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复习思考题

2024-09-21

资本运营复习思考题(共8篇)

资本运营复习思考题 篇1

传媒品牌运营的重点复习思考题

1传媒品牌运营的全过程(三个过程、四个阶段或环节)(了解)

2以某一媒体产品为例,说明传媒产品内在品牌的主要塑造策略(重点)

1)以《南方周末》为例

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目标受众定位要精准(Whom)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确立独特的目标受众群体,以便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位置。

——《南方周末》:聚集有思想,有影响力的知识性读者受众

差异化的内容个性定位:内容产品的具体定位要精准(How)

确立差异化的内容产品类型、功能、重点,以满足核心目标受众群体对内容的心理诉求——以《南方周末》为例

满足有影响的知识型读者的心理诉求

1980年代末期:从“娱乐性周报”到“社会性周报”;

1990年代,从“社会大特写”到“舆论监督典范”;

(“正义、良知、爱心、理性”的报道宗旨逐渐确立)

2000年代:向理性的严肃类周报演变;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时政版块,并赋予其一定的比重)

此外,城市专版的创建,则是因为看到了中产阶级的必然成长。

2009年绿版的创建

媒介产品的品牌定位:媒介内在品牌的个性风格定位与理念要精准

媒介品牌定位是力求媒介产品的品牌形象与目标受众实现最佳结合的过程。

它是在有效满足受众特定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显现它的风格和优点,并形成媒介独特的媒介品牌形象或品牌个性。对外旺旺以独特的销售主张(广告学中USP理论)传播其差异化的内在品牌个性风格、理念。

媒介内在品牌个性风格的定位与理念,列举如下:

《南方周末》:深入成就深度《新京报》:负责报道一切

《新周刊》:就是为了新一点《华西都市报》:市民的公仆

这些报纸树立了自身独特的品牌个性风格,有助于推动报刊产品的品牌发行经营、品牌广告营销、品牌延伸价值的市场拓展。

在实践中,品牌定位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长期不断地重新定位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品牌培养,报纸品牌定位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市场和读者的变化。而品牌重新定位的方向则源于SWOT分析,——如(南方周末)的品牌定位经过多次变化

《南方周末》一直在寻找与不断变化的中国实际的切合点,通过对社会实际的超前把我和对社会现象的前瞻性认识来建立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抓市场之空缺,建立自己独特的,适应市场变化的品牌定位。

一旦经过市场的检验是有效的,就要保持其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3以某一媒体产品为例,说明传媒产品的外在品牌识别方法与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重点)

<1>传媒品牌形象识别方面:

① 传媒品牌识别方法之一:MI(理念识别)。传媒首先要确立具有独特个性的媒介理念,要

设计具有感召力的形象口号。(对外往往以广告宣传口号形式呈现)

凤凰卫视:“开创新视野??创造新文化”的办台理念。

② 传媒品牌识别方法之二:传媒视觉识别(VI)。对报刊媒体而言:标识、象征图形、纸张、开数、色彩等。对电视媒体而言:对频道、栏目标识、片头片尾、宣传语、主持人形象、演播室装饰、声画造型、音乐节奏、字型字号、色彩色调等进行定位,以形成独特的鲜明视觉形象。

A.台标形象创意设计:台标是一家电视最重要的标识。

凤凰卫视:凤凰独特操持的台标给每一个见过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上去,凤凰就像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龙一样。在传统中凤凰代表了民族的话语,凤为阳,凰为阴,在东方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之间,凤凰取得了微妙的平衡。而玄妙之处在于,凤凰的台标在中国传统的、封闭的意识形态中找到了出口,由阴阳盘踞的两只鸟所组成的台标中,所有的口都是开放而非封闭的,这与凤凰卫视的身份定位和宣传呼语“开创新视野,创造新文化”是相契合的。凤凰将悦目的形象与大众的幻想结合,消除了意识形态坚硬的边界。在千差万别的世界各地,华人获得了共同的形象感召。

B.电视人(尤其是主持人)形象设计。电视人是电视品牌形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电视品牌内涵的诠释者。以主持人为例,主持人的形象是节目风格与个人风格的高度统一。在节目中,主持人的定位较重要,它是节目的最终体现者,要靠个人的实力与个人的主持艺术表现节目的内容和特点,赢得受众。

凤凰卫视:致力于打造“三名”→名主持人、名记者和名评论家。凤凰卫视打造主持人模式更接近于明星制。a.让主持人频频曝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b.量身定造适合其个性、风格、特长的栏目。(吴小莉、陈鲁豫等)

③ 传媒品牌识别方法之三:传媒行为识别系统(BI)。

A.对内:一般包括仪表仪容的规范、员工素质与修养、岗位行为准则、工作规范等内部管理策略。

凤凰卫视:采用以人为本的内部策略来塑造品牌形象,突出体现在其集聚多领域人才,人才培养多元化这两方面,而这又与凤凰卫视开放、多元的频道文化形象吻合,由此形成人与台的交融。

B.对外:以举办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媒介活动最能提升媒体的良好形象。

凤凰卫视:举办的大型活动都声势浩大,活动自始至终都伴以密集的宣传攻势,大大提高了凤凰卫视的知名度和收视率。

<2>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方面:

A.《凤凰卫视》的办台理念(MI):“开创新视野??创造新文化”(品牌与文化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天然关系);

B.《凤凰卫视》的VI和BI都是围绕其特有的MI展开并始终服务于其MI。(强调整体感,寓变于同);

C.凤凰卫视将标准色金色用于节目片头、片尾和滚动插播的节目预告中,在强调整体感的同时又不乏变化,灵活而精致;

D.凤凰卫视的频道识别系统还不放过任何容易被遗漏的细节,比如它演播厅的背景布置风格相似,和而不同;

E.在形象宣传片的制作上,也突出整体感,不仅起到了节目预告和收视指南的作用,还带有很强的包装性,在播放时则打破栏目间的分隔,而插入到各个广告时段,统筹安排; F.在节目命名上,也注重一致性,最著名的就是早晚两趟的时事资讯快车——《凤凰早班车》和《时事直通车》 ;

G.另外,凤凰卫视在一些大型的户外活动和时事直播活动中,也强调工作人员着装的同一性来突出频道形象的整体感。

4与凤凰卫视相比,我国内地传媒产品在传媒品牌形象识别与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主要原因、如何改进?(重点)

MI(经营理念识别)中媒介理念的设定存在问题

例如《南方都市报》的“办中国最好的报纸”、《新京报》“负责报道一切”

对外BI 活动的不足之处

以《南方周末》为例

1.其从事公益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缺乏公益战略部署,缺少系统、固定的公益计划;其公益行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与公益慈善组织缺乏合作。同时,相关公益人才匮乏。

2.公益关注面过窄,集中社会调研和评选活动,与国外相比,对环保和健康等领域的关注度还偏低。

资本运营复习思考题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资本运营,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由于企业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有效的发展方式,是经济运行中的高级形式,也是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推进企业资本运营中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发展观念是推进企业资本运营的前提

同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全面,不仅包含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还包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文的和谐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准确体现,是指导企业推进资本运营的必要选择。转变发展观念之一,必须突出一个“好”字。按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把“好”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快”字当头,更多地强调是速度和数量的增加,而“好”字当头就要求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善,达到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因此,在推进企业资本运营中,必须对照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既不盲目发展,又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之二,必须把握市场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机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把握市场机制,使企业资本运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转变发展观念之三,必须重视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企业要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所以,推进企业资本运营既要符合创新发展,又要加强管理创新,只有把发展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资本运营才能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把握运营重点是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为了推进企业资本运营有序进行和提高企业资本运营的质量,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资本运营的重点,才能有效转变发展方式,克服盲目性,降低风险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 资本投入分析。

资本投入是资本运营的第一要素,也是关键要素。规范的资本投入,能将企业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通过流动、组合、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投入和运营,以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这就要求,通过分析,一要掌握收益率,收益率反映资本运营效果,是资本运营的本质特征;二要掌握市场需要,即投入经营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方向;三要掌握投入量,确保资本运营的控制力和提高运营项目竞争力的需要。

2. 资本控制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的效益与风险成正比,由于市场竞争的客观存在,资本运营就没有绝对的安全,因此,把握资本控制的力度就非常重要。一是建立资本运营约束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和保证力度;二是确定主运营责任目标,做到责权分明,包括建立投资责任制,投资决策责任制、贷款风险责任制等;三是重点控制,一要防止投入产出比例失衡,二要防止资本投入偏离预算轨道,三要防止债务比例过大和资金周转失灵,四要防止资本投入风险。

3. 资本增值环节。

资本运营是资本保值增值的源泉,只有在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目标下对一切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资本增值的目标,这就要求把握三个环节,一是经营决策环节,根据国家政策,市场需求进行正确判断和科学决策,选准资本投向,取得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方式环节,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选择运用资产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等经营方式,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三是资本管理环节,对营运资本的管理,必须对资本负债率进行经常分析,以有效地进行资本的平衡、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提高盈利水平,保证资本增值。

4. 资本结构优化。

资本结构是企业长期资本与权益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必须从过去单一的资本结构向多元的资本结构转变,一是摒弃传统观念,善于运用各种不同属性的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二是把握资本结构的变化,对影响资本结构的不利因素,及时调整,以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防止不必要的损失;三是及时重组资本结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兼并、购买、重组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与效益,增强企业实力。

5. 资本扩张适度。

资本扩张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资本扩张有多种形式,如货币投入扩张,借入资本扩张、并购扩张,联合扩张等。企业资本运营要有效地实现资本扩张必须把握适度,一要注重扩张成本管理,达到低成本、高质量扩张的要求;二要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和产品扩张,增强企业竞争力;三要在购并扩张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避免“拉郎配”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三、规范资本运营机制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方式也由生产经营型逐步向资本经营型转变,所以,资本运营在企业的经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推进企业资本运营,必须重视规范资本运营机制,才能降低风险,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1. 规范资本运营行为。

资本运营既是市场行为,又是企业行为,这就需要建立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或法规来约束。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规范资本运营的重要方面,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做到一是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为此,必须正确评估资产,做好产权界定,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构建权责明确的、规范的资本运营责任制。明确投资主体的责、权、利,做到权责相统一,并与利益挂钩,才能使资本运营健康发展;三是政府双重职能分离是资本运营正常的基础。尤其是国有资本,政府既是地方行政管理者,也是国家资产的代表者,集管理职能与所有权职能为一身,这种政企不分,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自主权,有碍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规范,也不利于企业资本运营的正常运行。

2. 加强企业科学管理。

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市场体制和经营机制也难以健康运行和巩固。加强科学管理,一是突出决策管理,重点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加强调查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二是突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必须贯穿于资本运营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内审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决策研究、论证,决算的检查、分析等;三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尤其是要重视资本运营人才的培养,造就资本运营的企业家。当前资本运营的新特点就是要使人才资本逐步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充分发挥人在资本运营和科学管理中的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资本运营的新要求。

3. 营造良好的资本运营环境。

推进企业资本运营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本身应具备的条件。由于资本运营是出资人通过投入资本、监管资本的运用和调整资本的结构,以建立、维护和改变资本关系的过程,所以资本运营就有赖于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发育的健全,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宏观环境的改善,一是保证企业有内部积累,包括内部资本的组织管理、筹集、运作、调整等;二是把握资本的横向集中,包括兼并、参股、重组、收购等;三是加强资本的社会化控制,资本的积累和横向集中,必须通过资本市场,就必须受市场规律和有关法律的制约,实行社会化控制。只有营造健全的运营机制和外部必要的制约,才能保证企业资本运营健康有序地运行。

4. 防范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

资本运营复习思考题 篇3

一、 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为核心。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另一种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大危机后的美国罗斯福新政;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二战后的德国、法国等。

现代化范式最常用的方法是纵向分析法。资本主义的经济现代化,第一要用纵向分析法剖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过程。第二要用纵向分析法分析工业现代化的过程,勾勒工场手工业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纵向演进轨迹。

如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二、 全球史观

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

(1) 突出横向系统分析法。如在研究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时可抓住关键时段进行横向分析,包括:① 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 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③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瓜分完毕,标志着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④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

(2)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的角度认识。如对哥伦布航行的认识,不仅要看到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从在整体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它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

附表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

附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

三、 文明史范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工业文明的历史,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具体说,包括如下阶段:

1. 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 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殖民扩张与争霸。

3. 发展——蒸汽时代(19世纪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业革命。

4. 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1870~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5. 相对稳定发展——电气化时代后期(1918~1945年)。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6. 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1945年至今)。1945~1950年,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并达到战前水平,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1950~197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强(西德、日本经济崛起),经济格局由美国独霸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1973~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互交织;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经济回升并增长;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知识经济兴起。

四、 拓展延伸

1. 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个前提:①社会稳定,有利的国内外环境。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

五个条件:①科技条件: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市场条件: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其主要特点是交换活跃、市场开放。市场是其发展的生命线,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③资本条件:这是制约经济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是建立在对内压榨和对外掠夺基础上的。另外,吸引外资也是解决资本的方式之一。④自由劳动力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是雇佣劳动,大量自由劳动力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⑤丰富的资源:资本主义生产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要消耗大量能源和原料。美国资源丰富,发展迅速;法、德长期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日本资源贫乏而富有侵略性,这些都反映了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所处时期及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处于清朝统治下,但中国已日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继续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但由于没有彻底变革中国的生产关系,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建国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先进科技的环境。另一方面,建国后不久,“左”的思想日渐严重,没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对教育也没有高度重视,失去了发展科技的机会。

3. 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

(1)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增强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占领世界市场,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由于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厂设备陈旧,资本家又把大量资本投往国外,而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市场广阔,资本家缺乏改进生产的积极性;美、德工业迅猛发展,垄断程度高。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2) 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90年代,经济区域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这个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格局也形成了。

五、 深度透视

1. 15、16世纪世界历史呈现出巨大的转折和变化,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运动不仅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如果说新航路开辟奠定了世界市场的雏形,那么殖民扩张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技术基础。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这一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是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同时又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人力资本理论课程复习(共) 篇4

能够给企业带来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的无形资产,是授权主体按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约定授予申请人在一定地区、一定期限内生产、经营某项业务或某类产品的特别权利。

2.客户资本

是能够为公司带来直接价值的资源。企业的客户资本不仅包括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用户,还包括企业的供应商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关系会帮助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确保企业的供货的稳定和可靠,在提高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供应商的利益。

3.显性人力资本

当隐性人力资本通过价值创造过程生产出能为企业增加未来净现金流量的一种无形的智力资本,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人力资本的显性化过程,这种智力产品本身可以看成是企业显性人力资本。它是可以被企业控制的、已得到固化的资本,不容易因人员流动而流失。

4.企业的价值

即是企业的市场价值,它是由企业股票与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之和组成,股票的价值等于企业发行股票的数量与股份的乘积,即企业的价值(V)=企业的股权市价(S)+企业的债权市价(D)。

5.企业二维产权结构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企业组织结构中物质资本所有者与异质型人力资本所有者一分为二。由于异质型人力资本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稀缺资源,并且这种资本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特性,对企业的经济贡献率增大,这样原来的一维产权结构处于不均衡状态,如果不创新,各主体都无法获得潜在的经济利益,这时需要建立新的制度均衡,即企业二维产权结构。

6.普通培训 是指对各种不同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都有用的培训,也就是说,接受在职培训的员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但对提供培训的本企业有用,对其他企业也是有用的。一般培训将提高培训劳动者的未来边际生产力,即培训后的劳动者在与相同要素相结合后会产生更多的边际产品。

6.技术秘密:

英文“Know-How”,使企业生产经营中使用的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设计资料、图纸、数据、技术规范、工艺流程、材料配方技术资料,也包括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等掌握的不成文的知识、经验、技巧和诀窍。

7.法定特许

是指国家或者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企业或者个人的申请,在确认其经营条件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发给特许证,授予其在特殊时期享有特定领域的垄断经营权或设施利用权。

8.生产许可证 是由政府颁发的,认定企业具有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格的资格证书,也是国家进行质量管理和行业管理的一种手段。

9.组织资本

是一种显性人力资本的形式,是一种根植于组织关系之中,由企业投资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关系所形成的资本形式。是一种企业内部关系资本。也正是这种关系资本间接性影响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劳动生产率和价值。

10.文化资本

是指企业所持有的特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一种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收益的资本形式。具体地说企业文化资本包括那些用于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建立、企业主导观念和管理风格的形成、组织气氛和凝聚力的维护、成功标准和企业形象的设计等方面。

11.人力资本所有权。

从广义上讲,它等同于人力资本产权。从狭义上讲,是指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对自身具有经济价值的体力和脑力资本的拥有。

12. 经营秘密:

英文为“Trade Secret”,又称为“商业秘密”,使企业能够盈利的一切经营秘密。包括(1)管理技术秘密——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方法及数据、财务管理方法及依据、质量控制方法(2)营销技术秘密——特殊的营销方法、营销网络、客户名单。13.进出口许可证

是指由政府有权部门颁发的,准许企业从事特定商品进口以及出口经营活动的特许证书,是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一种手段。只有具备进出口许可证的企业,才能从事相关的外贸活动。

14.专营权

是指国家为了对某种商品的生产、销售以及进出口实行垄断经营,而依法授予某些特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某种特殊商品或从事某项业务的权利。

15.知识经济

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和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资本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由此可知,人力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主旋律。

16.生产经营资本

生产经营资本,是公司用在商业化过程里创造价值的营业性资本,一般地,公司的营业性资本会补充并放大人力资本创新的价值。

17.结构资本

是通过对企业责权结构的设计与变革进行投资形成,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等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权责结构,其中激励机制的性质是权责结构最重要的方面。结构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间接性提高企业价值。

1.专利权的类型

(1)发明专利权-指在经济建设中或国防建设中的所有技术领域的产品发明、方法发明或物质发明的发明人依法取得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2)实用新型专利权-是依法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提出合理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的提出者,授予的专利权或独占权。

(3)外观设计专利权-依法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作出富有美感而又适于工业上应用的设计的设计者授予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2.组织资本主要内容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1)战略资本制企业的经营决策;

(2)文化资本包括公司的经营理念、公司价值观、公司的战略构想、公司发展远景等;

(3)制度资本包括生产制度、经营制度、人事制度、薪酬制度、财务制度、业务流程规范、工作岗位规范等建立;

3.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的主要特征

(1)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劳动力拥有不可动摇的所有权,即使通过市场发生支配权的转移,其制度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与自然所有权完全一致起来,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2)企业也要成为市场主体,能够为达到经济利益目标而进行自主的选择。(3)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市场中只能被雇佣或租借,其本身不能被出卖和购买。

(4)人力市场的发育完善主要受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影响。

4.人力资本所有者在行使经营控制权时其约束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一方面是组织内部所有者通过法人治理机制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监督约束,通常,对经营者人力资本的监督是很困难的。

另一个方面是股权拥有计划的约束和控制,增加企业人力资本拥有者的控制权使用时的违约成本。这一方面的约束可以保证那些为了拥有控制权以满足其权利需要及在职消费需要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按照所有者要求行事,但其努力程度仅限于不断完善其职业生涯,不会有发自内心的积极性。

5.特许经营的共同特征

(1)个人对商标、服务标志、独特概念、专利、商业秘密、经营诀窍拥有所有权与经营权。

(2)权利所有者授权其他人使用上述权利。

(3)在合同中包含一些调整和控制条款,以指导受许可人的经营活动。

(4)受许可人需要支付权利使用费和(或)其他费用。6.客户资本的价值

(1)客户交易的频率;(2)客户交易的金额;(3)客户的关系时间长短;(4)客户的口碑效果;

(5)客户对本企业产品的价格敏感性。7.企业人力资本发生磨损的主要类型

(1)企业内部人为的损耗。如企业管理不善发生的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等问题造成企业商誉下降或品牌价值下降;

(2)外部竞争环境变化的损耗。如他人侵权性损耗,即社会上的不法之徒为追逐利益,盗用和伪造企业的驰名品牌或企业产品设计,使企业的品牌和商誉价值遭受重大损害。

(3)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本创新的替代性损耗。当企业的竞争对手有了可替代性的人力资本出现,则加速缩短了本企业人力资本的生命周期,并促使现存人力资本价值大幅度折旧。

8. 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的市场竞争机制

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为的市场竞争约束来自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三方面。

(1)人力资本市场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约束表现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充分竞争显示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始终保持自下而上危机感,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2)资本市场的约束一方面表现在股票价值对人力资本所有者业绩的显示功能,另一方面表现在兼并、收购和恶意接管等资本市场运作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控制权的威胁。

(3)商品市场的约束在于,通过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营业绩,而且商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破产威胁也会制约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偷懒行为。当然,市场竞争机制对人力资本所有者行为不仅起到了激励作用,人力资本所有者同时通过市场信息而进行的业绩排名,有利于声誉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9.客户资本的特征

①客户资本深度,指企业对市场客户的渗透力,反映客户数量增长的动态变化,体现客户对企业的认同感;

②客户资本广度,反映企业对市场客户的覆盖率,反映企业拥有的客户的静态数量,体现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

③客户资本附着度,反映企业客户的重复购买的行为,体现客户的忠诚度;

④企业客户资本的盈利能力。客户资本能够降低市场营销的成本或者增加回头客的购买量、随同销售额或者长期销售额,从而为企业带来价值,这些价值是以销售销售额和成本额来进行衡量的。

10.人力资本投资形式

(1)教育投资,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2)保健投资,用于发展保健事业,以减少人们的疾病和死亡,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其工作能力,延长其服务期限。

(3)劳动力迁徙投资,用于发展劳动力市场行情调研机构,以提供有关信息,并协助劳动力流动,促进解决劳动力余缺调剂和专长发挥。

11.杠杆约束模型

左侧是企业的价值运转系统,力矩长度(L1)反映企业的资本规模,用企业非经营者股票比例反映;力强(W1)是指企业的股票增值性,反映企业股票增值可能性,但不反映增值的大小。右侧是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工作系统,L2反映各类人力资本的影响力,当人力资本量越大,岗位越重要,在企业中影响力就越强,力矩就越大;W2反映企业人力资本的工作约束性,当持股额占其私人资本比例越高,则努力的程度越大。用公式表示为: W1·L1= W2·L2

1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曲线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来自于企业对投资收益的追求,它主要反映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随着投资额增加,而出现投资收益率递减的现象,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所能带来的边际收益呈现下降趋势,这样,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效率为负值。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隐性人力资本本身的特性引起的。企业隐性人力资本存在于人体中,由于人的记忆力、精力和体能等都是有限的,随着边际投资量的增加,人力资本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必然呈逐步降低的趋势

1.人力资本的法律保护性主要表现

(1)人力资本要依法取得法律地位。首先,任何企业的专利权或商标权要想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按法律规定逐项申请注册。其次,人力资本在其提出申请后还要依法接受审查。

(2)人力资本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专利权的保护,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及假冒他人专利的为侵权行为,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专利机关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对于假冒他人专利严重者的直接人员,比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3)人力资本具有法定的保护期限。法定的显性人力资本都有法定的有效期限,法定的有效期期满后,其产权就会自动终止,法律不再保护其独享权益,该项人力资本就成为公共财产,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这与有形资本的法律属性完全不同,有形的物质资本无论多少年以后,只要其所有权不转让,产权仍属原所有人。

(4)我国各类产权性人力资本的法定有效期限为: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期限为10年;注册商标的期限为10年,如要继续使用的,可在期满前6个月中申请续展注册,每次续展有效期为10年。法律上对专利权和商标权的法定的有效期限计算是不同的:专利权有效期是从申请之日起计算,而商标权则是从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另外,专利权有效期满后不予续展;商标权可多次续展。

2.剩余索取权分配的稀缺理论

众所周知,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财富形成的两大因素,但是关于二者中哪一个是价值的源泉,在经济学史上历来争论不休。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初期,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社会分工协作体系尚未成型,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对人力资本的要求很低,存在着物质资本的稀缺度超过人力资本的稀缺度的现象,因而资本雇佣劳动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本独享剩余索取权,而人力资本则只能以工资的形式取得回报。这一切结果是由于物质要素稀缺性而造成的现象。

随着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推进,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加强,企业的价值创造与人力资本的运营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出现了人力资本稀缺的现象,智力型人力资本(高级劳动力)从体力型人力资本(低级劳动力)中分离出来,成为对企业剩余有要求权的要素。因此,企业中智力型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仅分配到工资收入,而且有剩余索取权要求,否则,企业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人力资本要素的。

要素稀缺理论是市场经济中分配制度产生的依据,同样,在今后的市场经济中仍然发挥分配作用。

(1)稀缺性在市场经济中是通过市场交换价格反映出来的,资源越是稀缺,其资源的价格就越高。

(2)物质资本的价格是通过市场利息反映出来的。而人力资本的价格是通过市场的工资定价反映出来,这样,就可以使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比较对应起来,从而得出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参数K值,并据此进行人力资本的分配。

3.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自我保护

(1)企业有些商业秘诀、技术秘密是不适宜采用法律形式来保护,如产品的配方、工作经验、加工的工艺、企业战略决策、客户资本等,其中有些是法律不给予授理的,有些则是企业需要永久保护的人力资本产权。这时,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的保护在于企业自身的保密的工作的周密程度,如果发生泄密,那么损失不易得到补偿。通过加强企业人力资本的保密和价值管理工作,还是可以达到人力资本价值保护的目标。

(2)企业人力资本的固化。企业中生产的大量人力资本如果得不到企业的及时固化,那么,这些显性人力资本将会随隐性人力资本的流动而丧失,企业人力资本成为了个人的人力资本了。例如企业对外的客户关系,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对已经形成的客户关系资本作固化,那么这项人力资本将会随隐性人力资本的流动而流失。

(3)固化的方法有:①可以要求相关人力资本创造者写业务总结汇报,阐述企业与各个相关客户的联系方式、业务内容、相关人员名单以及相关的企业投资,做好竞争性分析汇报和价值评估报告。②增加企业与相关客户的联系渠道,对于企业投资形成的客户关系企业应增加多名与之联系的人员,防止因个别人员的流失而丧失企业的客户。③经常做一些工作轮换,让核心人员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防止企业核心技术被个别员工的个人垄断。

④通过签订相关合同,让核心员工等承担企业技术保密的义务,这样,相关员工即使流失其他企业,也不得从事与本企业核心技术相关的工作,否则,企业可以对相关人员提出诉讼和经济赔偿。

4.剩余索取权分配的风险理论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价值分配的基本原理是承担风险,谁就应享受风险收益,即拥有剩余索取权。

传统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本是风险的承担者,因而物质资本应该享有剩余,即企业股东的全部报酬是S+P。其理论基础是物质资本与其所有者在自然形态上的可分离性,使得物质资本一旦被投入企业,便成了一种抵押品,作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就难以任意地退出企业,逃避风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物质资本的社会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从实物型物质资本到货币型物质资本,又到信用型物质资本。当物质资本所有者投资于企业时,既可以在事前进行投资风险的比较、选择投资风险最小的物质资本形式,也可以在事中和事后出现投资风险时,审时度势,在各种物质资本形成之间转换,以最大限度和最快速度减少投资风险。特别是物质资本表现形式的证券化趋势,使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关系不断弱化,股东与企业不再休戚与共,而是隔岸观火。

而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的关系不断强化,人力资本愈来愈成为企业投资风险的承担者,这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本专用性造成的。从隐性人力资本专用性角度看,社会分工使个人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得到强化,此时人力资本所有者将人力资本投入某一特定行业或企业后,人力资本所有者就会对该企业产生依赖性和长远效用预期,希望自己投入于企业的努力和精力能在企业中更适用和更有效。并得到较高的回报,而一旦离开原企业,由于适用性和有效性的限制,使个人人力资本的价值下降,从而人力资本也成为一种抵押品,这一客观制约性使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承担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特性在员工队伍中表现很明显,从显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来看,具有专用性特征的组织资本包括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企业战略都存在退出企业的障碍。企业显性人力资本是由个人人力资本创造并共同努力而形成的,这些显性人力资本是不能脱离特定的企业,当个人离开了企业便失去了分享的机会。因此,人力资本所有者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离开企业,从而使人力资本成为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特别是一些企业的经营者。

5.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主要经营方式(1)借助许可证和合同进行交易 在人力资本的营运中,技术专利、商标权等无形资本要素的营运通常是借助许可证合同进行的有偿转让,一般通过签订许可证合同进行,系技术的许可证方将其交易标的使用权通过许可证协议或合同转让给技术接受方的一种商业性的交易方式。就其性质而言,许可证贸易是技术使用权的一种转让,技术所有权没有转让,被许可方所得到的只是技术的使用权。根据许可证标的内容不同,许可证贸易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版权四种。(2)企业人力资本的整体式交易与分割式交易

——整体式交易。这是指企业在进行产权整体交易过程中将企业的所有人力资本,包括商标、商号、技术专利、专有技术、经营特许权等一次性作价转让给受让方。也是受让方企业一次性接受转让方企业产权的整体性交易中,包括兼并、买断、整体联合等资产重组活动都可进行无形资本的整体交易。——分割式交易。这是指企业将某一部分人力资本有偿转让给买方。在承包经营、租赁经营以及参股、控股经营中,卖方企业均可将自身拥有的某一部分无形资本经过合理评审估价转让给需求方企业占有和使用,如在一定时间内商标权的转让、技术专利的转让等,转让和交易的是无形资本的一部分。(3)经营特许权的转让

企业特许权也是企业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特许权也可以转让,转让方与受让方通过签订合同即可达成这一交易。

6.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于委托、代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不完备的主要因素

由于委托双方信息不对称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使得监督不仅困难,而且监督成本昂贵。

(1)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在时间上不一致和在内容上不相同。具体表现为:

①代理人比委托人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偏好。

②委托人不容易或不可完全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特别是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仅通过表象是难以观察到的,只有代理人自己清楚自身的努力程度。

③现代企业的委托人即所有者由于并不从事具体的企业经营活动,对市场及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经营的真实状况的了解远不及负责企业经营活动的经营者。

④作为代理人的人力资本拥有者有可能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谎报信息、或者延迟传递真实信息给所有者。

⑤委托人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对经营者及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某种程度的了解,但很可能在时间上是滞后的。

(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即由于委托人不能把代理人的行为后果与他所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区分开来,代理人可能把自己行为后果的责任转嫁到委托人身上而逃避风险。这种道德风险本质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隐蔽行为,监督成本很高。

(3)逆向选择是指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的某些信息,以致不能预测其代理行为,或者代理人有意隐瞒自己的实际情况,使委托人无法了解到代理人是否会更好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从而签订有利于代理人的委托契约。

资本运营复习思考题 篇5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②劳动力的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③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④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2、资本主义所有制

(1)所有制和所有权

①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所有制与所有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运动中去把握和理解。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主义制度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史家评价某部宪法: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仅限于分别阐释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甚至没有明确规定政体。许多人相信,这部宪法只是一部临时性宪法。然而,恰恰是这样一部临时性宪法竟通用了65年之久。形成这部宪法如此特点的原因是

A.英国的历史、国情和民主趋势的结合

B.美国克服邦联制下无政府状态的必然

C.德国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的影响

D.法国共和派和保皇派斗争妥协的产物

2.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

A.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

B.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

C.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

D.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

3.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人权诉求不断得到满足

D.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4.下图是近代某国某时期的政体示意图,示意图所示制度特点是()

A.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共同执掌

B.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

C.元首是选民直选产生

D.元首拥有任命内阁、主宰议会等大权

5.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专制

B.已具备近代民主政治的某些特征

C.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6.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A.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B.普鲁士一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C.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D.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7.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约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

A.国家统一尚待时日

B.各邦在议会中权力平等

C.采用联邦制国家形式

D.代议制民主名不副实

8.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这反映出()

A.法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强大

B.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

C.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

D.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

9.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国家权力分权制衡 D.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10.1848年6月,法国所有成年男子都以直接、秘密的投票方式推选自己的代表。1851年,路易·波拿巴通过政变上台后,投票原则上是秘密的,但秘密写票间被撤除,选择“不”或弃权都成为不可能。这一变化可以体现出法国当时()

A.集权统治得到了拥护

B.民主化进程的曲折

C.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D.代议制被彻底破坏

11.下表是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获票情况统计,据该表信息可知,当时德国()

时间

总选票

社会民主

党得票

占总票数

百分比

1890年

7 228 500

1 427 300

19.75

1893年

7 674 000

1 786 700

23.28

18

7 757 700

2 107 076

27.16

19

9 495 586

3 010 771

31.71

A.人民已经拥有普选权

B.议会斗争可使革命成功

C.代议制民主有所发展

D.工人政党放弃武装革命

二、单选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决定对外政策,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权威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材料二 清末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制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极度暴烈。这是不妥协的必然结果,国王和贵族首先不妥协,接着所有的派别都不妥协。但法国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它没有能建立起新制度,也就是没有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结果,经过拿破仑的个人独裁,又回到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后来,法国陆续采用一系列的革命手段来解决问题,包括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0年革命,每一次革命中又有好多次小的革命或暴力夺权事件。从1789年到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将近90年的时间里,法国政局动荡,出现过三个共和国、两个帝国、两个王国,可是到第三共和国形成时,法国人终于学会妥协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政局也就稳定下来,大革命所追求的共和制度终于确定下来,但那是各个派别妥协的结果,“共和”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南部和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等问题上的妥协,然而,这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并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及答案

1.答案:D 解析:法国的1875年宪法,又称为“一票共和”,是共和派、君主派、立宪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故D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法国在将近百年的民主建设过程中有过成文宪法,但出现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反复更替,宪政制度不稳定,故A项错误;法国革命过程中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更替,宪法也不断变化,故B项错误;法国社会有浓厚的封建残余,宪政道路并不坚决彻底,故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后共和制与帝制反复斗争,最后建立了民主宪政,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唯独1875年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可知,这是因为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错误。C项误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说法错误。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图可知元首和内阁共同执掌行政权,故A项正确;由材料信息图可知议会能够谴责内阁,但不能由此说明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图可知元首是经议会选举产生的,不是选民直选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图无法体现元首拥有主宰议会大权,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体现出了普鲁士具备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故选B项。题干中提到“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说明普鲁士初步建立的代议制拥有一定程度的权力,因而其并不是粉饰君主专制的工具,而且封建君主专制的说法也是错误的,A项错误;题干中“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说明国王有实权,普鲁士不属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题干中“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说明国王拥有实权,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德意志统一后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故排除A项;普鲁士强大有利于领导德意志进行统一战争,故排除B项;普鲁士领导了德意志统一战争,同时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给德意志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故C项符合题意;德意志统一后迅速发展,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871年普法战争的结束,德意志完成了帝国的统一,随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帝国统一是由普鲁士带领完成的,建立的帝国君主立宪制中联邦制原则也体现了这一点,普鲁士的皇帝和宰相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各邦在议会中的权力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议会和议会的产生方式体现了代议制民主,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民主政治进程的特点。根据材料“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知,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并不强大,不然不会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掌握政权,故A项错误;题目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并不是所有人的共和国,普通市民和工人的权利有没有保障无法判定,所以不能说明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完成,故B项错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75年确立共和政体,1879年才最终建成“共和派的共和国”,“历经百年”四个字很好地说明了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故C项正确;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不是主张建立共和制,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皇帝”相当于电源,说明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示应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颁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之路举步维艰,排除A项。德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权力不大,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故B项正确。德国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的现象不明显,排除C项。德国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而非虚位君主统“而不治”,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民主化进程的特点。“秘密写票间被撤除”表明政府强制性控制投票,这恰好说明政府没有得到民众的拥护,故A项错误;从“1848年6月……直接、秘密的投票”到“1851年……秘密写票间被撤除”说明民主进程曲折,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民众的自由投票权被取消表明民主政治没有得到良性发展,故C项错误;D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代议制民主的发展。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错误;根据材料数据无法得出“议会斗争可使革命成功”,故B项错误;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在议会选举中的获票比例不断提高,且总选票数上升,表明拥有选举权的人数变多,涉及的阶级更加广泛,德国代议制民主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工人政党放弃武装革命”,故D项错误。

12.答案:(1)特点:具有君主专制的色彩;体现了议会民主政治特色;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特点。

影响:有利于巩固德国政治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德国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工业化;使德国富有极端的侵略扩张性。

(2)原因: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

不同:清末宪政改革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进行的,而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完成的;清末宪政改革维护的是满洲贵族的家族统治,而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

13.答案:示例 观点一:妥协是民主政治得以运行的政治智慧之一(或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表现为:1660—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复辟时期,资产阶级为稳定政治局面,保障资产阶级利益,议会请回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查理二世也表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议会赶走了詹姆士二世,迎来了威廉和玛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保留了国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辛亥革命:19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派北洋军同南方革命军作战,同时,革命派内部由于混进了旧官僚和立宪派,革命意志薄弱,希望通过谈判解决政治问题,孙中山也表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就让位于袁世凯,而袁世凯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同意谈判,为此进行南北议和。根据议和内容,袁世凯成功迫使清宣统皇帝退位,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所以,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南北双方妥协的结果。

观点二: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具有长期、反复、曲折性(民主政治是“暴力”与“妥协”的融合体)。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改良派、革命派与激进派的民主政治确立过程。(略)

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先是运用“暴力”的方式,推翻了专制王权,处死国王,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克伦威尔建立了独裁统治,引发政局动荡,议会不得不重新迎回国王。之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是国王与议会妥协的结果,英国从此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资本运营复习思考题 篇6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实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2抽象劳动: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3商品流通: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训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6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并因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

7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

8不变资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把它称为不变资本部分,或简称为不变资本。

9成本价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本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10可变资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称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不断转化为可变量。因此,马克思把它称为可变资本部分,简称可变资本。

11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12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称为使用价值。

13绝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

14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

15商品的形态变化: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因素同时就是商品占有者的交易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转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

二、简答题

1交换价值的第一个定义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2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体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体,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3相对过剩人口经常具有的三种形式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4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一个物可以使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通过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资本论1

5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6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

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1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2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7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

8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9等价形式的谜

等价形式恰恰在于:商品体例如上衣这个物本身就表现价值,因而天然就具有价值形式。当然,只是在商品麻布把商品上衣当作等价物的价值关系中,才是这样。

10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

11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因为同一过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个谜: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

12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特点

因为商品在金上的价值表现是观念的,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1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14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

资本成本观点的思考 篇7

一、内涵上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种观点是从市场资源配置的角度, 从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定义的资本成本观。在资本市场里, 投资者有许多投资机会, 投资者看中了对一个企业的投资机会, 就要放弃对另一个企业的投资选择。预期收益率是对具有相似风险水平的投资机会所设定的评价标准。企业应当按照评价标准评价和选择投资项目, 才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 才能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因此, 资本成本也是机会成本。只有投资项目收益率超过资本成本的企业, 企业才可能创造价值。既然资本成本是评价标准, 其作用就在于财务规划和经营业绩评价, 不涉及财务执行, 与实际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关系不大。第二种观点是从企业融资管理角度定义的资本成本观, 资本成本的主角是企业经营者, 与企业筹资活动和资金使用活动相关, 是企业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成本。企业资金筹集费用是一次性的, 影响是长期性的。企业资金占用费用是长期的, 明确的, 没有预期的内涵, 资本成本不会随市场风险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观点关乎企业实际融资和投资的执行结果, 不涉及对企业价值, 经营业绩或投资项目的评价。两种资本成本观折射出两种不同的层面的内涵。第一种观点关乎财务规划, 涉及方向性问题, 是在选择“做正确的事”。第二种观点关乎财务执行结果, 是在方向确定后, 涉及“正确的做事”。两种观点并存容易将财务规划和财务执行混淆起来, 扭曲资本成本本质, 引起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混乱。

二、市场属性上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种观点反映了资本成本的市场风险, 而不是公司特有风险。对于公司特有风险, 投资者通过市场投资组合分散掉。市场风险是不可分散的风险, 资本成本就是对不可分散风险的补偿。在市场属性研究方面, 就有会计信息质量、广告费用、公司成长性、公司信用等级、代理问题、无形资产等诸多因素对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 这样的理论研究不甚枚举。第二种观点无法面对资本成本的市场化研究, 无法将资本成本与资本市场衔接起来, 无法在风险和收益对等中做出选择。第二种观点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容易接受, 如同汽车行驶的高速公路, 看得见, 摸得着。第一种观点不容易理解, 如同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的航路, 看不见, 也摸不着, 但这恰恰体现了资本成本的精神, 航路确确实实存在着, 需要专业知识和智慧来确定, 资本成本的确定是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无形分界线, 是资本成本的奥秘所在, 懂得和驾驭资本成本在财务管理上就能略胜一筹。

三、资本成本作用上的矛盾与冲突

资本成本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第一种资本成本观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即将市场风险转化为收益补偿, 用于评价企业价值、企业投资项目或者企业经营业绩。引申而来的第二个作用是评价企业投资项目, 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第三个作用是用经济利润 (EVA) 评价企业业绩。在计算经济利润时使用了资本成本的概念, 这是用投资者的眼光审视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 而不是孤芳自赏,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资本市场总是青睐于投资收益超过资本成本的企业。第二种观点容易将资本成本的作用引申到筹资方式的选择上, 筹资方式不同, 代价也不一样。其实, 在衡量最佳资本结构时, 不能只考虑债务利息的融资成本, 而是要考虑综合的平均成本, 这样融资方式的选择就没那么重要了。事实上, 同一行业的企业大都追求相似的资本结构。在行业经营风险相同的情况下, 具有相似资本结构的企业才不会因为资本结构不合拍而被淘汰出局, 这是由行业资产特性, 竞争需要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这样的目标资本结构对于这个行业的企业经营是最适合、最有效的。因此, 即便企业短期资本结构有变化, 但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还是要保持与行业资本结构的相似性, 这就是所谓的目标资本结构。不同行业的目标资本结构是不相同的, 从目标资本结构的角度可以印证, 企业在做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时, 应当将融资决策和投资决策合理地分开来考虑。在资本结构的确定方面, 就存在着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和目标价值的问题。按照第二种观点, 三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都可以用来估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 。以账面价值为权数, 容易从资产负债表里取得, 估算结果相对稳定。以市场价值为权数, 代表了目前公司的实际成本水平, 有利于财务决策。如果依据第一种观点, 资本结构的计算只能采用目标价值。这是因为账面价值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不影响投资者的财务决策。市场价值也不能使用, 这是因为在任一时点上, 市场价值是波动的, 企业财务所做的努力将是调整这种波动, 市场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在整个寿命期间内的预期水平。同一行业的企业往往有着相似的目标资本结构, 目标资本结构可以消除因资本结构引起的企业可能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财务隐患, 使企业既保持了较低的资本成本, 又维护了财务的灵活性。

四、资本成本估值上的矛盾与冲突

按照第二种观点对资本成本估值, 银行借款就有银行借款资本成本, 企业发行债券就有债券资本成本, 因为资金来源渠道不同, 在进行WACC估值时, 就有不同债务资本成本, 一个都不能少, 都要列入WACC的估值。与此同时, 企业融资时所发生的筹资费用也不能放过, 也要纳入资本成本的估值。这样的债务资本成本估值, 等同于债务融资成本的会计核算, 与债务资本成本的本意相距甚远。按照第一种观点对资本成本估值, 债务资本成本只有一种结果, 其估值可以借助于公司债券在市场上到期收益率来代替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率。对于没有发行债券的公司来说, 估计债务资本成本需要借用债券评级的方法, 按信用等级评价公司债务, 再根据信用等级对应的预期收益率代替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率。显然, 对于信用等级相同的公司, 如果实际所得税率相同, 债务资本成本是相同的, 要一碗水端平, 从市场化的角度审视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由于WACC用于评价企业价值, 投资项目和经济利润, 资金筹集费用在自由现金流中得到了体现, 不应再计入资本成本中重复计算。况且资金筹集费用相对于筹资额是不同的, 这就意味着小公司的资金筹集费用明显要高于大公司的, 原因是小公司的风险要高于大公司的, 资金筹集费用与公司特有风险挂钩, 与市场风险没有关系, 资本成本只是对市场风险的补偿, 从逻辑上看, 就不应该将资金筹集费用纳入资本成本的计算。尽管估算公式中似乎存在筹资费用率, 但这只是依照货币时间价值运算时对筹资费用 (现金流出) 折现运算后放在分母上而已。自由现金流没有体现利息税盾的作用, 所以债务资本成本要使用税后的。从严格意义上讲, 流动负债也是有资金占用费用的, 但流动资金占用费用同资金筹集费用一样, 也计入到了自由现金流中, 因此, WACC应由利息负债资本成本、混合资本成本和股权资本成本所形成。

五、风险与收益上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种观点本身就蕴含着风险的内涵, 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股权资本成本, 都是与风险挂钩的机会成本。债务资本成本要以债券市场价值的到期收益率为基础, 市场价值本身就是风险的化身。以信用等级为基础的资本成本, 信用等级本身也是风险等级。在股权资本成本方面,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典型的风险收益转换模型, 债券收益加风险溢价或者现金股利增长模型, 都隐含着风险成份。容易形成误解的是资本成本没有涉及可分散的公司特有风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值反映的是市场风险, 信用等级似乎也是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特有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需要从资本成本的应用来解释, 资本成本的作用在于评价企业价值、项目投资和经济利润, 在自由现金流中已经对公司特有风险有所反映, 不需要再在资本成本中体现。第二种资本成本观似乎没有风险的含义, 于是就有银行借款的资本成本估算, 水到渠成, 风险与成本没有挂起钩来。在股权资本成本估算方面, 又使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等相同的方法, 从逻辑上看, 估算出来的资本成本比较混乱, 这是对资本成本的误读所造成的。

资本成本是投资者要求的预期收益率, 反映了投资者的利益, 体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表明企业在做投资决策和进行经营活动时, 要站在投资人的立场上, 做符合投资者利益的选择。这是在利用市场化的观点配置社会资源, 增加社会整体财富。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满足投资者预期收益率的企业, 才有可能从市场上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将资本成本解释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是从企业内部人管理的角度定义的资本成本观, 这样的观点割裂了企业投资决策与市场的关系, 不利于资本成本的市场化研究, 也不符合金融学里有关资本成本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汪平等:《资本成本、股东财富最大化及其实现程度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4期。

[2]蒂姆·科勒等:《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贝内特·思特三世:《探寻价值——21世纪高管人员的圣经》,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David S.Smith The cost of capital—the practitioners view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1999.05.

[5]Richard Lambert, Christian Leuz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7.05.

关于国有资本退出的思考 篇8

国有资本退出的形式和选择

国有资本退出的形式选择,一定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目前国有资本经营的状况,可采取一种形式或多种形式共用,一步退出或分步退出。

1、整体退出。就是国有资本从专营领域,通过产权置换,一步退出到民营领域。它的形式有三种:

①关闭破产。这类企业,一般都是产品技术落后,或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经营困难,连续数年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对这类企业,出售固定资产,退出国有资本行列,用出售固定资产的收益置换职工国有身份,发放安置费,剩余部分用于债权人按比例受偿。

②购并。这类企业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企业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由于管理不善造成企业经营困难,进入恶性循环但有一定的净资产。对这类企业一般采取市场兼并的方法,由被兼并方收购兼并方资产,承担兼并方所有债务,用兼并企业资产价值与所有债务的差值置换兼并企业职工国有身份,发放安置费。

另一种是企业产品无市场、无效益,经营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企业已无净资产。这类企业,一般按照国家企业兼并的有关规定,核销企业银行债务历年所欠利息,本金转入被兼并方,并从兼并的第二年起,每年归还本金的20%,连续7年核免本金所发生的利息;出售兼并企业资产于被兼并方,用出售资产与承担本金及免息的差值置换兼并企业职工国有身份,发放安置费。

③买断。对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国有中小型企业,一般采取将国有资产与企业集体积累资产分开,集体资产量化给职工,置换企业职工国有身份,国有资产由职工全部购买,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退出国有资本。

2、部分退出。就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本从专营领域,通过产权置换,吸收民营或国外资本,降低国有资本比例,部分退出到民营领域或者是一次退出难度较大而采取分步退出。这类企业一般产品品种较多,经营形势较好或一般,相对而言,拟采取改制的形式。它的具体形式有2种:

①公司制改造。一般采取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方法,将国有资产与企业集体积累资产分开,集体资产量化给职工,置换企业职工国有身份职工以量化股为基数,按比例实施参股,在此基础上,具有股份的所有职工形成职工持股会,进入公司制改制后的企业董事会,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同时,企业吸收社会法人、自然人资本或外国资本进入企业,与剩余的国有资本,按资本构成的来源,依据《公司法》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法人治理。在公司制改造中应注意:

一是正确认识和承认国有企业集体积累的资产。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中,企业靠贷款形成的资产和企业自身积累的资产为企业职工集体积累的资产,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和实施市场经济后各级政府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分开。

二是要调动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按照长沙市的经验,就是将国有企业集体积累的资产,在公司制改制中按广大职工“买断”30%左右国有股一次性交款可优惠50%。这样,因为承认了广大职工在企业的贡献,创造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就能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公司制改造中设置合理的股权比例。国为工厂制国有企业虽然机制不活,但有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公司制改造后,由于国有企业的固疾引起的投资来源不足,国有股比例一般高达70%以上,加之国有股出资人虚拟和不到位,造成国有股代表决策上的专权和失控,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因此,与其让工厂制国有企业由于机制问题和公司制改造后国有股比例过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还不如实事求是的承认广大职工在企业经营中的积累贡献,将集体资产量化给职工,再拿出一部分国有资产实施“买断”,使国有股不控股或微弱控股,实施合理的法人治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按照长沙市的经验,就是在公司制改造中,从国有资产中拿出30%左右让职工一次性“买断”。

四是剔除不良资产,挤干水分。对于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不良资产,在经过评估审计后,予以核销,提取用于安置伤残病退职工的费用(5项提留),划出非经营性资产,用剩余的经营性净资产,按比例界定出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确定改制方案。为了降低国有股比例,还可以在界定前,暂可将土地资产仍以划拨方式处理。

五是经营者持大股。在股本设置上,要适当向经营层倾斜,鼓励企业经营层多持股、持大股,避免平均持股。按照长沙的经验:经营者持股可以高出普通职工持股的100倍左右;鼓励企业法人代表多渠道筹措资金买断企业法人股,认购资金不足部分,在有资产和股权担保的前提下,允许3—5年内分期付清。企业经营层的持股分红、年薪收入可优先转为股本金。在以个人股本作抵押的前提下,可将企业的银行短期贷款优先划转到企业经营层个人名下,实行贷款转股本,引导贷款扩股向经营层集中,真正形成企业经营层相对控股、职工持股的合理股权结构,为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健全奠定产权基础,实现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部分统一,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和分散平均持股导致小股东过于关注眼前和自身利益,最终导致无人负责的“搭便车行为”。

②分立改制。它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就是对目前国有企业中部分产品有市场、有效益,部分产品无效益的实施先分立,然后把产品有市场、有效益部分按一厂一策的原则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形式,选择一种进行改制。对产品无市场、无效益的部分实施关闭破产或购并处理。这种形式能够使国有企业改革的震荡、损失、成本降到最低点,易实现国有股的退出。

第二种情况就是对目前国有企业规模较大、产品种类较多,整体改制后难以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实施先分立,后分块改制成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改造只是降低了国有企业国有股的比例,并没有彻底退出国有资本,必须在以后的运行中,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实施国有股的出售和增资扩大社会股份,进一步使国有股降低和退出。

国有资本退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认识,算好大帐。国有资本在我国占绝对优势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专营企业而造成的。实施市场经济后,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就成为一对发展中的矛盾,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就必须大规格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现有的国有资本,让出一定的空间,让民营经济介入和发展,否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本的经营中,由于自身孕育胎化机制的缺陷而难于克服,将出现国有资本明暗两方面的流失,使发展受到限制。如果国有资本退出,民营资本进入,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不变,增量就会上升,这是一个大帐,绝不能就眼光局限于目前没有竞争机制的单个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呆死资产量的存在和控制上,失去发展的机遇,这是一个小帐。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站在改革的最前沿,将眼光放在战略的角度,依靠广大的职工群众,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国有资本退出,使国有资本退出后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保证社会稳定。在操作中,决不能进入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误区,忘记国有资本退出是一个产权置换的过程。同时,在操作中要加强组织,依靠广大职工群众,既要严格政策,又要灵活处置,大胆推进,使国有资本退出在有序、准确、迅速的过程中早日完成。

2、把好资产评估关,保证职工身份有序退出。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由于改革开放后的政策磨擦,对于国有资本经营过程中,广大职工在国有企业经营中劳动所得的积累一致没有明确的界定,含糊于国有资产之中,这不符合资本运营的本来属性。在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国有资本退出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有关法规,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做好企业资产的评估界定工作,保证国有职工身份的置换退出。在操作中,一定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依靠广大职工群众,使资产评估工作建立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和国有有效资产的流失,引发各种不稳定的社会问题。

3、反复论证,做好方案。国有资本退出是一个既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事,又关系到千千万万个职工的切身利益的大事,一定要做好方案的论证工作。衡量的标准就是国有资本通过退出或部分退出,使企业经营中的资本构成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使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焕发新的活力,同时,站在国家社会稳定的大局,处理好职工身份的置换。在方案形成过程,对草案可以采取从职工安置、资产处理倒推的方法,重视发挥职代会的民主管理作用,广泛征求广大职工的意见,充分论证,使方案在操作上,时间短、速度快、遗留问题少,符合实际情况,避免国有资本在退出中的内耗流失,损害职工利益,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国有资本退出是实施市场经济,迎接我国加入WTO的必经之路,但一定要尊重历史形成的遗留问题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处理好职工的思想波动、接受能力和认识意识,大胆依靠广大职工,准确的推进,早日完成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优化退出,实现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竞争化,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中的融合与抗争力,力促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少儿英语测试口语内容下一篇:春满燕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