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入门教学案例(精选10篇)
钢琴入门教学案例 篇1
课
题:《钢琴入门》 教学目标:
1、掌握钢琴入门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钢琴素养。
2、通过学习钢琴入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 音乐概念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可感知的事物,来帮助学生 学习音乐知识,理解和感受音乐。
3、通过学习钢琴入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激发 学习兴趣。教学内容:
1、认识五线谱。
2、弹钢琴时的坐姿、手势。3、认识琴键
4、练习曲《玛丽的小羊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生掌握钢琴基本入门,五线普知识,弹琴的姿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我们的手都能做什么呢?
生:写字、画画、做手工„„
师总结:我们的手还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大家想不想学啊!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钢琴”:白色、黑色的就是“琴键”,它们是有规律的,谁能找出它的规律?对了,是七个,每一组白键都是七个一样多。
2、我们来听一听这七个键子为我们带来的是什么音? 学生唱出do re mi fa so la si。
3、他们在一起就能演奏出快乐的音乐,就象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快活的生活在一起一样。那我们来看一看这七个小矮人的家在哪里呢?
4、出示五线谱
快速指出,下加一线,一线到五线。
5、弹钢琴的姿势
(1)坐姿:身体挺直坐好,坐椅子的1/3。
(2)手势:先把左手握成拳头,右手轻轻抱住,你会看到右手关节突出来,像小山一样。然后自然是把右手放在键盘上。
6、出示练习曲:《玛丽的小羊羔》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钢琴入门教学案例 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相关统计,绝大多数幼儿在学习钢琴之前表示喜欢音乐,占总数的82%,一般的仅为16%,不喜欢的仅为2%。这说明幼儿在未经刻意引导和培养的前提下,对音乐具有本能的“原始兴趣”。而对练琴过程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在练琴过程中有经常去厕所、喝水等行为的幼儿占42%,偶尔的占37%,不去的占21%。除开幼儿练琴过程中确实的生理需要以外,更多的原因在于缺乏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幼儿钢琴学习兴趣作为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幼儿本身、钢琴教师、幼儿家长,而且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幼儿学习钢琴,还是音乐教师教授钢琴,培养幼儿学习钢琴兴趣的学习的关键。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对幼儿钢琴学习活动不仅起着激发动力产生、推动情感投入的作用,而且有效地培养幼儿注意力的形成,促进智力方面的发展。
我认为对于儿童钢琴的启蒙教学最佳的方式应该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采取一对一式、口传心授的方法。一般每节课为30—60分钟不等,一般课时安排为一周1—2节。
首先让学生对钢琴进行认识,尤其是对钢琴键盘的识别与记忆,并且引导幼儿对高、中、低音区进行辨识。然后从正确的弹奏姿势开始教授,要培养幼儿正确的弹奏姿势。身体要与键盘的中央对正,坐得端正而不僵硬,上身略向前倾。双手放在键盘上时要使肘部和前臂的高度与键盘一致。坐的距离以上身略向前倾、双臂自然下垂、左右肘部自然放松并稍向身体外侧展开;下身则注意大腿根到膝盖应略呈坡状倾斜,膝盖的位置在琴边下,双脚略向前伸。然后开始逐渐细化到讲解身体上半部分,手臂与手腕的感觉与形态,再到教授手形、手指,等等。幼儿手指伸张力和手指关节的弹性对今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应该注意好习惯的培养。手型应放松,手指自然弯曲,用指端肉垫部分触键。掌关节自然拱起,像是虚握着一个圆球,手腕大约与键盘平行。大指第一关节仅以指侧端触及琴键靠边缘的位置,四指和小指要注意端正。在教授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锻炼,目前较流行的儿童启蒙教材中大致可分为三种五线谱入门型,即高音谱表入门法,中央c入门法,多音入门法。传统的启蒙教材《拜尔钢琴基本教程》用的就是高音谱表入法,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的《汤普生简易钢琴教程》1-5册用的是中央c入门法。
结合学生弹奏的钢琴作品向学生讲述有关的音乐知识,例如表情记号的意义和作曲家的风格及其生平,等等。
在完成若干节的入门知识讲述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钢琴教材作业布置,每节课的必要步骤为:学生对上节课作业的演奏与反馈、教师对作业进行指导、新作业的布置。
我认为对儿童入门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在每节课开始前,教师应该先询问孩子在家的练琴情况,然后开始基本功的练习,让孩子把手指活动开。然后开始让他弹奏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仔细聆听学生演奏,并且在演奏过程中及时纠正手形、识谱、表情记号等问题。
欣赏老师示范演奏所布置曲目的片段。让孩子自己进行对比比较,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与学生讨论有关弹奏时候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现代教师的示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到作曲家写作时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其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
许多钢琴教师在教授学生钢琴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一点,即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使幼儿学琴者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水平,继而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交际能力、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各种品德的养成、陶冶情操,等等。根据个体和家长需求的不同,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为保证学生学习质量最好邀请家长在一旁观摩,并且记录老师上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上课实际情况,家长要及时督促学生进行学习,这一点对于学生钢琴水平的进步尤为关键。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1.
[2]周年.少儿钢琴学习小百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钢琴入门教学案例 篇3
一、识谱与触键预备练习
在入门阶段《少儿教学版》与原版《拜耳钢琴基本教程》相比,有两个改进。
一是识谱改进。原版《拜耳钢琴基本教程》是单在高音谱表进行的小字2组C—G和小字1组G—C识谱。而《少儿教学版》则是由小字1组E开始入门,然后从小字1组C—G、小字组C—G、小字2组C—G三组音分别认记的,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同期进行的识谱。
《少儿教学版》一开始就采用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同期识谱的方法,增加了低音谱表教学内容,给学生建立了从小字组C到小字2组G三个八度的识谱构架。这是《少儿教学版》为解决原版教程从开始直至第50条,长时间只接触高音谱表的不利局面而设计的“多段同期识谱”法。《少儿教学版》也因此在开篇安排了较长篇幅(第一至第四课)的识谱教学课程,来为这种设计服务。因此,第一至第四课是基础的基础,一定要安排足够的课时教学。
由于开始学习,学生就需要认识记住三个位置的do re mi fa sol,教师要画一个大谱表,将这三组不同高度的音写在上面,给学生呈现认识记忆对象的全景,帮助理解掌握三个位置do re mi fa sol的高低关系。
二是触键改进。原版《拜耳钢琴基本教程》用连音触键入门。而《少儿教学版》采用非连音预备练习入手再过度到连音触键入门。连音触键入门的缺点是,难找到手指对手臂重量的支撑点,易造成手指第一关节内折和手腕紧张手臂僵硬。非连音触键入门,则可以通过体会手臂重量落在指尖上的感觉和手指“站立”感觉找到支撑点,同时,手臂和手腕处于联动状态,不至僵硬。
《少儿教学版》非连音触键预备练习包括第3页的两个小练习,第4~5页的9个右手练习和第7~8页的10个左手练习。通过弹奏这些练习,能有效解决后面连音触键练习时手指、手腕、手臂紧张的问题。
二、单手和双手触键的练习
左、右手触键练习的24条练习可分为三部分教授。第一部分1~12条,第二部分13~18条,第三部分19~24条。双手触键练习部分,分双手反向和双手同向两次教授。这一阶段的练习直截了当,很有效,但较枯燥,对兴趣和乐感培养不利。必须编配相应的、有趣味的小儿歌配合教学。如:1~12条用《我的小猫咪咪》和《玛丽的小羊羔》配合教学,13~18条用《蜜蜂做工》或《我爱我的幼儿园》配合教学,19~24条用《粉刷匠》配合教学。老师要将儿歌写在两个高音谱表联合的谱表上(上行:小字2 组,下行:小字1 组),供学生单手练习和双手练习使用。自编补充儿歌的音型组合用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和全音符,使其与学生这一阶段认识的音符一致。这些小儿歌连断结合的弹奏,有利于手臂和手腕在运动中放松,也有利于手腕吸气习惯的培养。
《少儿教学版》在左、右手触键练习后面、三手练习后面、第10与14条后面及第18条的补充练习中,都安排了低音谱表的识谱弹奏练习。这是《少儿教学版》为充实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同期识谱的构架而设置的。一定要让学生认谱弹奏。
三、主题与变奏和不同节奏的练习
1、主题与变奏三手练习部分,是不同节奏小乐段的识谱弹奏。不同音符及休止符的识别数拍弹奏,乐段分句和手臂带动手腕吸气是这部分练习的技术重点。此外,让学生倾听节奏和伴奏织体变化,培养乐感,锻炼与老师默契配合弹奏也是这部分练习的教学内容。
2、不同节奏的练习
3~7条是不同节奏的练习,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节拍特点和节奏变化,记牢全音符、二分音符、付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全休止符、二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及它们的时值。
3、在进入第8条前,可插入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少年儿童电子琴初级教程》第18~19页中的,《娃娃跳舞》、《溜冰》、《圆舞曲》三首小乐曲,分左、右手弹奏练习。这三首小乐曲非常富有练习价值和儿童情趣,对手指力量转移,手腕自然跟随运动和手腕吸气习惯培养都很有好处。同样,也需要老师将儿歌写在两个高音谱表联合的谱表上(上行:小字2 组,下行:小字1 组),供学生练习。
四、双手配合的预备练习
第8~10条为双手协调配合的预备练习。根据学生情况选择8与9或8与10两条即可。第11条练习除双手协调练习外,还要训练学生听辨左、右手单独弹奏旋律音的不同和双手同时弹奏的“二人重唱”效果,及训练倾听与教师合奏的多层组合的和声织体效果。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乐感。
《拜耳钢琴基本教程》的许多练习,虽然没有具体的音乐形象,但却很有音乐情趣。比如:19与25条左手和右手的“轮唱”,16条的恬静感,31条的豪迈感,37条左右手弹奏似两人一唱一附合的感觉,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这些情趣,以增强练习的乐趣。
学到第82页,学生手指已有一定弹奏能力,需要通过断奏练习增加指尖触键的敏捷性。教材中没有练习断奏的专门曲目,82页第一段练习弹熟后,用手臂弹奏非连音的方法分手弹奏,作断奏预备练习。然后,插入《少年儿童电子琴初级教程》第13页中的《小雨点》作断奏练习。
五、双手配合弹奏的初步练习
第12~31条,是双手配合练习的初步阶段。这部分设置了不同音型组合和不同手指配合弹奏的练习,练习曲目较丰富。但是,这一阶段的曲目技术上重叠的地方多,如果逐一弹奏,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可根据学生情况删去一些不必要的练习。
一般而言,第12、13、14三条是第15条的预备练习,这三条可以不教,着重上好第15条;第17条和第20条的技术在第21条和后面练习中能够得到解决,17与20两条可以不弹;26、27、30的技术在该段的其他练习曲中已得到训练,这三条也可以舍弃。
第16条有一定难度,放在第21条后面教学更合适些。第28条高音部分是带有旋律的,要将旋律音提出来用非连音奏法单独练习。第29条,教材将同音连接线练习的难点提前作预备练习,有效分解了弹奏这条练习曲的困难。
《少儿教学版》虽设置了一些低音谱表的教学内容,但这一期间还是缺少低音谱表的练习曲目,同时也缺少儿童熟悉的乐曲。因此,老师可在大谱表上用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编配《小星星》钢琴谱,放在第21条后面教学生弹奏;在31条后面插人《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第一册中的《午睡歌》和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第一册中的《湖上天鹅》教学。这样,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巩固低音谱表的识谱成果,使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同期识谱的教学构架有曲目支撑。
六、高音谱表上加线间音符认识弹奏的练习
这部分包括第32~34条和第41~43条。这部分四手联弹,除了识谱和与教师默契配合弹奏的训练外,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倾听和声织体,感受伴奏织体的变化,体验中低音区声音的厚重感,培养儿童的听辨能力。
七、高音谱表下加线间音符认识弹奏的练习
第35~40条是高音谱表下加线间音符认识弹奏的练习。《少儿教学版》在高音普表下加线间音符认识弹奏前,安排了下加线间识谱弹奏的预备练习,解决了原版教程直接出现下加线间练习曲,造成学生不适应的问题。这部分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下加线间音符的认识弹奏,教材安排了六首练习和一首儿歌,曲目显得多了点。不一定全部都弹,建议舍弃第35和38两条。
八、总结与拓展练习
通过上加线间和下加线间音符的认识弹奏,教师要将学过的音在大谱表上串起来,结合第105页的大谱表与钢琴键盘对照表作整体复习(课本中的图表较小,教师要打印一张大的彩色挂图辅助教学)。再将下册25页的八度跳跃练习和33页的音阶练习前移到43条后面教学(大调音阶构成的乐理留到以后再讲,八度跳跃练习的节奏放慢一倍),加入《儿童钢琴初步教程》第一册中的《跟我学》作拓展练习。
结束语:
《拜耳钢琴基本教程》是一本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教材,吕德玉、贾方爵、张旗三位老师成功编写《拜耳钢琴基本教程》少儿教学版,说明《拜耳钢琴基本教程》的一些不足能通过适当改编和融入新的内容来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进行将其他教程好的材料融入《拜耳钢琴基本教程》构架体系的实践,探索充实完善《拜耳钢琴基本教程》构架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途径。让这本教材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拜耳钢琴基本教程》少儿教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拜耳钢琴基本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北京第一版;
[3]《少年儿童电子琴初级教程》(修订本),万宝柱 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4]《儿童钢琴初步教程》;
钢琴知识入门基础知识 篇4
学习弹钢琴是具有挑战性的, 并需要花时间的,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钢琴入门基础知识吧!
1、钢琴的基本练法
(1) 钢琴的基本练法就是慢练。
慢练尤如“放大镜”,把乐曲中的一切细节都扩大了。
慢练的最大优点是来得及根据视觉,听觉得到的反馈信息调整和修正缺点和毛病。
慢练的方法之一是用节拍器。
即使在作品练习成熟之后,也不应忽视适当得慢速练习。
(2)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练钢琴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钢琴曲目繁多、演奏技法多样。
初学者应制定一个远期学习目标和近期学习计划,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目的。
(3)以良好的心态学习钢琴:
学琴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情绪起伏不的情况。
应调节情绪,适当减轻学习难度,充分激发学琴兴趣、缓解学琴紧张感。
2、钢琴弹奏中自然重量的运用
关于自然重量的运用的要求是整只手臂的放松自如,从肩部的舒展下垂,到整个手臂的`协调下垂,通过放松灵活的手腕调节,然后由手指把手臂重量传入键盘。
(1):认识体会到手臂的自然重量
以前倾上身的坐姿,把两只手臂完全放松地垂下去。
此时手臂好像是从肩部自然垂挂下来的物体。
在空气中随意摆动,晃动,而血都涌向了手掌,通向了指尖。
体会到手臂的自然重量后,我们就要把这个自然重量用到弹琴上去。
接下来手指就要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了。
(2):手指要承受并支撑整只手臂的重量
手指的三个小关节微微凸起,尤其是处于手掌部位的指根关节(以下简称“掌关节”)必须要作为一个力量的支持点。
手臂的自然重量落下来,要求每一个手指都能支撑住。
我们用44371断奏入门的方法练习:先分别一个手指一个手指地在钢琴上站好,结合手臂的自然重量。
经过一个阶段,在每个手指都能自如地弹出饱满的声音后,再渐渐进入连奏的练习。
进一步我们就可以调节重量的轻重。
3、弹奏钢琴时身体的协调
身体的的协调牵涉到钢琴弹奏的基本坐姿和体位等方面,开始就要明确,随着程序的深化,又要不断发展和更好地运用。
(1)保证身体协调的根本:
保证身体协调的根本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进行调节正确合理的坐姿。
随着程度的提高,对力度、速度、音乐情绪和色彩的变化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所以身体的参与和调节也越来越重要。
(2)坐姿的基本要求:
臀部要稳定而固定地坐在琴凳中部,为了便于灵活用力,不要坐满,坐一半即可。
而且为了照顾到高低音,要坐在钢琴中部,不要随意挪动,而两条腿放在踏板两旁,在强奏时左腿可后撤作为全身力量支点。
这是坐姿的基本要求。
(3)身体的左右调节:
身体的左右调节主要依据音的高低。
以音阶为例,弱低音区时,身体重心放到左腿方面去;弹中音区时,身体重心两面摆平;弹到高音时,身体重心侧往右腿方面。
(4)身体的前后调节:
身体的前后调节可以根据音量的大小、力量的强弱来确定。
4、手指的能力与训练
(1)手指的能力:
手指的能力是指每个手指是否有独立活动的能力,是否灵活和有力。
观念入门_教学 篇5
一、手语的由来
手语,顾名思义,即手势语言。在现实中,手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多为中国聋人,由此被总称为“中国手语”。沈玉林先生在 《特殊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的文章中讲到:“手语是聋人群体中广泛使用的交际工具。它具有交流信息,沟通思想,表达情感的功能。它形象、简便、快捷,是其他工具难以替代的最适合聋人特点的交流手段,只要有聋人群体的地方,就有手语的自然存在。”关于手语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缺乏专门的研究,至目前尚没有完整的科学考证。不过,通过搜集各种可陈的资料,经过整理和研究后做出以下的概论。
手势历史悠久,古代就有手势的存在,并非专为聋人所有。虽然语言专家质疑手语是人类祖先共同的语言的说法,他们认为手语这种完全依赖视觉的语言有很多限制,比如原始人类过着兽猎生活,当他手握着武器面对野兽时,要用手语招呼同伴一起对付,但到了晚上,四周一片漆黑,只用手语沟通实在无法想象。这些理由都言之有理,但手语在人类的语言发展史上,仍绝对占有很重要的一页。手语的出现先于口语,这是无须置疑的。古人起初依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根据考古记载,中国古代礼仪实际上就是从许多原始民族中习见的手势动作语言发展而来的。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化密切相关。任何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很久以前,聋人长期散布在各地各个角落,而且当时交通和通迅条件很落后,没有形成聋人群体集居的社会,因此没有形成手语发展的前提条件。据国内历史资料中查明,中国聋人手语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聋教育有无不密切的关系。1887年美国梅耐德(Mills今译:米尔斯)夫妇原是美国聋教育家,是热沈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们来到中国烟台传教时,发现当地很多聋孩子不识字,又没有聋校,看到此情景后,就亲自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聋校--“烟台启喑学堂”。很多聋孩家长闻知后,纷纷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聋校读书,那里就此形成了一个聋人集体活动的环境,为将来中国聋教育和聋人手语的发展埋下了萌芽。那时在课堂上教学用的是口语法,采用梅耐德夫人自创的“手切”用为口语教学的辅助工具。“手切”是类似现在的手指字母拼音,不过字母不同,用的是当时的国音字母。“手切”只能表音,不能表形,不能表意,聋人学生听不见,学国语拼音只能死记硬背,效果极差。“手切”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形式,课台下聋人学生基本都看不懂,没有实际的意义。那时聋人学生很不满足现有的手势,就不断地创造新的手势词汇,并在聋人群体中互相传开使用。1914年,浙江杭州之江大学教授周耀先创办“哑童学校”。其子周天孚(聋)在该校任教,是中国第一位聋人教师,毕业于梅耐德夫人的烟台启喑学堂。此后,到了三十、四十年代的时期,一些地方有文化基础的聋人青年相继自创办起本地聋人学校,由聋人教聋人,采用聋人手语教学,从此自然手语开始盛行起来。自然手语是以手形、动作、方向和表情来表达事物,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语感丰富,和汉字有密切联系,用来进行教学,明白易懂,很受学生欢迎,原来一些采用“口语法”、“手切法”进行教学和健听人创办的聋校,开始接受并使用自然手语教学。自然手语教学是聋人教师创造的,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那时聋人们使用的手势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演化,逐渐地成为现代中国聋人自然手语,并沿用至今。自然手语的产生和发展使中国千万聋人彻底摆脱落后、愚蠢和封闭的原始状态起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1949年建国后,各地私人创办的聋校都被改为公办。1956年中国政府在受到当时国际上以口语教学为主的潮流和苏联聋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确立“以口语教学为主”的聋教育政策。聋人手势暂时被划为禁区,聋人教师也随着退休逐步减少。这些措施使聋人搞聋教育成为历史,迫使聋人退出了教育舞台。从此后,全国各地聋校基本上是由健听人教师主导,在教学上采用以口语为主的教学法,并且根据汉语基础从而创造了另一种新式手语,现被称为“手势汉语”,俗称为“文法手语”。手势汉语本是一种汉语的辅助工具,完全受汉语语法特征的支配,起初专门为教学方面而使用的。手势汉语表达汉字的时候,要遵从汉语语法的规律,一个字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词地用手势来表现,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聋人不常用也很少看懂。经过若干年发展后,全国各地聋人社区形成了两种手势并存和混合的趋向,手势汉语自然成为聋人手语语言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补充成分,扩充了聋人手语的词汇量,给手语发展和聋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带来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认识自然手语
由于国内特教学术界的意见出现分歧,中国手语的体系被划分为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两个阵营。自然手语是以生动形象的表情、模仿动作为主,具有很强的空间表述视觉性和仿其可仿的特点。不同于有声语言,聋人手语的信息渠道是建立在视觉为基础的,以手势动作和生动表情为主,具有视觉直观性和形象符号性的特点,即使在人们失去听觉和发音器官的情况下,仍能起着和其它语言一样毫无阻碍地交流思想的功能作用。
根据信息论的原理,语言在人们交际中的职能是:说者通过语言发送信息,听者通过语言接受信息,达到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具体过程见图1:
在语音语言里,口语就是说话,通过依靠听觉和发音器官的配合,达到互相交流信息的目的。同样地,自然手语的“口语”就是打手势,通过依靠视觉器官和运用双手动作和面部表情的配合,也达到互相交流信息的目的。因此,自然手语在交际中也具备和其它语言一样的职能,具体过程见图2:
图1说和听过程示意图
图1打和观过程示意图
在汉语上,书面语是用文字方式把人们的口头语直接记录在纸上的,成为一种可保留信息的载体体。同样地,自然手语的书面语就是画面和影像,通过用绘画和拍摄的方式把手语的“口头语”记录在白纸、磁带和光盘等可视的媒介上,成为一种可保留信息的载体。另外,还有一个在美国解决手语书面语的办法,叫Sign Writing, 就
是直接用符号画聋人的手语。比如,你看上去是一个手,他就画一个手,是脸他就有脸,是眼睛他也有眼睛。这种办法对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还可以,但绘画水平低的人就不行,画脸不像脸,画手不像手,比较困难。
三、手语结构及语法 和其它语言一样,聋人手语本身也有结构特
点和语法规律,也有疑问句、陈述句、否定句等。手语主要由手势和非手势两大部分组成的。手势包括手形、运动、方向和位置四个部分,非手势的有面部、口形和肢体姿态等几种表情。在汉语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字”,在英语中是“字母”(Letter),在手语中则是“手指”。
手势结构可分为单纯手势和复合手势。单纯手势是手语中最小的单位,是无法再行分割,例如“女”、“时间”、“有”、“努力”、“研究”,这些都是由一个手势构成的,是单纯词,也就是由一个语素来构成的。复合手势是由二个以上单纯手势或多个手势语素构成的,比如说“妻子”,不能只打成 “女人”,可以先打“结婚”,再打“女人”,或者先打“女人”,再打“结婚”,这是一样的,都表示的是自己的“妻子”,这个手语词有两个语素,“女”是一个语素,“结婚”又是一个语素,他们分开也可以独立用,也都是一个词,这种情况下就是复合手势。既可以单独用,又可以合成用,手语就可以以少胜多,从而用少数的手势来表示天下的万事万物。
此外,聋人手语有千变万化的手势和丰富多样的表情,在此讨论题中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手语语法特征一个一个地讲出来。不过,通过这本书每个单元的周期学习,初学者将逐步了解聋人手语中一些最常见的语法特征。在本课里,将主要讲述聋人手语里构成疑问句型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在聋人手语里,一个陈述句一旦加上手语语法的特征符号,就会改变句型的性质,可变成疑问句或肯定句,也可变成否定式句。例如,在“你喜欢”这一句上面加上横线表情搭配提示,如“提眉”或“睁眼”,并且头部或身体做稍微的斜动。于是,“他喜欢”这陈述句加上手语语法的特征符号后就变成了一个疑问句。例如,你 喜欢吗?
这种疑问句的回答结果一般是“是”或“否”,由此这种句被称为“是否型”疑问句。通常,这些疑问句中最后一个的手势动作的停顿时间要比平常更长些,例如,你专业什么
=你的专业是什么?
其中,最后的一个手势,如“什么”动作的继续和停顿时间比前面的“你”和“专业”手势久些。还有,在询问一个问题时,开头打个“问”手语词,见(图2),也能起构成疑问句的作用,例如,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小学英语入门教学 篇6
我们的教材是校本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打招呼,介绍自我 第二单元是-----第三单元是----第四单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文化,学习怎样用英语互相祝福等。
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是:1.能根据教师的语言、动作、事实物等提示听懂所学内容。
2.能听懂课堂指令并作出正确的反应。
3.能根据指令做事情,如:指图片、涂颜色、画图、做动作等
课堂上以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课堂上我们还立足教材,围绕教材,走出教材,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一些日常口语以扩大语言的信息量,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语言材料,这样学生们就可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英语。
对学生课后的作业重点要求是:多读、多说、有时要做一些抄写练习。希望各位家长在家多督促孩子学习,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与孩子用英语交流的更好,因为语言是在使用中学会的。
钢琴入门教学案例 篇7
对于每个琴童来说, 掌握熟练的钢琴演奏技巧无疑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钢琴学习进行到一段时间之后, 每一个学习者都会接触到音阶和琶音的学习, 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一直在不断学习它们。甚至当我们弹到类似肖邦练习曲这样较高难度的曲子时, 我们依然经常要回过头来练习音阶、琶音。由此可想而知, 对于钢琴练习来说, 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列举它的重要之处, 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
1. 通过大量的音阶琶音训练, 可以迅速提高手和手指的机能, 同时让大脑能够加以完善的控制。
练习曲和乐曲固然可以起到大量练习的作用, 但这两者都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起来要花很长时间。特别是乐曲, 在弹奏时还要注意曲子的音乐性、表情处理等问题, 并不只是单纯的练习手指。在这方面, 音阶、琶音比练习曲或乐曲简单, 更容易上手, 并且能提供更大的练习量。如果每天连续弹上半个小时到一小时, 手指的活动量相当可观。因此, 一个学生在他技术成长的六、七年里, 音阶和琶音的练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2.音阶琶音的练习最为基础, 它的训练主要针对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均匀弹奏。这样的练习是一个准备,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先把手指活动开, 再演奏曲子。任何练习曲或乐曲都有一个特定的练习演奏目的, 比如说左手跑动的训练;装饰音的训练;或是乐感、音乐表达能力的训练等等。这时音阶琶音的练习就好比活动前的热身运动, 充分活动手指, 让手指准备到最好最灵活的状态, 以便接下来轻松完成练习曲或乐曲的练习演奏内容。
音阶琶音训练的要点及难点
音阶、琶音是基本功的练习, 钢琴演奏中会遇到的很多技术要求, 在音阶、琶音的练习中都能得到集中训练。因此只有真正符合要求的练习, 才能达到练习音阶琶音的目的。别看其每条练习的篇幅很短, 谱面也十分简单, 但真正要求均匀、快速、流畅的演奏它时, 往往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1.均匀的弹奏就是许多人在练习音阶、琶音时面临的第一大难题。我们所说的均匀弹奏包括两个方面:力度和速度。不少琴童, 特别是初学钢琴的孩子, 常常会感觉快速练习时, 手指经常不受控制, 不经意几个音就顺着“溜”了下来, 因此导致了弹奏不均匀。会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先天因素造成的。人的五根手指长短不一, 力度和灵活程度也不一样, 自然弯曲的摆在琴键上, 五根手指是无法平齐而力度均匀的接触琴键的。因此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 才能使五根手指在琴键上自然灵活均匀的运动, 弥补由于先天因素而导致音阶弹的不均匀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手指的独立能力差, 由于我们五根手指的力量不一样, 一二三指比较有力, 而四五指就比较弱一些。而且试验一下就会发现, 四五指的连动性很强, 常常是一个手指抬起来另一根手指也跟着抬起来了。这就使得它们要独立而有力的弹一个音就变得比较困难。我们常常会说四五指太软, 站不起来或抬不起来就是这个原因。四五指的独立性差, 弹音阶的时候就容易把四五指的音溜过去, 或弹到四五指的时候音量就突然变小了。这时就出现了弹的不均匀的问题。这需要从根本上来提高基本功。
2. 弹奏音阶、琶音时, 左右手弹不齐是一个很普遍也较难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在练习三度、六度和十度等这些难度较高的音阶时, 这个问题尤其明显。要解决它, 既需要苦练也需要用一定的方法练习才能见效。快速练习时可以先采用四个音一个重音的方式, 保证两手的整齐协调, 更熟练之后可采用八个音一个重音的方式练习。也可以适当的进行变节奏练习;或四个音为一组, 其中前两个音奏成八分音符, 后两个音为十六分音符;亦可以将变奏的音符时值前后颠倒过来练习。利用这种快速的变奏练习, 让每一根手指都有独立长时间站立的机会, 并且锻炼大脑对两手协调能力的控制, 从而达到左右手均匀、和谐弹奏的目的。
音阶、琶音都必须通过姆指的转弯动作来得到连贯。因此如果姆指动作不好, 则会严重影响到演奏的连贯性。姆指是一支很独特的手指, 它除了能像其他手指那样, 灵活的做上下敲击运动外, 还能作水平旋转运动, 甚至是转圈运动。而正是拇指这个特殊的功能支撑起了弹奏音阶、琶音时手的位置转换。拇指弹奏时应该倚重于根部接近手掌的关节的活动, 以指尖的外侧触键。这样小面积的触键, 才能保证拇指过指运动时候的灵活自如和清透明亮的音色。弹音阶时, 因为手指处于密集状态, 手腕要保持平稳, 基本不需要太多的横向移动。切忌用姆指弹奏时手腕下沉, 否则就是用手腕的力量去弹拇指的音而不是用它本身的力量, 这是一种错误的弹法。而弹琶音时, 姆指的水平转弯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注意环节, 它和弹音阶时是有一定区别的。琶音因为手指伸展较宽, 手腕需要随着每个手指的弹奏和手的重心作一些横向移动。姆指转弯时, 手重心尽可能的转移到下个音上, 手腕也可略微升高一点点, 使姆指容易通过, 之后手腕马上复原。有人弹奏琶音时姆指是跳过去的, 所弹的声音之间, 就有一条缝隙, 破坏了连接。要弹出真正连贯的音, 就需让姆指狠狠地往手掌下面弯进去, 直到姆指把音按下, 弹前一个音的手指才能离键。这比弹音阶时要求要严格, 练习起来也会困难一些, 需要我们多花点时间慢慢练习才行。
以上的问题都能注意到之后, 我们就需要大量的有方法有步骤进行音阶和琶音练习。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练习曲或乐曲当然不容忽视, 但练音阶、琶音自有其不能取代的作用。俄国的一位钢琴家拉萨列夫就曾告诉他的学生:每天应练一小时左右的音阶、琶音, 这样做能够大大提高其手上的技术。现在我们从唱片里听到众多诸如拉赫玛尼诺夫这些钢琴家往年的演奏时, 仍不能不为他们惊人的、一尘不染的技巧所倾倒。这点想必跟他们受过严格训练是分不开的。音阶和琶音的训练虽然只是大量练习中的一小部分, 但它是最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如果我们能在每天练琴的开始, 花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练习音阶和琶音, 我相信在不知不觉间, 我们的手上技术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学习进度也会大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摘要:对钢琴学习中音阶琶音重要性作了阐述。着重讨论了音阶琶音训练中的要点和难点, 并列举了对应的解决方法。
浅析作文入门教学 篇8
看图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着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同时又包含了对学生审题能力、识图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联想与想象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考察。
写好看图作文是写好其他类型作文的重要基础,更是训练学生写作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进入中段语文的学习后,在作文练习方面将由以前简单的看图写话向看图作文转变。是否能让学生顺利转型,让学生的写作能力能有一个质的飞跃,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指导学生写好看图作文更是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重头戏。
认清看图作文的写作目的及其重要性,就能有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写好看图作文。笔者认为,写好看图作文需要做好“读图”和“写图”两方面的精心指导。
一、指导学生读懂图意
第一步,纵观全图,整体把握。小学阶段的看图写话以图画数量来分可分為单图作文和多图作文;以内容来划分可分为写人记事类、写景状物类以及童话故事类。如果图中有文字说明、图题、对话等,应当指导学生首先予以关注。因为图、题、文字说明对学生审题、把握图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相当于一篇文章的“文眼”,最能从中揭示图画的主题。如写“秋天的图画”,就应抓住“秋天”这一关键词,这就是文眼所在。
第二步,寻找、审视画中的细节。关注图画的细微之处,便于在头脑中建立起有效的图文内容的衔接,并有利于写作时对图画形象的细致刻画。如“秋天的图画”中,细微之处便是对那些秋天的景物的观察,注意它们在秋天里展示出来的生命特征,这是读图的关键。
第三步,再回到全图整体,分析图画形象,揣摩图者意图。这便于写作时立意的把握。以“秋天的图画”来说,图者的意图很显然是要学生通过对秋天景物的展示来表现秋天的美,抒发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把握好这一点,文章写作目的就不言而喻。
二、把握写作的关键环节
指导学生审好图后,接下来就要指导学生开始把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看图作文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写图。写好看图作文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布局谋篇,大笔成文。要让学生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就得送给学生几把打开“文学殿堂”的金钥匙。
下笔前,构思好看图作文的中心、层次与写作顺序。看图作文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而要想“画中有竹”就要做到“胸中有竹”。写作前,头脑中的简单构思尤为重要,通过这次写作你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中心?你准备写哪些内容?内容详略如何?这些内容你将用什么顺序把它们行文成篇?这样思路一经打开,中心必将达到深化,详略妥当,层次分明。
一篇成功的看图作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的享受首先表现在用词上。表现动作就要用准动词,写景状物就要用好形容词,当然,像成语、俗语运用其间,更能增加其文采。其次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它如一件漂亮的外衣、一顶珠光闪闪的帽子,让文章鲜活、亮丽。更像给文章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文章富有生命力。
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必将让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气势磅礴的排比能让文章魅力四射,形式多样的反问、设问更能让文章悬念叠起。
作文结束时,精心收来,让瓜熟蒂落,落地有声,让结尾成为文章主体的自然延伸,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收笔之处,余味无穷。
三、有层次地观察,有条理地记叙。
看图作文和命题作文一样,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一篇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如何组织材料,这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看图作文,首先要做到有层次地观察画面。如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是从上到下还是从下到上、是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局部到整体等。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后,再把这些落到纸面上,文章也就条理分明了。要选好观察点,因为有层次的观察,才便于理清作文的顺序。各种图画不同,有的按事物的空间顺序写,有的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有的按事情类别写等。总之,只要根据图画描绘的实际情形,正确地选择观察角度,写出来的作文就有条理。
四、紧扣画面,合理联想。
图面毕竟是一种平面,它包含不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内容。这就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联想,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图画上的内容,把自己所经历、所了解的生活中有关的人或事,补充到画面中去,填补画面中因时间和空间局限而未表现出来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紧扣画面分析来的。所以,进行联想的依据就是画面本身。此外,我们在引导学生发挥联想时要善于由此及彼、化静为动、由形绘声、由表及里、前后引申。合理联想是看图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决不是海阔天空的遐想,既要紧扣画面,又要合情合理;既不脱离画面,又不离奇古怪。
五、要抓住重点,恰当地描述。
众所周知,每篇文章都是通过重点内容的描述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只有把重点内容写得具体、形象,才能使中心思想表现得突出,才能生动感人。怎样描述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重点。像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看图作文《欢乐的节日》,就是抓住一位母亲在节日的早晨为子女试穿新衣的情景这一重点,反映蒙古人民的幸福生活和节日里的喜悦心情。其次,要对人物的衣着、体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做恰当的描述。
总之,指导学生写好看图作文,是小学三年级起始作文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习作起步阶段如能达到正确审题、巧妙立意、精巧构思,并有合理的写作顺序,那么,随着学生知识容量与文学素养的不断丰富,其写作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英语入门级教学教案 篇9
【抛砖引玉】
同学们,当你阅读完“My Teacher”一课后,你一定会被主人公身残志不残、自强、自立和诲人不倦的光辉形象所打动。
单元双基学习目标
Ⅰ. 词汇学习
simple-minded , patience , laughter , burst into laughter , look back upon , wisdom , human being , priceless , gifted , throat
Ⅱ. 交际英语
Asking for permission and responses (征求许可与应答)
1. May / Can / Could I do … ?
2. I wonder if I could do … ?
3. Would / Do you mind if I … ?
4. Do you think I could do … ?
5.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6. Will you allow me to do … ?
7. Do you have any objection ?
8. I should like to do …
9. With your permission , I should like to …
10. I hope you don’t mind , but wouldn’t it be possible for me to do …… ?
11. As you wish . / If you like .
12. I don’t mind , just as you like . / I don’t mind your doing … .
13. Not at all , please . .
14. You are welcome to use …
15. Of course . / Yes . / Sure . / Certainly .
16. Go ahead . That’s OK . / That’s all right .
17. I’m sorry , you can’t . / I’m sorry , but … .
18. You’d better not do… .
19. Out of question , I’m afraid .
20. I’m afraid it’s not possible for you to do … .
Ⅲ. 语法学习
在这一单元,同学们要掌握句子结构中的表语功能,表语在句中作为谓语动词的一部分,用来说明主语的身份、性质、形状、状态、特征等。那么,什么可以作表语呢 ?
可以说系动词也是考试的热点,它用来表示状态;它跟形容词、名词、介词短语、动词-ing形式、过去分词等合用构成系表结构。常见的系动词有:become , look , sound , smell , taste , seem , appear , prove , turn , go , remain , stay , fall等。
【指点迷津】
at birth , at a birth , by birth , from birth , of…birth 与 give birth to
birth 是中学英语教材中的一常用词,也常见于 birthday ( 生日 ) 、birthplace ( 出生地 ) 、birthrate ( 出生率 ) 和 birth control ( 计划生育 ) 等一些复合名词或短语之中。从字面看,这些复合词和短语意义容易理解,但下面一些含 birth 的介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对于中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现将 at birth , at a birth , by birth , from birth , of…birth 与 give birth to 的用法作一总结,供同学们参考。
1 . at birth 意为 “ 出生时 ” ,相当于 when one was born 。例如:
She weighed 8 pounds at birth . 她出生时重 8 磅。
2 . at a birth 表示 “ 一胎生育…… ” 。例如:
Cats sometimes have four or five young at a birth . 猫有时一胎产四、五只幼仔。
3 . by birth 意为 “ 按血统,论出身 ” 。例如:
He was a Swede by birth , a German by education . 他具有瑞典血统,受的是德国的教育。
4 . from birth 意为 “ 一生下来就,从一出生下来 ” 。例如:
She has been blind from ( her ) birth . 她从一生下来就双目失明。
5 . of…birth 意为 “ 出身于……之家 ” 。例如:
He was a man of noble birth . 他出身名门望放。
6 . give birth to 意为 “ 生出,生产 ” 。例如:
She gave birth to a second chile in January . 元月她又生了一个孩子。
平面几何教学入门 篇10
关键词:兴趣;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边边、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学生被动学习,进而出现厌学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适应严谨的几何语言、理解掌握好众多抽象的几何概念,以达到训练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平面几何教学一开始就以较抽象的几何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出现厌学的情景。如果此时通过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如,木匠的墨斗线、泥瓦匠的吊线等等,来阐明几何所研究的对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几何的意义,再有目的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悬念。如,“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棒至少要几个钉子?为什么?”“你知道为什么银行、商店的栅栏门都是制成许多四边形形状的?”“给你一把直尺和一支铅笔,能否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定会诱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深厚的心理基础。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方法,如,手工折纸、拼搭图形等。
二、用好几何语言,消除学习障碍
几何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几何知识(画图、证明)的掌握。因此在入门阶段应努力做到:
1.规范教师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
爱模仿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几何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要规范几何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如,先画直线l后,在其上取点A时叙述为:点A在直线l上,反过来,先画点A后,过A点作直线l时应叙述为:直线l过点A。尽管它们的最后图形是一致的,但不可马虎,又如,过A、B作线段,叙述为连结A、B,过A、B作直线,叙述为过A、B作直线AB,而不能说成连结A、B作直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翻译”能力
例如,表示的简单几何事实:“直线AB和CD相交于O”;延长线段AB到C;反向延长线段BA到C等,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同时,叙述出来,反复实践,不断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几何语言,如,“AB⊥CD于E”代替“AB⊥CD,垂足为E”,用“直线AB交CD于O”代替“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交点O”,用“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 ”代替“直线EF交AB于E点,交CD于F点”等。
所谓此处提到的“翻译”能力,就是指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将几何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叙述的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几何证明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应始终结合图形,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过好语言关。
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概念时,可借用于图1将其叙述为:∵OC是∠AOB的平分线∴∠1=∠2=■∠AOB,反过来∵∠1=∠2=■∠AOB∴OC是∠AOB的平分线等。
三、注重探究过程,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学习平面几何概念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掌握”等认识过程,而初中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易于接受,对与自己知识经验相关的东西易于接受,因此应采用直观诱导以及联想亲身经验加强概念的形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1.直观诱导
“直观性”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形象思维比之抽象思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讲“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长短无关”时,可借用三角板作图2演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
2.联想、经验,联系概念
许多平面几何概念都源于实际生活,如果选取适当的例子作类比,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再将其抽象为几何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线段长短比较原理”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度量工具时,如何做出两人高矮的比较?”学生思考后会说“让他们站在一起看那个高就行了。”“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他们的脚都在地上,起点一样。”“若两人站的地方不同,一个在讲台,一个在讲台下,能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他们站的起点不同。”然后自然的过渡到书中的阐述,此时学生有了经验体会,书中内容就不枯燥了。又如,在直线公理、垂线、平行线教学中,都有“有且只有”这一术语,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对此,可以若举出下面的例子,来揭示它的含义:小明有20元钱,小刚有1元钱,老师问他们“你有一元钱吗?”那么小明可说:“我有一元钱”,他决不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而小刚呢?他可以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如此学生从中就不难体会到“有”是存在的意思;“且只有”是唯一的意思;“有且只有”是存在且唯一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有什么疑惑了,不会再感到“且只有”是多余的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平面几何教学的重要性,要始终围绕着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总结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几何所具备的能力,最终实现训练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几何入学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洮县红旗学区灵石学校)
?誗编辑 郭晓云endprint
摘 要:平面几何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清除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为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先导,在教学上,教师必须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兴趣;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边边、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学生被动学习,进而出现厌学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适应严谨的几何语言、理解掌握好众多抽象的几何概念,以达到训练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平面几何教学一开始就以较抽象的几何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出现厌学的情景。如果此时通过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如,木匠的墨斗线、泥瓦匠的吊线等等,来阐明几何所研究的对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几何的意义,再有目的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悬念。如,“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棒至少要几个钉子?为什么?”“你知道为什么银行、商店的栅栏门都是制成许多四边形形状的?”“给你一把直尺和一支铅笔,能否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定会诱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深厚的心理基础。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方法,如,手工折纸、拼搭图形等。
二、用好几何语言,消除学习障碍
几何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几何知识(画图、证明)的掌握。因此在入门阶段应努力做到:
1.规范教师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
爱模仿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几何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要规范几何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如,先画直线l后,在其上取点A时叙述为:点A在直线l上,反过来,先画点A后,过A点作直线l时应叙述为:直线l过点A。尽管它们的最后图形是一致的,但不可马虎,又如,过A、B作线段,叙述为连结A、B,过A、B作直线,叙述为过A、B作直线AB,而不能说成连结A、B作直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翻译”能力
例如,表示的简单几何事实:“直线AB和CD相交于O”;延长线段AB到C;反向延长线段BA到C等,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同时,叙述出来,反复实践,不断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几何语言,如,“AB⊥CD于E”代替“AB⊥CD,垂足为E”,用“直线AB交CD于O”代替“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交点O”,用“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 ”代替“直线EF交AB于E点,交CD于F点”等。
所谓此处提到的“翻译”能力,就是指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将几何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叙述的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几何证明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应始终结合图形,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过好语言关。
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概念时,可借用于图1将其叙述为:∵OC是∠AOB的平分线∴∠1=∠2=■∠AOB,反过来∵∠1=∠2=■∠AOB∴OC是∠AOB的平分线等。
三、注重探究过程,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学习平面几何概念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掌握”等认识过程,而初中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易于接受,对与自己知识经验相关的东西易于接受,因此应采用直观诱导以及联想亲身经验加强概念的形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1.直观诱导
“直观性”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形象思维比之抽象思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讲“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长短无关”时,可借用三角板作图2演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
2.联想、经验,联系概念
许多平面几何概念都源于实际生活,如果选取适当的例子作类比,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再将其抽象为几何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线段长短比较原理”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度量工具时,如何做出两人高矮的比较?”学生思考后会说“让他们站在一起看那个高就行了。”“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他们的脚都在地上,起点一样。”“若两人站的地方不同,一个在讲台,一个在讲台下,能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他们站的起点不同。”然后自然的过渡到书中的阐述,此时学生有了经验体会,书中内容就不枯燥了。又如,在直线公理、垂线、平行线教学中,都有“有且只有”这一术语,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对此,可以若举出下面的例子,来揭示它的含义:小明有20元钱,小刚有1元钱,老师问他们“你有一元钱吗?”那么小明可说:“我有一元钱”,他决不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而小刚呢?他可以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如此学生从中就不难体会到“有”是存在的意思;“且只有”是唯一的意思;“有且只有”是存在且唯一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有什么疑惑了,不会再感到“且只有”是多余的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平面几何教学的重要性,要始终围绕着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总结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几何所具备的能力,最终实现训练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几何入学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洮县红旗学区灵石学校)
?誗编辑 郭晓云endprint
摘 要:平面几何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清除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为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训练平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先导,在教学上,教师必须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兴趣;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边边、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考虑初一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学生被动学习,进而出现厌学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适应严谨的几何语言、理解掌握好众多抽象的几何概念,以达到训练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平面几何教学一开始就以较抽象的几何语言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出现厌学的情景。如果此时通过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如,木匠的墨斗线、泥瓦匠的吊线等等,来阐明几何所研究的对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学习几何的意义,再有目的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而学生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设置悬念。如,“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棒至少要几个钉子?为什么?”“你知道为什么银行、商店的栅栏门都是制成许多四边形形状的?”“给你一把直尺和一支铅笔,能否测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及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平面几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定会诱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深厚的心理基础。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些方法,如,手工折纸、拼搭图形等。
二、用好几何语言,消除学习障碍
几何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几何知识(画图、证明)的掌握。因此在入门阶段应努力做到:
1.规范教师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
爱模仿是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学生几何语言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课堂上教师要规范几何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如,先画直线l后,在其上取点A时叙述为:点A在直线l上,反过来,先画点A后,过A点作直线l时应叙述为:直线l过点A。尽管它们的最后图形是一致的,但不可马虎,又如,过A、B作线段,叙述为连结A、B,过A、B作直线,叙述为过A、B作直线AB,而不能说成连结A、B作直线。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翻译”能力
例如,表示的简单几何事实:“直线AB和CD相交于O”;延长线段AB到C;反向延长线段BA到C等,让学生在自己画图的同时,叙述出来,反复实践,不断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同时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几何语言,如,“AB⊥CD于E”代替“AB⊥CD,垂足为E”,用“直线AB交CD于O”代替“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交点O”,用“直线EF分别交AB、CD于E、F ”代替“直线EF交AB于E点,交CD于F点”等。
所谓此处提到的“翻译”能力,就是指学生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几何符号语言,将几何符号语言转化为文字叙述的能力。“翻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几何证明能力的高低,教学中应始终结合图形,训练学生,使学生真正过好语言关。
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概念时,可借用于图1将其叙述为:∵OC是∠AOB的平分线∴∠1=∠2=■∠AOB,反过来∵∠1=∠2=■∠AOB∴OC是∠AOB的平分线等。
三、注重探究过程,攻克学习难关
学生学习平面几何概念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掌握”等认识过程,而初中学生对直观的东西易于接受,对与自己知识经验相关的东西易于接受,因此应采用直观诱导以及联想亲身经验加强概念的形成,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1.直观诱导
“直观性”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形象思维比之抽象思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如,在讲“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长短无关”时,可借用三角板作图2演示,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
2.联想、经验,联系概念
许多平面几何概念都源于实际生活,如果选取适当的例子作类比,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再将其抽象为几何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概念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线段长短比较原理”时,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没有度量工具时,如何做出两人高矮的比较?”学生思考后会说“让他们站在一起看那个高就行了。”“为什么?”学生会回答:“因为他们的脚都在地上,起点一样。”“若两人站的地方不同,一个在讲台,一个在讲台下,能比较出他们的高矮吗?为什么?”学生会说:“不能,因为他们站的起点不同。”然后自然的过渡到书中的阐述,此时学生有了经验体会,书中内容就不枯燥了。又如,在直线公理、垂线、平行线教学中,都有“有且只有”这一术语,学生一般较难理解。对此,可以若举出下面的例子,来揭示它的含义:小明有20元钱,小刚有1元钱,老师问他们“你有一元钱吗?”那么小明可说:“我有一元钱”,他决不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而小刚呢?他可以说:“我有且只有一元钱”。如此学生从中就不难体会到“有”是存在的意思;“且只有”是唯一的意思;“有且只有”是存在且唯一的意思,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感到有什么疑惑了,不会再感到“且只有”是多余的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平面几何教学的重要性,要始终围绕着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总结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几何所具备的能力,最终实现训练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几何入学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洮县红旗学区灵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