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通用8篇)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篇1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摘要:这些年来,在日益竞的激烈的竞争中,民营企业占有全国总数的99%以其对生存环境的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向人民展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民营企业以其产品类型繁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应变能力强,资金占用少,投资少见效快和也为中国乃至当今人类社会解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等特点迅速的占据着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营企业的兴衰,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企业处于不败地位,就要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发挥财务管理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企业管理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等多个方面,而财务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由此可知,只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协调运作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才能有效的强化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从全国现象来说,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再加上受宏观经济环境化和体制影响,民营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例如政府政策的不足导致无法和国有以及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公平的竞争。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对企业发展的干预等等这些都影响着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成为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绊脚石。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及改进
一 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的定义以及分类 百科全书中这样解释到——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只要没有接受国有资本的投资,均属民营企业。这个词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实,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指的是是私营企业(私企),也就是私人出资建设的企业,由于在过去的年代传统共产主义反对私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便将它们命名为“民营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才产生的。
在经济学界对此又有不同的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外一种看法是指相对于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私有民营则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企业的资本来源和构成定义。企业的资本以民间资产(包括资金、动产和不动产)作为投资主体,即可称之为“民营企业”。“民营”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从狭义方面来说,民间资产特指中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包括国有资产和国外资产。因此,大家又把民营企业定义为:在中国境内除去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的角度看,含一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不具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亦可称之为“民营企业”。
我国民营企业界定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歧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而我个人也认同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的民营企业的界定主要是在于它的狭义的含义。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财务管理,是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企业财务通则》和各行业财务制度下进行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我们从每年公布的会计信息显示可以看出:大部分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乱用发票、假票平账问题尤其严重,这一现象在营业额为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尤为突出。有的人说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税收都比较高,企业是出于避税考虑才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所以我认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管理薄弱,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民营经济产生的特殊性以及民营企业一直以来发展的不规律性,使得民营企业的管理十分薄弱,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只注重制度建设,不注重制度的实施和管理,执法不严,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使得财务管理黯然失色。
(二)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不足使得财务管理成端源之湖目前,虽然民营企业在我国已经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却严重滞后。主要问题是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一直以来。银行信贷资源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投放,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而民营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经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所困扰。甚至出现了一方面民营企业扩大投资 进行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这些原因造成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低下,金融资源严重浪费。
(三)投资盲目 民营企业要求发展,要壮大企业的规模,必须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尤其是在政府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背景,但是,民营企业在投资中表现出来的轻率幼稚和违背经济规律的盲目性,正将相当数量曾显赫一时的企业送入深渊,并消耗难以计数的社会财富。民营企业对财务状况一无所知,却盲目的凭感觉进行投资,这就使很多企业在盲目投资的情况下断送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命运,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四)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性令人怀疑。对大多数的民企而言,包括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内的会计核算程序并不能得到保证,从而影响到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性。
(五)内部控制不完整,一般来说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会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致使其职责部分,越权办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人员自身无法改变现状。大多企业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发挥其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另外多数的企业家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例如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等的科学管理概念,更是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六.)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财务人员的聘用要有一定的程序,.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之间的出入,这种出入并不是当事人主观愿意造成的,如:客观经济活动中,有些不确定因素,往往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而不同素质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一些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也会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七)是由于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而相关的法规、制度尚未建立,旧的制度规章已不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而由此生成的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出入,造成信息的不实。再者是由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会计计量、会计确认条件的变化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如以货币计量和币值稳定为前提的会计核算,就可能出现会计信息不实。根据重要性原则,需要舍弃或简化相对不重要的信息,也会使会计信息和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要将可能发生的效益不能估计入账,而可能的收益在将来实现或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同时,会计程序与方法的可选择性,使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一定情况下又可变更,自然会产生会计的不确定性,导致信息不实的状况的发生。
三 民营企业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部门,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解决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就必须从新设立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英年早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破产与持续经营只是一步之遥。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我国绝大部分民营及中小企业诞生在乡、镇和中小城市,有些由乡镇企业通过转制而成,有些则为家族企业。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大部分的民营及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低下。这种情况造成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内部管理制度、决策的透明度低、管理层没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因此我认为对现有的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国家政府积极扶持,抓紧时间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发展的金融政策。改革的实践证明,民营企业普遍面对着融资困难的情景,政府必须出台一些扶持小规模企业经营的政策来帮助民营企业壮大发展。首先金融部门要提高意识,转变观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民营经济又面临着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而在现行政策与市场机制等方面,民营企业又无法享受到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无法享受某些特殊的政策扶持,这些无疑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只有金融部门对民营企业进行提供资金那么企业的资金使用量就会大大提高,则企业也可以对自己的产品生产进行更新和升级,才能对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部委不久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等提出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小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中小企业投资及融资信息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结合起来,为
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总之,政府部门应当转变职能,认真研究和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
(二)企业的经营者转换观念,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概念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明确的是企业的核心管理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去除糟粕,留其财务管理的精华部分,应该认识到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搞好,企业才能走向盈利的目标。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做的就是要健全财产的管理制度,重视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的管理,在物资的采购,领用,销售管理上规范,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记账人员不可兼任财务的保管人员并且定期的对存货进行盘点等等措施来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只有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引起重视才会使财务会计人员强化观念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现况。
(三)强化法人法律意识,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领导者素质的不高,财务管理观念的淡薄,多数民营企业的创办人是城镇个体户、农村专业户及一些辞职人员,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较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看不懂财务报表,根本无法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管理方法,多数企业由于管理层授意企业财务人员为了某种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造假,如为了避税、为了争取上市、为了员工和自身利益而造假。财务造假在中小民营企业中相对较多,是因为中小民营企业多是企业老总决策,财务会计人员受雇于企业,只能听任企业老总决策。老总要求避税,财务会计人员只能替老总想办法避税。老总要粉饰报表,财务人员就得为其粉饰报表。因为企业是老板个人的,在社会还存在就业压力的情况下,财会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民营企业财务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少交税就可以多赢利。多摊销成本就可以少赢利,从而少交税。民营企业因是个人的,因此在缺乏国家监督和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企业老总完全可以利用内部控制人和最先得到信息的优势制造虚假信息,偷逃税收、粉饰报表欺骗他人。
民营企业财务造假原因主要是利益驱使。在社会诚信体系没建立起来之前,在国家税收缉查和监控体系还不完善、不健全有空子可钻的情况下,就会有人为了自身和企业的利益而造假。如果这种造假的代价不是很大,而获利的机会很大,那它就会泛滥。杜绝企业财务造假的根本方法,在全社会建立起诚信体系,形成造假可耻、造假可恶、造假就是没有诚信,就不能给它贷款、就不能和他做生意、人人喊打的局面。使造假者害怕造假、不敢造假,知道造假的危害性。政府财税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财会部门和纳税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制度要求企业定期披露会计信息,定期进行会计和老总的业务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税务检查。通过建立电子税务缉查,用联网的形式把合同履约、票据核对作为缉查的重点,对违法者进行惩罚。
现在有的民营企业,夫妻二人,一个管经营、一个管财务,这样要做假账就很容易。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一般多由亲属担任,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对财经法规、制度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以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还有的民营营企业会计和出纳是一个人,这都是违反制度的,要坚决制止,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财务人员的聘用要有一定的程序,要体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优秀的财务人员,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财会人员必须熟悉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和制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是实施财务创新工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为财务管理者提供
不断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接受相应的财务知识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企业财务管理者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同时注意鼓励的及时性、有效性。
(四)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具体来说加强财产控制,就是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就越重要.重视财务管理,有利于民营企业的筹集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增加企业价值,有利于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 谭耀宇 2009年11期《理论研究》
2005年11月,单成繁先生 《党史纵横》刊物《“民营经济”称谓将约定俗成》 《中国改革》杂志2008年第9期《南海民营经济的飞跃》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第8期《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缺陷及改进对策》作者 薛春香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篇2
一、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的定义及作用
企业标准成本指企业开展某项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预算开支, 它代表的是企业在成本上的期望。标准成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阐述, 第一, 以单位产品来衡量的标准成本, 由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材料、人工等资源数量乘以标准单价得出。第二, 以实际产量来衡量的标准成本, 由实际产量与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相乘得出。标准成本代表了企业的一种正常生产和经营状态, 即根据企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够实现的成本标准。
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层层落实成本责任, 标准成本管理涉及到成本中心的划定, 最小的成本中心可以具体到工站和生产线, 对这些成本中心的情况进行比较, 可以避免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 能够明确各个责任主体;二是有利于实施企业成本控制, 提高效率。由于在层层落实成本责任的过程中, 企业提供了成本标准体系, 而且建立了相应的反馈机制, 所以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成本差异, 及时加以控制, 使得企业成本管理从事后控制变为过程控制, 可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率。
二、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 成本管理片面追求有利差异, 未能从全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
从我国企业在标准成本管理上的问题来看, 片面追求有利差异的情况较为常见。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的目标, 本来是按照先进合理的原则确定标准成本, 将企业的整体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 找出其中差异, 从而控制成本。这种方法从思路上不存在问题, 但是在实际执行上, 不少企业为了直达目的, 把关注点都放在了追求有利差异上面, 没有对不利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仔细分析, 因而也无法找到成本控制点, 使得成本信息对于成本控制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导致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无法实现。企业按照层级来对成本责任进行划分和控制, 造成管理人员只站在所在部门的角度来考虑成本指标控制任务的完成, 强调的是局部的不利差异的消除, 没有对企业的整体利益进行更多考虑。例如, 为了降低成本, 企业的采购部门可能选择采购低价原材料, 结果为后来的产品生产加工带来困难, 造成废品、次品率提高。
(二) 信息提供难以满足管理需要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本无法完全归责信息, 标准成本所提供的成本考核指标基本上都是综合性的, 无法细化到每个工序层面, 所以在工序层面的成本控制, 事实上无法落实。标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控成本的重要措施, 如果对于责任主体无法准确界定, 即使在生产经营工作中发现了超成本的情况, 也无法落实相关人员进行改进, 因此难以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二是缺乏生产作业标准, 标准成本管理所提供的信息限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信息, 但是没有提出有助于一线生产人员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路径信息, 给生产成本的控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也就是说标准成本的信息虽然提出了目标, 但是却没有提出有效的达成目标的路径。三是标准成本信息不能界定作业的甄选问题, 对作业的有效性缺乏相应的界定, 因此无法去除无效或者无效率的作业。从表面上看, 作业的成本确实降低了, 实际上如果存在大量无效作业, 根本达不到在整体上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 成本确定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标准成本管理上, 由于不少企业采取历史数据分析或先进企业标准来确定成本, 因此造成了在本企业中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例如, 企业根据其多年的生产经验, 基于历史成本可以为当前成本确定提供依据的认识, 在通过对以往历史数据的提取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现在的成本控制标准。这一成本的确定方法带有先天的缺陷, 首先表现在生产方法和工具的革新上, 一些企业的生产线在不断的革新, 新的工艺和方法使生产效率得以大量提高, 生产成本的变化也比较大, 以以往成本来作为现在成本的核算依据具有局限性, 即使所采用的历史数据时间较新较近, 作为标准在企业中推广应用, 也难以发挥较好的导向作用。其次, 所选取的历史数据可能并不是在企业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产生的, 其数据的代表性不强, 对于标准成本的制定并不具备实际意义, 过去的标准未必就是最佳的。最后, 未能与市场竞争接轨, 企业时刻需要面对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其标准成本的制定需要与市场对接, 才能从中发现和比较出竞争优势或劣势, 历史数据反映的是历史成本, 往往和现实情况相距甚远。另外, 借鉴先进企业的成本来作为本企业的标准成本, 对于市场竞争来说具有明显优点, 可以让企业树立较高目标, 控制好成本。但是问题在于, 先进企业本身就代表了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能力, 其成本体现的是综合实力, 普通企业依据这一标准来作为自身的要求, 往往很难达到目的, 因此也是不切实际的。
三、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的改进策略
(一) 科学建立企业标准成本
企业标准成本的建立是标准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标准成本的建立, 可以从建立作业标准成本入手来进行科学构建。以作业标准成本为单位来构建企业的标准成本体系, 可以通过对标准作业成本与实际作业成本的比较, 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非增值作业的消除, 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以作业来作为成本归集的对象, 可以利用产品与作业、作业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分析企业成本发生的原因, 从而改善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作业标准成本的建立和管理, 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管理工具, 它改变了过去成本管理不能与企业盈利和客户价值充分结合的状况, 对企业的产品组合、流水线改造等重要决策具有参考价值。作业标准成本由标准资源消耗数量与标准资源价格的乘积得出, 在计算产品标准成本的时候, 以产品耗费的标准作业数量与作业标准成本的乘积得出。由于作业标准成本强调的是增值作业成本的消耗对于企业才是有价值的, 非增值作业应该成为消除的对象, 所以, 对于材料、产品的存储等非增值作业, 其行为本身是无意义的, 因此不再对其制定标准成本。作业标准成本建立分为三个步骤完成:第一, 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分类, 找出成本动因;第二, 划分作业及作业中心, 并分别计算出成本, 对于所占比重较大的作业, 要确定为重点作业, 并进行优化, 主要是对保留并改善增值作业, 消除非增值作业, 计算出增值作业需要耗费的资源数量和价格标准;第三, 计算出成本中的间接费用标准。
(二) 构建有效的企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
企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构建的重点有三, 第一, 作业及成本动因的确认必须准确有效。作业是成本管理的最小单位, 划分得越细, 则成本的掌控就越精密和准确。对作业中心进行划分以后, 要注意作业的复杂性, 对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界定各种作业的成本及其动因, 并建立成本库。第二, 确定标准作业成本库, 由作业标准成本的构成可知, 作业成本取决于资源的消耗以及资源的单价, 对于作业资源的消耗, 可以采取技术、管理上的措施来不断减少其资源耗费, 对于资源价格的控制, 最好由资源供应部门掌握, 可以结合企业统一规定价格、动态考核等办法进行控制。第三, 成本差异分析和改进, 企业在确定产品标准成本的基础之上, 就能够把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 在确认两者差异之后, 就可以进一步通过作业分析找出其成因。在寻找差异的方法上, 作业标准成本与传统方法大体一致, 就是先找出作业所消耗的人工及材料差异, 但是在关注点在, 作业标准成本管理更为注重对作业细节的把握, 通过细节把控来找出影响作业成本的真正动因。第四, 对于产品直接和间接费用差异的分析, 财务部门通过编制分析报告, 简单明了的反映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中直接和间接费用的差异, 并向企业的管理层和执行层反馈, 以发挥减少无效作业、降低作业成本的作用。
四、结束语
为提高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工作的成效, 必须在科学建立企业标准成本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实际, 构建有效的企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 以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姚莉.试析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经营管理者, 2014, (24) :89.
[2]王丽华.试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J].经营者, 2015, (6) :22-24.
[3]江玮.试析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与改进方法[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2) :79.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篇3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企业战略;改进措施
一、企业预算管理在存在的不足
(1)企业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背离。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企业预算管理应与企业战略目标挂钩,使其从属于战略管理,而不是简单的企业预测。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前,应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战略,并以此决定预算管理的模式,只有这样,预算管理才能避免盲目性,才有生命力。企业预算管理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企业管理,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将按照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企业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和落实,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战略决定行动,行动体现战略”的良好格局,促进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但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企业经营管理者很难脱离“本位主义”的影响,通常会站在“小集团”利益的基础上来考虑企业预算的编制,为了完成当年的考核目标,通过放弃新产品的研发,减少新设备的投入等方式,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预算管理背离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2)企业预算的编制基础缺乏客观性。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来讲,预算编制的好坏决定企业预算管理的成败。在企业预算的编制前,企业相关部门必须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了解宏观经济情况和行业发展情况,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提出相关的预算指标。然而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绝大多数企业预算由财务部门组织编制完成,由于专业的局限性,缺少对影响预算执行结果相关信息的关注,通常采用企业历史指标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预算指标的设定往往是以上年完成数为基础向上浮动,没有对过去指标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预算指标客观性不强。由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考虑资源使用的有效性,掩盖了以往的浪费和低效,使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情况得到延续,没有达到企业管理持续改善的目的。由于传统预算是从企业内部角度出发进行编制,对未来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关注过少,在外部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历史对比数据失去意义,预算指标将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对企业预算管理失去指导意义。(3)企业预算的审批存在较强主观性。为了维护企业预算的权威性,企业年度预算必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要求报企业预算最高权力机构审议批准,未按规定进行审批的企业预算可能导致预算权威性不够、执行力不强,甚至产生重大差错、舞弊等严重后果。实务中,许多的企业在审批预算草案时,主要是将预算编制结果满意度作为是预算编制好坏的唯一依据,只要预算设定的指标在企业管理高层可接受的满意程度之内,预算就会被批准。这不符合企业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由于企业管理高层的满意度无法衡量,从而使得企业预算的审批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这也导致企业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为了顺利的通过企业预算的审批,过多的考虑领导层的“满意度”,而没有深入开展企业外部环境的调研工作,对企业预算期内客户需求和同行业发展状况等市场环境了解不够,预测的各项指标缺乏充足的依据。(4)企业预算的执行缺乏制度保障。企业预算编制审批后,企业预算执行部门应根据预算设定的目标进行落实,将企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和“愿景”转变为企业的经营成果。然而受“重编制,轻执行”思想的影响,企业预算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一是企业缺乏严格的预算授权审批制度,没有清晰的界定保层级的审批权限,导致“越权审批”或“过度请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预算执行效率和严肃性;二是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监控机制,无法及时的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预算执行存在重大偏差,预算目标难以实现;三是企业缺乏健全有效的预算反馈和报告体系,没有顺畅的反馈和沟通渠道,预算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了解情况,预算差异得不到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得不到及时的指导。(5)企业预算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为了实现企业预算管理的目标,企业必须建立与预算管理相匹配的企业预算考核体系。如果没有科学的预算考核制度,对企业预算的执行结果不能加以公平的考核,或者是考核不严格、不合理、不到位,可能直接导致预算设定的各项目标难以实现,企业预算管理必将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此外,预算管理还受到考核体系是否合理,能否得到考核主体认同;考核指标是否科学,能否公开透明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是否客观公正,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落实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考核通常只注重成本费用的节约。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很多企业都规定了成本和费用控制的奖惩办法。为了节约成本费用,达到规避惩罚,获得奖励的目的,企业各部门削减了一些必要的活动和投入,偷工减料和减少工作等现象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这与实施企业预算管理的目的相违背。
二、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1)加大企业领导层的支持力度。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离不开企业领导层的大力支持,这要求企业领导层作为预算管理的坚强后盾,统一认识,团结合作,共同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来做,特别是企业一把手,必须具备企业预算管理的专业知识,真真认识到企业进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预算管理:一是将企业预算管理纳入“一把手工程”,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亲自抓企业预算管理,保障企业预算管理的有序高效进行。二是推进企业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企业预算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全局性,它要求企业各部门,包括销售、生产、采购、技术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各自从专业的角度来增强企业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建立企业预算管理的“文化氛围”。企业领导层应加强企业预算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让企业各体员工认识到企业预算管理不仅可以保障企业投资者的权益,而且可以通过提升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维护全体员工的合法利益。(2)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为了顺利的实施企业预算管理,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从思想上为企业预算管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用于指导企业预算的全过程,从而提升企业预算管理的水平。一是树立“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理念。战略规划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企业预算管理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企业应当结合行业发展形势和企业实际,研究制定本企业战略规划,并在持续论证战略规划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发展战略,通过实施企业年度预算,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方式,确保战略落地,并不断得到验证和改进。二是树立“面向市场”的预算管理理念。企业预算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专业化的提高经济效益。企业预算管理不能是关起门管理,而是需要紧跟市场、面向市场。企业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市场始终在发展变化中,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行业的更替、新技术的应用等都会对企业预算管理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制定的预算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强市场的应变能力。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的预算管理理念。企业预算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因为人是企业预算的制定者、企业预算的管理者和企业预算的执行者,离开了人,企业的预算管理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企业预算管理各项指标的制定,必须考虑“人”的因素,目标太低,不利于发挥人的创造力;目标太高,不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同时,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应注生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全体员工参与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1]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44~49
[2]矍晓东.浅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当代经济.2011(7):56~57
[3]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46~51
医院档案管理存在不足及改进方法 篇4
摘要: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每一位人员的切身利益,是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也是医院人事部门必须要做好的主要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人事档案的资源优势,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使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以利于积极地促进服务干部本人和医院的各项工作,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档案工作 制度管理
干部档案是医院人事部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干部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干部个人工作的质量和成长,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一、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上存在的不足
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的单位在收集、归档、借阅、保管、利用、转递上没有明确上墙的规章制度,或是制度不完善,存在执行落实上的随意性,致使档案质量不高。
2.对档案工作认识不够。单位领导认识上的不足,表现在对档案管理上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人事档案只是起到保管的事务性工作,只要不丢失、泄密,能做到一般工作需要就行,在办公场所、硬件设施上没有得到更好的保障。更多的只注重医疗建设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医院发展和干部自身有力的文字依据。
3.档案设施硬件不完备。有的医院由于建院年久,房屋设施不足,更多的用房用来保障医疗使用,致使行政办公用房简陋,而作为重要的档案存放场地也就不够规范,使用面积达不到规定标准,设备比较陈旧,没有配置专用扫描仪、复印机等,管理技术趋于落后,档案的检索还是手工操作,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4.管理人员素质待提高。在医院管理中,注重医疗卫生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教育活动甚少,或是根本就没有进行过,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而且还有的是兼职做这项工作,他们的知识面窄、学历偏低,还有的是从其他岗位上因年龄偏大转岗来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和工作活力。
二、改进方法
1.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使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可靠保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学习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形式,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作用,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服务。按照《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及要求,修订完善档案管理、材料的收集、鉴别与归档、保管与保护、提供利用、转递等各项规章制度。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用制度来约束工作,保证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让档案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2.提高档案工作认识程度。首先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才能积极主动满怀激情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其次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要定期检查、指导工作,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医院人事档案工作是医院人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医院发展提供各类人才信息和依据,是为医院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把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与医院各项工作联系起来,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改善硬件环境建设。人事档案管理要按照国家标准来实现管理现代化,也是人事档案服务于人事工作和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安全保密、便于查找的原则,对干部档案应严密、科学地保管。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的档案柜。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应经常检查;要保持库房的清洁和库内适宜的温、湿度;要设置专门的档案查阅室和档案管理人员办公室。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这一现代化手段,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检索效率,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人事档案寿命的目的,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4.强化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单位工作水平的高低,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素质强、高效稳定的管理人员是提升档案工作的保证,切实加强管理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修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为人正直,坚持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严格按照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成为一名复合型管理人才,满足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篇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和改进建议
摘 要
2006年12月11日,在经过五年的过渡期的之后,我国银行业正式完全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步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成败。但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再一次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学习榜样的国际活跃金融机构并没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考验,不是巨亏,就是破产,这也再一次暴露出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讲,应该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的同时,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才能真正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的建义。
关 键 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目 录
1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只注重于业务和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忽略了质量的控制;注重贷款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时间本来就比较晚,很多商业银行都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的职位,这种情况即使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人才,即使设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也都还处于发展不成熟,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急需改进的状态,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起不到作用,现在又步入了急速发展期,近些年来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事件的出现频率有增无减,闹得人心惶惶,显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1.1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由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各国都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呈现,发人深思。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体系不完善,开放程度不够,和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次贷金融危机的发生,短期来看,貌似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但从我国金融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不容忽略!例如,国内外经济下滑导致客户违约增加,银行信用风险加剧;持续降息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市场风险凸现;信贷扩张及新产品开发引发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加大等。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是不容忽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彻底地分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1.2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促进资金的使用效率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其通过不断地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保持其运作,从而实现资金从盈主到缺主的流通和转换,实现资金的调剂,资源的再分配!若商业银行的每笔业务,每个投资项目的决策都经过相应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采取一定的风险控制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还可以改善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状况,有效地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1.3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强银行自身的竞争力
纵观世界的银行发展史便可知银行风险管理对银行的存亡至关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血液。历史上因风险管理不当而破产失败的银行也有很多,例如国外的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的长期信用银行的宣告;国内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被关闭的结局,中国经济技术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被撤销等,一系列相关的案例都在告诉着我们:恰当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保障。
银行通过经营风险,来掌控机遇,进而获取收益。商业银行持续经营发展的关键就是看其能否积极主动控制风险、管理风险,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获得利润。国外的先进银行都已把风险管理能力作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的根基,可见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客户,产品和服务都趋向于同质化,如何在高度同质化的商业银行丛林保护、扩展自己的市场,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答案就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领域不在已高度同化的客户,产品和服务市场上,而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晚,发育不健全。在风险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说风险管理理念的缺失,风险管理技术落后,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内部机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充分等。
2.1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全面确立
风险管理理念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我国银行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仍较短,各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薄弱,员工也没有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思维上的误区,错误地认为风险管理限制了银行的发展,不利于银行业务的扩张,给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造成了很多管理者为了快速地发展业务而避开风险管理的范围;二是实践中对各种风险的认知不全面,片面地看重信用风险,反而忽略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种类风险的存在;三是缺乏辨别意识,不能很好建立不同风险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地区都是不同的,不能很好地区别对待。2.2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2.2.1信用风险方面。在我国,商业银行采用贷款风险度的方法来衡量信用风险,即商业银行根据交易对象的一系例财务指标来确定关于交易对象的一系例指数,从而计算出交易对象的贷款风险度,得到的结果和临界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来确定相关的贷款事宜。但此种方法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科学性方面远远不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达不到真正的风险评估效果。其不足体现如下:
贷款资产风险度= T* S* P* Q其中 T为信用等级系数; S为贷款方式系数; P为贷款形态风险系数; Q为贷款期限风险转换系数;
信用风险内部评价流程图
资料来源:赵雪飞.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吉林:吉林大学.2010.我国的评价方法和上图的流程比较便易知我国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是特别不成熟的。首先,该方法计算的过程中假设了T、S、P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总存在交集,无法相互独立,所以此种方法和实际不符,低估了信用风险;其次就是我国商业银行采取 “打分法”对交易对象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带有极强的主观性,不符合科学的原则;再者,此种方法在我国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只考虑了单项贷款的风险而忽略了贷款组合分散风险的作用,也没有对违约损失率进行考虑,所以此种方法欠缺科学和客观性,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时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2.2.2市场风险方面。目前,在市场风险管理技术的引进,开发和运用等方面我国都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十分的落后,和国外的先进银行相比,存在着很多的差距。例如说我国现在普遍采用的风险计量工具——市场风险敞口,80年代的时候在国外的商业银行就已经普遍地应用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我国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也引进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和风险计量系统,但没有被完全整合到商业银行的日常风险管理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应用效果。
2.2.3操作风险方面。在国际上,大型的商业银行都已采用内部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而我国直到2008年9月,银监会才公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在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我国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的方法,从定性分析阶段进入了定量分析阶段。但计量法的风险敏感程度,风险管理和风险计量结合的紧
密程度,计量上的自由度和灵活性都还远不如世界上的先进商业银行,继续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2.3风险管理人才薄弱
现代风险管理其技术性特别强,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苛刻,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具备很高的素质才能胜任此工作。但由于我国风险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起步晚,极其缺乏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机构,而我国高校的教育又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脱节,所以我国的风险管理人才薄弱,能真正在风险管理领域取得好成就的更是凤毛麟角。
2.4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地向外国先进的商业银行学习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从原来的无到有,从粗糙管理到细致开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商业银行风险体系发展仓促的原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内部控制机构不健全。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⑴ 国商业银行并未建立真正的风险管理机构。依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观点,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应该包含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系统和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而国内目前基本上都只是引进了风险管理评估系统,缺乏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⑵ 基层分支机够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快速扩张的阶段,底下分支机构数目庞大,并且还在快速的发展中。就以我国的工商银行举例,根据工商银行2009年年报,商银行拥有31家一级分行,5家直属分行,27家一级分行营业部,390家二级分行,3054家一级支行,12587家基层营业网点,此外,还有162家境外经营机构。如此庞大的基层机构,若基层缺少风险管理体系,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⑶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董事会独立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5信息披露不充分
我国银监会于2007年7月3日公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虽然其遵循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原则,要求个商业银行对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做了详细披露,但其仅仅规定:商业银
行应披露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并对本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说明。使得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不充分,距离巴塞尔协议还有一定的距离。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鉴于上面所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借鉴了国际上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3.1健全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风险管理思想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去不断地教育和累积。由于我国风险管理出现比较晚,虽然发展得比较迅速,但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所以我们急需的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具体来讲就是:在企业内部,董事会和管理层要成为健康风险管理文化的推动力,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健康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可通过教育与培训来营造健康风险管理文化氛围。
3.2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目前,针对我国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地向外国的先进银行学习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多和外国先进银行交流、合作,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派遣学员到国外进修,积极引进师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机构,在全国各大高校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风险管理人才以满足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
此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了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管理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运用VAR模型衡量市场风险,标准法衡量操作风险等。
3.3完善内部评级体系
我国目前的信用评估带有比较强的主观性,无法达到风险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我们应该积极地引进外国的先进评估系统,切实执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努力开发风险计量模,完善IT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对一些因素进行定量或者定性的分析,减少人为主观性的干扰,以保障风险评估的权威性。
另外一方面,我们应该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处理好风险管理机构和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关系,建立独立、垂直、立体化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以保障其全面性,独立性,权威性和协调性;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和充分利用银监会的监督作用,真正发挥市场的监督作用。
3.4强化信息披露
加强信息披露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之一,只有加快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法制化、规范化进程,才能实现信息的持续、充分、有效披露,才能提高风险预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发挥银监会的力量,参照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全面信息披露理念,明确规定信息披露范围、内容、要点及方式,综合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兼顾核心信息与附加信息,不仅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而且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流程、资本结构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并严格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按照银监会要求的信息披露的原则、标准、内容、形式和责任人,及时、充分、客观地披露自身组织结构变动、重大关联交易行为和金融创新,特别是对其经营业绩、流动性、风险、控制权、战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提高运作的透明度。结论与展望
2007年末爆发的次贷危机进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国际金融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交织冲击下,大量金融机构严重亏损,市值大幅缩水,或破产倒闭,或获得政府注资勉强维持,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成为银行在危机中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各国对于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
由上文分析易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近些年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全面确立;⑵ 风险管理技术落后;⑶ 风险管理人才薄弱;⑷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全;⑸ 信息披露不完全。所以,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外国先进银行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思想,笔者提出了几点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 健全全员风险管理文化建设;⑵ 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⑶ 完善内部评级体系;⑷ 强化信息披露。
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监管标准(巴塞尔III),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作为新协议的三大支柱也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银监会应该好好地理解吸收新协议的精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相关的具体执行规定和标准,以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具体发展。
致 谢
(按要求补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吉光.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龚锋.中国银行业稳健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彭兴韵.吴洁.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J].经济学动态,2009,(02). [4]常巍.薛誉华.金融危机再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王真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析[J].金融纵横,2006(9).[6]邓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2009(5).[责任编辑:文筠] [7]胡红星.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缺失及其启示[J].上海金融,2009,(07). [8]顾凌燕.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9]张琴.陈柳钦.风险管理理论沿袭和最新发展趋势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0). [10]汪办兴.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改进研究[D].复旦大学,200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网络学院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系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如果本论文有摘抄他人的研究成果,被他人追究责任,则本人负全部责任,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无关。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毕业证书;
2.学校可以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证书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11年
09月日
毕业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读、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交通大学。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2011年
09月日 导 师 签 名:
日期: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篇6
1、个人存在懒惰思想,心浮气躁,不善开动脑筋,贯彻上级精神照抄照搬,不会举一反三;
2、工作思路不对,缺乏创新意识;
3、走动式管理存在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未能做到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工作形式化,如为了应付一些检查,如:安全标准化、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等,只是为了应付而准备一些资料,处理一些现场问题,未能真正的将工作常态化、持久化,未能真正的将其作为促进工作的一种方法。
二、改进措施:
1、从思想上清除懒的根源,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强化“无功便是过,不进就是退,平庸即是错”的责任意识,每天深入现场不少于4小时,每月坚持业务知识学习不少于3000字;
2、通过理论学习,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敢于打破旧模式,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不仅自己要做,且要带动车间的每个人不断创新,善于开动脑筋,把五小活动落到实处;
3、坚持走动式管理,每天检查发现问题不少于4条,并督促落实解决,对未及时整改的问题及责任人坚决进行考核;
县级电网安全管理存在不足及改进 篇7
关键词:县级电网,安全管理,不足和改进
1 引言
我国县级电网改造工程已经开始新的建设、改造, 新的县级电网结构相较以往更具科学、合理性, 也提升了县级电网的供电能力, 供电功能日趋完善。作为我国供电系统中最基层的组成部分, 县级电网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农村经济而言, 县级电网改造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和对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影响重大。然而, 当前我国县级电网的管理和运行方式还存有很多急需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因此还需要使用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来发展、改进和管理县级电网, 使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 县级电网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县级电网完成改造后电力技术、供电设备以及供电水平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然而电力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 供电系统太过复杂
县级供电系统电力设备的更新、供电线路的改变以及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县级电力的调度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故障。这种问题和故障的出现会对县级供电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供电系统太过复杂, 供电设备的数量多、故障发生原因多的现状, 进而导致具体判断故障原因比较困难, 严重影响了技术维修人员修复故障的进度[1]。
2.2 调度指令下达有误、延误
县级电力调度时, 一旦下达了错误的指令可能会导致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 更甚者还可以导致全县电力系统的瘫痪, 最终造成本县各地区全部停电。
调度指令下达延误的情况在县级电力网络中也很常见, 一旦调度指令下达延误, 技术人员就无法正确、及时的开展相应工作,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电力过载以及供电不足的情况出现, 进而引发电力事故。此外, 在电力调度时, 如果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过硬, 或者注意力分散, 往往会导致他们无法明确的认知供电系统故障, 也就无法正确的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以上种种也可能会导致故障处置时调度指令下达有误、延误, 进而影响到县级电网的正常供电和工作的及时处置, 电网及时恢复[2]。
2.3 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县级电网很多技术人员技术、业务素质也不够过硬, 作为一名合格电力技术人员的责任心还不够。当前电力系统仍没有建立起十分完善的管理制度, 无法起到对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的作用。此外, 已制定出的管理制度也缺乏足够的执行力, 难以执行到位。这样导致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认真, 且不能适应新技术性、新设备不断投入、要求较高的电网系统, 不具备调控和管理的能力, 最终影响到县级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电网调控技术人员在电网调度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不严格执行规程规定、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也可能会导致电网故障的产生。
2.4 自动化电力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县级电网建设中经常会出现只注重建设主站端的系统, 而忽略了自动化系统建设。自动化系统建设是基础建设, 如果不在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很容易会使县级供电设备基础设施变得陈旧, 进而导致供电过程的误动, 降低供电通道和远动终端的质量, 供电运行变差, 最终致使县级电网调度的整体发挥不佳, 从而给人以县级电网建设中仅仅拥有先进供电设备的表象, 但在实际操作和使用过程中却整体偏低。当供电通道和远程终端进行更新后, 供电主站系统也进行了再次更新, 又一次的超越了前者。这样一来, 二者总是没办法达到步调一致, 进而也就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5 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安全管理意识是县级电网调度运行工作人员不可或缺的, 在相当多县级电网改造工程中, 工作人员在供电系统自动化建设的开始阶段大都拥有着较强的工作积极性。然而当自动化系统一步步完善后, 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减弱。直到自动化系统通过了实验得以成功验收后, 一些工作人员就觉得已经完成了整个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事实并不是这样, 自动化系统的设备完成建设只是代表着基础工作做好了, 但并不意味着整个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毕。设备建设只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 在建设完设备后, 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和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很多相关工作人员由于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很好地管理和维护好自动化系统, 这样最终也就使得县级电力设备和系统的先进程度远高于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维护水平, 进而导致县级电网调度运行安全管理受到影响。
3 当前县级电网不足的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县级电网存在的问题, 可以使用完善电网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电网技术资料、定期检修电网设备、增强专业工作人员队伍以及提升用户安全用电意识和护电意识等措施来解决。
3.1 完善电网安全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要教导电力行业员工懂法守纪, 要树立起安全管理的思想意识, 要向员工灌输安全管理的文化理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要落实, 首先要做的就是健全生产责任保障和监督体系, 基层技术人员要坚持安全责任越到基层越具体, 坚持安全责任的执行要逐级加强。因此, 需要明确好责任, 将安全责任明确落实到员工个人身上, 员工身上的安全责任重了, 自然也就会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要对健全各项评比、奖惩制度, 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检测监督部门, 督促全体员工严格按照安全管理制度执行。
3.2 完善电网技术资料
电网技术资料对于县级电网工作而言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电网工作人员也可以从中学习掌握电网方面的技术, 这是电网调度运行必不可缺的, 需要加以完善, 严格设备新投异动手续办理。此外, 随着电网工作的展开, 电网设备和运行方式也在逐渐的更新和改变, 与此对应的电网技术资料和相关技术图纸也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新。如果无法及时更新, 一旦电网系统或相关设备出现了故障, 短时间内将很难制定出有效的事故解决方案, 从而影响到县级电网运行的安全[3]。
3.3 定期检修电网设备
设备的检修一直都是必不可少的, 电网设备作为供电主要设备, 检修工作的重要性更高。当前很多县级电网设备相对较陈旧, 线路损坏偏严重, 设备更新不及时, 以上这些问题都很容易导致电网设备出现故障, 进而影响着全县的电网调度。因此, 要定期对电网设备进行检修, 要查真查实电网设备的工作状况和相关的参数, 更要避免粗略检查和无效检查。
3.4 增强专业工作人员队伍
县级电网调控人员作为整个电网系统的实际操作者, 一方面需要具备着丰富完善的电力专业知识技术, 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 学习新时代专业设备和系统的操作方法。电网技术在不断发展, 电网系统和设备的自动化和现代化程度也在与日俱增, 在这种局势下, 电网工作人员更加要努力与时俱进, 学习新时代的自动化设备操作。对于已经从事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而言, 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 使其在短时间内熟悉并掌握现代化系统和设备的操作, 同时学习相关处理数据的技能。此外, 县级电网部门还要注入新鲜血液, 招聘电力专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 从根本上增强县级电网专业工作人员队伍[4]。
3.5 提升用户安全用电意识和护电意识
用户的安全用电意识和护电意识对于县级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此可以通过不定期用电知识和用电政策宣传教育的方式来提升。要教导用户了解安全用电的实际意义和安全用电的知识, 令其自觉遵守用电法规, 减少用电意外事故的出现。此外, 增强用户的护电意识, 从根本上杜绝供电设备被不法分子盗用、破坏, 必要时还可以采取与公安机关合作的方式, 严厉打击盗用、破坏供电设备的不法行为[5]。
4 结论
县级电网的安全运行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前我国县级电网改造工程虽然已经完成, 然而其中依然存在着供电系统太过复杂、调度指令下达有误、延误、管理制度不完善、自动化电力设施不完善以及安全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对此, 可以通过完善电网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电网技术资料、定期检修电网设备、增强专业工作人员队伍以及提升用户安全用电意识和护电意识等措施来进行提升, 最终实现县级电网的安全运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县级电网的设备和技术也在逐步提升着, 相信未来我国县级电网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许政委, 刘学飞, 刘家岩.长春地区高压配电网架结构研究[J].吉林电力, 2012 (05) .
[2]刘晓文.论供电公司安全生产与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5) .
[3]邱立方.浅谈如何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2) .
[4]李泽荣, 任建文, 张小娟.地区电网低频减载方案的整定[J].山西电力, 2010 (03) .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篇8
摘 要 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大型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大型国有企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也是适应企业发展的必要方法。全面预算管理这种积极、有效的管理控制方法是我国大型国企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目前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益处,但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本文以大型国企为要分析对象,以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关注点,针对大型国企中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提出完善这些不足和问题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大型国企 预算管理 不足 改进;
一、大型国企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国企这个特殊的群体企业,在对国有资产实现有效保障方面应当全面实行预算管理。最大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发展动向,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全面预算计划,让企业在良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更多的收益。
我国的经济形势发展主要依托于大型国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运行。在大型国企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加强企业资金控制和运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实力都具有明显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全面实施预算管理,有效的针对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进行预算、控制,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实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
二、大型国企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多的被各大型国有企业所重视,但就其各大型国企实际情况来看,却在实施全面预算的过程中存在着谐多的不足之处。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职能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的绝大多数大型国有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并不了解,就算是企业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也并没有真正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企业往往把预算编制的侧重点放在对数字的制定与控制上,然而单纯的数字制定与控制却对管理起不到关键性作用,这使得预算的编制更多的趋向于形式化,主要原因还是企业对预算的相关内容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很好的发挥出预算的主要作用,同时也仅仅是把预算作为一种形式,没有正确的运用它。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保障结构不完善
企业的其他各部门不参与预算的制定和控制过程,这种做法大大地降低了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造成企业预算制定的误差现象发生,约束了预算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脱离了实现的企业经营情况,并在全面预算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和困难。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是以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的核心,在实施预算管理目标为原则的基础上,对企业全面预算进行实施、分析与控制。
我国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时间还较短,全面预算组织体系保障结构也尚未完善,不能真正的较好地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体系。绝大多数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不能够独立的、准确的进分决策和分析,企业的预算决策大多数都是由企业的相关主要负责人或企业的财务主管部门人员进行分析与制定的,其分析、制定的结果可能都存在一定的决策误差。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与考评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往的管理方法已经被时代所遗弃,然而全面预算管理却越来越多的被企业发现并重视起来,更多的大型国有企业开始积极的学习和采用实施。但是由于大型国有企业存在对全面预算管理认知的不足,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与考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发生。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将重心全部放在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过程中,而对于预算管理实施的控制与后期所要进行的考评机制并没有十分的关注,这使得全面预算管理变得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它的实质作用。
由于我国很多大型国企在进行预算管理时,没有构建完善的网络建设和实现科学化的预算管理程序,缺乏相应的科学化监督管理制度,使得国有企业在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变得没有约束性,造成了预算制定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化。而且,预算的调整也没有一个相应完善的制衡机制,预算变得如同虚设,预算失去其应有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三、完善大型国企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改进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战略性预算管理理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最佳生产效率和最佳利益率的一种管理模式。把企业管理结构机制是作为这种管理模式的基础,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为重点内容,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模式。树立正确的战略性预算管理理念,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学习,让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深入到企业的每个员工心中,实现人人懂预算,人人可预算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全面预算管理认知。一个企业如果想在市场中立于有利位置,如果没有正确的战备性目标作为引导,如果没有准确的全面性预算作为辅助,那么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便很难得到实现,而且如果没有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性引导的支持,那么也将不具备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大型国有企业如果想要实现发展,就应当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企业自身形势,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战略机制和预算管理机制,以全面预算所要实现的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以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作为全面预算运作的保障,以企业的各科室间的相互合作作为实现全面预算的后备力量,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制定、实施与分析,来有效的推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实施全面有效的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根本,以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的自身价值现实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依托对象,并围绕其来进行分析和控制。在我国国有大型企业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当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的进行落实,构建一个全面的、有效的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全面有效的企业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准确、有效的反应出预算执行情况,企业根据反馈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并根据相应反馈作为适当的预算决策,进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通过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控制系统,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把存在风险的活动进行预防控制,降低企业可能发生的不必要经济损失。
(三)完善全面预算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进行考核与实现激励。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化分析与评定,依据考核分析结构,评定出合格与不合格,并根据评定的结果进行奖惩制定,进而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规划、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准确、有效的员工考核评定制度,以企业全面预算作为考核评定制度的基础,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与评定。把全面预算考核分析结果与本企业的标准化考核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出企业实际情况与预算制定之间的差异,针对相关得出的差异化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定,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措施。
与此同时,完善企业的考核评定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的良好工作关系,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制定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全面预算奖惩制度,准确的划分出企业在执行全面预算过程中的奖惩细则,加强奖惩制度的执行力度。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通过对全面预算目标的制定、审核、执行、分析、评定与奖惩,其整个过程促进了企业间各部门的互通与合作,减少了彼此间的矛盾与冲突,明确各部门责任,实现了对企业员工的有效激励与约束。
参考文献:
[1]扶群英,彭小平.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需求.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2]李代保.浅谈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财金融.2011(14).
[3]朱可炳.战略控制性模式下企业集团预算管理的思考.冶金财会.2009(7).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0-2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08-28
浅谈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06-03
浅谈民营服装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毕业论文】05-14
浅谈油田企业HSE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07-03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8-24
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8-25
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补救措施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