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通用8篇)
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1
课程设置
•;全校公共必修课:31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课程名(英文)周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03835031 大学英语
(一)English(1)5 3.5
03835032 大学英语
(二)English(2)5 3.5
03835033 大学英语
(三)English(3)5 3.5
03835034 大学英语
(四)English(4)5 3.5
04030040 资本主义经济概论Introduction to capitalist Economics 2 2 三上04030120 马克思主义哲学Philosophy 3 2 二上
04030140 邓小平理论Theory of Deng Xiao ping’s 2 2 三下
04031110 中国革命史History of Revolution in China 2 2 一上
04130001 体育一 Physical Education(1)2 1 一上
04130002 体育二 Physical Education(2)2 1 一下
04130003 体育三 Physical Education(3)2 1 二上
04130004 体育四 Physical Education(4)2 1 二下
60730010 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 Military Theory and Military Training 2 2 一上
•;院系必修课:69学分
课程号 课程名 课程名(英文)周学时 学分 开课时间
00130221 高等数学(C)(上)Advanced Mathematics(C)(A)5 5 一上
00130222 高等数学(C)(下)Advanced Mathematics(C)(B)5 5 一下
00130340 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3 3 一下
00230020概率统计(B)Probability andStatistics 3 3 二上
00431231 物理学(C)
(一)Physics(C)(1)4 4 一下
00431232 物理学(C)
(二)Physics(C)(2)4 4 二上
00431261 普通物理实验(B)Laboratory Physics 4 2 二上
01130310 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 4 4 一上
01130320 普通生物学实验(B)Laboratory General Biology(B)2 1 一上01130370 生理学(B)Physiology(B)3 3 一下
01130380 生理学实验(B)Laboratory physiology(B)2 1 一下
01630011 普通心理学(上)General psychology(A)3 3 一上
01630012 普通心理学(下)General psychology(B)3 3 一下
01630020 CNS解剖 Functional Anatom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2 2 一下01630031 实验心理学(上)Experimental psychology(A)2 2 二上
01603331 实验心理学实验(上)Laborator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A)2 1 二上01630032 实验心理学(下)Experimental psychology(B)2 2 二下
01603332 实验心理学实验(下)Laboratory Experimental psychology(B)2 1 二下01630050 心理统计(1)Statistics for Psychology(1)2 2 二上
心理统计(2)Statistics for Psychology(2)3 3 三下
01603010 心理测量 Psychometrics 3 3 三上
01630060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 3 二下
01630090 变态心理学 Abnormal psychology 3 3 三下
01630100 生理心理学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3 3 三上
01630120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3 3 三上
•;系选修课
生物心理学:
01630220 生理心理学实验 Experiment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4 2科学训练Scientific Training 2 2
智能工程原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 2
01630150 比较心理学 Comparative psychology 2 2
神经心理学 Neuropsychology 2 2
心理神经免疫学 Psychological Immunology 1 1
01630015 生物化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Biochemistry2 2神经生物学 Neurobiology 2 2
01630140 认知神经科学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 2
精神病学基础Introduction to Psychiatry 2 2
认知心理学:
知觉与注意Attention and Perception 1 1
记忆 Memory1 1
语言 Language1 1
意识 Consciousness1 1
决策 Thinking and Decision1 1
心理过程的数学模型 Mathematical Models of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普通心理学:
01630230 情绪心理学 Psychology of Emotion 2 2
01630080 人格心理学 Personality Psychology 2 2
01630044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2 2
学习心理学 Psychology of Learning 2 2
01630350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 2
01630340 专业英语 English for psychology 2 2
01630330 心理学史 History of psychology 2 2
发展心理学:
01630023 异常儿童心理学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 2青少年心理学 Adolescent Psychology 2 2
01630400 老年心理学Psychology of Aging 2 2
01630390 儿童心理学Child psychology 2 2
临床心理学:
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Woman Psychology 2 2
01630241 心理咨询与治疗引论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2 201630450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 2 2
应用心理学:
01630024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Human Resources 2 2
领导心理学Psychology of Leadership 2 2
经济心理学Economic Psychology 2 2
01630280 组织管理心理学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 2
组织开发与培训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2 2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2 21 1
01630380 人际交往心理学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 201630171 消费心理学 Consumer Psychology 2 2
01630180 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 2 2
01630190 环境心理学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 2
航空航天心理学Psychology of Aeronautics 2 2
政治心理学Psychology of Politics 2 2
宗教心理学Psychology of Religion 2 2
文化心理学Cultural Psychology 2 2
运动心理学 Psychology of Sports 2 2
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2
一、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教学离不开大纲, 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 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南。大纲适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先对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教材总结, 然后结合本专业实际, 拟订真正能把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与消费行为结合的教学大纲。
1. 总结国内本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教材
首先, 教材框架不完善、不科学, 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根据教材本身从宏观上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 教材内容陈旧、过时, 一些前沿性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方法没有补充进来。再次, 教材的编者大多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却很少具有心理学背景, 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教材体系的混乱。最后, 教材内容不丰富,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鉴于此, 笔者从本国本专业实际出发并主要参考国外心理学研究者编写的教材, 制定了体系相对科学、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重点在微观曾面探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规律) 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案。
2. 制订适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讲述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个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第2章消费者的感知觉、第3章消费者的学习和记忆、第4章消费者的决策、第5章消费者的动机与情绪、第6章消费者的态度和第7章消费者的个性。第三部分是组织消费行为, 包括第8章组织购买决策和第9章组织购买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环境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包括第10章文化与消费行为、第11章社会与消费行为、第12章情境与消费行为。第五部分是市场应用, 包括第13章市场细分、第14章品牌及其培育、第16章企业形象及其设计。
二、探索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课程教学方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讲授, 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把理论原理与生动的实例紧密结合。这种教法直观、灵活、简单、实用的特点, 激发了学生兴趣, 使学生对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
2. 案例法
案例是为适应教学目标需要, 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 在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采取了首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国内外企业营销案例, 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讨论, 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的四步法。
3.Seminar
Seminar译为讨论法, 是指教师通过定期会见学生并讨论他们的报告或研究成果来指导其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 笔者在这里借鉴并适当修改了这一方法, 通过让一小组学生阅读某一主题的研究报告, 与他们讨论前人研究报告所探讨的问题和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 科研训练法
科研训练法, 即让学生从查阅文献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一步骤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 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检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同时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心理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结合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上思路基本达到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目的。然而, 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 演示法需搜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要求更加形象地说明相关的理论和原理。案例法在实施过程中需学生积极地参与防止冷场, 同时又要防止讨论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局面。科研训练法需要把握研究计划指定的方向。
总之, 笔者根据教学目标, 提出了相对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和方法, 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相信一定会探索出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chiffman, L.G., Kanuk, L.L.Consumer Behavior[M].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
[5]梁祖晨王耀: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推动高校教改的积极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24 (5) , 103~104
[6]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 1996, 17 (2) , 59~65
[7]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21 (2) , 20~23
[9]董军陆大祥胡巢凤等“:科研训练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1, 3 (2) , 102~104
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3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环境设计,教学研究
1 环境心理学课程解读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两者之间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环境心理学需要改变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现状,重视组织、社区和文化意义上的跨学科开放性研究,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因为以往环境心理学研究没有充分體现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没有充分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优势,所以环境心理学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更需要看作是关于人、环境、行为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许多环境问题本质上是行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问题,它们分布层次包括个人、家庭、公司、工业和政府部门等,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社区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原则上必然受制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和民俗等影响,需要吸纳与整合多个交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如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建筑学、信息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学等。当代环境心理学研究不应该只在个体水平,更应该在区域性社会组织和文化水平上考虑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在更开阔的视野上辨别和澄清研究环境问题的心理学问题、概念、模式和研究方法,创造多学科的“思想合作”和“研究梯队”,应该意识到解决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单单靠心理学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此,环境心理学家应该广泛开展国际间、多学科间的研究,为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理论支持。
环境心理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继而在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从发达国家引入相关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在建筑学等学科内从事相关研究,从而引起其他有关学科人员的广泛兴趣和关注。
第二,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在环境心理学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察到的活动和活动模式,还涵盖知觉、认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物质环境。
第三,具有浓郁的多学科性质。例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性、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正是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使它具有多种名称,它到底属于心理学的分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还是属于环境学或是生态学的分支也争论不休。
第四,以实际现场为主。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计划用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其基本理论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研究,并采用来自多学科、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2 环境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理论过多,内容过繁。例如,某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环境心理学》开设在大二年级的秋季,36学时,3周,每周12节,使用的教材由林玉莲、胡正凡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全书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内容详细,教材内含有大量研究案例和论述,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较短且集中,短时间大量灌输理论性内容,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学生排斥理论课。
第二,学生忽视理论课程。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这一类的理论课程可以无师自通,在实际设计中自然会考虑到;还有的学生认为《环境心理学》理论课程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大,甚至无用。因此,学生的认知直接影响课堂的上课行为,如教师在讲台上激情飞扬、侃侃而谈,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干脆埋头玩手机、睡觉等,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效能感,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学风。
3 环境心理学教学方法
结合自身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理解以及教学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变教学内容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打破原有的章节式,采用模块式教学。由于《环境心理学》的内容繁多,教师需要对课本里的章节进行打破与梳理,采用模板式教学,即相关内容整合分类,作为一个知识点,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简洁性等特点。例如,第六章为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九章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第三章为环境认知,第八章为场所的评价意象,这两个章节内容可以综合在一起讲授。教师讲授完一个内容知识点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验不同的环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但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安排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是教师思考的重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进度,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状态。
第二,从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环境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具有内容丰富、逻辑性强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就认为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心理,将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例如,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某一项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加以分析与论证,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开阔视野,触类旁通,结合设计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从多角度加深知识点的掌握。
第三,重视案例教学。课堂中引进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体验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提高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研究选题、实地调查、问卷分析到深化设计等,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通过案例教学的导入,使学生把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这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也是对教师课堂付出的最好回报,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4 结语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劳动者以积极的情绪、熟练的技术掌握和改进操作方法,防止生产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单调、紧张、焦虑等环境不适反应,在人—机信息传递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开展《环境心理学》课程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社会的需要正是它在近年内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质量的提高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推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正凡,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易西多.环境艺术的多学科交叉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教学改革 篇4
《管理学》是高职管理类专业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抽象性、技术性都比较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如何将学生带进专业大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应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加强专业教育,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为了加强新生对管理类专业的了解,增强对管理类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做好新生入学前的专业教育
管理专业新生入学后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进行专业教育,一方面可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介绍,通过管理学科的脉络划分,强调管理学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必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加强对于本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及管理方面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的管理学术演讲及讲座,通过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对于管理学的认知。
(二)公开教学计划,让学生心中有数
公开教学计划,是指任课教师在讲课前组织学生学习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知晓三年所开设的课程及教学计划进程,明白通过三年的学习应具备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便学生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明确奋斗目标。
(三)将管理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带到实践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让学生知道:知识是需要指导实践的。比方说管理学中强调期望理论,可以举例学生在为购买商品时总会对所购买的商品价值、功用有所期待,而等到实际购买后,会对此商品进行客观评价:当预期大于实际值时顾客就会觉得满意,对商品的评
1价就会高,反之就会低。贴近生活的实例会加深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认可。
(四)成立学习小组,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小组最好是以寝室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一方面便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案例教学、分组讨论都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课前的教学准备,使学生对管理专业有了一个粗略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为学好《管理学》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吃透”教材,写好教案
要讲好《管理学》,必须“吃透”教材,写好教案。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中间一环就是教案。教材要通过教案来具体化。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程序等都做出规定。教案一方面要与教材相联系,体现教材的要求,使教材更加具体化;同时教案也要对教材进行充实和完善。例如在贯彻新政策新制度,吸收新观点新方法时首先需对原规定内容作适当调整;其次,可适当补充形成和提高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如公司要闻、人物、故事、学会、学术等。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该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衔接,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把素质教育思想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从教学的全过程看,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在明确教学目的,写好教案之后,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的决定性因素。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条件下,高职学院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都有较大差异。而《管理学》教学内容的概念性较强,趣味性不够,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为此,要在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条件下,有效地开展
《管理学》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大纲”为原则,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课本中较为重点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多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论证是非。此外,每次课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这样会起到巩固知识、集中学生精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达到从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寻找适合初学者分析的案例。对初学者进行案例教学,一般适宜采用在理论阐述后举出案例佐证。即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教材中一些浅显易学的内容,可留给学生去自学,教师应事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要求,指出应掌握的重点问题以及参考书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可转变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即教师选取某一章节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讲授,讲完后,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学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体会到教师的艰辛和付出,体会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胜过单纯地苦口婆心的说教。此外,还可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通过书本之外的各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及能力,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下,引导学生“要学”比“学好”更重要,指导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的是教学手段的更新。目前,我国重要教学手段仍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要求,《管理学》课程应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可建立校园网,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在网上运行,以便学生查阅。
四、改革考试内容
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5
《物理教学论》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50分)(考题任选其中的五道,每题10分)1.你认为初、高中物理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一改以往“先力学,后运动学”的习惯,而变为“先运动学,后力学”。你认为这样的调整有什么优缺点?
3.什么是“思维定势”?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克服思维定势对物理学习的消极影响?
4.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要求?
5.在物理教学中,为什么要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6.就知识呈现形式而言,知识可以分为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两种形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学术形态的物理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物理知识? 7.“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有何区别?
8.前概念(misconception)对物理教学有什么影响?
9.中学物理教学中为什么要重视物理研究“过程和方法“?中学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展现物理过程?
10.中学物理教学为什么要注重科学探究?
11.你对“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是如何理解的?(新增)
12.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归纳模式”与“演绎模式”分别指什么?你认为哪种模式能更实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为什么?(新增)
二、物理课堂教学案例评价(40分)
请运用物理教学论的相关理论,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所见习课(或杜郎口中学物理网络课堂视频)中的任意两节分别予以评价。注意评价应全面客观、详略得当,既要说清其优缺点及理由,还应描述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况。要求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每节课评价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自制教具展示(10分)
注:第15周周一(12月2日)课堂上展示打分,请大家务必做好相关准备。
附录:知识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
附录:知识的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
就知识呈现形式来说,知识可以分为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两种形式。不管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还是策略性知识,均可以从学术与教育两种形态去考察。
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将教材知识转化为被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既要发挥知识的学术功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所揭示的事实;又要发挥知识的教育功能,使学生通过知识学习的过程去提高自身的能力,受到教育熏陶。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知识的不同形态,即知识的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以及两种形态的转化与作用。
知识的学术形态是指以一定的逻辑叙述将人类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而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和整理、使之系统化,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样的叙述只考虑了结果,忽视了过程。即把人类已经取得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起初所由来的实际步骤脱离开来。其优点是简约、集中、概括和系统,有利于将人类世代积累下来的经验快速高效地传递给下一代。但这种浓缩的逻辑叙述人为地剥离了人类创造这些科学文化成果的丰富的过程。这其间的丰富、复杂、甚至充满挫折、失败的过程更具有教育意义。这种过程与学生最初探索世界的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
显然,知识的学术形态用结果掩盖了过程,将知识发现过程中的具有方法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步骤省略了,不利于将伴随知识所形成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当然,现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一定是起初所发现的原始形式,而是经过一代一代科学家不断地改造、补充、完善后的形式。其发现的实际步骤已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了。即使现代新知识的产生,仍然是以结果的形式表述,往往是通过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发表或出版。亦即表现为学术形态,继续发扬着简约、集中和概括的传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术形态的知识并非完全没有教育功能,其结构的逻辑性本身也是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的,其方法论意义也包含在知识的逻辑叙述之中,只不过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这种教育功能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已。
知识的教育形态,其一是指以一定的心理叙述,依照知识生长的实际情况,历史性地客观地记录全部的过程,包括所经历的主要探索阶段、所实际采取的步 2 骤,不管是有效的和成功的步骤还是失败的和迂回曲折的步骤,同时还包括整个研究过程中所经受的个人和集体的体验。其二是指从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角度出发展现知识结构,按不同年龄的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叙述的知识形态。其重点在于揭示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与思维规律,从教育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心理、学生生理特征、思维科学、学生生活环境与社会需求等方面考虑知识的呈现方式。如通过若干具体事物的观察与分析,逐步找到其共性,抽象出其本质特征,然后形成概念再加以定义,这一概念知识的形态即为教育形态。
如果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再举例说明它的作用,这一概念知识的形态即为学术形态;如果通过若干特殊情形所满足的结论,归纳出一般情形也满足该结论,从而得出一般性规律或原理的知识形态即为教育形态。如果直接给出原理,再举例说明它的应用,则这一原理知识的形态即为学术形态。对于人文学科来说,其知识的学术形态或是呈现一篇美文,或是给出一个历史事实,或是说明一处自然物产等,而其教育形态则是或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或通过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分析、或通过相关事物与相关人物的分析、或通过知识本身的价值判断以呈现,从而凸现其教育意义。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知识的教育形态并非完全没有学术意义,只是其知识的学术意义退居其次,教育意义成为主流。
当然,教科书应注意知识的呈现形态。既不能将教科书写成学术著作,又由于受到篇幅或其它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使教科书上的知识完全以教育形态呈现出来。有人称教科书上的知识形态为介于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之间的中间形态,即既照顾到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系统性,又照顾到了学生的心理顺序和认知规律,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同的知识形态表现出的功能是不同的。知识的学术形态侧重的是学术功能,知识的教育形态侧重的是教育功能。
知识的学术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学科功能与应用功能上。从学科意义上来说,作为一种科学成果,学术形态的知识可以丰富该学科的内容,为该学科的构建提供新的资源,使该学科的系统更完整,结构更完美,以其知识财富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种应用的工具,学术形态的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或促进技术的发展,或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以促使社会进步。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经 3 济已显端倪,以知识为依托的高科技产品已逐渐成为商品经济的龙头,知识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愈来愈大。这正是知识的应用功能的体现。
知识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上。知识的教育形态所彰显出的知识发生、发展、研究与应用的过程性知识,其中既蕴涵着认识论、反映论与方法论的哲学价值;又蕴涵着思维方式、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的教学价值;更包含着刻苦钻研、求美创新与追求真理的精神价值。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意识、科学与审美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发挥着作用。
知识的教育功能同时体现在对知识的心理叙述上。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本就是科学家的心智活动过程,在发现知识的同时,科学家的科研能力亦随之提高,因而知识的教育形态也可看作是描述知识发现者的心路历程或成长过程。通过对知识发现者的心智过程的揭示,无论是在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精神方面,都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掌握知识本身及其应用,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知识不论以什么形态呈现,其本身也有教育功能,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道德使人严肃,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不过,学术形态的知识学起来难而教育形态的知识学起来易。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教育功能远远大于知识本身的功能。若把知识的学术功能称为一个金蛋的话,那么,知识的教育功能就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知识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其教育形态去实现,因而,将知识的学术形态或中间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就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吃透教材或处理教材的本意实际上就是如何挖掘教材知识的教育功能,将教材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这也正是分析教材的原因。如若将科学家发现知识的实际步骤与思维过程原原本本的揭示出来,则其教育意义不可低估。
当然,不可能把每一个知识点的历史源流弄得清清楚楚,即使弄清楚了某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也不一定适合于课堂教学。这是因为教学对象——学生的年龄与生活环境与发现该知识点时的科学家的年龄与生活环境不同,知识基础与思维特征也不同。我们不能把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经验强行套在青少年学生身 4 上。因此,将教材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并非一定要按照知识发现形成的真实情景去展开,我们可以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征、思维能力与现有基础去展开。即大多数情况下,知识教育形态的构建是在虚拟情景(或模拟情景)中进行的。同时也说明,知识的教育形态的构建是一个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
提供或构建知识的背景,是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基本途径之一。
知识教育形态的构建
研究表明,设计问题情景是转化知识学术形态为教育形态的重要途径。问题情景也就是一种教学情景。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将知识问题化,每一个知识点都围绕某问题的求解而展开。问题情景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环境实际,设计出学生熟悉的、有生活体验的问题。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转化间接经验的接受为直接经验的感悟。应该多提供一些让学生参与实践的学习环境,通过活动课、实验课、兴趣小组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发现、创造、应用过程,以激活知识的再生,强化知识的教育功能,增强知识学习的内驱力。——“体验比理解更重要”。
心理学专业 篇6
当中国社会迈入全面信息时代,经济、文化、科技、生活等各方面的资讯就如潮水般涌入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从此充斥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信息。
物质生活越发达,信息越繁杂。受西方影响而开发现代广告传媒领域后,广告学在中国不断被发掘潜力和构架体系,经过32年的总结,广告学终于在中国成长为社会、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学科。
广告学专业分为艺术性和非艺术性两大发展方向。艺术性的就业指向 是广告部门、影视和文化产业等 主要从事广告和品牌工作的范畴,非艺术性的就业指向 是新闻、出版社和公共关系研究等 主要从事媒介经营工作的范畴。而不管是做市场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需要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
广告是文化价值观念的载体之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就会产生适应的广告;另一方面,广告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广告学学的是信息的传播、包装,对受众的市场分析和对文化的捕捉与管理。其主干学科是传播学概论、广告媒体研究、创意与表现、广告活动策划、公共关系学和广告心理学。广告学专业没有很强的文理区别要求,最主要的要求是涉猎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宣传政策法规,既能从社会和市场分析出有价值的策略,又能做出创意与内容、形式统一的具体方案,还要做到成熟的信息发布。也许你觉得业有专精才是好,但广告学专业的系统性决定了令从业者取得成功的是全面统筹能力兼全面发展的业务能力。如果想要在这个领域成大业,就要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策略者。
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数据,广告专业近三四年的毕业生分配去向表明,质量高的广告学专业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分配状况十分看好,甚至超过了其他热门专业。与广告业蒸蒸日上的发展情形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广告人才的缺乏。我国目前的广告从业人员不下 20 万,但真正受过高等专业教育和系统培训的不到二十分之一,许多广告从业人员都是 “ 半路出家 ”。当然这不是说非专业出身的就做不好广告业务,只是从整体上看,显得广告制作队伍参差不齐,且大多数水平不是很高。中国的广告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广告队伍素质,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篇7
一、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 有针对性地消除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 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碰到逆反的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可能比其他专业课教师遇到更多逆反的, 不愿学习的学生。要消除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的负面影响, 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逆反心理的种类。社会心理学认为, 真正意义上的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在态度引导中, 诱发目标对象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其障碍, 如偏执型人格。但最直接的诱因则可能是由于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的某些特征引起的。从态度转变的过程来看, 常见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这也恰恰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1. 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因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超限逆反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如宣传教育中的同类信息反复灌输, 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育方式等都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例如, 从开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一直到最后一节课仍在强调。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结果却是学生关起课本不认真听讲。老生常谈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超限逆反心理, 也使教师感觉枯燥, 没有教学成就感。过度简单重复是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努力避免的教育方式。
2. 信度逆反
信度逆反是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及信息传递者的怀疑, 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 造成“信度逆反”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也没有受到惩罚, 反而是有些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受到打击和排挤, 心中不平, 从而认为只有屈服于权势才能生存和高升, 学校学习的职业道德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社会现实中的丑恶面和制度的不完善与德育教育的正面宣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 使许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与抵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 针对信度逆反心理, 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的信念, 树立邪不胜正的信心, 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出现制度不完善的现象, 法制不健全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是有可能的,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 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这些现象肯定会消失。我国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过程中, 学生作为未来会计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自己、以身作则, 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教师自身要做学生的榜样,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怀疑, 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和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 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违规者的惨痛教训, 了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 而且还能够解除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怀疑, 消除学生的信度逆反。
3. 情境逆反
情境逆反是指不适当的引导时机与场合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之前对环境、客体的总和的认知, 不是纯客观的, 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 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从教育信息传递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方面看, 教育接受的氛围不同, 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心理需求会有所差异。如果受教育者在某种氛围中有不良情绪, 就有可能产生不愿意听的心理反应。因此, 职业道德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境, 不同的目标对象, 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不要在学生不能适应的氛围中, 强行让学生接受教育。例如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 模拟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 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4. 自主逆反
心理学家认为, 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 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 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 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当然, 自主逆反的诱发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强的人来说, 更容易产生自主逆反心理。作为讲授职业道德的教师, 万不可有自以为是、强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一定要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去塑造人;一定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 坚持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 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等多种教育方法, 以避免自主逆反的形成, 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有疑问, 对教师讲授内容有怀疑时, 如果教师采取忽略和压制的态度, 认为学生讲的都是错误的, 是旁门左道的想法, 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正确、正统的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自主逆反, 更加不愿意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应该采取尊重学生探索、怀疑的态度, 共同讨论有怀疑、有疑问的内容, 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使学生内心真正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5. 禁果逆反
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的诱因是无充足理由的禁止。禁止本身往往就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又未说明充足理由时, 就反而会激发人的好奇心理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所以,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待“禁止”, 绝不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 一定要做合乎逻辑的分析与反驳。不仅要阐明“是什么、怎么样”, 更要揭示“为什么”;不仅要说明“不该怎样”, 更应指明“应该怎样”;不仅要“晓之以理”, 更要“动之以情”地去做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对待不做假账, 在教育时不能简单说作假账是极端错误的, 是不允许的、被禁止的。而应当分析为什么作假账是被禁止的, 作假账的危害, 进一步阐述作假账对个人和社会恶劣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假账的危害性, 在未来工作中自觉抵制作假账。
从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成果中, 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并非不可逆转, 只要认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类, 有针对性地消除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特征, 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可程度。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以培养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 应该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品质, 激励学生、相信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追求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激情。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 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 建议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视野, 从学生心理研究出发, 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 将新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启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 从学生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 理解学生, 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 不仅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从而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提高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我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 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逆反心理,心理研究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06 (7)
[3]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4]K Angeleque A, Steven g L A.Preventative Model of School Consultation:I ncorporatingP erspectivesf romP ositiveP sychology[J].P 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4, (41)
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改革探讨 篇8
【关键词】 生理学;教学改革;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1
为了适应我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我校基础医学部按照“遵循培养目标、服从岗位需要、突出能力培养、注重人文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对生理学进行了课程改革。该门课程实施以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反馈良好,现将我校生理学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
1.课程改革思路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医学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学习生理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产生机制,以及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且要为毕业后的业务能力提高做一定准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大胆地实施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主张学习以学生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教学内容重构为核心,以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
2.课程内容改革
我们根据临床护士典型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选取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同时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针对本课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及护理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处理。
首先适度降低理论部分难度。如“细胞的生物电”及“尿的浓缩与稀释”等难点知识只作简单介绍。其次删掉一些难度较大、适用性不强的知识及一些分子性假说。最后适当介绍和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前沿有所了解。积极开发学材,并以学生喜闻樂见的形式展现,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3.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导学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
以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评价的案卷于一体。提供学生学习的时间,使其获得应有的学习过程,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解决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及教学反馈不及时的问题。
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讨论这三个关键环节。该模式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相结合,主张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随着课堂教学环节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充当“讲授者”“评价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相应的学生角色分别为知识的“接受者”“发现者”和“交流者”;并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4.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更不上改革的步伐,针对导学案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改革了教学方法。常言道教有多法,而教无定法,我们始终秉承教师引领学生自主的原则,摈弃单纯灌输,枯燥填鸭,而采取灵活多样,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把更多的时间和舞台留给学生。
4.1情境引导问题驱动的案例式教学法
情境引导问题驱动的案例式教学法是先设计情境,再由教师剖析情境,由学生单独或在教师指导下引出问题,再由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亦可由教师导学或参与讨论,讨论的过程即解答问题的过程。
4.2以问题为中心(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4.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一种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然后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的教学方法。
5.教学手段改革
我们大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和手段,以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将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与授课内容相衔接,使得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更易掌握和吸收。精心搭建教学平台,营造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激发学习兴趣。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我们的课程改革刚刚起步,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怎样使师生双方尽快适应导学案和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怎样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小组结构以优化课堂;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为了迎接更多的挑战,弥补这些工作中的不足,我们只能迎难而上,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我们的青年教师信息化,现代化教学能力。提高教师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提升课程服务行业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手段,不断的推陈出新,希望能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爱梅,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体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0,16(9):162-162
[2]李超彦.王兴红.李德恒,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生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143-144
[3]钱雪,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99
[4]陈慧勤,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2):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