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2024-12-08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精选8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篇1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这两天看完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同时他也是位父亲。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儿子矿矿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剖析了中美素质教育的差距。

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一个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从来没有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百慕大三角区’似的迷惑?”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没有明确的回答,而是提出了十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1)创造性能不能教?

(2)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3)要不要投自己一票?

(4)老师能不能有错别字?

(5)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6)到大学阶段方做学问吗?

(7)教育要不要平等?

(8)要不要惩罚孩子?

(9)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

(10)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体制问题

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说,有些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能不能用左手写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要求学生统一用右手写字,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实质上是压抑个性,抑制人格发展,无形中对学生造成内伤,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把刚到美国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一个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根本无从下笔。

作者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生产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从“像不像”可以看出,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我们的训练模式是经由学生的手把老师的样板“复印”下来,没有“心”的参与,怎么可能画出自己的画?连“创”都没有,何谈“创造”?美国孩子学绘画则截然相反,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得到拓展,创造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次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升学压力也不会给学生提供创造力发展的土壤,学生只是被填的“鸭子”,同样是被动的,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有中国老师问“创造性能不能教?”作者认为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老师传给学生,所以创造性不能教,只能培养。“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中美教育的比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对中国素质教育的反思,对于我们成为怎样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篇2

同事乔治住在洛杉矶喜瑞都小城, 我们到的那天, 乔治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开车来接我们, 他们对于儿子的到来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欢迎。 看着颇有异域风情的建筑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 儿子高兴地连连拍手, 并提出让哥哥姐姐们带他好好游玩一番。 没想到, 乔治的大女儿安娜却皱着眉头, 似乎有一点为难。 乔治笑着说:“当然可以, 不过得在他们完成任务后才可以。 ”

本以为孩子们都放了暑假, 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懒觉。 没想到,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 乔治的三个孩子就准时起床了。 洗漱、 吃完早餐之后, 安娜说要出去学游泳, 而她的两个弟弟也要分别去学拉小提琴和画画。 “下午还要弹钢琴、踢足球, 以及学习其他三门外语, 恐怕只有中午的一点时间可以陪小弟弟了。 ”安娜摊开双手无奈地说。

看着安娜带着两个弟弟匆忙出门, 我不由地瞪大了双眼, 美国不是一直提倡快乐教育吗? 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 如果孩子不愿意做, 家长绝对不会勉强。 可刚刚我明显在安娜姐弟的脸上看到了不情愿呀! “不, 不, 事情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 ”听了我的疑惑, 乔治大笑起来, “我们是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但并不是全由他们说了算。 ”

乔治帮我倒了一杯咖啡, 坐下来慢慢说:“我们允许孩子们选择学什么, 但是一旦开始, 我们就要求他们必须坚持。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兴趣可以纯粹靠快乐来坚持, 尤其对于孩子们, 我相信相比于画画, 动画片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会更大, 他们多半是抵御不了这样的诱惑的。 所以父母必须监督他们, 有时甚至是强迫。 等孩子真正有了进步, 他们才会感到快乐, 进而加强兴趣以及自信。 ”

当我提到国内一些人脑中的美国的“快乐教育”的概念时, 乔治连连摇头:“我想你们是误解了。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美国父母付出得更多, 为了陪孩子练习, 很多父母都在孩子小学期间选择了半职工作。 孩子们也吃了很多苦, 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坚持、努力、不放弃的品格, 而这些仅仅靠快乐是根本不够的。 ”

一个多月下来, 看着安娜姐弟在父母的监督下, 每天按时参加近乎“魔鬼教育”的训练, 我突然明白, 也许一直以来我们都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误会, 其实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我们是一样的。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不同, 大概是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习惯和能力, 而我们也许只注重成绩。 哪有仅靠快乐就可以达成目标的事情呢?

航天教育在美国 篇3

早在1998年美国航宇局的战略计划中,就规定了“教育优先”的原则,要求在航宇局的各项任务中部加入航天教育的内容,并每年投入1亿~1.5亿美元经费用于航天教育。在美国,各州政府负责中小学航天教育,航宇局把航天教育的责任下放到它分布在美国的10个研究中心,他们分别负责与全国50个州及特区联系,组织各种与航天有关的课外活动,进行有关航天知识教育、鼓励和帮助大、中、小学生参加太空实验。本文主要介绍NASA是如何开展航天教育的。

NASA的教育网站

要进行航天教育,首先要进行航天教育的宣传。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传媒的新优势,进行宣传教育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NASA当然会利用这个有力的工具来进行航天教育了。对公众进行航天教育一直是NASA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NASA设立了专门部门负责航天教育,并建立了自己的宣传网站。在NASA的官方宣传网中,占最显著地位的是“NASA教育”网页(网址:http://www.nasa.gov/offices/education/about/index.html)。网页中的主版块称之为“NASA,教育”(NASA,education),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辅助版块。

在NASA教育网页的主版块下,设立了四个主栏目:“关于NASA教育”,“适合于教师”。“适合于学生”和“儿童俱乐部”。在“关于NASA教育”的主栏目下,有7个子栏目:“关于NASA教育计划”、“教育领导层”、“NASA中心和设备”、“NASA任务主管”、“绩效考核”、“教育计划”和“联系方式”。我们来看看NASA是如何介绍它的教育计划的:“NASA航空和航天发展的历程,加深了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实现了先进技术的突破,增强了航空旅行的安全和扩展了前沿科学的研究。这些成就都是来自于一个共同的起源:教育。现在,美国进入了第二个世纪的飞行,必须恪守自己的诺言,进行卓越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教育,确保下一代美国人能完全承担起建设美好未来的重任。NASA将继续继承以往的传统,投资美国教育计划,支持美国的教育者们,这些教育者在准备、激发、鼓励、培育今天幼小的心灵成为明天的劳动力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规定了今后NASA将继续奉行三个主要的教育目标:1)加强NASA和学生们的联系;2)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为这些领域的研究培养接班人;3)为NASA培养接班人。在“教育计划”子栏目下,按照字母的顺序,列出了NASA的教育计划项目,多达80项,可见NASA对学生教育是多么重视。

此网页的特点是分别针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Grades K-4)、小学高年级和初中(Grades 5-8)、高中(Grades 9-12)、大学生和研究生(Higher Education)知识水平的不同,提供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或者教材,使老师和学生可获取精确到年级的科普资料。在“适合于教师”主栏目下除设立了上述4个子栏目外,还设立了“非正规教育”、“教学材料”、“教育TV时间表”、“最近的机会”。对航天教育感兴趣的教师们点击这些栏目,不仅可以获得适合自己教学所需要的教材和教学用具,而且可以了解最近NASA为学生们提供参加航天活动的计划,有心的教师有可能通过它为自己的学生争取到参加太空实验的机会。例如,老师点击“Grades 5-8”一栏的“教学材料”,就可以找到很多教学材料,例如,银河系中的运动物体、天空中的星星的发现、空间站介绍、太空植物的生长、空间站进行的实验等。

在“适合于学生”主栏目下,也设立了上述4个子栏目和“最近的机会”栏目。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学识,从不同栏目中学习感兴趣的航天知识和参加NASA有关的活动。例如,“Grades K-4”适合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栏目,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以“玩”为主,或刚刚转入正规的学习,他们好奇多问、活泼好动、行为和学习缺乏目的性,要让他们掌握深奥的航天知识很困难。因此,NASA根据他们年龄的特点,在这个栏目中,采用讲故事、看图片、放视频、在玩中学、形象化的教学等方式,向孩子们灌输航天知识,激发他们对航天的兴趣,例如,有一个游戏是“帮助我穿上航天服”。但是,Grades 9-12的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多,所学的各门学科基本上反映着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客观规律,逻辑性、系统性很严密。在学习中要求他们不仅要发挥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而且还要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也是一个人开始严肃考虑自己未来生活道路的时期。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NASA采用介绍比较专业性的航天科普知识、为他们提供参加航天实验机会、鼓励他们参加NASA的航天任务和参加航天知识大赛等方式进行航天知识教育,这些教育可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促使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把他们培养成今后自然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nlc202309030506

NASA还根据孩子们的特点,设立了“儿童俱乐部”栏目。这个栏目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学习航天知识的乐趣,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过一把当“火星航天员”的瘾,也可以随着卡通小动物“雷蒙”参观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和航天飞机,“雷蒙”与真正航天员的访谈节目还可以使孩子们了解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很多航天知识。

NASA的另一项传统是希望可以培养高质量的科学、工程学和数学学科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这种培养往往是通过科学竞赛或者提供实习机会的方式来实现的。2010年3月,NASA开始为公众中的申请者提供到NASA实习或者参加科研工作的机会,藉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研究和空间探索研究任务。其中,表现优秀申请者还可以获得由NASA提供的总额高达970万美元的奖学金。更可贵的是,公众参与过程十分简单和公开透明,所有申请者都可以在NASA的网站上找到并且申请所有的职位和参加NASA的工作。这些内容在NASA教育网站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形形色色的航天教育计划

NASA充分认识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是一个很好的航天教育平台,它利用这个平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实验和教育活动。概括起来,包含了以下五方面内容:

为学生设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这些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或者科技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专门为学生设立的,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例如,“中学生获得地球知识观测”是一项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教育设立的项目。为了进行此计划,美国航宇局特意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专用9罩相机,学生通过遥控拍摄了他们需要的地球照片和负责照片的整理工作,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只负责安装和撤卸照相机及传输照片。

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太空特殊环境(如,微重力、辐射)的影响,学生们在他们的自己的教室中完成模拟太空相应条件的实验,或者进行空间站上专业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对比地面实验和太空实验的结果,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知道太空的微重力等特殊环境的影响。这种类型实验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学生们在地球上的教室内种植种子,与此同时,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上种植同样的种子,对比两组种子发育过程的不同,就可以了解微重力对种子发育的影响。

参加美国航宇局的研究实验。美国航宇局的很多研究是招募学生们来帮助完成的。其中的一些试验是专门安排来“激发下一代探索者灵感”的。另一些是学生们作为“配角”,参加到太空实验中。例如,美国航宇局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一项毛细流动实验,目的是观察微重力环境下,复杂几何形状容器内的毛细流动和液体流动情况,其结果可应用到未来太空船的低重力流体系统设计的计算机模型中。在此研究中,招募了很多学生:中学生参加了分析和地面实验,大学生提供实验支持,研究生和博士生进行建模模型和缩减数据的工作。

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工程活动。参加者主要是高等学校和大学生,他们参加国际空间站硬件的研发,或在科学支持中心工作,学习如何参与科学操作活动。典型的例子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参与了“球面”零重力实验卫星的研发工作,这颗卫星是放置在国际空间站上用来示范卫星编队飞行的动态过程。学生们参与了概念论证、实验设计、装配、检测和运行全过程。

教育性示范活动。为了提供航天教育的特殊资源和为了激励学生们学习航天知识的兴趣,美国航宇局将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室”,让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简单有趣的太空实验,并将它拍摄下来,做成视频教材,提供给学生们,以便进行航天教育。或者,允许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向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提问题。这些变化多样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他们的课堂知识。

这些计划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和扩大想象力的机会,并吸引了具有各种水平的学生(小学生、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参与此活动。甚至是大一的学生也有机会设计自己在空间站上想进行的实验。很多中学生参加了国际空间站的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有助于他们今后选择数学、自然科学和其它技术领域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很多大学生直接参与国际空间站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很多与国际空间站有关的项目。

可能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像这种方法一样能够更好地激起下一代科学探索的欲望。这些活动除了使学生们获益外,对教师也有益。在进行每项实验前,首先要培训教师,为教师们召开一些研讨会,让他们首先了解有关的航天知识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以便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扩大国际空间站的影响。教师是激发探险精神的巨大源泉,教师们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他们的教学,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此活动。

创新夏季计划

近年来,美国中小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等知识的兴趣不断减弱,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成绩显著下降。例如,在2006年国际学生评估比较项目中,美国学生在30个发达国家中,科学排名第21名,数学排名第25名。长此下去,将对美国保持世界科技领先优势,维持其科技经济头号强国的国家战略产生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于2009年11月23日,奥巴马在全美范围内发起了“创新教育”行动,呼吁联邦政府和所有企事业、科学界联手致力于“创新教育”,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媒体宣传、电视节目、社区活动、互动游戏、趣味课程等各种方式,吸引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增强美国学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为大量培养下一代顶尖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和发明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联邦政府拨款1000亿美元用于教育,还动员各企业、科研单位资助。

奥巴马的“创新教育”一提出,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纷纷采取行动来回应总统的呼吁。在所有的团体中,由于NASA地位特殊,使命崇高,更能吸引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参与,因此倍受关注。NASA以其雄厚科技实力为依托,提出并实施了“创新夏季”计划。在2010年的整个夏季假期,NASA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与联邦、州和当地政府、非营利机构、大学和高校教师开展合作,为参与该计划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计划,既有涉及各学术领域的知识讲座和课程,也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竞赛,更邀请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NASA众多的任务和项目中,与专家一道开展科研开发和实际操作。同时,该计划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假期结束重返校园后,NASA仍会为那些投身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继续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NASA相信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教师的素养和能力,进而显著地提高教学水平,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篇4

“没商量”的“天条”这一小节也让我有较深的感触,特别是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在集会或各种活动中要举止适当,完成作业,保证家长能看到学校让带回家的各种文件和报告。(读后感 www.xindetihui.net)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就是需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以上一些义务更是他们应该应尽的义务,不能任由孩子把完成作业当成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分清各自的任务,认真地尽自己职责完成自己的义务,这样更有利培养有责任心的下一代。

看完了这本书,我还有一些触动,就是美式教育特别维护教师的权益,这样能保证教师更好地工作。虽然我不赞成过去地棒打式教育,但是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就是上帝这种风气也不行,明理的家长还能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而很多不明理的家长却是以为自己真的就是上帝,认为老师就是应该和他们一样袒护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容许老师教育孩子,更别说适当地惩罚了。而这本书中提到的几种惩罚孩子的形式对本书作者的儿子的成长还是有效的。

平视美国教育读后感 篇5

真是一本好书,虽然也是读后感形式的,但是原著真实可信,评论者视角独特,大开眼界,改变思路。

作者的读书笔记主要围绕两本书展开。其一是万玮的《向美国学教育》,其二是方帆的《给学生无限可能---细说美国教育》。

首先觉得“平视”一词用得好。美国虽然进入现代化早,但是毕竟也是一个多名族、多权力的国家,所以处处掣肘,它的教育自然就很庞杂多绪。又因为各州主权独立,自行其是,所以教育呈现多样化特点。复杂条件下的复杂教育,看似百花齐放,自用度高,但是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能一个模式统领全国,所以弊端也不少。所以我们学美国,一定要学其精髓,学其能被中国社会应用的优点。不要盲目照搬,西施效颦。

作者提到: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自我成长。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却是管着学生成长。然而你能说这是错的吗?现在的社会环境十分恶劣,如果不去看护,也许我们的孩子将不再是孩子,会是一群恶魔。家长虽有责任和机会,但是却有很多只会起反作用。老师们也许是唯一有能力、有正义的守望者吧。

作者提到:美国的教育也十分乐于改革,并且每一次改革都不成功。作者的分析是因为利益因素。比如总统更迭,后者总要挤兑前者才能显示出聪明之处。每一次改革都会有教材翻新、资料配套、培训教师等系列措施,于是就会有大量的经济投入和利益输出,所以任何组织都会宣称上一次的改革是失败的。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似乎我们的教育改革总是成功的呢。难道我们没有这种利益输送吗?也许我们的教育官长们的座椅是永久的吧。

作者提到:美国有三个阶层的教育。其一是底层学校,都是些公立学校:针对于社会底层,如非裔、亚裔、拉丁裔的学生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组成。其二是中层:针对的是中产积极家庭。其三是贵族阶层,即私立学校。底层学校教育盲目、随意,没有教学目标、没有课程标准,学生学什么,学会多少,学到什么程度都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孩子们自由、散漫,没有压力,自然也没有学习的动力。说是学校,不如说是存放学生的地方。中层还是公立学校。但是这些学校设有学业班和特长班,可以为上级优秀学校输送人才,是美国政府重点宣传的对象,是社会的花瓶。高层的贵族学校确实相当严格的。他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知道力,是在培养金字塔尖上人物。要求严格,学习深刻,人才辈出。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篇6

在一次听课中,李老师发现亚洲组的同学都感到有些压抑,因为在一个不是以母语授课的班级里,面对着许多以母语发言的强势的同伴,亚洲组的同学在语言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把自己边缘化了。越是这样,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便越强势,甚至有些旁若无人。到最后他们几乎垄断了课堂的发言权。由此李老师想起了他听过的另一节公开课。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一位招人喜欢的高个子女孩竟17次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每次都是那么精彩。听课者的掌声一次次地响起来,但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却无法兴奋起来。因为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课堂里,谁都没有情绪去兴高采烈。课下,李老师曾经问过那位公开课的老师:“为什么让一位学生占据了几乎整个课堂?”她似乎有些惊奇:“难道我们能够阻止孩子们发言吗?那样,不是太不尊重他们了吗?”于是《如何在不伤害强势孩子的前提下对他们说“不”?》成了李老师探究的问题之一。

后来一位美国小学老师向李老师介绍了她的各种有趣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发言棒”的策略简单有效。大意是这样:每堂课她只发给每位小学生五根发言棒。有了这个限制,强势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如何把发言棒用到当用的地方;而平日里专当听众的学生,也在掂量手上的发言棒,该出手时也开始出手了。

这位美国教师很认真地告诉李老师:“不要以为纵容强势学生仅仅会伤害弱势学生。即使是对强势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幸,因为,一个人一旦离开校园,踏上社会,还是一味地强势下去的话,他们可能走向人生的失败,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不会容许他们处处强势的。”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中小学,困境与出路,校外辅助项目,美国

在美国,艺术教育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人文艺术教育合作与管理委员会(Arts Education Partnership and 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在1999 年的宣言中所指出的,“当年轻人参与到艺术中,他们的人生将变得与众不同”。[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念越发深入人心,但在现实的正规学校中,艺术教育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2]一方面,对于语文、数学等主科的学习,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得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校雷声大雨点小;另一方面,联邦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减少,也大大加剧了艺术教育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资源竞争。可见,要想在正规的学校学习时间内开展全面而高效的艺术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美国校外辅助项目(after-school programs)通过开展广泛而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很好地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它既能为青少年提供类似学校环境的音乐和艺术课程,又能提供学校所无法具备的多样化学习环境和艺术教育形式,从而大大拓展了青少年与艺术世界的真正联系。

一、艺术教育在美国中小学校教育中的深层困境

尽管国家和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都有明确的共识,但要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中获得丰富而有效的艺术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困境,具体表现在:

(一)学校无法提供类型丰富的艺术教育

学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无法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艺术教育,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对所有艺术类型的需求。来自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数据显示,在2009~2010 学年,虽然全美大部分小学都开展了音乐和视觉艺术相关的教育,比例分别为94%和83%,但却仅仅只有4%的小学提供戏剧艺术教育,3%的小学提供舞蹈艺术教育。此外,通过比较1999~2000 学年与2009~2010 学年的变化发现,10 年来,美国小学中开展舞蹈教育的学校比例下降了17 个百分点(从20%下降到3%);同样,进行戏剧艺术教育的学校比例也下降了16 个百分点(从20%下降到4%)。[3]可见,受到诸如时间、规范性、班级组织、师资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学校无法提供全方位的艺术教育,类型非常有限,特别是许多小众化、非普及性的艺术类型,由于参与人数少,更是被学校所忽视。

(二)教师面临着语文、数学等主科学习的压力

虽然艺术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很重要,但传统的观念中,语文和数学往往更为重要,因而在宝贵的教学时间中,孰轻孰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师。特别是2001 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为学校制定了更高、更严格的学术学习目标和标准,导致教师们更为偏向语文、数学等学术课程的学习。2007 年的一个研究检测了NCLB对中学课程和教学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全国有81%的中学增加了数学课程的学习时间,还有79%的中学增加了语文课程测试和学习技巧等方面的内容。[4]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学习之间的矛盾更为凸显。2012 年,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3~12 年级的公立学校教师中几乎一半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艺术教育和音乐的关注正变得越来越少(分别为51%和48%);有超过62%的中学教师声称,“由于学校对数学和语文的强调,排挤和侵占了对其他学科的关注和学习时间”,而72%的教师抱怨:“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学术标准,越来越多的时间被占用来撰写各种学术性的论文和报告。”[5]

与此相一致的现实是,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和选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学校能提供的艺术教育时间明显不足。来自派兹(Parsad,B)和史皮格曼(Spiegelman,M)的调查发现:在美国提供音乐教育的小学中,有7%的学校最多每星期只进行1次音乐相关方面的教育;而在提供视觉艺术教育的小学中,有15%的学校进行相关教育的时间少于每周1 次。此外,有超过47%的小学提供舞蹈教育的时间和42%的小学提供戏剧教育的时间少于每周1 次。[6]

(三)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无法在学校中获得同等的艺术教育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往往无法获得充分的学习机会。2012 年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低收入家庭孩子占学生总数不超过26%的中小学校中,92%的学校提供视觉艺术方面的教育,而在那些低收入家庭孩子占学生总数达75%以上的学校中,提供视觉艺术教育的只占80%,这12 个百分点的差距导致了全美超过835,000 名贫困家庭学生无法获得视觉艺术方面的教育。同样,低收入家庭孩子占学生总数比例最小的中小学校中,有96%提供音乐教育,而低收入家庭孩子占比最高的中小学校中,只有89%提供音乐教育,7 个百分点的差距就相差了400,000名学生。[7]

二、艺术教育与校外辅助项目的结合

随着美国校外辅助项目的发展以及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把艺术教育与校外辅助项目相结合,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来自“21 世纪社区学习中心”2000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其资助的全国468 个社区校外辅助项目中,有97 个对5 年级以下的学生提供艺术教育,118 个对6~8 年级的学生提供艺术教育,56 个对9~12 年级的学生提供艺术教育。[8]

艺术与校外辅助项目是“天然的伙伴关系”,[9]校外辅助项目中的艺术教育(after-school arts education)不是对学校艺术教育(in-school arts education)的简单重复,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定位。与学校艺术教育相比,它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改变,更强调学生的兴趣、更多的参与机会、学生的自我实现以及与成年人的合作等。这些显著的变化弥补了学生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不足,大大扩展了学生艺术发展的可能性,是学校艺术教育很好的补充和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参见下页表。[10]

艺术教育与校外辅助项目的完美融合,既体现了艺术的魅力,又凸显了校外辅助项目的独特性。对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实践的进一步研究,也验证了艺术教育与校外辅助项目的结合,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青年艺术发展计划”(Youth ARTS Development Project)组织2013 年对波特兰、圣安东尼奥、佐治亚三地校外青年艺术项目的调查发现,参与这些艺术教育项目的青年人在与同伴的有效交流、与他人更好地合作等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1]同样,菲斯克、爱德华·B等人(Fiske,Edward B. et al)对124 个青少年校外辅助项目进行了长达10 年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校外辅助项目,年轻人在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中获得了更多像成年人一样的思维和交谈的实践经验:他们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懂得控制自我,为实现团队的成功而努力;他们学会了与成年人及同伴共同工作,并能就工作的设计与理念、工作的流程、工作的未来计划与愿景等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12]

资料来源:KCAAEN.The Arts Beyond The School Day:Extending The Power[R].Kennedy Center Alliance for Arts Education Network,2000:14.

三、校外辅助项目促进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措施

美国的校外辅助项目为青少年的艺术需求提供了一种及时的支持和补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条额外的参与艺术活动的路径。

目前,遍布全美的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通过各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把艺术教育和活动带进了社区,走进了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并对他们的学校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校外辅助项目与学校和社区通力合作,确保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中。

校外辅助项目、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关系,共同保障了美国青少年的安全和健康发展。针对学校和社区在艺术教育开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许多校外辅助项目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活动,从而确保所有的孩子都获得对艺术的体验和理解。

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斯蒂芬迪凯特中学(Stephen Decatur Middle School)实施了一项“家庭动态信息服务中心”(The Family Dynamics Beacon Center)的校外辅助项目。它除了提供一般性的家庭作业辅导、娱乐活动等服务之外,为了给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艺术活动机会,还于2012 年先后开展了“艺术家驻留项目”(The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和“材料艺术项目”(Material for the Arts Program)。“艺术家驻留项目”招募纽约市的艺术家们,每天负责带领学生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并对其进行指导,从而保证了孩子们每天都能受到真正的艺术熏陶。“材料艺术项目”则是鼓励孩子们把生活中的许多废旧材料进行重新利用,并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既很好地利用了废旧材料,又丰富了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两个项目之间的完美结合,使该社区的孩子们获得了许多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对斯蒂芬迪凯特中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每一年“,家庭动态信息服务中心”项目的工作人员都会把斯蒂芬迪凯特中学的前厅变成艺术长廊,用来展示学生完成的极具天赋的艺术作品。[13]

2.校外辅助项目可以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良好补充,通过深入的专业辅导进一步磨练学生的艺术技巧。

许多校外辅助项目是在学校艺术教育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通过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水平的艺术发展。密尔沃基的“拉丁艺术弦乐”(Latino Arts Strings) 项目是一个高质量的、注重技巧训练的校外音乐辅助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那些准备进入顶级高中乐团的中学生提供专业的音乐培训。项目中超过90%的学生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拉丁裔青年人,他们中许多人过去根本没有机会受到严格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等方面的专业教育。参与项目的学生们被要求每天练习30~60 分钟,必须按时参加每次的彩排和表演,父母亲也必须每天在他们的实践日志上签字。“拉丁艺术弦乐”项目帮助学生们改善了表演技巧,为未来更高水平的音乐发展打下了基础。参与这个项目的许多学生登上了国家级的舞台或者在电视上进行表演,也有的出访欧洲演出,并出版了自己的唱片。[14]

3.校外辅助项目为孩子们提供了与专业艺术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与普通的学校艺术教育相比,校外艺术项目更具专业性,而且由于其灵活地招聘和用人方式,使得学生们具有了更多与专业艺术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美国圣安娜的“木地板”(The Wooden Floor)项目主要提供芭蕾舞和现代舞培训,学生中有96%为低收入家庭孩子,95%为拉丁裔孩子,而教师都是著名的艺术家。这个项目的独特性在于通过著名艺术家的亲自教学保证了高质量的舞蹈训练,使学生获得了与专业艺术家直接交流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孩子们收获了自尊、自信、自律和极大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合作学习,并给予了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快乐”。[15]专业教师的培养使得孩子们对艺术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较早地跨入了艺术的专业领域,对其未来的专业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校外辅助项目以艺术作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校外艺术项目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许多问题青少年,由于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学习不感兴趣,使得他们学习成绩低下,并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带坏,导致许多社会问题。校外艺术教育不仅规避了青少年校外时间的风险,而且通过有趣的方式重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查尔斯顿的“卡罗莱纳音乐工作室项目”(Carolina Studios Music Technology Program)是专门以8~19岁的城市问题青少年为对象的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这一项目提供音乐、媒体艺术、语言艺术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和技巧训练,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各种技术培训鼓励和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项目设置了许多嘻哈和说唱类型的音乐来吸引年轻人,让他们尝试亲自作词作曲,进行音乐创作,并组织公共的表演给他们展示自己天赋的机会。该项目的艺术教育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以及动手参与的能力,最终促进了这些问题学生学校学习的转变和进步。相关教师认为,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在校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表现,学生们展现出了对未来的积极态度。[16]

参考文献

[1]Arts Education Partnership and 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Champions of Change:The Impact of the Arts on Learning[EB/OL].Washington,D.C.Retrieved from http://artsedge.kennedy-center.org/champions/pdfs/ChampsR eport.pdf.1999-02-14.

[2][15][16]Afterschool Alliance.Afterschool in Action:Innovative Afterschool Programs Supporting Middle School Youth[R].Washington DC:Metlife Foundation&Afterschool Alliance.2013:9,12,13.

[3][7]Parsad,B.,and Spiegelman,M.Arts Education:In Public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1999~2000 and2009-2010[R].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2:56~62,103.

[4]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Choices,Changes,and Challenges: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the NCLB Era[EB/OL].Washington,D.C.Retrieved from http://www.cep-dc.org/.2007-03-02.

[5]The Farkas Duffett Research Group.Learning Less:Public School Teachers Describe a Narrowing Curriculum,Common Core[EB/OL].Washington,D.C.Retrieved from http://commoncore.org/_docs/cc-learning-less-mar12.pdf.2012-10-12.

[6]Parsad,B.and Spiegelman,M.A Snapshot of Arts Education in Public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2009~2010[R].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U.S.De partment of Education.2011:16.

[8][9][10]KCAAEN.The Arts Beyond The School Day:Extending The Power[R].Kennedy Center Alliance for Arts Education Network,2000:13,14,15.

[11]The Youth ARTS Development Project.Americans for the Arts[EB/OL].http://www.artsusa.org,1998-03-28.

[12]Fiske,Edward B.,ed.Champions of Change:The Impact of the Arts on Learning[R].The Arts Education Partnership,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2009:43.

[13]FDRG.Learning Less:PublicS chool Teach ers Describe a Narrowing Curriculum[R].The Farkas Duffett Research Group.2012:59-64.

在美国与儿子一起体验死亡教育 篇8

成成入学一周,我便接到了瑟琳娜的电话,说本周三下午有一堂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希望我能陪同。

瑟琳娜以美人鱼的童话故事切入,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老师,美人鱼最后化成泡泡,是不是就是死去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死呢?”“是!”成成也站起来,问道:“那我们的爸爸妈妈也会死吗?”“是!”儿子哭了起来,说:“我不想爸爸妈妈死掉!”同学见状,开始取笑成成,说他是个胆小鬼。

瑟琳娜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然后用童话的逻辑安慰成成:“童话故事里公主和王子虽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最后都会死去,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也一样会有生老病死。人的一生就像是在走一段路程,路走完了,生命也到了尽头。你的父母也会走完他们的路,但这并不可怕。父母死后,会升到天空做星星,当你想他们时,可以抬头仰望星空。那颗跟你眨眼睛的星星,就是你的父母。”

瑟琳娜是在美化至亲的死亡,以便让孩子能接受亲人死亡的恐惧与悲痛。成成擦干眼泪,拉着我的手问:“妈妈,你死后真的会变成星星在天上看着我吗?”我笑着点点头。

2011年6月的一天,儿子放学回来后,情绪很低落。原来是班上同学集体养的兔子“花生”死掉了,老师说要给它开个追悼会。第二天,教室里坐满了人,许多家长到场。瑟琳娜说,“花生”的离世,让很多同学都很悲痛,当然也有些同学表现得事不关己,这两种情绪其实都是不对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给“花生”做一本纪念册,大家可以把平时给“花生”拍的照片,“花生”的成长记录,或者想对“花生”说的话都收进这本纪念册里。

孩子们忙活了一阵子,纪念册总算是做好了。瑟琳娜翻看着纪念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花生’在生前得到了你们细心的照料,离开时它带着满足的笑容,你们给了‘花生’一段幸福美满的生命之旅。‘花生’生前给你们带来了欢乐,离开后你们应该感激并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

回家后,我问成成:“对于兔子的死,你是怎么想的?”成成回答:“刚开始的时候我很难过,但听老师说完后,感觉兔子离开是很正常的事,就像花儿最后都要枯萎一样,它会变成种子,明年再开放的!”看着儿子课后能平静地面对生死,我十分欣慰,不禁赞叹死亡教育课程的神奇。成成问:“妈妈,我可以养一只小白兔,也叫它‘花生’吗?”我欣慰地点点头。周末,我和成成来到小动物市场,买了一只和“花生”长得差不多的兔子。成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和“花生”讲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转眼到了2012年,成成升到三年级了。2012并不是世界末日,但却让人体验了一回生离死别。4月的一个周五,成成放学回家,让我周末和他去一趟殡仪馆。他解释说,这是死亡教育课程的安排,老师只说了集合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天一大早,我驱车带着儿子来到了位于郊区的一家殡仪馆。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眼前的场景仍然让我震颤:在殡仪馆的小广场上,阳光温柔地洒落,四周是鲜花绽放和青草葱郁,唯独广场正中,静默地躺着一口棺材——黑漆漆的颜色,连同它所覆盖住的阴影,与四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望而生畏。

这时,一位牧师走了过来,他是今天的死亡体验课老师。他微笑着问:“哪位家长愿意躺到棺材里面体验一下?”人群一阵骚动。我举手。牧师有些惊讶,毕竟我是位东方女性。

在悠扬而悲伤的音乐中,我缓缓躺进棺材,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就在牧师把棺盖合上的一刹那,成成突然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妈妈!妈妈!不!你不要进去!妈妈!你快出来!你不能丢下我!”听到儿子的呼唤,我的心也为之一沉,如果我真的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儿子该怎么办?父亲、老公该怎么办?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回想起母亲离世的场景,我更深刻地领悟,人活着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它真的太宝贵了。

估计静默了10分钟,牧师才打开棺材。我睁开眼睛,恍如隔世。成成径直扑向我,抽泣着。我抱紧他,安慰他:“我这不是好好的吗?”成成保证,以后会更爱我,会更加听话。我窃喜。

牧师让我在墓碑上写下墓志铭。我走上前,用笔写下了:“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地活,不留遗憾!”

经过死亡教育的洗礼,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今年毕业后,我打算回国发展。母亲离世时,我不在她身边。如今父亲和老公的父母已经年迈,我和老公决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陪在他们身边。在重新审视生死之后,我更加发现家人和亲情才是最需要珍惜的。

【本栏编辑:陈彤】

上一篇:酒店餐厅员工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蝉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