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教学的探索之路

2024-09-17

3e教学的探索之路(精选12篇)

3e教学的探索之路 篇1

情境教学法: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索之路

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受益匪浅的..它使师生间的身心交流相融,和谐,彼此在教学时空的对话中寻觅教育的最真.文章从构建情境,课堂角色转换,合作学习等方面对情境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阐释,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一些个人的探索.

作 者:刘红莉 周瑜  作者单位:刘红莉(辽东学院外语系,118000)

周瑜(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00387)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构建情境   角色转换   合作学习 

 

3e教学的探索之路 篇2

关键词:跨境电商,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1. 企业招聘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现状

基于诸多主客观原因, 许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面临人员缺乏、人才招聘难的问题, 人才缺口现象已经凸显。主要存在以下现状:①国内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 急需跨境电商人才, 既懂外贸、精通英语、又能熟练操作电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票难求”;②跨境电商平台需要很多复合型人才的加盟, 急需具备英语、外贸、电商、物流等专业知识, 并将以上综合知识技能内化为电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2. 跨境电子商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现状一, 高职院校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教学时, 各专业各自为营, 没有共享资源。英语专业开设跨境电商课程, 外贸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也开设跨境电商课程, 但各专业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并都不同。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模块的学生更倾向于了解海外客户网络购物的消费理念, 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 能在国外大型论坛开展强有力的论坛营销, 更适合做免费论坛推广和客服。电子商务专业跨境模块的学生更偏向于使用电商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针对性的营销、技术推广和网页编辑美化等, 却对交流束手无策, 哪怕接个订单都困难。这几个没有交叉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伦不类”, 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提出的岗位要求。

现状二, 高职院校与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对跨境电子商务的认识没有跟上跨境电商发展形势, 更谈不上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使得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3. 跨境电商“3E融合”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外贸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都开设有跨境方向电子商务课程, 根据跨境电商岗位对人才培养需具备“跨专业”的要求, 学校应考虑顺应这个方向, 将跨境电商专业“特殊化”, 尽可能地实现各个专业的生源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共享, 把学校拥有的优势最大化,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源共享, 即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应该是那些对跨境有兴趣和创业热情的, 从电商、英语、外贸和物流专业选拔出来的优势生, 具备一些做跨境电商的素质。师资共享, 即在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时由英语老师来辅导学生培养所需的英语素质, 由外贸老师来培训外贸专业技能, 由电子商务老师来指导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岗位技能培训,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将所需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资源共享, 即目前校内各专业在开展跨境电商教学时都各自寻找资源, 包括硬软件的购买、师资和学生的培训、实验室的建设等。如果做到资源共享,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2) 为跨境电商开设绿色通道。基于第一点建议中提到的对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开放各类优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关于学生创业的认定, 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认定机构和准则, 为符合要求的创业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对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学校都能灵活处理。总之, 要为从事跨境电商创业的学生开设绿色通道, 不能按照原有管理模式管理学生。

(3) 构建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无论是电商、外贸还是英语专业, 原有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需求, 亟待整合优化原有课程设置, 以“强化实践, 力争创业”为原则改革课程体系, 从跨境电商企业进行调研构建与企业对接的课程。另一方面, 建立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力争以企业真实的跨境平台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践内容。另外,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分配理论实践教学学时。

参考文献

[1]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 2014, (3) .

探索作文教学之路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 生活 阅读 成功

十几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到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写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的有序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我进行了作文教学的探索:

一、兴趣——学生写作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就需要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我们应力图使自己的课堂少一些刻板的说教,少一些机械的灌输,少一些标准答案;多一些语言的诙谐,多一些自主的探究,多一点多元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成为青春的课堂,成为学生抒情达意的舞台。激发学生固有的定式课堂、定式教师,就会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语文学习的激情。那么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呢?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学生周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报》、《读者》、《时文选粹》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二、走向生活,感知生活,获得习作源泉

理论联系实际是广大民众所喜爱的哲学观点,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喜爱呢?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不能写作。要知道,一走出教室,学生们就走进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他们是会看、会动、会想的精灵。但是,有了生活未必就能写作。因为写进文章里的生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而是经过作者感知化了的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的生活,它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体验情感等。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曾经说过,作为学生作文写作对象的生活“不是你所见的一切对象,而是被你的心灵同化了的、成为你心灵的一部分的,和那些最精彩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学生写作文)与其说贴近生活,还不如说,贴近自我,……贴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换言之,只有生活被感知化了,才可能成为写作的对象。

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感知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学生只有把目光投向生活,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才能不断撞击其心灵,其心灵深处才能不断溅起色彩斑斓的火花,火花中有爱有恨、有喜有悲、有怜悯有同情。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书报、影视中看到的东西常思考、常体会;引导学生常写生活日记,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达感受与体会;引导学生常写读书笔记或是影视的观后感,表达自己的心得与感悟。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学会用手中的笔去抒写目之所阅、足之所至、手之所及、心之所得,让丰富多彩的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不断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

三、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扩展学生视野

阅读是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熟悉民族语言并加以吸收积累的主要途径。巴金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仔细研究过,但可以使我明白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巴金的话正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厚积方能薄发。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的语言库存量越丰富,思维领域就越广阔,写作就越灵活,可以随时作出恰当的选择,准确地调用词句,从而组合、创造出生动、形象而又有美感的语句来。我们要有计划的开展读书活动。有两种策略:一是泛读。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把自身的写作能力习得经验总结为“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要求学生泛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是一种量的扩大,容的扩展。可以让学生广泛的涉猎课外的书报杂志等。可以让每个同学订阅一份报纸,有条件的可以剪报。二是精读。老师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同时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多写作,把阅读中学到的词汇、句子尽可能的用到写作之中去,使语言积累越来越丰厚,从而促进学生阅读写作的质的方面的提升。

四、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体验竞争之快乐

老师的熏染有着无比巨大的影响力。一个好学的老师,一个学科素养高的教师,他本身就是一本好书,让学生百读不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对老师进行品读的过程。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善读善做,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如果我们能亲自给学生写范文,就会体验到作文的不易,体味到作文的甘苦,同时能发觉作文中我们应当怎样去指导学生更好的写作。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一个鲜活的例子,从而促进教师指导水平的提高。这样既提高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学生心中还会涌起羡慕之情,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进而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与教师一比高下。

五、合作交流,不断提高

“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六、体验成功,枝枝红杏出墙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学习的情绪力量。”新课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宝剑锋从磨砺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学生的作文水平上了一个档次,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幸福,更乐于练笔。

企业3E薪酬设计15步法则 篇4

13.求重叠度;如果没有重叠度的话,就造成低一级的干的再好也不如上一级干的不好的,重叠度应该在5%――50%之间。公式为:(X大-Y小)/(Y大-Y小)=?%,这个数应该小于%)%.公司到底需要定多少级别的工资要到这个时间才可以知道。

14.确定固定工资的变动比例

15.对于其他岗位做岗位测评并纳入相应工资级别,采取比较因素法将其他岗位纳入相应岗位中;

调薪与奖金办法:

1.调薪;要将调薪做的规范必须先核算企业的工资总额(和次年的工资预算),A,预算=各岗位人数*月薪*12月;这里要取得CR值,CR值=(每个人固定工资之和)/(每个人所在级别的中点值之和);得出的数值代表工资低于此数值,如果每人均涨10%的话,那么CR的值就是:CR+(CR*10%),CR值的波动范围应该在0.8(低)-1.2(高)之间。调整工资就是调整CR值,用语应该是:明年将CR值调高?%.

2.企业业绩增长与工资总额增长没有必然的联担?碌CR值-旧的CR值-1=?%,(?%就意味着全年的调薪指数);

3.个人怎么调整工资;根据业绩,优秀的在15%――18%之间,良好的在8%――10%之间,一般的在4%――6%之间。其他免谈。个人CR=个人工资/岗位中点值(重要)

调级系数?%=原CR值/实际CR值。

工资调整:(中点值/旧CR值)/新CR值=新工资;

4.部门CR值:CR=(固定工资*人数)/同岗位中点值。各部门的CR值是不一样的。

5.CR值不停调高,会造成工资不停涨吗?答案:CR上调必然造成工资总额上涨,也会产生一批高薪水的,自然进入上一级别,该岗位补缺是便宜的,自然CR值就下降了,人员流动也会造成CR值自然下降;

6.奖金发放公式:年终奖=个人当月奖*12月,

实际发放奖金数=绩效考核系数*目标奖金(就是预算员工先前可以得到的奖金数),考核系数参考:优秀的:10%左右的人,2――2.4系数;

良好的:60%左右的人1.6-1.8;

一般的:20%左右的人0.8-1.1;

差的:10%左右的人0.2-0.4;

公司的奖金怎么分配到部门呢?

部门奖金=(部门目标奖金*绩效考核系数)/(公司全部部门的目标奖金*绩效考核系数总和)*公司总奖金;

公司总奖金一般是不单独追加的,而是按照工资总额来追加的,在减去工资一块,余就是奖金总额。总的原则就是:岗位越重要、岗位业绩越好,分得的奖金就应越多。

部门绩效奖=(部门目标奖金*考核分数)/(各部门目标奖金*考核分数)*公司目标奖金

员工绩效奖=(员工目标奖*考核分数)/(部门内员工目标奖*考核分数的总和)*部门目标奖金;

晋升与调薪办法:

1.升级上一级最小值,(如高于低一级最高值的话)

2.按照旧的级别CR值定新的级别CR值;(最多调到旧的CR值定同样上级别的CR值,最多涨到新级别同样的CR值的80%)

探索中国机械制造业的转型之路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相对于国内的其他产业发展较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科技力量的兴起与壮大,为机械制造业转型之路起到了很有的指导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国家,如何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已成为当然的关键问题。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一路走来是风雨波折,中小型企业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几多沉浮,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都是有着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那么让这部分企业稳定成功的转型是非常关键而且有必要的。

如果我们从整个制造业的现状或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我们国家的GDP已经超过日本,现在全球排第二。2011年,在全球的竞争力排名中,我们国家已经排到了全球26位。从人均的收入来讲,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美金,处在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看到的比较好的一面。同时云南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的信息和长沙环卫机械设备的兴起为机械行业提供了好的转型案例。

更多机械行业专业资讯,请关注中国机械设备生产门户!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整个行业的辉煌状态,从整个制造业这个产业链来讲,相信大家都能看到一个微笑曲线,从微笑曲线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产业实际上还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在生产制造的环节中,真正对企业来说有价值和价值更高的应该是在价值链的前端或后端。比如在前端的品牌、研发,后端的市场和销售,这样的环节里面。

实际上在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领域虽然有发展,但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真正赚到的钱很少,同时环境还在持续的恶化。大家也知道,现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非常快,每家企业都有这样的情况。工资增长的非常迅速,原材料的价格也上涨非常快。

3e教学的探索之路 篇6

盛华东

近年来,街道人大工委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经成为人大工作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家所讨论的问题涉及街道人大工委的各个方面,其中首要的就是街道人大工委设立的法律依据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同志们的认识不尽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有法律依据,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就可以作为依据,虽然该条第二款只规定了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在地区设立派出机构,但是并没有排斥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设立派出机构,也没有排斥区人大常委会设立派出机构。有的同志却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没有法律依据,地方组织法第五十三条的立法原意并不包含设立街道人大工委问题,因此,区人大常委会在街道设立派出工作机构是违反地方组织法的。虽然大家对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依据问题认识不一致,但是在探讨中所提的首要建议却都是尽快修订地方组织法,增加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规定,使街道人大工委的存在更加“名正言顺”起来。由此看来,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法律依据似乎已经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那么,事实上是不是如此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地方人大组织制度 1 不断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答案。

地方人大的宪法地位自1954年被确立,至今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在这50年当中,地方人大组织制度得到了三次重大完善:第一次是地方各级人大设立了常委会,第二次是在地区设立了人大工作机构,第三次是在乡、镇设立了人大主席和副主席。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的过程,如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设立,早在1954年制定宪法时就有人提出过建议,后来历经“三议三否”的磨砺,最终大家统一了认识,在1979年被修订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采纳,这个过程历时25年。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过程,如地区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立,从1980年尝试在省级人大常委会与县级人大常委会之间设立这么一个联络机构,到1995年修订地方组织法确立其法律地位时,全国有地区建制的除海南省以外的23个省、自治区的一百多个地区全部设立了人大工作机构,其间经过了长达15年的实践检验。这三次重大完善,每次都是一个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延伸人大工作触角的过程,如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的设立,从只有乡镇人大而没有其常设机构到1986年乡镇人大常务主席或常务主席团的出现,再到1995年地方组织法将其规范和确定为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乡镇人大的工作触角已经延伸到日常监督乡、镇政府工作等各个方面。这三次重大完善,2 在其后的实践当中都得到不断的发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20多年来,在立法、监督、自身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从组织上确保人大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发挥人大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优势,对于充分发挥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加强地方人大对同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力度,对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地区人大工作机构和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的工作实践也分别对促进所在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人大各项组织制度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来源于地方人大工作的实践,并且在实践当中又充分发展了自己。

从法律属性上讲,街道人大工委也属于地方人大组织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其设立的法律依据问题进行讨论是必要的,但绝不是首要的,那些认为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缺少法律依据而裹足不前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街道人大工委是根据街道人大工作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街道人大工委的第一要务在于实践。

在街道人大工委产生之前,街道层面也有人大活动的影子,如代表联组、代表工作室等,他们在联系和服务于人大代表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工作人员少且基本上都是兼 职、组织松散等原因,显然无法全面展示地方人大工作的魅力。另外,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撤乡、镇建街道带来的乡、镇人大代表被撤销后街道人大工作相对虚化的状况如何应对的问题,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街道办事处的政府管理职能空前膨胀如何监督的问题,对城市社区居委会改革不断深化、“单位人”向“社会人”迅速转化如何加强指导的问题等等,这些已经不是仅仅通过联系和服务于人大代表的工作所能够承担的了。街道人大工作的实践呼唤地方人大弥补其在街道监督工作的缺位。于是,作为区人大常委会派出机构的、集监督和代表等工作于一身的街道人大工委就应运而生了!

街道人大工委的产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并且实践当中还存在对于其产生的合法性、发展的可能性等各种疑问,甚至有的同志认为它只是应景之作,“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如何回应这一系列的问题,单靠理论的解说显然是乏力的。最有说服力的当然还是硬梆梆的实践,要让街道人大工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的事实来说话。那是不是只要进行实践,街道人大工委就一定能够得到发展呢?让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该区是在全国率先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全国目前已经设立街道人大工委的30多个大中城市及其所辖区、街道几乎都到那里去取过经。但是,据了解,现在小店区的街道人大工委非但没有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反而却出现了萎缩的势头。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对街道人大工委的认识没有完全 到位,没有真正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其重大历史意义,而是将其混同为一般的派出工作机构。二是对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如怎样切实履行监督职能、怎样进一步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怎样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与选民以及社区之间的联系等等研究不透。三是对街道人大工委开展工作的方式创新不够,只是一般套用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方式,缺乏与街道具体情况的紧密结合。归根结底的一点就是工作缺少创新,没有找到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没有创造良好的自我发展的契机。另一个例子是我市东城区。与小店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城区的街道人大工委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赢得了人大代表的满意,赢得了选民的满意,赢得了区委、人大、政府的满意。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看几个其工作当中的数字,东城区的10个街道办事处在成立以来的3年多时间里,共开展116项监督性工作,开展闭会期间人大代表活动177次,组织238位人大代表(占区人大代表总数的98%)向选民述职,制作安装163个代表公示牌,印制14900张人大代表联系卡,解决1138件选民找人大代表反映的问题等等。透过这些数字,我们还可以看到,东城区街道人大工委一方面充分履行了监督职能,它不但弥补了以往街道人大监督工作的缺位,而且还有所创新,所开展的116项监督工作中,除了常规的听取工作汇报、视察等方式外,还创造性地开展了评议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的工作、测评国税所等部门创文明行业规范化服务达标工作、暗查公安派出所“首问责任制”等等,从而实实在 在地通过监督促进了政府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组织、联络和服务职能作用,在以往街道人大代表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创新的工作形式,为人大代表服务,如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社区建设工作,3年来共有204人次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17件关于社区建设工作的建议和议案;实行人大代表公示制,架起了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桥梁等。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中街道人大工委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街道人大工委的发展,靠的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创造性的实践。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街道人大工委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比如,怎样进一步拓展监督工作的空间和增强监督实效?怎样进一步整合人大代表的力量为社区、街道乃至全区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怎样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以及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怎样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指导?等等。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同时,还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也是很多同志感到困惑的问题,即街道人大工委与基层政权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大家的认识很不一致。有的同志认为,街道人大工委与地区人大工作机构一样,只是一个派出机构,是属于工作性质的,其所承担的各项工作职责都是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授权,所以谈不上巩固基层政权建设问题。也有的同志认为,街道人大工委是区人大常委会的 派出机构,如果说她属于政权建设的范畴,也应当是区级政权建设而不是基层政权建设。笔者认为,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在实践当中也是有害的。最起码是不利于街道人大工委开展工作的。街道人大工委应当属于基层政权建设的范畴,原因有四:

(一)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党执政方式的不断改进,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街道人大工委就是具体形式之一。

(二)对街道人大工委的设立就是从巩固基层政权建设的角度设计的。

(三)街道人大工委是完善地方人大组织制度的重要举措,地方人大组织制度本身就属于政权建设的范畴。

3e教学的探索之路 篇7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把课本内容直接输入学生大脑,这样学生学得被动,疲劳,知识难以得到加工、消化、记忆,因而也忘得快,不易真正掌握。而在课堂上单纯的只是训练,让学生自学,提问题,讨论,他们尽管也能对课文大意有所了解,但对其中一些难点,一些语言现象还是不能准确地理解,有些学生是启而不发,教师还得重新讲述,影响了教学进度。翻译、写作尤其在直接教学法中显得困难。近几年,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作文得分低就说明这一问题,因为翻译必须准确,写作必须精通语法,辨别字义,讲究逻辑,还有语句的美学要求,所以单凭直接教学法是不能完成写作、翻译要求的任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研究语法逻辑,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包括欣赏和运用修辞等技巧,有了这样的锻炼才能写出像样的文章,译出准确、流畅的文字。而现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写作练习通常是一种类似八股文的写作方法。全文根据命题的意义,剖析一些逻辑紧连的段落。例如,设立主题(topic),确立论点(thesis)等,其中在主题句(topic sentence)要有限制文章内容展开的关键词,如根据“I can make dumplings in several simple steps.”这样的主题句,文章的展开就要限制在几个简单步骤范围内(in several simple steps),这类文章是用一种非常严格的规范语言,通用于科学论文的写作,应付考试,很少有什么文学价值。从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全面掌握来看,显然单纯的直接法,简单的启发操练是不够的,必须辅以间接教学法,即语法等知识的系统传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进行美学欣赏,从中获得信息,得到教益。

二、解决办法

英语教学要求教师着重于语法、修辞、造句、写作、翻译的系统讲解和训练,因为所教授的是语言,所以要避免学生成为张不开口的“哑巴”,不可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灌输”必须与“启发”相结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先“启发”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情景,讲述课文中重要事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所学内容有迫切了解的要求,然后让他们运用阅读技巧(如构词,上下文关系等推测词义,根据主题句,标题来归纳文章大意等技巧)迅速在课文中找答案,这样也培养了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获得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自己难以理解的语言点。不过这种操练只能小段地进行,成篇文章的练习应该在课后。小段练习之后,紧接着教师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在灌输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就所授内容中的难点、关键反复强调,时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主动配合给予反应,这样也就形成了教与学的的正常过程。按照英语教学的特点,在灌输完教学内容后,为使学生得到练习、巩固,还可以“导”。设计几分钟的活动,如讨论、同桌问答,词汇游戏或针对问题提出种种假设让学生进行探索等,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在实践练习中巩固“灌”的结果,使学生在语言知识和学习技能上都得以提高。

教师必须站在现代教育改革的高度,由传统的侧重研究怎样教,向现代的侧重研究如何学过渡。也就是说,把研究的侧重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并以学生如何学来确定教师怎样教。多读些有关教学法的书刊和论著,及时了解外语教学的动向,开扩眼界和思路,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法知识,不断总结前人及自己的教学经验,争取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学习外语教学法必须进行外语教学实践和试验,不能纸上谈兵。要把学习的心得、体会应用到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教学水平。

三、外语教学法的展望

中国的外语教学法历来借鉴国外的教学法。对各流派的主张,既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也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从实际出发,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以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来说,在处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上,应该以培养言语交际能力为主,传授语言知识为辅;在处理语言材料上,要以句子和话语综合为主,以词汇和语法分析为辅;在处理“五会”的关系上,要以听、说领先,读、写、译及时跟上,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在处理外语与母语的关系上,应尽量用外语教学,但也不绝对排斥母语,例如教学一些抽象概念或语法难点时,适当地利用母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要继续学习和吸收古今中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成果和实践经验,更要针对自己外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大力开展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和科学实验,进一步探讨我国外语教学的规律,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外语教学风格和教学法体系。我们能够提出具有自己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并在国际上独树一帜的外语教学法吗?这对我国外语教学界是一个挑战。至于在每项外语教学活动中,如何灵活有效而又恰当地掌握运用各种外语教学法,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只能靠每位外语教师在实践中作出选择。

总之,外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遵循实践——认识——理论——再实践的原则,不断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借鉴和利用国外教学法的优势的同时,立足于走自己的外语教学之路,一定能够创建我国自己的外语教学法的新体系。

摘要: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科学。本文结合各种教学法流派分析了国内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提高教学效率,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法,并对未来外语教学法作了展望。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坚持符合客观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路子[J].外语界,1999, (4):36.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47-148.

[3]Stern, H.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3e教学的探索之路 篇8

关键词:情境;实践;设疑;优化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仅参与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感悟了数学知识的魅力,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法,而且提高了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亮”起来了。

一、巧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想一想的机会,从而引出概念

一般情况下,概念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如果能通过巧设情境,给学生创造适当的想一想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气氛也会更加融洽、生动、有趣。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只蚂蚁围着一片树叶的边线,啃了一圈,最后回到起始点,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学生觉得既亲切又好玩,从而调动了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老师问“你能说说蚂蚁经过的路径吗?”给学生半分钟的思考时间,同桌交流,组织语言,然后创造机会让学生自由回答,有学生说蚂蚁沿着树叶爬了一圈,有学生说是树叶边线一圈等等。我因势利导,顺利地引出树叶周长的概念,并使学生自己延伸总结出物体周长的概念。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时候,应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灵活地对其进行修改。

二、亲身实践,给学生写一写的机会,从而得出结论

正所谓实践出真理,实践不仅仅只是说学生动手去操作,它包含让学生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地探索、合作与交流。只有在如此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得到真知。

例如,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探索如何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当学生充分理解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自己先写一写,试着找3的倍数和36的因数,然后展示学习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比较,一步步优化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1)求一个数的倍数,只要把这个数×1,×2,×3,×4……(2)求一个数的因数,只要利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对一对找。

事实证明,由学生亲身实践、动手写一写、不断优化方法最后得出结论,对学生来说,更加深刻,更有利于理解与记忆。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失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小组成员的团结协助意识。

三、巧设错误,给学生议一议的机会,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中的重难点虽然老师再三练习,但效果还是不佳。对此,教师可以根据一些错误或矛盾的情况,让学生研究一番。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时(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意义),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后,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可以安排这样一题:

练习: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 )

教师先不做讲评,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请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如,为什么选项C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正?同样,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师生共同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让学生再次有效地反思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错误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起到“导航”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四、激活思维,给学生讲一讲的机会,从而优化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都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讲析,解决问题,如果通过有效的开放性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课堂就能“活”起来了。

例:一篮桃子连篮子重15千克,卖出一半后连篮重8千克,求篮重。

生一:根据题意可知,桃子和篮子的重量由15千克减少为8千克是因为卖出了一半的桃子,也就是说少了的重量15-8=7(千克)就是一半桃子的重量,由此可以求出整篮桃子的重量,然后用整篮桃子和筐的总重减去整篮的重量,就是篮子的重量。

先求半篮桃子重多少千克?15-8=7(千克)

再求一篮桃子重多少千克?7×2=14(千克)

最后求篮重多少千克?15-14=1(千克)

生二:这道题还可以这样想:半篮桃子和篮共重8千克,那么从8千克中去掉半篮桃子的重量,就是筐重。

先求半篮桃子重多少千克?15-8=7(千克)

再求籃子重多少千克?8-7=1(千克)

……

有些同学甚至还有其他的方法,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样通过讲一讲,人人参与,学生成了活动的主人,通过分析比较,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丰富了解题思路,拓宽了方法使用的领域。

课堂上教师大胆地留些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议一议、讲一讲,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会得到双赢,我们也会收到他们的一份精彩。

参考文献:

董燕.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中践行“六大解放”思想[J].福建陶研,2011.

3e教学的探索之路 篇9

高瓦斯矿井高产高效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寺河矿井是山西晋城煤业集团一座新建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00万t/a.1996年年底开工建设,2002年11月8日竣工投产.2003年5月,晋城新区的潘庄一号井、潘庄二号井和大宁二号井等三个井田并入寺河井田,由寺河矿集中开采.井田合并后的寺河矿井规划建设总规模为1 100万t/a.

作 者:贺天才 作者单位: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寺河煤矿矿长刊 名:煤炭经济研究 PKU英文刊名:COAL ECONOMIC RESEARCH年,卷(期):2003“”(9)分类号:F426关键词: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成长之路探索 篇10

随着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教师尤其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随着社会的关注在不断的提高。近些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一员的笔者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着专业教师的成长之路。

中职学校的教育是面向社会的,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是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既有熟练技能又懂操作原理的新一代知识型技能人才。要真正达到通过中职教育能培养出这类人才,也就要求中职教师队伍中要有能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强实操示范能力的专业教师,通过能“说”会“练”来教育并引导学生成长为既有熟练技能又懂操作原理的新一代知识型技能人才。

这类专业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基本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能水平及较强的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周济部长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原因。

一、何为“双师化”及“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专业教师的“双师化”成长虽然在各职业学校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到目前为止很多甚至连本身就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对“双师化”的认识还有偏差,他们认为只要持有两个证(如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即是“双师化”的专业老师。

其实“双师”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即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突出本质特色,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而并非只从形式上强调持有两个证即为“双师型”教师。因为如果专业教师在成长的过程只是追求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而并非真正从思想上接受和执行“双师”教学的话,在教学中根本达不到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会连普通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达不到。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示范操作的同时对于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传授,让学生们在直接感受到理论对实操的指导作用,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真正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必要性,从而逐步带领和引导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真正掌握专业学习的真谛。

二、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上级领导曾要求过各地各部门要努力办好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并指出要狠抓10年、20年,但直到目前为止职业教育仍然尚未真正进入主流教育体系,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有限,实操设备还处于严重缺乏的情况,并且行业企业参与中职教育的机制也尚未真正形成,中职学校的办学机制还要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灵活性也不足,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在教师参与社会活动机会较少,社会溶入程度不高,时代感严重不足,再加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识淡薄,仍沉浸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而且还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专业技能证书”加上“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认为拥有了这两张证书就已经达到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便大力加以推广。从而使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思路出现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真正将专业操作技能与操作理论相结合,造成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后果。

目前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大部分是通过自身学习或短期培训获取相关专业证书的,并且在获取证书后往往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未能继续进行实操训练而真正能在教学中进行相关实践指导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使得大部分已被称做是“双师型”教师只能是徒有“双师”之名并无法进行“双师”之实的教学。

三、专业教师成为名符相实的“双师型”教师方法

针对此种现状,笔者通过探访发现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可采取促使学、走出去、请进来等途径来实现并加以巩固,使双师能得以名符其实。

首先是“促使学”,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取得与工作相关的高级或以上的专业技能,使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然后是采用“校企双元”方式:也就是派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经常选派已具备一定技能的专业教师协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市场调查与分析,或是组织这些老师进行脱产或半脱产的学习,让这些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锻炼深入生产一线,使专业教师直接感受到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利于其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思维及教学方向,准确把握现代专业技术发展脉搏的问题,使中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切实提高。另一方面,通过让教师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活动,积极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与服务,积累教学中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使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使专业教师的双师化成长的步伐更快,让专业教师自然而然的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再就是“请进来”。通过学校或上级主管单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进行培训,将新的专业技术内容和发展趋势等信息传递给有关的专业教师,使教师能即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情况,清楚社会对专业人才所需技能的需求,也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将其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将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带进学校介绍给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工作、行业研讨会等活动;各专业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促进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的实际融合,使专业教师的时代感不断增强。针对中职学校实训设备不够完善的状况,可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在兄弟学校或企业实验室、实训室厂房进行专业实操的锻炼,或是安排相关专业教师参与校内教学设施建设及教学设施的设计安装工作,让校内教学设备也成为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又一重要基地。

四、专业教师“双师化”成长之路的督促和检查

专业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是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效的。如果没有督促检查可能很多专业教师的成长都会在某一初级阶段停滞不前。

对专业课进行明确的分工,使各专业教师明确一个相对清晰的专业方向,同时让专业课教师自己选定一个进行深入学习的方向;其次通过多渠道培训实践学习,使专业课教师能胜任2门或2门以上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促使专业教师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并让该专业教师担任相匹配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工作,使其双师的技能在教学中得以真正体现并发挥出来;最后要求具有“双师”技能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开发课程模块、编写教材,并且提供这些专业教师承担行业内员工培训、企业生产指导工作,使专业教学始终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同步,也逐渐让专业教师成长专业建设的高端人才和核心人物。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突围之路探索 篇11

[摘要]新课改后思想政治课内容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等多个方面。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这门课的精髓,成为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梳理这门课程的性质、特点、教学目标及教学原则,审视多年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求探寻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路子。

[关键词]课程性质 教学设计 原则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 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82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课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在现实教学中,其重要性并未引起学校及家长的重视,以致陷入“好学难考”的怪圈。作为政治教师,如何突破思想政治课的窘境,正是本文要探寻的问题。

一、深刻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第一部分第一节就是“课程性质”,其中说,“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思想品德、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就明确指出了,这门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政治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它的这一根本性质、根本任务来思考。

二、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和教案书写工作

1.从教材看,政治课内容较简单,所以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

一位教师曾说:“我还用备课吗?政治课本上的内容我都能倒背如流!”他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侃侃而谈,一节课板书满满,然而学生大多昏昏欲睡,更没几个人记笔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新课标要求下,他没有重新备课,所以他不自觉又回到旧的教学模式中。可见,政治教学的难点不在内容,而在方式,而方式的转变归根结底在于思想。

所以,政治教师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才能以虔诚的心态去挖掘、研究教材,才能按照新课标理念设计教案。

2.从目标看,思想政治课承担思想教育的重担,备课难度较大

对价值取向的考核是历年高考的隐形杀手之一,许多学生因此失分,尤其在主观题中。所以,在备课时,政治教师必须走出重内容轻思想的教学误区,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上下工夫。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要求,我们要在备课中将以上空洞说辞转化成学生认可的价值取向,就要有深入浅出的教学设计,以及扎实细致的教案书写。

三、按照“三切近原则”做好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新课标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就是要求教学“切近生活、切近实际、切近学生”。

案例一 在学习“多彩的消费”时,教师讲:“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污染,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绿色消费……”转身板书,刚写了一个字,粉笔断了,教师随手扔到地上,又取了一支,写完“节约”二字,又扔了……

案例二 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教师组织学生探究:“班长应该如何产生?”发扬民主,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在此过程既表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特点,也使学生明白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可见,高中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源于生活实际,只要在课堂中“理论联系实际”“现教现用”,就能改善政治课“假大空”的情况。

四、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呢?教师“以身作则”尤为重要。这就对政治教师日常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政治教师除了要关心、了解时政,更要学会将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与政治理论结合起来,同时力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与自己倡导的理论相一致。比如讲“政党”,政治教师平时就要热爱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正能量引导学生从内心尊敬、热爱我们的党。

当然,对于理论与现实脱节的地方,我们可以“晓之以理”,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理论设计上看确实很好,但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一些权利在落实上还不到位,这是事实”。必要时还可“动之以情”,如笔者在讲“古代传统文化的辉煌”时,一种自豪感不觉油然而生,讲着讲着眼睛就充满了泪水。此刻改用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课程爱得深沉。”这时,笔者忽然发现学生的眼睛也饱含泪花。可见,爱思想政治课是教好政治课的前提。

总之,“干一行,爱一行”,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热爱政治教学、坚信党的政治理论,才能真正备好课,课堂才会鲜活真挚,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3e教学的探索之路 篇12

一、借助媒介, 讲究实效

历史教学媒介主要包括学生、教材、教师等。历史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对教学媒介有要求。那么, 如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教学媒介的有机结合呢?

(1) 学生。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还是立足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道德主体的完善。但是, 学生既是一个有待教育的群体, 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单独个体。

(2) 教材。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 历史教材是我们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载体, 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学媒介。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注重开发能实现学生情感教育, 态度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教材资源, 注重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变迁中去感悟,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实现“寓德于学”。

(3) 教师。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身对历史的感悟和情感予以发挥, 让学生浸蕴到历史的情感和人文氛围中促进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另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进步的历史感。

二、感知体验, 利于内化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化是学生对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内容、目标的能动反映过程, 也是将历史课堂中的思想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的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第一阶段更多的是对历史素材所反映的基本道德倾向的肤浅认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更多形成的只是基本的道德表象认知;第二阶段在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后, 帮助学生理解以形成道德观念;第三阶段就是在学生的道德情感观念形成之后, 结合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 最后升华为自己的道德信念。

在实施内化的实践过程时, 要综合考虑以下操作要点: (1) 将体验作为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方式。体验既是顺利实现从教师“言传”到学生“意会”的过渡的环节, 也是学生将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的关键。 (2) 重视教师引导在深化体验中的作用。教师若不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无从体现。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 协助学生加深体验, 从而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情感态度。 (3) 将体验升华到“领悟”和“反思”水平。领悟和反思是对感受和体验的总结和概括, 是历史教学中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改造、重建和自我完善的内化过程, 深化了学生的体验。

三、尊重学生, 谋划策略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历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素。为增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历史教师也必须注重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此,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两点建议。

1. 尊重学生, 引导学生

尊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遵循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90年后的学生生活在社会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 他们在历史问题的认知上更注重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所以在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上, 应该在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和认知结构上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2. 发扬教学民主, 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历史教学过程,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过程和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同步的, 教师可以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例如, 讲授“洋务运动”一节, 可以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角色扮演, 让学生走出课本, 分别扮演洋务派、顽固派、外国势力、慈禧太后等, 设身处地地发表自己对当时“时局”的看法。通过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讨论、争论中形成思想的碰撞, 最后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的深化和道德的内化。

上一篇:宽阔镇中心学校2016年综治安全工作要点下一篇:说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