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历史的诀窍

2024-07-03

初中学历史的诀窍(精选9篇)

初中学历史的诀窍 篇1

成功大部分的因素都是靠自己,自己是主因!学习素描也是如此,自身的刻苦训练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要主动发现问题,多向老师请教,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就是纠正少走弯路。多练是基础,练的同时还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研究,同时要注重技巧的掌握。要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绘画对象的种种属性,了解每一种属性的勾画技巧。当然,如果你只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把绘画作为一种兴趣,如此可以不必太追求作品的质量,可以多倾注自身感觉进去,只要自己感觉好就行。

如何学好素描

素描的概念

素描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素描在造型艺术中是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单色绘画形式,也就是说一切单色绘画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素描。

从字义解释看,素是素雅、素净、朴素的意思。描是描写、描画、描绘的意思。

它包括铅笔画、木炭或炭笔画、水墨画、钢笔画、白描等等,它是借助于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神情、明暗及空间关系的绘画形式。简单的来说:素描是指以单色的线条或调子在某种平面(如:纸、布、板等)上,表现客观对象或意象的绘画和绘画方法。

学习素描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素描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造型规律,写生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表现客观世界中的物象,素描基础练习就是告诉你怎样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特征和形体结构关系,并加以正确表现的方法。

学习素描的意义: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之一,尤其是绘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式样。

素描的表现形式

素描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素描,明暗素描和表现性素描。

结构素描:着重物体的结构形态,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

明暗素描:注意物象的光影效果,以明暗色调为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性素描:是相对个性表现方面的探索。

初中学历史的诀窍 篇2

作为历史老师,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 更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做人的道理,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而要做到这些, 历史课堂必须能吸引学生, 至少不能扼杀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历史老师要特别重视课堂上教学语言的使用。当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总是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进行历史教学时, 一定会使学生向往历史课堂的学习, 并渴望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探索历史深邃的奥秘, 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而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也会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历史的天空:与商鞅一起舌战守旧群臣;跟随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伴随张骞跋山涉水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惊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感受隋唐帝国的统治盛世;学生能与教师一起因岳飞的冤屈而不平;能与教师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喜悦振奋;能因满清政府腐败后的国力衰弱遭列强欺凌一起顿足愤恨……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是任何现代化教学工具都无法替代的。

二、要懂得怎样使用历史教学语言

1. 不要一味模仿, 应形成自己教学语言的风格、特色

每位老师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不同的性格、自身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教学经验的差异、与学生的融洽程度等, 都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语言的风格和特色。要不断学习, 但也不要一味模仿, 应结合自身特点, 取长补短,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语言风格。

2. 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正确使用教学语言

其一, 语言清晰、生动, 学生听得清并且喜欢听。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对象是初中学生, 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既能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使难懂的史料和史论变得通俗易懂, 又要在易懂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掌握历史语言。

其二, 语言要自然, 和学生平等交流。声音洪亮的老师让很多人羡慕, 不过整节课都用这么高亢的声音, 没有高低起伏, 没有节奏变化, 只会给学生的耳朵带来极大的刺激。老师慷慨激昂, 学生战战兢兢地回答, 这不是真正和谐的课堂。课堂上师生自然对话, 这才是平等交流, 才能有师生的共鸣。

其三, 方法得当, 学生能听懂并且能积极参与。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 在分析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的原因时, 我投影打出了英、法、美、德四个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产量位次和所占殖民地位次的变化情况, 结合教材中德国外交大臣的话以及引导学生对《德国向英国挑战》漫画的形象生动的描述, 使学生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尖锐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就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使用好历史教学语言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1. 教师本身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尚的道德情操会通过你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 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自然流露出来, 这时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喜怒哀乐。晚清统治者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家面临瓜分的境地、慷慨激昂处, 我相信历史教师都会变成康有为、梁启超, 为挽救民族危亡去奔走呼号;也会像谭嗣同一样为唤醒国人甘洒热血……这时, 和你同在课堂上的学生的心灵能不受到净化吗?

2. 教师本身应具备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

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 才能让你在课堂上纵向联系, 横向比较, 从而驾轻就熟、挥洒自如。讲到俄国的十月革命, 你自然会联系到中国第一个宣传十月革命的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 学生在你思路的启发下, 经过回忆, 也会想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再譬如学习到法国伏尔泰等人的启蒙思想, 你也会引导学生联系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 学生在你的引导下, 也自然会认识到美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至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法国启蒙思想之间的联系。

3. 教师本身应掌握高超的历史教学技能

掌握高超的历史教学技能是能灵活、有效地驾驭课堂的基础。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以及不同的学生,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教孩子学说话的诀窍 篇3

一、让孩子在学说话中感到快乐

父母要创设一种快乐的语言环境,将语言教学融入游戏中,利用孩子喜欢的食品和玩具来奖赏、诱导他们。当孩子对语言学习发生兴趣时,父母要以高兴、表扬、赞赏、亲热等情绪和行为鼓励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这是父母所期望的,以强化孩子语言学习的兴趣。如果父母逼孩子学说话,往往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痛苦,渐渐地失去学说话的兴趣。要知道,感受快乐是学说话的首要条件。

二、调节和控制语言教学情境

父母经常抱怨,自己已经尽心尽责,可孩子学说话时还是分心、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好好学。实际上,小年龄孩子不会自觉自愿地配合父母学习语言,关键还是父母的教学方法不妥。例如,父母没有经常变换游戏方法,没有突出所教的单词,没有对表现良好的孩子及时奖赏,没有根据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施教等。所以对父母来说,教语言是一种挑战。父母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语言教学的情境,从简单的字、词开始施教,并且不时地运用各种玩具和游戏教孩子说话,让孩子获得成功,成功之后及时奖赏孩子,只有这样,教学才有成效。

三、采用“听力轰炸”的方式

所谓“听力轰炸”,就是指抓住关键字或词,父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灌输给孩子。在千百次听觉刺激下,让孩子加深理解,将该声音变成有意义的信号——把字或词与所指的事物建立联系,印刻在脑海里。一旦“时机成熟”,孩子会发出令父母惊喜的声音。

在“听力轰炸”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要用同样的字或词施教,否则,容易造成词语混乱。“听力轰炸”应在孩子情绪欢快时进行,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听力轰炸”要 达到一定的“轰炸”量,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设定轰炸目标(即适合孩子语言水平的字或词),然后频繁地轰炸。

四、突出重点的语言刺激

父母教孩子说话时,要突出“关键字”或“关键词”,而且让这个词语尽可能地出现在每一句句子中,充分利用孩子的眼、耳、手、鼻和嘴进行学习。例如,教孩子学说“车子”时,最好让孩子看着玩具车,小手摸弄小车子,并且在每一句话中都用上“车子” 两个字,可以说 “车子是绿色的,车子有4个小轮子,车子开了,宝宝坐在车子里……”在教学中,句子越短越好,要重点突出,便于孩子加深理解和记忆。

五、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初中考场作文夺高分三大诀窍 篇4

作文成绩的优劣关系到语文学科成绩的高低,考生要想夺取中考语文高分,必须首先夺取作文高分。那么如何夺取中考作文高分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考场作文构思要巧妙

构思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是重要的一环。构思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选择题材,安排人物、情节;酝酿、提炼主题(或中心);确定艺术表现形式,如结构安排、表达方式和作品体裁等。

构思巧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章的开头要吸引人。好文章的开头有:设置悬念式开头;倒叙式开头;情景描写式开头;点题式开头;议论抒情式开头;引名人名言或哲理性的话开头等。

第二,情节安排要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因此,叙事要有点“波澜”,不能平铺直叙。

第三,表达方式要灵活多变,忌单一重复。

第四,点题要巧妙。历年中考作文中,因构思巧妙脱颖而出的佳作不少。例如:1998年的考题《我的欢乐》,有一名考生运用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幻想成一只“和平鸽”,“要作一次旅行,从我的家乡——台湾,一直飞到祖国的心脏”,文中以一只“和平鸽”的行踪为线索,展现了沿途在香港、上海、长江三峡工程、长城以及北京等地上空俯瞰到的一幅幅壮丽的景象,表达了“祖国统一、繁荣富强,是我最大的欢乐”这一主旨,写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这就摆脱了初中生身份的局限,摆脱了时空的束缚,超越了“小我”,进而写出了“大我”——中华民族的欢乐。真是构思新颖,不落窠臼。又如2001年的考题《有家真好》,有一名考生通篇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台湾比作从内战结束后离开祖**亲的孩子——“我”,模拟游子的口吻准确而传神地演绎了台湾同胞的真切感受,在“有家真好”的题目下表达了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重大主题,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再如2006年,有一名考生叙写《我们的名字叫“花样”上海人》,作者选取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例,描述了“花样”上海人“有春花的热情,有夏花的爱心,有秋花的收获,有冬花的坚韧”等个性特征。全文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令季节为序,以春日的红杏、夏日的荷花、秋天的硕果和冬日的腊梅为喻,并配以鲜明的富有时令季节特征的四句古诗文名句,作为四个部分的小标题,凸显上海人的“花样”性格,构思十分巧妙。

总之,好文章的构思往往是巧妙的,新奇独特而不落俗套。

二、考场作文写人要鲜明

回顾历年中考作文题,涉及叙事写人的作文题如《同桌》、《我和×× 》、《我》、《母爱》要夺取此类作文的高分,写出来的人物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忌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有的学生写起人来,总是喜欢用“目光炯炯有神,迈着矫健的步伐”之类的词句,千篇一律,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令人望而生厌。相反,有的学生由于平日里仔细观察身边人物的言行举止,因而无论是写“父爱”、“母爱”或是写“师爱”,写出来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令人久久难忘。请看下面的三个片段:

从我看见文学社老师的第一眼起,就觉得:这个老头,不简单!

是不简单。不然怎么会退休十年了还坐在这里气定神闲地给我们上课呢!不然怎么会在各种大小报刊上都能翻到他的大作呢!不然怎么会把一个个对文学还懵懵懂懂的学生,不出一二年,就调教得玩起文字来有模有样了!对,他就是一个不简单的良师。

他的头上顶着几片雪花,他的鼻梁上戴着一副眼镜,他的手上布满了蛛网,他的肚子里装满了墨水。他闪亮在眼镜后的小眼能鉴定一篇文章的好坏,也似乎能看透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他那张嘴总能吐出我们意料不到或者前所未闻的知识和信息,也似乎能迸出我们未来的写作前景。他那双手可以修改出一篇篇佳作,也似乎可以充实一个人的涵养。他,真的不简单!(这三段文字节选自《良师》)

这三段文字节选自某生写的《良师》。作者通过四个“不简单”,由外而内地介绍了文学社指导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良师”的形象已初露端倪。

三、考场作文语言要流畅

具体讲,语言流畅,是指文章的语言表达流利,语句通畅。好文章的语言应该是流畅的,而不是疙里疙瘩的;表述应该是简洁明白的,而不是罗里啰嗦的;词汇应该是丰富的,而不是贫乏的;用语应该是准确的,而不是词不达意的;语意应该是通畅连贯的,而不是前言不搭后语的;比喻应该是新奇、贴切、形象的,而不是平淡、庸俗、抽象的;描写应该是具体的、细腻的、生动形象的,而不是笼统的、粗糙的、枯燥乏味的;读起来应该是琅琅上口的,而不是佶屈聱牙的。

初中历史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分析 篇5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 主体,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标导 学模式以 落实课时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活动建构为教学形态,以当堂达标为主要目标,以制定教学计划、展示教学目标、依据要点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检验教学成果为基本元素,以设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终结性评价为基本步骤。

一、设计教学目标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初始环节是 目标导学。教 学目标的设计有三个功能:第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回顾旧知识、观看影像资料等方法,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容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具有引导作用。第三,明确的课时目标具有测量性,可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从而更积极地进行学习探究。

以《科举制的创立》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科举制产生和正式确立的时间;明确科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科举制的影响等。笔者在教授这篇课文前先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隋唐之前各朝各代考试的情境通过影像资料展示出来。观看影像资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对后世选官和考试制度改革的好奇,从而激发其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对影像资料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观察,使其明白过去的选官多是任人唯亲,国家很难将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官员的选择逐渐为世家大族所掌握。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活动构建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 活动构建。即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了解新知识的主要内容,然后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这过程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很好地使教师的指导作用得以发挥。

以《西方文明之源》为例,笔者根据课文内容设定了三个课时目标:(1)雅典民主的建立需要经过多少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古罗马的 政体以及 罗马法的发展过程是什么。(3)东西方文明有何不同之处。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或者兴趣对其进行分组,组里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小组目标。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分享精神。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其学习能力,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学习,补充自己知识点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的第三个课时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将以前学习过的中国古代文明与新知识相结合来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总结出东西方 文化发展 的特点,锻炼其历 史思维能力。

三、检测学习结果是否达标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的最后环节就是在教学活动 结束后,教师检查课时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也是目标导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来设计相关的检测题目,题型应丰富多样,内容应涵盖教学目标,还要在其难度和题量上保障检查的可信度与有效度。在课堂上,教师应督促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检测,然后及时进行批改,根据所发现的问题调整教学,再进行具有针对性地点评,从而使课堂教学目标得以进一步实现。

检测题目应根据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等进行编 写,因为是课堂测试,所以题型应以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以《鸦片战争》为例,由于学生常常会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附属条约以及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混淆,所以这份试题围绕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和内容以及鸦片战争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意义展开。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笔者将事先编写好的试题发放给学生,并规定答题时间为五分钟,然后要求学生互评从而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教师应及时从课堂测试中掌握学生的学习结果并给予适当的辅导,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

初中学历史的诀窍 篇6

关键词:设疑导学;问题设计;核心内容;启发性

设疑导学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融洽。

设疑导学法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大环节: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具有导学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新的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教师运用引导、诱导、疏导、开导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在这四大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创设出具有导学价值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内容和内容的核心

设计一节课时,先要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这就是“干”,从主要问题中细化出来的每个问题即为“支”。通过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添枝加叶,就会使一节课的内容有血有肉,学生也会得到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脉络。比如,对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专题复习中,各朝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是核心内容,内容的核心是“开放促进发展,封闭导致落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材料一:鉴真、玄奘像。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思想观念?“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他们导致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通过这样一组逐渐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理解认识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抓住了本专题的核心内容和内容的核心,使学生从中发现历史的规律,达到“论从史出,以史为鉴”。

二、问题设计应具启发性,要大气,忌琐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问题要体现任务驱动型,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启动化”地思考。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就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把握好“度”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既要基于教材,更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问题设计太易,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问题设计太难,又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受挫,丧失思考、探索的信心。

四、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升华

学习历史,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到可以吸纳的经验教训,发现历史的规律。每学习一课或一单元后,针对主要内容所提的中心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方法和思想的点拨,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对相似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提问:

例A.美、英、俄、日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前夕分别面临的严重问题是什么,并说明它们分别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B.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解決的?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D.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E.比较美国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中期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

通过比较,让学生对相似历史问题的理解更准确。另外,多设计总结性的、小结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各类型的历史知识能比较对比,加深理解。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培养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设疑、释疑、解惑,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

浅谈历史教师的才、学、识 篇7

一、史才包括动口才能和动笔才能, 即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 良好的语言素质将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 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 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书面表达能力, 确切地说, 应为教学研究能力, 它以探索教学规律、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我们的历史教师真正拿起笔来从事一些专业写作者的人数极少, 只要我们自己做有心人, 在搞好历史教学的同时, 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是完全能做到的。

二、史学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

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 同时, 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 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 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

三、史识指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

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起码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 并能够以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同样, 历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离不开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许多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 课堂教学往往是言者滔滔, 听者瞠目, 虽满腹才华, 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 就像登山向导只顾自己健步如飞, 不注意所带领的队伍, 结果难以起到引路作用一样。

我们许多历史教师错误地认为熟悉教材就是一切, 而忽视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 因而在备课时只片面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难度, 遍及典籍。深入钻研教材固然应当, 但如果不讲究教学方式研究, 再好的教学内容, 也不能变成学生的知识财富, 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品头论足”学历史 篇8

一、努力抓好课堂评价, 激发学生活跃思维

在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科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的重视程度, 学生对于满分只有60的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较语文、数学、英语3门学科就差远了, 更谈不上课后巩固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 向课堂要效益;重视课堂教学评价, 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评价要因生而异, 把握好评价尺度、突出激励性;同时课堂评价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拨动学生的心弦。7至9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确立, 往往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 如果从教师的态度中获得肯定的信息, 就会产生愉快的体验, 从而增强对自己的信心。教师给学生的正面暗示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 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情感和个性的成长。一次上历史课时我让一位很内向的同学来回答问题, 他回答出来了。我说:“你回答得很正确!嘴一张, 智慧就来了;嘴一闭, 思想就没了, 继续努力哟。”从此这个内向的同学上历史课坐得更直了, 敢于注视老师了, 举手的次数也多了。这些告诉我他变了, 变得自信开朗了, 通过这件小事, 让我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 鼓励他们不断进取。老师的一句肯定的话、无言的注视、一个手势、一个微笑, 甚至拍拍走神学生的肩膀, 看似简单的语言和动作, 但它所传递的信息却是丰富的, 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并化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着力抓好书面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书面评价就是避免面谈时的尴尬最好的方式, 是教学过程和谐融洽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教师是书面评价的主体, 在评价中不能一味关注学生对了多少, 得了多少分, 更要关注学生做题的态度是否认真, 书写是否工整, 是否掌握了答题技巧, 答题习惯是否规范。针对这些现象, 要恰到好处地撰写评价语言。教师对学生别具一格的见解, 给予肯定的评价“你的认识很深刻, 审题很仔细。”使学生在受到肯定和赞扬的同时, 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这样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对于书写不认真的同学也要给予评价,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尊重我, 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 没有让我在别人面前丢面子, 从而内心感激老师而努力改进自己的学习现状。书面评价不仅输出知识信息, 还输出情感信息, 它是无声的教育, 对心理不产生压力, 不强迫学生接受, 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积极的、主动的、潜移默化的,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全力抓好教师自评, 营造师生和谐共进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如果没有课后教师的自评和互评, 那就不是完整的教学, 更不会有持续不断的提高。一堂课上完, 教师应自评,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没有?这堂课让学生知道了什么?这样讲学生懂不懂?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同学的反映说明这个地方讲得不透彻, 那应怎么讲?对做小动作的同学的批评是不是重了?该不该让他来办公室和老师谈谈?教师在思索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矫正的过程, 及时吸取经验教训, 进而调整教学策略。长时间下来不仅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还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讲: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教师互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学校开设的公开课、教研活动就为教师互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听课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为上课教师提供了更多改进教学、全面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意识到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的益处。

四、倾力抓好学生互评, 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原来在讲评试卷时, 我习惯采用“老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方式,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领导指导我们说:“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上课时学生会的一定让学生来处理, 不要全都包揽。”后来我采纳了领导的建议———“学生互评”来分析试卷。以同桌为单位, 互相针对对方的错题, 进行分析讲解, 或者共同探讨;评析时间20分钟。让他们有紧迫感, 促使其积极思考、提高效率;在学生“互评”之后, 再向全班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通过学生互评, 我发现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 这样更直接, 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 自己也对问题加深了认识, 从而提高自己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减轻了老师的劳动量,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通过各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 恰当使用评价功能, 发挥评价作用, 对于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初中学历史的诀窍 篇9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正如大师所言, 要提高教学艺术, 使学生事半功倍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问题, 合作探究, 整合资源, 生成知识, 让课堂滋长起来。下面, 我以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实例来谈谈我是如何细心呵护滋长的课堂的。

第一, 创设情景。

我在教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为突破“火烧圆明园”这一重点子目, 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圆明园的胜境, 战争破坏和历史残存之后,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体验当时的历史情景,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情感, 深入的感悟历史, 理性的分析历史。我设计了一个情景问题:“假如你是导游,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 你将如何向你的游客介绍圆明园?”引导学生仿佛真的带着一群游客置身于圆明园遗址中, 睹物思人、触景省事。

第二, 合作探究。

我给学生2分钟的讨论准备时间,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 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时间一到, 我让同学们发言, 有同学说:“游客朋友们, 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圆明园遗址, 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留下的。”再抽, 也和这个回答大致相同。可见刚才的讨论深度不够, 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我知道必须给同学们一些点拔和引导才行。

第三, 巧设台阶。

于是, 我给同学搭台阶, “同学们, 你们可以用"圆明园曾经……后来……今天……"的句式来组织介绍, 我再给你们1分钟时间准备”。同学们马上投入到讨论准备中了, 1分钟后, 我再次请同学们作为导游发言, 并针对同学们刚才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情况, 我提出, 发言后, 由其他组进行点评。

第四, 用心呵护。

这个介绍已经比较完整了, 可我感觉这个介绍既多了点什么, 也还差点什么, 但我没有马上亲自点评, 而是让其他同学来点评黄建杰同学发言好的地方和还需修正的地方。陈洋同学说:“他的介绍好在介绍了圆明园被焚毁的过程, 让人们清晰的知道圆明园的历史, 需修正的是前面说得太罗嗦了。”刘东南同学说:“他的介绍好在介绍了圆明园曾经的艺术成就, 和今天的残迹对比, 让人们增添对英法侵略者的暴行的憎恶。”张未说:“我觉得圆明园的介绍还应指出今天对我们起警醒作用, 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匆忘国耻, 奋发图强。”我知道, 课堂正在向我所期望的效果靠近, 课堂已经在我的细心引导下滋长起来。但我还需趁热打铁, 得让学生整合这些生长的资源, 生成知识。

“哇, 说得真好。”我乘机启发:“针对刚才同学们的点评, 大家再来向游客介绍一下圆明园。”王月介绍道:“圆明园在清朝历经150多年建成, 是中西合璧的大型园林艺术, 号称万园之园, 珍藏了大量艺术精品, 号称东方博物馆。后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抢劫破坏并烧毁。今天, 我们所看到的仅是圆明园的遗址, 他仿佛在向我们无声的倾诉着侵略者的罪恶, 也警醒我们匆忘国耻, 牢记教训。”话音刚落, 全班发出整齐的掌声。从掌声中, 我看出了同学们由衷的欣赏, 看出了同学们对历史的真理解, 看出了同学们的真参与, 悟出了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上一篇:财务和税务的关系下一篇:王昭君,王昭君无名氏,王昭君的意思,王昭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