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发展新产业工作总结

2024-07-11

乡发展新产业工作总结(精选7篇)

乡发展新产业工作总结 篇1

度乡发展新产业工作总结

乡地处边,有耕地面积1.3万亩,山地面积16万亩,总人口2.6万,辖12个村,一个居委会,156个村小组。今年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工作思路,认真探索产业发展新途径,全面发展山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在产业发展规模,产值增长实现新突破

我乡牢固树立“小乡镇也有大作为”的思想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把做大做强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目标,列入乡村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四万一千”工程,壮大传统产业,即大力发展万亩油茶基地,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以西瓜、杨梅、脐橙为主的万亩瓜果基地,以小辣椒、生姜、藠头为主的万亩山区蔬菜基地和千亩烟叶基地,并积极引进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各类现代高效农业,以农业集群发展推动农民生活改善。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典型推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力度一年更比一年大,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之路。全乡种植小辣椒2500亩,产量400万斤,实现产值1600万元;种植杨梅2200亩,实现产值35万元;生姜1000亩,实现产值1200万元;脐橙20xx亩,产量110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西瓜种植面积1600亩,母猪保有量500多头,生猪出栏10000多头;烟叶种植面积310亩,实现产值79万元,烟税13.6万元以上;扩建禾江四方油茶基地20xx亩,还确定、龙头、高坎三个村为产业示范村和田心小江脑等13个示范组。油茶、杨梅、西瓜、生姜、烟叶五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2952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4060万元的`73%。

二、在建立区域基地,培育优势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脐橙、烟叶、小辣椒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发展杨梅、生猪、西瓜、生姜等区域特色产业,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杨梅以金山果业为中心,通过加强管理,提升品质,辐射到周边的种植户,今年实现产量5万斤,产值35万元以上;生猪产量通过扶持大户,加强培训,今年新增饲养能繁母猪20头以上和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累计共8户,还涌现1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和1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形成商品、加工和销售批量。现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传统农业优势县向现代农业示范县的转变。我乡还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运行,加强了对标准生产基地的建设。已启动20xx亩油茶林的开发,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三、在制定优惠政策,创新发展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

我乡大力开展了“产业帮扶到户行动”,一是在观念、技术、资金、信息、流通方面实行帮扶。县直机关单位干部在挂钩的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中与农民群众结对帮扶,每个干部每年重点帮扶三户农户,实行“城乡互动1+3,合力建设新农村”;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实行帮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挂钩村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导向;三是在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实行帮扶。主要是帮助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四是在做大龙头企业方面实行帮扶。帮助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延伸到村。帮助立新村组建了一个由4户加工烟叶种植大户的高新烟叶专业合作社,活动正常,会员之间利用农闲时间交流经验、分析市场行情、了解销售信息,帮助龙头村组建了一个14户生姜种植户的“隆兴生姜合作社”,合作社理事聘请专业技术人员6次授课,实地指导生姜种植、加工、贮藏技术;五是在建立农业产业化投入融资机制方面实行帮扶。主要是协调有关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降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收等。

乡发展新产业工作总结 篇2

近年来, 该村依托旅游和光热两大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旅游服务业,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是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切入点, 发展特色林果业。该村按照“一村一业一品”的发展思路, 利用本村独特的光热资源条件,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做大做强李广杏产业, 大力宣传“李广杏”的品牌, 积极开拓市场, 成立了月牙泉村李广杏协会, 并对李广杏进行了地域商标注册, 打出了“飞将军”品牌李广杏, 让品牌成为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为了进一步扩大李广杏协会知名度, 从2004年起该村还每年举办一次“中国·敦煌杏花节”, 并在中央电视台7频道月牙泉村做过“李广杏”的品牌宣传节目,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应。为进一步提高李广杏的品质, 该村还每年举办一次李广杏质量评比大赛, 依据杏子的个头、色泽、含糖量等指标评奖, 引导农户科学栽培管理杏树、不断提高李广杏的品质。李广杏协会还依托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 建立了地方特产直销点, 把李广杏作为旅游产品向中外游客推销, 同时, 协会把一家一户果农组织起来, 统一品牌, 统一包装, 统一运输标识, 将李广杏贩运到拉萨、兰州、西安、武威等大中城市, 不但增加了村组集体收入, 还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支部+协会、协会带农户的方法保证了李广杏销售渠道的畅通, 稳定了李广杏的市场价格, 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实现了增产增收。二是以发展旅游服务业为增长点, 促进农民增收。该村围绕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鸣沙山·月牙泉, 大做开发旅游服务业文章, 引导农户经销旅游产品, 形成以吃、住、游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农家乐”, 创出了一条“以商补农, 商农互补”的致富路子。按照集体控股、村民参股的原则组建了“月牙泉旅游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先后建成了沙疗所、工艺厂、停车场、沙生植物园等村办企业, 创办了大自然旅游社和邮电旅游山庄, 每年为集体创收50多万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党员干部带头垂范, 使农民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认识到“揪了杏子打豆豆, 日子过在人后头, 卖包包拉拉羔羔, 生活水平天天高”现实道理, 形成了家家参与旅游服务业的浓厚氛围。

目前, 该村90%以上的农户从事二三产业。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骆驼是游客们观光的主要交通工具, 村民们瞅准这一市场在景区内从事拉骆驼搞驼运服务, 全村280户, 90%以上搞旅游服务, 360多人参与驼运,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借着鸣沙山·月牙泉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村民们在景区门前一条街上又摆起了专营旅游工艺品的摊点, 摊主们为前来旅游的客人介绍敦煌名优特产, 为外来游客打开了一扇交流窗口。同时, 村民们的钱包也渐渐鼓起来。擅长搞旅游摄影的村民们则利用名山神泉创办了柯尼卡摄影服务公司, 根据旅游需要推出了沙漠探险跟踪、乘越野车观光大漠风光等服务, 给每一位来敦的游客留下了美好的一瞬, 用小小的镜头绘出一条致富路。总之, 有市场就有人去干, 有人去做, 月牙泉村的村民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走上了持续发展的小康之道。2006年会村旅游服务业收入达到458万元, 农户收入202万元, 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4.1%, 企业收入256万元, 占旅游业总收入的55%。

元谋县凉山乡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凉山乡;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31-02

随着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及畜牧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实施,凉山乡肉羊产业迅猛发展,山羊存栏稳定,出栏增加,养殖效益明显,肉羊养殖在山区农村经济增长、脱贫致富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散养养殖方式仍然在继续和传承,饲养管理粗放,品种改良滞后、厩舍简陋,养殖设施简单,防疫意识差,种草养畜及商品观念不强,草场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合理,以上诸多因素影响着该乡肉羊生产整体提高。笔者多年在山区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对肉羊养殖进行了综合调查与分析,并对肉羊产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旨在与同行交流。

1 凉山乡概况

凉山乡地处元谋县东部,属典型的山区乡,境内最高海拔2 803 m,最低海拔1 527 m,平均海拔1 800 m,东与武定县环州乡、白露乡相连,南与元谋县老城乡毗邻,西与元谋县元马镇相接,北与元谋县黄瓜园镇接壤,国地面积89 km2,辖4个村民委员会,35个自然村,旱地267.3 hm2,人均占有耕地734 m2。2016年第三季度山羊存栏14 719只,出栏5 827只,能繁母羊7 400只。存栏山羊200只以上的有2户,50只以上的有30户。养殖方式以放牧为主,舍饲和半舍饲相结合。防疫上推行春秋两季羊W病、小反刍兽疫集中免疫,其他疫苗根据需要适时组织免疫。

2 肉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部门对肉羊产业发展扶持不够

在政策、资金、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滞后,肉羊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不健全,没有规范肉羊生产技术措施,规模养殖发展缓慢,典型示范带动能力弱,肉羊养殖整体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2.2 良种良法不配套

在肉羊良种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炒作下,养羊户一贯追求体格大、生长快的肉羊品种,不注重本地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随意引入努比亚黑山羊、波耳山羊与本地羊开展杂交改良,由于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养的是良种羊,饲养用的是传统粗放养殖方式,养殖环境差,设施落后,草料供给不足及营养不均衡,使杂交羊长期处于不利生长环境,表现出抗病力弱,生长发育慢,杂交改良效果差,良种化进程受影响。

2.3 养殖设施简陋

农户养殖肉羊厩舍建设简单、随意,冬季不保暖,夏季不凉爽,圈舍布局结构及功能不合理,舍内没有羊床或硬化地板,未设草架、料槽、水槽,空气污蚀,粪尿所产生的氨气、硫化氢等气体刺激羊只眼结膜及上呼吸道黏膜,不利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肉羊养殖受疾病侵袭风险大,极大地影响了其发展。

2.4 养殖技术落后

农村年青有文化人员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的是老人和小孩,山羊放牧主要利用天然草场资源,日出而牧,日落而归;羊只不分群、近亲繁殖严重;放牧后不补饲,精料供给不足,季节性缺草突出、牧草种植饲养措施难推广;未适时出栏羊只,使羊出现夏壮秋肥冬死亡现象;养殖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面不广,全乡养殖整体水平低下。

2.5 动物防疫意识淡薄

由于畜牧产业发展,鲜活畜产品交易频繁,各地检疫监督各不相同,难形成合力,输入性疫病传入风险加大,加之自繁自养制度落实不到位,养殖综合管理水平低,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现状是养殖户对羊W病、小反刍兽疫、羊痘等疫苗適时免疫、常规消毒与驱虫认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使羊养殖疫病风险加大,制约了养殖业的推进。

2.6 规模养殖发展缓慢,产业带动能力弱

散养方式依然支持着该乡整个肉羊产业,小农经济思想观念更新慢,规模化、标准化肉羊养殖推广运用面窄,养殖户各自为阵,技术、信息不能共享,没有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养殖发展趋势和疫病动态,使养殖产业化程度降低和发展盲目性加大,肉羊产业发展受阻。

2.7 饲草饲料开发利用技术落后

虽然政府组织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机制及奖补政策,以草定畜,实现了草畜平衡发展,但现实中监督管理难度大,重利用、轻管理现象突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人工优质牧草种植品种单一、饲喂技术落后,草料品质难保证,饲草饲料供给不均衡,限制了肉羊养殖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重视肉羊产业发展,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对肉羊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个突破,着重对全乡肉羊存栏数量、养殖方式、品种、分布、厩舍建设情况、种草养殖、动物防疫保健网络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有效制定出本乡肉羊发展规划和肉羊养殖技术规范等措施,并适时组织实施,同时整合各部门和各渠道的农牧业建设资金,加快推进肉羊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3.2 规范肉羊品种改良工作

注重本地肉羊品种选种选配和提纯复壮工作,有计划引入外来品种开展经济杂交改良,实现“引、育、繁、选、推”一体化服务,生产中强化生产性能测定,综合选择出优良杂交组合模式和科学养殖技术,供养殖户选用。

3.3 推进科学养殖技术

(1)推广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专业户,每户养殖能繁殖母羊30只以上,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提高规模效益。

(2)推广山羊短期育肥、适时出栏新技术。对待出栏的肉羊充分利用夏秋牧草丰盛时期,延长放牧时间,并在出栏前40~50 d单独进行短期优饲,每羊每天喂精料100~200 g和适量青草,在羊膘肥体壮时适时出栏。提高羊的个体产肉量和羊的品质。

(3)改变饲养方式和繁殖方法。

(4)推广适时出栏,大力推广当年羔羊当年出栏,改变出售长寿羊的习惯,有效提高出栏率,加快羊只周转,调整羊群结构,增加母羊比例,减轻冬春草山负担。

(5)改变养殖方式。改普通羊舍为漏缝羊床,舍内设草架、料槽、饮水槽、灭蚊灯,舍外合理设置消毒池,粪污处理池,建设功能齐全的羊舍,为羊只养殖提供优良环境,促进其生产性能发挥;改混群放牧为分群放牧;改羊只放牧不补饲为放牧后补饲。

(6)改变繁殖方式。改山羊初配年龄过早为一岁左右配种,改常年乱交乱配种为春秋季配种,集中产羔。

3.4 山羊生产与草料开发利用相配套

一是合理利用天然牧草和灌木枝叶,提倡分期轮牧。二是搞好农副产品贮存、加工、利用。三是大力推广粮草轮作、配种、间种饲料作物,推广夏秋季晒制、贮存青干草,制作青贮饲料,冬闲农田、林间隙地、果树地套种优质牧草(苜蓿、鸭茅、黑麦草等)。

3.5 山羊养殖与疫病防治配套

贯彻自繁自养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加强饲养管理,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羊只提供充足饲草饲料,注重羊舍卫生和日常养殖场地及用具的消毒,按程序做好羊W病、小反刍兽疫、山羊痘防疫及驱虫、药浴等综合防控措施,规范养殖粪污和病死羊无害化处理,使山羊生产水平提高,羊只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降低养殖疫病风险。

3.6 普及肉羊科学养殖技术

根据该乡肉羊养殖发展规划及养殖技术规模,在积极做好政策、资金扶持的同时,适时组织规模养殖户参加培训交流学习和外出参观考察,及时了解和掌握肉羊生产组织形势、市场预测及疫病动态,以便及时调整生产方式。同时利用广播、板报、网络、手机客户端、入户指导等形式为养殖户提供养殖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肉羊养殖整体水平。

乡发展新产业工作总结 篇4

 【湖湘名窑】复兴计划召唤陶瓷艺术家!

 发展陶瓷产业是湖南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

 打造中国第一个千亿陶瓷产业集群

湖南,陶瓷的故乡。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原始陶器、原始白瓷、高温铜红釉彩瓷的发源地,是中国瓷艺高峰——釉下五彩工艺原产地,从东汉的岳州窑、湘阴窑到唐代的长沙窑,湖南陶瓷已经名扬世界;从清末民国初期的醴陵釉下五彩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主席瓷,湖南陶瓷更是成为一代“红色官窑”,其中醴陵与景德镇、德化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当今,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长沙铜官窑、中国红、岳州青瓷再次焕发生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传播湖湘文化的有效载体,成为湖南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

近十年来,湖南陶瓷产业发展很快,醴陵陶瓷产业规模已经达到220亿元,仅次于潮州,超过景德镇150亿元。其中,釉下五彩艺术瓷产业尤其突出,先后在2008年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2010年世博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中担纲“礼品瓷”“收藏瓷”,社会认同度、美誉度迅速提升,市场前景广阔,2010年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中就有13位陶瓷艺术家荣升“国大师”。十二五期间,醴陵提出打造中国第一个“千亿陶瓷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中国历史名窑——长沙铜官窑正在掀起复兴热潮。2010年,我国首个考古遗址公园——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工建设,即将开放。同年年底,国家文物保护十二五计划,将长沙窑列为全国四大大遗址保护名列。与考古公园于一体的铜官古镇,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古街修复改造,十多位陶艺家进驻古街,铜官陶艺正在艺术家的手中重现大唐风采。湖南是文化强省。为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的支持下,【湖湘名品工程】全国推广中心正在实施一揽子“振兴湖南陶瓷”计划,包括:复兴长沙窑,建设“长沙窑国际陶艺基地”;筹建湖南陶瓷艺术馆;规划醴陵釉下五彩陶瓷艺术创意村等。

为此,【湖湘名品工程】牵头,拟在中国瓷都——景德镇,发现并呼吁全国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来到湖南,参与到醴陵釉下五彩、长沙窑陶瓷的产业发展之中。

【湖湘名品工程】全国推广中心、湖南陶瓷艺术馆、长沙窑国际陶艺馆、醴陵府窑釉下五彩创意基地,急需以下人才加入:

1、釉下五彩陶瓷设计、绘画人才:

釉下五彩设计:由于釉下五彩最经典的工艺是汾水,因此,釉下五彩设计可以以工笔画形式结合陶瓷器型急需设计,由釉下五彩彩绘师来配合实现,自己可以不画釉下五彩。釉下五彩绘画:只要善于在陶瓷上作画,可以用釉下五彩工艺进行创作,做作品。和青花绘画有点类似。

工作地点:长沙、醴陵

工作说明:需要有一半时间到醴陵学习相关技艺半年到一年。

2、陶瓷产品设计师:

工作任务:开发陶瓷茶具、文具、礼品陶瓷、收藏陶瓷等。

要求:熟悉陶瓷基本制作工艺,有陶瓷产品开发制作经验,尤其是对陶瓷造型、装饰、釉色表现非常熟悉。

羌圩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材料 篇5

羌圩乡位于大化县西北部,东与岩滩镇接壤,西与巴马县相邻,南与平果县交界,北邻乙圩乡。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3公里,素有“文艺之乡”、“林业之乡”之美称。全乡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辖区共有6个行政村,1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48人(其中贫困人口6691人,低保户799户,五保户101户,在校中小学生1236人)。全乡耕地面积11697亩,其中水田4269亩,旱地7428亩。林地面积14.1万亩,荒山面积20194亩,几年来共实施退耕还林7700多亩,荒山造林30000多亩,现有速生丰产林5600多亩,黄花梨等珍贵树种70000株,核桃面积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51.6%。大化至巴马二级路横穿境内25公里,途经羌圩、坡马、艾圩、那良四个行政村,乡府距离“长寿之乡”巴马县城31公里。

近几年来,我乡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林业资源以及区位等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工业。同时农业生产方面,我们结合羌圩实际,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甘蔗种植、葡萄种植和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经过全乡上下的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已大范围启动,一批特色产业逐渐形成,有的已初具产业化雏型,1

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全乡农林牧渔总产值83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7元。

全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我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健康的、卓有成效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成效和特点:

一.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全乡初步形成以木材加工,核桃、甘蔗、葡萄种植,林下养殖等特色产业。以羌圩村核桃、甘蔗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生产区,以健康村、坡马村葡萄种植为重点的高效农业生产区,以那良村林下养鸡,艾圩、坡马土鸭养殖为突破口的养殖发展区。全乡优质特色农业生产正向规模化、区域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乡在全面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培育木材、果品、禽类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木材加工业:全乡现有木材加工企业共7家,年加工木材5-6万立方米,产值约5000万元,可以解决500多人的就业,仅此一项,可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约2500元。全乡现有林地面积14.1万亩,木材储积量约5万立方米,每年产出木材约3万立方米,是我县木材加工主要输出地。今后乡党委政府将

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林业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二)核桃、甘蔗产业:我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工程”深化年活动,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乡核桃种植3955亩,甘蔗种植2788.5亩。

(三)葡萄产业:我乡健康村委副主任黄丽菊等党员在家创业,带领群众发展特色项目,2012年投入18万元,承包本村30亩荒地种植葡萄,经过科学管护,该园葡萄长势良好,现已初成规模,2014年葡萄园产值预计可达20万元,该种植园是我乡党员发展特色项目,带动群众致富第一人,项目成功经营,极大影响到周边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动力,截止目前,全乡葡萄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亩,葡萄产业初具规模,示范性作用将不断显现。

乡发展新产业工作总结 篇6

县农办:

今年以来,口头坝乡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主题,立足当地实际,坚持把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主攻方向,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特色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核桃、苹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建设阳山、苍元山1000亩优质苹果基地。争取扶贫、水保等部门支持,在阳山、苍元山建设1000亩的优质苹果基地,栽植优质苹果苗5万株;

二是扩大上、下西山核桃基地规模。在2011年上、下西山两村栽植核桃的基础上,扩大栽植规模,栽植核桃500亩5500株,高接换优300亩3300株;

三是长北片发展中药材和小杂粮。在长北片的豆家湾、柏林、成家山、高家山、坪上、冯坪等高半山村引导群众种植大黄200亩、柴胡200亩,种植谷子、糜子、黄豆等小杂粮作物1000亩。

四是大力发展养殖业,以能人大户为主扶持两家养鸡专业户扩大规模,一家野鸡养殖户,一家肉蛋鸡养殖户,年出售鸡10000只;以留守老人为主发展家庭养殖业100户,养殖土鸡20000只。

普定县猴场乡农业产业发展探析 篇7

1 猴场乡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科技投入少, 农业技术支撑能力弱

因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所限, 科技投入少、农业技术支撑能力弱一直是制约猴场乡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 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扶持下, 情况虽有所改善, 但在农技人员培训、待遇保障、村级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掘。

1.2 基础设施落后, 生产条件差

作为典型的贫困乡, 猴场乡和其他贫困地区一样, 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生产条件差。以水利设施为例, 全乡目前仅建有蓄水20万m3小型水库一座, 5万m3山塘1个。近年来, 水利建设的目的是优先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但枯水季节仍有不少群众饮水困难。全乡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情况仍很严重, 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薄弱。

1.3 产业化程度低, 农民增收难度大

长期以来, 猴场乡规划区内无龙头企业, 基本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缓慢, 农民商品化、市场化意识不高, 地方经济总量难以提高, 农民增收难度大。目前, 全乡仅有几家林下养鸡户, 但规模有限, 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尚难以体现。

1.4 耕作粗放, 生产水平低

由于受劳动者素质和自然条件的限制, 猴场乡农业生产耕作粗放, 管理水平跟不上, 农作物单产水平低, 畜产品出栏率低。如2012年, 全县水稻单产为450.8kg/667 m2, 玉米单产为405.8 kg/667 m2, 而同期该乡的水稻、玉米单产分别只有280.0 kg/667 m2、113.8 kg/667m2;全县生猪出栏率为94.5%, 而猴场乡仅为24.8%。

1.5 产业结构不合理, 亟待调整

结合地方自然资源条件, 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结构, 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猴场乡山高林密, 林地资源丰富, 草地草坡面积大, 生态条件好, 承载能力强, 适宜畜牧业发展。境内海拔高,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错季蔬菜生产有一定空间。如2012年, 该乡的畜禽产品和蔬菜总量在农业产业内部所占比重较低, 立足地方实际的农业产业结构尚未建立, 亟待调整。

1.6 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以2012年为例, 猴场乡从业人员13 240人中, 有外出打工人员6 118人, 占乡村从业人员46%。在外出打工人员中, 多是青壮年农民。规划区域农业生产者的老年化、妇女化和儿童化现象十分普遍, 受文化水平和生理条件限制, 这些人难以适应繁重的体力活动, 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认识、掌握和运用较为困难。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短缺, 制约了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

2 猴场乡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产业基础较好

规划区整体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但个别产业却一枝独秀,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优势。受耕地存量限制, 猴场乡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全县各乡镇最少, 但马铃薯播种面积位列全县第二, 总产量第一, 单产水平达207.5 kg/667 m2, 远高于163.0 kg/667 m2的同期全县水平;蔬菜播种面积高于马场、龙场等乡镇,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高于全县大部分乡镇。

2.2 地貌条件适合发展有机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安全性好、价格高, 深受消费者欢迎, 但生产条件要求严格。目前, 在许多有机产品生产基地, 由于缺乏必要的缓冲空间, 有机农业生产区易受常规生产区水流和病虫害的影响, 产品品质和整体效益难以体现, 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规划区地势以峰丛干谷洼地为主, 具有天然的缓冲隔离带, 符合区域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要求, 后发优势明显。

2.3 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潜力较大

目前, 从规划区农业产业结构来看, 种植业占的比重过大, 养殖业发展缓慢, 且未能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科学结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和潜力很大。因此, 应充分利用区内的资源优势, 挖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潜力, 宜林则林, 宜牧则牧, 宜果则果。在农业产业内部宜以林下养鸡为重点, 扩大养殖业比重;在种植业内部宜发挥既有优势, 大力发展蔬菜、干果及马铃薯生产。

2.4 农产品单产和品质潜力较强

绿色和有机食品不仅是目前和今后农产品发展的主流方向, 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切入点, 应充分利用猴场乡无工业污染、生态环境好和区域空间相对封闭的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特色农产品生产, 配以地理标志和产地认证, 打好优质、安全品牌, 挖掘优势潜力, 将环境资源优势转变为品质、效益优势, 促进地区农业产业发展。

2.5 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前景

如境内普屯坝喀斯特大草原, 老甲寨重荫山杜鹃林, 仙马生态歌舞, 猛舟石板寨屯堡建筑等, 对其开发与利用, 可结合猴场乡生态环境好、农产品安全系数高的优势,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 科学合理规划, 发展以农家餐饮、民族风情观摩和农事体验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 变潜力为助力, 促进农民增收。

3 结语

发展农业产业是我国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位于乌江流域的猴场乡, 既面临着发展农业产业的不利因素, 又有诸多有利条件。要促进经济发展, 必须优化资源配置, 以最佳的竞技姿态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1]。此外, 要不断探索, 充分发掘潜力, 注重科技创新, 这样才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促进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李寨镇中心校2015述职述廉述学报告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