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精选8篇)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篇1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
《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
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主要靠老师正确的指导思想、丰富的教育经验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学记》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强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
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学生,这样学起来就会安易和顺。
开而弗达。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要当其时,当其可,即适时施教,但不能包办代替,要留
有余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让学生发展能力,陶冶品德。
启发诱导的原则十分精辟地阐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辨证关系,对今天的教学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4.长善救失
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上,《学记》还提出了“长善救失”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关键是转化作用:认知过程的转化,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情意过程的转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乐学,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力过程的转化,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形成技能技巧。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要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的贪多求全,漫无目的;有的严重偏科,只凭兴趣;有的避难就易;有的浅尝辄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5.循序渐进
知识有其内在的体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认知结构也自有其内在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生发展的
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自成体系,才不至于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易”。
6.藏息相辅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教师的教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对学生的学法也有深刻的揭示,认为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既要重视课内的学习内容,也要加强课外的练习和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课外的练习与实践是课内知识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课内学习的兴趣。课外练习与课内学习要有机结合,要处理好学习与休息的关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而亲师,乐友而信道。
7.相观而善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身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磋琢磨,尤为重要。学生之间由于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共通之处,使得他们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也有相似之处,对问题的认识容易达成一致。同时,也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更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学记》把乐群、亲师、取友作为重要的教学要求,把“相观而善”作为一项教育原则,认为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可以补偏救蔽,扬长避短,开阔眼界,增广见闻。“独学而无友,则
孤陋而寡闻”,但要注意择友的标准,不要随便结交不正派的朋友,朋友之间不要迷恋不正当的行为,以致违背教师的教导,荒废学业。
8.“豫”与“时”
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原则。“豫”就是预防,在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要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防患于未然。如果不良的行为习惯已经发生、形成,再去禁止,积习已深,积重难返,极难矫正。“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要在学生已有充分准备又有迫切需要时施教,正所谓“当其时”,否则,事过境迁,则“勤苦而难成”,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篇2
一、尊重“学”的重要性
《学记》在论述教育教学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的重要性。《学记》全文共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 单“学”字就使用了四十三次, 可见著者将“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纵观全文, 《学记》从“学”的视角解读教育, “以学论教”, 体现了鲜明的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
《学记》在教与学的关系方面, 提出“教学相长”, 较之《尚书·兑命》中“学学半”的主张又提升了一个教育层次, 将“学”放在了跟“教”平等的位置上。如文中所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教与学, 不应当是一种单向的输出, 而应是双方对于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切磋进步, 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始终处于首要地位, 教师的“教”就是为学生的“学”而教。
二、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自身的遗传素质、生活环境等方面不同, 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针对这一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意识到“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培育学生过程中, 要正确对待差异、合理利用差异, 做到长善救失,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 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 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的这几句话意在说明,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往往有不同的错误, 教师必须加以了解。这些错误的差异, 都是由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造成的, 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 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 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矫正学生的缺点。《学记》对于学生差异性的关注度不可谓不高, 根据学生学习中所犯错误的不同, 教师才能针对学生的“心之莫同”而去因材施教。
三、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 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体现在学习中时, 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课程, 使学生顺利接受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 认为教学不应是“随性而教”而是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既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合理安排教学次序, 循序渐进。教学中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顺序和规律性, 是发挥其主体积极性的前提条件, 否则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则说明, 应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一旦错过, 再教育则收效甚微。
四、提倡启发式教学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灵活的个体, 相应的学习活动也是一个不断积累、建构的过程。所以, 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 通过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自己领悟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针对“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情况, 《学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意在说明启发式教学应当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循循善诱、启发点拨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获得答案, 明悟道理。“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这要求教师要能够多方诱导, 多角度的引导启发, 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准确的解决心中的迷惑。
五、着力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兴趣、志向、情感等因素。学生的学习同时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两者共同作用于学习活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 消极的非智力因素则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 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学记》提倡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在兴趣培养方面, 《学记》认为教师应“善喻”, 通过启发诱导,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藏焉脩焉, 息焉游焉”说的是, 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认真投入, 休息的时候放松玩耍, 保持学习的兴趣不会因疲惫而削减。关于立志, “一年视离经辨志”、“官先事, 士先志”, 其中的“志”也就是志向, 意在强调树立高远的志向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崇高的志向是学习活动的持久不衰的动力。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学记》, 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意义。明确了教师的“教”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 利于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增强其学习的自主性与目的性。《学记》中关于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思想, 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刘震.《学记》释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
[3]王春燕.《学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论述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9 (04)
[4]曾祥喜.《学记》中学生主体论思想刍议[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2000 (05)
《学记》里的教育思想 篇3
《学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
当今的老师们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而不顾学生能否消化,他们向学生讲的那些大道理,仅仅是照本宣科而已,根本不是老师自己心里真诚的想法,却要强迫学生去接受它。像这样进行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学得不明不白,而且怨恨自己的老师。学得很苦,却又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即使勉强修完学业,也会很快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
这不正是当今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吗?今天的学生们咬紧牙关,熬完高中,高考一结束,就恨不得马上和过去一刀两断,他们抛弃学业的手段,相比两千年前,更是推陈出新,登峰造极了。你看,我们高考刚刚结束,各地的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干同一件事情——撕书。
纸屑漫天,何其壮观!
甚至新闻里还报道,有一个学生因为烧书,一不小心把宿舍给烧了。
造成这样的后果,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
那天,张松辉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子路本来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混混,孔子上课的时候,子路经常戴着个鸡冠一样的帽子,在旁边嗷嗷乱叫,故意捣乱。
就是这样一个混混,由于经常在旁边捣蛋,渐渐被孔子的课堂所吸引,后来也爱上了学习,认认真真地跟着孔子学习。那古代的老师们,是怎样进行教育的呢?我也只简单地引用《学记》里的三句话来做简单的说明。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老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轻易开口解说,这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不要一开始就讲,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课前就设计好了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成和老师相同的认识,逐步认同老师的观点,接受教材的观念。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认同和接受的话,那我们的下一代,又如何超越前人呢?
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知,批判精神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内容。如果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引导学生接受别人的观念,那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是一句空话。
好,这是题外话了。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教师该如何引导呢?我们看下面一句: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老师教导学生,应该引导学生,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勉励学生,而不抑制他们的进取精神。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透。引导而不强牵,学生就不会有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会启发学生思考。能使学生没有抵触情绪,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且能启发学生思考,这就可以称得上善于引导学生了。
如果无论老师如何解说引导,学生就是无法理解,怎么办呢?我们继续看下面这句。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预先记下一些设想学生将会提问的材料,还不完全够格去做别人的老师。还必须等学生先提问,然后随时解说,当学生问不到重点,然后才诱导解说。经过解说学生还不明白,将这一问题暂时放置不管,也是可以的。
很巧的是,我在读《教育心理学》关于建构主义那章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极其相似的话: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沟通,教师不只是讲,而是能先‘保留’自己的说法,激发、聆听和洞察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心理学》)
这和《学记》里那段话几乎没什么区别。时光流转了两千多年,当代的心理学家们居然重复着相似的话语!
把学生弄不明白的地方暂时放置不管,是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呢?不是的,我认为《中庸》里的这句话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让学生广博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多思考,多辨别,随着他们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慢慢会明白这些道理的,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又和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念不谋而合。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大学》和《中庸》也都是出自《礼记》。这三篇文章都同样精彩。
《学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说:
当今的老师们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很多知识,而不顾学生能否消化,他们向学生讲的那些大道理,仅仅是照本宣科而已,根本不是老师自己心里真诚的想法,却要强迫学生去接受它。像这样进行教育,必然会让学生学得不明不白,而且怨恨自己的老师。学得很苦,却又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即使勉强修完学业,也会很快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
这不正是当今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吗?今天的学生们咬紧牙关,熬完高中,高考一结束,就恨不得马上和过去一刀两断,他们抛弃学业的手段,相比两千年前,更是推陈出新,登峰造极了。你看,我们高考刚刚结束,各地的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干同一件事情——撕书。
纸屑漫天,何其壮观!
甚至新闻里还报道,有一个学生因为烧书,一不小心把宿舍给烧了。
造成这样的后果,和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
那天,张松辉教授在讲座中提到,孔子的学生子路本来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混混,孔子上课的时候,子路经常戴着个鸡冠一样的帽子,在旁边嗷嗷乱叫,故意捣乱。
就是这样一个混混,由于经常在旁边捣蛋,渐渐被孔子的课堂所吸引,后来也爱上了学习,认认真真地跟着孔子学习。那古代的老师们,是怎样进行教育的呢?我也只简单地引用《学记》里的三句话来做简单的说明。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老师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但不轻易开口解说,这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
nlc202309081135
老师不要一开始就讲,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在课前就设计好了教学流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达成和老师相同的认识,逐步认同老师的观点,接受教材的观念。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是认同和接受的话,那我们的下一代,又如何超越前人呢?
我们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须知,批判精神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内容。如果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只是引导学生接受别人的观念,那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只是一句空话。
好,这是题外话了。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教师该如何引导呢?我们看下面一句: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老师教导学生,应该引导学生,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勉励学生,而不抑制他们的进取精神。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透。引导而不强牵,学生就不会有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会启发学生思考。能使学生没有抵触情绪,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且能启发学生思考,这就可以称得上善于引导学生了。
如果无论老师如何解说引导,学生就是无法理解,怎么办呢?我们继续看下面这句。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预先记下一些设想学生将会提问的材料,还不完全够格去做别人的老师。还必须等学生先提问,然后随时解说,当学生问不到重点,然后才诱导解说。经过解说学生还不明白,将这一问题暂时放置不管,也是可以的。
很巧的是,我在读《教育心理学》关于建构主义那章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极其相似的话:
“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沟通,教师不只是讲,而是能先‘保留’自己的说法,激发、聆听和洞察学生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心理学》)
这和《学记》里那段话几乎没什么区别。时光流转了两千多年,当代的心理学家们居然重复着相似的话语!
把学生弄不明白的地方暂时放置不管,是不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做法呢?不是的,我认为《中庸》里的这句话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让学生广博地涉猎多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多思考,多辨别,随着他们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慢慢会明白这些道理的,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又和当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念不谋而合。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篇4
摘要:中国是一个很有教育智慧的国家,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涌现出像孔子、孟子、荀子等一批对教育有思考的教育家们,他们的思想汇聚在一本本教育著作中,直至如今仍然有着启迪意义。战国后期的《学记》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谈谈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文化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经典著作,堪称教育学的鼻祖。它在总结先秦时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揭示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与方法,这也是《学记》的精华所在。《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主要有: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创始人。《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论语》中“夫子循循善诱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思想,对当时教学中机械灌输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明确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尔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谕,是启发诱导的意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引导而不逼迫,鼓励而不压抑,打开思路而不告诉现成结论。引导而不逼迫,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鼓励而不压迫,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不会产生畏惧情绪;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代替下结论,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这段论述说明“教师对学生教的本质就是启发诱导,其衡量标准是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安易,又能独立思考,才可以称得上善于启发诱导。”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也有一种貌似启发诱导的教学现象: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教师先说上半句,略作停顿,“启发”学生接下半句。这种教学方法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启发诱导。因为它不是诱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思考,而是诱导学生向教师事先搞好的条条框框里钻,把他们培养成语文思维能力的“套中人”。有的预习方案的设计完全是课文基础知识的简单归纳或者是问题简单提问,更可悲的是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参考书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如此一来恰恰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抹杀了学生的思考行为。殊不知徒劳的作业量不仅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偏离了教师语文教学的重点及目标生成。所以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改进了,实则在教学理念上和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并无不同,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方法,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教学,要求生动,不能一潭死水,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状态与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对学生多点拨,多启发,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多角度启发,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地发散思维,进而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上阅读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积累和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对课文原有的故事情节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添加新的细节,或者续写新的情节,或者改编成新的故事;突破原有文本的时空限制,复活、丰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变换角度看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新见解;或者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学思结合。
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一般在教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时,总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自主提问,长期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并且逐渐善于提问。笔者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以在教学时注重精心设疑。记得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李时珍夜宿古寺》这一课,课文贯穿一个“苦”字,体现李时珍“不怕吃苦”和“严谨认真”,在围绕文中的“苦”和“不怕吃苦”展开教学时,先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教法上采用了以下形式:
一、找一找——找文中所有的苦。
二、画一画——画出文中“不怕吃苦”的句子。
三、演一演——演出文中人物动作和神态。
四、读一读——读你感彻肺腑的段落。
五、问一问——问你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样五个环节的设计,打破了传统串讲串问的教学方法,激发和鼓励学生去找、去画、去演、去说、去读、去提,实现一种新型的、自主的、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时,学生的热烈超乎了笔者的想象,这个环节刚一展开,学生十分感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提出了许多问题来问教师,学生提出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还问到金银花、胭脂草、刀豆子的药性是什么?笔者在设计教法时原意是让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从没想到这些问题学生会要求笔者来回答,笔者只好按照学生的要求逐一回答,但学生仍不满意,不断地按照课文中的叙述来修正和修改我的回答。在“李时珍冒险尝草值得吗”这个问题上,因笔者的回答不确定,学生可不满意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李时珍是为万民造福。有的认为不值得,因为生命是最重要的,没有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李时珍这样做不值得。针对学生的各种意见,笔者没有给出评判,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学生还把课前收集的有关中草药的药性资料展现出来,满课堂进行游说,推销自己的中药。课堂在学生自主自创、师生互动、开放多元的气氛中接近尾声。
《学记》上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所以启发式教学的另一重中之重就是教师的课堂启发语言艺术。传统的课堂教师语言常带有“怎么、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这类词语。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具有简洁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学习状态里, 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就如优秀的歌唱家会使听众不约而同地跟着他唱,那么优秀的教师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随着他指引的路子学习。教师的讲解要想吸引住学生,就需要教学语言简洁而深刻,说理微妙而精到,举例不多却引导得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石潭记中的比喻句 篇5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原文:
★ 岳阳楼记中的词类活用
★ 古诗文文言现象总结之词类活用
★ 小石潭记考试
★ 《小石潭记》考点
★ 小石潭记 教案
★ 《小石潭记》教案
★ 小石潭记复习题
★ 小石潭记导游词
★ 小石潭记考点
《学记》原文和译文 教育学课件 篇6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â)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
比(bâi)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â)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ǐ)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xiǎo)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â),孙(xùn,下同)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yù),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â)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àn),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xìng)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脩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sù)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fú)。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shùn),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gâ)而不胜(shēng);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pì)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qiǎng)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zhǎng)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zāng),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tuō)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yù)!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醜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参考译著:
1.傅任敢著:《〈学记〉译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刘震编著:《〈学记〉释义》,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http://teacher.zjnu.cn/learn/special/xuejisy/)
3.高时良编著:《〈学记〉评注》(http://teacher.zjnu.cn/learn/special/xuejipz/index.htm)
注释:
“宵雅肄三”:学习《小雅》中的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夏圆楚方
三王四代:夏、商、周和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
五音:宫、商、角、徵(zhì)、羽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官:耳、目、口、鼻、心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篇7
一、性善论———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学记》认为人性本善。把人性比作玉石, 说明其本质是好的。中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或教育家喜欢以玉比做人性, 他们不仅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 而且还把这种善性看作是一种潜能。[5]即人性之“善”为学生教育的开展和学习提供了可能;而且教师对这种可能性也抱乐观的态度。[6]
《学记》又以食嘉肴为喻, 形象地阐明了学习可以“知道”的思想。一个人知识、才能的获得、提高和发展, 不仅取决于后天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也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程度。人不是生来就无所不知的, 人们必须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 才能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教学中, 教师对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认知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尊重, 以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相长”“以学为本”———实施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基础
先秦诸子多讨论“学”, 较少讲到“教”。但《学记》的主要内容却在记载教人授学的方法及教学上成功的经验与失败之教训, 并明确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主张, 指出了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关系。从学生方面来说, 是“学然后知不足”[7], 既知不足, 然后能反求诸己。从教师方面来说, “教然后知困”[8], 既“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9]简言之,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都是有待发展的人, 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便“‘教’因‘学’而得益, ‘学’因‘教’而日进”。[10]
《学记》又引用《兑命》中“学学半”[11]来说明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双方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是双边互动的过程;强调“教”与“学”, 都应受到重视, 并要发挥它的作用。
“教”与“学”还应是“以学为本”[12]、因学而教的关系。“以学为本”是指学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本源和基础;把学作为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因学而教是指要把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规律作为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 一切教学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活动都要以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高效学习。
三、教师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落实
1. 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主体性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学生的发展, 是指学生“身心向进步、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13]因此, 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学就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循序渐进、分年“考校”。
《学记》谓“不陵节而施之谓孙”[14], 意即教学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不超越次序地进行。这一次序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资质钝敏, 反对“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15]其二, 教学要有系统性, 这是由科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学记》举“学为裘”“学为箕”“始驾马”三例来说明, 基础性的东西应先教, 不能逾越等差, 否则“杂施而不孙, 则坏乱而不修”。[16]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记》中把“学程”“考校”分成两个层次五个阶段,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学习情况, 对其每隔一年从德、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考校”内容虽各异, 但栉比有序。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予以重视、并相应“考校”, 颇为难能可贵。
(2) 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体差异性, 注重相观而摩, 采取“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
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着身心发展的共性。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共同性的特征, 促进其学业进步。为此, 《学记》继承了孔子提出的“以友辅仁”[17]等思想, 提出了“相观而摩”的教学原则。并认为“相观而摩”不仅是“教”之所成的四个因素之一,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业、增广见闻。所以, 《学记》把“论学取友”“乐群”作为“学程”“考校”的重要内容。
学生身心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所以若想取得教学成功, 就要“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郑玄注之为“使学者‘和易以思’是长善, 使学者无此四者之失是救失”。[18]《学记》认为学习者有四失, 并指出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心之莫同”所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其差异并认识到它的二重性;只要教育得法, 则不仅能救其失, 而且还能将缺点转化为优势。
(3) 教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关键期, 防于未发之时, 施教于恰当之机。
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 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的最佳期, 即关键期。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
首先要进行预防, “禁于未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是传授知识, 启迪思维, 培养品德, 形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但“发然后禁, 则扦格而不胜”。[19]
其次, 要及时施教。从时间上看, 要不早不晚,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20];从学生的心理状态看, 是在“心愤愤, 口悱悱”[21]之际;从程度上说, 是“当随其年才”[22];从顺序上看, 要不无次越节;从效果上讲, 是“有如时雨, 化之者”。[23]只有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机, 及时施教, 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 学生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而至学有志、学有乐、学有法———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1) 立志。
“先秦儒家分析教育过程或教学过程把‘立志’列为首要环节”和“首要地位, 其中心意义在于强调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4]
《学记》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立志”的首要地位:从立志与为仕的关系上来看, 把立为仕之志作为为仕的首要基础;从立志要慎重的角度来看, “‘游其志’或谓展缓期限,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考虑和决定自己的志愿, 不致过分迫促”[25]而立错志向;从志趣与“学程”“考校”的关系看, 把学生的意志趣向作为首次学程考校的重要内容。作者以“善歌继声”作喻, 阐释了好的教师可以使学生继承其所推崇的志向, 即“教者若善, 则能使学者继其志于其师也”[26];继志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 而是积极主动的择取。
(2) 乐学。
“志于学”为乐学提供了内在的发展动力。《学记》明确地提出了建立在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乐学”的命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教学存在着五种严重的弊端, 其结果是“教者言非, 学者失问”[27], 学生厌学, 埋怨老师, 把学习当作苦差事, 而不晓得从中获益, “虽终其业, 其去必速, 教之不刑”。[28]
至于如何“乐学”, 从教师角度看:首先, 要实施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性的启发式教学。以达到“和、易、以思”。[29]其次, 教师教学时, 要“约而达, 微而不脏, 罕譬而喻”[30], 如此, 犹如春风沂雨, 而学生如沐春风。启发诱导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 而且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如戴溪言:“教者有善诱之功, 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31]
从学生的角度看:主要是做到“学操缦”“学博依”“学杂服”, 否则就不能“安弦”“安诗”“安礼”, 因为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辅助正业、有助于正业的学习, 而且可以引起对正业的兴趣、加深对正业的理解。教师要对此加以引导。
(3) 善学。
学习者还要善于学习。因为“善学者, 师逸而功倍, 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 师勤而功半, 又从而怨之”。[32]只有善于学习,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并起到应有作用。善于学习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 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善于思考。教师要“时观而弗语”[33]、“开而弗达”[34],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 开动脑筋, 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要善于仿效古代求学者的“比物丑类”。“比物丑类”的意思是“既明学者仍见旧事, 又须以时事相比方也, 言古之学者, 比方其事以丑类, 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 则事学乃易成”。[35]用建构主义心理学解释, 就是图式的重建或改造。
善于提问。《学记》认为“善问者, 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36]则“问者顺理, 答者分明”[37], 长此以往, 不仅和谐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重视基本训练。《学记》用“良冶之子, 必学为裘;良弓之子, 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 车在马前”[38]三事作比, 来说明善学者应遵循由易到难原则, 重视基本训练。这样学起来才不会感到困难, 并有决心和信心学好学业。
善于处理好“正业”与“居学”的关系, 认真、循序、及时地努力学习。“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39]“正业”和“居学”二者缺一不可, 是相辅相成的。善于学习的人能“藏焉、修焉、息焉、游焉”[40]。谓“藏焉修焉之, 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 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41]从而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42]
善于处理与老师、好友之间的关系, 在集体中获益。学习是一个开放、交流的活动和过程。学生要与人交往, 在交往中获益。首先, 要“尊师”“亲师”, 才能“敬学”“信其道”。其次, 要“乐群”“论学取友”;进而“相观而善”, 否则“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43]同时要注意交友应是益友而非“燕朋”, “燕朋逆其师, 燕辟废其学”[44], 如此, “虽离师辅而不返”。[45]
注重积累, 持之以恒。“《学记》曰‘蛾子时术之’”。[46]意思是蚍蜉之子虽极小又弱, 但专心致志、力行不辍、持之以恒, 终于在其穴周围堆成大蚁垤。
总之, 《学记》中的许多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今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
摘要:《学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性善论是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教学相长”“以学为本”是实施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思想基础。教师的教学要采取循序渐进、分年“考校”“相观而摩”“长善救失”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防于未发、适时施教, 这是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对教师实践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能学有志、学有乐和学有法。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篇8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我国最早的小学产生于____时代。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____ A:班主任 B:班干部 C:男女学生 D:集体教育
3、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融合课程
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A:解释的理解 B:字面理解 C:批判性理解 D:创造性理解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癸卯学制
6、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属于__。A.童年期 B.少年期 C.学龄中期 D.学龄晚期
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__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8、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__ A.正与负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9、我国义务教育的课程计划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这一点体现了教学计划的什么特征____ 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创造性
10、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____(广东省)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1、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__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前后一样快 D.没有规律
12、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单词发音感觉比较困难。其中,汉语拼音对英语单词的学习的影响属于。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逆向迁移 E:重视个别差异
13、下列哪种推理属于转导推理?__ A.爸爸告诉孩子:“地上一道一道的是车沟。”孩子就说:“爸爸脑门上也有车沟。”
B.孩子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认为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时也像母鸡 C.有个孩子给石凳子浇水,盼望它快快长大 D.有人喊孩子的妈妈,妈妈没回答,孩子就说:“妈妈没听见。”
14、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有意义接受学习
15、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__。A.系统化 B.专门化 C.复杂化 D.多样化
16、人借助于骨路、肌肉实现的,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称之为__ A.心智技能 B.演讲技能 C.驾驶技能 D.操作技能
17、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特性的是()A:抽象性 B:理想性 C:形象性 D:一般性
18、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____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19、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主要以__形式存储。A.语义 B.概念体系 C.图式
D.视象和声象 20、.从言语功能上讲,儿童在幼儿园想妈妈时说“我不哭”,这是____ A:调节功能 B:游戏功能 C:交际功能 D:问题功能
21、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C:”娃娃家” D:“白雪公主”
22、下列关于幻灯片的添加效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向幻灯片添加自定义动画 B:不可以为占位符对象添加动画 C:可以对要添加的动向进行设置
D:可以为幻灯片的切换添加动画效果
23、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__。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24、一门课结束后,教师会编制一套试题,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测验属于。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E:重视个别差异
25、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A:强迫症 B:焦虑症 C:恐惧症 D:抑郁症
26、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__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27、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28、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最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心理断乳期 D:发展关键期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懂得自己行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形成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的一种形式。A:自我控制 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 D:道德品质
2、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__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3、从说课的功能角度划分,说课的类型主要有()A:指导性说课 B:示范性说课 C:检查性说课 D:评比性说课 E:研究性说课
4、常能训练是指
A.抽象思维能力训练 B.外语会话能力训练 C.生活能力训练
D.电脑操作能力训练 E.活动能力训练
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__。A.直接感知事物 B.间接经验
C.学生的实践活动 D.交往
6、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个能引起共鸣的手势或表情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增添无穷的勇气,取得显著的进步。这属于__。A.第一印象 B.共鸣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移情效应
7、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并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E:卢梭
8、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于()A:1985年 B:1989年 C:1993年 D:1995年
9、Access支持的查询类型有__。
A.选择查询、交叉表查询、参数查询、SQL查询和操作查询 B.基本查询、选择查询、参数查询、SQL查询和操作查询 C.多表查询、单表查询、交叉表查询、参数查询和操作查询 D.选择查询、统计查询、参数查询、SQL查询和操作查询
10、”五岳”中的南岳指的是____ A:恒山 B:衡山 C:黄山 D:庐山
11、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画家——毕加索是人。A:西班牙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12、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量数是()A:集中量数 B:差异量数 C:地位量数 D:相关系数
13、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应具备的因素有()A:选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B: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C:制定班规并认真贯彻执行 D: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的教育目的论。A:宗教神学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15、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__。A.间接性与简捷性 B.直观性与巩固性 C.交往性与实践性 D.教育性与发展性 E.引导性与指导性
16、下列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三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诗歌剧本散文
B: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
C: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 D:抨击世俗王权叙述爱情悲剧挑战教会神学
17、在____,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____ A:工业社会 B:工业社会初期 C:现代社会
D:现代社会初期
18、______ is famous for its vivid descriptions of the workhouse and life of the underworld in the 19th century London.A.Oliver Twist B.Great Expectations C.David Copper Field D.Hard Times
19、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发现学习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__ A.杜威 B.布鲁纳 C.赞科夫 D.根舍因
20、(2007年4月)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由此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讲授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21、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主要有__。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E.夸美纽斯
22、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有中心地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的是__。A.交流 B.沟通 C.激励 D.控制
2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颁布于年。A:1951 B:1957 C:1945 D:1949
2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__。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25、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不稳定因素的是__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E.心境
26、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__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27、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确立的基本信念。A:好的教育就是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B:升学就是成才,成才就要升学 C: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D: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28、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推荐阅读:
《学记》教育思想08-16
《学记》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的若干启示10-18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6-16
历史课中的思想教育08-09
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9-12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09-19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儒家教育思想10-1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08-30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07-03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