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课程育人

2024-06-07

以本为本课程育人(精选4篇)

以本为本课程育人 篇1

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陈宝生

(2018年6月21日)

同志们:

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教育部党组经过认真研究作出的重要决定,改革开放4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会议专门研究部署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是第一次(1998年、2004年教育部召开过两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从“本科教学”到“本科教育”虽只有一字之差,反映的是形势发展了、认识深化了、内涵拓展了、地位更高了)。今天,除在座各地各校的负责同志外,3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以及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的干部教师代表通过视频同步参加这次会议。这是一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部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会,是一次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大会,也是一次全面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大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这次会议上再次征求意见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我们称为新时代高教40条)是做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施工图”,干货多、含金量高,请同志们认真研读,多提宝贵意见。刚才,上海市教委、江西省教育厅、北大、清华,川大、天大、东莞理工学院、青海大学的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发言,做得、讲得都很好,很精彩。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本科教育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着眼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5月2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教育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5.2讲话,是十九大之后总书记首次专门系统讲高等教育。讲话强调了四个“重大论断”: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四个“重大论断”,充满了对高等教育的热切期望,表明了总书记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大关切,体现了对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竖定决心。

讲话提出了四个“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提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明确提出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再次强调“四有好老师”殷切期望的基础上,对青年学生明确提出“四点希望”,就是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个“一二三四”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指出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高等学校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徳树人的成效。特别是总书记提出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家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

我们学习总书记5.2讲话,要同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的讲话、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以及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作为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联系起来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了,既有宏观阐述,又有中观要求;既有思想政治规范,又有全面业务要求;既有思想理念,又有标准方法。总书记始终强调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高校思政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在政法大学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深入研究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題,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指明了奋斗方向。先进思想引领伟大事业。面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迫切需求,面对时代变革、未来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发展实际,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高扬起人才培养的主旋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国计,但首先是教育,必须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高等教育,我们可以讲: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有两个基本点,大家要把握好。

一个基本点是,坚持以本为本。

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成长发展的基础。这一阶段,也是学生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要教育引导他们夯实知识基础,了解学科前沿,接触社会实际,接受专业训练,练就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学生成才立业奠定立身之本。

以本为本是由本科教育的地位作用决定的。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体量规模最大。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8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六千多万的本科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如果没有这几千万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世界瞩目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说,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其次,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没有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毛坯和种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培养了650万左右的研究生,他们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脊梁和领军人物,如果没有本科教育的优质生源基础保障,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想象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说,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

以本为本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勢。近千年的世界现代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越是顶尖的大学,越是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被这些大学视为保持卓越的看家本领和成就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学把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进一步强化和凸显,“回归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强劲的行动纲领。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整个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我们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提出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得到各方面尤其是书记校长的热烈响应,许多地方和高校专门出台了加强本科教育的意见,在提升质量方面有很多新理念、新作为,取得了可喜进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育部发布了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高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专业内涵和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国际实质等效,其他专业认证工作也有序全面展开。课程改革亮点频出,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体系正在形成。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慕课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走在了世界前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呈星火燎原之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对高校开展了一轮审核评估,完成20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质量文化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总的看,教学标准立起来了、制度建起来了、改革动起来了、特色亮起来了,本科教育工作全面企稳向好。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较去年有大幅提升,其中对教师教学水平、育人意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满意度提高了8-10个百分点,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是对大家辛勤工作的最好回报,是一份让人欣慰、让人振奋的“成绩单”。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已进入提高质量的升级期、变轨超车的机遇期、改革创新的攻坚期。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本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影响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一是理念滞后问题。面对扑面而来、汹涌澎湃的新一轮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旧,办学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及时应答,模式和方法创新不够,内容更新不及时,滞后于时代变革。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深刻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这次历史性机遇抓不住,高等教育就有可能犯战略性失误和错误,人才供给跟不上就可能会迟滞国家发展。二是投入不到位问题。一些学校在本科教育上还存在着领导精力投入不到位、教师精力投入不到位、学生精入投入不到位、资源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本科教育仍处在艰难爬坡中。这四个不到位既有硬件方面也有软件方面的问题,但重点还是软件问题,这是我们着力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三是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问题。一些评价指标没有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成效,高校人财物方面的一些政策机制还没有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来。必须对症下药,在评价标准上加强引导,在体制机制上持续攻坚,强力疏通这些政策堵点。另一个基本点是,推进四个回归。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本质职能,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调整思路,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学、科研等都要积极服务于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不能搞成两个或者几个中心;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都要主动聚焦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高校的标准和政策都要充分体现到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

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要引导学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要通过读书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民情,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学会理性思考;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这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回归常识,就是要按照总书记指出的,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更好地为国为民服务。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大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有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学习发展研究和全美大学生学习的数据调查和分析),我国大学课堂的挑战性和美国高校相比还是有差距的,高校还存在一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有人说,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现象应该扭转。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对大学生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要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通过鼓励学生选学辅修专业、参加行业考试等,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上,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要严把出口关,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內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授就得教书授课,离开了教书授课就不是教授,必须明确,高校教师不管名气多大、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高校教师要做到“德高”,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学高”,下苦功夫、求真学问,以扎实学识支撑高水平教学;做到“艺高”,提升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学习、改造课堂的能力,说到底,回归本分,就是要按照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的要求,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教师评价问题。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研究等教学实绩,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者评一票否决制,对教学工作的要求要硬一点,教学工作达不到平均水平,就不能晋升职称,真正将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等学校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实施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行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打好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造就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素养和过硬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说到底,回归初心,就是要按照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希望和要求,培养又红又专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问题。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我们要旗帜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定信心,推动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历史证明,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的发展时期,教育能够兴国;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说到底,回归梦想,就是要积极回应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盼,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力支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各类高校都要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问題。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双一流”建设高校并不一定就有一流本科教育,学科一流并不代表专业一流。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教学、教材、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五个子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是上位的,五个子体系是下位的支持支撑,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体系。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聚焦人才培养,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反哺人才培养,建设一流专业。同时,应用型高校也要加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类人才,我国有一大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办学传统、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紧跟时代发展,服务地方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总的来说,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根本使命的强基固本,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必须把四个回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对照四个回归,高校要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首先明确应干什么?要通过大讨论,思想上再认识、观念上再调整、人才培养再定位,明确学校、院系、教师的根本使命是什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是什么,其次明确应该怎么干?要系统考虑如何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制度。我们要广泛凝聚共识、汇聚磅礴合力,聚心聚力到人才培养上,把四个回归的要求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三、写好“奋进之笔”,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必须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内容。要主动担当、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努力实现有灵魂的质量提高、有方向的水平提升、有坐标的内涵发展、有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有引领的标杆大学。去年,教育部党组对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已经做了全面部署,对高等教育打好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体制机制改革这三大攻坚战提出了明确要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我们出台了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课堂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这次会上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配套文件,提出了做好本科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把相关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内涵发展要更深一些。现在,高等学校的硬件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一批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硬件水平同世界一流大学比没有太大差别,关健是要在内涵上下大功夫,把握好着力点,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用好增量,建好新专业;盘活存量,升级优化原有专业。专业建设好了,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就立起来了。要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群,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不能再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要着力建好质量文化。大学要自觉地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要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唤起每个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大学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第二,领跑发展要更快一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要把握好战略机遇,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一些领域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形成领跑示范效应,取得全局性改革成果,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的、买不来的、讨不来的。要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前瞻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硬实力。要加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学教育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加快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要大力推进医学与理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为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兴医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深入推进医教协同,由教育部与卫健委和有关地方政府共建一批高水平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要加强农林教育创新发展。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山水林田湖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农林教育要肩负起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现有涉农专业。适应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布局涉农新专业,助力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中国。要加强文科教育创新发展。要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文科教育中的领航和指导作用,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加快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加快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加强文、史、哲、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造就源源不断、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创新人才培养,要推进科教融合,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加大各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要努力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成为政治标杆,办学标杆、育人标杆、队伍标杆,发挥好排头兵、领头雁的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特别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树立一批这样的标杆,让广大高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双一流”建设高校要争当立德树人的标杆,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干出成效、做好示范。

第三,公平发展要更实一些。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推进了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但发展仍然不平衡,必须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继续推进。当前的重点是要补齐区域短板,深刻认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整个国家发展布局的战略意义,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统筹谋划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双一流”建设、“部省合建”、省部共建、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等工作,形成合力,助力中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以成都、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西安这两个西三角为战略支点,以区城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区城内高水平大学为发展龙头,引领带动推进西北地区和西南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真正让中西部高等教育产生“自我造血能力”。中西部高校也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激发内在动力、发挥区域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有“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自信和吸引力。第四,变轨超车要更坚定一点。“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引发了教育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化。“互联网+教育”正在成为世界各国争夺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和焦点领域,在这方面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在起步阶段就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要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就能赢得未来,这一点要坚定信心(我国已建成10多个慕课共享平台,上线慕课5000多门,超过7000万人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要持续保持中国慕课的国际先进水平,制定慕课标准体系、打造更多精品慕课。要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着力破解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大力推动慕课在中西部高校的推广使用,让中西部高校学生在当地就能享受到名师、名课,迅速大幅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学水平。要重塑教育教学形态。高校要将现代信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推动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变轨超车”。

第五,创新发展要更紧迫一些。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讲,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一刻也不能停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高等教育的院系调整,初步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学习、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高等教育大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1978-2017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从86.7万—3779万,40年增长了43培)。第三个阶段就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全面开启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这是一个从学习跟随到开拓创新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某些领域也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模仿复制,需要有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断推动高等教育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高地。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教育创新要更坚定一点,要更自信地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去谋划发展,参与竞争和治理,创建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和中国模式,建设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创新的脚步也从未停止,都在奋力奔跑、极速前进,如果我们仍然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不仅无法实现超越,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们的差距。我们要想在新一轮快节奏、高频率、大变革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就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勇气、更大的魄力,更大的智慧探索高等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新文化,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教育部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发挥好“战略指挥部”的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政策引导,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成为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心、思想中心、组织中心和指挥中心。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好“一线指挥员”的担当和权责,把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从嘴上落到脚下,带头抓、带头干、带头改。广大教师要发挥好“战斗员”的关健作用,投入足够的精力、投入足够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培养好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同时,也恳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担当人才培养的“智囊团”和“补给站”,汇聚起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磅礴力量。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本为本课程育人 篇2

一、源于课本例题

例1 (2013北京理综第22题) 如图1所示 , 两平行金属板间距为d, 电势差为U, 板间电场可视为匀强电场, 金属板下方有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 带电量为 +q、质量为m的粒子, 由静止开始从正极板出发, 经电场加速后射出, 并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 忽略重力的影响, 求:

(1) 匀强电场场强E的大小;

(2) 粒子从电场射出时速度v的大小;

(3) 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课本题源:课本第100页【例题】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的粒子, 从容器A下方的小孔S1飘入电势差为U的加速电场.其初速度几乎为0, 然后经过S3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最后打到照相底片D上 (图2) .求:①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率;②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

二、源于演示实验的高考题

例2 (2013四川理综第8题) 在探究两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一同学猜想可能与两电荷的间距和带电量有关. 他选用带正电的小球A和B, A球放在可移动的绝缘座上, B球用绝缘丝线悬挂于玻璃棒C点, 如图3所示.

实验时, 先保持两球电荷量不变, 使A球从远处逐渐向B球靠近, 观察到两球距离越小, 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再保持两球的距离不变, 改变小球所带的电荷量, 观察到电荷量越大, 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

实验表明: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随其距离的 ______ 而增大, 随其所带电荷量 ____ 而增大.

此同学在探究中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________ (.选填:“累积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或“演绎法”)

课本题源:

课本第5页, 【演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O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 把系在丝线上的带正电小球先后挂在图4中的P1、P2、P3等位置, 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这个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

使小球处于同一位置, 增大或减少小球所带的电荷量, 比较小球所受作用力大小.

哪些因素影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些因素对作用力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三、源于课后习题的高考题

例3 (第14题) 如图5, 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u=Umsinωt, 副线圈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 R是滑动变阻器.V1和V2 是理想交流电压表, 示数分别用U1和U2表示;A1和A2 是理想交流电流表, 示数分别用I1和I2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I1和I2表示电流的瞬间值

B.U1和U2表示电压的最大值

C.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 U2 不变、I1变大

D.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 U2 不变、I1变小

课本题源:

课本第44页, 第5题:如图6是街头变压器通过降压给用户供电的示意图.

变压器输入电压是市区电网的电压, 负载变化时输入电压不会有大的波动.输出电压通过输电线输送给用户, 两条输电线的总电阻用R0表示, 变阻器R代表用户用电器的总电阻. 当用电器增加时, 相当于R的值减小 (滑动片向下移) , 当用户的用电器增加时, 图中各表的读数如何变化?

四、源于阅读材料的高考题

例4 (2013上海物理第26题) 演示地磁场存在的实验装置 (由环形线圈, 微电流传感器, DIS等组成) 如图7所示. 首先将线圈竖直放置, 以竖直方向为轴转动, 屏幕上的电流指针 ______ (填:“有”或“无”) 偏转;然后仍将线圈竖直放置, 使其平面与东西向平行, 并从东向西移动, 电流指针 _______ (填:“有”或“无”) 偏转; 最后将线圈水平放置, 使其从东向西移动, 电流指针 _______ (填:“有”或“无”) 偏转.

课本题源:课本第88页【做一做】, 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

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资源就是教科书, 对教科书中的问题进行综合, 是高考试题的来源之一, 以教科书上的基本问题为蓝本进行综合、创新、改造, 体现了高考导向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理念,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领会和理解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

以本为本 控制难度 夯实基础 篇3

一、 构建知识网络,突出基础知识

一个个的知识点不能形成能力,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相互支撑,利于理解、记忆与掌握,便于迁移与运用.理清课本中的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网络,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与经验体系是复习时要做好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课本的“本章回顾”中总结的方法和结果,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学会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我们可从空间几何体和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两方面进行总结(知识网络图见右栏).

二、 明确学习要求,把握课本重点

这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关于空间角和距离的计算.《要求》中指出:“对于这些空间角和距离的计算问题,只要以长方体等模型进行说明即可,具体计算不作要求.”但是这一点在很多同学的学习和专研的过程中,偏深偏难的现象很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在老教材和过去的高考中,这部分内容是重点.那么现在为什么要这样弱化它呢?这是因为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部分除了必修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外,还有选修21中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选修系列3和系列4中的部分专题.新教材把“角”与“距离”的计算放到了选修21(理科)中,用向量的方法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研究了.

二是关于三视图.这是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学习三视图,对于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三视图在教材中虽然只有约两节课的内容,但是从《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上看,它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关于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要求》中明确指出:“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是立体几何初步中的重点内容.”而对于线与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要求》指出:“只要求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教学中不要提高要求.”《要求》还特别指出:“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中的结论(包括三垂线定理)等不作为推理的依据.”但现在不少课外辅导资料中,在解决关于线面关系的问题时,还是在用三垂线定理.从教材和《要求》上看,这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能用三垂线定理解决的问题,也一定能用教材中的定理解决.

三、 体会转化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在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重数学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立体几何初步,我们要特别注意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因为在体会“转化”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能得到融会贯通,基本技能能得到熟练掌握,解题能力能得到大大提高.

例1 已知某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根据图中标出的尺寸(单位:cm)求这个几何体的体积.

图2分析 通过已知的三视图可以想象出实物,再通过想象出的实物画出直观图.即把三视图“转化”为实物,再把实物“转化”为直观图.可以得到本题中的几何体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四棱锥的组合体.由体积公式不难得出结果.

四、 重视课本习题,做到以本为本

课本是《标准》最主要的载体,课本中的习题(包括例题)都是根据教学内容“量身定制”的,有很好的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和选择性.如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的三套高考试卷中的立体几何题,基本上都能在课本习题中找到出处.

例3 (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卷)已知某几何体的俯视图是如图4所示的矩形,正视图(或称主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8,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侧视图(或称左视图)是一个底边长为6,高为4的等腰三角形.

(1) 求该几何体的体积V;

(2) 求该几何体的侧面积S.

例4 (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文科卷)如图5,A,B,C,D为空间四点.在△ABC中,AB=2,AC=BC=2.等边三角形ADB以AB为轴运动.

(Ⅰ) 当平面ADB⊥平面ABC时,求CD;

(Ⅱ) 当△ADB转动时,是否总有AB⊥CD?证明你的结论.

例3是由三视图想象实物,再画直观图.这一类型的题目在教材(苏教版)必修2的第16~18页上到处可见,特别是第18页习题1.1的第7题和第60页习题1.3的第9题都与此题如出一辙.

例4的第(Ⅰ)问是一道常见题,课本上类似的题很多.第(Ⅱ)问是探究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教材(苏教版)必修2第39页习题1.2(2)的第19题:

图6如图6,已知有公共边AB的两个全等矩形ABCD和ABEF不在同一个平面内,P,Q分别是对角线AE,BD上的动点,当P,Q满足什么条件时,PQ∥平面CBE?

不难看出,这两道题是同一类型的,它们的共同之处有:① 都是以常见的空间图形为背景;② 都是在变化的图形中找不变的线线关系或线面关系;③ 都是通过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的相互转化,通过空间向平面的转化解决问题的.

由此可见,课本中的习题(包括例题)也是高考试题的“源头”,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利用好课本中的习题(包括例题)呢?一是课本上的习题必须题题过关;例题必须真正掌握,特别是例题中清楚的表达和规范的作图是很好的示范,这一点正是同学们的薄弱环节之一.二是要对课本中出现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对每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如证明线线关系、线面关系是常见的题型,都是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证明有关垂直的问题也与此类似.三是我们强调用好课本,不是排斥课外资料,而是要结合课本、依据《要求》,有选择地使用课外资料.

以本为本课程育人 篇4

一、“以本为本”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以本为本即是以课标为根本依据开展教学的一种教育理念.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其中蕴涵着编者的智慧与丰富的教育理念,问题情景的引入、例题、习题的选配、阅读材料探究性问题的设置都独具匠心,需要师生深入细致的思考,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内涵、促使思维的发展.高考的命题原则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课标是命题的依据,2010年的数学高考就充分展示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成为2011年高考数学教学的风向标.为此,教材的教学在高三复习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以本为本在研究教材在高三复习教学中作用的同时,探究出回归教材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教材在复习教学中的价值.在研究中,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设计以下三部分内容:对知识生成理念的感悟;对例题、习题变式教学的探究;对探究性问题的实验与反思.

1.对知识生成理念的感悟

任何知识的生成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水平基础上,借助于具体的问题情境,探寻解决问题的思维途径,在此过程中,蕴涵着对问题的探寻角度与解决方案,体现了知识生成的起因、过程、方法以及所能解决的问题,若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能很好地感悟、品味从“问题—知识——应用”的建构过程,对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有益处.

2.对例题、习题变式教学的探究

对例题、习题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情形、背景中变式探究,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感到亲切,既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又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一个个变化的问题中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与创造性.

3.对探究性问题的实验与反思

探究性问题通常是指必须经过观察、试验、分析、比较、类比、归纳、猜测、推断等探索活动把问题的条件、解题的依据、解题的方法或问题的结论加以明确的问题.这类问题不具有定向的解题思路,解题时总要有合情合理、实事求是的分析,要把归纳与演绎协调配合起来,把直觉发现与逻辑推理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解题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巩固和掌握,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加强主体意识、探究态度、科学方法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创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提供了平台,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考验探究恒心、培养敏锐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最佳途径.

二、“以本为本”研究对象及方案

以我校高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年级中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不同科类班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采用听课、座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全面了解课本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的作用.

1.文献阅读

根据课题目的,通过阅读有关文献,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以便更好地指导课题研究,从而全面地、正确地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内涵,为研究的课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2.座谈调查

搜集高三年级教师教学的方法、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状况,运用座谈法搜集各种初始信息,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对学生进行周密和系统的了解.

3.成绩分析

通过阶段性教学,借助各种考试,对学生的成绩全面对比分析,以便表明课本在复习教学中的作用,探讨课本在复习教学中更有效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形式

(一)挖掘课本隐含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他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剖析课本例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例题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 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2. 纵向剖析

即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像高考命题一样去“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周密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分;(2)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枝蔓过多,画蛇添足;(3)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三)归纳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他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

四、“以本为本”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自本课题开展以来,克服各种困难,在摸索中前进,在借鉴中提高,在不断的修正中逐步完善.经过高三一年来的艰苦探索、积累、总结、创新,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绩已成过去,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还是本课题的研究为我们的复习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一)研究过程的困难和困惑

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是一个老话题,年年高三复习,年年提有效教学,但真正走进高三课堂复习教学却是在新课改之后,特别是省素质教育会议胜利召开,为有效教学添加了催化剂.为此,我们带着对“有效”的设想与困惑,特别是带着学校与社会的各方面的压力,大胆地提出:高三复习的思路“落实课本教学”的理念,以本为本地引领学生进行高三的复习,意味着放弃过去“以资料为纲”的复习模式,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1. 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高三的复习教学,使得“设想”如海市蜃楼般缥缈不定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为教育教学增添了活力,但由于高考依旧是以分数论成败,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家长、学生对分数的看重程度不得不让教师在有效教学的尝试与探索中充满顾虑.因而,旧的教育方式、理念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去甚远,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但它的渊源较长,“实用性”对教师依然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2. 被应试教育教育“灌”出来的学生自主性较差,给课改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经过小学、初中多年的教条式的驯化,学生滋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强制措施,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自主探究的课堂变成了自由涣散,合作学习曲成乌合嬉戏.

3. 教师课本的使用变的有形无实,不能体现以本为本的复习理念

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内容杂乱无章,照旧是“跳进题海中遨游”,教师满堂讲、学生大量练,课本只是摆放在桌上的摆设,怎样把课本内容融入到更加有效的复习中成为一大难题.

4. 教学形式化、过度追求新颖化、前卫化倾向严重

我校虽是一所重点中学,教学设施齐全,但生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而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效统一,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脱离了学校教育实际,有效教学注定是镜中花、水中月,空得绣花枕头的虚名.

(二)采取的措施

1. 加强集体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新的高考形势下,高三数学怎么去教,学生怎么去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备课组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实行教学案一体化,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强化集体备课,培养学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即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课堂效率,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其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集体备课中,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集体备课前,每个教师都准备半周的课,集体备课时,每个教师都进行说课,然后对每个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逐一评价.集体备课后,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和重新精心备课,这样,总体上,集体备课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和统一了教学进度,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又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

2. 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实行新教材后,高考的要求和高考的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复习时要求全面周到,注重教材的科学体系,打好“双基”,准确掌握考试内容,做到复习不超纲,不做无用功,使复习更有针对性,细心推敲对高考内容不同层次的要求,准确掌握哪些内容是要求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求理解的,哪些内容是要求掌握的,哪些内容是要求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的;细心推敲要考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展现教师的分析思维,还要充分展现学生的思考思维,把教学活动体现为思维活动;同时还适当增加难度,教学起点总体要高,注重提优补差,新高考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适当增加教学的难度,为更多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差生充分利用辅导课的时间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他们勇于迎接挑战,不断挖掘潜力,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3. 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近两年来高考采用新的模式,学生选修的科类不同,因此学生的整体情况不一样,同一班级的学生,层次差别也较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又要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区别对待,这样,对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课后的辅导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上也要分层次,基础题一般由学生来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的学生的思考题,教师在课后对学生的辅导的内容也因人而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4. 强化三轮复习中的“四落实”

为了全面提高数学复习的效果,我们制定了四个落实计划:

(1)落实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坚持教学案一体化:把各种资料由主备人与个人二次备课全面整合,主备人提前把有关资料做一遍,选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问题,包括本专题的主题内容、高考要求、考试热点、常考题型、课本回归、学生难点、教材内容的增减及考试方向的预测等,集体讨论后,再编制讲义印发给学生,由教师批改统计分析进行二次备课,进行补充修改评讲,使每一专题内容都体现出层次性、递进性、问题性、模块性、落实性、拓展性.

(2)落实综合训练试卷的针对性.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模式下的高考,提高考试的技巧与规范化解题的要求,我们每周进行一次综合性训练,试卷由有经验的教师负责,并由青年教师提前做,感悟试卷的难度、知识的角度,并提供修改建议,力争给学生提供更有效、针对性更强的试卷.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实现.首先,练习题要精选,题量要适度,注意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练习要全批全改,做好学生的错题统计,对于错的较多的题目,找出错的原因.练习的讲评是高三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的讲评要科学化,要注重教学的效果,不该讲的就不讲,该点拨的要点拨,该讲的内容一定要讲透;对于典型问题,要让学生板演,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多做限时练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3)落实填空附加题的高效性.

填空题、附加题是学生快速得分的地方,我们专人负责这两部分内容的收集、编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达到知识成块、题型成类、解法统一、训练高效的目的.

(4)落实补偿反馈训练的时效性.

复习的目的是查缺补漏,知识的综合.在复习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补偿,我们每周进行一次本周教学内容的补偿反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编制练习,并在周日晚共同反馈验收,使每一个知识点都经历:训练—批改—统计—分析—讲解—补偿的过程.

5. 加强应试指导,培养非智力因素

充分利用每一次练习、测试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如对选择题、填空题,要注意寻求合理、简洁的解题途经,要力争“保准求快”,对解答题要规范做答,努力作到“会而对,对而全”,减少无谓失分,指导学生经常总结临场时的审题答题顺序、技巧,总结考前和考场上心理调节的做法与经验,力争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式和临场审题、答题的具体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纠正不良的答题习惯、优化答题策略、强化一些注意事项.

上一篇:尾犯,尾犯张炎,尾犯的意思,尾犯赏析下一篇:土木建筑节能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