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八大政策解读

2024-09-06

自主创新八大政策解读(精选8篇)

自主创新八大政策解读 篇1

文章标题:广东检验检疫局八大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广东检验检疫局八项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外向型企业自主创新环境,引导和支持外向型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广东检验检疫局近日推出八项措施,全力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一、转变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模式,帮助自主创新型企业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紧密结合实施“大通关”战略,加快检验检疫监督管理电子化进程,优先对自主创新型出口生产企业推行电子监管,彻底转变批批抽样检验检疫的传统监管模式,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从源头抓好出口产品质量。

二、推行便利措施,提高自主创新型企业出口产品验放效率。推行风险管理制度,帮助和指导企业达到检验检疫分类管理一类企业要求,使自主创新出口产品享受减少抽检批次的优惠措施;对自主创新型企业推行检验检疫电子审单快速核放制度,使其产品出口全面实现电子申报和电子放行;优先推荐自主创新型出口企业实行“绿色通道”管理,使其产品享受优先报检、优先检验检疫、免于口岸查验、直接换证放行等便利措施;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产品出口免验;对企业从国外引进的设备或其他建设物资实行“全天侯、无假日”预约工作制,提供优先报检、优先检验检疫的便利措施。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帮助自主创新型企业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与自主创新型企业的联系协调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在进出口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充分发挥检验检疫机构的信息和技术优势,研究、跟踪和掌握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动态和技术法规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反馈机制,为企业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引导企业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产品质量控制手段,规避贸易风险,提高应对国外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减少和避免出口贸易摩擦;协调检验检疫协会等行业组织,积极组织有关自主创新型企业就国外拟实施的技术措施进行“通报评议”,并及时向国家质检总局反馈评议意见,使国外不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措施对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四、加大认证认可工作力度,助推自主创新型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加大对自主创新型企业开展ISO9000、QS9000、ISO14000、OHSAS18000和HACCP等管理体系认证的宣传、指导工作,优先办理出口商品注册登记、出口食品和出口化妆品卫生注册登记以及出口食品对国外注册推荐工作,促进自主创新型企业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管理制度,使更多产品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五、加大原产地工作力度,引导和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利用国外关税优惠政策。广泛宣传普惠制、《亚太协定》、《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协议》等国外关税优惠政策,引导自主创新型企业及时调整产业方向和出口策略,充分利用区域性关税优惠政策扩大产品出口;加强对国外有关关税优惠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利用国外关税优惠政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使符合给惠条件的自主创新出口产品充分享受给惠国关税优惠待遇,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六、紧密结合实施名牌战略,帮助自主创新型企业创名牌。加大名牌战略的宣传力度,鼓励和优先推荐自主创新出口产品申报“广东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支持有条件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争创世界名牌;积极发掘自主创新型企业产品中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广东本土“名、特、优”产品,鼓励其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和原产国标志保护,积极做好企业申请的指导、审查和上报工作,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产品通关、市场准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扩大出口。

七、提供优质服务,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参加国际经贸活动。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参加国际博览会、展览会、商品交易会、经贸洽谈会等国际经贸活动,对自主创新型企业出入境参展物品优先办理检验检疫手续,必要时,设立专用通道、现场监管点和办公咨询点,为企业提供“随到随办、边验边放”的优质服务。

八、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维护自主创新型企业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检验检疫机构口岸执法把关职能作用,协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进出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为自主创新型企业发展营造公平、开放和有序的进出口贸易环境,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广东检验检疫局八大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来源于,欢迎阅读广东检验检疫局八大措施支持广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八大政策解读 篇2

一、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炼出核心内容

专著《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 是张明龙教授主持的, 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07CGLJ004Z) 的研究成果。

张明龙教授承担了课题研究任务后, 马上召开分工会议, 并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组织派人外出调查。其他成员也作了相应分工。

课题组先后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西安、兰州、昆明、太原, 以及浙江省各地的有关科研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 进行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调查。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参加成果交流会或学术研讨会、征询专家意见。还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法罗大学、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丹麦奥本罗国际商学院等国外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与国外学术界保持联系。同时走访了十多个较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还在台州考察了吉利汽车、钱江摩托车、海正制药、华海制药、仙琚制药、星星冷柜、苏泊尔炊具、飞跃缝纫机、中捷缝纫机、宝石缝纫机、杰克缝纫机、伟星管业、银轮机械、双环齿轮、三门变压器等科技创新业绩显著的企业。这样, 课题组着手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博览与之相关的论著, 细加考辨, 取精用宏, 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 抽绎出典型材料, 高度概括, 精心提炼, 形成课题报告的核心内容和思维脉络, 也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成员完成的阶段性成果, 已分别在《中国发展》、《理论导刊》、《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党政论坛》、《乡镇经济》、《开发研究》等刊物发表十多篇论文。2009年, 张明龙教授执笔完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研究”总报告。同年8月, 在总报告基础上形成的专著《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公开出版。

二、拓宽学术研究的思路和视野

1. 该专著研究内容的基本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浙江省在全国较早提出“科教兴省”战略, 此后又进一步提出“科技强省”战略, 促使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全社会科技投入逐年递增, 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争先进位。然而, 必须看到, 中国科技和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提升缓慢, 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以浙江省为例, 许多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于别人。

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原有科技发展基础薄弱, R&D投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等。中国现阶段科技发展基础不断改善, 科技投入逐步加大, 人们的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在此条件下, 区域政策支持体系是否健全, 对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日益凸显出来。

以国家为区域单元展开分析, 可以发现, 无论超级大国, 还是其他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 都十分重视运用政策支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为了推进中国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科技信用的政策体系建设,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科技信用基础; (2) 加强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建设, 促进基础研究, 攻克前沿技术,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 加强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建设, 构筑一个强有力的创新成果保护体系; (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快发明创造的应用开发。

2. 该专著拓展学术研究的主要创新体现。

(1) 充实自主创新理论的内容。本课题率先把空间概念引入自主创新理论的研究, 以国家为区域单元, 分别把超级大国、其他主要工业国、新兴工业国作为考察对象, 分析它们自主创新活动的内涵、结构、特点、发展现状、地位作用、运行机制、存在障碍及其原因等理论内容, 并以不同国家区域条件下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规律性, 为中国推进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国际经验, 也有利于深化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的研究。 (2) 提高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研究的科学性。文献检索结果显示, 已有论著绝大多数是从单项或几项具体政策角度, 而不是从整个政策体系角度, 分析如何促进自主创新活动。本课题的一个突出特色, 就是跳出具体政策的局限, 着眼于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整体, 分别从科技信用政策体系、推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四个子系统展开深入探索, 提高了研究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合理。 (3)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一条有利思路。以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成果, 大多着眼于硬条件, 如增加科技投入, 鼓励创造发明, 改造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等。本课题与此不同, 它由软条件入手, 着重从国家区域政策支持体系角度研究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通过完善国家区域政策环境, 促使创新人才、科研经费、先进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形成优化组合, 发挥更大的创新能量, 从而在同量投入或相似的硬条件下, 更好更快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4) 为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本课题尽力借鉴世界各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 及时总结国内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已有成效, 同时通过系统探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产品、产业、技术、信息、土地、外贸、人才等诸多政策,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政策在功能、效益、时差、交替和主辅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从源头上与结构上理顺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优化方案,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对策建议。 (5) 鼓励民营经济创新活动, 特别对促进民营经济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研究, 具有一定超前性。本课题以民营经济发达的台州市为案例, 把鼓励民营经济创新活动的有关区域政策, 作为特色内容之一进行研究。台州促进当地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成果, 不少内容是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 具有原创性质。特别是台州注重政策支持体系的前后时差配合, 注重不同政策的调节功能配合, 既是成功的实践活动, 又对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由此深入探索, 易于找到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新办法。

三、具有较大实践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

1. 该专著的实践应用价值。

(1) 该专著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角度, 系统审视了中国现有的政策支持体系, 并为及时消除其内涵的不足或缺陷, 由源头上提供一套新思路和新措施, 既有利于构建促进创新活动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 又为丰富创新原理与管理理论提供必要补充和典型案例。 (2) 该专著从促进创新活动的政策类型角度, 着重分析了中国的科技信用政策、推动科技进步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进而提出一整套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有利于理顺法律、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信贷、土地、经贸、技术、工商管理、知识产权、新闻出版、中介服务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支持创新活动的关系, 可为各地在运用政策合力促进创新活动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3) 该专著从提升创新实力的政策结构角度, 分别考察了统领性政策、系统性政策、时差性政策、多样性政策、交替性政策等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政策, 可为优化支持创新的区域政策结构及其功能配合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2. 该专著阶段性成果的社会影响。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 该专著部分内容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 以论文形式发表后, 被CPCI-S检索、转载、辑目, 以及被其他学者加以引用、列为参考文献的情况, 大体如下: (1) 以本书465—506页内容形成的论文《Positive Analyses on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for promoting the civil innovative activities———The case study of Taizhou China》, 中译为《促进民间创新活动区域政策支持体系实证分析———以台州为例》, 被原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新版 (CPCI-S) 检索的证明; (2) 以本书321—328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3) 以本书310—318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4) 本书294—301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中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纵向考察》, 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20期辑目; (5) 引用《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的论文:林江鹏《和谐的科技诚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6) 引用《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的论文:徐华《中国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4期; (7) 引用《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的论文:王明明、朱军、赵宝元《科技项目立项中的信用缺失及其应对机制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5期; (8) 以本书104—107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被刘江翔《论科技创新与政府服务功能的完善》在《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引用; (9) 引用《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的论文, 还有刘江翔《海西科技创新的公共行政平台研究》, 《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当然, 该专著作为一家之言, 不可能把研究涉及的问题都分析得很透彻。与其他许多学术专著一样, 该专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有的见解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的说理需要更加清楚、明确。另外, 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内含系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些问题, 只有留待今后的专著再深入研究了。

摘要:《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以国家为区域单元, 依据先国际后国内的顺序, 深入探索超级大国、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运用政策增强创新能力的措施及成效, 进而着重研究中国如何运用科技信用管理, 怎样通过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该书密切跟踪世界前沿创新成果, 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科技信息, 为遴选研究开发项目和制定科技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企业自主创新相关扶持政策解读 篇3

(一)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鼓励开展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活动,提升产品水平和附加值,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支持专利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

(二)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支持国家和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关键研发试验条件,构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联合开展产业政策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

(四)引进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支持承担国家和本市重点项目的单位引进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不断提升基础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

(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整机产品研制、关键零部件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以及重大技术装备测试、试验、认证能力建设等。

(六)重大技术装备首台业绩突破。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与制造单位合作开发或者装备使用单位自行开发的国际、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投入工程应用,实现首台业绩突破。

(七)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需要支持的项目。

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如下:

(一)纳入年度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3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

(二)纳入年度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不高于该项目新增总投资的30%,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三)纳入年度产学研合作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一般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5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其中,产业政策研究项目可由专项资金全额资助。

(四)纳入年度引进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不高于所购仪器设备价格的30%,金额最高不超过400万元。

(五)纳入年度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20%,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六)纳入年度重大技术装备首台业绩突破风险补贴计划的项目,对该首台(套)装备的本市使用单位给予风险补贴支持,支持标准不高于所购设备价格的10%或者保费额的5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

申报条件:(一)在本市登记注册;

(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三)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信用良好;

(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能力,项目方案合理可行;

(五)所申报项目为在建或者拟建项目,项目实施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上海市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十六号公告) 所称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是指依法通过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并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商业化的活动。

下列项目或者技术可以获得技术开发经费的补贴:(一)属于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或者本市重点支持的吸收与创新项目;(二)在吸收基础上创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或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三)未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但符合指导目录要求,经过市经委组织鉴定,确认其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项目。用于吸收与创新的技术开发经费,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用于吸收与创新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价在规定数额以下的,可以一次或者分次计入成本。

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可以对设备进行快速折旧,并参照市新产品试产计划或者中试产品计划的规定享受相应优惠。可以申请优先列入市技术改造项目计划,获得贷款贴息的资助。承担单位需要引进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可以按照规定直接申请办理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调入本市的手续;需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进行关键技术攻关,需要聘用国外专家的,可依据聘用合同向市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补贴。本市各级机关在采购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属于扶持发展产业的吸收与创新产品。

吸收与创新项目属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或者在吸收高新技术基础上创新的成果转让取得收益的,按照国家和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规定,享受优惠。吸收与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增值税零税率优惠。吸收与创新的产品进行技术质量认证,企业可以申请有关的经费补贴。吸收与创新的技术或者产品申请国内外专利的,可以申请专利申请费、专利维持费、专利代理费的部分资助。引进国外专利技术用于技术开发,属于国内首次运用的,可以凭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等有效证明,申请经费补贴。

在本市建立吸收与创新的下列机构,可以申请启动经费的补贴:(一)国家级或者市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二)国家级或者市级的吸收与创新基地;(三)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市级技术开发机构。

《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沪经技[2008]291号) 为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为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以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申请条件:(一)企业所属行业必须符合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的要求。申报企业在本行业处于龙头地位,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元。

(二)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60人,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五)申报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每年必须有专利申报。

(六)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技术创新绩效显著。区(县)所属企业原则上为区(县)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市属国有及控股企业由集团公司审核并推荐。

(七)企业两年内(指申请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当年的5月31日起向前推算两年)未发生下列情况: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2、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3、走私行为。4、其它违法行为。

(上海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所姜怡供稿)

自主创新八大政策解读 篇4

一、我国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我国现行增值税类型是生产型增值税(东北地区除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一般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而固定资产投资和更新设备中所含增值税不能抵扣,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特别不利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适时更新改造,妨碍企业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根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影响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由于出口的高新技术商品中固定资产所含税款没有抵扣,出现退税不彻底,必然会提高价格水平,降低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无形资产和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往往占高新技术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但这些投入并不能抵扣,这也导致了高技术产业增值税负担偏重,增加了科技投入的负担,容易挫伤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二)税收优惠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税收优惠方式缺陷。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主要手段是税率优惠和税额的定期减免等直接优惠形式为主,优惠方式单一。税收直接减免虽然有操作简便、易为征纳双方把握等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1.税收直接减免只能在一段时期内使用,因而,对于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持续的创新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2.税收直接减免一般在高新技术企业成立初期使用,而由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特点所决定,该阶段企业很难或很少获利,该项政策难以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3.税收直接减免,属于投资后的鼓励,引导企业的作用不显著,且容易导致税收流失。

二是优惠标准缺陷。1.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外企业不平等。以区域为标准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区别对待,导致在区域外的企业即使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企业,却不能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2.内外资企业地位不对等。外资优惠于内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比民营、私营企业优惠,不利于公平竞争。3.优惠力度偏小。具有直接性质的所得税优惠,仅限于有收益的企业才能实际受益,而具有间接优惠性质的企业科研投入的加扣优惠政策,也只限于研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且赢利的生产性企业。因此,某些税收优惠政策由于存在条件限制,其真正的激励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三)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作用有限

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R&D)只占销售收入的1%,这几年略有增长,但还是偏低,而西方发达国家中的跨国公司都在10%以上,技术进步是需要投入的,在这样的税收环境下,我国对于技术研究开发的低投入必然导致技术进步的缓慢。首先从享受研发费用的支出范围看,国外研发费用的经常性支出中科技人员工资占最大比重,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有计税工资扣除限制,而实际上科技人员工资已超过扣除标准,势必加重企业税负。其次,从研发费用的财务和税收处理看,我国采取的是将研发费用金额列人管理费用,作为当期成本一次扣除。对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实际起到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

(四)风险投资和孵化器缺乏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

风险投资和孵化器都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不可或缺的融资工具,而且是根据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而特别设立的融资工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上述两种融资工具的税收支持是不够的。现行的增值税政策使高科技产品比一般产品税负要高,压抑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其次,在投资收益所得税上,虽然国家对高科技企业已有一定税收优惠政策(如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但是对高科技企业的投资者却没有所得税方面的优惠,风险资本投资于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红利或分回利润要双重征税,投资于高科技企业风险大,优惠政策少,因此无法有效引导广大投资者参与投资,也就无法促进风险投资的高速发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构想

(一)颁布特别法案,规范科技税收立法

当前应创造条件尽快对科技税收优惠实施单独立法,对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必要的程序使之上升到法律层次。从长远角度考虑,国家应制定《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法》,从总体上考虑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的财税政策,制定专门的《财政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和《税收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研究和判定予以鼓励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标准;明确财税优惠政策的目标、具体受益对象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方式;加强对高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管理与评效。另外,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应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与中央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中央可以集中对基础科学、国家重点开发项目及主导性产业给予税收支持,地方则对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效益较为明显的技术开发项目予以扶持,以进一步明确管理权限的划分,提高行政效率。

(二)加快实现增值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是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目前,可以在东北增值税转型试点的基础上,把消费型增值税作为产业政策来利用。作为实施此项政策的过渡措施,可对企业购入和自行开发的科技成果费用中所含的税款,比照免税农产品与交通运输费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扣除进项税额,以减轻高科技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另外,企业研制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开发的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创汇、高关联度且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新产品,其缴纳的增值税,可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一些先征后返的照顾。

(三)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现实的国情,调整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税收优惠方式。改变以往单纯的税额减免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增加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技术开发基金等税基式优惠手段的运用,做到税基减免、税额减免与优惠税率三种方式相互协调配合,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

1.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国民待遇原则。改变过去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只注重区域性优惠的状况,对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企业给予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分企业的所在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对所有的科研单位与项目一视同仁,保证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科技税收优惠必须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当前在保持对高科技产业给予税收优惠的同时,应加大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税收优惠力度,对科技投入达到一定数额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与高科技产业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以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运用税基式优惠手段,提高竞争力。(1)对于使用先进设备的企业以及为研究开发活动购置的设备或建筑物,实施加速折旧。同时,简化对加速折旧的审批手续,大幅度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以加快企业的设备更新与技术进步。(2)对从事科技开发的投资与再投资实行投资抵免政策,允许企业按研究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从应纳税额中抵缴所得税,提高企业从事技术开发的积极性。(3)准许高新技术……。

(四)加大研发费用优惠力度,实现逐年平稳增长

遵循国际惯例,取消研发支出增长10%的限定条件,只要企业当年发生了研发支出就应该享受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并允许适当向后结转,使企业当年未用的优惠可以在以后得到,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的企业真正得到补偿,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在研发支出费用化的处理上,建议对符合认定条件的研发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上,企业可有两种选择:既可选择资本化作递延资产处理,也可以选择费用化处理。一经选择,在5年内不得更改。同时取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税工资扣除限额标准,与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一样,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缴企业所得税时税前扣除。

(五)建立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鼓励风险投资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1.直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考虑。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并允许费用列支,允许企业特别是有科技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并规定准备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与科技进步的方面,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税款并加罚滞纳金。2.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对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收入免征营业税,并对其长期实行较低的所得税率;另一方面,对法人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利润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居民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获得的收入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最后,对企业投资高新技术获得利润再用于高新技术投资的,不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均退还其用于投资部分利润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

(六)完善个人所得税,为高技术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自主创新八大政策解读 篇5

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要性排序

作者:孙继红 武建龙 徐玉莲 王宏起

来源:《科技与管理》2013年第04期

十八大精神解读 篇6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特色’的说法开始流行。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两个不走’,什么是‘老路’,什么是‘邪路’?”12月3日,德州晚报邀请德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史成志对十八大报告进行了解读,同时结合德州实际及晚报工作特点进行了指导。讲座近两个小时,德州晚报全体职工进行了集中学习。

史成志作了题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讲座,对十八大召开背景、主题及十八大架构等进行了解读。史成志在讲座中重点讲解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三部分内容。其平实易懂的语言,贴近实际的事例深深吸引了听众,不时赢得会心的笑声。

史成志的报告不乏精彩语言,对重点问题的解读一针见血。

澄清两个误区

史成志对两个容易被误读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误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史成志解读: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做是大厦,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地槽,毛泽东思想就是地基。地槽、地基在外面看不见,但却是大厦的根基。

“对于这个问题,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源和进程的重大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有了明确的阐明。”史成志解读说。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构形态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基本原则+中国特色。【十八大精神解读】十八大精神解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在于马克思主义,没有基本原则,就没有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

1、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2、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3、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4、消灭了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

5、国家正在消亡,失去了政治职能;

6、人民当家做主,社会生活民主;

7、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创新:

1、以发达生产力为先导,兼容不发达;

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消灭了剥削,但存在阶层差别,局部可能还有阶级斗争;

5、一国两制,以社为主;

6、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7、努力逐步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毛泽东思想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宝贵经验比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像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正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而这正是因为坚持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理论准备如《论十大关系》,其中提到的平衡、协调、统筹兼顾,与今天的科学发展异曲同工,统筹兼顾概念就是《论十大关系》首次提出的。物质基础像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今天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很多工业重点项目,如胜利油田、鞍钢、首钢、莱钢、宝钢等,都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做是大厦,那么马克思主义就是地槽,毛泽东思想就是地基。地槽、地基在外面看不见,但却是大厦的根基。

误区二:两个“翻番”

史成志解读:第一、这不是指每个人的具体收入;第二、也不是每个地方的人均收入;第三、两个翻番也不是单纯的收入翻番。“两个翻番”只是“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一定要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这两个翻番,是从全国范围内说的。【十八大精神解读】文章十八大精神解读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史成志解读,第一、这不是指每个人的具体收入,不是说你现在的工资是5000元,到时工资收入一定就能到1万元。第二、也不是每个地方的人均收入。现在各地都在搞两个翻番计划,像我们山东数据高于全国,那么我省的翻番最起码不会拉全国后腿。但我们德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较低,甚至尚达不到全国平均数,那么我们到时候就不止是翻一番,可能就是翻一番半。第三、两个翻番也不是单纯的收入翻番。不是现在你和他的工资分别是5000元和1000元,到时候就变成了1万元和2000元。因为收入翻番还要均衡贫富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史成志强调,虽然媒体比较多地宣传了“两个翻番”,但实际上,“两个翻番”只是“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中的“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面。

详说“特色”

“中国特色”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史成志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是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发展后革命的设想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先革命后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不断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实践探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特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个词开始流行: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早已经界定,那么这个“中国特色”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史成志解读说,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找到这条正确的道路很不容易,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实践特色是指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马克思最初的理论设想并不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设定中,社会主义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但马克思的设想仅仅局限于理论,他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实现。而我们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直在实践中寻找到的正确道路,中国90多年探索正确道路的艰辛过程,其实就是实践的过程。

理论特色是指我们的党从建立初期就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党的一大就明确指出,我们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十八大精神解读】默认分类http:///article/。到1945年七大,我们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确立了“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思想,今年十八大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党不断地在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 篇7

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繁荣、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来临,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 都面临着能否生存的风险, 特别是小企业, 抗风险能力更弱。目前, 受世界性经济萧条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出现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 部分企业勉强维持生存。因此, 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 都有必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安徽省中小企业局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8年9月, 安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4.6万户, 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7, 913户, 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融资难、贷款难等许多难题, 严重制约了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 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不大, 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 发展速度较慢;二是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方面档次低、能耗高、规模小、科技含量低, 综合竞争力较弱, 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 资本积累不足。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平均负债率大概在60%左右, 少数企业甚至超过100%, 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 资源消耗过大, 非物质要素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促进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评析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多次强调,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到安徽而言, 从目前的财税政策来看, 虽然安徽在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也有些相应的财税激励措施, 但是与其他国家、国内发达省份系统全面的财税政策与措施相比, 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以下就目前安徽中小企业能够享受的财税政策做一简要分析:

(一) 2006年8月29日,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安徽省科技大会精神, 落实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要求, 推进《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实施, 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安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安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中, 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方面, 缺乏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

(二) 2008年2月25日, 为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 安徽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同时, 要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体系, 建立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机制, 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此外, 要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落实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但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2009年2月2日,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 (试行) 》等文件精神, 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意见》, 要求国家和安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在创新型企业先试先行, 并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实施办法, 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关于企业研发费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政策,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策等等, 把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但是, 目前我们还未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行办法。因此, 结合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适时提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当前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面临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不利影响, 又面临自身资金、技术薄弱、发展势头受限的被动局面。改变这种现状, 增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动力, 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

(一) 真正建立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 不得随意变动和挪用, 力争到2010年, 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省级应用技术研发经费要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 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财政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 多种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二) 真正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两税合并后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增加了部分费用的扣除;2008年11月和2008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 修订后的部分税收条款减轻了企业的税负, 但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到,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基本上带有适用对象的普遍性, 所以对于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意义不大。要想真正推动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必须在税收政策的实施方面加大对扶持对象的税收优惠力度, 只有在这种差别待遇的税收优惠政策下, 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目前, 可以考虑在中小企业的所得税计算方面加大费用扣除力度, 加速资本折旧力度, 减少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在增值税和营业税方面, 增加扣除, 缩小税基, 减少应纳税额, 减轻企业税负, 做到让利于企业, 增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积极性。

(三) 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加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所在, 实施创新的主体显然是企业富有创新积极性的人才, 因此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教育人才培训与科技人才需求的共享对接、建立有力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奖励制度, 为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

摘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意义重大, 但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 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如此, 因此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除了企业自身的积极主动之外, 还需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本文通过对安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 结合现行的财税政策, 提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财税政策

参考文献

[1]周平.我省13万中小企业遭遇“钱荒”[N].安徽市场报, 2008.9.5.

[2]安徽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财教 (2008) 144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3]关于印发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意见的通知.科策 (2009) 12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自主创新八大政策解读 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已经建立起特有的经济和企业体系,这一系统极大地提升了资源调动的效率,然而创新能力似乎并没有与之一同发展。例如,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外国技术和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2000年以来,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例超过85%(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4-2006)。中国企业长期受制于知识产权和高额的技术许可费用,以及产业层面上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经济仍旧是成本驱动和低利润率,特别是在芯片、软件、机床、发动机等重点行业,仍然严重依赖外国技术。所以,对中国来说,如何使创新体系更具有效性和整体性是一个巨大挑战。

有很多文献和报告研究了中国创新体系,例如,OECD发布了关于中国创新政策的回顾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需要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决策制定,赋予私营部门更重要的作用,以及机构间更多的协调来推动创新。与此同时,中国为了应对经济快速增长而缺乏创新能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却缺少自然资源的困境,在本世纪初开始实施了自主创新的计划。自主创新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逐步提高科技能力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掌握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促进企业从成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创新型的国家之一。2006年政府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转折点。但是,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前进路上,面临许多挑战。

自主创新政策提出的背景

在自主创新政策实施之前,由于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以及低级要素的大量廉价供给,国外大量的高级要素进入中国,迅速提升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随着高级要素的流入,使中国低级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边际产出率提高。巨大的要素集聚能力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要素集聚是当前中国的核心能力。与此同时,人均GDP也快速拉升(如图1所示),2006年已经超过2000美元,2008年达到3268美元。按照国际标准3000美元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结构将日益高档化和多元化,中国也具备一定程度的购买能力。

中国科技论文被SCI和EI检索的数量也不断提高。到2005年,被EI检索的数量排名世界第二,SCI排名世界第五(图2)。在一些新兴的领域,例如纳米领域论文发表的数量,中国在2004年就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但许多专家和政府官员已经预计到长期增长中存在发展的风险。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于外国技术和外资企业。自2000年以来,外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超过85%。关键技术自给率低,2004年对外技术依赖度高达56%,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60%以上的装备要靠进口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近年来,在一些政府官员和专家中存在越来越强的挫折感,这种挫折感来自于“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并没有达到决策者所希望的先进知识和技术直接地且自发地向中国企业溢出。

第二,成本优势驱动下,中国企业为世界制造产品,由于在创新方面表现不佳,获得的利润是有限的,同时还必须向跨国公司支付高额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虽然中国公司和个人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增长的较快,但是与日本、韩国和台湾还存在较大差异(如表1)。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到2008年底,中国在美国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10699件,而前5位没有一家中国本土公司上榜,全部为外资在华企业和个人,比例达到21.4%。因此,中国急需来自内资企业以及研究机构和大学知识基础和知识产权的创新。

第三,在持续运用中国的要素集聚能力与中国实现真实国力的持续增长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矛盾的。要素集聚能力只是现代国家三个能力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拥有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拥有了现代经济的主导权,进而拥有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权。如果在未来发展战略上没有改变,中国经济依靠高投入、高资源消耗带动的高速增长是不能持续的。中国需要更节能和环保的技术,更强的自我研究技术,新的管理技能和新的组织管理以确保在不久的将来仍然实现可持续增长。

上述担忧促使中国政府提出自主创新的政策,并主要实施了三种主要政策。首先,政府计划到2020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2.5%(2007年为1.49%)。由于GDP预期将以类似的速率增长,增加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也意味着R&D经费支出绝对量上巨额的增加。第二,政府采取财政政策来激活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新的税收政策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R&D经费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研发设备低于30万的,不提取折旧等。第三,新政策将政府采购视为促进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这项政策是从美国和韩国获得最佳实践的学习结果。目前中国政府采购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而不是促进自主创新。在新政策下,政府机构必须优先考虑购置创新型内资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即使这些商品和服务相对于其他公司(包括中国和国外)价格和质量上都不占优势。

政府如何作用于自主创新

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日本以及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或多或少都与政府的干预紧密相关。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市场能够比政府做的更好,如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组织认为政府在东亚崛起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有计划经济遗留的特殊国家,脱胎于计划经济的创新体系是无法消除政府的直接影响。中国政府在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务院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是一个高层次的协调机制,它每年举行两到三次会议讨论有关科教战略的问题。参会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以及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部等产业部委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其他一些部委,例如财政部和商务部也对科技与创新政策及其实施有明显的影响,而人事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也施加着间接但重要的影响。根据政府的结构,各个部委之间有分工。例如,科技部负责R&D活动以及制定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和战略,而发改委负责实施R&D成果。科技计划和规划是政府干预科技与创新活动强有力的方式,这种干预的方式复制了前苏联模式,直到今日仍然保持着有效性。同时科技计划和规划也是追赶和提高技术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是目前中国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长期框架,其目标是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使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具体目标包括:到2010年,R&D占GDP的比重到2%的水平。到2020年增加到2.5%;科技与创新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促进GDP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减少到30%以下(以技术引进费用占R&D的比例计算,在2004年时大约为56%);在国内授权专利数量上和科学论文的国际引用数进入世界前5名。表2列出了2001-2008年中国R&D经费占GDP比重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上升,2008年R&D/GDP的比例也达到1.52%,为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

上一篇:苏教版二年级三个小伙伴评课稿下一篇:2011十佳就业之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