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效课堂学习材料

2024-06-29

三效课堂学习材料(共3篇)

三效课堂学习材料 篇1

“追求高品质三效课堂”课堂教学改革交流与分享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音乐课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学期追求高品质的“三效课堂”活动中,我的音乐课堂受益匪浅,使我对音乐课的认知更深一层,我的收获也颇为丰厚。

一、追求高品质的三效课堂,音乐教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基础,走出原来的自我。学生永远是新的,如果我们老师停步不前,必会遭到历史的淘汰。音乐教师如果基本功不好,在课堂上钢琴的伴奏和范唱就会在表达歌曲上欠缺一些,就不能把正确的音乐感觉带给学生。音乐变得不再动听了,孩子在学习上也毫无兴趣,高效也无从谈起。

二、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塑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自身有着特殊的表现手段与方法。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重视美的教学,积极创设美的氛围,用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美、追求美。我们不能只想着创新,要从上点上滴做起。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是对语言表达的高层次的包括教师说话的表情,语调以及伴随手势、姿态等。例如:“小白兔和小乌龟”一课,我用亲切、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调朗读歌词:“小白兔呀小白兔,为什么迟到?刚才你的骄傲态度到哪里去了?„„”对话部分,让学生从歌词中体会生动、动画般的情景,但就这一点还不够,我还注重课堂语言的普通话标准、流利,唱歌时字正腔圆,这是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公展示了音乐的学科内容美,现时能培养学生用规范标准的语言进行歌唱,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中,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能够通过各种形式来达到教师的目的,而在各种活动中提高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扩大知识范围。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们都有了哪些进步呢?

(一)唱歌能力的培养在唱歌教学中,以往最常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进行范唱,学生进行模唱的学习歌曲的方法,即“听唱法”,这种方法比较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较多地练唱歌曲。但是,让学生长时间进行模唱,学生会感到很被动,很枯燥,造成“鹦鹉学舌”,虽然歌曲很快就会唱了,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音乐思考,堵塞了了他们对唱歌的兴趣。而且这咱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采用多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才能,并且在教学中教师没有设定一个好情境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旋律引导——图示比较——难点突破——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打花巴掌”一课中,难点节奏型的学习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按节奏和学生做“说反话”的游戏,我说“我说这是上”,学生自然就回答:

“我说这是下”,以此类推,通过说话的游戏,学生掌握了很难理解节奏,在学生掌握了难点节奏的同时,我及时的指出节奏对应歌词填写在节奏下,让学生自学按节奏读歌词,最后让学生用节奏说话,通过这一巩固的过程,学生就很扎实的掌握了歌曲的中难点,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我从一下几个方面分析加。

1、培养审美兴趣学生是审美的主体,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过程。音乐艺术既不能象文学那样叙述事件,也不能象美术作品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以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着情感。教师的音乐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感受力,审美兴趣的培养,简言之,中仍老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2、培养感觉音乐感觉音乐的能力,就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它通过联想、反应、共呜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去感受由旋律、节奏、和声、风格等组合而成的音乐美。音乐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象中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动“情”和用“情”,使他们对音乐形象的感知达到真切、深刻的程度。如《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想象阿凡提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时候的心情,来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情绪和声音演唱歌曲,做一个好孩子 3、培养理解音乐也就是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感情所有的手段和形式,包括各种音乐语言,在创新教学中,就很牢固地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学生掌握和熟记音乐课本上的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分析,理解其它音乐作品。例:跳音记号的认识及在歌曲中的随唱技巧,让学生认识,使用跳音记号,使歌曲表现的更真实。

在追求三校课堂的目标指引下,我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思考,不停地实践和总结,才能在时间的磨砺中进步成长,成熟。

追求“高品质的三效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交流与分享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名:苗增强 学

科:音

乐 时

间:2011年1月

三效课堂学习材料 篇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 写作者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 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 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 长大后作者感受到了这两种极端的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只是爱的表现形式不同。课文的第16和17自然段作者对父母爱的两种表现形式的感悟是课文理解的难点。

一、感悟爱的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概括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 我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教学, 以课后问题“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 统领全文, 直接进入第16和17自然段的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读文, 概括父母对他的爱的两种表现形式。

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抓住父爱和母爱的基本特征:严厉和慈祥。但是这还不够, 我鼓励孩子继续读文思考, 争取表达得更全面。学生再次读文, 相继提炼出“母亲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父亲的爱是“警告的力量, 时时提醒我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至此学生虽然准确全面地回答了巴迪长大后对父母爱的认识, 但此时的发言仍然是散乱的珍珠。如果此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那么学生的概括任务就只完成了一半。我绝不会就这样中途放弃, 于是我引导学生总结:“谁能完整地概括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巴迪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和一个严厉的父亲, 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父亲的爱是警告的力量, 时时提醒我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学生最后的发言简洁、准确、全面。

教师指导学生语言表达得准确与完整, 就是指导学生思维的准确与完整。通过课题研究课, 我对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什么, 要把学生导向哪里, 导到什么高度, 越来越心中有数。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巴迪父母爱的两种形式,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文中提炼语言、概括内容。两次读文,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展现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 归纳和总结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看到了自己学习的效果。

二、领悟爱的表达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文用两个自然段就写明了巴迪对父爱与母爱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感悟, 前面为什么用15个自然段来写巴迪的童年往事呢?前后两部分是什么关系呢?新的问题引发学生新的思考。巴迪正是从童年往事的回忆中感悟到父爱与母爱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和巴迪一起回到他童年时代, 去感受父母那两种不同形式的爱, 勾画出爱的句子, 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以父爱和母爱为线索, 紧扣单元训练重点, 以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为突破口, 学习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对“母爱”的感受时, 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这样一段话: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 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 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 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深深地体会到, 母亲的爱在那闪亮的眼睛里, 在那兴奋的赞扬声中, 在那亲切的拥抱里。但是语文教学仅仅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不够的, 还要教学生学习表达爱的方法。这才是这节语文课的根本目的。因此我在点评学生感悟的同时注意点评人物描写的方法, “眼睛亮亮”是神态描写, “兴奋地嚷着……”是语言描写, “搂”是动作描写, 此外,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更是把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 教师进行了作文表达方法的指导, 为下面教学的学法迁移做好了铺垫。

另一处描写母爱的句子:

“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

学生都能够从“一如既往”体会到母亲的爱。但是“一如既往”四个字中到底包含着母亲怎样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呢?为什么巴迪长大后认为母亲爱的力量是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呢?

发散思维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体会正是有了母亲的及时鼓励, 巴迪才一直坚持写作。但是仅仅引导学生感受母爱, 这还不是我本环节的教学目标, 我的得意之处更在于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当我出示第一个情境当父亲又一次严厉地批评我说:“这首诗糟糕透了”时, 母亲, 有学生回答:“母亲鼓励我说:‘这个精彩极了!’我马上点评到:“母亲的爱在那鼓励的话语里, 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母爱。”听了我的点评, 再联系前面学的人物描写方法, 学生马上有所顿悟:“母亲微笑着走过来, 对我说:‘孩子, 这首诗精彩极了!’我表扬他:“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母爱。”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我马上出示第二个情境, 当我又一次忍受不了父亲的批评, 跑进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时, 母亲。此时, 学生的发言更精彩:“母亲轻轻地推开房门, 走到我的床前, 蹲下身子, 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 温柔地对我说:‘孩子, 在妈妈心中, 你永远是最棒的!’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 而且这种当堂、当讲堂练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进行了表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 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课堂教学中被落在实处,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三、理解父爱的“平衡”力量, 突破学习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文中, 理解体会父爱和母爱的两种表现形式是教学重点, 其中父爱对母爱的平衡作用是不可回避的教学难点。当学生交流对“父爱”的感受时, 很多学生都勾画了这个句子: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学生抓住了“扔”这个动作, 体会到了父爱的严厉。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父亲扔掉的是什么?”;有的说:“父亲扔掉的是一张纸”;有的说:“扔掉的是我写的诗”;有的说:“扔掉的是我的骄傲”;还有的说:“扔掉的还是我的自满。”教师的追问, 促进了学生的深思。我以“扔”为突破口, 以“巴迪真的骄傲自满了吗”引导学生走进巴迪的内心世界。从巴迪听到母亲赞扬的“既腼腆又得意扬扬”到“有点迫不及待”再到“满怀信心的等父亲回来”最后到“实在等不及了”,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理解、感情朗读, 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巴迪那得意扬扬的劲头。

课文有一处巴迪的心理活动描写: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这处描写很有特色, 巴迪等待父亲的焦急心情通过标点表现得很充分。我把这个句子标点进行修改, 并引导学生做比较。

“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我实在等不及了。”

学生很诧异, 瞪着眼睛比较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学生恍然大悟, 我又一次让他们重新读, 他们信心百倍, 不但读得流利而且很有感情, 我及时表扬了他们, 并问他们为什么这次读得这么好?学生透过标点体会到了巴迪那得意扬扬的心理。我顺藤摸瓜, 继续推波助澜, 巴迪在焦急的等待中想象着, 父亲一定比母亲更赞赏他写的这首诗, 他憧憬父亲怎样赞扬他?学生的思维如闸水一般被打开。有的孩子说:“父亲看了我的诗竖起了大拇指大声喊:‘你不愧是大作家的儿子, 真了不起!’”还有的孩子说:“父亲看了我写的诗, 高兴地用他的硬胡子使劲蹭我得脸, 扎得我直叫唤, 然后把我举到肩膀上, 驮着我在屋子里来回转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自觉地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表达, 学生在想象中深入理解了巴迪的骄傲已经升到了高潮。父亲的“糟糕透了”和“扔”就像一盆凉水从巴迪的头上泼下, 让他清醒。没有父亲的严厉, 只有母亲的慈祥, 巴迪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严厉”对“慈祥”, 学生领悟到的“平衡”的作用。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一环节又一次进行了表达方法的迁移训练, 想象、思维和写作等学习能力均得到了发展, 实现了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初探历史三效课堂的创建 篇3

关键词:知识课堂 三效课堂 转变 探索

新课标要求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仅为了知识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具体说来,新课堂注重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在教学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上,超越了单纯重视知识目标的局限,把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也作为重要的目标维度,我把它称为“三效课堂”。新一轮课改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知识课堂”转变为“三效课堂”,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全面深挖教材以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维度;二是精心思考教法学法以完善“过程与方法”;三是注重知识的消化与运用以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下面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过程为例,谈谈我在历史教学中对“三效课堂”的探索。

首先在备课这一环上我认真解读文本,仔细研究学生状况,做到深悉教材、把好实际,潜心设计教学,形成实

用的知识提纲,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部分,叫做:

一、基本知识与结构

A.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2.现实原因——经济大危机造成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的确立与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历史根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抑制使德、日怀有复仇心理,他们试图打破这个体系的束缚

4.直接原因——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嚣张

B.经过

1.全面爆发

2.进一步扩大

3.达到最大规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及其合作(包括军事行动和会议)

5.三大战场的转折点:①②③

6.法西斯集团瓦解:①意大利投降;②德国投降;③日本投降;

C.结果:法西斯失败(结束标志:)

D.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E.影响:(让学生看教材内容,作归纳、理解)

F.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除了教材所述内容外,让学生自己讨论,各抒己见)

这一环节有助学生在阅读教材前对本课有个总体把握,知道重点该看什么和该怎么看。学生自主看书并对提纲进行补充、完善,整理好知识体系。由于此环中学生要开动脑筋寻觅、思索,以归纳、整理知识与结构,他们的学习技能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得以检验与提高。

接着,我教学的第二环节是“挖掘隐形知识”。

二、隐形知识

1.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力(序言)

2.英国未与法国一样速亡的原因:丘吉尔上台后推行强硬的抵抗政策(注解)

3.美国放弃中立政策的时间不是珍珠港事变(注解)

4.一战中的德国盟友土耳其在二战中保持中立(插图)

5.二战中四大会议的参加者都是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注解)

本环节可采用分小组合作归纳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能完善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我的第三环节是“知识比较。”

三、知识比较

1.一战和二战后期,加速战争结束的三要素分别是什么

2.两次大战的原因、性质、特点、影响比较

本环节可以采用表格分类比较的方式完成,通过这一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整合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接下来是我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深入理解

1.反法西斯同盟内部也充满矛盾,西方国家仇视社会主义苏联的基本立场不会根本改变

2.二战中西方大国很多事件上损害中国利益,如雅尔塔会议就有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践踏了中国主权。这体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3.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发展,但并不是人类就要表扬、鼓励战争,科技应该为和平事业服务,而不是一味用作杀人武器。

本环节能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又有助于从情感上唤起学生自尊自强的民族意识。再下来是“学法指导”

五、学法指导

1.以时间为线索串联知识:1939年;

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

2.数字记忆法(关于二战的主要内容):一种性质;两大集团;三大战场及其转折点;四大会议、四大文献;五大战役;六大影响;(涉及)七个主要国家。这个环节主要是凸显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注重课堂的灵活性与学生的参与性,在学生见仁见智的阐述中、在教师民主平等的态度中,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我发展,都在轻松协调的空气中得以有效开展。最后是“能力提升”,我设计了两个讨论:

六、能力提升

1.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2.战争的影响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牵引学生的兴趣、经验,组织他们自主发言,自由思考,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充满力量和实效,使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融进学生头脑。

三效课堂以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为育人基点,教师突破了历史教材的限制,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教材、开发教材。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更可能在历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生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经验,自主发挥,自由思考;教师也可以视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思维状况,继续把教学引向深入,创生新的教学内容。从上述意义上说,教师成为了历史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学生成为了学习历史教材活动的主人。教学是开放的、生成的,教材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全面启动自己的智慧,灵活多样地贯彻素质教育,培养真正新时代的人才。

上一篇:会议纪要的书写格式和注意事项下一篇:13级环境新生“感悟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主题班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