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2024-09-16

直销中的伦理问题(精选8篇)

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篇1

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一.定义

直销:一种透过人员接触(销售员对购买者),不在固定商业地点,主要在家里进行的消费性产品或服务的配销方式。

我们常见的真正具有直销意义的销售方式有如下一些:

1、门店服务,例如理发店,理发师直接为顾客服务。

2、前厅后厨,例如饭店,从厨房到餐厅饭店把饭菜及服务直接提供给消费者。

3、前店后厂,例如裁缝店,从缝纫间到柜台裁缝师傅直接把服装提供给消费者。

4、委托加工,例如发电机组,工厂按要求生产并直接提供给电站。

5、特种工业,例如军工厂直接把产品销售给军队等等。

“直销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简化、消灭中间商,来降低产品的流通成本并满足顾客利益最大化需求。在非直销模式中,有两支销售队伍,即制造商到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到顾客。在国内,直销是这样定义的:制造商在向公众进行一定诉求的基础上,直接与目标客户沟通,以达到实践消费的营销活动。直销有3方面的要素:一是公众消费意识的支持;二是一对一关系的建立与形成;三是现场展示与焦点促销。由于直销直接面对客户,减少了仓储面积并杜绝了呆账,没有经销商和相应的库存带来的额外成本,因而可以保障公司及客户利益,加快成长步伐。公司要进行直销,首先必须透彻研究顾客需求,而不是竞争对手,通过细分市场和提供异质化产品来切入市场。其次要增加直销的触角,与顾客保持互动,如网上直销,电子商务,DIY定单接纳,电话直销等。再次要有科学管理直销团队的方法,确保销售团队高效运转。

二.分类 第一类狭义直销

所谓狭义直销就是产品生产商、制造商、进口商通过直销商(兼消费者)以面对面的方式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含单层直销和多层直销。

单层直销有20%的直销公司使用。多层直销则有80%的直销公司在使用。单层次直销即介绍提成模式,例如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经纪人都是无工资的,靠自己人际关系销售产品并获得提成,但开发的顾客没有成为销售人员,没形成层级结构,因此这是合法的

多层直销是根据公司的奖励制度,直销商(兼消费者)除了将公司的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消费者之外,还可以吸收、辅导、培训消费者成为他的下级直销商,他则成为上线直销商,上级直销商可以根据下级直销商的人数、代数、业绩晋升阶级,并获得不同比例的奖金。(解释:直销员开发出的顾客又能成为销售人员,组成了一个层次网络,从而实现团队计酬)

第二类直复营销

直复营销,这种模式也叫直效营销,产品生产商、制造商、进口商通过媒体(邮寄DM、电视购物频道、因特网)将产品或者咨询传递给消费者。直复营销中的“直”,是指不通过分销商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复”字是指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交互,顾客对企业营销努力有一个明确的回复(买与不买),企业对可统计到的明确的回复数据,由此对以往的营销效果作出评价。

三.优点(1)弹性

(2)信息的品质和数量(3)长期关系(4)经济性

四.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1.侵犯隐私权

由于直接营销者需要拥有其目标消费者资料,以便采用相应的媒介手段,很多机构就会利用为消费者服务的机会搜集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并出卖给需要的公司,从而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案例一: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张某连续不断地接到大量的陌生电话和短信,被询问是否为A公司负责人,如何进行业务合作等。张某每次均耐心解释,告知对方本人非此公司人员,但经常遭到莫名其妙的辱骂。而后,张某被迫偶尔关机以尽量减少骚扰,但工作、生活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此后,张某经过多方打听,方知由B公司经营的网站上,“商家详情”栏目中,载有A公司的相关业务推广信息,张某手机号码被作为该公司业务联系的手机号码予以发布。号码被公布一年多。张某认为,A公司未经同意,擅自在互联网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B公司未经认真审核电话号码真伪、未尽相应审查义务,致自己手机号码在互联网上传播,严重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二个公司的侵权行为,不仅造成通讯费用等经济损失,更导致张某精神受到严重伤害。张某遂对网页进行了公证。此后要求A公司删除信息,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但A公司仅仅删除了信息,其他请求不予理睬。

后,张某委托笔者(北京·张春辉律师)代理此案,向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出以下诉讼请求:判令二公司在互联网网页中删除手机号码,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张某经济损失X元、公证费X元、精神损害抚慰金X元等。

案件结果: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公民享有隐私权,侵害公民隐私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A公司刊登在B公司网站上的介绍信息中,将张某的私人电话号码作为该公司的业务联系电话进行公开发布,使得张某的私人电话号码为不特定的大众所知晓,该行为侵犯了张某的隐私权,A公司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对张某要求B公司承担损害赔偿的请求,因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B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存在共同侵权或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而导致张某损失扩大的情形,张某的该项请求难以支持。该法院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十五条、第三十六条之规定,依法判决A公司赔偿张某的公证费、经济损失等。

案例二:

北京的一女士在医院住院产下一子后,就频频接到推销母婴用品的电话和邮寄的产品宣传册。她从一名一直上门送货的推销员口中得知,这些商家是在医院产科“花钱”买到产妇们的相关资料的,一名产妇的资料“售价”2元。产妇的身体状况、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详细 资料,对商家来说是一种市场信息,意味着一大批现实顾客与潜在顾客。谁拥有产妇的基本资料?除了产妇个人、家人外,就是医院。北京的这些医院仿佛很知道自己掌握信息的含金量,也懂得薄利多销的营销法则,于是,他们把产妇资料“打包”渔利。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上,任何购销行为,仅有供需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是不够的,买卖双方还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底线。医院此举不仅违反了行业规则,还侵犯了个人隐私权。安女士有权要求索赔。兴安《新京报》

2.激怒

很多人对没完没了的垃圾邮件感到厌烦,这包括邮局邮寄来的各种广告资源,也包括互联网时代的电子邮件。由于发送电子邮件的成本非常低廉,有些公司就毫无选择地发送电子邮件,造成互联网上垃圾邮件泛滥,从而给广大消费者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和烦恼,但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对所有的邮件都感到烦恼,有些消费者乐于收到相关的商业信息,并且这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营销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所以,直销商要尽可能地针对愿意接受其广告信息的潜在客户发送信息。

消费者还有可能在非常不愿意受到打扰的时候接到电话访问,或者接待来访的推销人员。

3.欺诈

直销是直接把商品和服务送达消费者的输送和流通渠道,很多时候因产品性能决定需要面对面进行,由一名独立销售人员讲解和亲身演示。大多数直销公司都采用独立的直销商。但是独立的直销商并不是公司的员工,公司较难对他们提出要求和进行监管。而且由于员工或直销商的收入与其销售业绩是高度相关的,一些销售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讲解和演示产品时,会故意回避产品的缺点,夸大产品的功效,作出无法实现的口头承诺等。

汽车交易欺诈案例:

一、低价诱惑

有些二级经销商从一级经销商提车,同其他的二级经销商相比,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价格优势,但为了卖车,报出一个“超低价格”,这样,消费者到店后,不是借口该车无货并推荐其他车型,就是以其他欺骗的手段来谋取暴利。案例1 2005-2006年间,北京某二级店凭借其“团购直降1万元”的广告诱惑,吸引消费者到该公司交付全款购买各类小轿车。但经销店却长期既不能交车也不能退款。众多购车人多次聚集在该公司门外要求解决。二.所谓“一条龙”服务

所谓“一条龙”服务,就是经销商帮你代办上牌、保险、缴费等一条龙服务,免去自己排队的烦恼。由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二级经销商不惜大幅度降低车价,消费者如要享受这些优惠,则必须在经销商那儿接受“一条龙服务”。其实就是所谓的 堤内损失堤外补”。

案例2 马先生近日看上一款新车,厂家指导价为3.58万元,马先生咨询了好几家店均无优惠,可有一家店却声称优惠1800元。马先生特地到店里去了解,才知道优惠是单车价格,可需消费者在店里办理一条龙服务,全套价格为4.4万元。而按照正常手续购买,以中保全险的价格来计算,本车全部费用超不过4.2万元。三.贷款购车

在国外,分期付款买车的方式比较流行,但在中国,超前消费的方式还没有被国人接受,分期买车的人较少,而且对贷款的程序不是很了解。一些二级经销商就利用这种情况,从中骗取本不属于消费者承担的费用。案例3 王女士以5年期贷款方式购得一辆标价为39900元的某品牌小轿车。办购车手续时,经销商告知交齐20%首付款后只需贷款32000元,并让王女士在空白合同上签了字。几天后,王女士接到信贷合同书时却发现不但贷款多了5000多元,首付款、车险等各种附加费用、贷款及管理费相加后的总额竟比标价车款多了13000元。4.不公平

直销中的不公平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由于采用直销的方式,很多消费者失去获得相关产品信息的机会。第二,直销商利用所掌握的消费者的资料,对消费者实行区别待遇。案例:

2006年11月,从各大IT网站获悉,联想在美发起了的假日促销活动,其美国网站信息显示ThinkPad(以下简称TP)四个系列主力机型均有削价。其中TP R60价格由640美元降至565美元(约合4434元人民币),创下新低。2006年年中,联想已经在美两次发动了TP大规模降价,最高降幅分别达33%和42%。这则消息一经在国内报道,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人都很奇怪联想在美国和中国的销售策略是否颠倒了,更多的是愤慨联想的这种行为。

5.传销

(1)定义: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2)传销的本质

人普遍会选择从事一项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作为谋生的方式,销售是一门工作,也是一种技能,需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获得经验的过程来完善的。销售的对象以客户为主。

传销销售对象则以自己为主,自己购买公司的产品,并把这种销售方式推广给下线,下线其实就主要以自己亲朋好友为发展对象,这种销售模式是损害销售员利益的,它不会给下线销售员带来任何报酬,相反还造成了损失,并且在销售给自己的过程中是学不到任何销售技术经验的,只有把产品推销给他人才需要技巧。所以这种方式根本不是一种正常的工作,而是一种害人害己、为少数顶级上线谋取暴利的骗术。

传销的内部管理是准军事化的管理,已经实现高度组织化暴力化,传销人员暴力抗法或聚众冲击国家机关,山西、北京等地相继发生了传销人员冲击公安机关。传销与直销的实质区别是:直销是属于商业活动,属于营销范畴,而传销是金融活动,是诈骗。传销实际上也从以往的商业行为转变为金融活动,以诈骗钱财为目的。

(3)传销的特征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安部、人民银行《关于严厉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非法经营活动的意见》的规定,传销或变相传销行为的特征主要有:(一)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组织网络从事无店铺经营活动,参加者之间上线从下线的营销业绩中提取报酬的;(二)参加者通过交纳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含服务,下同)等变相交纳入门费的方式,取得加入、介绍或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并以此获取回报;(三)先参加者从发展的下线成员所交纳费用中获取收益,且收益数额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决定的;(四)组织者的收益主要来自参加者交纳的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的费用的;(五)组织者利用后参加者所交付的部分费用支付先参加者的报酬维持运作的;(六)其他通过发展人员、组织网络或以高额回报为诱饵招揽人员从事变相传销活动的。

(4)传销的主要危害 传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危害:

1)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传销涉及地区广、人员多、资金大,有的还伴有非法集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等大量违法行为,诱骗了大量社会人力资源,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2)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传销违法活动具有很强的继发性,由此引发了大量刑事案件以及扰乱社会治安秩序案件。据统计,2006年,全国由传销引发的杀人、抢劫等暴力刑事案件100多起,其他治安案件660多起。同时,因传销引起的夫妻反目、父子相向,甚至家破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给不少家庭造成巨大伤害,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3)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被骗参与传销者多为城市退休、下岗或无业人员、农民等,在校学生、少数民族群众等被骗参与传销的情况也日益突出。传销组织者对参与人员反复“洗脑”,进行精神控制,唆使参与人员阻挠、对抗执法部门,围攻、打伤工商、公安执法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抗性日益加剧,而且不断引发群体性事件。传销不但极大损害群众利益,还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传销自身特点决定其极易给社会稳定造成隐患。由于传销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传销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交易上的隐蔽性和传销人员的无序流动与分散性、交易对象的不确定性等,很容易给社会稳定造成隐患。案例:

1040阳光工程传销案例

6月1日14时许,由石家庄市公安局裕华分局牵头,工商、相关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全力配合,共计出动车辆100余辆,组织公安、工商、治保人员共计600余人,清查住宅150余户,查获非法传销人员143人,打掉非法传销窝点50余个,收缴非法传销资料数百份,扣押手机、相机、手提电脑等涉案物品百余件以及银行卡近百张。经审查,对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传销头目、骨干分子等14人依法予以刑事拘留,对其他涉嫌非法传销的百余人进行了教育遣返,同时对涉及的租赁户进行了训诫警告。

“1040阳光工程”传销团伙隐藏多小区内

石家庄裕华公安分局等多部门经过调查取证发现在裕华区大马庄园、藏龙福地等多处藏匿一个“1040阳光工程”的传销违法犯罪团伙,涉及违法犯罪嫌疑人百余名,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和人民财产安全。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对该违法犯罪团伙实施专项行动。

按照专项行动的安排部署,裕华公安分局迅速对辖区内从事传销人员住所组织拉网式摸底排查,收集证据,锁定头目,为抓头目、打团伙、端窝点打下基础。裕华分局还深入辖区旅馆酒店,对长住人员进行核查,对疑似传销人员进行锁定。通过前期大量明察暗访,深入调查了该团伙的组织形式及活动规律,历经近两个月细致工作,最终摸清了该传销组织在辖区内的基本情况。

通过近半年的调查,裕华区相关部门决定于6月1日收网,一举打掉“1040阳光工程”的传销违法犯罪团伙。

6月1日下午,记者闻讯赶到行动小组的其中一组,东环派出所和裕华工商局执法人员所组成的执法小组,据抓捕小组成员介绍,他们将跟随抓捕小组前往一个小区进行抓捕,但是现在还不能说是哪个小区,甚至连抓捕时间都不知道,要听从指挥部的统一安排。

1、传销人员开门迎客热情招待

6月1日下午2时30分许,终于等到了抓捕行动的命令,记者跟随裕华分局东环派出所来到位于东岗路上的大马庄园小区,警方介绍,在小区2单元的8楼有一窝点,办案民警与工商局工作人员一部分人去8楼入户,另一部分人防止有人逃跑在楼下蹲守。“送快递的,请开一下门,有你们的快递。”警方佯装快递员敲门,但是很久屋内没有人回应,因警方确认屋内有人,继续敲门,“我们没有快递,你找错门了。”屋内有一名男子回应着。但是警方不应答继续敲门,紧接着门打开了。记者看到屋内干净整洁,有两男两女同住,是一个三室两厅的单元房,屋内电视、冰箱、家具等设施齐全。先是一名中年男子的出现,表示屋内一共住着5个人,其中一人出去办事未归,现在只有4个人在,都正在午休。

不一会儿,从卧室内走出来两女一男。警方出示搜查证准备搜查,此时两名女子不慌不忙地笑着说道:“这大热天的,你们先喝点水,我给你们倒水。”两名女子说着便拿出很多水杯,给办案人员倒水。随后办案人员开始在房间内搜查。

东环派出所民警表示,这些传销人员之所以开门那么晚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来不及销毁的笔记等物品他们在这几分钟之内都藏了起来。果不其然,经验丰富的民警没几分钟就在房间的各个角落找到了他们平时的笔记,以及一些传销所用书籍。

2、在校大学生在传销组织“实习”

在房间内有一名年纪不大的女孩,虽然她正在热情地为进门的警察倒水,寒暄,但是仍然掩盖不住她表现出的紧张。通过警方询问得知,女孩刚刚21岁,姓祝,是山东济宁人,在山东某大学上大三,这两个月是来石家庄实习的。

当记者试问小祝从事的工作是否是传销时,小祝惊讶地说道:“传销?怎么会是传销,我们做的是国家扶持的项目,怎么会是传销?”直到被警方带走,小祝仍然不相信她所在的群体竟然是一个传销组织。

3、辞职教师传销两年进入管理层

裕华公安分局与裕华工商局在辖区一个未建成的学校内成立了临时指挥部,对抓获的传销人员进行临时审讯、登记。在一个临时审讯房间内,记者看到一名年轻女子,这名女子姓朱,吉林省人,朱某5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后顺利地在吉林某市当上了一名教师,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过着稳定的生活。就在两年前的一天,她的亲妹妹打来了电话,妹妹告诉朱某,“姐姐我现在在石家庄做生意,钱非常好赚,你就别做什么老师了,来石家庄咱们一起创业,做一番事业以后衣锦还乡,好好孝顺咱爸妈。”朱某有些犹豫地请假来石家庄见妹妹。

朱某通过半个月的“学习”,终于决定将工作辞去,带上自己的所有家当来石家庄创业。朱某在创业的同时,认识了和她自己有同样“梦想”的人,两人结婚,并且生了孩子,为了事业发展的顺利,朱某的婆婆也来到他们身边给他们照顾孩子,孩子现在4个月大。朱某告诉记者,很多人加入组织都是交3800元,也有的交36800元,因为自己的起点高,并且业务突出,已经成了主管层,不用干活就能有收入,但是最近两个月的收入都是零。

直到民警询问朱某时,朱某仍然信誓旦旦地说:“我们这是创业,是一项事业,是国家扶持的项目。”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会被警方找到并且传唤的时候,朱某愣住了,过了很久才回答:“现在通过和你们的交谈,我要静一下,重新考虑这个项目,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揭秘“1040阳光工程”

裕华工商局梁栋副局长对“1040阳光工程”予以揭秘:“1040阳光工程”是新式传销组织,其活动方式明显符合拉人头、交纳会员、发展下线牟取非法利益的特征,被确认为传销活动。这个“全国连锁”的传销组织,从2007年开始,南宁、武汉、合肥、贵阳等地就有这个组织的成员在活动,甚至还建了个官方网站。他们“忽悠”的核心理念就是发展下线,刚加入的成员需要缴纳“会费”,之后就要不断地发展“业务员”,只要“业务员”业绩优良,就能“空手套白狼”,最终赚到1040万元,所谓“1040阳光工程”也因此得名。

这个传销组织与以往不同的是,为了逃避相关部门的打击,他们不像往常一样在一个大房子里开会洗脑,而是由组织出资3-6人群租在小区数十个单元房内,分布与多个小区,房间内的家具、电器、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作息时间和每天的生活制度都非常严格且有规律。为留下新人,他们可谓招数使尽,设立了“开心门”、“邀约”、“拜访”、老总现身说法等制度,加入组织后还要进行15天的行业知识、文化、应对公安打击学习,另外还要拜访所谓行业里的“成功人士”,吸取经验。为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新人来去自愿,还规定了不准借贷、不准乱搞男女关系、不准喝酒的“三不准”纪律。房租、水、电、暖气费、买菜等费用实行AA制,做饭、拖地、刷碗等家务活实行轮流制,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上当受骗。

传销组织的发展对象多为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并且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些失意、失恋、下岗、生活艰难、离异、生意失败者可以优先考虑进入组织。进入组织需要缴纳3800元的资格费,缴纳两份,就可以从E级业务员晋升为D级业务组长,如果缴纳更多便可以晋升为C级业务主任或者B级业务经理。

警示

切勿相信一夜暴富

裕华警方提醒市民,传销之所以能骗人,最主要的是利用了人们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等种种不良心理。“投资3800元一年可变380万!”你信吗?也许你会一笑了之,但被“洗脑”者却深信不疑。致富没错,但是被“洗脑”者相信暴富,以至于像吸食了鸦片烟一样,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燕网综合河北新闻网、燕赵晚报报道)

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篇2

市场竞争是指商品生产经营者即企业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相互争胜的活动。根据竞争对象的不同,市场竞争可分为以下类型:(1)资源竞争。企业经营需要大量资源,企业需要从资源的供应者手中竞争获取所需的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仅包括传统的物质资源,如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原材料,还包括人才、资金、能源等资源;(2)顾客竞争。从狭义上来说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指的就是顾客竞争,对于大多数处于供大于求的市场中的企业来说,争取到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3)信息竞争。信息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而由于信息获取和解释的困难,信息常常是稀缺和不对称的,企业间的信息竞争也愈演愈烈。

二、市场竞争中多发的伦理问题

1、混淆行为。

市场混淆行为是指不正当经营者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利用种种不实手法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作出误导性标示,使其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和服务相混淆,从而造成或者足以造成顾客误认误购的行为。常见的混淆行为包括有假冒仿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所特有的或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等;

2、诋毁行为。

诋毁竞争对手行为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经营主体, 为了达到其各种目的, 故意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或信息, 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使其无法参与正常市场交易活动, 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 从而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行为。诋毁行为的普遍做法又分为故意制造事实和直接捏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两种。

3、虚假宣传行为。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的规定,虚假宣传行为是指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另第五条中规定的“经营者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产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虚假表示行为由于同样对于公众的认知具有误导作用,也可视作虚假宣传。虚假宣传的信息在实践中集中在商品信息和价格信息方面。

4、低价倾销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为排挤竞争对手,故意在一定的细分市场上和一定的时期内,以低于商品成本的价格出售某种商品,以挤垮对手,造成自己长期独占市场的行为。

5、限制竞争行为。

限制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迫使或者诱使分销商或消费者购买其商品,从而将其他经营者公排除在公平地市场竞争之外的行为。常见做法有利用优势地位限制竞争如某些经营者利用其依法具有的独占地位强制用户或消费者购买、对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公关或者通过商业贿赂手段排挤竞争对手等。

三、不道德竞争行为的危害

不道德竞争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危害:首先不道德竞争行为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正当利益,包括经营权实现的障碍、经济利益的损失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其次不道德竞争行为还会侵害消费者的利益,如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不仅会使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受损,有时还会危害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第三,不道德竞争行为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最后,不道德竞争行为还会对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取向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市场竞争的伦理规范

正是由于不道德竞争行为具有以上诸多危害,可谓损人最终亦不能利己,因此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如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99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及199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转的有力保障,对构建和谐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法律监管难度大、成本高而且法律法规一经颁布短时间内不易修改,相比之下道德约束作为一种自发约束,具有灵活机动,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因此我们应该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管并重,并倡导诸如以下的竞争伦理规范:

1、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是竞争伦理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求规则的公平,即市场要为参与竞争的不同企业提供公平的政策、条件和环境,使得这些企业能够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更重要的要保证结果的公平,这里结果的公平不是说相互竞争的企业获得相同的结果,而是指公平的规则要有内部效度,使得优者胜、劣者汰,体现出不同经营效果的差异;

2、诚信戒欺。

诚信戒欺是竞争伦理的灵魂,要求企业一是要对顾客诚信戒欺,向顾客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或服务,二是要求企业对社会包括竞争对手诚信戒欺,比如依法披露有关企业的真实信息等;

3、平等自愿。

平等自愿是竞争伦理的根本原则,即企业可以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根据自身利益作出合理决策。平等自愿要求企业不能以违法或者不道德的方式干涉其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强迫其他企业作出违背自身意志的决策和行为。

4、互惠互利。

互惠互利既是竞争伦理的内在要求,又是竞争伦理的必然结果。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有互惠互利的双赢思维,这样我们会建立更为和谐的市场环境,而和谐的市场环境又会反馈给大家更多的利益。

5、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

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是指在我国长期的市场活动中形成的商业惯例和行为规范,如“生意不成情意在”等,这些商业道德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对于今天也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炳富, 周祖城.企业伦理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2]、倪愫襄.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建设[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载入航天中的伦理问题 篇3

关于航天员之死

上述伦理问题如果是在地球上是不成问题的,在近地轨道上或在月球上也不难解决,但是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就非常棘手。在地球上,人死后的遗体处理来说不外乎两种方式:土葬或火化。航天员如果是在近地轨道上死亡,一般是将遗体运回地球来处理。当然如果有航天员愿意“天葬”,也可将尸体留在太空。如果是在月球上死亡,也是将遗体运回地球来处理,目的是不要“污染”月球环境,因此要想将遗体埋葬在月球上是不可能的。

航天员如果是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死亡,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地球的,不仅因为路途遥远和费用昂贵,而且将尸体长期停放在飞船上或是火星基地上,一来没法保存,二来污染环境,第三还会严重影响其他航天员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将遗体就地“星葬”,不仅污染火星环境,而且严重干扰人类对火星的生命探测,更不可取。因此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将遗体留在太空。

将遗体留在无边无际的太空,在太空中永远的飘来飘去,这似乎很“浪漫”,但有悖传统观念,对航天员的家人也不好交待。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入土为安”,不管怎么说遗体最后还得回到地球上来。看着亲人的遗体,即便是火化后的骨灰,对活着的人在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

航天员是否需立下生前遗嘱、表明生命结束时对后事安排的意见?从上述情况来看,如果航天员立有生前遗嘱,对后事安排有具体意见,航天员死后遗体的处理就不成问题。因此让航天员立个生前遗嘱似乎是明智之举。但是航天员应在什么时候开始考虑遗嘱?对于立遗嘱的时间,法律上没有硬性规定,一般人习惯在生命将尽时考虑这个问题。然而当伤病航天员生命垂危时,思维难免受病痛的影响,考虑问题容易糊涂和失误,甚至无法亲自完成遗嘱的书写和确认,在这种时候让他来提出遗体的处理意见,未必明智。万一他坚持一定要将遗体运回地球上来处理,怎么办?是执行遗嘱还是不执行遗嘱?另外,如果在航天员刚一负伤或生病时就让他立遗嘱,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必死无疑?这对他精神上是不是一个沉重打击?而且对其他航天员又会造成什么影响?如果是在航天员登上火星飞船前让他们立下遗嘱,虽然航天员未必都迷信,但有谁会愿意在临行前写下这种不吉利的文字?

对于生命垂危的火星航天员是否还应继续给他吸氧?处理这个问题的棘手之处在于火星飞船或火星基地上氧气供应有限,这是一种有限而宝贵的资源,如果继续给生命垂危的航天员吸氧,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影响对其他伤病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威胁到其他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但如果不等病人自然死亡就撤下呼吸机,相当于是在执行安乐死。在没有本人或亲属同意的情况下,怎能给一个生命垂危的航天员执行安乐死?退一步说,就是要给这位航天员执行安乐死,应选在什么时候?也就是说,是早一些执行好还是晚一点执行好?如果执行早了,节约了氧气和其他医疗资源,但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如果执行晚了,“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但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这是一种两难选择。

至于航宇局如何在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与火星任务成功之间作出选择,更为棘手。这种情况可以举一个宇宙辐射的例子。假设火星飞船在飞往火星的途中,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突然从太空环境观测站得到信息,说是太阳表面黑子活动强烈,预计会有大的太阳耀斑喷发,而且这次太阳黑子的活动会持续很长时间,更可怕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耀斑喷发还会越来越强烈。初步计算表明,太阳粒子辐射的强度可能大大超过飞船上防辐射屏蔽的能力,航天员最终可能接受到的辐射剂量是在400雷姆以上,这就是说有一半的航天员可能在返回地球后死于放射病。面对这种情况,主管部门必须作出选择:是终止飞行立即返回地球还是继续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根据目前的估算,人类的火星探测总费用大约在3900亿至5800亿人民币。火星飞船从近地轨道上组装完成然后飞到火星轨道的时间需要258天。1100天以后火星飞船返回地球轨道,与在地球轨道上的再入返回飞行器对接,将航天员接回地球。如果主管部门决定终止飞行,火星飞船立即返回地球,数千亿人民币就付诸东流,但航天员保住了性命;反之,火星探测任务得以完成,不过航天员就可能命丧黄泉。如果您是这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您将怎样决策?

关于太空中的性

1989年国外媒体流传着一份美国航宇局编号为12-571—3570号的内部文件。这份文件是美国航宇局在航天飞机执行STS一75任务飞行期间让航天员进行的性实验的总结报告的一个摘要。

该实验是在航天飞机机首的下层甲板舱内进行,在飞行甲板与下层甲板之间还装有消音设备,以保证实验过程不受干扰。研究人员从各种做爱方式中找出20种在失重条件下可能使用的方式,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再从中筛选出10种。在这10种方式中,有6种是借助机械外力来克服失重的影响,4种是被试者自己想办法解决,两者交替进行。6种借助机械外力的做爱方式主要是使用弹性绑带和充气套筒,弹性绑带是将两个人“绑在一起”,绑的部位分为3种。4种航天员自己设法解决的辅助方式主要是一方用腿、脚或手“钩住”或“抱住”对方,无需借助机械外力而达到固定身体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有6种借助机械外力的和4种航天员自己解决的做爱方式,没有一种是令人满意的。例如使用充气套筒将两个人从膝盖到腰部套起来,并充气施压,听起来似乎理想,但实际并非如此。男航天员反映,套在套筒里面他没法勃起,如果在套筒外勃起,他又没法再回到套筒里面去,十分尴尬。

这份实验报告一经在互联网上公布,立即遭到美国航宇局的否认,认为这是一份伪造的实验报告,完全是对公众的欺骗,因为航宇局从来没有在太空进行过有关性的实验,不仅现在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当间美国航天员在太空有没有这种经历时,无论男女航天员都闭口不谈。

nlc202309021653

相比之下,俄罗斯航天局的态度就开放得多。俄罗斯太空医生说,太空中的性是一个复杂问题,他们在太空进行过动物实验,他们还认为有些人可能将性用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在未来的载人航天中如果有机会让夫妻航天员一同上天当然是件美好的事情,不言而喻他们会在天上过性生活。另外未来的航天飞行可能时间很长,长期的禁欲对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太空中的性实验被美国航宇局否认,但如何对待火星航天员的性爱问题是航宇局必须回答的。如果火星机组成员全由男性或者全由女性组成,都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如果是男女混合编组,这个问题就不可回避。国际伦理学家认为,未来的火星航天员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中年男女,他们要在一个狭小的环境里共同生活三年,发生性关系不可避免。关键是不能怀孕。女航天员在飞往火星的途中或是在火星上怀孕,后果不堪设想。在南极科考队,如果发现有女队员怀孕,就立即遣送回国,但是在火星飞船上没有这种条件,不可能将怀孕的女航天员遣送回地球。因此航宇局不仅应给航天员做爱创造条件,而且还应提供避孕工具。但如果避孕失败,女航天员真的怀孕了,怎么办?这才是个大难题。

如果航天员在太空做出“缺德”事

航天员并非“圣贤”,他们也是凡人,因此也可能会做出一些“缺德”的事情来。

2008年,美国《航空周刊和航天技术》杂志发表一条爆炸性新闻:“航宇局领导让喝醉酒的航天员上天。”文章说,一个独立的专家委员会在对美国航天员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时意外发现,至少有两次,美国航天员曾经在喝醉酒以后还被允许上天。这两名航天员中一名是航天飞机的航天员,他在喝醉酒后仍然被允许驾驶T-38教练机从休斯敦飞往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准备航天飞机的飞行,虽然这次飞行后来因航天飞机故障被推迟;另一名是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到国际空间站去的美国航天员。在上天前太空医生和同机组的其他航天员将这种情况向在场的负责官员作了汇报,但这些官员仍然同意让酒醉的航天员上天。委员会没有公布这两人的名字。委员会的负责人说,事实上曾发生过多起美国航天员上天前饮酒的事件,不过这两个人比较典型。委员会说航天员饮酒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应该由航宇局自己查明,也许这只是个别事件,也许这是一座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无独有偶,2007年2月5日,美国航宇局的一名女航天员被警方逮捕,罪名是绑架未遂、私带枪支和暴力行凶。这名女航天员名字叫莉萨。诺瓦克,原美国海军上校,已婚,3个孩子的母亲。

尽管已婚并有3个孩子,但诺瓦克仍和另一名航天员厄夫莱恩有暧昧关系。在得知厄夫莱恩还和一名美国空军女军官希普曼保持亲密关系后,诺瓦克驱车1500千米,从休斯敦一路追到奥兰多拦截情敌。诺瓦克抵达奥兰多国际机场时,希普曼注意到有人跟踪她,于是赶紧回到车上,锁上车门。诺瓦克拍打车窗,要她打开车门。希普曼将车窗摇下来一点,诺瓦克趁机向车内喷洒化学毒剂。

在诺瓦克被捕时,警方在她的提包中发现金属棍、折叠刀和绳子等。同时警方在诺瓦克的汽车内还发现辣椒水喷剂、霰弹枪子弹、希普曼的家庭住址以及前往希普曼家的路线。理和行为内部评估组对诺瓦克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据太空医生反映,诺瓦克在执行航天飞机飞行任务的前、中、后都没有异常反应,她的健康记录也没有异常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她的上司、同事和朋友都没有想到诺瓦克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听到她被捕的消息他们都感到震惊。他们认为诺瓦克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不爱交际、坦诚、害羞、对人不太热情,但她组织纪律性强。在执行航天飞机飞行任务期间,她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任务很出色。虽然有时跟她相处比较困难,但是她工作能力很强,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诺瓦克的家人还表示,她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母亲,一心一意地照顾3个孩子。诺瓦克和她的丈夫是大学同学,两人在19年前结婚。

在未来的火星飞行中,航天员酗酒是可以防止的,只要不让航天员将酒带到飞船上,但是让伦理学家担心的是,如果在火星旅途中出现第二个莉萨·诺瓦克,航宇局还有何对策?航宇局的心理和行为选拔能否百分之百的阻止像莉萨·诺瓦克这样的人上天?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伦理问题 篇4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伦理问题

宏观经济运行中蕴涵着深刻的伦理规定,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因此,有必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深入考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伦理内涵,阐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应有的`伦理尺度;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伦理目标,探讨这些政策目标确立的伦理依据;研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道德机制,揭示伦理道德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价值和作用.

作 者:罗能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0刊 名:株洲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16(2)分类号:B82-053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 伦理问题 价值选择

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篇5

1 尊重生命

对于护士来说,这一点似乎是我们做好这个职业的基础,应不会存在问题,因为护士就是怀着一颗热爱生命的天使之心救死扶伤的。但是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我们顽固地用高科技的呼吸机、起搏器等强拉硬拽着的生命是否值得尊重呢?热爱生命是否就意味着义无反顾地拒绝死亡呢?这是我们实实在在面临的伦理彷徨。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顾海兵先生指出:“在我们的整个科学及教育的体系中,只有生的教育,而没有死的教育;只有优生学而没有优死学;只有计划生育而不计划死亡;只有人生观而没有人死观;只有生的崇高而没有死的光荣。试想,如果没有死亡,人口数量无限制增长,地球资源被吃光用尽,人类还能生存发展吗?因此,死亡的不可避免是人类延续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死亡是伟大的。”所以,完整的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可见,发展临终关怀,对护士传统的思维定式有一个强大的冲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对临终病人家属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帮助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2 关注护理而非治疗

护士作为医务人员的一分子,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一直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突然间出现“关注护理而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而现今的医院又缺乏临床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无能为力的困难时,投助无门。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加深对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全心身护理上。

3 注重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基本要素, 对生命质量进行医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出,无疑反映了护理模式的转变。但遗憾的是,对于生命质量,不同的健康保健人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定义。而临终关怀又是多学科健康保健人员共同来进行的,所以在工作中往往会产生对病人生命质量各自不同的评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kleinpell(1991)对生命质量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主要特征。但因其涉及到个人的生理、个性、人际关系、社会、心灵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要全面地评判病人的生命质量,护士必须收集除疾病本身以外的大量资料,这将使护士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一个不可能的境地。所以,要使生命质量由理论走向实践,则需要合理地缩小评价范围,使它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同时,另一个难点则是:当生命质量的概念作为规范在临床上运用时,必须有一种合理而有效的工具来测量病人的生命质量,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这一系列的问题,对生命质量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质疑,有待于以后通过科学研究加以解决。再者,对于临终病人,其生命质量相对很低,根据david hume的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根本没有必要把宝贵的资源花费在毫无恢复希望的临终病人身上。在现今医疗保健资源相对不足的形势下,这种伦理观念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4 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

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加速死亡的倾向。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但亦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范畴之内,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

5 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

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古语曰:死者何辜,生者何堪?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强烈过度的哀伤。在中国现今缺乏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丧亲辅导的任务就落到了护士身上。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护士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你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同样无能为力的。由此看来,丧亲抚导的课程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篇6

商务部关于直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商务部关于直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商资函[2011]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

门:

为进一步加强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审核监管职能,经商公安部、工商

总局,现就已经获准从事直销业务的企业(以下简称直销企业)设立

分支机构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直销企业从事直销活动,必须在拟从事直销活动的省、自治区、直销市设立负责该行政区域内直销业务的分支机构。直销企业设立分

支机构,应通过注册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向商务部提出申请。

二、直销企业注册地省级商务部门应征求拟设立分支机构和已设立

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意见,后者分别征求当地同级公

安、工商部门意见。

三、拟设立分支机构和已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

根据《直销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对直销企业的申请事项进行审核,结合当地同级公安、工商部门意见函复注册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

四、注册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当地同级工商、公安部门审核直

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申请事宜,并在报商务部时提出明确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意见报告(格式附后)。

五、商务部收到上报材料并审核无异议后,就直销企业设立分支机

构征求工商总局、公安部意见。如工商总局和公安部无异议,商务部

做出批准决定。

六、直销企业应按照商务部、工商总局《直销企业信息报备、披露

管理办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披露相关信息。省级商务主

管部门应依法加强对直销企业服务网点建设及相应信息报备、披露情

况的监管。

七、本通知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各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遇有

问题,请及时与我部(外资司、市场建设司)联系。

二0一一年三月二日

商务部关于直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审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商资函[2011]9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

门:

为进一步加强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审核监管职能,经商公安部、工商总局,现就已经获准从事直销业务的企业(以下简称直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直销企业从事直销活动,必须在拟从事直销活动的省、自治区、直销市设立负责该行政区域内直销业务的分支机构。直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应通过注册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向商务部提出申请。

二、直销企业注册地省级商务部门应征求拟设立分支机构和已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意见,后者分别征求当地同级公安、工商部门意见。

三、拟设立分支机构和已设立分支机构所在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根据《直销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对直销企业的申请事项进行审核,结合当地同级公安、工商部门意见函复注册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

四、注册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当地同级工商、公安部门审核直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申请事宜,并在报商务部时提出明确审核意见,出具审核意见报告(格式附后)。

五、商务部收到上报材料并审核无异议后,就直销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征求工商总局、公安部意见。如工商总局和公安部无异议,商务部做出批准决定。

六、直销企业应按照商务部、工商总局《直销企业信息报备、披露管理办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披露相关信息。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对直销企业服务网点建设及相应信息报备、披露情况的监管。

七、本通知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各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遇有问题,请及时与我部(外资司、市场建设司)联系。

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伦理问题 篇7

1 职业健康检查与伦理学

职业健康检查指的是医疗卫生机构依照国家相关的规章制度,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的健康检查, 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检查[2], 可分为常规医学检查项目、特殊医学检查项目。常规医学检查项目是指一般健康检查和大多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检查都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 特殊检查项目即为针对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进行除常规医学检查项目以外的其他检查项目。职业健康检查的实施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体、实施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

伦理学关乎人们行为的准则、道德以及其起源、发展、人们对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等。医学伦理学特指将一般性的伦理道德准则应用于解决医疗卫生实践及医学科学发展中人与人、医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医学伦理学属于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而且属于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含六个方面:1医学道德的主体与客体,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伦理学在临床医学领域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3伦理学在生命等高新技术领域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4伦理学在卫生政策方面的体现;5健康伦理学;6医学伦理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问题。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自主、有益、尊重、公正和互助。在职业健康检查过程中, 掌握了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医生以健康体检等方式发现职业禁忌个体与职业病患病个体。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伦理学属于医学伦理学中的一个分支, 同样也必须遵循伦理学中的一般原则。接受职业健康体检者对职业禁忌和职业病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因此接受职业健康体检者与职业病防治医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信息的不对称性, 那么对于这种情形势必涉及到伦理学约束的相关问题。

2 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问题

2.1 用人单位责任不落实, 重视不够, 法律意识淡漠

岗前检查主要是为了发现职业禁忌证个体, 为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者建立健康档案, 应在开始从事有害作业前完成。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时候, 必须把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其后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不得隐瞒或欺骗。岗前检查可以让单位了解即将上岗的人员的基本身体状况, 是否适合从事某种工作, 在以后工作中如果出现和职业相关的疾患时能明确自身该担当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未进行岗前检查, 也没有向劳动者详细说明工作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 损害劳动者的知情权及健康权益。岗前检查可以让劳动者清楚自身身体状况, 如果自身有职业禁忌证, 那么这个工作可能会导致自身原有疾病加重或危及生命, 这实际上是在劳动者未接触危害因素之前采取一种保护措施。在劳动者离岗时, 采取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则是为了掌握劳动者离岗时健康状况, 对劳动者来说, 可及时发现是否有职业病, 对用人单位来说, 则是证明未对劳动者健康造成损害的证据。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忽视了上岗前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去年我单位共接受岗中体检74个单位, 同时做岗前的只有12个单位, 比率仅为岗中的16.21%, 离岗检查的只有3个单位, 仅为岗中的4.05%。

噪声是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 为排除暂时性听力阈移的影响, 将脱离噪声环境48 h后作为测定听力的筛选时间[3], 有些企业或单位往往利用下夜班时间、休息时间或上班间隙进行体检, 导致一部分人因疲劳不想体检, 一部分人体检结果出现暂时性偏差。有些企业把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体检几乎放在同一时间进行, 单位又没有进行有效的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宣传, 某些劳动者不明白职业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有些人不愿重复体检。

在岗期间的检查, 目的在于及时地发现劳动者存在的健康问题, 及时查出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和疑似职业病者。因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 体检项目就不同, 其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也不同。有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 把体检流于形式, 只看过程不注重结果, 提供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劳动者实际接触的危害因素不一致, 体检机构按用人单位提供危害因素进行体检和下结论, 发现不了劳动者实际接触的危害因素的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有些单位发现疑似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病例存在时, 不愿承担相应的经济费用或妥善安置的后果, 要么不管不问, 要么直接将劳动者辞退, 使劳动者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2.2 劳动者自身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大量使用农民工, 它们流动性大, 健康保护意识不强。有些劳动者因为经济、待遇等原因, 即使出现职业禁忌证也不愿失去工作机会。也有一些员工为了调离工作岗位, 在纯音听阈测试中出现伪聋、夸大性听力损伤等情况。

2.3 相关技术标准的执行不到位

同样的技术标准, 但有关单位可能采取不完全一致的执行力度, 或者执行情况不一定符合实际工作。职业健康检查根据劳动者可能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可分为六类:第一类是粉尘类, 第二类是化学因素类, 第三类是物理因素类, 第四类是生物因素类, 第五类是放射因素类, 第六类为其它类[4], 在工作场所中往往有几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同时存在, 执行相应技术标准时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参考, 从而造成了统计数据误差。有些危害因素国家明确规定了职业接触限值, 而在实际检查时可能没有相对应的检查项目, 或者对诊断标准缺乏认识, 即便劳动者出现相关疾病, 也可能因相关技术标准执行不力、缺乏参考依据等, 导致检查机构无法给出确切结论, 使劳动者相关权益难以保障。

3 措施

3.1 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度, 并增加经费投入

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用人单位, 必须根据法规设立或者指定符合资质要求的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配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并进行有效化管理, 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 普及职业健康知识。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 必须将职业病的危害因素进行明确告知, 并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在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均应依法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体检时间根据企业生产情况, 合理安排, 尽量避免短时间内多种体检同时进行, 接触噪声的要脱离噪声作业环境48 h后体检。当劳动者存在疑似职业病表现时, 需要及时地组织当事人到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及时地将劳动者所患的疾病性质进行确认, 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有职业禁忌证的不能从事原工作岗位, 应妥善安置。在年度开支计划中, 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3.2 强化职业病防治培训, 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

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宣教体系, 拓展宣传教育网络, 强化职业病防治培训, 把职业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利用电视、网络等传媒手段,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职业病防治宣教, 号召全社会共同关心职业健康、重视职业病防治。

3.3 加强监管, 逐步完善相关的标准规范

加强职业卫生监管队伍建设, 充实人员, 加强培训, 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监管部门应敦促用人单位, 对于接触或拟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必须在其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进行完善的职业健康检查, 将检查项目与其实际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统一起来。加强监管企业对出现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的后续处理。使某些职业病诊断标准应更明确、清晰, 切实保护受害劳动者的利益。

3.4 遵循伦理学中的尊重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中均明文规定了相关责任人在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之后, 均应及时如实告知劳动者检查的结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对于职业病的诊断鉴定结果往往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劳动者进行告知, 而对于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中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无关联事项, 不一定对劳动者进行逐一告知。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尊重原则, 医生应该尊重接受检查的劳动者, 实施职业健康检查之时, 有必要将进行此检查的目的、各检查项目的意义、最终检查结果等向劳动者解释清楚。此外, 要尊重劳动者的隐私, 特别要保护相对弱势的人群。在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中, 若发现了职业禁忌证, 除了通知劳动者本人之外, 处于尊重患者的立场, 也应告知用人单位, 使其尽快让劳动者脱离职业病危害因素[5];若劳动者已诊断为职业病, 还需尽量帮助他们获取应得的经济补偿。

3.5 遵循伦理学中的公正原则

程序的公正原则实际上就是形式的平等, 或者说, 在对待有关方面相同的人群我们应该同等对待, 而对于不同方面的人需要不同对待。在对劳动者实施职业健康检查前, 需按照其所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 确定不同的检查项目, 并且在进行检查时要严格掌握原则, 保障所出具的检查报告科学、权威、准确, 不可使其受用人单位、劳动者或其他个人和行政部门的干扰。同时, 我们应当考虑到, 尽管不同的受检者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可能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 但因为人们个体差异的存在, 疾病的表现是多样化的[6], 因此, 需对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有充分的认识, 才能够公正、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定, 从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摘要:在我国, 职业病日益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职业病不仅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危及其生命安全, 而且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造成负面影响,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健康检查是为了早期发现职业病而采取的措施, 其目的是为了对职业病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本文从伦理与法律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 较深入地分析了我国职业健康检查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职业病,职业健康检查,伦理

参考文献

[1]刘柱.卫生部:中国已进入职业病高发期2亿劳动者遭受职业病危害[EB/OL]. (2010-11-10) [2010-09-14].http://news.sina.com.cn/c/2010-11-09/165421442104.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5号《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Z].2015-05-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S].2014-1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2014-10-01.

[5]周健.职业病防治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1) :24-26.

直销中的伦理问题 篇8

关键词办学体制伦理制度正义

一、办学体制改革中两大伦理问题的内容

原有的办学模式下,学校的资金由政府提供,办学体制改革打破了这种供给模式,政府以外的组织和个人也可以举办学校,提供教育产品。办学模式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高效率是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来实现的。市场配置资源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对教育的属性带来了挑战,公平与效率,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取舍是办学体制改革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首先,学校的竞争力以及基于学校的竞争力而产生的社会评价、受教育者的择校倾向等方面将会成为学校最为关注的问题。升学率、学生成绩、学校排名等因素往往成为人们判断学校竞争力的关键性指标。受这种片面绩效观的影响,学校往往会改变原有招生标准,更重视根据学习成绩和能力高低选拔学生。弱势学生和弱势学校在这样的选拔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市场的介入使教育具有了私人产品或准私人产品的某些特征,价格机制成为确定教育消费价格和付费标准的重要手段,对投资回报率的追求是基本的市场伦理,按市场价格付费和分担教育成本成为社会成员在接受教育时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在受教育者之间的竞争中,付费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受教育者的选择机会、选择内容和选择范围。最后,在区域之间的教育竞争中,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聚集了较多的民间资本,这些地区的学校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的占有和选择机会上都多于相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和受教育者。可见,在现有的办学体制中,由于社会成员在考试成绩、付费能力和所处地域资本增值环境的差异,导致其选择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从而使部分人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

(二)公益性与营利性的问题。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宏大事业,由公益性取代以往教育的私事性就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教育的一个基本的价值前提。2004年1月6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教育具有公共属性和公益性,这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就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使用者之间不排斥,同类产品之间不竞争。

在现代国家中,教育的公益性主要是通过政府举办的公立学校系统来实现的。公立学校通过公共选择机制,可以解决由于教育产品的非排他性所带来的无人付费消费的问题。同时,通过无偿或低价提供教育服务产品,政府还可以解决由于教育产品的非竞争性所带来的定价问题。因此,可以说公立学校系统是实现教育公益性的最重要的保障机制。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样完全通过市场来提供,而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尽管教育也可以通过市场向社会提供,但一旦适用市场机制来运行时,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就会转化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就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可分性和竞争性,从而使教育变成一个具有营利性质的领域。这时,民间资本开始进入教育领域,资本的寻利性导致在教育活动中追求公益与追求私益并存。对于由民间资本或利用混合机制举办的学校来说,获得利润或取得其他形式的回报往往是基本的办学动机。

二、价值冲突是两大伦理问题的实质

办学体制改革中凸显的两大伦理问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教育公益性和教育的公平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教育属性的特征使然;而追求效率和营利则都是市场法则的外在表现和必要结果。两大伦理问题体现的是教育属性和市场机制的对抗,两大伦理问题争论的实质也是要平衡二者之间的价值冲突。办学体制中的两大伦理问题,实质上是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即在教育改革中,关于举办学校的制度是倾向于正义,还是倾向于功利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影响下,政府的教育政策也体现出“效率优先”的特征,若干重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城市地区,有利于强势人群,有利于重点学校,有利于高等教育,有利于公立学校。建国以来,教育政策就体现出明显的城市偏向与“效率优先”的特征,重点中学政策、示范性高中政策等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现代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之一是供给保障教育公平的有效率的教育政策,并做出相应的教育制度安排。事实上,在公立学校领域中,某些改革举措的取向片面强调了效率而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公平;某些改革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某些人假公立学校之名谋取私利,等等。这些现象,证明教育的公益性正在经受挑战。选择教育的公益性和教育公平作为办学体制的主导价值,代表了一种基本的价值倾向,即公平正义。社会的价值体系往往是多元的,除了正义,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和效率至上也是一种价值倾向,这是功利的价值倾向。对公益性和公平的诉求,是正义的重要内容,在公益性的范畴内,确保公众对机会、利益和权利的公平占有,才是不偏不倚的分配,才是正义的真正内涵。尤其是教育资源,这种对个人发展前途有重大决定作用的资源,对它的分配必须符合正义的要求。。正义和功利作为表征社会基本价值的两种倾向,也被用来衡量社会基本结构的价值。那么,关于办学体制中伦理问题的讨论,最终也就转化为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

三、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

办学体制规范着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受教育者的行为,办学体制是分配教育资源的公开规则。教育资源对个人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基本结构的一部分。对分配教育资源的办学体制的改革和设计,也必须受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的约束。在正义和功利之间,正义应该作为教育资源分配制度的首要价值。教育制度的设计和安排必须符合正义的标准,办学体制的改革也必须以正义作为第一重要的价值。美国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研究者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且提出了评判制度正义的两个基本原则,罗尔斯关于制度正义的理论有助于深刻认识我国办学体制改革中所遇到的伦理问题。

(一)制度正义的作用。

正义的作用是“它提供了一种在社会的基本制度中分配权利和义务的办法,确定了社会合作的利益和负担的适当分配”。公正的社会生活只能通过基本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如果一个社会基本的制度不能保证社会公正,任何个人的努力都是无能为力的。制度因素对于社会公正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影响十分深刻并自始至终”。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实现受教育权为目的的学校制度,是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的内容。调整利益的平衡是制度正义的应有之义,解决办学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冲突,实现教育公平、坚守教育公益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正义的制度安排。正义的办学体制能够确定生活在不同背景下的人们都能够受到公正的对待,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获得适当的份额。

(二)实现制度正义的两个原则。

正义的制度安排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罗尔斯主张通过两个正义原则实现制度的正义。一是平等自由原则,每个人对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二是民主原则,该原则又包括两个子原则,一个子原则是,社会的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这个子原则被称为差别原则;另一个子原则是,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这个子原则被称为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这两个正义原则有着一种词典式的先后排列顺序,即两个优先原则,一是自由的优先性原则,即平等自由原则优先于民主原则;二是民主原则内部的优先性原则,即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原则表达的是,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即任何人的拥有不应该少于他们在平等的首要分配中所得到的,而在社会合作可能产生一种普遍改善的结果时,现存的不平等要有利于那些地位改善得最少的人,并把平等分配作为基准线。

罗尔斯的制度正义理论对于我们构建一个正义的办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尤其是关于社会经济利益分配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获得文化知识和技艺的机会不应当依赖于一个人的阶级地位,所以,学校体系,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应该设计得有助于填平阶级之间的沟壑。”这是罗尔斯对正义的学校体系的预设。制度的生命在于公平和正义,制度的最大效用也在于保障公平和正义。

上一篇:英语四会单词句子下一篇:区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