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4-12-06

我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我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1

我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学校管理工作,其最基本的理论依据,概括起来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学校的基本职能决定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大限度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二是由管理工作的本性决定的,提高学校整体工作效率,用最小的管理成本,取得自身体系的最大工作绩效。三是由学校的人本属性决定的,提高和发展师生。我校是农村基层中心小学,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实践中,有了点滴体会和思考。现就教于各位行家。

一、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管理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管理工作必须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抓好教与学的管理,是保证质量、提高效益的关键。

1、教的管理。就是对教师的管理,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对教师的思想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浮躁的教风和学风。好大喜功、贪大求洋、标新立异,有时成了教育界的时尚。具体工作中则表现为教育思想的盲目性、改革活动的无序性以及教学业绩的高耗低效,革除这些弊端,学校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我们主要是在教职工中开展了严谨务实的作风教育,杜绝浮躁。积极引导教职工自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层次,引导

教师认识到最朴素的道理,往往是最切合实际的道理,最简单的招式往往是最有效的招式。教学教研中有些同志思想认识产生偏差,什么说法新,就说什么,什么做法新,就怎么做。一阵风,一窝蜂,不求实效,忽视校情、班情和生情,忽视传统的思想、方法、手段的作用。在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改革中表现为雷声大,雨点小;目标大、动作少;动机良好,过程老套;形式花哨,缺少实效;理论上热热闹闹,实践上太多浮躁。鉴于此,我们着重在提高教师文化修养、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改课改、苦练课堂教学本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严谨扎实的作风教育中,教育引导全体教职工做平凡人,做平常事,立足现实,不好高骛远,不舍本求末。在“自主创新”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一些同志急功近利,在没有进行深入工作、研讨的基础上,一味地追求结论、追求速度,一度使学校科研工作搞偏了,无实效。通过作风整顿,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及工作程序,规范了研讨过程,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近二年,我校的校本教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次受到领导的好评。

做好教师的管理,还应把业务管理作为重点来抓。业务管理是将人、事相结合的结合点,学校在抓业务促提高,抓业务促发展方面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中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和进修,促使他们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再上新台阶,给骨干教师创造机会学习,给有上进心、肯学习的教师搭建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平台,以点带面,以新带

旧,激发活力。我们平时注重引导和要求教师注重实践体验,教、学、改结合。三是过程管理的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当前教育理论界仿企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通过抓特色、闪靓点,将课内外结合,将老中青搭配,将书本和校本结合。继续狠抓教学“六认真”,注重环节、关注细节,强化引导,确保管理出实效,把传统的教学经验与现代的教学思想能真正在课堂中融合,用已近退休的邱丙君同志话说:“没想到我们这样的人,还能赶上教育现代化,我们也能网上备课了,用媒体上课了”。

我们是中心小学,但更是基层的农村小学,如何用我们对人的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去引领全镇的小学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也是领导的要求,我们加大了教育现代化、规范化建设的进程,通过领导的关心和自身的努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学的管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才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我校近几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让我们得出一个道理,学生管理就是服务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在管理中达到养成教育目的。首先教师不能只做拘泥于书本知识教育传授的注射器械,更要教育学生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学校管理不能只是用条条框框来压制、束缚学生的清规戒律,而是训导学生成人成才的途径。学的管理就是发挥学校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作用,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生活等良好习惯的形成服务。管理者就是服务者,把服务工作落实到学校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细、做精、做优工作。其次督促老师做好角色转换工作,改变老师威信于课堂、逞能事于学生的落后状况,让全体教师平时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成长细节,引导学生踏出一个又一个成长的足迹。再者组织协调好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学生,目标一致、动作一致,才能确保效果一流。近年来,我们竭力打造民主、和谐、上进、乐学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坚定不移地实施服务性、根本性的管理。

二、以提高工作绩效为中心的制度管理

建章立制管理学校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的规章制度,既规范了管理者的行为,避免了管理的盲目性、主观性和随意性,也是实施民主、科学化管理的基础条件,把办学目标转化在各项制度中、既能使各层级、各环节按既定要求互相配合,有条不紊的运转,又能保证管理的连续性、稳定性和绩效性。有针对性、时效性、合理性的制度管理,保证了对实际工作的有效调控。

工作中,我们从后勤到前勤,从人的管理到物的管理,勤、绩结合,劳、脑兼顾,先后制订并修改了制度十多项近百条,如教学管理制度中减少了一些苛刻的惩处条例,增加了对开拓进取的激励措施,管理学上有一句至理名言,即“人们最愿意干的就是得到别人肯定的事“,让教职工在一种向上的、和谐的、积极的氛围中工作,这应该

是我们学校制度管理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三、以提高人发展人为中心的评价管理

评价不是目的,是方法和手段。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的生命线,是实现管理目标、提高管理质量的关键。而评价则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科学、多元、人性化的评价体系建立,主要是由严格全面的检查、客观合理的评价、及时的反馈激励组成。落实这些工作才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实际评价工作中,我校主要做了三方面:1、我校把对计划、决定、规章制度的执行检查贯穿于学校工作全过程,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检查制度,各项检查坚持质、量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2、我校始终把合理、多元化的评价作为衡量绩效、促进工作的有力手段,首先是制订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一切从本校实际出发,删除了只能作为墙上挂、嘴上话的纲纲条条,代替的是可量化、可操作的活的指标。

3、采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定量、定性相结合,主观、客观相结合,领导、群众相结合,促使评价更全面、更公正、更易被教职工接受。在检查中,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公布结果,真正把评价工作作为纠错、补差的有效控制手段,以达到评价促效率、提高人、发展人的根本目的。

四、实施以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为中心的民主管理

民主是管理的润滑剂。办好学校离不开教师参与的民主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老师的共同努力,只有真正让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才能集思广益,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措施的可行性。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走科教研兴校之路,走民主管理学校之路。我们采用教职工大会、教研组会议、教学一线骨干教师会议,广泛深入地讨论学校的教学计划、专题研究计划及校本教研思路,使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主动介入,积极工作。

以上四项管理工作是我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探索教改新路子的一些尝试和做法,其中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我们有信心沿着开拓的路子走下去,争取做得更好。

我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2

目前, 学术界对于“康乾盛世”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一个是时间范畴的问题, 包括“康乾盛世”说的起源及其历史分期;另一个则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包括对“康乾盛世”兴衰原因的分析、潜伏危机的反思、影响和评价等。本文试对“康乾盛世”的学术研究史做简要的梳理和回顾, 如有挂一漏万之处, 还望方家批评斧正。

关于“康乾盛世”说的渊源, 刘焕性先生曾在《“康乾盛世”之说的由来》一文中做了详细的考证, 其言:“‘康熙盛世’之说并不是今日史学界凭空构造出来的说法, 而是对以往既有之“康乾盛世”说的一种批判性采用。”“可以说当今中西方史学界, 对于‘康乾盛世’之说基本上是认同的, 问题只在于对如何认识‘康乾盛世’和其存在的时间的界限上有着差异。” (1) 而李尚英先生则对“康乾盛世”的历史分期及其与“乾嘉盛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肯定清史专家许曾重先生观点正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开其端, 至嘉庆十八年 (1813) 终其止, 前后历经140年之久”, 并将“康乾盛世”分为四期, 即清朝由乱入治, 始成盛世时期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四十七年) ;盛世由停滞走向发展时期 (康熙四十七年~乾隆十六年) ;盛世达到顶峰时期 (乾隆十六年~乾隆六十年) ;盛世由盛转衰时期 (乾隆六十年~嘉庆十八年) 。 (2)

时下, 关于“康乾盛世”形成原因的探讨, 论者多强调是康、雍、乾三帝正确治国之策的作用。然, 辽宁省社科院的陈涴女生进一步阐明, “康乾盛世的出现是明末清初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与康、雍、乾三帝实行的正确治国方策相结合的产物,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她将盛世出现的原因具体归结为以下三点:其一, “在明、清交替之际的长期动乱之后, 人心思治是康乾盛世出现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其二, “历史为康雍乾盛世的出现准备好了必要的条件。”其三, “康雍乾三代英主正确的治国思想和方针政策是盛世出现的必要因素。” (3) 这是对此前学者研究成果的肯定和有益补充。

与此同时, 一些学者却没有这样乐观, 他们对“康乾盛世”所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并不那么热衷, 反而对其背后所潜藏的危机予以深切的关注和无情的揭露。有的学者甚至借助外国公使马戛尔尼看中国的独特视角, 毫不留情地戳穿了“盛世”的神话。借他人之口, 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越”, “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人们“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 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 “他们给妇女裹脚, 残杀婴儿”, “他们胆怯, 肮脏而且残酷”, 所以无可避免地“最终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4) 此外, 法国学者佩雷菲特曾言:“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 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5) 足见当时“盛世”背面的败亡之兆。

在此, 需要明确说明的一点是, 以上所述种种皆是建立在承认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康乾盛世”的基础之上的。然而, 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不同意清朝有过“盛世”, 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认为称“盛世”是对清朝不恰当的过度赞美, 带有强烈的褒美色彩, 另一说则认为如果针对明末“乱世”而言, 称康乾为“盛世”也未尝不可。但经过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 其实则也不承认“盛世”的存在。此外, 更有学者对“盛世”这个词汇提出疑义, 认为其带有鲜明的封建色彩, 不宜采用。凡此种种, 各持一端。

针对以上种种质疑, 李治亭先生在肯定清朝存在“盛世”的前提下, 撰《“康乾盛世”解读》一文就“盛世”的内涵、特征以及评判“盛世”的标准等问题, 做了详细的解读。他认为“‘盛世’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或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的评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盛世’完全不同, 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 都是一个兴隆而繁盛的时代。所以‘盛世’虽出自封建史家之论, 却无‘封建性’, 古今通用。” (6) 因此, 大可不必否定“康乾盛世”或指其为溢美之词。接着, 他又阐述了清朝存在“盛世”的五点依据:第一, 清朝打破“华夷之辨”思想的束缚, 倡导“满汉一体”的新的民族观, 并提出了“天下一家”“中外一视”的“大一统”的思想, 从而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第二, 经济持久繁荣, 农耕面积空前扩大,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第三, 社会稳定, 长治久安达百余年。第四, 国力强大, 军事力量雄厚, 在康雍乾三朝未见衰败。第五, 文化昌盛, 教育发展, 人才辈出。最后, 李先生在文末称“以康雍乾三朝所取得的巨大甚至超越前代的成就, 名之为‘盛世’, 当之无愧。”这颇有点盖棺定论的意味, 但他也不否认“盛世下存在的问题不少, 矛盾也有, 失误也有”。 (7)

然而, 我国清史研究领域的另一位专家学者姚念慈先生却提出了和李治亭先生观点相左的看法, 他对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康乾盛世”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在全文的第二部分, 学生将结合姚先生的代表作来对其观点做具体的分析和阐释。

二、“盛世”研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姚念慈先生的《“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一文虽然只有寥寥六千余言, 但可谓是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和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所秉持的独立人格以及批判精神。这些都使我受益良多。

首先, 姚先生从方法论的角度针对历史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即主张采用先分析后综合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只有在具体课题有了相对明确的结论或达成基本共识后, 才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高度综合性和概括性的研究, 否则很容易流于空论。

其次, 姚先生对于学术界“盛世”一词的使用提出了质疑。他强调对于盛世的衡量不是对已知事实的认定, 而是一种价值的判断。这有赖于具有独立性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去界定。这些人必须作为人民大众主体利益的自觉代言人, 当统治者或者强势集团的利益与弱势的人民大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在后者一方。而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则是对他们最根本的要求, 这与历史研究的理性精神并不矛盾。

但需要注意的是, 价值取向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会限于自身的主观判断而采择那些对己有利的客观事实, 并赋予它们新的含义, 以达到支撑己方观点的目的。例如, 持“盛世说”的学者往往会举“轮蠲”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针对这一情况, 姚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他认为康熙朝实行蠲免的真实目的在于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换剥削手段的方式来将竭泽而渔也无法获得的赋税作为“顺水人情”留给人民, 以此成就其“拔葵去织”的美名。然而, 我们应当认清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清朝沉重的高额赋税、暴力专制以及思想禁锢的基础上的。人民以其自身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倒退为代价, 换取了帝国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总量提高的表象。而这“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第三, 时下由于部分学者在其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注意到一个王朝在其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出兴、盛、衰、亡等不同的历史特征这一事实, 而导致了治世与盛世之间界限的混淆, 继而又使得中国历史上盛世的时间范围和数量被人为地扩大。此外, 有些学者还错将古代人物一时的情感流露或追忆、古代君臣间的相互谀颂以及统治者的自我标榜误当成了证明盛世存在的历史学论证依据。

因此, 我们更应清楚地认识到清廷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宣扬“盛世”乃是出于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其目的便在于维护满族的统治民族地位, 以及将“盛世”作为争取人数众多的汉族接受其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

第四, 姚先生还提醒当今的学者,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应片面和盲目地对传统思想加以批判和否定 (认为凡是传统的东西都是落后的) , 并通过有选择性的措辞来粉饰历史和掩盖事实的真相。相反, 他鼓励学者们承认并继承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代表了时代呼声和人民大众诉求的优良传统, 从而真正做到正视历史, 不虚美、不隐恶。

例如在评价“华夷之辨”等传统观念的问题时, 应当将其置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既要看到它受制于时代和人类的认知水平而具有历史局限性的一面, 又要看到其具有保卫先进文明和优秀文化的合理性的一面, 同时还应看到其在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第五, 姚先生还建议学者们在讨论“大一统”的问题时, 应当将其与“正统”联系起来研究。他认为只有“有道之君”的一统才是值得推崇的, 否则就是乱政和僭越。此外, 他还坚决抵制不顾历史真相和人类道义就随意将大一统的桂冠献给胜利者的鲁莽行为。

最后, 姚先生还特别强调了反思精神之于知识分子群体和历史研究者的重要意义。

三、“盛世”的评价标准

依学生之浅见, 在评价中国历史上某一朝的某一阶段是否为盛世时, 应当运用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的方法论加以分析和考量。以“康乾盛世”为例, 既要将其放到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进行纵向的考察, 又要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看做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将其置于世界史研究的背景下加以横向的探讨。

具体而论, 从中国古代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 清朝不仅打破了“华夷之辨”的思想束缚, 放弃了对长城的修缮, 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而且还确立了“天下一家”“中外一视”的“大一统”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的直接指导下, 清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雄厚的军事力量, 先后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两度北击沙俄, 迫使其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出兵剿灭准葛尔部葛尔丹的叛乱等, 使率土之滨重归王化, 社会秩序得以恢复。此外, 在康雍乾三帝统治的一百四十余年中, 经济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突出表现在农耕面积的空前扩大, 尤其是向边疆发展, 不少荒原被垦为田。同时, 这一时期的文化也全面昌盛, 教育空前发展, 人才辈出。

但是, 如果从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来看:康、雍、乾三代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他们不仅对外“闭关锁国”, 阻断商品的自由贸易, 而且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 压制工商业的发展, 并通过征税等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 以百姓自身生活水平的下降和倒退为代价来换取帝国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总量提高的表象。此外, 统治者还厉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 并通过八股取士的手段禁锢士人的思想, 培养统治阶级的忠实奴仆。加之,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盛世情结”和“功利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迟缓, 且只停留在对以往时期经验、技术的总结上。由是观之, 与同时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欧美各国相比, 我们时常引以为傲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国人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自恋情结罢了。

参考文献

①刘焕性.“康乾盛世”之说的由来.清史研究, 2003年2月, 第1期, 108-109页.

②李尚英.关于“康乾盛世”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58-66页.

③陈涴.康乾盛世成因蠡析——兼谈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年9月, 第5期, 135-139页.

④宁一、庞永三.马戛尔尼眼中的“康乾盛世”.历史教学, 2004年, 第2期, 79页.

⑤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

⑥李治亭.“康乾盛世”解读.人民论坛, 2010年7月, 第20期, 232页.

我对“微课”的几点思考 篇3

谈及微课程,不得不提“微课堂”。

一、“微课”真正提供了个性化学习

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其实质就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在传统的甚至当下的教学中,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一个性化的需求呢?能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分层教学呢?“微课”突破了传统课堂时空上的束缚,增加了知识传递的次数,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

二、“微课”提供了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机会

交流与合作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能力,交流与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当下的课堂教学总感觉这样的教学形式与课程内容繁多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微课”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机会,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是为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微课”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学生步入社会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说,将来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还不是先自己上网查查,或者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把问题解决了;或者再难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就求教于身边的同事、领导,与他们合作、交流或者展开讨论,这个过程无疑也是“微课”学习模式的体现。

我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4

一般说来,校长在学校工作中统揽全局,对全面工作负责,唱的是“主角”。副校长主抓专项,对某一方面工作负责,唱的是“配角”,其主要任务就是协助校长搞好学校工作。副校长能否根据一定的岗位要求“准确就位”,不仅关系到能否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而且对学校管理整体效率的高低起着重要的影响。那么,怎样当好副校长呢?

一、要有甘当“配角”的助手意识

副校长的特殊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在工作中既要主动和积极地开展工作,又要严格遵守自己职责,主动之中要掌握分寸,严防超权越位。该自己作主的要大胆作主,该请示汇报的一定要请示汇报,该提请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一定要经大家讨论;应该由自己做的工作不等待校长,应该由校长出面的事情,在没有校长授权的时候,不能擅自处理和决定;倘若情况特殊,校长不在,又必须当即拍板,也要征求有关领导意见,再做决定,事后要向校长汇报,以免引起校长的猜疑。在校长和全体教职工之间,副校长又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理想人物。因此,副校长还要帮助校长协调好上下关系。

二、要有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

副校长的工作中心是配合好校长,而要配合好就必须同校长通力协作。一般地讲,校长与副校长之间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与社会接触的范围不同,因而社会阅历也不同,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态度、观察问题的角度也常常不一致。这就要求副校长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善于揣摩校长的心理特征,把握校长的思维方式,了解校长的工作习惯,以缩短认识上的差距,促进心理上的相容,形成工作上的合力。

三、要有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副校长一般情况下都分管一项专门工作,这就要求副校长把专项工作抓实、抓细、抓活。副校长要做“闹钟”,通过敲打自己,去提醒别人。

首先,要熟悉、精通分管工作,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独挡一面地做好分管工作。副校长必须熟悉分管工作的业务,把握工作的特点,研究分管工作的方法,完成分管工作的任务。让每次分管工作都成为“精品”,把每个问题都消灭于“无形”。为此,对分管工作要身体力行,不敷衍,不打折,不畏首畏尾,大胆工作,勇于创新。处理问题要果敢、坚决,能自己处理的问题,尽量不把矛盾上交,避免那种“孩子哭,抱给娘”的做法。

其次,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当好“协调人”。

副校长对于校长来说是被领导者,对于教职员工来说又是领导者,具有双重“角色”意义,上下会同时对他提出不同的期待,这就要求副校长正确处理上、下两重关系,做好“中介人”。具体而言,要尽量避免使用权力性因素,而多用非权力因素。也就是说要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品德、人格等非权力因素去赢得与方方面面的认可和赞许。促进上下左右之间的相互理解、谅解,从而达到工作上的支持、目标上的认同、行为上的顺应、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真抓实干,讲究效率。副校长对自己分管工作要高度负责,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检查,事后有总结,计划要周密,注重操作性;检查要细致,增强指导性;总结要全面,坚持激励性。分管工作要围绕学校工作的中心,紧扣学校管理的目标,体现学校管理的.风格。

四、要有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一般说来,当学校整体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上台领奖的是校长,闪光的镜头对准的是校长,校长是“红花”,副校长是“绿叶”。此时副校长要有“绿叶”精神,切不可抢“镜头”,不应一味强调自己部门工作的作用,过分夸大自己所做出的贡献,那样做不仅自己的品行值得人怀疑,也抹杀自己实际工作中的成绩。这是淡泊名利境界的首要问题。其次,校长在工作中难免有失误,副校长往往要从维护校长的威信出发,主动做解释工作,落实补救措施。事后,切不可向他人张扬,以显示自己某些方面比校长高明,更不能用校长的短处故意拆台和寻找话柄,要甘当无名英雄。这样不仅维护了校长的威信,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更主要的是顾全了大局,树立了领导集体的形象。

五、要有豁达宽厚的容人气度

副校长在工作中被上下误解的事总是很多,这就要求副校长豁达大度。首先检查自己对工作是否尽责尽职,工作方法是否有问题,工作中有没有疏漏或过失,如果确被误解,也要三思而后行,属于重大的是非问题,要坚持原则,亮出观点,摆出事实,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消除误解。而对那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则不要细究,坚持“宽以待人,严以律已”的原则。而当校长在未弄清事实真相前一时错怪了自己,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时,不能因一时的委屈而不配合校长开展工作,应心地坦诚地同校长交谈思想、交流感情,以免产生思想隔阂,形成感情屏障,当自己的工作不顺心,有这样那样的反对意见,甚至遭到非议时,不能考虑一已之利,更不能以“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领导者身份去压制对方,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要象尊重校长那样尊重下属,从维护团结的良好的愿望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立之以标、激之以义、明之以责。以良好的角色形象赢得大家的支持与帮助,做一个称职的副校长。

关于学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5

本次务虚会,让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也就是我们玉潭教育的未来学校发展的形势及目标,同时对思路举措进行探讨,刚才大家讲了很多。下面我按照我们蒋书记的几个具体内容:文化立校、办学特色、区位优势、及管,就我们西郊学校工作虚实结合谈几点想法和认识。

一、文化立校,办学特色

1、既不依山傍水也没有挡土的围墙,校园面积不大,四周面向墙壁(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国家领导、长城、长江、黄河、历史背景、经典文化)

2、当然不可能每个学校都有历史,但不能没有文化,我也很想把学校的围墙文化建起来,让学校某些地方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外来人员在课间或放学成为留恋的地方。

3、那么结合学校实际,在文化立校在办学特色上“跳绳”、“弟子规”、“名人名言”警示校语、“ 疏散图”、“强身健体”激励师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三讯一训”(校、学、校风、校训)

4、学校培养学生正确的礼仪规范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无论在什么场合,它体现一种典雅的校园文化素养。

5、校园“智能”广播系统考虑―上下课铃声设为动听的音乐,在大课间及课外活动播放欢快的音乐,校园歌曲让师生在其中有美的享受,也是一种高尚的校园文化。

6、校园网络建设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化宣传和精神活动,是一项高智能文化。

7、活动文化―全期根据上级、依托节日

二、教育教学思想上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管理从理论到实践上要做到“精、细”。我经常对老师们讲:“点点滴滴求和谐、时时处处见管理”,学校大也好小也好,管理上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是精品,把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每个环节保证不出问题。

和谐,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在人性化基础上求精细管理。校园广播,想响就响、想怎么智就怎么智

上下课、大课间活动铃声、升旗仪式、眼保健操铃声,休息时还可以播放校园歌曲,丰富广大师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校文化品位。

校园网,随着时代校园信息化进程推进,网络环境已广泛的影响着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

三、关于后勤方面

我对班级管理的几点理解 篇6

班级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班级应有班级独特的管理办法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高低与班级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我认为要把一个班级管理好,必须要做到并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班主任的师表作用,常常表现在 自身的基本素质。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容量不断扩大、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身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班主任,如果不能不断地汲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就不可能正确、有效的开发人力资源,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班主任要有强烈进取的精神,奋发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格;班主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广泛的兴趣、爱好;班主任要有鲜明的时代观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组建得力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常规管理和开展各项活动的骨干,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担任的班级都要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民主选举新的班干部。班干部不实行 “终身制”,每月底进行一次民意测验以决定班干部的去留,有时候还要随时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调换,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班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也增强了。

三、建立完善的班纪班规

为了严肃班纪,端正班风,创建一个 良好 的学习环境,发动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班规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班规是同学们亲自参与制定的,大家都乐于自觉遵守;又由于班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所以他们轮流值 日,一丝不苟,深怕辜负了同学们的期望,这样,班里学习气氛浓厚,环境干净整洁,学生 自我监督意识增强了,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集体主义意识也增强了。

四、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民主管理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上的垂直关系,还应该是

种民主的平等关系。因而应打破传统的师道尊言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拓宽师生间

正常交流的空间,使人人都有安全感、温暖感,班级充满正义,充满关爱,充满人间温情,学生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五、成立互帮互助小组

我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篇7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 上级重视不够,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

学校由于需要改革的科目比较多, 多数校领导把教学改革的重心倾向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与升学有着密切关系的科目上, 根本就没有考虑体育改革。另外, 体育的器材比较容易损坏, 更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器材。那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就更不用说了, 基本上都不会买什么体育器材。一些职业高中和职业技术中学场地器材的缺乏就更为严重了。试问, 这样的场地状况, 怎么正常开展体育教学?

2. 教材陈旧, 重复过多, 缺少运动乐趣, 脱离学生实际。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 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沉醉于现有的教法之中, 安于现状, 不思创新, 课堂结构永远是“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其内容基本是走、跑、跳、投等一些竞技体育项目构成, 各项动作技术难度较大, 专项素质要求过高, 这些都压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求。

3. 教学思想陈旧,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方法落后, 专业老师缺乏。

没有室内体育理论的传授, 考评以身体素质达标为准。教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学, 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另外, 专业上的缺乏也多遭诟病的原因之一, 教师无法从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兴趣出发改变课堂教学。

二、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发展适应新世纪的体育教学。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体育在职教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职教系统的体育教学、科研、竞赛体系, 加大投资力度, 改善教学环境。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以适应新世纪体育教学的需要。

2. 改革课程体系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材内容。

中学生是比较好动的群体, 对于体育活动的需求较为强烈, 大多数学生渴求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和方法, 培养一两门体育爱好和专长, 以备考上大学乃至走上社会之用。然而, 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的, 在保留原有体育课的基础上, 要增设体育选修课或体育专项活动课。这样, 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了宣泄, 运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活动课系统地专门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技能、技巧, 增强其熟练性。

3. 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 要有高尚的师德风范。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一名体育老师, 要取得事业成功, 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热爱学生, 以身作则, 以身立教。

(2) 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 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心扉,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 要兼容其他知识和技能, 这样教学时才能融会贯通, 游刃有余。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要把体育教学模式由“主从型”变为“合作型”, “被动型”变为“主动型”, “传授型”变为“进取型”, 从而充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研究表明, 采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模式效果最好。

结合新教材, 遵循认知的发展规律去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 对提高课堂效果大有益处。一般来说, 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

1. 感知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 学习各种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同样是从感知开始的, 各种感知能力的发展, 是形成运动技能的重要心理因素。从主观因素方面来看, 学生的主观状态是影响人们感知质量的重要原因。如果学生对感知对象有兴趣, 他就感知得深, 反之则相反。因此, 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生理特点, 并结合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 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思维能力。

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必须处于积极状态, 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 运动技能的掌握就会受到限制, 动作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 积极的思维活动能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那么, 在体育教学中, 应怎样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呢? (1) 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从已知到未知, 以科学概念武装学生。 (2) 提供多种直观材料, 从具体到抽象, 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3) 丰富学生的语言。人脑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进行的, 主要是借助语言进行的。

3. 记忆能力。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离不开记忆, 在体育教学中, 记忆是巩固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唯一心理因素。人的记忆力和其他心理能力一样具有很大的潜力, 通过教学、训练的影响可以达到迅速发展。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的实际,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培养。

(1) 遵循记忆成功的有效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记忆的任务、目的明确。在体育教学中提出的认知任务、认知目标时, 应指出哪些内容必须记住, 以便初中生能有目的地去识记。第二, 识记时的积极性。教学中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激情, 排除记忆干扰。第三, 丰富的知识经验。第四, 讲究记忆卫生。

我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作文;写作兴趣;作文素材;评改方式

初中语文主要是学习语言的表达以及文章的撰写,作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意义,是语文知识技能的体现。在语文升温之后,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也逐渐受到了关注,为此文章中笔者针对初中的作文教学,对初中作文教学进行了思考。

一、通过不断阅读奠定写作基础

不断阅读,不仅可以扩展知识层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可以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以及文字的运用,在阅读中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可以培养对文字的语感。由于汉字具有一定的表意性,其表意性在文章阅读时可以促进我们对于文章的理解,了解语言运用的真正含义,并且通过阅读了解词语的搭配规律,进行词汇的积累。只有形成强烈的语感,才能在写作时创作出句式优美、表意流畅的文章。经常进行阅读,能够对文章的内涵进行了解,对文章架构、语言的运用进行基础的掌握,并且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素材,避免在写作时出现语言重复、表意模糊的现象。

阅读时要着重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对课文的阅读,课文是经过不断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知识、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个体,尤其是课文中的名篇,必然要通过反复阅读将其进行理解。其次是课外知识的阅读,通过不同内容的阅读,丰富自身的阅读层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避免在写作时出现缺乏词汇量的现象。

二、通过对作文的不断修改提高文章质量

作文创作之后要及时对文章进行修改,尤其是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对于作文的修改要体现多元化,避免出现修改意见相同的现象。具体修改意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师详细批改

教师在查验学生所写作文时,要逐字逐句进行修改,针对文章中的错别字、语病、结构混乱、跑题以及语言运用等问题进行修改,教师通过这种详细的批改之后,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要求进行修改,学生通过对教师修改要求的理解,了解到自身写作的文章存在哪些问题,明确应该修改之处,并且将其改正,以此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简略批改

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时,如果一味进行详细修改,就会使学生形成懒惰的習惯,单独进行修改时难免马虎,那么教师可以学生做文章进行略改的修改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对作文进行略改的过程中要把修改重点立足于作文结构的创新,选择一篇优秀的作文进行略改,作为范文进行评选,其余作文让学生自行修改。学生将作文进行修改,总结之后进行反思,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修改,可以将作文中的错误进行订正,不仅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生之间互相修改

学生之间互相修改即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的形式,将作文修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作文的阅读,将其错误进行修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在进行作文互改时,可以采取以班级为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作文修改,或者采用小组为主的形式。学生进行作文互改时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对修改作文的要求进行规定,引导学生要详细对作文进行修改,并且对文章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互相修改作文可以站在学生自己的角度对作文做出评价,从而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学生互相修改作文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修改进行准确评价。

三、及时称赞激发写作动力

在写作过程中进行鼓励和称赞是激发写作的隐形动力,教师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提升作文教学质量,其有效方法是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掘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初中作文教学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称赞,在不断鼓励中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产生信心。

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采取口头表扬的形式,在口头上对学生进行称赞,也可以采用在作文中进行批注的形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表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凸显作文中的闪光点,提升学生作文创作的自信心。

由此可见,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优势,立足于初中的作文教学,从通过不断的阅读奠定写作基础、通过对作文的不断修改提高文章质量、及时称赞激发写作动力三方面对初中作文教学方式进行思考,从而使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进行突破,进一步提升作文教学的多样性,将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作文教学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研究初中作文教学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小飞.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

[2]陈雪琴.探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出路[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11).

上一篇: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之我见下一篇: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