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2024-10-20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共13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篇1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教育有点滴了解,曾片面认为美式教育开放,对孩子的个性培养比较好,而我们的教育就是缺少了这一点。在读完了这本书后,让我对美式教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我们自身的教育也有了更多感悟。其实,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就如书中所说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

“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这句话让我感触至深,现在我们一直鼓励孩子自信,包括我们现在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多地机会展示自己,能自信、大方。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比如,我们经常评选的优秀学生,往往都是同学们推选出来的,却很少让他们自己推荐自己。往往别的孩子在夸奖自己的时候,脸上不是自信而是不自在。开学时,在班干部竞选中,虽然一直都是鼓励孩子自荐自己,可是效果还是不明显。如果我们能坚持鼓励孩子,多给孩子们自荐的机会,相信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自信!

“没商量”的“天条”这一小节也让我有较深的感触,特别是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在集会或各种活动中要举止适当,完成作业,保证家长能看到学校让带回家的各种文件和报告。(读后感 www.xindetihui.net)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就是需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以上一些义务更是他们应该应尽的义务,不能任由孩子把完成作业当成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分清各自的任务,认真地尽自己职责完成自己的义务,这样更有利培养有责任心的下一代。

看完了这本书,我还有一些触动,就是美式教育特别维护教师的权益,这样能保证教师更好地工作。虽然我不赞成过去地棒打式教育,但是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就是上帝这种风气也不行,明理的家长还能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而很多不明理的家长却是以为自己真的就是上帝,认为老师就是应该和他们一样袒护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容许老师教育孩子,更别说适当地惩罚了。而这本书中提到的几种惩罚孩子的形式对本书作者的儿子的成长还是有效的。

如果真的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更辉煌!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篇2

同事乔治住在洛杉矶喜瑞都小城, 我们到的那天, 乔治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开车来接我们, 他们对于儿子的到来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欢迎。 看着颇有异域风情的建筑以及独特的人文景观, 儿子高兴地连连拍手, 并提出让哥哥姐姐们带他好好游玩一番。 没想到, 乔治的大女儿安娜却皱着眉头, 似乎有一点为难。 乔治笑着说:“当然可以, 不过得在他们完成任务后才可以。 ”

本以为孩子们都放了暑假, 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个懒觉。 没想到,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 乔治的三个孩子就准时起床了。 洗漱、 吃完早餐之后, 安娜说要出去学游泳, 而她的两个弟弟也要分别去学拉小提琴和画画。 “下午还要弹钢琴、踢足球, 以及学习其他三门外语, 恐怕只有中午的一点时间可以陪小弟弟了。 ”安娜摊开双手无奈地说。

看着安娜带着两个弟弟匆忙出门, 我不由地瞪大了双眼, 美国不是一直提倡快乐教育吗? 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 如果孩子不愿意做, 家长绝对不会勉强。 可刚刚我明显在安娜姐弟的脸上看到了不情愿呀! “不, 不, 事情完全不是你想的那样。 ”听了我的疑惑, 乔治大笑起来, “我们是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但并不是全由他们说了算。 ”

乔治帮我倒了一杯咖啡, 坐下来慢慢说:“我们允许孩子们选择学什么, 但是一旦开始, 我们就要求他们必须坚持。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兴趣可以纯粹靠快乐来坚持, 尤其对于孩子们, 我相信相比于画画, 动画片对于他们的吸引力会更大, 他们多半是抵御不了这样的诱惑的。 所以父母必须监督他们, 有时甚至是强迫。 等孩子真正有了进步, 他们才会感到快乐, 进而加强兴趣以及自信。 ”

当我提到国内一些人脑中的美国的“快乐教育”的概念时, 乔治连连摇头:“我想你们是误解了。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美国父母付出得更多, 为了陪孩子练习, 很多父母都在孩子小学期间选择了半职工作。 孩子们也吃了很多苦, 我们需要培养孩子坚持、努力、不放弃的品格, 而这些仅仅靠快乐是根本不够的。 ”

一个多月下来, 看着安娜姐弟在父母的监督下, 每天按时参加近乎“魔鬼教育”的训练, 我突然明白, 也许一直以来我们都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误会, 其实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我们是一样的。如果真要说有什么不同, 大概是他们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习惯和能力, 而我们也许只注重成绩。 哪有仅靠快乐就可以达成目标的事情呢?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篇3

作为旨在确保所有学生平等获得优质教育的“优秀全民教育工作者计划”(Excellent Educators for All Initiative)的一部分,美国联邦教育部宣布,同意16个州的均衡配置优秀教育工作者计划。这16个州分别是阿肯色州、康涅狄格州、特拉华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马萨诸塞州、缅因州、密苏里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内华达州、俄克拉荷马州、罗得岛州、宾夕法尼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和威斯康星州。

联邦教育部原教育部长阿恩·邓肯指出,“所有家长都明白,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基础。我们国家应该视其为每个家庭都能拥有的一项权利,这项权利不分种族、国籍、经济条件、语言。”

各州实施的策略和创新方案包括支持、加强和完善教师职前教育项目,以帮助每位教师都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为教师与学校领导效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增强校长领导力;为教师的额外工作提供补助津贴,鼓励优秀教师继续留任薄弱学校,减少师资流失等。

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篇4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上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练混为一谈,结果使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模仿能力,但欠缺创造力。“好不好”,强调的是创造能力的问题;“像不像”,强调的是模仿能力的问题,显而易见,缺少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者认为,教与练是不同的,“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我们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教”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各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师生间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另外,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上多组织一些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是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增加活动时间,并让他们来组织安排,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官半职,让每个学生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美国陷阱读后感优秀 篇5

这种把戏通用电气已是轻车熟路。一方面,通用电气给大量转行困难的检察官提供合规部的工作岗位,利用这些“老将”对司法系统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通用电气善于围猎被腐败案缠身的公司高管,再以帮助其与美国司法部谈判为诱饵,唆使这些高管里应外合,借“内奸”之力收购公司。在瞄准阿尔斯通之前,通用电气已经用这种手段收购了四家公司。

美国人用来对付阿尔斯通的武器是《反海外腐败法》。“这项法律颁布于1977年著名的水之后。在调查尼克松下台的政治丑闻的过程中,美国司法机关揭露了一个暗地资助和贿赂外国公职人员的庞大体系,涉及400家美国公司。调查报告透露,美国大型军火公司洛克希德为了向他国出售战斗机,已经支付了数千万美元的贿款给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日本和沙特的政界人士与企业高管。此外,洛克希德还承认向荷兰贝恩哈德亲王支付了超过100万美元的贿款,以便销售他们与法国幻影5竞争的F-104战斗机。这一家丑外扬之后,作为应对,卡特总统通过立法规定,立即禁止美国公司向“外国公职人员”支付佣金。这项法律由两个机构负责执行:在刑事上,由美国司法部控告违犯这项法律的公司和个人;在民事上,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起诉涉嫌篡改账本来掩饰行贿的公司。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原则上只会干预在美国证券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

“然而,《反海外腐败法》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生效以来,就一直受到美国主要行业巨擘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项法律可能会使他们在出口市场处于不利的地位。其他经济大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尚未通过类似的法律。相反,这些国家的公司在许多腐败猖獗的国家继续求助于中间人服务。美国政府没有打压自己企业的倾向,也不想惩罚美国的出口产业,并没有大力实施《反海外腐败法》。1977—,美国司法部只惩罚了21家公司,而且通常都是二线企业。

“然而,美国雇主协会并不希望这项法律“进入睡眠状态”。美国的行业巨头很清楚他们能从这项法律中获得多少利益。为了达到目的,只需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卷入同一麻烦。,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美国国会修改了法律,使其具有域外效力。此后,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同样适用于外国公司。美国政府自认为有权追诉任何一家公司,只要它用美元计价签订合同,或者仅仅通过设在美国的服务器收发、存储邮件。这项修正案就是美国人的一个把戏,他们把一项可能削弱自身企业的法律转变为干涉他国企业、发动经济战的神奇工具。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从中期开始不断地试探这种域外法权的底线。”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篇6

《美国最优秀教师的自白》读后感 王文辉

《美国优秀教师的自白》这本书,收录了11位教师,他们凭借突出的技能与专业知识,获得无数教育大奖,是当前美国教育界有卓越典范。他们用自己的笔和思想,为所有的教师提供了实用的经验、指导与灵感。他们用四十年的成功与收获告诉我们,教师可以改变全世界。 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鉴别优秀教师的方法:掌握教学策略与技巧,不足以成就一名优秀教师,优秀的教师让人充满希望,让人相信有一千个拥抱生活的理由。 “作为一名教师什么对你最重要?”看到亚历克斯.卡特老师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了半天觉得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促进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动力。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需要值得信任、值得尊敬、能带给他们安全干的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又不跨越师生界限的策略有很多:每次上课前都站在门口欢迎、问候学生;每节课让所有的学生发言;每周至少就学生的表现做出一次针对每个人的具体反馈;为学生付出更多努力……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每一项都做起来很难。 我需要做出改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永远保持乐观,改变世界从每次改变一个孩子开始。菲利普.比格勒老师说:优秀的老师尽职尽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他们不停的探索新思想,尝试新变革,寻找有助于鼓励、激发学生的新方法。优秀的教师不断通过学习、阅读和更新教案来实践自己的信条,始终保持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答案。往往这些优秀教师是身边的平平凡凡的人,看到的更多的是领取荣誉证书时的那种风姿。然而,优秀教师所做的,一定有优秀之处,有不平凡之处。那么,不平凡的.地方在哪里呢? 在这本书里,每一位教师都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提供了自己成为优秀教师的做法与理由。其中的点滴事例,既平淡也平凡,却需要用一颗创造的心来感受与聆听。 在这些优秀的教师身上,具有一些个性的同时,与具有显而易见的共性。今天把此文稍加整理,或许你也能从中发现自己与之相似的蛛丝马迹。也激励各位也能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这些教师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他们认为,看不到学生身上的“珍宝”,那学生就遇到了“危险”。而针对特殊的学生作教学计划更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在个别教育计划上,教师花费的时候可是多了。正如我们平时说的备课,既要走访学生,也要书面计划,更要与学生共同了解计划。这种关注是真正落实的计划。这些年来,教学工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教学最重要的工具――真心与热情,却始终也没有改变。坚信每个孩子都具有潜能;在孩子灰心丧气地认为“我做不到”时,充满信心地告诉他:不,你能做到! 二是关注学习的课堂。衡量课堂的水平,其实是教师自主性与责任性的表现。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人自始至终地听你的课。这些优秀的教师,他们关注了学习式的课堂,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师生互动对于课堂教学的关键性作用。他们的课堂教学,不是由教师说了算的课堂,也不是由分数说了算的课堂。 三是及时反思调整教学活动的计划。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到课后的反思与调整上。这也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并在接下去的活动中加以调整与尝试,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是做一个有准备的教师。就是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谁,想要做的是什么,怎么做会更好,需要什么样的支持等。确实,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所以我们做的准备也就更多了。准备绝不只是指教具的准备、学具的准备而已,更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情感特点等方面进行更多的了解、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我们的教育。 我们不必想象孩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如何去改变世界。而他改变世界的方法与手段是我们教给他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世界从每次改变一个孩子开始。 教育不是填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中小学,困境与出路,校外辅助项目,美国

在美国,艺术教育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像人文艺术教育合作与管理委员会(Arts Education Partnership and 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在1999 年的宣言中所指出的,“当年轻人参与到艺术中,他们的人生将变得与众不同”。[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念越发深入人心,但在现实的正规学校中,艺术教育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2]一方面,对于语文、数学等主科的学习,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得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校雷声大雨点小;另一方面,联邦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的减少,也大大加剧了艺术教育与其他科目之间的资源竞争。可见,要想在正规的学校学习时间内开展全面而高效的艺术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美国校外辅助项目(after-school programs)通过开展广泛而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很好地弥补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不足,它既能为青少年提供类似学校环境的音乐和艺术课程,又能提供学校所无法具备的多样化学习环境和艺术教育形式,从而大大拓展了青少年与艺术世界的真正联系。

一、艺术教育在美国中小学校教育中的深层困境

尽管国家和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都有明确的共识,但要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中获得丰富而有效的艺术教育,仍然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困境,具体表现在:

(一)学校无法提供类型丰富的艺术教育

学校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无法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艺术教育,从而无法满足学生对所有艺术类型的需求。来自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数据显示,在2009~2010 学年,虽然全美大部分小学都开展了音乐和视觉艺术相关的教育,比例分别为94%和83%,但却仅仅只有4%的小学提供戏剧艺术教育,3%的小学提供舞蹈艺术教育。此外,通过比较1999~2000 学年与2009~2010 学年的变化发现,10 年来,美国小学中开展舞蹈教育的学校比例下降了17 个百分点(从20%下降到3%);同样,进行戏剧艺术教育的学校比例也下降了16 个百分点(从20%下降到4%)。[3]可见,受到诸如时间、规范性、班级组织、师资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学校无法提供全方位的艺术教育,类型非常有限,特别是许多小众化、非普及性的艺术类型,由于参与人数少,更是被学校所忽视。

(二)教师面临着语文、数学等主科学习的压力

虽然艺术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很重要,但传统的观念中,语文和数学往往更为重要,因而在宝贵的教学时间中,孰轻孰重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教师。特别是2001 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为学校制定了更高、更严格的学术学习目标和标准,导致教师们更为偏向语文、数学等学术课程的学习。2007 年的一个研究检测了NCLB对中学课程和教学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全国有81%的中学增加了数学课程的学习时间,还有79%的中学增加了语文课程测试和学习技巧等方面的内容。[4]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学习之间的矛盾更为凸显。2012 年,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3~12 年级的公立学校教师中几乎一半的教师认为,学校对艺术教育和音乐的关注正变得越来越少(分别为51%和48%);有超过62%的中学教师声称,“由于学校对数学和语文的强调,排挤和侵占了对其他学科的关注和学习时间”,而72%的教师抱怨:“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学术标准,越来越多的时间被占用来撰写各种学术性的论文和报告。”[5]

与此相一致的现实是,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认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和选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但学校能提供的艺术教育时间明显不足。来自派兹(Parsad,B)和史皮格曼(Spiegelman,M)的调查发现:在美国提供音乐教育的小学中,有7%的学校最多每星期只进行1次音乐相关方面的教育;而在提供视觉艺术教育的小学中,有15%的学校进行相关教育的时间少于每周1 次。此外,有超过47%的小学提供舞蹈教育的时间和42%的小学提供戏剧教育的时间少于每周1 次。[6]

(三)不同家庭收入的学生无法在学校中获得同等的艺术教育机会

由于种种原因,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往往无法获得充分的学习机会。2012 年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低收入家庭孩子占学生总数不超过26%的中小学校中,92%的学校提供视觉艺术方面的教育,而在那些低收入家庭孩子占学生总数达75%以上的学校中,提供视觉艺术教育的只占80%,这12 个百分点的差距导致了全美超过835,000 名贫困家庭学生无法获得视觉艺术方面的教育。同样,低收入家庭孩子占学生总数比例最小的中小学校中,有96%提供音乐教育,而低收入家庭孩子占比最高的中小学校中,只有89%提供音乐教育,7 个百分点的差距就相差了400,000名学生。[7]

二、艺术教育与校外辅助项目的结合

随着美国校外辅助项目的发展以及学校艺术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把艺术教育与校外辅助项目相结合,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来自“21 世纪社区学习中心”2000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其资助的全国468 个社区校外辅助项目中,有97 个对5 年级以下的学生提供艺术教育,118 个对6~8 年级的学生提供艺术教育,56 个对9~12 年级的学生提供艺术教育。[8]

艺术与校外辅助项目是“天然的伙伴关系”,[9]校外辅助项目中的艺术教育(after-school arts education)不是对学校艺术教育(in-school arts education)的简单重复,它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定位。与学校艺术教育相比,它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改变,更强调学生的兴趣、更多的参与机会、学生的自我实现以及与成年人的合作等。这些显著的变化弥补了学生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不足,大大扩展了学生艺术发展的可能性,是学校艺术教育很好的补充和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参见下页表。[10]

艺术教育与校外辅助项目的完美融合,既体现了艺术的魅力,又凸显了校外辅助项目的独特性。对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实践的进一步研究,也验证了艺术教育与校外辅助项目的结合,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青年艺术发展计划”(Youth ARTS Development Project)组织2013 年对波特兰、圣安东尼奥、佐治亚三地校外青年艺术项目的调查发现,参与这些艺术教育项目的青年人在与同伴的有效交流、与他人更好地合作等能力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1]同样,菲斯克、爱德华·B等人(Fiske,Edward B. et al)对124 个青少年校外辅助项目进行了长达10 年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校外辅助项目,年轻人在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中获得了更多像成年人一样的思维和交谈的实践经验:他们在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懂得控制自我,为实现团队的成功而努力;他们学会了与成年人及同伴共同工作,并能就工作的设计与理念、工作的流程、工作的未来计划与愿景等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12]

资料来源:KCAAEN.The Arts Beyond The School Day:Extending The Power[R].Kennedy Center Alliance for Arts Education Network,2000:14.

三、校外辅助项目促进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措施

美国的校外辅助项目为青少年的艺术需求提供了一种及时的支持和补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条额外的参与艺术活动的路径。

目前,遍布全美的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通过各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把艺术教育和活动带进了社区,走进了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并对他们的学校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校外辅助项目与学校和社区通力合作,确保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艺术中。

校外辅助项目、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关系,共同保障了美国青少年的安全和健康发展。针对学校和社区在艺术教育开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许多校外辅助项目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活动,从而确保所有的孩子都获得对艺术的体验和理解。

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斯蒂芬迪凯特中学(Stephen Decatur Middle School)实施了一项“家庭动态信息服务中心”(The Family Dynamics Beacon Center)的校外辅助项目。它除了提供一般性的家庭作业辅导、娱乐活动等服务之外,为了给孩子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艺术活动机会,还于2012 年先后开展了“艺术家驻留项目”(The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和“材料艺术项目”(Material for the Arts Program)。“艺术家驻留项目”招募纽约市的艺术家们,每天负责带领学生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并对其进行指导,从而保证了孩子们每天都能受到真正的艺术熏陶。“材料艺术项目”则是鼓励孩子们把生活中的许多废旧材料进行重新利用,并进行艺术创作,这样既很好地利用了废旧材料,又丰富了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两个项目之间的完美结合,使该社区的孩子们获得了许多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对斯蒂芬迪凯特中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每一年“,家庭动态信息服务中心”项目的工作人员都会把斯蒂芬迪凯特中学的前厅变成艺术长廊,用来展示学生完成的极具天赋的艺术作品。[13]

2.校外辅助项目可以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良好补充,通过深入的专业辅导进一步磨练学生的艺术技巧。

许多校外辅助项目是在学校艺术教育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通过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更高水平的艺术发展。密尔沃基的“拉丁艺术弦乐”(Latino Arts Strings) 项目是一个高质量的、注重技巧训练的校外音乐辅助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那些准备进入顶级高中乐团的中学生提供专业的音乐培训。项目中超过90%的学生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拉丁裔青年人,他们中许多人过去根本没有机会受到严格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等方面的专业教育。参与项目的学生们被要求每天练习30~60 分钟,必须按时参加每次的彩排和表演,父母亲也必须每天在他们的实践日志上签字。“拉丁艺术弦乐”项目帮助学生们改善了表演技巧,为未来更高水平的音乐发展打下了基础。参与这个项目的许多学生登上了国家级的舞台或者在电视上进行表演,也有的出访欧洲演出,并出版了自己的唱片。[14]

3.校外辅助项目为孩子们提供了与专业艺术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与普通的学校艺术教育相比,校外艺术项目更具专业性,而且由于其灵活地招聘和用人方式,使得学生们具有了更多与专业艺术家交流和学习的机会。美国圣安娜的“木地板”(The Wooden Floor)项目主要提供芭蕾舞和现代舞培训,学生中有96%为低收入家庭孩子,95%为拉丁裔孩子,而教师都是著名的艺术家。这个项目的独特性在于通过著名艺术家的亲自教学保证了高质量的舞蹈训练,使学生获得了与专业艺术家直接交流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孩子们收获了自尊、自信、自律和极大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领导能力、合作学习,并给予了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快乐”。[15]专业教师的培养使得孩子们对艺术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较早地跨入了艺术的专业领域,对其未来的专业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校外辅助项目以艺术作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校外艺术项目的目的不仅在于教给学生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许多问题青少年,由于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学习不感兴趣,使得他们学习成绩低下,并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带坏,导致许多社会问题。校外艺术教育不仅规避了青少年校外时间的风险,而且通过有趣的方式重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查尔斯顿的“卡罗莱纳音乐工作室项目”(Carolina Studios Music Technology Program)是专门以8~19岁的城市问题青少年为对象的艺术类校外辅助项目。这一项目提供音乐、媒体艺术、语言艺术等多种类型的课程和技巧训练,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各种技术培训鼓励和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项目设置了许多嘻哈和说唱类型的音乐来吸引年轻人,让他们尝试亲自作词作曲,进行音乐创作,并组织公共的表演给他们展示自己天赋的机会。该项目的艺术教育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以及动手参与的能力,最终促进了这些问题学生学校学习的转变和进步。相关教师认为,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学生在校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表现,学生们展现出了对未来的积极态度。[16]

参考文献

[1]Arts Education Partnership and 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Champions of Change:The Impact of the Arts on Learning[EB/OL].Washington,D.C.Retrieved from http://artsedge.kennedy-center.org/champions/pdfs/ChampsR eport.pdf.1999-02-14.

[2][15][16]Afterschool Alliance.Afterschool in Action:Innovative Afterschool Programs Supporting Middle School Youth[R].Washington DC:Metlife Foundation&Afterschool Alliance.2013:9,12,13.

[3][7]Parsad,B.,and Spiegelman,M.Arts Education:In Public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1999~2000 and2009-2010[R].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2:56~62,103.

[4]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Choices,Changes,and Challenges: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n the NCLB Era[EB/OL].Washington,D.C.Retrieved from http://www.cep-dc.org/.2007-03-02.

[5]The Farkas Duffett Research Group.Learning Less:Public School Teachers Describe a Narrowing Curriculum,Common Core[EB/OL].Washington,D.C.Retrieved from http://commoncore.org/_docs/cc-learning-less-mar12.pdf.2012-10-12.

[6]Parsad,B.and Spiegelman,M.A Snapshot of Arts Education in Public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2009~2010[R].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U.S.De partment of Education.2011:16.

[8][9][10]KCAAEN.The Arts Beyond The School Day:Extending The Power[R].Kennedy Center Alliance for Arts Education Network,2000:13,14,15.

[11]The Youth ARTS Development Project.Americans for the Arts[EB/OL].http://www.artsusa.org,1998-03-28.

[12]Fiske,Edward B.,ed.Champions of Change:The Impact of the Arts on Learning[R].The Arts Education Partnership,The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2009:43.

[13]FDRG.Learning Less:PublicS chool Teach ers Describe a Narrowing Curriculum[R].The Farkas Duffett Research Group.2012:59-64.

《遭遇美国教育》读后感 篇8

读了高钢写的《遭遇美国教育》,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差别,也毫无保留的说我国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美国,无论是小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其方式都与我国截然不同。

比如说:在美国,教师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而在中国,老师却要求学生完成他们布置的沉重而繁多的作业,如何去死记硬背知识点以及如何在考试中拿高分。在美国,学生在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而在中国,学生就只学会了如何去死记硬背和如何在考试中拿得较高的分数。

在我国,学校教师的年终考核是以成绩而论,虽然期间也有了其他方面的.色彩,比如班级文化成绩等,但依然郑重声明,成绩占大部分比例。政策如此,教师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去管学生要成绩,有时候真的想大胆尝试一下,把课堂大胆放手给孩子们,让他们发挥兴趣,大胆尝试。但又怕万一失败,一切都会毁于一旦。于是,又开始按部就班的啃课本。

出现这种现状是有原因的,我国有史以来一直是推行应试教育,虽然现在中国的教育方针有所改善,从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转变,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素质教育想要取代应试教育,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我国,现在还没有一个比高考更合适的选拔的教育机制,所以虽然高考大家都觉得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却依然存在。那么教育就没有办法完全脱离应试教育,因为有分数的要求,就离不开考试。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篇9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李希贵老师写得《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以前也读过一些关于美国教育的相关文章,或许自己是中国人的缘故吧,看到那些字里行间对美国教育进行大肆赞扬的文章,内心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味滋味,很复杂。带着些许的不服气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家常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要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美国的教师怎样布置作业、美国人也会耍心眼、中国式的无所谓、主人意识:从棒球场到教室……这么多新鲜的名词,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这个问题还用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了,然而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专家却向我们的教育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为他在观看我们带去的教学录象时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摄象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老师?为什么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象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学生吗?为什么课堂上的老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一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很好,坐下!”戴维先生模仿了一位教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是啊,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口头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倒是躬行实践。

作者还写到: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发现他们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自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去颇有些激动人心。看来老外看问题的视角真的有些不一样。静下心来想一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只与课堂有点关系,校园里其他的一些举动似乎与学生没有多大干系。这或多或少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吧!

看得越多,内心的感触越深,对教育家李希贵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从他的书里,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上缺少的细腻和灵性,感受到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虽然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会通过了解发达国家的教育现状,反思我国教育的缺憾,拓宽我们的教育视野,丰富我们的教育情怀,提升我们的教育品位。

《我在美国上中学》读后感 篇10

美国的探究式教学表面看来有点凌乱,没有我们国家那种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掌握的知识远远大于我们传统的那种教与授的学习方式。通过培养兴趣,在自己的兴趣驱使下收集资料、探索比较,他们获得的知识显而易见更加牢固,而且个性也更加张扬。当你看到他们初中一年级的作业时,你一定会感叹,这个在中国大学里的美术作业,竟然让这么小的学生去完成。真是难以理解。

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可以充分感受美国中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下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育过程。书中大量的素质教育过程描述对于开拓学习视野、培育自己交流合作与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应对综合素质考试都大有启发。

素质教育在美国浅析 篇11

看这些教育类书籍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有一种压力、责任。因为,作为一名师范生,兼具着双重身份,现在的学生,未来走上讲台的老师。很多时候,我们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角色的转换之间,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抱怨阶段,抱怨中国教育出现问题了,中国教育不公平,中国教育抹杀孩子的天性、创造力等等。我们还要想,如何避免孩子重复我们的覆辙。我们还要想,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新课标提倡下的新师生课堂关系。我们还要想,怎样实现素质教育„„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查了下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因为我是在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实行着应试教育的体系走过来的。素质教育是这样定义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我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下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长的留学博士。他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父亲,在他的儿子接受美国教育的过程中,他将美国教育同中国教育进行对比,整理成这本册子。整本书分为十大板块,每个板块前面都有一个问题式的标题。看完之后,我特别羡慕矿矿小朋友。书中的一个个关于矿矿的故事很吸引我。其中,第一章的《创造性能不能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作者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后来,儿子经常抱怨老师不会教,不愿意去学习班。一次作者考察了一下老师的教学,发现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板。可后来,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这种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来不问“像不像”,而是“好不好”。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的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参照物,他们就无从下手。

看了这个案例,我的感触特别大。作为一名在中国教育下成长的我来说,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用一句话概况,在求统一化的答案的过程中抹杀了创造力和好奇心。我们的心中都有一把标尺,我们都会去寻找标准答案,向它看齐。培养做题的技巧,按照套路回答问题。我们没有美国孩子的那种自我意识,尊师重道的枷锁牢牢地框住我们,质疑老师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老师的表现。我还记得,我初一的时候,我做了一道数学题目,做出的答案和数学老师不一样。当时,我拿着题目找老师,自信地对老师说,老师,这题你算得不对。当时,老师对我说,当老师和你算的结果不对的时候,首先,你要相信老师。然后你再看看,你哪算不对了。这种思想之后牢牢地栓住我。我的老师扼杀了我怀疑身边一切的苗头,我还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发现者。

“像不像”与“好不好”,虽然表达方式上只有几个字的差异,但是,却是教育理念,甚至是两个民族的整个文化的差异。美国的学生更有自我观,更自信,他们不是copy的机器,他们更善于自己动手去表达。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自身的一段经历。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班上先转来了一名数学老师。一次,数学老师在上面校对答案,然后下去批改。在连续地对了几个题目之后,我自信地将我后面的题目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勾。但是,很不幸,我接下来那个题目算错了。当老师走到我的桌子旁,看着我错误的答案,他很凶地对我说:

“这是谁打的?”我涨红了脸,一句轻轻的“我自己打的”之后,老师在上面打了个大大的红叉。当时,我感觉自己做错了,很惭愧,非常不好意思。我连忙将下面打的红勾都涂掉。现在想想,其实当时我只是自信而已。我没有做错事情,我只是相信自己做的题目。这种自信也在渐渐地被磨掉。在看第三章《要不要投自己一票》的时候,我非常有共鸣。没上大学前,在一些班干部职位或者评优评比的投票的时候,哪怕我再想得到那个位置,我都不会投自己。因为传统文化中谦虚的熏陶,让我感觉投自己不够谦让,太骄傲了,太自我了。而且这种影响直到高中。大学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投自己一点错都没有,我完全可以投自己,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如果我自己都不投自己,那还指望别人相信我自己吗?

整本书看下来,在看到矿矿的时候,我会想到自己。我发现中美教育真的相差很大。当然,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的问题,和整个社会有关,以及文化也有关联。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功利性。而且,中国整个社会对成功者的定义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赚了很多钱的人。老师在比较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时候,看的更多的是学习成绩,侧重的更是结果,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方法、效率。再回到头看这本书,我发现,在美国教育中,孩子是主体,他们是知识的发现者,可以大胆地提问、质疑。而不是中国的孩子,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往往会收到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无关或者你以后自己就会懂了之类的答复。

这本书让我回想起了一个纪录片《中国教育何时才能改变》,里面有一期就是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教育的差别。当时,台下的我们看得都非常激动,看着中国的高中生书包重重的,桌上堆满了书,头沉到题海里不断地做题。而同样是高中生的美国学生开心地在踢足球,在课外活动中。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升学率。在《过去的教师》中资中筠女士写的《何谓素质教育——忆母校天津耀华中学》一文中也提到了“升学率”这个问题。她的母校校风朴素而纪律严格,提倡德、智、体、群、美育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的师资、主课质量高,这一切和赵校长的创业思想和奠定的基础分不开,赵校长希望按自己的意图办一所完整的中、小学。而且,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关,那时听家长们议论学校好坏,首先是讲师资、校风如何,很少听到“升学率”之说。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作为一名老师,其实面临着两难选择,是冒着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高,但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快乐地学习,引导他们获得知识,还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答题技巧,在统一的答案中失去个性。

素质教育在美国优秀读后感 篇12

1、青少年的特征。

摘:书中例举美国青少年的一些特征如下:刚才还喜笑颜开,眼睛一眨就愁眉不展。一方面对成人世界的严苛标准感觉十分敏锐;另一方面,又无比轻率,以至于我们怀疑他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严肃的概念。有时会有一些深刻的颇有洞察力的想法让人吓一跳,而在另一件事情上的举动又是那么幼稚可笑。……用以上这些特征来对比我们的青少年,有哪一条是不吻合的。

这让我不禁感慨,我们在对待青少年时,不要笼统地给青少年以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而是要正确地面对他们,要正面评价孩子,对于孩子的行为要给予恰当的回应。我们对待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去正面评价他们,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沃土,都存在着一些“不完善性”和大量的“未确定性”。我们教师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在点”,把他们身上存在着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谁能成为优秀的教师

书中提到了如何成为优秀教师的问题,在美国与中国同样存在着这一问题。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中扮演者教书育人的角色,责任重大。一名优秀的老师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我眼中的优秀教师一定是有扎实学识的、有仁爱之心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

身为一名教师,要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理想,简单说就是自己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达到什么样的水准?教师对自己的发展首先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没有目标,无以至千里。爱,能产生力量。因为爱,自己乐意去做,自己愿做的事不觉得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教育家,都把爱当作教育成功的法宝。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优秀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工作能力是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干出来的。所谓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有任务就有压力,怎样对待工作任务,持什么样的态度,是迎接挑战还是逃避?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成长,因为挑战与机遇并存。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看待任务,欢心接受任务。态度正了,为提高自己而迎接挑战,即使没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深厚的教学底蕴、超前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授课技艺,是优秀教师的追求。古代教育家告诫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亚圣孟子曰:人不学不如物。教育者必须先学习,教育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只靠培训是不能成就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自觉、主动地不断学习和积累,勤学广集,才能厚积薄发。

《正面教育》优秀读后感 篇13

合上这本书,可能再遇到问题到底怎样正面管教不一定马上找到最好的方法。但书中很多理论像警钟一样不断敲打着我的心。

“当过度控制对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时,其代价是什么?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服从。用惩罚和奖励的方法控制学生,大人必须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加以奖励,随时捕捉孩子的坏行为予以惩罚。是谁在承担责任?显然是大人!孩子没办法学会为自己的的行为负责。骄纵的道理也一样。”

作为一名老师多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老师不在的时候能自律,而不是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么多年对学生的管理大多情况不是惩罚就是奖励。这都是外在的控制。这样管教的结果都是暂时性的,正确的行为不可能长久。我也常思考:怎样不奖励也不惩罚能让学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也知道这样做不合适,但一直困惑着,没有更好的方法。庆幸的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发。

“对于理解正面管教来说,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孩子们更愿意遵从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这样他们就成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决策者。这是正面管教要达到的长期效果。”刚看到这句话,还挺高兴,觉得学校也提倡让学生共同讨论规则,最起码还有这样的理念,但为什么要这样做,讨论出的规则到底起什么作用,概念是模糊的。

我教的是英语课,任教班级多,学生纪律管理是一大难题。等我看到第六章《关于解决问题》还真讲了出现问题该怎样处理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讨论规则。但显然我并没有真正理解解决问题的实质――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所有人的首要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句话在这本书中反复出现,孩子的四种不良行为都是为了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当每个人都有了这种感觉,就会喜欢一个集体。

当我们了解,就会理解,当我们理解,就会尊重。只有真正尊重,才会给人归属感和价值感。

我并不了解孩子一旦被惩罚后会怎样,所以也不理解孩子,就做不到真正尊重孩子。出现问题每人都积极参与是对的,也是照葫芦画瓢而已。现在知道上述例子中孩子们找的全是伤人的方法,只能排斥爱讲话的孩子,而不是帮人,让孩子获得归属感。

书中那个爱拿别人铅笔的小女孩体验了两种解决方法的感受,一个是当同学们想办法惩罚她时在班里渐渐“缩小”,一个是大家想办法帮助她时慢慢“涨大”,我仿佛亲眼看到这孩子在两中截然不同理念下的“暗淡无光”和“闪闪发光”的眼睛。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下一篇:1一日生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