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积极性

2024-06-06

课堂学习积极性(精选12篇)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1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 瓦特看到壶水沸腾, 他们都对眼前这司空见惯的事产生了兴趣, 最终他们获得成功。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开拓了物理学的新境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带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牛顿和瓦特的成就证明了兴趣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努力克服传统教学上的弊病, 大胆尝试改革, 不断学习新思想, 尤其是语文科教学上的每个知识点, 努力做到采用兴趣法教学, 指导学生学习知识, 让学生乐于学习、积极学习, 并能做到轻松记忆、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 完全做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最终目标。深深体会到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 成绩更理想。俗话说:“孤阴不生, 孤阳不长。”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必须在调动兴趣上下功夫。

一、借助表扬口吻, 激发求知欲望

少年儿童生性活泼好动, 快言快语, 总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 同时嫉妒和“敌视”同班同学, 其好表现自己是为了讨好老师, 其目的不外乎让老师多注意他, 这是决定其对于教师及所教学科兴趣与讨厌的关键所在, 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经过三思而后动, 毕竟班级里接受和领会能力强反应快的学生只占少数, 大多数学生难免有说错甚至弄出满堂大笑的情形发生, 此时教师的唯一选择就是予以表扬, 鼓励学生不管说得对不对, 一定要肯定其积极大胆, 专心听讲, 能及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学生有了教师的表扬鼓励, 内心有了成就感, 就会有了下一次跟老师的配合。如在教学儿歌《猫和老鼠》时, 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朗读和感悟理解的。1.同学们可真棒, 通过努力已经和生字宝宝、词语宝宝手拉手, 成为好朋友了, 相信这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更流利,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价。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这篇课文太有趣了, 请小朋友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演一演这个故事。5.小花猫们你们不是睡着了吗?怎么又会抓到老鼠呢?指名说。师:这就是花猫的聪明之处, 我们一起拍手读读课文, 夸夸聪明的小花猫吧!

二、借助扮演角色, 激发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所采用的方法手段有别于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活动中, 教师占据着重要的角色, 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 教师遵循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 但是如今这些不利于培养自主创新的落后模式正在被新的能与世界潮流接轨的新模式所取代。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主体作用已转化为主导作用。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时, 引导学生体会萨沙这么做的原因, 让学生充当萨沙角色, 体会爸爸妈妈的话。

原因一:妈妈的话给了他启发, 让他不甘于做弱小者。

1. 理解萨沙和妈妈在雨中的第一次对话。

A.读萨沙的话时, 应读出对妈妈话的不解。B.“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这是文中妈妈对萨沙说的话, 谁能读好这个句子?

2. 理解萨沙和妈妈在雨中的第二次对话。A.萨沙的话应读出不甘示弱。B.妈妈的话应读出对萨沙的关爱。

小结:的确, 萨沙人小心不小,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弱小, 多么令人高兴呀!谁来读读他第三次说的话?

3. 指导学生读好萨沙第三次说的话。现在, 妈妈会对萨沙说什么呢?

原因二:爸爸妈妈在雨中的做法, 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

出示句子: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 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 却把它给了萨沙。

在如今的课堂上,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 组织学生扮演角色。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科目, 都有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力军。就语文课而言, 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如教学《走马灯的奥秘》时,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制作走马灯所用的材料, 上课时让学生分组先后组装走马灯并让部分学生扮演课文主人公进行操作实验, 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课堂气氛活跃, 最后即使不经过老师的解释, 学生也能很快地发现走马灯的奥秘, 学生有了观察、动脑、动手操作的机会, 达到教师所预料的教学目的与效果。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着不易忘却的认识和理解, 对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的掌握也便容易得多了。比如课文中出现了“目不转睛”这个成语, 我便在让学生观察简易走马灯时提问, 在观看该灯时眼睛应该做到怎样?请用课文中出现的成语表达, 我刚一提问, 便有一部分学生马上就答了出来 (已事先让学生朗读课文) , 从而自然地对课文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会。不过组织学生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课前备课时可得花精力和时间准备教具。做到如此, 教学效果更佳,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 从而可行而且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 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活动成功的开端, 只有始终对所有学科的学习充满兴趣, 才会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对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方法是多样的,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只要能起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开始,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努力, 去探索, 就一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2013.1 20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2

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之我见

我实习的对象是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大专一的学生,实习的课程是教育心理学,在给他们上课之前我曾找几位同学大致了解了一下他们学习心理学的情况,发现在刚开始接触普通心理学这门课时,他们的期望值很高,但是上了几节课之后就失去了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讲,太多的专业词汇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上课他们丝毫提不起学习的精神来。不过万幸现在的教育心理学他们上得还是蛮有意思的,也都喜欢上这课,学习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

为什么同样是学习心理学,学习积极性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学生的积极性是怎么被调动起来的呢?通过两个月的见习和实习,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做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向45分钟的课堂要质量。所以我认为,在上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然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随心所欲,这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得杂乱无章,学生自然提不起精神来学习。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对于专科的学生如果以本科学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他们学得吃力,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如果要求太低,他们觉得自己都懂,也不会有学习的动机。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智能和知识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估计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从而为难点的突破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让学生觉得不太难,也就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

二、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就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来看,很多内容是非常理论化的,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躁、不耐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讲授内容时一定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理解,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掌握,学生能学懂才会愿意学。

这一点在导入课程时就必须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我发现若是把导入环节设计成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必然会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我认为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所以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心理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心理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心理学,学生才不会有陌生感,才能更好地接纳新知识。比如说在讲授格式塔学派“完形”这一概念时,教师不是单纯的复述那些心理学家是怎么解释的,而是通过班级与个体的关系、英语练习中完形填空与单选题的的差别等事例的阐释的来让同学自己理解“完形”,这就能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积极地融入课堂。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活动

要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长时间保持学生注意力,单靠粉笔和黑板解说,或者单靠简单的PPT文字解说肯定是行不通的,教师还必须细致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设施,把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脑海中能够呈现生动形象的图像。另外,教师还应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说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授“不同流派的学习理论”,教师可以运用各流派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由于案例设置的情景是完全真实的特定现象,就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缩短教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综合运用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各种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或原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吸收。

我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心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多样而“多样”,如果组织不当,不但不会有预期的教学效果,可能还会使学生热闹了一节课却什么也没学到。

四、规划课外学习,促进课堂学习

我所在的班级,教师和同学之间建立了一个共享群,教师会在上课之前或上课之后,把课堂中涉及的有影响的原著和经典案例传上去,鼓励学生课外自学。网上的这些材料,学生可以下载或浏览,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该课程学习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有时教师也会在网上组织案例讨论或者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

我认为,这种课外学习方式,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由于学生的眼界宽了,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就会变强,就更容易融于课堂,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和需求,进而改进课堂。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3

一、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要求必须适当,过低的要求和过高的要求都是不可取的。而只有高于学生的原有心理、智力与能力水平,并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后能达到的要求,才是适当的要求。那怎样使教育的要求适当呢?这就需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心理水平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心理能力。良好的学习心理水平,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比如,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就是影响课堂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像历史课,有的学生喜欢听历史故事,有的学生在课外了解了一些关于历史上某时期某人物的英雄事迹,故对某段历史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结。这些心理因素都是师生共同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故课堂效果的评价也离不开它。

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设计教学进度时,应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哪些知识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是以前没有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是在其他学科中迁移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是其他学科中没有提及过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有生活经验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等等。据此,来了解新授课内容中,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借助旧知识来理解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掌握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易于混淆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进度时,对这些问题都要心中有数。在评价时才会有针对性。

最后,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传授教材内容时,其深浅程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学生的可接受度和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兴趣为标尺。若不从学生思维水平出发,课堂教学的内容太难、太深,学生就很难理解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反之,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浅显,同样也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效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就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只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起来。

首先,坚持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最具有权威性,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一旦得到教师的鼓励、肯定之后,学习的动力往往会成倍增长。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从多个角度去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作出适时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在评价时要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要大力予以表扬;对于学困生则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要委婉,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其次,重视学生自评。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应该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或见解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最后,积极开展学生互评。学生互评,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互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互评时要本着这样一个标准:应先指出别人的优点,再指出别人的缺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被评价同学成功的方法、成果虚心评鉴,加以吸收;积极引导学生将他人与自身的学习形成对照,以利于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可以开展的学生互评有: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的评价等。

三、丰富评价的方式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故丰富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首先,及时运用恰当的教师语言评价。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的年龄阶段,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课堂上,教师要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在评价中加上自己的肢体动作:竖起大拇指、相互握握手、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等。通过不经意的语言评价和动作去改变学生的听课情况,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行,是最棒的。

其次,巧用奖励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对高中生而言,高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可以通过电脑制作一些徽章、图片和小实物等作为奖品,对有特别表现的学生,给予—个小徽章。然后对其一个阶段的表现加以总结,作为小组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来,学生对教师的奖励很在乎,就会尽量做好,因为他们有目标了——想尽量能多拿教师所奖的徽章,以增加平时成绩。

最后,实行小组竞赛评价,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我们学校的班级人数较多,都在六十人以上,因此更适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策略。每节课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大组,每个组又分成两个小组,五、六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检查作业、管理课堂纪律等,并作做好记录。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组成员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打分定等,每节课的优胜组人人都可得到一个徽章。为了成为优胜小组,各组内均自觉出现了优辅差的现象,纪律表现差的个别同学也有人愿意帮助他们了。实践证明,这样的小组评价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关心,学会以集体的力量去竞争。这样的评价,对于形成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学习的习惯非常有效。但在进行分组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表现、成绩等因素。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教师要积极研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不论从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对象等方面,都要符合教学发展规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4

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 它像一根彩带拉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 听课效果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的人格, 通过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主动地改变不良的师生关系。课任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 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 使学生和教师相互熟悉和理解, 增进彼此的喜欢程度, 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兴趣, 以实现教学目的。

二、要注意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应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创设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激起学生要“弄懂”、“学会”的欲望。如笔者在讲“椭圆的标准方程”时,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圆入手, 设置“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轨迹是什么”、“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什么”等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两颗钉子和一条绳子分组进行操作实验: (1) 绳长大于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 (2) 绳长等于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 (3) 绳长小于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和积极思考, 激发了求知欲, 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要注意课堂教学联系实际生活, 体现数学的实用性

为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在讲指数函数概念时, 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1) 一张白纸对折一次得两层, 对折两次得四层, 对折三次得八层。若对折x次所得y层, 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2) 一根1米长的绳子从中间剪一次剩下米, 再从中间剪一次剩下米。若这条绳子剪x次剩下y米, 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什么?在讲完图像和性质后又布置了下面的思考题: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 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 第二天给A先生2元, , 第三天给A先生4元, 第四天给A先生8元, 依次下去, …, 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 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 你能签这个合同吗?由此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盎然, 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通过教学发现, 教师如果能经常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数学学习中, 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积极评价学生,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争取发言, 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 他们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而后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他们就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在对学生评价时, 切忌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要看全面、看发展, 评价要公正, 多鼓励, 少批评。否则, 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不信任, 对学习产生反感。这样, 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会引起相反的结果。

五、要向学生充分展示数学的美

数学中的美, 不是以艺术家所用的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的, 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定理或公式, 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数学图形具有对称美、形态美;数学表达式具有简洁美、有序美、和谐美;数学思维具有清晰、构思巧妙、灵活等独特的美;每一个数学定理、每一个数学公式、每一种数学方法, 都蕴藏着无穷的妙、无穷的美。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 全方位地展示数学美,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体验数学的美, 享受数学的美。

总之,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 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自觉积极的教学活动参与者。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部动力, 是学生学好功课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积极性,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在瑞, 路碧澄.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5

浅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内容摘要: 语文这一学科是非常灵活的,它的意境优美而且无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老师要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创设意境,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积极性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一直是大家极为关注的,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大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 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而学生学到多少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地思考,教师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

要想使学生积极,认真负责地投入学习,我认为首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语文这一学科是非常灵活的,它的意境优美而且无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任何学科的教学想要取的最佳的教学效果都要切实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一: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素质

语文这一学科知识面广泛、丰富,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要广。俗话说,“给一杯水,要有一桶水”.这就是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有深厚扎实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我在上《自然之道》时,课文内容讲完以后,我还为学生介绍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其它现象,学生们很感兴趣。一些学生还会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答不上来,那么这个老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打铁需要本身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那些知识渊博,自己素质好的教师,才受学生的欢迎,对学生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学生敬佩和信任他们,愿意接近他们,乐于接受他们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

在教学中只有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善于发掘情感的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本身的追求、渴望和满足,营造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都无疑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鼓励学生个体之间融洽的合作和平等竞争。

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不是单纯的外表形象,而是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结合。一位僵硬呆板,或威怒的教师,即使外表形象很好,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相反一个教态严谨,教学风格轻松自然、生活活泼又善于平易近人、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师,即使他外表有什么缺憾,也抹不去他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摒弃学生心理上难以承受的呵斥、嘲讽、甚至辱骂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应有的理解、尊重,正是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该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自动地学习。自动地去创造。

三: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注意学生心理

导入语的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之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影剧倘若开演3分钟仍没有抓住观众,那就算不上成功之作;一名演讲者,开讲语如果不能挑起听众的兴奋神经,引起共鸣,便很难达到掌声不绝之境。导入语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话,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但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我上《女娲补天》这一课时,我的导入是配着一段动画讲述这个故事,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过来了,都想赶快学习课文来了解故事,这个导入成功的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紧扣文章能容。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唱主角,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状态松弛了,思维才会敏捷。

还要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后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知,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不过,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并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达里,达到更高的层次。我在上《女娲补天》这课时,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齐读两遍课题,然后问学生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就回答想知道“女娲是谁?”“女娲是怎么补天的”“女娲是用什么补天的”“女娲是怎么样补天的”等等,我不对学生的问题做正误的判断,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解决问题,这样,在积极探求的气氛中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要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如举一反三,语文课本上的一些课文,段落结构基本相同,如《桂林山水》。指导学生精学一段,学习描写桂林水的特点这一段,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小组讨论自学描写山的特点这一部分,最终掌握方法。还要 运用情感教学,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我上《渔夫的故事》这一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反复揣摩人物的语言,仔细地分析人物性格,排练好后,各个小组在班上演出,他们有声有色的演出逗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不时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同学们看了他们的演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深了。我在他们表演完后总结性的小结了课文的要点。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96-01

《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从学科特点来看,化学不仅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渗透于生活、生产、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中学习化学时更要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体现了学习化学的实际意义。

从学生来看,一堂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让他们感觉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他们学化学,用化学,提高他们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热情。

因此,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情境,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成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下面我将以以下两个片段为例,说明中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如何中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的创设。

一、Fe3+的检验

[引入]铁在地壳中含量比较丰富,大多数土壤中都富含铁元素,我国是地球上铁矿富集国之一。

【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取出自带的土壤50克,放入100毫升烧杯中;

【思考】如何检验土壤中的铁离子?

(1)在烧杯中加入2mol/L的盐酸。

(2)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观察现象

【结论】无明显现象

【思考】有无其他检验方法?

阅读课本P61实验3—10

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实验目的

现象:溶液变成血红色

原理:Fe3++3SCN-=Fe(SCN)3

[归纳】在高中阶段,用KSCN溶液检验Fe3+的存在是一种更灵敏的方法

设计目的:(一)选取日常生活所见的土壤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到铁是地壳中含量较丰富的元素,通过实验来探索认识世界。

(二)通过已学内容,学生会想到用“观察溶液颜色”或“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来检验铁离子的存在,但在这个实验中现象不明显,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通过设疑引入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葡萄糖的教学

【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发现患糖尿病的人也不少。

PPT展示:积极关注糖尿病患者

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约有1.25亿人,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超过5000万人

【设疑】如何用化学实验方法检测糖尿病呢?

通过设疑,引入新制氢氧化铜检验醛基的实验

【设计目的】取材于生活,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应用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就中我们身边,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营造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氛围,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进课堂,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理念。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7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欧洲教育家德可乐认为:“兴趣是个水闸门, 借助它, 注意的水闸被打开, 并规定了流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些, 应该出自于学生“愿意”, 而不是强迫。愿意则源于学生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 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一、创设条件,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要做到“四变”。1.变“注入式”为“启发式”。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仍表现为讲风太重, 学生课堂参与太少, 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在教学中, 可以用语言启发、直观启发、情境启发、实验启发、操作启发、图式启发、对比启发、类比启发等。2.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做到“六让”, 即书本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 课内让学生练。3.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做到“五导”, 即诱导学生好奇心理、引导学生主体研讨、领导学生主体研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辅导学习困难学生。4.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有些必要的模仿还是需要的, 但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看,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选好材料, 引导学生探究。

二、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兴趣倍增

“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 引导学生思维想象和交流的桥梁。有的教师虽然学识渊博, 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如同茶壶里煮饺子, 有嘴倒不出, 难以清晰、明快地表达教学内涵, 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是有修养、有水平的人, 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语言体现自身的高洁,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能通过教学语言把自己的学识、情感、意志和个性输出, 传导并感染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深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教师, 学生会对他们所授的课兴趣浓厚, 对他们的教导言听计从, 但是千万别以为教师威信的形成都得板起脸, 使用严厉的语言。一个教师即使拥有渊博的知识, 但终年不苟言笑, 那也只是让学生敬而远之的威严, 而不是让学生亲近的威信。所以, 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 并具备一些幽默感, 不但能调节冗长沉闷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疲劳的大脑皮层迅速进入兴奋状态。这样学生会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接受信息的输入, 并有一种“食已毕而味愈浓, 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感受。爱屋及乌, 学生会因喜爱教师的幽默风趣, 继而对教师所上的课兴趣倍增。

三、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教学是师生不断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学论告诉我们, 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的三大要素。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有效交流互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组织合作学习, 鼓励质疑问难, 让学生朝着“星光大道”努力奋进,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各尽其力, 各展所长, 从而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8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 我建议组建学生的相关档案, 可以将学生的资料带进课堂。例如, 上课时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成绩与以前成绩的对比统计, 在有必要时, 任课教师还可以与班主任相互配合, 将平时的整体的变现全面的了解, 以便对症下药。

二、教师要积极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 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严以律已, 平等待人;课内外都要善于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态度会延伸到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由衷地对教师充满了敬意, 喜欢这位教师, 乐意接受教师, 这样, 他们会对教师充满信任, 课堂上就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活动一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差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前提。

三、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尤其是中差生

教师长期的教学经验, 无形中对优生与差生有着比较鲜明的喜恶, 是一种职业病症的体现, 更是一种经验的向导性作用, 例如, 课堂上中差生由于种种原因, 容易被大家所遗忘, 教师的不重视, 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更加不自信。我的经验告诉我, 一个课堂需要的是优等生与中差生的同时存在。教师要鼓励优等生帮助中差生学习的进步, 而且要敢于面对实际情况, 直视问题, 用积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中差生问题的存在, 教师自身的改变, 即便是用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次课堂的提问, 一次名字的叫唤, 让他们觉得老师眼里时时有他们, 他们定会对自己充满自信。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也为了自己今后能够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与重视, 他们会想办法学好这一科的。

四、教师要换位思考问题, 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

教师要时刻注意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时, 教师一直扮演口若悬河的说教者角色, 现在要求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教师讲解时, 枯燥乏味的课上解析, 不但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高涨, 还会对教师过多知识讲解迷茫不已, 我们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消化, 并鼓励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哪怕是遇到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这都可以表明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 他们开始从知识的学习中进入了课堂的环境中。锻炼他们的意志,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敢于面对困难, 勇于战胜困难, 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艰辛过程和最后的美妙心境。对自己感知到的多种体验会使中差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 自觉不自觉地会加入到学习数学中来。

五、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 要有意设计一系列能够让差生提高兴趣、中等生不但会作, 而且能够使他们通过作这些题目, 认为自己也具备成为一名优生的条件的习题。如, 讲一些例题时, 对差生提出一些较低的要求, 使他们人人都能达到, 并明确指出, 他们如果完成了要求, 就视他们完成了任务并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而对中等成绩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通过相互讨论能够完成例题, 对完成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并要求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变式题目, 若完成得好, 则告之并不是天才才能学好的, 只要用心, 优生人人可为,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教师善于真实的发现, 寻求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 中差生教学的认真对待, 对同学们百般的热情信任, 都会将学生快乐学习的兴趣所激发出来, 最终达到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提高的好方法。

摘要:课堂教学中, 由于自主性、自觉性的缺乏, 学生不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得到积极的巩固, 这一点往往带来厌学情绪, 倘若以上问题能够有效的解决, 则可以提高中差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策略之一。一堂课,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好的情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例如,在教学“统计表”时,我先播放一段生日快乐歌,然后问:“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我又问:“有没有这个月过生日的同学?”然后我给了本月过生日的学生们一份小礼物,其他学生都向他们投去了无比羡慕的眼神。我又问:“其他同学想不想在过生日的时候收到老师的礼物呢?”“想!”学生们都十分兴奋。“可是,我不知道你们是几月过生日的呀,有什么办法能让我知道班里每个月有几个人过生日呢?”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大大激发了,于是,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掌握统计方法,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二、让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快乐学习

如今填鸭式的课堂早已失去了吸引力,信息时代下的学生们知识接触面广,善于动脑动手,早就不甘于“听课”。我们在课堂里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激发创新思维。

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自身要加快理念的更新,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数学的创新思维方式,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方面。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学侧重点都应放在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参与的能力上。例如,在教授“条形统计图”时,当学生已经认识了“1格表示1”的条形统计图后,我出示了一张直条较短的条形统计图,请学生们比较两张条形统计图的统计结果,顿时激起学生们积极猜测与讨论。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他们充分地自主参与,在讨论中得出两者结果一样的结论。由于这个知识点是学生们自主参与学习所掌握到的,所以学生很轻松地就接受了这一新知,并印象深刻。

三、适当竞争,在比较中产生学习欲望

1. 鼓励小组合作活动与竞争

抓住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适当在课堂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小竞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对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进行复习时,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每次派出一名代表,对教师报出的算式进行抢答,获胜者将为他们组获得一颗五角星,最后选出优胜组,并给予奖励。这种竞赛活动的开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情绪高涨,学得主动,记得牢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 运用游戏稳定兴趣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10

一、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

在历史课教学中, 依据不同的课型, 采用不同导语, 往往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1. 问题导入法

历史关注现实, 关注社会, 关注人与自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可有针对性地去罗列问题。采用问题式教学, 由浅入深, 一环紧扣一环,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的大脑达到最佳状态。当问题解决之后, 他们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从而使其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 情境导入法

可通过播放影视资料等手段, 设计情境导入, 学生学得很投入, 边欣赏边思考, 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地去点拨, 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 把握好那节课的重点, 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增长才干。

3. 历史故事、新闻导入法

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借鉴学习价值, 新闻往往有其历史渊源, 教师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 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的见解, 通过辨别真假、去粗取精方面的训练, 学生的知识就会得到积累, 也培养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 类比导入法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 性质体现结构, 性质决定用途”的理论, 大胆猜测未知物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事物之间往往都有一定联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找出其中的联系, 从而推导出其规律。

设计精彩的新课导入要恰到好处。所谓“恰到好处”, 一是和教学目标关系紧密, 二是表达简洁清晰, 三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达到的目标是: (1) 承前启后, 使新旧知识连贯起来, 通过思索使学生调整好学习状态; (2) 概括指明新课学习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目标十分明确; (3) 质疑设问,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求知欲望, 从而迅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在新课导入中还需要注意:首先, 导入语言要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本节课或某个问题而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实现真正的教学目的。其次, 要具有趣味性。导入语的内容最好贴近学生实际, 或者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例如在讲述人类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时, 要注重导语的文采, 充满诗情画意, 如涓涓细流, 潇潇春雨, 使学生沐浴在沁人心脾的美好意境之中, 从而生发出对人类伟大创造力的敬佩仰慕之情, 并产生了解历史的强烈渴望;而当讲述那些波澜壮阔的人民斗争或战争经过时, 导语要设计成排比句式, 使其具有生动形象之美, 让学生能听见金戈铁马之音, 看到硝烟翻滚之景……这样会使学生深切领悟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并深深为之倾倒。再次, 语言要精炼准确。冗长拖沓的语言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反而让学生有腻烦之感, 达不到预设的效果。

二、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学科教学的核心, 解决问题首先是提出问题。因此,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 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 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进入角色。在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呈现想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 (2) 列举有待解释的事例; (3) 提出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相关的问题; (4) 由旧知识的扩展引出新问题; (5) 通过激发心理矛盾提出问题; (6) 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首先,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且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和需要, 有时候可随机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其次, 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宜太多, 也不宜太难。太多会使课堂显得杂乱无章, 太难会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再次, 创设的问题情境其应答域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开放性。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11

关键词:教师素质;个人魅力;师生关系

很多学生不管是在初中还是在高中,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学科,特别是需要人具有较强的数理思维能力和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能力反映在高中则显得尤为重要。而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惧怕的情绪,这里面包括教材的设计原因,因教材的语言叙述一般比较枯燥,同时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对习题的处理,注重对高考的联系,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教师教学忙,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我们高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探索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所应该探索的主题。对此,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实际探讨,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素质,营造和谐的教学关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挖掘教材中的独特魅力,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的学习以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我们数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个人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让自己的学生喜欢课堂,你必须让学生感觉到你的课堂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每节课都能够有所收获,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实用的地方。“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但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一眼清新的涌泉。”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把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数学信息融入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也要有魅力,比如语言的幽默性、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等,还要有很好的事业心,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我们教师确实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同时,教师的语言还要有亲和力,让学生能够感觉到亲切和温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爱,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你的数学课堂。

二、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融洽的关系中学习、成长

心理研究证明,教师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让学生亲近教师,这样可以让我们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学生的学习进步就会非常明显。所以,我们高中的数学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对学生的进步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给予中肯的批评,我们数学教师要经常找班级中的学生交流心得,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一个非常容易亲近的人,21世纪的学生不可能靠以前的威严所能教育的,更应该尊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偏差的学生,我们数学教师更应该帮助他们摆脱自卑的心理,引导他们融入自己的班集体中,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这样“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知道数学在高考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要想学习进步,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首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讲解数学的社会意义,并能够运用真实的案例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对数学中讲解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运用,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们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究未知的数学世界,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会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从而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成绩。

四、我们高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利用介绍数学家的光辉事迹,让学生更多地认识世界上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特别是我们的数学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数学学习兴趣,那就不可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也不可能让学生取得很好的数学学习成绩。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讲解数学史上的中外数学家的光辉形象和事迹,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们在学习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讲解我国西周时期就已经发现了勾股定理,比外国早六百多年;学习圆的知识点时,我们可以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并展示祖冲之进行计算的工具,了解到古代取得相关科技成就的难度,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灿烂的文明成就,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而自豪和骄傲,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能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随时给予学生以肯定和赏识,让学生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成功,从而可以使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加强,激起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总之,我们高中的数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单位 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中学)

课堂学习积极性 篇1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 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从目前情况看, 课堂教学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场所。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教与学达到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成了全体高校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所做的探索进行了回顾, 在此基础上对实施的效果做了总结, 反思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对调动大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探索

(一)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笔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是本科经济与管理专业统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由于在低年级开设,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因而, 在授课过程中, 笔者通过自由发言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隐成本与显成本的内容时, 笔者首先给学生3分钟左右自由发言时间, 让学生举例对所掌握的各种成本进行陈述, 然后引出隐成本与显成本的概念,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两者的不同。由于学生是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而在自由发言中其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 学生的思维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加畅达。

(二)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教学语言的流畅简明, 富有感染力。

毫无疑问, 在教学组织中, 教师的课堂语言做到了流畅简明, 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索问题,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充沛的精力、风趣的语言都将对学生产生显著的感染力, 可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基于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狠下工夫。例如, 部分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弹性的计算有畏惧情绪, 笔者就有意识地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 用最通俗的语言引导学生区分弧弹性和点弹性计算公式的不同, 就几个最基本的环节与学生进行沟通。有时, 个别学生会在课堂上出现短暂的注意力分散的情况, 笔者不采取当众批评的形式, 而是用眼神、手势略加提醒, 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个性优势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尊重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自治区, 成长的环境是不同的, 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和深度也自然不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应着力保护每一位学生成长中的创新取向, 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个体,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笔者任课的教学班里, 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 学习的基础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总觉得自己在课堂反应上不够快, 在学习上缺乏优势。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通过课下与其交谈,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对生活中的哪些经济现象比较关注, 然后在课堂上讲授到相关章节时, 就有意识地安排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为学生提供彰显个人能力的机会和平台。由于是学生平时关注的内容, 因而发言时的表现与平时判若两人, 而笔者也会在课堂上大力表扬, 这样学生就逐渐地树立了自信心, 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不断提高。

三、近两年考核情况回顾

(一) 卷面成绩。

以笔者从事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 2010~2011学年学生人数为246人, 2010~2011学年学生人数为229人。从期末统考的卷面成绩看, 该课程的平均分略有提高, 2010~2011学年为71.71分, 2011~2012学年则上升到72.86分, 提高了1.15分。90分以上的人数所占比重, 2010~2011学年为7.72%, 2011~2012学年则上升到15.72%, 提高了8个百分点;80~89分的人数所占比重, 2010~2011学年为22.76%, 2011~2012学年则上升到26.20%, 提高了3.44个百分点;70~79分的人数所占比重, 2010~2011学年为28.46%, 2011~2012学年则降低到24.02%, 下降了4.44个百分点;60~69分的人数所占比重, 2010~2011学年为30.49%, 2011~2012学年则降低到17.90%, 下降了12.5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2010~2011学年的及格率为89.43%, 2011~2012学年则降低为83.84%, 下降了5.59个百分点。综合起来看, 8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重, 2010~2011学年仅为23.44%, 而2011~2012学年该比例达到41.92%。显然, 良好以上成绩所占的比重在急剧上升的同时, 不及格的比例也在提高。2011~2012学年卷面成绩最高为99分, 最低分为18分, 相差81分。另外, 该学年的成绩标准差大于15, 这说明学生的成绩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二) 卷面中反映出的问题

1、部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在2011~2012学年的《微观经济学》的试卷中, 论述题为二选一, 分值为15分。其中一道小题是谈及某市政府鉴于市人口不断增加且商品房价格又较高从而住房日益紧张的情况, 打算刺激租房需求, 考虑了两种方案, 要求学生从均衡价格及均衡产量的角度分析这两种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从卷面情况看, 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教材上有明确论述的题目作答, 而选择该题的学生较少。且选择该题的学生在对问题的论述过程中, 缺乏对均衡价格及均衡产量形成及变化的灵活运用。由此看出, 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还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 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还有部分学生虽然选择了教材上的题目, 但由于是死记硬背, 以致张冠李戴。

2、对图形的理解不到位。

在经济学的学习中, 学生对图形把握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图形, 可以加深相关问题的理解。但从卷面中发现, 部分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远未达到预期的要求, 在解答问题时, 会将相似的图形拼凑在一起, 而对其经济含义一知半解, 或把不同领域的问题完全混淆。如, 部分学生在作图分析短期生产函数中的劳动的总产量曲线、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时, 竟然将图形错划成了成本论中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及平均可变成本曲线。

3、对基本概念的把握欠准确。

如在《微观经济学》的卷面中, 不止一个学生对“短期和长期”的含义认识模糊, 认为短期是一年之内, 长期是一年以上;有的学生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混为一谈;个别学生望文生义, 对一些基本概念的把握远未达到教学的要求。

四、反思

(一) 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把学生的潜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无疑是有裨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由点带面, 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授课中必须要进一步重视案例教学, 通过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 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此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和热点问题, 使学生能及时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二) 采用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

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表现出对图形不感兴趣, 甚至有学生直言:看见图形就头疼。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途径, 先引导学生不排斥图形, 再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图形的热爱。在图形的讲解过程中, 可举一些通俗的例子贯穿其中, 使学生对图形的理解能力能上一个台阶。如, 在作图说明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时就可以“其他条件不变, 牛奶价格下降将导致牛奶的需求量增加”为例进行讲解, 可启发学生从影响因素、图形的表现诸方面真正掌握相关内容。

(三) 使学生准确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自认为记忆力好, 对一些基本概念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 因而在卷面中经常看到有混淆概念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中所涉及的核心内容做分层次的把握, 建议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记忆。如需求的基本含义包括两层: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 缺一不可。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对提高课堂效果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但教师需要经常对实践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全面发挥, 准确、全面把握相关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程度对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对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做了探索, 反思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学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文婷.试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J].河南农业, 2011.20.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刘大勇.关于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商界, 2010.10.

上一篇:机械加工精度提高探析下一篇:爬山虎繁育技术及应用