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记忆

2024-08-22

全面记忆(通用12篇)

全面记忆 篇1

读书与我成长征文

不 能 忘 却 的 记 忆

读《齐心协力夺取抗冻救灾全面胜利》有感

德惠市万宝镇中心小学校

张吉萍

联系电话:***

不 能 忘 却 的 记 忆

读《齐心协力夺取抗冻救灾全面胜利》有感

德惠市万宝镇中心小学校

张吉萍

积雪早已融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2008的春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每个人的心里都萌生了新的希望。然而,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季,却让我们真的无法忘记。

最近读了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的《齐心协力夺取抗冻救灾全面胜利》一书,那21万方方正正的汉字,让我又仿佛回到了那牵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的季节„„

全书分上、下两部分,有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抗灾救灾工作所作的主要部署,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一线指导工作、看望群众的有关情况;有全国各主要受灾省份、有关行业系统投身抗灾救灾工作作了详细纪实,有对抗冻救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作的生动报道,有国人和海外炎黄子孙的牵挂。全书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不断战胜灾害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字里行间见证和记录着抗击雪灾中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与画面,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慨、感触、感想、感悟„„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13亿中国人民再次用心血、汗水和血肉之躯,铸造了一座民族精神新的历史丰碑。我想,这实在是一本令人感动,激励我们团结进取的好书。

2008,中华民族以坚定的步伐迈入了改革开放的第30个春天。这本来也是我们翘首盼望的一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走进古老的东方大国,将盛开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北京。

而就在这样的时刻,从贵州到湖南,从江西到广西,一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史所罕见。持续不断的严寒冰冻,吞噬了许多人的生命,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冰雪虽压垮了电塔、封住了道路,却没有压弯中国人的脊梁、没有冰冻中国人同甘共苦的热心。冰天雪地里,那些坚强的、温暖的身影,让人们坚信春天的临近。历经磨难的华夏儿女,再一次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取得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重大胜利。

重新回首那惊心动魄的日子,想起了每天都收看《新闻联播》时的投入和专注,想起了那网络里传递的关爱。在那里,我总结了许多的感动。

1、党中央和我们同舟共济

温家宝总理春节前夕前往贵州,不顾山陡路滑,攀登上山,看望正在山顶上抢修电路的工人们,工人们急得喊起来:“总理,危险,不要上来!”温家宝像没有听到一样,继续向山顶上攀登,并向工人们表示慰问和感谢。他说:“贵州遭灾很重,我放心不下。”

2008年2月6日是农历年三十,是我们中国人一年里最幸福最快乐的日子。但今年的年三十不太一样,雪灾灾区人民的情况一直让所有人牵挂惦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大年三十驱车前往桂林市灾情最重的资源县考察。

看着胡总书记传递重重的空投援灾物资,看着他下车问候清雪工人;看着他爬上雪坡向电力工人致谢;看着他握着运输官兵的手下达指令;看着他来到受灾农民家里了解生活点滴„„ 面对此情此景,有人这样写到:

眼里留下了泪水,品味着大雪无情人有情的感动。我心里明白,有这样好的领导人,祖国怎会不强大;只要我们在雪灾面前表现出团结、勇敢、众志成城的精神,祖国又怎能不昌盛。

正是中央领导们情系百姓,并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地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才形成了当前的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灾救灾的大好局面。

2、危难之中的点点真情

泪水能够融化冰雪吗?万千记者一直寻找抗冻救灾的热点。悲情、同情、亲情、温情、爱情、真情、热情、激情、豪情„„所有的情感都动员了足够的热泪、感动、激动。看着他们拍摄的每张照片,我们和照片中的人物对望,都会觉得是一次心灵对接、情感交融和自我净化。有人这样评论:

危机来临,草根就是英雄;灾难当头,小人物砥柱中流。10幅照片,定格的只是沧海一粟、惊鸿一瞥,却传送了重于泰山的感动。当这些感动流淌成河,汇成江海,所有的坚冰都将消融。

在这场罕见的冰雪灾害中,总有一些画面震撼人心,总有一些画面难以忘怀。不用多久,在冻灾终于结束的时候,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蓦然回首,一定会发现那些特殊时期的画面仍然如此清晰。

3、抢修工人的热血

暴风雪来了,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保证百姓和企业的用电,让大家过一个好年,无数电力工人勇往直前,不惧艰险。没有他们的付出,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让我们记住暴风雪中这一座座耸立在高架铁塔上的丰碑,他们让你我无比安心,让国家无比安心。曾几何时,湖南经视的一段视频被频频点击,场面让人潸然泪下。画面中的1月30日,长沙沉浸在冰雪和悲痛之中。“人民骄子,英名永存”;“抗冰保电,浩气长存”;“沉痛哀悼抗冰三烈士”;“奉热血,保电网,丹心长存;献青春,护光明,英魂永在”„„一路的横幅标语,映衬着一张张悲戚的脸,表达着人民无限的悲痛与对烈士的怀念。

上午9时整,送行的人群和低声呜咽的浏阳河水一起目送灵车启程。上百辆出租车自发地跟在灵车后,不断闪灯、鸣笛,护送3位烈士上路。车队延绵近5公里,缓缓地、缓缓地行进.„„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以生命的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令人震撼。历史将永远铭记罗长明、罗海文、周景华三个永远在我们心中的名字。

4、一处有难,八方支援

灾情发生后,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冰雪牵动了华夏大地。易网第一时间与广东省慈善总会、广东省春运办联合发起了捐赠倡议,动用影响力,号召广大网友和市民捐赠物品支援受灾群众。网易新闻中心还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发起了名为“网聚人道的力量”在线捐款活动。而各慈善部门,企事业单位也都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

网易发起的各类捐助活动已经收集到网友及员工共计96万元的物资及现金,其中56万元款项全部用于中国红十字会人道救助事业;价值35万元的棉被、大衣、食物等救灾物资20吨,迅速运抵韶关,并交予当地驻军统一派发给灾民。

曾经有人在互联网上留言:“持续不断的冰雪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我们想象的极限,于是这个冬天变得非同一般。当新年以不可阻挡之势向我们款款走来,愿大家的善举能给灾区饱受艰难的人民带去丝丝暖意,祝所有给灾区人民无私帮助的好人们新年快乐。”

5、一首歌曲:风雪冰雨难以阻挡让爱回家

在这场风雪中许许多多平凡而坚强的面孔,已经让眼泪不止一次决堤,也让我们这些整日对着电脑的人开始思索着除了捐钱捐物之外,还应该为这次抗灾做些什么。所以当有人在网上提出写首公益歌曲的倡议后,马上就一呼百应。在接下来3天的时间里,这首歌仿佛广州火车站旅客们头顶上传递的那个孩子,在我们这些现实生活里素未谋面的人手里开始了接力。tony_ms半个钟头内敲定了旋律,茶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头脑风暴中弄出了词,大狮子联系演唱和研究分词到凌晨2点,祈雨顶着感冒录了和声demo„„想说的都在这首歌里了,这场雪让我们明白,我们就是彼此的家人。于是诞生了诸如《让爱回家》等许多温暖人心的歌曲。随着一个个音符飘荡在祖国大地,爱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阳光的特征。

6、最可爱的人

2008年初的这场雪灾必将长久的留在我们所有人的记忆当中。我们要记住很多人,记住和老百姓们心连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记住不顾生命危险抢修电力的工人师傅,记住日夜坚守岗位的铁路工作人员,更要记住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人民解放军。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为银白色的大地抹上生命的颜色。

10年前,98抗洪时的情景,应该还清晰的可在我们的记忆中。解放军用身体筑起的那座长城,更难忘一次次灾害袭来时必然出现的那抹绿色。无论是抗洪抗旱、抗震救灾,解放军战士总是在用行动践行着“军民鱼水情”。为了抗击暴风雪,军队和武警部队总是出现在危险的地方,主要承担工程抢险、生活保障、维护稳定、远程输送等任务。他们再一次为银白色的大地抹上生命的颜色。数十万跃动的迷彩服,构成了白皑皑冰雪天地中最壮阔感人的图景。在南北大动脉的咽喉——京珠高速韶关北段,在南京长江二桥,在大雪封山的井冈山地区,在飞行条件恶劣的恩施机场,子弟兵无不是冲锋在前,铲冰除雪,运送物资,转移群众,在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发挥着关键作用。

有着这样的一支军队是国之大幸、人民之大幸,解放军战士不愧为最可爱的人。让我们记住这一抹绿色,这是党和人民最可依赖的力量。

7、飘扬的绿丝带

贵阳遭受特大冰凝灾害以来,在贵阳交通之声广播电台的倡导下,一场名为“绿丝带市民互助”的行动悄然展开:凡愿意免费让人搭乘顺风车的车主,可以把绿丝带系于车上。市民见到有绿丝带的车辆,可上前请求顺路搭乘。

系着贵阳人一个共同的约定,细细的绿丝带成为这个寒冷冬天里的一抹春色。

“你帮我,我帮他,大家帮大家。”“绿丝带市民互助”行动的口号,一遍遍通过各种媒体被广为传播。

“帮助是一种可以传递和激增的力量。”贵阳广播电台台长吴槟说,“通过互助,绿丝带把车与人的关系,还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爱心接力,以不同的方式在绿丝带的参与者中一次次重演。下班的警察,回家路上的年轻夫妇,办事途中的政府人员……各种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因为那根相同的绿丝带,有了心灵的默契。

如同一个爱心的中继站,绿丝带一次次让走散的母女找到了对方,让受困的老人脱离了险境……绿丝带所倡导的互助,已然成为“冰雪贵阳”的城市理念。面对冰雪,贵阳人说: 凝冻天气迟早会过去,但爱心行动永远不会结束。

今天那场席卷半个中国的自然灾害,已经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有党的英明领导,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我们无可畏惧。2008年的这场冰雪,砥砺了民族的意志,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在冰雪与严寒中,在抗争与搏击中,有着鲜明时代特色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凝聚、在闪光。它再一次昭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顽强奋斗,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自然灾害和艰难险阻!书已经读完了,但那感人的场面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那场雪,那雪中的故事,那雪中的温暖,那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那顽强的拼搏精神,那众志成城的决心,将成为我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全面回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篇2

假如你的记忆被抹去、替换和重置,你会怎么办?设法找到当初的回忆,尽管曾经的自己是恶尽恶绝;还是不去寻找,开始崭新的人生?《全面回忆》给出的答案是,可以寻找,但活在当下,左右选择的是是非善恶。

翻拍的科幻小说

《全面回忆》源自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小说《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并且已不是第一次搬上银幕。早在1990年,施瓦辛格和莎朗·斯通就主演了当时的《全面回忆》。不同于90年代阿诺在地球火星的两头奔波,新版《全面回忆》故事都发生在21世纪末的地球上。

当时的地球大部分地区被污染殆尽,只剩下两个国家,“不列颠联邦”和“新上海”。它们分别在地球的两端,如今的西欧和澳大利亚。而“新上海”是“不列颠联邦”的殖民地。奎德是“新上海”一个工厂的普通工人,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并隐隐约约感觉自己是个间谍。为此,他来到了Rekall公司,移植间谍记忆,满足自己大脑的渴望。就在移植过程中,奎德发现自己真的是一个双面间谍,只是过去记忆被替换了。发现真相的他,立刻开始了找寻自己使命的旅程。

这部电影一经发布,就冠以高智商电影的名号。其实,在记者看来,整部电影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只是主角曾经的各种身份略显复杂。并且整部电影,打斗、追逐场面精彩,各种物品都充满科幻感,引人眼球,稍不注意,就会分散精力,忘掉了主线剧情。

21世纪末的未来科技

整部影片充满未来感,但并不令人感到荒谬。镜头里的各种高科技用品,发生在21世纪末,会令人信服是因为有不少东西如今已有雏形。

影片里,手机嵌在手掌里,通过手掌就能拨打电话,而把手放在任意一块玻璃上就能进行视频通话。如果,果真如此,未来就不会有手机丢了,或者忘带手机的尴尬。

其实,早在2008年,一款名为“Digital Tattoo Interface”的皮下触屏设备就被发明出来。该设备通过一个微小的切口将两根旋转管插入皮肤和肌肉之间,小管连接动脉和静脉让血液流向一个燃料电池,血液经过电池后将被分解为葡萄糖和血氧,从而形成为设备提供动力的电能。该装置可以通过触摸皮肤实现对显示屏的控制,一种极其微小且感光度极强的球体组成了它们,当信号通过像素矩阵,它们就会从透明变成黑色。

所以,当有人来电话的时候,屏幕才会出现在皮肤上。挂掉电话,就会消失。制作者称,这个设备不但对人体没有有害效应,还可以监视血液疾病,为人类健康报警。不过,这过程听起来还是有点疼。

影片中的Rekall公司不仅能移植记忆,还可以对顾客的梦境进行记录和观看。日本科学家在2009年就迈出了记录梦境的第一步。日本京都的科学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发明了一套通过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机对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来重建大脑中影像的系统。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则称,通过对受测者进行测验时大脑视觉皮层流动的血液量的记录,不但可以重新构建出受测者在进行测验时的想法,还可以对这些影像进行重播。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以后那些你只是用脑子想了想的事,都变得可以被读取,并以影像的方式被呈现到银幕上。

当然也有不太靠谱的。影片中,连接“不列颠联邦”和“新上海”的不是飞机、火箭,而是“坠道”。这是打通地心的一个轨道,17分钟就可以从地球一端到另一端。尽管在影片中描述了通过地心的时的真空状态,从一端到另一端过程中的重心转换,看起来接近真实,但科学家认为并不可能。

来自洛兹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地球物理学家Charlotte Rowe解释道:地球的平均直径可达8000英里以上,而《全面回忆》中的“坠道”穿越一次地球只需要17分钟,这意味着它每小时的平均速度要达到28000英里,这个速度是协和式超音速喷气飞机的20倍。另一位地球物理学家Scott Baldridge认为,当前人类所到达的地下仅仅将近600华氏度,而地心有5400~9000华氏度,可以耐住那么大的压力和温度的机器是不存在的。

记忆植入,决定在心

当然,影片中最核心的技术是记忆植入。在现实世界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很多植入记忆的方法,并早就开始用小白鼠做试验。一项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马克·马伊福尔德主持的研究发现:小白鼠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状态,通过记录,在另一个环境下,把刚才的记录通过药物注射,也能让它产生恐惧的状态。这就与影片中“植入伪造记忆”非常接近了。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实验室研究员刘超也在从事相关研究,在他看来,植入记忆有助于控制记忆减退这样的神经性疾病。此外,受到重大心理创伤,有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通过植入记忆或改变记忆,有可能对此类患者起到作用。

记忆里的记忆 篇3

不记得有多少日子是由您的陪伴走过,或许不长吧!但我却再忘不了。您不是我的最后一位母校老师,但却是我用不能忘怀的老师!您不是我记忆里最漂亮的老师,但却是我记忆最深的老师!

您现在在哪里?过得好么?我们很想您,您知道么?还记得您教我们的那几年么,没有轰轰烈烈的回忆,却清香悠远,没有过多的色彩,却为我描绘出了动人的画面。您的一颦一笑,永永远远都存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挥之不去。距离现在有4年之久了吧!那天晚上,冷冷的夜晚,不加一点温度。我上完补习班,哆哆嗦嗦的站在门外等着母亲的来到,可不等母亲到来,饥饿反倒向我袭来,您从校园的大门出来,已经将近8点了吧!您看见缩成一团的我,禁不住的笑了笑,我从未和您站得这么近,看着您清秀的脸庞,我不禁的愣了一愣,待我回过神,一块面包也在我眼旁。“快吃吧!都几点了,别饿着了!老师有事,先走喽!”“嗯?嗯!老师再见”我呆呆的说了声再见,记忆却仿佛停在了刚才的瞬间,您那温馨的话语充彻着我的脑海,仅仅几句话,却让我感到了您的关爱。看着微暗的灯光下,您那微弱的肩膀,却有着宽阔的背影,让我在这寒冷的夜里,有了一阵阵的温暖。

或许你早也不再记得,可我却不能忘怀,还有您从外的回来,带给我的两本书,我都依然保管至今,每每看见,总会让我想起您来。想起您轻柔的话语,清秀的脸庞。这样的您,怎能让我们忘怀?

春天的记忆作文春天的记忆 篇4

爱在春天里,暖暖的感动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永远鲜活在记忆里。——题记

“春天来了,春天真好!”楼梯上,我正大肆赞美着春天,“扑通”一下没踩好,滚在楼梯上崴脚了。顿时,火辣辣的感觉紧紧把我包裹,就像一团火熊熊燃烧在脚踝,放佛要把脚给融化了。我吓得不知所措,只能坐在楼梯上,不住地揉着脚踝。我扶着楼梯扶手试着站起来,脚却软绵绵的,一点力气也没有。这可吓坏了旁边的朋友,一面给我揉着脚,一面关切地问要不要紧。过了好一会儿,我才敢站起来,一点一点的挪动着。

回到家,脚踝已经肿起来了。妈妈见了一面心疼地责备,怪我这么不小心,一面急得掉下眼泪,匆匆忙忙拿上钱包就带我去了医院。看见妈妈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我心里难受极了,又不知要怎样安慰,全然忘记了那脚疼的厉害。

虽然是到了春天,但晚上还是很冷的。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冷风无孔不入,我打个寒战,缩了缩身子,它才扬起根根发丝,狞笑着离开。再看妈妈,连个外套也没穿就出来了,却好像一点也不冷,只听她念叨着:“这么晚了,医院关了门怎么办?”果真,医院里冷冷清清,只有急诊室里有几个值班的小医生。那个年轻的医生问了我的伤势,转身对妈妈说:“崴脚也不是小事,况且肿得那么厉害,先去拍个片吧。“哦,好好好。你先去外面长廊等一会吧,我交完钱带你去。”妈妈答应着,把我扶到走廊的座位上,转身跑去交钱。长长的走廊冷冷清清,只有我一个人安静的坐着,昏黄的灯下映着妈妈模糊的影子,空气中还回响着妈妈的脚步声。拍过片,医生说没事,妈妈紧蹙的眉头才松了些,像吃了颗定心丸。

走出医院,已经十点多了。凉凉的春风里,大街的尽头突然出现两个急匆匆的身影,定睛一看,原来是姨妈和哥哥。姨妈说她正准备睡觉,接了妈妈的电话,担心我真有什么事,便赶了过来。而哥哥刚下班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就跑到医院来了,看着她们焦急和关切的眼睛,心里早就不疼了,只觉得心中暖暖的,一种感动萦绕在心头。

因为崴脚,所以不能上学,又赶上要期中考试了,所以我在家怎么也养不住,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学校。想着这几天里功课肯定落下不少,作业又得堆成山,还要整理笔记……这时好友的电话打了过来:“伤好些了吗?安心养病啊。我们英语课讲了新课,我已经帮你做了笔记,历史老师讲了《同步》,答案已经帮你对完了。还有,地理课复习了第六章,数学复习了第十六章……”好友耐心地讲着,讲着每节课的知识点,讲着老师的复习计划,“喂,你听着!没事别乱动,好好在家养着你的脚,在好之前别妄想来上课,省的我还得时刻当你的‘护花使者’。每一节课的作业都没给你落下,明天早上可以让阿姨来给你拿课本。在家学也不许来学校!”听着她唠唠叨叨,那熟悉的声音响在耳畔,心里渐渐踏实下来,好像搁浅在岸边的鱼儿终于找到了潮水,重新回忆起呼吸的动作。想想老师讲课时,她一面做自己的笔记,一面又不能拉下我的,老师讲练习题时,还要帮我纠正错误答案……这些太辛苦她了。听着她近乎命令的语气,我乐了,这些天的烦躁、不安、坏情绪都烟消云散。这就是朋友吧?这就是友谊。我想。

记忆枕有用吗?如何选择记忆枕? 篇5

记忆枕有用吗?

一个理想的枕头,最基本的要使枕头能够紧密适合颈椎的生理曲度,使工作学习生活一天的人们,在睡眠之中解除颈椎肌肉、韧带的疲劳。而记忆枕正是现在最贴近理想枕头的枕头。对于劲椎病患者来说,记忆枕是能够被患者长期坚持和使用的治疗。所以选择合适的记忆枕,可一定程度缓解颈椎问题。那为什么记忆枕有如此强的功效呢?

首先,记忆枕头材质很软,睡上去感觉不到任何压力。记忆枕头,通过独特的设计,使用者不但能够仰卧,就是侧卧也非常的舒服,而且侧着睡觉的时候也不会压着耳朵,怎么睡都行。其次,记忆枕的设计很科学,凸起的部分能完全贴合人体的颈椎曲线,承托颈椎,不留缝隙,加上磁扣的作用,可以调节颈肩肌肉的疲劳,缓解颈椎酸痛。记忆枕头的材质是采用优质的记忆海绵,所以透气舒服,还可以排出人体皮肤新陈代谢出的皮脂和体汗,保证枕面干爽,床位清洁,不需要天天擦除表布上的脏东西。记忆枕头对睡眠质量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更有助于消除疲劳,放松身体。

记忆的历史 历史的记忆 篇6

摄影注定了我们无法回避历史。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的政治热情、建设热情空前高涨,这从那个时期的摄影和大型报道摄影期刊《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以及为纪念建国10周年出版的《中国》大型画册中就能一目了然。《母亲的愤怒》(葛力群摄)、《斗地主》(齐观山摄)、《烧地契》(时盘棋摄,原载《中国摄影》)、《在文化馆中学习建设新中国有用知识的农村妇女》(原载《人民画报》)、《在结婚登记处》(李仲魁摄,原载《大众摄影》)、《人民公社社员领工资》(刘保禄摄,原载《大众摄影》)、《一个纺织女工的家庭》(原载《中国摄影》)等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品。人们脸上露出的一水儿的神情——激动、兴奋、欣喜……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当家作主的神情,无疑我们的摄影师是敏感地抓住了这种神情的!

这也是时代对摄影师的要求,摄影师的任何主体性需要完全让位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需要,摄影师的任何艺术性追求也完全服务于赞美和表现这个火热的时代生活的需要。无疑,这样的摄影活动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主流摄影的主体!它最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摄影强调宣传作用的单功能化特点。且不论它们是否有个性、是抓拍还是摆拍、是虚假还是真实,统统都不影响它们成为那个最具象征意义的特殊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与事,(包括摄影本身)被大量视觉影像化地记录与传播给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并作为历史的记忆而具有无法比拟的历史与文献价值。

60年代中期以后的文革时期的摄影,不仅摄影师的主体性没有得以建立,相反,摄影的单功能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摄影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立,摄影师甚至可以随意地根据主体思想的需要摆布和干预被摄对象的形态、情态!或者直接成为国家的政治生活乃至党派政治、路线斗争的御用工具!这个时期的摄影展现的是一个疯狂躁动、激情迷惘又大红大紫、轰轰烈烈的时代,所有的主题和意义都是革命与专政。这既是那段历史的重要现实,也是摄影师在当时的全部生命意义所在。

客观地说,建国初直到文革结束以后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政治运动最最频繁的时期,中国摄影师经历和报道了抗美援朝、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学习苏联,又经历和报道了“土改”、“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他们比常人更多地目睹了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经济建设的高潮迭起、风云变幻,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敏感要求他们面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加思辨地沿着领导指示的方向在思想路线上行进,他们个人的价值和存在、理解与判断、话语和表达的权利,几乎完全让位于国家和时代政治生活的需要。因此,今天的人们已无追究他们责任的必要。但是我们讨论记忆就不得不讨论责任,“唤起记忆即唤起责任。缺少一项,怎么思考另一项?”(雅克·德里达语)

那么,为何50年代有些人明知钢铁不可能通过砸锅锤盆来冶炼和提高产量,却硬要以遍地的土“高炉”来预示无法见证的钢坯及其产量?明知一亩地最多能产多少斤粮食,却偏要为早稻亩产放卫星树碑立传?这一系列捏着鼻子蒙着眼睛的摄影“壮举”所传播的虚假繁荣使一个疯狂的时代更加疯狂,客观上起了毒化社会毒化时代的作用,对上至政治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视觉与思想上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如大家熟知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用四个儿童站在稻穗上跳跃动,以显示早稻的丰产。显然,作者的目的达到了,早稻亩产36956斤的“卫星”放出去了并有了“成功”的创作经验。然而,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人群这一事实曾几何时被人们认真考虑过?当他们成年之后,当他们了解这类照片的用意和策略之后的感受,你是否曾经思考过?对社会对这些儿童对你要传达的信息乃至对记忆对历史将会产生的影响,你是否曾经想过?我们的摄影师负有怎样的责任?

让我们再来看看“文革”时期的摄影。那个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一切都要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凡是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一定会对此记忆犹新!试问任何一位在“文革”期间能拍到大量批斗“走资派”等照片的摄影师,在那个阶级斗争甚嚣尘上的非常时期,在一个两营对垒你死我活的特殊年代,你当时是以什么面目(身份、派别、立场……)出现的?带着什么样的目的(是倒“皇”还是保“皇”)?以怎样的心态(关心谁?观点如何)?执行的是什么路线?宣传的是什么思想?

好在那些荒谬的日子并不久远,参与荒谬和被荒谬过一把的人大有人在,即使受虐的人们可以原谅施虐者,但历史不会忘记这种政治路线走向给这个国家、民族带来的灾难。每忆于此,历史至多只会顺便鞭挞一下为错误路线助虐过的人,毕竟你们并不真正代表路线,更不是决策者。正如中国人民可以原谅日本人民,但不会原谅日本军国主义。这就是历史。

此外,人们往往容易把摄影的纪实性等同于文献摄影(纪实摄影)全部特性。对于摄影而言,任何照片几乎都存在纪实性,而涉及历史、文献内容的照片也可以称为文献照片,这是摄影的特点所决定的!但就摄影师而言,文献摄影决不等于随意或不得已所进行的拍摄,摄影师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都会在照片中显示,提供后来者评判。

摄影与任何其它“艺术”不同的是它的“艺术”制造者和它的对象必须同一时间在同一现场,并且,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属于这一时间的“艺术作品”来。这就是说,摄影师不仅也和被摄对象一道在同一时间同一现场并拍出了照片,他亲眼看着被摄对象在现场活动,而且他也在那一时刻与被摄对象生活在同一现场,感受并体验着那一时刻被摄对象的那种生活,即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他既是旁观者、见证者,也是事件的当事者。他们拍的照片,既是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又影响着他人的记忆;既记录了他人,也记录了自己。

因此,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新闻摄影围绕突出思想性以及思想内容要高于现实内容等等一类摄影艺术的创作主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艺术创作方法上的新要求,艺术性必然要服务于思想性,这样的艺术探索抑或说艺术要求(实际上是思想要求),必然会导致新闻摄影应遵从和坚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客观性的摄影原则的最终放弃与背离,并逐渐过渡到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摄影实践把握的相对真实性与相对客观性,继而在发扬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新闻摄影的这种艺术化、艺术创作化倾向,不仅一方面导致了新闻摄影师为了顺应思想性的要求,可以摆布被摄对象,甚至为了完成某个思想主题的报道而去制造一个“新闻现场”一个“新闻事件”也不足为奇。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这种做法流行的程度(范围的深度、广度和事件的长度)和流行的结果(拍摄了多少虚假的“新闻照片”及其影响)我们根本无法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估计,并且至今仍延绵不绝。《欢跃在早稻“卫星”上》不过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和缩影罢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导致了新闻摄影长期以来对影像画面的艺术化经营(构图、影调……),而这种经营又进一步强化了对被摄对象、新闻现场、新闻事件……的摆布,最终造成恶性循环。不单是今天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就是文献摄影也中毒很深。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必须理性地面对那样一段历史和记忆那段历史的摄影。因而50年代、60年代乃至70年代的摄影对于我们同样珍贵!

今天当人们的认识已经升华,能够历史地来看待这一切,看待从50年代到70年代整整30年的影像,尤其是能正确地历史地来看待整整10年的“文革”影像,我们发现它们所反映的政治态度是那样明确清晰,精神指向是那样整齐划一,革命场面是如此波澜壮阔,它们让我们史无前例地透过我们自己的影像看到了我们的人性和生命中最最不容易暴露出来的那些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在这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中,摄影师也和所有经历过大浪淘沙荡涤灵魂的人一样,个性价值和生命存在都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并且,无论你是喜欢或是反感,我们发现我们必须面对所有这一切记忆。任何试图逃避、绕开它们甚至于忽略它们的存在的努力都将被证明徒劳无益。

所以,其一是我们必须看到当时的国家总的政治形势,个人的需要早已服从于国家的需要,所以照片的思想取向、情感倾向空前一致;二是这段时间的摄影已成为了历史,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历史地去看待;三是既然我们承认这些照片是记忆的一部分,唤起记忆也就唤起了责任,尽管我们无须去追究谁的责任,但毕竟责任是存在的;四是从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的自己身上那些最可贵或者最不容易见到的一些存在等等。

一般而言,有许多“艺术”目的是个人(私人)性质的,但其它的目的都为所有人共同享有和追求;不同风格的摄影师也可以具有特别的追求目标——人像、风光、静物小品、新闻、文献摄影师的兴趣目标是大不相同的,或者说不同的“艺术”目标应体现在某个摄影师固有的风格上;同一个摄影师在摄影实践过程中有许多目标是互为目的的,它们之间常常表现为手法和结果的关系;同样,一个摄影师所追求的目标在其实践过程中也非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当他从自己的摄影中获得某种启发,或随着他们思想与感情的渐渐成熟,他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初衷。然而,摄影师所追求的目标是建立在他/她对自己周围世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某一时期摄影师们的“艺术”目的空前一致时,要么是他们丧失了自己的责任、态度,要么就是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个性甚至态度。如此,才有可能解释那段特定时期摄影中这种目的、目标的空前一致性,否则,就无法解释文革时期文学有“地下”的小说、诗歌,而摄影只有一种“声音”抑或一种记忆;如此,也才有可能解释伴随“四五运动”的摄影“创作”的井喷现象,解释今天摄影的多姿多彩。那是一个摄影主体个性从禁锢到释放的分水岭。

夏去秋末记忆中的记忆美文 篇7

下雨了…

不是很大,却湿透了一切,包括那些简单的回忆…

宁静的夜空,沙露斑驳,没有赏心悦目的月色,一个匆忙,徘徊了这么久…

想什么,脑子没有概念,以为这个季节就是泪雨滂陀。伸出手,感知这个末尾的季节,原来没有想象中的温度。

没有穿浅色的衣服,怕被雨弄的`一览无余。索性穿起一件黑色的衣服,或许可以容入这个黑色的世界?

自己一个人,独来独往,与这个世界享用同一片心灵的甘露,没有意识的行走…

经过那片林**,原来才发现那个地方没有了曾经的记忆,抬头间,树叶堆满了肩头…

夜里,怕回忆。于是选择早早的入睡,梦里却又失眠…何时,养成了早睡的习惯,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夏去,秋末。

记忆着曾经的记忆…

我不是一个念旧的人,却又回不到现实中来…以为这不是我的世界。

喜欢用语言包装我,习惯用文字伪装我,怕了这个真实的世界?…朋友说我,太感伤,我不否认,可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谁究竟可以真正的了解自己,谁可以…恐怕没有,因为我自己都没有真正的懂我,我的存在,也许就是个记忆…

一阵风从窗户口猛的送进来,紧紧衣衫,原来天气已然这么凉。或许明天就是冬天了?眼睛里落下一粒灰尘,揉揉,同桌的你笑着,那么的意味深长…

明天呢?会有我的记忆么…

全面记忆 篇8

法双班:41106232邱处处

十年动荡文革,这是我们中国人所熟知的一段不堪岁月。猎猎飘扬的红旗下,阴谋和罪恶涌动。正如纪录片所说:“这是一场秩序与道德的错乱,这也是一个被法律所遗忘的年代。”然而,当动荡的乌云正被正义驱散时,我们又看到什么?明白什么?

这集纪录片以一位参与公审的法官王文正为主线,就他的经历讲述公审的始末。

文革时期法不成法,冤案错案堆积如山。“文攻武卫”指挥部的权力相当大,甚至可以代替公检法,抓人审判不在话下。他们自行逮捕,自行写判决书,然后利用政治压力强迫法院盖章。如此漠视法律与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实在是令人发指。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偏远地方,蔑视法律,践踏法制的恶劣行为也屡见不鲜。

当时在上海法院工作的王文正写信给毛主席,说四人帮破坏法制,无法无天,但邮局不发。第二次他改写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随后把信下发到最高法院,王文正于是遭到暗地调查。在当时那个宁左勿右的思维还大行其道的年代里,王文正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写在信里的是愤怒,留在心底的是彷徨。”这样的孤勇让他最终被中央点名参与四人帮的公审。

这场被后人称为世纪大审判的对林彪和江青两个集团的公审共有两个审判厅,一个审江青集团,一个审林彪集团。公审的流程是先交由预审组,然后到起诉组,最后到审判组。在特别法庭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四人帮的态度都很顽固。预审的工作人员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把两岸所涉及的人员分成三类。一类是看到形势大局已定,对自己的罪行交代清楚的,比如王洪文(资历浅,没有什么政治资本);一类是还存在某种幻想,只认错不认罪的,比如姚文元;一类是妄图负隅顽抗的,比如说江青和张春桥。四人帮的秉性也在审判时得以体现:江青嚣张,木讷,张春桥沉默,姚文元圆滑。由此看来,不仅是教育要因材施教,司法机关审案也要从现象到本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聪明的叶剑英做出批示:先从王洪文处打开口子,各个击破,逐个瓦解,打掉四条腿中的一条或两条,使其失去平衡。那么王洪文有什么把柄呢?原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洪文曾经受江青指使,向正在长沙修养的毛主席告邓小平的状,告状的内容就是江青和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因风庆轮所起的纷争。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审判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认为这件事情可以当作是给王洪文定罪的第一炮。但王文正却反对这是反革命罪,而坚持认为:“中央副主席向中央主席汇报工作,目的是搞倒邓小平,他的思想是恶劣的,但是地位却是合法的。即使是污蔑,他也是合法途径行使的,不能说是反革命罪。”王文正的顾虑并没有多余,在正式审理时,邓小平同志便对总负责人彭真说:“我们要实事求是,要在法律上要站得住脚。”这何尝不体现了王文正法官的职业操守与邓小平同志的公正不阿呢?

公审的结果也需要从大局出发,综合考虑,不能因为纯粹的憎恨而乱用刑法。当时两岸审判涉及的案犯中有国家副主席一人,副总理一人,政治局常委若干,都是地位显赫的官员,所以量刑成为最为人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江青的判刑,全体35票都赞同死缓。“这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审判,法律的庄严在人们的心里激起从未有过的震撼。”江青集团高喊的“打倒邓小平,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反动口号也从此消失在华夏大地。

短短的四十分钟纪录片,不仅让我感受到文革时期的人心惶惶,还让我感受到人们除掉四人帮时的大快人心,更让我感受到正义与爱国的力量。然而今日,我们的认识绝对不能只是停留在公审的表面,而要以史鉴今,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

记忆文学和文学的记忆(外一篇) 篇9

“记忆文学“的升级版

张辛欣最近出版的“自传体小说”《我ME》为这类“记忆文学”又提供了新一代的精彩版本,是久违的小说家给我们一个新的惊喜。这里我借用电脑软件标示升级换代产品的方式,如果说过去我读的是“记忆文学”1.0或2.0,那么《我ME》就升级到“记忆文学”3.0甚至4.0了?我已经决定在今年举行的北欧汉学家协会年会上就用这部“记忆文学”的最新版本作为自己的演讲题目。我还要提醒听众注意,“文革”之后大陆中国当代文学的“记忆文学1.0”版其实也是张辛欣创造的,那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她完成的《北京人》,当时也翻译成各种北欧语言,虽然不是她个人的“记忆”,是她记录的一百个中国人的口述“记忆”,由此,《我ME》实际是这位女作家创作道路的自然延续。

“记忆文学”是以本雅明所说的个人的“生活过的经验”(lived experience)为基础,因此和所谓报道纪实文学不同。报道纪实文学的作者多半是记者,个人没有那样“生活过”,是通过采访、查阅和笔记录音收集写作材料。“记忆文学”则是个人追述、回想和记忆过去,试图复原曾经有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发黄而模糊的老照片重新显影,如离乡背井的人再回老家,探望过世的亲友亡灵,也面对过去的自己,是作者的自我“招魂”。“记忆文学”有抗拒遗忘为历史作证的特殊意义。

“记忆”是个人“生活过的经验”,那么阅历经验越丰富多彩,“记忆”就越奇异不俗。张辛欣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不同凡响。她的父亲是北京的高级干部、军队作家,也是编写“记忆文学”《星火燎原》丛书的主要人物,还受过“林彪事件”的牵连。母亲背叛大地主家庭投身革命而成为中共新闻工作者,曾与林昭为北大同窗,亦经受过政治风暴冲击。在这本自传体小说里,作者“记忆”了自己从京城高干子女学校寄宿生、北京胡同顽童到“文革”红卫兵、北大荒知识青年、军队女兵、医院护士,最后走上文学艺术创作之路而成为一个女作家的前半生。由于作者本人几乎一直生活在风暴不断的政治中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各种政治运动和事件,独特不羁的个性也与现实不断碰撞而产生火花,外加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因此她的“记忆”本身就成为一种传奇,一部史诗,既是个人的故事,又是几代人的故事,映射出的是国家的历史。

但“记忆”本身其实不等于历史,而是记忆者当下的实际心理活动,反映当下的思想情感和知识结构,和所记忆的个人生活和历史事件还有相当巨大的距离。作者是在这个距离之上构建着记忆的“经验范式”(experiential modalities,亦出自本雅明的说法)。我所说的“记忆文学”的不同代版本,其实就是这种“经验范式”的不同,它的升级就是“经验范式”的升级。较早的“记忆文学”文本,“经验范式”都比较单一。时间上就如现代交通的单行道,只是一个方向,是作者从“现在”回到“过去”;空间上也不外是个人生活过经验过的外在环境。这其实也是普通人的心理记忆范式,而作者写成文字,虽然也有写得好看好读的,却不过是比普通人更有文采而已,但记忆范式没有什么区别。

全景式的记忆

《我ME》打破了以往比较陈旧单一的“经验范式”,是“记忆文学”第一部多维同构的语言艺术作品,也是一部标志性的重要作品。它有复调的结构,多向的叙述,变化的语感,正如作者自己写道,是“多重故事!多重历史!”它的“经验范式”不是单行道,也不只是双行道,因为还对应着作者的美国丈夫斯蒂夫的异族文化记忆,从而成为一座多向多层的立体交叉桥。时间上作者不仅从“现在”走向“过去”,又从记忆中“过去”进入了更“过去”的历史、传说、神话和史诗,也可以从“过去”走向“现在”,甚至走向“未来”;空间上,可以从中国观望西方,也可以从西方回望中国,有横向的中西文化比较和记忆对照:不同的音乐,不同的阅读书目,不同的成长和反叛,不同的离家出逃……这是一种全景式的记忆。例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西双版纳大林莽中奔走的北京医疗队小护士“我”,在一个国民党老兵伤残的胳膊上就能“看到”二战的故事,也能“看到”未来的电影《巴顿将军》,还能“看到”自己当时不会意识到的丈夫,“看到”自己未来的阅读,“看到”“康拉德黑暗之心的深处”,“看到”吉卜林的丛林故事。

自传是作者以自我为描写对象的文字,有如画家的自画像,区别是比画家和画像的时间距离更远,是一个当下的“我”记忆着过去的“我”。以往的“经验范式”中,这两个“我”多半是尽量重合的,记忆者和被记忆者之间的距离被努力消解。借用《我ME》中的隐喻来说明这类记忆范式,那就有如中国人做麻婆豆腐,“靠记忆够了”。中文的“我”本来也不分主格和宾格,形式上一体。这样的记忆,在审美上很容易成为作者的自恋自怨自艾,甚至进入自爱不自持的纳西西斯情结:为了拥抱文字水影中的自我,作者也会跳进去自溺。

《我ME》则保持了记忆之“我”和被记忆之“我”之间的距离。英文“我”的宾格“ME”在这里不单是如今中文书也流行的书名加英文翻译,而且是凸显宾格之“我”和主格之“我”的对立(否则也可以翻译成主格的“I”)。又因为“ME”是小说中另一文化记忆的语言符号,也是新生代的符号,具有对比的象征意义,在书名中也不可或缺,所以我认为书名不能单用中文说成《我》,必须说成《我ME》。作者把自我推到宾格的位置去看,而且从中国文化之外去看,置身自我的“庐山”之外去看,倒是更能识别“庐山真面目”。

《我ME》中的这种距离使作者对记忆中的“我”不是自恋自爱,而是保持着一种自省和审视的姿态,例如对于自己当年做小红卫兵抄大右派章乃器家的造反经历,就有一种清算的态度。对于历史,作者在这部作品里就提出过自己的疑问:“靠记忆够了吗?”因此,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是“记忆”,也不断提出各种追问,要追问这些记忆着的人生经验都是为什么?凭什么?

具有文学高品味的记忆

这种距离同时也是必要的审美距离,作者可以有更大空间来调整语言结构,进行艺术创作,也就是把以往的普通记忆范式提升为更高层次的审美记忆范式,也就是“文学记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作者“记忆”了什么,还在于作者如何写出“记忆”,使“记忆”具有文学的高品位。有些人的自传只是自传,和文学无关(在欧洲的书店里都不陈列在“文学类”书架而是“传记类”书架,例如郑念的《上海生与死》或张戎的《鸿》)。但是《我ME》作者作为成熟的文学家,自然不满足于这种非文学的自传范式,《我ME》因此不仅是自传,又明确是小说,讲究叙事方法和艺术,在“非虚构”的真实中又讲究虚构的力量。张辛欣自己接受某记者采访中说过,“自传小说怎么写,有各种方式的,甚至完全不必是‘真实’的,全部虚构的。但是我这本书写的基本点都是真的。小说的虚构力,在我看来十分重要,能给出‘真实”更为灵动的呈现。这是‘艺术方法’对自传真实性包括你所说的‘真情性’的重给力”。

《我ME》因此把中文的“记忆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论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还是在审美和哲学方面,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张辛欣是我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同学,又和我一样远走他乡,在世界文化中流浪,我们有不少共同共通共鸣的“记忆”,能看到老同学如此升级,为我们开辟一块文学新天地,不能不感到欣喜。

(张辛欣:《我ME》之一、之二,北京十月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希特勒的士兵给人什么启示?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先后俘虏过大约一百万德军官兵,关押在英美的战俘营中。盟军希望从战俘中获得有关纳粹德国火箭系统和其他军事机密,因此将一些重要战俘关押在为此专门建造的战俘营里,其墙壁内安装窃听器,可以窃听到战俘的私下谈话。窃听到的战俘谈话都做了文字记录,这些文件封存在英美国家档案内,战后五十年才解密。

2000年,德国历史学家尼策尔(S?觟nke Neitzel)在英国查阅档案时偶尔看到一份这样的窃听记录,立即认识到这些文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开始做系统研究,而且很快大有收获,他在英国档案中找到大约五万页这类文件,后来在美国找到大约十万页。

尼策尔深知独自一人不能胜任如此大量文件的分析工作,去找社会心理学家维尔则(Harald Welzer)帮忙,维尔则也是国际知名的研究第三帝国社会心理的专家?他们决定合作,聘用了一个研究团队来将文件做电脑数码化处理,输入到一个可做内容分析的数据程序内,用不同标题归类,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今年他们用德文出版了分析研究的成果,即《士兵》(Soldaten),副标题是“来自杀人者、挣扎者和死者的文字记录”。

尽管有关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其历史早已经被研究得烂透,此书却提供了之前鲜为人知的信息,因此立即引起国际学界的重视。对于纳粹德国士兵的心理研究,现有资料非常稀缺;有些士兵从前线寄给家属的信件,因士兵一怕审查,二为宽慰家属,多不敢写真话,难以当做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

但是在战俘营内,处于相同境地同甘共苦的战俘,很可能互相推心置腹。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牢内谈话被窃听,所以能不带顾忌畅所欲言,甚至说出自己的隐私和政治见解。他们并不能预知战争的结果,对未来毫无把握,没有先入之见。所以,和二战之后才写出的回忆录、传记、日记以及采访不同,这些文字记录为当时当事人的实在心理表现,没有历史修造的痕迹,没有经过记忆过滤和时间洗刷,原始而真实,成为非常宝贵和可靠的原始资料。此书因此被视为真实反映纳粹德国军队士兵心态的第一部著作。

德军战俘们的谈话内容广泛,这些战俘多半是在西线和北非战场被俘,但是他们的谈话也涉及东线,涉及德军的战略和策略,涉及军事技术和装备,涉及敌国敌军也涉及本国政治和元首希特勒。他们还会详细描述自己亲眼所见乃至亲手执行的杀戮,甚至当做笑谈而毫无怜悯之心。当然,还有一个不断出现的话题是女人和性事。德国士兵很多出身农民,从来没有到过国外,来到西欧和北非作战自然眼界大开,如同历险又如同旅游。他们会感叹异国风情,表现出游客般的好奇,谈论风景之优美,食品之奇妙,女人之风韵,同时又表现出士兵甚至是强盗土匪的残忍,毫不避讳谈及他们奸淫的女人。

战俘谈话的窃听记录显示,在战争环境中,德军士兵会很快克服杀人的恐惧感和犯罪感,放弃和平时期的伦理道德而追随一种“战争逻辑”。杀人不再出于绝对的必要性或执行军事命令,而是可以出于某种快感。大多数人只需要一两个星期完成这种变化,而有些人只需要几天。一个德国飞行员描述自己驾驶飞机在波兰扫射地面逃难平民的场景时说:“看着那些马惊跑真让我心疼,不过那些人我可一点都不可怜。”读这些谈话记录就好像看到今天孩子们玩电脑的战争游戏,杀戮不过是不需要动感情的游戏。战俘们大都知道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有些战俘甚至本人也参加过行刑,但他们的谈话显示他们并不把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当做什么特别的罪行,排犹也不是什么重要话题。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同时要引起惊醒的部分应该是士兵对于希特勒的看法。即使沦落为战俘,成为失败者,他们对希特勒依然显示出一种崇拜,赞叹他的人格魅力,念念不忘何处何时见到元首而留下的深刻印象。他们心目中希特勒的形象是多面的:一方面他们把希特勒看作质朴好心的男人,甚至批评他太多愁善感,同时又觉得他是神秘伟大有至高权威的元首,认为希特勒对于德国的强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希特勒修订了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恢复了德国的主权和尊严。所以,即使德军战败了,他们还会觉得虽败犹荣。一个空军驾驶员说道,因为希特勒的贡献,“我们终于可以因为做一个德国人而感到自豪。这是不可忘记的”。可见,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是这些德军官兵甘当炮灰为纳粹德国效力的精神支柱。

记忆作文抹不去的记忆800字 篇10

终于,在我八岁生日那天,我如愿以偿了。从那天起,我的家中多了一位动物成员——仓鼠球球。它长着两只听觉灵敏的小耳朵,一双小爪子惹人怜爱,黑宝石一般的小眼睛镶嵌在圆圆的脸上,毛茸茸的身子就像一个圆滚滚的球!我被球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对它宠爱有加。可球球并不领情,在它的脑子里似乎没有“爱”这个字——它整日整夜所想的,是楼下那片广阔无垠的自由天地。

一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关上灯准备睡觉,却听到阳台上传来“吱吱”的怪声。不用说,一定是那个小家伙又在企图越狱了。我用枕头捂住脑袋,试图忽略这烦人的磨牙声,但还是摆脱不了魔音穿脑。我叹了口气,打开灯,把关着球球的笼子放到客厅。可它却得寸进尺,依旧不依不饶地啃着笼子……第二天早上我顶着两个黑眼圈去看它,它却躲到木屑里呼呼大睡,满笼子都是它昨晚留下的牙印,看得我心里直发毛!

不知经历了多少仓鼠**后,我终于忍无可忍了:我们给你吃好吃的,住“豪华别墅”,像伺候王后一样,你还想怎样?我怀着报复的心理往球球身上泼了一小杯冷水作为惩罚。这一泼倒好,球球开始不吃不喝,病怏怏的!我心里着了急,是不是这一泼让它着了凉?于是,我把球球放到了窗台上,希望阳光能够让它暖和点,窗外的美景能让它精神些。

但我忽略了一点:窗是开着的。

第二天我去看看球球的时候,发现笼子里竟然空荡荡的。望着开着的窗子,我一下子明白了……

它到死都忘不了原属于它的自由!

我冲下了楼,在那片青草地上发现了球球。它的嘴微张着,似乎在无声地呼唤着什么;它的嘴角微微上扬,好像在为重新找回了自由而快乐。

它睡着了,和大地融为一体;它在最后获得了它所想要的,但它也走了……永远走了。

记忆作文抹不去的记忆800字 篇11

仍让我记忆犹新,至今难以抹去。

事情发生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和妈妈一起乘公交来到我的好朋友贝贝家。那时只见妈妈和阿姨热情地交谈着,于是,我就把我的好朋友贝贝叫下来,邀请她和我一起去小游乐场玩。捉迷藏、过山车……好几种游戏让我们过得既有趣又开心。

然后,我和贝贝、妈妈去超市买了好多东西,在回来的路上,我和贝贝同时发现了一张印有甲骨文的书法宣纸,大概是因为这宣纸上的文字感到特别吧,当时的我们都想独自拥有它。

“这张宣纸给我吧!”贝贝请求着。

我不让步地说:“为什么?”

贝贝坚持:“因为我喜欢这上面的字。”

“我也喜欢这张有甲骨文的宣纸!”我看到她坚定地态度,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于是也肯定地说。

我们争吵了好久,最后妈妈过来劝了我,最终宣纸还是归了她。可是我依然还是一肚子不服气,最后生气地回了家。

第二天,听妈妈说贝贝已经随自己的家人离开深圳了,还说她以后要在上海上学了。这意味着我以后很难再见到贝贝了,让我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昨天我们是分离前的最后一次见面,我还和她吵了一架,真是感到无比的羞愧。

记得书上说过:“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高。”早知道这样我就直接把那张甲骨文宣纸让给她了。妈妈也一直教育我:“朋友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必有太多的斤斤计较。”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可它在我的记忆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是一抹抹不去的记忆,就像杯子里的茶水一样苦涩中夹带着一些清香。

增强记忆力食物及改善记忆力办法 篇12

1、海带

海带不但容易取得、购买,营养成分更是丰富,除了有广为人知的矿物质碘外,当中的有助于抑制发炎反应、预防记忆力衰退的omega3不饱和脂肪酸,以及DHA、EPA含量更是丰富,适量食用对人体好处多多。

2、香蕉

营养价值丰富的香蕉,除了富含蔗糖、果糖、葡萄糖等3种天然糖分,能迅速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提升体力,预防精神疲倦引起的记忆力不佳现象外,香蕉中所含有的丰富矿物质—钾,不仅能平衡身体的钠离子过高问题,更有促进人体细胞及组织生长的作用。

3、鱼

是促进智力发育的首选食物之一。在鱼头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卵磷脂,是人脑中神经递质的重要来源,可增强人的记忆、思维和分析能力,并能控制脑细胞的退化,延缓衰老。鱼肉还是优质蛋白质和钙质的极佳来源,特别是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3脂肪酸,对大脑和眼睛的正常发育尤为重要。

4、核桃

核桃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的健脑益智食品,希望孩子们一定食用。每日2~3个核桃为宜,持之以恒,方可起到营养大脑、增强记忆、消除脑疲劳等作用。但不能过食,过食会出现大便干燥、鼻出血等情况。

5、牛奶

是优质蛋白质、核黄素、钾、钙、磷、维生素B12、维生素D的极佳来源,这些营养素可为大脑提供所需的多种营养。

6、鸡蛋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及优良蛋白质成份,是维持人体及大脑细胞运作不可或缺的营养素,而蛋白质更是制造细胞和神经传递物质的重要元素;至于卵磷脂成分则有补脑、增强记忆的效用。

另外,存在于蛋黄卵磷脂中的独特胆硷成分,更是合成脑部神经传导物质乙酰胆硷的重要原料,而乙酰胆硷成分是活化脑细胞、促进脑部发育、增强学习力的重要关键。因此,适度食用鸡蛋,有助提升脑部神经传导速率,让人体讯息接收更快速、增加反应力,使思绪更清晰,降低失智发生风险。

7、南瓜

南瓜是β-胡萝卜素的极佳来源,南瓜中的维生素A含量胜过绿色蔬菜,而且富含维生素C、锌、钾和纤维素。中医认为:南瓜性味甘平,有清心醒脑的功能,可治疗头晕、心烦、口渴等阴虚火旺病症。因此,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的人,将南瓜做菜食用,每日1次,疗程不限,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8、葵花子

丰富的铁、锌、钾、镁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E,使葵花子有一定的补脑健脑作用。实践证明:喜食葵花子的人,不仅皮肤红润、细嫩,而且大脑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言谈有条不紊。

9、芝麻

将芝麻捣烂,加入少量白糖冲开水喝,或买芝麻糊、芝麻饼干、芝麻饴等制品,早晚各吃1次,7日为一疗程,5~6个疗程后,可收到较好的健脑效果。

二、高三补脑提高记忆力的食物

1、鱼

鱼是促进智力发育的首选食物之一。鱼头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卵磷脂,是人脑中神经递质的重要来源,可增强人的记忆、思维和分析能力,并能控制脑细胞的退化,延缓衰老。鱼肉还是优质蛋白质和钙质的极佳来源,特别是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和眼睛的正常发育尤为重要。

①鱼类具丰富营养价值。

②DHA是促进脑力的关键元素。

2、南瓜

南瓜,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食疗作用。据《滇南本草》载: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浓,驱虫解毒,治咳止喘,疗肺痈与便秘,并有利尿、美容等作用。

同时南瓜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南瓜中含有丰富锌,参与人体内核酸、蛋白质合成,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固有成分,为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

3、香蕉

香蕉被赋以了“智慧之果”的美称。传说佛祖就是因为吃了香蕉才从中获得大智慧的。所以香蕉又叫“智慧之果”。传闻未必是真,但香蕉有神奇之处却不假。西方有句话叫“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套用在香蕉上甚至更合适。

香蕉营养丰富、热量低,含有称为“智慧之盐”的磷,香蕉又是色氨酸和维生素B6的超级来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特别是钾离子的含量较高,一根中等大小的香蕉就含有451毫克的钾,常吃有健脑的作用。

4、核桃

我们都知道,核桃是食疗、补脑佳品,被誉为“脑黄金”。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被公认为中国传统的健脑益智食品,孩子们一定要食用喔。每日2-3个核桃为宜,持之以恒,方可起到营养大脑、增强记忆、消除脑疲劳等作用。

5、花生

花生是中国人喜欢的传统食品,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其中含有7%多酚物质,多酚物质的抗氧化性是维生素E的50倍,可有效延缓衰老、增进智力,被古人称为“人参果”,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益智健脑坚果之一。

6、葵花子

科学理论证明,葵瓜子里面含有的某种油脂,对皮肤/眼睛/大脑都有好处。同时丰富的铁、锌、钾、镁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E,使葵花子有一定的补脑健脑作用。实践证明:喜食葵花子的人,不仅皮肤红润、细嫩,而且大脑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言谈有条不紊。

7、牛奶

牛奶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营养品。它富含蛋白质、钙,及大脑所必需的氨基酸。牛奶中的钙最易被人吸收,是脑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此外,它还含对神经细胞十分有益的维生素B1等元素。如果用脑过度而失眠时,睡前一杯热牛奶有助入睡。

同时牛奶是优质蛋白质、核黄素、钾、钙、磷、维生素B12、维生素D的极佳来源,这些营养素可为大脑提供所需的多种营养。

8、芝麻

黑芝麻富含脂肪和蛋白质,还有很多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养生极佳的食物,还有利于头发的生长健康,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黑芝麻的功效与作用。

健脑益智:黑芝麻中含有的脂肪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拥有者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常吃黑芝麻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胆结石,同时还有延年益寿、健脑益智的作用。将芝麻捣烂,加入少量白糖冲开水喝,或买芝麻糊、芝麻饼干等制品,早晚各吃一次,7日为一疗程,5-6个疗程后,可收到较好的补脑健脑效果。

9、海带

海带含有丰富的亚油酸、卵磷脂等营养成分,有健脑的功效,海带等海藻类食物中的磺类物质,更是大脑中不可缺少的。海带中含有牛磺酸,他对儿童大脑发育和成长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带表面褐色表层里还含有一种促进儿童发育的谷氨酸,其含量高出肝油30倍,可健脑补脑,有助于儿童健康地发育成长

10、猕猴桃

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前26种水果中,猕猴桃最为丰富全面。猕猴桃果实中的vc、mg及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并且是维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营养成分。在前三位低钠高钾水果中,猕猴桃由于较香焦及柑桔含有更多的钾而位居榜首。

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缓解抑郁。维生素C在脑内神经递质合成过程中也发挥作用,可缓和抑郁症。富含维生素C的食材有柑橘类、草莓、猕猴桃、番石榴、苦瓜、鲜枣等。牛奶是优质蛋白质、核黄素、钾、钙、磷、维生素B12、维生素D的极佳来源,这些营养素可为大脑提供所需的多种营养。

三、改善记忆力的方法

1、注重饮食和睡眠

经常吃鸡蛋、鱼类、菠萝等可以提高大脑机能。不仅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物质摄入,而且要保证足够是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

2、注重体育锻炼

在白天,大脑最好的休息调节方式是体育运动,强健的体魄保证了大脑养分的供给。研究表面,跑步可以降低记忆力的下降。

3、记忆曲线的利用

记忆曲线也叫遗忘曲线,由艾宾浩斯发现,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遗忘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简单来说: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进行重复记忆可以保持记忆的长久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5,30分钟后分别进行再次记忆,可以大幅度提高记忆效率。

4、回忆的技巧

某一个时刻,当你想回忆一件事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但是你可以通过联想回忆这件事发生之前和之后的事情,或者通过自己代入当时的情景,以此来回忆这件事。

5、对于记忆力不要过分在意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会说自己的记忆力很差,自己的记忆力下降很快。但是一般来说,只有人到老年后,才可能出现大脑机能上的下降,记忆力才会下降很快。所以说,人们对于自身记忆力的评价或许并不是非常准确的。你工作后的记忆力也无法和上学时专心记忆的知识点做比较。当你长时间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行的话,你就会心安理得的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很差了。

6、合理利用现代科技

现在手机基本是随身携带,一些需要记忆重要的信息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记录。但同时也不能过分依赖手机,给大脑也分配一定的记忆内容。而手机上的记录内容,可以进行一定的‘编译’,用自己能看懂的话来写,联想或是其他方式,既让信息存储安全,又锻炼自己记忆力。

7、明确目标

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去完成任务。

8、经常聊天

据研究表明,坚持每天与他人聊天10分钟以上,能起到锻炼大脑的功效,对提高人的智商,增强记忆力非常有利。经常聊天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口才,让心情变得开朗愉悦,何乐而不为?

9、重复记忆

上一篇:一班书香创建计划下一篇:林业生态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