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2024-10-03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共9篇)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1

期中检查综合信息发布

(勤学创新团队、促学创新团队和促学先进个人)

一、勤学创新团队(共48个)

1、勤学创新成果共32个:

基础部:(9个)

06级文秘班4-329宿舍

4-327宿舍

4-326宿舍

06级全体

05级文秘班4-201宿舍

4-202宿舍

4-203宿舍

4-206宿舍

05级全体

工商系:(14个)

05工商管理一班 3-501宿舍、2-206宿舍

05工商管理二班 2-204宿舍

05工商管理三班 2-401宿舍、05工商管理三班全体

05国际商务班 5-215宿舍、5-218宿舍

05 连锁经营管理班全体

05市场营销班 5-222宿舍、05市场营销班全体

06级连锁班全体

06级工商管理二班全体

06级工商管理三班全体

06级国际商务一班全体

金融系:(1个)

06级金融四班全体

立信会计:(2个)

05级财稅3班5-614宿舍

05级会计1班630宿舍

旅游系 :(5个)

06商英 4–

532旅游英语班4-506

商务英语班4-53

405酒店管理5-103

05旅游英语班 5-126

艺术学院:(1个)

06展示二班224宿舍

2、勤学创新团队共申报16个:

信息系:(10个)

05计算机网络技术班

05电子商务班

06电子商务班

06计算机网络技术班

05计算机网络班3-104(男)—5-228(女)联谊宿舍

05计算机网络班3-103(男)—5-541(女)联谊宿舍

05计算机网络班5-224宿舍

05电子商务班5-229——5-227宿舍学习小组

3—111宿舍学习小组

06电商4-308宿舍

国际教育学院 :(2个)

05酒店

06会计

金融系:(2个)

3-522宿舍

4-116宿舍 物流系:(2个)

06级物流一班

06级物流二班

二、促学创新团队(共6个)

1、促学创新成果共4个:

工商系:(2个)

工商管理系

06工商企业管理二班

金融系:(1个)

金融系06级学生工作人员(程佩然、赵金花、武雪周)

旅游系 :(1个)

促学创新团队:旅游系团体学生管理教师

2、促学创新团队共申报2个:

信息系:(1个)

促学创新团队:信息系学生工作人员(李俊琦、熊春燕、范震宇、宋郁)国际教育学院 :(1个)

促学创新团队:工作人员(边思宇、陶勃瑞、刘金亮、李琳、段萌—)

三、促学先进个人(共18人)

1、促学先进个人成果共16人:

基础部:(1人)

陈智英

工商系:(4人)

文英、孙凡华、张晶、张永新 金融系:(2人)

程佩然、赵金花 信息系:(1人)

宋郁

艺术学院:(4人)

刘英、关立山、胡唯平、刘殿军 旅游系:(4人)

吕松敏、李博、罗晓晶、彭善华2、2人申报促学先进个人: 国际教育学院:(2人)范文慧、艾蓓佳

学生处 2006年6月8日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2

一、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

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戈利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 (UROP) , 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 这应该是“大学生创新团队”最早的雏形。随后美国其他大学也陆续进行了相关尝试。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开展较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国内高校陆续开始开展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团队”建设, 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例如,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连理工大学成立的“创新学院”, 开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技能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实施“本科生研究计划PRP”,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但无论是何种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 我国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还不尽如人意,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很多创新团队没有确定的培养模式, 组织运行随意性强, 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

(2) 缺乏完善的团队建设保障机制。例如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管理条例和指导教师的选拔及激励政策等;

(3) 团队存在临时组队现象, 应赛性质显著, 缺乏持续性和长期规划性;很多团队是为了参加某项科技竞赛临时组队, 竞赛结束后团队解散或名存实散, 没有持续性和长期规划;

(4) 学生的参与面较窄, 参与热情不高。由于评价和奖励机制等问题, 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够, 创新团队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 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 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

二“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实践

辽宁工业大学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于2012开始推广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 为学生搭建创新工作平台。创新团队由学生按照专业、爱好等自由组合,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专业学习、工程实践、设计开发、学术探索等实践创新活动。“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是辽宁工业大学首批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之一。团队结合材料专业特点, 从学校实际出发, 在团队运行模式、管理方法、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 运行模式

“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按照“总体设计, 分项实施”的原则开展具体工作。所谓“总体设计”是指按照材料类专业特点, 以材料类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为主要目标设计团队工作内容;“分项实施”则是指按照设计目标, 组织开展不同的工作内容, 分别训练学生的某些专项能力。每项工作以具体“任务”的形式下达, 每学期滚动进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任务”。

按照上述原则, 团队设计了两类特定项目, 一类是全体成员参加的基础性的项目, 一类是小范围的科技创新项目。基础性训练项目侧重于材料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全体成员全部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 团队成员按兴趣自由组合完成。

基础性训练项目以工程实践中经常用、常见的材料为载体, 通过成分设计、合金熔炼、组织观察、性能检测等手段, 培养材料专业学生基础的专业能力;同时以工厂常见的典型零部件为基础, 模拟现场环境, 分析该零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并完成改进措施, 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例如, 要求学生根据给定原料 (Al、Si、Cu、Mg、Mn、Ti) 自选合金成分, 制定熔炼、精炼、热处理等工艺, 制备一定成分的硅铝合金材料, 要求其性能指标达到抗拉强度σb≥300Mpa, 伸长率δ≥5%, 硬度HB≥85。该项目涉及了材料制备、热处理工艺、材料测试方法等课程内容, 全方位锻炼了材料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科技创新项目是在完成基础能力项目基础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的实践性项目。项目均来自工厂实际, 是指导教师横向科研或预研项目, 针对性和实践性较强。使学生更真实地体验工程实践项目, 锻炼创新及实践能力。例如, 瓦形铁氧体外磁场检测装置设计项目。该项目源于团队指导教师承担的鞍山市德康磁性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横向课题。该小组设计通过电脑编程控制X、Y、Z三轴云平台来实现三维复杂曲线运动, 实现电脑控制高斯计探头沿瓦形铁氧体内弧曲线扫描, 测出瓦形铁氧体的磁场强度。项目不仅涉及材料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材料知识, 同时涉及了自动控制、程序设计等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学生必须分工明确, 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 管理方法

团队将实行分级管理机制, 建立了开放式团队管理机制。吸纳新成员加入时, 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团队的准入条件较为宽松, 但成立了完善的团队组织机构, 按照年级、导师、小组等多方面分级管理, 且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创新团队运行管理机构, 使学生参与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 锻炼其组织和管理能力。对部分不适合学生进行淘汰, 建立淘汰机制。

(三) 评价和激励机制

团队为每位成员建立成长档案, 记录其在团队活动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及指导教师对其的评价。每学期期末, 团队还将对每位成员给出阶段性评价, 使每位同学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同时, 为了保障创新团队的稳定发展, 团队还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例如, 对于那些在团队工作中表现突出、科技竞赛获奖、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或取得其他创新实践成果的学生, 团队根据具体情况和成果的类型、层次, 给予相应的奖励。

(四) 创新团队取得的成绩

“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自2013年成立以来, 学生在团队活动中边实践边学习, 激发了专业兴趣, 实现了有的放矢, 学习效果显著;在2014年的奖学金评比中, 团队成员获国家奖学金1人, 政府奖学金1人, 励志奖学金2人, 一等奖学金3人, 二等奖学金3人, 三等奖学金3人。

指导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 并帮助学生及时总结, 形成科技成果。团队先后参加了“挑战杯”“华为杯”等多次全国材料类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省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4项, 获得国家级竞赛奖励1项, 省级竞赛奖励14项, 发表学术论文4篇, 申请专利2项。

此外, 通过“创新团队”这一平台, 学生一方面强化了材料专业的基础能力, 另一方面锻炼了动手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 具备了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更适合现代企业的需要, 社会竞争力明显增强。2015年, 团队成员一次就业率100%, 其中大部分工作单位是大中型国有企业, 如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忠旺铝业等。同时, 团队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激发了他们继续深造的热情, 团队2015年共有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占团队成员总数的33%, 其中4人考取211院校。

三、结语

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 是高校适应国家“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战略的必然举措。然而, 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专业特点, 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 应该按专业特点, 创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团队运行机制、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在材料类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将继续从实际出发, 按照材料专业特点, 探索适合材料类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新方法, 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段远源, 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21-23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3

目前,初中学生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如我县的很多中学周六、周日都不再给学生补课,这样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在课余的大量时间里,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看管,其中一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在家学习,而是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用来玩乐,或者去网吧度过,不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也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更多学生身体素质,特别是视力下降极为严重。

虽然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初中教育范围内全面展开,但是学生升入高中的选拔方式还是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只有合理地利用学生丰富的课余时间,发展创新和精英教育,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些学生课余兴趣小组,这样根据学生自愿和老师选拔的原则相结合,给一些学有余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补充一些新的思维,创建一个创新的环境。这样无论在学习还是个人发展上都能得到有效地智力开发,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老师队伍的素质,组建优秀合作的教师队伍。创造一个新的教育模式,不是在口号上进行创新,而是实质地进行教育水平的提高。一直以来,教学时间越长的教师,相对而言教学经验就更丰富,但是知识也老化,不少教师停留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方法上。随着中考和各科知识竞赛的进行,这些教学时间久的教师则因为学科知识的老化,无法去接受新的培训和进修新的知识,面对新的考试内容,发现自己已没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只能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只能对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而跨学科性的,与大学新教学内容相类似的内容已不再适应。但是根据已有的现状分析,这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以来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而年轻的教师虽然刚从大学毕业,对这些新的知识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没有机会进行展示自己能力的时候,有特长的教师也没有发挥的平台。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教师也变为老教师,相对经验也就老化。这对于一个学校和个人来说,都是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素质教育和竞争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台,组成一个合作高效的教师队伍,做到人尽其才,合理利用学生资源和老师资源。

教学一线的教师,主要精力用于应付中考的选拔上,而有特长的青年老师,要分工明确,人尽其能,努力提高自己。但是对于应付竞争选拔的教师来说,没有任何一个老师能面面俱到的,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因此年轻的教师要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比如对中学奥林匹克竞赛来说,只要有参加的机会就可以找到合适的教师队伍,找到适宜的学生资源,能够及时地组队进行训练,通过适当时间的培训,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此时学校必须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对于带九年级的教师,如何评价其工作量和工作的业绩,对于竞争班的老师,又如何评价其工作业绩,必须与业绩和效绩挂钩。如果只重视中考成绩,忽视竞争成绩和创新成绩,这样教学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而不会思考问题,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内容则无法进行深入研究。若加强创新性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训,则使优秀的学生达到充分发展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新的精英力量,使学生无论在普通中学还是重点中学均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这样在素质教育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精英教育也得到了提高,让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的效果。同时使年轻教师也看到希望,使年长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用重新去学习新的大学内容,减少其心理压力。

随着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普通的中学和重点中学同样使学生有个人的发展机会,一样受到家长的重视。笔者在镇级普通中学任教多年,在教学中及时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整体在班级里并不拔尖,但是却对某些科目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兴趣,学校充分利用年轻老师的知识结构的优势和学生本身的优势,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努力办好各年级的美术、绘画、书法、体育兴趣班,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全面辅导。这样既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又为学校营造了优美、和谐、高雅、书香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4

**数控铣床公司是**集团公司的一个专门从事数控龙门铣床、专机生产制造的子(分)公司,近几年来,由于狠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长足发展,2005年该单位生产经营取得全面丰收,今年1-10月份又取得较好成绩,实现销售收入为年计划的80%,实现利润为年计划的121%。取得这样的好成绩,除了该公司广大干部和职工心齐气顺,更有生产一线的广大科技人员的辛勤耕耘。所属的铣床技术研究所有工程技术人员37名,承担着**三大主导系列产品中的龙门镗铣床立式滚齿机等系列以及市场所需专用机床产品的研发制造任务。多年来,他们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紧跟市场的发展,不断开发新产品,为满足用户的要求,加快推进老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完善龙门镗铣床和立式滚齿机系列型普及常规产品的高形设计。2004年重大项目xk2132数控龙门镗铣床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xku2645数控双龙门移动镗铣床已申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了国家863项目——ckx5680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关键部件数控万能角铣头的开发设计,目前该数控万能角铣头作为该台要床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申报国家专利;承担的**与意大利jobs合作生产的jomax265数控高速龙门移动镗铣加工中心项目,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将关键部件图纸国产化,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为我国自主设计高速、轻型线轨龙门移动镗铣加工中心做好了准备。

以满足用户需要为已任赢得市场

爱拼才会赢,只有不断地开发新的机床品种,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铣床公司研究所的前身是**技术中心龙门设计室。上个世纪末,龙门设计室的技术人员就为**研发了第一台钢轨铣床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加工要求,而且也为**带来了比较可观的经济效益。至此,钢轨铣床就一直是**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的机床产品。2004年初,龙门镗铣床相继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其影响下,铣床公司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发扬了**人的优良传统,认真研究用户反馈的信息,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毅然决定改进设计,研究开发了xku2645数控龙门移动镗铣床,它是一台大型的定、动梁龙门移动镗铣床,是为了适应该公司加工大型的零件而设计制造的,目前该设备已投入**机加公司的生产中,大大地提高了**的机加工生产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xku2645已申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正是由于该类产品的成功开发既为**再添一个新的系列产品,填补我国在大型龙门移动镗铣床领域的空白,又使得**机床的设计开发制造能力向多元化、创新型迈进了一大步。2004年底他们承担了为宝鸡桥梁厂定制的xk9720x400数控定梁龙门移动钢轨铣床,合同价值为1100多万元,它采用龙门移动形式,在同一台面上,两个铣头可以同时完成两条钢轨的加工,加工钢轨长度达40米,是火车时速250公里/小时所需钢轨、道岔的主要设备。该设备为国内首创,交用户已使用一年,为用户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闻讯后,中铁十二局下属珠州桥梁厂于2006年9月又向他们订购一台钢轨加工长度达52米,铣头功能更强大的xku9720x520型数控定梁双龙门移动钢轨铣床,合同价值为1900多万元,它可以实现两个龙门架同时移动,四个铣头同时加工四根钢轨,为火车时速300公里/小时所需钢轨、道岔的加工用,这台设备的试制完成又将刷新国内该类设备设计制造记录,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钢轨铣床经历了工作台面宽度从1.25米到2米,从一个铣头加工到两个铣头同时加工,从工作台移动到龙门框架移动再到两个龙门框架同时移动四个铣头同时加工,钢轨加工长度从6米发展到四五十米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人敢为天下先,敢拓世间道的拼搏精神,展现了铣床公司设计人员紧跟市场,遵从团队共同愿望的新风貌,树立了**钢轨铣床产品在市场上无人能比的大好局面。

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为根本铸就机床的品质

社会在变化,市场在拓宽,重型机床装备也在不断地改进。**铣床公司的广大员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下,不断将老产品整改定型后推向市场,使系列型谱不断得到完善。将xk24系列数控定梁龙门镗铣床于2004年10月塑造为“**省名牌产品”

法尊 逍遥农民 飞越主神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今年,又进而把xk21、xk24系列数控龙门镗铣床打造为“中国名牌产品”,定名为“**”牌重型数控镗铣床。为**人实现**装备——装备中国的宏愿打下一片广阔的天地。早在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的前两年里,他们就对xk21、xk24系烈数控镗铣床产品的图纸做了四次比较大的整改工作,涵盖了机床的所有部件。第一次是在2005年初,结合上一那一世小说网 http://年产品经用户使用后的反馈,对机床的外观细节处,附件铣头的完善上,以及静压导轨的油水分离可靠性等方面,对机床的结构进行了大面积的整改,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二次是在2005年中与天津钢管厂签订了供货合同后,对xk2140主铣头拉附件结构进行了大的改动,由传统的t型块转位结构改为通过拉钉拉紧,齿板定位的结构,这次整改完成了多年来想在主铣头拉附件结构上作一次改进的夙愿,也顺应了国内外铣床在该项技术应用上的趋势。第三次是在2005年底,即中船临港两台定梁龙门镗铣床合同签订后,针对用户的要求,增加了主轴内冷功能,对主铣头的性能进行了一次提升和突破,这次也是他们下定决心要去做的一件大事,同时对机床的布线、布管进行了大的改进。第四次是2006年中对xk21系列工作台面宽2米到3米的机床进行了一次大整改,取消了机床上一些经使用证明可以不要的结构如:横梁液压平衡等,既简化了机床结构、降低成本,又不影响机床功能;横梁回油方式原来受结构所限,处理得比较粗糙,影响外观。现在利用腾出来的空间,并采用新材料新方法将此处多年未解决好的问题一次整改到位;原横梁升降进给箱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老结构,传动效率低,横梁进给速度慢,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现在用齿轮箱代替了原来的蜗轮杆箱,整改后不仅传动效率和横梁进给速度均得到提高,同时也使xk21系列所有规格机床的横梁进给传动部分结构典型化,提高了通用化率,为批量生产提供了方便。通过这一次次的整改提高,使该公司xk系列产品在设计制造上更加成熟可靠,不仅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而且赢得了市场。下一步他们将为提高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功能部件的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勇于进取的精神为机床事业发出光和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铣床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有国家级专家1人,市级专家3人,高级工程师12人,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12人,强大的技术力量奠定了他们强有力的研发能力和为该公司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坚强后盾。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着生产经营和产品研发任务,他们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工作上大家拧成了一股绳,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在工艺和技术施工上也不断创新,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更快更好地创造生产效益发挥出重要作用。近年来,他们通过技术改进,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加上广大员工的群策群力,产品装配周期大大缩短,xk21系列由原来的8-10个月缩短为2.5个月;xk24系列缩短为1.5个月。可以说整个产品产出时间较原来缩短了3/4。作为该公司的总经理吴正先、技术带头人、公司副总经理徐金方,高度重视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整改中的每一个环节,协调和预防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状况;设计室主任林勤严把图纸“三性”质量关,将图纸整改任务分配到每一个设计员的手中;负责“售前”的曾工,把市场调研的结果带回来了;负责“售后”的王工及时反馈整改信息……。他们汇聚在一起,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运用于机床的生产、装配之中。国家863项目——ckx5680重型数控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是**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军用、民用大型舰艇和船只螺旋浆加工的关键设备,其中核心功能部件——数控万能角铣头交给了铣床公司研究所,他们翻阅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机床技术资料,通过大量的设计计算,同时结合三维建模进行强度应力分析,并经过专家组论证,为了克服国内市场上机电零部件配套不足的困难,买不到的零配件就自己设计制造改造,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该项目的研发设计工作。目前该设备正在进行整机的最后调试,数控万能角铣头已装配调试完毕,各项功能运转良好,达到了设计的预期效果。该功能部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红花还需绿叶配,虽说机床上看见的全部是机械零、部件,但每一个零部件的动作却全部掌握在电气设计人员的手中,通过他们的手发出每条指令,来指挥电、气、液的协调动作,也正是通过他们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机床发展的动人篇章。从刨改铣,从普通镗铣床到数控镗铣床,处处都是电气技术突飞猛进的见证,从交流系统到直流系统,再到变频系统,时刻都渗透了电气设计人员刻苦学习新技术,大胆运用新产品的拼搏精神。他们紧密配合机械设计室的步调,不断学习运用,不断提高,从而满足了机械自动化控制和市场的新要求。

**的产品遍布全国,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经常出差在外地,做好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和指导,因而一去就是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他们顾大家而舍小家,充分表现出我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事业的挚着和勇于进取的精神。他们不仅为**铣床公司、乃至**集团公司创造经济效益而辛勤地耕耘,更为我国机床装备工业的发展贡献着光和热。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5

12月25日下午,在“时代楷模”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发布仪式录制现场,随着大屏幕上的镜头拉近,一个现代化的自动化码头跃然屏幕。这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着“中国制造”烙印,并且六度刷新全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的码头,正是由“连钢创新团队”缔造的。

“那时,一股热血上来了,我要接这个项目。”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这样说起七年前接下任务的瞬间。此前,由于刚经历过一次大手术,他怕身体状态无法支撑,两次拒绝了邀请。“但我心中,还是不甘心。港口领导第三次问我时,我很痛快就答应了。”

张连钢在港口码头的业务操作、设备、技术、管理、自动化控制方面具备丰富经验,被大家寄予厚望。以他为中心,擅长软件开发的李永翠、擅长装卸业务流程设计的李波、醉心发明创造的张卫、擅长土建的周兆君等8人组成了团队核心成员。他们带领一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人,一步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时3年半建成了一座西方专家口中“十年都别想独立完成”的自动化码头;又用了3年半,__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单机最高作业效率超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的纪录。

“拼了命还不一定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铿锵有力的话,从张连钢口中说出,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带到那段燃情岁月。

回忆码头建造初期,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自动化码头怎么布局、设计什么流程?脑袋是空白的。”自动化码头总经理助理李波说。“去国外学习,不准我们下车细看,有时连码头现场都去不了。”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张卫说。“为了争口气,我们不采用国外方案,要设计属于中国人的全自动码头!”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说。

要干,就要争第一。3月,自动化码头首次进行靠泊作业,1000多个箱子只用了7个小时就全部装完了。外国船长赞叹:这就是中国速度!每每回忆起这个瞬间,李波都满满自豪。

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镜头里,“连钢创新团队”家人们的面孔一一闪现。殷健的老母亲,怕耽误儿子工作,偷偷卖了房子,没打招呼就搬到了养老院。回忆往事,殷健的眼泪没能忍住。“在女儿最需要陪伴的时候,我却缺席了。这是我永远的遗憾。”自动化码头副总经理李永翠哽咽着说。

工程技术部党支部副书记、轨道吊室副经理修方强说,张连钢的妻子曾讲过一次特别的约会。“周末逛街,连钢总带着她坐公交车一直坐到了终点站。有什么好逛的?原来,他是要看人家怎么换电动公交车的电池。”同事的“调侃”,让张连钢忍不住红了脸。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6

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是张连钢同志为带头人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创新团队。自组建以来,该团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科技报国志向,坚持自主创新理念,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团结协作、集智攻关,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构建一整套技术标准,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成为工业互联网在港口场景中应用的成功案例,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设运营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国企职工认为,“连钢创新团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系列重要指示的忠诚践行者和模范推动者,是立足本职爱国奋斗的优秀代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主创新生力军。他们身上鲜明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广大国企职工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责任担当。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连钢创新团队”为榜样,弘扬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坚持产业报国、勇担时代责任,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7

一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建立

1. 创新的主体是学生

在社会创新方面,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 和其他政策资源只能在个别领域集中力量做重点突破, 并不能保证全社会创新能力及成果的百花齐放, 因为社会真正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只有在保护知识产权、凸显创新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时, 企业为了自身发展, 才会竞相创新, 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设计, 继而整个社会才会逐渐塑造起创新精神并迸发出巨大的创新能力。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 如果学校能组建起学生学习型创新的团队, 给予相应的激励保障培养机制, 学生就会为了有更好的个人发展, 而越来越重视创新, 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从而走上创新继而创业的人生道路。

2. 学习型创新团队的自组织特性与条件

孤立的创新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 创新活动的复杂性、跨领域性、长期性等特点要求创新更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 因此, 建立学生创新团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好的学生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活”的组织, 是一个在与外界做物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 自身能不断适应、进化、成长的组织。在实践中发现, 学习型创新团队具备自组织理论所强调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干三个特性与存在随机涨落这一条件, 完全可以用自组织理论来指导构建学习型的学生创新团队。

学生创新团队的开放性表现在团队与外在环境之间有物质、资金、信息等的交换, 其中物质输入包括创新团队开展工作需要电子计算机、仪器设备与工具、网络环境、活动场地等, 物质输出是指创新团队最终成果一部分是以物质形态呈现, 如电子产品等;资金输入是指创新团队开展活动需要资金投入, 不管是校内创新立项还是参加校外科技竞赛, 都需要资金投入;资金输出是指创新成果有可能成为市场项目, 带来资金收益, 如技术成果被购买或是创新团队凭借创新取得市场收益等。信息和知识的输入是最基础、最普遍的, 对自组织系统演化也是最重要的, 信息和知识输入后, 经过学生创新团队学习、模仿、积累、创新、扩散等过程, 从而输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

学生创新团队的远离平衡态表现在团队内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均匀和多样化特点, 每个团队占有资源的多少、团队内部发展情况等方面都是非平衡的。这种非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是学生年级、专业的差异化, 二是创新团队占有资源以及内部团队成员分工上的差异化。这些差异存在创新团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可能。

学生创新团队的非线性相干主要是指创新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在项目合作研发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创造的深度合作以及交流与共享, 这种叠加式的复杂作用称之为“化学变化”, 经过创新团队的运作表现出“1+1>2”的效果。

“随机涨落”是自组织学习团队的外在条件, 自组织理论指出, 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随机涨落则有可能被放大为巨涨落, 从而破坏原来的结构, 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学生创新团队在高校是新事物, 本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验田, 学校的教育理念变动、课程建设改革、主管创新创业的人事变更, 甚至政府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调整, 对学生创新团队而言, 都是“随机涨落”, 将直接影响着创新团队的生存。

3. 在使用自组织理论指导组建学习型创新团队中, 需把握四个关键点

第一, 要保证物质、资金、信息的输入与创新团队的表现之间存在正反馈。物质、资金、信息的输入对创新团队是外部的刺激, 高校应按照创新团队的表现, 对这种外部刺激做出调整, 创新团队表现好, 投入增加, 表现不好, 投入减少, 从而对创新团队进行引导。

第二, 在差异化的创新团队内部重视“大因子”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在团队里因为年级、所学课程、参加活动等因素天然成为大因子, 系统的有序就是由差异化筛选出大因子, 自大到小自发形成系统的有序结构, 大因子既是众多创新团队中的核心团队, 又是单个团队中的核心成员, 它们是火车头, 起榜样和带头作用, 因此组建创新团队时应侧重培养大因子, 从而形成创新团队内部“师傅带徒弟”的自我滚动发展模式。

第三, 以团队项目为主, 加强团队合作与信息交流。如果创新团队以个人项目为主, 自己学自己的, 就不会产生非线性相干, 团队发展很难出现质的飞跃, 因此必须以团队项目为主, 把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编到一个团队中, 做到有分工、有协作, 加强团队合作与信息交流, 使团队内部学习出现叠加式反馈, 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第四, 影响创新团队的随机事件很多, 有内部的, 如人际关系紧张;有外部的, 如主管人事变动, 这种随机涨落的出现是无法控制的, 但高校应注意随机涨落的性质, 特别是应注意负面的随机涨落, 要适时采取措施, 加以防范或及时解决, 防止对创新团队的干扰。

二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培养机制

组建起若干个学习型创新团队之后, 高校应通过外部物质、资金、信息知识的输入以及活动平台建设, 来推动创新团队的发展, 让创新团队产生内部化学反应, 在创业目的下自行寻找创新目标, 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其培养机制可以由两个阶段组成:

1. 以创新为主体的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 输入信息。一是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是以创业为导向, 吸引学生加入创新团队,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不依靠一时的激情, 而且通过文化建设,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价值观, 使之成为内在的稳定精神动力。

二是创新思维方法。鉴于学生常年的应试教育妨碍了想象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输入创新思维方法作为知识, 教学生如何解放思想, 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是课程基础知识项目。从事创新活动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主要以理论为主, 应用能力欠缺, 因此需要提供课程基础知识的应用项目, 通过这些项目使学生打牢专业基础, 从而为创新做好准备。

四是创新方向引导。在创业定位的基础上, 对创新方向进行引导。例如, 学生确定要开办手机软件设计方面的软件公司, 学校就需要在研发哪种类型的手机软件方面提供信息服务, 引导学生的创新方向。

输入方式可以以课程、日常思想引导以及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 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介绍当今时代创新创业的背景、意义、思维方式转变等内容, 开拓学生的视野, 激发创业激情;日常管理包括校内创新创业中心的装修布置要创造创新创业氛围, 突出创新创业价值观建设;开展创新思维大赛、专业创新方向讲座等活动, 启发学生的思考方向与方式。

第二, 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如果说输入信息是通过外部刺激使学生创新团队产生创新想法的话, 那创新活动平台建设就是“助产士”, 拉动学生团队把想法变成创新成果。

一是科技竞赛。各种校外科技竞赛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学校可由专人负责学生科技竞赛方面的组织、审核等工作, 在创新团队中建立竞争氛围, 只有有创新成果并胜出者才能代表学校, 由学校提供参赛费用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学校也可以建立相关奖励制度, 对获奖团队进行物质奖励。

二是校内创新实践立项。高校可每年举办校内学生创新实践立项或让学生团队参与教师课题, 给定研发时间, 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资金条件, 对于完成的创新项目, 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 以此拉动创新团队努力研发。

三是市场项目。高校可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把企业的需要转化为校内学生创新团队的项目, 企业提供奖金报酬, 这样的市场项目对学生团队创新的开花结果也有很大帮助。

2. 以创业为主体的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一, 输入内容。一是创业经营理论。学生对创新成果有信息, 有创业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应对其开展创业经营理论的输入, 通过“课堂+实训”的方式, 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营销理论、市场调研等知识, 夯实商业经营基础。

二是思想及心理辅导。当学生开始在校内注册公司开始运营时, 会产生思想和心理问题, 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工作, 提升创业团队的情商。

三是市场信息。学校帮助学生收集市场信息, 及时传递。

输入方式。可以以课程、个别跟踪辅导、创业实训等多种方式开展, 如开设《创业实务》等课程, 介绍创业相关的经营、注册等内容;开展个别跟踪辅导, 解决思路及心理问题;对合适项目扶持其创业实训, 在实训中提供市场信息及开展业务交流活动。

第二, 创业活动平台建设。创业活动平台的目的是降低学生创业成本与风险, 提供运营环境。其包括:一是校内创业中心。对于合适的创业项目, 高校可以开放校园市场, 提供专门的办公室、办公设备及网络环境, 扶持大学生的创业尝试。

二是政府合作机制。学校与政府建立起合作机制, 校内运作良好的创业项目, 通过该机制, 在学生毕业后, 从校内创业创业中心顺利地过渡到政府创业中心, 转化为社会实体并得到政府资金及政策上的扶持。

三是企业合作机制。学校应挑选实体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特别是在风险投资、行业顾问方面能给学生团队提供资金及行业信息的企业。

三学校配套机制建设

基于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的“创新带动创业”教育模式的运营离不开高校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 配套机制主要由师资、课程体系、活动平台和保障体系四部分组成。

1.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真正了解创新创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经验的教师, 这也成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因此, 建设具有较高创新创业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 应通过不断优化培养、引进、使用已等环节, 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聘请企业家、自主创业成功者和专家学者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部, 来完善补和充师资队伍的建设。

2. 课程体系建设

在信息和知识输入方面, 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但是目前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存在课程数量少、课程间关联度低等问题, 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 学校需要积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课程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大力建设好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融入到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中, 形成课程体系, 包括课程的标准、大纲、教材、考核方法等。此外, 学校还要积极组织编写有学校特色、质量高、与时俱进的教材与辅导用书, 满足教学需要。

3. 活动平台建设

校内创新创业中心和校企、校政合作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平台。校内的创新创业中心应由专人负责, 配备思想教育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 广泛开展科技竞赛、创业沙龙、讲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搭建对外合作平台, 使创业者获得政府、企业的诸多培训、投融资服务、财税代理、行业信息了解、项目孵化等方面的支持, 降低大学生的创业成本, 提高创业成功率。

4. 政策与资金保障体系

学校应积极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激励政策与制度。完善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 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学分;完善校内创业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 进一步激励规范创新创业行为。同时, 学校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 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教育, 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及职称评级方面的优先考量;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专项基金, 对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项目进行资助, 对校外科技竞赛获奖学生进行奖励;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扶持。

摘要:如何促进创新, 从而带动创业, 二者是关联“创新带动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主题, 学界目前以学校为主体、以培养手段为重点进行讨论。本文试图突破“课程+实训”的旧研究模式, 以学生学习型创新团队为基础, 探讨自组织理论下创新团队的组建问题, 研究学习型创新团队的自组织特性, 总结出组建团队的四个关键点以及高校推动创新成果转变为创业项目的培养机制, 最后阐述了配套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学习型,创新,创新带动创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曹胜利、雷家骕.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09

[2]曾卫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自组织演化过程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09 (1) :96~100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8

[关键词]团队;实践能力;科技竞赛;工程;核心力量;潜力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48-02

创新与创造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益探索。通过在高职学生教学中贯穿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

1基于项目的团队运作模式

项目是团队的有力支撑,学生是团队的生命线,老师则是团队的主导。项目来源一部分是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最初要靠团队负责人到社会上去争取。并且对接到的项目前期必须要争取良好信誉,实现造血功能,才能让以后社会上更多的项目源源而来。团队的项目一般来自社会上公司企业等委托的真实项目。项目最好是小资金、短期限,这些小资金项目恰是社会现实急需,具有如此特点的项目很适合本科生来做。另外,积极争取校方及学校各部门的项目支持,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今后预期的目标是资金充足,项目做不完,实现教学促科研,科研项目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2以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将各类学科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引入团队。将学生科研融入团队,如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逐步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激发创意,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转变,从而进行自我发展。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成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作用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具有怎样的工程意识。在部分同学比赛和练习的环境,组织更多同学去参观、观摩,提出意见和建议,可以提高参与度,更好地发挥比赛在教学上的启发作用。以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为导向,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结合起来,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路。

3建立完善的鼓励、扶持与奖励机制

学院在贯彻执行学校创新活动的各项制度基础上,可以制订多项创新活动规章制度,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也可以专门划拨科技竞赛专项保障经费,使学生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不去参与创新实践。开放基础研究性实验室、各种功能的专业性实验室、实训中心,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利用相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和设备,实现“产学研”的模式,大力启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确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的奖励办法。同时,对在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在评奖评先中予以考虑,对于在指导科技竞赛活动中成绩卓越的指导老师在津贴发放方面给予较大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指导教师指导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将极大地激发师生参与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使科技竞赛活动更加丰富、质量更高。

三师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思路

当前,人类已进入多学科交融集成、团队协作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生的“链式”反应的“大科学”时代。必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突破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隔,这些变化也使得人才培养必须也打破学科分割细密的状态。

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力量是要有一批精干敬业的教师,教师不限专业均能参与团队。因此,各系部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联系外公司和企事业单位项目的能力和趣味相投原则,自由组合构建各类团队。一个团队由若干名教师和自愿参加的学生组成,推选其中1名为团队负责人。旨在组建多支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协作队伍。一是构建一种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发展的大学生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建设模式。二是设计一种分层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不同创新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创新团队,在科技活动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三是建立有学生参与的教研活动形式,并使之制度化。在教研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有学生代表参加的教研活动,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和正确建议,及时调整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四科技团队的管理与教学实践

学生科技团队的组建是自发的但绝不是散漫的,其组建与管理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程序化组建、项目化经营、层次化管理。自发并不等于无序,学生的社团应归口于学院分团委管理,并按照各高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每一个社团的建立都要经过申请、审批的过程才能够成立。申请时必须附章程和主要组织机构的设置计划,必须有学院的老师做为指导教师。每个社团实际上都为会员设置了一定的门槛,比如在招收新会员时要有笔试和面试两关,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评价,符合要求才能被接收。社团成立以后实行年审制,每年必须向学院提交一次书面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财务报告和人员名单。而组织机构换届、指导老师更换时必须提交书面报告到学院备案。学院对每年的所有文档进行档案化管理,学院定期和不定期举行社团负责人的交流活动,沟通信息,提供方向性指导。

指导老师对学生科技团队的重视是科技团队建设和发展的有力保障,有两种方法在科研小组型团队的指导中很有推广价值。第一种方法是师生对接的模式,也就是相关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小组进行整合,把它整合为自己研究生团队的一个附加部分,以指导老师科研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作为科研小组的项目,通过推荐学生的形式实现“对接”。第二种方法是由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直接对有潜力的学生团队进行指导,这种方法也有效地解决了年轻教师申请到项目无人完成的困境,一举两得。通过这两种方法对学生科技团队进行培养和指导,可以鼓励学生在研究中思考,多出科研成果,多发表高水平论文。

总之,高校要以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通过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淑琴,刘均梅,侯霞.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2]姜芳,刘铁锋.主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

[3]徐阿进,王晓蓬.浙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对策[J].教育评论,201l(6).

[4]山红红.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模式与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创新学生团队先进事迹 篇9

8月31日晚,在“齐鲁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发布仪式现场,随着现场云技术连线将镜头推远,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码头跃然屏幕,令现场观众为之震撼。

这个码头的缔造者,就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发布仪式现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影像资料短片,一段段朴实无华的人物采访对白,是一场精神盛宴,也是一次力量传递!

从1993年世界上首个自动化码头在荷兰诞生以来,自动化码头的主要设施及核心技术都被发达国家垄断。怀揣着一颗“中国心”,“连钢创新团队”从一片荒芜中开辟出全自动化码头的崭新时代,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一个不起眼的追赶者变成令世人瞩目的领跑者。

要建,就建设最好的码头!团队核心成员周兆君忘不了,团队带头人张连钢在筹建动员会上的讲话。“从那以后,‘最好’两个字,就像一把标尺深深刻在了我们心里。”朝着“最好”的目标,负责码头土建的周兆君,带着大伙儿把堆场混凝土梁面平整度的误差标准,控制在了±2.5mm的范围内,创造了新的行业标准。

要建,就要拼命建,保质量保工期。团队核心成员修方强负责设备选型设计和制造监造,他笑说,自动化码头建设中,团队有“三件套”:手电筒、游标卡尺、直角尺,50多米高的桥吊一天爬好几次,只为确定一个具体尺寸。1300多个日日夜夜,就是这样度过的。

要干,就要争第一,外国人不行的,中国人行。团队核心成员李波说,3月,自动化码头首轮泊靠,1000多个箱子只用了7个小时就全部装完了。外国船长赞叹:这就是中国速度!“我们用数字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团队的实力。”李波说。

连钢团队,百炼成钢。“要我们这帮人来干什么,就是要解决难题。自动化码头涉及几十个专业和领域,只有大伙儿齐心协力、苦干实干加巧干,才能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党委书记、总经理殷健这样阐释“团魂”。

军功章上,也有你的一半。镜头里,“连钢创新团队”的家人们,一张张面孔闪现,一句句理解支持的表达,让台下观众泪眼朦胧,掌声雷动。

码头副总经理李永翠是团队唯一的女性,为方便与国外专家交流,她曾连续一年多的时间坚持下半夜起来工作。“我进项目组时,女儿才5岁。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却没能好好地陪她,这是一个永远的遗憾。但女儿知道,妈妈心里永远惦记着她。”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连钢创新团队”让“振超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当“连钢创新团队”7名核心成员走上舞台,新时代产业工人杰出代表、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为他们颁奖。“不管是人工码头时代的许振超,还是自动化码头时代的‘连钢创新团队’,港口人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把工作做到极致。”

由于刚刚做完手术,“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没能来到发布现场。通过云连线技术,他的深情剖白让观众动容:“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成为未来港口的推门人,我们是幸运的,赶上了好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拼命加创新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我们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初心和理想。”

上一篇:华师在线货币银行学作业下一篇:跑酷社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