制作的公益广告《打包篇》,在第60届戛纳创意节“影视类”奖项中更是斩获铜狮奖。《打包篇》以儿子的口吻讲述罹患“老年失智症”的父亲在渐渐失去记忆的时候始终记得儿子最爱吃的食物的感人故事。该作品自2013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播出总计3000余次。“他也许忘记了很多事情,但却从未忘记爱你”的广告语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分享、转发、评论量过百万。该作品的创意在于,当父亲在众人面前抓起盘里剩下的两个饺子,直接放入口袋时,包括儿子在内,观众都觉得十分丢脸,但当父亲说出那句“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的时候,除了羞愧、自责,更多的是感动。运用了侧向思维,效果不言而喻。

结束语

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 篇3

关键词:公益海报;色彩心理;心理干预

公益海报作为一种现代宣传常见的形式,在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倡导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宣扬真、善、美的人性本质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公益海报在户外展示、与受众瞬间接触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必须调动有效的色彩、图像、文字等因素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这三个主要元素中,色彩的瞬间感染力最强。人对色彩相当敏感,当人们初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时,最先吸引其注意力的,就是作品的颜色,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文字。色彩给观众的印象特别强烈,它所呈现出的各种思想情感,具有鲜明的情绪感染力,在公益海报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是设计师表达设计理念最直接的手段,通过色彩的直观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潜意识的角度影响观众的情绪,起到心理干预的作用。

一 情绪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为此每个人要想身体健康,健康的情绪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巨大的工作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交往的困惑,婚恋的烦恼等,常常使人们陷入紧张、压抑、苦恼和迷茫的情绪之中,如果不加疏导,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由于其巨大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心理疾病在形成之前,有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期,在这期间如果加以适当的干预和调节,往往是可以预防的。但由于人们对其缺乏正确的认识,其前期的异常情绪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如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学生因学习压力、就业竞争等形成巨大的心理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最终形成心理疾病,对大学生身心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 色彩心理

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色彩,世间万物因独特的色彩而显现出个性与魅力。而在人们生活中,不同的颜色与人们的情绪更是密切相关,人的情绪有时会随着颜色的变化而变化,虽说色彩是客观的,但却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对人情绪有明显的影响。有一个例子在色彩心理的解读中经常被提及:在英国,过去常有人在伦敦的伯列费尔桥跳河自杀。从心理学的角度做研究表明,黑色显得阴沉,使人痛苦和绝望的心情更加严重,对前来自杀的人有潜意识的推动作用。将黑色的桥身刷上了蓝色的油漆之后,跳河自杀的人减少了一半。这是由于蓝色给人的安详、沉静、放松的心理效应,使人从绝望中挣扎出来,重新燃起生命之火。

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每一种色彩都具有象征意义。当眼睛接受到某种色彩,大脑神经便会根据色彩发送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例如红色和火焰同色,象征热情,于是看见红色会令人心情振奋。蓝色是天空、大海的颜色,象征宽广、理智,便成了“心领镇静剂”。素雅整洁的房间,光线明亮、色彩柔和的环境,使人产生恬静、舒畅的心情。相反,阴暗、狭窄、肮脏的环境,给人带来憋气和不快的情绪。拥挤、繁乱、嘈杂的环境会使人紧张心烦,阴森、陌生、孤寂的环境会使人惊恐不安,而优美的田园风光、湖光山色则令人神采飞扬。这是目前已知的外界环境的色彩会引起情绪的变化。

三 公益海报设计与色彩心理

虽然色彩引起的心理情感会因人而异,但由于人类生理构造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共性,因此在色彩心理方面,可归纳出共同的规律。在海报设计中,根据不同的主题来选择运用不同的色彩体系,可以强化海报的主题,起到引导受众群体的作用。以下用公益海报设计的例子来阐述不同色彩体系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1 健康的蓝绿色

现代人们常常背负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很多都市白领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调理,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健康的饮食,经常进行运动和锻炼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获得更加健康的生活状态。在此类的公益广告中,常用的色彩即是蓝绿色调。

绿色和蓝色是大自然中最广博的色彩,绿色象征无限生机,蓝色代表广阔的天空和大海。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烦躁不安时,若能到绿树成荫的公园,或是去海边走走,心情会变得舒畅和平静。这便是绿色和蓝色对人情绪的调节作用。因此,绿色和蓝色是大自然赋予我们心灵的镇静剂。另外,通过实际的测试表明,人处于蓝绿色调的房间内一段时间,可使皮肤的温度降低1至2摄氏度,脉搏减少4至8次,并且可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

智利政府曾与联合国粮食组织共同开展了一个名为“Elige.Vivir.Sano”的公益活动,旨在鼓励人们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让运动进入生活。Lowe.Porta-Chile公司为智利政府设计的一系列公益海报中,就是以蓝绿色作为主色调:蔬菜水果作为正义的化身将垃圾食品扑倒在地,运动鞋也卯足了劲对付懒惰的拖鞋,生动而充满细节的手绘风格再配上浅绿为底的鲜艳色彩,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2 关爱的黄与橙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温暖和关怀,所以在关爱老人的海报中,适于使用黄、橙等温暖的色调。

印度的HelpAge India组织的宣传海报,便采用了浅橙色为底色,一根棕黄色的手杖和一根深橙色的手杖相互靠拢组成一个心形,向大众宣传:“老年人同样需要你们的爱”这样的公益主题。

在此类公益海报中使用暖色调,是因为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旭日东升、明媚阳光下的温暖感。而且黄、橙色生机勃勃,是收获的季节里特有的色彩。所以凡是带橙、黄的色调都带给人温暖和充满活力的感受。同时,黄橙色调明度高而鲜艳,具有明快感,可以使人心情愉悦。

3 振奋的红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损失惨重,就在大地颤抖的瞬间,无数生命逝去,全国人民陷入悲痛和救灾之中。此时涌现了大量和汶川地震相关的公益海报,其中大部分都采用了鲜艳的红色系列。

红色象征热情、性感、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红色鲜艳强烈,能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分泌和增强血液循环。这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给人以大胆、强烈的情感,使人情绪奔放,产生热烈、活泼的情绪。在公益海报中使用红色系列意在鼓励灾区幸存者在全国人们的帮助下,用爱的力量去创造奇迹,用爱的力量建起新的家园。

四 结语

润物细无声,色彩对心理的影响作用是含蓄而强大的,不同的色彩对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结果。本课题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影响情感的色彩因素进行分析,阐述色彩的视觉效应与心理效应,从中分析、归纳出积极的色彩效应和消极的色彩效应,并通过视觉传达的形式,对人的情绪给予引导,对特定人群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将负面的情绪及时疏导和缓解,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在大学校园,利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各种媒体形式,将色彩对心理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广大的受众群体,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程绍珍、费鹤翔,《心理健康和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 篇4

一、秘书长职责:

1.在理事会的领导下,领导开展基金会各项日常工作及其他推广活动,领导创新与变革。

2.定期协助理事会主持召集会议,负责基金会工作计划、投资计划、预算和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3.组织实施财务预算方案、使用方案。

4.负责与理事会保持良好沟通,定期向理事会汇报发展战略及工作计划执行情况、资金运用情况、机构人员调配情况,以及其他重大事项。5.根据理事会的决议,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开展基金会资产的投资运作工作,确保捐赠资产的保值、增值。

6.配合业务管理部门、登记管理机关、上级财税主管部门完成对基金会的检查和监督管理工作。

7.根据基金会理事会的授权和实际工作需要,负责基金会各项规章制度的草拟和落实工作,建立基金会内部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工作机制。

8.代表基金会参加重大业务、外事或重要活动

9.负责协助处理基金会重大突发事件,并及时向理事会汇报 10.完成理事会交代的其他工作。

二、办公室:

1.全面接受理事会和秘书长的领导,负责建立和落实教育基金会的规章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

2.负责理事会的议题准备、会议组织及决议落实工作;及时向理事会及秘书长报告决议执行情况,接受理事、监事的质询和监督,以及负责基金会等综合性会议的组织、会务、记录等工作。

3.按照捐赠者意愿和国家政策,综合协调、全面衡量,订立捐赠协议;跟踪捐资到位情况,协调落实协议应履行的义务,确保项目资金能够按照捐赠者意愿使用。

4.建立捐赠档案资料,项目资金的使用有案可查。按照捐赠人意愿,向捐资人提供项目执行情况,实行透明管理。5.负责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组织理事会审批,监督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以及项目验收工作。

6.负责单位印鉴、证照(不含财务)的管理工作。负责单位印鉴、证照的申报、备案和年审年检工作。

7.负责单位内部费用报销工作。对基金会运行中的各种费用,负责初审、整理票据、填制报销单和报账工作。

8.负责单位办公设备及家具、办公用品和劳保用品的采购、登记、保管和领用工作。

9.负责合作、捐赠单位和个人的联系与接待工作。10.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负责基金会人事管理工作。11.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完成基金会的信息对外公布。12.完成理事会和秘书长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财务部:

1.拟定基金会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2.负责基金会日常财务会计、出纳工作。办理各类捐赠款(物)的托收手续,做好每一笔款项的存款和转帐等工作;做到账目清楚、准确无误,保证各笔资金和各项基金的管理与使用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保证各类基金会计档案合法、真实、完整、准确。

3.编制基金会上经费收支决算和本经费收支计划。

4.编制基金会财务会计报告及各类财务报表,编制基金会财产清册。5.根据章程规定,按照理事会决议要求,合法、安全、高效地运作资金,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6.按照财政部门与上级部门要求,做好基金会财务管理及汇报工作。7.配合做好基金会接受上级管理部门实施的定期审计、年检和评估工作。8.完成基金会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项目部:

1.负责项目的管理、实施、监测、评估,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

2.负责对项目预算决算的合理性、费用单据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审核,保证项目支出规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负责基金项目的规划、洽谈、考察论证和审批立项工作。

4.负责基金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包括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做好奖学、奖教、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工作,以及落实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其他公益支出等。

5.负责管理基金项目的运作,监督基金项目的实施情况,努力提高基金使用效益。

6.负责开展教育、培训、咨询等工作。

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 篇5

(某县提供,供各地借鉴,可印制在申请表后供学生填写时参考)

1、文件依据:《关于印发<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基金会[2012]10号)。

2、资助对象:参加今年普通高考、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录取并自愿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应届高中毕业生。凡被中专、自考、成教、继续教育录取学生不具备申请资格。入学资助项目应优先资助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学生、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学生、农村建档立卡家庭子女。

3、资助标准:省内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500元,外省院校录取的新生每人1000元。

4、认定原则: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中受助学生认定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行学生自愿申请和县级评审相结合的原则。

5、时间:第一阶段:7月29日-8月9日左右,主要受理本科批次学生申请;8月20日前,完成资格评审、公示及资金发放工作。第二阶段:8月14日-8月25日左右,主要受理高职高专批次学生申请,9月10日前,完成资格评审、公示及资金发放工作。

6、流程:学生如实填写《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申请表》,并带通知书原件及复印件、身份证,在规定时间内到高中学校或县资助中心交申请资料。

7、评审:评审小组结合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相关信息、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集中对申请学生资格、条件进行审查,在下达计划数内等额评审。对受助资格有异议的学生,要通过电话或现场调查核实家庭情况,审核受助名单;

8、结果公示:教育局将评审后的名单在本地张贴及通过教育信息网上进行不少于5天的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受助名单。

9、资金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资金通过银行卡发放,经公示无异议后,由资助中心在10个工作日内按规定的资助标准和时间将资助款打到每位受助学生的银行卡中,并核实就读信息。受到资助后未到学校报到的学生,应主动将资助款退回到教育局。

10、《申请表》填写说明:

本人情况 姓名:与身份证一致,规范工整;出生年月:与身份证一致,例1996年8月;政治面貌:共青团员;联系电话:保证暑期信息畅通有效;身份证号:18位,与身份证保持一致,不得填错;毕业学校:**县第一中学或**县第二高级中学;录取院校、院系专业:与通知书一致;录取学历层次、录取院校位置:在相应位置划“√”;

家庭情况

家庭户口:在相应位置划“√”;家庭人口数:户口本上人数;家庭年收入、人均年收入:依照家庭实际收入状况;收入来源:低保、打工、务农,可以多样;家庭住址:按照实际居住地址,到门牌号,如**镇滨湖居委会三组25号或**乡雁落坪村三组;邮政编码:实际;父母工作单位:依照父母打工或者务农的地址而定,按照县、村、组,如果出省,则加上省;高考分数:在文/理相应处划“√”,并写明分数;

银行卡 发放高中国家助学金开户银行名称:**银行;银行卡卡号:数字楷书书写,工整规范;

公益诉讼制度设计 篇6

构建适合我国的公益诉讼机制,可以借鉴国外有关公益诉讼方面的经验,毕竟英、美等国家对公益诉讼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立法和实践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国情,立足现状,建立一个有特性、操作性强的公益诉讼机制。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首先,从立法上放宽原告起诉资格,允许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组织和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维护被侵犯了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或其它不特定人的权益。另外,应赋予检察机关对公益诉讼起诉的资格,因为在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政府非法行政行为等案件中,被告相对于起诉的个人来说都有很大权力或势力,个人或一般组织即使敢于对其起诉,在诉讼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大的阻碍。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公诉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同样可以作为公共利益的有利维护者,被赋予对公益案件提起民事公诉和行政公诉的权力。

其次,设计科学合理的、具体的公益诉讼程序。我们所讨论的公益诉讼主要涉及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领域,其诉讼程序可以根据具体案件分别适用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如对地方政府或国家机关人员挥霍钱财提起的诉讼可以适用行政诉讼程序,关于环境污染案件公民对侵权企业或工厂的诉讼适用民事诉讼法。不过公益诉讼毕竟与一般的诉讼有所差别,对其也应有一些特别的规定,如对于一些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应先要求相关行政机关解决处理。

再次,明确诉讼费用的承担。由于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是从追求正义、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或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犯的动机出发参加诉讼。因此,不仅要在受理费上以及其他诉讼费用上把征收标准降至最低,对胜诉的原告(除检察机关外)还应给予奖励,以鼓励和促使更多的人敢于使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二、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思考

我国公益诉讼的发展, 一方面要以典型案例为契机扩大公益诉讼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认知度, 另一方面, 应在融合与借鉴两大法系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适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 构建我国的公益诉讼法制体系。

(一)在宪法中补充增加有关规定公益保障与公益诉讼的条款

20世纪20年代以来, 许多国家的宪法宗旨和宪法内容都更加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变化。在实行宪治和法治的当代, 包括公益诉讼在内的重大法律建制都必须从国家根本大法中求得合法性。目前可能被作为公益诉讼宪法依据的是宪法第2条、第12条和第41条。

综观各条可知, 我国宪法并没有有关公益诉讼的明确规定, 宪法条文中的公共财产并不等同于公益, 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也不等同于诉讼。因此宪法中的有关条款不能算作公益诉讼的宪法依据, 至多只是公益诉讼的推定前提。为适应公益保护的世界性趋势,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宪法条文作出调整, 未来我国宪法修改应该考虑增加公益保护条款, 并采取公益诉讼的多元模式。如在宪法第12 条增加一款: 对侵占或者破坏公共财产等损害公益的行为, 经依法授权的公民、团体、国家机关可提起公益诉讼, 在宪法第41条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中增加规定有诉讼的权利。如此则我国公益诉讼的宪法依据甚为明确。另外, 还需要考虑增加宪法诉讼(违宪审查)条款, 宪法诉讼虽属宪法保障的重要制度, 但如前所述其也是公益诉讼的重要种类与必要组成, 规定宪法诉讼即可对有违宪之嫌的法律提起司法审查, 以纠正与阻止违宪性法律对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之侵害。

(二)制定单行的公益保障法

根据宪法的公益保障条款, 可以考虑制定公益保障法。现代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法律对社会公益日益关注, 制定一部公益保障法应是顺应时势之举。单列公益保障法的优点在于:

(1)落实宪法公益保障规定, 突出公益保护之重要地位, 使公益保障的客体、对象、方式、程序、原则具体化。(2)避免重复立法, 其他涉及公益的立法, 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即可规定当事人参照公益保障法的规定提起公益诉讼。目前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已初露端倪, 2002年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1条就提出 公众环境权益概念;2006年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第27条指出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环境公益诉讼, 这是中国官方文件第一次正式出现和认可 公益诉讼概念。随着相关单行法律法规对公益诉讼的立法推进, 制定统一的公益保障法显得更为必要。公益保障法是实体规定与程序规定并存且以程序规范为主的法律, 尤其是公益诉讼启动程序。但公益保障法中的公益诉讼程序同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是不同的, 前者不涉及到司法审查或裁判之具体过程, 而更多是诉前程序及公益诉讼运行之保障制度。因此公益保障法中的公益诉讼规定与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具有补充、衔接关系。

公益诉讼是公益保障法的核心部分(此外公益保障法还应有公益保障的其他方式), 有关公益诉讼部分可考虑规定如下内容:

(1)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 明确公益诉讼为公益保护的重要方式和救济手段。(2)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 依照国际经验结合本国国情适当确定公益诉讼适用范围和诉讼对象, 具体包括宪法权利侵害、民事(含经济、环境等)公益侵害、行政行为(含作为、不作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公益侵害等。(3)公益诉讼提起的多元主体, 规定依照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公民、团体(组织)、国家机关可单独或联合提起公益诉讼。如前所述, 应规定团体(组织)特别是那些可以代表公共利益的社会团体、协会和自治组织等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如消费者协会、工会、妇联、环保组织等。同时还应规定公民个人和检察机关享有公益诉权。(4)公益诉讼前置程序, 即部分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前置模式, 包括行政先处理程序和司法预审程序, 当遇到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之行为侵害公益时, 需先申请或通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先行处理, 对行政主体不作为或处理不服, 可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同时规定公益诉讼提起后需经过司法预审, 方能进入正式诉讼程序。(5)公益诉讼基金制度。为了有效落实公益诉讼, 除对公益诉讼相关诉讼费用予以减免或判令由公益侵害者承担外, 还可以通过公益诉讼基金对公益诉讼胜诉原告予以补偿和奖赏, 促进公益诉讼制度良性发展。

(三)修订传统诉讼法

公益诉讼的发展离不开诉讼程序法的保障, 这就需要对包括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在内的传统诉讼法作出修改, 使之能吸纳公益诉讼, 并与宪法以及公益保障法相协调。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在程序设计上排除了公益诉讼提起的可能性。行政诉讼法排斥公益诉讼主要体现在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两方面。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必须是与具体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由此与原告无直接利害关系之公益诉讼自然无法展开。受案范围方面, 抽象行政行为被排除在司法审查范围之外, 对行政立法等抽象行政行为也无法提起公益诉讼。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正处在研究修改之关键时刻, 为保障公益诉讼能够有效进行, 特别是适应公益诉讼提起主体和公益诉讼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国际发展趋势, 应对行政诉讼法作如下完善:

(1)扩大行政诉讼提起主体范围, 将行政诉讼法第2条修改为: 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则不受此限制, 凡符

合法律规定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和有关机关均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扩大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除对有损公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作为与不作为)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外, 当务之急是确立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或扩大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范围。抽象行政行为相对于具体行政行为来说对公益之损害更大, 将其逐步纳入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是公益诉讼发展的客观需要。

(3)明确行政公益诉讼作为行政诉讼的基本类型。目前行政诉讼的类型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 我国应该在行政诉讼类型化的基础上增加规定行政公益诉讼。

(4)修订行政诉讼法的管辖、诉讼参加人、证据、判决、费用与执行等部分, 使之与前述公益保障法协调, 也与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接轨。如只要求原告提供损害公益的初步证据, 规定由损害公益之被告负举证责任, 诉讼费用上可采取原告费用减免或由侵害公益的败诉方承担或采原告无偿公益诉讼原则。

除上述行政诉讼法若干修正外, 现行民事诉讼法也应适应公益诉讼的发展需要而作出相应调整,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可通过拓展直接利害关系的内涵, 软化对当事人适格的限制, 或放弃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的概念, 为我国民事诉讼中建立公益诉讼提供法律依据。总之, 通过上述努力, 希冀在我国能最终形成自根本法到基本法、从实体法到程序法的相对完善且中外通行的公益诉讼法制体系。

三、我国公益诉讼相关制度设计

1.拓宽检察机关的职能。

从理论和国外实践来看, 检察机关在诉讼活动中可以行使三种职能: 起诉、参与诉讼和抗诉。然而, 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检察机关的起诉职能极度欠缺: 起诉职能仅限于在刑事案件中得以行使, 在行政和民事案件中却无法律上的依据。笔者认为, 检察机关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 起诉权应当作为其核心职能, 只有起诉权的广泛和彻底行使, 才能切实起到法律监督机关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 起诉权比抗诉权更能起到将案件诉诸司法程序解决的效用。因此, 完全有必要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赋予检察机关起诉权, 在受害者没有提起诉讼或受害者不明的情况下, 可以代表国家提起诉讼, 也就是公益公诉。同时, 为了使检察机关更好地提起公益诉讼, 就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诉讼中的权利支持。我们不妨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 赋予检察官在公益诉讼中享有这三项重要性的权利: 一是调查取证权。公益诉讼所涉及的证据往往技术性、专业性强, 且一般为被告所掌握, 原告举证比较困难, 允许检察官在诉前进行调查取证, 以证明诉之利益需要司法保护的迫切性、现实性, 这是十分必要的。二是优先审理权。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 法院应优先尽快审理, 这对于公益的及时保护和防止司法资源的浪费也是极为必要的。三是和解权。检察机关在行政、民事公益诉讼中和对方当事人处于平等的地位, 因此, 可以与对方达成和解, 而和解的前提条件是被告停止被指控的违法活动并得到法院的批准。

2.放宽原告的资格。在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上, 国内不少学者指出: 为防止公民滥

诉, 暂时不应赋予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个体公民提起公益诉讼的资格。而且, 在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中也规定, 在受害人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很难确定受害人的情况下, 检察院、其他国家机关为维护公共利益, 可以对实施侵害人提起禁止侵权、赔偿受害人损失的民事诉讼。社会团体在得到受害人授权的情况下, 也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但笔者认为, 我国既然有决心建立公益诉讼制度, 就应努力吸收一些国家的先进做法和理念, 跟上世界各国的立法潮流。而且, 公益诉讼制度建构的一个理论基础是权利主体和诉讼主体的有限分离, 因此, 立法上就不应再苛求当事人双方必须和案件有实体利害关系,对原告的资格应予以多元化规定: 即原告可以是受公益违法行为侵害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可以是与公益违法行为有一定影响的利害关系人;可以是检察院、其他国家机关;可以是社会团体, 如消费者协会;更重要的是, 还可以是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任何关心社会公益并有诉讼行为能力的个体公民。

3.设立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前文提到, 笔者建议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应以检察机关为主导, 同时赋予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因此, 一方面为了发挥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也为了防止公益诉讼中社会团体、尤其是公民个人对诉权的滥用, 从而给法院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建议可设立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 即与案件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在提起公益诉讼前, 应先向检察机关举报, 若举报后检察机关不立案或立案后决定不起诉, 则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可以具备原告的资格, 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4.确立预防为主的机制。根据现行诉讼法及司法实践,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自诉一般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已发生的现实损害事实为依据。笔者认为, 在公益诉讼中采这一要件不妥, 原因有二: 其一, 许多公益违法行为的损害具有长期性与潜伏性, 危害结果一旦发生往往不可逆转, 因此, 在诉讼制度上应当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二, 公益诉讼的救济内容, 不仅仅是对损害的补偿和对侵害者的惩罚, 还包括要求公司、企业以及国家修改、变更有关政策和事业规模, 或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避免损害的出现或扩大, 甚至禁止被告再从事有关活动。因此, 公益诉讼不能只强调结果的已然, 其提起不能仅以发生实际的损害为要件。这一做法在现代公益诉讼制度最为成熟的美国已得到实施。例如, 美国联邦州际商务委员批准铁路部门征收2.5% 的附加运费的决定, 该决定遭到5名法学院学生的起诉。他们认为, 增加运费将导致很多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得不到运输, 从而引起伐木、采矿活动和垃圾的增加。这些都危害他们的享用华盛顿山区自然环境的利益。他们还认为, 由于这项决定, 国家的自然资源要遭到更多的开发和浪费, 国家的环境质量要受到损害。该案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原告有无诉权。最高法院最终确认原告的起诉权。最高法院认为, 原告所称损害是一种 特定的和可觉察的损害, 实际损害的范围和程度无关紧要, 只要存在某种实际损害就行。某种可辨认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即可确立起诉权。故而, 笔者建议, 可效仿美国, 将公益诉讼成立的前提规定为: 既可以是公益违法行为已造成了现实的损害, 也可以是尚未造成现实损害, 但存在损害发生的可能。

5.设立奖励制度。原告提起公益诉讼, 很多情况下并非为了个人利益, 而是为了社会公益, 但是, 却可能为了公益诉讼要承受一定的压力, 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乃至于金钱。因此,笔者建议, 在个人原告胜诉后给予其一定程度的奖励, 一方面是对原告付出的弥补;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个人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 对违法者而言也是一种制约。例如, 在英美等各国的法律实践中, 由个人提起的公益诉讼, 个人原告有权从被告罚金中提取相当数额作为奖励。美国的反欺骗政府法就规定(公益诉讼的)个人原告有权从被告罚金中提取15%-30%的金额作为奖励。

现代公益海报的创意与表现 篇7

一、公益海报的公众性特征

公益海报做为向广大公众进行公益信息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的宣传工具,对增进社会民众对环境保护、和平反战、节约能源、种族平等、预防疾病、关爱弱势群体、规范社会道德、预防自然灾害等公益事业和公益服务的认识,提升其对公益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其公共意识的责任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益海报作为与广大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手段,有着很强的社会性特征,较之商业海报来说,诉求对象更广,宣传和影响的范围也更大,这都意味着公益海报的设计定位和表达效果要能够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地突破地域文化、年龄性别、知识程度、社会阶层的限制,唤起人们对所宣传的社会问题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责任感。因此,在设计创作的时候,设计师不但需要对设计主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还要对社会大众的审美习惯进行准确把握,如此才能有效地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二、公益海报的个性化趋势

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承载媒体的多样化开发,使得各国、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一方面,多种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大众审美不再局限于统一的标准模板、刻板的理性化,而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蕴成为设计师们进行设计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创作素材,并且,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其民族文化习惯,也使得设计师们在设计创作的时候对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理解和解读方式需要做出不同的设计表达和素材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海报的公众化特征使得它的创作主题、素材元素、创作表现方式既要能够让广大公众理解、接受其视觉诉求,又要能够满足广大公众的个性化审美需求,使海报信息更广泛、更深入,且更有效率地进行传播。尤其在信息膨胀、过量传播的现代社会,如何在公众性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以新颖生动的个性化设计表现,克服社会公众的审美疲劳,提升作品传播效果,增强公益海报的强大生命力和社会价值,成为现代设计师需要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三、公益海报设计的创意与表现

公益海报是一种通过设计手段,将图形、色彩、文字等设计元素选择采集、设计重构、组织编排起来,用于传递主题相关信息的视觉表现艺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设计师通过精心推敲和分析,丰富公益海报的设计创意、提升公益海报的感染力,增强大众传播效果。

图形设计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公益海报中往往被大面积地使用,起到与观者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公益海报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尝试不同的设计表现方法,通过联想、象征、比喻等设计手法,以新颖生动的创意组合拓展出海报的视觉表现空间,制造视觉冲击效果,准确地传递出海报主题内容,使人们在愉快审美的过程中接收信息;文字设计和文案内容会直接影响公益海报的信息传递内容,在设计中,与图形的结合使用,对海报视觉也起到了重要的表现效果;色彩创意是海报设计中对视觉冲击影响最大的因素,在设计中注重色彩搭配对人们生理感官和心理情绪的暗示影响,如高纯度的暖色调能够使人感觉到温暖和喜庆,低纯度的冷色调往往使人感觉清凉、静雅,再如,互补色大面积对比使用会使画面的视觉冲击感更为强烈,而邻近色之间的搭配使得画面视觉更为和谐和温和,在设计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这样的色彩搭配应用于画面中,以此引导人们进行相关的思维联想拓展,使观看者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能获得广泛的共鸣,使人对海报的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在表现技巧方面,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都影响着设计师们的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要随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数字绘画、数字媒体等现代化表现手段都是现代设计师们需要不断学习的;在表现形式方面,尝试将民族传统文化注入其中,不牵强附会、不抄袭模仿,而是在充分理解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视觉设计转化和工艺技术的借鉴,将其融合进作品中,即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又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广大观众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公益海报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为了满足观众的公众性特征以提升海报在更广的人群中的传播效率,又要顺应当今人们日益突显的个性化审美需求的创意潮流,使海报信息通过丰富的创意表现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表现出来,形成更大的视觉震撼,才能与当今这个追求设计文化的信息时代融合,构建出丰富多彩的视觉表现形式,并延展出有一定深度内涵的文化表述,使公益海报得以在各种广告信息和视听传媒的蜂拥挤压的行业竞争现状中获得人们关注率和接受率,并能够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向正确的方向前行。

摘要:当公益事业成为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的对象时,公益海报做为公益事业宣传的主要载体频繁且深入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在把握公益海报设计公众性特征的基础上,满足人们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使海报信息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率地进行传播,成为现代设计师需要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公益海报,个性化,公众性

参考文献

[1]丁洁.公益海报的公众性特征与个性化创意研究[D].西北大学,2012.

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 篇8

关键词:公益海报;当代农民画;中国传统艺术

公益海报是一种现代宣传常见的形式,因其受众群体的广泛,在设计上不能单纯追求艺术性,雅俗共赏的设计才能产生相当的号召力与艺术感染力,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进而传播明确的观念和思想。当代农民画的内容贴近生活,色彩搭配体系独特而富有中国传统美感,图像造型艺术性强,表现手法质朴,极具视觉冲击力,为广大民众所熟悉,是为公益海报设计的重要参考。

一 当代农民画及其特点

农民画指农民自己制作和欣赏的绘画、版画,属通俗画的一种。其范围包括年画、神像以及装饰用吉祥图画。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农民画创作高潮,逐渐形成了上海金山、陕西宜君、四川綦江等地的农民画乡。

(1)内容平实易懂

农民画的内容常为田园风光、生活中的人和事。多描绘丰收的景象,欢乐的节日和幸福的家庭生活。讲究实际,不刻意雕琢,展示了朴素、粗犷、刚健、阳光的艺术品质和精神风貌。内容涵盖面广泛,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实质,与民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特质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

(2)色彩搭配富有情感

农民画色彩搭配体现极强的装饰性,用色单纯明快,浓烈鲜明,多采用极色。大红大绿,大黑大白,金玉银,突出表现热闹喜庆的气氛。户县农民画配色口诀:“要喜气,红与绿,要求扬,一片黄”,“红间绿,花簇簇”等都体现了肯定原色的运用,讲究和谐统一和富有节奏感的配色原理。

(3)构成形式感强

农民画的表现充满夸张变形,随类赋彩,追求神韵。农民画里的造型既来源于生活,又具有原发性的平面归纳意识;既是具象的表现,又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画法上多用响亮的色彩平涂,或再用线条勾勒装饰。这种绘画方式,使得农民画在创作过程中将表现对象的细节加以概括,结构进行变形夸张,追求一种明朗、和谐的装饰性效果。农民画大多构图饱满,不拘泥于固定的透视及结构。饱满的构图烘托了欢快喜庆的画面气氛。

二 公益海报设计与农民画的结合

公益海报主题宽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以传达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珍爱生命,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优良传美德,共建社会新风尚,弘扬传统文化与艺术等为表现内容。

(1)色彩的借鉴

公益海报,首先通过色彩来实现充分的视觉冲击力。农民画的色彩选择基于人的本能感官喜好,单纯明快,浓烈鲜明。其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原则,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主要色彩使用倾向。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饱含吉利祥瑞的意义,有助于传达正面的宣传信息,与公益海报的主题表现相得益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和黄色是中华民族最尊贵也最喜爱的颜色:红色纯度高,刺激强烈,能增加血压加速血液循环,对于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鼓舞着作用。黄色在色谱中是明度最高的色彩,给人以明亮、迅速、活泼之感。大自然的色彩,绿树、蓝天、富饶的土地都是农民画的色彩来源。高纯度的饱和色彩,是大自然万物的健康、生机盎然的反映,代表着喜庆、热烈、富有生命力、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文化含义。

(2)意味的延伸

农民画里的内容与造型来源于生活,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民画里的造型多是意象的造型,以具有象征性寓意的感性形象表现创作思想,寄托生活中的理想、愿望和追求。画中出现的人物、动植物形象来源于生活,又经过了艺术性的处理,更加富有美感。画面图像既有写实的美感,又具有艺术的创造性和中国传统美。借鉴这种写实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在公益海报有限的画面中,表现更多现实性的含义,传递更多信息。另外在农民画中大量出现的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剪纸、窗花、吉祥纹样等都是设计的好素材,其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可以使公益海报设计具有强烈的中国韵味。

(3)神韵的补充

画面的构图对内容的表达有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协调的构图或不协调的构图都能够使海报的版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烘托公益海报设计的主题。农民画的构图突破“宜藏不宜露”的绘画基本创作原理,画面不留空白,不追求空灵,而求丰满充实。农民画平稳和谐的构图方式,正面呼应了生命的美好。充实美是农民画最本质的特征,直观、准确、丰富,能在极短时间内传达大量的,精准的信息,以使观众立即体会到这种美。公益海报设计借鉴这种饱满的画面构图可以带来强烈而直观的视觉效果。但对于一张完整的海报,过于饱满的画面,会使得文字和其他的宣传信息无处可放,设计时可以结合使用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中“留白”的处理手法。以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的境界。

三 结语

公益海报设计,对于每一个设计师来说,可以说是最激动人心的事情,每次设计都是一个挑战。这种满足人们精神功能需求的艺术作品必然赋有深刻的文化特质。农民画的色彩使用和搭配,构图与表现方式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设计时运用中国民间农民画艺术的元素能带给观众强烈的熟悉和认同感,含义迎合人们主观上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夏.《视觉信息传达中图像与文字的研究》.《艺术教育》2010年第11期

[2] 冯东,李棣.《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文化》.《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38卷第2期

公益广告设计方案 篇9

广告主题: 家,温暖的港湾

广告目的:

1引起社会对环境污染水资源的重视。

背景简介:

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达400多亿元。

人类对生态水资源与其他生态的破坏

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却逐渐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盛行过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把人 捧到自然系统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说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支配一切,自然界只不过是一 个消极的客体。甚至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而自然在人类面前只有逆来顺受。这种以老大自居的观点,导致人类向大自然任意索取,任意排放污染物。

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几倍的时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甚至永远不能复原。人类为恢复和改善已经恶化的环境,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环境已经向人类亮出了“黄牌”,如再不清醒,就将会被罚出“场”外。到那时,尽管人类为 子孙后代留下数以亿计的财富,但由于前人“愚蠢”的行为,毁掉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再多 的财富又有什么意义!

广告策略:

宣传爱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告诫人们现在所面对的巨大问题,水资源的污染和其他的污染的多方面的问题。

广告创意:版面设计排版以 各类污染 “警示”突出提醒,让人们联系到生活所遇。下方以水滴落入文字,以夸张的问号突出向人们的疑问?

版面整体微弱倾斜,表示不安地因素的影响,给人印象莫过于安稳现状。

颜色 灰色恐惧绿色蓝色的搭配给予希望的厚爱。

广告形式:招贴。

广告对象:大众。

公益广告、编排设计教学心得 篇10

《编排设计》是国广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编排设计的概念,充分掌握编排设计的要素:文字、图形、色彩、空间分割等知识。认识形式美法则应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要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视觉要素、构成要素,编排设计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设计要素及其构成规律与方法,以及各种应用性设计的形式特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具有感染力的编排设计,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清晰、更有条理地传达给读者。为后期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三周的教学中,我通过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编排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针对不同主题内容的版面编排练习,从前期优秀版式设计的临摹到编排效果的分析,激发学生在其中的创造力,并鼓励他们去进行积极的探索,以便能将编排设计的内容更好的体现在不同的主题中。同时在教学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对学生的设计演示,在有些教学环节中,我在进行设计示范,既更好的帮助同学理解了如何进行编排设计,同时将专业能力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好的去热爱这门课程。

在实训中,我采用一对一教学辅导,在作业中主要让同学从一个整体的思维角度去理解编排设计,从选图到文字的处理安排,到整体的色彩色调的处理,我都会让学生去有意识的进行处理、进行设计,并提倡同学们进行电脑软件来辅助设计,这也更好的激发了同学们的设计积极性,让他们发现,自己也有设计能力,设计天赋,从而更好的激发了他们的设计热情。最后的作业效果也非常不错,如果此课能开在coreldraw之后更好,同学们处理编排设计也将更方便。

公益海报设计说明书 篇11

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中等职校专业课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传统教学偏重学生知识的掌握,相对轻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在过程与方法、教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顾及甚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但并不意味着系统专业知识就不重要,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逻辑交融关系。

1 教学目标定位的背景分析

在教学目标呈现方式上,无论是知识与能力,还是过程与方法,甚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议的、喋喋不休的议题,如何正确定位三维教学目标关系,对于高效教学活动的实现具有非凡的意义。然而目前在职教领域存在一种“矫枉过正”而轻视知识的倾向,认为知识不如能力重要,认为知识仅仅是手段,能力发展才是目的,显然是失之于片面;还有倾向认为技能就是技术,而没有正确地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预期着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标准,为教和学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主体,承载着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来源于学生专业发展生涯规划和行业需求,然后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在设定的过程既要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 教学目标定位的案例思考

2.1 案例简述

1)案例情境。前不久,在南通市中职课程改革第二次现场推进会上,笔者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开了一节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探索课,课题为“公益海报设计与制作”,授课对象为计算机动漫与游戏中职二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90分钟,教学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环保局邀请我们参与设计与制作关于保护地球主题的公益广告比赛。课后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与探讨。

2)课程目标。Photoshop是一门用于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的课程,是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广告设计专业及动漫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习其他相关软件的基础。其任务是:通过对Photoshop软件的讲授与学习,学生学会图像处理的操作方法,如图层、通道、路径、滤镜效果在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图形图像的输出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接近于行业的要求;在学习制作图形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理念,熟练运用软件进行设计,处理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设计公益海报设计体验,掌握平面设计的创意方法,熟悉平面广告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技法表达创意,提升PS软件应用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设计与制作作品,培养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环保意识,通过小组协作模式的学习,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协作能力。

4)项目实施。整个项目任务完成需8课时,分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了解任务、分析任务与任务策划,需2课时;第二阶段临摹范例,学习新技法,需3课时;第三阶段方案讨论,上机设计与制作,需2课时;第四阶段任务验收、展示交流和评价,再次修改定稿,需1课时。整个项目前面两个阶段已经完成,已进入最后两个阶段,应当需要3课时完成,而作为探索课实验,将后两个阶段浓缩为2课时来完成。项目实施过程为:先情景导入→方案讨论(展示设计草图)→ 上机设计与制作→展示、交流、评价→完善作品→填写项目活动评价表。

2.2 案例评析

从教学目标实施途径上来看,本案例创设了实际工作情境:模拟广告公司的工作氛围,参照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在设计总监(小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在设计及制作海报的过程中体会实际工作流程,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中探索和解决问题,与行业工作流程同步。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互帮互学,教师巡回参与讨论,师生民主平等,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共同体的一员。

从教学目标达成度上来看,一是通过设计公益海报设计与制作,学生不仅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创意方法,而且熟悉平面广告设计的一般工作流程;二是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通过前置性学习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前期技能储备已掌握了PS的一些基本技法,如选取工具、路径工具、画笔工具、图层样式、图层蒙版、图层混合模式、粘贴等PS技法,为广告设计综合运用奠定基础;三是通过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创意及工艺流程等进行融会贯通的运用,着重提升实际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在教学目标定位时充分体现出“通过综合运用所学技法表达创意,培养学生的PS软件应用能力;通过自己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教学理念。

3 教学目标定位的实施策略

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从最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到画面设计制作,手绘图形,各种效果的制作到实际设计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影楼美工、网页美工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漫画绘制等工作。最终目的让学生不仅能熟练运用、操作Photoshop软件,而且会使用其他图像处理软件为实际工作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定位必须围绕学生现状、行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考虑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教班级情况不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有相应变化,具有一定独特性,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围绕课程目标,在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和学生发展需求情形下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并构建发现──探索──运用──创造的学习模式。

教学目标定位在依据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实际情况是教学目标定位的第一要点,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技能训练项目体系必须围绕学生的状况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将Photoshop技法变成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4 结束语

Photoshop平面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实施教学目标的载体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法是为创意服务的,创意为先,只有高超、娴熟的技法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创意。同时Photoshop作为一种设计的工具,只有灵活应用到实际作品的制作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因此联想到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

[1]诸国华.谈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定位[J].考试周刊,2010(35):165-166.

[2]周月红.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有效达成[J].新课程学习,2009(12):95-96.

[3]刘健.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定位[J].新课程,2011(1):123-124.

上一篇:公交入党申请书下一篇:亲子共读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