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兴学之路

2024-10-06

积极探索兴学之路(精选5篇)

积极探索兴学之路 篇1

近些年来, 南京地税积极引入北京捷盟咨询等外脑的智慧, 不断探索税务文化管理之路, 初步形成了具有南京地税特色的文化管理体系。

一、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路径

(一) 文化定位, 实现组织精神一体化

不断创新文化建设思路, 通过实施理念识别 (M I) 、行为识别 (BI) 和视觉识别 (VI) , 为税务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赋予新的创意, 使之成为推动组织适应形势变化的动力源泉, 成为组织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理性分析, 确立文化建设思路。在《南京地税税务文化现代化建设纲要》中, 主要思路概括为:“一个构建”、“两个发展”、“三个打造”、“四个转换”, 即:构建“和谐税务”, 确保“人与组织共同发展”和“组织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工作业绩”, 实现“从行政管理型向法律中性型转换”、“从创业精神导向型向组织使命导向型转换”、“从组织者型向面向组织关系者 (纳税人) 型转换”和“从制度管理主导型向人本管理主导型的转换”。“1234”的文化建设思路是自身税务实践的文化结晶, 体现了组织独有的历史,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是组织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整合提炼, 形成理念系统。运用权力制衡、形象塑造、文化变革、OCAI分析模型等管理工具, 挖掘南京地税基层文化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成果和经验, 提炼文化基因、确定关键岗位、明晰文化个性, 成功整合创新了南京地税税务文化新的价值理念系统。

使命:组织财政收入,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精神:创业、敬业、精业

愿景:在实现南京地税的税务管理现代化、建设“三型”税务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税务”

价值观:追求卓越, 共同发展

形象:公正执法、文明服务

作风:实事求是、艰苦朴素、雷厉风行、逢旗必夺

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统一规范, 创建有特色的行为准则。构建统一的、具有指导性的行为文化体系, 形成系列的制度规范和岗位文化。通过入局教育、培训班结业典礼、建局周年庆典等仪式, 对税务人员在工作、社会活动等场合下应有的礼仪和修养进行明确规定, 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语言、礼节和人际交往行为标准。

导入VI系统, 塑造全新视觉形象。在确认新的价值理念基础上, 统一标志、标准字、标准色, 将文化理念、格言、案例故事和漫画, 在办公场所、职工食堂、职工之家等张贴。针对不同特征和用途, 将相应的文化理念制作在工作笔记、图片资料、宣传告示栏、公文包、手袋等用品上。

(二) 文化落地:构筑南京地税文化体系

南京地税通过制度文化、岗位文化、品牌文化等, 将文化融入税务工作实际。

从制度管理到文化自觉。通过税收征管、干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改革, 建立起规范完善的管理和运行制度体系, 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条不紊, 推动全局建设上台阶。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先后对征管机制实施五次整合, 修订完善了纳税人分类管理意见、税收执法责任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税源监控体系, 使税收征管信息化、法制化和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税款征收率和税法遵从度明显提升。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的现代纳税服务体系, 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形成良性互动。

推行以“能本管理”为核心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确立了“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干部管理理念, 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 保证了南京地税向组织愿景不断迈进。

导入规范化管理思想, 形成了政务、事务、财务制度体系。全面导入并实施IS O9000族质量标准, 建立了常设标准化管理组织。构建起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运作机制。

将文化深植岗位中。综合分析南京地税的文化类型、管理者角色等文化要素, 确立了主要基于岗位KPI指标、岗位胜任力、岗位关键行为和业务流程的岗位文化内涵。对具体岗位, 重点强调岗位个性, 让共性文化蕴含在岗位所在部门、岗系之中。在岗位文化推进过程中, 编印了《岗位文化手册》, 通过岗位群的划分、体系框架的构思、表述方式的论证、文化内容的提炼, 从不同角度对岗位职责进行了文化诠释。

将岗位文化体系分为岗系、部门、岗位三个层次结构, 确定了5个岗系、17个部门及100多个共性、个性岗位文化。每位干部以岗位分类为线索分别对应不同的文化要求, 以求得到每个具体岗位干部的共鸣和认同, 并激励干部在工作中去实践和努力。

为服务品牌插上文化的翅膀。在文化建设品牌化上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力争形成品牌优势, 与纳税人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打造“阳光税务”服务品牌。2006年提出了打造“阳光税务”服务品牌的构想。把打造和创建“阳光税务”服务品牌作为塑造先进地税文化, 构建地税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实施“阳光执法”、“阳光行政”和“阳光服务”, 梳理行政审批事项, 推行政务公开, 全面规范行政运作机制, 先后梳理各类税收优惠政策183条, 出台4大类10条惠民实事项目。2009年, “阳光税务”服务品牌被表彰为江苏省行业文明服务品牌。

打造“地税直通车”服务品牌。先后打造了12366咨询服务平台、办税服务厅平台、固定阵地宣传平台、纳税人维权服务平台和多功能网上服务平台。截至目前, 12366咨询量累计超过380万人次, 各类媒体专栏累计刊播1800多期, 外部网站访问量突破3200万人次。近两年, 通过第三方调查, 纳税人总体满意度达98%以上。在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 南京地税系统以综合得分94.86分位居34个城市地税系统第1位。

打造“清风税廉”廉政文化品牌。以制度建设推动廉政文化建设, 把廉洁用权作为廉政文化的基本内核, 对主要“权力点”形成重点监督架构。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教育、示范、熏陶、导向作用, 努力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清风税廉”廉政文化。系统先后有7家单位被评为省级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

推动税务文化的延伸推广。南京地税以形象塑造为目标, 以加强教育培训为手段, 以丰富文化活动为载体, 开展有侧重、有特色、有内涵的文化传播推广工作, 树立地税部门良好形象。

编写《南京地税税务文化手册》、《南京地税税务文化培训教材》, 开展了“税务文化现代化”及“岗位文化建设”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培训学习, 强化成员对南京地税组织使命, 组织价值观和组织精神等理念的价值认同, 使每个地税人都能理解和认同基本理念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南京地税“组织价值观”、“组织形象”和相应的标识, 在“依法治税”, “尊重和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公正执法、文明服务”, 构建服务型税务等方面向纳税人和社会作出公开承诺。设立南京地税发言人制度, 凡南京地税重大事项和信息, 都统一发布, 将税务文化内涵全方位的传播给公众, 接受社会公众的评价。

建设南京市税收文化教育基地, 向社会免费开放, 已接待参观逾16万人次, 被确定为“江苏省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现代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基地”和“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示范点”, 被授予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建立多种沟通交流方式, 引导、激发组织成员互动、参与的热情, 通过腾迅通、电子邮件和网上“局长信箱”, 实现点对点的交流和与局领导的直接对话, 每年局里都能收到合理化建议200多条。建立了“南京地税税务文化网页”和网络化的“虚拟文化展厅”, 全方位营造南京地税税务文化的新环境。

二、税务文化建设的成效

(一) 促进了税收职能的有效发挥

在税务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激励下, 组织效能大大提高, 税收职能作用充分发挥, 组织收入实现了快速稳定增长, 年收入总量从1994年的1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493.3亿元, 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 为富民强市和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

(二) 促进了组织形象的全面提升

多年的税务文化建设, 使南京地税局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受到上级机关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连续十年荣获“市级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 被评为江苏省文明行业、南京市作风建设“人民满意单位”。相继获得全省地税系统“三个一流”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中国优秀组织奖”。2009年, 南京地税系统跨入“全国文明单位”行列。

(三) 员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多年的税务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理念已深入人心, 价值观念不断趋同, 增强了干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力导向观念得以确立, 干部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目前, 全系统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97.6%。取得中级以上职称和执业资格的占47.88%。“三师”所占的比例已达到20.01%。

三、税务文化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税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文化内核及价值理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和探索。为此, 我们认为税务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来开展工作, 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 把握创新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根本

组织文化的发展过程同组织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同一个过程, 而组织发展在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形势、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这就决定为组织发展服务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课题的要求, 不断创新, 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否则, 组织文化必将枯萎, 失去生机与活力。

(二) 体现时代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动力

积极的文化建设要求提升组织的文化自觉, 以跨文化的宽广眼界主动参与文明对话, 把组织发展融入到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中去。南京地税从“三业精神”的塑造和激励, 到“三个一流”目标的提出, 均能根据不同时期内外部环境和时代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断引进新的文化理念, 使税务文化建设成为不断引领组织发展的动力。

(三) 发挥有效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核心

加强税务文化建设的核心, 就是要促进税收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税务文化建设必须要围绕中心工作, 服务大局, 贴近税收实际来组织设计, 与税收法制化和信息化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并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真正发挥出税务文化的实际性和有效性。

(四) 突出示范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关键

领导层是税务文化的第一创建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从南京地税税务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看, 尤其是从税务文化的创新实践看, 这一点非常突出。只有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层高度重视, 带头示范, 亲自“布道”, 身体力行组织价值观, 才能充分发挥税务文化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作用。

(五) 坚持群众性是税务文化建设的保证

税务文化从它产生的群众基础看, 是全员文化, 是税务干部广泛参与、创造和实践的文化。只有把全体成员发动起来,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让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投身于文化建设中, 税务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 是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将继续深化税务文化建设, 推动南京地税实现一个又一个飞跃。

积极探索兴学之路 篇2

2011年半工作会议后,信息中心积极参与开发区举行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打造智慧园区重要精神指导下,认真研究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各类文章和理论,探讨了智慧园区的特点,分析了开发区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昆山开发区特色智慧园区的一些方法,指出智慧园区应用体系建设可从十个领域着手,包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源、交通、物流、制造、贸易、健康保障、安居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其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智慧园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构建智慧园区信息平台,定位准,起步高,可为今后智慧园区信息平台功能扩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中心回顾了开发区信息化建设历程,查找了信息化建设中暴露的问题和不足,重新梳理了管委会各部门信息应用系统,分析了各信息应用系统的特点,归纳出信息应用系统四大类:第一类,以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代表的办公类系统;第二类,以规划建设局统一应用系统、招商局外资业务系统为代表的业务类系统;第三类,以网站网上资料下载网上申报为代表的对外数据交换与服务类系统;第四类,以上述各业务的数据为基础形成数据仓库,提供给各级领导查询的分析决策预警类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智慧园区信息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分析决策预警系统使管委会效率效能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网上资料下载、网上数据直报等业务功能使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更加便利;通过社区信息应用平台使民众的信息需求得到更加满足。经过八月份一个月走访管委会各部门,了解需求,初步确定了信息平台一期工程的任务,并制定了工程项目实施计划,包括详细调研、详细设计、测试、发布等诸多环节。

针对应用系统日益复杂、应用功能日益增多的现状,信息中心开始着手数据中心调研工作。数据中心的功能除了提供电子政务、智慧园区应用支撑平台外,还将为两岸三地、中小企业提供数据综合平台、以及为ITO、BPO、金融行业的机构提供服务外包平台。业务包括IT外包、机房租用、灾难备份等等。数据中心建设要素包括通信网络建设、机房场地建设、服务器建设、软件建设、存储系统建设、运维建设、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

数据中心将成为智慧园区的必然载体和神经中枢。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开发区还将广泛参与昆山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数字城管、平安昆山等各领域积极配合,形成有机整体。

在管委会领导的支持下,开发区成立了以常务副主任为首的智慧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对智慧园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与协调。领导小组设办公室,与信息中心合署办公。目前,办公室按照制定的计划,针对确立的八个项目成立了项目小组。下一步将到各部门进行详细调研,了解业务流程,预计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调研报告,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和办法。

积极探索兴学之路 篇3

关键词:北大;干部培训;创新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一所集文、理、医、工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大学科齐全、名师荟萃,在学术和思想上领时代风气之先,成为了全国干部向往的求学圣地和精神家园。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北大高端培训的强项和亮点,近年来每年培训县处级干部约2000名,厅局级干部约500名,其中2008年更因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政策的深入推进,达到了年培训县处级干部近3000名、厅局级干部近1000名的规模。经过多年的实践,北大在干部教育培训方面已经形成了遍及政府执政、危机处理、公共管理、财政金融、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环境治理、领导科学、景观规划、城市建设、社区建设、文化产业等多方面的品牌,具备了强大的新课程开发能力,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及学术科研的最新进展,迅速开发出贴近干部实际需求、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最新实用课程。

2008年7月,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北大在认真学习和贯彻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的认识,并正积极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之路。

一、“高位点金”,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一)北大干部教育培训的“三高三名”

北大干部教育培训的优势是“两个主动”和“三高”、“三名”,即主动服务国家发展建设的大局需要,主动适应党政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高水平、高层次、高效益”的继续教育;为学员的学习提供“名师资、名课程和名服务”。为此,北大干部教育培训致力于传播北大活跃的思想,帮助来北大学习的大量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提高思想理论水平,通过影响他们进而影响社会,以实现北大在中国社会的思想引领。目前,北大正努力将对国家发展形势、发展战略、具体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纳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课程体系的创新来引领北大学员和推动国家的发展。

(二)北大干部教育培训的“高位点金”

北大形象地将对高层次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概括为“高位点金”。“高位点金”针对的对象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行业领军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单位部门领导,有的是科技精英带头人,他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位点金”的目的,是通过“名师资、名课程、名服务”对行业领军人物的高端打造,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和不同的工作中都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北大希望这些领军人才通过高端培训使优秀者更优秀、卓越者更卓越,以更高的领军水平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大跨度进步发展。

“高位点金”充分体现了“学员起点高、培训目标高、内容层次高、师资水平高、社会效益好、服务水平高”六大显著特点。新知识点与新渴望点的恰当对接、高端教师与高水平学员的思想碰撞和共振,名师名课与高知高位的烘云托月,创新性培训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使得北大干部教育培训的“高位点金”再次出现新景色。

二、务求实效,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

(一)创新培训方式求实效

案例式、研究式、体验式是最受干部欢迎的三种培训方式。北大在进行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按需培训,通过沙盘推演、研讨式、模拟式、体验式、案例式等新型培训方式,长班变短班,短班变专题,同时注重为干部的在职自学提供专题,从而从教学组织者的角度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干部“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指导思想。其中,北大的“四渡赤水——变化环境下的压力决策”等体验式课程受到了广大干部的热烈欢迎。

(二)网络培训与面授相结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通过网络途径进行的学习行为正越来越普及。网络培训具有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学习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作为面授培训的有效补充,越来越广受学习型社会的欢迎。尤其在中央提出大规模培训干部规划后,原有的面授培训限于师资、课堂、学习时间、学习成本等方面的制约,使得网络培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北大通过北大网络学堂的建设,运用远程学习的手段扩大了参训干部的学习范围和内容,由此摆脱了干部培训的场地和时间限制,使大规模培训干部成为现实可能。面试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方便干部自主选学,也大大降低了干部培训的成本。

三、与时俱进,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一)紧抓干部的需求

北大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着重关注世情、国情、党情、省情、市情、县情、乡情和具体单位的情况,没有泛泛而论,有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和对策性分析。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北大的省校合作、市校合作等国内合作项目遍及全国,不少北大教授已经开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生发出许多新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因为源自真实的基层实践,广受各级干部的欢迎。

(二)紧抓干部执政能力的提高

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发展的最新情况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课堂,抢先推出精品时政课程,确保学员能够及时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了解最新发展动态。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专题、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前沿形势的课程成为北京大学干部教育培训最受欢迎的课程。学员普遍认为,前沿形势的课程可以使他们保持眼睛明亮、头脑清醒。这些课程的讲授注重“授之以渔”更注重“授之以道”,讲求课程内容的“意思”、

“意义”和“意境”。

(三)紧抓前沿和最新动态,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潮流

北大的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多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最前沿,全球化视角等特点,就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高新科技信息技术的知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知识、领导科学方面的知识展开学习和研讨。

四、延伸服务,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是北大干部教育培训的生命。秉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北大干部教育培训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

(一)前延伸:学员需求调研和按需服务

每个干部培训项目开办前,北大都会与参训单位进行多次沟通,进行课前的充分沟通和科学安排,了解参训单位的省情、市情、区情和单位具体发展情况,从而在深入了解参训学员学习需求的情况下设计和开发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并选定合适的教师采用案例式、研讨式、沙盘推演式、体验式等

丰富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二)中延伸:搭建学员与老师即时互动的桥梁

北大干部教育培训注重课中的及时反馈和调整,通过班主任的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和学员听课效果反馈等制度,及时将学员对授课内容、方式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授课教师,从而方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方式;

(三)后延伸:校友会、终身学习俱乐部和信息咨询等增值服务

通过寄送相关学习资料、提供北大丰富的讲座信息、组织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打造干部培训的“隐性课堂”和“第二课堂”,使干部培训实现课堂学习之外的增值。

五、转变观念,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思路

当前北大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和规范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虽然北大高端培训在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关管理和规范工作却相对滞后,这种管理上的乏力目前已经成为制约北大培训进一步提升品牌的主要因素。为此,北大继续教育部正陆续出台各种措施来加强北大继续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力量。

(一)指导思想:三个“立足”和三个“着眼”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实现北大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当前北大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北大的继续教育事业,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立足服务,着眼整合:既要服务院系,为全校各院系营造更好的培训发展环境,也要加强整合,加强对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北大继续教育在对外宣传上、在内部管理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形成北大继续教育发展的合力。

立足试点,着眼推广:要认真学习李瑞环同志提出的改革方法“走小步不停步,不走弯路回头路”,对涉及全局的根本性的制度变革,要先行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逐步推广和全面铺开。

“天天都搞创新不行”,完全不创新更不行。要顺势而为、因时而变、乘势而上,要牢牢把握北大继续教育发展的宝贵机会,不失时机地启动听课制度、特别项目专人监管制度、管理流程的再造、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加强对外的宣传和媒体公关工作、网络培训工作的市场探索和建设,等等。

(二)“A计划”(administrative p]an)和“E计划”(electronic plan)

“A计划”是加强职能管理的计划。北大继续教育部作为全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协调、领导全校各院系的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合理的层次结构和体系框架,避免各个院系之间的恶性竞争。此外,继续教育部应以会议、交流论坛等形式,建立各院系之间交流的平台,针对某一主题的内容或者继续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沟通,促进院系继续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下一步,北大继续教育部将实施对所有干部教育培训项目的全程监管,实施一票否决的黑名单制度,建立项目审批前的院系协调会制度,并实施项目的网上申报审批制度、培训证书统一打印制度,等等。此外,还要建立咨询监管中心,逐步启动咨询平台、听课制度,加强对培训课程的实质性监管,做到监管与发展齐头并进,实现北大继续教育的良性循环式发展。

同时,北大继续教育部还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培训的科学发展观念、扩大投资观念、做大蛋糕的观念、打造品牌的观念等先进的办学观念,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战略。

“E计划”是加强北大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计划。信息化时代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应该重视网络宣传、咨询、监管平台的建设。由北大继续教育部牵头的,以再造北大继续教育管理流程为目的的新北大继续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将于近期完成。届时,学员们可以通过这个门户网站的咨询平台(BBs、邮件和咨询电话)进行各类咨询,在网站上便利地查找所有北大开设的培训课程信息,并获取与培训课程相关的学习辅导材料。新建的北大继续教育门户网站,将通过网上审批、学员数据管理、校友联络、证书查询等方面服务,成为北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的最重要平台

北大干部教育培训的“转型与创新”不能仅是个目标和口号,而应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计划和工作步骤。为了真正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高水平管理,北大还需以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运用科学理论这把深层次问题的解剖刀,对目前高校培训发展的许多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积极探索兴学之路 篇4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所属媒体,因在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广受制约,近几年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生存压力更大。因此,寻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显得更为迫切。

1 初期的新媒体融合实践

1.1 引入全媒体新闻采集系统

2010年底,内蒙古晨报社与北大方正签约,引入“方正畅享”全媒体新闻采集系统。这是一套集线索征集、新闻采集、新闻策划、新闻共享、新闻发布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平台。它使线索征集、新闻策划、信息采集、新闻跟踪、新闻编审、新闻发布等融为一体,可为平面媒体、网站、新媒体、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终端实现供稿,实现报业核心竞争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

这套系统还可以使编辑与记者、通讯员、公众进行有效互动,打通了报纸与互联网的关系,实现传统报业内各媒体间新闻信息的共享,同时创建部门间协同作战的工作环境,使新闻产品实现了统一、标准、规范化的采集,充分发挥即时、滚动、互动、聚合等传播特性,推动全媒体新闻传播模式的构建,重新定位了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流程。

1.2 创建多种公众传播平台,实现报网互动

内蒙古晨报早在2006年就创建了“内蒙古晨网”,使内蒙古晨报数字报实现网上“有声有影”的传播。内蒙古晨报“热线版”和“民生版”对于网友集中反映的问题,经采访核实后同步反馈在报纸和“内蒙古晨网”上,实现良性互动。通过报网联合,报社既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又促进新老媒体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达到了拓展新闻源,改善优化受众结构,创新新闻内容和报道形式,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效果。一方面报纸通过网络平台扩大了读者圈半径,另一方面网站借助报纸多年形成的品牌,吸引了更多的受众。

财会信报自2010年开始,在出版纸质报纸时,同步生成PDF电子报,并在财会信报网站、微博、微信、中华财会网,以及第三方平台上发布。截止目前共有2万多长短期订户。2012年11月17日,将原财会信报网重新改版上线后,财会信报网站在ALEXA的全球排名中,平均值为50万左右,最高时曾达到80万。为增加品牌影响力,财会信报网站还启用了网站企业邮箱。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与发展,目前,财会信报新媒体拥有电子报、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公众传播平台。

内蒙古法制报社与内蒙古政法委共同创建了“内蒙古长安网”,研发开通了内蒙古法制报数字版、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成功创建了集内蒙古长安网、内蒙古法制报数字版、内蒙古法制报官方微博和微信于一身的手机终端服务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增强了媒体与广大读者、社会受众的互动性与黏合度。内蒙古法制报社官方微博微信的开通也得到了自治区政法委的重视。自治区政法委将内蒙古法制报社官方微博、微信列为内蒙古政法宣传阵地之一,重要舆论新闻通过内蒙古法制报社官方微博、微信与其它载体同时发布。

1.3 组建适应媒体融合的机构,加强网络互动

2014年,新华报业所属几家媒体组建了新媒体部,先后启动新媒体的运营工作,在第一时间通过不同媒介进行新闻发布,并实现网友与媒体之间的在线互动,使记者、编辑、网友之间能够迅速沟通,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增强媒体的影响力。

2 未来新媒体融合发展计划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无论运用何种新技术引导舆论,都需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严格贯彻执行我国关于舆论宣传的各项政策、法规,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主动发声,及时辟谣,不给虚假消息留余地,不以讹传讹,传播社会正能量。时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正确导向贯穿到融合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使融合后的媒体继续成为主流,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

2.1 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理念

刘奇葆部长提出要树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内蒙古晨报社将加强对外合作,吸引资金,加大新媒体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网站建设、客户端建设、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一体化发展。

财会信报拟在新媒体平台增开“财信图书”、“财信注会”、“财会维权”、“教你做账”、“帮你算税”等专业平台,建立微博、微信群,以团队力量,在整体及细分领域加强媒体影响力与话语权;在微信公众平台方面,将做好整体策划、内容安排以及人员配置;同时在新媒体培训、微信公众平台管理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此外,报社还将依托人才与资源优势,及时发布行业动态,加大对舆情等行业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公开。

内蒙古法制报利用新技术创新传播途径,推动报刊发行渠道由物理渠道向网络渠道、数字渠道转型,如WEB和WAP同步、支持在线和离线信息下载、即时性的跨区域发行、电子邮局或电子报摊平台的搭建,将尽快实现全区政法类门户网站的链接,形成专业品牌优势;增强信息含量,在专业领域引导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用数字化带动传统化,用传统化支撑数字化,形成战略共赢态势。

2.2 创新体制机制,营造媒体融合新格局

新华报业所属媒体将以此次媒介融合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打破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壁垒,通过对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更好地整合新闻信息、人力资源和客户资源,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层次开发。同时将进一步加强采编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培养较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作风素质的跨世纪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抓紧促进编辑记者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逐渐从以前的知识型转换成知识与网络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编辑记者。使采、编、排、校各环节都迅速适应新兴媒体的发展需要,实现媒介全面融合。

2.3 了解用户需求引导舆论主动权

在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充分了解新媒体条件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的需求以及接受信息的特点,借用技术和受众的力量,把握舆论传播和发展的新趋势,才能使舆论引导产生实际效果。

新华报业所属媒体在积极探索舆论引导的新模式基础上,善管善用新兴媒体,保存实力,扩大影响力,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加强对重大主题、热点舆论以及突发事件的引导能力,牢牢掌握营造热点舆论的主动权和引导舆论走向的话语权,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真正取得实效。

3 各媒体在新媒体融合中面临的困难

3.1 资金难题

报业中心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能单一,没有资金投入,也没有资金来源。报业中心所属报刊在创办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国有资产投入,近年来经营困难、资金短缺是影响报业中心改革发展的首要困素。融资难、贷款难,都严重制约着媒体融合的发展。报业中心所属媒体迫切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方可壮大实力,谋求发展。

3.2 经营资质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申请相关资质,如网络出版、网站新闻资质等。报业中心所属媒体在发展中遇到种种此类问题。比如,内蒙古晨报的内蒙古晨网经过8年发展,点击率和影响力在自治区网络媒体中,都比较靠前,但至今仍未获批国家一类网站资质。内蒙古晨报曾多次提出申请,但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复,这也阻碍了内蒙古晨网的发展。

3.3 体制机制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文化体制的改革,所属报刊出版单位虽具备法人资格和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但仍然存在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报刊发展,因而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竞争力。

3.4 发展战略问题

积极探索兴学之路 篇5

xx县地处佳木斯市南部,东与双鸭山市宝清县接壤,南与勃利县毗邻,西与xx县相邻,北与xx市郊区、xx县、xx县相连。幅员4415.6平方公里,辖7镇5乡、192个行政村、387个自然屯。总人口46.7万,其中农村人口31.8万,非农业人口14.9万。

年初以来,我县积极探索实践,全力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探索出以网格“三化”建设抓手,以社会稳控、为民服务为目的,推行专兼职网格员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管理模式。

一、精细划分服务单元、多网合一织密网络,实现网格建设标准化

为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深入推进网格化建设服务,xx县按照“多网合一,工作整合,统一领导”工作原则,建立了xx县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包保责任体系,对原有的党建工作、脱贫攻坚、秸秆禁烧、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多个网格的县级包保领导和包联单位进行整合,统一规范为一个网格,建立划分“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单元网格、楼栋(户)长”五级管理体系。共设置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15个,三级网格xx个,单元网格xx个(城区xx个、专属网格xx个、乡镇xx个),楼栋长xx个、户长xx个,建立了网格明确、社区定界、动态管理、无缝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服务结构由线条化向网络化、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真正打通了为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xx县创新“一网通办制”,推进乡村基层有效治理,在大八浪乡实施一张网统一管理、一张网统一服务的“一网通办”网格管理机制,搭建全覆盖管理服务平台,全力推动过去“被动管理”向“主动服务”转变。截至目前,登记群众反馈问题线索xx项,已处理化解151项,正在办理6项,案件办结率96%,针对单元网格内的群众反馈问题初信初访化解率100%。

二、整合配强网格力量、全力提供后勤保障,实现工作力量专业化

在网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xx县深入挖掘城乡社区自身工作人员潜力,整合现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以及县直部门工作力量,配备一二级网格员xx人、各级指挥中心、服务站工作人员xx人,以乡镇(街道)、社区(村)干部、警务助理为骨干,设置城乡专职网格员xx人,村(居)民代表、入党积极分子、辖区民警、县直在职党员干部等力量为辅助,设置兼职网格员xx人。另外为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吸收新鲜血液,面向普通高校毕业生、在岗公益性岗位、未就业统招大中专毕业生招聘社区工作者,由第三方签订合同统一派遣到社区网格工作。xx县委、县政府统筹整合城乡网格化建设工作经费,对工作场所选址、办公设施配备、工资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社区专职网格员生活补贴按xx元/月执行(包含失业、养老、医疗、工伤、大病保险);农村专职网格员(不包括享受老三位工资待遇人员)每年享受网格工作补贴xx元。

xx县聚焦“点线面”结合,摸实情办实事解难题,在石头河子镇推行硬核头雁工程,整合各类网格力量,聚焦春耕生产、道路修缮等村民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重点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应办尽办,应解尽解;实行村民房前屋后“三包”制度,建立村“两委”成员包街、网格员包片、党员村民代表包户的三包保体系,联动联管、聚线成面。累计为群众解答各类咨询200余条,代办服务事项50余件,服务群众覆盖率达到100%。

三、落实落靠主体责任,上下联动服务群众,实现问题办理信息化

xx县高度重视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以全县15个二级网格为基础落实主体责任,每个二级网格均配备一名以上县处级领导包保,二级网格长(乡镇、社区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结合“六城同创”,统筹推进所包联网格内党的建设、脱贫攻坚、秸秆禁烧、环境卫生整治(网格化管理、文明创建、小微权力、扫黑除恶、乡村振兴、治安巡防、安全生产、化解矛盾、普法宣传、疫情防控、平安建设)等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xx县搭建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协调指挥平台,通过派单、协调沟通、召开工作协调会议等方式,按照“发现—受理—分流—处置—跟踪—督办—反馈—评价”八步工作法运行,及时解决街道(乡镇)、部门、群众上传的问题。基层专、兼职网格员利用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和手机APP软件,开展采集基础信息、上报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搜集不稳定信息、开展治安巡防、了解重点人员、服务特殊人群等项工作,截止目前,共受理各类事项3555次(其中咨询类xx件、求助类xx件、其它类xx件),办结xx件,办结率99%以上,真正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上一篇:二战后美国课程下一篇:供应链利润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