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产生

2024-05-2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产生(共7篇)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产生 篇1

摘要:素质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产生, 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 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离不开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英语教学中, 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全过程, 学知识, 学方法, 学得透彻, 学得灵活, 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全身心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以谈带思, 巧学, 拓练, 思, 学, 练中有极思, 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英语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促进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传授, 掌握向知识的运动与发展过渡, 不断培养高创新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转变,教育实践

转变教育观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教育观念转变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提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英语, 该如何从整体上改革教学, 如何在适应英语高考总复习的课堂教学中, 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解决“费时多, 收效低”的矛盾, 如何找出一条“缩短时间, 减轻负担, 提高质量”的捷径。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表现在: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和发展的过程。教者要让学生作为主体自由地参与教学中的各种活动,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 有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 教师只是组织这些复习活动, 并予以支持和认可, 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培养创造性的机会。

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 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 一些课堂索然无味、机械呆板、千篇一律, 无论是教师的教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缺乏创造性, 自然也品尝不到创造性教学带来的精神愉悦。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这种没有创造性的课堂生活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长此以往, 必然导致教师的厌教, 和学生的厌学, 课堂生活中采用的是“题海站”, 导致在课堂中普遍存在诸如做“小动作”“做鬼脸”“阴阳怪气”等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是素质教育的中心要点。其基本原则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真正的全体发展, 以大面积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出发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逐步深入地进行复习, 让学生合理地分配好复习时间, 使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从而实现了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体发展。

素质教育的整体性是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也就是以基础教育为目标, 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培养,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就其单一的英语教学来看, 英语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就是要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全面发展, 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 综合国力竞争, 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民族素质的竞争。竞争客观存在, 竞争的原则是优胜劣汰, 竞争不以这种形式存在就自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素质教育是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诞生的, 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公平竞争, 因此, 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培养竞争能力, 需要竞争的环境, 创设“自由、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 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 特别是教会他们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学生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所具备的素质,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 且效率最高。单向灌输和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扼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课堂教改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 以主体教育观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在自主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的同时, 获得全面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 把学会、学好、会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全过程, 学知识, 学方法, 学得透彻, 学得灵活, 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在英语学习训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能力, 交际能力, 让学生探索客观事物入手, 遵循英语学科的思维方法获得知识, 发展能力, 使学生学会语言表达, 比较辨析, 理解记忆, 总结归纳, 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全身心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以谈带思, 巧学, 拓练, 思, 学, 练中有极思, 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具有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好学之不如乐学之。让学生充分体会师生友谊之乐, 探索未知之乐, 学习成功之乐, 苦中有乐。乐中创思;乐中思创, 乐中乐创, 乐中取创, 把乐投入到自我探索过程, 自主地获取知识, 同时, 丰富了科学精神和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逐渐增多, 外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未来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种外语, 而且要熟悉两三种或者更多的外语。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有权利有义务对学生进行超前意识的教育。20世纪“学艺三年徒, 终生手艺饭”的平常事, 在21世纪将一去不复返。全民终身教育问题即将成为现实, 英语作为通用语言, 会成为世界交流的工具, 因此英语教学受到社会的关注, 涉及到科研, 生产, 政治, 经济, 国防等各个领域。英语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 应加大对英汉语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开拓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大胆进行创新和探索。改革课堂教学,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格局,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传授, 掌握向知识的运动与发展过渡, 不断培养高创新素质的人才。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产生 篇2

实践出真知。许多书籍在理论上都强调, 写好一则消息的导语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实际中, 面对新闻采访而获得的繁纷多姿的信息进行新闻报道, 并以简要生动的文句, 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最富有个性的特点的事实, 写出精彩的导语, 又是极其不容易的。

一、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导语产生不同形态的动力

导语, 作为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头如何写, 与其整体关系非常大, 探讨它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不难发现, 它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 为适应传播与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导语中先以凝练的文句把新闻的中心内容首先告诉受众, 这是消息写作实践中适应客观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特点。纵观新闻报道, 绝大多数情况下, 消息都有导语。消息体裁中, 在写作内容上一开头就出现导语是为受众提供了一大方便, 让读者一看便知消息中主要传递的是什么信息, 并吸引着读者获得消息。正因为如此, 在中外新闻史上, 消息写作中导语从无到有, 出现了新闻写作的不同形态。翻开导语的发展史, 导语写作从产生到现在, 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考证, 消息写作中有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 最先出现于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当时面对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 (1861) , 世界各地许多报社争相派遣记者, 去战地采访。.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到新闻, 争取受众, 各种报纸都用电报发稿, 由于当时的信息技术不够过关而出现中断情况, 迫使各报社面对现实, 采取措施, 想出急救办法, 要求前线的占地记者在写消息时, 现将报道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和原因等读者最关心的要素写在开头的第一段, 其过程和细节写在文稿的各段补充叙述, 如此稿件的内容不仅不受信息不畅而中断, 而且第一段的各重要要素齐全, 使读者一看便知情况, 并且也能成为一则消息, 西方新闻界人士称消息第一段为第一代导语。第一代导语有其自己的特点, 它具备了新闻报道的各个基本要求, 受到读者的欢迎。后经美联社记者与编辑的梳理归纳和总结, 确定了导语的形成与定型, 并逐渐得到各国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的认可, 成为新闻写作的“金科玉律”。20世纪初, 我国新闻界理论的奠基者和开拓人徐宝璜、戈公振、邵飘萍、任白涛等人从欧美把第一代导语引进来, 联系实际中的新闻采访与报道, 于是, 我国的报纸上的消息开始出现了消息中的导语。但是, 凡事都是两面性, 第一代导语虽然有具体完整的长处, 且这种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的消息导语, 甚至有的人认为它是“晒衣服”式的导语, 如同一根绳子挂着一件件衣服一样, 给受众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然而, 不管怎样, 第一代导语的出现, 不仅提高了新闻作品的实效性, 而且也提高了可读性, 在当时的情况下, 它是新闻写作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第一代导语在经历了被称之为“新闻写作定法”的黄金时代后, 随着广播、电视的崛起, 信息传播技术日臻完善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 使人们的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受众要求能在时间短、速度快的范围内获得新闻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 先期的导语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形势, 于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 新闻界消息写作上出现了第二代导语。第二代导语在新闻报道中, 能把最重要和最新鲜的新闻信息突出地写在导语中, 其特点是重点突出, 简明扼要。第二代导语只侧重写出部分新闻要素, 它在客观上打破了第一代导语在写作时要求具备新闻5要素或者6要素。第二代导语写作一般是“开门见山”, 以争取以最少的新闻要素简明扼要地报道出新闻事实和新闻信息。因为第二代导语的简练新颖、多姿多彩,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 它受到受众的广泛欢迎。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导语也是一样, 由于新闻界的竞争加剧, 新闻工作者不满足于第二代导语的模式, 注重导语境界的开展, 力求把导语写得丰富多彩, 精美与完善, 从而提高消息的质量和办报的品位, 增强竞争力, 同时, 现代社会的信息渠道的通畅, 高科技的通讯设备使新闻记者如鱼得水, 在这种背景下, 消息的导语在写作上出现第三代, 即第三代导语。第三代导语是在继承第一代导语和第二代导语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它有变异, 其本质和特点是:一是讲究“精”。它要求用最精美的语言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给受众;二是强调“注”。它要求记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报道消息和传递信息。正因为如此, 实际中, 为了写出与众不同而别具一格的导语, 记者在写作时, 施展全身的解数, 在表现手法和选择角度等方面大做文章。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就是在同一件事的报道中, 不仅写出导语各有特色, 而且写出的导语精彩纷呈。

二、现代新闻报道中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中新闻体裁消息的写作, 强调写好导语。但是并非条条消息都有导语, 实际情况表明, 设不设导语, 应根据新闻信息内容的容量大小, 篇幅的长短而定。容量大, 篇幅长的消息需要设导语, 反之, 就不需要写上导语, 如快讯、简讯等一般都没有导语, 一句话新闻以及自由式结构的新闻业不设导语。唯有新闻报道时, 消息开头需要用简要的文句表达新闻的要旨, 新闻事件的轮廓或最主要之点, 置于醒目、显要的“开端处”, 以吸引人们的兴趣与关注, 从而吸引人不得不继续看下去之时, 消息的开头才写导语。

(一)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导语在写法上虽然变化很大, 各不相同, 但是也有其基本要求和规范。

1. 要一语定意, 引人入胜

导语要善于和巧于开篇。导语在写作时要有实质性内容, 不能空洞无物, 要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新闻事实中的要点, 或新闻当事人讲话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部分等, 否则, 受众从导语中一无所获, 并且对整篇内容感到毫无兴趣。因此, 有经验的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注重发掘最新的新闻信息, 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刻意求新, 力求“写得和别人不同”。

2. 要抓住核心, 突出个性

导语写作要注重抓住事件的核心与精华, 突出新闻本身具有的特点。只有抓住了事件特点, 才能使导语具有突出的个性, 并且能够脱离公式化, 一般化。

3. 要言出有据, 清晰交代

导语要简要地交代新闻的来源和根据。许多卓有成绩的新闻界老前辈都强调, 新闻报道中每讲一件事, 每作一个信息的传递, 都必须言出有据, 绝不能有丝毫的虚构和夸张;写好导语的前提必须确切、具体、清晰地交代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 否则就是“缺乏新闻根据”或“新闻根据不足”。

在新闻的实际报道中, 有些内容是记者亲眼看到的是, 有些是听别人介绍的, 点明新闻来源, 不仅使读者可以据此判别这条新闻的权威型, 而且也可以判断出这条新闻的真实可靠程度。

(二) 导语的表现形式及设计

综观新闻报道, 虽然导语的写作上千姿百态, 变化多端, 但是仔细研究, 就基本表现形式而言, 按时间的远近分类, 只有两种基本类型, 直接性导语和间接性导语。

1. 导语的表现形式

(1) 直接性导语

直接性导语就是开门见山, 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的特色, 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有的把直接性导语称为倒金字塔式, 按构成新闻事实的要素的多少, 直接性导语有分为单一要素导语, 多要素导语, 以及归纳式导语。直接性导语适宜于时效性强的事件性新闻, 它是最常用的导语形式。直接性导语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等。

(2) 间接性导语 (或称延缓性导语)

间接性导语也叫延缓性导语, 有的把延缓性导语称为金字塔式导语, 它是相对于直接导语的一种常用的导语形式, 即导语中曲径通幽, 引人入胜, 能够间接地体现新闻主题, 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 这种导语写法迂回、生动, 有创见, 而且受众读后给人以舒展, 轻松和缓之感。每当新闻中含有生动形象的情节、细节或新颖有趣的内容时, 间接性导语的运用是唯一选择。间接式导语又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2. 导语的设计

(1) 设计程序

导语的设计有其科学性和规范性, 设计的程序大体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按导语写作的要素, 从记者的自我问答开始;二是设计出导语集中进行相互比较, 选择出最佳导语;三是对初选的导语进行斟酌, 反复推敲和修改, 最后确定满意为准。

(2) 导语的设计技巧

导语在设计时, 要根据主题、内容, 突出重点、特点、新意, 受众关注点, 以及变化, 即抽象变为具体, 静态变为动态, 做到简要、通俗。

三、新闻报道中的导语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中消息类题材在导语的写法上变化多端, 有无一成不变的格式。但是, 由于消息报道的题材、立意、角度和表达手法不尽相同, 所以导语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 叙述式导语

用叙述式的方法, 把新闻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叙述式导语朴实、具体, 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手法, 按照构成一个完整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分为两种:

一是多元素导语, 即导语里包括两个以上的新闻要素。

二是单元素导语。导语中只表达一个新闻要素, 依报道的内容而定, 此要素是消息中最新鲜最有价值的核心事实。在实际写作中按新闻要素分: (1) 何人导语; (2) 何时导语; (3) 何地导语; (4) 何事导语; (5) 何故导语。

(二) 描述式导语

对消息里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点的描述, 以酿成气氛, 引人入胜。在采用描写型导语时要把握好明确描写的目的, 要简洁而传神, 并且尽量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分修饰。

(三) 提问式导语

先把问题鲜地、尖锐地提出来, 再用事实作简要的回答, 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兴趣和思考。这实际上是设问修辞手法在议论性或叙述型导语中的运用。这种运用在具体写作时要把握好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导语的开头部分便明确地提出问题并进行回答, 以揭示新闻主旨;一种是先在导语提出问题, 后面主体部分作答。例如:

(四) 结论式导语

在叙述事实时, 对事实发表评论, 把事情的结论先告诉读者。通过结论, 充分揭示新闻事实的意义和目的。结论式导语在实际中表达的观点鲜明突出, 它能帮助受众抓住问题的要害。结论式导语在写作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先写作结论在叙述;二是在进行叙述以后再作出结论。

(五) 引语式导语

引用文件、公报或新闻人物的谈话, 准确而鲜明地点出主题, 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引语式导语相当于西方的延缓性导语, 在实际中有时引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涉及到典故、成语、俗语、谚语、寓言, 甚至故事神话等。但是, 无论引用哪种事物, 都要紧扣主题, 要引用得当、贴切、自然。

一篇消息, 首先要认真写好导语, 才能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价值与作用。因此, 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总结自己的新闻写作经验时, 深有感触地说, 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最高, 要写得有魅力, 令读者看了, 非往下读完全篇不可, 导语要写得概括、简练, 令编辑作标题时, 除了照抄, 不能增删一字。新闻消息报道导语的写作, 最易体现一个记者的写作功底, 也是最能发挥记者才能的地方, 即使是老记者, 每次写消息, 他也要苦心经营、搜索枯肠, 把导语写好。写好导语, 新闻也就写好了一半。这就从根本上对消息的写作上, 强调导语的重要性而作的简明论述与定位。

摘要: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大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新闻报道消息中的导语是新闻的精华和核心, 起着“一语定意”的作用, 它是读者渴望获得各类信息的“新闻眼”。正确认识导语写作在中外新闻史上的产生与发展, 及其要求与表现形式, 并在实践中掌握导语的内容与形式、本质与规律, 做到与时俱进, 是新闻报道工作者写好消息导语的内涵所在。

关键词:新闻导语,产生发展,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黎信, 曹文秀.西方新闻作品选读[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4.

[2]常秀英.消息写作教程[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3]陈作平.新闻报道思路[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4]程天敏.新闻写作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5]孙静帷.初为记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6]白庆祥.当代新闻写作[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7]蔡明泽.新闻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廖永亮.消息写作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9]陈华.关于本报讯消息写作ABC[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4.

[10]薛国林.当代新闻写作[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1]何纯.试论新闻的教育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 (4) .

走出多媒体在教学中产生的误区 篇3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注意交互性, 避免由“人灌”变为“机灌”

整个课堂教学形成了由教师操作、计算机演示、学生“洗耳恭听”的新的“填鸭式”模式。由过去的“人灌”模式变为现在的“机灌”模式, 这样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这样多媒体的优越性根本毫无体现。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 可采用模块化思想, 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 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 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 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同时, 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 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 提高自由度。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做出正确的响应, 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二、媒体运用必须合理, 找准媒体与教材的作用点

媒体使用不再于多而在于精, 当用则用, 不当用则不用, 可用可不用则不用。使用多媒体教学还需要多考虑在什么条件下使用, 如何使用, 这个知识点是不是适合用多媒体来展示。从教学内容上看, 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都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也就谈不上比传统教学的新与优。因此, 不能离开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来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不能只追求形式, 而忽略学习的对象和主体。因此,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前要认真钻研教材, 找准媒体与教材的最佳作用点, 进行有的放矢,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质量和内容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目前有些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 把屏幕当作电子黑板;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得不到体现。还有的课件将要讲的多个问题用一个版面显示出来, 例如在学习公式时, 无论繁简, 都是用一个版面将整个推导过程、公式结果全部显示出来然后再逐个讲解。这种课件, 极大的削弱了讲解的效果。

三、使用多媒体技术, 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 都离不开教师。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 教师表情以及身体、语言的提示, 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授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 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而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靠多媒体技术, 不仅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难以捉摸, 而且不利于运用教师的体态语言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调控, 难以引导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教书育人的目标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吃透教材, 抓住重点和难点, 了解学生整体水平及特点。多媒体技术在化抽象为形象, 提高教学内容可接受程度的同时, 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的不足,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受到抑制。因此,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我们要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产生 篇4

关键词:涡流效应,涡电流发热,励磁系统

1 涡流效应的定义及应用

涡流效应的定义为:闭合铁芯 (或一大块导体) 处于交变磁场中, 交变的磁通量使得闭合的铁芯 (或一大块导体) 中产生感应电流, 形成涡电流。

假如铁芯 (或导体) 是纯铁 (纯金属) 的, 则由于电阻很小, 产生的涡电流很大, 电流的热效应可以使得铁 (或金属) 的温度达到很高, 甚至达到铁 (或金属) 达到熔点, 使得金属熔化。

在日常生活中, 电磁炉采用了磁场感应涡流加热的原理, 它利用交变电通过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当磁场内的磁感应线传到铁质锅的底部时, 即会产生无数强大的小涡流, 使得锅本身自行迅速发热, 然后加热中的食物。

2 励磁系统中容易产生涡电流的位置

发电机励磁系统, 其主要作用是为发电机提供励磁电流, 在屏柜中布置大量的母线, 其中, 在交流母线周围, 如果有形成闭环的金属框架 (金属结构) , 在金属框架 (金属结构) 上就很容易产生涡电流。

3 涡电流发热造成的危害

一般来说, 在励磁屏柜内, 金属框架上多数用于固定元器件, 其中有很多元件的材料不具有耐高温特性, 如果遇到高温, 容易缩短元件的寿命或者造成元件损坏, 进而引起整个的设备出现故障, 甚至火灾等极端恶劣情况。

现举例说明涡电流造成金属框架发热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某600MW电厂, 励磁系统采用静止励磁方式, 额定励磁电流为4128A, 换算成交流侧电流约为3705A。在例行检修时, 发现在交流进线柜中, 部分固定在金属框架上的线槽发生烧损情况, 部分CT的二次接线发生外部绝缘层烧损, 发黑的情况,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看出, 胶带发生脱落, 框架上有二次线由于发热表面熔化留下的痕迹。从图2中看出, 行线槽由于受热, 已经发生变形, 里面导线外表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如果现场没有按期检修, 或者机组在运行过程中CT二次线由于导线熔断, 造成CT二次侧造成开路, 那么引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

经过现场勘测, 发现该柜中发热的横梁穿过A相和B相之间, 同金属框架的横梁在交流母排周围形成了一个闭环回路, 当电流通过交流母排时, 在形成闭合回路的金属横梁上产生了涡电流, 金属横梁由于涡电流产生了热量, 随着大电流持续的时间长, 热量不断增加, 使得固定在金属横梁上的导线及行线槽受热损坏, 因此可以判定, 涡流效应为此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

4 对于“涡流效应的”解决办法

对于交流母排产生涡电流的处理, 首先, 应该避免在交流三相之间有金属横梁穿过, 使得该横梁同其他金属横梁形成闭合回路, 从而由于电磁感应而在金属横梁内形成涡电流。其次, 如果由于结构设计原因, 无法避免在交流相间穿过横梁, 则应该将容易形成回路的结构部分进行处理, 将其中的材料换成导磁性能不强的材料, 例如不锈钢, 使得闭合的导电回路中断, 这样就不会形成涡电流回路。上面出现问题的设备, 处理方案就是将发热的金属材料横梁部分换成不锈钢材质的横梁, 更换完毕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金属横梁发热情况不再出现, 该问题得已解决。

结语

随着发电机组容量日益增加, 涡电流产生的影响在设备运行中越来越明显, 在系统设计中应格外注意此类影响, 避免由于涡流效应在设备上产生涡电流, 以至于造成不可预计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产生 篇5

1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

变频器是这样的一种装置: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将工频电源变换为另一频率的电能控制, 一般可分为交———直———交变频器, 交———交变频器。变频器的电路一般由整流、中间直流环节、逆变和控制4个部分组成。

2 变频器的干扰来源以及传播途径

事实上, 电磁干扰俗称电磁骚扰, 是由于外部噪音以及无线信号在接收的时候所产生的电磁干扰, 它会通过电路传导并以电场的形式传播出去。变频器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谐波干扰, 同时也会产生大量耦合性的噪声, 因此, 它对于整个运行系统来说是一个严重的电磁干扰源。

变频器产生的电磁干扰主要通过电磁辐射、传导、感应耦合三种方式进行传播。

电磁辐射:当变频器不是工作在一个封闭的金属壳内的时候, 它就会通过空间把电磁波向外辐射, 这样就会造成对接入同一系统的其他电子和电气社会产生谐波干扰, 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 同时有可能造成二次辐射, 反过来干扰变频器的自身工作。

传导:有变频器产生的干扰既可以通过与其相连接的导线往外部发射, 又可以通过接地回路耦合等方式引入到其他电路。

3 常见的干扰

1) 会对同一电源设备产生干扰。

变频器产生的干扰会通过阻抗耦合等方式传入到其他电路, 从而造成对同一电源设备的影响。

2) 产生的无线电干扰波。

目前, 由于大部分的变频器都是采用PW M控制方法, 变频器输出信号含有高次谐波, 通过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产生无线电干扰波。这些干扰波有的通过电线传导, 有些辐射至空中的电磁波和电场直接辐射。而辐射场中的金属物体还可能形成二次辐射。同样, 变频器外部的辐射也会干扰变频器的正常工作。

3) 产生的噪声干扰。

由于变频器的频率和转子所固有频率产生了共振, 这就造成了转子固有频率附近噪声变大。因此, 利用变频器对电动机进行调速控制时, 电动机绕组和铁芯由于谐波的成分而产生噪声。

4) 产生的振动干扰。

类似于噪音干扰, 由于变频器在对电动机进行调速控制, 也会造成电动机的振动, 如果发生共振, 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5) 产生的接地干扰。

主要指的是信号接地以及机体接地, 某变频器在安装时设置了两个接地点, 变频器工作一直不稳定, 后经分析可能是不合理的接地诱发了意想不到的干扰。采取了如下措施:在速度给定的控制电缆取一点接地, 接地线不作为信号的通路使用。电缆的接地在变频器侧进行, 使用专门设立的接地端子, 取掉与其它接地端子的共用, 并减少了接地端子引接点的电阻, 故障排除。

4 减少干扰的对策

1) 对干扰进行隔离。

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 把电路上的干扰源和容易受干扰的部件隔离开来, 使他们避免发生上述的各种干扰, 从而达到防干扰的目的。其中, 比较常用的方式就是使用隔离变压器, 通过隔离编译器来应对来自于电源的传导干扰, 同时, 电源隔离变压器也可应用噪声隔离变压器。另外, 尽量减少控制系统与变频器之间多余的连线, 以避免发生传导干扰。除了控制变频器与系统之间必须的控制线外, 其它如控制电源等应分开。

2) 对干扰源进行屏蔽。

对干扰源进行屏蔽这是目前来说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 使用全封闭的金属外壳把变频器的外壳进行封闭包装, 这样可以避免其电磁干扰外泄。为使屏蔽有效, 屏蔽罩必须可靠接地。必要时, 可在此类仪表的电源进线端加装上述的电感式磁环滤波器。

3) 使用电抗器。

由于变频器在对其他器件产生干扰的同时, 还消耗了大量的无线功率, 这就造成了线路上的功率因数大大下降, 因为可以在输入电路内串入电抗器, 尽量减少线路功率的下降, 这是抑制较低谐波电流的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4) 进行合理的布线。

对于通过感应方式传播产生的干扰, 我们可以采用合理布线来进行降低干扰, 具体参考如下:

a.设备上的信号线以及电源线应该尽量的远离变频器的输入和输出线;

b.尽量避免其他设备相关线条与变频器输入输出线的平行。

5) 其他的一些措施。

变频器柜内不宜安置其它操作性开关电器, 以免开关噪声入侵变频器, 造成误动作;随着变频器使用范围的扩大, 在安装、调试、运行当中, 因接地不正确或接地不良而带来的干扰问题时有发生。

接地往往是减少噪声以及防止干扰经常采用的手段, 正确的接地既可以使系统有效地抑制外来干扰, 又能降低设备本身对外界的干扰, 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内部噪声的耦合, 从而防止外部干扰的入侵, 提高系统的稳定运行。

5 结语

总之, 随着变频器在企业应用的日益广泛, 各种干扰问题也变的日益突出, 我们只有深入的对其进行研究, 采取相应的措施, 规避干扰带来的问题和潜在的危害, 才能保证生产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玉.变频器的发展和应用[J].露天采矿技术, 2009.

[2]张六一变频器使用过程的干扰源和抗干扰措施[J].冶金丛刊, 2007.

[3]张燕宾著.变频器调速应用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产生 篇6

小说《王子与贫儿》 (以下简称《王》) 的童话叙事模式、巧妙的对比手法和幽默讽刺的语言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而其中的对比手法运用尤其激发了众多学者的浓厚兴趣。作品以两个对比色彩鲜明人物为题旨“标示”, 暗示了小说中将包含穷人和富人的两种迥异生活方式的描述以及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张丽, 2005) 。开篇伊始, 小说就描绘了两个小主人公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的不同身世背景和生活境遇。他们俩在同一天出生, 王子一出生举国欢庆, 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贫儿的出生只是给家人徒增烦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的是, 作者在小说中安排这两个小主人公在某一天相遇了, 使两人的对比描写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可以想象, 他们由于社会阶级悬殊, 毫无共同语言, 彼此不能理解, 于是两个人决定交换身份, 开始冒险生活, 在"新"生活中, 两人处处碰壁, 深有感悟, 作品在其间也充分运用了对比 (廖海君, 2011) 。另一处对比便是亨利八世的血腥统治与汤姆和爱德华施行的仁政, 在亨利八世在位时, 人民往往会因为很小的过错而被判处绞刑, 而汤姆和爱德华爱护人民, 珍视他们的生命。迈尔斯的宽容善良和其第休的阴险恶毒也构成了对比, 休斯欺骗众人, 强娶伊迪丝, 霸占家产, 罪大恶极, 但迈尔斯却原谅了他, 免除了休的绞刑。约翰坎第和汤姆的母亲也构成了对比, 前者心肠恶毒, 时时毒打汤姆, 后者则是位仁慈的母亲, 愿意用生命来保护孩子 (冯彤, 2012) 。

由此可见, 《王》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它对表达小说主题、推进故事情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 不可忽略的是, 作品中的对比手法对于小说叙事的趣味性和故事展开的幽默效果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着重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手法和其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之间的关联。幽默思维所用的对比常表现为不对称的形势, 或叫倾斜的对比。不对称产生不和谐, 不和谐便是笑料的来源 (杨学良, 2002) 。这类幽默讽刺在本书中, 表达了马克·吐温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思考, 也引发了读者心灵的共鸣。

二、语言的对比

首先是通过借助不同语体, 来制造幽默。譬如使用一本正经的语言来讲一些低俗琐碎的事情。书中爱德华反复声明自己是王子, 但是在亨利看来, 爱德华只是个犯了病的可怜孩子, 但是为了好好照顾爱德华, 亨利一直依照宫廷礼节, 表面上顺从。比如“亨利把买好的童装和皮鞋抱在怀里, 高兴地回到寓所, 走进房间, 跑到床边问道:‘陛下, 您还没有睡醒吗?’” (马克·吐温, 1998.以下关于该小说的引文都出自此译本, 不再另注) 。亨利面对犯病的孩子, 使用“陛下”、“您”这类的尊称, 询问是否睡醒这种琐事, 这两种语体的对比, 容易让人不自觉地莞尔一笑。

其次是将人物的间接引语和作者的话交替使用, 造成两种语言手段的对比, 来唤起幽默。亨利和爱德华相互告知彼此经历之后, 亨利毕恭毕敬地请求爱德华允许他坐在陛下面前, 爱德华立刻答应了他的请求, 还封他为爵士。而此时“亨利赶紧坐到椅子上, 心里笑道:这下可太好了, 不但以后不用罚站了, 而且这位童话故事中的国王还封我为爵士呢。当然,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在国王面前荣获赐座的, 在英国他是第一个, 此次封爵的事, 也是真事, 并非儿戏。”国王面前的礼节, 在亨利看来成了“罚站”, 而爱德华对他实行的封爵仪式, 在他心里也是孩童的游戏。另一方面, 作者的插话中又写道“荣获赐座”、“此次封爵的事, 也是真事”。亨利的心中所想与作者的话便形成鲜明的对比, 幽默效应显而易见。

最后是一类天真的老实人形象。这类形象常见于西方的幽默讽刺文学, 他们按照自己既定的思维逻辑行事, 而他们的思维逻辑常常与正常人大相径庭, 以此来制造笑料。在汤姆担任国王期间, 鞭童汉弗利哭哭啼啼地前来求见, “‘陛下, 因为鞭童就是我的职业, 我就靠鞭童这份薪俸来维持生活的。假如, 陛下不再读书, 不再受老师管教的话, 那么我就会失业了。……敬请陛下恕罪, 发发慈悲, 答应臣下的请求, 还希望陛下继续读书, 我好仍然忠于我的职务。……我今天来, 是因为法文老师没有鞭打我, 我想是因为陛下停止读书的缘故, 所以我才前来请愿的。’”居然有鞭童这种职业?!想必这是读者看到这里心中一定十分惊讶, 紧接着阅读后文, 幽默之风扑面而来。王子没有好好读书, 鞭童就替王子受罚, 当王子成为国王不去学习了, 鞭童还来请愿希望继续受罚, 以保存工作奉养家庭。在我们看来, 鞭童这种替人挨打的职业十分荒唐, 然而汉弗利还巴望着这份工作不放, 请愿继续这份工作。书中人物和读者对于同一事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造成了突出的幽默效果。

三、人物的对比

首先, 人物对比引发的幽默意境, 通常在于人物自身的不协调和矛盾性, 譬如人物的言行、表里、目的和效果等等的不一致。亨利和爱德华赶往伦敦时, 爱德华嘱咐亨利保管好他写给哈弗特公爵的信, “这时爱德华问道:‘……不要丢掉了。等到了王宫之后, 你就亲自把它交给哈弗特公爵吧!我想这么办, 是最合适的。’‘知道了, 我一定这样办。’亨利嘴上虽然答应着, 可是心里却想, 他的精神病又犯了。”亨利嘴上应允, 心里不以为然, 既典型的比的表里不一的人物对比。

其次, 人物对比不仅限于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的对比, 还有不同人物的性格对比。幽默讽刺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一对相互映衬的人物性格。雨果教唆爱德华行骗, 雨果假装自己得病, 一位好心的农夫跑来帮忙, “‘是, 是的, 老爷, 你这样善良, 谢谢您……不过, 老爷爬起来以后, 我反而更痛苦, 您就让我这样躺着吧, 没关系, 在旁边的弟弟会照顾我的, 等一会儿就会好的……老爷, 您瞧, 我们的命运实在太坏了, 除了害这种讨厌的病以外, 又没有钱来买东西吃。请您可怜可怜我们兄弟俩, 赐给我们一点钱吧。’农夫就从衣袋里掏出钱来, 放进雨果的怀中, 又对爱德华说:‘喂, 小家伙, 我帮你把你哥哥抬到那边的屋檐下去, 让他稍微睡一会儿, 或许会好些。”爱德华被他这么一说, 答道:‘我跟他不是兄弟。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他这种怪样子!’‘什么!你说什么?你们不是兄弟俩吗?’雨果急忙用可怜的声调掩饰道:‘老爷, 请您听我说, 这孩子原本就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家伙。他不愿意照顾我, 所以不愿意承认我这个做哥哥的。’‘喂, 小混蛋, 你为什么这么没良心呢?怎么说出这样薄情的话呢?他不是你的哥哥, 那么, 是你的什么人呢?’‘他不是我的什么人, 他是一个要饭的, 又是一个贼。他骗了你的钱, 还要把你的钱包儿偷走呢!’‘哇!我的钱包不见了。’”雨果在这里花言巧语, 偷盗农夫的钱包;爱德华却直言不讳雨果的耍诈行为, 揭露真相。两人完全不同的性格, 通过对比, 更加饱满鲜明。爱德华劝告农夫用棍棒去揍雨果, 雨果一听立刻跳起来飞奔逃窜, 实在令人捧腹大笑。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对比手法和幽默语言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历史中一直熠熠生辉。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对比产生幽默的几种类型在本书中都有体现。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在身份交换之后, 处于自己全然陌生的环境, 遇见了许多出人意料的事情, 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笑料。我们也可以得知借助对比手法, 夸大其中的不协调性, 是制造幽默的重要因素。这有助于我们今后解剖分析其他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在《王子与贫儿》中纯熟地运用对比手法, 不仅彰显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 批判讽刺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 而且启发无数后人的创作灵感和众多人士的研究分析。马克·吐温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 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幽默语言之中蕴涵深刻的哲理思想, 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同时, 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摘要:《王子与贫儿》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虽然以十六世纪的英国为背景, 却影射了十九世纪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作者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对比手法, 构造了跌宕起伏的情节, 刻画了性格迥异的人物, 衍生出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 并由此阐发出深刻的主题思想。本文针对《王子与贫儿》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产生的幽默效果进行分析, 试图为该作品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王子与贫儿,对比手法,幽默

参考文献

[1]张丽.浅析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的结构艺术[J].时代文学 (双月版) , 2005, (04) :46-47

[2]廖海君.浅析《王子与贫儿》原著中的对比艺术[J].安徽文学, 2011, (08) :125

[3]冯彤.浅析《王子与贫儿》[J].青年文学, 2012, (15) :36

[4]杨学良.幽默技巧种种[J].语文天地, 2002, (04) :39-40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产生 篇7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发展较快, 1987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为184.5亿块标准砖, 到1997年增长到1849.88亿块标准砖, 增长了10倍, 新型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总量中的比例由4.58%上升到25.2%。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 主要包括砖、块、板, 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汽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 其采用水泥砂浆为主要原料, 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将之融合于一体, 体现材料与技术的多重优势。它具有保温性能强、强度高、耐久性好、抗震性强等优点, 是适应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关于“节能、环保”总体目标的优质墙体材料。

2 裂缝类型综述

墙体裂缝从外观上可分为表面和基体裂缝, 从形成机理上可分为温度裂缝、干缩裂缝、沉降裂缝。

(1) 表面裂缝, 是指装饰面出现的裂缝, 装饰面可以是粉饰面、抹灰面, 也可以是贴面。

(2) 基体裂缝, 是指结构体的裂缝, 也就是砌块出现裂缝。通常, 砌块裂缝都通过表面裂缝反映出来。

(3) 温度裂缝, 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它既可以是表面裂缝, 也可以是基体裂缝。

(4) 干缩裂缝, 由于砌块材料含水量减少而收缩引起的裂缝。

(5) 沉降裂缝, 砌块砌筑后在砂浆硬化过程中, 砌块下沉而出现的裂缝。

3 裂缝原因

经调查发现形成裂缝的因素有很多, 但主要为以下四种:温度裂缝、干缩裂缝或温度与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设计构造造成的裂缝、施工质量造成的裂缝。下面对这四种成因的裂缝进行分析。

3.1 温度裂缝

由于日照及昼夜温差、室内外温差、季节温差所产生的温度变化, 当温度应力大于砌体与砂浆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时, 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如框架梁下沿砌块顶部的水平裂缝, 门窗洞边的角裂缝等。

3.2 干缩裂缝

对于加汽混凝土砌块,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 材料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 一般干缩率为0.3 mm/m~0.45mm/m。由于干缩率比粘土砖大, 这种裂缝是墙体裂缝中最常见的, 如墙体的垂直裂缝、阶梯形裂缝、窗台边斜裂缝、框架柱与填充墙之间的裂缝等。

3.3 设计构造造成的裂缝

因设计者对新型墙体材料的性能和相应的施工要求、规范不熟悉, 缺乏经验, 容易造成设计上的疏忽, 没有采取针对性的设防措施。如对加汽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 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 采用合适的砌筑砂浆和相应的构造措施, 仍沿用砌筑粘土砖时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

3.4 施工质量造成的裂缝

由于施工单位以往一直以砌筑粘土砖墙为主, 没有掌握新型砌块的施工方法, 又缺少培训和实践, 施工方法、工具、砂浆等都沿用粘土砖的一贯做法。对新型砖砌块日砌筑高度、湿度控制缺乏经验, 加上施工过程中水平灰缝、竖向灰缝不饱满, 减弱了墙体的抗拉、抗剪能力, 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都会导致墙体出现裂缝。下面是一些常见问题:

(1) 在材料采购上, 由于施工现场缺乏检测手段, 许多厂家生产紧张时, 砌块往往提前出厂, 由于混凝土砌块在养护期内收缩量较大, 是造成墙体砌筑后干缩变形裂缝的直接原因。

(2) 砌块上墙时含水量过大或雨期施工淋湿砌块, 造成砌筑完成后失水, 加大收缩量。

(3) 砂浆的配合比没有根据砌体的特点采用相应的砌体砂浆。

(4) 砌块排列不合理, 未按规定接槎砌筑或通缝;水平、竖缝厚薄不均且砂浆不饱满, 特别是垂直灰缝。砌体高度越高, 砂浆饱满度越低, 墙体越容易因垂直灰缝不饱满而开裂。

(5) 砌块与粘土砖或其它墙体材料混砌, 或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砌块混砌时, 其线性膨胀系数不同, 引起墙体温度应力不一致而开裂。

(6) 砌筑过程中, 由于砌块生产没有配套的辅砌块, 在门边、墙边和洞口边等处随意砌凿砌块, 砌块缺棱掉角或随意砍凿会影响砌体强度, 并形成裂缝。

(7) 砌体与砼柱之间没有加拉接钢筋或拉接不牢固;离梁底300 mm高时, 砌体间隔时间不够和顶砌不密实。

4 防止墙体裂缝的质量控制措施

4.1 防止基体裂缝的措施

(1) 在材料质量上进行控制把关是预防干缩裂缝的关键。

材料采购前先审查生产厂家的产品标准、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及产品是否通过权威质量技术部门的许可认定等。砌筑时,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累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龄期不得少于28 d, 蒸压加汽混凝土砌块的龄期不应少于15 d。蒸压加汽混凝土砌块砌筑砂浆的密度不应大于1 800 kg/m3, 分层度不应大于20 mm, 粘结强度 (剪切) 不应小于0.2 MPa, 收缩率不应大于0.11%。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筑砂浆的密度不应小于1 800 kg/m3, 分层度不应大于25 mm。

(2) 加强设计构造是防止温度、干缩裂缝的重点。

应根据《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块工程技术规程》、《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块构造》及有关规范的要求, 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及各种材料的特性, 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外墙设通长窗时, 窗下应设钢筋混凝土压顶, 压顶下应设置抗裂柱, 间距不大于3 m, 抗裂柱内配不小于4ϕ12纵筋及ϕ6@200箍筋;压顶和抗裂柱纵筋搭接、锚固长度不小于500 mm。拉结筋设置应符合抗震要求。

当墙长大于5 m时, 在墙体中部加设通高构造柱, 每隔500 mm高设2ϕ66拉筋;墙高大于4 m时, 在半高处设通长圈梁。易受潮的情况下, 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设计, 提高抗裂能力。门窗洞口宽度大于1 m时, 两侧及过梁应考虑用混凝土整体浇筑, 并设拉结构造以提高抗振动、冲击能力。当建筑物长度超过规范设缝要求时, 设计及施工部门应制订专门的抗裂措施。实践证明, 预防新型轻质砌块墙体裂缝, 加强建筑设计是非常有效的。

(3) 有效防止干缩裂缝和沉降裂缝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①砌块进场后, 尽快运入已放好线的施工楼层, 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 并避免雨水冲刷, 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 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 宜在间隔一周后再进行砌筑, 应采用电热法测定砌块含水率;在含水率低于15%时, 方允许施工。

②在使用前淋水将增加新型墙体材料的含水率, 这就使得新型墙体材料的干缩值增大, 从而影响了墙体稳定性;另一方面, 新型砌块墙材的吸水率高、吸水速度快, 而重新释放水分的速度却极其缓慢。应用实践表明, 即使在自然干燥条件下, 墙体至少需要2年~3年时间才能趋向干缩稳定状态。因此在砌筑前。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 而应采取在砌筑时, 铺浆前, 在砌筑基上乏量浇水的作法。

③采用和易性、保水性良好的专用砂浆, 保证砂浆强度, 以及灰缝饱满 (尤其是竖缝) 。

④应分层砌筑, 每次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5 m。应待前次砌筑砂浆终凝后, 再继续砌筑;日砌筑高度不宜大于2.8 m。

4.2 防止表面裂缝的措施

因小砌块材料与普通粘土砖的材质不同, 如按照传统的抹灰处理, 势必造成抹灰层空鼓、开裂。

4.2.1 设计措施

(1) 当外墙采用空心砖或加汽混凝土等新型墙体材料时, 应按DBJ15-9-97要求全面挂金属网。

(2) 外墙水泥砂浆找平层掺防水剂、抗裂剂、减水剂等外加剂。宜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

(3) 不同材料交接处, 应进行挂网设计, 以防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率不同而引起开裂。

(4) 内墙可用重量比 (水泥∶中砂∶石灰精∶杜拉纤维) 为1∶4∶0.003∶0.7砂浆进行抹灰 (杜拉纤维即聚丙烯纤维, 加进它可以避免抹灰开裂;加进石灰精可减少水泥及用水量, 减少砂浆收缩率, 从而避免抹灰面出现开裂) 可获得良好的防裂效果。

4.2.2 施工措施

(1) 增加基层的粘结层, 提高粘结力。具体做法是在砌块墙上均匀涂刷一道108胶水泥浆, 厚度为2 mm~31 mm (严禁采用甩浆) 。在胶浆未完全干但已没有明显水时, 即开始抹底灰。粘结层施工前应将砌块墙板洒水湿润, 也可采用保水性良好的专有砂浆进行“干法施工”。其特点是:在传统砂浆基础上, 通过掺加较低成本的添加剂、掺加料, 以较为简便的方法明显改善不同强度等级砂浆的性能, 实现砂浆干法施工。

(2) 严格控制各抹灰层间隔时间和厚度。首次抹灰厚度应控制在4 mm~6 mm, 在常温下洒水养护3 d, 再抹4 mm~6 mm相同厚度成分的砂浆, 并刮平修边, 待底灰六七成干时开始抹面灰, 厚度应控制在2 mm左右。待基层含水率小于8%时, 方可进行涂料面层施工。

(3) 抹灰用砂浆的配合比, 底层与中层基本相同, 底层砂浆的强度不能高于基体的强度, 以免抹灰砂浆在凝结过程中产生较强的收缩应力, 破坏强度较低的基体, 从而产生空鼓、裂缝、脱落等质量问题。

(4) 外墙从基体表面开始至饰面层应留分隔缝, 间隔宜为3 m×3 m, 可预留或后切, 金属网、找平层、防水层、饰面层应在相同位置留缝, 缝宽不宜大于10 mm, 也不宜小于5 mm, 切缝后宜采用空气压缩机具吹除缝内粉末, 嵌填高弹性耐候胶。

5 结语

笔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通过新型墙体在几个工程中的应用, 取得了满意效果, 表明上述设防措施具有针对性, 能有效地减少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产生, 对类似工程问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3-2002) .

上一篇:风光摄影滤镜使用技巧下一篇:动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