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新疆铁路建设投资情况

2024-11-05

十二五新疆铁路建设投资情况(精选6篇)

十二五新疆铁路建设投资情况 篇1

“十二五”新疆铁路建设投资将达

1200亿至1500亿

记者从乌鲁木齐铁路局了解到,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包括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吐鲁番至库尔勒增建二线、库车西至俄霍布拉克、哈密至罗布泊、哈密货车南环线等在内共有7线14个铁路续建项目正在全面推进。

今年年内,库阿二线轮台至阿克苏段、库车西至俄霍布拉克铁路、哈密货车南环线、红柳河至乌西段电气化改造工程等7个项目、1291公里新线将完工。另外,乌鲁木齐铁路枢纽扩能改造工程、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哈密至将军庙铁路等11个拟开工铁路项目的可研、申报等前期工作也将在今年有序展开。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道部、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新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会议纪要》精神,“十二五”期间,新疆铁路建设投资将达到1200亿~1500亿。

到2015年,铁路营业里程有望达到8200公里,是目前的两倍;到2020年,新疆铁路将形成“四横四纵、四大对外通道、六个铁路口岸、四个铁路枢纽”的主骨架。

据了解,针对铁路建设施工与交付运营接续性强的特点,去年以来,乌鲁木齐铁路局建设系统与运输部门通力配合,使喀和铁路、库阿二线库尔勒至轮台段、乌阿电气化改造、安北至柳园段电气化改造、乌准铁路准东至将军庙段5个项目共计1271公里新线按期建成,新疆铁路营业里程突破4000公里;精伊霍铁路、乌精二线、奎北铁路、乌准铁路乌北至准东北段圆满完成国家正式验收;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站前路基工程基本完工,防强风科研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喀和铁路单线铁路日铺轨11.4公里、吐库二线托克逊特大桥日单班架设T型防风梁,均创造了我国铁路施工的新纪录。

十二五新疆铁路建设投资情况 篇2

1 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总量不断扩大

“十二五”时期,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 在市直部门和各县、区、开发区通力协作下, 南宁市固定资产投资迈上新台阶, 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开创了一个投资强度最大、规模最大、重大项目最多的新时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私人建房, 下同) 从2011年的1966.13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366.89亿元, 五年里,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69.99亿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3.34倍, “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24.71%。从投资结构看,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917.33亿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3.35倍, 年均增长24.22%;更新改造投资3720.32亿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3.88倍, 年均增长24.25%;房地产开发投资2379.22亿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2.22倍, 年均增长14.83%。从产业结构看, 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64.23亿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6.46倍, 年均增长50.1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937.02亿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4.08倍, 年均增长26.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868.74亿元, 是“十一五”时期的3.04倍, 年均增长23.47%。

2 打好有效投资组合拳, 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

“十二五”时期, 南宁市继续加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加大制造业和创新领域投资力度, 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投资力度, 通过打好有效投资组合拳, 实现农业和工业补齐短腿目的。从产业结构看, 随着中央提出一系列鼓励“三农”政策的扶持下, 一产投资增速稳步提高。随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富士康、斐讯通信、中恒集团等大集团企业的纷纷进驻, 二产投资占比增加了5.41个百分点。同时, 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一系列规划的支持下, 三产投资仍是三次产业投资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经过五年的发展,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从“十一五”时期的1.43:24.48:74.09调整为“十二五”时期的2.77:29.89:67.34。一产激活力, 二产补短板, 三产强根基, 五年来, 南宁市通过不断引入项目建设, 完善产业链条, 优化产业结构。

3 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 拉动固投强劲增长

“十二五”期间, 南宁市结合发展实际, 统筹安排, 科学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发挥重点项目辐射带动作用。五年里, 施工项目43179个, 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868个, 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340个。

(1) 工业投资高速增长, 工业支撑作用增强。“十二五”以来, 南宁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这一战略, 积极应对市场总体疲软, 经济回暖迹象不明朗的大环境影响, 坚定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 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积极谋划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以着力推进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抓手, 深入实施六大重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强优企业培育行动计划、产业园区成长行动计划和推进技术创新及“两化”融合, 加快项目进度, 切实强化工业有效投入, 工业投资取得显著成效, 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增强。2011-2015年, 南宁市工业投资分别是524.04亿元、712.29亿元、728.13亿元、852.05亿元、961.41亿元, 累计完成3777.92亿元, 是“十一五”期间的4.06倍, 平均年均增长22.84%。富士康南宁科技园、中恒 (南宁)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斐讯通信南宁产业基地 (一期) 、南宁广发重工整体搬迁技术改造项目、研祥科技装备业东南亚总部项目 (一期) 、南南铝加工、南宁电厂、海王生物南宁保健品产业园建设项目、康师傅系列食品生产项目、双汇食品年产3.3万吨西式低温肉制品生产线、纸箱包装生产线项目、百威啤酒年产30万吨啤酒项目、华润怡宝广西生产基地、禾田信息港、源正全铝车身新能源汽车、南车铝材精密加工扩建项目等一批工业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或建成投产, 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房地产投资总体保持平稳发展。虽然历经“新国八条”、“新国五条”等房地产调控政策, 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给南宁市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环境, 房地产需求仍然旺盛。2011~2015年, 南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是391.10亿元、362.73亿元、416.37亿元、551.82亿元、657.19亿元, 累计完成2379.22亿元, 是“十一五”期间的2.22倍。“十二五”期间, 随着南宁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和城市配套的不断完善, 城市吸引力的提升, 在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共同作用, 全市商品房市场销售旺盛。房地产竣工面积累计2595.21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3846.64万平方米, 商品房销售额累计2433.32亿元, 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19倍、1.3倍、2.01倍。五年间, 全市累计销售各类商品房2150.88万平方米, 是“十五”时期2.4倍。全市商品房销售均价在“十二五”期间经历了3000、4000、5000元/平米的台阶, 在“十二五”末步入6000元的新平台。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十二五”期间, 南宁市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等有利时机, 整体规划, 科学设计,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使得城市基础配套更加完善, 城市基本功能更趋健全, 南宁市先后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交通运输方面:南宁市以打造西南交通枢纽为目标, 构造“海陆空”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继续在快车道上行驶, 创造了交通史上的新辉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完成投资1429.97亿元, 年均增长11.63%。围绕邕江两岸综合整治及内河水质提升和环境治理, 南宁市积极打造“水城”建设, 使得邕江两岸景观焕然一新、南湖死水变活水、心圩江、可利江、相思湖水质明显改善,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完成投资1444.11亿元, 年均增长16.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210.01亿元, 年均增长8.28%。主要项目有:轨道交通1、2、3号线、南宁吴圩机场新航站楼、南宁火车站东站及周边路网、云桂高速铁路、南广高速铁路、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段增建二线、黎湛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南北高速改扩建、南宁外环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延长线、五象大桥、英华大桥、良庆大桥、玉洞大道延长线、南宁港一期工程、南宁港永凯码头、鹤岗作业区一期、老口水利枢纽、邕宁水利枢纽、南宁空港物流园、江南综合物流园、金桥综合物流园、牛湾临港物流园、黎塘高铁物流园、六景水铁联运物流园、中国移动GSM网络建设、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GSM和CDMA网络建设、中国电信网络建设。

(4) 社会事业投资速度加快。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在着力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积极落实中央“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政策措施, 千方百计争取大项目, 大力推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全市民生领域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投资力度显著增大, 成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大亮点。“十二五”期间, 教育事业完成投资382.9亿元, 年均增长19.47%;卫生和社会工作完成投资154.68亿元, 年均增长17.05%;文化体育娱乐业累计完成投资222.12亿元, 年均增长21.35%。主要项目有:邕江大学新校区、南宁市第三中学五象校区、南宁市第三中学国际校区、邕宁高中新校区、阳光特殊教育学校、五象湖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病房楼、南宁同济医院住院部大楼、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危旧房改住房改造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一分院精神心理康复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南宁孔庙、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广西体育中心、南宁市民族艺术基地、南宁博物馆、中国-东盟创意乐园 (锦园) 、南宁文化艺术创作基地、隆门水都。

(5) 现代服务业得到初具雏形。突出打造具有壮乡首府、绿色生态、东盟元素等特色的“南宁服务”品牌, 提高南宁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将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和广西现代服务业核心城市, 发展总部经济。南宁市重点做大做强产业基础好、增加值总量大、近年发展态势良好的三大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提升能充分发挥南宁资源禀赋优势、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对未来服务业乃至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七大产业:商贸和会展业、旅游与运动休闲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教育培训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同时, 着力打造和提升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建成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一方面, 传统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做大做强, 五年间分别完成投资212.54亿元和271.68亿元, 比“十一五”时期增长106.5%和147.1%, 实现了五年翻番。另一方面, 在传统服务业投资注入活力的同时, 新兴服务业成为南宁市“十二五”投资发展的亮点。金融业、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现代服务业在南宁这片投资热土上开花结果, 五年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金融业分别完成投资27.96亿元、33.87亿元和17.36亿元。

4 展望“十三五”投资发展方向

未来5年, 南宁市几大民生领域的投资值得期待。

(1) 勾勒“大南宁”, 勾勒南宁都市圈。武鸣区加快南宁教育园区、东盟经开区综合产业园区、休闲旅游度假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建设具有壮族人文特色的中国西部强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塘-五塘片区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信息产业、研发培训产业、休闲旅游业等核心产业, 打造中心城市与周边重点镇协调发展的新典范。

(2) 打通“大通道”, 构建立体路网。积极推进泛亚铁路中东线、南宁至贵阳客运专线、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增建二线等一批铁路项目建设, 实现以南宁为中心的“12310”高铁经济圈。规划建设南宁五象站和北站, 完善西站和南站, 改造南宁站。加快柳南高速公路等改扩建、吴圩机场至大塘、贵港 (经宾阳、隆安) 至硕龙、柳州经合山至南宁等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建设五象客运站, 建成东站综合客运枢纽, 改造安吉等客运站, 提升玉洞等货运站场。吴圩国际机场规划建设第二跑道和T3航站楼, 实现东盟国家主要城市航线全覆盖。加快建设伶俐通用机场。规划建设连接横县、宾阳、上林、马山、隆安的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建成1至4号线骨干网络, 开工建设2号线东延长线和5号线一期工程。

(3) 合力补短板, 打造工业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3个千亿元产业, 扶持壮大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形成工业支柱产业。

十二五新疆铁路建设投资情况 篇3

“十一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稳定、快速、健康增长,有力促进和保障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也为“十二五”各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五年,是我市加快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的战略机遇期,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发挥重要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投资的保障性作用,根据《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宝鸡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建设项目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投资规模、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实现目标的主要工作措施等。

一、“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一)宝鸡市固定资产投资取得的成就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西部大开发以来,宝鸡市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2006年突破200亿,2010年超过750亿元,投资规模提前一年达到累计1800亿元的“十一五”目标。

2、投资是第一拉动力。依据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十五”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63%。“十一五”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70%。因此,投资一直我市经济经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

3、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是第二产业投资比重增长较快。由2006年的32.5%增长到2010年的45.8%;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62.2%降到2010年的50%。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在2006-2009年之间均不足5%。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力度加大。2006-2010年,我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采矿业所占的投资份额上升,分别上升了8.6、4.3、3.8、1.5、0.8个百分点,行业结构变化体现了产业转型与升级。三是国有经济比例高于非国有经济反映了近年来我市投资主体结构不够均衡化。国有投资由2006年的35.3%上升到2010年的57.7%。

4、项目建设成就斐然。2006年平均单个重点项目年度投资为1.52亿元,2010年平均单个项目年度投资增长到2.58亿元,同比增长1.7倍。十一五期间,全市预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00个,累计完成投资1350亿元,年均270亿元,是十五期间年均投入的2.1倍,对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宝鸡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

1、投资总量依然偏小。虽然我市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由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但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小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010年我市投资总量达到751亿元(核减前为835),在全省11个地市中名列第四。

2、结构矛盾比较突出。2010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占全市城镇投资比重为52.9%;

扩建项目投资占31.7%;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只有11.7%。与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3、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45%,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在95个建制镇中,从事非农产业人口超过5万人的只有虢镇和蔡家坡镇,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建制镇仅占14%。

4、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县域经济是是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城乡一体,工农统筹发展的经济区。我市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均规模、全国“百强县”、西部“百强县”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低于目前我省平均水平。

二、“十二五”宝鸡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一)内部基础

1、投资是加快我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十五”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了8.4个百分点,“十一五”投资对GDP增长贡献了18.2个百分点。对我市来说,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投资的更快增长来支撑。、我市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与空间。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双双加速发展时期。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等领域存在巨大投资空间。这既是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的潜力所在,也是我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经过“十一五”的持续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76.09亿元,提前一年完成800亿元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124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70.69亿元,是“十五”时期完成投资的4.1倍;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18.44亿元;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的10.7∶57.9∶31.4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10.7∶62.9∶26.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外部条件

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鄂尔多斯盆地规划的实施为投资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平台载体。《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批准实施,使关中平原成为全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器之一,成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投资的热土。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会越来越多,规划中的600个项目陆续实施,必然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鄂尔多斯盆地能源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即将批复,这将使宝鸡能源化工基地迅即进入快速开发的新阶段,一大批规模大、投资多、水平高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使宝鸡成为引领全省经济加快发展的引擎之一。

三、“十二五”宝鸡固定资产投资适度规模预测

1、总量预测。根据我市十二五规划,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976亿,在“十二五”末经济总量将达到2000亿元,每年的GDP毛增长率保持在14.5%,以此为基础可以对今后5年的投资增长率进行反推,可以测算满足经济长率为13%的投资增长率为25.8%。根据此预测结果和全省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的情况,我市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议采用25%的中速增长速度,以此为目标测算“十二五”的投资总量将达到7715亿元(按2010年核减后基数测算),这是符合实际且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目标。

2、结构预测。根据我市十一五消费和收入的发展变化,结合十二五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可以分析得出未来我市几个趋势性的判断:一产投资比重略有上升,二产投资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幅度较大。受国家能源重点西移的影响,第二产业中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中大部分行业投资比重都出现上升趋势。

四、“十二五”期间宝鸡固定资产投资重点与项目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市项目建设工作所面临的大环境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鄂尔多斯盆地(宝鸡部分)规划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微调,以及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我市而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环境虽然比过去有明显改善,但还很不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对外开放力度和融资手段不强;资源开发刚刚起步;大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战略,短期内带动的消费增长有限;外贸形势不佳,对经济贡献率弱小,这些都决定了我市经济增长在“十二五”时期内仍然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

(一)“十二五”项目建设面临的基本任务:一是投资要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二是投资要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三是投资要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四是要着眼于创新完善投资体制。

(二)“十二五”项目建设遵循的原则:一是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二是坚持科学协调的项目带动战略。三是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三)“十二五”项目建设方向和重点:为确保“十二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策划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00个,总投资5332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共320个,总投资3015亿元,占57%;基础设施项目共280个,总投资2317亿元,占43%; 100亿元以上的6个;50亿元以上的19个;10亿元以上的62个;5亿元以上的64个;1亿元以上的449个。主要体现在实施八大重点工程: 工业强市工程项目170个,总投资1834亿元,占34.4%;

现代农业工程项目97个,总投资594亿元,占11.1%;

文化旅游工程项目66个,总投资475亿元,占8.9%;

市场商贸工程项目80个,总投资504亿元,占9.4%;

交通枢纽工程项目44个,总投资1406亿元,占26.4%;

城乡建设工程项目103个,总投资444亿元,占8.3%;

生态环保工程项目10个,总投资21亿元,占0.4%;

社会保障工程项目30个,总投资54亿元,占1.1%;

1、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以扶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着力推动12户大企业加速扩张。重点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专用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能源资源开发、有色金属、烟酒食品、建材工业等支柱产业集群。落实龙头企业带动,必须

突破园区发展。继续举全市之力推动宝鸡高新区跨越发展,大力支持蔡家坡开发区突破发展。重点扶持建设姜谭、长青、绛帐、霸王河、凤州、千阳、陈仓、金河等一批产业园区。支持和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和创业中心;建设宝鸡科技新城和宝鸡科技资源中心。“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产业投资1800亿元。

2、现代农业工程。以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村六小工程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实施以工代赈、移民搬迁等项目;突出抓好防洪保安工程、渭北旱塬及西部山区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积极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乡镇供水工程、农村沼气工程、小水电开发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南山北坡绿化工程、小城镇建设等工程。着力建设优质小麦和高产玉米基地、优质苹果和猕猴桃基地、绿色蔬菜基地、良种培育推广基地、畜牧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农村建设投资800亿元。

3、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和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发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全面推进旅游“五大板块”建设。建设法门寺文化园、华夏始祖文化园、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着力建设太白山—天台山—通天河为主的自然生态产业带、以扶风—岐山—千阳—凤翔—陇县为主的历史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文娱演出业、动漫和创意产业,配套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推介中心、购物中心和住宿、餐饮、娱乐项目,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十二五”期间,完成文化旅游投资600亿元。

4、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围绕现代流通体系、农村流通网络、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县域商贸业发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五大建设重点,以建设西部“大物流”为载体,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加快陈仓物流园区二期建设,全面推进石坝河、清姜等6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重点建设陈仓现代物流园区、宝鸡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中心等,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县区为支撑、城乡协调发展的流通格局,把宝鸡建成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的区域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完成商贸流通产业投资600亿元。

5、交通枢纽提升工程。抓住关天规划实施机遇,围绕巩固和提升交通枢纽地位,着力打造“三横五纵一环”的市域干线公路网和铁路“十字骨架”。开工建设合凤高速、宝汉高速,论证建设宝鸡支线机场,规划建设城市快速干道。积极配合国家、省完成宝鸡至徐州快速客运铁路专线、宝鸡铁路南客站、宝鸡铁路南编组站、西宝高速宝鸡段扩能改造、宝鸡环城高速等。实现我市到周边省会城市当日到达、与毗邻中小城市当日往返、市到县1小时到达。“十二五”期间,完成交通设施投资1000亿元。

6、城镇化推进工程。在城市空间上推进市区建设“东扩南移北上”,加速陈仓区和市区融合进程,大力推进县城和重点镇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向东承接西咸辐射向西扩大关天规划影响;加快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道路、供气供热、邮电通讯、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绿化、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城市社区化的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商业网点、餐饮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高起点规划和建设蔡家坡地区,按照关天规划区三级城市的标准,加快凤翔和岐山撤县设区步伐,加快县城基础设施

建设,以省级重点镇和“关中百镇”为重点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十二五”期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00亿元。

7、生态环保工程。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为抓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程建设,推进生态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和市域其他河流的生态综合治理、工业污染防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环境保护工程;大力推进区域热电联产、建筑节能、余热利用、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推进县城和村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管理机制,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实现无害化处理。“十二五”期间,完成生态环境建设投资500亿元。

8、社会保障工程。以关注民生为根本,加大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文化体育、文物、旅游等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响宝鸡技工品牌。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市广电中心和图书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被征地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一批创业基地、创业服务中心和示范市场,促进全民创业。“十二五”期间,完成民生保障建设投资800亿元。

五、对策建议

“十二五”是宝鸡由速度向效益转变的重要五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的的稳定增长和适应性调整,有利于投资经济效益的发挥,也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实施两个规划,形成新的增长极。

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和“鄂尔多斯盆地(宝鸡部分)规划”的实施,加大投资力度,保持适当投资强度,为经济持续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加快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尽快谋划一批投资大、关联度强、支撑作用明显、符合国家当前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升级和总量扩张。尽快收集一批高质量的招商引资项目,着手筹办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为主题的招商引资大会,吸纳国内的优质生产要素来为我所用。尽快启动一批已经成熟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尽力争取提前开工,以形成更多的工作量。尽快包装整合一批区域内的中小项目,更多地挤入国家和省产业布局的总盘子,有利于立项和银行审查融资。

(二)积极发展新型产业,形成新的投资亮点。

后备项目不足已成为制约投资长期持续增长的突出问题。因此,谋划策划项目成为投资工作的首要环节。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新理念,跟进一批如太阳能光伏与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及其设备制造等新能源项目,开发一批高效节能无排放燃煤锅炉等节能环保项目。围绕科技发展新趋势,结合宝鸡地区的稀有金属非金属资源,加快发展钛材料、金属复合材料、光伏电池材料、陶土材料、稀有金属等新材料项目;加大生物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开发新药品种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围绕第三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

发展商业流程外包、信息服务与交换技术中心开发等软件和服务外包;以物流基地为切入点,规划建设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依托装备制造业衍生、延伸、扩张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我市现有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大规模开展企业技术改造,大幅度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多搞配套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把投资用在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地方。

(三)突破投资瓶颈制约,释放新的投资支撑力。

多渠道聚集投资资金。继续实行银企银政联席会议和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机制,保证重大项目融资需求。加快引进外资。必须把引进外资与优化经济结构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外资参与支柱产业建设和新产业的发展,参与重大技术改造;更加重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构建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的产业和企业平台。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未来投资项目必须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的提升。要充分利用建设宝鸡科技资源统筹示范实验区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开展自主创新;注重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作交流,组织联合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人才支撑。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体,着力培养一支素质高、善经营、懂管理、适应竞争需要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保障重点项目高质量、高水平的向前推进。盘活土地存量。必须要改变上项目就要新批土地的思维方式,注重盘活土地存量,适当提高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对于审批后两年内没有实施的项目,要依法收回土地;对不符合产业导向、技术低、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项目,要减少土地使用。

(四)加快投资体制创新,形成新的投资活力。

十二五新疆铁路建设投资情况 篇4

一、政策保障(16+10分)

1、制定有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划

(1)制定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规划主管部门备案得1分;(2)档案事业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得1分;(3)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经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加1分。

2、领导重视档案工作

(1)当地党委政府有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得1分;

(2)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每年为档案工作解决1个实际问题得1分(未达到不得分);(3)超过5件,每增加一件加0.2分,2分封顶。

3、经费保障

(1)档案事业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得0.5分;

(2)落实了档案事业经费1卷2元得1分,1卷3元得2分,超过3元加1分;(3)档案事业经费(除工资、办公费、水电费)逐年增长得1分;

(4)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受补助的国家档案馆的同级财政按照1:1的资金配套得1分。

4、档案管库建设

(1)地、州、市档案馆面积按国家《档案建设标准》最低标准达到6600㎡得1分(面积不足的按比例得分),每增加500㎡加0.2分,1分封顶;

(2)地、州、市档案馆“八防”措施齐全、有效得1分,否则不得分;

(3)所属县、市、区新建档案馆依照批复按时开工得1分,有1个未开工不得分(2015年项目需完成自治区档案局图纸审核,否则视为未开工);

(4)“十二五”以来有自筹资金建设档案馆的(若为2015年项目有立项文件即可),每个加0.5分,1分封顶;

(5)“十二五”期间,建设新馆的综合档案馆配备消防系统、防盗监控系统、温湿度监测等设备得1分。

5、局馆组织建设

(1)本地区全部成立地、县两级档案局(馆)得1分。有馆无局的、有局无馆的,有1个不得分;

(2)按编制数配齐了领导班子得0.5分;局(馆)人员编制、人员配备按规定随档案数量增加而增加得1分;

(3)因工作成绩突出,地、州、市档案局(馆)受到国家表彰奖励1次得0.5分,受到自治区表彰奖励1次得0.2分,受到地、州、市党委政府表彰奖励1次得0.1分,1分封顶。

6、贯彻落实两办《实施意见》

(1)以当地党委、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了本地区《实施意见》的加2分;

(2)档案工作列入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内容的各加0.5分,合计1分;

(3)对自治区两办《实施意见》进行安排部署并具体解决了实际问题,每件加0.1分,1分封顶(《评估标准》中已列出的内容不得重复计分)。

二、综合管理(14.5+3.5分)

1、档案工作计划、检查、总结

(1)制定了本地区档案工作计划并通过会议、文件或其他形式部署了工作任务得0.5分;(2)对本地区档案进行了督查得0.5分;(3)对工作进行总结得0.5分。

2、档案统计工作

(1)2010-2014档案统计年报按时上报得1分,项目齐全、内容完整并连续5年(2011-2015)受到自治区表扬加0.5分

3、档案科研与成果应用

(1)档案科研项目在地、州、市以上级别立项得1分,在国家立项加0.5分;(2)档案科研成果进行了推广应用得1分;

(3)档案科研成果获自治区或地、州、市科技成果奖的,每项得0.5分,1分封顶。

4、档案宣传

(1)在国家级刊物、报纸、电视上每宣传1次本地区档案工作得0.2分,2分封顶;(2)在自治区级和地、州、市级刊物(不含本局馆自办刊物)、报纸、电视上每宣传1次本地区档案工作得0.1分,2分封顶;(3)建立新闻发言制度加0.5分;

(4)拍摄反映本地区档案工作的专题片,或推出本地区档案工作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广泛宣传加0.5分;

(5)召开地、州、市档案宣传工作会议的加0.5分;

(6)2013年以来积极开展“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的得1分,缺1次不得分。

5、档案干部教育培训

(1)制定了本地区档案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得0.5分;

(2)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举办本地区档案人员业务培训班,每次得0.2分,1分封顶;(3)地、州、市档案局(馆)干部参加地、州、市以上的培训,人均达到72学时的得1分,未达到不得分;

(4)地、州、市档案局(馆)领导班子成员50%参加了局(馆)长培训班得0.5分,达不到的不得分;

(5)“十二五”以来新进人员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得0.5分,未达到不得分。

6、档案学会工作

(1)学会(会员小组)组织健全得0.5分;

(2)每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加0.2分,1分封顶。

三、法制建设(13分)

1、制订、发布规范性文件、指导性意见

(1)制定了档案工作单项规范性文件,每项得0.2分,1分封顶;(2)制定了本地区档案“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方案,得1分。

2、学习贯彻落实档案法律、法规、规章

(1)举办了本地区档案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每次得0.2分,1分封顶;(2)档案法律、法规的学习纳入了本地区“六五”普法、“法制六进”范围,每项得0.5分,1分封顶。

3、档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1)地、州、市档案局明确了执法主体资格得1分;

(2)所属各县、市、区档案局全部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法制部门正式文件确认了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得1分,缺1个不得分。

4、依法行政工作

(1)地、州、市档案局每年开展了依法行政工作自查自评工作,并按时上报工作总结得1分,缺1年不得分;

(2)按照政府法制部门的要求开展了规范性文件清理活动,并对外公布了清理结果,得0.5分;

(3)按照政府法制部门开展了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并对外公告所有行政许可项目及办理流程的得0.5分。

5、档案执法人员队伍

(1)建立了档案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地、州、市档案局有5名以上、所属各县、市、区档案局有3名以上执法人员得1分,达不到不得分;

(2)“十二五”以来地、县档案局全部执法人员至少参加过1次自治区档案局和政府法制部门组织的法规培训得1分,达不到不得分。

6、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1)地、州、市档案局按照要求开展了教育、交通、安居富民工程、定居兴牧工程、学前双语教育工程、煤炭、水利、住建系统、质监系统、农、林、牧系统档案执法检查得2分,缺一项不得分。(2)地、县档案局配合人大等部门联合进行执法检查不少于2次,每次得0.5分,1分封顶。

四、业务指导(22.5+4分)

1、机关档案工作

(1)有指导机关提高归档文件质量的制度或措施得0.5分;(2)有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措施得0.5分;

(3)完成了本级立档单位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和审批得1分,未完成的按比例得分;

(4)有指导机关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得0.5分;(5)有指导机关有效开展档案利用服务的制度或措施得0.5分;(6)有确保机关向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制度或措施得0.5分;(7)有效开展了机关档案协作组活动得0.5分;(8)建立机关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加1分;

(9)地区各机关单位档案工作合格率达到100%得1分,达不到不得分;(10)开展档案工作等级评定工作的得0.5分,机关档案工作达自治区特级的一个加0.5分,1分封顶。

2、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

(1)指导本地区所属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得1分;(2)指导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的处置工作得1分;(3)建立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协作组工作机制得1分;(4)贯彻国家档案局10号令,并完成本级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制定和审批工作得1分。

3、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1)与涉农部门配合,制定为“三农”服务具体措施或办法并贯彻落实的得1分;(2)完成了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订工作的得1分;(3)行政村档案工作的设施设备基本满足工作需要得0.5分;

(4)所属县100%乡镇、80%的行政村完成建档工作得1分,达不到不得分;

(5)采取网上公布、发放政策汇编书籍、发放光盘等方式实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得0.5分;

(6)获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称号的,加1分。

4、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

(1)对本地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进行监督指导得1分;(2)对本地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进行登记得1分;

(3)组织或参与本地区重点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得1分。

5、新领域档案工作

(1)本地区社区建档率达到100%得1分,达不到不得分;

(2)对新型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领域档案工作进行了监督指导,每项得0.5分,2分封顶;

(3)本地区宗教活动场所建档率达到50%得1分,达不到按比例得分;(4)指导本地区专业档案管理得1分;

(5)针对对口援疆档案进行了专门指导得1分;(6)新领域档案工作有创新做法的加1分。

五、档案馆工作(22.5+1分)

1、档案资源建设

(1)按照国家档案局9号令的要求,完成了地、县档案馆档案收集范围的修改工作并报批(审批)得0.5分;

(2)地、县档案馆接收纸质档案的同时接收电子档案或数字化档案的得1分;(3)地、州、市档案馆编制有征集接收计划和征集接收名册得0.5分;(4)接收了国家档案局9号令所列的所有应接收各门类的档案得1分;(5)馆藏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了30%得1分;

(6)开展专门档案、破产改制企业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地方特色档案、著名人物档案以及散存在社会的其他珍贵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每项得0.2分,1分封顶。

2、信息公开工作

(1)地、县两级档案馆全部被指定为当地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得1分,达不到的按比例得分;

(2)地、州、市档案馆有固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得1分;

(3)地、州、市档案馆制定了公开信息收集制度和送交机制得0.5分,建立了政府公开信息目录和全文数据库的得0.5分。

3、档案资料保管与保护

(1)本地区各级综合档案馆制定了事故及灾害应急预案、实行了安全责任制得0.5分,缺一个不得分;

(2)地、州、市档案馆保管、保密、安全保卫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并落实到位得0.5分,缺一项不得分;

(3)本地区各级国家档案馆(含城建档案馆)无失火、档案失窃及其他档案受损等重大安全事故得0.5分;

(4)组织实施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项目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抢救保护档案质量符合要求得0.5分,一项达不到不得分;

(5)地、州、市档案馆建立了符合国家标准的特藏室得1分;

(6)所属县、市、区档案馆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特藏室达到50%得1分,达不到不得分;(7)地州市档案馆开展了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的,得0.5分。4档案开放利用

(1)地、州、市档案馆按规定开放了全部应开放档案得2分,达不到按比例得分;(2)开馆时间和利用指南向社会公布得0.5分;(3)开展了电话调卷、网上查档、预约查档等形式的服务利用工作的每项得0.5分。1分封顶。

5、档案资料编研

(1)地、州、市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资料,编辑了史料汇编、专题资料等,每种得0.2分,2分封顶;

(2)地州市至少有1项编研成果公开出版得1分。

6、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1)地、州、市档案馆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得0.5分;(2)所属县、市、区档案馆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例达到100%得1分,达到80%得0.5分,80%以下不得分;

(3)地、县档案馆被命名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等,达到50%的得0.5分,达不到的不得分。

7、档案陈列与展览

(1)地、州、市档案馆有基本陈列展览得0.5分;

(2)举办了除基本陈列展览以外的各种专题展览每个得0.2分,1分封顶;(3)县、市、区档案馆举办1个展览加0.2分,1分封顶。

六、信息化建设(11.5+1.5分)

1、规划方案

(1)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本地区政务信息建设总体规划得1分;(2)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纳入本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框架得1分;(3)制定本地区档案信息化阶段性计划得0.5分。2基础设备配置

(1)地、州、市档案局(馆)人均1台计算机得1分;

(2)配备有适应工作需要的扫描仪、数码相机、服务器等现代化管理设备得1分。

3、平台建设

(1)地、县档案局(馆)档案信息网站或网页建设达到100%得1分,达不到不得分;(2)地、州、市档案局(馆)建立了局域网得1分;

(3)开展数字档案馆创建工作并被评为自治区数字档案馆示范单位的每个加0.5分,1分封顶;

(4)实现开放档案、已公开信息目录网上查询得1分;

(5)所属机关开展档案管理数字化并经自治区档案局认证的1个加0.1分,0.5分封顶。

4、馆藏档案数字化

(1)地、州、市档案馆全部完成馆藏档案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的计算机录入并实现计算机检索得1分,否则不得分;

(2)馆藏档案实现全文数字化80%以上得1分,达不到不得分。

5、人才培训

(1)地、州、市档案局(馆)信息化技术人员全部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得1分,达不到的按比例得分;

水城县“十二五”发展情况汇报 篇5

我县的土壤土层深厚,雨量充沛,热量充足,云雾较多,漫射光富裕,所生产的名优绿茶纤维素少,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份高,含硒丰富,色泽鲜嫩,香味持久,品质优良,在省内的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品质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县茶园发展速度缓慢,未能形成有效规模,严重制约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我县发展优质茶园10万亩,并配套建成相应的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茶产业建设平台,使茶产业成为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县已完成了2.1万亩的茶园新建面积,“十二五”期间还需新建茶园7.9万亩,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2013年前,我县2011、2012、2013年平均每年需要完成 2.64万亩的优质茶园建设目标,县茶产业工作组一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工作,快速促进“十二五”期间茶产业10万亩建设目标提早完成,使我县的茶产业尽早成规模、上档次、成品牌,成为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但是,在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工作中,依然存在以下急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建设一亩高标准茶园仅建园的第一年就需要1200元的各项土壤整理、有机肥深施、购苗、种植、中耕除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资金(即土壤整理费200元、购苗费350元、种植费200元、有机肥购买和深施费250元、中耕除草费150元、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费50元),加上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中耕除草、施肥、修枝整形、防虫防病等各年田间管护费用,建成一亩茶园总计需要3000-4000元的建园资金,导致种植农户茶园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茶园的积极性降低,或个别承包大户有建园资金,却无后期管护资金,造成建园标准不高,成园质量差,茶青产量低的不良现象。

(二)自然灾害频繁,给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带来重重困难。近年来,我县极易遭受严重的冰冻雨雪和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危害,不仅影响了我县的茶园建设速度,还冻死、冻伤和干死了部分新种茶苗,损毁了茶叶苗圃拱棚,推迟了可采摘茶园的叶片萌发速度,降到了我县的清明前茶青产量,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加工企业的优质茶叶生产产量和经济效益,给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带来重重困难。

(三)部分新增茶园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困难,影响茶园建设进度。个别乡规划为新增茶园建设的地块部分是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地,存在分散经营、土地流转困难、建园标准与质量难以提高、或与种植大户在土地流转资金上出现高低争议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茶园建设进度与质量。(四)生产与加工发展步伐不一致。

当前,龙、顺场即将成为茶产业生产的核心区域,现有茶园2012年前可进行初采,急需建立高标准、高起点的加工厂和茶青交易市场,在统一使用“水城春”品牌的前提下,2011年需建成2个茶青交易市场和2-3家加工企业。

(五)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市场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根本,面对贵州绿茶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形势,在大力发展基地规模的同时,必须有协会和以“水城春”为品牌的龙头企业提前做好、做足品牌推广工作,为将来的产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这就需要政府在品牌对外推广,销售网络的建立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六)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

由于过去我县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扩大缓慢,发展资金短缺,科技投入不够,配套设施程度差,抗灾害性气候能力弱、机械化修剪、采摘率不高,种植品种单一,良种化普及率低,茶园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不强,精、深加工企业不多,茶叶生产、经营机制不健全、茶文化挖掘、宣传不到位,形成了我县“一流茶叶、二流品牌、三流产量,”的低水平发展格局,同时,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生产技术、加工环节、市场营销上缺乏创新型的各类人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七)部分乡(镇)职工认识不足,迟滞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少数干部职工缺乏做强、做大茶叶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之部分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还存在陈旧的传统观念,给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八)茶园建设面积不足,可采摘茶园面积小,严重影响我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县的新、老茶园建设总面积已经达到了4万亩,但可采摘茶园面积只有1万亩左右,茶园建设规模和可采摘面积远远满足不了我县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策

(一)、加强领导,做好服务

建立、健全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发挥好茶叶产业工作组引导、协调、督促、服务的各项职能,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户热情参与茶叶产业建设。

(二)、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核心,实施好“三优双精”工程,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优良的品种和特优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水城县茶叶的优秀品质,精细的加工工艺加之精良的市场营销就能确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抓好我县原建茶园和新建茶园基地的“三品”认证工作(即有机茶叶产品、绿色茶叶产品、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大范围推广普及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建立健全我县的茶叶产品卫生安全质量监管体系。

(四)、建立县、乡、村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共同发展茶叶产业的四级联创机制,采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强强联合,降低茶叶产业发展风险,增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五)、加强我县的茶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县2015年茶园建设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投产面积达到8万亩时,茶园建设形成“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区域布局。同时,建成年加工能力平均在180吨以上的清洁、连续、自动化生产、标准化设计的茶叶精、深加工厂5-8个,新建茶青交易市场10-15个,以满足我县的名优茶叶生产和茶青交易。

(六)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全县茶农的建园水平和素质。

继续加强茶叶栽培技术的理论和现场种植培训,全面提高我县茶农的茶苗栽培技术水平,使全县的新建茶园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七)抓好田间管理,保证茶园建设质量。抓好中耕除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茶园田间管理措施的落实,保证我县新建茶园的成园率。

(八)推行茶产业资金兑现与茶苗成活率、田间管护、规范化程度相挂钩的奖惩机制,使每个茶叶种植乡能积极抓好已建茶园的管理工作。

(九)增加茶园建设投入,提高全县茶农的建园积极性。将原来的每亩600元补助标准提高到1000元,分三年进行资金拨付,在建园后的第一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资金600元;第二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管护资金20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管护资金200元,使茶园建设得到资金投入保障,提高全县茶农的建园积极性。

十二五新疆铁路建设投资情况 篇6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常委会汇报安化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情况,请予审议。

县委、县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空前重视,组建了专门工作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研究。各部门、乡镇鼎力配合,积极支持,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完成了31个调研材料,申报了1800多个项目,编制了42个重点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县“十二五”规划办拿出了《安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安化县“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规划》两个草案。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开门规划,集思广益,采取召开座谈会、网上公开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积极采纳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完善集成规划思路,充实规划草案内容。整个规划已历时11个月,先后18易其稿,倾注了各方面的大量心血,凝聚了全县人民智慧。现将规划内容汇报如下:

一、关于“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心齐气顺、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围绕工业强县、项目兴县、生态立县、开放活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发展战略,主攻“3+2”发展战略重点,加快推进“三化”进程,积极应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

“十一五”是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5.5亿元(预计,下同),为“九五”末的2.96倍、“十五” 末的2.2倍,年均增长11.3%,完成规划目标的117%。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56亿元,年均增长25.2%,超过规划目标10.2个百分点。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5亿元和32亿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1.4倍和1.1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9亿元,超过规划目标15.9亿元,年均递增21.4%。规模工业企业达118家,比2005年增加35家,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45.8亿元,东坪电站、株溪口电站、天工钒业等建成投产,柘溪电站、湘安钨业等扩改完成,初步形成了采矿、制造、电力等一批优势产业,产值过亿企业达16家,税收过千万的企业达5家。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8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2家,实现加工产值16.4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3亿元、31亿元和31.5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4%、20%和8%,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3.9︰25.3︰40.8,调整为26.9︰36.3︰36.8。

“十一五”是全县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的五年。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80.35亿元,为“九五”的10.99倍,“十五”的4.78倍,年均增长 37.9%,完成规划目标的167%。实施了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库区开发、退耕还林、石漠化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村电网改造、广电通信网络建设、合格学校建设、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两所一庭”、村级活动场所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交通、城建、水利建设成绩显著。交通建设通乡公路硬化里程117公里,通畅工程累计硬化里程1970公里,全县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70.2%,重点交通项目S308安化段和东坪二桥建成通车,二广高速安化段、S225平烟段、G207安化段扩改一期工程动工建设。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化功能增强,全县城市化达 25.5%。县城实施了西片区开发,老城改造,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市政工程项目,南区建设快速推进,梅城、平口等镇区域辐射功能增强,乡集镇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五年硬化街道41.2万平方米,拓展城镇区面积14.2平方公里。水利设施建设新建防洪干堤20公里,实施了1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6座水库应急处险,解决了20.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十一五”是全县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村级区划调整全面完成,全县行政村由1120个调整为517个。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成立政务中心推行政务公开。成功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和成品油税费体制改革。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成效显著,五年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8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2个,中电投、天工集团、紫金矿业、辰州矿业、海螺集团、多凌公司等一大批上市公司、央企和战略投资者落户安化,为我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五年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资金累计超过50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安化黑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扩大了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旅游产业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一五”是全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科技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 %。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并消赤减债8151万元。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万多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75万人,参保率均在90%以上,完成了中医院整体搬迁,启动了县人民医院扩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创新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低保达1.37万户,农村低保达2.52万户。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各项保险新增参保19.8万人,共征缴基金7亿余元,支付各类社保基金8亿余元,残疾、五保、特困等弱势群体得到普遍救助和关爱。社会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统计、审计、档案、气象、工青妇、国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十一五”是全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46元和9576元,分别超过规划目标334元和1421元,年均分别递增10.3%和11.6%。5年累计新增就业人员2.8万余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6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5年共对162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3万人,稳妥落实移民后扶政策,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得到改善,发展后劲增强。全县通过“一卡通”网络发放支农惠民补贴达31项,五年累计发放资金总额4.6亿元,惠及22万多农户和1.5万多户城镇居民。据抽样调查,全县农村人平住房面积超过70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平住房面积达31.3平方米。城镇家庭电视机、家用电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00%、44%、56%和136%。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总结五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有这样几条弥足珍贵,值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是理清发展思路,并一以贯之,是安化经济加快发展,避免少走弯路的正确选择。二是不尚空谈、真抓实干、讲求实效,是改变安化落后面貌的唯一途径。三是坚持开放搞活、大力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着力立项争资,是加快安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四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是实现安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尽管“十一五”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人口控制等指标未完成“十一五”确定的目标,期未人口突破100万人,比控制目标多出生2万人;城镇化率比规划目标少12.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未完成。资金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基础仍然薄弱,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偏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10年我县人均GDP只有1270美元,分别是全省40%和全市的54%。高素质经营管理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匮乏,制约了我县经济发展。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以重点突破。

二、关于“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县发展面临着四大发展战略机遇。一个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南推进“3+5”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二个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推进形成大扶贫格局的机遇;三个是沿海地区实施“腾笼换鸟”计划,实现产业升级,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发展机遇;四个是湖南提出实施“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的战略,为改善我县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我县也具有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具有四个方面的新优势。一是通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县基础设施大大完善,城市化功能得到提升,基础产业得到壮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二是我县资源丰富,是湖南有名的林业、有色金属、茶叶和水能大县,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打拼,安化黑茶、安化羽毛球成为了安化响亮的名片,安化旅游、神韵安化已成为我县的一块品牌;三是多年来,县委、县政府理清了发展思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为全县经济加快发展,避免少走弯路提供了思想基础;四是全县各级班子不尚空谈、真抓实干、讲求实效,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只要我们把自身的优势利用好发挥好,就一定能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看到机遇和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前进道路中面临的困难,“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对资源依赖型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挑战;二个是全县仍然有25.26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三个是面临着资金、人才、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四个是我县地形地理等先天劣势,加上在全省经济区域划分上,我县处于既不属洞庭湖经济区,又不属湘西经济区的“两不靠”区域,致使国家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难于在安化布局,且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我县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项目和企业必须限制退出,这也给发展带来挑战。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创新跨越,开创建设和发展新局面。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构想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富民强县为主题,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四化两型”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着力抓好“3+2”发展战略实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基础设施大改善、综合经济实力大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大进步、民生保障水平大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加强,为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把我县建设成为生态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新安化。

“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二是坚持项目推动的原则,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十二五”发展必须围绕五个导向,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即围绕新型工业化导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基础设施提升导向,促进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围绕新型城镇化导向,促进城镇建设扩容提质;围绕新农村建设导向,促进改善农村落后面貌;围绕和谐安化建设导向,为“十二五”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规划目标的确定,既要有超前性,又要有可操作性;既要符合安化实际,又要符合上级要求;既要确保通过努力能实现,又要能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有一定的高度,给人们以美好的憧憬和希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经济实力实现整体提升。到2015年,全县GDP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GDP达到18500元;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00亿元,年均递增27%,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00亿元。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230亿元,年均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8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亿元,年均增长17%。城镇化水平达到40%左右。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0%以上。要推进基础产业提质,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创造条件培育上市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实现我县方便快捷地连通国内国际大市场。

——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推进科教兴县,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关注留守儿童,大力推进幼儿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形成初具规模的职业教育集团,人才强县战略得到切实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全面推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得到初步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信息化水平提高,3G网络覆盖率8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达到100%,无线数字电视基本普及,实现村村上网,城乡家庭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

——生态文明实现整体提质。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03万人左右,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1500万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积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实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80%。城镇人均绿地面积12㎡,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把安化建设成“3+5”城市群的天然氧吧、理想休憩地和避暑胜地。

——人民生活实现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趋势逐步得到遏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200元;每年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物价水平年增长率控制4%以内。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依法治县不断推进,执法水平大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全县上下树立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形成风清气正、心齐气顺的氛围。

四、关于“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要落实我县“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必须采取超常举措。依据“3+2”发展战略,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10大重大举措。一是以做深矿产业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是以做强茶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三是以做响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以加快交通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五是以加快城镇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六是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着力推进绿色安化建设;七是以招商引资和立项争资为重点,不断提高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八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重点,努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九是以加强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是以依法治县为重点,全面推进和谐安化建设。《纲要》草案对10大重大举措的基本取向、重点建设、任务目标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分四个方面汇报如下:

第一、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我县第一大战略任务,特别是加快构筑交通主干道连通国内国际大市场,在县内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是“十二五”必须解决的重要任务,这也是全县人民多年的期盼,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攻克的瓶颈和必须拉长的短腿。“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74个,投资近400个亿,占总投资的41.4%;主要规划路、水、电、城建与信息等5个方面。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我县“3+2”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建设好安化的交通必须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有扎实苦干的干劲,更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项目38个,投资341个亿左右,占总投资的35.7%;主攻重点一是争取建设好1条铁路(安张衡),2个水运港区(东坪、柘溪),3条高速公路(二广、益溆、安铁);二是改造207国道安化段、东坪至梅城、东坪至武潭、东坪至平口、东坪至益溆高速木子互通、仙溪至松木潭、长塘至宁乡沩山、S225安化段、S217安化段、S311安化段等10条二级干线公路;三是完善农村公路路网,实施通畅工程3462公里。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县除资江沿岸水资源较为充足外,绝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前乡地区水资源欠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项目12个,投资近18个亿,占总投资的1.8%。十二五” 主要是要坚持科学治水,构筑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重点实施10大水利建设工程。即: 42公里资江防洪堤加固和23公里城镇防洪堤建设工程,江南、小淹等9个防洪圈除涝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30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红岩、廖家坪水源供水工程,55万人口安全饮水工程,89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木榴、香龙山等水库控制性枢纽工程,1.1万口山塘清淤工程,中小型灌区配套及节水灌溉工程。

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是工农业生产的动力,现代生活更是离不开电,农民群众对用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县每年消耗电量在4.5亿千瓦时,“十一五”期间用电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3.5%,用电水平和负荷大为增加,而我县供电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电网,供电稳定性低。“十二五”期间,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重大厂矿企业布局给电力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电力规划项目5个,投资超过12个亿,占总投资的1.3%,项目已经国家电网批复。主攻的重点项目有新建安化东22万伏变电站。新建东坪北、清塘、仙溪、小淹4个110KV输变电站和7处110KV 线路163.2公里,改造东坪变、花果园、烟溪3个110KV输变电站和3处110KV 线路54公里;新扩建古楼、田庄、栗林、奎溪、木子、新桥、南金等7个35KV输变电站,新建10处35KV线路 161公里,改造9处35KV线路175.9公里。农村配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10KV线路926公里、改造完成178个未网改村。改造库区“两乡一场”和廖家坪17个村农网。到2015年农电体制改革全面到位,配网改造全面完成,家家户户全部通电,用电抄表全部到户,实现“安全、可靠、经济”的用电目标。

城镇是文明的象征,现代化的标志。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火车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加快小城镇发展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等资源。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我县“3+2”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项目13个,投资超过15个亿,占总投资的1.6%。我县城镇建设要全力打造形成“一心四副三轴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一心”指县城东坪镇这个核心;“四副”指安化县的四个次中心,即梅城镇、平口镇、大福镇、小淹镇;“三轴”指以S308、S225、二广高速安化段沿线的城镇发展为支撑,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三区”指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以平口为中心的西部经济区,以梅城为中心的东部经济区),构筑新型城镇化格局。主攻的重点项目有大码头桥、酉州桥、县城社会停车场建设、县城汽车东南站建设、县城10条街道改扩建、部分乡镇15条街道改扩建、县城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县城四水厂建设、梅城供水管网改造、县城管道天然气建设项目、红岩县城供水工程等。

信息化属新兴战略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电视、电话、手机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已经深深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我们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特别是在工业信息化、办公信息化、商务信息化上下工夫。广电通信“十二五”规划项目6个,投资近10个亿,占总投资的1%。主攻重点是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交通、电子档案、电子银行等建设。

第二、关于基础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发展是我县“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强县富民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县产业发展,打造强县富民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显得尤为迫切。基础产业“十二五”规划项目68个,投资超过410个亿,占总投资额43.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百姓生计的民生产业。我县具有可开发的优质的丰富的农业资源,由于交通、信息、生产规模等因素的限制,多年来一直做不大,做不强,随着我县交通条件的大改善,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我县绿色的、环保的、优质的农业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十二五”期间要突出五个方面的重点:一是重点做强茶产业,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提高品位”为着力点,努力把安化打造成“世界茶都”;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三是建设13大优质农产品基地,调整结构发展高优农业;四是延伸6条农业产业加工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五是强化8大服务体系建设。农业规划种植业、林产业、畜牧水产业3类共17个项目,投资近20个亿,占总投资的2.1%。

工业是强县富民的希望。“十二五”期间要结合我县优势资源,紧靠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打造富民强县支柱。一是做深矿冶产业,要找矿探矿,增加储备,整合资源,规模经营,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二是做大能源产业,力促安化抽水蓄能电站上马。三是做强建筑产业,大力推进本地建筑企业提质提级,集团化经营。四是做实绿色食品产业,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山野菜等绿色食品,促进企业规模上档次。五是做强建材产业,争取海螺水泥建成投产。六是培育新兴战略产业,进一步做大高明循环经济,引进培育制鞋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硅系光伏太阳能产业的落户。在工业布局上要促进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十二五”期间工业规划项目38个,投资超过280个亿,占总投资的29.8%。“十二五”要争取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突出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形成核心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属国家大力支持,就业门路广阔,税收利润高的产业。我县服务业层次低,水平差,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要结合我县发展现状、产业税收贡献度和社会发展趋势,从如下七个方面着手,大力推进我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做响旅游业,全力打造“神韵安化”品牌,重点建设雪峰湖、茶马古道、梅山文化3个旅游区,着力打造茶马古道旅游线、安化梅山文化旅游线、安化雪峰湖旅游线3条精品线,主动融入省市黄金旅游线路,对接大梅山文化圈、大湘西旅游网,逐步把安化建设成旅游强县;二是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三是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四是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五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六是提升商贸服务业;七是加强市政公用和社区服务业。规划服务业重点项目有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等4类共13个项目,投资105个亿,占总投资的11.2%。

第三、关于民生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

关于民生工程。规划好实施好民生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完成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县脱贫致富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必须实现的国家在联合国千年大会上的表态目标。到2020年我县每年必须实现2.5万人脱贫,任务艰巨。因此,一是要搞好扶贫攻坚,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创新工作机制,整合资源要素,着力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大力实施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整村推进和库区一体化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等5大扶贫攻坚工程。二是要加强库区开发,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采取综合性举措,构建大库区,建设大交通,兴办大产业,促进大稳定,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使库区群众生产、生活跟上全县发展步伐。要着力实施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生产开发,库区生态及环境保护,库区生态移民和无房移民安置,金塘冲水库移民,智力移民等6大库区移民开发工程。三是要着力解决“就学难”的问题,培养公民个人自身素质和谋生本领。要继续巩固义务教育,特别要把不断提升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我县“十二五”教育发展的重点来抓,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大县为人力资源大县。要实施11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即:192所合格学校建设,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安化一、二中扩建工程,县城南区完小、初中建设,萸江学校改扩建,教师安居工程建设,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安化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程和乡镇幼儿园新建工程。四是要着力解决“看病难”的问题,防止群众因病返贫。主要是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与调处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监督执法等卫生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好全县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健康权益,促进全县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实施10大卫生建设项目。即:县人民医院扩建和中心血库大楼建设、县二人民医整体搬迁、东坪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县妇幼保健院扩建、县中医院骨伤科大楼建设、县疾控中心美沙酮防治和结核病门诊建设、县精神病防治医院扩建,23所乡镇卫生院改造、900个村级卫生室改造。五是关爱弱势群体。要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六是提高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险,建立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福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规划的项目11个,投资近72个亿,占总投资的7.6%。

关于生态环保。保护好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立县,建设绿色安化,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县确定的发展战略之一,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实行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行土地利用功能区划管制,禁采禁伐。要实行治山、治土、治矿、治水,实行改池、改厕、改养、改种,革除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要从宣传、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入手,实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生态环保规划项目21个,投资33个亿,占总投资的3.5%。主攻重点一是着力实施9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即:六步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柘溪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工程、264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264万亩封山育林工程、300公里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三边”风光带绿化工程、100个低碳社区建设工程、14处饮用水源保护工程。二是着力实施9大环境治理工程,即:中小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河道治理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工矿企业“三废”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七一五”矿区综合治理工程,清塘煤矿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江梯级电站库区垃圾综合治理工程,乡镇村垃圾治理工程,养殖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三是强化对矿产、土地、森林、水资源的管理。四是强化节能减排。五是实行强有力的环保措施。

第四、关于社会建设

中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补足社会建设短板。我县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要全力打造活力安化、平安安化、和谐安化,“十二五”期间主攻重点: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财政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革要素市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二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推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三是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把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深入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四是着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建立人才选录使用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储备和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为安化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五是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六是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突出抓好羽毛球传统优势体育项目发展,争取保持安化羽毛球运动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优势;七是切实加强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八是完善民主政治,强化依法治县;九是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富民强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十是加强廉政建设,着力查办大案要案,下决心整顿机关作风;十一是加强国防建设,加强民兵预备役和民兵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创建双拥模范县。“十二五”社会事业规划项目55个,投资超过40个亿,占总投资的4.3%。

上一篇:2024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重要通知下一篇:七年级语文春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